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07:4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体育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推动我县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体育健身需求,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文化体育。
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实施、全面推进;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做好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
二、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体育为总目标,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1世纪、每一村、每一月放一场电影)、送戏送书下乡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设施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争创文化先进县和体育强县。
(二)主要任务
1、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提出的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体育室)的要求,建设县、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乡镇(街道)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村级(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充分利用闲置校舍、礼堂、宗祠、村集体用房等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县85%的行政村(社区)建有室内室外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其中重点建设100个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
2、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到20*年,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95%以上,力争入户率达到85%以上,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大广播电视发射设施更新改造的投入,完成中央关于基本实现无线覆盖的要求。建立广播电视维护保障运行机制,确保"村村通",并逐步向"数字通"过渡。
3、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建成以县图书馆为骨干的资源共享平台。至2010年,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县图书馆建有文化信息共享分中心,乡镇(街道)建有基层中心,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4、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引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订和完善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培育扶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镇、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表彰民间艺人,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5、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以创建体育强县为契机,按照创建标准加强村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区100%的社区和乡镇50%的行政村建有一个健身点。以村文化体育室建设为平台,推进农村基层文体组织建设,鼓励乡村之间以协会、老年体协为参赛团队开展联赛活动。广泛开展送健身器材下乡、送体质监测下乡、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动员和组织更多农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6、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进一步增加农村电影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基本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其中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20%。到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2131"目标,农村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2000场。
7、实施送戏送书下乡工程
①送戏工程。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资源下农村。县级组织的下农村演出,每年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6场,即每个乡镇(街道)两个月看一场演出。争取每年送戏下乡覆盖面达到100%,送戏到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覆盖面达到50%以上,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群众看戏难问题。
②送书工程。县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采取送书上门、定期更换的方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的文化需求。20*年建立10个农村图书流通站,到2010年,全县60%以上的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建有图书流通站。
8、实施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
大力扶持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各乡镇(街道)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农民群众为主体的乡镇(街道)百花会活动,县文化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农民艺术节或农村文艺汇演。同时,扶持和引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办好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文化体育竞赛竞技活动等。
9、实施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
农村文化示范户是以农村家庭为基础,以基本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为特征,集思想教育、干群沟通、农技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传播场所。"十一五"期间,每年评选省、市、县级文化示范户100户,由政府命名并给予一次性奖励。由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指导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作,并对经常性活动的经费给予适当补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示范户建设,大力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联户结对,为文化示范户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10、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全县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每人不少于40学时;每年培训业余文艺队伍骨干100名,每人不少于20学时;组织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文化管理员进行培训,每人不少于20学时。组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群文作品及成果展示等活动。形成覆盖县、乡、村的群众文化队伍网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体系。
三、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全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体系。
2、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从我县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文化体育示范村覆盖人口在2000-3000人,服务圈在步行20分钟左右,便于农民经常性参加文化体育活动。
3、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实行一体化管理。各村文化体育活动室由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统一管理,配备专(兼)职文化体育管理员,落实责任,保证开放时间,服务广大农民群众。要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确保实效。
4、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乡镇和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比例。设立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省专项补助经费。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25―01
一、培养运动精神,重树健康新理念
在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运动是一门科学,它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运动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它既追求科学的进步,又追求人性与完美的人文理想的结合,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贴近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之上,从而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二、健康新观念在校园运动中的体现
健康新观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尤其在农村中小学,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养。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将学习领域划分为5个领域。真正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锻炼,使学生在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加校园运动的兴趣
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季节气候特点,讨论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层层落实,定期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到位,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励制度,从完成工作的质量上、效果上进行考核。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如,男生对球类(篮球、乒乓球、足球)、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尤其2015中考将体育成绩加入之后,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生需求;女生相对来讲,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 重视学生在体育基础和性别上的差异。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要考虑丰富多样,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更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2.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选择,我们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参考意见,但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挥。
1.1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
2结语
关键词:民俗体育;新农村;文化价值;对策
一、前言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产生并流传于广大农村,具有传统性、健身性、民族性、群众性、娱乐性的特点,历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和深受喜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高原,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8万,以藏族、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0%以上,是四川主要藏族聚居区之一和全国主要羌族聚居区。勤劳智慧的藏、羌等少数民族,他们在“雪域高原”上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存在与发展还远未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迫切需要文化大繁荣,相信极具魅力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充分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将会生机蓬勃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然带动民俗体育的发展,为民俗体育文化拓展了受众和传播空间。如何开发、利用民俗体育,推动和谐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民俗体育的特点
1.民族性和地域l生。民俗体育反映了地域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育文化模式和行为,每个民族的民俗体育都会反映本民族的体育特点,通过这些体育特点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性格。我国地域辽阔,一个地域内的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附于该文化之上的体育文化,由于它们的交往而使其具有共同特征,即共同地域传统。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民间文化中一种较为原始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汶川和茂县,这个全国羌族人口最集中和羌文化积淀极深厚的地区,每年的羌历新年、转山会期问,可以领受到神秘的古羌文化,如舞蹈:“沙朗”、“皮鼓舞”、“跳盔甲”等。
2.传承性和融合性。民俗体育是在民间风俗、民间习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既定的、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民俗体育具有传承的特性,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体现垂直式的民俗体育文化联系,是后人对前人所刨造的民俗体育文化成果的吸收和推进。一定历史阶段的民俗体育文化系统的形成是各种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结果,不同民族和地域地民俗体育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渗透的现实关系。尽管人文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但因为大致相同的起源,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却可以有很多相通之处。
3.参与性与娱乐性。民俗体育本身就带有娱乐和游戏色彩,这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之时就具有的特性。反映在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娱乐和游戏的特性就更为突出,即使是宗教活动,也离不开娱乐。羌族传统体育游戏娱乐行很强,羌族的抱蛋,羌语称“蛾捉”,这种游戏通常围观者甚多,热闹非凡,给羌寨增加了喜庆气氛。还可以看到精彩纷呈的羌族传统体育表演,如推杆、骑射、扭棍子、射击、摔跤、溜索、抱蛋、荡秋千等。群众参与面比较广的体育舞蹈,尤以羌族锅庄最为常见,跳锅庄大多在室内锅庄旁,现在主要在广场、操场、草坪等比较宽阔的平地进行,它与流行藏族锅庄舞在形式上有相似的特点,舞时众人拉手而跳,载歌载舞。用木杆进行的推、拉、扭在羌区非常盛行,“推杆”运动最具代表性,是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亮点,它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颇受羌族同胞青睐。
三、民俗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组成部分和促进因素。
1.活跃和满足新农村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而体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食粮,完善时代的新风尚,丰富农民的生活质量,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补充。民俗体育对运动设施、器材、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农村开展民俗体育项目,既经济又有实效。
2.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担,从而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民俗”具有娱乐性,另一方面“体育”又具有健身性,民俗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民俗体育还是加强人际交往,陶冶情操,抵制社会上的精神污染,防止和矫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所以民俗体育是民间健身的重要活动形式。民俗体育作为一个媒介,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发挥了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可以在促进农民交往、沟通农民人际关系、培养和巩固农民情感、增强农民凝聚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农民的凝聚力是极为有效的。
3.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新农村发展。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民俗体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积极作用,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普遍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陈规陋习、封建思想还存在。据调查:现在的许多农村,农闲时间人们整天沉溺于赌桌和酒桌,不光对自身的身体有害,也给社会治安和家庭和睦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民俗体育是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俗节日开展有益的民俗体育活动,把农民从赌桌和酒桌带入到活动中,这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治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俗体育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农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提升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
4.民俗体育的开发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不高,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加上农民健身意识的淡薄,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患病率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民俗体育可以保护和增强农村
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次,可以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优势也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5.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都始源于民俗文化之中。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包括羌族体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世界文化多元共存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民族地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民俗体育是羌族人民用来记录其日常事务、民族传说、习俗礼仪、历史事件等的重要方式。而体育作为羌族人民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自然扮演着传承羌族文化的载体角色,其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分别体现着羌族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文化。推杆、骑射、摔跤等体现着羌族人民军事生活上的文化特征;皮鼓舞、跳盔甲等特有的歌舞表演和祭祀方式体现着羌族人民的宗教文化;锅庄、推杆、耍龙灯等记录了羌族人民传统的民族生活方式;抱蛋、丢窝窝等又反映着羌族人民传统的娱乐休闲方式。
四、民俗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施对策
1.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由于我国农村地区自身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差异性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求下的农村体育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求一个进度。因此,从农民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符合实际的运动项目。按农民的意愿去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可根据一些地区的风俗、节俗,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锅庄、推杆等,突出健身娱乐是关键。要想提高农民对农村体育自揽悟,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可通过典型示范、奖励突出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对新农村需求下农村体育的建设。
2.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开发。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当中的文化资源就必须积极地挖掘、整理、改革、提高民俗体育活动,加强民俗体育发展的理论创新研究,增进民俗体育存在形式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拓展推广民俗体育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音像科学技术,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传播工具的优势进行宣传,对大众的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科学的引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体育中深入人心。
3.积极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吸引要素,对于异地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产业大开发的政策环境优势,来促进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羌族的羌历年和古羌文化节,吸引大批民众和游客参加。既促进经贸交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互动双赢的效果。抓住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以民族节日为依托,采取建立民族体育文化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业等,把观光旅游资源与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从而促进各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民族体育文化要发展,要体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就必须把这些潜在的资源财富向着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才能形成互动效应。策划羌族特色浓郁的民俗体育活动,利用民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使羌族人民真正意识到羌族传统体育对其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对其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传统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羌族传统文化才能谈上真正的繁荣和复兴。
4.民俗体育大众化,提升竞技性与技巧性。竞技性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共性,体育运动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主要通过比赛双方的竞技形式来实现,有些项目如拔河,它可以两人或更多人进行,在集体进行时气氛异常热烈,健身娱乐性都较强,但因受体重影响较大、如果缺乏竞技与技巧,运动员几乎没什么发挥的空间,而不能满足人们对结果多样性的需求。更多的项目要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大众化应该是体育的主流,国民体育素质的提高不在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多好,而在于大众体育的发展程度。因此在一些民俗体育项目传承发展时,但更要侧重于大众,植根实践,对其练习方法和组织教法综合创新,使其能适合大众老百姓身心发展的普遍要求。
5.突破传统观念,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让一些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去充实学校体育的内容,走民间民俗体育校本化之路。学校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学校是普及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基地。民族体育放在学校中开展,将会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目前,阿坝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杆、摔跤、锅庄、珍珠球、高脚竞速等项目不断规范、成熟,应该抓住国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与教育部门合作,从建立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人手,使民间易于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保持优势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走进学校,在州内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展,大力培养民族体育人才。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5]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6]PierreAndriamampianina.AzzedineSIMoussa.TheTraining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inFranceandChina:AComparativeAnalysisofCurriculaandAttitudes[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2005.51.(1).
1研究背景
2009年10月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是国力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政策导向对推动全民健身的组织形式上,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同时社会共同支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要求政府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投入,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扩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开放范围,促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均衡化、协调化发展。
2高校资源服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公共服务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更是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重要瓶颈,其中不仅包括体育器材,更重要是的体育资源、体育资讯和科学指导等软环境的体育需求。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之地,存在资源严重匮乏,结构失调以及思想意识落后和制度缺位的现象,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服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体系建设是关键。在诸多的社会资源中,能够满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社会资源中高校资源是天然的、丰富的和全面的巨大资源。其具备的整体优势更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所欠缺的,因此挖掘和利用高校资源是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有效利用高校资源社会服务的有效手段。
3高校资源扶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政策导向趋动高校资源扶持公共服务,其中《体育法》、《社区体育工作意见》和《全面健身计划纲要》都明确指出了各类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相关规定。2002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了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鼓励高校资源在特定条件下扶持公共服务发展,因此合理的评估和适度开发高校体育资源扶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4高校体育资源评估
4.1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师资是其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资源,其本质工作是本科生体育课程,高校师资力量的最大生产力就是其体育的专业性和指导性,目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专业性和指导性,因此师资优势是高校资源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力量。
4.2文化资源
高校的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由于受到文化底蕴薄弱的影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文化内涵发展较为薄弱,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高校的文化资源是其突出特点之一,文化带动是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4.3教育资源
教育是高校的使命,更是高校的优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科研能力,教育资源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体育专业的教育方法、体育培训指导和体育文化传播等教育资源。
4.4硬件资源
高校体育资源的硬件资源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但其中体育场馆为固定资源,对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难以形成有效支援,但高校的体育器材资源是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的硬件缺乏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如何协调好高校体育硬件资源的对接扶持是最有效的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5吉林省高校资源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5.1体育下乡
“体育下乡”是最直接的扶持方式,首先,体育下乡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带来最直接的扶持,体育器材是目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的首要瓶颈,体育器材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硬件设施建设的核心组成,体育器材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直接体育需求。
“体育下乡”主要包括人才下乡、政策下乡和活动下乡等,其中人才下乡能够指导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先进理念和指导方法。政策下乡是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原动力,政策导向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到农村去,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活动下乡是单一的组织形式,借助民俗节日、季节或主题形式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活动下乡能够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催化剂,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和兴趣。
5.2季节性专项扶持
季节性专项扶持指根据季节不同、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的、针对性的体育专项扶持,可以有效提升活动的影响效果和农村居民的参与度。例如秋季的农村体育大会,在农村秋收后的收获喜??心情中进行农村体育大会活动,能够提高农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兴趣;春季的农村徒步节等活动,都能够根据季节特点,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自然风光特点,利用农民闲暇时间,使活动更有意义,更具有农村特色。积极推动季节性高校体育下乡,进行体育专题讲座和文体活动扶持,是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5.3对点扶持
对点扶持是指针对高校体育特点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进行的高校与农村之间的对点扶持。例如根据政府扶贫政策进行的对点扶贫项目可以深入到体育服务中。例如农业大学在农村的实验基地周边进行对点体育扶持,可以做到精准扶持。
5.4政策导向
宏观调控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政策导向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中来,带来更多的先进理念和资金投入,同时政策导向有助于让外界“走进来”,更能“走出去”,通过高校资源让农民走出去,促进农民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
5.5体育传播与体育交流
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传播农村公共体育,同时高校体育资源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发展提供体育交流的平台,体育传播和体育交流能够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扩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传播,立足未来,高校的传播优势和体育交流优势是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5.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我国重点扶持和保护,高校资源有责任和义务扶持和保护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同时,借助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体育传播和推广,建立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不仅可以保护和推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
5.7文化共建
文化共建是指依托高校体育资源对接农村进行体育文化共建,建立富有高校体育特色和农村体育特点的体育文化园,在农村建立高校体育服务基地,制定长期体育文化下乡的发展规划,文化共建能够拉近高校和农村之间的距离,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益阳市;城乡体育;可持续发展
《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要把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城乡体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更加关心农民、尊重农民,发展农民;就是要促进城乡人们的全面健康发展,给城乡所有民众提供一个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环境,城乡体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真真切切体现这种目标。
1 对城乡的界定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是两个相对的地域性概念。“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工商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则是指农业人口居住的地方。[1]
2 益阳市城乡体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上,而且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讲究生活的品质,对自身的健康水平日趋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民众参与到体育锻炼的热潮中来,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日益增多。调查发现,城市体育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城市社区文化广场、各类专门的体育场馆、健身馆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进行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近年来益阳市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也把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文化广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等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现在益阳城市体育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而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城市体育相比,则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除了少数经济较发达小城镇、农村体育发展较快,配有部分体育设施之外,在绝大部分农村体育发展还相当落后,除了在乡镇学校有一些最基本最简陋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公共体育设施了。在乡村,各级领导对农村体育缺乏重视、管理不力,用于乡村体育建设的资金可谓是捉襟见肘;并且,城乡体育发展且极不平衡;农村体育人口比例低。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再加之由于学生偏少,诸多学校不得不先后合并,这一现象导致在乡村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进一步减少,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3 阻碍益阳市城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1 二元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制约
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现象,在建国后强调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的制度束缚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形成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社会单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元经济社会”,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2012年9月15日,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称,内地城乡居民收入比3.3倍,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这种落后表现在很多方面,生产力落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落后,生产和工作条件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落后,资金的来源有限机械化程度低等。这种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创造一个劳动者整体收入的高水平。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制约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二元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既不利于城市带动农村,也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健康发展。致使城乡居民收入、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差距日益加大。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着传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以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的新形态。[2]二元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服务水平等城乡差距明显。目前城乡体育的差距已经具有明显的二元化发展特征,即所谓的城市体育与乡村体育特征。[3]
3.2 城乡文化教育发展的制约
长期以来,文化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农村文化设施设备不健全,公共文化资源严重短缺,无文化娱乐场所,许多乡镇文化站仅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并无实际意义,乡镇虽设有文化站,但由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缺乏足够重视,很多乡镇文化站徒有虚名,站内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履行相应的服务职责,没有优秀文化人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做指导,导致文化站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即使工作也只是机械地接受甚至是应付性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村民们极少能够接受文化、科技、体育健康知识的培训,享受不了现代科技文化的成果所带给他们所渴求的精神文化食粮。
乡镇学校是传播体育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每个人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启蒙和提高都是从幼儿园、学校开始的,幼儿园、学校可以培养一个人从小就养成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因而幼儿园和学校的软硬环境对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素养的培育和提高至关重要。然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依然不足,相关部门只把“增加教育文化投入”的字句停留在口头上,乡镇村社幼儿园和学校的体育软硬件设施设备、体育师资队伍等教育资源远不能比及城区。
3.3 城乡体育组织管理上的制约
目前,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以自主型为主,体育组织结构缺乏合理性。农村进行早晚锻炼活动场所比较散乱,主要集中在公路、家中阳台、院子等场所,没有正规的体育管理组织,没有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相关渠道,缺乏有效指导,致使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明显。少部分乡镇地区为贯彻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体育指导与服务工作等只是一纸空文。某些乡镇即使设立有少数体育场地设施,农民愿意去锻炼人数也不乐观,利用率也极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部分体育场地虽然建在居民住所附近,但利用率很低,闲置情况严重。而城市体育管理机构已经比较健全,体系相对完善,体育组织在组织群众活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效能。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策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河北省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对于农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视角,探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较前一时期更为文明进步的社会现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农村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精辟论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更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减支也都有很大作用。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就有“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的说法。三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稳定和谐。一个群众身体素质不高、健身意识淡薄,文体活动得不到广泛开展的农村,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也无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教育理念滞后。
虽然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说起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的观点没有改变,如有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根本就没有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3.2体育教师队伍人数不足。
受到地方人事制度建设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3.3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器材也都损坏严重,且得不到维修和补充,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4学生缺乏体育意识。
由于缺乏严格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课成为自由活动课,想参加就参加,不参加也无人过问,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区,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也失去兴趣。
4.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领导、强化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
4.2重视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生活,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3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4加强农村体育教学改革。
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满足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21-23).
[3]姜乃强,李蓉.农村学校体育:任重而道远[M].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
[4]侯岩.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在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会议上讲话.
一、我国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我国农民基数大,工作任务重,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繁荣;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和谐发展;同样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进步,也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于是,在农村,各乡镇结合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以场地设施建设、健身指导和普及健身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有效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体育健身意识,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但是,在农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和健身的观念相对滞后,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表现得很突出。
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具有的自身价值
1、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加强队伍凝聚力建设。团队精神根本上是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中,特别是集体项目中,每人都有着不同的分工和扮演的角色。每人要想取得良好的体育活动成绩,都需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经常参加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最容易具备团队精神,并且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团队具有的凝聚力也是最强大的。2、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每个人都具备创新思维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从而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各异。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内容上主要依赖于教育,而体育活动恰恰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农村体育活动,参与者可以进行充分观察、思维、实践操作,从而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3、有利于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净化竞争环境。可以说公平竞争承载着人类社会公平的基本精神及其丰富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规范体育行为的道德准则。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公平竞争行为必然会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和赞赏,而这种尊敬和赞赏则成为人们构建团结和友谊的桥梁;反过来,通过合理竞争建立起来的团结和友谊,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的欣赏和认同,进而净化了竞争环境。所以公平竞争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必然会成为活动的道德基础。这个基础同时也就客观地构成了人们思维的基本逻辑框架,从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4、有利于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农村体育活动规则的详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开展的公平性。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要想把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就必须遵守规则,利用规则。所以经常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人,规则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强。既然可以依照规则、遵守规则开展农村体育活动,那么就可以把在参与农村体育活动中养成的遵守规则的意识运用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管理中去,进而可以把社会其他方面,如经济等领域的规则制定得更科学,会大大有促进它们的发展。5、有利于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进取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是农村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农村体育活动中通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意识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精神可以支撑着人们用超常的、密集的、高质量的行动有效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期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拼搏进取精神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培养的方法是多元的,农村体育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并且更直接、更有效。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培养拼搏进取精神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以农村体育活动获胜为之拼搏的目标;第二,在农村体育活动过程中应具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参与农村体育活动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抓住这些规律,活动参与者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就很容易培养出积极拼搏进取精神,并且这种积极拼搏进取精神会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从而极大促进劳动者的生产力发展。
三、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达到培养新时代农民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因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真正的实施者,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推动者。农民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农民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条件,才能有精力更多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愿望加强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发展农村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体质,促使农民更好地投身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促进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2、有利于农村经济中的体育产业发展。发展农村体育活动,有助于培育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当今世界,特别是体育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也不例外,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城市体育开展状况要远远好于农村体育,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城市,农村体育产业的贡献较少。其实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体育消费市场。能否把这潜在的大市场开发成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器,不仅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达与否,更在于农村体育活动开展与普及的程度。在推广农村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使农村体育产品的消费群体增大,就要让多数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共同推动农村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的健康、绿色和朝阳等产业特点,开发和培养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农村体育无形资产宣传和有形资产增值,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达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3、有利于提高农民就业率。在农村举办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会吸引大量的当地农民和城市休闲人士参与,将带动当地体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从而在相关的体育产业领域就会积聚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如农家乐休闲体育、节假日体育等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体育产品的消费,还能够带动农村体育旅游业、餐饮业等多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致富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不出村就有工作的机会。4、有利于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促进新农村文明建设。农村群众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还能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村,农民在闲暇时间里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看电视、搓麻成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致使一些农民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体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他们摒弃陋习,追求上进,从而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另外,通过农民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农民爱家乡的热情,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开发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l、完善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组织机构。积极构建和完善各县、乡(镇)、村相应的基层体育文化组织机构,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利用农村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以政府体育文化行政职能部门为推动力,以农村体育社团为主力,以乡(镇)体育文化站和村级体育文化点为重点的体育文化组织网络。根据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建一批优秀的体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组,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的体育文化组织建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体育的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加强农村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村体育建设过程中,把参与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选,然后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知识与实践的专业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让其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农民利用体育活动进行科学的健身,来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利用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的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体育活动体制。依据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本着灵活、实际、文明和节俭的原则,制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集趣味性、多样性、可参与性于一体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体制,吸引农村各个年龄段、不同阶层的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另外,每年要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较大规模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形成机制,以便使农村群众体育活动逐渐成为农村群众节假日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从而减少赌博、打架等不良恶习,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围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推动我国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争先创优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发展农村体育的基层组织县(市)、乡(镇)、村除了要巩固这些成果之外,还应该稳扎稳打,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组织基层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的有关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争先创优活动,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小结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工作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这为农村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出现了以农家乐休闲体育和节庆体育活动等等的体育旅游开发项目,带动了农村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徐立武单位: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关键词:河南;农村社区体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87-02
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城市社区建设,忽略了农村社区建设,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恰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的政策,十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又赋予了全民健身运动新的意义,也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注,对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社区体育内涵
农村社区体育是指在一定村落地域内,以农民为主体,自发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以提高村民体育素养、增强体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
二、河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实际的地理限制等阻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体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关注程度不够。西方评论家说的“中国的城市像西欧,中国的农村像非洲”道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较多关注的是城乡经济方面的差距,忽视了城乡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忽略了体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对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对新农村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也较少,专门针对农村体育的文件几乎没有。在对中牟调查的数据中显示,具备完善体育文件的镇乡,拥有比较健全的体育文件的乡镇仅占调查的42.6%,不健全乡镇占57.3%,没有的占0%。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农村乡镇一级政府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关注程度不够。
2.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宣传力度不够。农村体育要想良性持续的发展就要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宣传,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要想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就必须让其有强烈的体育健身意识。在县区的居民体育意识越来越强,体育场馆人满为患,但是在农村,居民多是“旁观者”的态度,并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更不要说花钱锻炼买健康的意识。所以在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体育的了解,造成了农民体育接触面的限制以及体育意识的淡漠与缺失,也抑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中牟乡镇的调查中,仅有有5.2%的乡镇经常进行体育健身知识、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9.3%的偶尔会进行宣传,绝大部分从来没有进行过宣传。另外,只有2.1%的乡镇能够做到经常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有91.3%从来没有收集过。
3.农村体育资金投入不够。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资金来做后盾。而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有:行政拨款、社会赞助、民间集资以及服务收入,其中行政拨款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行政部门的支持对农村体育的开展与规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过度依靠政府部门必然不利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自社会赞助形式的资金投入多用于重要体育活动的举办,也难以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求。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为4.8亿元,仅有2.7亿元是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其中城市群众体育就占去一大半,相对于人口、面积占大多数的农村来说,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
4.体育活动场所匮乏。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资源不足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自然不例外。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分布在乡(镇)村的仅有8.18%。城乡二元结构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受农村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型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县区,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县区的体育得到了较多的财政资金支持,而各个村(社区)只得到了有限的资金扶持。由于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域范围内,县城居民可以享受到诸多公益性体育服务及先进的体育设施,而农村居民获得的体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县城。研究表明,在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中,庭院、大路、运动场地排在前三位,自家庭院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年龄大、体弱多病的人多选择在大路上结伴锻炼,由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有限,也大大抑制了农民活动的积极性。
三、促进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关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乡镇政府应把社区体育事业纳入到乡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使体育、文化等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立明确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河南省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城乡体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的认识,加大经费投资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参加锻炼的积极性,指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使农村体育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确保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和宣传力度。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农民沉迷于打麻将、扑克甚至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也可以让农民积极投身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因此,社区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农民的“眼球”,注重以体验式引导群众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来提升社区农民的体育意识,使其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将他们吸引到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培育更多的农民体育骨干,建立“示范效应”,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3.加大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挖掘体育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和首要的条件是场地设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少,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社会服务水平低,体育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增添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层面为农村体育设施投资,为社区体育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与发展新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农民开展体育活动,也将带动健身休闲服务行业、体育服装器械生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体育的行列中。
4.加大开展体育竞赛力度,发展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竞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作用,结合农村的特点,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给农民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农村居民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如在节假日举办一些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农民体育竞赛来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增进农民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大规模的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社区,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文体设施进乡村、体育三下乡”等群体活动,给河南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意识到社区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掌握和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的动态和制约因素。制定适宜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战略,对河南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萌,李晓新.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3):64-65.
[2]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3]杨大铭.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0):128-129.
[4]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关键词:现代农村;体育教育;现状
为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更多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满足生存和生活质量。
一、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没有按照规定开设体育课程和安排体育活动时间。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
(2)体育器材不足。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学校规模越小,器材缺乏严重。有的学校体育器材在配置上不尽人意,这样一来就限制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体育器材,我们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村甚至连乡村学校都没有体育设施,大部分村体育场与学校共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场地和器材地缺失。受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影响及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制约,备课只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又成了体育教师的一种负担。
(3)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目前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不足,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学目标、特点,改变了教师,就改变了教育,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思想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部分教师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及身体的锻炼,不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4)农村教师教学单一。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训练,并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现有体育教师知识面窄,理论水平低的情况下,更没有得到过相应的培训或者参加相应的学习,很多教师上课的方式是“放羊式”教学。
(5)教学质量低。随意更改课时,把体育课挪为他用,或是用来补主课,打扫卫生等,重智育清体育表现突出。体育课质量差,上课效率低,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单一,时间较短。重视体育教育的程度不够,片面要求升学率。简单又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练习,体育教师也成天愁眉不展,学生也慢慢开始厌倦体育课,无法真正发展体育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技巧的培训,使得很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的传播,甚至忽视了对自身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1)与时俱进,促进农村体育创新发展,要积极鼓励创新活动,注重科学研究,通过制度创新和活动创新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加强对新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优化农村体育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牢固树立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
(2)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只有解决好体育场地、建设好体育组织和开展好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教育也才真正落实到实处。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发展农村体育,也必须以人为本,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符合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农村农民对体育的需求。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以及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4)广大的农村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体育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便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体育能力。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娴熟的掌握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及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大大的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激励老师逐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农村体育 社会变迁 影响变化
论文摘要社会变迁下的农村体育是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存在着地区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社会的变迁是我国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现状,从宏观上影响着中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农村体育结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分析得出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基本单元、农村体育阶层结构、农村体育文化以及农村体育组织形式及组织内容都存在着动态的影响作用。旨在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农村体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农村体育作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一部分,是不能被忽视的。目前,我国社会发生出了巨大的变迁,这种社会变迁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发生显著变化,进而改变了农村体育的结构和功能。农民的流动必然会对农村体育发生作用,它既给农村体育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给农村体育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方面,流动人口把城市文明、城市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农村,“使广大的农村人口了解了城市文明,有利于改变乡村的封闭意识,间接地起到了促进人口城市化进展的作用。”而这种观念的变化也包括体育观念的变化,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将积极的体育健身观念带回农村,对农村体育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种社会迁移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广大农民年龄出现两极化,新的社会结构下如何发展农村体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生产结构对农村体育主体在时间上的动态影响
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发生变化,这些也是导致农村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于是农村主要劳动力非农业化。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约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含常年外出打工人员)转向非农产业,平均每年可达700-900万。全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97亿人,其中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真正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中有一半以上为女性,农业从业人员从年龄结构上看,有三分之二的人为36岁以上的,51岁以上的高年龄组人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从而使非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外出务工存在收入上的很大风险,而且相对于城市中高额的生活费来说,他们在城务工的收入无法支持一个家庭在城市中生活,甚至无法支持个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中。这就迫使农民以农村的耕地作为他们最后的生存保障,因而他们只能长期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农民工的动态流动改变农村体育的结构,同时影响着农村体育的发展。
首先是流动性带给农村体育的改变:农民工的长期流动性,使得农村体育非正式组织主体在时间上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农民工的流入和流出给农村带来了城市中先进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组织内容以及新的体育活动理念和活动意识。
其次是流动途径的多元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流动的范围,流动的形势都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常见的稀少流动是升学或入伍,这样的流动性比较固定。自从外出务工经商这种流动盛行以来,农民的流动因为地域、经济条件、乡土风情、以及所获得的外出务工的信息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流动状态。刘奇先生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离土不离乡”,农民在当地进厂务工;第二类是“离乡不离土”,即农民到外地承包土地、发展多种经营;第三类是“离土又离乡”,既包括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在城镇或大中城市落户定居,彻底脱离农业农村的人员,也包括长期工作、生活在外地,逢农忙、春节等时节才返乡的农民工。大量农村劳动力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就业成为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特征和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这样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得农村体育的组织和运作上也要呈现动态变化。
二、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基本单元影响
农村人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总人口结构“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如图1所示。“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的增加等。事实证明,这种“人口红利”社会现实促进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农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去“剪刀差”式的政府政策长期实施,农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没得到相应的增长。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致使农村出现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工业城市中经济因素等等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加上计划生育的作用,致使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正从过去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供不应求”。农业的从业人员在年龄和性别比特征上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老龄化不同,因为社会变迁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严重。2006年2月份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者大部分都是男性,大量农村青壮年女性留下照顾家庭和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在农村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农村体育的人口主要是小孩、老人以及部分青壮年女性。
农村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社会变迁的主流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农村家庭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规模较大家族式家庭已经几乎消失,而小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同时由于社会变迁,大批农民工的动态流动,致使农村家庭成员的动态性暂时缺失。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是家庭中的青壮年,他们不仅承担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重大责任,他们还承担着教育下一代、赡养老人的责任。而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无法承担的一些家庭功能不得不转向社会,寻求帮助。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教育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等能够对农村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环境起到补偿作用。农村体育的多重功能在农村的不同发展期具有不同作用,因此,在农民工返乡和外出务工的不同时期,应该根据农村社会生活的需要,开展内容不同的活动和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村体育活动,是老人和小孩以及妇女在家庭成员暂时缺失的时候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从而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这样的社会需求、以及家庭承载功能的动态变化,必将导致农村体育在组织内容、组织形式上产生动态的变化。
三、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阶层结构的影响
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农村体育主体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频繁的流动可能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对这种川流不断,人员往返频繁的农村社会,在这样动态的农村社会中的农村体育自然也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
农村阶层分化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农民知识水平相对比较低,加上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原来政策上的倾斜,农民的阶层分化一直是在不稳定的演进,农民所获得的社会角色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着动态变迁性。同时农民的各个阶层同土地存在着难以隔离的关系,兼业农民还以土地作为他们生活中危机的规避处,因此大多数农民具有多重角色,他们具有农民和城市从业者双重身份。迄今为止,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远未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还带着鲜明的过渡性。这种不稳定不但与外界环境有关,同时与他们的自身素质、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
农民工角色和身份的不断变化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进步过程。正因为他们角色和身份在时间上存在着动态的变化,他们的每次返乡才能给农村社会带来新鲜的血液。同样这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中对城市体育的体验,以及获得的体育健身和健康观念,对农村体育系统是一种负熵流的注入,只要合理利用,必将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应该注意的是,农民传播知识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要想让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学传授给留守农民,并且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促进农村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还需要政策的指引。
四、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影响
上面调查显示,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体育健身观念出现很大变化,通过上表的比较可知,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的密切关系的认同度(57.89%)要大大超过非流动的农村人口(7.55%)。其实,一方面是认识的误区,但是另一方面,还是经济的原因。现在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尤为突出。农村人口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有限,是农村健身观念无法科学化的主要问题。而在流动人口中间,他们健身观念朴素实在,但他们首先认识到了健身的重要作用。首先这与他们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是绝对分不开的。另外,在城市耳濡目染,看到城市的体育锻炼如火如荼开展,以及职能部门对健身作用的积极宣传。同时,城市的健身场地和条件较好,尤其是随着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让体育健身成为低消费和零消费的活动,也让流动到城市的农民中那些想进行体育健身的群众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
健身观念的改变仅仅是农村体育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所学到的城市体育的组织方式、组织内容、活动形式,以及与城市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形势,也将会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可以借助“走出来”、“带回去”的方式,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流动人口把城市体育文化带回农村,但不等于农村体育就一定能够得到“甘泉”的滋润,它需要有促进因素,那就是政府的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且“制度”、“社会文化环境”、“流动人口”分别构成宏观、中观、微观等影响因子的核心。
五、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组织形式及组织内容的动态影响
社会变迁背景下,社会阶层正在进一步分化出不同的农村社会角色类型,农村体育文化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农村体育主体也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诸多动态变化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农村体育的组织形式、组织内容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风土民俗、以及农村体育主体需求和组织者的组织水平所决定的。
首先,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民收入相对增加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这是基础性的改变,同时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所带来的城市中的体育健身观念和健康意识影响到民俗的改变,他们从城市中所学到现代化的体育组织形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了农村体育。
其次,农村人口中农民工这一流动因素使得农村体育存在着组织上的动态性,因为农民工多数为农村的青壮年,他们不但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农村体育活动的主体成员,因为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更有知识、更有成熟的思想且更具有影响力。
然而,当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后,剩下的是老人小孩还有部分妇女则成为农村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内容强度较小、更具娱乐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的每次返乡都会农村体育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他们返城后,虽然农村体育的主体仍然是老人小孩和部分妇女,受农民工的影响,他们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组织者组织能力也会增强。所以,农村体育的组织内容、组织形式存在着动态性的变化。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变迁引起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半耕半农”型的农村经济形态在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中成为主流,传统的“农耕社会”正在向“农工社会”演进,中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由于农村社会生产结构、社会基本单元、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体育的主体在时间上发生着动态变化,相应农村体育基本单元、农村体育阶层以及农村体育文化也正发生着动态的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