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时间:2022-09-17 18:4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想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想教案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51-03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说,在宇宙的原初,各种鲜活的生命因素不仅弥漫于整个宇宙,而且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各种生命因素及其发展过程都是相互依存、彼此确证的整体性的存在。这意味着,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个具体活动,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都对过去、现在、未来开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作为以人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由师生等各种教学因素构建的,生生不息的,和而不同的状态。这与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同时为了响应全区今年九月开始的高中新课改,我们截取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案设计,作为我们研究高中新课改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对比传统教案设计的优势和不足,尝试进行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在研究的第一阶段,从宏观上提出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生成性,希望能为新课改的探讨略尽绵薄之力。

一、新教案设计对传统教案设计的借鉴

新课改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包括教案设计在内的各种新变化,但是,新事物终究会代替旧事物并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会与原有教案设计彻底决裂。我们对新教案设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教案设计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显得科学而有意义。

当新课改来临后,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教案设计进行批评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偏激之语,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冷静下来,笔者认为,传统教案设计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传统教案设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紧扣课本内容,狠抓基础知识,设计步骤力求清晰严谨等等,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并不矛盾。新课改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新教案设计应是师生双主体构建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开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抛开课本和基础知识天马行空,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课本联系到广阔的社会人生;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备课、上课、课后都是生成的,并不意味着写一份严谨的教案就会被认为落后跟不上形势,新教案设计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多样化,但必须科学严谨。此外,传统的教案设计虽然更多地指向高考而显得功利性大于人文性,但也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可以完全抛开高考,专门讲人文。从现实来看,高考选拔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仍然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拔制度,所以仍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只要高考存在,完全抛开教育的功利性就显得武断而幼稚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案设计的有效性之一仍然会指向高考,但绝不会以高考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力求在功利性和人文性之间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伽达默尔说过:“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在传统之中的,不管我们是否了解这个传统,不管我们是有意识地对待它,还是完全盲目地认为我们正在重新开始——这一点也改变不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传统的力量。”当我们把矛头都指向传统教案设计并为新课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在热火朝天地努力着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请停下来思考一下过去和现在,不要浪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汲取、为我所用,或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从而走得更稳更远。

二、教案的生成性资源——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教案设计具有生成性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超越的生成过程。其实,作为生命表达的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文学艺术以有限的在场联系着无限的不在场,因此艺术的生命意义必然会被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不同时代的人所不断解释。而每一次言说,就意味着原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新的意义随之产生,生命意义因此不断丰富,从而更接近生命的真实和完整。正如金丹元先生在《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中所说:“云彩追求无穷无尽的空间,在追求中不断变换自己的形态,他不计较原形的存在与否,因为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新生。”生命也如云彩一般,并非一目了然,清晰可辨,她“常常是以不清楚或不愿清楚而现身露脸的。要想使一个东西更清楚,必须一刻不停地和不断说下去。”不清楚意味着生命的空白,空白意味着未知,未知必会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作为生命表达的艺术更愿意选择不把生命看得一清二楚,而宁愿把生命的一部分留给未知,宁可相信生命中还有一团漆黑的地方,以此激发作者和读者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艺术的天空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文学文本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其教案设计是否有效与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密切相关。

2.教案设计的生成性资源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对教案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一份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是判断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何为教案的生成性资源?笔者认为教案设计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大致可分为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理解,集体备课、说课给教师带来的启发,上课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形成的火花,与时俱进的资源,教学后记等等。而在这么多的生成性资源中,笔者又仅仅以课堂上师生互动造成的火花作为论述教案设计生成性资源的一个切入口,因为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资源代表着师生相处最和谐的状态,代表着师生最灵动的智慧,最具不可预知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最具生成性。

(1)课堂是舞台,满足师生表演的欲望。

由于实施新课改后对讲台作为权力中心象征的消解,课堂成了师生展示各自演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都是主角,只有互相唱和、互相配合才能把这出戏唱下去,并唱得漂亮。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眼神都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由局外人一跃成为戏中人,他们积极投入到戏中来,教学过程终于成了由师生双方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于是在这个舞台上,师生时刻关注着对方的表演,并努力完成自己的表演,在对方鼓励理解的眼神中,不仅看到了尊重和认可,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对象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还希望自己的表演有观众。理想的教学过程满足了师生表演的欲望,尤其来自“内行人”,即“同台演出”的“演员”的欣赏,更让人信心倍增。而由于这是一场合作式的表演,因而产生了双倍的动人效果。原有的教案设计无论多么有预见性、多么完善,都不可避免地在此时遇到一些“意外”,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意外”,对教案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适合师生的发挥。

(2)知识的交流互动。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无论教师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中准备得多么充分,也必定有其“未知”的一面,学生也必定有其“已知”的一面,此时,通过课堂的交流互动,就可以实现知识的优势互补。笔者在上课时就深有体会。每一次学生的课前演讲都让我大开眼界,学生关注的东西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音乐……无所不包。所以,我常常会抛弃原来设计的上课导语,顺着学生的演讲导出我今天要上的课,既尊重了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每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学生的新观点经常让我灵感突现,说出我在备课时根本想不到的例子或话语。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互动会让师生拥有更多的知识。

(3)情感的交流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因此,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真情涌动、心潮起伏中将每一个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真诚的情感演绎,把“对无穷宇宙的探索,对大千世界的众生百像,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对善恶美丑的褒贬都有效地转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学生同样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学习的动力。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总之,尽管师生双方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畅所欲言所带来的愉悦,被人倾听所带来的慰藉,必将唤起师生心底最深处的共鸣。情感教学也是教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维度。通过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产生的耀眼火花,丰富了学生,也丰富了教师,师生有了无限的再生性和多元性。由此而来的教案设计必定是最具时效性和有效性的。

总之,师生在知识与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带来质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质变就是师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知识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净化”,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是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因为“教学双方的独立性受到尊重,创造性得到发挥,教与学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教学过程呈现前所未有的民主范围,教与学在智慧、知识、智能的审美体验中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由”。这种自由是最真实的自由,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自由。教师获得最大的自由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教案设计,他会更有动力、更有兴趣、更有资本。而理想的课堂不会用有限的结论终结无限的对话过程,而是大家接着说。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双方其实都是教案设计的生成性的设计者,因此,笔者才说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最具生成性的资源,它将不时督促着教师对原有教案设计进行及时调整,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又会忠实地记录在教学后记中,成为下一轮教案设计的背景资料。这样的教案设计,不再是静止的,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段、某一批学生、某一节课,而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从而也是最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也是最有效的。

三、一份生成性的语文教案设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既然教案设计的有效性标志之一是其具有的生成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做好一份教案设计呢?初步推论,既然生成性是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本身对教案的理解和设计也应该是生成性的。比如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比以往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时刻学会为教案留白,永远不要想着万无一失。教案的不断变化,正是新课改下语文教案设计的最大魅力。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备学;教案备课;真正内涵;实施策略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普及,使得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层出不穷。这一背景下,“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教师又当通过何种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做到这两者的交互整合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累积的教学感悟,试就“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案以及学案。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其内涵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

所谓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为主要对象的教学准备方案,只要编写好教案,教师只需在课堂上依次落实就可以。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前对于真实课堂的虚拟排演。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对课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想,因此能有效避免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情况的出现;但是不少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全照抄、照搬教案,对学生实施“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而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学案,又称导学案,是指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为学生特意编写的自主学习方案。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着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发展。

虽然教案备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案备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随意抛弃两者中的任意一方,而必须在有效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结构。

二、实施“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表现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互动、有效交流、真正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必须格外重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与交互整合,如此方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

⒈发挥“导学案”备学的积极力量

“导学案”,“导”是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预习与探究活动,并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形式,最终完成导学案上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与目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如在编写司马迁《鸿门宴》这篇课文的导学案中,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句等知识点之外,更将几个问题有效融入了其中:

(1)在你看来,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基本素质?还是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不屑于视刘邦为敌人?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2)如果你是项羽,你心目中处理刘邦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请大胆发挥想象,为历史故事编写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

之后,我便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和交流。如此一来,既真正尊重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行了显著的培养与锻炼,真正发挥了“学案备学”的积极力量。

2.尽量避免“教案备课”的弊端,最大限度上发挥其优势作用

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相反,更应要求教师牢牢掌握自主学习活动的大致方向及最终任务。而这,显然离不开教师的“教案备课”。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想实现“教案备课”与“学案备学”的有效结合,除了要尽量避免“教案备课”存在的明显缺陷之外,更要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力量与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从中体会与收获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受与无限乐趣。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于学案备学与教案备课交互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最大限度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良.新课程下整合“教案、学案”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8(04).

第3篇

A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例子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作者提出他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作者把这句话对你们说十遍、百遍,你们相信吗?应该怎样你才会相信?

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要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3)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警枕?他想提醒什么?

(4)小结。

2.走近童第周。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①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②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③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2)抓住重点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3)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让同学们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练习说话。

(4)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5)练读第三段。

(6)小结。

3.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自由读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才能()。童第周只有(),才能()。()只有(),才能()。

4.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在生活中,这些观点常常让我们充满困惑,下面就这些观点同桌讨论,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看法。

(1)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

(2)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B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例子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说勤奋》,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并用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边读边画下有关词句。

(3)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了解成就之大。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怎样读好这一句?

(4)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5)换句对比,体会具体描写。(出示: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

(6)对比中体会勤奋: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等关键词来体会。

师生对话,指导朗读: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

(7)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他想提醒什么?

(8)小结。

2.学习童第周的例子。(用第二段找关键词,读悟勤奋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2)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勤能补拙的故事。

3.小结。

4.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总结引出第四自然段。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将积累的勤奋名言说一说。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教后感悟:

一、引入要实效,直奔勤奋

用A教案教学,师谈话导入风趣自然,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知道举名人事例论证最有说服力,但是本班级均为乡镇学生,阅读和积累较少,所以说法不一,耗时7分钟。经修改后用B教案教学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用时2分钟,有效地把握了导入时间,为下文的学习空出更多的思想空地。

二、品读感悟,探寻勤奋

A教案和B教案的教学都经过精心设计,把第一个事例作为重点来教学,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来体会勤奋。但B教案在A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换句对比,用“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和文中具体描写的句子对比,让学生体会了具体描写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的培养更有效。B教案设计了一个情境对话:“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样回环复沓的引读,司马光的勤奋在学生心中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三、训练需扎实,勿成课堂的虚设

A教案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同学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看似不难,可是学生的说话都停留在表面上,可见训练没有立足学生实际水平。练习填空部分,学生都能填“勤奋”和“成功”二词,这样不经思考能解的答案有何意义。所以B教案在修改后省略了这两个训练,不刻意地追求读写,显得简洁、朴实。

四、拓展有度,延续勤奋

第4篇

来到**小学转眼间已快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本人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工作严谨负责,热爱本职工作,教风端正,兢兢业业,勤奋钻研,努力不懈,认认真真做好本职本份工作.在这一年里,我担任了一年级,六年两个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在此,做如下总结:

一,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和更新.

在新教材改革的浪潮里,20**学年是个特殊的学年,一年级的小朋友首先站到了改革的最前方,各个学科都使用了新教材,而音乐课本则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为了使每一位音乐教师能够较快,较好的熟悉,掌握新教材,我区教研室在每学期开学初,安排了全区音乐教师进行学习新教材,还特意从广州请来专家讲座,示范,以便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新教材.新教材是从现代教育的理念做起点,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所以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较大的空间自由发展,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发展健康的审美情操和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态度,全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教案的精心设计.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缜密设计的蓝图,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我在备课时考虑到教学的基本任务即:教学目的,突出本学科的特点,把握好每一课的重,难点,合理的,深入浅出的进行备课.同时,我又依据各个年级不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好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基本技能,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双基课堂教学.

三,结合实际,搞好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讲课时,我会尽量按照教案的设计去进行.但,往往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与预期设想有较大的出入.因此,我会及时从实际出发,进行调理和修整.对于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年级,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时,我会根据此班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和创新,力求在不变中求万变.

在教学手段上,我推行愉快教学.使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情感,再根据内容的不同实施德育渗透.例如:《幸福生活》这课,就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巧巧手》这课,就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多锻炼自己的小手,为国家,为集体贡献一份力量;而《长鼻子》,《咯咯哒》,《汪汪与》等课则是让学生懂得保护小动物,热爱生命等道理.总而言之,都是为了使学生今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四,切实抓好合唱队,舞蹈队的建设.

第5篇

一、备课情况

(一)存在问题

目前,各科、各位教师备课成果的展示形式分别为:手写式、打印式、经验创新式。从检查结果来看,三种备课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并且问题还很突出:

1、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教师未将自己的备课成果展示不出来。听课后,拿不出教案,或者教案预设与课堂教学实际根本不着边。(学区领导在期初听课检查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从积极意义上讲,由于工作忙,光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或者是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非常有自信,课虽然备了,但是没有书写教案。可以定性为没时间写或没必要写。从消极角度看,可能未研究教材,未设计教学过程,未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没有任何准备就上课了。两种角度看问题,哪个角度更贴近当前备课的实际状况。教师自有公论。

2、三种备课形式,都存在达不到学校要求的问题

打印式、经验创新式教案,原封不动的多。打印式教案,还有课堂实录的影子。经验创新式教案问题更为突出,学生变了,你未做任何修改,未做任何创新设计。不说你上课如何用,如果领导问我,创新在哪?我如何向领导解释?手写式教案,过于简单,基本的教学过程都看不出来。

(二)今后要求

1、必须重视:认真研读教材,读明白教材,读透教材。教师首先明白教材;充分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其意图。实际上,备课就是你要引导学生学什么,这些知识分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在课堂分几个步骤来落实。想一想,你的备课是这样进行的吗?(个人认为,对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运用可以,但也要研究一下如何适应本班学生)

2、重温要求:见《新学期备课要求》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

3、听后必查:每节听课后,在与教师交换意见前,要先看一看教学设计。

4、自查整改:每位教师要对照备课要求,结合今天点出的问题,进行一周的自查,确保教案是合格的。必要时,需要做一下弥补。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一)总体情况

1、作业整体情况较好。基本上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共查了语文作业本、同步训练、习作(低年级小本本);数学作业(低年级教师同步训练);英语、科学同步训练、作业。未考试科目未查。主作业都得到了重视,特别是语文同步训练完成效果及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2、学生完成质量较高(书写及正确率),老师批改及时。学生及时做了修改,有教师改后再批的过程。当然,各班送的基本上上很突出学生的作业。

(二)今后要求

1、语文、科学、英语同步训练做到统一要求,集体讲评,重点辅导(重点题型、重点学生)。语文习作(小本本)必须保证每月两次。可以实现每学期8次的最低任务。

2、数学作业量应该大一点,用教辅用书中的一些题型弥补其不足。同步训练,教单班的老师要统一批改,教双班、双科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同学互批、重点讲解、习题选用等角度)。

3、美术、社会等学科也要按照要求有作业。保证每课一次。

第6篇

摘要:网络时代教辅用书琳琅满目,教师备课信手拈来,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缺失深度思考,缺乏自主设计,教师备课依赖性越来越强,教师惰性渐渐滋生,“用一生备好一节课”不再成为追求。

关键词:网络时代;备课;惰性;积蓄;参考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04-1刚刚踏上三尺讲台那几年,教辅用书是一穷二白,教具学具更是老太太过生日――要啥没啥!一只粉笔和一本教科书就是教师的全部,而且教科书很薄,课后习题很少。可是当时课程设置不多,应试教育很纯碎(不像现在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搞应试),其中五年级(当时小学是五年制)只上语文、数学、体育、自然,而且还有晚自习,所以时间多,题量少。而学校老教师拥有的一本《无锡教案》,视为珍宝,从不外传――那时,教学成绩是民办教师的生命线,因为它是民师转正的主要指标。看着他们发黄的教案,我们嫉妒的两眼冒火,偶尔趁其抽屉不锁,偷偷拿来看上半夜,第二天早早地放回原处,感觉就像做贼似的。所以每次上课前我们这些初为人师者都要挖空心思备课,精心编写每一道练习题,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常常加班加点,经常秉烛夜读,虽然学校离家很近,但是很少回家,年轻老师大多住校。

最可怕的是迎接教育局视导检查,那时的检查细致入微、客观公正,评课更是实事求是、一针见血、不避锋芒。而教研员有学识、有眼光、有气魄、有份量,学者风范,令人敬仰,虽然评课不留情面,但也让人折服,收获颇多。听课是随机抽取,推门听课,绝不事先安排,择优听取。所以临近检查的那段日子,大家每天提心吊胆,每晚处心积虑,备课更是精雕细琢,不敢丝毫懈怠。哪像现在的视导,蜻蜓点水,走过场;印象主义,名排好;你好他好大家好,教育形势一片好。

记得工作第二年,教研室开展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主题研究,我所带的班级被定为实验班。从此更是自我加压,如履薄冰,接受教研室的专家定期听课指导,参与实验教师的交流碰撞。一年下来,教学成绩全镇排名遥遥领先,期间还有两篇论文获奖。现在读来,虽觉稚嫩,但很朴实。正是因为没有网络,缺少“参考”,才逼着自己潜下心来思考、无所顾忌实践。或许遗憾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几年的积累,让我从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成为年轻的县级学科带头人。

时过境迁,如今网络世界填满了我们的生活,教辅用书琳琅满目、接踵而来。当下,我们拥有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补充习题,教案与作业设计、新课程新教案,各类试卷,还有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可谓是应有尽有,应接不暇。难怪很多老师的教案如此工整,如此秀气,毫无点点划划,绝无圈圈钩钩。随手翻开教师的《导学预案》,一行行工整的句子,一个个隽永的字词,有的像刀刻的甲骨文,有的像印刷体的美术字,有的像学生时的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不用说,那是我们老师灯下的杰作,是我们老师倾注的心血,更是我们老师自以为豪的佳作。我在欣赏之余,不禁思索一个问题:这样的备课能实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吗?记得开学不久,教导主任听完一位语文新老师的课,课后指导时,她只说了一句话:“从今天起你不要再用网络下载的电子教案,你要写纸质的详案!老师,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啊。”现在想想,她的话不无道理。我以为,教案只是备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只是教师智慧的一隅,而不是教师机智的全部;教案只是老师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教师理解的全部;教案只是教师预设的乌托邦,而不是理想课堂的全部。所以,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形式化、格式化、统一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课堂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否则备课就会走过场,甚至劳民伤财,事倍功半。

我一直欣赏这样一句话:“用一生备好一节课”。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太夸张了。其实,我们仔细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每一堂课都要动用自己的“积蓄”才能上好。而积蓄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不能将备课看作是写教案,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的事。老师们只有不断地积累教育的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理论,把握所教学生的实际,才能备出实用而精彩的课来。其实每位老师心知肚明,写教案并不是备课,它只是应付领导检查(当然这也是迫于无奈)。真正的备课是用整个灵魂去完成的,是写在心灵之上的真实感悟,而不是写在本子上的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上公开课时,在参加赛课时,很少是一挥而就,一锤定音,需要添添画画,需要修来改去,备课材料绝不是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术字。所以我觉得新教师千万不要把教案当成你备课的全部。要用一生备好一节课,这就需要激情,需要对教育的热爱。如果将备课看作是简单机械的重复,那么,备出的课必定是没有价值的,也会淹没自己对教学的感悟,失去对教学认识提高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抱着每备一节课,就是要重新在一张白纸上创作一幅画的心态,对课的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要悉心考量。切记,让“参考用书”成为教师的参考而不是用书。

第7篇

一、存在的细节问题

细节问题 1:授课教师提供的教案、课件、随堂练习中有明显错误。主要表现在:

(1)教案语言不规范,有科学性错误。如:

Review some animals.

Speak these words in English.

(2)教案中单词拼写错误,单复数错误,大小写错误;

(3)标点符号错误。

细节问题 2:为了板书而板书,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正式开始前就在黑板上书写一些内容,结果我发现整个一堂课中,授课教师都没有对课前所板书的内容进行解释或引用。板书是微型教案,科学合理的板书可以使一节课的结构脉络清晰、有条理。理想的板书可以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细节问题 3:部分教师可能因为工作忙,公开课前对自己使用的课件内容并不很熟悉,课件之间的内容联系甚至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发出的指令也不规范、不到位,造成上课过程中有明显的脱节、冷场现象。

细节问题 4:教师在教案中都列了重点、难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者是突出重点,突破重点的艺术性不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艺术性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细节问题 5:无信息沟的问答比较多,这个现象尤其在Warming-up 或者在Leading-in 或者在Pre-reading的环节中出现的比较多。

细节问题 6:课堂用语

(1)评价语单一,缺少多样性;

(2)课堂指令不够清楚、明确;

(3)高频率使用某些词语;

(4)提问缺少开放性,缺乏层次性和思维性;

(5)不让学生把话说完;

(6)不规范或错误的课堂用语。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但可适当利用母语。用英语来概括这个关系就是: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 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

二、存在的误区

误区1:合作学习就是Pair work或Group work吗?通常这里会暴露出几个问题:

(1)是否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2)是否有明确的分工约定?

(3)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讨论内容?

(4)是否有切实的目标?

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2)要将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赋予不同的职责,使合作中人人有事做,能各尽其责;

(3)要给学生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时间,让每组都有表现的机会。

误区2: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过于“频繁”。教学中组织的各项活动应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选择活动时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定位要准确,导向作用要鲜明,要充分发挥每一个课堂活动的作用,鼓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活动既要突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又要突出科学性、交流性和拓展性。

误区3:课堂教学活动中过多使用辅助工具。有些教师刻意地追求课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应对策略

第一,教师要仔细、深入钻研教材,认真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在领会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校情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开发,努力挖掘、拓展,找准切入点,注重课堂结构的巧妙安排、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教学语言的逐句推敲,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第二,每节课中活动的总体目标定位要准确,应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使每个环节和步骤中的活动都围绕总体目标展开,为总体目标服务。

第三,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教育的方法,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其不足之处则应委婉地提出一些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及时的评价方法来提高课堂活动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第四,努力设计简易、实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教师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难度要适中,要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简化活动的准备过程,使活动更有直观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深层次参与,都能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理想的公开课应具备以下几点:

1.“厚积薄发” 的良好教师素质是上好公开课的基础。

第8篇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节课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为上好课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编写好教学程序,即写好教案,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前提。下面就如何写好生物教案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充分认识写好教案的必要性

大家都知道一节经过深思熟虑、反复琢磨、精心设计的公开课与准备的不够充分的随意课节,无论从教师的教态、板书、方法,还是从课堂结构、气氛、效果等都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一堂好课必须设计一个好的教案,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二、认真备课,按要求的内容写好教案

教案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格式,具体写法和繁简的程度因人而异。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般都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教学方法、课的类型、教学器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分析等等。

1.教学目标  职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标规定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一般从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教育、联系实际等几方面考虑。例如植物学中根对水分吸收一节课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①通过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使学生在理解细胞吸水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根吸收水分的原理及过程。②了解外界条件对根吸收水分的影响和合理灌溉的道理。③通过细胞吸水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行植物生理实验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教学过程

首先,我认为导言的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主要从下列几方面着手:①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实物导入。例如讲“根的结构”时,让学生观察根的实物并提出:形态不同的主根、侧根、不定根为什么会具有相同的功能呢?②从课后动动脑、小制作和小实验人手。例如讲“叶的结构”一节,先演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然后提出为什么绿叶见光的部分遇碘液会变蓝?③从一个动作或一个比方人手。例如讲“骨骼肌”一节时,先让同学们同教师一起做一个屈肘动作。

其次,从板图设计来看,根据生物课插图多的特点,上课前精心设计一些板图并利用板图灵活教学。例如,讲“气孔结构时”,通过七笔迅速巧妙勾画,这七笔是这样设计的:前三笔用粉笔勾画出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的轮廓及中央的气孔,第四笔用绿色粉笔勾画出保卫细胞内绿色的叶绿体,后三笔用白色粉笔勾画出与保卫细胞相联系的表皮细胞的轮廓,并边画边讲边让学生跟着教师画,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后分析  每节课后都要及时并认真进行课后分析,主要是反馈课堂的成功与失败,并及时记录到课后分析栏里,这会使你今后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能如虎添翼、畅通无阻。一般课后分析的分析对象有两个:教师和学生。内容包括:①教师准备是否充分?②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学生实际?③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如何?④板书设计是否科学?⑤导言设计是否干脆并富有逻辑性、趣味性和启发性?⑥板图设计是否巧妙合理?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⑧课堂效果是否理想?  要避免单纯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型的课后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后记 探索 创新

在教师教案中,有一栏是写“后记”,他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由“教后记”引发的教研课题,成为教研教改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有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现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1 “教后记”是教学的反思

在每一节课前,教师教案中都确定了本课难点、重点,板书设计及教学方法等,但在上课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检验、实践。我们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才能对自己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得到检验。一节课后,我们反思,才发现自己原先设计的各环节可能并不完美,甚至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记录下本节教学中的得与失、成功与不足,甚至几经反复,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它促使我们不断适应学生,吃透教材,尽力找到一种更佳的教学方略。

譬如,初一数学第一册中“绝对值”是较抽象、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我原以为只要弄清楚了绝对值定义,一切有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在具体教学之后,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当a>0,a

2 “教后记”是教训

每一节课后,我们都有一种体会,当自己备好的教案,在课堂四十分钟得到有效地实施,学生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时,教授者就浑身轻松,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有时一节课下来,自己也有压抑,沉闷的感觉,原因在哪?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我们预先设置的教学思路和过程,可能在某环节出了问题,这正是教授者静下心来面对“教后记”地时候,留下自己的教训。例如,我在教授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一课中,预先设置的例题,学生已经弄懂,但真正课堂练习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班上十几个同学做的一塌糊涂。一堂课下来,自己隐隐有一种不爽快的感觉,面对“教后记”,自己留下了这样的字迹“例题地讲解应适当拓宽思路,增强做题的灵活性”。多么有益地教训。

3 “教后记”是经验

我们面对的总是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内容。我们可能找不到最佳的教学方略,但可以做到更好。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对某一定义或概念的阐述,并没有按预定的教案进行,而是瞬间的灵机一动,采用了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方法,而且效果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课外及时记录下这来之不易的灵感。在今后的教学中,为自己积累更多经验,争取少走弯路。

第10篇

我是一名大一学生,将来要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饮水思源,感恩图报。利用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这个机会,我联系到我的母校小学,到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活动。

虽然实习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是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学着逐渐融入这个学校,这个集体。

我找到了我们小学的校长,在学校的统筹下我被安排在六年级的一个班,为他们简单讲解一下英语的书写规范,因为他们即将升入初中,规范的英文书写无疑会对他们的成绩增添一笔亮丽的色彩。

在实习过程中,我成为了一名教师,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实现了自己走上讲台的理想。

刚开始站在讲台上时我稍觉紧张,“同学们认真听我的讲课吗?”“事先准备的东西能讲好吗?”我心中感到忐忑不安。可是随着我们不断地接触熟悉,看着同学们认真的神情,课上积极活泼的态度,让我逐渐感到轻松,也渐渐有了自信。

我要讲的是英语字母的书写,虽然内容不是很难但是由于第一次讲课,我还是精心准备了教案,在备课时,我认真查阅资料,严格按照要求,在班主任的指导写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份教案。

教学的另外一个难点就是班里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和学生相处,在课堂上与他们互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班里几个非常顽皮的学生也是我的难题,他们反映灵敏,小动作多,还会偶尔捣蛋,然而当我叫他们到黑板上进行书写时,他们给我的是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结果也让我很欣慰,他们写的非常好。我表扬了他们,并让他们介绍自己书写技巧,之后,我发现他们开始试着认真听讲了。我突然发现,没有所谓的“坏”孩子,每个人都有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我应该让他们能听懂,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同时不要吝啬表扬。

把握每一次上课机会,多想老师请教,逐渐融入集体,我想,这对我来说正是一种成长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作为一名师范学校大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相信,这次实践活动必定是我终生受益。

第11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下面我就把近几年的主要工作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

我参加工作25年,当了22年的班主任,教了六个毕业班。这些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决服从校领导的分配。我热爱教育事业,立足本职,热爱学生,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为学生作表率。上学期刚刚送走的毕业班,是我校学生最多的班级,接四年级时30人,到最后毕业28人。其实,这三年的工作就一个感觉,就是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在学校上课、辅导学生,有空节时就批写字、算草,剩下的教案修改和作文批改都得回家完成。所以下班就拎个大包,还得结实点的,装教案和作文本。可以说作为班主任,尤其是毕业班的班主任下班后没有时间休闲、没有时间娱乐、没有时间锻炼身体。

过去的一年,是我压力最大的一年,毕业班差生多,怕成绩提不上来,怕影响学校集体荣誉,也怕校领导因此被约谈,所以更多的时间都放在了提质上。其实,班主任都不怕累,怕的是自己的付出换不来理想的结局。好在最终成绩还比较喜人,我们班在整个学区的排名处在中上靠前位置,这一点还是让人感到欣慰。从去年开始我兼任教导处工作,为减少对毕业班教学的影响,许多工作都挤到双休日时间完成。村小教案和作业的检查有好几次都是装箱带回家,连夜完成。

教这个毕业班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那就是你用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他们都会感受得到,而且会加倍尊重你。即使你严厉的批评他,他也会感受到你是为他好。这些年,我从来不用刻薄的语言挖苦和伤害学生,所以我教过的孩子都非常敬重我。但我也有个缺点,总是对学生很严肃,不笑,学生有时想和我说说心里话,但有点不敢。直到上学期期末考试后,孩子们才敢在微信上和我聊,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终于可以吐露心声了”。他们表达的就一个中心,就是对老师的不舍与眷恋,让我特别感动。我觉得作为一名班主任,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考试第一、第二,而是所有孩子和家长对你由衷的认可与赞美。

昨天已经过去,让我们珍惜现在,把握当下。明天我会一如既往,勤奋工作,倾我所有,服务好老师,服务好学生!谢谢大家!

第12篇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全体语文教师的努力下,我们语文教研组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三疑三探”课堂模式的探索为着力点,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的,以促进教师、学生发展为宗旨,开展了踏实有效地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扎实学习,践行教育理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教给学生一瓢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溪。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我们在深入学习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漫谈》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通过扎实有效地学习,教师不仅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而且通过读书,教师的心静了,能发现教育的快乐、发现自我价值了。我们学习的效果也体现在教育局举办的骨干教师考试中,我们学校入选的三位语文教师全部过关,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创新常规,营造和谐氛围

1.集体备课“高效”

为了能充分挖掘每位语文教师的潜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我们非常注重集体备课。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做到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同一学年教师共同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共同研讨教学策略。大家一起学习、研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同时,学校为了让教案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在寒假我们就开始筹划教案改革。本学期我们采用“三七补充式”教案,即:“三的部分”是课型、三维目标、教学策略、课外引入的课程资源由教研组共同研究制定,(确定方式:利用假期时间,每位教师把自己认领的单元内容备完,开学后组内教研确定)并上传到学校网站语文备课文件夹中,大家对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打印,也可以直接复制到自己文件夹里);“七”的部分要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主要是课堂设计(情境创设、课堂流程、拓展运用、作业等),这一部分也要上传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同时也可以采用活页夹的形式打印下来保存。

第一轮回是不省力的,甚至有些费力。但我们下一个循环的时候,或者下个学年升级上来的时候,就可以自由采用已经上传的教案,特色部分自己可以增添修改,平时所用的资料就可以搜集到活页夹里反复使用,我们查教案重点查课后反思。这样一年下来,我们就把三年的教案都写完了。通过语文组的团结协作,我们的教案具有时效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教案改革既符合教学实际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的思考问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达到了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的目的,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课堂模式“奇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把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发展人、创造人的活动,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为此,我们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按照“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这四个教学环节安排我们的授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