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0:2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学科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04
翻开高中英语课本不难发现,英语课文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教版英语必修1中Unit 4“Earthquakes”的主题是地震,融合了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必修3中Unit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主题是天文学,话题涉及星系、物种起源、重力等,教材内容整合了生物、物理、天文等知识;必修4中Unit4“Body language”的主题是肢体语言,话题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因此,英语知识的学习伴随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讲授英语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还要兼顾到课文中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那么,英语教师应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进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呢?本文就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高中英语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改革理念对高中英语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强调: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学习英语的过程,既是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和活动实践,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自身知识和生活经历以及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普通高中现行教材的要求
为达成这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能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而以内容为本的教学超越了单一的语言学习目标,倡导教材内容的语言与跨学科内容的一体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跨学科”性。在必修1-5册书共25个单元中,有19个单元有明显的学科导向,涉及语文、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生物、音乐、民族学、文学、天文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如必修2中Unit 4“Wildlifeprotection”的主题是野生动物保护,引出一个涉及生物学的问题,即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必修5中Unit 4“Making the news”的主题是新闻,话题主要涉及新闻制作、报纸和电视节目。总体而言,此套教材的话题和内容,比较符合英语课程总目标提到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基本宗旨。
3. 高考的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掌握一门国际间通用的语言,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通过研究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卷中阅读类的题目涉及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科技、历史、文化、体育、文艺、娱乐等话题及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考试中。针对这一命题趋势,教师应在日常组织教学时帮助学生掌握积累更多的知识。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化,教育的重心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英语教师要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即让他们用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并促进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
1. 明确跨学科教学的任务及目标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自觉、有序、有意、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关知识点、编织综合知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采用跨学科教学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优化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
2. 认清跨学科教学的实质
跨学科教学是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大气污染等。教师不能把它作为一般的、简单的自然知识讲解,更不能将其设计成纯粹的语言知识课,而要把它作为一个“点”,让学生从这个“点”出发,将知识和思维的触角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用英语对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和人生哲理进行理解、思考和交流。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生应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把握跨学科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以文学、体育、音乐等学科为载体,以英语为媒介,让学生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英语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征,使学生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习惯。以任务为基础、主题为线索、课堂活动为手段,辅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实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教师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展外语实践的空间,拓宽外语学习的环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和英语思维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5. 提升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跨学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民族习惯、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能够充满自信地与人顺畅交流并和谐共处。
三、跨学科教学的现实意义
英语是一门讲授语言知识的学科。既然是对语言进行学习,就会涉及到该语言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以及与本国语言之间跨文化的异同之处,也就是说,英语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各学科之间又有它自身的纵向紧密联系,还有与横向关联学科的联系。因此,跨学科教学是英语学科教学所固有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加强知识间的渗透联系与迁移运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角色意识;教学实践;学科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07-03
【作者简介】1.陈彩霞,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江苏扬州,225007)教师,高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2.朱雪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对各学科教学的统整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跨学科教学符合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体现了科学世界的整体性。但由于受制于长期的学科壁垒以及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中学教师仍习惯于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缺乏了解。跨学科教学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史、地交互协同、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为例,简要分析跨学科教学视阈下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意识。
一、价值意识
跨学科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自身的需要,是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如能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形成文化自觉,理解跨学科教学的内涵,形成实践自觉,就能将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与学生个体的发展统一起来,就能尽到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
1.充分认识跨学科教学及价值取向。
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跨学科学习是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的改变性的学习过程。它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等方面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祖国的首都――北京》这一节时,地理教师多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北京成为都城的有利条件。但事实上,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背后还有军事因素、政治因素、文化经济因素,等等。历史学科的这些知识如果能融入学习,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学生知识建构方式的转变。[1]
2.坚定跨学科研究价值的立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跨学科教学呈现的课程整合、内容重构、教学变革、学习创造使得课堂的教与学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课程研究的角度看,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使得中学的课程领域变得异常广阔。以中学地理来说,跨学科教学开辟出许多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例如历史地理、植物地理、地球物理、景观地理等教学领域都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而与之相关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其评价标准等,也具有了重新建构的积极意义。
总之,跨学科教学有价值、有理性、有创新,前景广阔却又任重道远。教师要充分认识跨学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清醒认识、理解、体验和规范自身的角色地位。
二、敏感意识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学科融合既包括由专家完成的理论层面上的课程融合,也包括由教育实践者实现的在真实教学情景中的结合。[2]目前国内关于中学跨学科的课程整体建设资源比较贫乏,因此对中学教师现有的跨学科知识和课程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跨学科课程的建构,不仅要求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知识统整性和内容整合性,而且更加突出教师价值判断以及自主建构能力。首先,教师要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其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整合后的跨学科知识与具体教育情境相融合。实现以上两个层面上的构建,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教师具有敏感意识:整合的主题是什么?整合学科的哪些知识?需要达到的整合目标是什么?整合知识点的素材有什么?这些素材能否为整合主题服务?整合的具体教学策略有哪些?等等。
1.保持敏感意识,捕捉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和信息。
在了解学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思想观点、新的资料素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不同学科知识及逻辑结构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整合融合、重新建构以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及跨学科的社会、社会现象有着敏感意识,有着充满情感和理智的领悟能力。这种敏感意识是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和信息从浅表联想到深度感知的桥梁,是教师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在表象深入到内在必然的通道。
敏感意识对于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以跨学科研究课“台湾”为例,地理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国务院前总理曾经说过,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晚年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离,在明朝末年被毁为一大一小两段。现在一段在浙江省博物馆,一段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段画什么时候能合在一起?画亦如此,人何以堪。那么,台湾究竟在哪里?那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其中一段如何到的台湾?……想了解台湾的前世今生,就必须要认识台湾的位置、自然与人文特点。”如此导入,巧妙地将历史与地理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这个历史素材的信手拈来,源自教师多年来自觉的敏感意识,即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信息、现象、问题及其之间联系、发展可能性等保持一种教学的敏感性,并能够优化各种配置。这种自觉敏感意识会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捕捉有教学价值的各种信息材料,探求和实践符合理性的教学进程。跨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基于常识的再建构,是将静止的知识改造为对生活保持敏感性的知识。可以认为,教学的敏感意识是教师专业智慧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竞争力
一、研究的背景
工业设计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把伦理的标尺时刻衡量着人在技术活动发展经济进程中的伦理价值。很多高校看到工业设计专业潜在的发展势头,以及巨大的社会作用和带来的经济效益,纷纷都在扩建工业设计专业,使得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1.跨学科教学内容结合不到位:教学内容的不协调性,基础教学内容过时,很多还都在教授包豪斯a时期的设计案例,不符合现代设计趋势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点的创新。
2.教学活动缺乏一些创意性:现在的学生对常规枯燥的“照本宣科”教育产生厌恶之心理,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应去顺应学生现在的流行趋势,让学生的作品展示走出课堂,与校园环境相结合等等,都应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
基于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现状,难以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跨学科教学改革。
二、环保材料推广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的生活逐步提升,在享受着高大上的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雾霾是近几年提到较多的天气状况,它越来越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时,我们才如梦初醒,绿色环保这个主题逐渐成为我们脑门上的警世钟,它也渐渐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主题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设计教学应该围绕我们的生活问题展开。我们教学团队的研究领域中,产品设计的原则往往被公认为三大重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产品的零件回收和再利用或是循环利用”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材料的这个产品的物质体现(如图1)。环保材料进入课堂已经有好多院校在尝试,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设计课程中,服装展中利用了纸材进行创作,不仅考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组成能力,也对学生设计能力有一定的拓展。(如图2)当然,在环保材料中的领头羊便是自然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教学研究中的自然材料的运用在环保材料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力量,它作为一股正能量为地球的环保问题冲刺着。
图1 废旧零部件再利用
图2 武汉大学学生在折纸衣服
三、纸造型在设计应用中的发展状况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为艺术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介质,不仅使设计有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更促进了纸造型的设计传播和发展。纸的发明是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感情,从而转化为纸的某种造型,经过理论的创新和思维以及结合审美的观点凝结而成。在设计应用中强调艺术的效果,用独特的设计手法赋予作品一种新奇与改变,无疑会发现观者对一件本来就很普通无趣的物品产生莫大兴趣。
在纸的出现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时,设计师们当然不会甘于单一,总会不阶段的创新,在纸造型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完善本质,折纸就是纸造型最好的升华,纸的服装造型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拉夫领就是纸造型在服装应用中的最好的榜样,在当时的拉夫领比较风靡,男男女女服装通用,它的构造就是给人第一感觉有非常多的褶皱,十分浪费面料,工艺复杂,是独特的实用艺术,将平面的纸进行剪切、弯曲、折叠出更多的具有艺术气息的服饰,把中国的传统工艺融入其中,让更多的传统工艺在当代流行传播,我觉得这才是最珍贵和有价值的。
现在的广告服装杂志等被广泛运用。其中也包括纸材的的日常生活用品(纸袋),办公设计、以及海报3D纸类等的运用(如图3)。
图3 环保材料设计作品
四、《三维构成》课程中以纸为介质的教学课题研究
纸材的分类及特性研究
常用的分类有:特种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这么多的品种。(举一些我们经常拿此类研究的素材)
特种纸:(这是艺术领域常用的)
瓦楞纸材、花纹类纸材、白卡纸、黑卡纸、牛皮纸、环保纸、防油纸、滤纸材、金属纸材、功能类包材、新闻纸材、钢纸、皮革纸材、包装用纸、绝缘纸材、防潮纸材、艺术类包材、铝箔纸材、蜡光纸材、牛卡纸、礼品包装纸、纸杯、墙纸、首饰包装、纸箱、卫生纸、宣纸。
创意纸灯设计
作业要求:此次作业的要求就是大部分运用纸类进行设计创作,小部分可以配合别的材料进行,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创意纸灯可以自由发挥,照明灯是“蜡烛”设定,照明时间不少于五分钟,白天和夜间效果都突出,有故事情节和主题要素。
设计理念:这款纸灯的设计灵感来自源于对爱人的祝福,该设计者要把它送给未来的另一半。蝴蝶也同人类一样,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这也能想到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名曰:“化蝶飞”(如图4)。
设计手法:本次作业除了外观设计还得注重夜晚灯光效果,所以在外部的轮廓上运用镂空蝴蝶的效果来渲染夜晚灯光的绚丽,蝴蝶的内部结构是用纸板打造其蝴蝶形状,然后在纸板上面沾满亮金色的墙纸,拼接组成镂空效果。盖子的上部环绕向上飞舞的彩色蝴蝶,主体的上部也会零星飞舞几只蝴蝶。因为其考虑到天气有风的吹动效果,所以设计者的理念微妙之处在于风吹动时蝴蝶也会随之舞动,有一定的动感和真实性。就像设计灵感一般,在设计者的眼里爱情是可以插上翅膀飞翔的,也就是美丽蝴蝶的模样。
图4 “化蝶飞”创意纸灯
创意服装设计
折纸造型在服装上的应用无非有两种:
一个就是就是通过折纸的立体造型构成服装的整个轮廓。二个就是通过折纸造型在服装新颖款式上进行拼接,塑造服装造型的美感和视觉的冲击力,当然也有创新意识在里面。
作业要求:创意服装是以自行车为元素,主题必须明确,可以根据自行车上的两到三个零件进行设计。设计服装为两组,设计主题一致。
设计理念:本组服装设计灵感来自于自行车文化对环保主题的倡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沥青马路增多,高楼林立,人类的生活更加富裕,多采用汽车出行,使空气质量却越来越差。旨在呼吁人们多用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让空气质量可以有所好转。故名曰:“守护”(如图5)。
设计手法:
第一套服装:设计师们在不断地挖掘新思潮,新感觉,用折纸造型进行装饰、堆叠或使其轮廓发生变化。上衣的设计主要是采用黑、白两色卡纸营造出斑马线的感觉,给人以安全感。而下裙的几何形体设计是由城市里高层建筑的剪影变形而构成,意在表达城市的紧张生活节奏。头饰设计是采用自行车的齿轮元素,合链条而形成。给人一种重金属的感觉。
第二套服装:这套服装的设计采用大面积白色卡纸配合小面积黑色卡纸,以自行车齿轮为主要元素结合几何体进行创作。白色卡纸代表干净的空气,黑色卡纸代表空气中的污染物,意在警示人们多骑行自行车出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为空气质量的好转贡献一份力量。如果人人都有守护意识,那么空气质量一定会得到改善。
图5 “守护”创意纸材服装设计
五、结论
通过以纸材的形式,把环保材料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使得此次的教学课堂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能动性,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很大提高,与老师的互相配合性加强。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教学研究上,还是在设计的范畴里,在此类的创意纸灯和创意服装设计中,学生们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纸灯的设计中学生们能够学到产品在各种情景使用下的状态,在白天和夜间的设计物品里面能充分的考虑周全,这是为以后类似照明设计课程积累的经验。还有在创意服装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小组团队合作能力有所提高,细心程度也有进步,用设计理念实际的运用到实际人体的测量制作中,这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和用心自身就学到了很多书面中无法学到的知识。那么在充足的优秀创新中还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设计上的环保意识的总结中在以后我们不只是设计出特别优秀的作品,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优秀作品的背后不仅仅藏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更要藏着我们爱护地球环保行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2(06).
[2]何云景,樊进科.先进生产力价值转化理论的证明--来自价值工程理论的证明[J].生产力研究,2003(06).
在传统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总是有意识地强调了本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而轻视或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相通,尤其是面对文理不同学科时不由自主地圈定专业界线而不去触碰与本门类不同的其他知识,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当前应试教育的体制所导致的,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跨学科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综合知识构建日渐成为教育决策者、教师乃至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首先组建跨学科灵活、开放的动态教研团体。
通过建立德育教育专题或校本研究课题等方式组建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将以往学科性质相近、有专业优势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成跨学科团体,畅通不同学科教师交流沟通的渠道,共同开展研究,形成某一综合德育教育的共同体。当然学校要将此类研究作为学校教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其次建立符合立德树人的研究课题主题及活动。
在实际操作可设立跨学科教师参加的专题教研活动日;以某个主题为核心,尽可能地把相关学科内容自然地逻辑地综合起来。这种活动的优点是能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所擅长的一门学科上,同时又兼顾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利于鼓励教师首先讲好他所熟悉的内容,然后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其他知识
第三形成多视角、优势互补的教学设计。
参加跨学科教学的教师要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思维定势,认真钻研相关知识,发挥自身特长。在课题教学设计上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设计符合学生综合性发展的教学环节。
由于参与跨学科动态教研团体的众多教师是“门外汉”,往往会对设计意见有所保留,但这种“门外汉”在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上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通过跨学科的教研必然会带来多特的视角,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关照和审视所研究的课题,这种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必能创造独特的教学设计,这也就促成知识链条的无缝延续,给学成以更加全面深刻的价值体系。
第四针对学生通过设立链接课程建立学生兴趣研究型学习小组,即由多名教师共同设计一门研讨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将所学的主题、分析工具等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跳出了现行各分科课本内容的范畴,扩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环境治理、乡土人情各个方面。当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学讨论研修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教师指定的内容,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及由主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获得问题的正确结论。
以上只是基于知识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操作比较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借助普通教师自身的爱好、技能开设艺术类、文体类研修小组,发挥专业以外的本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这也是对我市各校小本课程的一种延伸。
对教师而言,它能够促使团队内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的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多学科教师的合作还能够促使跨学科学习的深入,拓宽教师的知识构架。当然这不是主张教师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是要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可持续全方位积累。跨学科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从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吸收有益成分,对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通过跨学科合作教学可以把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结果的关注引向对教学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在合作中提高教学,在教学中促进合作,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从而促成开放、民主的教育模式的逐步形成。
对学生而言,跨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在一个知识主题的探究中接受不同学科教师的影响,通过一条主线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促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思考问题,并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教师的知识权威,培养学生质疑、批判、论辩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参与跨学科学生的学生具有更多样化的背景和兴趣,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的构件及学生认知结构的延伸,这种益处能够影响整个学习生涯。在整个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仅参与教学的教师之间是一种跨学科的合作关系,学生的活动更是合作与协同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讨论式的学习氛围。合作不仅出现在教师之间更是出现在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而这种密切关系的形成对日常普通教学大有益处,只要这种氛围形成,将对教学各个对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消除彼此之间的障碍,使平常害羞胆怯的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展。笔者认为教学相长是跨学科教学的最大意义。
由于跨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涉及两个或更多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必然会受到诸如行政、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侧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更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如何协调?这就要求推进过程中做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准备工作,采取更细致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地安排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行政上的支持对跨学科教学教学长久稳定地进行至关重要。
正在推进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对于教师的心理、观念、能力、水平必然产生新的冲击,但是跨学科教学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让参与者“为己之学”,它不仅缓解学校某些学科的人才短缺,更是引导教师快速增强和提升跨学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充电”,同时教师知识日渐积聚必将为学校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关键词:跨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29-02
在IT技术不断发展和快速更新下,对许多应用领域的学科交叉复杂应用问题依据某一学科已经很难解决,基于学科交叉合作共同解决综合复杂应用题必然是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各学科领域对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学研究的分类逐渐从一般原始精细分类发展到目前的交叉综合。越来越多跨学科研究领域和教学领域问题暴露出来,在目前高等教育专业划分如此细化情况下,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跨学科领域研究创新发展和原始陈旧的专业细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跨学科专业,目的是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因此需要急需探讨和解决跨学科专业的问题研究和课程教学问题。
美国学者Shoemaker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社会发展需要跨学科教育,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学习和研究的全球性特征的一种反映,应通过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跨学科专业教育具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从专业上讲是适应不同应用领域需要而设置跨学科专业;从设置课程教学上讲是开设包含跨专业内容新课程;提炼在不同领域需要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系统掌握跨专业知识结构内容;从学生学习上讲是课程内容跨学科化,掌握交叉融合的跨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学生交叉学习,例如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时,可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通过将计算机专业和控制,通信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小组,制定相关跨专业题目,让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科交叉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1.跨学科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称为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在问题过程中不但保持各学科的差异性,而且要将多个学科综合起来解决问题,并且综合一起的各学科含有创造持续性和局部一致性成果。交叉学科不是各学科简单的一起工作,而是由多个差异学科背景和开放思维个体,应用专一知识来协作解决完成共同的问题。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就存在着许多交叉学科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专业位置。比如《电子商务》,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系统等几个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计算机网络》涉及的是通信,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几个专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跨学科专业课教学体现着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而在高等教育跨学科专业课教学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专业划分导致跨学科专业课教学的走向非主流。注重学科交叉,培养跨学科的高级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可是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割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交叉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和教学,导致的严重结果就是跨学科专业课的教学边缘化。要改进学科划分的科学性,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虽然许多跨学科课程成为主干核心课,但缺乏专业成熟的任课教师。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跨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由于专业划分的不科学性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边缘化,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师资培养机制,使得这些专业主干课程形同虚设。跨学科课程与实验不仅要保证理论和实践内容的专业性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还要有他的外延,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连接。
3)对跨学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及时更新,最终就不能显示出跨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跨学科专业课从教材选编到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难以体现新的前沿性研究内容。这和目前跨学科研究相关。目前跨学科研究缺乏自己的特色,只是利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概念,跨学科研究最终不能成为真实有效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缺乏跨学科研究的连续性和前瞻性,跨学科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内容必定是滞后的。
4)没有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创新意识。跨学科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多种教学和思维方法并用。跨学科思维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意识以及缺乏专业的专门针对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师的原因,许多教师只能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或没有办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多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讲授,不能强调跨学科知识的互相连接性,忽略了跨学科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
3.跨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思路
跨学科专业课的教学为高校发展交叉学科提供综合性课程内容和教学支持、拓展学生跨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跨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以所授课程《无线网络技术》为例,提出以下思路以供探讨。
3.1注重课程介绍和引入,突出课程产生的源头。
概括解决哪些专业领域问题的基本原理。跨学科专业课特点是跨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如《无线网络技术》是一门跨通信,控制和计算机领域的课程。它是以网络通信模型为理论基础,概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传输原理,涉及控制领域、通信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总结了无线通信领域里的各种通信原理和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应用不同的通信技术和标准。为计算机网络在无线通信方面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在导入阶段,分析清楚基本概念和原理,从无线通信各领域的应用目的人手。引导学生注重它与其他领域的内在联系,了解无线网络技术的重点是在于通信协议。而通信协议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在硬件基础上加以实现。协议本身的研究关系着硬件基础和通信原理基础,强调计算机技术如何在通信和控制原理基础上如何实现数据传输的。
3.2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
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自学和理论讲解相结合,设立无线网络技术范围内的实验课题提纲,既包括基础实验也包含一些创新实验课题,为不同专业学生构建协作型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的培育平台,用实践过程引出理论课程讲解。设立创新实验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立项,带着自主实验课题进入实践室,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是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结合不同学科特点申请实验课题,可以无偿利用实验室条件开展实践研究。由于选题是学生自选,往往有很强的探索热情和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知识迁移,释放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产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问题式实验课程多以探索性的综合实验为主。采用的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教方法和步骤,没有限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设计方案,实验步骤,分析结果,完成实验目标,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创造性表现。
3.3突出跨学科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跨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就是超过一个以上的传统学科分支领域之间的联合或者一个学科内部两个以上分支之间的联合。跨学科课程是独立的专业课程,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所以,在内容上要避免将一门学科的东西强加给其他学科。例如无线网络技术主要以现有的无线wifi,Zigbee等成熟技术为基础引出基础实验项目,联系通信,控制领域的基本理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并引导学生建立无线mesh,无线adhoc网络技术等专题实验课题项目,进一步了解无线网络的前沿技术。因此,跨学科课程要注重课程本身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前瞻性。
3.4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创新思维意识
跨学科实验研究课题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题教学是启发思维的有效手段。启发式的问题教学是跨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教学方法。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让学生了解其理论原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和理论。更容易引导在不同学科之间学生的创新思维。跨学科课程的产生,本身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法带教法,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给学生知识形成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跨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触类旁通,学会创新思考。
[摘要]高校进行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然而,单一的创新创业授课内容和形式难以满足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平台的基本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阐述了创建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应具备的教学条件,并从师资队伍建设和跨学科平台体系建设两方面做出了解答,希望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平台的管理体制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平台;双向聘任制度
1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教学条件建设
建立跨学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组织:高效组织机构中,学校-学院-专业系别的层级管理模式制约着跨学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跨学科平台的建立需要多个院系共同参与,然而,由于教学经费和教学成果的不确定性,使高校各个院系难以共同合作。因此,建立跨学科平台首先必须打破院系的制约和专业学科的界限,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或实验室组织开展跨学科创新平台,从而在各院系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加强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跨学科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开辟道路。创造利于跨学科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环境: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在推动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原有的学科院系壁垒,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改变课程观念,建立学科联合群和专业组合群。此外,大部分教师可以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教学,但对其它专业知之甚少。因此,各高校应该提供学习、培训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给跨学科平台的授课老师,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教研,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队伍的聘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实行双向聘任制度,聘用来自不同院系的老师。另外,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可以结合企业家的亲身经历讲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激励学生艰苦奋斗。在科研工作中,将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师科研团队,以座谈会或者讨论会的方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教师对各个科目的理解,以便更好的进行跨学科教学。加强教师队伍的协作精神:跨学科平台教师队伍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科研思想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团队教研活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与其它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学科的老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使团队的价值最大化。此外,团队成员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在交流中丰富自身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跨学科授课水平。
3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培养体系建设
培养方式多样化:跨学科授课老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相关比赛,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的跨学科课题研究,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比如,学校整合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多个课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修不同的课程。再比如,学生针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自主设计课题,在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跨学科课程组合方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高校进行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让学生主动进行跨学科学习至关重要。在创新创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量的虚拟货币,让他们进行自主创业,独立计算创业过程中的商品生产成本,企业运营成本,市场份额,员工薪资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跨学科学习,表彰获得研究成果的学生。完善学分奖励制度,对于在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创新创业学分。重视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专业背景和实际创业需求,对跨学科平台的课程进行个性化设置,给予选修课和跨学科课程的选择。这要求授课老师有较高的授课水准,擅长知识迁移,而不是简单地多学科知识堆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4结语
总之,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平台的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平台运行机制建设必须做到:1.学校层面,要打破院系间的壁垒,完善双向聘任制度和激励机制。2.教师层面,重新组合导师团队,形成跨学科领域的导师库,激发教师的跨学科授课积极性。加强跨学科平台的管理体制建设,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平台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
摘 要:从高中教师应具备的跨学科素养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如何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各个方面入手,要求教师能够打破学科本位思想,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关键词:跨学科素养;新课程要求;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按照纵向体系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很少考虑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必然禁锢和限制了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而,在现实中,数学教师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的知识素养有的还不及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各学科知识交汇的题目,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很好地解决。
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是能神采飞扬地讲起《大学》《孟子》,精通文学和英语,幽默雄辩,侃侃而谈高考、春运等社会现象,能别处心裁地出现在数学试题中,而这一切源于教师的刻苦钻研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怎样具备这样的跨学科素养呢?
一、教师要参与跨学科听课,参加跨学科的教研活动
听语文课可以体验到语文教师诗一样的语言魅力,他们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通过评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师生之间互相激发,互相点燃,让生命的激情互相感召,让生命的价值互相赞叹。英语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他们是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营造轻松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唤起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欲望,同时注重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实践。通过跨学科听课和教研,一方面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让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关注和审视自己的学科,取“众科之长”。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数学复杂文字题时,能启发学生采用语言课堂中的缩句、扩句法,理解会变得容易。如,在讲解事件的分类时,问学生那些是随机事件,“东边日出西边雨”“下雪不冷化雪冷”“清明时节雨纷纷”“梅子黄时日日晴”,必须要有一定文学素养结合数学知识才能够正确解答。
二、教育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通识”培训平台,即教师培训有必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通识教育
教师当年所受的基础教育就有偏科现象,入职后“以学科为本”的培训模式加剧了这种偏差。有份调查结果如下:当问及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的时候,只有一半的教师偶尔涉及,说明现实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还是少数。当问及是否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或研讨时,只有10%教师偶尔为之。当问及平时阅读的内容与什么相关时,排在第一位的仍是本学科教学相关的内容,说明教师的业余学习和提高也很难涉及其他学科。
没有一定跨学科素养的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吗?当然不能!我们知道各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物理中的速度就是数学中位移对时间的导数,加速度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导数,变力做功在物理中是无法用功的公式W=FS解决的,而在数学中用微积分就轻易解决了。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同样我们所教的学科也都是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我们具备了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好我们的课堂教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 福建省长乐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教师应聘制度 公平性 教师资格
一、我国现行教师应聘制度
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是指有关单位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置工作岗位,根据一定的需要接受并审核申请人的申请,聘用有教师资格的申请人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制度。
首先,若是想要从事教师行业教师资格证书是必不可少的,这符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规定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教师资格证书在求职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决定因素主要是求职者和招聘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成功与否。其次,当前教师采用合同制上岗。我国现行教师招聘制度规定,专职教师须签订正式合同,聘期为期至少三年,教师的终身制一去不返。
二、专业与职业非对称引发的公平问题
所谓专业与职业非对称主要是指,求职者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职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专业与职业不对称也可以理解为跨专业就业。这在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象中普遍存在。这种专业与职业非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本科教育性质是普通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职业的等级性:人们普遍更倾向于从事那些所谓的“好职业”,这些职业挣钱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因此职业产生了等级性。人们都喜欢从事好职业,尽管该职业不符合自身专业背景。
公平主要包括机会公平和权力公平。所谓机会公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享受到相同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凡是想成为教师的人必须具有教师资格,非师范类毕业生只有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类院校学生毕业之后即可获得。由此可见,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教师,这符合了机会公平,但同时也存在不公平现象。
学校中的各门学科存在地位差异导致任课教师地位的不同。由于中、高考的需求出现了“主科”与“副科”之分,其中主科教师在学校中受重视程度比较高,在招聘时需要的教师也多、工资待遇好,副科教师受重视程度要差,同时人数需求和工资待遇也次于主科教师。这种现象自然就使得想要从事主科教学的求职者多,这种机会不均等也就引发了不公平的现象。
其次,跨学科教学的限制。在报考教师资格证时,跨学科报考是不被允许的,更不用说以后从事跨学科教学了,但求职者通常并不只是具有单一学科背景,而是多学科背景,其所学专业并不一定是其最擅长的学科。在教师招聘过程中这种学科不流动性,阻碍了求职者机会的选择和能力的发挥,从而导致了求职机会的不公平。
三、教师应聘制度实行不利引发的公平问题
1. 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我国在实行教师应聘制度之前,我们主要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各级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将教师分成不同等级,教师职称根据等级而设,职称与职位相挂钩,教师一旦获得了职称就终身受用,这种制度给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在学校中教师论资排辈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教师一旦评定完高职称,便安于现状直至退休,这导致了教师缺乏危机意识,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2. 编制教师和合同制教师待遇的不公平
现在很多地方教师采用教师编制,这样就导致有编制的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之间存在不公平现象。凡是具有编制的教师,就意味着可以终身从事教育,教师即使教学能力很差,学校也无权利辞退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因此成为了“铁饭碗”,而合同制的教师随时面临着下岗,而且待遇也不如有编制的教师。这就使得教育系统内部能力差的教师出不去,教育系统外能力强的教师进不来。这既是对已从教的教师不公平,也是对未从教的教师不公平。
四、教师应聘制度改革对策
1. 扩大教师招聘的范围保证求职机会公平
扩大教师招聘范围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首先,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允许跨学科报考。教师资格证书只能说明求职者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或者是潜力,至于所能教授的学科应是因人而异。而且在当前专业与职业非对称的历史环境中,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放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势在必行。在以后报考教师资格证书时,报考者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不仅可以跨专业报考教师资格证书,而且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书。这样就可以保证求职者在应聘教师时的机会不再受到限制。
其次,招聘单位允许具有教师资格的求职者跨学科应聘。学科之间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比如说计算机学科和数学、物理之间就存在很大联系。在计算机科学这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同样开设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学科。所以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或许也有能力从事物理和数学的教学。因此招聘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应该解放思想,大范围的选择。
2. 严格贯彻教师应聘制度的实行
就教师应聘制度实行的效果来看,在各级教育单位中在编教师和合同制教师同时存在。为了解决在编教师与合同制教师之间的矛盾,可以本着“截源改革”的思想进行。首先,所谓“截源”就是停止招聘有编制的教师,在以后教师招聘时严格的按照教师应聘制度的规定招聘合同制教师。其次,“改革”是两方面的,即针对已有的在编教师,也针对合同制教师。改革的原则必须坚持公平的原则。
【参考文献】
学科教学是传统思想下教师对本学科的定位,其焦点指向所谓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表现为缺乏活力、缺少情感,死板而僵硬的知识讲解、训练和考查。学科教学常被窄化为“知识教学”或“解题能力教学”,这与当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而学科教育的焦点是“核心素养”,它要求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培养本学科能力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科“育人”的功能,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只是“育人”的途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科教育更强调学生人文底蕴的沉淀和科学精神的建立,更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担当,学会创新。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是一种升格,也是一种跨越。一是体现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要突破学科本位观,建立大学科、跨学科观。比如语文教师可以设计民俗课、时事课、戏剧课、名画课;数学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故事课、数学时政课、数学建筑课,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程中,不仅学会学科知识,运用学科知识,而且能在学科跨界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二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建立“生与文本、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心灵”的多种对话模式,让学生在多种互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接纳。三是在课堂效果的呈现上,不追求试卷的满分,而追求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不追求消灭问题,而是希望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冲破学科教学,跃升到学科教育,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阵痛,但更是一种突围。
二、设计学习项目:变“纸上谈兵”为“情境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研究员柳夕浪指出:“将学科知识尤其是那些核心知识嵌入真实情境之中,特别是设计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是未来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着力点。”“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的设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柳夕浪指出,以往中小学教材上的知识一般都做了“去情境化”处理,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等真实、具体、生动的细节被大大简化,剩下了由特定符号、术语所表达的概念、定律、原理及支撑这些概念、定律、原理的“事实”,甚至包括一些人为编造的“事实”。这些处理突出了基础、主干,排除了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但这种过度简单化,易造成书本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给人纸上谈兵的感觉,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
学习项目的改变,其根本在教育管理部门。当然,教师可以在本学科的教育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比如同一道数学题,教师可以表述为:“已知:三棱锥A-BCD中,AB=8 BC=6 AC=10 BCBD ∠BCD=45° 求证:AB面BCD。”也可以表述为:“有一根旗杆AB高8米,他们的顶端A拉两条长10米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不在同一直线上)C、D,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B的距离为6米,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也可以表述为:“现将一根高8米的旗杆AB竖立在操场上,它的顶端A挂一条长10米的绳子,现有一条皮尺,请你检验一下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为什么?”――第一种表述就是剥离所有生活情境,干瘪瘪的学习项目,学生学习它,味同嚼蜡;第三种结合生活情境的表述,富有挑战意味,激发学生兴趣,开动学生脑筋,最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提高思维层级:变“低阶思维”为“高阶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低阶思维又称低效思维,指缺少辨析与判断或者识别的思维,在行为人的意识或精神上几乎没有任何对于眼前客观情况进行调查或探索的欲求。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而每个学科又都有不同的层级,比如语文学科按能力层级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数学按知识与技能目标分为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精神与文化四个层次。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把学科教育的重心后移向高阶层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文字、文段、文章低阶层级的讲解,更要侧重言语背后文学、文化、文明高阶层级的学习。比如教师讲《咏梅》这一首诗歌,不能仅讲授诗的意思,更要让学生研究古诗词中关于“咏梅”的文学现象,以及背后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文化,且在“梅”的刻画中分析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偷笱Ц街凶龉一个“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研究以“中华古诗文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儒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魏晋时期‘觉醒’的人”“明代寻找真我的人”“近代寻求真理的人”“现代寻求解放的人”“当代走向世界的人”等,系统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人的精神,破解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情感的难题,强调中华经典阅读与“单元贯通”写作。这样的学科教育与研究,着眼学科的高阶层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自然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重构评价体系:变“单一分数”为“多元开放”
关键词:美学;英语;体现;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56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各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性增强,原本各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逐渐被打破,而跨学科教学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Humphreys,1981)。Lana等人则认为“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多学科知识在某一项目或主题中的联结和融合。”
一、美学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
2003年教育部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中也有多种选修课程,如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等,而这些都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联和相互补充。高中英语学科由于本身学科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教材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融多种学科于一体,多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一。”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英语、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伸,为学生的艺术联想与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因此,本文试图从英语学科中的美学教育入手来谈谈英语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教学。
二、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离不开美学教育,综合高中Book1――Book6共30个单元主题来看,我们发现涉及到美学教育主题的主要有Book1Unit3Travel Journal中的Projects;Book2 Unit1Cultural relics中的Reading和Projects;Book2Unit4Wildlife protection中的Projects;Book3Unit2Healthy eating中的Projects;Book4 Unit5 Theme parks中的Projects;Book5Unit2 The United Kingdom中的Projects和Book6 Unit 1 Art中的Reading等。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 单元话题与美术相关。其中最典型与美学教育相关的单元有Book2 Unit 1 Cultural relics中提到的文化艺术品和Book6 Unit 1 Art中整单元就是围绕着西方绘画史展开。这两单元的话题就是谈论中西方的各种艺术或者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的发展历史;2. 单元中含有美术作品等插图。几乎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各种插图,这也可以看作是美术作品;3.较多单元中Workbook中的Projects中要求学生做的相关任务中美术教育的要求体现;4.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的各种简笔画等等。
总之,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一直都渗透其间,贯穿着整个高中英语教材体系。
三、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和实践
教育,本质上是要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以便为他们毕业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所以,在高中英语教育中体现和渗透美术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英语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美术知识和技能,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与此同时,许多人都知道西方的许多关于美术的见解是十分独特的,甚至在某些领域,它们优于中国。如果能讲英语学科学好,这可以方便我们阅读许多国外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并可以与不同国度的友人交流各国的艺术。还有许多的学科它们与美术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要让学生们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做到在画画中学习,在学习中画画,比如每画出作品,就交流学习探讨,接着有新的体会心得,又可接着创造出新的作品,比方说课文中常常会出现美丽的风景,这些元素吸取下来,在美术创作的时候,就可以连接上那个情景,创造出美丽的意境。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策略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单科,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学生长期受“分科教学,单科考试”的传统习惯影响,一开始时对综合考试不适应,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学科跳跃到另一学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在综合考试中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单科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来,但三科一综合,成绩就差得多。这些说明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一维纵深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综合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综合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在去年的专栏中,我专门通过几期对我校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项目――技术支持下统整项目课程进行了解读。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我们在不断地赋予“统整项目课程”新的内涵,在实施策略上也在不断优化提升。今天再一次对统整项目课程进行解读,希望能让更多感兴趣的朋友了解统整项目课程。
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是基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的三个核心关键词是:统整、项目、技术。统整,是指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聚焦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促发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开展有意义的学习;项目,是指课程形态的变革,力图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统整课程的实践;技术,是指让技术与学习直接连接,让数字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底层支撑,让技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目前,我们的统整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学科为基点的学科内的统整,包括学科内的横向统整与纵向统整;②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即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合作上课,用不同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于同一教学主题,聚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③跨学科统整,即以某一学科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的多学科统整,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学科方式表达,聚焦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④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即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各学科用学科方式探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关于课程模式,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过无论课程模式怎样,我们的宗旨不会变,那就是,聚焦于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素养的培养。
在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两个视角进行开发:学科视角和主题视角。学科视角主要是聚焦学科目标,联通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主题拓展视角主要是基于某个学习主题开展跨学科合作,每一个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各取所需”,师生在“浸润式”的学习过程中,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也从两个角度进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即让老师自主行动起来,鼓励老师们进行具有统整意义的草根化尝试和实践。这样的课程开发相对松散,主要尊重教师个体,以及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创新合作,意在激活每位老师的创造力。自上而下则是由学校层面主导的、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的大型统整项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形成了以下主题:一年级上学期“职业日课程”,一年级下学期“绿色STEM六大生态探索课程”,二年级上学期“多元智能课程”,二年级下学期“世界文化课程”,3~4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赋予其新内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优化重构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用开放的视野进行课程开发,这样才能确保我们能理性地进行课程创新。
扫一扫,了解教师们对统整项目课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