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思维

中国思维

时间:2022-04-17 12:5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思维

第1篇

【活动理念】

本设计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要求设计。

高中生正处于个性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培养理性生活,培植“正能量”,关注理性思维发展,对高中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及学校应及时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生活辅导和人格养成教育。

【活动目标】

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学会区分非理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在理性思维中积聚正能量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以理性行动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活动准备】

1.排演情景剧和讲故事相关内容,指导男女心理委员工作分工;

2.制作课件、游戏卡、测试问卷,准备印制好的练习题纸等;

3.音乐:班得瑞的《春野》。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活动时间】45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背景音乐《春野》)

指导语:同学们想必都听过一个词——“正能量”。正能量是2012年的网络热词。同学们知道“正能量”的含义吗?正能量是健康乐观的精神状态,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积极向上的行动方式。其中理性思维是基础。这堂课,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理性思维,学习和实践理性生活,积聚和传递社会正能量,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就自己的“中国梦”。

二、暖身操:我是侦探(女心理委员组织)

“寻宝”:课前每位学生写下各自最明显的外貌特征两项和个性两项。游戏时将写好的卡片回收于纸箱中,再抽签,每人按照自己手上的线索去寻找那位“神秘

宝贝”。

“鉴宝”:找到“神秘宝贝”后进行“鉴宝”。例如他最喜欢的活动、爱好、习惯等。

“亮宝”:请侦探带着所找到的“神秘宝贝”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

分享提问:

1.凭着有限的信息,作为“侦探”的你是如何“感性”地找到“神秘宝贝”的?

2.在“鉴宝”阶段,作为“侦探”的你是怎样“理性”地挖掘“神秘宝贝”身上的“宝”的?

三、创设情境

“ 别问我,问上帝去”

女生讲故事:某日,在一条大街上,突然一个行人向东跑起来,也许他猛然想起了一个约会吧。随后一个卖报的孩子跑起来了,又一个急匆匆的绅士也跑起来了,大概他们都有要紧的事要办!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十几分钟后,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起来了,而且人们的嘴里还不断地喊着什么。嘈杂的人群中,有时可以听清人们在说“上帝”“大堤”。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刹那间几千人像潮水一样恐慌地涌向东边,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人群的喊叫声中可以知道,“决堤了”“向东”“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路边有个人不明白怎么回事,问正在跑的一个人:“发生什么事了?”得到的回答是:“别问我,问上帝去!”

提问:请说说这些人到底怎么了?生活中还有哪些“从众”行为?

教师小结:“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它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符的行为的现象。从众行为往往是人们失去理性之后的“盲从”。

四、心理探索

认识“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非理性思维是人们通过直觉、意志、欲望、本能等,认识和把握世界规律的思维方式。

五、自我探索(男心理委员旁白)

视频一:2012年11月17日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上演昆曲专场,名角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演出的最后竟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著名学者于丹教授作总结发言时,被一些学生观众高呼“滚下去”“没有资格在这里讲话”,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思考与分享:你怎么看待学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否理性呢?

视频二:自日本上演“购岛闹剧”以来,我国各地相继有民众举行抗议游行。其中不乏“西安举牌哥”“爱广州非暴力”这种理国的典范,但也出现了不少烧的现象。

思考与分享:如何看待理国的倡议中出现的“烧”行为?如何在理国中发挥我们的“正

能量”?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也会出现“不理性”行为,这些行为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别人,甚至造成犯罪。作为热血青年,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立德、立功、立言,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正

能量”。

六、情景剧

角色扮演:升入高中以来,小娟和小丽一直是一对好朋友,课余时间经常腻在一起。最近,小娟发现小丽有了好几个新朋友,她们经常自习课一起讨论问题,傍晚一起散步,而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少了。这让小娟有些恐慌: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呢?

思考与分享:小娟为什么会郁闷?她应该如何理往?

教师小结:友情不是私有财产,友情是平等的。如果因为害怕失去就独自郁闷是一种不理性的交往行为。友情需要培养,也需要付出。不卑不亢、独立自强是理往的基础。

七、总结深化

课件展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负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大学》

教师总结:“一国如一家,一家如一人。治国先治家,治家先治身。”

人皆有梦想,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共同组成了中国梦。思维聚集能量,能量促进行动。释放正能量的人越多,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就越大,个人能感受到的正能量也会越多。这样的良性循环有赖于每个人给力的行动,更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传递”,这样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八、家庭拓展作业

话说“中国梦”和你的“中国梦”。为什么说理性思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点 评

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紧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了理性思维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少年把握现在,梦想未来,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完整,层次分明。从“暖身操”入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性思维,什么是理性思维;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故事,聚焦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心理探索”让学生分清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界限;“自我探索”与“情景剧”针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总结深化”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家庭拓展作业”弥补了课堂时间的不足,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思考。

二是活动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委员主导的暖身操、女生讲故事、学生扮演的情景剧等,课堂每一环节的活动无不活跃着学生的身影,生动有趣。

三是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熟悉的生活让学生有话语权,能够深入讨论,在分享中提高,在分享中深化和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

第2篇

一文化思维方式

对汉语的语言特点起着较大影响的文化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整体型思维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孜孜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地、天视为一整体,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习惯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以和谐统一为最终目的。即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注重整体的和谐,强调“从多到一”。这种整体型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重“意合”,无词形的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句子多为流水句(短句)。

2本体型思维

中国的传统哲学把人本作为主体,如儒家的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矣。”这种哲学认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本体型思维反映在语言形态上表现为汉语中描述或叙述的视点往往落在动作的发出者上,主动语态使用频繁。

3内向型思维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历史上长期的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缺乏与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加上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大一统”的思想,使思维对象指向自身,注重内向自求。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内向型思维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语言的形式或意义趋于固定,具有封闭性。

4螺旋型思维

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把世界各民族的思维模式按文化源流大致分为四大类型:东方型(螺旋型)、闪族型、斯拉夫型、英美型(直线型)。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东方型。中国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其语篇发展模式往往是一种螺旋型结构。他们的语篇开端趋于从表面上很远的相关入手,实际上思维深处已经隐伏着问题,但又不明确议论主题,而只是先用思维内容推理暗示,然后由暗到明逐步提示问题的存在,最后针对问题点明主题,陈述手法委婉曲折。

二中国英语

对于汉语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式、语篇及语域几个层面。

1词汇层面

由于汉语思维的内向性,使得大量汉语词汇保留了其原有的意义或结构,而以英语的形式进入英语,以及许多英语词汇在中国语境里发生了语义变异,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1)音译词。即根据中国普通话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的。如:yangko(秧歌),wushu(武术),mahjong(麻将)等等。

(2)译借词。即逐词借用汉语词汇而产生的英语表达式,如:Eight Honors & Eight Disgraces(八荣八耻),Gang of Four(),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革命),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等等。

(3)直译词。即按汉语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转换成英语,如: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人山人海),bird's nest(燕窝),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等等。

(4)语义再现词。有些英语词汇用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其语义会经历一个再生的过程,从而产生新的含义。这种语义再生包括语义的扩大和缩小以及褒贬色彩的转换。如: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原指从事人文科学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在英译或汉语文化背景的人写出、说出的英语里则泛指受过教育的人;cadre(干部)在英美英语中指组织中的骨干核心分子(尤其是政党或者军队),在中国英语中则泛指一切有政治身份的人,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英语中被视为“拼搏进取”的同义词,在西方文化中明显具有积极的褒义,而在中国英语中则是个贬义词;clever(小聪明)在英语中含有贬义,但在中国英语中确是褒义。

2句式层面

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试比较以下汉语句子的A与B两种译文:

那个小男孩哭着,似乎心都要碎了。当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很饿。

A:The boy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When I spoke to him,he said that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he was very hungry.

B:The boy,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said,when I spoke to him,that he was very hungry,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以上例句中,A句都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汉语特征和中国文化烙印,是中国英语,句式简短,信息内容如竹节一样,一节一节出现,典型的汉语流水句结构和中国整体型思维影响的折射。

3语篇层面

中国英语受螺旋型思维的影响,其语篇特点是含蓄内敛,迂回前进。有些语篇虽然语法正确、文笔流畅,可以被英语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但属典型的螺旋型结构:作者先从侧面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才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是典型的中国英语结构,与道地的英语语篇结构相距很大。受西方直线型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语篇的构成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之后再说明、解释。

4语域层面

由于东西文化思维的差异,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其独特性。如中国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关切常喜欢用“小心”(Be careful),但西方人不用Be careful,因为这听上去像是在发号施令和给予警告,让人浑身不舒服,他们会用“Are you OK?”来表示关心。又如中国人在见面时常说:吃了吗?(Have you eaten?)再如,在大街上突然遇见一个熟人,中国人打招呼会说:你去哪?(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问候都会使外国人感到茫然,前者或会被外国人理解为吃饭的邀请,后者则会被认为涉及到了别人的私事。

以上这些带有汉语和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英语”,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当今中国人的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这里需指出中国英语有别于中国式英语。关于中国英语,强调两点:一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二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而中国式英语则是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和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语言习惯而产生的不规范的英语。

三启示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保留了汉语语言文化的原汁原味,既丰富了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让外国读者更多地品味了解了中国风情,达到了传播汉语文化的目的。而这一语言特色正好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的核心,即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包括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原文的异语语言形式等,以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促进文化交流的深入。

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曾被学者们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以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争论日渐平缓。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从文化学习的角度和翻译的初衷来说,异化将慢慢成为翻译的主调。而充分体现异化翻译策略的中国英语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异化的翻译策略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异化翻译策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助于中国英语更准确、更流畅、更有效地表达与弘扬中国人特有的思想和文化。

参 考 文 献

[1]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Baker,M.& Mlmkj.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Shuttleworth,M.& 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C].Manchester:St Jerome,1997.

[3]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林琼.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新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7]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程同春.中国英语中的经济词汇[J].中国科技翻译,2004(3).

第3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思维要打破传统规则》。

大家都看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吧!它讲的是一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竟来到了东方魔法学院,学习魔法。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巫师,还保护了魔法石。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第一感受是:非常棒!

为什么?因为它立意新。就哪《哈利波特》来说吧。他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写成哈利波特要打败其中某一个坏人,然后圆满结束。他整部影片飘飘扬扬,没有明显的结构,像一个很大的泡泡。

《哈利波特》在美国的票房收入达到了一亿美元,大人小孩都看的津津有味,而在中国相对而言就没这么畅销了。只要我们小孩子喜欢,家长不喜欢不说压根就反对我们看。为什么?两个字-守旧。

想象可以创造奇迹,如创作《哈利波特》的作者本来很穷,就应为写了这部剧本成了亿万富翁。

《哈利波特》与传统动画片不同之处就是它冲破了传统的规则,把不可能的事写进现实生活中去而

这种离奇的想象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想象,中国动画片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厌烦。你打开 央视台不是“大闹天宫”就是“哪吒闹海”。我看,要不是外国动画片进入我国,中国的思维早僵死了。

中国的那些作家来来去去就抱着四大名著写,什么大话西游、齐天大圣孙悟空还不是西游记吗?

在此,我要说中国人在不突破传统规则,干脆抱着四大名著等发霉算了!

中国的家长都为自己孩子前程担忧,他们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是威逼利诱。禁止孩子阅读和观看就想哈利波特类的小说或影片。他们认为看这些东西是无用的还浪费时间,非让他们看作文选、奥数书或是买一大堆资料书让孩子做,搞的孩子一提起读书就头疼。一到周末也别闲着补习班已早与我们签约了。

第4篇

以油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仍然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世界能源的主导地位。中国是煤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油气占据非常核心和关键的地位。

在这一背景下,以低碳能源特别是天然气所占的比重会逐渐地上升,天然气相对于煤、油来讲是低碳和清洁的能源。天然气在中国利用的普及程度应该说还处在一个早期的阶段,过去十年来不管是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速度都很快,未来不管是国内的生产还是利用国际资源方面都将会是一个更大的增长速度。

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国必须要综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才能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在这背后,未来国际油气合作仍然将是中国较长时期里能源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油企的“海外三级跳”

中国石油企业出海20年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应该说20年间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石油企业出海的第一种模式是“苏丹模式”。

“苏丹模式”下,往往东道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竞争不是很充分,劳工政策不是十分严苛。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中国石油企业的组织经验、服务队伍和装备的整体化优势协同作业。

在苏丹模式下,中国石油企业培养了第一批具有海外作业经验的团队,也初步具备了海外作业和商务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的出海模式也逐渐转型进入“伊拉克模式”。

战后,伊拉克为了迅速地恢复石油工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为全球各类石油公司提供了机会。尽管竞争在形式上很充分,但伊拉克仍然处在动荡之中,政治环境也无法给全球的服务公司提供充分的竞争环境,加上经过长期的国内的不稳定状态具备高技能的劳工供给也不是很充分。

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为发挥中国石油企业综合一体化作业能力的优势提供了可能。

如今中国石油企业出海已经进入第三种模式,即“加拿大模式”。

在类似于像加拿大这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国政府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有严苛的劳工与服务提供商的条件,这些国家的高技能员工供给充分,在这样的经营下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与跨国的石油公司同台竞技。

纵观过去20年,可以发现现在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在三种经营环境模式下的重叠。特别是过去的2012年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海外的并购活动、投资活动已经完全扩展到这三种经营模式中的第三种。

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的跨国石油投资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中国公司能够跟跨国石油公司完全同台竞技,这样由单重追求资源的国家石油公司,向具有投资属性的跨国石油公司转变。

原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身份更多是追求对资源的拥有,而现在实际上转变成既为国家的石油安全保障,但同时在全球的竞争中以一种跨国公司的身份在商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话可能更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国家石油公司变身成国家拥有的跨国石油公司后,在很多的商务操作方面越来越按照跨国石油公司一系列的标准来经营和管理。在国际投资与并购的时候,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目的就要像投资商一样,实现商业价值的增加成为最重要的目的。

资源国的“走进来”

对公司而言,商务运作的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基于这样的阶段认识与判断,我们在做重大项目时对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一些机会、方式做了一些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基本的思路还是基于对全球油气资源的评价、经济的评价,当然还有政治环境的分析,最后我们能找到我们可能进入的机会,我们扩张的机会、稳定的机会。

基于此我们把可能的资源分为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以及难以预测的地区。

结合中国周边国家,结合对中国石油安全供应的角度来讲,不仅是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资,要有商业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贸易能力,因为最终真正的油气资源的供应怎么样用到中国来很重要,所以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把中国在全球的机会,除了看海外投资外,同时也考虑过周边的地区,所以可以把国家从资源的角度分为资源的战略性、拓展性、竞争性,从通道的角度来讲,是通道战略、通道拓展。

四种资源方式和两种通道的方式相匹配就可以得出一系列的组合。这个组合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的油气资源的竞争和合作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套组合拳,实际上包括找油、买油、炼油、用油,此前很长时间我们只关注在国际市场上找油,以及如何安全地运到国内。但去年由于美国和欧盟对伊朗实施金融制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有油还不一定能把它运回来,所以贸易非常重要。

其实中石油、中石化包括中海油过去的几年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能力、地位上升得非常快,这也应该是中国当下发展阶段所要求的。

第三个是炼油,炼油当然不仅仅是在布局海外,也应当把一些重点战略合作的资源国引进来,实现互赢互利。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中东国家、南美国家以及俄罗斯都跟中国有类似的合作。

除了炼油外,根据现行法律,中国还应该在石油储运方面也适当让资源国参与进来,这不仅仅包括商业储油和运输,也包括未来的战略石油储备项目。

通过这样组合型的方式,将实现一个既能保证中国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石油需求,同时也能够实现和相关的合作伙伴利益的分享,只有让合作伙伴在整个中国发展中实现利益共享,这样的石油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未来的关注点

时下,无论是全球政治环境还是经济格局,当然也包括能源格局都处在变化之中。在这一调整过程中,随着成长和崛起,无疑中国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角色,在这样的角色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只有在新的国际合作理念中,建立利益分享的合作模式,坚持找油、买油、炼油、储运油相结合的理念,才能使得合作更加稳固。

最后在我们重视石油合作外,我们也应该从战略性的高度重视和认识未来天然气的作用和地位。时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天然气将成为现实中的清洁能源,如何利用全球的天然气资源和中国的潜在的资源,需要通过政策激励。

第5篇

关键词:梁子;服装;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指在设计和规划领域,对定义不清楚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多种资讯、分析各种因素,并设定解决方案的方法与处理的过程。而思维从表述角度讲,有形象思维、技术思维、逻辑思维、;从认识的角度说,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从哲学的角度讲,有具体思维、抽象思维①。每种思维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服装界被西方设计理念主导的时代,中国服装设计师梁子挽救了频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面料莨绸,将其运用到服装中,其设计不仅打破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运在服装上的单一模式,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时尚化,国际化,这充分体现了服装设计思维的运用、创新和发展。

一、梁子简介

梁子被称作时装界的“环保大师”和最中国的设计师。深圳市梁子时装实业有限公司“天意OTANGY”、“TANGY collection”品牌设计总监,15年前,她拯救了濒临灭绝的至少具有500多年历史的中国珍贵传统生态面料莨绸,并致力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设计研发。她擅于将东方元素与国际时尚完美结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在梁子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莨绸于2008年6月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子将中国传统面料莨绸运用于服装中,不但开创了中国特有的服装面料,更迎合了当今世界对服装使用环保面料的呼吁。梁子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她独到慧眼,还有对服装设计思维的运用和创新。

二、梁子服装设计中意向思维的体现

意向思维是一种常规的,具有明确意图趋向的思维模式,就是从已知的或者限定的某些因素出发,进行过角度的、多方面的的思考,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者新途径的思维方式②。丝绸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在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丝绸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淡出人们的平常生活,丝绸的很多品类已经成为历史的遗忘者,甚至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拾起并且运用在服装中,设计师需要意向思维作为指导。梁子在2007年11月8日北京时装周“2008年春夏流行会”中《梁子・天意・月亮唱歌》系列作品中的三件。此系列服装以月亮唱歌为题,逍遥齐物,天人合一,欣然而乐。梁子的服装设计最具代表的就是莨绸面料的使用,何为莨绸?莨绸是桑蚕丝白坯绸,用野生中草药薯莨为染料,经过榨汁、浸、晒、涂天然河泥等十几道工序染色而成的丝绸面料。成品莨绸的两面为黑色和咖啡色两种不同的颜色,其色泽,黑色面光亮滑爽如皮革,咖啡色面古朴柔和如古陶并带有天然龟裂纹理。梁子选择莨绸,非常符合天意服装的设计理念―“天人合一”这种意向思维模式,莨绸有着纯天然的色彩和药理作用,如何将其运用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其独有的视觉艺术魅力并区别于西方服装设计,形成独有的中国风格。梁子在此会上大量运用中国古典服饰元素,苗族银饰,并且首次在莨绸中使用银丝绣等传统中国技艺,给我们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中国服装的时尚化和个性化,也就是意向思维的在服装设计中的成功体现。

三、梁子服装设计中灵感思维的体现

灵感思维也是设计思维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最富裕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而灵感的产生也是建立在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正如我们常说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只要我们去发现,生活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想法和创意。

水墨书法作为一种在宣纸上表现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人们经常可以见到的,当设计师将水墨书法运用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中时,会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梁子・天意・濡》中的作品,此系列服装以“濡”为题,运用的水墨书法和晕染的表现形式,将水墨的空灵与女子的柔美合为一体,再加上丝绸面料的飘逸,中国模特特有的东方韵味的演绎,充分体现了梁子天意服装的浑然天成,大气空灵的中国意境,融合“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让人观之难忘。

四、梁子服装中创新思维的体现

创新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方式,以打破惯性思维为特征,是以直观、感性、想象为基础的大胆思维活动③。创新思维亦是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意志、理想与信念等紧密相连。

创新顾名思义是在原有的物质基础上进行创意。服装作为“衣食住行”中的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而现在的服装不在是以保暖、蔽体为主,更多讲究舒适,个性和品味。这就需要服装设计师走在时尚的前沿,抓住自己设计理念的一个点,进行创意设计,以满足消费者对设计产品的需求。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师们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何将其运用自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需要创新思维作为精神支柱和设计理念。例如:梁子作为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她将中国的濒临灭绝的天然面料莨绸重新运用到服装中,使其不再是单一的面料,生纺莨的出现使莨绸变得更加轻盈飘逸,消费者穿着更加舒适,再加上梁子大量的中国元素运用,莨绸纯天然的黑色和咖色,使中国的服装不再是单一的欧美设计充斥市场,为中国风设计铺下了一条时尚之路。梁子也曾说,她对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灵感,都来源于“滋润”这个词。她认为,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越来越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能激发出人们内心的幸福感。比如,一块普通丝绸经过薯莨汁、河塘泥等的滋润处理而成为了可以滋润皮肤的“莨绸”。这给她以启发:“在天地自然间,我们以谦卑的姿态亲近植物,让植物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心里来,滋润我们的生活。”如此的创新思维做为设计理念的精神支柱,莨绸终得以重生,不再是广州老年服装面料代表,它是中国环保以至世界服装环保面料的代表。一块普通的莨绸面料加入了设计师的创新灵魂,它就不再是一块普通的面料,而是一个具有时尚的可穿性和可观性的尤物,或许在某个时段会成为一种新文化的代表。例如图一梁子在会中的肚兜设计,中国传统的服装遇到时尚的创意,再加上本土的天然莨绸面料,传统技艺银丝绣,模特演绎的不再是一件普通的服装,而是设计师创新灵魂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和中国文化的创新。

总结

从梁子的服装设计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也看到了设计思维中意向思维、灵感思维、创新思维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在多元化的今天,服装设计思维不再是传统式模式和范围,在不段变化的设计潮流中,设计师要学会如何取和舍,把错综复杂的设计点整合起来,通过不同的设计思维的组合,最终把思维当中的符号语言变成真正的优秀作品。(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第1页.

第6篇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国人常用的一种传统思维为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中国人对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偏好,突出地表现在一些艺术形式上,如我国的传统书法、国画以及诗歌等,这三种艺术形式广为文人墨客使用,其目的主要是抒情达意,表达自己的情怀。飘逸空灵的书法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志向,不同的山水风景反映了不同的情趣追求,不同的遣词造句,使用不同的意象都能充分地展露诗人的意志,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使用具象的诗句比比皆是。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论》中说:“中国语是表象主义的,是原子主义的。‘表象主义’就是中国人的说话,是要整个的、具体的,把他们所描绘的事件‘表象’出来。‘原子主义’的意思,是把这许多事物,一件一件地、单独地排列出来,不用抽象的观念,而用原子的安排,让人看出其中所生的关系。中国的语言,在表现具体的事物方面,是非常活泼的。”

二、中国人的具象思维对汉语的影响

具象思维对汉语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四字词和成语的经常使用、对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一)四字词和成语的经常使用

汉语中四字短语和四字成语的使用率很高,中国人习惯于寻找一种对称性和平衡性。这种对称性与中国传统的八卦思维和太极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八卦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太极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汉语中单音节的词语特别丰富,后来双音节词占据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绝大部分,随之四音节词语也越来越丰富。许多四字的语言结构都归类于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使文章非常有规律、有节奏感、有力度。

(二)对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中国文化有着鲜明浓厚的历史意识,十分看重过去,看重既发事件对未来的影响,认为从历史中可以发现用以指导未来行动的原则并吸取经验教训。因此,自古以来,不管是治国平天下还是为人处事甚至是学术研究,中国人都十分看重前人的实践经验,而且这种看重往往演化成膜拜,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改造和创新。中国人习惯于强调具象的、物象的、形象的表达。因此汉语里有丰富的历史典故与成语,甚至认为模仿先人的文章,比自己独立创作更有价值。这种传统的思维倾向在一般的语言生活中比比皆是。

三、翻译策略

(一)四字词和成语的翻译策略

1.保留

(1)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理水》)

술이 세 순배 돌아가자 대관들은 물나라(水乡)의 연도에서 보았던 풍경에 대하여 이야기 하였다. 갈대꽃은 눈과 같이 희고, 진흙물은 황금같으며, 뱀장어는 기름기가 있고, 청태는 매끄럽다는……등의 말을 했다.

(2)越显得面如传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红楼梦》)

얼굴은 분가루를 뿌려놓은듯 보얗고 입술은 연지를 찍은 듯 앵두 빛으로 물들어 있고 맑은 눈동자에는 인정이 흘러 넘치고 입가에는 상냥한 웃음이 감돈다.

不难看出译文把原文的比喻成分如实地照搬了下来,如此翻译过来的译文不仅形象、逼真,而且非常通顺。可见,这种保留原文的翻译方法非常可行。

无论是四字短语还是成语,都蕴含着特殊的中国文化,把这类四字短语翻译成韩语时,从文字和内容的角度来考虑,从互相交流和传达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的角度考虑的话,保留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翻译方法。

2.突破

当汉语的文学保留的翻译方法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时,自由保留就有了它的使用空间。虽然它的表现方法和原文有些出入,但它能清楚、正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3)只见房中走出几个仙子来,荷袂蹁跹,羽毛飘舞,娇若春花,眉如秋月。(《红楼梦》)

안으로부터 선녀들이 우르르 몰려 나왔다. 그 모습들은 아름다운 꽃이라 할까, 탐스러운 달이라 할까, 또 찰찰 끌리는 치마자락들은 마치 꽃밭이 살아서 움직이는 것만 같았다.

原文中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描述了仙子的美丽,但译文却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在不脱离原文内容的前提下突破了源语的束缚,使翻译过来的文章给译文读者一种美的享受,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羽毛飘舞,娇若春花的仙子。

(4)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红楼梦》)

눈에 맺힌 촉촉한 이슬은 구슬처럼 반짝이고 가냘픈 그 자태 더욱 요염하여 물에 비낀 한떨기 꽃이요, 걸으면 바람에 하늘거리는 실버들 같았다.

原文中的“泪光点点,微微,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十六个字把林黛玉刻画得活灵活现。译文超越了原文的形式,用叙述的方法描写林黛玉,好像活生生的林黛玉就站在译文读者的面前。

汉语中四音节词语非常多,韩语中四音节词语不是很丰富,翻译过程中难以找到对等词。上面例文在保留了原文中心意思的同时,按照译文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翻译,尽量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原文读者的感受相同,这种方法有时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替代

翻译四字成语的时候,翻译工作者也可以用相应的目的语成语来替换,虽然这种翻译无法表达原文特殊的文化内涵,但能明确地传递信息而且能使语文生动形象。

(5)每况愈下:청승은 늘어가고 팔자는 오그라진다.

(6)本性难移:세살 때 버릇이 여든까지 간다.

(7)画蛇添足:긁어 부스럼.

(8)鼠目寸光:바늘구멍으로 하늘 보기.

(9)狼吞虎咽:마파람에 게눈 감추듯.

这种成语替代的例子在中韩翻译中很普遍。

4.音译

音译法在中韩翻译中比较多见,一般适用于成语。中韩成语翻译中之所以存在音译法,是因为韩语的成语一部分来源于汉字成语。但很多汉字成语在现代韩语中的使用频率没有韩语固有的成语高,遇到这种成语时就应该采取音译的方法。

(10)一日之患卯时酒,一年之患狭窄靴,一生之患性恶妻。(《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

일일지환은 묘시주요, 일년지환은 협착화요, 일생지환은 성악처라.

(11)所有这些方面的完成,需要一个长的努力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然而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选集》)

이 모든것은 일조일석에 완수할수 있는 일이 아니라 장기적인 노력과정이 필요되는것이다. 그러나 이 방향으로 발전하지 않으면 안된다.

音译过来的文章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忠实于原文。但能逐字逐句音译过来的成语不是很多,由于有些成语不常用,所以很多译文读者不明白其意思,这时即使有音译过来的成语但还是采用别的翻译方法比较好。当然,音译后在理解上不造成困惑时可以使用音译法。韩语成语中音译汉语成语的例子比较多。例如:

(12)愚公移山:우공이산

(13)诚心诚意:성심성의

(14)千辛万苦:천신만고

(二)历史典故的翻译策略

1.直译

韩国和中国都属东方文化圈,具有东方文化的特征,韩国从很早以前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的很多历史典故、在韩语里也存在,遇到这样的典故时可以采取直译法。

(15)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

우공이 산을 옮기는 정신으로 중국을 개조하는 면에서 려가채는 하나의 좋은 례로 된다.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的寓言故事。现比喻做事情有毅力,不怕困难。这个寓言故事韩国人从很早便开始接触,愚公移山已成了韩语中的一个成语,所以采取直译法是完全可行的。

(16)方鸿渐牛性,不吃周家送来的东西。方遁翁日记上添了一条,笑儿子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围城》)

홍점은 황소고집을 부리며 주씨댁에서 가져온 료리를 먹지 않았다. 방둔옹은 일기에 《주나라의 낟알을 먹지 않는》 백의와 숙제가 되였다고 아들을 비웃었다.

“不食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和叔齐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后来死在首阳山上,被后人奉为守节义的典范。这是广为流传的故事,韩国人对此也非常了解。因此译者把这个典故直译过来译文读者也能充分感受典故的内涵。

2.注释

由于汉语中的文史典故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翻译时如果正确意义的传达没有受到阻碍,就应尽力保留民族文化。如果保留民族文化却使译文读者无法领会其意义,这时就需要以注释的方式对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

(17)我知道这种女人路数多,有时用得着她们,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围城》)

난 저런 녀자들은 수가 많아서 때로는 리용할수 있다는걸 알고 있어요. 맹상군이 어중이떠중이들과 친교를 맺는것도 바로 이런 속셈이 있어서인거지요.

“鸡鸣狗盗”,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作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关于这个典故韩国人并不熟悉,但译文却直译了“孟尝君”,对孟尝君本人没有任何解释,然后再意译了“鸡鸣狗盗”,这样容易使读者对孟尝君产生疑惑或误解。译者或者对孟尝君加一些解释性的述语,或者只解释成语不解释“孟尝君”的意思。但为了起到文化传达的目的对“孟尝君”进行简单的解释更好。

(18)方鸿渐看见教师里一个像教国文的老头子一面扇扇子,一面摇头,忙说“这个‘洋’当然指‘三保太监下西洋’的‘西洋’而说,因为据《大明会典》,鸦片是暹罗和爪哇的进贡品”。(《围城》)

홍점은 선생님들 가운데서 국문을 가르치는듯한 로인이 부채질을 하면서 머리를 흔드는것을 보고 얼른 뒤말을 이었다. 《여기서 말하는 외국이란 두말할것도 없이 에서의 서양을 두고 말하는것입니다. 왜냐하면 에 따르면 아편은 샴과 지바의 공물이기때문입니다.》

三保太监,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代初年入宫为太监,后归燕王朱棣,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官太监,深受朱棣信赖,被委以出使海外的重任。“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但韩国人并不熟知,所以有必要对郑和这个人物作简单的解释。

3.简化

有时候直译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注释会使文章过于冗长,这时可以简化翻译,即把典故的核心意思翻译成简练的韩语。这虽然起不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但可以正确传达原意,即保留内容,舍弃形式。

(19)柔嘉干笑道:“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只有你懂他的意思了。毕竟是好朋友,知己知彼!……”(《围城》)

유가가 억지웃음을 웃고나서 《오, 알고보니 그때문이로군요! 그의 마음을 알아주는건 당신뿐이군요. 서로의 마음을 알고 있는걸 보니 단짝친구가 다르긴 다르군요!…》

“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指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韩国人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非常熟悉,从很早开始便用音译的形式使用。在这里译者采用了保留核心内容的方式。

(20)你这话给我父亲听见,该说“孺子可教”了。可是你将来要做官,这种乡下姑娘做官太太是不够料的,她不会帮你应酬,替你拉拢。(《围城》)

자네 말을 우리 아버님한테 들려주면 《젊은이가 싹수가 있어서 재능을 전수해줄만하다.》고 말씀하실거야. 그렇지만 자네가 앞으로 벼슬을 하게 되면 그런 시골처녀는 관리의 마누라감으로는 되지 못할거네. 자네와 함께 사교계에도 나서지 못할것이고 자네를 위하여 사람들과 교섭하지도 못할것이네.

“孺子可教”见《史记·留侯世家》: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步游下邳圯上(即桥上)遇一老人,老人将所穿的鞋堕入桥下,命张良取而穿上,张良按照老人所说的做了。老人说:“孺子可教矣!”后均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译者把“孺子可教”的解释内容翻译了过来,以此来表达了典故的含义。

以上例子都采取了简单化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失去了原文固有的部分文化内涵,但保留了原文的主旨。当然,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是最恰当不过的。

四、结语

汉语和韩语属于不同语系。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韩两国人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和韩语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试着从翻译思维的角度探讨了汉韩语言翻译策略,但限于本人能力,没能更详细地、深入地讨论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且在翻译策略上也没有太大的突破。从思维方式入手研究翻译理论,使翻译理论更上一层台阶,还有待付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受到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A-2400-10-0117]。)

附注:

中韩文翻译资料: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리철준 역.포위된 성.[M].북경: 민족출판사,1996.

[2]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모택동선집(3)[M].북경:민족출판사,1970.

[3]谢冕,洪又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김영빈,김종수 역.중국당대단편소설집[M].북경:민족출판사,1985.

[4]太平武.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李龙海.中韩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国学资料院,2002.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杨国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M].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

[4]中野美代子.中国人的思维模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李奎泰.韩国人的意识结构[M].韩国:新元文化社,2003.

[8]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

[9]李龙海.中韩翻译教程[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0]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1]刘卓吾.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2]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刘宓庆.英汉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4]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2).

[15]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从汉英语篇分析看思维方式的差别[A].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新视野[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时首先就会想到,勤俭节约,仁义礼智信等,说到传统节日想到的便是各种以歌颂某一伟人而立的纪念日。以端午节为例其起源就不详述了,目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他忠君爱国。这就是传统的、优秀的、值得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立这一日子也是为了教育感化人民群众,凝聚民族的凝聚力,每年的这个日子激发爱国情怀。

在讲座中他还提出了中西方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别,西方的思想崇尚理性思维,因而创立人性论与契约论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感性居多。“儒家尚礼乐,道家说自然,都是从一种忧患意识出发,都带有浓厚的伦理感彩。”而儒道思想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也是因为他们相反相补,相辅相成,成为后世中国学术的主流其所主旨的思想也是迎合着中国人当时所畅想的那样。

我想就中国传统思想,儒道释这三个方面说一下我国的传统思想,以及为何只有儒家思想承袭了那么久远,唯历代君王所推崇。道家思想以老子所建立主张“出世”,佛家主要核心是讲求“来世”,而就儒家思想是主张“入世”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礼”与“仁”。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礼是制度层面的,仁是道德层面的。究竟道德是制度下的道德还是制度是道德下的制度呢?“礼”与“仁”都是文化,首先要弄清文化下的制度和制度下的文化解决问题。纵观古今、模观中外,文化下的制度带有偶然性,老师举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列主义,中国文化就是发展也是渐进的。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时中华文化还是那个文化,制度下的文化则不同,它有必然性,或者说它带有规定性。儒家更讲求阶级制文化在制度的约束下是走向一种规定性的范畴,我们所熟知的《论语》并不是孔子编写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在他所授,所闻的环境下,根据孔子的平时的言行举止所编写出的,就比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句推理,用数学的思维倒退过来就是名字起不好连国家都会灭亡,这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潜在的偶然性,但是就是如此小小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圣人所犯的错误,这里并不是说孔圣人所说的都是错的,只是对他犯的小错误没有人敢去用辨证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就一味的接受教理,这也许跟当时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封建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敢去把皇崇拜的圣人给,这就更体现出当时人们思维的闭塞,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圣人最大的封建等级制度。而西方更讲求真理性,由柏拉图提出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能看出远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开始追求真理,敢于谬论。然而也就是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就如同教育学里有说关于教育,过去式把人当“物”来教授的,并不讲求你的个性发展,之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上才把人看成“人”尊重个性,提倡创新,就是这一创新思维的缺乏导致诺贝尔有关于科技的奖项同我们中国人好像就没有交集过一样,这里并不是说中国人笨,而是教育的缺失,并没有把我们引入创造的氛围里面去。

然而佛教虽然不是古人所提倡的供统治者推崇的教派,也不是时下最流行与社会中的信仰,可我不得不提它,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讲究平等观的。“众生皆可成佛――心即是佛”我看过宗萨仁波切的一本《佛陀的证悟》这本书,它里面有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现象既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姻缘;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等等,将这些教导世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佛陀说的四法印,也是教导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见地。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佛教生信不疑,我对于老师说的阿赖耶识我相信它也是存在的,就像过去常常有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对因果报应的解释,我前世积德做善事,来世便可蒙阴。而用老师的数学的方法一推理便又不成立了,但是我觉得佛教的因果是可以教导人的只要深入人心,便可真正起到法律所不能有的约束不到的道德层面上的管制。如果心里有阿赖耶识相信有今生来世,那么自然就不敢妄自菲薄的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社会会和谐很多。而佛教中有很多的教育人们的小故事也特别的有意思,佛教在印度为何如此的昌盛它不光是印度王子悉达多一个人的成果,更是无数僧侣所推崇的,全民所信奉的对于阿赖耶识的惧怕与向往。

回归主题对于传统文化在艺术这一方面上我读过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在书中他在给敦煌艺术研究所做研究院的时候,深深地觉得我们国家对于千古文化的不作为,不保护得这一愚昧意识感到惋惜。在我国援助大量俄国人的时候,把莫高窟里的洞穴给那些收留者住,他们用小刀刮佛像上的鎏金面,每天在里面烟熏火燎的做饭,取暖给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还有时期大量的文物破坏时不可估计的中国文化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因为人民的素质没有达到,思想的觉悟性不高所造成的,不尊重传统艺术文化。就像困扰着中国人民的雾霾问题,中国人如果沿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觉得就会尊重自然界,而上个世界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的中国现在变成了19世纪的伦敦雾都的状态。这又需要多久才能改善呢,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点点的进步,发现了问题再去改善,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正如高尔泰在《美是自由的象征》里所说的“西方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自然的和谐,它表示自然界的秩序。中国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伦理的和谐,它表示社会和谐和精神世界的道德秩序,中西审美意识的这种差别反映出西方物质文明的务实精神,同东方精神文明的务虚精神各有不同的测量。”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不能以一概全,我觉得套用中学课本里的一句话“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层出新、革故鼎新”势必是需要这样对待的,罗教授只是在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在纵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完全的否定,当然有否定才会有肯定。我觉得这是一种让文化趋于前进的状态,是一种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06)

[2]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2)

第8篇

【关键词】古典艺术  辩证思维

        中华民族在历史早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思维,先秦两汉时期,是祖先对艺术、社会、世界等多种物质、精神领域进行探索并且形成一系列观念的时期,是思想集大成的时期,后代几乎各个领域的重要思想都能在这里找到渊源。辩证思维在这时期已经有充分的体现。著名典籍《周易》、《老子》、《论语》、《荀子》、《孙子兵法》中有极其丰富的论述。如《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论语》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孙子兵法》中有:“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等等。先秦时代的辩证思维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哲学领域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同时对中医、文学、文字、戏剧、绘画、建筑、音乐领域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 在古典艺术的领域,辩证思维有其独到的价值与作用

        1.辩证思维在古典艺术领域表现为多种对立的艺术范畴

        古典艺术中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辩证思维的存在,并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如常见的范畴有虚实、藏露、明暗、黑白、繁简、变奇、形神、画中的宾与主等。

        虚实:文学中实写的可以有现实中的景物、事件;而虚写的可以有想象中的景物,或者是作者、人物的情志、理想,或者是哲理诗中的抽象本体。绘画中则有“虚白”观念以及“画愈简,意愈足”的观念,“虚白”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空白,以衬托画中主体,后者则是针对画中已有意象来强调“画外之意”,都在于使观者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思考空间。

        藏露:例如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托古讽今手法也可以看做是藏露手法。

        明暗:画中有明暗对比,文学评论中也有明暗线索的说法。

        黑白:中国国画讲究“知白守黑”、“计白当黑”,如山水画的水与天往往不着颜色,清代画家黄慎的《芦鸭图》和近代齐白石的虾,并不画水,可是仍然让人感到画中有水。特意保持画纸或画绢的部分不画被叫做虚白、空白,就是不将画面处理得很满,更加衬托画面主体的清晰与明确。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繁简:文学创作中讲繁笔、简笔,例如明代著名评论家李贽曾点评《琵琶记》,认为写作上的缺陷使繁简不合适。

        形神最早在哲学领域,此后用于艺术领域,“神以君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离形得似”,认为艺术品仅仅形似根本就达不到完美的境界。

        宾主:绘画中讲主次、远近、宾主,古人认为不可使宾胜主。

        汉字的结构对称性、正反对立性也体现了辩证思维。

        2.这些对立的范畴又有统一性

        表现为和谐与中庸的观念,显示了中华民族理性与节制的审美观,同时表现出艺术的境界在于对立范畴的和谐统一的艺术观。

        《易经》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了先民最初认识到的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自然规律。艺术作为反映世界与自然的方式,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达到完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不可太切,太切则流于宋矣。”也就是说诗贵含蓄,不能太直白。 

当然含蓄并不等于晦涩难懂,这需要在辩证中寻找一种平衡。姜夔说:“诗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是认为要善于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有限的词语赋予较多的意义。

        绘画中《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等作品正是深谙藏与露的结合才成为传世经典构思。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画面上经常留出的“虚白”。避免使画面太满,从而造成一定的想象空间,避免对于视觉的压力太大,使欣赏者在悠然的心态中获得一种深思与乐趣,从而使文人画的精神旨归得到完美的阐释。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古典建筑运用辩证思维的效果:“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刚应引起注意并加以研究的是虚的部分,是大屋顶之间的空间——庭院。以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以及寺庙等都体现了上述虚实关系,此外还有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民居。” 

        正确处理好建筑元素的虚实关系是基本的功夫。建筑中运用辩证思维有效增添了文化魅力,例如在造园中水的面积占到3/10的观念、水中倒影与岸上实景的互为补充、园中匾额对联的点题以做到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通过廊、门墙、庭院、轩、厅堂等建筑元素的空间分割,形成一种丰富的空间变化、虚实变化,以及利用假山、池水等以小见大的手法等充分说明辩证思维在成就建筑艺术中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有无相生反映了一种规律,和谐的美学离不开对立范畴的和谐统一。

        3.对立范畴的普遍应用性

        这些范畴是基本通用的。如“虚实”的概念是在诗文、绘画、建筑中通用的。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说好诗文要虚实结合。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提到:“空本难图,实景轻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成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绘画中的虚实。“虚实”范畴较之后面的“藏露”、“明暗”、“黑白”、“繁简”等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似乎为更高母题。“藏露”、“明暗”、“黑白”都含有虚实的意思。藏、暗、白、简近乎虚,露、黑、繁近乎实。文学中的情景,也离不开实虚,景注重客观现实与景物,景为实。情注重主观想象与情思,情为“虚”。可见虚实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都属于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哲学范畴。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辩证思维和的观点可以互证,说明了我们祖先在思维上的科学性与成功的实践特征。

        二 艺术发展史中由于对立矛盾的存在促使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易经》:“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易穷则变,变则通。”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易者,变也。”“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贯穿在《周易》中的思想,易本身就是讲变易与发展的。“通变”说对后世艺术史观有很大影响。

        艺术的发展史贯穿了雅与俗、自然与人工之间、宫廷风格与民间风格的互相影响,或者说是这种对立面的互相影响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如文学史的发展变化由诗经到楚辞,由楚辞到汉赋,由秦汉古文到六朝骈体,由唐诗到宋词,由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这就存在着一个过程:即从繁复文字到相对不太繁复的表达,从书面用语浓厚到口语化,一直到现代文学史的白话文的出现,文学从高贵、贵族化的平台到平民化,受众面更加广泛。从严谨整饬到逐渐松散、民间文学与文士文学的雅俗之风互相影响,互相吸取经验不断完善,促进了文学史的发展。又如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出现的多方发展的局面,也是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的结果。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变化是发展同时也是继承基础上的变化。秦汉王朝的艺术线条流畅挺拔、刚健质朴,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唐较之汉,风格同样是昂扬,但是却少了些汉代的质朴浑厚,用古代的“通变”观念和关于事物发展的否定与否定规律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国式 影子银行 监管 新思维

近期,以穆迪为首的国外评级机构下调了我国的信用评级,表示了对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膨胀所引发金融业系统风险的担忧。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今年三月份对各大银行出示新规,要求财富管理产品销量不得超过不公开交易客户投资的35%,信托贷款、信用凭证以及企业票据的投资类不得超过上年年底借方总资产的4%。这使得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含义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McCulley(2007)提出,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非银行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性产品杠杆化的组合”。2008年,纽约联储行长Geithner提出,在传统银行系统之外有一个非银行运营的融资系统,他称之为“平行银行体系”(parallel banking system)。同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中提出了“准银行”(near-bank)的概念,这与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系统是类似的概念。2010年7月,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启示》报告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对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信用中介集合的一种称谓,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但不能获得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或政府部门提供的担保。在美国,投资银行、财务公司、金融公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通道、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融券机构等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主体。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影子银行体系:范围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实体与信用中介活动。影子银行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常缺乏审慎监管或监管力度较弱,不受金融安全网保护;二是影子银行体系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却行使着类似的信贷中介功能。综上所述,可以把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一般采用杠杆度较高的创造性融资手段从事信用创造业务的市场型非银行机构以及相关金融产品所组成的金融系统。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区别

中国金融创新程度相对较低,资产证券化发展并不成熟,影子银行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或者说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像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那样的影子银行系统。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内涵有别于国外主流的定义,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影子银行”。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围绕证券化进行风险分散和加大杠杆等展开的信用中介体系;欧洲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证券化交易活动。中国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主要有四种:狭义的影子银行仅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准侠义影子银行包括狭义影子银行、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准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准狭义影子银行、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广义影子银行则包括准广义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由此可见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尚不广泛存在。国内影子银行体系中金融产品虚拟化的程度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充当了对信贷流通的补充机制,其产生金融系统风险的几率要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第二,两者运行机制不同。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的不同,会导致其金融杠杆率和跨期传递作用的明显差异。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大致分为三步:一是商业银行贷款出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贷款进行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特殊目的机构主要指购买、包装证券化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资产化证券的特殊实体。二是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以购买的贷款带来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以此衍生出多种金融衍生品。三是金融产品的批发。资产证券化机构通过批发的形式向货币市场基金、养老金和证券出借人进行销售融资。通过这一系列的证券化和衍生化,其影子银行体系形成一条完整而复杂的信用链。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则运行相对独立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而言,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发行权益份额并投资于各类金融产品的实体或准实体,如银行表外理财、基金等。二是依靠自身的权益资金进行融资服务的实体,如私募股权基金等。三是通过权益和负债进行融资的实体,如金融控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四是靠负责进行融资的实体,主要是指住房公积金。由于中国式影子银行未形成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链,在金融系统风险的传染机制上具有更小的威胁性。

第三,两者与传统银行体系的关系不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是以证券化为核心,在各种证券化和再证券化产品交易的基础上,将机构、业务联系起来。其一方面是通过证券化帮助传统银行体系将信贷进行表外转移,反过来传统银行体系又为影子银行提供了信用违约担保;另一方面传统的银行体系本身也持有影子银行所发行的金融衍生品。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并不成熟,证券化发展也停滞不前,中国式影子银行更多是充当补充银行融资的角色,与传统的银行体系没有产生太多复杂的关系,其更多的是对传统银行一种融资方式的替代品和补充品。同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银子银行规模比传统银行体系要小得多,因此也尚不具备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监管新思维

由于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优秀监管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提出相应的监管思维。

(一)立足国情,规范引导为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中国式影子银行运行模式依然是传统的资金借贷,而不是过度证券化,是对我国金融领域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的一种反映,其存在能够修正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目前,有20%的理财产品和近40%的信托产品投向实体经济,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大量资金需求,使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的转化更为便利。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占比始终偏高,不仅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在银行体系大量积聚,也限制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子银行业体系的存在,在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多元的投资工具,发挥了商业银行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合理的领域,在更为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链条中,资金实现更为市场化的配置。因此应当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规范和引导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

(二)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的监管

在当前我国金融结构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应当淡化银子银行的整体概念,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走向,而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对中国式的影子银行进行分类化监管、差异化监管。尽管影子银行体系具有金融创新的高风险性,但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上,很大一部分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性银行业务的范畴,对这类实体或准实体基本不会引发较大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本着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对中国式影子银行实施分类化监管。并非所有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都应划入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范畴,对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应从调整社会融资结构的角度积极鼓励和推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第14期.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第12期.

[3]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影子银行”,《国际金融重要观点》,2011第4期.

[4]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第3期.

[5]哈斯.“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第8期.

第10篇

在中国画向多元化发展的当代,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回顾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实践变革的过程,每次中西方绘画理念发生碰撞冲突时,当发现西方思想体系、文化体系以及西方绘画理念,都无法对中国画产生根本影响时,人们才重新理性地对待冷落的中国画传统精神。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下,围绕中国画命运问题的又一场论战正在蓬勃展开,“中国画面临穷途末路”之说已成为当时舆论的主流。虽然有许多尊重传统的奋力抗争之士,但因此而改弦更张者不在少数,更多是对讨论的困惑转向传统的反思。在这种情势下,黄秋园奇迹般的出现,是这场学术论战的最后答案,论战硝烟才逐渐尘埃落定。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的每次重大转折性进步,几乎都是采取了“以复古为革新”、“借古以开今”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的深厚传统根基,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这一民族绘画,传承了数千年而不衰。当今,重新探讨,重申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

意象、兴象理念是一种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创作表现手法,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而不仅仅限于中国画的写意画技法范畴。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这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等。传统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建筑、园林等,甚至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汉字是由象形图案、象形符号演化而成,很多汉字的结构都含有寓意。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的象征和精神。龙和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的杰出作品。一九六九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汉代青铜《马踏飞燕》是造型写实,却具有强烈传神的典型意象、兴象作品,《马踏飞燕》已是中国旅游的标志。铜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腿蹄轻捷,四肢修长,反常规的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骏马踏在一只疾驰的小燕子身上,小燕子吃惊地回头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意象、兴象的浪漫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寓意深刻,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空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传统的艺术作品注重意象、兴象的表述,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物审视精神和思维方式的总结,沿袭至今。意象、兴象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创作观念,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灵魂,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贯穿始终的精神。

绘画是塑造形象,这种形象应该是超越客观的形象,不能一味地模仿对象,那将失去了主观的能动性,正如东坡先生所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然而,只是形象没有寄托画家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内涵,那是画奴,尤知意象的必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的至理。有形象,有意象,还要表现的不简单、不直白,而且耐人寻味,通过“比兴”、“发兴”去扩展想象空间,引为兴象,达到意味深长的目的。所以,一幅好的作品离不开形象、意象、兴象,无以形象难以寄意,无以兴象难以深刻。

略见中国绘画史,三代青铜器纹饰有龙、凤、夔、饕餮等,都贯穿着从形象到意象以至兴象的脉络。延至汉代独尊儒术,以致很多绘画将尧、舜、文武周公、孔子及忠臣、孝子、义士、节女作为描绘对象,画像石、画像砖贴近于生活,用形象、意象语言表达情景,有相当高的审美情趣和执着的主观意识。王充反对“尊古卑今”,反对“神仙鬼怪”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兴象”的要旨,王充在《感虚篇》中讥讪:“天之去人以数万里,尧(羿)上射之,安能得日……假使尧时天地相近,尧(羿)射得之,犹不能伤日……何则?日,火也。”王充不富想象力,过于现实,失去了浪漫,却圈囿了人们精神的拓展。嗣后魏晋南北朝,宗尚“心师造化”、“以形写神”,虽然有“传神写照”之说,但被谢赫“六法”专事绘画技法所掩盖,“兴象”日见衰微。顾恺之画裴楷像“颊上加三毛”,稍留意象、兴象遗绪,然而大潮既退,孤掌纵难挽回。魏晋南北朝的动乱、画家只得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唐代国力兴盛,一派皇家气象,雍容华贵,画家可以当上大官,才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以“助人伦,师教化”为主题,画家造型技法日臻完善,有许多风格独树的画家涌现,所以才有“曹家祥”(曹不兴)、“张家样”(张僧繇)、“吴家样”(吴道子)、“周家样”(周)等等之标榜,所嫌“意象”、“兴象”波声缥缈。唯有王维、张力挽狂澜,王维作《袁安卧雪图》,未题有诗句文辞,图中有雪里芭蕉,意到便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虽然遭到后人的议论,说雪里不可能有芭蕉,殊不知有兴象,方可称奇。雪里芭蕉寓意人生短暂,时不可待的感叹。张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自然的物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胸中加工改造,得出意象推演兴象,才有坡《书摩诘兰田烟雨图》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五代、宋、元有一大批山水大画家,个个目面突显,建树非凡,惟郭熙真知灼见,善于用情感,形象思维去创作山水,他的独特描绘:“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青山虽然烟笼雾绕,四时有澹冶、苍翠、明净、惨淡的变化,是无情可言的,郭熙能悟出如笑、欲滴、如妆、如睡的情感来,山水的特征给画家以想象,艺术家有点铁成金之手,移情于兴象,难道不是从形象到意象乃至兴象的升华吗?所谓“景外意”,“意外妙”的匠心独运。怪不得东坡居士喜爱郭熙山水有句题曰:“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深林间”。自元以降,文人画大兴,大抵以兴象为能事,文与可自题《墨竹》图曰:“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草木人格化,宣扬高品德。黄山谷《题阳关图断章》云:“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愁。”用引喻法,抒写离别情怀。郑思肖题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借题发挥,抒写爱国孤怀。画境由诗文延伸,是文人画的特点,也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局面。终不离“兴象”手段,正如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中所说:“只写其诗境之超,画在不言之表,而其服膺无间者,在此不在彼。”诗、书、画浑为一体,在当时不能不为之喝彩,是意象、兴象审美观念、创作观念发展的必然。

王维的超脱、范宽的浑厚、苏轼的狂放、云林的淡逸、徐渭的愤激、的冷峻,思想品格、技法传承、文学造诣、不同的生活阅历以及不同的个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在因素。他们以不同的情感审视大千世界,以笔墨寄托他们不同的思想内涵,巧妙地以意象和兴象为创作手法,因而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不朽作品,我们不能不从中得到启示和参悟出妙理。沈德潜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善千古之奇。”形象只是躯体,意象才是灵魂,兴象才是精神。精神主导着人们的灵魂,精神的闪耀,才有意象的生成,驾驭手中的笔墨去创造出自己的精神佳作,这种有意识的造型,有所寄、有所指的画意,有脱俗超凡的兴象,方能独立于世。

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是通过形象、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的目的,中国画中所谓的寄物移情,就是用意象、兴象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本不具有人的感彩的对象上,使自然物仿佛像人一样具有情感意识、情感色彩甚至具有深刻思想寓意的视觉形象。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画家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宣泄和寄托,欣赏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在精神愉悦的享受中逐步领悟作者所提示的生活和思想内涵。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和兴象的表述,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

由于东西方的思想体系、文化体系的差异,因此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理解追求和表现形式也就不同。中国画重在表意,强调自我主体的特征,与西方绘画重在摹仿,强调客体的特征,显然有别。西方人从公元五世纪古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兴起时,就开始以高度写实的模仿方式步入以自然物象的再现为创作模式,逐渐形成再现模仿为基础的艺术审美传统。中国意象、兴象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儒道思想为基础,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道无为”、“物我两忘”等强调表述超越自然状态的无限境界,追求艺术表现形式而寄托思想和精神的内涵。历代中国画者,总是追求学识充实,内观返照,先磨砺心性,进而完美人格,为寄志抒怀而作。齐白石老人精辟地讲到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中国传统意象,兴象的审美观念是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生长的,它是有别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国传统审美倾向是借用意象、兴象的表现手法,激发观赏者对作品产生想象、遐想空间,通过作品含蓄地、巧妙地表达自身思想和精神,以达到作品寓意深刻。中国画是画家思想和精神的缩影;是人品、人格的体现;是主观意识的发挥,它本身的意义已超越了绘画技法的范畴。这便形成了中国画的审美个性,铸就了中国画的审美特点,形成中国画独特的意象、兴象审美观、创作观,是中国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颠,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第11篇

一、侗族民歌

(一)侗族大歌的来源。

关于侗族大歌的来源,曾有专家、学者写过文章,阐明大歌来源的看法,如有的认为是外来说(这是完全错误的);有的认为是室内性演唱的结果(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科学依据)。应当说,这些看法都揭示了大歌的某些特点,但都没有触及到大歌来源的真正本质。深入侗族地区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比较之后发现侗族大歌的来源与侗族耶歌有关。耶是诗歌舞三者的结合体,也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后来逐渐变得复杂化,逐渐趋向成熟,最后来就发展演变成为大歌,达到艺术的繁荣和阶段。

(二)侗族大歌的特点。

侗族大歌的演唱是对侗族文化的一次大洗礼,也是对侗族文化的承接创新,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侗族大歌是一领众合的形式,众人在合唱时是有歌词的,同时在合声过程中领唱者(歌师)是和众人一起合唱的,而且在合声时领唱者的声音要特意高出众合部分,显示出不同的音量,产生了高低声部。

在音乐结构上侗族大歌有起顿、同唱和拉嗓子部分,相当于引子、主旋律和附歌这种三段式结构。起顿部分是歌的开头,往往具有开场的意思,句式长短不一,节奏比较自由但不规则,风格也多种多样。侗族大歌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节奏在第三部分的多声部演唱上,这二者必须由集体来演唱,单个人是不能左右的,且集体的演唱,要整体统一,音调和协,声调一致。当然侗族大歌在第三部分中的合声中有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之别,这种多声部复调音乐是侗族音乐不断朝着纯粹音乐美的方向发展的最终结果,从而使大歌以其优美抒情的旋律与和谐协调的和音的完美结合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二、壮族民歌

(一)高腔双声以低音声部为主要唱腔,高音声部由低音唱腔派生而成,民间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的说法。高音声部随低音声部的走向,进行加花、扩展、润色,以丰富歌腔的旋律美。两个声部有先有后,有主有从,有对有和,表现为派生性对和式二声部形态。另外,由于声部横向的窄音域起伏和纵向的窄音程结合,为此,常出现声部进行过程中不协和的二度和音相碰撞(民间称之为“碰”),尤其是大二度和音解决到同度的终止式具独特之审美价值。常用微调式、宫调式或羽调式。曲式多由引腔、正腔(上下旬结构)和尾腔三部分组成。尾腔多以特定的衬词(也往往作为歌腔的名称)演唱。

(二)平调双声分一高一低(重唱)和一高众低(合唱)两种演唱形式,俗称哈高、哈低,唱上、唱下,或过上、过下,上声、下声等等。两个声部无主从关系,具同样重要之地位。两者同起同收,讲究声部的平衡与和谐,强调同一的节奏、同一的走向、同一的支柱音,共同完成同一的音乐形象,表现为衬腔性平行式二声部形态。

第12篇

[论文摘 要]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解决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历史课题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近代科学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关键在于理性地对待近代西方主流科学文化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新目标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规定了中国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新模式。作为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与我们所讨论的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直接相关。这里包含着两个侧面:一是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完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型,因此有一个在思维方式上的“补课”问题;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当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现代思维方式的缺陷转向古代(特别是中国)辩证思维时,这种补课如何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从主流文化角度,人们正在努力对之进行匡正。就我国当前科学文化的建设来说,必须做好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由此应该处理好以下双重关系:

一、实证性和领悟性的统一

西欧文艺复兴以来,以建立“永恒的理性王国”为目标的理性主义诉求,和自然科学建立实验基础相适应,特别发展了实证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近代西方哲学文化的另一个导向则是唯理论,所谓大陆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唯有人的理性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主张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衡量。莱布尼茨则明确地提出,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在西方虽然不断出现各种批判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但理性在人们的观念中,仍是不可替代的主旋律。

然而,在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中,这样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却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我们强调的是自己的直观觉察力,单凭直觉就悟出许多堂而皇之的大道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正在大力普及,但非实证性传统,在公众中依然根深蒂固,成为伪科学和孳生泛滥的土壤。“神医”、“开天目”、“意念转移”等等离奇现象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还没有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负面导向就是盲目崇拜权威(“唯上”)和过分相信感性直观(“眼见为实”),这些都与忽视人的理性力量有关,理性没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很容易陷入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容易被主观经验所蒙蔽。因此,补上这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现代主文化中,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被推向极致,其片面性早已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注意,出现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弹和匡正。这种新的思潮动向有两个支脉。一个是知识论支脉,强调非理性因素,如直觉、体认、领悟、感性、灵感等等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许多科学家把这些非理性因素视为科学发现的必要的,甚至是有绝对意义的环节。另一个是文化学支脉,主要是批判传统理性主义抛弃人文关怀,倡导唯逻辑主义,主张将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集合起来,这是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方向。

我国传统文化中,恰恰蕴涵了这两个支脉的文化因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直觉领悟。道家哲学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学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周易传略·明象》),这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观点。中国思维方式的这一传统已经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极大兴趣,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专门写了一部题为《创造力和直觉》的著作,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在评论作者时说:“他受到日本——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了解逻辑严密性和直觉及幻想在科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之间的差别。逻辑推理与直觉思维的关系,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中国式的思维强调直觉的成分——灵感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性。”

二、分析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近现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方法论是分析主义。对整体进行要素分析,把整体性质还原为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对宏观客体的属性用微观组成要素进行解释,这是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基本方法论模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百多年来的哲学走上了一个主流方向——分析的方向。怀特(Morton White)在解释他那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分析的时代》的书名时说:“我认为有用的是抓住本世纪一个最强有力的趋向来标志这个世纪,而不必试图去捕捉这一世纪的本质。” 的确,感觉经验分析、逻辑语言分析、知识结构分析始终是当代西方科学的主流方向。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却缺乏分析的传统。中国古代盛行的是唯象的、整合的、总体的思维方式,而不去进行结构要素的分析,因而难以把握事物内在的深层本质,以致不能形成概念建构,没有公理——定律体系的抽象系统,停留在描述性结论性的非逻辑的现象学层面,这是中国未形成现代科学的重要认识论原因。在科学文化第一次进入时,国内虽有人触及这一问题,但并未引起普遍重视,因而分析的思维方式没有在中国文化中确立起来。所以,当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时期,我们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但是,分析主义的急速发展也走向了极端,对整体的辩证思考应当主导对部分的认识,而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还原主义倾向却模糊了对整体突现(emergence)的把握。这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突现论、协同论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更加暴露了传统分析主义的不足,一些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的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这样看来,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转型必须解决“补课”和继承的关系问题,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接受现代科学成功的认知框架,重构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方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

参考文献:

[1] 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M].河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

[2] M·怀特.分析的时代[M].商务出版社,

1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