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

时间:2022-10-14 05:05:26

创新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设计创新 企业创新 知识产权

工业设计与工业化大生产相伴而生,它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综合了技术、艺术、人文、环境和市场营销等因素,使工业产品的性能、结构和外观相协调,在确保产品的技术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不断满足和提升消费者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对于工业设计在企业产品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创新作用,我们称之为工业设计创新。日本统计数字表明,每增加1000亿日元销售额,工业设计作用占51%,技术创新改造作用占12%。据美国设计师联合会调查,美国企业平均工业设计投入1美元可以取得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当前,工业设计所成就的价值是企业品牌和产品最显性的价值,优秀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企业成功乃至产业革命的必经之路,设计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利器,可以说,设计创新就是一种生产力。

一、目前国内企业界对设计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

第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热衷仿造,创新贫乏。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产品更新换代慢,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工业设计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但由于缺乏设计力量,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为追求效益,不惜抄袭模仿外国的先进产品。

第二,只重视技术开发,重视加工技术,热衷于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工业设计通过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实现集成创新,它具有投资少、周期短、风险小的优点,却不被企业认同。企业往往将自主创新定位在技术水平的提升上,但技术开发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盲目引进的项目和设备往往水土不服。只关注技术进步,不重视设计创新,事实上已经阻碍着我国产品走向世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第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够,开发创新产品的创造性人才与技术力量大量流失。每年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约有70%至85%流向包装、装潢、广告、网页设计等领域,就业困难反映了企业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

这三类主要问题,容易导致我们的产品老化陈旧,难于满足当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饱受侵犯知识产权的指责和法律纠纷,不能创造出引领国际市场的品牌,无法形成长久的企业文化, 也使我们国家在产业链中只能主要依靠人力和自然资源占据制造环节,不能获得高级别的利润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要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设计创新,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师法韩国。韩国政府于2000年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口号,每年国拨资金相当于3亿人民币用于工业设计的交流、评选等活动,每年评选总统大奖。目前,韩国工业专业在校生的数量为每年3万人,与我国近20年来培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总数相当,而韩国总人口数不到5000万。“促销”国家手段之一就是产品的设计。由“跟随者”成为“原创者”;将产品由“中国制造”变为 “中国创造”,设计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企业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模仿应有度。中国工业设计正处于成长初期,借鉴和参考在所难免,但借鉴不是全盘照搬地抄袭。例如,日本、韩国汽车业在发展初期也被欧美汽车厂家指责为模仿抄袭,但他们在模仿时很少全盘照抄,始终掌握着一个比较适当的“度”,生产出来的车型与被模仿的对象不过分相似;通过模仿占据市场上一席之地后,就迅速从模仿阶段脱离出来,发展自己的独创技术,并在设计上形成自己的家族特征。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也通过模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沉溺于模仿不愿自拔,从而经常身陷抄袭侵权的指责与官司中。现在我们凭借着模仿,依靠廉价的人力成本和自然资源,跻身“世界工厂”之列,但中国产品只是处于利润链的最低端,难以形成和长远维持世界级的知名品牌。知识经济的促进,让创造力不再是华而不实,它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入场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力为基础,就无法从经济上自我维持,最终只能沦为一部复制机器。

其次,在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加强工业设计,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企业创新。中国企业一直单纯看重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不重视设计创新的投入和品牌建设,但这些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企业界常说的一句话“一流企业卖文化、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现代工业设计已经演变成涵盖外观、界面、使用行为、消费心理、趋势分析、产品策划、材料与工艺等多专业、多层次、全过程、全方位的“大设计”,被提升到借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在现代市场上,削减利润,薄利多销己是落后的战略,日本企业家更悟出“设计力就是竞争力”的道理,他们将满足“市场需要”改为“创造市场”,使工业设计参与并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善并堤高人的生活和方使环境质量,让人们生活得更方便、舒适、健康、安全,并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专利申请的门槛。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首要指标,只有超越模仿,掌握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尊严。在我国加入WTO后,更迫切地要求企业在投入开发创新产品方面加强力度。工业品外观设计在性质上介于作品与发明之间,世界各国采用了自专利法至著作权法等在内的各种法律模式对它进行保护。普及专利申请知识,降低专利申请门槛,使更多的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产权,形成一个鼓励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及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品牌和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设计创新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 建立自己的设计部门和设计管理部门,向设计要效益,从而创造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国际市场的产品。

参考文献:

第2篇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今年3月“两会”期间,“创新”因政府高层和代表委员们的频繁提及再次被引爆。谁都不会否认,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工业4.O、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等这些开始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并且会因此带来无数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我们该如何判断“创新”在其中的价值呢7这就不得不提到“用户体验(USER EXPERIElxICE)”这个与“创新”拥有同样高社会关注度的词语。本期杂志特邀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国际体验设计协会会长童慧明教授主持“体验创新”专题,正如他在专题编者按所言:“用户体验(USE EXPERIENCE)已成为这个新知识经济时代重新审视创新价值的核心理念。”

在“体验创新”专题中,多位国内外“用户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实践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用户体验由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质变缘由。来自韩国国民大学科技设计专业的潘荣焕教授根据所在专业16年运营经验对UX设计的核心能力,以态度、知识、基础铺垫的三个层面做了结构化.并对知识的内容进行了记述。广州美术学院的刘毅副教授在文中通过案例的分析,呈现“痛点”运用在产品设计中的策略,以及它们在用户体验过程中是如何为用户创造新的体验。华为UCD与全球化部部长王菁则认为用户体验将成为决定产品形态的关键要素,而且大量系统面临用户体验的重新定义,因此设计团队显得尤为重要。而西班牙商业创新学校H21 INSTITUTE教师和独立商业设计师的晨芳认定客户体验创新大潮促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在快速发展变革催促下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正在促成中国历史上一场宏大的史诗性的精神文明革命。来自上海艺土的创始人林钦作为创新实践者,提出政府和企业在规划更好的用户体验产品和服务的时候,都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行之有效的执行力。

谈到“用户体验”,设计圈内人都会联想到已经开办五届的国际设计体验大会。这个由国际体验设计协会(IXDC)举办的大会今年的主题也适时地确定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并通过了前瞻论坛、海外论坛,以及设计大赛等前期活动来推动各行各业对用户体验和体验创新的关注和探讨。本刊梳理了活动的亮点,并报道了其前期预热活动,以飨读者。

除了关注“用户体验”,创新依然在强调“自主创新”。正如本期刊出的柳冠中教授在2015届工信部领军人才工业设计高研班开班典礼上的致辞中提到:“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乃至‘创新’产业结构,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才有可能实现由‘加工型工业’向‘中国制造’,再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我们相信“中国创造”的实现离不开所有用户的检验,离不开设计师对用户体验的深入研究,更离不开政府和企业切实有力的支持。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建筑设计 创新性

前言

中国建筑界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紧密,一方面,国内建筑师了解到了大量的国外先进建筑理念和优秀作品,不同国籍之间交往也日渐紧密,这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发展,并直接引发了我国一批创新建筑的产生。但同时从另一方面上讲,国外建筑师的方案又迅速占领着中国的市场,无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的方案构思和新颖性上确实处在劣势,这对国内的建筑设计者们的生存造成了压力。这两方面的因素为我们的建筑设计创新提出了一个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环境。

1. 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1.1 设计性质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侧重于技术方面,现代建筑设计侧重于功能目标,把经济、技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既要重视设计内容又强调对设计进程的管理。

1.2 设计进程方面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强调设计进程和进程步序的模式化,模式化主要包括条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这样克服了传统建筑设计对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随意性。

1.3 设计手段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是个体的手工作业,会用到图版、手册和电算器,而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绘图、计算和数据库的管理,各部分可以分工协同作业。

1.4 设计部署方面

传统的建筑设计仅指从设计方案到工作图这一过程,而现代建筑设计涵盖了整个工程的全过程,除了一些通常的设计外,还要考虑到用户需求、设计评价、施工阶段的设计工艺以及使用维修和试运转的经验反馈。

1.5 设计方式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通常依据规范和经验总结,而现代建筑设计注重信号分析和预测,实现了两者创造性的配合。

2.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思维和传统的逻辑思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包括了创新主体很多智力因素的综合的发展过程,包括分析推理、逻辑判断、创新素质和记忆潜能等能力。建筑创作是一个形象和概念、感知和理性相互融合的过程,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性。运用创新思维,还可以提高建筑的构思创新水平。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顿悟能力和灵感

建筑设计创作活动,既是一种智力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突出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设计灵感通常指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发现,通常会带有直觉思维的色彩。设计灵感是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也是一种对思想的顿悟。设计灵感来自于感性的动力资源,需要从生活经验和体验中来获取和培养; 要逐步积累各种人文知识和经验教训,做到对各种层次知识的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 设计时要多考虑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寻找美和创作的根源。开发直觉思维,有利于探索和发现新鲜事物,有利于创新构思的形成。

2.2 创新心理的推动

设计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主要就是创作者投入和参与自我意识的过程。求知欲、情感和追求超越这类品质就是创造的动机,也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的基础因素。设计创作必须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激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素质和开放的心理状态,是创作动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理想、兴趣、信念和独立性这些心理因素。创作动机是产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必须要启动创造动机。

2.3 对想象力的训练

想象作为设计创作的核心,是指人们凭借潜意识的理性和直觉大胆的对事物进行联想与猜测,并且提出假说,重新组合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的各种图像,从而形成创新的作品成果。要想拓展想象力,首先要有激发想象的各种外部条件,还要有设计者对各种想象的认同。想象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并不包含不合理的主观臆想。想象力作为一种直觉能力,它的开拓可以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就相当于设计灵感的整个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包括对问题的观察、理解力、对事物本质的捕捉、洞察力的训练和培养,还包括对各种知识的积累,对各种相关方法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3. 创新的几点思路

3.1 现代建筑设计朝智能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建筑指把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型的计算机、环境监控和智能保安这些技术与建筑艺术相互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动监控设备,优化组合信息资源和用户的信息,使人们获得高效、安全、便利、舒适和灵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时代在发展进步,人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而来的。智能建筑可以提供给人们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和通讯手段,人们可以自动调节湿度、温度和光照度,还可以自动调节室内的环境,创造出一种具有人性化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能源。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及时高效的获取全球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和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水平已非常快的速度加速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可以实现一些小型的智能化建筑,而且成本比国外还要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化建筑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健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3.2 可以引进先进的理念与设计思路

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和样式的变化发展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气,是一种社会的艺术。建筑艺术作为历史的范畴,本质就是要不断的革新创造。因此要想做到建筑艺术的创新必须要用开放发展的心态,对古今中外的科技成就与创作经验不断积累汲取,不断引进先进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3.3 向生态建筑靠拢

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的建筑形式就是生态建筑,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使建筑物在满足功能需要时还要做到保护环境。生态建筑注重环境和资源,强调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就是: 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能源消耗降低到最低,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做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生态与经济的平衡。

3.4 做到与城市设计的完美融合

任何一个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包含着丰富的建筑美学形式,环境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和谐统一的逻辑规律。对环境多样性、整体性的尊重,体现了新的建筑美学观念,还反映出了建筑设计本身的艺术特性和对周围环境的认同与尊重。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在满足功能目标的同时,做到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和科技化,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思维,寻找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提出了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利. 书籍装帧设计创新思路初探[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2) .

[2]胡飞,宋.启动创新的第一齿轮―――国际企业产品开发中的用户研究案例解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2( 2) .

[3]李锡坤.论形式逻辑对艺术设计创新性的影响[J].大众文艺: 学术版,2012( 9) .

第4篇

摘 要: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一个充满怀疑和问题的时代,一个和全世界联为一体而相互之间又充满隔阂的年代,一个对新事物和变化充满渴望,同时又对任何变化方式都充满着不信任的年代。这恰恰于也道出设计,创新与管理之间的辩证依存关系。在不盲从,计划和被管理中艰难穿行,得到理想与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创新;管理;设计;企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88-01

随着艺术与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越分越细,消费者的口味也越来越难以预测。过去的美好时光以及今天已知的世界趋势也将迅速让位于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主人不在是用录像机而是使用ipad的新一代。设计管理在这个时候就越显重要,设计管理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有效地积极调动设计师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新产品中,以新的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这说明在设计管理中计划是一种线索,组织,领导,控制是为了保障创新,而在整个活动中创新才是灵魂,是转化为高额利益的捷径。意为捷径实为坦途,在管理技能与层次关系的匹配当中越往高层走,对于概念技能的要求越高,相对于技术技能就不是必备,只需知晓。恰恰一个概念的提出往往影响整个设计乃至公司运作的方向。产品能具国际竞争力,在设计的应用与行销上经常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所进行的管理,图谋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的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而进行管理。所以计划必不可少,你提出个概念也需要实际的立项,预算,提出可行性方案与规则,对环境,消费者以及行业竞争对手的分析最后再制定一切目标与预估利润等。日本sony电器公司董事长森田昭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问公众他们需要什么,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将永远处于落后,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除非你提前1-10年想好,为你认为公众到时候会接受的项目创造市场”。

激发创新可以产生在方方面面,有过程改进的需要,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改变,新知识的产生,消费群体的刺激等。众所周知,日本设计,驻足细节。而日本sony公司的设计管理座右铭“创造市场”更是深入人心。Sony公司是1946年5月成立的,到当下它每年制造出的各种系列软件,硬件以及娱乐设备引起全球无数人的关注,在许多场合下都摆放在我们视觉的中心。是什么指引着我们不断追求,是享受创新带来的便利。它改变着我们与科技的关系,改变着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甚至改变我们认知自己的方式。对于“索尼王国”,他们大多的利润来源都来自于最大也是最隐秘的“创意工厂:索尼设计中心。索尼设计中心的工作反对简单的分析。产品的形式和功能性以各种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设计中心最主要的角色就是帮助我们设计我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产品。以便提高所有人类特征中最宝贵的特性:人的个性。产品设计最大成就是来自那些尚不存在已知需求的产品。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WALKMAN。当WALKMAN的概念刚刚在1979年出现的时候,包括索尼公司在内的很多人都抱以怀疑。幸运的是,这种怀疑也发生在索尼的竞争对手身上,这使得索尼公司可以领先一年开始WALKMAN的开发,后来WALKMAN被证明是哪个时代最成功的产品。在过去,产品首先进入市场,富有创新精神以及高质量低成本就已经足以获得成功,而现在,产品必须在各个方面适应消费者的品位诉求,并通过设计体现出一种精神和个性。索尼的这个概念的成功证实了这样一个原则:对设计的本质以及设计整体性的敏锐理解是成功的首要保证。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加上完美的策划与管理共同构成了索尼的理念。多年来,这种设计,创新与管理相结合的推诚出新模式也为索尼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在创新的过程中谁都会有艰难的过程,索尼公司也曾经做过艰苦的抉择,放弃曾经使它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模拟思维理念。代之以数码思维理念,以及全新的全数码产品生产方式。在制定设计的规划中要不同于过去的很多原则,保持未来的创造性的关键是将传统完全的颠倒过来,要积极主动,不断的反省过去,打破任何规范,最重要的是不要迷信自己以前所取得的成功。一个公司在管理与创新中最大的弱点就是被自己的成功所局限。不仅要创造所能创造的最好的设计,还要用一整套战略管理来达到这个目的。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植入新的概念,启发下一代产品,并为未来打下基础。这也是一直以来秉承的一种设计,创新与策划管理之间构建起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促使不断思考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赋予规模生产的电子产品更高的价值与创意。

结语:没有一个设计能够永恒,只会化作经典,在最初采用新的创意或者形象的时候,设计师就必须寻求突破。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个任务是围绕着讲一个故事使它超越其日常存在而成为一个神话。要想成为神话,如何策划管理这个故事便成为了永恒的手段。这也就正是设计予之创新,创新附之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效杰,金海.设计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创新设计;设计方法;产品设计

创新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1 创新的内涵

20世纪初,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只有5%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而现在发达国家中的40%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次提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也就是说,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并为商业化生产服务的过程就是创新,它意味着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

而发明实际上就是一个产品创新的过程,其关键是设计的创新,设计创新是实现产品创新的根本基础。因此,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创新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设计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2 创新方法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类对创新本质的认识与研究还远远达不到科学的层次。但是众多创新学者,经数十年的研究发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他们大多是以原则、诀窍、思路形式指导人们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改善思维的灵活性的过程。

自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300多种创新技法,10多种创造原理。这些创新技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制约创新的相关因素的限制。

所谓创新技法就是在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认识规律基础上的技巧。这些创新技法不存在科学的逻辑关系,大多数目前在理论上处于“初生期”,还远远未达到纯粹的科学水平。

从思维的角度,创新是人类驾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掌握已有创新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设计方法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前沿学科,创新设计方法已成为一门独立且有待于开发的新的设计技术和方法。

创新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最初的创新研究侧重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总结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形成各种创新技法,如:头脑风暴法、联想法、类比法、侧向思考、仿生法等。

后来,创新方法的研究开始注重以知识(专利)为基础,通过对专利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创造活动所遵循的创新原理,该阶段的典型创新方法是TRIZ理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方法的研究也出现新的趋势,在现阶段,各种成熟的创新设计方法开始集成化研究与应用,并与计算机(包括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计算机辅助创新(CAI: 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技术,如:QFD、可靠性设计、网络协同创新技术、有限元分析等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开始融入到创新设计过程中。

3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己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的分析和设计,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创新设计包括全新设计和适应型创新设计两类。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设计和概念设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概念设计的核心是进行设计创新,而创新设计并不尽限于概念设计阶段。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均有创新设计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创新。

国内外学者针对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分别从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过程以及设计的方法等不同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状见表1。

4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设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1)创新设计本质过程的研究这实际上也是对设计的创新本质的认识。尽管人们从思维方法、设计手段等多方面对创新问题进行探索,现在对创新的实质过程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深层次的认识,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创新实践。在这方面我们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2)创新设计中知识的表达与应用首先,产品创新过程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如何将设计知识组织管理,满足设计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其次,为创新设计过程建立科学的产品模型,结合现代CAD技术,支持创新方案的快速表达,对于提高设计效率有重要意义。

(3)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开发存在严重脱节人们对于设计理论及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特别是产品的结构设计工具存在严重的脱节。一方面某些机械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少考虑计算机实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设计工具开发时,又没有适合计算机进行的结构设计自动化和智能化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机械产品设计中功——构映射的本质规律。

(4)创新设计过程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创新设计过程的集成化技术的重点在于概念设计的集成化实现,主要是指产品的原理方案创新与结构方案创新的集成。现有的设计理论或设计工具多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某阶段的创新实现问题,如:TechOptimizer可以辅助实现产品原理方案的创新,但需要其他CAD系统完成结构的设计工作;一些大型的CAD/CAE/CAM商品化软件,如:UG、Pro/E等均开发出了支持概念设计的工业设计模块或草图设计模块,但是这些模块基本上仍是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工具,几乎不支持原理方案的创新。缺乏统一的创新设计理论指导创新设计过程,是造成原理方案创新与结构方案创新的集成度低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孙林夫. 现代产品设计技术及其发展[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3, 32(1): 37~40.

[2]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3]沈惠平. 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7, 16(5): 791~795.

[4]张武城. 创造创新方略[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5]刘莹, 艾红. 创新设计思维与技法[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6]高常青, 黄克正, 王国峰. 由TRIZ理论的通用解求问题的特殊解[J].中国机械工程, 2006, 17(1): 84~88.

[7]邹慧君, 张青, 郭为忠. 广义概念设计的普遍性、内涵及理论基础的探索[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4, 20(3): 10~14.

[8]约翰逊PC(陆国贤等译). 机械设计综合一创造性设计与最优化[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9]檀润华. 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 解决理论[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10]I. Rivin. Use of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RIZ) in Design Curriculum [J].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February, 1998.

[11]G.S.Altshuller.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M].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C, Worcester, 1996.

[12]牛占文, 徐燕申, 林岳. 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技术—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 机械工程学报, 2000, 36(l): 11~14.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伪创新

1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超常规乃至反常规的眼界、视角、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而创新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具有相当价值的事物或形式。通俗的说,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未发现、想到别人未想到、解决别人未解决的问题和事情。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确定目标——发现并界定问题;(2)构想创意——创造思维产品;(3)论证实施——证明并付诸实践;(4)收获成果——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结果。

从定义和整个创新过程来看,创新思维在创新中占据核心的地位。首先,思维创新是各种创新的第一步,各种创新都必须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产生。没有思维的创新,就永远不能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所得成果也只是在技术熟练程度上的提高而已,无法取得质的突破。其次,创新思维不仅在第二阶段发挥主要作用, 而且在其他阶段中扮演监督角色,例如发现问题、确定目标离不开独特的观察视 角,论证实施同样需要新颖的方式方法。所以,前三阶段的高效运作最终保证了创新成果的质量,也体现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地位也是无法替代的。设计讲究“创意”(创意即创新思维),创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好坏,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不论各种设计比赛,还是各大公司的设计实践,都把创意作为至上的评价标准,创意奖项的设置以及产品生产前的选样等等都说明了创意的重要。设计可以为产品创造附加价值,创意就是门阀。我国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除生产技术和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之外,创意的差距显而易见,这也是导致国产品牌价格低廉,难以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如若创新,就必须首先在思维上创新,从根本上扭转国货销售不利的局面。

2创新思维转变为设计创新的因素

人人都具有产生创新思维的潜质,但创新思维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而言之,创新思维人人皆备,但却并非人人都能创新。事实上,我们的思维每天都在创新,不断变化与革新的外部世界促使我们不断改变我们所持有的对世界的看法。然而,大脑中产生的新思维并非都能够物化成实在的创新成果。设计者的思维和成果都以创新为准则,但通常好的创意却无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从创新思维到创新的真正实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1主观因素

(1)创新意识很强,但缺乏利用和创造条件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具备和创新行为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人的大脑普遍具有创新动机,人对创新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却没有较好的利用和创造条件。设计人员希望在设计中产生新思想,完成新作品,但是由于学习期间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以及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现有条件,往往不能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由此限制了设计者在创新思维指引下完成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灵敏,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愈发灵敏。但由于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单一的和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往往致使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没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感性的思维观念就很难进行理性的梳理和归纳,就无法高效率的指导创新思维向创新转化。

(3)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设计者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神经联系,在特定的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会接通,产生灵感。但是由于平时掌握的和运用的技能较为单调和薄弱,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2.2客观因素

(1)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教育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设计者在学习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教学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创新。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习的主动性能和积极性显然不够,或者说没有得到更好的挖掘,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专业范围狭窄。目前设计专业的划分比较清晰,但是设计者在学生时期对专业的理解不够充分,往往把本专业限定在较小空间中,例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通常认为本专业就是设计产品的造型,其实工业设计专业所涵盖的内容大大超过这些,从产品企划、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与制造、产品营销推广各个阶段都有需要工业设计师付出专业能力的岗位,只不过每一个岗位对应的工业设计专业能力侧重点不同,但是由于学生认为的限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既没有完全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事业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3)设计的评判权完全掌握在客户手中。目前国内设计与市场的关系是比较尴尬的,设计公司根据市场流行和需求进行设计,设计作品的认可与否由客户决定本无可厚非,但是,设计质量的好与坏、高与低却从设计师的评判转移到购买者中。好的创意不被认可,庸俗过时的却大加赞赏。设计公司没有决定权,导致了设计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减退,极大限制了思维的创新和成果的创新。

3创新能力——实现设计创新的关键

创新能力是沟通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的桥梁。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的第三阶段,即证明实施阶段。它是连接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没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作保证,尽管有创新思维也不能真正创新,因为没有物质载体得以体现。创新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有效的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3.1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指导行为。高校是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的基地,应着眼并着手于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3.2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人的成长主要靠人自身和周围环境两大方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高校应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其完成学业和创业提供能力所及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3.3利用各种条件,自觉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

投入到设计实践后,设计人员应在设计时与设计外主动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首先,认真分析设计成功案例,仔细揣摩其创意内涵,真正理解和学会表现设计思想的方式方法;其次,开拓视野,不断关注和把握最新的流行时尚,及时运用流行元素,并把所吸收领悟的成功经验应用在自己的实践当中;再次,经常与优秀设计人员交流,学习成功经验并融会成自己所有,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4刻意强调创新思维可能导致伪创新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部分,是产生质变的重要阶段。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须要指出的是,若不经过认真筛选而把所有想到的都做到,也未必是有价值的,有时也可能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度”的把握,如果刻意强调创新思维,就可能会忽视设计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实用性、耐用性和环保节能性等方面。上世纪美国的汽车业曾是世界汽车市场的霸主,但是由于“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实施而过于强调样式的创新,不断更新汽车的外部式样,忽略了汽车实用和动力性能的开发以及节能环保因素的考虑,从而造成了华而不实和奢侈浪费的整体形象,最后导致汽车市场被经济实用的日本汽车占据。

国内设计行业也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片面的求新求快超过了消费市场的实际需要,刻意的求宽求大(指设计范围和产品线的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模糊了品牌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大量积压形成了新的资源与能源浪费,市场认可度的降低使企业失去了竞争能力。甚至连目前设计界严重的抄袭现象的产生原因之一也极有可能源自于此。

5结语

设计的社会性是思维创新所必须考虑在内的重要因素。歌德说过,只有在限制中才能产生出无穷的变化。是的,只有在有限的琴键当中才能弹奏出无限美妙的音乐来。没有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没有对企业品牌的准确定位,没有对产品形式与功能的整体把握,就不会产生出真正的创新设计,生产出大众欢迎的创新产品。

参考文献:

[1] 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杨君顺.创造性思维与产品设计创新[j].艺术与设计,2007.

[3] 农湘媛,汪晓东.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6.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机械创新设计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对确保机械创新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二、机械创新设计的概述

1.机械创新设计的研究对象

所谓机械创新设计(MechanicalCreativeDesign,MCD)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改进完善生产或生活中现有机械产品的技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二是创造设计出新机器、新产品,以满足新的生产或生活的需要。由于MCD过程凝结了人们的创造性智慧,因而其产品无疑应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晶的产物,具有完满的美学性。

2.MCD与常规设计及发明创造的关系

(一)、MCD与常规设计

机械设计一般可分为方案结构设计、运动设计及动力设计三个阶段,其中,方案结构设计最需要创造性,设计难度也最大。常规设计一般是在给定机械结构或只对某些结构作微小改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进行尺度设计及动力设计。工厂生产中的非标准件设计已含有较多的创新设计成分。而相对传统设计而言,MCD特别强调了人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方案结构设计阶段中的主导性及创造性作用。

(二) 、MCD与机械的创造发明

机械的创造发明大多属于机械结构方案的创新设计。创造发明过程及方法的专著已有问世,但大多是作宏观概括的论述,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MCD要完成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探索机械产品创新发明的机理、模式及方法,要具体描述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并将之程

3.机械创新设计技术

机械创新设计技术(MCD)是一门有待开创发展的新的设计技术和方法,它和机械系统设计(SD)、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优化设计(OD)、可靠性设计(RD)、摩擦学设计(FD)、有限元设计(FED)等一起构成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学库,并吸收邻近学科有益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人们对后面六种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为深入且都已有专著问世,但随着认识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人脑研究的发展,MCD正在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一方面,认识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设计方法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已为MCD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方法;另一方面,MCD的深入研究及发展有助于揭示人类的思维过程、创造机理等前沿课题,反过来促进上述科学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机械专家系统(MES)及智能工程(IE)。因此,MCD是MES、IE等学科深入研究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分支,它要求能真正为发明创造新机械和改进现有机械性能提供正确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三、机械创新设计研究的意义

开展MCD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MCD的深入研究将为人们发明创造新机器、新机械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MCD研究必然要涉及人的思维过程、创造机理及过程等研究内容,因此MCD研究能加速机械专家智能化,实现真正的“专家”系统,在加速机械设计水平向自动化、智能化、最优化、集成化实现过程中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

创新设计的机械产品,必定在其原理确定阶段经过反复的综合选择,结构上或尺度设计上必定蕴含了较高的创造性,也即必定含有较高的关键技术附加值,因此产品不仅具有优越的使用性能,而且具有较完美的造型性能,这包括科学技术原理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人机系统的良好协调性以及良好的经济性等。这样无疑提高了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当专利产品技术形成产业化的时候,可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MCD的实践中培养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其创新能力,提高了人们进行创新设计的自觉性及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使MCD成为一种工具或手段,这样,就促进了新产品(含专利产品)的繁荣与更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四、机械创新设计发展方向

1.设计过程的数字化

不仅要完善工程对象中确定性变量的数学描述和数学建模,而且更要研究非确定性变量,包括随机变量、随机过程、模糊变量(人的智能、经验、创造力、语言及政治、经济、人文等社会科学因素)等的数学描述和数学建模。

2.设计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

健全、研究、发展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及自动编程、自学习、自适应等高级商品化软件的研制,如研究设计知识、数据、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智能CAD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模型和应用软件等。

3.虚拟设计和仿真虚拟试验及快速成形技术的深入研究

是一种以计算机仿真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技术、并行工程、人机工程、材料、成形工艺、光电传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研究。

4.机械创新设计技术

(一)、智力激励法

人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在受激况下能得到较好地发挥。一批人集合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由于各人知识、经验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提出的各种主意能互相启发,填补知识空隙,启发诱导出更多创造性思想,通过激励、智慧交流和集智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提问追溯法

提问追溯法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提出问题,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便可能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设想,使设计所需要的信息更充分,解法更完善。提问追溯法有奥斯本体温法、阿诺尔特提问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

(三)、联想类推法

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类比,寻求各种创新解法。利用联想进行发明创新是一种常用而且十分有效的办法。许多发明者都善于联想,许多发明创新也得益于联想的妙用。类比联想由一事物或现象联想到与其有类似特点的其他事物或现象,从而找出创新解法。

(四)、返向探求法

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从背逆常规的途径探寻新的解法,因此返向探求法亦称逆向思维法。例如声音既是振动,那么振动为什么不能复现原声呢?通过这样的反问,发明了留声机。

(五)、系统分析法

对于技术系统,根据其组成所有影响其性能的全部参量,系统地依次分析搜索,以探索更多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组合创新法

组合创新法是将现有技术和产品通过功能、原理、结构等方面的组合变化形成新的技术思想和新产品。组合法应用的技术单元一般是已经成熟和比较成熟的技术,不需要从头开始,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合创新的类型很多,常用的有性能组合、原理组合、功能组合、结构重组、模块组合等。

5.系统化设计方法

(一)、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二)、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

(三)、“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五、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机械创新设计的方向,为机械创新设计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提高机械创新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创新;时代性;风险性

所谓建筑设计创新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具有一定价值成果的首创性建筑设计活动。公共建筑则是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体育建筑、通信建筑、交通建筑等)。公共建筑设计的创新已经成为建筑领域重要的研究范围。研究公共建筑设计的创新具有的意义。首先,我国在2011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相对应,我国的城市化也在积极推进,大量的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公共建筑投资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大,或是标志性建筑,或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势在必行。

1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特征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所具有的特征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应该具备时代性、首创性、风险性、地域性和标志性。

1.1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首先要具备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由于时代的不同,对公共建筑的功能要求也不同,因此公共建筑首先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目前处于数字建造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网络科技、电脑辅助制造、虚拟实境和互动科技等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是影响建筑创新的关键技术。不仅如此,多项整合为混杂式设计和参数化设计对建筑的创新亦影响深远。数字建造时期的时代特征对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主要影响体现在:设计构思虚拟化、建筑形态数字化、建筑使用智能化。

1.2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首创性与风险性特征

公共建筑的首创性包括两种形式:设计一种全新的公共建筑或者对已经的设计进行改良。创新往往与风险并存。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风险性包括技术性风险、经济性风险和文化性风险。所谓技术性风险是指其他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建筑设计的成果需要相当的时间,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所谓经济风险,是指公共建筑具有投资高、周期长、设计难等特点,需要同时协调好建筑设计和资本周转之间的矛盾,计划和实施之间会受到意外事件的影响,从而使得经济上具有不确定性。所谓文化风险性,是指公共建筑能否与大众的审美、文化相和谐,能否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融合共赢。

1.3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标志性和地域性特征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标志性是指每一次公共建筑的创新过程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其成果标志着公共建筑的发展里程。地域性是指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是要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民族都会有不用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以上因素都使得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地域性特征。

当然公共建设设计创新除此之外还应具有价值性、相对性、时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2 公共建筑的创新设计内容

2.1 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创新

功能的合理性是建筑最基本的内容。建筑功能创新是指人们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为了使建筑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应用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活动及其结果。建筑设计的功能创新可以分为内部空间功能和外部环境功能。

(1)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功能。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创新具体表现为:引导精神的意境空间,即建筑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和审美效果。吸引人流的行为空间,即从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手,通过研究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方式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现代公共建筑应功能的适应性和复合性,公共建筑的功能从原有的封闭状态转变为一种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

(2)公共建筑设计的外部环境功能。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和建筑互相影响。公共建筑对环境功能创新主要包括经济功能、城市环境功能和文化环境功能。所谓公共建筑设计的经济功能,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所谓公共建筑设计的综合创新功能,是指公共建筑不仅需要满足内部的功能需求,更要承担起城市功能的义务。所谓展示形象的地标功能,是指公共建筑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整体精神面貌、展现城市形象、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载体。

2.2 公共建筑设计的形态创新

建筑形态包括建筑的形式和情态,建筑形态的设计创新包括界面形态创新、形体形态创新和空间形态创新。

(1)建筑界面是限定建筑空间的边界要素,是内外空间临界处的构件组合。建筑的外界面的形态往往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的第一感受,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形态,公共建筑的外界面形态目前主要有图像化的界面形态、多层化的界面形态、结构化的界面形态、轻盈化的界面形态、表现质感界面形态等几种形式,每种形式有各有其优点。建筑要根据其功能的定位不同,通过对人们触觉或视觉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艺术特征。

(2)形体形态创新。建筑形体指建筑的整体形状构成,是展现建筑艺术美感、实现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筑的形体形态主要包括大众化的形体形态(娱乐形体、融合形体、几何形体)和符号化的形体形态(类型符号、地域符号和历史符号)和数字化的形体形态(数字化为工具的形体、数字化为主体的形体)。各种形体形态亦有其优缺点。

(3)空间形态创新。主要是指多元化的空间要素和灵活化的空间形态。所谓多元化的空间要素,即公共建筑的外部形态向多元、人性的方向发展,公共建筑空间的概念被大大的扩展,一系列复杂的、关联的、多元的和模糊的空间形态开始产生。相应的,新的空间设计手法也应运而生,粘贴、扭曲、波动等设计手法不断的被应用到空间设计中。所谓灵活化的空间形态,是指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创新呈现出轻盈化合灵活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的建筑技术,已经可以使公共建筑的空间不在受到结构的束缚,而是全力表达空间所要表现的精神形式和空间形态。

2.3 公共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

公共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包括建筑结构的更新、生态技术要求和新老材料的开发,促使建筑师不断的进行建筑技术设计的创新。这些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在根本上解决的公共建筑设计中所面临的功能和形式问题。

公共建筑设计技术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结构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和材料技术创新。所谓在结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挑战重力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高层公共建筑中)、营造动感的结构创新(主要表现在体育站房等与运动有关的公共建筑上)和塑造细部的结构创新。所谓在生态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公共建筑在节能减排并满足人体舒适方面创新的方法,如生态化的建筑中庭、多样化的遮阳采光和自然节能的通风设计。所谓材料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公共建筑设计在使用新型材料创新所应用的方法和面对传统材料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材料的作用。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的设计创新,并不是凭空的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时代的大背景前提下,综合考虑地理、历史、人文都多方面的因为,并融入了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公共建筑的设计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潘海洲.建筑设计创新的多维度思考[J].华中建筑.2010(07)

[2]邢凯.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J].华中建筑.2008(12)

第9篇

一、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由英国设计师迈克尔•法瑞于1966年首先提出,他在《设计管理》一书中认为“设计管理的功能是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在这个概念被提出后,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就设计管理这个概念又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美国设计管理协会统计的对设计管理一词的理解就有三十余种之多。其中,设计需求和资源、组织之间的交流这两者的地位不论是在早起的设计管理观念中,还是延续至今的设计管理观念,都是重要的环节设计管理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其中个性的部分就包含了对艺术创造力的管理。创新是设计的核心,设计的过程是创造力展现和物化的过程。物化即是对创新问题的解决和实现的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管理程序。对于创造力的管理正是希望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寻求可能的解答并选出其中最佳的设计方案。应用设计管理的方法帮助企业人却认识设计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成为“策略性的竞争武器”。

二、设计管理之于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获得可观的利润,也就是说,产品要卖的出去,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和目标客户有明确的调研分析、定位的基础之上,轻视消费者研究所获得的产品将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是创新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同时,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也是设计管理的新理念。管理人的设计管理与研究人的创新设计就具备的共通点,设计管理可以应用于创新设计活动中。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创新过程本身具有很多的感性因素在里面,会有很多不确定和不成熟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设计管理来加以疏导。

创新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活动往往是多样化的,像那些艺术家、狂热的科学家那样,有时甚至难以理解。然而,经过初期的灵感创作之后,在实际的开发流程中会遇到数以百计的问题,这些就需要规范化的组织、协调与控制。在创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创造出创新性的产品或者服务,同时把创新思想转移到市场中去,通过把设计者的作用从产品设计过程拓展到其他方面,设计的敏感性能够与其他功能相结合,从而扩大影响。设计管理的技巧和知识能够在经营的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研究、营销、促销、创建品牌、发现新机会、趋势预测以及产品改进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管理之于创新设计,设计管理能够使创新设计最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理念、响应市场变化,根据新的挑战及时产生新的应对策略。在企业设计和经营活动的竞争中引入设计管理的系统理念,无疑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创新设计也会更有优势。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我们迫切地需要创立一个“新的创新模式”来面对急速变化的市场。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应对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策略,企业设计策略顺利的展开则需要对创新设计实施有效的策略管理,通过管理,提出一个适当的设计策略程序。这种方式,有助于理解企业设计策略管理的全面性和指导性特征,并有益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设计策略分析;(2)创新产品设计策略的制定和选择;(3)创新设计策略的实施。制定完善的创新设计策略框架,面向以“消费者”的创新设计策略,才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样做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和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失误,对创新设计实施管理还可以大大减少不符合期望的设计策略,同时还能有效控制成本。

三、结论

设计管理可以完善创新设计,帮助设计者们将想法和概念转变为能够操作的过程,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让具有不用观点的人对创意作出贡献并相互分享。创新设计也是可以管理的,而且也应该被管理,这种管理的技巧性很强,要求管理者为追求创造性目标而合理协调好各种类型的资源,同时,还需要创建和开发有利于该过程持续并重复进行下去的结构和行为规范。设计管理势在必行!

作者:郭琰单位: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10篇

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步伐加速,最新、最尖端的科技成果也会很快进入家具设计领域。高技术不仅仅作为材料和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家具的设计与制造中,而且还作为文化符号影响着当下的设计观念[2]。

1.1材料的开发与创新

材料的开发与创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发明创造出的新型材料应用到设计产品中去,使产品的外观与功能受益于材料性能的独特性,从而解决产品研发中的难点问题,完成设计革命。另一类是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材料组合搭配上的探索和创新,以获得全新的产品体验与视觉享受。作为创新的源泉之一的视觉体验是情感化体验变革的核心。通过打破人们对固有材料的情感上的认知,逆向推动材料的定向研发和改良,提高新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利用率[3]。材料演变曾在家具工业中对家具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材料演变对家具结构的影响。

1.2工艺的改良与革新

新工艺的改良与革新是建立在新材料的加工需求和制造技术的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新型材料的成型加工和表面装饰工艺的提升,不光是被动地去适应材料的设计学特性,更是从工艺美和细节设计的角度对产品设计进行诠释。先进的制造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从细节上提升了产品的品质。

1.3设计的开放与进步

新技术在推动设计对象,包括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设计企业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使得设计过程更加虚拟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为设计理念的革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凭借信息技术,对设计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变得更加容易。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技术,也在循序渐进地改变着传统设计的研发模式和思维。设计不再是精英们的游戏,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化活动,设计服务也不再是单线从设计师到消费者,而成为设计师—消费者—设计师的一个反馈循环。

2技术美与家具结构创新设计

2.1技术美学概念

技术美包括生产中的美学问题和生产中与美学相关的设计问题,比方说结构美、工艺美和功能美等。就现代的工业产品而言,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也强调产品设计中科技进步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其技术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产品功能与形态结构、材料成型工艺、表面装饰以及舒适性等多个方面[4]。

2.2家具结构创新设计

家具结构创新设计包括新结构形式的发明,新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的应用,以及结构设计流程和方法的创新。新结构形式的发明,是为了获得全新的结构美的体验。所谓家具结构美,属于在结构形式影响下的各部件的构成艺术,属于造型美学的细节延伸。新结构节点连接技术适应材料设计学特性,以获得最佳的结构质量,同时完成一些特殊功能的需求。结构设计流程和方法的创新是在传统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吸收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科学知识,转化成新的家具结构设计理念和方法。

2.3意义与影响

创新性设计能够满足求新和多变的市场需求,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创新性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产品开发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市场前景的一个基本尺度[5]。家具结构创新设计是家具设计的重要一环。推动家具结构设计整体创新,将新材料、新技术灵活应用到家具设计中,不光解决了家具产品结构美观和强度等实际问题,也为家具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平台。

3材料开发对家具结构创新设计的影响

3.1材料设计学特性与家具结构创新

材料设计学特性是指材料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应用价值属性,如理化特性、力学性质、加工特性、装饰性、环保性、经济性、寿命以及感性属性等[6]。家具新材料越来越向复合化、多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不光关注产品制造的本身,也关注与涉及使用、回收再利用的整个材料生命周期。材料的绿色化发展也为家具结构设计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便于运输和回收利用的平板家具、DIY待装家具日益流行;减少胶黏剂用量的可拆装化家具成为实木家具结构的新的形式。

3.2新型材料对家具结构创新设计的影响

新型材料的诞生,为家具设计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其全新的材料设计学特性决定了家具新产品在造型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工艺与装配等多个角度上和传统家具材料的差异。例如纤维类(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质轻、比强度和比模量大、耐腐蚀性好、高温性能好、抗蠕变性能强、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可用来制造强而轻,刚而薄的构件。碳纤维复合材料家具见图1(图1-2均摘自中国设计之窗网)。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都远高于普通家具材料,因此其家具的部件在一定空间内可以大尺度延伸而不弯折,可以给家具带来丰富的变化,亦可以作为室内空间分隔的装饰件。纤维复合材料通常是树脂型复合材料,既可以一次注塑成型,也可以具备特殊的柔韧性和可编织性,将其织成碳纤维布,覆盖在其他材料的表面起到装饰作用。纤维复合材料打破了传统家具结构的节点概念,使家具成为了有机整体,减少了装配环节。有时为了增加一些折叠移动的功能,其也可以安装金属五金件,实现结构的特殊功能。

3.3材料组合创新对家具结构创新设计的影响

传统材料的重新组合搭配也会给设计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由于不同材料的设计学特性不同,不同材料搭配时除了要在感性层面如质感、肌理、色彩上达到协调统一之外,还要保证结构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家具结构接合方式的选择应适应不同材料的特性,避免长时间使用后,产生不同材料之间相互分离或者破坏的结构问题。

4基于现代新技术的家具结构创新设计

4.1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家具结构创新设计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3D打印机可以实现平面图纸的立体化构建,能够以小批量甚至单件设计、生产而不增加产品的成本。3D打印的家具产品和模型实现了结构一体化,通过材料的堆积,连续无缝隙搭建起的三维模型,其材料本身就是结构。由于目前成熟的3D打印技术都是用单一材料快速成型,因此产品模型打样的环节不存在异种材料连接过渡的问题。通过3D打印技术对模型进行初步打印,将抽象图纸转化成现实模型,为设计师提供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发现结构设计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对结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或者改变造型样式,或者进行材料替换,或者研发新型连接方式。往往这些修改和创新都是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同时也为设计普及作出了贡献[7]。除了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家具概念阶段的模型制作之外,很多设计师探索利用强度较高的成型材料来制作家具。聚丙烯材料3D打印家具见图2,木质材料3D打印家具见图3(图片摘自碳纤维复合材料网),这些家具具备有机的整体造型,无关节,无连接。很多细微的局部被“打印”放大以后,成为瑕疵或者是意想不到的细节美。这种微妙的平衡处理给设计师带来了全新的设计享受,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不一样的产品体验。

4.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家具结构创新设计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提供一个沉浸式交互环境。用户可通过各项传感设备实现与虚拟环境的交互,进而产生相互影响和身临其境的作用。家具产品虚拟设计是在虚拟现实技术上,为设计师提供虚拟的感官世界,在仿真运行集成的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虚拟加工装配及虚拟产品的设计和体验。这种数字化环境中的加工与制造消耗了更小的资源,压缩了开发周期[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家具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家具外观结构设计以及家具结构强度模拟仿真设计。首先可通过3D扫描技术,将大量实体家具转化为数字模型,最终形成家具产品的外观结构形式系统数据库,见表2。从大量家具产品外观结构形式数据库中调取所需的外观匹配结构形式,并结合研发需求对外观结构的外形以及连接方式进行重组、修改和评测,通过模拟仿真系统形成数字模型。其次建立家具结构工程数据库,见表3,从结构工程技术上归纳已有家具结构连接的具体节点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指导造型、结构形式方案的二次修订。最后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软件,对家具数字模型进行局部和整体的模拟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发现家具结构最易破损的地方,通过调整结构连接匹配参数,优化结构零部件的尺寸规格和外观形式,针对性地对家具结构的形式和装配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设计[9]。结合有限元软件的模拟分析结构以及结构工艺性能的评价模型,对已有的结构方案进行初步的细节尺寸优化,得到最终模型。通过模型的制作与实体模型的打样,完成实体结构方案的评价,补充和修正概念设计阶段和细节设计阶段的方案问题,从而完成设计的修改,最终形成确定的结构方案,完成整个家具结构设计的流程。

4.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家具结构创新设计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网络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产品设计模式也由传统的设计师与企业主导、消费者体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向设计师和用户共同设计的互动体验民主化设计转变。互联网技术为这种社会化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互动平台。设计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设计参与者、推广者,转变为社会化设计的组织者和开放设计信息平台的维护者。Quirky是美国的一个创意产品社区与电子商务网站,利用众包方式,让社区参与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提交创意、评审团审核、估值、开发、预售、生产、销售等多个流程。创意人变成发明人最后成为受益者。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传统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在Quirky网站上被分解为几个阶段完成。创意提交阶段:创意提供者将概念图、草绘图(非专业人士)、效果图、结构装配图、生产工艺图(专业人士)等所有图纸上传至社区开放平台,社区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下载PDF格式或者CAD原图进行修改,或者直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修改后的图纸方案亦可重新上传,反复修改、润色。专家评审阶段:Quirky产品专家团队涉及产品设计、材料、心理学、工业制造、广告等多个产品研发领域,因此专家对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可以从结构外观评价、结构质量控制、结构成本控制、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结构工艺性等多重角度综合考虑,最后通过和社区25万会员中的参与者的头脑风暴和民主协商的方式,确定合理的家具结构形式与家具结构节点技术。创意实现阶段:结构设计从概念设计阶段到最终的方案确定,需要经过模型试制和检测环节。通过3D打印技术结合实际打样的1∶1模型,对家具结构连接的实现性进行检验,对家具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测试与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专家团队,进行方案的修改。

5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 传统元素 传统手法与高科技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80-03

一 市场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曾经说过,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因此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造就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点必须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同样需要大量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当前,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而目前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因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艺术设计专业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另外,艺术设计工作又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工作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要求艺术设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广泛的科技信息,以及人文、社会、传播与管理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 传统元素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古往今来,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渗透美学韵律的技术,自然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中国传统元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在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创新、中西合璧的新的艺术环境中,传统元素的创新势在必行,也是大有前途的。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设计图像的结合,到进入各国的交流活动,引领了更具融合性的年轻一代。在设计领域,图形是其视觉语言,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共同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国际视野,使设计具备一流品质。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思考角度、大众理解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在全球化的前提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构思和表现,在现代设计语言的表述上基本是一致的。

1.中国传统笔墨创新

众所周知,“笔墨”广泛地应用在艺术家的各种创意设计理念和实际设计案例之中。笔墨历来是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五代画家荆浩在他重要的理论著作《笔法》中明确指出:“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清代画家恽南田也说:“有笔有墨谓之画。”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样笔墨也无时无处不体现在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中国画色墨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传统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滋养。墨和色的应用具有极强的意象性特征与辩证关系,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见红画红、见绿画绿的客观化,更不会刻意追求物象因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的复杂多变的色彩关系,所有的色彩运用都是为了深化作品的主题,讲究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意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色彩观。因此,也就有了“以墨代色”“素以为绚”“运墨而五色俱”等艺术主张。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青黄朱紫矣。”这是对水墨画意象色墨观最好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较好地认识与领会中国画意象的笔墨观,更好地运用中国画这一特有的语言,融会贯通,熟能生巧,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具中国民族绘画特点,更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设计作品。

中国画的笔墨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延绵相继,历经数代的发展与变革,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与不断改进的。在历代画家、理论家、文人等的不断钻研与探索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整体面貌,不同风格的画家有不同笔墨风格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传统墨守成规,甚至止步不前,相反,我们要不断创新与突破,要与现实结合,与时代接轨,创造出符合时展潮流的、崭新的笔墨样式。只有这样,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才能够与时俱进,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绚丽的光彩。正如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因此,我们在笔墨创新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创造、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法”到“有法”的发展变化过程,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打破常规,解放思想,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甚至可以逆向思维与幻想。

2.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更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推陈出新,设计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既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创新的前提应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人文关怀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环境艺术)转向审美主体(人),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并认识到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环境观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相对于其他类别的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生理上的舒适是环境艺术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因而生理需求(健康要求、人体尺度要求等)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远远超出其他艺术审美的重要价值。但是,我们看到,任何艺术总是以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为最高目的,尤其是在今天人们审美意识普遍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环境艺术中的生理舒适,而将审美热情更多地倾注于在环境艺术中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环境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意韵、情感深度等,从中获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三 传统手法与高科技结合的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电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设计专业的学生运用电脑进行设计并展示最终设计成果等,电脑技术无疑给传统的设计及其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1.电脑技术是把双刃剑

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并为其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首先,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使设计作品能综合艺术、结构、工艺、技术、材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谋求最佳、最完善的视觉效果。如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所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在最初传统模型构思的基础上运用电脑虚拟技术来检讨、完善和深化,最终完成传统二维图纸所无法表现的具有戏剧般的形状,动人心弦的建筑设计作品。其次,电脑技术亦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受到冲击。电脑还是一种能够激发设计创作灵感的发生器,是获取全新的、非传统设计程序和观点基础上的造型形态的有效手段。

然而,与一切高新技术一样,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着许多的负面效应。如电脑技术带来了设计的“异化”,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为重“表现”轻“设计”,设计方案变成了电脑效果图;学生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又如,电脑技术其本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国内有位设计师曾说:“设计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我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但电脑技术及其软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响了设计构思,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让使用者不得不放弃方案初始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向电脑“投降”,使设计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

2.手绘效果图能提高创造性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显而易见,电脑无法替代创造性思维活动。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二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高技术的确给设计及设计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电脑技术带给设计的变革也毋庸置疑。但电脑不是“一切”,它无法替代我们的大脑,无法替代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电脑只能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好帮手。在设计教学中,加强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通过脑―眼―手―图形的有机的、不断的形象化思考和再观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的设计修养,能使设计者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

四 结束语

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发现以往在视觉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现代视觉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其特点就是不断创新和求变。只有将未来的设计着眼于多种因素的互动设计之上,注重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需求,才能设计出高品质的、多元的,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设计作品。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投身到实际的社会工作环境之中,将学校所学到、所悟到、所总结体会到的东西投入到具体实在、充满憧憬期待、又困难重重的设计生活中去,从以上几点的探索感悟,再结合具体的设计思维、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学习,力争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荆浩.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困境

(一)缺少创新

由于缺少创新型、开拓型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洋设计,长此以往,中国的城市将变得不中不洋,而中国的建筑物也将成为国外设计师们的“试验品”。

(二)建筑学人才思维创新培养不够

(1)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闭塞,缺乏调查研究,缺少对外联系,造成了设计与市场脱节,使创造力的培养失去了实践与技术支撑。封闭式的教学已适应不了社会市场的变化,这是与当今开放式办学理念矛盾的、不相符的。

(2)教育理念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重造型技能,轻视科技知识,缺乏学科理论研究,知识交叉不足,学习具有盲从性,掌握知识连贯性差,实践能力弱,忽视系统性设计。

(3)部分高校建筑专业缺乏培养设计人才所需的科学而严谨的教学系统。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各自为

政,各行其是,罗列知识,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分析。

(4)忽视实践环节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训练。建筑学专业实践训练既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的联系纽带。实践环节应该是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最为理想的途径,但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

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参与施工建设,为城市改造活动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搞好建筑设计工作是工程单位必须严格完成的任务。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化法治,设计师们的建筑思维也要不断转变,以改革创新为基础的设计模式需要推广普及。从现有设计方案来说,建筑设计思想需符合多方面要求,以建筑工程为中心执行一系列的设计方案,创新思维是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理念。

(1)标准性。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各类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满足广大用户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使其在符合行业标准前提下实现价值的最优化。标准是建筑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一切创新活动必须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才能拟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建造方案。一般来说,建筑标准主要是相关防火、防水、节能、隔声、抗震及安全防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这些都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标准。

(2)多样性。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建筑结构形式也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符合建筑设计思维的创新指标。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在创新思维中应做到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件、配件及设备管线的标准化与系列化,采用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组合多样化的建筑形式。例如,住宅建筑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居住要求,对房屋内外部结构设计进行人性化调整。

(3)功能性。建筑设计所选用的各类预制构配件的规格与类型、室内装修系统与设备管线系统等,应符合建造标准和建造功能的需求。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各种建筑项目均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加快了建筑产业结构的最优化升级。其中,用户对建筑设施功能要求在逐渐提高,建筑设计思维应当注重功能性原则,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对建筑设施的使用要求。

(4)抗害性。病害是影响建筑物使用性能的一大因素,多种病害发生造成建筑结构性能受损增加。创新设计思维中要顾及抗害性标准,严格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对有抗震设计要求的建筑,其建筑的体型、平面布置及构造应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例如,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完整,预制构件的加工图纸应全面准确反映预制构件的规格、类型、加工尺寸、连接形式。

三、现代建筑创新性思维方法

建筑的创新在现代而言就是在达到建筑本身所应具备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后,所追求的视觉和空间利用上的新鲜感。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

目前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有三种层次类型,分别是两层机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此两种结构相互作用,并构成思维的双层结构模式。相比之下深层结构拥有更高的稳定性、一贯性和持久性,而且在深层结构的基础上还生成了表层结构,而外化表现则是利用普遍存在的表层结构来体现。进行建筑的创新思维时,要想表层结构硬性深层结构一样,更多的去考虑创新思维的本质和深层结构,若是能够将这种本质和深层结构加以了解和利用,将会极大提高我们的思维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也更有利于我们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融会贯通,进一步拓展表层结构的吸纳,才能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办法的优势、优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创新成果在现实中的体现。

(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二者在工作中互相作用。非逻辑性思维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发展;相对的,展开非逻辑思维,将非逻辑思维具体化、条理化,就会给逻辑性思维提供支持,形成逻辑思维的支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逻辑思维有很高的地位。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且帮助在意象中生出的创意能够摆脱固有概念,延展到现实中,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逻辑思维往往是创新设计的摇篮,其具有思维过程的突发性、前提材料的不充分性、结论的概然性都决定了非逻辑思维能够打破以前所固有的建筑模式,在自由的思维天地中,把握和利用规律以及之前所总结出的创新思维的抽象和深层结构,并利用逻辑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在建筑设计说那个进行创新,使其改进出创造性的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外观束缚,营造出一个既舒适,又绿色环保的创新建筑设计结晶。 (三)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从基点出发,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各种思维手段,以不同方向思考,重组贮存和现有信息,最终获得大量新信息。把握发散思维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发散思维不限于现有知识范围,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产生各种可能解决方案。

(2)收敛思维把众多信息引导到逻辑序列中,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其特点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运用已有经验知识,重组各种信息,从不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该中心点以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可分为列举法和组合法。前者可细分为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后者可细分为主体添加法、同类组合法、异类组合法、重组组合法等。

2、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求同思维是指从互有差异的对象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并由此入手解决问题。求同思维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人们经常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创新。

(2)求异思维是在相同或相近事物中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确定创新最佳点并进行创新。求异思维要独辟蹊径,敢于打破常规。学会放弃,不断捕捉新的思维信息,不断吸收新的思维成果。

求同与求异思维可分为比较法和类比法。前者可细分为求同法和求异法,后者可细分为拟人类比法、象征类比法、仿生类比法。

3、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1)正向思维是在充分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提出解决方案的方法。

(2)逆向思维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关注小概率可能性思维。它是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正向思维有臻美法,逆向思维有逆向构思法、反转型逆向构思法、转换型逆向构思法、缺点逆向构思法等。

4、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

(1)单维思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可运用该思维方法达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目的。

(2)多维思维方法从多个思维起点出发,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对思维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思考,以寻求多种思维结果,从中选择最优的思维方法。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在实际的运用有移植法、交叉法和综合法。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征,抓住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深入分析其内部规律,掌握和发展多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式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才能给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