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13:5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礼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 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Western etiquette cul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massive instance's foundation for everybody the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origin, so that everybody can a better study and grasps these differences. So that better work and study.
关键词:文化背景 价值观 平等 个体
Key words:Cultural context Values Equality Inpidual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 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 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 因此,对西方人,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们喜欢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 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 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 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 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尊敬或注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 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通常,老人接受荣誉,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 " 脸 " 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 一般而言,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 因为远古的中国 ,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 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 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 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 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 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1价值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产生肇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西方价值系统以社会价值为基础,力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秩序,进而体现出价值,由于西方价值观念将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属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开始有意识地强调人的“尊严”,他们认识到理性的光辉,力求以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来完善社会,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乐观与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纪荷兰追求平等交换甚至成为国家和国民的认知,这样的共识奠定了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形成了西方文化礼仪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特点。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将利益特别是金钱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识地将文化价值放在首位,而对利益却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这造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仁爱为中心,在提倡国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长———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础上,建立起仁爱为中心的社会和家庭架构,进而形成国家。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礼仪中出现讲求“尊卑清晰”、“长幼有序”的特点,这一点与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礼仪有着巨大的差别。
2集体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3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4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中国历经了5000年的风雨,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5结语
中西方礼仪具有着鲜明的地域、历史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组成了世界礼仪体系的主流部分、在中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特色的礼仪,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中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分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流认知不同,家庭观念理解不同等原因,造成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前中西方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流正在加速,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性,要全面认知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内在因素,从而把握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关键,进而在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更好地应用中西方文化礼仪,达到对工作、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玥刘博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酒文化;中西方文化;文化交际;比较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一、酒起源不同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一)中国酒文化起源说
1.仪狄造酒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一段记载,较之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业,就算详细的了。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梁的别称。
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管理粮食。他将粮食,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但没想到两年后,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周围的山羊、野猪和兔子都因为发酵的酒味醉醺醺的,举止怪异。杜康由此才发现了这种甘味而醇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魏武帝曹操《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二)西方酒文化起源
酒神说酿酒始祖,在西方,受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影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古希腊的酒神
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与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据最流行的传说,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莱公主(Semele)所生的儿子。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Great Dionysia)。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Dithyramb)。与比较庄重的“太阳神赞歌”相比,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赞歌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开始负盛誉,并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狄奥尼索斯大赛会上表演竞赛的综合艺术形式。伟大的酒神赞歌时代也是伟大的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2.罗马的酒神
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在罗马宗教中,有为酒神巴克斯举行的酒神节(Bacchanalia)。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人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且只有女子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节日期间,信徒们除了狂饮外,还跳起狂欢的酒神节之舞。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二、酒种的不同及其成因
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造酒原料主要是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决定着中国酒的种类。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与西亚、中美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基础。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因此西方的酒种主要是指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三、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罚酒”是中国人“劝酒”的另一种独特方式。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者之间极大的文化差异,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恰当地使酒这一媒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需要承认的是,虽然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远流长。而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义,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更好地为英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更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和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西方丧葬礼俗 死亡文化 宗教因素
丧葬礼俗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沉淀和发展。不管是何种文明,虽丧葬礼俗的形式复杂多样,但是至少在遵循某种丧葬礼俗和宗教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不过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无不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丧葬礼俗的差异的比较谈谈中西方死亡文化差异的宗教因素。
一、中国的“隆丧厚葬”和西方的“简丧薄葬”
从中国的历史看,丧葬礼俗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都有“隆丧厚葬”的传统。亲人亡故后的丧葬礼仪包括停尸、报丧、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入殓、丧服、出丧择日、哭丧和下葬十种仪式。期间还要设宴招待前来慰问的亲朋,整个丧礼可以断断续续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西方丧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但与中国的丧葬礼俗想比就要简单很多了。以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方丧葬礼俗的差异。
1.墓地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至春秋时期,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风水说也由此被丧葬所重视并流传至今,在某种程度上选择风水宝地比厚葬更重要。到现在,尽管中国各个城市都实行公墓对殡葬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公墓位置的选择上,不少人还是会听从风水师的建议。
与中国相比,西方墓地的选择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以美国为例,较早的墓地一般是在教堂周围,受英国和法国习俗的影响,人们也常常选择那些位于城郊风景秀丽、肃穆安详的地方作为墓地。现在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
2.丧服
死亡是人生的重点,中国传统奉行“事死如生”、“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因此,在中国古代礼仪中,丧礼是极其讲究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服丧礼仪,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格的重要标准。丧服从重到轻,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合称五服。不同丧服穿着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其中时间最长是斩衰,期限三年。中国的丧服避精细,趋粗疏;忌华丽,尚缟素。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在亲人离世后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在传统丧葬中,西方没有像中国对丧服有明确的规定,不过中西方在丧服的颜色选择上截然不同。中国采用的是白色,中国一直就用“红白喜事”称婚丧。而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在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
3.哭丧
哭丧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是一种以哭的形式表达哀思的礼俗,贯穿了整个丧葬过程,尤其以出殡时的哭丧尤为受重视。因为出殡时必须全体子孙后代特别是男人们“唱哭”,否则就会被乡亲视为不孝。此外,哭的音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会被人们视为不孝。因此为了赢得孝顺的美名,后代子孙们往往会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职业的哭丧者。
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也有哭的场景,但是不会像中国的哭丧那样需要嚎啕大哭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人们都不能嚎啕大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忧死者灵魂安静。
二、中西方死亡文化差异的宗教根源
中国的“死亡文化”是儒家仁学道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我国原有的丧礼为表致哀;祭礼为表致敬,并有“不忘”“报德”的涵义,后渗入了佛教的果报,道教的鬼神来世观念,与原有的“不忘”“报德”思想融合,行成了中国以孝为中心的丧葬礼俗。
在中国古代儒学家看来,“生”与“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正如《论语・先进》所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因此,儒家对死后世界的认识是一片空白。道教为我国本土宗教,对来世也一无所知。后佛教传入,提供了死后六道轮回、托生转世的观点。道教即予以吸收附会,填补了死后世界的空白。于是出现了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孝道”则成为儒、佛、道在丧葬礼仪中融合的关键。儒家提出了对亡故祖先“应尽孝道”的原则,佛道提出了“如何尽孝”的办法。如此,佛道影响了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影响了佛道,也因此影响了中国人的一般人生观。“中国人在得意时人人是儒家,失意时人人是道家,去世时人人是佛家”。中国是儒佛道三教合一,而这合一的可能也可以说是由这“孝”字说促成的。
西方的“死亡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是基督教灵魂学说的一部分,意在培养人们对上帝的宗教感情,净化其道德情操,坚定基督教轻尘世、重后世的生死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人活着必须赎罪,死后才能进天堂。“人的生和死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事,死亡是灵魂摆脱了躯体而皈依上帝,人一经死亡,似乎就与自己的亲朋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躯体已经腐朽,灵魂则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了”。所以基督教轻视肉体的过程,而重视灵魂的得救。也正因为这样,对于丧礼提倡简丧薄葬,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丧葬礼俗是人类对死亡超越的外在形式,在宗教教义的解释与参与下,它将死亡所承载的伤痛、悲苦、绝望、恐惧一一化解。并且中西传统丧葬习俗的差异不仅仅表现为“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丧葬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必定体现该社会文化的某一精神,而且是人们各种心理需要的映像。不过,我们认为死亡文化及丧葬活动最终仍然是为了生者,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一如生和死不可分离一样,它们各自的文化也是紧密相连,同时又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婚姻;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因此,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本文对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简单的说明和比较。
1 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
1.1 中国人的婚姻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了家庭而不是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说:“大昏,万世之嗣也。”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结婚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两个个体的结合。追求真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人的婚姻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2 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导致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虽然这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欧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现象。
3 婚姻礼仪的差异
(1)自古以来,婚礼嫁娶在我国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周代确立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2)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的原因
4.1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大陆型环境,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也造就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注重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4.2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较外向。
4.3 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朝代的变化中,而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将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历史,历朝历代每一更替都伴随着外国的入侵,从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没有主体性而是具有多样性。
4.4
虽然在中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们仍然要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宗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去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改变。中国的注重的是顺从。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缺乏反抗和奋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国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几乎是有的。宗教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视斗争和反抗压迫,着重强调信仰,希望,爱和信任。
5 结 论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婚姻礼仪方面存在着分歧。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婚姻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差异;中国;西方;酒文化
1.引言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之一,它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东方亚洲的中国和西方欧洲的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的饮品。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品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种种不同。
2.酒文化的起源不同
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起源有着各种的传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上天造酒说。但明间更多的是是倾向于“杜康造酒说”,相传杜康是个放牧人,于放牧时不小心丢失装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失而复得,他意外发现小米粥发酵而成为醇香扑鼻的琼浆。于是杜康停止放牧,创酒坊,酿美酒,开酒肆,名扬天下,从此,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
西方关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古埃及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的,希腊则认为酒是由酒神狄奥尼索斯带到人间来的。在这些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酒神造酒”说。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相传是众神之父宙斯与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由女神伊诺及山林众仙女们抚养长大,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到处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技术,酒便逐渐在欧洲大陆盛行起来。
3.酒的种类不同
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白酒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国的酒大多都是由粮食制成。
在西方,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因此西方人们用葡萄制酒,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西方的酒种主要是主要指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4.饮酒器具不同
中国酒器以青铜器、漆器和瓷器文明。中国酒器以外形优美,装饰华丽著称。而且中国酒器大多都是成套出现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器中的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礼器一应俱全,就像现在的茶具一样。后来的漆器、瓷器上面的花纹也是十分美丽动人。另外还有一些很奇特的酒器,如:夜光杯、倒流壶、鸳鸯转香壶、九龙公道壶、渎山大玉海等等。在现代,中国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酒具都是瓷器或者是西洋酒器。
西方的酒器大多数是玻璃制品,讲究透明,这样才能观察出酒的档次高低。西方酒器轻巧方便,现在已被大多数国家的家庭所使用。西方人注重喝什么酒用什么酒具。在欧洲,尤其是以美酒和浪漫著称的法国,饮用什么样品类的美酒,配用什么样相应的酒杯。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应包括一直酒樽,一套水杯,一套香槟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至今最受欧洲人欢迎的酒杯还是纯净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状,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饰及不同设计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丽的心情。
5.饮酒礼仪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首要位置。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再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品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6.饮酒习俗不同
中国人通常在节日里呼朋唤友,开怀畅饮,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庆祝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婚嫁酒俗、丧葬酒俗、生育酒俗、寿辰酒俗等等饮酒习俗。还有好多少数民族的饮酒习惯,如女真族酒宴,幺佬族重阳酒,毛南族,傈僳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在西方,不同的国家又有不同的酒俗。在澳大地亚,只有在下午6时后,才准喝酒。如果在冬天,则要向后延迟一小时,至于新年及节日,饮酒的时间要到11时才能开始。在加拿大,则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如魁北克进餐时饮酒是被允许的,但在多伦多,则除却在鸡尾酒会之外,其它场合一律禁止进餐时饮酒。在美国的奥克拉荷马州与密西西比州,只准人们喝无甜味的酒。在瑞典,男子每月只准喝3公斤。保加利亚、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于选举时间,会有个短暂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为防止选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国,饮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见到许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边。饮酒的时间,每天长达19小时。阿拉伯国家在3000年前,就已获得酿酒之道,但是他们现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别无它法可以过过酒瘾。在印度,喝酒只能在酒市时,始准一尝“杯中物”。在德国,有许多地方,只许居民喝啤酒,其它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7.小结
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这些文化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性。正确的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和冲突,并且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问题,使得国际市场的范围更加广泛。
关键词:
商务谈判;文化差距;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文明礼仪之国,并且具有救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代表,但是西方国家在发展历史上远远低于中国两百年。很多西方人都是世界各地移民而来的,很多的民族和种族相互融合,构成了现在的西方国家。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各不相同,并且也具备了不同的特点。从时间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时间比西方文化的发展时间要长。而且,文化的实际精神价值也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崇尚道教文化和孔子学说,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基督教思想,而且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因此,西方人是运用了较短的时间创造了丰富的西方文化。现在的社会发展十分迅猛,国际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频繁,因为中西文化礼仪的不同使得中西贸易交流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探索中西方文化质检的礼节差别,提升中西贸易交易是现在的大势所趋。该项目主要研究中西方商务谈判中的礼节差异问题,并且从这些不同中进行形象的对比研究。最后,再给这些差别提供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主要主导以“仁”为核心,希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集体主义氛围。集体主义注重的是团队目标和团队理念。国外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就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有关成员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中的个人利益要以大局为重,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是个人利益的最佳体现。但是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占据核心地位。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感情、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在整个社会中,都比较注重个人主义,注重完成自我价值,并且以个人价值的体现来判断这个人的人生价值。“物质至上”是西方文化在个人价值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西方人在交流的时候主要是强调自我,也就是以传播者为中心,交流语言简单明了,并且亿实际结果为主要依据。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不惜使用多种说服方式。
(二)思维模式的不同1.统一思维和对立思维的差别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中国人谈判的主要方式就是:首先根据相关合同双方所要遵守的整体性原则和整体利益为基础进行讨论。他们比较注重双方的长效性合作。所以他们尽量减少在谈判的开始阶段就讨论相关的细节问题,而是把合同中的细节问题放到日后的谈判活动中去处理。这就谈判模式就是“先谈原则,再讲细节”,这也是中国在谈判方面最为明显的特点。但是西方人却不相同,他们比较注重细节,所以先从细节谈起,尽量不讨论原则。特别是美国人在谈判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局部把握,关注细节。美国人因为受到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比较看重事物质检的抽象逻辑性,比较注重具体内容。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比较注重“直接”和“简单”。所以他们习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2.螺旋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在叙述有关事物的时候,依据相关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表述,其中反复发展的螺旋式是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展开,避免在开始阶段就直奔主题。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使用的是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比较含蓄的表达模式比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更为有效。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则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孤立的,所有的事物都在直线向前发展,所以产生了相应的线性推理观念。3.伦理和法制意识的不同在协调人的举止和解决纠纷问题的时候,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善于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是站在法律角度。但是很多的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在中国“伦理之上”的观念已经深深的印入人们的脑海中。如果出现问题纠纷,最先想到的解决措施就是怎样获得周围强烈的舆论帮助,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中国人的严重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中国谈判人员在谈判的时候,对于活动,纠纷问题的处理,主要依赖于人际关系、利用组织、制造舆论等方式来进行处理和帮助。西方人在处理纠纷问题的时候通常会通过律师来解决。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他们注重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单纯依靠自己的良心。西方很多人和公司都会聘请专业的律师顾问、律师来进行帮助,出现纠纷问题就会让律师来处理。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他们根据一定的制度来办事,谈判结束后有关合同管理和相关的交流工作,则依据商务活动的规则也就是共同合同来限制对象。如果出现分歧,就要按照正式的法律途径来处理。
(三)礼仪方面的不同1.服装礼仪。服装礼仪是国际商务谈判中最为基础的礼仪内容。端庄得体的服装,不但是个人形象美、素养高的体现,还是对他们的一种礼貌和尊重。商界比较注重服装的得体性,服装是商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商务厅谈判的时候,尤其在正规场合要求穿着得体、高雅、庄重。2.见面礼仪。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最为常见的礼仪方式就是握手。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礼节。但是有的国家在见面的时候不是握手,例如日本在见面的时候采取的是鞠躬的方式;泰国在见面时采用的是双手合十的方式;法国人在见面的时候采用的是亲吻的方式;阿根廷人在见面的时候不但亲吻还会拥抱,通常 是男人亲吻女人,女人亲吻女人,但是男人不亲吻男人。在很多的非洲国家中,善于用身体打招呼———较长时间把手放在客人的肩膀上。3.交谈礼仪————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不同。因为长时间的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中国文化比较注重谦虚谨慎,善于说“谢谢“,”不用客气或不用谢“等语句。但是英国人的回答主要是“That'sallright”。这就表现了个性直率的不同文化背景。4.回赠礼品礼仪。回赠礼品不但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沟通桥梁,还是一种文化地雷阵,因为它不但可以巩固其情感,还可以帮助加强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但是因为文化不同而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赠酒在法国十分普遍,特别是深受法国人喜爱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但是在阿拉伯国家却不允许送酒;而在中国,送礼以双数最为吉利,在日本却认为奇数比较吉利,在美国,收到礼品要现场拆开,并且要对礼品进行赞美(虽然你不喜欢),还要对送礼人员表示感谢,在日本除非送礼人员有要求,不然是不能当场拆开礼物的,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等等。
二、处理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文化差异敏感性,建立跨文化观念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构建跨文化观念,构建全球文化观念,去除文化本位论。要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谈判人员在需求、动机、信念和谈判模式以及决策方面的不同。认识并且掌握对方文化,随机应变,使得自己的谈判风格和方式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二)在进行谈判的时候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1.要规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对方(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状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为了更加的熟悉对方,我们要解决下面的三个问题:(1)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能够用几句话或几个词就能表达其中的中心含义;(2)知道其中的阻碍因素是什么;(3)举出谈判双方可能做出的多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能够承受的哪些方案是能被对方所接受的等等。2.在准备的时候还要考虑相应的谈判方式。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谈判人员在交流的时候遇到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就要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在进行谈判的时候要避免使用一些对方忌讳的语言。站在谈判习惯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在谈判的时候对精准度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美国人比较注重语言的直截了当,喜欢直奔主题;日本人则比较含蓄等等。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3.公司代表还要对谈判做足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国际谈判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往往是国内谈判的2倍,甚至是6倍。谈判人员可以在这段时间内适应对方国家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从而保证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外语使用能力,解决语言沟通问题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困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的处理沟通问题,减少误解的产生,从而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谈判人员熟练的掌握谈判方的语言,并且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有效的处理不同文化环境中语意理解之间的问题,减少沟通障碍的出现。
(四)在谈判的过程中要抛弃种族主义观念,尊重和宽容不同文化,保持中立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各个小组成员的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有的原则和风俗在一种文化背景中是公正科学的,但是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也许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所以,谈判人员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一样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是一样的,谈判人员要学会尊重外来文化,虽然有时候对方的文化在我们的思维逻辑中是不能理解的,但是也要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谈判意识,谈判人员用属于自己的风格个策略去顺应不同商务文化的转变。比如,在同礼仪规格较高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进行谈判时,谈判人员首先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着装进行关注,从而体现出自己良好修养。因此,谈判双方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禁忌,减少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谈判双方的文化差距各不相同,有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反差。有的在一方看来是符合情理的、不能进行改动的原则和礼俗,在另一方可能就被认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不能单一的理解自己国家中认可的事物在其他国家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并且,还要学会尊重和接受异国文化,不能随意进行指责和批评。而且也不能随意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要保持中立,减少矛盾的出现,避免谈判失败的产生。在进行谈判的时候,各个民族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论对手所在的文化环境是怎样的不能理解或是无法想像,谈判的时候都要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谈判意识,涉外谈判人员要灵活多变,使得自己的谈判风格和方式能够顺应不同的商业文化种类。例如和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在进行谈判时,要注重其着装和举止,展示自己的教养和风度。但是在一些不太注重穿着的国家,穿便装也是可以进行预正式的商务谈判。因此,在和国外商务人员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尽量掌握他们的风俗习惯,减少因为不知道某些习惯而造成对象不愉快甚至影响商务谈判的发展和最终的结果。
(五)在谈判的过程中加强法律观念,增加法律意识现在的所有商务活动都是要以法律为基础的。但是因为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法律观念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属于法制国家,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观念影响深远。中国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官本位思想和关系意识比较强烈,法制观念比较薄弱,使得中国谈判人员在谈判的时候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的处理模式。所以,中国要建立完善的法制观念,加强国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司法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得学法、懂法、用法的观念深入人心。结语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会对商务谈判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假如谈判谈判双方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一些交际策略,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误解的产生。并且谈判双方只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相应的交际策略,从而为顺利谈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莉.浅议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影响的原因[J].中国商贸,2010,20.
[2]周文凯.从中西文化视角看商务谈判[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3]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一、在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是多方面的,笔者简述比较常见的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方面。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表现的是比较明显的。西方人比较理性,更强调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把理性分析作为认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注重逻辑性。而东方人往往更加感性,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体现为直觉性,认知事物往往依据事实感受。西方人尊崇的是个性发展,这从西方学校的教学方式中就可发现,他们提倡的是人生价值与自我个性成正比。而东方人更强调群体性,从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就可看出,对人的培养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尤其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和道德中的奉献品德。
(二)对隐私的态度。想必在外语学习中我们都学习过西方询问女士年龄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情,而在东方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这就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中对隐私态度的差异。东方人隐私观念不强,极其愿意和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幸福与苦闷。而西方人则极其重视个人隐私,注重营造个人空间,不愿意和别人提及,更不希望有人干预。
(三)待客文化。东方人总是大摆筵席,有时甚至会以喝酒的多少来衡量关系的亲密程度,在饭桌上,东方人往往相互敬酒,互相夹菜。而西方人强调个人权益,他们绝不会劝友人做其为难的事,更不会相互夹菜或劝酒,而是随客人意愿而为。
二、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几方面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宗教礼仪、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冲突成为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那么如何能有效顺利的开展跨文化交际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入手。
(一)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西方人的交流善于使用眼神传递感情,因此他们往往用目光交流的时间较长,而东方人却由于羞涩和礼仪问题不会长时间的直视交际对象,正是因为一些中西方非语言方面的信息存在差异,所以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际成功率。
(二)提升语言综合能力。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光有扎实的外语理论基础或流利的口语能力都是片面的,要将这两者相结合。既要了解某门语言的语法知识、语言发展历史、语序习惯等加强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又要提升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作为口语交际的主要方式。
(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有: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观看西方有代表性影视作品、了解西方时事新闻和评论材料等,这些对了解西方国家风俗习惯,提升文化修养,拓宽文化视野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王凌超韩燕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宗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融入各个国家各民族文化体系,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形成了较多与宗教有关的风俗习惯,例如饭前等时间段进行祷告,遇到困难时向“主”祈祷说“Godhelpme!”在中国不少习俗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萨、财神、土地神等风俗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道德标准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1.个人荣誉与谦虚谨慎。在西方国家,人们尤其崇拜通过个人的努力,一步一步从社会的底层奋斗,慢慢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人。个人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提倡谦虚谨慎,从来不主张个人荣誉的炫耀。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或不惑。“Your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这种谦虚在不太了解国人文化的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不仅否定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过于谨慎的中国式谦虚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国家社会盛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独立自主,崇尚个人自由,自己为自己负责,不受约束。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每个人都自我努力,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过问他人事情,认为如果接受了他人帮助,就说明自己没有本事,没有用。而中国文化则崇尚无私奉献,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帮助他人而引以为豪。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三)思维方面的差异
1.思维表达的逻辑顺序。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先整体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思维方式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写法:“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用英语则写成QingxiuDistrict,Nanning,Guang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与准确性。西方人喜欢将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西方思维准确性的特点。中国人则喜欢模糊表达,例如“你吃饭了吗?”这里的“饭”根据具体说话的时间来推断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会关系的差异
1.组成家庭结构。在中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复杂,几代同堂被认为是很幸福很温暖。整个社会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家庭,亲情观念很强。在家庭中,父母会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他们操心一辈子。子女则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在美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构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会脱离父母,独立自主。等到子女独立后,经济上就和父母脱离了,也不会赡养父母,更加不存在几代同堂了。
2.称谓。西方英美国家英语中的称谓和汉语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词,对应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国,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分出年龄大小,还要说出性别。在西方国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名字,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极其不礼貌且有违情理的。对老师的称呼,西方国家的人们通常称“Mr.John”、“Prof.John”等。而中国人却称呼“刘老师(TeacherLiu)”、“张老师(TeacherZhang)”等。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并不是称呼。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刘老师=TeacherLiu。西方国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来称呼人。由此可看出,一个简单的称谓语,由于文化差异也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会风俗、礼仪的差异
1.打招呼。在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这样打招呼:“吃饭了吗?(Haveyoueatenyet?)”“上哪去?(wherearcyougoing?)”在我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用语是有礼貌的。如果我们这样跟西方人这样说话,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隐私。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西方国家通常以天气如“Aniceday,isn’tit?”“howareyou”等打招呼。
2.隐私权。、家庭情况、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属于个人的隐私,如果问及这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对此会比较反感,认为是刺探别人隐私,听了会反感,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问对方年龄、婚姻、工作、收入等问题以示关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结婚没有啊?”这些问题在中国人听起来是一种关心,一种问候。中国人聊天时谈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经地义。由此可见,隐私问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3.感谢。“谢谢”一词在我们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使用。如果说了“谢谢”,听起来会总觉得怪怪的,或者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距离感。而在西方国家,“Thankyou”一词适用于一切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有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在西方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什么的时候,国人一般表现都较谦虚、内敛,回答是“不用麻烦了,随意”等。按照西方国家风俗,想要就直接说“Yes”,不想要就说“No”。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较为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礼。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礼。国人和西方国家对送来的礼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国人先推辞一番说不要,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表现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地接受的样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来看是什么东西。如果当面打开并表现得喜形于色,可能会被别人认为这个人贪财。在西方国家,无论喜欢与否,对别人送出的礼物,都要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5.女士优先。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是西方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女士优先的礼仪要求男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照顾和保护女性。而中国则是以尊老爱幼、尊师为传统礼仪。当尊老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冲突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优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乘坐公交车时如果一个长者为一个年轻女子让座,那是不可思议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励学生最大量阅读
如果要理解另一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作为学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从而尊重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文化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原版英语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透过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生动地反映该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等。同时还多读报刊和时事评论文章等,如推荐学生阅读《时代周刊》,从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而且还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不定期举办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
学校可以以班级、专业或者系部为单位来举行相关的中西文化知识讲座。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所用教材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题材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文化知识讲座,对有关中英文化差异方面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扩展。例如,在讲到颜色词的时候,红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红色代表吉利,是褒义词;而在西方确是危险的信号,是贬义的。教师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颜色词作为一个专题知识讲座,让学生对颜色词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座,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提高。
(三)开辟第二课堂
1.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等。英语教师可以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给学生唱,通过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同时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看英语电影和电视时,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
2.组织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面对面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目的地培养高职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四)明确英语教师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语言,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等,进而达到中西文化顺畅交流。在这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就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理解学习英语,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认真学习英语语言,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三、结语
关键词: 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地域不同则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为什么西方的笑话不能逗乐中国人?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差异。在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注意语言的讲授而忽略有关的文化知识,这就造成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但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沟通。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融合,首先我们就应该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语言的了解,与此同时,语言则会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我们在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差异。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由此可见,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语中与水产、航船相关的词语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缘木求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涉及生产劳动方面的词语就特别多,比如英语中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搬或运”这个动作,但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如扛、挑、担、抬、提、挎等。此外,汉语中我们常用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说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马)呢?原因是中国人一般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这些都体现出生产劳动给两国文化带来的差异。
(三)风俗习惯
1.称谓、称呼及敬语谦词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少。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也产生了权力和义务上的不同,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时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是非常得体而又亲切的,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做法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西方,他们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汝、尔、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语。中国之所以敬语谦词如此多也是源于我们的礼仪制度和中国人传统的等级观念,它要求人们跟长辈、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同时,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在我国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如不使用,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或家庭情况等问题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国家,集体主义观念强,所以中国人很可能会问及这样的问题,以示对别人的友好和关心。例如,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每个月工资多少?”“你家有几个孩子?”等。而因为西方气候易变,所以见面经常讨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不会问及隐私问题,这些问题会令他们尴尬,难以回答。
(四)历史典故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如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就会很难理解对方,很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英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如莎翁的作品、《圣经》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语法形式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有时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没人管你”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句间关系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二、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语言学习才会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渗透。
(一)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随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政治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学习英语铺平道路。例如,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推广,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们国人所接受。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教师可以就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讲有关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来历以及这方面的习俗,这样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而且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英语电影、图片等,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更为地道的英语。如,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可以帮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学到很多可以随时运用的英语精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1.找出电影台词中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部分;2.反复听电影片段,并跟着模仿;3.疯练,直至脱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点单词、口语要素和实用句子,举一反三,直至运用自如;5.话剧表演。
(三)注重英语俚语(American Idioms)的传授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俚语正是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俚语很多时候不容易被理解,导致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堂讲授,要求或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与时间,这样理解会容易些。
(四)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了中西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分析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到终身学习的本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者对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深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更理解本国的文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差异的传授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文化教育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真正融会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并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使英语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更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