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应用

时间:2023-01-06 18:5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应用

第1篇

一、深化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信息化深化应用与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需求仍存在差距

近年来,电力系统连续推出了审计门户系统、审计综合管理系统、ERP业务审计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等,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审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融合度差,尚未实现跨业务协同查询和分析,系统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实际应用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2.缺少一支精通信息化技术的专业队伍

电力系统审计信息化人员均为兼职,不熟悉信息化知识,工作中主要扮演“二传手”的角色,未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广大审计人员信息知识难以适应审计新环境、新要求;各单位运维人员对审计业务系统不熟悉,处理系统问题主要依赖于开发建设单位,影响了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机制不健全

各单位在审计信息化方面,普遍存在“重视建设、轻视应用、忽视考核”的现象,急切需要建立科学实用的深化应用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不断巩固信息化成果,持续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影响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因素归类分析

1.机器设备的影响。硬件设备配置,如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网络等配置与数据总量、运行速度要求不匹配,影响信息采集速度,出现超时运行,甚至无法显示输入、输出结果,审计信息系统作用就难以实现。

2.人员因素的影响。运维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化应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维人员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以及持续优化工作;信息化管理人员是实现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主要支撑力量,是实现信息知识与审计知识衔接的桥梁;审计人员是系统工具的操作者、实践者,其业务技能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影响着审计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

3.环境的影响。深化应用受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对审计监督接受和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审计人员查询权限、审计范围、核查深度;审计信息系统构建是基于专业管理系统功能和实际应用情况的。专业管理系统及其承载的数据就是审计的对象,与专业管理系统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审计链条。

4.验收及测试的影响。验收测试的案例的适用性是信息系统能否获得审批通过的先决条件。验收测试范围是否充分是审计功能能否得到全面应用的必要条件

5.信息系统功能的影响。信息系统需求调研是否充分或审计需求是否合理,影响着信息系统功能设置,对系统后期应用至关重要。根据审计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审计信息化系统,是推进深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6.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审计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建设是基于当时的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化模型研究理论等实施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改进和优化,原来受囿于技术层面的审计业务需求逐步得到解决。如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审计实现海量数据查询和分析创造了条件。

三、推动审计信息化深化应用的措施

1.完善审计系统深化应用组织体系建设,为深化应用提供人力支撑

建立专业信息化队伍,明确审计信息化人员配置要求、知识技能和专业资格需求,使其成为信息系统功能设计、优化提升的参谋和助手,在审计专业和信息技术衔接方面发挥更高层次的作用。

2.建立信息化培训考评机制,为深化应用提供知识技能保障

针对信息化岗位人员、信息化运维人员、审计信息化应用人员建立分结构、分层次的培训考核机制,设立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培训合格标准,“以考促学”带动人员素质的提升。

3.建立信息系统运维水平测评机制,为深化应用提供良好服务

加强运维工作的管理,要明确运维人员定期了解和报送相关系统更新升级情况,确保审计信息系统协同跟进,解决审计系统与专业系统信息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

4.建立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定期评估机制,为审计监督构建良好的应用环境

定期对各单位硬件环境的匹配性进行评估,及时提升改进;对相关业务系统的开放性进行分析梳理。根据人员工作岗位、职责权限,分等级、分层次划分使用权限,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环境。

5.建立深化应用信息沟通机制,协调解决系统深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深化应用问题分析汇总台账,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登记、分析。普遍性、技术性的难题由总部统一协商解决,个性问题由总部联系开发建设单位指导解决,持续提升审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切实推动深化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制造业;电子生产

引言

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短,新产品爆品的开发越来越多,从而对电子制造业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电子的生产周期更短、质量更好。从而需求企业能够把控好生产计划满期、有效的收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处理总结提高生产质量、能够有效的处理各种变更带来的生产影响,从而使公司达到保证交期和品质质量最终盈利的目的。

1信息化的作用

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核心在于培养与发展智能化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信息化的作用在于深入发掘与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推动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进而达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而管理信息化则具体指的是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针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并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等应用于管理流程当中,通过自动化管理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推动管理理念升级,调整经营机制,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减少生产成本,促进技术进步,最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电子制造业现状

在目前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电子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紧紧把握电子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促使电子制造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是目前电子制造行业当下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对于电子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更新速度快、价格成本低、产品质量高、售后服务好,然而需要支持以上条件的达成,离不开企业需要有高效的管理团队、连贯的信息流、稳定的设备、稳定的人力资源。目前电子制造业需要哪些条件:(1)企业应变能力。当今的产品经济是客户经济,差异化需求,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需要有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现实定制化生产;(2)生产计划的控制。需要能够根据产品的标准作业周期时间来确定生产物料的采购日期,以确保产品生产的及时性,并且还要针对生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对产品提前期进行过度强调,则会导致库存压力大,产品成本高,并且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3)人工成本的控制。通常人工成本核算仅涉及到产品成本,不涉及到零部件成本,这就导致了成本费用分摊相对粗放,有相当数量的成本数据需要进行人工采集与整理,数据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有所不足,最终使得成本计算出现偏差;(4)生产的信息数据目前是不准确、不及时、不共享,生产是人、机、料、方法交互形成的一个过程,他们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使信息分散失真,不能够有效的收集和传递,大大的影响了产品的改善及管理决策;(5)完善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思想,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6)管理工具的应用,运用成熟的管理工具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上可以看出信息的利用收集、信息的传递、对信息的决策贯穿了整个电子制造过程。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数据标准不统一,陆续形成的信息系统形成不同的信息孤岛;信息收集的主体不固定,由人作为主体易失真且造成离散多源输出;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数据无法对各个需求部门提供工作支持;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数据库,使信息的维护工作不断增加,信息数据没有沉淀和传递性,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系统的维护上;对信息没有管理只停留在信息收集而没有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生产力。对于电子企业而言,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必须要保持整体上的协调运转,才能使企业的总体综合效益达到最优。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个别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上下每一个人共同的事情。

3信息化的应用

因为制造业信息化过程当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企业管理质量与效率都受到不利影响,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应用到现代管理理念以及信息系统,广泛收集与应用制造企业信息,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主要采用ERP、MES、PLM三个信息化系统。开展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完成企业经营目标,通过合理投入来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应用到现代化技术手段与工具,优化整合企业已有各项资源。企业如果想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则需要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避免盲目的追求信息系统的快速性与准确性,而忽略信息的应用本质。ERP(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一种集成化的软件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跨部门、跨区域、跨企业为制造类企业提供物质、信息以及资金的一体化管理。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使用ERP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让管理者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掌控,降低员工的工作量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问题,减少信息孤岛行为,使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提升部门间的协作。生产计划作为一种面向生产运作的整体性安排,可以确保企业在计划期间之内完成既定生产任务。而ERP的计划管理系统关注与计划,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车间管理并不能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导致了ERP计划与现场统计数据脱节,给电子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MES应运而生。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MES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生产、计划、库存、质量、工艺设备、制造数据、生产过程,数据分析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真实、全面、连贯、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MES不但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电子制造企业管理质量,推动品质管理逐渐走向信息化与标准化,面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做出及时应对。具体表现为对生产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全程追踪、使生产的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并对生产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以上都是围绕生产模块说明信息化的应用,在制造企业中产品不光需要产品交期快、质量好,同时还需要能够引爆人们眼球的新产品,此时就涉及到对整个产品的管理,这就需要PLM来进行支持。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的整体生命周期相关数据信息开展统一管理,通过建立软件平台,把使用者、开发与制造过程与各项信息密切集成整合起来,然后对企业施加全面影响,以更好的开展协作研发与生产。PLM是对企业的ERP系统一个战略上的扩展和补充,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可以快速的响应市场,减少成本堆积,实现低库存,集成PDM功能整合研发资源,能够给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提升新产品研发的效率,和外部合作企业建立完善的业务协同关系。ERP的计划最终成为可执行的生产单位,但是与生产现场没有有效的连接,而生产现场的数据,即真实的生产信息是ERP的基础,而MES则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实时监控和全程追踪并防止错误发生,MES使ERP更改完善;PLM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进行全面管理,MES可以从产品开发初期开始就对相关生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所以具备了良好的真实性与实时性,可以为产品改进提供有效支持,MES使PLM更为有力。

4总结

第3篇

关键词 医院信息化建设;LIS;HIS;接口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3-0126-01

LIS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即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它是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各行各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LIS系统逐步采用了智能辅助功能来处理大信息量的检验工作,具体是通过将检验仪器与医院内网组网,使检验标本能够登记、存取仪器结果、检验报告审核、打印并在后期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等操作,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医疗质量并改善实验室和医院的服务形象。

1 LIS流程

1)门诊流程。门诊患者在收费处办理一卡通就诊卡―医生下相应检验医嘱―检验科通过就诊卡查询对应检验医嘱并收费、打印条码―仪器扫描条码识别项目并检验―结果传至LIS\HIS―门诊打印报告单

2)住院流程。住院医生对住院患者下相应检验医嘱―护士打印输血条码―采集患者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仪器扫描条码识别项目并检验―结果传至LIS\HIS―住院打印报

告单。

3)检验科内部流程。检验科接收门诊标本和住院标本,由专门负责人审核标本是否合格后分拣标本,然后分发到检验科内部各相应检验科室。部分检验仪器满足双向通讯协议,检验人员将标本直接上机检测,检验仪器会与LIS系统通过接口实现双向通讯,仪器会自动识别需要检测检验项目并将检验结果自动发送到LIS。对于单向通讯的仪器,检验人员需用条码枪扫描标本条形码,操作仪器对具体标本做哪些相应项目检测,仪器检测完成后也会将结果自动发送至LIS。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都可以通过标本打印程序打印患者检验结果。

2 LIS系统产品主要模块

1)技师工作站,是LIS系统中最大的集成模块,包含了检验科日常大部分工作功能,可以对标本进行登记、检验结果保存、审核标本、取消标本审核、检验报告打印、标本异常处理、标本分配、工作量统计等功能。并对患者信息浏览、检验结果录入和修改、历史检验结果查询和比较,方便技师对患者一段时期的检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2)质量控制工作站,包括质控物设置、质控数据浏览、单浓度及多浓度质控图浏览、失控报告等功能,方便检验人员确保仪器一段时期内标本检验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3)血库管理,具有标本登记、血袋出入库管理、血型复查、配血实验、血袋修改、血袋处理等模块,并包含出入库汇总、出入库明细、科室和患者用血统计等功能。

4)试剂管理子系统,主要任务是协助检验科对实验室试剂实现有效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试剂入库、试剂出库、试剂领用、试剂报损、库存查询和订单等功能。试剂管理系统可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使试剂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3 LIS接口设计

1)LIS与HIS的无缝接口。为了实现HIS系统与LIS系统数据交互,HIS和LIS厂商互相为对方提供的程序、数据库和相关文档,接口程序是由医院、HIS系统和LIS系统三方协商确定的结果,三方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在HIS中提交患者相应的检验医嘱,每条医嘱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检验条码,此条码具有唯一性,即每个条码都不重复,都只对应某个患者的某一项检验,检验科通过条码识别出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需要做的检验项目,当检验仪器生成结果时,通过接口将结果发送给此条码对应的检验项目中,然后LIS会自动往HIS中发送数据结果, LIS系统可将检验结果及时准确的通过HIS网络系界面显示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输入效率,临床科室可实时查看检验结果,并可查询病人的历史检验结果,此环节节省了检验科人员向临床科室送检验报告单的环节,节省人力和时间,临床医生也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患者的检验结果,缩短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

2)LIS与检验仪器的接口。目前检验仪器与LIS之间的通信大部分是依循RS-232串行通讯协议进行数据通信的,RS-232串行通讯是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定制的一种串口通讯协议,RS-232的通讯端口是每台计算机上的必要配置,通常含有COM1端口。检验仪器与计算机联机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检验仪器与计算机的联机线,到目前为止发现了四种不同接法的联机线,其中常用的接法有两种。然后设置检验仪器的通讯参数:数据的传送速度即波特率、数据的传输单位、起始位、停止位、校验位,对于一些高档的仪器,还要设置流量控制、传输数据方式。

4 LIS近阶段的发展

1)检验仪器与LIS系统的双向通讯。串口通讯传输数据方式分为单通道方式和双通道方式两种。单通道方式指的是检验仪器直接把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检验仪器不理会计算机是否能够正确地接收到数据。由于越来越多的检验仪器满足双向通讯协议,这样LIS系统就可以简化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省略了手工使用条码枪扫描检验标本条码的步骤,避免了重复动作发生的结果和标本对应错误。仪器会与LIS实现通讯,仪器通过标本条码号识别LIS中标本相关信息,自动检测所包含检验项目,并将检测结果自动通过唯一识别码发送到LIS中。这个过程中,检验条码号是作为HIS和LIS相关业务表字段的关键字即主索引,它是能唯一指向某患者某一项具体检验项目。

2)门诊检验报告的自助打印。之前的检验科门诊流程中门诊病人在完成抽血检验之后一段时间还需再反复的排队取检验报告,门诊自助打印机就简化了这一流程。检验大厅LED显示屏会显示已出结果的门诊病人信息,门诊病人通过门诊自助打印的刷卡器上刷就诊卡,就能看到已检测的相关检验项目,通过触摸屏点击打印就可以拿到门诊检验报告。这个过程避免了高峰期患者长时间反复在检验科窗口排队的现象,达到改善医院就诊环境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医疗质量显著提高,使医院能够容纳更多的病人到本院就医,以提高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5 小结

LIS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HIS、RIS、PACS、PIS等系统构成了现代化医院的信息系统。LIS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当地医院检验科室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前提进行开发,需要集思广益,充分做好系统设计及系统论证,在系统上线后,应深入调研,完善系统,保证系统良好运行,能够最大化的服务于临床。当然,LIS在不断发展,高智能化是LIS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电子信息网络管理是医院提高竞争力,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渝.LI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4(12):70.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农网改造;流程化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农网改造升级大规模进行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它的管理相对独立,存在起步较晚、与主系统工程的管理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模式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粗放等严重问题。我市供电公司积极采取创新流程化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改变这一局面,为我市农网改造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打好这场农网改造升级攻坚战,为我市农网改造升级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 我国农网改造升级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网改造升级的管理模式和技术需要高度植入信息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农网改造升级信息系统管理和生产运行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为信息化的植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虽然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发展已经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但是在三农建设中相对落后,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通信设备相对不足,信息传达不够顺畅、稳定性和流畅性不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不够完善、精确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信息化人才不足,严重制约着流程化管理。我们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困难,切实采取有效的创新模式将其各个击破。

二 我市供电公司农网改造流程化管理状况和目标

我市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积极准备,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工程改造过程中我市供电公司要实现的流程化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不断改进创新和完善农网改造升级管理模式,实现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一直到工程结束验收,整个过程实施“可控、能控、在控;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在流程化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保证工程资金、员工施工安全,规范工程管理程序,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

三 信息化在我市供电公司农网改造流程化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ERP系统的应用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款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我市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升级前期就已经引进了ERP系统,全面应用在工程的流程化管理当中,是我市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ERP系统在我市农网改造流程化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在我国很多地区电力改造升级过程中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ERP 系统在农网改造过程中对于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标、设备的购买和管理、施工过程的管理以及改造过程中的调试等均能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表现:

(1) 利用ERP系统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从工程的立项,招标到最后工程的竣工验收实现流程化管理,减少一些繁琐的过程,使得各个项目之间的管理衔接有序,配合和沟通更加便捷,为提供高质量的施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2) 利用ERP系统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农网改造工程的施工效率,为工程项目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由于农网改造工程所需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复杂程度高的的特有性质,在施工过程中决策者会遇到一些突发问题,这时我们的ERP系统能够通过整合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有效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依据,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尽量减少决策上的错误,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整个工程的效率。

我市还加大力度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ERP系统的项目管理方、项目施工方和系统维护方通力合作,项目管理方统领大局,把握整个工程的走向和进度,为工程提供高效而正确的决策;项目施工方加强执行力,对决策高效而有序的实施;ERP系统维护方起着对软件维护管理的作用,是工程高效实施的助推器。

ERP系统在农网改造流程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我市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ERP系统为其流程化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在物资资源,人力资金预算,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使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有序,为整个工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从而真正实现了管理流程化,高效而有序。

3.3其他信息技术在我市农网改造过程中的应用

GIS 系统全称地理信息系统,是将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组织而成的对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的集成。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在农网改造升级中运用此系统,我市也不例外。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必须保证电网规划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施率等各种情况。合理运用GIS信息系统对电力设备的基础信息、自然环境信息、电力设备设施信息、电网运行状态信息等各种因素进行GIS 系统集成,从而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节省人力和资金,使得管理更加流程化。

四 结语

我市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思路,创新管理系统,改革管理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得管理更加流程化,对整个改造升级工程实现“可控、能控、在控;可调、能调、便调”的流程化管理,大量的节省了人力,资金和时间等有限的资源。提升我市的供电能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徐福平.浅析农网改造升级中存在的问题[J].云南电力技术.2012.(01)

[2] 张虎. 农网改造升级工作浅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36)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测绘信息化;测绘成果

煤矿开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煤矿生产过程的不断推进,煤矿地质测量方面的资料也得到一定的积累和丰收。人们最初对煤矿开采地质条件的认识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煤矿地质测量资料在煤矿生产中其基础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煤矿生产成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煤矿地质测量的常用图件。过去采用人工的方式工检索、分析和处理地质测量信息资料,但是随着现代化的煤矿生产以及技术的步步升高,人工这一方式显然不能跟上步伐,显得滞后。为了快速提供采矿设计与经营决策的基础数据,以及更加准确地预防和处理煤矿安全事故,就必须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1 数字化制图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有效地融合了现代测绘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技术,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得数字化制图技术在煤矿地质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信息化与网络化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各类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煤矿开采行业。

数字化制图技术用坐标,属性、图像和关系来描述对象,并对地球表面的空间要素信息进行高度的抽象,将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机地进行结合,最后将数据文件存储的相关介质上。因此会有利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精确度也明显增加。数字化制图技术的这些优点,让其在测绘生产实践中占到一席之地,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2 数字化制图技术的分析

数字化制图技术的方法有三个:

(1)数字化仪输入法:这一方法主要是把底图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图形数据,通过采用数字化仪的人工扶游进行跟踪。(2)智能扫描矢量化输入法。即将图形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后进行编辑,主要通过智能识别的方法。在此之前,需要用扫描设备把原来的图像输进计算机。最后把矢量数据送入误差校正系统进行误差纠正。(3)人工跟踪矢量化输入法,顾名思义,该类方法主要是将人工手动的方式应用到图像的编辑系统中。

3 数字化制图技术方法在煤矿地质测量的优势和应用

对煤矿的岩土结构进行勘测分析之前,需要使用数字化制图技术。数字化制图技术在煤矿地质测量的应用主要体现实现数据化采集、网自动化处理图形等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高效实现智能的设计体系。

数字化制图技术和人工制图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测量精度高(能够在240 m 的覆盖范围内精确测得地形点的高低差度、某定点的误差)、误差小、自动化程度高、图形信息量丰富同时可以方面的实现图形编辑。自动化处理过的图像美观、大方、精确,有关的地形分析图读错的概率也很低。利用GIS 来获取信息和对数字测量的终端自动处理是数字化制图技术在高度自动化方面的体现。

通过自动分析读取出数据、面积、距离方面的数据,为矿产资源评估、规划、开拓、生产安全和决策管理以及模拟仿真,过程分析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强大工具。数字化制图在丰富图像内容上具有明显优势。点的位置、属性以及顺序、编号是一副数字化地图的必备要素。绘图时利用相关的软件,可以快捷地从图形库中调出同编码匹配的图像号,为排列好图形和绘好地图提供条件。快捷地进行图形编辑是数字化制图的一大优点,利用自带工具进行编辑能方便地进行。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主要是通过分层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为了下次加工方便。下次对图像进行修改、更新加工时,只要输入要修改的内容就可以快速调出。GIS在当前煤矿的数据库应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建立图形数据库,GIS能方便的存储数据。在三维空间中实现可视化的显示也是数字化制图的一大优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行业制图的有力工具,GIS旗下有许多制图软件,比如:APCVEWH和MAPGIS,其中后者是该技术系统的佼佼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深受制图者的喜爱。通过MAPGIS的使用,其得到的数据可以和国内外的GIS软件进行交流和交换。当下,许多数字地质填图都应用这个软件,比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应用了此技术,分析如下:

MAPGIS将已经形成的地质图件纸介质进行一定的扫描,使之矢量化。全部要素的矢量化是扫描图件的重要前提。步骤如下:(1)设置系统参数,扫密光滑=0.1,节点容量0.000001,结点/剪裁搜索半径=0.000001.点、线、面的参数一定要设置好,设置的参考条件是地质的类型。(2)在操作矢量化时,确定结点关系,这样才能得到更加标准的地理空间坐标。一般说来不能采用自动的剪裁线方法。(3)在图边“T”型相交线的地方,矢量化的线条必须出头。在最后的编辑阶段,要将悬挂线段删除。针对同一的线目标,矢量化时要保持连续,比如:地质界线和线划尽。对于公共边界线,矢量化的次数只需一次。

4 结束语

数字化制图在现代煤矿地质测量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很多成果精度稳定可靠等都比以前传统方法更加方便和准确。因此,数字化制图技术有利的拓宽了数字化制图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和扩大了煤矿地质测量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文章描述了国内国际建筑钢结构企业的现状,列举利用信息化改进企业的可行方法。介绍了OA,BIM等技术的应用及其在钢

>> Moodle平台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探索信息化办公平台的应用 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试论信息化在工程企业中的应用 钢结构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实现途径 浅析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在市政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浅谈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在市政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在市政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通信网络结构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通信网络结构在现代物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医疗数据交换平台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 数据平台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 临近空间平台信息化技术在未来作战中的应用 信息化平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应用研究 微信平台在高校信息化中应用的调研与分析 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在公证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过俊. BIM在国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典型应用[J]. BIM综述, 2012(1):95-99.

[3] 杨璞. BIM应用难度简析[J]. 安徽建筑, 2012(6):208-210.

[4] 何清华, 钱丽丽, 段运峰, 等. BIM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2, 26(1):12-16.

[5] 李恒, 郭红领, 黄霆, 等. BIM在建设项目中应用模式研究 [J]. 工程管理学报 , 2010, 24(5):525-529.

[6] 许溶烈,张可文,梅阳. 后工业化时代建筑产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 施工技术, 2012, 41(378):1-18.

[7] 郝亚琳, 徐广. 基于BIM的大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研究[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35):551-552.

[8] 曾旭东, 赵昂.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用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8(2):33-35.

[9] 焦安亮, 张鹏, 侯振国. 建筑企业推广BIM技术的方法与实践[J]. 施工技术, 2013, 42(1):16-64.

[10] 沈峰,曹洁华. BIM在钢结构加工制造的应用[A] . 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N] . 2011年:343-347.

第7篇

由于中小企业所在行业各不相同,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千差万别,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需求自然不可能一概而论,决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进行简单划分。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硬件、软件和服务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硬件需求

硬件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的投入相对较为重视,在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中小企业中硬件的装备可以说都是比较到位的。但中小企业对硬件的投入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第一,追求硬件投入的“一步到位”,希望一次投入,长期管用。这种倾向导致中小企业在硬件投入上盲目追求高配置,过分注重硬件设备的先进性,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化了很大的代价购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但实际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比如,有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基本不用或者根本不会用电脑,但配置的可能是价值数万的高级电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实际上,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真正做到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必须摒弃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起“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观念,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和投资条件进行信息化的投入;第二,不少中小企业希望通过购买先进设备,达到“先进”的应用效果。这种“重硬轻软”的思想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那些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差,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的中小企业,这种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不少中小企业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设备,而忽略了先进设备与企业业务活动的具体结合,忽视了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系统的开发,这样必然很难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不少中小企业因为在硬件上的高投入后没有产生预期的应用效果,而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实际上这种思想和做法难免会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误入歧途。

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投入一方面比过去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硬件设备的投资比过去也更加理性。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设备电脑为例,根据IDC的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对于电脑主要有以下需求:第一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上网的需求,在网络时代的企业竞争中不落伍;第三是满足中小企业对易用性的需求;第四是要求电脑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中小企业购买电脑产品注重两个方面:产品本身的价格合理,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个是厂商多方面、全方位的售前和售后服务。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设备的要求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作为硬件设备制造商来说,既要看到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又要从价格、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价格合理、服务良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卓越的硬件保障。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件需求

软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灵魂”,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应用层次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信息化硬件比作人的“四肢”,那么软件就好比是人的“大脑”,强健的“四肢”如果没有聪明的“大脑”作支持是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的。所以,“硬件与软件的协调配合”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尽管软件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如何购买或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软件并非易事,因为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大都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其系统模块的复杂度比较高,功能也较为完善,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较为单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软件产品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另外,从软件价格上来看,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实在令中小企业可望不可及。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小企业信息化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和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条件的开发商好好去把握。

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软件产品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必须满足企业现有业务的发展需要,并能产生预期的实际效果。因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应用有着现实而又迫切的需求,一旦中小企业决定投资建设某个信息化项目,都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求中小企业应用的软件能与企业现有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而且能在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基本不作调整的条件下显示出明显的作用;第二,中小企业希望能得到一些自动化的应用工具,比如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制作报表、用计算机管理库存等,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业务的运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减员增效”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中小企业希望能对自己的核心资源进行很好的筹划与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比如企业的营销资源、客户关系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等,对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控制和强化这些资源都十分关注。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必须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方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必须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思想,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他们在整个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上还大多处于混沌状态,市场运作经验相对匮乏,而且,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都忙于日常事务,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中小企业就更需要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系统来帮助企业逐步规范企业的运作行为,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进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第五,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追求简单实用、实施难度小、开发周期短、应用风险小的项目。所以软件开发商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这种“短、平、快”要求的软件产品,使软件产品更加实用、适用、好用;第六,从中小企业的价格承受能力来看,中小企业能接受的基本是价格较低的软件产品,而且在付款方式上也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对软件开发商来说,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开发出价廉物美的软件产品,并能提供诸如“分期付款”等支付方式,让中小企业能用得起,用得好。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

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软件有专门的要求外,与之相关的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对服务的需求考虑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既是十分全面和系统的,又是长期持续的,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供应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包括制定信息化规划的服务、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信息化培训的服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服务、持续改进的服务等多个方面。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信息化规划,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条件的中小企业,更需要有一个全面的信息化规划。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实施的经验,并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缺乏了解,必然需要由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提供信息化规划方面的服务。这一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的理解,并从资金安排、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实施步骤等多方面做出中学、合理的规划,以便能让中小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确定特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对中小企业来说,确定解决方案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过程,要明确应用的需求、实现的目标、投资计划和实施进程安排等问题;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制定信息化解决方案也是进一步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并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一体化的实施方案的过程,包括硬件的配置、软件的设计以及系统的集成等问题。这一过程也是合作双方共同寻求满意的方案,为方案的真正实施做准备的过程。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向企业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提供“多维培训”,既是保证信息化项目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的重要表现。对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向高层、中层管理者和普通的员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是信息化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要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为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8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管理;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5)23-0302-02

前言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很多科技产业的飞跃发展,同时也给很多行业带来了便利。信息技术是一切网络信息的物质基础,可以超乎想象地完成信息处理工作,而企业管理工作也搭上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快车,给很多繁杂的管理流程提出了解决方案。网络信息化管理已经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并逐渐向个性化的管理服务拓新,贯穿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企业管理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化,而对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也正是新时代的需求。

1网络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就是将传统的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代替,并发挥信息化的优越性,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企业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主要从信息的传递与存储和信息分析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的快捷高效目的,对企业管理有重要意义:

(1)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对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能力,所以,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日常信息数据处理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可以快速完成数据处理、分析并存储,真正起到便捷快速的效果;

(2)简化管理步骤,提高运作效率。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输,必然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系统上的流程设置可以把线下工作流程搬到线上来操作,极大地简化流转成本;

(3)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进程。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很多管理理论和流程基础的,保证了系统规范性,企业在利用系统进行管理应用的时候也必然要按照系统的流程走,对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很大程度减少了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管理问题的情况发生。

2网络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网络信息化建设起步较国外晚一些,其在企业中的应用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来看,信息化建设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并逐渐发挥着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相对于国外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我国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知方面,企业有很大的提升,只是在改革实践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②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应用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对应的信息化水平要求不同,在需求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现象;③技术层次不统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出现滞后与混乱,不同技术提供商之间存在不和谐的竞争关系;④企业对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投资不够,且投资方向存在缺陷,受传统企业管理和建设思想的影响,很多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上偏向于硬件,而导致软硬件投资失衡。

3网络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人员认识有误

对于一些刚接触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存在对其理解有误区。可能会盲目的认为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可以减轻一切管理问题,亦可能会认为并不能改善什么效果,总之这些认知都是正常的。主要是我国传统企业管理人员对系统的认识误区会影响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应用进程,然后在真正应用中出现不适用、不会用等问题,导致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建设失败。

3.2企业与管理系统融合不当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了解到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便利性之后,想要自己也能快速进入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快车中,就会出现盲目采购管理软件的现象,况且目前的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软件市场又相对混乱,导致采购的软件并不能真正达到企业管理的需求。其实,针对一些正规的软件系统提供商来说,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跟企业进行需求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软件系统,这样可以极大的解决沟通成本,也促进企业和购买的管理系统融合。

3.3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安全隐患

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成为所有信息产品考虑的重中之重。如果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安全隐患没法得到排除,那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如果企业在使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软件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等安全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总之,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网络数据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需一定的时日,但目前仍然存留一定的安全隐患。

4网络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应用中的对策建议

从前文对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应用问题研究,结合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在推进网络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应用的进程,早日实现全部管理信息化。

4.1加强企业内部对网络信息化的认识培养

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并不是说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一定要在企业日常培训中注意正确的认识思想灌输。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只是帮助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处理速度,规范管理章程而已。企业的管理人员要起带头作用,积极学习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并给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的认知思想。消除全利好的思想,要鼓励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全员参与,每个部门都落实到位,尊重每一项流程的设置,并尽快适应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标准、规范化使用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之为企业工作服务,提高效率和效益。

4.2规范软件市场,加强供采沟通

虽然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企业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软件市场情况来看,还处于一个变动调整时期,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运作模式,往往造成供采两方需求与服务不对等的状况。软件市场的混乱也不是一时存在的,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虽然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至今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没能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只能说价钱监督和规范执行力,使市场变得更好。其次就是企业在进行软件采购时,需要提供给软件提供商具体的需求文档,之间加强沟通,以促进软件和企业使用的真正融合,帮助企业管理网络信息化。

4.3加强网络信息化管理数据安全体系建设

数据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网络体系面临的难题,在网络信息化管理企业应用中,数据安全又是关键,所以改善这一难题成为目前推进网络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主要任务。由于网络信息化管理数据的安全隐患不能完全得到排除,所以目前只能通过加强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的方法来防范。通常采用的数据安全防范措施有加密处理手段、自建服务器、局域网络加密等,企业在这方面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确保突发事件时进行紧急应对来尽可能的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5结语

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在企业进行应用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本文拟从网络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应用时企业人员认知错误、企业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融合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出发,分析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了网络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应用中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信息化管理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玲.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顾玲[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0).

[2]蔡永鸿,刘莹.基于大数据的电商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4(31).

第9篇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的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的各项交流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参与。工程管理的良好发展也需要使用信息化,只要引进科学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工程管理才能创造最高的社会利益与经济利润。信息时代最有特色的表现是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信息化的影子,工程管理信息化也不例外,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几个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完整的发展过程,从此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信息化愈来愈得到我们的重视了。因此,我们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管理项目的管理水平。

一、工程管理信息化内涵

定义一个概念要从它的深层含义出发,然后给它指出一个明确易懂的定义。从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就是说工程管理的整个项目过程中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工程管理的管理水平,为项目工程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管理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意味着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控制体系,而工程管理完整的控制体系是实现对工程管理项目的有效管理。因此,信息化的工程管理方式普遍使用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工程项目的开发环节与建设过程都使用信息化的工程管理方式。工程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它在工程管理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也逐步走向信息化,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的运营方式有效地消除了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有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与效率,创造了工程管理项目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工程管理信息化包含的内容

1.运营管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

其不是只针对工程管理某一阶段而言的,工程管理的整个开发与建设阶段都离不开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运营管理是工程管理信息化非常关键的核心内容,在工程管理中有机关重要的作用。运营管理的内容又包括运营系统与管理系统,运营系统的管理主要以顺利完成日常工作为目标,而管理系统的存在意义在于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开拓和财务融资等的有效管理。运用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工程日常运营工作的支持来实现计划调度、远程监控和设备维护等工程管理目标。为了提高工程的效率与运营管理质量,很多工程都维持多个运营系统的并存,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各个运营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

2.伙伴协作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伙伴协作,在社会上工程管理与其他的工程都靠信息化来实现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上文所说的运营管理也包含着伙伴协作这个特征。工程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数据资源和设备资源等资源的共享,工程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些资源的共享,与其他工程交换并共享资源有利于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因此,工程管理者有必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平台,这样不仅推进工程与组织之间的协作,又能促进工程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伙伴协作不仅仅指工程与组织之间的有效合作,也包括工程管理者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工程管理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群众服务平台就能密切群众与自己的联系,群众可以及时的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体现出工程管理的透明度。

3.公众服务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增加公众与工程的联系,让群众及时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从而体现工程管理的透明度,实现群众对工程运营情况的有效监督。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建立公众服务平台,通过群众中对工程管理的监督,就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

目前,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完整的数据库,导致工程管理各个部门查出的数据各有分层,甚至出现五花八门的数据。在查找项目资料的过程中,工程管理各部门都借助自己的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查询,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库,导致他们的数据都不一致。因此,在工程管理信息化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有待完善,建立一个高度集成创新的数据库,推进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

2.工程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刚刚兴起,很多工程管理者对信息化的了解还不够,有的工程管理者还不愿意向项目的信息化投资,导致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降低。还有部分工程管理者认为信息化的成本太高,又担心得不到期望的经济效益,说明工程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有待加强。

四、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

1.优化基础设施层

工程管理信息化有四层架构,第一层就是基础设施层,抓好基础设施层的发展特点,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整个项目过程打好基础。基础设施层顾名思义就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做好机车设施层的工作,那就很难顺利完成其他的信息化工作。基础设施层在工程管理信息化中起网络整合与设备共享的作用,网络整合与设备共用是相辅相成,两者一起具备基础设施层的特点。因此,优化基础设施层实际上就是网络整合与设备共用的优化,为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远程应用。

2.完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资源层

从工程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工程管理者还没有完备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库,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资源层是指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中央数据库和各类数据仓库,具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库。目前工程管理对资源层的重视远远不够,没有正确认识资源层的重要性,导致工程管理资源层的很多不足得不到改善。资源层存储、备份中央数据库的资料,并且具备灾难恢复机制,能有效的应付工程管理一切业务流程与应用系统出现的问题。因此,工程管理必须认识到资源层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工程管理资源层,推进工程管理统一数据库的产生。

3.认识服务层的重要性

工程管理信息化主要目的是通过他的科学、有效性为工程项目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最终目的还是为公众服务,与公众和其他工程密切联系。服务层作为工程管理与群众联系的交流渠道,在整个信息化框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服务层是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层是应用系统界面集成的技术平台,可以说具备了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平台的共同特点,为工程管理信息化提供各项服务类工作。服务层的工作内容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内容具体包括在线服务、远程应用、资源共享等。服务层的基础是利益共享和分工协作,这样才能有效、便捷的实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所以工程管理信息化必须认清服务层的重要性。

4.提高应用层的工作效率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模式的研究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层、资源层、服务层的各项工作,还包括提高应用层工作效率。应用层是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集合,它实现一系列应用系统的集成创新,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避免各个系统之间的直接连接。应用层可看成基础设施层、服务层等应用系统的集成创新,有利于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及群众间的信息共享。

五、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新技术;水利信息化;一体化应用;物联感知;水务云;智慧水务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不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高新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逐步深入,新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重塑水利信息化发展模式,促使水利信息化发生新的变革。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纵横交错,东部山区水库众多,湖东河道源短流急,西部黄泛平原河流峰低量大,中部南四湖承接着4省8地市34个县区31700km2的来水,入湖河流有53条,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济宁市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堤防长1718km;有各类水库2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5.81亿m3;有大中型闸坝42座,塘坝1184座,固定机电排灌设施2300余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各工程建成时间跨度大,防洪级别不统一,在数据监测、水情传递、信息共享等信息化防洪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对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防洪工作的开展,而打破这一困局的根本方法,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以水利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以水利数字化为核心,以水利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水利建设到水利工程+IT的转型,提高信息化综合防洪能力。

1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东部山区的泗水县、曲阜市、邹城市等县(市)构建了中小河流山洪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和山区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平台,各县区也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了河长制管理平台,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市级水利信息化系统。

1.1信息采集体系初具规模

依托河长制、湖长制,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山洪灾害监控及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建设等重点项目,现已建成雨水情水文站400处、墒情站11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处及780处视频监测点,全市11条主要河道、556条中小河道、1000余段堤防、248座湖库、104座水闸、2300处灌排设施及相关建筑的信息化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

1.2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9年,济宁市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对水利信息进行了统一托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了信息利用深度,为各业务部门统一提供基础软硬件设备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济宁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带宽为10M的水利业务内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保障了视频会议、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的即时传输。

1.3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

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和各级业务系统的建设,济宁市水利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可以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河长(湖长)制、水利移民安置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和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等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上传历史数据和数据共享交换。

1.4信息应用系统成果丰硕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累计采集90个表单类型、约80万条数据,已有2个数据接口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资源200余项,开放88项共享服务共2496条数据,与生态环境等13个部门对接,获得共享数据业务库3项;市县两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了水质、水文、视频等各类涉河湖数据,标绘了117条河流、248个湖库及3000余处河(湖)长责任段,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系统等项目也初步形成了覆盖县级以上水务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对全市河道外许可水量92%以上和全市总用水量50%以上的取用水量在线监测,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1万亩至5万亩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和规范计量,对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基本满足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支撑需要。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2.1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不深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要求必须加强水利业务系统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以往实施过程中,许多项目处于单独立项的状态,各业务应用系统缺乏宏观规划,建设目标单一,系统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水利业务融合程度不深,业务协同不够,水利综合决策指挥能力薄弱,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2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

水文、水资源等感知监控体系较好的业务,也只针对重点流域或重点设施进行了监测,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监测多采用传统监测技术,监测的要素不够丰富,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水利工程、历史数据等基础数据仍停留在纸质化、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数据库;加之站网密度不足、监测频次低且以单点采集为主,手段单一、被动,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感知全貌,数据的连续性、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能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

由于水利业务分散建设和局部应用,开发的系统往往为单一部门服务,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造成了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系统资源的分散;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统一平台和同一用户(一个平台、一个账号)建设力度不大,外部共享受到了制约,虽然接入了防汛需要的部分气象数据、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数据、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数据等,但是环保、交通、自然资源、住建、工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还不能做到真正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2.4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水利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系统核心设备和软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应用技术落后,安全风险高,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缺乏完善的防护手段,信息安全体系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2.5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分管机制,存在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尤其市县两级职责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管理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活,维护制度不全,导致信息化管理上下级不贯通、信息化资源同一级不共享,大大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效能;缺乏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导致无法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水利信息化、智慧化工作,县级信息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资源重复浪费,软件开发平台互不衔接,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库内容相互矛盾,极大地阻滞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3.1建立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提升水利业务融合与协同能力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利管理深度融合,整合现有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服务的信息化技术系统,对现有业务系统实行“先上云,逐步升级”的策略,对新建业务系统按照微服务架构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完成新旧融合,建设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和水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融合与协同。

3.1.1提升水灾害防御服务水平

积极运用分布式洪水预报、区域干旱预测等水利专业模型,开展旱情监测分析,强化水情旱情预警和工程联合调度,提高洪水预报和水灾害防御管理服务能力;推广逐网格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洪水模拟、旱情预警评估与影响预评估等新技术,拓展包括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闸坝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提升旱情监测预警、水量调度及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洪水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

3.1.2提升水资源保障管理能力

加强专业水利水文模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和水资源动态调配模型,实现全市重点河网水系的智能调度,提高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撑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节水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节水行动实施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工作;推广水源地水量水质分析与安全预警、农村供水安全预警等模型,增强城乡供水安全分析评价和预警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城乡供水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3.1.3提升水生态保护监管水平

围绕河长制、湖长制,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监管,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治理等重点需求,在全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等基础上,运用高分遥感数据解译分析、图像智能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河湖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精准监管能力。

3.1.4提升水利工程监管能力

采用空间遥感、倾斜摄影、BIM等技术,加快推进全市大中型水库、灌溉工程、重点河湖流域工程数字化和相关标准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进程,开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对工程建设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并选取部分工程与三维地图相结合,探索直观便捷的信息管理服务,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

3.1.5提升水利政务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内部政务协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创建智慧政务平台;在对外公共服务方面,运用移动互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个性化水信息服务、动态水指数服务、水智能问答服务和一站式水政务服务体系,为不同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水利服务。

3.2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推广应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实现对河流水系、水利工程和管理活动的全面感知,将重要河流湖泊水文监测覆盖率和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将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导航及无人机监测数据、视频解析数据等大量数字化基础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将分级分类后的数据信息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汇聚,从而实现对河流湖泊、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的全感知,充分发挥感知体系和基础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3.3建设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

依托济宁市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资源,以“一湖三”的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一湖”是指济宁水利大数据湖,主要是建设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和水利数据仓库,并构建数据监测体系、数据质量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完善数据监测、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关键水利数据的全汇聚,保障数据有效更新和充分共享;“三”是指技术、AI和业务,主要提供业务支撑、服务支持、决策辅助的应用支撑能力,同时探索建设水利模型库、算法库以及人工智能在水利业务决策上的支撑应用,对下实现云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对上支撑全市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的全支撑,促进水利信息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4建设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在济宁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框架下,围绕智慧水务发展需要,建设覆盖综合感知、分析处理、智能应用全过程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现水利信息的全面安全管理和全流程闭环运营,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3.5构建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建筑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但绝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却并没有真正将信息化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日常管理当中,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手工操作,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将信息化技术真正应用和贯彻到日常工程管理当中,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信息化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的自身决定其必须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工程日常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具有复杂性、个别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在真正工程施工开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详细的组织设计和计划,使建筑企业所拥有的财力、人力、物力等协同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有条不紊地施工。另外,建筑工程管理还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建筑施工成本、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进度、建筑施工合同等都属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范畴之内,因此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

二、建筑工程中信息化管理的构成

现在我国建筑市场在飞速地发展,一项工程中有投资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管理单位等各种单位和部门。现在这些单位之间都形成了合同或者协议的关系,建筑工程项目的完成过程也成了履行合同的过程。所以,工程项目的计算机管理也应该由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子系统组成,才能管理好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

1.合同管理

一个项目工程除了签订总承包合同外还要签订许多其它的合同,如分包合同、采购合同等。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对合同的内容进行更改,这些更改主要是以补充协议的形式出现。特别是装修阶段,针对装修材料的选用和价格双方会以协议的方式确定这些都是合同管理的范畴。利用计算机管理可以有效的预防在结算中针对各种协议的漏算和重复计算。

2.进度管理

进度是项目管理中调整最频繁的控制要素,但工程项目建设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非常多。因此,在进度控制过程中一项很有用的工具往往被人们忽视,那就是网络图。网络图的计算十分繁琐,一个大型项目的网络图如果是由人工计算各项时间参数,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且极易出错。一旦其中某个节点的参数发生变化将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变化,因此施工过程中网络图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网络图若不随时调整就失去了对施工的指导和参考的意义。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可让进度控制产生质的飞跃。计算机的计算功能是绘制实施的动态网络计划图成为可能。其中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假设分析”成为可能。“假设分析”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将网络计划图同施工定额结合起来就能做出相应的工料分析和工料计划。项目经理可以对一个时期内的用工和用料以及资金的多少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对于工作中的决策有着指导意义,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网络计划还能够提供成本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这个数值可以详细到月、旬、周甚至是日。用手工计算来完成以上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而用计算机完成这些计算工作是十分容易的。

3.工程造价数据管理

完善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管理,有利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成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完善。第一.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收集的信息化。要保证及时、真实、完整地收集到建筑工程造价数据。各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必须根据相关的建筑工程造价成果文件备案制度,充分利用建筑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造价从业人员上报备案的造价成果文件,形成适当的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收集工作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推进对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编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第二。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的管理。应以单项建筑工程为单位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的管理,同时,根据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编码规则、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标准来实现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必须对积累的建筑工程造价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数据库。

4.财务的各阶段预算和管理

应用一些软件对工程的各个阶段的工程项目进行计算并定下预算费用。在这个软件中可以对工程进行投资成本的控制,也可以为每个工程项目结算和付款等一系列管理。这样的计算机管理,使工程中的财务管理能有效并快速准确地完成预算、付款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力预算的弊端。

三、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低下。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建筑企业所认为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只是计算机的引进,利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网上办公业务或者收发电子邮件之类,而这根本就不是信息化管理。真正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是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施工合同、建筑成本管理、资源跳读、监控项目等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

2、建筑企业的信息技术较为落后。目前国内建筑行业中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企业并不多,企业的管理往往是在单机上进行操作,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网络系统,使得建筑企业内的信息资源不能在内部进行共享,对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而造成信息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建筑企业领导者对于自己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十分满意,认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不大。另外,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不清,认为只要建立局域网和引进计算机设备就等同于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了,从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资源统筹、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信息化应用存在地区差异。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接触较早,因而信息化水平也较高。而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内陆地区和偏远山区,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则十分低下,这些地区建筑企业管理者本身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没有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这就造成信息化应用在我国建筑行业出现地区差异,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差距很大。

四、提高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措施

1、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为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相应指导,并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方针,以帮助和推动建筑企业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政府可以对相关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指导和标准进行整理和规范,让建筑企业能够及时地了解有关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从而为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寻找和制定个性化的信息化管理发展道路。并且,政府还应制定相关建筑企业电子商务方面的规范,引导建筑企业向规范化的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同时能够加强对建筑企业和建筑承包商的监督管理,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并且控制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

2、搭建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筑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中除了为企业大力引进相关的信息化人才和设备等,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如现场管理、成本控制、资源统筹、实时监控等都加入到管理平台中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之间信息整合、处理的标准化,将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各项管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对建筑工程各项管理项目的联合管理和控制,提升整个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相关信息系统和软件的研发。我国目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国外还存在相当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相关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力度不够,管理软件的发展还处在低级阶段,很多软件要靠从国外引进,而国外软件的价格又高,这就要求国内相关软件研发人员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研发力度,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管理软件品牌,降低国外引进软件的成本。尤其是对于受环境因素制约较严重的建筑业来说,更要加强对相关管理软件和系统的研发工作。像是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都受到当地地质、天气、环境、施工时间等的限制,而从国外引进的管理软件其相关的参数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真正反映出建筑工程当地的环境情况,因而管理效果并不突出。为此,国内相关建筑行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管理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使管理软件或系统能够适应国内相关的建筑工程环境和要求,从而为建筑企业制定出适合建筑工程自身管理特点的管理方案。

4、建立相关的信息化数据库。建筑企业应该建立相应工程数据库,将建筑工程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如材料价格、往年竞标价格等,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及时了解建筑市场行情,制定相应的中标价格,从而增强建筑企业在招投标中的竞争力,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数据库管理是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和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建筑企业在建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日常数据的维护和更新,以便让数据库持续发挥其作用。

结语:

建筑行业要想健康长远发展下去,就势必要顺应时代要求,建设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因此建筑行业应该重视信息化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从思想和观念上突破传统,才能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工程管理之中,从而实现建筑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及业务控制水平,并为建筑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斌,高愈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中的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

[2] 王晓飞,许晓阳.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04)

第12篇

关键字:信息化;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当代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在我国社会各领域逐渐普及。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同时,计算机技术也给群众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教育领域来说,中职院校是以实践性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更应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力度。面对信息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必须顺势而变、顺时而变,积极深化计算机教育信息化改革,学习信息化时代新技术,通过教育的信息化改革来创新教育形式,培养更多适用于新时代要求标准的高素质人才。

1信息化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1.1中职计算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

目前,信息化逐渐走进我国计算机教育,多数学校已实现教学工作无纸化、师生沟通便捷化、校内服务个性化等,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学校官方网站、教学系统、公众平台、行政管理系统等。部分学校走在信息化前沿,开始探索更多的信息化服务项目。结合中职院校的特点,所培养出的人才更多的是直接应用技能,为社会岗位提供生产力。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扩大教学资源、完善教育服务,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就业档案的电子化管理,通过及时收集社会就业信息内容,灵活调整计算机教育的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1.2中职计算机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资源投入不断增加,计算机信息化教育课程在我国中职院校已经并非新鲜事物,然而我国计算机教育中的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信息化水平中仍然处于落后队伍,信息化计算机教育仍存在较多弊端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信息化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教学模式落后,信息化计算机教育骨干教师缺乏等情况。就目前而言,我国计算机的信息化教学仍处于过渡阶段,传统理论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教学都在计算机课堂上占有较大比重。从教学数据中综合分析,多媒体信息化教育能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让计算机学习形象化,让计算机语言动态化,改善了枯燥的知识体系,开发学生潜能,增进学生阅历,对于教学环境改革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2信息化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方向

2.1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下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于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求知积极性,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个性,有针对性的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少听多说,少看多想,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环境中来,从学生手中得到第一手的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反应有针对的调整计算机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2.2重视实践教学

近年来,社会人才需求导向逐渐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拥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更易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计算机教学应结合时展与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教师自身开始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从而由上至下影响学生的观念,让学生主动投入实践教学中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成功有效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将理论知识落实于实际问题中来,积极参与社会实现,提高实践能力,力争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3完善教学方案

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出发,为了适应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大量的实践操作需求,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完善教学方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针对性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用多媒体设备实现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例如,在教学过程不要单纯地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可以结合一个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创新能力。

3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计算机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化影响深远,作用明显,更适合当下社会人才需求现状,计算机教师团队应正确认识当前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