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

中小学学校管理

时间:2023-01-13 21:5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学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学校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加强;措施

如今的社会对中小学的管理要求较高,各大学校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为了给广大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也为了给今后的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加强中小学的管理,势在必行,那么主要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入手呢?首先应该逐渐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教师队伍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德智体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树立以德育人的教育观念,坚持科学的管理,建设长远的发展观,切实的履行教育者的职责,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真正意义上加强中小学的管理,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校的日常管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优秀的学校,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现阶段的中小学,规章制度不是非常的完善,有许多疏漏之处急需改进,所以,广大中小学应该按照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管理经验,建立出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旧有的不符合现代要求的规定,要进行改良。建立出规章制度,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则是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办事,来管理学校。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少如教师违规,学校各级人员违规的情况,按照以往的中小学管理思想,不严格按照规章来办事的学校必定会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但是,要想真正建设一个能创造有用人才的学校,一定要按照指定的规定来管理,不论是老师,学生,又或者是学校各级管理人员,都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规定、遵守规定。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学校的制度管理就上升到了文化育人的层次。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建设出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所有学校的共同愿望,同时,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和学校的管理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强加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做到经常用各种务实可行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随时保持了解最新的教学模式,最优异的教学观念,保持教师队伍的积极向上。另外,还要加强教师责任观的建设,加强其素质道德建设,让老师们能够尽职尽责地管理学生,在课堂上面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对落后的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包容心,不能责备和放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校以教师队伍素质的加强,带动学校管理的加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对学生的教育也要一起抓。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主要来讲,学生的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是道德思想教育,相比文化教育,道德方面的教育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事关重大的意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贯穿“知行合一”方针。一方面要对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以科学的方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配合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让学生自己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配合团委、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定时的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的优良品德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把外在道德要求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思想品质。

三、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革新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情况,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一个受到广大师生喜欢的教学氛围。随着课改的逐渐推进,广大中小学也应该切实地根据课改,以科学的理念完善课堂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在追求优质高效教育教学方面永不停止追求的脚步。

新的时代对于学校的要求也不同于以往,学校身上肩负的责任也更加的艰巨。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急需要进行革新。旧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大为降低,这是影响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唯有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这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努力。应先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模式中发现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然后,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学校上下要严格地按照方案来执行,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进行实践,不断调整,通过实践的考验,来验证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显著地改善教学质量,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加强学校的管理。

总的来说,推进改革,切实地加强学校的管理,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讲,任重而道远,但是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所以中小学的管理者们应该以身作则,切实地履行自己教育者的职责,通过对学校管理的加强,为今后的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 杰.论学校管理的加强[J].理论研究,2011(7).

第2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小学管理改善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实际

一、加强小学学校管理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学校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想提高学校教学水平、质量,必须加强小学学校管理,并切实地进行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好小学学校管理,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能对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是驱动学校持续、能动发展的动力,能保证学校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抓好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更好地执行日常行为制度和德育制度、激励制度,促使学校管理焕发出文化活力。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加强改革创新,能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加快学校价值观的内化,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决策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更需要注重文化立校,从而保证学校教育、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小学学校管理问题及原因

现在很多小学都实行校长负责制,提出自主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课程计划,紧抓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领导班子、少先队、班级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学校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学校重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成绩取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现行的领导体制不利于提高领导的办事效率,在某些事情上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一致,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凝聚广大教师的力量。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所谓的科研研究给一线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并且社会对广大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进程,因为科研仅仅成了追随新课程改革的一件时髦事,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科研是揭示教育规律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暇从事真正意义的教科研活动,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利于提髙教育教学质量,不应是最后结题时召集大家弄一个结题报告,这样看待问题缺乏广度、深度。小学教师管理是小学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教师心猿意马,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可低,教师管理存在挑战,小学教师生存现状堪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随着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的推进,光环是荣誉但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师工作是铁饭碗时代一去不复返,小学老师的社会压力大,社会竞争加剧,对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学习来更新知识,这有时也演化成一种压力;另外,小学教师收入水平太低,小学教师的收入只能勉强满足生活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力度不断地加强,超负荷工作,使老师出现了很多职业病,新时代的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使得部分教师管理学生畏首畏尾,每一种关系的处理都是一种挑战。不愿甚至不敢管理一些学生不良行为,部分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小学生管理方面,教师在小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有的教师不敢管孩子,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小学教师的影响力在减弱,缺少主动管理学生,做学校主人翁的意识。来自社会不公平的影响,教师作为管理者却丝毫不敢批评孩子。部分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欠缺,处理的方法欠缺艺术性,他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存在欠缺,有的父母以暴制暴,有的家长采取“完全放养”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行为习惯就比较差,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周到地关爱,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是非观念,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加强小学学校管理

针对大多数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的现状,要对校长权力责任加以监督和追宄,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避免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上出现失误,有利于校长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办学上。加强小学教育科研建设,小学校长应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设立教学科研机构,建设科研队伍,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活动。根据小学现有的教育科研混乱,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应成立教育科研机构——“教学研究室”,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优化小学教师管理,提髙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提高小学老师的经济待遇而努力。优化学校对小学教师的管理,减少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加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中,严禁小学“择校”政策,发挥教师主人翁的作用。学校应结合个体情况,加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提高小学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素养,要想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加强学校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约束媒体报道不实的行为,不能对教师师德“一棍子打死”,重塑教师正面的社会形象。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小学还应幵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方法,加强班主任的道德修养和管理水平。构建小学生管理多元化体系,让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各种社会力量辅助学校管理。建立合理的小学生规章制度,一个规则里面应该细致具体,让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

作者:王敬雷 单位:德惠市万宝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秋芬:文化视野下的中小学校管理变革[N].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2013(3)

2.杨雪.张百钢.张军:学分制下的??学选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教M,2000年第9期

3.苏榕娜:结构组合与运转情况一福建省中小学、中职学校管理队伍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如何实现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笔者根据中小学档案管理的现状,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就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中小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注重硬件实施建设,轻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存在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普遍不够重视、学校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资料单一、档案存放条件较差、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等问题,特别是多数学校的档案管理还处于人工管理模式,与教育发展很不适应。因为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方式,特别是案卷多为纸质档案,卷内纸质好坏混杂、页面大小不一、手写打印墨迹有浓有淡,且信息量大,数据繁杂,安全性差,不仅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密等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由于人工档案管理检索手段落后,查阅利用不便,给档案存放保管、更新达标、日常维护带来了很大困难,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影响着档案利用价值的提高。

二、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针对中小学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现代化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刻不容缓。根据中小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和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图文声像等原始档案资料,并以硬盘、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介质贮存,具有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保存期限长等纸质档案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真正实现了文档一体化,文字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并存,可以为查阅者方便地提供查询、阅读、交流、使用等多项服务。

2.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各学校培养和造就了高素质的专职工作人员。从笔者所处的地区来看,尽管中小学校档案专职管理人员缺乏,且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但也有不少经过专业学习和业余自学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独当一面,各显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只要领导重视,上下合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解决好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发展中的问题。

3.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具有以地区或学校建立网站、网页、局域网或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的优势。如一个学校或地区建立自己的档案网站、网页,就可以方便地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提供网上利用服务,在学校自己的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的公开化,可以通过网络征集各界人士对学校发展的意见或建议,更便于广大群众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以利不断改进工作。

三、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中小学档案管理必须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1.教育发展表明,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越来越发挥着纸质档案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基础。因此,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小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3.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对学校所有师生员工档案的日常管理,积累管理经验,而且可以逐步实现与名校名师建立合作联系,发现、改进、创新自身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学校管理水平。

四、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实现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目前,虽然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明确规定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的标准,但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至少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提高。当务之急是配置相应的信息设备,配齐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严格要求学校各职能处室要以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形成正在形成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则要明确建档标准,及时予以立卷归档,逐步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2.建立中小学校档案管理数据库。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档案正在由原来的笔写文字或打印件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中小学数据库建设。只有数据库建设好了,才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

3.稳步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将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有计划地为学校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学、办公信息化水平。

总之,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方可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莹.试论电大科研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课程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学校的课程管理应该是课程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环节。我国由于长期秉承全国统一的课程管理传统,学校管理课程的权力非常有限。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学校管理课程的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育改革逐步赋予地方和学校以适当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面临新的姚战,能否成功应对这些挑战事关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分析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以及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

学校的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课程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的管理。实践证明,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限,是创造性地实现国家的课程意图、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世界课程管理政策改革的趋势来看,各国都力图建立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以保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课程的自和主动性。英、美等国曾经实行典型的分权课程管理体制,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他们通过推行国家课程、制定国家课程标准逐渐加强了中央对课程的宏观调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正好与英美相反。但是,英美等国的中小学在课程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且卓有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时,在新课程的国家实验区,基层学校调整了学校课程管理行为,一年多来,广大教师无论是课程意识还是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认真思考学校课程管理的必要性,重新认识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对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面临的各种姚战大有益处。

(一)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泰勒等人强调要区分两个层次的课程,即有意图的课程(intended curriculum)和实际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提醒人们重视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整个课程过程中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正因为如此、课程实施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较多。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协调起来,才有可能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换言之,课程管理是课程实施成功的保证。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场所,领导和教师对课程实施负有组织、安排、决策以及监督等职责。研究表明,校长在课程实施今的领导风格与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明显的相关。霍德和霍尔(S.M.HordG.E.Hall)归纳了三种领导风格,即反应者(responders)、管理者(managers)和发动者(initiators),并认为校长领导风格如果能由“反应者”发展至“发动者”,将大大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教师之间交互作用模式也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之间的合作、交往与信任程度越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就越理想、反之、缺乏合作与支持的教师交互作用模式会阻碍课程实施。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不但直接表现为校长的领导风格,而且决定了教师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最终决定课程实施的成败。目前,我国中小学在课程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学校没有从课程管理上寻找解决途径,是导致这些问题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必须在认真考察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提高课程管理的水平,科学指挥课程实施,使之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学校课程管理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有完美的课程管理才能有理想的课程实施。

(二)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特别强调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谋求更加满意的改革效果。研究认为,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必要在各种专业活动中得以展现。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和决策被一致认为是教师专业自主的一个直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之一。

学校的课程管理状况决定了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程度,呆板、机械的学校课程管理模式必定束缚教师的手脚,限制他们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的专业自。我国中小学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传统,缺乏必要的专业自,这是造成他们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提高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条件和保障、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增强了专业自信心,有利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可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当代建构主义以及智力理论结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必须重视学习的具体情景以及课程本身对学生个体经验的适应性,否则将难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客观地讲,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未必适合学生的学习。我国推行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赋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课程自,其重要目的就是力图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其实,教师在增强课程适应性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要依靠教师付诸实施。如果把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理解为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过程,那么课程最终是否具有适应性将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情景。

让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意图和目标、增进师生之间交流以及提倡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是提高课程适应性所必需的,学校的课程管理可以在这几方面提供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为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是衡量课程适应性程度的重要指标,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协调人力、财力、物力,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意识有待增强

由于受全国统一的管理课程政策的影响,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指示,他们被动地等待,直到有了详尽的指令之后才照章行事。习惯于这种课程管理模式的中小学,很少考虑课程管理问题,长期以来造成学校和教师课程管理意识非常淡薄。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就很难自主地、创造性地将课程作为学校自身的东西加以实施,遇到问题也很少从课程管理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推行后,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宏观指导,这留给广大中小学更大的空间和余地。淡薄的课程管理意识必将使学校许多工作放任自流,最终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可以说,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不但为学校管理课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更加迫切地要求中小学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管理,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是典型的“外控管理”,这种管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要求较低。他们的任务仅限于依照行政条例和命令完成任务,看重效率轻视效果。为确保教学效率,就必须建立统一、有序、稳定的教学秩序,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可以说.这种学校课程管理强调的是行政手段,并把课程管理视为一般性的常规管理。管理学研究认为,系统本身的结构越是简单、构成要素越是单一。工作任务越是固定,就越适合常规管理和依赖行政手段;反之,就越需要建立灵活机制及时作出科学决策。学校的课程系统结构复杂,构成要素众多,课程人员的工作变动不居,如果仅仅依靠行政手段‘遵循常规管理的原则,必然降低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

在学校课程管理中,如果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学校领导单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解决一切问题,课程管理信息多为单向输出,得不到及时交流与反馈,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课程决策失误。对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会限制课程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性非常强,不但要熟悉懂得课程理论,而且要深入地研究课程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新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如果学校仍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课程,不去研究课程管理中的问题,必然使学校课程管理停留在较低水平,最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学校课程管理的领域需要拓展

在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下,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的领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于对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这仅仅涉及了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个环节。研究认为,学校课程管理应该包括对从课程的计划、编制到实施、展开以及最后评价的全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后,学校课程管理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又要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除了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外,必须组织力量研究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目标和标准,创造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校本课程则要求学校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进行管理。由此可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中小学校必须适应新的要求,积极拓展学校课程管理的领域,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主动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下图可以说明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领域。

说明:唐德海在《大学课程管理引论》一文中绘制此图说明课程管理研究的基本范围。笔者认为,借用此图可以说明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领域。

(四)领导和教师的角色急需转变

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体现了课程与教学二元分离,把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图纸”与“施工”、“设计”与“操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领导就是上级行政部门指令的执行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的要求,组织学校秩序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领导看来,管理就是“控制”、“督促”、“检查”等的同义语,他们习惯于发号施令,制定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长官意志”,强化了学校的“官僚体制”特征。教师是既定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他们乐于接受管理,宁可按部就班也不愿承担责任,教学活动显得非常消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的是一种大课程观,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密切关系,要求重建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中小学领导应该从上级行政部门指令的执行者转变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领导者,这要求他们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扬民主,充分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深程实施的效果,努力使学校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教师应该从既定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这需要他们具有反思与批判意识,进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

三、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重视课程管理的研究

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但课程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涉及学校教育中最核心、最复杂的课程问题,是与学校教育目标直接相关的,因此决不能简单套用学校其他管理工作的做法。这就需要我们把课程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加以探讨。我国的课程管理研究是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这不但影响了课程理论学科群的建设,制约着课程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使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加强课程管理的研究,是我国课程改革实践与课程理论发展的共同要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英、美等国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供我们研究借鉴。但国外的研究针对的是他们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只能在有限的方面为我们所参考,而不能直接指导我国的课程实践,更不能代替我们的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小学在学校课程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新问题将会层出不穷。因此,应该从我国实际以及具体的问题出发,对学校课程管理的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课程管理研究才会真正发挥指导学校课程管理实践的功能。

(二)改革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

第6篇

近年来,“校本管理”这一管理制度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阶段教育教学机构当中,中小学对这一教学管理理念的认可也有了深入的发展。而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校本管理”也成为强调教育管理,凸显学校本文的重要理念。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这一管理理念进行落实并且实行到中小学管理体制当中,就成为当前教学制度改革的重点。

一、中小学管理理念革新的现实基础

1.学校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政府的干预和宏观管理,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内部进行的自我管理。因此,学校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就推动了中小学学校自身管理理念的革新,为校本管理这一全新管理模式的引入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基础。校本管理实际上就是将从前的政府集权管理,转变为权利的下放,逐渐的实现了分权管理,避免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中小学校都成为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这一现象的出现。

2.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外部,更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1985年《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逐渐实现校长负责制。长期以来的课程标准改革以及地方课程发展,都无一例外的体现出校长权责的重要性,为校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更多的制度保障。

3.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变化

伴随着社会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制度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当中,涌现出许多的民办学校。这些民办学校不仅拥有更为健全的硬件设施,更拥有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大多数民办中小学可以独立的聘请校长、教师等,以确保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换言之,民办中小学更能够实现和满足社会对于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对学生整体发展的满足和体现。另外,一些“民办公助”院校的成功办学更是为我国的办学体制改革带来了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为中小学管理理念的革新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4.社会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为中小学的开办和管理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许多的家长以及企业乃至社区都想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当中来。学校的管理也离不开这些社会成员的参与,只有全面的落实参与,增强参与性,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中小学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二、提升中小学管理理念革新的策略和方法

1.加强对于校本管理的研究和发展

校本管理主要是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史,而我国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借鉴和接受的。所以无论从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熟悉度还是人们的接受程度都相对有限。只有不断的让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研究并且和现实的教育教学制度相结合,才能够有效的将这一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应用到我国中小学管理当中。

2.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

由于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经济政治制度也与从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和管理,进行必要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也成为必要的做法。虽然说校本管理是进行权力的下放,可是为了避免因为学校自主管理造成的教学制度混乱,就必须进行试点。只有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进行实行和落实,才能够逐渐的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发展和应用。

3.利用法律保障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革新和发展

在校本管理落实的最初阶段,利用法律制度进行自我的保护是中小学应该选择的一种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涉及的内容并不是一个方面,所牵扯的人也并不是某一类。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必须要实现必要的制度保障,确保家长、社区、社会、企业以及学校都应该明确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做为新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更应该有一定的政策照顾。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做为保障,确保新疆地区的教育和管理可以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4.增强必要的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4.1增强决策意识

自中小学办学以来,许多的校长对于自身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很多时候校长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以及上级政策的执行者。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来看,校长应该具有很强的决策意识,而不应该墨守成规。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长需要将上级的指示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状况进行结合,对于一些事物的决策校长应该自身决定,增强决策意识有利于办学的开展。

4.2增强开发意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在学校的资源开发中,人力资源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应该对于教师的特长、禀赋以及专能进行培养和挖掘,更好的进行师资力量的配置,这对于教学的开展和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

4.3增强目标意识,力求教学管理精致化

学校在进行办学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效;应该将一流的办学质量,一流的师资配备以及一流的学生培养做为教学的重点和管理的难点。力求将教学做到最好,将管理做到最为精致。

4.4增强教学的中心意识

学校的中心意识实际上就是教书育人,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逐渐偏离了轨道,不明确教学的中心意识是育人,而是不断的进行营利的宣传和公关的打造,这就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对于中小学的管理理念革新也没有帮助。

5.注重地区发展特色,依据实际开展教学

新疆地区本身就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对于这一地区语言教学的特点,将双语教学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无论是班主任的管理还是任课教师的授课,都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同时也应该注重这一地区文化发展的相对缓慢,依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第7篇

一、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各地各校要对*副省长的讲话立即进行一次全员性学习,尽快将会议精神贯彻到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强化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强化日常管理,狠抓各项科学预防措施的落实,积极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立即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各地各校要从11月18日江西省发生的因拥挤踩踏造成6名学生死亡事故中吸取教训,引起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隐患大排查,防止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要对食品卫生、饮用水、交通安全、卫生设施、消防设施、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重点摸排,对中小学校楼道、楼梯间设施以及食堂、厕所、宿舍等易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专门排查。对学校安全制度、应急预案的制订情况及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专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登记在册,及时整改,发现重大隐患或对整改有困难的,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各市要加强对各县(市、区)的督查,并在12月中旬之前完成督查工作,我厅到时也将组织力量进行抽查。

三、进一步规范接送车管理

11月21日,黑龙江省一辆满载小学生的非法接送车,由于车辆超载,车速过快,导致车辆在营运途中发生坠桥翻车事故,造成8名小学生不幸死亡。各地要引以为鉴,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进一步贯彻全省中小学学生接送车管理工作现场会暨电视电话会议、省*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接送车管理的意见》精神,对学生接送车工作从严管理、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狠抓落实。各地一定要按有关规定对学生接送车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严把车辆关、驾驶人关,限制不符合条件的车辆从事接送任务,从源头上解决“病车”’、“黑车”等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乘车教育,教育学生拒乘“黑车”、“病车”和超载车;各地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和考核制度,对接送车辆给予补助和奖励,以调动客运企业或接送车车主、驾驶人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

各地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内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堂环境卫生和食品购买、加工等的管理,加强对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要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与清洁卫生,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要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五、依法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基层事业单位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整个社会再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学校同样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担负着国民教育的基础责任,认识和理顺它们的财务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也不同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教育行列下的财务管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类事业单位,它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几乎全部来自财政拨款。其次,事业规模宏大,中小学作为一个基层事业单位存在,点多、面广,应该是我国事业单位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类。再次,各个中小学虽然办学规模有大有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中小学财务管理都是以校为单位,独立核算。

虽然近年来,中央地方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越发重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显著增加,但由于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客观性、局限性和狭隘性,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收入和支出的“有缝”衔接方面。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各学校的收入全靠财政拨款到账,才能予以支出。财政拨款时间和进度是按财政程序进行的。而学校的支出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即时开展而产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时间上的特殊性、临时性、突发性和创造性,这样就会产生财务服务教育教学活动的滞后性或者闲置性。例如,财政对于大部分资金计划是按月拨款,而对于学校来说,一般春季学期开学初,都是亟需开支办公用品、设备检修等各项学期启动费用的高发时段,特别是小型学校月拨经费非常有限,春季开学初恰逢才拨付1-2个月经费,根本无力支付开学所需各项必要开支,这样就会导致财务服务跟不上学校运转,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得不到后勤保障的局面。

二、财务负责人的财务素质方面。《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些法律明确了单位领导即校长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学校领导一般是教育专家但非财务专家,可能会出现重教学管理轻财务管理或者对财务管理不精通的情况。

三、一般财务人员的素质方面。有的学校的财务人员由教师转岗或兼职,即使有的是财务专业出身,而大学学习也有其片面性,教师重企业会计教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和财务知识浅谈则止甚至免谈。所以学校一般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其实也是非常浅薄懵懂的,这也影响到学校整个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四、结算中心独立于学校管理方面。按照财政部、教育部联合颁布的《中小学财务制度》的要求,不具备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学校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体制。于是各地普遍设立教育结算中心专门负责核算各校账务。由于结算中心独立于学校存在,未直接参与学校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做账只能“望文生义”全靠单据上的只言片语,因为不了解或者单据上说明不详细可能出现支出计入项目与经济活动实质不准确的情况。而且中心一人兼任多校会计记账任务,也无结余时间和精力钻研各校财务管理并提供给各校财务负责人作为参考。

五、学校教学活动期间与财务考核期间的不一致方面。学校管理和规划,是以春季学期、秋季学期来作为期间划分的。而财务管理体系中,不论预算编制与管理,还是决算考核与评价,都是按照自然年度来划分期间的。纳入学校管理规划的秋季学期末的教育教学活动考核是达成的,但该活动产生的费用可能已经跨越了会计年度,是与预算期间不符的。若是考虑到这一因素,将其编入下一年度预算,“二下”政府预算批复也不能在短期内立即下达,还是会影响该项期末活动的费用报销问题。

针对中小学财务管理客观存在的几点问题,想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多方联动,共同改进。

一、学校在编制预算时,要分清哪些是需要按进度拨付的资金,哪些是需要按申请一次性拨付的资金。划分清楚资金拨付方式,避免出现“兵马已动粮草未到”――教育教学活动已开展,相应的用品设施得不到供应的情况。同时,对于特殊月份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提前部署,计划周全,必要时做好与财政的沟通工作,工作布置上也要考虑与财务关联上的时效性。

二、上级主管部门要多组织开展财务培训,及时对财务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宣导各项财务政策。各校负责人、财务人员也要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学习各项财务法规,钻研财务知识,不但要自己弄懂财务,还要结合各校实际,建立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杜绝违规违纪。

三、财务报销时,财务人员要督促经办人员在财务单据上详尽说明开支原由和具体情况,必要时附上活动记录等资料,便于结算中心人员记账时准确归属费用科目。各校财务人员也要与结算中心记账会计对于财务事项保持充分的双向沟通。

第9篇

最近几年,专家、学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加强课程管理的重要性,对课程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过去对课程管理研究的基础薄弱,当前,中小学课程管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管理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本文试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加强课程管理的建议。

一、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化

我国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中,课程管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中小学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就行了。这使得中小学在课程管理中长期处于“外化”“边缘化”的位置,缺少话语权。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课程管理能力不足,甚至产生一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心态,课程管理意识淡薄,表现为:

(1)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不够

就教育领域来看,我国课程论研究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人们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更少,把教育管理作为课程管理的上位概念,或者把课程管理当作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再专门讨论课程管理的问题。事实上正如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一样,对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课程管理的研究。

(2)对课程管理的“软件”研究不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课程看作一系列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课程管理对这些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但课程管理不是把各要素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我国课程论研究者对此研究不够。

(3)课程管理视野狭窄

本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没有先例可循,在改革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大都与管理有关。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意识薄弱, 课程管理视野狭窄,遇到问题不是从管理方面找出路,而是从行政角度找对策。

2.管理手段行政化

行政方法是课程管理的方法之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采取行政方法管理力度大、推进快,课程管理可以采取某些行政手段,使执行者有章可循。但是行政管理方法容易导致不顾实际情况,强制人们“齐步走”,加之管理权过度集中,会使课程管理失去活力。而课程系统具有复杂性,课程运行中会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行政方法是不可能对出乎预料的情况事先给出应对策略的。再者,行政方法也可能为社会舆论左右,受“长官意志”的影响,不容易保持稳定和连续。

3.管理情境静态化

课程管理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情境的多变性的特点。而不少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既不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又不考虑具体课程实施的条件,使管理情境静态化。在课程管理中,一些学校希望设想出统一的计划、标准和规范,或者一劳永逸地实施方案,这是不符合课程情境的多变性特点的。所以不能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当作教条,而应看作是服务于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南。

二、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建议

课程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论者有两种观点:二元对立观和整合论观。用二元对立观做指导的课程管理,不能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求助于涵盖性强的课程管理。因此,要把课程管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来认识。

2.课程管理“去行政化”

课程管理去行政化,就是要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由科学理论指导的专业问题,必须反对将课程实施程序化的倾向。真正的课程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剥夺了校长、教师课程管理的权力,造成校长和教师课程智能的短缺。

3.由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

“平面式课程管理”是从某门学科的角度出发,静态的、直线式的审视问题。而新课程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综合体,因此,应以全新的课程管理观观照学科的发展,即采用“立体式课程管理”,将影响课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有效组织安排。

参考文献:

第10篇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赵居礼

一、澳大利亚教育的概况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致承袭英国的系统,实行10年制义务教育,而澳大利亚的大学要求学生完成12年教育。澳大利亚中小学使用全国材,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包括: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学、体育等。10年级结束时学生会参加一次毕业证书考试,之后学生可以选择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或进入职业教育学校,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两年获得12年级证书,以达到大学入学要求。澳大利亚学生在12年级毕业后若想继续进修,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以实务课程为主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第二,具有学术理论性质的大学课程。申请资格以12年级的毕业会考成绩为依据。

中、小学教育

澳大利亚公民和永久性居民义务教育的年龄为6岁~15岁(小学和初中)。小学一般分为六至七年级,初中则七或八年级至十年级(如同我国的初一到高一)。澳大利亚的义务教育到此为止。在10年级以后,多数学生会进入高级中学11年级及12年级(如同我国的高二或高三)。在初级中学里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各个学校还开设有广泛的专长或技术性的选修课程。读完初中后一部分学生将出去找工作。但大多数学生升入高中就读。学生高中毕业并通过会考后,才可在专科以上高等院校就读。

高中教育

澳大利亚的高中教育年限为两年,即11年级和12年级。在高级中学里,虽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英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但是学校并没有设定必修的课程,学生是依据自己兴趣或将来自己可能选择的方向来选修课程的。所以,高中学生除了继续学习英文和数学外,还须选修其他课程,如外语(德、法、希腊、意大利、日语等)、商业、法律、经济学、工业技术、电脑及电子技术等课程。现在,有的学校甚至设计一些课程,来满足一些不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需求,而这些课程皆是与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密切合作而设计出来的。读完12年级后,学生毕业成绩是由平时校内成绩与统考成绩决定的,高中毕业成绩也是进入大学学习的必要条件。各个学校学年有些差异,但一般通常分为四个学期。除12年级外,学生一般可以在任何一个学期开始时插班。大部分的中等学校是综合性的男女合校制。

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是全国性认可与互通的职业培训教育体制,主要提供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大部分课程都更具实用性。TAFE学院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种类繁多,包括专业、半专业,高级技师、技师及操作员等不同层。TAFE的很多课程是与工业团体共同开办的,以确保提供最切合实际的训练和最新的专业信息。TAFE是三级教育中最大的部门,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有70%的澳大利亚中学毕业生进入其间学习。

虽然各州的TAFE有它们各自的行政体系,但是所有文凭资格都是全国互通与承认的,尤其大部分的专科文凭课程更是受到各大学的认可并可以免修或转移部分学分,即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报读大学学位时可以免修部分学分。TAFE的学年上课时间为2月~12月,课程科系多而且广,从短期的数小时、几个月到长达三年的全日制课程都有;教学方式以课堂上课及实习为主,但是大部分课程也采用大学的上课方式;各科的评分以作业、课堂讨论、实习和考试为依据。

大学教育

澳大利亚共有大学42所,其中36所是纳入国家育体系的公办大学。4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澳大利亚公民、永久居民和新西兰公民可按“高等教育捐助计划”交付费用在公立大学就读。当然只交部分,其余费用可在找到工作时交付。

二、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和拨款体制

在教育管理方面,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有明确的职责划分。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教育的宏观政策,确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国家教育的目标与标准,但不直接管理任何学校。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由州负责,州政府制定所有有关中小学的法律法规,在教师聘用、学校管理、资格评估等各个方面具体实施管理;在职教方面,则负责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其教育拨款分为联邦和州两级。其中州政府主要负责政府学校(指中小学)的经费,联邦政府则主要负担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以及非政府举办的中小学校的经费。联邦给各州的教育拨款,多数是经常性的项目,有的则是附加条件的。各州在获得拨款后,每年需提交经费使用情况的报告,接受联邦政府的监督。附加条件的专项拨款是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或标准的重要手段。

三、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系统

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国家资格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提供了全国统一并被普遍承认的学历级别认证体系。这一资格框架中包含有12个资格证书。其中学校教育系统(相当于我们的中学)可授予高中毕业证书、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可授予一级至四级证书和大专文凭、高级大专文凭,大学则可以颁发大专文凭、高级大专文凭,以及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在这个体系当中,中学、职业教育和大学所颁发的证书有一些是相互重叠和交叉的,这种设计为学生在不同教育体系的流动,为公众接受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

澳大利亚不实行国家证书制度,公私立的学校都可以颁发自己的文凭。由于资格框架下的学历更具有相近的标准和质量保证,所以尽管在资格框架外,还有其他的学历存在,但资格框架内的学历在全国被普遍承认,许多学校都已注册以便能够颁发此框架体系内的证书。

四、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州之间、不同体制的学校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首都堪培拉地区公立学校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改革过程。由原来的集权体制,即教育的权力主要由政府行使,通过权力下放,给社区、教师和家长充分参与教育事务的权力,形成高度分权的管理体制;此后,又由分权体制逐步回收权力,形成目前的平衡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不仅仅是堪培拉特区的教育部,包括堪培拉的家长委员会协会理事会、学校董事会、校长、教师员工、家长委员会、学生和社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或影响政府的决策。在这个体制中,学校的自主性很强,主要是通过校董会进行决策,实施自主管理;同时各个相关方面又通过比较健全的方式参与管理,影响决策。政府的教育部门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咨询、支持、服务等作用。

评估是政府实施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公立学校每三年要接受一次评估。评估由教育部的学校总监、校长、学校董事会的主席或者代表、家长委员会、学校员工代表、学生、其他学校校长及独立的咨询人员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进行。主要检查学校的教学计划文件是否达到标准;学校是否执行了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未来的计划;学校目标与系统目标是否适应等内容。评估结束,委员会要提交详细的报告,并允许各方面表达他们的建议意见,促进学校改进。评估是在学校经费中支出的,由政府认可,但评估本身不是政府的职责,而是反映社区、家长的希望。评估的结果会送给教育部门,但目的不是为了比较学校的质量高低,而是将学校的工作与政府的要求相比较,如果政府发现学校的某项工作未达到要求,则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帮助学校关注此方面的问题。

教育部门的管理也涉及经费的拨付,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评估、雇用及监督等,但并不干预学校具体的管理事务,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等。学校的大部分事务由学校董事会进行决策。

五、董事会、社区、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第11篇

【 关键词 】 中小学;计算机技术;教育;管理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eaching Management

Wang Kui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hongqing 404000)

【 Abstract 】 The extensiv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 part of the communit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a national education must do,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be to achieve universal access to computer technology, so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management.

【 Keywords 】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mputer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 引言

中小学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教学,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多元化不仅可以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职能化和现代化,还可以切实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培养信息化人才和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这对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作用。

2 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1 可以加强课程考核的质量

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关于课程考核的质量问题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以往的手工阅卷和试卷分析都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这无疑增大了学校在人力以及财力上的负担。

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的应用,以及计算机阅卷、试题、试卷分析系统不仅较少了手阅工作量还增强了效率,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试题库管理系统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大纲的内容下提高命题的质量,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更加客观更加有效的了解,也是适应教学考核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2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为了更方便快捷地测评课堂的教学质量,建立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评测系统。让学校全体参加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有效地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

相比于以往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手工测评的失误性,真实地、有效率地为教学管理者提供管理平台以及及时大量的反馈信息,为提高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质量、拓展教育之路建设最坚实的基础。

3 计算机对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3.1 扩大了书本资源,方便管理

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模式不是特别方便学生查阅读书,书的资源不是很多,满足不了学生对阅读需求,且书的质量不是很差影响教学质量。

建立图书馆的信息资料库,增加图书的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吸收更广泛更多元的图书,为师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满足师生的阅读要求。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图书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节约学校对于图书引进的开销,还可以开阔中小学生的视野。学校应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的管理方面,以促进教育教学的管理。

3.2 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图书资料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学习到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学校没有教授的知识,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也可以查阅学习资料,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图书馆,丰盈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将更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升学校形象。

4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实践的应用

4.1 缺乏新的理念

我国在中小学的信息基础建设方面近几年有很显著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将计算机技术简单的应用到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上没有改,只是授课的形式改变了。使用电脑投影仪,将课堂上的讲义以剪辑播放的形式传授给了学生,只是激起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改变的一时兴趣,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教学,也没有使计算机发挥其具有的探索性、协作性,对于学校来说没有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作用。

正确地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水平。大力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计算机技术变成有利的课程学习工具。探索实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教育规律,整合出一套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逐步建立好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计算机管理技术。

4.2 缺乏良好的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环境

开展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就应该营造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环境。建设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以开放性的教育理念进行规划管理。建设一个实用、适用全校的校园网络运用平台,让师生能够迅速有效地访问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和老师享用数字化办公的方便和乐趣。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同时,也要避免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走向。本文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背景,对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发展信息化管理,推进中小学的教育工程,优化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完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显著特点,即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来改善传统模式的教育特点实现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这种多元化体现了教学的先进化与丰富化,深入了对教学领域研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机地整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创建充满乐趣和充满活力教学的有效工具,也使得中小学育人过程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朱倩苇,曾静静.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04).

[2] 刘延霞.关于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思考[J].教学交流,2011(05).

[3] 海江.浅析中小学计算机急教育[J].中国电子商务,2012(01).

第12篇

新任教师 压力源 访谈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以及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教师压力问题日益凸显。压力通常被定义为:当个体面临外在环境刺激时,经认知评估,感到外在环境刺激会给自身造成相当程度或过度的负担,感到个体应用自身资源无法应付的情况。压力的致因称“压力源”。压力源是指个体感知到的并且经过认知评价认为对机体有威胁并引起机体的压力反应的事物或环境[1]。心理学家马特・贾维斯在总结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压力源分为3类:(1)教学工作本身的因素(如,工作量、工作时间、角色负荷、教学秩序等);(2)对压力的认知不足(相关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等);(3)系统因素(如,缺乏社会支持、对改革的认识、领导方式等[2]。新任教师作为教师队伍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富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积极的工作热情的、刚走出校门的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遵照德耶弗斯[3]划分的教师发展的五个阶段,新任教师一般指新手阶段即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或实习师范生,以及优秀新手水平即具有2-3年教龄的教师。本文以此为主要依据,将新任教师定义为正式上岗3年以内的教师。

新任教师刚刚脱离学生的身份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应对自身的角色转换的问题,又需要面对学生、同事、学生家长、社会与婚姻恋爱等人际、社会的各种问题,压力相对较大。从20世纪70年代起,教师工作压力逐渐增加,国内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工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压力。压力源主要可能是生理的、社会的,或是心理的,包括期望和理想等能够引发压力反应的事件或条件。宋宙红和王琳[4]采用自编教师压力问卷对新教师(教龄两年以下教师)和老教师(教龄十年以上教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压力、课堂管理压力和自我期待无法满足产生的压力;冯锦英[5]认为,新教师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生、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的人际因素。

纵观以往研究,大多是从定性层面提出一些思辨性的观点,而采用量化的实证方法专门针对新教师压力的研究很少,且基本是采用问卷法进行施测。为此,本研究采用量表式的访谈提纲为主,以开放式问题为辅,在使访谈结果可进行量化分析的同时,也可获得一些与访谈所涉及的压力源各方面的深层次信息,以弥补问卷法的缺陷。当然,因访谈对象有限,所以笔者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尽可能让访谈对象的特征多元化,以便获得更多与新任教师压力有关的信息。

二、研究方法

1.访谈对象

35名工作年限在3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因教师工作时间从9月起,因而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算),其中男教师15人,女教师20人;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7人;工作年限1年的有13人,2年的有12人,3年的有10人;任教单位为公办性质的有22人,私立性质的有13人;任教单位为小学的有5人,为初中的有11人,为高中的有12人,为职校(包括大中专)的有7人;访谈对象工作地点和人数分布为珠三角发达城市市区7人,粤东市级城市10人,粤东县级城镇(县城所在地)10人,偏远农村8人;调查对象中既有中小学主要科目语数英以及职校、专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也有其他学科如美术、体育等学科,分布中小学各主要任教学科。

2.访谈工具

采用程俊玲、邓从真、刘丽等人编制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6]的第一部分“工作压力源量表”来设计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主要涉及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的八个方面[7]:(1)教育教学改革,如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高新要求、学校实行聘任制等。(2)学生问题,如学习态度不端正。(3)学校管理问题,如会议过多。(4)工作特征,如工作量大。(5)职业发展问题,如工作上缺少必要的设备和教学材料。(6)身心特征,如自我期望值过高。(7)家庭问题,如家离学校远。(8)社会问题,如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一致性系数α=0.5690-0.9005,重测系数r=0.8137-0.9787。

3.访谈实施

采用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新任教师口头进行访谈,收集对方有关研究主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根据调查工具设计访谈提纲,前期先对两位新任教师进行试谈,修改访谈提纲并记下注意事项;与访谈对象确定访谈时间,实施访谈。后期进行过程中,因时间和空间上受到限制,采用QQ访谈[8]的形式补充15份数据。每次访谈开始前,先确保访谈对象有充裕的时间并处于没有过多干扰的环境。访谈开始后,先说明“请你在以下这些问题中,针对你个人的情况回答这些问题给你造成的压力所处的等级,0表示没有压力,1表示压力较轻,2表示压力中等,3表示压力较大,4表示压力很大”;接着以较为平缓的语速向被调查者陈述调查题目,并为每道题做好记录。QQ访谈补充数据过程中,获取被访谈者的QQ号后,与被访谈者做好事先沟通,确保访谈对象能在一定时间内配合完成该调查。访谈开始后,先说明访谈注意事项,了解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工作年限、工作单位基本情况等,接着逐一向访谈对象呈现访谈问题,要求被访谈者逐一回答,从QQ窗口中复制被访谈者答案,整理并汇总。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被试的压力总分和维度均分进行统计分析。压力源总分是维度均分乘以总被试数,维度均分是指维度分除以组成某一维度的项目数。

三、结果与分析

1.新任教师总体压力状况

教师对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反映了教师对自己工作压力状况的总的感受和看法。在每次访谈开始时,首先对被访谈教师提问“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教师,您感到压力有多大?”35名新任教师的回答情况见表1。此表显示在本调查的新任教师中有74.3%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

表1 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2.新任教师工作压力源状况描述统计

表2列出了调查结果中35名新任教师在压力源8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从平均分上看,8个维度的压力源给新任教师带来的压力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学校管理、学生、工作特征、社会压力、职业发展、身心特征、教育教学改革及家庭。

表2 8个维度压力源的比较

3.新任教师工作压力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1)男女新任教师在压力源各维度上的比较

将男女新任教师8个维度的压力源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新任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特征、家庭、社会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教师(分别为:t=5.08,p=0.03;t=4.71,p=0.04;t=5.09,p=0.03;t=3.56,p=0.05)。这表明,男新任教师压力总体而言明显高于女教师。

(2)不同任课特征的新任教师在压力源各维度上的比较

表3 不同任课学年段的新任教师各压力源维度的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显示,不同任课学校类型(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中专职校四个水平)的新任教师工作压力得分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5个因素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和身心特征三个维度上,初中和高中新任教师的压力得分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小学教师和大中专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初中新教师压力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中和小学,大中专新任教师最低。不同任课年限和学科的老师在各压力源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四、讨论与分析

1.新任教师总体压力较大

从新任教师工作压力状况来看,感受到压力较大或很大的教师已达74.3%,本结果高出程俊玲[6]得出的54.2%和邢强[9]得出的68.8%的结论,他们的研究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总体。这一结果表明新任教师群体中的压力大的比例相对更高。

2.新任教师主要压力源

本调查发现,新任教师在学校管理、学生、工作特征、社会压力、职业发展和身心特征方面压力较大,教育教学改革及家庭因素压力程度较小。这与朱从书等人[10]和郑晓芳[11]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学校管理因素和学生因素给教师造成的压力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包括领导随机听课,教学质量评估,做展示课公开课评优课及选拔课,完成教学科研论文,学校各项检查、评比、考核较多,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学校的不合理决策,过多会议等。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成绩在年级的整体排名、学生在校出问题时老师应负的责任,学生听课效率不佳、学习态度不良、课堂违纪不服管教及学生个体差异大,接受水平不同引起的教学困难。作为新手教师,刚走出校门,角色的转变以及应对学校管理给其造成较大压力。

从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新手教师在初上岗时学校在教学方面一般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初上岗半年内每月安排不少于2次的听课评课,这是培养新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新手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但是,因听课评课给新手教师带来的压力不容乐观。年轻教师在面对学校的其他规章制度时,因适应上的问题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如调查中所反映的,学校管理因素给新任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除了与学校的制度和环境民主宽松程度有关系外,也与新任教师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在读期间、实习期间积累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关系。学校在培养新任教师的过程中,必要的“传帮带”能提高新老教师的优势交融,也需带给新任教师人文管理,让新任教师在宽松、有发挥空间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作为新任教师,较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和学生环境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这需要新任教师拓宽人际沟通渠道,乐于且善于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此外,新手教师之间也应当注重资源共享和教学经验总结。

本研究还发现,学校管理压力在高中教师中体现较为明显,这很可能与我国的高考体制和高中工作任务较重有一定关系。而后进生、顽皮的学生又时常成为初中新手教师的困扰,这除了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有关。当然,新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也存在一些优势,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且较能体会学生内心,如能将这些优势以及刚刚在校期间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交流当中去,将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3.对新任教师影响较小的压力源

新任教师来自家庭的压力最小,这是新任教师压力源的一个突出特点。新任教师一般年龄在25岁左右,完成大学学业,家庭情况一般较为稳定。这也是与其他中小学教师压力源研究有较大差异的地方,家庭因素在已婚教师当中的影响较为严重。作为初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教师,家中负担较小,父母一般还没退休,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家中老、弱、病、残让新任教师感到压力的情况较少,家离学校较远早出晚归而感到疲惫的情况相对较少。大部分离教师家里较远的学校能够提供教师员工宿舍,方便工作,小城镇或者农村教师这方面的困扰也相对较小。教育教学改革压力源在新任教师中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新任教师异于老教师的一个特点。新任教师创新能力强,在教学改革中能有效地适应改革,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适当的压力能刺激新任教师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中,一般采用聘任制,目前并不是大部分学校都采取这样的方面,特别在小城市或者城镇、农村地区,这种情况较少,或者是较为形式化的,对新任教师的压力不如其他因素明显。但这些压力仍然存在,或者在少部分新任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存在。

4.新任教师中男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除学生因素的压力外,其他各因素均显示出在新任教师团体中,男老师比女老师的工作压力。这与赵雪和谢华的研究[12]结果一致,她们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总体水平偏低。在访谈和实践、实习过程中听课的经验反映,新任教师中,年轻女老师较难与班中“顽固分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但男老师能较好地处理这一点,而学生因素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出于问题学生的处理上。这与新任男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与学生特点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其他因素均显现男教师的压力较大。教师队伍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教师的比例相对较小,由于社会因素影响,男教师承载的社会压力较大,这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表现,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压力就如此产生了。

5.8个维度的压力源对不同类别的新任教师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任课学校类型的新任教师工作压力得分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5个因素上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发现,在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和身心特征三个维度上,初中和高中新任教师的压力得分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小学新教师和大中专新教师。这一结果与石林等人[8]的结果基本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高中教师的总压力感均值最高,其次是初中教师,小学教师的总压力感均值最低。

笔者以为,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成绩是评价学生好差的最重要标准,加上近些年来中学生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增大,甚至要超过高考;而小学和大中专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则没有如此高的要求。在这种评价体制和教育环境下,中学新教师的压力大于小学和大中专新任教师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另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初中新教师压力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中和小学,大中专新任教师最低。这可能主要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逆反心理和行为表现明显;此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新教师又缺乏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初中新教师的压力。而大中专学生心理发展相对成熟、学业压力较小,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要求在四种学校中相对最低,因此,大中专新任教师压力最小。

――――――――

参考文献

[1] 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Matt Jarvis. Teacher Stress: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Stress News,2002,14(1).

[3] 钟毅平,主编.教育心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4] 宋宙红,王琳.当前新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2008(S1).

[5] 冯锦英.新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中国民族教育.2006(10).

[6] 石林主编.职业压力与应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 石林,程俊玲,邓从真,刘丽.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的编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8] 辛朋涛,段兆兵.“QQ”访谈法:现场访谈法的一个有益补充.技术应用,2007(4).

[9] 邢强,唐志文,胡新霞.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6).

[10]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11] 郑晓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感的影响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