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09-09 16:4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篇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对于文字符号本身及其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学生通过阅读各种经典书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提高合理使用文字语言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多读作品,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分析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同时加深自身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才可以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更多文字语言素材,增强文字语言的熟练使用程度,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目标。

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当前,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一般都是由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学生则只能被动的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语文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完全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甚至强硬的将学生的思考引向课前预定的结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开展自主思考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导致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

2.学生缺乏阅读学习兴趣。目前,由于许多中学生对于阅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其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语文阅读上。即便阅读也只是随便看看,囫囵吞枣而非品味鉴赏。单调乏味的阅读内容、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以及僵硬教条的教学评价,都影响着学生去真正体会文字语言本身的内在美和整体美,进而普遍缺乏阅读学习兴趣。

3.阅读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当前,单一落后的中学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中学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使用分析式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

4.教师没有真正领会理念。目前,由于语文学科性质使得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普遍都需要担任班主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学语文教师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难以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书籍,从而使得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没有形成正确认识,更不用说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了。

三、新形势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应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当他们对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热烈的情感,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应重视并不断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才会使中学阅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思维方向,利用各种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以及诱导,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进而真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2.应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途径。中学语文教师应主动放下课本,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图书馆、阅读室开展语文阅读,从而使图书馆中的图书杂志成为中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素材,让学生之间的阅读体验讨论和交流代替课堂教学和教师传授。不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从各种阅读途径来获取知识,从而由单一的纸本阅读不断发展成为纸本阅读、网络阅读以及屏幕阅读并举的多途径阅读,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容量,不断提高中学阅读教学水平。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生活切入式”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Life Plunge" Reading Teaching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text, students master the primary means of capacity. This article by the "life plunge" secondary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fundamental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grasp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thrust of the article, an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life plunge"; reading teaching

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阅读形式较为笼统、解析式阅读冗长琐碎以及玄虚神秘的语感式阅读三个方面。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却始终没有办法将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词义的理解,而无法触及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透彻地对文章主旨进行理解和掌握。

1.1 整体式阅读形式较为笼统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整体式阅读已经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形式,虽然各个地区教学形式不同,但是整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就整体式阅读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笼统、模糊。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整体”的定位缺乏一个特定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学的实施建立在理论阐述不清楚的基础上,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目标。

1.2 解析式阅读冗长琐碎

文本解析阅读法是一种以解析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方法,虽然在刚刚兴起的时候得到了相关人员的热烈追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之后,此种阅读方法的缺点就一一暴露出来,由于文本解析阅读方法冗长繁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困而生厌,而且还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1.3 玄虚神秘的语感式阅读

语感式阅读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这种语感式阅读改变了传统的“一堂言”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避免了由于整体式阅读和解析式阅读所带来的单一笼统和冗长琐碎,相对来说,课堂整体显得较为轻松自如,促进了语文阅读教学向自主开放化方向发展。但是,这种阅读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这种方法对阅读者语言感悟要求、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其应用的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除此之外,这种语感式的阅读方法也有一定的体裁要求,只有一般散文抒情性和叙事性的文章才适合展开,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种阅读方式的实际应用。

2 生活化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生活体验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学会生存》所说的:“学生不能与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正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为“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贴近生活,创新生活”对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关切而谨慎的态度去对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和读物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创新,从而更好地去构建自身的阅读框架,在生活中提炼情感分子,在阅读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 中学语文“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的合理构建

3.1 “情景型”阅读教学设计

在对“情景型”阅读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主要可以通过自演式和复制式两种方式来进行设计。首先,对于一些情境性比较强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如果选择“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说小说、戏剧等类型的文章。采取“情景型”阅读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文字内容,而且还能够通过故事人物之间的交流沟通、动作设计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其次,是对文章中场景的复制设计,在对此方面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需求,结合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来对情景进行创设,从而达到对气氛的渲染,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融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来,在情境中去回忆自己的生活情感记忆。复制式首先需要学生再现自己对生活的记忆。比如说在《故乡》的教学过程中,对杨二嫂形象进行解析的时候,品味她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手法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其韵味进行模仿,让学生能够从模仿的过程中对其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3.2 “探究型”阅读教学设计

“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是以学习为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生活的前提下,来对所读文章的核心进行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领悟,寻找与之相关的地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抛疑式切入和留白式切入两种方式。首先,抛疑式切入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质疑和求解。这种方法不仅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所运用的留白法,实际上就是借用艺术中留白的表现手法,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地在内容、结构以及语言创造空白,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切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里,用心去感受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与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对文章透彻理解的目的。实践证明,“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而且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陶应.中学语文“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赵功文.确定切入点,促进阅读教学[J].新语文学习·教师,2009(6).

第3篇

一、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以读激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章。这好比我们认识一个人,初看识人的相貌,细看辨人的特征,这样才能全方位认识这个人。阅读文章也大抵一致,要想全面把握文章的知识要点,需要充足的时间保障。例如在讲解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一课时,若老师仅仅只给学生三五分钟去快速阅读文章后,就提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学生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即使是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启发,学生仍然会不知所以然,最后学生只能盲目地跟着老师走,老师讲解越来越费力,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兴趣,阅读毫无效果。由此可见,只能让学生反复阅读、揣测、体会文章,才能全方位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知识重难点,再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心领神会,阅读积极性才能大大提高。

二、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占重要地位。由于中学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老师很难让学生独立阅读,造成了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吃力,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始终坚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大家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学习。

例如在进行《项链》一文的阅读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站在不同方面(借项链行为尖锐讽刺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丢失项链后的行为展示了她诚实守信之美)进行分析,并以此来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其次是从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入手,逐步培养学生从文中细微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些语句描写出了一位勤劳慈爱的母亲形象,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留意文章中的这些细节描写或者人物的某个动作、心理的用词,从而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文章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敢于放手,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将探究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被解放,自主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习到的东西要不断使用才能熟能生巧。中学的语文阅读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把这个例子作为依据,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老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独立自我探寻。另外在自主性的学习模式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老师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和知识重点的联系,精心设定问题,要求学生对照自学。例如在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要安分守己”的理解,提出问题:“你觉得怎样才算安分守己呢?”学生就会发挥大胆想象力,认真思考,反复阅读文章,解答疑问,理解到在积累文化知识和习得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必须做好面对社会的心理准备,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而且也能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四、关注学生,尊重学生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先阅读后讲解这一模式进行教学,需要老师留心观察学生,给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具有选取课外阅读课本的权利,为学生创造更加宽广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老师在每一堂课都要为学生留住消化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比如作业的结果、思考的结果、考试的结果以及对阅读效果的自我评价等等。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甚至十分调皮的学生,都必须给与充足的尊重,老师不能我行我素,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老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学好语文阅读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第4篇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能发现和奖励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学生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各个年级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中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一生。教师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三、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新的学习资源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即经常所说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此辅助有限的课内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以往所常见的学习资源,如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广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生资源,如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充分使用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无味。尤其是网络对于现在的青少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教师和家长经常为防止孩子去看网络中不好的东西,而限制孩子们接受新事物。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去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阅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这在预习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利用新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地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因为对内容的理解必须经过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由对生动、具体、局部的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经过推理、分析、综合、概括,走向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

五、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多年来笔者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和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多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篇、章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杰.基于目标整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教育,2008,(02).

[2]江瑞相.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及反思[J].科学教育研究,

2007,(05).

第5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使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责任重大。要想搞好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他们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或者说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所以说提高学习兴趣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做。

1.教师教学语言要美。语言美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普遍使用谦语、敬语,还有教师要注意运用的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教师优美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或者是心灵的震撼,这样一来学生被教师优美的语言所感染,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2.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要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形象化,还可以适当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具体例子,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乐于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3.教师语言还要具有科学性。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中肯,同时还要规范,因为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科学性。第一,教师要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素养。第二,教师要能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因为口语便于学生理解,易于学生接受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意识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教师要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所谓肢体语言其实就是指身体语言,它包括手势、眼神以及动作等。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学内容单凭教师口头讲,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如果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就很容易明白。

二、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注重激励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那么运用激励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激励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在教学《人生寓言》这一课时,让学生体会两则寓言分别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主人公是怎么想的?在归纳寓言寓意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除此之外,教学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分析,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赏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真正起到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阅读。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对阅读课文就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在阅读某一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改变往常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找一找段落里的动词和描写神态心理的句子,而后思考: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教师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答案,并且对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创新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能力为本,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到知识建构为本”三中心的改变归结起来关键是要变革原有的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阅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让学生获得阅读的主体地位和阅读的主动权。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①根据学术界对它的定义,我们认为,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它能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阅读,不仅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符合新课改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1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低效现状产生的根源分析

全国有许多地方早已开展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并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如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中学已经开展了探究性教学实践,把探究性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其实践和研究成果已有著作可供参考。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中所做的陈述,这种教学模式实践起来仍然存在着困难,并未达到高效率教学目标。

2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然而,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要达成这样一个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该实现几点转变:

2.1 语文教师要由消极地执行课程到积极地创造课程。从上海、北京等市关于探究性教学课程的实践经验看,可以开设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既要关注必修课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又要适应选修课的选择性和个性化。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学校的中学生使用的教材已经将必修和选修分开来,但是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教材以外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文本,这些文本可包括小说,散文,科普说明文,民间文学,新闻作品等等,尽量涉及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文字材料和现实生活同为课程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径。”②

2.2 “语文教师的观念应由单纯灌输课程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多种能力发展。”③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关注个体的完整发展。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质上是促进智力和情感的融合。使学生的发展成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要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在“阅读和鉴赏”中,教师应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尊重学生个人见解,鼓励质疑批判,使其创新性地构建文本的意义。

3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准备策略

3.1 明确目标

3.1.1 树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3.1.2 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够对疑难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突破思维的定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3.1.3 寻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主动的探究,与学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4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以问题为中心

中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探究性学习只能是排除自主性探究和科研性探究而适应由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问题性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张学生的思维由问题情境产生,并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强调学生带着问题,个人能动的学习、质疑、思考、实践,并主动地获取各类信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根本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通常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大意,然后从课文中让学生寻找文中隐藏的问题答案,最后教师订正答案。整个过程学生好像在问题中学习,其实学生仍然被现有的问题所限制,思维空间十分狭窄,问题的答案十分死板。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则改变了这样一种将探究的问题流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课堂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从事各种探究活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对阅读文本进行创造性地理解。

集中在思维过程而不是结果的探究性阅读,加深绝大多数学生思考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程度,从而促进了学习,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准备程度,丰富了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更活跃的主动学习者。本文正是从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上对探究性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对广大的中学教师有借鉴和参考作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关注和改善的教学模式,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所使用的策略都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而完善,鉴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参与教学实践的程度远不如一线教师,此文只能是参考性材料,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还得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付煜.讽刺喜剧里渗透着悲剧情思[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02)

第7篇

1、少数民族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8 重视课外作品的阅读。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学生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着2―3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都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

第8篇

一.打开文本的内在生命与情感

首先,《黑塔利亚》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国家拟人化,意大利、德国、日本等等国家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富有性格和情感的人物角色,整个动漫便是由这些人物之间产生的小故事组成的,历史事件、外交在这部动漫里都变成了有人情味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连战争也不再是血腥可怖的,而是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或看到的矛盾摩擦。总之,这部动漫作品将复杂而难以理解的历史转化为一系列生动有趣且极富人情味的小故事,也就是说,《黑塔利亚》叙述历史的特殊之处在于赋予了历史以情感。例如,高中我们所学习的世界历史知识告诉我们,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二战中是法西斯轴心国。而在《黑塔利亚》里,主角“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孙子,爱好并擅长文艺,性格单纯天真,或者说比较呆萌,依赖性强,即使参与了二战轴心国集团也是因为很喜欢他的好朋友“德意志”。这样幻化成人物之后的国家有了自己的人物性格,富有感染力。作者淡化了历史上战争的尔虞我诈、利益争夺,而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情感交流。我们暂且不论对于历史教育来说,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仅仅把二战那段历史当作一个复杂难懂的文本,《黑塔利亚》解读这个“文本”的方式却值得我们深思。文学阅读是希望学生在欣赏文本时获得情感体验,并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希望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这一点来说,《黑塔利亚》解读“文本”的方法值得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去借鉴。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中的情感,情感、人性、精神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灵魂,学生也只有感悟到了作者蕴于文本之中的情感、精神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部作品,才算是获得了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

二.让文本与我们更亲近

其次,历史虽是复杂的,也离我们现在的年代比较远,但是这部动漫却拉近了历史与我们的距离,动漫里出现的事物大多被我们所熟悉,生活化的场景、事件、人物让我们感觉到它放的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只不过为了营造喜剧效果而进行了夸张处理,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生活化地叙述方式拉近了历史与观众的距离,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人物之间的对话,极其接近我们的日常口语,包括吵架、争执等等;北意大利和南意大利统一前的状态在片中被描述成兄弟关系,瑞士和列支登士敦的附属关系被描述成兄妹关系;意大利爱吃意大利面,德国爱喝啤酒,美国爱吃汉堡和炸鸡腿,中国喜爱烹饪美食,等等。这些生活化地叙述不仅富有人情味,还更便于我们去理解历史上那些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世界格局,以及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从这个角度,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对于难以理解的文学文本,例如《骑桶者》,学生们可能不明白这篇短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甚至纠结于“为什么‘我’要骑着桶呢”、“为什么桶会升会降呢”之类脱离文本主心骨的问题。这篇短篇小说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许学生第一次看完文本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想象力,似乎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我们需要让学生去感受,当很冷很冷的冬天来临时,你却没有任何取暖的办法,那时候你会是怎样的焦急并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呢;平日里,你和大家关系相处得不错,我现在这么可怜,朋友们怎么会麻木不仁呢?你的这种求助的渴望里是不是也包含着希望,想着马上就有暖气来了,你是不是想想就快乐地快要飞起来了,身体也不再沉重(为什么“我”会骑着桶飞,文学文本中是由情感做主导)。再接着,“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的说话声呢?”,我们来看看“我”一开始急切地敲门时说了什么呢,“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所以我都能骑在它上面了。行行好,一有钱,我马上就付给你。”再看后面,当老板娘和“我”面对面交流时,老板娘愿意赊煤给“我”吗,显然不愿意,“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如同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足以令人神魂颠倒。这样我们便好理解了,由于她一开始就听到了“行行好,一有钱,我马上就付给你”这样“刺耳”“轰鸣”的话语,因此她说谎说没有听到。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由于不愿意接受某事,所以宁愿欺骗自己、欺骗他人。最后,“‘我’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她的围裙扇走了呢,为什么会上升到冰山地区,永远消失呢?”这是一个寻求温暖的故事,原本满怀希望的“我”以为一定会借到煤,以为人心很暖,以为借到煤就会重新点燃生命,可是老板娘不仅不愿意借煤,甚至说谎说看都没有看到我。我的希望与期待就这样被无情冷漠地拒绝甚至是忽视了。我心中那一点热情又怎么敌得过这整条街、整个世界的冷漠呢,“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当你极度失望、绝望时,那种感觉是否就像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寒冷的冰山地区呢?小说里运用了想象和象征,乍一看会有些难以理解,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打开自己日常生活中敏锐的感官和记忆中积累的点点滴滴微妙的心理去理解文本。

三.调动感官,尽情感受

第三,《黑塔利亚》作为一部动漫,具有可爱的人物形象、夸张的动作情节,兼具视听效果,因此趣味性较强,比起一般的历史纪录片,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在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是关键。在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或者场景,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比如,《祝福》里祥林嫂一开场的凄凉、孤独的形象,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不到,所以尽管鲁迅先生描写地出彩,但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这个人物形象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祥林嫂》,出场的人物形象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造成冲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感情体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镇,为何具有那么大的魅力?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到的,《边城》里描写的风土人情如此诱人,必定会引得学生们想要亲眼见识一下;“如此清澈的山水才能养育出秀秀那样纯真、质朴的性格”,《边城》里描写的湘西景色是这篇小说非常关键的部分,因此教师也需要借助多媒体发挥视听效果的优点,让学生能更好地、更真切地感受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另外,像一些节奏优美、韵律婉转的诗歌,最重要的便是带领学生去感受诗人的特殊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情感依赖于象的表达,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去感受诗人如何将丰富、细腻的情感蕴于象。要把握诗歌情感,诵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播放好的配乐诗朗诵,也可以自己当堂配乐朗诵做示范,让学生感受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中表达的感情。近年来,关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也有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多媒体应用的泛滥导致很多语文课变成了闹剧,学生根本无法学习到真正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多媒体本身并没有错,它确实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课程,而不是仅仅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增强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尤其是对于一堂语文阅读课来说。《黑塔利亚》不仅仅是一部供我们娱乐的动漫作品,同时它也给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启发。语文阅读课必须避免沉闷、枯燥、无聊的模式,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能再是硬生生地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刻意地去给学生介绍社会背景、作者经历,然后直接给学生灌输一些死板、晦涩、失去人性美和真实情感的中心思想的答案。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合理的引导启发下让学生学会去品读、感受、思考,而不是教师将文本拆得七零八落硬塞给学生,文学的魅力须得学生自己去感受,因此一堂语文阅读课,学生是主角。同时,教师的解读启发也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以他们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出发去解读文本,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语文课堂要真正地活起来、富有生命气息、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我们的语文阅读课需要汲取现代科技和文化带来的营养,为我所用,让语文阅读课高效而有趣。

作者:曹玥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9篇

【关键字】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三个价值,对于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活、审美和生命,这也正是中学语文要教给学生的初衷,是顺利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育越来越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必须看到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开始真正关心学生所想这个大势里来。

一、教师要注重学生真实生活体验,尤其是对平时语言的积累。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进行艺术创作,还是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脱离生活这个现实基础。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尤其不能脱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生活经历才是真实存在的,也只有在真正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感生活才是真正的情感,而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体验的生活也都是不同而丰富多彩的,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木质就是在学生对真实生活的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语言意义的桥梁。”【1】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鼓励学生们进行感悟。如果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太远,那么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们也必然缺少生活体验,缺少艺术升华的先决条件,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也不能称作是人才。这样的人才没有生活情趣,没有文学个性,没有艺术价值,称不上真正的人才。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大师,他们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还是随笔,都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每个能读到其中艺术价值的读者无一不是通过细细体味,了解作品的独到之处。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千个人看同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有一千个想法,他们有自己主观的思想,从而赋予作品不一样的内涵。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个作品也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也同样应该给予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感悟,细细引导他们,让他们主动体会作品的想法,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而在与老师、其他同学的交流中,有更深的体会。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思维模式。

任何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都会细细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追求和艺术感染。对于作品的价值的再发现就是读者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赋予的作品的带有自身主观色彩的价值感悟。这样的价值感悟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作品本身的,他们往往带有很大的个性特点和主观性。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符合大众审美价值和艺术追求,但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正好需要教师们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真切感受评价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他能充分体现学生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除了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之外,对学生多样的思维模式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对于中学学生来说,这个时期的他们正处在记忆力、审美能力、心理成熟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这个时期具有极强烈的叛逆心理,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培养他们多样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选用恰当的引导方式,避开他们的叛逆区域。积极的引导对于他们多样思维模式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

三、注意建立师生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平等的对话,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营造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要确立学生们在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就要让学生们的个体自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双重交流、互动、平等的对话。在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之后,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共同发现作品中不一样的价值和内涵。

这其中,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水平才能被感悟。如果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尚待提高,那么文学作品中包含作者智慧和心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可能呗埋没。这项极具积极意义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品味追求。学生们自己也需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时,全身心的投入作品中,并且在解读作品时保持自身的情感追求,不要机械的接受作品的中心思想,破坏作品的整体美。

四、教师要注重关心和爱护学生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个性特点。

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体,而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两者共同处在一个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的角色之中。因此,当这个团体的核心目标是关心和爱护其中一个角色的生命价值,这就注定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团体。老师教育引导,关爱学生们的生命价值,提倡学生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求知能力和审美体验,而学生们则能够锻炼自己的个性,让个性得到发展,提高了自主思维能力,那么最终在实践基础上,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让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回归到现实价值的实现中,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审美基础,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并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特点,创造多维思考模式,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作品的交流中,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10篇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就是所谓的美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多项教育的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明确地肯定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它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的有机统一。《课标》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明确指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

既然语文课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那么文学作品阅读就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活动实施过程中,既要落实知识点,帮助学生读懂弄通课文,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挖掘其思想教育因素,使其受到教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意见

1.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寻教材的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前提。

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为我们对学生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第二段、第三段与第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济南城外的远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审美,宜采用默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美。还可以结合课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把雪后济南的山景在头脑中具体化,形成一幅“水墨山水画”,再通过朗读、背诵,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一个审美感知的引导就圆满实现了。

再如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阕描写了北国雪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纵横千里的银色世界;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广阔无垠,白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的红装素裹,去领略祖国壮丽河山的美景,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是指对文章的欣赏和鉴别,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欣赏,指审美情趣、感受和体验;一是鉴别,指审美能力和判断、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的内容,了解它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其中,通过想象、联想,去再现文章所表现的情景,理解其思想意义,领会其精神实质,接受其情感的熏陶。

教育家叶圣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有四个人同时阅读《孔乙己》,其一是“匆匆读过的”,觉得本文仅写了一个“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得没什么意思;其二,“有耐心去鉴赏的人”,认为文中有关“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写出来,恰是文章的成功之处,如果写出来,反倒“索然无味”;其三,和上面一种人一样,能够耐心去鉴赏,他认为文章写出了一个“绝不同于一般瘪三的孔乙己”;其四,是一个“深深体味了世味的人”,他最欣赏的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一句,认为它传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鉴赏能力不同的四个人有四种不同的鉴赏感受,可见鉴赏能力高下也将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需要鉴赏者进行积极的想象,并有必要的生活体验,否则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而想象可以将现实生活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形象。

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感悟美到创造美,是美感教育的升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审美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从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感受和鉴别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感受和鉴别理性的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如何实现由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鉴赏需要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在学生想象力上做足文章,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内容,加速他们由“再创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感教育应贯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然,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探索积累,我们相信春风化雨,集腋成裘,只要沿着正确方向不懈努力,就能在阅读教学中收获审美教育的累累硕果。

参考资料: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渗透

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借助于传统的文化还可以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相互促进,将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延续与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中学学生的性格特征,例如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浓等,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之中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将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随着我国不断的与世界接轨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实现,学生普遍对学习英语以及电脑课程的兴趣较浓,积极性也很高,语文这门课程明显的不如英语以及电脑课程受学生喜爱的程度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古诗词阅读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展开古诗词阅读时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最主要的还是以记忆为主,具有机械性,不如其他课程有趣,同时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之中没有其他课程那么广泛,所以家长以及学生都认为学习古诗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用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诗词中使用的常一些语法以及意境还不能容易的被中学生所理解以及欣赏,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基于这样的前提之下,想要从语文教材之中的古诗词阅读之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一点的难度,而且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之中渗透的效果也并不好,无法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达不到传承与弘扬的效果,但是少年强,则国强,若是中学生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那么传统文化就会流失,我国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2.信息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与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包括中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文化混杂的大环境之下,学生一有课余时间一定会沉迷于打游戏、看杂志以及漫画等,而不是静静坐在那里读一本古诗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古诗词的作用只剩下了应付考试,实现升学的目的,因此,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不高,也就不能对传同的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

3.忽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课程较多,时间被各个学科所分割,留给语文的时间就不多了。不同学科的教师布置了不同的、大量的试卷以及课后作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减少了阅读古诗词的时间,对于古诗词中渗透的思想深度、文化底蕴、诗人营造的意境美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都没有兴趣以及时间去了解,因此随着时间的积累就导致了越来越不想学古诗词的恶性循环。间接的导致学生的词汇量以及欣赏能力下降。同时,学生更偏向于对网络用语或是英中混杂的语言进行应用,用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化特点以及达到调侃的目的,这样更加阻碍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实现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古诗词教学之中的几点思考

为了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实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阅读之中的渗透,本文认为主要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文所示:

1.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

我们在展开古诗文阅读的教学之前,需要将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才可以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正确的理解,懂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只有身临其中,才会达到与作者对话的境地,感受到诗人对我们的教导,例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游虽然没有身居高位,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之中,但是他仍然对自己的国家而担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指的是岳飞立下的豪言壮语,发要夺回失去的疆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祖国尊严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文化背景不仅指作者那是的成就,还包括作者所处的整个历史大环境,从历史的方面进行古诗词的阐述,才可以打开知识点的宽度c深度,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是全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独的一个点,要对文化的背景进行追究,对不同的古人所处环境的诗词特点进行了解,不能没有依据的学习,这样才可以体现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2.从古诗词阅读之中抓重点展开学习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学会对诗句以及重点词汇想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进行感受。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对情景教学的应用逐渐重视起来,同时也可将其应用到古诗词阅读的教学之中,即对作者的创作环境进行了解,借助于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之中,实现欣赏的全面性,再借助于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除此之外,布置作业时还因该极具灵活性,而不是死板的背、记。因此,应该在作业之中渗透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之中,与诗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价值观以及读后感,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古诗词,才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沉淀。

3.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不指的是课堂上的改变,还指相应活动的延伸,可以举办一些读诗词的活动,让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将学生带动起来,增加阅读古诗词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举办“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心得”等为主题的手抄作业展览,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喜欢阅读古诗词。晨读时还应让学生集体诵读古诗词,举办朗诵 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淑萍. 认知・热爱・理解―――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7):281-282.

[2]林绍海.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 学苑教育, 2016(9):41-41.

[3]许殊红. 试分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新课程导学, 2016(18).

第12篇

摘 要:中国历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十分注重“读”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如何将传统读书法应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各方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统读书法;循序渐进;居敬持志;语文阅读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取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也是分析、判断、推理和创作的心智活动过程。中国历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十分注重“读”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如何将传统读书法应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各方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按照他的观点,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六大原则,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在此,仅以循序渐进和居敬持志为例,简单分析传统读书法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滥觞于孔子“欲速则不达”和孟子“盈科而后进”的阅读思想。在朱熹看来,书本文章有着深浅难易的不同,作为阅读者的学生有着长幼敏钝的差异。“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所以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来进行。

阅读理解的层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特征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掌握学生的读书进度,逐级提高。要警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急功冒进的现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匆促急迫,知识就不能融会贯通,拔苗助长势必会事倍功半。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点一点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循序渐进的道理不仅适用于语文阅读,也适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用来对照古今的语文教学,更有批评匡正的作用。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朱熹认为居敬持志是读书之本。所谓“居敬”,敬,恭敬,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也是要学生对经典文章及师长的敬仰持敬畏之心。“持志”则是说读书要有坚定纯洁的志向,正所谓“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所以说,读书必须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呼唤师道的恢复,对经典进行弘扬。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道出了师道的纲领。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对经典、对大师、对长辈都心存敬畏之心,尤其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更加要心存敬畏之心,须知五千年来传承的文化,是何等的宝贵。同时要告诫学生“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自己想要攀登的高峰。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学生“好知、乐知”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过岁月的洗礼和锤炼,传统读书法充分显示了它们的价值,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而传统读书法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工作者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更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有恒心,有耐心,就一定会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目标,梦想的实现便不再遥不可及。

(作者单位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