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

时间:2022-12-31 22:5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信息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信息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48-02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

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下面就我几年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出的教学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1 激发式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初二年级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2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门新课程或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在讲word之前,我就布置了一个大的任务,即学完后每人制作一份小报,进行全校评比,并颁发奖项。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又把这一大的任务划分为小的任务。比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一些各类海报,这些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其中包括了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还有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们每人制作一页小报,进行评比。如我所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把学习word作为一种乐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又能在操作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真正地做到了在愉快中学习。

3 协作教学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习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玉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经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 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3篇

一、“3341教育”的内涵

“3341教育”是以“依托三个平台,坚持三个为主,突出四个环节,树立一种意识”为内容,育人与发展同步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活动。

二、“3341教育”的要素

1.环境要素―依托三个平台

(1)科学发展的平台

科学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奇迹般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需求也都产生了新的改变。这些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也在推动着人们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要全面促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进化,唯有科学发展,唯有科教进步,唯有加快人才培养的战略步伐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中国不但是一个工业大国、农业大国,更是一个人才大国,要适应这样一个大国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此,要造就出大批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有文化、懂科学的合格人才,首先要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建设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优秀人才。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正是科学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选择,也是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教育发展的平台

教育的发展,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也在加速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并且逐步体现出了它的强大优势。这种优势已从教育的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元素已逐渐形成。这种教育元素的形成,从内容上说,首先是理论层面的元素,如教育理论的时代性、教育思想的前瞻性、教育导向的国际性;其次是实践层面的元素,如教育观念的人性化、教育发展的科学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育资源的优质化、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等,内容十分广泛。

从形式上说,一是多元的,这种教育元素的多元性,不但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同时也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立体的,它的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呈现,不仅具有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属性,而且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显著标志,更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

这些教育实体的发展,不但为教育公平和教育规范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现代教育广泛开展的育人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正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坚实基础。

(3)教学实践的平台

教学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是教学的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现代教学实践的特征。这一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无疑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它的表现主要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载体是活动,教学的呈现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是生活,交流的方式有网络,这些都是以信息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为核心的重大变革。

随着现代生活信息化的到来,信息活动无所不有,无处不在,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校园资源,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更能为育人活动增添新的活力。当前,日益优化的校园环境,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教学实践,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它的有效,主要在于其更加注重教学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放在了教书育人的首要地位,一切为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健康和快乐的生活。它的有效,还在于教师是把学生当做自己人生旅途中的好朋友,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时刻不忘自己是学生美好心灵的播种者,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引路人。

因此,良好的育人环境,优质的教育装备,先进的教育技术,现代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现代信息技术“3341教育”的重要保障。

2.人文要素―坚持三个为主

(1)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学生的学习最初都是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因为兴趣始终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强大的驱动力,兴趣和感受成了他们从事任何活动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就必需高度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感受,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出发。

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中心,以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为重点,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以实现吸引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达到育人的目的。

(2)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

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就是要以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在校活动现状为重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依据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不用死板、生硬、不合实际、过时无效的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选择,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友好、自主的人性化学习空间。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交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文化和技术知识,立志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会学、善学、博学的一代新人。

(3)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

坚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作为主体的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他们的不同,在施教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克服知识水平的缺乏和做事能力的不足,努力帮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从不知到已知,从知少到知多,从学困到解困,从“我不行”到“我能行,我是最好的”,将知的发展,变成质的飞跃。

面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但要理解学生知识的不足,更要真心诚意地去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使学生都能在学习中看到希望,看到进步,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和奋斗中学有所长,学有所得,感受学习活动始终都是乐事,是一种快乐、美好、幸福的生活,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会做事的勇气。

三、“3341教育”的过程

“强调实践操作,突出能力培养,实现快乐教学”,这是现代的教学思想和育人精神,其不但需要师生共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体验教学活动的快乐,而且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人才培养的战略观念和工程意识,更加自觉地把学生的欣赏、表现、创新行为融入以下四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

(1)信息采集―观察比较,鉴赏美

学习现代科学,运用现代装备,掌握信息技术,首先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信息的收集和保存活动,学生只有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再对所收集的信息内容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从中分离出有用而且是有重要价值的东西,才能充实知识存储,丰富生活经验,同时还能实现对美的欣赏,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信息处理―实践操作,表现美

有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需要他们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也就是说,学生一定要亲身实践,进行具体的上机操作,真正学会使用计算机,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充分表现大自然中的美和人类社会的美。

(3)信息应用―运用技术,创造美

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还在于对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现代社会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并努力创造技术应用上的神奇和人类生活中的新精彩,因为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终体现。

(4)信息交流―人机对话,感受美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使用现代装备,运用信息技术表现美,造创美,还要引导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人机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去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进而产生成就感。有创造才有发现,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学生只有在充分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成果和快乐,才有成就感,才能产生更大的内趋力,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潜能,这才是创新与发展的根本意义,也就是说,感受与共享才是创新与发展的最大效益。

四、“3341教育”的焦点

“3341教育”的焦点就是要树立一种创新意识。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而其前提是人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风采又是什么?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更加善于理性思维,更加善于理性做人。现代教育是科学的育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意识的影响,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在学习中产生创新心理,进而树立一种科学的创新意识。

那么,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是传知,是启智,更是育人,这种责任也不同于历史的任何时期,它需要教师能够在理性思维的支配下,实现更加开放的理性育人,理性与人,理性丽人,同时也要让自己在理性的生活中,用焕发出的理性和真实的人生光彩去启迪他人。

然而,在理性的生活中,人的素质能力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人们的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社会作为。要树立创新意识,就要打牢创新基础,更要激励创新行为。从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创新行为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3341教育”,是育人与发展的聚合体,其中“依托三个平台”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坚持三个为主”是教学实践的核心,“突出四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树立一种创新意识”则是教师育人的方向标。

五、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生活的知识元素;技术―先进的表现方式;育人―教师的教学实践;发展―现代的教育装备。

信息、技术、育人、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第4篇

一、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与本质

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在西方很少用到,是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概念。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有多种解释,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把信息化当作一个过程看待,大家是基本认同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看作是人们追求或者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利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有两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不只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乃至所有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把国家信息化当作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而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图1说明了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1教育信息化各要素结构图

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从网络技术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目前网络的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信息共享这个阶段。如果把因特网的发展划成三个阶段,则第一个阶段是数据传递与共享,因为在因特网发展起始阶段,其应用主要是Email和少量可供查询的专业数据库。第二个阶段为信息共享,其主要特征是随着Web技术的出现和WWW(WorldWideWeb)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大量的信息网站(包括门户网站、专业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得以建立与互联,使整个地球联成了一个巨型的信息网络。再往下发展应该是知识共享,即第三个阶段。由于技术的限制及其它许多原因,目前还没到解决好复杂知识或非良构知识的表征、组织、存储和传播等问题,另外人与计算机机的有效交互、人与人如何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有效互动、负杂的社会系统如何与网络融合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解决。实现知识共享是网络技术的最重要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因而也是信息化的本质。

二、信息化人才与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是大面积培养的信息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保障,相应地,信息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以往是不同的,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3]

信息社会的四大文化基础是读、写、算和信息,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材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4]早在1996年,美国就提出了第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中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目标规定了“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社区以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将有效的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等几项目标。[5]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化人才这个要素有两层含义,第一,教育信息化要有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做贡献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系统担负着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信息化人才的含义更深入一些。

关于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广义的说,每一个人生活在信息时代,他必须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的技能。狭义的说,各行业的信息化均需要批量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第二,关于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

第三,各单位或系统的高级信息主管,或叫首席信息官(CIO),而且这些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人才。

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一般应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既是普通大众的需要,又是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作为一门课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2]

1)基础性:它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其他传统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一样的文化基础教育。

2)高投入与高技术性: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建立专用的联网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并需要具有专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

3)高速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等都需要不断更新。

4)工具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上机、上网等实践活动,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5)综合性、渗透性与变革性:信息技术综合了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领域,促进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新的网络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决定了它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早在1982年就在北京的几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试点工作,应该说开始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徘徊的时间较长,发展不够均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6]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目前,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化教育。建设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尽管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

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2、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教学对象方面,由最早的工科扩展到理科,进而到经济、农林医、师范,最近,文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连体育、艺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计了计算机课程或开展了计算机应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只开程序设计一种课程,发展为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这四个层次是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于1986年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多数院校已按这四个层次的方案开设了多门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其中程序设计课,由初期的只开设BASIC语言,发展到FORTRAN、PASCAL、COBOL、甚至C语言,可视化编程语言等。许多学生掌握了二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由开始时的非结构化程序设计发展到现在全部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按良好的风格培养学生。由原来侧重语法介绍,发展为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注重算法设计。这样,学生使用任何一种语言来编程都不会是困难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也由原来临时抓差、现炒现卖、水平较差的不稳定状态,发展为已拥有几千人规模的,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专门研究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迅速发展壮大,它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切磋交流的场合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

在教学研究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创造和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可以说,在全国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已经出版了上百种教材和配套参考书。其中《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等是根据“新颖、实用、清晰、通俗、层次”的原则编写的,质量较高,受到广泛好评。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仅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未形成一条连续的“线”。学生只学习到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还缺乏计算机的系统知识和运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实际能力;有的高等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不高;还有院校不从本专业的应用出发,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等。

3、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的社会性培训均以“证书教育”为主,因此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几种类型,一类是由政府部门的考试中心负责的证书考试,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等;另一类是有关企业各类认证考试,主要有微软MCSE系统工程师认证、微软ATC办公软件专家认证、Cisco产品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Novell授权工程师、3Com“网络大师”MNS认证、SUN公司认证程序员SCJP、SCJD考试、Adobe认证专家(ACE)考试、Macromedia公司认证等。这些认证考试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使信息技术的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扩大了学习对象的范围:他们可以是大中专在校学生,也可以是在职人员;可以是从事信息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11]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在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的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同学,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除了信息技术教育外,中小学的另一个相关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14]这三个方面的整合是与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教育应用相类似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是课程整合的基础,课程整合需要师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同感、一定的技能和素养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能是空谈。

此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计算机基础课有没有必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开设,如果都有开设,那么该如何衔接?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一种办法是国家分别针对中小学生与大学制订信息技术标准或教育技术标准,采用认证的办法。比如,有些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达到大学的某项标准,在大学中就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

5.应特别关注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师范院校,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将会直接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这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基础性的信息能力,更要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应能使信息技术和教学实现充分的结合。否则,在就业后,他们从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到教育者的角色,而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感到无所适从。师范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致力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和创新的榜样。[15]

一般来讲,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16]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10]

尽管信息技术课程从内容上虽然归属于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但是实际上它能够将这五个方面连接起来,学生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将基础、专业、应用融会贯通。这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师范类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教育技术课程实现衔接,教育技术专业与其他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8月20日

[2]裴纯礼,要正确认识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家谈,《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13第1版

[3]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站,2001年9月5日

[4]陈帆波,高师要做领跑人,《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4日第3版

[5]《教育参考资料》,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1年第21~22期

[6]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0日第8版

[7]谭浩强,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世界》,1995年5月10日

[8]陈国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

[9]黄荣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计算机世界报》,2002年第15期C4版

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需求;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未来十年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通常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可以看作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逐步构建,终端设施将逐步普及,数字化校园将伫立在我们面前,而伴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进,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将逐步建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优势会愈加突显。然而,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推动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将课改推向更深层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更要践行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太多变化的可能: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表示形式异彩纷呈,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或提供帮助,个性化教学孕育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信息由不对称逐步趋向对称,引起教师权威的削弱,从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不再是系统学习的唯一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或通過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结构,资源全球化,形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過程与学习方法,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体验;强调在学习知识的過程中,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广面向应用教学及学习的過程性评价方法;强调发挥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在重视“双基”的同时,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新型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WebO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等。大量实验表明,这些教学模式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实验也同样表明,这些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之上,即要有必要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信息化环境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過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是以科拉克(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重要观点。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第6篇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笔者通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师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和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也要求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是在社会生存和发展应该具备的基础,全国在推行信息化技术并期望能够全范围普及,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声音之高,以证明社会需要开发会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高校开展的期间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大学中年轻的老师资源相对较多,在前期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多老师可能缺乏教学经验,教师除了在上学期间学习些知识外,对教学经验等内容缺乏,教师学历相对较低,在缺乏教学经验和信息技术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的情况下,有没有及时给教师进行培训,导致现代信息化教育不是足够重视。

(二)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建立有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教学环境[1]。所谓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建立有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教学环境就是说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和创新教育整合在一起。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课本身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与社会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处,且大部分的教材缺乏立体化。 

三、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和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加强教师的培训,各学校应该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培训。通过培训应该使得教师不仅会灵活地使用计算机常用的软件和计算机的硬件,还要使其具备软件的基本设计、制作、选用及评价等能力。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最主要的是使得教师能更加地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各学校可专门地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对其进行统一组织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教研组来研究全校的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信息技术教研会,来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并安排学校的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校内的公开课,通过这样来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课外实践课应该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在信息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以把计算机当作是处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个性。

 (三)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整合 

1.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教育模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教育模式在很多时候是对自主学习的一种最高体现。如果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程知识的学习,就不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能力[2]。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受到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课外的实践中也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加以引导,让课外知识的学习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建立多元信息管理评价体系,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立的很多教育评价体系都存在弊端,不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了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新兴的多元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的客观问题相对较少,并且可以按期定时更新教学内容,紧随时代潮流发展的步伐。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实施教育教学立体化,让教材与配套的光盘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让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具备立体感。

四、总结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实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符合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也顺应科技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本文所总结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只是目前存在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遍情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改善,解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信息技术教育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郭媛媛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总结;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实施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

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

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

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

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7期;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中小学管理》,2000年11期;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0期;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新方法;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随时随地都能在各种媒体上听到、看到我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也能将许多自己身边的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送出去。信息技术迅速的向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交往等方方面面渗透,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利用能力。信息的传播和便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

在2007年春开始,在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逐渐规范、完善起来,学校教学环境逐渐好起来。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卫星远程教学资源接收室等现代教学设备。自从远程教育开通后,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教育信息,大大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它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大缩短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的差距,充实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收到了以前教学中很多地方达不到的效果,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现结合农村的教学现状,就远程教育资源多年的利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信息技术的进入是新时期教学的新方法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依据网络提供的媒体资源,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这样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直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效果。可以说,其它资源的获取渠道还是有不少的,惟有远程媒体教学资源,是农村教师很难获得的,但是有了信息技术的进入,这些已经比较容易获得了。如一位老师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利用中央电教馆提供的媒体资源,很轻松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同样,也理解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无趣。事实证明,利用中央电教馆提供的媒体资源,不仅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在使用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时,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现代远程信息资源,老师们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在讲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把课堂教学氛围调动起来,引起了同学们对绘画极大的兴趣,达到美育的目的。充分利用远程设备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进入是素质教育的新工具

多少年来,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单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空间。远程教育的装备和互联网的开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同时,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充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加强对于媒体与技术的理解,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远程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新方式的教与学,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方法,跳出了传统思维的禁锢。我们可以任意的在远程教育下直接学习和利用其他名师名校的优质课件,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生动和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加强了媒体与技术的理解。拓展和丰富了师生的信息资源。这么丰富的资源,对农村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缩短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

三、信息技术的进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推进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课改,但在边远地区,这项工作的开展仍需一段时间,现代远程教育刚好弥补了这项工作,承担了农村中小学实行课改的任务,所以老师们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抓紧学习、积极探索外校优秀教师的讲课模式和管理经验,并运用到教学环节中,丰富了课堂内容,转变了教与学的角色,彻底摆脱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缩短了城乡师生间的差别,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使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直观的学习了新的学习方法,开拓了视野,能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积极讨论,给课堂活动注入了新生的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树立了学校形象。我们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接收的资源,下载一些中学课程资源、优质公开课、教育法规和为农服务的内容,不仅方便了教师上课,而且就近的农民也受益了。老师把教案用到课堂上,提高了教学效益,农民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自从有了计算机教室后,不仅方便了教师的计算机学习,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熟悉文档操作、共享浏览资源库中的课程资源。

四、信息技术的进入规范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11篇

一、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育人,其次才是技术研发,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当前为了争取课题,提升知名度,一些高校和教师只注重信息技术的研发,而事实证明,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虽然在科研上收获颇丰,但却不一定能够带出优异的学生。此外,一些青年教师为了避免被淘汰,常常通过接受学历教育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由于工作的压力,教师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应付繁重的课业,大多敷衍了事。为了顺利毕业,有些教师不得不使用金钱来雇佣“”来替考。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对继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教育流于形式化。

2.教育内容单一化从信息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来看,大部分教师将培训重心放在技术开发上,由于软件研发所获得的物质利益要远远大于教学所得,且高校对教师的技术研发也愈加重视,因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大多都无心接受专业技术以外的培训,全力进行专业技术研发,这种重技术、轻教学的思想逐渐使得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利益驱动器,偏离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本来目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教育意识,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是继续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因而,只是偏重于技术培训,不能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3.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考核是对教师继续教育成果的一个综合考量,考核结果是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而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与评估体系还很不健全,例如,我国高校一般将专业的数量与承担课题的分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最重要标准,这也逐渐造成教师轻教学、重研究的教学现状。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教师继续教育往往缺乏足够的驱动力。就目前来说,除了学历教育采取统一的考试,一般的培训基本上没有考核与评估。因而,教师的培训成果如何,是否要调整培训方式,我们也就很难评判。

二、构建新型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1.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就是指所要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是开展教学与培训的重要依据。具体到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就是我们要提升他们哪方面的素质,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专业性质上看,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计算机程序的更新换代频率提升,近年来的软件程序开发更是不计其数,倘若教师还停留在曾经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上,教导学生过时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很好地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也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适应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进行专业化培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此外,现阶段,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接触电脑与网络,对一般的电脑操作甚为熟悉,因而,教师就必须重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评估,确立新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参加教学技术培训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学生性格特征与接受方式的教育技术搭配,提高教学质量。

2.教育内容套餐式搭配在新型继续教育体系中,根据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科目搭配,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信息技术前沿知识必不可少,这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学校应适当组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技术研讨,还可外派教师到企业信息技术研发团队中去实地考察,全面把脉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其次,教学法的培训也势在必行。在教学中,令许多教师头疼的不是专业知识不够用,而是怎样使学生认真听取自己的讲述内容。虽然大学生不再像高中生那样叛逆,但课堂上睡觉和玩手机的却大有人在,教师如果不能以自己精彩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即使你讲得多么认真,还是很难到达教学目的。因而,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法培训,将自己的现实教学难题与其他同事进行探讨,找出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能力与课堂管理能力。

3.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由于缺乏规范的考核方式,教师的继续教育无法得到正确评估,影响了教师再教育的积极性。当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整体考核为主,即对教师本人参加了哪些培训,根据培训的科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其进行评估,由于没有单次培训考核,这种整体评估显然也不科学。因此,在阶段性培训结束之后,培训组织者要及时收集培训反馈意见,并将教师的出勤与培训的评估意见作为考核的依据。此外,每学期应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综合打分,并与上学期成绩做比较,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情况。其培训考核结果记入其档案,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都是在曲折中发展,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逐渐会由知识崇拜过渡到人品、教学与知识的综合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在职称评定中所占的比重也会提高,因而,教师继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于技术化偏重现象必将改善。

作者:张千石乐义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12篇

摘 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这样一个教育科技取向日益鲜明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美术学科的教学之中,它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广大美术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但探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模式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系统化、规范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创新意识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这样一个教育科技取向日益鲜明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美术学科的教学之中,它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广大美术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但探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模式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系统化、规范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与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而信息技术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进信息技术,把声、像、图、文、情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绘画》,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photoshop、金山画王等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可见,它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所以说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源泉”,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程开始的呈现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 在教学时,可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美丽的热带鱼》、《巧思妙贴》、《鲜花世界》、《遨游太空》、《海底世界》、《文字的联想》等耳熟能详的课题,可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育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其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如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碰撞,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