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0:2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教 众赞歌 广州 本色化
一、新教的发展历史
16世纪初,西欧教会的圣职人员授权发行“赎罪券”榨取民众钱财,引发信众的强烈不满和迷信思想的蔓延。随着“民众宗教”的增长及“反教宗主义”“反教权主义”的兴起,西欧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顺应形势而展开。马丁·路德领导的信义宗是宗教改革运动最为重要一支,与其他分支不同的是,除针对教会体制的改革外,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坚信,称义的教义对社会与宗教改革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广泛认为此运动开启了欧洲新的社会和宗教秩序。之后,瑞士改教家茨温利、日内瓦改教家加尔文、斯特拉斯堡改教家布塞与马丁·路德一起在欧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并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这些新教派统称“新教”。
二、新教音乐暨众赞歌的概况
所谓新教音乐,是为了使新教教义得以更好地传播,马丁·路德亲自用德文撰写歌词,参与并组织其他作曲家选取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教会歌调以及世俗曲调,经过改编、整理,创造出的新的圣咏模式——会众赞美诗,也称众赞歌。实际上,新教音乐的主体即信义宗众赞歌。信义宗众赞歌同时具有神学的、敬拜的、教导的等功能。
16世纪初,马丁·路德制定了全体会众同唱赞美诗的制度,这种由全体会众齐唱赞美诗的新形式被称为“众赞歌”。众赞歌的歌词大多数不再使用拉丁文而改用德语,并改用有韵律的纯朴虔诚的诗歌。旋律有:天主教已经采用的拉丁文赞美诗的改编曲、宗教改革前流行的德语赞美诗的改编曲、世俗歌曲的改编曲,以及新创作的赞美诗旋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信义宗教会中的宗教仪式歌曲远远供不应求,所以众赞歌的旋律除了马丁·路德自己编写和创作以外,更多的是他人根据世俗或宗教歌曲改编而成的。这些众赞歌旋律在节奏方面相当自由,往往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体。①
1524年,马丁·路德在音乐方面的主要合作者约翰·瓦尔特编辑了由38首复调众赞歌组成的赞美诗小曲集,它是众赞歌的第一本重要歌集,旋律都按照经文歌的格式放在男高音声部,并配以平稳流畅的四声部。②
1586年,德国音乐家L.奥西安德编辑了四部和声众赞歌集,第一次把众赞歌的旋律放在女高音声部,旋律形式变得方整对称,织体由原来的复调织体转变为和声织体,③这种形式逐步成为众赞歌的固定形式。随后百年间,路德教派地区陆续出版了一些众赞歌选集。通过地方语言的采用、书籍发行和民众交流,众赞歌在德国得到广泛传播。
16世纪末,以拉索为代表的信义宗德国作曲家们围绕着众赞歌的旋律自由地创作复调作品,称为“众赞歌经文歌”,④最终在德国建立起信义宗音乐风格。
随后,众赞歌以北德地区为中心向欧洲广泛传播、演变,存在于信义宗的礼拜仪式、宗教声乐曲(choral motet、konzert、Oratario Passion等)和器乐作品(toccata、prelude、fugue、Partita、fantasia、concerto等)中。17世纪初,以众赞歌为主体的新教音乐随英国新教徒来到美洲大陆,⑤之后又来到印度、日本等国,也各自经历了传播、演变和本色化历程。
三、新教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的发展
基督教(christianity)在中国称“耶稣教”,基督教(JiDuJiao,发音与christianity的中文相同)通常专指新教Protestantism。1999年,鲁珍晞教授在三藩市旧金山大学的研讨会上,提出中国基督(新)教史研究的一个新的、以华人信徒为本位、华人教会发展为基础的分期方法:1.开荒及准备时期(1807—1860年);2.基础的建立及发展时期(1860—1900年);3.教会兴旺和成长时期(1900—1925年);4.面对国家及社会挑战时期(1925—1949年);5.面临政治关头时期(1949—1980年);6.教会复苏时期(1980— )。⑥
18世纪初,新教开始计划向中国传教,在筹划近百年后的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马礼逊经过澳门秘密来到广州,成为第一个到中国的新教传教士。⑦1842年,中国重新允许传教后,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新教各公会如信义宗、圣公会、浸礼宗等派出“差会”共130多个,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一带开始传教并发展到全中国,而其中约20个差会在广州设立了不同宗派组织及其领导机构,其中几个较大的宗派组织还开办了数所大学和多所中小学及医院等教会服务机构。⑧
从1807年至1949年前夕,广州市内陆续建立了62间正常开展活动的新教教堂。20世纪50年代后,全市新教教堂经过三次合并后于1966年合并为9间。“”期间,全部教堂被关闭,教会公开活动停止。1979年9月,广州教会恢复正常宗教活动,广州东山堂是全国最早恢复聚会的教堂之一,其后,其他13间堂会陆续恢复活动。⑨据 “广州市基督教两会”统计,至2010年,全市教会活动场所共有33处,现职教牧人员52人,目前全市信徒人数共约5万人。⑩
四、中国新教音乐本色化进程
受本土文化影响的人要接受一个陌生的教义时,都需要一个教义解释化和理解化的过程,而作为解释、传播教义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也必然面临本色化的要求。同时,基督新教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的传播中,新教音乐具有重要的宣教及文化传播地位。因此,以众赞歌为主体的新教音乐开始了本色化演变历程。
17世纪末,中国基督教徒创作了七律歌词《仰止歌》(拼音翻译)。?据夏滟洲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记载,在1839年马礼逊教育会在澳门办的马礼逊学堂(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及随后陆续成立的教会学校中,不少设有音乐课程。随着教会学校的普及,教会音乐(包括众赞歌在内的各种宗教音乐)被相当广泛地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在广州传播,并辐射到全中国。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的赵紫宸、刘廷芳、杨荫浏、贾玉铭、朱葆元、周淑安、杨周环等在教会圣诗、圣乐本土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写过一些赞美诗词曲,如《新天地歌》《中华教会自立歌》?《圣诞歌曲集》等。
中国新教圣诗委员会于1983年3月汇编了《赞美诗》,现通用于全国新教教堂的公众礼拜及个人灵修生活的各种场合,其中一些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国基督徒生活的面貌,如《欢乐服务歌》《敬老尊长歌》《新屋落成感恩歌》等。?《赞美诗》共收入赞美诗400首,有简谱和五线谱两个版本,供会众每次在仪式中演唱的简谱版本皆为单声部,中文歌词;五线谱版本则为四部和声,中英文对照歌词。
近30年来,中国新教教徒创作了大批量的圣诗词曲,例如在1981年时,中国新教圣诗委员会编辑《赞美诗》,收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10余个省区市信徒的来稿共计圣诗2256首。这些事实说明,新教音乐已很大程度地经历了本色化、本土化历程。从音乐上来说,多数新创作的圣诗都使用了中国民族风格的曲调,包括少量改编的民歌调(如《活出基督歌》)与古琴曲(如《神功妙笔歌》)。对于新教音乐的词曲如何走向本色化而仍能符合教会音乐的传统,不少创作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北京市基督教会缸瓦市堂编辑的《圣诗选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共有130首圣诗,皆为四部和声,歌词为中文,其中有一首配有管风琴谱,有11首配有钢琴伴奏谱。《圣诗选编》作品来源包括:1.信义宗众赞歌;2.威尔士、苏格兰、瑞典、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地的传统圣诗;3.J.S.巴赫、亨德尔、多尼采蒂、莫扎特、门德尔松等16世纪至19世纪的欧洲作曲家作品;4.Stephen Collins Foster、B.B.McGinley等近现代美国作曲家的作品;5.近现代中国作曲家作品。
五、新教音乐在中国尤其在广州的现状
(一)存在于各种宗教仪式中
现在中国通用的崇拜礼仪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预备礼,二是圣道礼,三是差遣礼。预备礼中的“颂赞诗歌”多采用“众立歌唱”,选曲一般采用《赞美诗》“分类目录”中的“崇敬颂赞”类。而圣道礼中的“回应诗歌”是指读经后的会众诗歌及讲道后的会众诗歌,回应圣经的经文和讲道信息,使前后内容自然呼应。预备礼和圣道礼中的“会众诗歌”一般随崇拜主题的变化而有相应的调整,而差遣礼中的“礼仪颂歌”一般不会改变,比如有的教会(如广州锡安堂)每次崇拜都唱《荣耀颂》(新编392首)及《三一颂》(新编399首);有的教会还有“奉献礼”诗歌(新编393首“献礼文”),这是安立甘颂调唱法的圣诗。教会在收奉献款时,一般以司琴弹奏《向主献呈歌》(新编344首)或诗班唱诗为音乐背景,收好奉献款后,会众齐唱《献礼文》(新编393首)。另外,“礼仪颂歌”也有祷文和信经形式(如394的《主祷文》和395首的《使徒信经》),但多采用诵读形式。而每个教会几乎都使用礼仪颂歌“阿们颂”,一般采用“四叠阿们”(如新编400首),采用长时值的音符和反复四遍的形式,体现崇拜前后贯穿、首尾呼应的编排。在《赞美诗》中,“礼仪颂歌”中的“阿们”一般不用括号(表明必须唱“阿们”),而会众的“颂赞诗歌”和“回应诗歌”中的“阿们”一般用括号(表明可唱可不唱)。此外,还有“欢呼“和 “应唱”,歌词取材于圣经,一般安排在祷告、赞美和读经之间,是教会礼仪传统的本色化体现。?
(二)存在于音乐、文化活动中
从上世纪80年代复堂之后,中国基督教两会及各地教堂越来越频繁地举行室内外的新教音乐会,在圣诞节、新年及中国传统节日或特定庆典(宗教及世俗)中演出,由专业或业余的圣乐乐队和诗班表演。广州市拥有救世军港澳军区总部乐队、广州市巴洛克乐团,每个教堂拥有一个以上诗班和司琴。仅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广州市基督教两会就组织了“璀璨使命”赞美会、“激情亚运、燃烧九月”大型圣乐晚会等十数次音乐会。
中国基督教两会及各地两会经常性举办歌咏合唱比赛、圣乐培训班、文化展览等活动,并组织中国内地的圣乐团体与香港、澳门的团体,以及德国、美国的团体进行交流。
(三)存在于文本中
据调查,“”前的新教音乐乐谱尽皆佚失,现存仅有20世纪80年代后编著的本色化赞美诗《赞美诗》《圣诗选编》《迦南诗歌》10余种。据悉,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和香港大学中仍存有曾经或现在仍在使用的赞美诗版本达百余种。
综上所述,广州作为第一个新教传入中国的城市,在新教传播、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新教文化尤其是音乐传播、演变及本色化历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唯愿本文能对我国新教音乐发展和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注释:
①②③④Sadie.Stanley、Tyrrel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Joh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p737;pp738—742;p739;p748.
⑤周华成.美洲简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87.
⑥罗秉祥.基督宗教思想与21世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54—355.
⑦⑧王冶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5—126;128;167—169.
⑨⑩据广州市基督教两会官方网站数据.
????中国基督教两会.赞美诗(新编)(五线谱)[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及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1999:9;10;11;10—11.
?翁翠琴.从崇拜礼仪学角度浅谈“音乐礼仪”神学及形式的更新[J].金陵神学志,2009(1).
参考文献:
[1]王冶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德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广州口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罗秉祥.基督宗教思想与21世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阿里斯特·麦格拉思.宗教改革运动思潮[M].陈佐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Sadie.Stanley、Tyrrel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Joh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11).
[7]周华成.美洲简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8]中国基督教两会.赞美诗(新编)[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及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1999.
[9]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圣诗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繁盛艺术古乐团的创始人、指挥家威廉・克里斯蒂(William Christie)侃侃而谈这支团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来到欧洲,当时,只要谈论有关巴赫康塔塔之外的声乐作品时,人们看着你的眼神就像你有点神经错乱。法国更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六十年代的早期音乐简直是讽刺的喜剧风格!可现在呢?早期音乐已经成为年轻一代中顺理成章的品位了。”编辑同时推荐了他眼中最佳的四张繁盛艺术古乐团唱片:法国文艺复兴早期的作曲家纪尧姆・布津纳(Guillaume Bouzignac)的赞美诗、拉莫的赞美诗、夏庞蒂耶的《美狄亚》和亨德尔的《伯沙撒》。
杂志先后提及了两位重量级的钢琴家。第一位是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他最近与DG公司签下了一份排他性的合同,同意DG发行他的部分现场录音。索科洛夫这么阐述自己的录音理念:“录音中的商业性一直困扰着我,好在我已告别录音室,从现在开始的一切都是‘Live’!事实上,因为我不相信录音剪辑什么的花样,已造成了很多问题。每一个音乐厅里的声音都是不同的,每弹一次也是不同的,我拒绝妥协。”
第二位是博列特(Jorge Bolet),他的录音不久前在RCA公司重获发行。这位被吉列尔斯称作“美洲唯一”的钢琴家,最喜欢使用鲍德温(Baldwin)厂牌的钢琴,它回响与音色上的独特性几乎可以与霍洛维茨那标志性的施坦威之声相提并论。在这套RCA中,栏目作者莫里森最欣赏的是博列特演释的李斯特《超技练习曲》与《西班牙狂想曲》,在他看来,前者富丽堂皇,后者竟多了一点来自同行阿劳那样的落指前的审慎思考。
阿道夫・塞缪尔(Adolphe Samuel)、约瑟夫・卡拉茨(Joseph Callaerts)、伊丽莎白・凯珀(Elisabeth Kuyper),倘若你对这些名字一无所知,那就对了。作为夹在德、法两国之间的狭窄地域,荷兰与比利时作曲家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那里的当代作品并非像它们家园的地势一样“平坦无奇”,只要你用心聆听,一样会有所收获。专栏作者维塔尔介绍了凯珀写于1902年的小提琴奏鸣曲、塞缪尔写于1891年的《第六交响曲》以及同一时期卡拉茨写的管风琴协奏曲,约瑟夫・永根(Joseph Jongen)1951年在《三个交响乐章》里对德彪西夜曲风格的模仿也颇为成功。在他看来,荷兰、比利时两国二十世纪之交的近代音乐浪潮就是由这些作曲家掀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于1972年的穆林(Jeppe Moulijn)追求的是后现代主义风格,或者说,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约翰・亚当斯或托马斯・阿德斯。穆林2006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让人联想到了席曼诺夫斯基或贝尔格的同体裁创作,而2010年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则倾向于将个性模糊化。作为当代“欧洲低地作曲家”中最受关注的一员,穆林2012年创作的《Et fit lux》是他最成功的声乐作品。该曲采用了荷兰诗歌的拉丁文译本,渲染出戏剧性极高的英雄主义氛围。尽管市面上这一类唱片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三个小厂牌皇家佛兰德(Royal Flemish PO)、Feminae和Aliud都默默地支持着这些小众作曲家。
《繁星春水》读后感600字范文
今天,我又打开了《繁星春水》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冰心,原名叫做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她是我国着名女作家、女儿童文学家,1922年《繁星》和《春水》在《晨报副 》上发表,这一首首富有哲理的小诗,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冰心的影响下,我国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着名的解放后的作品有《在寄小读者》、《樱花赞》,儿童文学品集有《小桔灯》、《我们这里没有冬天》……她写的诗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富有童趣, 有的凄凉无比,而更多的是富有哲理。这样的写作风格会让人感到很圣洁,开始读时认为没什么意思,慢慢的会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早晨,在树下的影子里读着“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时,鼻子前仿佛闻到了淡淡的芬芳,眼前好像看到洁白的花,浓绿的叶。多美好的景象呀! 这首诗是很美丽而再看一首诗“是怜爱,是温柔,是忧愁——这仰天的慈像,融化了我冻结的心泉”看!这母爱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慈祥,在诗人的笔下,母爱又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温暖。
“心灵的灯,在寂寞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这平淡的话语中让人觉的安静,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它蕴涵华丽的语言。这就是她的写作个性。虽然有人说她的 写凉到0度以下,我可以回答到不是她的血凉到0度以下,而是你的哲理细胞寥寥无几。
《繁星春水》读后感600字范文
我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触颇深。 里面的内容是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这两本书含蓄隽永、富于哲理,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成了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繁星春水》读后感600字范文
River of Babylon
By the fiver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ah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For there they that carried usaway in captivity,
Requiring of us a song.
Now how shall we sing the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
Let the words of our mouthsand the meditations of our hearts
be acceptable in thy sight heretonight.
巴比伦河
来到巴比伦河边,
我们坐在你身旁。
耶,我们哭泣又悲伤,
当我们想起了家乡。
是凶狠的敌人把我们虏掠到这里,
还强迫我们把歌唱,
我们怎能唱得出圣歌来,
在陌生的异国他乡。
让我们心里的话儿和期望
在今夜向你倾叙。
《圣经・诗篇》第137首诗是这样开头的:“By the fiver of Baby―Ion-/There we sat down and therewe wept/When we remember Zion./On the willows there/We hungup our harps/For there our captors/Asked us for songs,/And our tor-mentors asked for mirth,saying/‘sing us one of the songs ofZion’”!而《巴比伦河》的开头两段与这首诗极其相似:“By the riveron Babylon,/There we sat down./Yeah we wept,/When we remem-bered Zion.//For there they thatcarried us away in captivity,/Re-quiring of us a song./Now how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Ina strange land.”显然这首《巴比伦河》是受《圣经・诗篇》的启发和影响创作而成的,或者可以说根据这首圣诗改编而成。
这首歌的开头和《圣经・诗篇》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在歌曲当中加入了唱歌的虚词“Mm…Mm…Ah…Ah…”。这些虚词只是为了使歌词的旋律更为优美,没有实在的意义。在“诗篇”中有这么精彩的一句:“On the willows there we hungup our harps/For them ourcaptors asked us for songs.”,意思是我们把竖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这首诗表现出以色列人对侵略者的抵触情绪,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在《巴比伦河》中这种因果关系就没有“诗篇”那么紧密。
但在下面,诗与歌的差异就比较大了。“Let the words of ourmouths and the meditations ofour hearts be acceptable in thysight here tonight.”与“让我们心里的话儿和期望在今夜向你倾叙。”歌曲中的意思到此已经传达完毕,后面只是曲调和歌词的反复重复。在“诗篇”当中,更主要地表达了对耶和华的衷心不二:“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作者的强烈感情溢于言表。在后文当中,我们进一步看到诗人对耶路撒冷遭毁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对侵略者恶毒的语言记忆犹新――“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侵略者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最后诗人指着耶和华发誓复仇:“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复仇与爱国之情相互纠缠。复仇之情之强烈,使爱国之心更炙热。
总的说来,诗与歌的主旨还是相差不大,都是表达了不愿向掳掠者歌唱圣歌,哭泣代替了歌唱,希望自己这种忠贞的声音能为上帝所听到。诗与歌当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注意:“Zion”其原意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山名,代指耶路撒冷。象征意为家乡、天堂、天国、上帝、理想之城、乌托邦。在犹太人心目中,锡安代表着耶路撒冷、祖国、耶和华、流着奶与蜜的上帝应许之地。而在《巴比伦河》这首歌曲中,锡安有泛化的倾向,就像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所以在这里被译为“家乡”。说诗与歌都带有宗教精神,我想还是说的通。但那种强烈的复仇精神在《巴比伦河》中消失殆尽。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一谈《圣经・诗篇》与音乐的关系。“诗篇”中的诗歌,大多数可以在乐器的伴奏下吟唱,而且还可以一边歌唱,一边舞蹈,载歌载舞,把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起来。《诗篇》第150首的赞美诗:“要用角声赞美他,/鼓瑟、弹琴赞美他,/用丝弦的乐器和箫的声音赞美他;/用大响的钹赞美他,/用高声的钹赞美他。”它很像我国的《诗经》,既可以吟咏,又可以歌唱,还可以有伴奏、伴舞,就像墨子所描述的那样:“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在“诗篇”中写道“交与伶长”,说明设有音乐机构,专门负责音乐,类似我国的“乐府”。还有注明乐器的“用丝弦的乐器”、“用吹的乐器”、“用迦特乐器”。有的还注明了曲调“调用第八”、“调用慕便拉”、“调用胡鹿”、“调用远方无声鸽”、“调用百合花”、“调用休要毁坏”等。这非常类似我国的宋词。
爱乐之友
非洲西部的阿尔及利亚历史悠久,拥有不同的民族,传统音乐品种非常丰富,最著名的有古典音乐“努巴”、传统音乐“阿如比”、“哈吾兹”、“卡坠娅”、“哈乌非”等。有的传统音乐品种主要在男人中传承,表演者都是男性,有的却由妇女传承,表演者都是女性。如“努巴”、“阿如比”、“哈吾兹”由男人传承,“卡坠娅”、“哈乌非”则由女人保存。这种男女分工、各负其责、保存传统音乐遗产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很罕见。
“努巴”是阿尔及利亚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遗产。阿尔及利亚保存有15套努巴,其中三套不完整,只保留了第五部分。阿尔及利亚的努巴有三个流派,及特拉姆森派、阿尔及尔派和康斯坦丁派,各派演唱、演奏的努巴结构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以下六个部分:4/4拍中板的“杜西亚”;一组为“穆瓦沙哈”诗歌谱写的独唱歌曲“穆沙塔尔”,这组歌曲一般为6/8拍的慢板;4/8拍中板的一组歌曲“布达伊赫”;慢板的一组歌曲“达尔吉”;中板的歌曲“伊斯拉夫”,一般为5/8拍,此部分之前常加有一个叫“杜西亚・伊斯拉夫”的独奏曲作为间奏以供演唱者休息;全曲的终曲“赫拉斯”,为6/8拍的快板,结尾时速度放慢。特拉姆森派有时会增加一个部分作为尾声,这部分被称为“国王的努巴”。阿尔及尔派有时在第一部分“杜西亚”之前加一个前奏,是慢板或散板。阿尔及利亚的“努巴”由称为“雅吾克”班子表演,这种班子一般由四到六个男子组成,女子从不参加。他们主要在节日以及婚礼、割礼、庆祝男孩子诞生的家庭庆祝活动中演出,也在咖啡店演出。
“努巴”的诞生地是西班牙,在1492年传入后,对阿尔及利亚音乐影响很大,“阿如比”便是在它的影响下出现的,“阿如比”的意思是“正宗、本土的”,针对安达鲁西亚音乐而言,强调它是本地人的创造。“阿如比”由男子乐队和一个男歌唱家组成的班子表演,形式和“努巴”相仿,一套“阿如比”由不同形式的分节歌组成,歌与歌之间有时插有器乐曲。
“哈吾兹”是17世纪初在特拉姆森附近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传到康斯坦丁和阿尔及尔后,传遍了全国。“努巴”产生于9世纪,其歌词所用的语言比较古老,一般群众听不大懂。“哈吾兹”则要求其诗歌的语言要尽量通俗,接近日常的口语,所以很受群众欢迎。“哈吾兹”歌词题材很广泛,有歌颂伊斯兰教和圣贤的、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歌唱爱情的。“哈吾兹”的旋律比“努巴”简单,一首“哈吾兹”一般包括两到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采用不同的固定节奏型。“哈吾兹”由男人表演。
“卡坠娅”一般在订婚、结婚、割礼仪式“努巴”演出后,由女子乐队“姆萨玛”表演。“卡坠娅”用方言演唱,以爱情为主要题材,它的旋律优美动听,一首歌包括三个段落,其中的第二段一般是一首采用3/8或6/8拍的轻快的可用来伴舞的歌曲。
“哈乌非”是一种诗歌的形式,一首歌有数节,一节中又有4到5行,根据一定的旋律框架即兴编唱,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反映宗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哈乌非”由妇女演唱,摇篮曲和儿歌也属于此类,除摇篮曲和儿歌外,还包括劳动歌、哀悼歌、在伊斯兰教斋月时唱的各种歌曲。
阿尔及利亚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还有许多传统的宗教音乐,包括咏唱可兰经的吟诵调,唱给和圣贤的赞美诗和流行在撒哈拉沙漠和阿特拉斯山区由妇女表演的宗教歌舞“撒夫”等。但当地的群众认为它们是宗教仪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能纳入“音乐”的范围。
关键词:诗歌修辞意象修饰语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冬天写的一首具有自传性色彩的叙事抒情诗。它作为课文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品诗,二是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而品诗主要是通过修辞、意象等对之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情感则是通过品诗来实现。所以说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笔者在课堂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的。
一、疏通文意
品诗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即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所以教师不必在诗歌大意方面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在他们读懂这首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趣合也。”简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指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在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起承转合之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起,第一、二小节,告诉我们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承,第四、五、八小节,写大堰河对我的爱。(她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依然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做着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作为“我”的母亲吃着我的婚酒,听儿媳亲切的叫她一声“婆婆”);转,第三、七、九、十节,写大堰河的生前和死后。她的生前是悲苦的,死后又是凄凉的;合,第十二、十三小节。写这首诗不仅是写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更是写给千千万万个大堰河般的劳苦大众。这样学生不仅疏通了文意,而且对于诗歌的层次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赏析诗歌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前提是让学生赏析诗歌,而赏析诗歌可以从修辞、押韵、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当然,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这首诗。我主要针对这首诗的特点让学生从修辞方法、意象选择、修饰语三方面对之进行赏析。
1.修辞手法
仔细阅读这首诗学生不难发现它主要运用了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且能说出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的反复出现在第一、三、四、六、七、八、九、十小节,把这些反复连起来就是: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做了生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他的乳儿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我们知道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思想情感。而反复的这一句就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所以我们从这些反复的诗句就很自然地明白了这首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生活艰辛但依然爱我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此同时,排比也在诗中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三、四、六、七、十、十二小节,此诗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才使诗歌的内容更加集中。读起来十分有气势,同时也加强了表达效果。如第三节的排比可以看出死后的荒凉与可怜,第四节的排比可以看出她生前的勤劳、艰辛、能干,第七节可以看出生活悲苦但是她依然乐观。此外,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也有出现。只不过它不像反复、排比那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通读全诗后把每小节的内容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对比在诗中也随处可见,如第六小节写生我父母家里的家具是“红漆雕花的”,睡床上是“金色的花纹”。衣服是“丝的”,纽扣是“贝壳的”,炕凳是“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饭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这与大堰河家的“灶火”“炭灰”“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荆棘扯破的衣服”“被柴刀砍伤的手”“衬衣上的虱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的心疼。对于自己的亲生妹妹我的感觉是“不熟识的”,而对于不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大堰河的儿子们我的感觉却是“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样的对比之下更突显出只有在大堰河家我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如她的生前是“洗着我们的衣服”“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生前如此凄苦、艰辛,死后本应是风风光光的葬礼,可是大堰河死后更悲哀,“她含泪的去了”“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生前死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大堰河的一生都是凄苦的。而且字里行间也写出了“我”对于大堰河的愧疚。因为她一生虽然悲苦,但她依然爱我如初,但是她死时作为乳儿的我却不在她的身边。
2,意象选择
孔子《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理,诗歌也一样,必须文质相统一才是好诗。而修辞手法反复巧妙而灵活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开头在形式就略胜一筹,但认真研读此诗就会发现它在内容上也十分出彩。而内容的出彩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突出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众多意象,如诗中的“坟墓”“瓦菲”“园地”“石椅”以及“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等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纯朴、勤劳、艰辛、能干的劳动人民大堰河的形象。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意象绝不是随便写的,而是经过作家仔细筛选的,因为意象的选择必须和诗的内容保持一致。例如这首诗就是要描写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劳动妇女大堰河的形象,那么所选择的意象必须是符合这个人的身份。简言之就是必须选择真实的、契合的意象。而“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大豆”“小麦”这些意象对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那时候的农村劳动妇女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生火做饭干家务。做农活,所以这些意象对于大堰河这个人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契合的。
3,修饰语
那是不是有了这些真实、契合的意象就是好诗了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删去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即“的”字短语,然后提取主干。进行品读。例如第四小节去掉修饰语就变成了:
你的坟墓
你的瓦菲
你的园地
你的石椅
学生朗读后明显会觉得加上那些“的”字短语会更好。因为它们使得这些意象有了感彩。例如,大堰河的墓是“被草盖着的”,说明它荒凉冷落:“被雪压着的”,突出它的冷清凄凉。生长在檐头瓦缝中的野草“枯死”,故居“关闭”,是为下文写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萧条冷落埋下伏笔:丈夫醉酒死去,大儿子做了土匪,二儿子死在炮火的烟里……仅仅“一张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大堰河死后家境的破败可想而见…,,难怪。她家门前的石椅上会长满了“青苔”。这些修饰语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深切抒发了“我”对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衬托了大堰河伟大无私的母爱,同时为下文奠基了感情基调。所以说意象前契合的修饰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至少对于这首诗来说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本首诗的修辞手法、意象选择、修饰语的分析与探究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概括出大堰河是一位纯朴善良、美丽无私、慈爱关怀、饱受生活艰辛依然乐观的劳动人民,体会到大堰河对“我”的那份真挚而又无私的母爱以及“我”对大堰河的心疼、愧疚以及深深的怀念。
三、文本拓展
【关键词】形象思维 诗歌鉴赏 抒情言志
形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是作者言志的语汇,是诗人与读者心灵相通的桥梁。从形象入手鉴赏诗歌,具体可抓,简便易行。本文试图给你一把钥匙,打开诗歌神秘的大门。
一、形象的感受
诗人要用形象思维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即看世界有爱有恨,看万物有情有意,把浓烈的情感寄托、融注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上。
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运用拟人,移情于物,这里的“花”、“鸟”本是无情之物,在诗人的形象感受之下,都成了有情之物,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危难、家人离散的伤感。“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经典名句,无不是诗人对生活形象感受的产物,一“闹”字、一“弄”字境界全出。
再如艾青的《旷野》:“不驯服的山峦,/像绿色的波涛一样/横蛮地起伏着;/黑色的岩石,/不可排解地纠缠在一起;/……那些村舍/卑微的,可怜的村舍,/各自孤立地星散着;/……远远近近的野林啊,/也像非洲土人的浓密的卷发,/茸乱的卷发,/在可怕的沉默里/在莫测的阴暗的深处,/蕴藏着千年的忧郁。”山峦、村舍、野林,本是无情之物,诗人以有情之眼观无情之物,使它们承载了旧中国的苦难,表现了劳苦大众痛苦的生活和悲苦的命运。
又如2000年高考题,鉴赏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稻束”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说:“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了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里的“稻束”,像哺育了无数孩子的母亲那样善良、疲惫、欣慰,这是一种博大深厚的爱情,一种忍受苦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歌词也是诗,同样体现了形象的感受这一特点。如《再见吧,大别山》:“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缤纷的山花啊,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挺秀的翠竹啊,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一山一石、一枝一叶无不负载了作者浓浓的真情。
二、形象的提炼
诗人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许多形象捕捉过来、积累起来,并选择取舍、加工提炼,以便抒情言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精心捕捉并选取了一系列形象,来点染凄凉萧索的秋景,表现天涯旅人的愁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以画家的眼、诗人的笔,捕捉到并提炼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安于隐居的心境。
再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几乎全部是一组组典型形象的铺陈排列。第四节如果没有厚大的手掌、搭好的灶火、围裙上的炭灰、乌黑的酱碗、被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贫穷和劳苦,不能表现她对乳儿无私的爱。第五节如果没有红漆雕花的家具、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白米饭,就不能与大堰河的贫穷形成对比,就不能诅咒“不公道的世界”。下面节节如此,愈写愈动人肺腑,直到最后把赞美诗呈给大堰河,仍是通过一系列典型形象来实现的。如果不是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形象的体验、辛勤的积累、精心的提炼,就不会有这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绝唱。
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诗人精选了簇新的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等一系列典型形象,准确地展现了刚刚从压抑中解放出来的祖国的希望,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爱和坚定的信念。
三、形象的言志
《尚书》云:“诗言志。”“言志”就是表达思想,抒感。诗言志要用形象言志。
如宋代诗人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字字写人,以牛自况,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甘心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怀。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是写石灰吗?这是在写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至大至刚的魂魄、舍生取义的抱负、披肝沥胆的德行。
再如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此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肚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前面。”诗人借忍辱负重的老马形象,来言“九・一八”后,苦难深重的北方农民之志。
又如1999年高考题,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写于1938年,中国正处于伟大的民族时期。诗人借“鸟”这个主要形象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誓为祖国母亲歌唱到死亡的挚情。围绕中心形象派生的一系列形象,也都言有内涵:“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暗示我们民族正在遭受苦难,“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暗示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暗示光明和希望。所有这些形象,都渗透着诗人的赤子之情。
一、利用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如果离开了教材就失去了存在意义,那么我们要去拓展教学空间,首先就应该去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尽量让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呢?
1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
背景资料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语文学科的背景资料比较丰富,可以包括作者简介、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在教学时,合理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将王勃的生平以及描写滕王阁的著名诗篇如文天祥的《题滕王阁》、周弼的《题滕王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滕王阁的美与壮,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所要表现的色彩与情感。再如,上《论语》选读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史记•孔子世家》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通过研读《孔子世家》对孔子这一人物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2利用读本
读本中有很多文章是和课本文章相关联的,因此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读本上的内容进行拓展,使读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既此。”学生读到这个话就会想到――秦伯到底给了晋文公什么样的帮助?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读本中的《重耳之亡》,通过阅读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的疑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读本,把读本和教材联系起来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拓展教材教学空间时,一定要遵循“实需”、“实际”、“实质”的原则。实需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是既是教学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实质是利用的材料有实际用途――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帮助。
二、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
教材是根本,是根据地,但仅仅靠拓展根据地是不够的,还需引入课外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课外资源来拓展语文的教学空间。我们可以将乡土资源、影视歌曲、专业知识引入课堂。
1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
我们都知道一些著名作家在写作时将民俗文化融进自己的作品,如我们在阅读屈原的《楚辞》时,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文化;沈从文的《边城》展现了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则是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为依托的;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体现绍兴文化的。
平时我们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谈到当地的民俗时,学生的兴趣就十分浓厚,讨论问题时也十分激烈,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所以,语文教师就应该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地方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最佳的方式是从当地比较有名的人物入手,像绍兴的语文教师就可以从鲁迅先生入手,引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如果缺少名家,那我们可以课文为依托,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比如,教授《边城》时,讲到湘西的百姓端午节闹龙舟、抓鸭子,那么我们这里在端午节要干什么?以此开展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年端午时,要求学生活动前一周分小组去搜集有关端午的历史、习俗、食俗、诗词、歌谣、民间活动。然后花三节课展示,要求学生采用PPT、画板等各种形式,在具体展示时请他们派代表表述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做进一步要求,比如旅游专业可以用导游讲解稿、美术专业的可以用画、幼儿专业的可以用歌舞。教师上课采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关键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本地的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2歌曲等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它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将优秀影视作品引进语文课堂,通过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绚丽多姿的美丽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其综合多种信息的功能,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黄云老师在讲《警察与赞美诗》这篇课文之前引入了《怪物史莱克》的一个片段,片段中史莱克有这么一句话:“妖怪就像洋葱一样,洋葱是有层次的,妖怪也是有层次的,和洋葱一样。”黄老师通过这句话引到百度百科中对“洋葱”的介绍,请学生阅读百度百科上的文字概括出洋葱的一个特点:有层次(情节)、辛辣味(语言)、疗效性(主题),接着从这三个特点分析《警察与赞美诗》这颗洋葱的魅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听得认真,发言踊跃,听课教师也都是意犹未尽,都想知道下面的课黄老师怎么上。
分析黄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除了自身优秀的教学素养外,开头一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影片一放,学生的关注点就一直集中到洋葱上,集中到课堂上。
合理运用影视文化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使语文课成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运用了古典诗词。学生都非常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就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其作品《台》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联系起来。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宫锁心玉》的主题曲《见或不见》与同名诗歌《见或不见》放到一起等。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那我们还可以将歌曲欣赏和诗词鉴赏相结合,通过专题研究体验阅读诗词的快乐,开拓诗歌鉴赏的新角度,感受音乐之美,诗歌之美。
比如开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歌元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按活动准备、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个阶段进行。活动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诵读诗词、欣赏歌曲)、组成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小组研究:各组根据计划搜集资料,专题研究(比较欣赏、专题阅读、展示准备);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评价;整合拓展:资料汇集,课后推广学习。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兴趣浓厚,对诗歌鉴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将专业教学适量地引入课堂教学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而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对一些非升学的班级应该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这样才能既不失语文教学独立的个性,同时又能使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
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每年都有很多幼儿园来学校招聘教师,在应聘之前学生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十分茫然,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就业。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是不是可以通过对应聘书的学习,为学生增加应聘技巧,让他们成功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呢?比如,利用4课时准备“如何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一堂课。第一课时讲述应聘的注意事项,应聘书的写作,课后请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应聘书,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第二、第三课时教师模拟情景,请学生展示,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课时,教师请学生谈他们的应聘书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应聘过程中有哪些是特别要注意的。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对应聘书的写作应该比较清楚。应用文写作和专业结合比较简单,实施下来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具体教学时无论你运用什么课外资源,一定要记住瓶子里装的还是语文这杯酒,不要失去语文味。
三、开发校本教材
前面两点主要是依托教材,沟通课内外来拓展教学空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极审定制度。在此基础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改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即校本教材。国家、地方教材是由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制订的教材,具有周期性长、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特点等不足,同时这些教材针对的是全部,具有共性的特点,缺少自己的个性。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可以自己开发教材。当然,开发校本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也进行了一点尝试。
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尝试。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以下训练课程:第一部分是演讲能力的培养,分讲故事和演讲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阶梯式职场应聘教案,有六个主题,认识汉语、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语言礼仪、自我介绍、应聘书写作、求职口才训练。将这些教案合编,编写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再去充实教学内容,就是一套适合学生的口语教材,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田鼠一家子住在石墙里面。这石墙靠近牲口棚和谷仓不远,田鼠一家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们可以到石墙下面的草地上寻找吃的。冬天的时候,可以到谷仓里找到一点儿农夫和其他动物掉落在地上的食物。他们不操心日子,每天爱说爱闹。可有一天,农夫们搬走了。这下,牲口棚里的动物也跟着走了。田鼠一家子没有了邻居不说,也不能到谷仓里寻觅那些掉落的食物了。最要紧的是,冬天就快要到了。到了冬天,天气寒冷,物产也比较稀少,很多动物都要采集足够的食物,才能安然度过冬天。于是,勤劳的田鼠一家开始采集玉米、坚果、小麦和秸秆。大家都在为冬天的食物忙碌——除了阿佛。
嗨哟嗨哟,四只田鼠在扛玉米。阿佛你在干什么?你怎么不干活呀?阿佛待在旁边的草地上,闭着眼睛苦思冥想。“我在干活!”“我在采集阳光,因为冬天又黑又冷。”
嘿哟嘿哟,四只田鼠在传递坚果,把它们滚到洞里去。阿佛坐在石头上,盯着草地看。阿佛阿佛,你在干什么?阿佛在采集颜色,因为冬天是灰色的,太难看太单调了。
嘿哟嘿哟,大家在忙着搬秸秆,到时候睡在上面又软又暖。阿佛在旁边的泥地里,都快要睡着了。阿佛,你在做梦吗?其他的田鼠们可有点不高兴了。好歹你也动一动呀!可是,阿佛说他在采集词语呢!因为冬天的日子又多又长,大家每天待在室内,总有一天,会把现在的话说完的。
干完所有的活儿,如大家的预料,冬天如期来了。冬天真的很冷,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所有的田鼠都躲到了石墙的洞里面。
五只小田鼠是快乐的一家子。石墙的洞里有充足的粮食,小田鼠们在一起,说着傻狐狸和淳猫咪的故事。哈哈哈哈。好玩极了。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它们一点点吃光了几乎所有的坚果和玉米,连秸秆都没有了。洞里面很冷,大家都不想说话。这时候,大家想起了阿佛说过的话。阿佛,该你上场了!你采集的那些东西呢?
那些是阳光、颜色和词语。
啊哈,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得闭上眼睛,得坐得直直的,把背挺起来,得认真一点,思想放松一点……
现在,阿佛带给大家阳光。大家感觉到了吗?阳光是金黄色的,太阳出来的时候,它就射到大地上了。它很温暖,玉米的颜色有点像它。冬天在阳光下睡觉,可舒服了。
啊!阿佛的声音有魔力吗?另外四只小田鼠开始感觉暖和些了。它们感觉阳光真的照进洞里了。
那颜色呢?能给生活带来精彩的颜色呢?四只田鼠非常地期待。
那么请大家一起,再闭上眼睛吧!春天的时候,金黄色的油菜花,有着绿色的杆子。草莓丛中,颗颗红色的草莓夹杂在绿叶子中,闪闪发亮。粉色的樱花,随着风,片片飘落。大家的脑子里,出现了这些花的颜色了吗?四只田鼠,清清楚楚地看见了这些颜色,春天的颜色真美啊。
还有词语呢?从嘴巴里说出的,表达美妙的感情,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所必须的,组成句子的词语呢?
阿佛,快点说吧!阿佛跳上了洞里的大石块。
谁在天上撒雪花?谁融化地上的冰块?
谁会把天气变好?谁又会把天气变坏?
谁让四叶幸运草在六月里生长?
谁熄灭了阳光?谁又把月儿点亮?
是四只小田鼠,他们都住在天上。
是四只小田鼠……就和你我一样。
四只小田鼠一起鼓掌喝彩。好啊,阿佛!你是个诗人,真是让人想不到啊!
阿佛害羞了,红着脸,给大家鞠了一躬:“是的,我知道。”
阿佛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诗人的故事。
小男孩生活在一条街上。有一天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穿戴整齐,戴着一顶帽子,站在院门口不走。“我想看你们的蜜蜂。”这人说。小男孩和他一起看蜜蜂。他们蹲在树下,大约有一个小时。那人说:“小弟弟,你喜欢看蜜蜂吗?”小男孩摇了摇头,他可没这个闲工夫。男人说:“我就干这个,就是看。我能一连看上好几天。”“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一个诗人。”男人说,“孩子,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等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使你哭出来的。”他从后裤兜里掏出一张纸片:“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最伟大的诗篇。我打算贱卖给你,只要4分钱。”小男孩跑进屋问妈妈:“妈,你想花4分钱买一首诗吗?”妈妈说:“你告诉那个家伙,让他赶快走。”这个男人笑了:“看,这就是诗人的遭遇。”
有一天他告诉小男孩一个重要的秘密,只有他们俩知道。他在写一首诗,每月只写一行,还有二十二年才能写成。“往昔深邃而奇妙。”他抬头说。小男孩充满了惊叹之情。
在这个故事里,诗人的遭遇没有得到身边人的同情,除了小男孩。因为每个小孩子,天生就具备诗人的眼光。可是诗人有很多的知识,他告诉小男孩星星的名字。他们一起吃全西班牙最甜的芒果。诗人四处转悠,这样他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还能够遇到其他的诗人。他遇到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孩子和儿童文学。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在田鼠阿佛说出那些诗篇时,下面的四个小田鼠,会闭上眼睛,会拍手赞赏。而当诗人给小男孩妈妈赞美母亲的诗歌时,妈妈只是让他走开。这个故事里的大人,不懂得欣赏诗歌,就像那四只小田鼠一开始一样。但小田鼠们最后也会明白,寒冷的冬天,不只要有维系生活的玉米和麦秆,还要有诗歌温暖人心。所以以后的故事里,小田鼠们一定还会让阿佛继续在草地上发发呆,在太阳下闭着眼睛。他们真真切切地能在阿佛充满魔力的声音里,瞧见那些诗歌。这就是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理查德・克拉肖 玄学派诗歌 圣经意象
一、作者介绍
理查德・克拉肖于161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反天主教思想浓厚的清教徒家庭。他有着极其虔诚的且严肃的宗教态度,这就为其日后放弃清教而皈依天主教埋下了伏笔。随着英国内战爆发,克拉肖被迫离开剑桥大学逃亡法国,正是在法国流亡的这段时间,他逐渐向其父生前曾极力反对和批判的天主教靠拢。当其在巴黎遭遇资金短缺,生活陷入困窘时,在朋友考利的引荐下供职于法国宫廷。其后又在法国王后的举荐下,来到罗马成为罗马天主教的红衣主教,最终正式成为天主教的忠实信徒。克拉肖的诗歌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早期的铭辞,世俗诗歌和宗教诗歌。克拉肖的宗教诗主要收录在《圣殿的台阶》,诗歌集的名称来自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圣殿》。他的诗歌富有神秘的色彩,充满音韵美。
二、玄学派诗歌与宗教的联系
玄学派诗歌有三大主题:及时行乐主题、爱情主题和宗教主题,是对生活经验的理性思索。克拉肖自身就是教士,特殊的身世汇聚了玄学派诗人以宗教为主的诗歌题材。就《圣经》中的宗教题材和玄学派诗的关系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表述《圣经》宗教内容的诗歌。此类诗歌情节完整,诗中多关于耶稣诞生、受难、复活的故事,用以祷告时表达对上帝的赞美。第二类是尊崇《圣经》宗教内容的诗歌,这类诗歌主要还是抒发对上帝的赞美、信仰,但诗人自己也发挥一些理性的见解。第三类则是不限于《圣经》内容的诗歌。诗歌只是蕴含某些宗教思想,其内容与宗教可无直接关系。玄学派诗人积极探索寻找新的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通过非宗教形象来表达他们的宗教思想,并渴望在追逐神圣之爱的进程中得到救赎。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理查德・克拉肖,就是这样一个宗教抒情诗人。
三、本诗的圣经意象解读
首先是第一诗节的分析:“O these wakeful wounds of Thine!/ Are they mouths? Or are they eyes?”(哦,主啊,你身上持续剧痛的伤口,它们是嘴亦或是眼吗)?“Be they mouth, or be they eyne, Each bleeding part some one supplies”(是的,它们是嘴,是眼,你的每一个伤口都是嘴亦或是眼)。此节第一句中的“wakeful”暗指耶稣基督的伤口不会停止流血,将耶稣基督的伤口比作眼睛的比喻深入人心。在第一节中,诗人主要将耶稣基督的伤口比喻成嘴巴和眼睛,这是指人们如何选择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好或坏的东西,人们也可以选择用他们的嘴来说善意或仇恨的话。将耶稣的伤口比喻成眼睛,就好比他一直在用双眼紧盯世人,警醒世人不要忘记他是为了赎清世人的罪孽而献身的;将耶稣的伤口比喻成嘴巴,就像他一直在向世人诉说他的苦痛,在为世人向上帝祈祷。
第二诗节的分析:“Lo! a mouth, whose full-bloomed lips/ At too dear a rate are roses”(看啊!那个张大双唇的嘴,像极了血红的玫瑰)。“Lo! a bloodshot eye! that weeps/ And many a cruel tear discloses”(看啊!那布满血丝的眼!流淌着无数心痛的泪水)。在此节中,诗人把基督的伤口比作玫瑰般绽放的双唇,以便突出血水的浓重,后又把从基督身上流下的血比作眼泪。可见诗人在提醒世人基督在用他的鲜血偿还我们犯下的罪行,在为我们赎罪。
第三诗节的分析:“O thou that on this foot hast laid/ Many a kiss and many a tear”,(哦,主啊,在你的脚上留下了人们太多的吻、太多的泪),“Now thou shalt have all repaid/ Whatsoe’er thy charges were”(现在,敌人对你所有的阴谋指控都将得到偿还)。此节诗人指出耶稣基督已经为本不是他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了代价,这就意味着他被钉在十字架上,为的是能我们的罪恶得到赦免,并成就了他在天国的永生。
第四诗节的分析:“This foot hath got a mouth and lips/ To pay the sweet sum of thy kisses”;(因人们亲吻你的脚来报答你那令人欢欣鼓舞的祝福);“To pay thy tears, an eye that weeps/ Instead of tears such gems as this is”(来报答你为世人流下的宝石般珍贵的鲜血)。此节提到人们亲吻基督的双脚,其实亲吻在基督教中是有深刻的宗教意义的,例如最典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犹大之吻”。《犹大之吻》是十三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大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我亲吻谁,谁就是耶稣。”那么犹大为什么一定要用“吻”这个暗号来出卖耶稣呢?《圣经》中关于“吻”的使用有如下几种场合:道别、分手、高兴、祝福、和好、临终,它的象征意义是:顺服神、相亲相爱以及向邪恶屈服。相见亲吻本是高兴与祝福的表示,在这里,犹大使用了这个美好的行动来出卖自己的老师,真是极富有意味。到1528年为止,神圣之吻仍是天主教弥撒中的一部分,在13世纪,天主教会以接吻礼取而代之。在现代基督教仪式中,神圣之吻一般都不怎么出现,但一些基督教徒却会亲吻一些宗教象征物,包括罗马教皇的戒指。本诗中多次提到“亲吻”一词,第三节中的“kiss”即表达了信徒与耶稣做临终道别,又是信徒向耶稣忏悔的表现。第四节中的“kiss”则是耶稣为众信徒赐福、传递上帝之爱的方式。说完众人的亲吻,还应更详细的解释一下“基督的眼泪”:一次,耶稣错过了救治病人的时间而导致了病人的死亡,便问周围的人,“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而后“耶稣哭了”。“耶稣哭了”这几个字反映了神对他子民在苦难中深切的同情。耶稣的眼泪,表明他愿意为别人分担痛苦与忧伤,这是爱心的眼泪。因他目睹人间疾病、痛苦与死亡时,也难免悲叹,甚至伤感泪下。他也曾为耶路撒冷城面临被毁的命运而哀哭。
第五诗节的分析:“The difference only this appears/ (Nor can the change offend)”,(不同仅仅向世人彰显了一点:改变并不能冒犯),“The debt is paid in ruby-tears/ Which thou in pearls didst lend”(主啊,你那甘心奉献的、红宝石般鲜红的泪水已洗清了世人的罪孽)。此节第三句中的“ruby-tears”象征着基督的血,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流出宝贵的鲜血。而第四句的“lend” 则显示了耶稣基督如何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放弃了他的生命。本诗中多次提及“gem, ruby, pearl”,这些石头以他们的审美价值而闻名。基督受难的审美价值在于他为了世人的福祉而牺牲自身的意义。正如Richard Rambuss恰到好处地指出,克拉肖的感性意象,华丽的辞藻表达的正是诗人“一种强烈的情感上的虔诚。”
四、诗人创作背景探究
理查德・克拉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如此生动的宗教诗歌,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学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父威廉・克拉肖是当地有名的传教士,并藏有大量的宗教书籍,年幼的他在其父熏陶下便产生了对宗教极大的热爱。其后他加入了一个私人的宗教社团,每日定时祷告、唱赞美诗等,以虔诚地表达对圣父、圣母和圣子的膜拜。克拉肖终身未婚,过着正统的天主教教义支配下侍奉上帝的教堂牧师的生活。因此,在克拉肖的诗作中,“赞美上帝,书写基督”是其永恒的主题。正如凯斯琳・李所说:“克拉肖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多来自于宗教书籍而非自然景物或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克拉肖生活的时期,英国文坛宗教诗歌大繁s,邓恩等创作了不少的宗教诗歌,也为克拉肖写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理查德・克拉肖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献身于宗教诗歌创作,献身于天主教信仰。
五、结语
关键词:莎士比亚、爱、美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love is an unchanged theme of literature, music and art. People have never stopped the step to pursue love and beauty. The poets express love in deep heart and the enthusiasm to beauty in their romantic way. William Shakespeare, who is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and poets, has created thirty-seven dramas, two long poems and one hundred and fifty-four sonnets, including a lot of poems about love and beauty.
在十四行诗中,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痴狂和忧伤,无助与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歌 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爱情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的带来幸福,自信和勇气,给意志消沉,郁郁不闷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即使是爱情悲剧,诗人也把自己的血 化为红宝石,将自己的泪凝成亮珍珠,闪烁着崇高的、美的光彩。
莎士比亚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贯穿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基本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个人奋斗”、“恋爱至上”、“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观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间。但除去这些消极的观念,诗人对爱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中,作了很多关于爱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爱的人比作太阳,比作夏天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认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缺点,都不能跟他完美无缺的爱人相比,.这一切对于形容她的美和表达他对她的爱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在英国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美丽的季节,诗人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认为不够,因为夏天仍有它的缺点,远不如他的情 人美丽,温柔,可爱。在夏天有时狂风会作践可爱的嫩蕊,它残酷无情,远没有他的爱人可爱,温婉。有时炎炎烈日当空时酷热难忍;乌云又常会遮蔽太阳,而且夏 天的时间太短。夏天虽美但仍有如此多的缺点。而他的情人比夏天更温柔多情,夏天很快会过去,但她的美丽永存。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人生无常,命运不济,厄运或许会随时降临。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所以死神夸口说,人的生死命运都随时操纵在他手里,即使是那样,你也不用害 怕,只要我把你的美丽写进了不朽的诗篇,你就可以随同我的作品流传人间与“时间”共存不灭,永不凋落,你的青春与美丽将会随着诗篇永传人世,被人们所赏 识。青春和美丽都是短暂的,诗人想用这种方式留住对情人的爱和情人的美,表现了他对爱和美的追求、向往和珍惜。《你的长夏永不凋落》是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 诗。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美借诗而永存的道理。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夏天尽管美好,仍有许多缺陷,难于长久。“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那么,人的美好的 青春自然也将逝去。但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学是不朽的,因而美好的事物(包括诗人情人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学而永远流传下去。它是当时资产 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赞扬人的尊严,高贵,歌颂人的巨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诗以言志,诗人可以借助诗来表达爱情,含蓄而真挚,爱情就像严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时的一滴甘露,能带给身处困境或自暴自弃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下面一首《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就独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抛弃,
白白地用哭喊来麻烦聋耳的苍天,
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时运不济,
愿自己像人家那样:或前程远大,
或一表人才,或胜友如云广交谊,
想有这人的权威,那人的才华,
于自己平等最得意的,倒最不满意;
这是一首对爱的热情颂歌。诗人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写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头 四句,现描写了自己被人所抛弃,可怜可悲的处境,徒劳的用震耳欲聋,悲痛欲绝的哭喊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但是苍天对于他的困境像聋子一样充耳不闻,感叹别人 的好运,前程无量,一表人才,从而叹息自己的时运不济,一无所有和无一是处,表现自暴自弃的这种人身悲观主义态度。但是有了她——他的爱人,诗人的心境一 下子由阴转晴,阳光普照。正所谓我们古诗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在这几乎是看轻自己的思想里,
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
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
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
诗人原来的精神低沉,沮丧甚至绝望,一下子变得精神振奋,神采飞扬,突然唱出喜悦,明亮的欢歌:“顿时像破晓的云誉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 歌唱起赞美诗来。”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想到了你”。爱可以催人奋进,给热力量,爱人的爱情扫尽了作者心中的灰尘,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于是 诗人激情地唱道:
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
“你”对“我”的爱就是我的珍宝,俗世间的虚无缥缈的功名利禄都不重要,只有你才能给我以快乐和幸福。诗人从消沉到振奋,从忧郁到欣喜,从自卑 到自豪,这一系列变化,全都说明了纯真的爱能产生强大的鼓舞力量,给人带来勇气,信心和希望。下面这首诗《天上的太阳有瑕疵,何况人间》通篇运用了比喻、 “意象”来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情:
多少次我曾看见灿烂的朝阳,
用他那至尊的眼媚悦着山顶,
金色的脸庞吻着青碧的草场,
把黯淡的溪水镀成一片黄金;
然后蓦地任那最卑贱的云彩,
带着黑影驰过他神圣的雯颜,
把他从这凄凉的世界藏起来,
偷移向西方去掩埋他的污点;
诗人描写自然界的太阳,描绘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前四句一片温馨的景色,把他的爱友比作“灿烂的朝阳”,虽然把山顶,溪水和草场照得金碧辉煌 (喻指曾给诗人带来过光明和欢乐);可是瞬息之间就被乌云掩没,诗人用这种方法表明他的爱人曾给他带来温暖和快乐,但好景不长,它又移情别恋了,使“我” 又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
同样,我的太阳曾在一个清早,
带着辉煌的光华临照我前额;
但是唉!他只一刻是我的荣耀,
下界的乌云已把他和我遮隔。
在这里作者用了“意象”的手法,把他的爱人比作太阳,曾给“我”带来过温暖和光明,但射好景不长,突然翻脸,移情别恋。但是作者以宽容的态度对 待了她的不忠,因为天上的太阳还有瑕疵何况人间的凡人呢?作者深爱着他的爱人,以至于面对她的不忠,由于害怕失去而只能无可奈何的原谅。正是这种态度更表 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爱之情,和对她的珍惜。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大约是诗人同他的爱人经历了一番情感波折重归于好后的感想来表达什麽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坚定不移。爱情不仅要同甘,还要共苦: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变便离开。
诗人认为,爱应当是“亘古长明的塔灯”,“指引迷舟的恒星”,真正的爱情应该能经受时间和磨难的考验,挫折,苦难中携手走过才是真正的爱情。“若是一看见人家的改变便转舵,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这就算不上真正的爱。是对爱的玷污。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实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爱是要风雨同舟,同甘共苦,随着时光流逝,红颜不在,但是爱情不因为青春失去而改变,不会因为困难险阻而退缩。善变的爱情,靠不住的爱情不是真爱,只有像亘古长明的塔灯一样永恒不变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往往是和美相连的。因为人天性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美包括心灵美和外在美,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恋爱中的人看自己的爱人美若天仙,无与伦比。下面是莎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诗对罗密欧眼中的朱丽叶的描写。
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
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
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
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罗密欧因为得不到罗瑟琳的爱而沮表沉闷,忧郁万分,但当他第一眼看到朱丽叶时那种忧郁的心情一扫而光,突然变得明朗了起来——朱丽叶就是太阳, 朱丽叶就是他心中的太阳!她可以给他带来光明和希望。在他心中,朱丽叶的美象太阳,朱丽叶对他的恩慧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扫尽了他心头的阳郁。在他心中, 朱丽叶的美胜过月亮,就像诗中所说:“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
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
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
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
而展开它们的歌声,
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
那姿态是多么美妙!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
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罗密欧认为,把它比作太阳都不够,都不能说明他对她的爱和表达她的美丽,进而,罗密欧把她的眼睛又比作了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她的眼睛的光辉会 使星星的明亮黯然失色。这就是情人中的朱丽叶,美丽得连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比不过,这就是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真挚的爱,在他心中,星星、月亮、太 阳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取代朱丽叶。
参考书目:
莫家祥 高子居:《西方爱情诗选》,漓江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整齐划一的红砖楼房,在阳光下用健硕的身体,轻轻叙述着黄岗历经苍桑的巨变,从而走向富足与和谐的坦途。门前大簇大簇的,不动声色地,将凉秋燃成耀眼的星空,以不与群芳攀比的傲骨,撒遍山山岭岭。星星点点的黄,似燎燃的星火,轰轰烈烈,在风凄雨凉季节,宛如大地深沉的情感,绵延的思绪,把秋天的旗子高举,给收获时节佩上耀眼的勋章。
收割后的原野,安然地卧在阳光下,像退役的老兵,静静地回忆曾经的辉煌与壮烈;一丝哀愁跳上眉稍,闪烁着令人敬畏的光。我想到了母亲以及母亲那不再丰满的胸脯。你就是人间的大母,以博爱的襟怀,赐与人类以养分。
门前的场地上,晾晒着金黄的稻谷、花生,还有那白云似的棉花。农人淹没在自己的汗水里,那醉人的笑声是缠绕他们一生的美酒。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完成阳光也无法完成的希望和期盼。这时,我看见炊烟在村庄上空,袅娜地扭动着妩媚的腰肢,似在骄傲地说:看我多富足、多漂亮。
阳光也被感动了,扯一片红霞披在黄岗的肩头――万顷红叶园,似万匹红马奔腾。惊叹、震撼,我已无法呼吸,“十万头斗牛怒向,西班牙奔放的大红。”不觉溜出了口。不!不!在我心里,你更壮观,更尊贵,你是我们的中国红!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图腾。狂涛般的心潮,卷起千层浪,汇成生命的源泉;一缕诗魂,在燃烧中升起。
羊群像一朵朵白云,放牧在山坡、沟畔、田埂。红润、饱满的柿子,似灯笼挂在枝头,栗子裂着嘴笑,风一吹,满山满谷的清香,留住匆匆的脚步。一些鸟在田野上空,忙碌而专注,像在搬运什么,转移什么,绕着粮食的气息、果树的气息盘旋、飞翔。
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微风徐来,往事缓缓浮起,那些阳光般鲜亮的思想,已深入到大地的血脉。古老的音符从遥远的时空传来,那么深沉,那么优美,那么开阔而明亮。我知道,黄岗的秋天是悠远的,丰收的。
红叶园的诱惑
来到红叶园,惊止了我的脚步,误以为走进了黄四娘家或者是大观园。左顾右盼,找不见留连的嬉蝶,也不见黛玉、宝钗的诗笺。那红、那灿,似带血的杜鹃,胜过二月的花。我吃惊、震憾,有些情迷意乱,似走进摩尔人华美的宫殿和吉普赛人的旷野。
我仿佛看见,你坐在宴席的主位上接待秋天,用鸡血石的美玉和晶莹的红玛瑙,散向四方宾朋;用罂粟的花汁备酒,邀请蝴蝶、鸽子跳舞;向满眸金黄的谷穗唱赞美诗。可爱的小鹿伸长了脖颈,看迷迭香穿着红色的高腰靴围着你歌唱。这时,你醉了,长袖一挥,抖落满山满谷的黄金,宛如锦缎闪光,才有了这一树树绯红,一簇簇灿烂。那红,若彩云落坡,似王母指尖的胭脂,点在黄岗秋天的眉心,五光十色的斑斓,像从你每一个毛孔里溢出。
你背靠高大辽远的启母岭,君临无际开阔肥沃的田野,怀揣一面波光闪闪的镜湖。匆匆行走的白云,看到你放慢脚步,投下赞许的目光;花果一抬眉看见了你,扬起灿烂的笑脸,让田野溢满喜庆的气息;庄稼一睁眼看见了你,一齐晃动着健壮的腰身,挤满田间,唱起丰收的歌谣;湖里天鹅游弋,野鸭成群,红鲤跃动……这一切,都因你华美与高贵的气质。
当你在红叶园中行走,亭间小坐,耳听秋虫唧唧,小鸟和鸣,不闻鸡犬,不近喧哗,清爽消融了烦忧,艳红浓成诗意。在此,还可品尝山里丰盛的土特产,栗子,核桃,芋头……应有尽有,会给你兴奋的身心再添欣喜。
这时,你不得不埋怨自然的偏心,同样的山川,为什么造就了不一样的山林?黄岗红叶园的天赐神韵,与香山红叶不分伯仲,令无数走南闯北的游客心荡神醉。
凝视着你,仿若有千万头红牛逆水而过,滚滚洪流从天而降,漫山遍野的你,像燃烧的火焰,火势很大,从一片山林跃向另一片山林。“刚强下的哀愁”,燃我如篝火。在你充满灵感与抒情的圣地,我多想是你最圣洁、最尊贵、最诗情、最秀逸的那朵红啊!
我多想踏上志摩的那片云,撑一把望舒的油纸伞,在这初秋的红叶园,在这抒情的季节,将我最真挚的情感狂写成书。我不奢求与你靠得太近,只想在你的堤岸,停一停劳顿的脚步,吮一口清新的气息,给我有些缺乏养分的稻田施一些肥,给我未来的收获季节,带去充足的养料和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