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时间:2022-02-28 07:5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教学案例

第1篇

一、教师要找准自己在新课改中的位置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每个历史教师都有必要认真学习、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成为课程改革教育研究的先锋。广大教师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而应该积极地、有意识地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笔者主张历史教师有必要找准自己在新课改中的位置: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成为学生的教练员,又要成为学生的陪练员。在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把握不好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就容易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二、讲求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实现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极为关键。历史教师要用正确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检验这些理念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髓,喜欢搞些形式上的花样,追求表面上的热闹,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似乎效果不错,实则不然。吕型伟先生指出:“阻碍教育观念落实的主要原因是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失败。教育改革也要打假,不要人云亦云,每一个观念的提出都必须在实践中落实。”

由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构建起了与初中历史教学体系不同的新体系,其结果必然是引起高中历史教学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实质无非就是历史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学。对于新课标和新理念,我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完全摈弃传统教学,而是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三、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历史课程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强调拓宽历史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促使学生把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在整合中开阔视野。课程资源是编设课程的基础,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过我们往往重视显性的资源,而没有充分发掘、利用身边隐性的资源。历史教学是一个整体,必须整合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以达到教学上的最佳效果。

1.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

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从教科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教”。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整理出历史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材的使用上,应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历史教材。此外,还要结合社会生活,拓宽教学资源,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

学习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等诸多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个人学习、合作学习、整体学习三种。传统的历史课堂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其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历史新课改提倡自主性、研究性、探讨性的学习方式,主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资源中最大限度获取学习效益。

四、总结教学案例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法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去引导学生,而不是主导学生。现在提倡个性化教学,学生的感受越来越被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中地位一直都没有被尊重,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构成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适用性人才,而不是只懂得各种文化知识的人,毫无个性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不能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指示走。尤其是历史方面的学习,教材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仅仅学习书本中的知识点,只能是管中窥豹,不能真正全面的认识到历史。其实初中历史教材中是存在这一些纰漏的,或者说有一些片面的观点,这些对学生客观看待历史都是不利的。而如果灵活地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就会对教材产生质疑,主动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做一些课外的自主探究。这种专研精神是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非常缺乏的,大部分学生安于现状,只图完成学习任务,不思进取,思想上的僵化很严重。

一、学案教学在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案一般都是一个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制定的,然后在交付给历史教师,供他们在教学中使用。由于这种学案的制定模式,再加上教师过于信任学案,导致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没有多少针对性可言。一个学案被重复使用到不同的班级,而且是一年又一年地重复使用,也不加入什么创新。这样的教学,往往教师也不会考虑多少引导的重要性,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安排走。就教师的角度而言,坚持团队的教案,避免教学质量下滑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学生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个体的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等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很容易出现学案不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课堂效果差,学生成绩下降,学生的思维非常迟钝,缺乏主动性。

二、学案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改进方向

(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善

教学团队一起制作的学案不是权威,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个性,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执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比如《三国鼎立》的教学案例中的要求是学生在学习之后能了解三国是哪三国,各自领土在哪,以及主要的政治人物。我认为这样的要求是比较笼统的,肯定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即使身处同一个班级。与这段历史相关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很多男生的喜爱,对于这部分男生而言,这节课的学习是比较轻松的,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就要困难一些。所以统一的教学会让学生之间产生差距,而且《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有很多虚构的部分与历史记载不符,对学生会产生误导作用。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教案中一般是不会如此细致地针对这些差异有什么区别对待,更多的需要教师自己判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学案例的使用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充满教学激情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往往更具活力;一个严谨稳重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也会脚踏实地。所以教师要在使用教案的时候坚持自我,不能因学案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二)重视引导

学案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了引导的环节,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的时候只顾着自己讲解,完全成了单方面的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案教学强调教师多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应该要有更多的思考,教师的讲解需留有余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改变划重点、讲解重点、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尝试找出重点,给学生更多的是启发,而不是把直白地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告诉学生。关于那段时期的影视作品有不少,学生一般都会接触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学生这种看待历史的自主意识非常可贵,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就会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受到抹杀,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教材是权威,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只是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而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保留这种自身的想法。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个人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应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在记载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所以不能完全相信课本。教师要把学生往独立的方向引导,让学生明白教师、教材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他们自己的努力才是最主要的因素。优异成绩的获得,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思做就能取得,相同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差,就说明了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三、结语

学案教学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进一步地扩大,教师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引导学生上,而不是强制学生按照学案计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失去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 教学反思能力 基本策略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如何发展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本文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何谓教学反思能力?简言之,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其基本策略包括:

1.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教学,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国台湾省的史学教授张元先生为实际了解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曾经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小学五年级教了3个月的历史课,然后在研习会上提出报告――《十一岁儿童的历史认知:一个实验教学的报告》。作为中学教师,教学活动在第一线,在案例研究方面,应该具有比张教授更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看教师怎样对待了。

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观摩、研究他人的案例,包括一些已经出版的或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很重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是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为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和沙瓦斯(Showers)等做的实证研究证明。

例如,一位研究者在昆明某中学一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王老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王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王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王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王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王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受人关注。

其实,平常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以历史课来说,“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从网上阅读到台湾《清华历史教学》杂志刊登的《》一课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个可行性较强的剧本《去留肝胆两昆仑》。王老师将它下载后,印给班上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排演这个历史剧,并告诉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情节,也可适当增加演员,如康有为、、慈禧太后等。学生很快组成几个小组,并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表演不要求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不提倡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道: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有效性 案例教学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20-01

1 选择案例研究教学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善于总结典型案例,加强案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本次案例研究是一次关于校本课程的高中综合探究课,在校本课程中体现高中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以地方特色为依托,融合地方史,以加强学生的熟悉度和研究兴趣,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依据具体的学生学情和地方实情,以研究案例为契机寻找科学的方式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1)选择案例研究主题。根据各种实际需要,本案例选择的探究内容是《地方人物记——李贽》。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通过文字、图片、影像、文物等形式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史料,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史料来解释历史现象。在本案例中,将就如何收集材料,运用材料,调用有效材料,分析理解材料,辨别比较材料,总结归纳提炼观点等方面来加强历史综合探究课的趣味与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选择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一方面李贽的一生丰富多彩、迭荡起伏,可供查寻的史料极其丰富,网络,报刊、书籍上都有介绍,易于学生收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泉州地区的历史人物,可能会比较感兴趣,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家乡人文风貌的认识。

(2)在收集资料的初期,经过教师引导,在学生详细感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关于李贽的介绍和评述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有专题地去进一步收集资料。在收集史料过程中把关于李贽的研究分成几个主题:李贽的生平,李贽的成长,李贽的思想,李贽的学术影响等,也可结合李贽的一些趣闻轶事来更全面的认识李贽丰富的内涵等。因此,大家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结合成组,各小组都确定了自己的主题,组内分工合作,使收集资料工作进入了正规。

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报刊、书籍,又有因特网,也实地走访。同时大家对信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信息的丰富,更要求信息的特色,所收集资料涉及的内容,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料。

(3)面对收集到的大量材料,如何处理,是学生要面对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强调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处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有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的小组在介绍李贽的思想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的去图书馆查阅李贽的代表作《焚书》《藏书》等,以此来更好的把握李贽的思想观点,同事也要求学生在查阅原著的同时能不时的请教语文老师关于古文的阅读与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能把史料的重点、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颜色标了出来,使大家一目了然。有一组同学,在各个分组收集整理了各方面文字、图表、视频等资料之后,着手进行史料的分析甄别和评述。其中关于李贽之所以自称为异端,以及李贽被封建卫道士迫害等做了非常详细的评述,从而加强了对李贽这个非常有特色的历史人物的立体认识,并更好的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明清时期批判君主专制和抨击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由此也更好的认识李贽思想观点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4)最后对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组织材料后得到的探究成果,通过互相展示、交流,使全班同学对李贽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各小组把探究成果用文字归纳图片穿插的方式制作,形成了既突出主题,又各具特色的专题。在全班交流时,各小组的主题、内容、观点等胸有成竹,介绍时,个个投入,表现不凡,有的生动诙谐,有的慷慨激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展示李贽的生平和思想精髓的材料中,也以详实的文字、图片资料展示了古老的泉州港繁荣的海外贸易和泉州地区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与爱乡乐土的情感。

(5)教学效果本案例的实施,取得了比传统的教学形式多的多的效果。

首先,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增强了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的探究、建构知识。

其次,学生开始体会到如何根据需要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搜索、软件操作等为学习目的服务,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去领会和掌握,并真正成为改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

第三,由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始终以小组形式完成,而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又是全班各小组合作下形成的,因此,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初步认识了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所起的作用和集体融合的关系,班组的实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体现出来。

2 教后的反思与启示

本节课李贽的生平为线索,串联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如程朱理学、李贽的异端思想等,把史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求真的史学意识,训练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

第5篇

一、黄牧航主编的“历史教育硕士丛书”(长春出版社,大部分2012年出版)

该套丛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的编写主要面向全国历史教育硕士,中学历史教师,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具有学术性、实践性、代表性和前沿性。该套丛书编委会编委集中了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大部分专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亚夫、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牧航和张庆海、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稚勇、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月琴、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军和姚锦祥、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克礼、四川师范大学的陈辉、湖南师范大学的余柏青、山东齐鲁师范学院的齐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社长任鹏杰和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等。

1.赵亚夫、唐云波主编《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60页)

该书体现了国外历史教育研究的最高成就,为历史教师了解和研究国外历史教育提供了借鉴。

2.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著《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20页)

作者吸收国外先进历史教育思路,对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与实践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宾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180页)

该书的特点是: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4.王继平著《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76页)

该书非常契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做研究型历史教师的理念,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案例。

5.陈志刚著《历史课程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的特点是:体现最新课程改革理念,内容全面,选材广泛。

6.王泳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特点是:时代性强、视野开阔、重点突出、选材广泛、材料丰富。

7.张庆海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长春出版社,2012年5月,215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理论的作品,值得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硕士认真阅读。

8.王雄著《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长春出版社,2012年6月,309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的专著。

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类著作

1.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著《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1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是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2.夏辉辉著《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148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该书选择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朱汉国、陈辉主编《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236页)

该书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编的“青蓝工程系列丛书”历史部分,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

4.卢新建著《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508页)

该书是《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丛书的历史部分,是一本当前体系最完备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工具书。该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完备性、工具性、资料性。

三、文集类著作

1.刘宗华著《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2月,225页)

该书是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近50年的刘宗华特级教师的历史教学研究论文集。论文虽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作,但对今天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的作用。

2.张卫良、夏卫东著《明智之学:历史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8页)

该书是两岸中学历史教学名师“钱江论坛”的论文集,这些论文主要围绕历史教学与公民素质、课堂教学与改革、教学实践与思考等问题进行讨论。

3.李晓风著《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4月,211页)

该书第一部分是“学术探究和历史教学”,包括作者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历史研究的逻辑:解释和假说的形成——一个历史学哲学的尝试》。第二部分是“历史教学的观念与方法”。第三部分的专题是“素质教育与高考”。其中不乏一些独到的见解。

第6篇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对中学历史教学作用意义重大,通过教学反思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我把它当作一句哲学名言。但仔细想来,的确对我们的工作和学有益处。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一、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有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第7篇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做好上学年末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初中历史成绩的质量分析; 2、对全区初中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征文进行评选;3、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4、做好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评工作。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一月份:1、组织好全区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2、参与对鹿门中学教学视导工作;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1—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 1

2011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九 月

第1—6课

第1—5课

九(上)第1—12课

十 月

第7—11课

第6—11课

九(上)第13—17课

十一月

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

上旬期中考试

第12课—15课

上旬期中考试

九(上)第18—20课

十二月

第18—22课

第16—22课

九(下)第一、二单元

2011年元月

复习、期末测试

复习、期末测试

第8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立足自身教学实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重点针对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重要作用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涉及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采用具象思维,并且大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帮助学生深化初中历史学习。将多媒体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系列技术优势下,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在积极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实现有效创新,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多媒体技术本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将多媒体合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一课时,由于该课涉及战争背景、战争时间、战争过程、战争结果与影响等众多理论性知识,如果完全采用教师口头讲述的方式,不仅枯燥,也难以帮助学生深入完成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容的消化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使用多媒体,将原本平面、枯燥的历史知识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也同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教学核心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长期对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发现,由于历史学科中史料以及其他信息资料极其繁多,通常需要学生从海量历史资料中精心筛选出其所需资料,对此展开深入分析与逻辑推理才能深入完成历史学习。但历史课堂教学课时有限,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有效帮助学生迅速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多媒体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例如在“中国工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工农的原因、路线等内容,并深入感知体会精神,形成良好核心素养。考虑到该课程涉及诸多历史场景及其他理论性知识内容,在实际教学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动态的三维动画,不仅直接展示出了中国工农的路线,并且根据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经过的重要地点,穿插相应的图文介绍和音频说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动态、直观、形象的教学动画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从中深刻体会的艰难及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历史在有效夯实自身历史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将多媒体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分别展示了之初、改革开放之前以及现阶段人们穿着打扮的照片,随后要求学生在对图片中的变化内容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主动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不同时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变化。此后,笔者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真实意愿,将其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展开讨论研究,使学生自主完成初中历史学习,准确掌握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特征和变化原因,从而在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其知识面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在运用多媒体使学生直观感受经济与社会生活具体变化的同时,也适时向学生渗透艰苦朴素、开拓进取的思想价值观,进而有效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因此,将多媒体引入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重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为创造而教学"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能力,也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以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 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加以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 进展的思维活动。"(参见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调查研究表明: "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4 重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 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11篇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是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是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是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是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新理念 新实践 新发展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是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课改的结果系于教师,因此,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显得至关重要。

一、学习新理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1.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不但要把课堂自还给学生,还要引领学生演绎生命的精彩。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以“还学生以自主,还生命以本色”为教学理念,不断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课件不应替代传统的板书。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设计要科学实用,课件不应替代传统的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存留”,是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故传统的板书设计至关重要。

3.树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评价观。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控制在一堂课的“进度”中,判定一堂课是否高效的标准也不是看课堂秩序是否好、学生是否最后都掌握了某一个知识点,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是否在质疑在困惑、是否在思考在探究。

4.重视能力培养≠淡化双基。

越是新课程,新高考形势,越是重视基础,越是能力立意,越是落实基础,至今,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依然是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围绕主干知识点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做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通过多做多练多讲,逐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5.用教材教≠只教教材。

在教学中要努力钻研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补充,避免死教教材。

二、实践新课程

1.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师之间要加强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以便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为此,我校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通过各年级集体备课,同课异构,采用公开课、示范课、联片教研活动等形式避免个人“孤军备战”,构建开放的、立体的互动平台。

2.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我将“切入点”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尝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注意为学生创造结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环境。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作业,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主动学习、探究,体验合作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历史,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因材施教、分层提问,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我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筛选。在丰富的史料面前,要让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拓宽了思维视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5.重视教学反思。

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理论素养的提高,使专业引领更为厚重。为了使自身树立问题意识,每节课后我都要写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按照“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过程开展教学案例研讨,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反思,在案例分析与反思中渗透与时俱进的课改理念,在反思中逐渐形成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学的职业生活方式。

三、寻求新发展

一线教师必须科学地认识与对待新课程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科学地认识与对待各种反思与批评,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让课程改革迷失方向,才不至于陷入误区,才能稳步推进新课改,寻求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敏娟.幽默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2]张国团.关于高中历史课堂体现高效教学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