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13:1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主体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16-01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1.实验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包括“新知导学—自读质疑—细读研讨—展示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新知导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延伸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提出质疑。这就提出了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预习时间,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优等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明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自学能力也会有差异。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论。
4.展示回顾。包括自我展示以及学生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展示并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学生总结提高的过程。例如,在学完《学弈》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出本节课的收获,好多同学都能联系实际,谈到课文的主题: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例如《丑公主》这篇课文属于话剧,在教学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再好不过了。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主角”转为“配角”。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关键词:英语教学;因材施教: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12-01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之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以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诞生的,其具备以下特点:
1.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是学生主体性能充分发挥的课堂。
2.是一个活动型占优势的课堂,都有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非常重视活动的精心设计,要让学生动起来。
3.是一个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知识习得为辅的课堂。
4.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学得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身积极探究所得。因此,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良好示范。
5.构建了广泛交互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平台,以便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注重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环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运用三案六环节模式教学时,要达成下列目标:
自学质疑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点拨学习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正确把握课本内容的知识点尤为重要。如在教学牛津英语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 中的Reading 的教学时,要求学生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a.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interview?
b. Hong long has Mr. Chen lived in Sunshine Town?
c. How many times did he move house?
交流展示环节: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案。本环节要交流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互动探究环节: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如在教学牛津英语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 中的Reading时,可以针对这个城市的哪些变化进行探究,同时,能对文中的基本语法结构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环节:准备教学重点突出的方案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案。要注重对学生互动探究后仍然不能弄清的知识难点进行突破。要注意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矫正反馈环节:针对所学内容,编选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设计好反馈途径、反馈问题,收集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
迁移应用环节:精选习题,要设计部分联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课后练习。所选题目要精典,注意培养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点的拓展能力。能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对教案要在设计时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对巩固案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试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作业量适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精心实施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实施教学模式,可以在一课时或多课时内完成。
(2)注重课堂实效。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要效果。
(3)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实践
1.课前,导读提示,引导主体探究。课前,强调学生自学,因为自学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学,笔者便精心地编制学案供学生自学时使用。学案既包括知识结构,也包括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辅导助资料,而重点是设计了章节知识体系。在此,笔者注重两方面,第一,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打破常规,对教材知识点进行科学的梳理,打破章节的框架,注重上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大字小字的结合、中外历史的比较,把史实、历史概念和基本规律更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养成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学科习惯,增强学生知识纵横联系、比较概括等学科能力。第二,笔者在设计知识结构时,只是列出有关这一知识点的思考角度,如涉及到“”这一知识点,笔者便列出背景、推动机构、时间起止、口号、内容(前期、后期)、评价等角度,至于每一个角度的具体内容,就要求学生自学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查阅教材、练习册和其他学习资料。除此之外,笔者还穿插设计一些问题,目的就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习积极思考。笔者认为,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求知欲,常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现有认识水平与将要达到的认识水平的距离使他们产生疑问,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因此,笔者便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学中不断思索,并且不断有了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无疑会大大地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2.课中,点拨释疑,促进主体完善。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化传统的教师讲授为学生自由发问,学生的提问最初仅停留在对知识结构角度的具体内容和学习提纲设计问题答案的思考方面,而后逐渐就会提出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在作答时,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解释和阐述,而是注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历史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当然,这一环节成功实施的关键是要善于创设师生交流的氛围,善于调动学生发问质疑的积极性。
3.最后,反问与总结,推动主体发展。笔者在解答学生因自学而产生的问题后,并没有就此满足和停止,而是趁热打铁,结合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对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反问,这些反问,大多是学生在自学时忽视的,这些目的性极其明确的反问,可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融入历史事件中去观察、思考,继之以判断、推理、选择出最佳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而最后教师进行简洁必要的总结,一方面可弥补这前学生质疑、教师反问、师生对话这些环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章节知识的理论升华,促使学生思维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二、主体参与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作用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载体,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参与教和学,有一定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参与”和“发展”两个方面,“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积极地投入思考,广泛地进行交流、商讨、争论,“发展”是指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确实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培养了创新精神。
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程的控制、教学结果的评价等都承担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要在实施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教学的作用,教师必须处理好如下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整体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本条件及学习基础,教师应始终牢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备课中不能光备教材,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方法,设计习题应该由浅入深,保持一定的梯度,注重启发性。此外,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回答学生的质疑,还是教师的反问和最后的点拨、总结,均应把握好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把其余时间交与学生质疑、思考,这样可避免陷入“以导代学”的泥潭,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感悟。
2.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亲密融洽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既是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也是在活动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改革机械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调动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人,注意尊重和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合作,乐于发挥其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根据新课程指导思想来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和教师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有利于他们对英语学习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了。本文根据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其特点,对实施英语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究,旨在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效率。
1初中英语教学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根据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来看,英语教学是系统性地向学生介绍和传递英语知识的开端。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教学过程,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重点即是围绕着一些简单的单词短语、听说写作、语句时态等知识点来开展的。进行基础英语教学和简单应用练习是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最为鲜明的特点。在知识点的拓展应用方面,初中英语教学往往是通过听力练习、口语对讲、短文写作等基础方式来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检测和巩固。总结起来,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既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又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既重视学生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我们看到,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用一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课堂,例如,首先是生词教读,然后是生词释义,最后遣词造句。这种模式在我国初中学校英语课堂当中随处可见,虽然其无可厚非,但是一直沿用这种陈旧的教学“套路”,难免会给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初中课堂教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课堂主体倒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变换传统课堂的课堂主体。在长时期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一直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这种倒置的课堂主体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英语课堂设计有待提高,很多英语课堂教学通常没有实现教师的既定计划,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牢固。究其原因,在于课堂设计存在些许问题,没有能够和实际教学很好地契合。
2实施高效课堂的方式探究
2.1课堂设计:我国古语有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英语课堂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由于其语言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费一番心思设计课堂。课堂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实现制定出一个课堂规划,以更加有条理、分层次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设计的宗旨即是要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课堂设计的重要工作即是备课,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对教材内容又一个细致的了解和把控。备课是取得实施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不妨在这一工作上多花一点心思。例如,分层次备课。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分层次地考虑: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不妨为其设计一些难度稍高的英语练习,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对于一些初步接触英语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以求循序渐进。课堂设计的第二个点则是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将每一次的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来看待,不妨按照整体教学要求,细化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教学目标,创建高效课堂。
2.2转变课堂主体,活跃课堂氛围:上文已经提到,初中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堂主体的颠倒,要实施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完成从课堂主体向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转变。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其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并非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单调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不妨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融入课堂主体。在这一点上,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一些创新,除了必要的教学环节(单词释义、语法讲解等)需要教师指导之外,像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例如一些常见情景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co-splay”,通过客串具体情景当中的角色,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当然,转变课堂主体是和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紧密联系的,只有当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师课堂主导者的身份仍十分重要,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尚处于待规范和开发的阶段,在英语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点拨,对于他们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正。
2.3强化课堂练习,提升课堂效率:实施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英语知识,并能灵活地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其能够及时反馈出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一步对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讲解,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课堂练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使用新学的单词按照相应的语法、时态进行造句,以检测学生对单词的含义理解及应用能力。如果是听力课,可以变式播放一些小的短文、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原文语句复述、原文含义概括,以检测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总之,课堂练习形式是多样化的,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帮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总结: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灵活、多元、包容、和谐等基本元素,依据新课程指导思想,努力促成学生英语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积极创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磊 郭振华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静兰.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旬刊,2011(32):165-16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主体;思想;方法;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见,在课改下,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发生了转变,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而是要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转变思想,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打基础
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一直都处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当中,导致学生已经习惯了“等待灌输”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在确保数学课程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做好基础工作。
二、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意识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能否成为课堂的主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所以,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丰富数学课堂活动,以促使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本节课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讨论”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编上序号,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讨论,将出现的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我选择了一组存在问题分组进行讲解,这样的过程不仅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分类、独立思考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进而,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主体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就是要学生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自主学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上两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对梯形进行分割或者拼接,组织学生将梯形转变为自己已知的图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被分割的图形面积和与原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最后,让学生对分割后的图形求面积,然后,自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我针对学生推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能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也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及时反思,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做保障
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之所以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中强调及时反思,目的就是为教师工作的改进指明方向,就是要为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做好保障工作,以促使学生在教师逐渐完善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还是以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为例,我们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课堂的主体是否真正归还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真正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目标是否高效实现等等,具体到本节课中就是学生自主分割、自主将各部分面积进行求和的过程,我们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是否真正在自主动手进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师直接给出还是由学生自主推导所得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这对构建真正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保障。
总之,在新时期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初中数学;模式构建;策略探析
数学在整个初中教学阶段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很多教师都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真正受到预期效果的却不在多数,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教学的本质意义,那就是要形成有效的互动,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学的过程才算真正完成。因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学生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之前并不属于学生,通过课堂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算真正做到位。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为互动教学铺垫基础
长久以来,有很多教师意识到了互动教学对于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也付诸了实践,但是因为没有对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所有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明确下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为进一步开展互动教学模式铺垫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的重要性是每一位教师都认可的内容,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够让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更高,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上做文章,让初中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互动热情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既不能让学生的参与热情过分高涨,但是又不能过分遏制学生的参与热情,要保持一种适中的状态,让学生的参与热情集中在教师的课堂环节安排之中,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能够有效地控制,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将会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给予非常有效的帮助,通过互动,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扫平一切障碍。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童话教学策略
1.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思考和探索,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童话课程《乌鸦喝水》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不直接向学生讲解课堂知识,而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和熟悉教材内容,待其了解和掌握了文本大意后,教师可结合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组织其开展“童话故事表演”活动,要求部分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同时向其他学生详细讲解在该童话故事中“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其利用了什么原理?待学生展示完毕后,由教师对其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利用此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童话教学模式,不仅可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可使学生在参与课堂表演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对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生活阅历较浅且好奇心重,对于教师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较为敏感。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于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童话课程《狼和小羊》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阅读和熟悉教材知识,加强其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以下问题:①在这个童话故事中,当狼看到肥嫩的小羊时垂涎三尺,设想一下,若同学们你是文中的那匹狼,当你看到这只小羊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②你也和狼一样想吃掉小羊吗?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像“狼”一样的坏人,若同学们遇上这种人,该怎么办?通过上述这些启发性与引导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3.革新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在以往许多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多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师范读―学生阅读―课堂讲解”教学模式以及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呆板,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需遵循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及时转变和革新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数据库;以生为本;课改
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对信息储存、信息管理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也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更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我们要做好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的教学,要打好基础,为更深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借助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来有效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求知、灵活应用的平台,以确保学生成为高效的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堂的主人。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堂进行论述。
一、在数据库创建中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创建数据库是数据库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库的开端。所以,为了打好基础,也为了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为了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在本部分的授课时,我选择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模式,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进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设置表间关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自主建立数据表,然后自主借助索引的相关知识建立两表或者是多表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建立两个表格之间的关系时,关键字有什么特点?是任何一个关键字都能建立关系吗?父表中的指针变化与子表中的指针变化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在自主建立两表之间的关系时,思考上述问题。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数据查询中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数据查询是指建立数据库的直接价值体现,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提高数据查询课的教学质量,也为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视频演示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看到数学查询功能的作用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进而自主地走进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使用查询向导创建查询”时,为了展现数据库的存在价值,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了构建高效的计算机课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视频演示法,一来能够让学生在形象的视觉冲击下了解查询向导的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能够鼓励学生在演示结束之后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将课堂归还给了学生,而且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SQL语言及应用中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SQL功能强大、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已经成为数据库操作的基础,而且也是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这门课教学中的难点。但是,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性较强,单纯地依靠对相关SQL语言的死记硬背是不利于提高该知识点的掌握的,只有在实际应用中,在实际编写中才能真正实现应用的价值。
例如:create table tabname/drop table tabname/insert into table1 values/delete from table1 where/update table1 set field1/select from table1 where field1 like...SQL语言都是最常用的,如果死记硬背只会解答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并不利于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即便是学生能够将这些语言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如果不能熟练、准确地进行应用也是不能实现想要达到的结果的。所以,在SQL语言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要在不断应用中达到有效使用的目的,进而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
当然,除了在上述的几个方面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要在程序表单设计中有效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表单,熟练应用相关的工具,并能够自主地设计出独立的表单,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的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教学实践 课堂主体 政治教学
政治课总是给人空洞、枯燥、无味的感觉,新课改下如何使政治课活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应努力从各个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政治课堂活起来。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为完成课堂任务、提高教学成绩,施教者往往尽可能有条理、且详细地把一节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思考一些高考题、综合模拟题等。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体,只有学生掌握了,才是有效的课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学校调查中总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抱怨讲了好多遍的题型学生还是不会;学生总结的学习教训中总少不了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试想这样的教学过程如何培养更有素质的学生?笔者认为:要符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成为乐于接受的课堂主体。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和信条: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学习就是探讨升华,在思想的碰撞中求得真知。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学习就是成长提高,让学生的思想不断丰富,让学生的品格臻于完善。在课堂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强调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师严生敬的关系模式已经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被现代教育模式所取代。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具体来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充分相信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互动的隔阂就消失了;教师由单纯的灌输者变成了知识生成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动性就提高了。比如说,教师可以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抛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这样一方面学生走神、打瞌睡的机会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参与的主动性提高了。
二、提供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强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的课堂气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情境沉闷――无趣,理论传授还是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听课丧失兴趣。这个时候教师讲得再怎么透彻、深入、条分缕析,学生兴趣不高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如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参与,即使教师讲的不多,但学生会高效率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比如说在讲哲学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现象――在网络中我们可以便捷地查阅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学习,但网络中也搀杂着迷信、内容;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但过分沉迷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的弊端也逐渐凸现。在讲文化生活时我们引入学生热衷讨论的超级女生、歌坛新秀,以此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了,也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自己认识问题的高度,学会理性地看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老师注意的是背景材料一定要突出主题,切忌过多、过杂而掩盖了我们要讲的知识、喧宾夺主。
三、创设研究性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
中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并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思考探究的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见解的学习空间。同时利用各种引导学生竞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在学习、思维方面凸现自己。不过这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应像电视台的“导播”那样,让学生的言论人情人理而不恣情放纵、新颖独特而不失共振共鸣。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这个问题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说明。甲组同学对这个问题分析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谁能补充完善?A组的同学表现很好,那么乙组的同学呢?等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来,以提到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四、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人物是教师,所有学习环节都由教师一步步指导,结果导致了学生依赖性强的学习习惯。而自主式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主要是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作者,所有的学习环节均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种教学方式为高中物理的自主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可行性空间。教学的创新开放性原则对高中物理的实践性学习是离不开创新的。创新是指自主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具备创新的潜质,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下各个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点内容,同时,它也是自主式学习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开放性学习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式学习的内在要求,它规避了教师的全程式指导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足够的学习空间去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去理解物理、学习物理。
二、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注重问题的提出
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必须要注重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必须注重提问意识的培养。有时候,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具学习价值。学生会解决问题就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物理知识,而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证明学生对物理知识已经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所学知识的漏洞,这样学到的物理知识既扎实又牢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通过贴合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够从情景出发构思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提出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这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自我思考然后再答;反之,如果此时教师让学生去抢答的话,可能只有个别学生能思考出答案,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就会失去一次自我创造的机会,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还会使得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课堂进度而对物理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继而去合作交流、互动探讨,将自主式教学与合作式教学充分融合,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二)注重对问题的交互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要以问题为基础来进行个人见解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比较宽泛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逐个发言,以问题回答的角度与方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探讨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以及个人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协作者的身份,采用平等、宽容的交流态度来参与讨论,并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思考,大胆探索,让他们各方面的潜质都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另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不同的学习策略去研究问题,以创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究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了,只有通过自主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培养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赵伟涛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其课堂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新课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注重教育创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数学的抽象概念用图形、文本、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现状出发,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现状
1.多媒体技术功能发挥欠缺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多媒体的多元化,多媒体具有重复性、组合性、能动性、工具性等等,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并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性能,才能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其实质性作用。新课改要求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要有量的变化,还要有质的提高。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要注重对多媒体的应用,还要提高其应用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体现了多媒体的放映功能,没有通过多媒体的功能特性认真制作课件,从而导致多媒体技术没有多元化的应用。
2.对多媒体技术使用方法不得当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多元化功能配合教材进行讲解,目的是为了开发新的教学形式,将理念性知识用图像、文字、图形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表达,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再有感性认知回归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没有具体的教学设计,而是在制作课件时,对多媒体能用则用,甚至有时为了实现新型教学形式,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也呈现在多媒体上,导致实际课堂偏离教学目标。
3.多媒体技术运用过于形式化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的应用,是为了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将概念性和理念性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将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制作课件时,将多媒体多元化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注重课件的精美,过分追求声、色、文字等外在表现,却忽视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质性意义。此外,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导致课堂出现知识跨度大、进度快等现象,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适得其反。
4.过分强调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兴趣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在课堂设计和课件制作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进行课堂设计,这使多媒体展现变成了另一块“小黑板”;此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方面,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只是在课前制作课件时使用,在课堂上运用其播放功能,而忽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对多媒体的运用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策略
1.注重多媒体多元化功能应用效率
基于多媒体可以对图片、文本等进行融合,进行动态展示,因此,多媒体技术非常适用于小学教学课堂。例如:在《三角形的高》一课中,由于三角形分为钝角、直角和锐角三角形,这三种三角形的高也各不相同。为了区别三角形高的具体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对三种三角形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三角形及其高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对三角形高的基本概念认知,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领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因教施材,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任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都应将教材作为教学依据,由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过于形式化,导致课堂与教学目标产生偏离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应以教材为课堂设计依据,将多媒体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制作课件时,时刻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进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合理选择多媒体素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课堂引入,让学生在高效的、严谨的、融合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课堂中完成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形式,改善了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兴趣地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科技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2(11):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