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2-12-15 06:5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德育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

一、中职学校的德育现状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中考失利的人群,在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自卑心理比较凸显,缺乏自信心。再由于社会用工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消化人才,所学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出现负面影响。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部分没有认清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没有认识到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借鉴普通高中的德育经验,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年龄阶段,是同一个人群,德育工作也同样进行。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大多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通高中的经验,这样就会走入教育的误区,没有注意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差异,心理状态的异处。偏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原则。德育课程缺乏特殊性,不能因材施教的进行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德育课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为主体,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不匹配,学生虽然知道理论上的道德教条,但却在复杂的现实中不知所措。导致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脱节、不切实际。学校方面对于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认识不够透彻。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专业人才,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疏忽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把这部分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推向社会,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以找工作时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习所学知识不能顺利的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在实际的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对中职德育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虽然现在就业与为人方面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但在社会中能够得到成功的还是道德品质高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群。同时道德品质变化也会影响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所以教师要在极大程度上阻止消极情绪传入校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心健康。因此,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提高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所以中职学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创新和夯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迫在眉睫。

二、中职德育的有效对策

首先,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学生有着很强的技术专业,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第一天起,就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一方面在专业课堂知识及实际锻炼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人才的道德需求;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在具体职业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其次,加强学校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德育教育课程,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学习德育知识,人人传授德育理念。争取做到在学校的德育全员化,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也能升华教师的德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德育教育为重点,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二者做到相辅相成,德育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学习提供动力。进而让学生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行列中,亲身体验,经常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监督,形成激励性的测评体系,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资源,使学生尽早的树立自己的德育价值观。

再次,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来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尤为重要,无论是课堂还是活动中,德育教育都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德育教育有两种比较常见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育和组织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政治课的教学当中,学校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切实有效的发挥德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学校有效的进行课堂德育教育之余。学校应开展各种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种活动,邀请一些知名的德育专家,或者是社会上的企业家,为学生们举办一些专题类讲座活动,给学生们带来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择业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开阔性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最后,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诚信指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时间活动,结合多种教育模式。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和家庭对学生诚信教育也尤为重要,都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环境。学校方面,还应该举行一些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演讲、辩论、征文等活动。让学生把诚信理念深入骨髓,使学生们坚信只有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作者:张婧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处

第2篇

1、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处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在家庭中作为中心,习惯了家庭中所有成员满足其要求,当家庭成员不能满足其要求或者是不愿意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动辄用哭闹的方式,甚或是以伤害自己来要挟家庭成员满足自我的要求。同时在学生时代,他们的全部的任务又是学习,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和家庭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健全,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无法定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当自己走出家庭,走出学校,就突然被陌生的环境所包围,其价值期盼和社会现实严重不符。首先,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他们的个人感受,别人并不能同其家庭成员一样满足其要求,大家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生存,个人都有个人的运行轨迹。其次,在社会中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长期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的大学生在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完全使用社会法则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心理落差,不愿正视社会现实,长期下去就会萎靡不振,甚至精神抑郁,游离于社会和人群之外。

2、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变得丰富和饱满。与以往大学单纯的学习不同,当代的大学生生活也注入了功利的色彩。首先,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比如会比较那个同学的衣服更漂亮,包更名贵,更加热衷于参加同学聚会,给朋友送生日礼物,全然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在这种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同学开始更多的向家庭索取。其次,实用至上。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通过贿赂等方式担任班干部、学生会职务,一方面为了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些分量,另一方面,为了在班级和同学生活中增加话语权,为同学和班级服务讲究回报,甚至假借为集体服务,为自己谋利,集体责任感不强。再次,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总是认为读书是一张文凭,大学毕业只要有文凭在手就行,毕业就希望找关系,靠门路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扎扎实实去争取。

3、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在诚信观念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问题。首先是学术作弊。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读书,但同样在考试中希望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于是开始谋求走捷径,通过找人替考或者考试作弊等方式取得考试成就,骗得入学资格或学位学历成绩。在利益的驱动下,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一些地方还专门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至于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次是经历造假。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们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开始丰富自己的个人履历。经过包装,一个普通的学生就转变成了三好学生,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秀学生干部。并且其个人履历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的变化。再次,骗贷逃贷的行为严重。由于教育体系的改革,高校收费相应的增加,虽然国家采取了奖学金制度,但是大学生在入学之初仍然需要一笔费用,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困难家庭依然无法承受学习的各种费用。于是国家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设立了贷款、困难补助等相关的政策。但是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却不能主动偿还,甚至是故意逃避。还有一些家庭好的同学,出于个人的享受的目的,通过一些不正当途径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或获取补助,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失去了救助的机会。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衡。在家庭中,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长期生活在过分溺爱中的学生对整个道德体系缺少足够的感知。有的家长把教育责任更多的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自然也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全然看不到家庭的第一位教育作用,意识不到言传身教的重大意义。也有的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只要成绩好,其他的方面马马虎虎就可以了,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严重误区,使学生缺少道德信念支撑。在学校中,受考试指挥棒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更倾向于把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投入到这些显性的因素上,对于学生的个性教育、心理教育较少涉及。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缺少沟通和解释,对于错误倾向缺少纠正和疏导,于此,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困惑不解时,遇到一些障碍需要破解时,往往手足无措,无以求援。当内心的纠结长期交织,苦闷无法排解,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具有严重个人倾向的独立判断,而很多情况这个判断是负面的。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日常生活更加多彩。另一方面,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直接导致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一些腐朽的思想伴随着先进文化也一同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泛滥,人们的道德思想被“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不劳而获的价值心理以及社会上的贫富差别现象,都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大学校园,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失衡。受这些思想的形象不少大学生在大学的大好年华不是用在读书学习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声色犬马、个人享乐上,思想道德滑坡,个人意识淡薄,理想信念迷失,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受当代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对于自身的发展前途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缺乏关注,对政治冷漠,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弱化,更多的把自我满足当作是人生的全部目标。生活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神生活空虚。思想上放松自己,在物质上耽于享乐,过分陶醉于自身的享乐中,贪图安逸,把享乐当做日常生活的全部,呼朋引伴,醉生梦死;热衷网络,逃避现实,在不切实际的虚幻世界中寻找精神慰藉。虚幻的世界中游离过久,就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现象,一些大学生变得冷漠和与他人生活的隔绝,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切以自我的得失作为评价事情的标准,过度关注自我利益的得失和满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则置若罔闻、全然不顾。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意见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①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哲学,蕴藏着大量健康的伦理道德观,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注入新鲜的营养,为他们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会以经典著作的方式留存后世,如《论语》等,认真学习和熟读这些国学经典,把这些著作同个人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结合起来,广泛结合并加以恰当的衔接,不仅有助于文化素养的积累,也同样有利于道德修养的培育。同样,在大学教育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搬上荧屏,增加大学生教育的生动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中,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改变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向世界文化开放。”②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信息不断的交流和碰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交互融合。在这个多元化时代,如果不能适时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容易产生价值迷失。在国家层面,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建设,使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远大志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为未来美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在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建立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教化中的核心作用。

第3篇

网络德育一般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等。这些德育活动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在德育教育工作等方面利用e路构建德育网络上作了一定的实践与尝试,下面就学校构建e路(网络)德育工作——环境德育网络、e路德育网络、家社校德育网络、师生德育网络、心灵e路德育网络、导师德育网络、班主任德育网络等方面所作的探讨,谈一点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

一、构建环境德育网络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1校本德育环境网络

校本德育环境网是育人之网,美丽的校容校貌有着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振奋和激励学生精神思想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的效果。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阵地,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到“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氛围。

打开学校网站,映入眼帘的美丽校园。学校标志性雕塑,顾况读书台,古崇福寺,灵龟(荷)池,假山喷泉……“亭台碑泉皆为师,花树墙廊均有情”,学校东临智标,西望紫薇;南连史东山故居,毗邻衍芬草堂、徐志摩故居。山水相依,环境秀丽。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拓展了文化育人的空间和渠道。

学校重视古文化的发掘。点击“德育天地”网页,有唐朝著名诗人顾况的读书台,这是顾况后裔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导师顾易生撰写并亲笔题写的《顾况读书处碑记》碑文,有北亚山公园(硖石东山前十二景之一的“北亚晴峦”);有顾况舍宅而筑的崇福古寺(现为校史、国防教育、陶行知事迹陈列室),富有神秘色彩的灵龟池和东晋葛洪炼丹井;有“国防教育园”;有书亭、行知亭、英语长廊、灵池假山喷泉;有每届毕业生栽下的留念树。花草树木,亭台碑泉的“温馨提示、友情告白”,校园是一首诗,一草一木都发挥着她的德育功能。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2活动德育环境(班级主题班会红色长廊参观名人故居寻访身边的共和国功臣参观海宁市气象局)网络资源共享

进入“红色长廊巡礼”板块。“红色长廊巡礼”活动是学校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传统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上海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东方绿舟”,师生同登仿真航空母舰;在展厅里听教官讲解军事知识;参观“国安馆”,居安思危;在航母甲板上接受教官的军训,在智慧大道上与100多位古今中外世界名人、科学家对话;遨游智慧海洋,托起明天的太阳。踏上勇敢者道路,竞渡龙舟,挑战趣桥,翻越障碍,走梅花桩、平衡木,钻绳网,穿越迷宫,挑战自我,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入住地球村,过好生活关,翻被子,套枕套,铺床单;学习生活,学会自理。锻炼意志和品格,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网上浏览这一幅幅动人的镜头,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教育。参观上海科技馆,秦山核电站,乍浦古炮台,东方大港都为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凸现了网络德育的功能。

清明期间“寻访身边的共和国功臣”的真实情景,徒步走进著名导演艺术家史东山和散发着诗情骚意芳香的徐志摩故居,沉浸诗海中。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寻梦诗人成长的道路的一组图片,激励着同学们成长。

在气象局,把气象资料的采集、传送与网络监控,天气预报的制作与。观察百叶箱、风向标、风速仪、雨量器、蒸发皿、日照计和地温测量方法等图文传到网上,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有反映说:在网上阅读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意志,提高了思想觉悟。

二、利用e路德育网络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当今青少年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氛围中,受着社会的深刻影响。在这社会大环境下,传统的灌输性教育和单一的德育目标就显得脆弱和苍白。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利用“两课(班队课和政治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限的德育教育形式。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拓展了德育内容。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时空。

1QQ群德育网络——心语聊聊吧(建立教师、班级、师生Q群)

假期中,教师为学生架设网上沟通交流思想教育成长桥梁。班主任张老师,放假第三天,在她班群中的Q到了X某,与他谈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学会生活,学会尊重,反思学习……与G某谈自信,交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谈保尔成长历程……朱老师她最放心不下的是班中的留守学生,过年了,父母都回来了,这是一个加强联系沟通的好机会,她就抓住时机进行家访,或是发短信的方式进行联系。一个网上沟通思想,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德育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E-mail德育网络

“发个E-mail,把写好的作文传给老师”,“读老师的博文,收获不小”,“发张贺卡,祝老师节日快乐!”学生十分得意如是说,网上交流成为一种时尚。有同学说:我没发邮件给同学或老师就像落伍了似的。

小小贺卡寄深情,师生共贺教师节。这是同学们用自己的诚挚的心灵和纤纤小手用心设计精心制作美化的心灵礼物——“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您是太阳,温暖我的心”“您是园丁,我是花”“您是红烛,照我行”“您为朋友,情真意浓”……呈现出浓浓师生情深的景象。老师们以心换心,在贺卡上回赠寄语,“梅花香自苦寒来”“祖国的花朵需要你我的呵护”“化作春泥护新苗”……校园里流淌着一股暖暖的洪流。小小贺卡寄深情,改变了以往那种赠送礼物、鲜花等到奢侈的节日风,培养了“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王老师班中的学生大多在农村,最使他担心的是,学生回家后忘记了学习,王老师发电子邮件和QQ短信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时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同学们在家收到教师E-mail特别亲切,倍增了师生情意。

3电话德育网络

心灵e路是一条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之路。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显得“人文一点,务实一点,艺术一点”。电话联系与交流沟通更是一件普通的事了。问寒问暖,了解情况,互报喜讯,沟通思想;道个歉,还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德育导师沈老师放假仍掂记着寒假前思想反常的Z某,在电话中耐心开导,谆谆教诲,深深打动了他。

4春雨心理聊天室(晚上6:00——9:00)

据了解,学生心里话有无处诉说的尴尬,学生多数不愿向自己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心理咨询,愿意向不认识自己的或不任自己课的老师或领导咨询。学校春雨心理聊天室如春雨潜入心,润物细无声。他(她)们就单亲子女的心理状态转变;初中学生的情感萌发,似恋非恋,似情非情,似爱非爱,似单相思又非似单相思;以及学业负担重情感,减负与加压;上网与学习,游戏利弊;敲诈与被敲诈,殴打与被殴打;理想与现实,父母与子女,情感与价值,交流与沟通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索。

叽叽……叽叽……Q叫心理咨询老师,犹如去大海畅游,如释负重,心情豁然开朗,消除了心头的抑郁和烦恼,疏通了全身的血管;解除了心头的积郁,渲泄了心中的不悦与痛苦,激活了意泠的情绪,燃烧着蓬勃之朝气,点燃勇气和斗志。

学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还开通了网络咨询,避免了学生与教师直接的面对面的尴尬的接触与碰撞,增强了学生心理咨询的勇气和信心。给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场所,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环境。

5心灵驿站

E-mail走进学生心灵,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和谐校园。心情不好、心理有疙瘩去问心理辅导老师,写信到“春雨信箱”,学习成绩下降可问任科老师,被人敲诈向政教处报告;食堂饭菜太贵、数量少,玻璃破碎,跟老师有矛盾,老师随意压留学生信件,谁为学生主持公道。上网,发邮件到“校长信箱”“春雨信箱”可帮同学们解决这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学生的维权意识强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家长在校园网上搜索到“家庭成功教育专家和知心姐姐专题讲座资料”,在网络中找到了阻拦我们孩子成功的瓶颈,为孩子找到自信,心头一亮。

三、依托e路德育资源载体健全家社校德育网络

1警庭校共建网页

警庭社校四方共建,法制讲座、四周环境整治、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政策法规和各个活动的内容呈现在网页上,通过浏览和阅读,增强了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各阶层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进了学校的法制建设,形成了一个四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

2社校共建

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十个一活动,开展“十个活动日”活动:报到日、启动日、宣传日、环保日、学习日、运动日、示范日、书画日、孝敬日、表彰日。活动掠影,精彩舜间,家庭内外……形成了社校德育教育网络。

3家校共建

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共商教育大计。委员们通过网络就学生中“5+2=?”、“学生的家庭教育和与子女的沟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为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假借校园德育网络架设德育工作交流舞台

1班主任德育网络

在班主任网络论坛中,再谈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讨论激起了教师的共鸣,全校教师参加了这次讨论。经过一个学期的激烈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它是一个师德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也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更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网络发挥了它的作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德育工作也在网络上成为热点。谈论手机现象,后进生教育,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成为网上研讨的热点。

2德育导师网络(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导育模式)

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既管又导,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新模式。在这个背景下,建立了德育导师网络。“德育导师”在网上关心帮助学生,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他们的成长,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网络整合,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把“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德育导师工作模式和先进经验,在网上共享,不断总结,深入研究,共同发展。让德育导师网络真正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3德育网络论文

通过班主任校本培训,撰写教育论文及教育案例。为问题学生诊断与把脉,开出“心灵处方”,上传到学校“德育园地”栏目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让全体老师学德育,用德育,成为德育工作行家里手。在网上交流读书心得是教师相互促进与提高的有效措施,赢得大家的跟帖,学习,评论,赞赏,推动了教师的读书充电热。

4班主任博客网络

每个班主任都有一个博客。用教师自己的行为道德,高尚情操、品质意志,潜移默化地去震撼学生心灵。2005年,学校创建“班主任博客群”,到目前班主任都自己的博客。韩忠老师的“花脸青衣·班主任手记”;张沁老师的“莲之梦·班主任手记”;梅雨老师的“梅之雨语·岁月屐痕”……交流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工作经验,受到大家的喜爱。

总之,学校构建e路德育工作网络,从“环境德育、e路德育、家社校德育、师生德育、心灵e路德育、导师德育、班主任德育网络”诸方面思考、探讨和研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和社区四结合立体德育网络,探索现代德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社区和家长整合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邵培仁·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

[2]谭细龙·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教育学刊·2001-1

[3]王炳仁.《班级教育理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4]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湘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读》.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6]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草根2004

第4篇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实现学校“一年像样、二年出样、三年做榜样”为目标,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进一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主题月活动为载体,以检查、评比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争创昆山市德育示范学校,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而队伍建设又是全员育人的关键。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德育处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队伍水平。

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具体设想:一是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重点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未满三年)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二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1)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2)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3)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5)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6)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7)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8)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宣传,本学期还将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利用校园网、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五是加大检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树立师表形象。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师表形象设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充分发挥少年城管学校的作用,继续建好国旗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

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朱柏庐先生的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今年起,将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期末将评选出一批行为规范示范之星。

3、渗透人文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加强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时开展有关活动,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年内,力争成为首批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4、加强法制教育。

以法制教育月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法制讲座、组织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以确保帮教工作不留死角,消灭在校生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继续办好少年城管学校,加强国防教育。

5、开展心理教育。

今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好“快乐小屋”的心理咨询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

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洁齐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广播、电视节目多样化。

红领巾广播每周播放,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继续起用校园电视台,使之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深化雏鹰行动,锻炼学生才干。

1、深化雏鹰争章活动。

抓好少先队工作这个主方向,深入开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本学期配合主题月活动,将争达以下章:

二月份:行为规范月行为规范示范之星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奉献章

四月份:法制教育月守法章

五月份:传统教育月红读章

六月份:诚信教育月诚信章

2、开展主题月教育活动。

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二月份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四月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五月份“传统教育月”活动,六月份“诚信教育月”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长学生艺术才能、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3、开展“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

为隆重纪念55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将继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以“祖国明天更美好”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要结合宣传昆山改革开放25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激发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注重锤炼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于五月份“传统教育月”为开端,组织开展“1+3”活动,即读好《祖国明天更美好》一书,举办演讲比赛(五月份)、知识竞赛(六月份)、摄影比赛(十月份)三次活动。

(五)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提高家教水平。

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保质保量用好家校联系册,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活动,要求所有班主任上半年必须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任课老师也要随同进行家访,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之中。

2、开放教学活动。

开放教学,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又一形式。本学期将继续对五、六年级进行向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并召开学校、班级家长座谈会,沟通情况,交流家教经验和体会,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

3、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共建活动。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

2、开展实践活动。

紧紧把握教改脉搏,在三-六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同学校传统校园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等特色紧密结合。传统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结合德育课题,组织学生考察、实验、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5篇

    一、明晰特色办学思路,树立特色教育理念

    学校应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教代会讨论等途径,学校提出校训和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用教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特色为追求”的办学思路。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为办学宗旨,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五学会、五负责”工程,着力构建全员管理和特色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高育人质量。优秀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就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注重理论学习,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并引领鲜明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并引领全体教师达成以下教育共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办出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创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方向。为适应特色建设的需要,学校着眼于学生发展,依靠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成长“三部曲”,一年入门——做熟识教学的教师,两年精通——做技艺精湛的教师,三年成为名师——做有思想的教师。

    二、加强科研引领,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原则,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办学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要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总结和扬弃,同时也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抓手,加强科研引领,助推特色教育发展,使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与能力,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推出特色项目,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深挖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现在开设有地方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兴趣班,各班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按时认真训练、辅导,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内容,特别的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常年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以“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做到人手一册红歌唱本《红歌谣》,课前唱、就餐唱、大课间活动唱、班会集会唱,开展红歌演唱会、拉歌比赛、红歌进入土家苗寨、下乡赶场等活动。在实现“红歌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入人心、箴言传师生”过程中,坚持把“唱读讲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校园建设、校本教材研发、课程育德工作、大课间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努力提升人文理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倾力构建人文环境、着力推行人文管理,积极打造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点,处处有文化的师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生活花园及生态学园。唱红歌,唱出了光荣历史,唱出了浩然正气,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读出了人类文明,读出了民族智慧,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讲出了感人事迹,讲出了光辉业绩,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传出了时代真理,传出了创新格言,传出了人生警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是我校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四、特色学校的创建,助推学校的特色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我们挥洒汗滴,乐于奉献,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比如艺术节、运动会、唱读讲传”活动,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常年进行以课题“五学会、五负责”活动模式破解德育教育瓶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的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特色创建的活动中,很多教师就会勇挑重担,开展创新性的工作:撰写教育论文,组织实践活动,主持教育课题。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我校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广大教师都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因此,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这样特色教育,就能硕果累累。走特色办学之路,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不断地统一思想,克服困难,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自主发展,各显神通,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特色效应,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解析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困境,提出倡导学生道德人格、体现职业特色的主体性模式,并基于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结合“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中职德育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念和实践。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主体性德育的缺失或扭曲。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应在要求接受规范化德育管理的同时,结合中职生的生源特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理解和认同个体差异为前提,大力开展主体性德育创新实践。

本文通过解析当前中职德育的困境,提出倡导学生道德人格、体现职业特色的主体性模式,并基于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实践,结合“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中职德育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念和实践。

一、规范化德育:中职德育异态审视

德育异态,顾名思义,就是异常化状态,作为完整职业人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理应得到重视并充分发挥影响力的内容却在当前职业院校实践中遭遇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德育的形式化和程式化。

(一)学校德育形式化为脱离社会生活的智力训练。

学校德育的形式化表现为:多年来德育在整个学校体系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常常被形容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费时多又总是出力不讨好、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灌输给学生的德育观无主体性、德育教学方法脱离实践、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现实。人们在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存有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可以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来培养人的德性。这造成学校德育单纯重视促进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也就无法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这导致认知与情感、知德与行德的脱离。这只算是德育的智力训练,而非“生活德育”。换句话说,知识训练式德育无法使学生养成基本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更无法使其懂得道德背后的社会意义。

(二)学校德育程式化为单纯压抑个性的工具。

传统德育历来是以“听话” “遵从”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尺度之一,甚至是惟一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学生在教师面前只须“遵从”,无须“对话”、交流。这主要是基于一种潜意识: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一切理应由成人作出决定、安排。只要学生学会了遵从,就算是最大的教育成功。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育方式,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体存在能动认识的巨大潜能,它不仅妨碍了学生富有批判精神的独立自由意识的形成,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陈旧观念以牺牲人的个性和人格的正常发挥、发展为代价,非常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二、主体性德育:中职德育的必然出路

(一)学校德育的价值要用它的社会价值来衡量。

所谓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是由教育的社会价值决定的,而衡量教育的价值尺度,则是以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标准的。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历史的发展,那么,教育的社会价值是肯定的,德育的社会价值也是肯定的。学校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德育的社会价值也要通过学生的思想、行为来体现。实际上,许多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远没有接受智力教育更为自觉。究其原因是多面的,如德育没有具体的规定,从而难以形成差别,难以形成约束机制,学生因而感到德育没有用。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学生对德育的社会价值缺乏深刻认识也是其不能自觉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如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有了知识和能力就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转贴于

(二)学校德育的品质要通过个体态度的改变和素质的提升来体现。

德育的全部使命是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领域,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倾听、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既顾及当下,也顾及未来的对生命个体的唤醒。基于这种理解,德育的品质必须立足于完善学生成长,坚持不懈地通过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性的方式,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重建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传授思想道德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思想道德知识的主体,教师主导德育的方向、内容和进程。虽然教师和学生在德育的教与学过程中分别是主体,互为主客体,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应予以重视。这是因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最终是要靠学生自觉、自主、能动地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将教师的作用提升到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并强调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由外在“要我学”变成内在“我要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以一个一个小目标并用暗示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帮助他们在多方面找到自己的优点,处处留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用适宜的方式对其肯定、激励,才能促使他们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三、主体性德育的实践

由此可见,主体性德育观的确立契合了以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为中心实施德育创新的时代要求。职校德育工作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情况面前的种种不适应也呼唤着主体性德育的弘扬。因此,笔者所在的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在长期的中职德育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三个鲜明”的德育创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特别”的德育目标,结合“六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德育内容和德育环境等方面大力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

(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三个鲜明”德育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管理领域的一线实践人才,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等方面都要符合企业技术岗位的标准。于是,学校提出了“鲜明的职教特色、鲜明的专业特色、鲜明的校本特色”的德育模式。首先,学校训练学生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信心,增加自我认同感。其次,学校的德育内容也根据企业的用人岗位性质及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专业教育。如会计专业“诚信”是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商务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礼仪教育”,这就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专业特色。再次,学校在 “工学结合,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出了具体的德育培养目标,即待人特别有礼、身心特别健康、技能特别过硬,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

(二)以人的充分发展为导向,树立“三个特别”德育目标。

学校“工学结合、六层推进”办学模式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公民,围绕这一总目标,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促进学生“待人特别有礼、身心特别健康、技能特别过硬”。待人特别有礼,也可以说是待人特别有道德、有体养、有品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恰当好处。身心特别健康,也可以说是能树立健康观念,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技能特别过硬,指的是职业素质特别过硬,它既包括了专业技能特别过硬,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特别过硬。总之,在职业技能学习提高的同时,学校更重视学生养成诚实守信、敬业合作、自主管理、创业精神等良好素质,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提升人生意义和生活幸福感。

(三)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企业校区中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为了实现“三个特别”的德育目标,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以及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以外,学校提出将“六层推进”中的其中三个层次作为学生在企业接受“企业训”时期:一年级第一学期有一个月在企业,为“职业体验”;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四个月在企业,为“专业实习”;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在企业,为“顶岗实习”。企业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能培养出适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不仅针对学生在学校、企业某个阶段中会遇到德育的问题,提前疏导、提前教育,还介入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辅导、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思想难题,使学生走出困境,并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德育工作研究,确定每个时期的德育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总之,就是在实训、技能训练、工作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与生产工作中真正学到需要怎么样的职业道德,从而使学生自觉内化并形成诚信、敬业等良好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3]尚久悦,孙述斌.正确认识德育的社会价值及其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1).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实现学校“一年像样、二年出样、三年做榜样”为目标,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进一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主题月活动为载体,以检查、评比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争创昆山市德育示范学校,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而队伍建设又是全员育人的关键。

1、 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德育处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队伍水平。

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具体设想:一是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重点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未满三年)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二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1)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2)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3)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5)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6)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7)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8)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宣传,本学期还将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利用校园网、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五是加大检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树立师表形象。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师表形象设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 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充分发挥少年城管学校的作用,继续建好国旗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 狠抓养成教育。

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朱柏庐先生的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今年起,将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期末将评选出一批行为规范示范之星。

3、渗透人文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加强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时开展有关活动,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年内,力争成为首批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4、 加强法制教育。

以法制教育月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法制讲座、组织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以确保帮教工作不留死角,消灭在校生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继续办好少年城管学校,加强国防教育。

5、 开展心理教育。

今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好“快乐小屋”的心理咨询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实现学校“一年像样、二年出样、三年做榜样”为目标,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进一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主题月活动为载体,以检查、评比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争创昆山市德育示范学校,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而队伍建设又是全员育人的关键。

1、 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德育处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队伍水平。

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具体设想:一是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重点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未满三年)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二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1)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2)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3)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5)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6)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7)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8)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宣传,本学期还将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利用校园网、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五是加大检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树立师表形象。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师表形象设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 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充分发挥少年城管学校的作用,继续建好国旗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 狠抓养成教育。

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朱柏庐先生的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今年起,将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期末将评选出一批行为规范示范之星。

3、渗透人文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加强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时开展有关活动,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年内,力争成为首批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4、 加强法制教育。

以法制教育月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法制讲座、组织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以确保帮教工作不留死角,消灭在校生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继续办好少年城管学校,加强国防教育。

5、 开展心理教育。

今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好“快乐小屋”的心理咨询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

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洁齐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 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 广播、电视节目多样化。

红领巾广播每周播放,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继续起用校园电视台,使之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深化雏鹰行动,锻炼学生才干。

1、 深化雏鹰争章活动。

抓好少先队工作这个主方向,深入开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本学期配合主题月活动,将争达以下章:

二月份:行为规范月 行为规范示范之星 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 奉献章

四月份:法制教育月 守法章

五月份:传统教育月 红读章

六月份:诚信教育月 诚信章

2、 开展主题月教育活动。

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二月份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四月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五月份“传统教育月”活动,六月份“诚信教育月”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长学生艺术才能、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3、开展“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

为隆重纪念55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将继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以“祖国明天更美好”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要结合宣传昆山改革开放xx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激发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注重锤炼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于五月份“传统教育月”为开端,组织开展“1+3”活动,即读好《祖国明天更美好》一书,举办演讲比赛(五月份)、知识竞赛(六月份)、摄影比赛(十月份)三次活动。

(五)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 提高家教水平。

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保质保量用好家校联系册,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活动,要求所有班主任上半年必须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任课老师也要随同进行家访,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之中。

2、 开放教学活动。

开放教学,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又一形式。本学期将继续对五、六年级进行向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并召开学校、班级家长座谈会,沟通情况,交流家教经验和体会,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

3、 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共建活动。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 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

2、 开展实践活动。

紧紧把握教改脉搏,在三-六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同学校传统校园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等特色紧密结合。传统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结合德育课题,组织学生考察、实验、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8篇

一、着力解决薄弱学校“弱”的问题

1、农村薄弱校工程建设有效推进。我区在全市首家启动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五套班子及区直部门挂钩帮扶农村薄弱校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两年多来,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农村薄弱校建设实施方案,全区共投入资金1975万元,购置电脑1570台、课桌椅7000张,铺设塑胶操场11个,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逐步健全城乡教育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五中等18所城镇学校与31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对口帮扶。去年5月日报教育版用较大篇幅以“给农村薄弱校输血——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介绍我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

2、农村学校校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上级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校舍抗震改造新机遇,采取了抓排查、抓规划、抓鉴定、抓建档、抓调整、抓手续、抓推进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年,西厝中学教学楼等9个校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年,我区把校安工程建设纳入区政府本年度1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48个项目,重点推进十二中学生宿舍楼、青山中学综合楼等42个农村学校校安工程项目建设,目前18个项目竣工,24个在建。年建设47个项目,其中农村学校占42个,今年秋季,十二中学生教学楼、实验综合楼,龙桥洋西小学教学楼,霞林街道中心小学教学楼,下黄小学教学楼等大部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3、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效明显。按照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要求,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为东沙中学、东海中心小学等13所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塑胶跑道,完善办学条件。目前13所学校已通过标准化学校省级验收。同时,完成东沙中学、柯朱中学、西厝中学、常太中心小学、青山中学5个卫生校园建设。

4、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取得成效。投入资金200万元,购置电脑300台和一批电化设备,完成东沙中学、西厝中学、东海中心小学、十二中等12个信息技术教育试点的建设,全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今年要继续加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力度,促进18个新信息技术教育点的建设。

今年要继续推进农村学校42个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分解区财政20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薄弱校添置电脑、课桌椅、铺设塑胶操场,改善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今年要完成33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至2013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

二、着力解决城区教育规模“大”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学校扩容方面成绩突出,全区校园面积新增305亩,校舍面积新增25.79万平方米,学位新增3000多个。重点推进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工程建设,五中新校区学生食堂、体育馆、学生公寓、运动场、看台、教学楼1建成投入使用;今年8月所有项目全部建成,实现五中与三中校园互换,促进三中办学规模扩大。文献中学南、北教学楼,南门学校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区第一实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棠坡小学升格为区第二实验小学;正在筹建华林学校、文献中学新校区(园中学)。逸夫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已完成主体建设,幼儿园与小学剥离,扩大逸夫实验小学办学规模。城区学校扩容建设后,有效解决文献中学、南门学校、逸夫实验小学等校班生规模过大问题。

三、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资金“缺”的问题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一是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年度始,我区实行城乡和农村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由原来280元提高到35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由原来420元提高到550元,每年增加农村教育经费410万元,确保教育经费持续均衡增长。二是清欠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年度,我区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行全面普查,全部清欠了19所中小学校债务,投入清欠资金1323万元。三是倾斜农村薄弱学校经费。年度,投入资金945.65万元,专项用于薄弱学校设备购置和校舍维修。四是积极鼓励民资捐款助学。2008年以来,全区多渠道筹资达3000多万元。年、年春节期间,东海、灵川两个沿海镇发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利用民营企业家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召开多场新春联谊会,募集资金达1200多万元;十八中以校庆为契机筹资312万元,这些资金专项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2、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一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年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近4万学生受益,共补助免除学杂费资金900多万元;二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年度,免费提供农村中小学生教科书共19844人资金182.1万元。三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年度,对2207个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2.47万元。同时,全面启动“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确保农村寄宿生每天“一杯豆浆、一个鸡蛋、一至二个馒头”。四是减免“一、二女户”贫困高中学生学费。年度,共对239人“一、二女户”贫困高中减免学费,减免资金6.14万元。

今年,要继续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财政安排上,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认真落实年校安工程配套资金,确保48个项目有效推进。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和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子女“两免一补”等优惠扶持政策。继续教育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1.5%—2.5%核拨,有效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重视职业教育,教育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兴学,营造浓厚的捐资助学氛围,弥补教育发展所需经费的不足。

四、着力解决学校布局“劣”的问题

以“校安工程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拟在农村四个学校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文件,撤园头小学并入园头中学,设立园头学校;撤青山小学并入青山中学,设立青山学校;迁建常太中学并入常太中心小学,设立常太学校;撤濑厝、埔柳、隆兴小学并入埔柳中学,设立埔柳学校。同时,投入1123.5万元,迁建华一中心小学,华一原校址并入十二中,扩大十二中校园面积。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防止了校舍重建出现闲置浪费,节省建设资金近千万元。

五、着力解决队伍建设“差”的问题

着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干部和教师队伍。

1、出台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文件。年,区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交流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改善教师待遇等多项措施,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促进了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提升了我区师资素质和能力。每年暑假,组织实施中小学校级干部绩效考核,由副局长分别担任组长,从区教育督导室、进修学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考核组,对中小学校级班子进行绩效考核,加强了对校级班子的管理。

2、本科生首次进偏僻小学任教。精心组织、周密布置,实施师范类毕业生公开竞聘考试,三年来择优招聘师范类毕业生198人,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年本科生首次进偏僻小学任教,有效解决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和学校无法开齐开足课程的问题。

3、支教挂教31个薄弱校。落实支教制度,安排43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校支教;组织公开课、学科教学观摩近80场次;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及部分区级骨干教师送教下乡25人次;16所城乡学校实施中层以上管理干部互访;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支援31个薄弱校,这一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高。

4、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给予偏僻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50元、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00元、普通农村教师每人每月30元的津贴,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今后要持续增加农村中小学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切实调动基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倾斜农村教师评先评优。隆重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有60多名农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同时邀请受表彰的农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观看庆祝教师节暨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晚会《放歌教育》。出版《教育探索》一书,其中收入27篇农村教师论文。同时,鼓励农村教师踊跃参加“教育论坛”、说课大赛、课件制作、优秀论文评选以及教学公开周和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今年要开展全员性远程网络培训、举行名师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举办第七届“教育论坛”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优秀论文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学质量,争取高考中考再获丰收。

六、着力解决教育管理“软”的问题

1、抓教学质量提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教学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规范教职工请假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从去年9月份起,抽调督导室、进修学校人员组成督查组随机对中小学常规管理进行督查,对督查出的问题及时通报,跟踪督促整改落实,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多形式开展教育论坛、说课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年,高考中考再获丰收。五中高考成绩实现了的历史性突破,中考26个教学质量指标中,我区19个指标位居全市第一,7个指标位居全市第二。

第9篇

关键词:梅贻琦 通才教育思想 六育方针

梅贻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其核心思想是通才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期间,积极推行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方针,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本文通过分析梅贻琦在清华大学进行通才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简要介绍其教育方针的六个方面。

1.智育

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实践中,梅贻琦把通才教育思想,推广到各个学科领域,强调学生学有所专的同时也要学习广泛的基础知识,以便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职业需求。梅贻琦说:“在中国工商界中,能邀至数专家以经营一事业者甚少,大多数则只能聘一工程师而望其无所不能。斯故本校之工程学课中,以普通之训练较若干繁细之专门研究为重要也”。[1]依他看来,大学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通才培养,对于那些想要进一步深造和做专门研究的人才则应到研究院中去进行培养。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期间,对清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首先在学制上实行美国式的学年学分制,学生学年按所得学分编定,根据所获学分编入相对应的年级,并从1929年度起,由通过毕业考试改为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课程;自1933年度开始,又开始规定“大一共同必修课”,包括国文、英文、通史、自然科学以及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其他各类课程根据各系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课程内容达到基础性和广泛性相结合,使清华毕业生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风方面,新生入学考试十分严格,考试试卷代号密封,杜绝;在师资的聘用方面,梅贻琦十分注重教师质量,即严格标准,又不拘一格,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2]每名教师都必须经过校内聘任委员会的一致通过,方可录用,否则任何人都无法在清华任教。同时,对于真正优秀的人才,学校也是不惜破格录用的,像华罗庚和就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2.德育

在清华期间,梅贻琦对学生推行德育教育。在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两个方面,梅贻琦都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为学生们做出表率,并经常告诉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放在爱国和救国的高度来进行考察,告诫学生们不要忘记国难。当时,抗日救国运动正风起云涌,清华学子积极投身其中,梅校长曾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现在,只要紧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若干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际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3]梅贻琦经常尽一切可能地对学生进行保护。此外,梅贻琦的全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指学生要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知识、情感、意志力的不断提高,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通才”人才。

3.体育

梅贻琦重视体育,在清华的“黄金时代”,体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华与其他大学不同之处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体育与学业并重。当时清华大学与国内其它高校不同,规定体育课是四年必修课,不及格的学生不得毕业,同时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进行体育建设方面的投入,这在时局动乱的的情况下着实不易,无论体育场地和设备规模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水平。

此外,梅贻琦并没有把体育单纯地看作是一项运动,而是当作培养高尚人格的重要方法,在《体育之重要》一文中说:“体育至关重要,人所尽知,……身体健强,才能担当艰巨工作,否则任何事业都谈不到。……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藉此养成团队合作的精神。”[4]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群育观念”、“团体精神”、“急公好义”、“守纪律”等。

4.美、群、劳诸育

美、群、劳诸育是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中“全人格”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梅贻琦长校清华期间,学生不仅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美、群、劳诸育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扩充。美育方面,那时清华校园师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讲座、展览、演奏经常举行,据张清常教授回忆说:“‘一院’(办公楼)的走廊上,每隔三五步就是一幅小镜框,挂着彩色图片,有世界名画,还有国内名画。”[5]正是这些措施陶冶了清华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建树的艺术大师。

对于群育思想,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做了十分详细地阐述,他说:“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梅贻琦的群育思想并不是单单着眼于事物表面上的社会化、集体化,而是要表现出真正的团体精神。同时,梅贻琦也强调要处理好“慎独”,“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无论在治学还是修养方面,都需要时刻保持好这个度。

梅贻琦的劳育思想,除了要求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参加劳动以外,更希望通过劳动,让学生自觉养成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梅贻琦在《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中指出:“但是吾们要记住,外面的环境像这里的很少,大家要准备着出去受劳苦。倘在校养成享受习惯,出外不耐劳作,则殊自误。”[7]

综上所述,清华大学的“六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群育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和锻炼,同时也丰富了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内容,促进了通才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清华大学的快速发展乃至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计算;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43-03

一、研究背景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等院校知识创新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提高的根基和源头。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但各个高等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与西方先进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在教学方式上,美国教授采用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方式;而我国则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遏制了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的能力。不难发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因此,要从多方面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切实抓好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为切入口,研究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层次的体制因素,总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体制困境,将有助于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许多学者从多维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张应春等认为应通过消除:文化中的保守、谦虚、礼让等心理负面作用;高度集中与僵化的教育体制;人事制度所产生的束缚作用;高校藏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的限制等消极影响来促进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钱存阳认为我国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研究生教育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管理松散,导师队伍建设不太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张优智等认为传统教育观念、滞后的教学体系、师资问题、僵化的人才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待遇低等因素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2.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丁毓峰提出建立基于UGSPLM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吴巨慧等认为应通过对课程教学、研究实践、学位论文撰写等形成过程要素的优化和整合,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5]。杨春梅等认为应通过课程设置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实行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重点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6]。王友仁等以研究生“DSP技术应用”课程介绍为例,提出了进行现场示范式教学、师生探讨交流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学位论文课题或科研项目完成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段辉等认为应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创造活跃的学术环境等方法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8]。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王伟提出应打破导师聘任终身制,实行研究生导师课题组制度,建立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吸纳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等建议,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9];姜友芬等从导师遴选和评估制度、导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导师的客观制约因素三方面分析了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10]。黄学认为导师应利用自身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成果来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1]。

3.开展学术活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杨立敏等认为应构建层次性、互动性、系统性相结合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12]。陈亮等认为应通过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13]。辛英认为开展学术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14]。宋晓平等认为应通过创新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追踪学术前沿,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等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15]。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程智勇认为应树立广泛的适应观念,重视学生的独立和创造性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16]。王静等从提出了课程设置以专业为主、多学科渗透,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标新立异,创造条件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紧跟学科研究前沿四结合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17]。程萍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郑浩等认为提出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别,并尝试构建我国研究生创新模式系统[18]。

5.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对策。李刚等认为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严格论文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19]。葛亚宇认为应从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等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改革、推进创新的具体建议[20]。王少文等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导师队伍,提高导师素质;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倡导自主学习,灵活选用资料;重视研究方法论教育,提高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来培养军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1]。宋瑞平指出应通过德育教育来加强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22]。王伟认为应通过改进教学、建立并实施评优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提高导师素质等措施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3]。王兰珍认为应通过设立研究生培训基金,实验课教学方式的改革,鼓励研究生参加研究兴趣小组,加强导师对研究工作的指导,采用灵活的注册学习方式等途径来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24]。谭迎新等认为应从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5]。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理论多数集中于教育学的理论,而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很少;二是研究的层面上大多只对创新教育方法进行讨论,没有能够从社会层面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研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自身主体因素分析较多,而很少去关注研究生所置身的体制环境和机会环境;四是研究方法问题,它们大多只局限于定性研究方法上的讨论,而将定量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中的十分罕见。因此,基于社会计算方法来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优化问题,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尚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学术领域。

三、基于社会计算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构想

1.基本目标。本文基于社会计算方法来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优化问题。具体来讲,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基于多主体技术的能有效模拟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人工(仿真)系统。②提出一套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③构建人工系统与真实系统互动演化的平行执行系统,在对人工系统进行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得到能有效改善真实系统的策略和措施。④设计并实现基于社会计算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优化的原型系统。

2.主要内容。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建模研究。对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总结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主体,基于多主体技术构建能有效模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人工系统。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估方法。在对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能有效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套指标体系,提出一种能合理评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估方法。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评估、调整和优化。构建人工系统与真实系统互动演化的平行执行系统,在人工系统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进行“冲击”实验,完成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评估、调整和优化;在对人工系统进行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得到能有效改善真实系统的策略和措施。④应用实例和原型系统。以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本项目构建的基本模型和主要方法,重点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评估、调整和优化,制作一个比较完善的应用实例和原型系统。

3.研究方法。针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和工程系统的社会化复杂性特征,王飞跃提出了基于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ies)―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的ACP社会计算方法。本项目将依据ACP方法建立一套基于多主体技术的能有效模拟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人工(仿真)系统,构建人工系统与真实系统互动演化的平行执行系统。在对人工系统进行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得到能有效改善真实系统的策略和措施,为解决动态性、宏观性、复杂性的社会问题提供实时有效的方案。

4.特色与创新之处。①基于多主体技术构建能有效模拟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人工(仿真)系统。该人工系统能实时展现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快速地反映出当前机制下的研究生培养效果。②提出一套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采用该评估方法在人工系统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进行“冲击”实验,完成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评估、调整和优化。③基于社会计算方法,构建人工系统与真实系统互动演化的平行执行系统。在对人工系统进行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得到能有效改善真实系统的策略和措施,为解决动态性、宏观性、复杂性的社会问题提供实时有效的方案。

四、结语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提高的根基和源头。本文基于社会计算方法提出了一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想。本构想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研究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应春,丁毅强,曾文曲.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因素及其对策[J].高教探索,2000,(2):56-58.

[2]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04,(1):52-53.

[3]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6):87-90.

[4]丁毓峰.基于UGSPLM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J].装备制造技术,2007,(7).

[5]吴巨惹,李金林.整合与优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56-158.

[6]杨春梅,席巧娟.课程与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7]王友仁,姚奋,储剑波,崔江,等.探索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2).

[8]段辉,孙信丽,钟艳.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J].中国林业教育,2002,(3):46-47.

[9]王伟.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4):131-133.

[10]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6):51-54.

[11]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2004,(1):105-108.

[12]杨立敏,安青菊,王亮.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1):110-113.

[13]陈亮,王玉国.浅谈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0-281.

[14]辛英.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3):121-122.

[15]宋晓平,等.从研究生育才环境谈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43-46.

[16]程智勇.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06,(2):29-32.

[17]王静,金征宇.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5,(8):72-74.

[18]郑浩,常思亮.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3,(12):44-47.

[19]李刚,洪艳,赵春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20]葛亚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与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3):89-91.

[21]王少文,武成刚,果青.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6,(3):83-84.

[22]宋瑞平.努力通过大学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85.

[23]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探[J].江苏教育,2004,(6).

[24]王兰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3,(2):61-62.

[25]谭迎新,胡双启,曹雄,张建忠.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0):87-89.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课堂“边缘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44

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 Ma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Dong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Abstract "Marginal m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a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group, especially larg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textbooks,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rginal ma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For the "marginal man"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effective respons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marginal man"; causes; coping strategies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以沉默的姿态倾听课堂,以近乎“局外者”的身份观望课堂。在课堂活动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更难以见到他们活动的身影,他们似乎并不存在,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的边缘人现象。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课堂“边缘人”的研究比较多见,但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欠缺,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度研究。

1 高校思政课“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1.1 教材原因

课程性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增加了课堂教与学的难度。在学界看来,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主要是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与挑战性。

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忽视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有如下几点弊端: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处理好大学与中学衔接问题,公民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是所有个体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普遍实施。但在高中阶段这些课程则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文理分科的现实情况表明,理科生对于此类常识的学习是不到位的,理科生在学习思政课时经常提到:“老师,我是理科生,学习思政课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二是大学思政课忽视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因此与中学内容存在较大幅度的重复,例如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就出现了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爱国主义的重复现象,这不仅没能有效利用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都有所下降或消减。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与语言的无趣性。高校思政教材为追求各自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各门必修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复,此外,由于思政课课程的特点,语言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基于此类课程教材的原因,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借助教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思政理论课上自身的学习动力、兴趣、努力程度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1.2 教师原因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本”相矛盾。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多表现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与学生沟通交流得知,学生更加青睐于“侃侃而谈”、“生动活泼”的教师教学风格,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对教师的个人偏见和对课程的倦怠,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与互动。

教师专业素质的滞后性与学生需求的前瞻性相矛盾。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师因为其自身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其思想更新具有滞后性,一些学生对相关思政课问题满腹热情,在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或得不到有效回复,其学习积极性受挫,在日后的思政课学习中,其参与度明显下降,甚至直接缺勤此类课程。

思政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能力都是影响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在课堂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具有确定的方向,即老师的态度越认真,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越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归属感越强,相反,老师的态度越差,教学能力越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的归属感越弱。这说明,思政课老师态度的欠佳、人格魅力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是课堂“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老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向学生传授的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将思政课理论分析得透彻的老师容易使学生成为课堂“边缘人”,这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1.3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认知结构。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但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与不当,使学生对于思政课有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如“凡思政课均枯燥、深奥、难懂、无用、空洞、无聊”,这种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课课堂的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与课堂中“边缘人”形成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好,就越不容易形成“边缘人”,反之,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不好,就越容易形成“边缘人”。所以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不好是课堂中“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生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脱节或断层现象,认知结构存在严重误区,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同趋,具有与其他“中心地带”的学生截然相反的课堂表现。

学生性格及兴趣。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性格孤僻、内向、胆小的学生在选择座位时多选择靠后或角落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主动向教师提问的频率很低,甚至为零。此外,兴趣程度也是“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对于思政课不感兴趣或完全无兴趣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用性很低,学习枯燥,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努力程度。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中成就感不足,导致其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在课堂上散漫、懈怠。教师的提问不能够自主思考,缺乏问题意识等导致学生沦为思政课课堂中的“边缘人”。

1.4 社会环境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等等已成为许多人内心默许的信条。这些市场趋利性的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维,导致他们将一些务实求真的理论拒之门外,形成了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

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在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们读史明志,深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争当一名光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要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随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无私精神。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有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但是它们的影响是潜在性和滞后性的。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学生却完全感受不到它们的优越性,觉得它们太空洞,太虚幻,太说教,感受不到学习它们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有何种改善作用。所以在心理上,学生在“利”与“理”的选择上毫无疑问地更愿意倒向“利”的怀抱,注重实的东西,觉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2 促使高校思政课“边缘人”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

2.1 自觉矫正大学生自我边缘化的状态

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无吸引力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课程本身、教师或环境影响等外部原因,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自身对于思政课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努力程度的提高。为此,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来自我应对。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思政课。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主观臆断性,在没有真正了解思政课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给它冠以“乏味、单调、说教、无用……”等标签,然后放弃去了解它的机会。这种封闭的、保守的心态使学生无法开启学习思政课的大门,更无法切身去体悟思政课的真谛,因此,学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识思政课,杜绝对思政课的个人偏见与成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思政课,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总结出高效学习思政课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将思政课的学习融入生活,爱上课堂学习。

提高努力程度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实用性后,培养了学习兴趣后还要为思政课的课堂学习付出自身努力。在课堂学习之前,能够做到自主预习,具有问题意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与思政课相关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课中应对自如,课后继续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思政课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回答、讨论问题。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课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课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做出适时的调整计划,对学生的后续课堂学习也很重要。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难度和自身能力适度调整学习计划,树立新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思政课课堂学习中更有信心和效果。

2.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备与学科视野的扩大。专业知识储备与相关学科领域的涉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优秀的令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科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应对自如、自圆其说,让学生在感受思政课的无限魅力中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代化。思政课教师应改变其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新的学生群体与时展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的切入点,将课堂落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中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等特殊学情,采用因材施教、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扩展课堂学习。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清醒的哲学头脑、炽热的教育情感、高明的教育思维、艺术的教育智慧。我们往往拥有这样潜在意识的观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合乎资格的法官,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智慧和他在科学上的优越地位深信不疑,即使他只读过一本概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哲学尤其哲学,以使自己摆脱狭隘偏见与打碎精神枷锁。教育情感是教育中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教师),我们的情感既不能顺从了本能原则,也不能满足于顺从成人社会的道德原则,必须让自己的情感体现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思维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素质。“作为教育专业能力,教育思维根本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路线;从过程机制角度看,教育思维是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思维的产品是教育实践策略和教育理性知识。”教育智慧是思政课教师成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养。“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有敏锐而准确的感觉、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2.3 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相互信赖、相互提高的师生关系提升了双方的价值需求,从而加大其对思政课教学的投入。

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善于提问、擅长提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与知识点结合,增加学习内容的有趣性与灵活性。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变化,从学生中获取教学资源,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与指导。

学生主动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主动营造一个思想开放、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对于课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对于自身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向思政课教师咨询,为教师教学的课堂课外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现实,其造成的后果已经威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政理论课课程在其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相关的机构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望此次研究能够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学琦,樊宏法,江士方,朱忠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与整合研究――基于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2(2).

[2] 胡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其地位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5).

[3]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德育教育

儒家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结合当代高校德育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儒家的人格思想、礼节原则、男女之间的规范、道德修养论、道德教育论等方面的内容与当代高校德育相结合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

(一)济世安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请求孔子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曾皙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孔子不仅关心每个生命从少到老的幸福,也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能过上一种安泰祥和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含有丝毫的逼迫与紧张,纯粹是享受当下的生活,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之所以喟然长叹,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还未达到这种状态,颇有需要漫漫求索的味道。

(二)一心向道的不屈不挠精神

儒家不仅关心当下生活着的人,更关注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道。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是儒家人格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道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为此可以禽去富贵,甘于贫贱,不惧威武。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由此可见,道是儒家君子全部生命意义之所在,真正宣扬了人的价值的可贵。

(三)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毫不懈怠,不断前行,是儒家又一宝贵的人格思想。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不厌,诲不倦,正是孔子难得的品质。在孔子的学生颜回身上也反映了这一品格。孔子赞叹他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荀子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儒家的19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而凡人之所以难有所为,关键就是易厌、易倦,然后就松懈不前。他们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迪。

(四)从容不迫、达观坦荡的胸禁

孔子学生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同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孔子之所以没顺着子贡的问话而答,是因为如果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还很把自己的贫和富太当回事,时刻不忘自己或贫或富的状态,这样心中就有所驻,不是通明一片。所以更高的境界应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在而从容。这样的从容、达观在孔子的生活中时时有所体现。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是如此。在这方面,孔子的学生子路做得更让人佩服。孔子这样赞叹他说:“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认可自己的生存境遇,没有虚荣心,这样他才能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坦坦荡荡地与穿着狐裘的人同立一起,却丝毫没有自卑的羞耻感。

对比儒家的人格思想来看今日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多能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表现了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但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成分多些,为国、为民的成分少些,也就是“谋食”的人多,“谋道”的人少。正因为如此,一旦实现目标的过程遇到困难,就转变方向,勇猛精进的斗志不能保持长久。尤其是在今El的商品经济时代,金钱的诱惑会让人把“道”忘记得一千二净。

二、儒家礼节原则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敬让

《礼记·聘义》说:“敬让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曲礼》开篇便说:“毋不敬。”孔子也曾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些都鲜明地点出了敬让是礼之本质。

有了敬让的原则,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自然能处理得比较妥贴。这些细节在《礼记·曲礼》中随处可见。如在家里,“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到人家作客,“户开亦开,户阖亦阖”。送人礼物时,“赐人者不日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遇到丧事,应是“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送丧不由径”。

(二)礼不妄悦人

梁漱溟先生曾说:“所谓礼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与人交往量力而行,不可言过其实。孔子曾批判过这种没有行动,仅用语言讨好人的做法。他说:“巧言令色,鲜以仁。”所以《礼记·曲礼》这样规定:“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其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真实无妄的仁爱之心。

(三)不苛求于人

《礼记·曲礼》说:“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正因为君子不要求他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他人全力为自己尽忠,所以才能使得交情完美地保持下来。同时,孔子也满怀信心地告诫我们:“德不孤,必有邻。”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品德上。

(四)群居有则

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会群居。群居应注意什么呢?孔子曾感叹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非常反对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而不及于正义,却专好耍小聪明的群居的。此外,群居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群而不党”。只要是以道相处,以和相聚,一定不会结党营私的。

人际交往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难题,因为未能真正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行动力不够。如敬人,初次相见很敬,但在一起久了,就不敬了。渴望有好的人缘,希望自己在困难之时有人能伸出援助的手,但常常事与愿违。其根本还是语言的花架子太多,而助人的行动太少。

此外,大学生的群居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即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有的甚至打群架;还有的拉帮结派,影响团结。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重温儒家

经典中的日常交往的重要原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三、儒家男女之间的规范与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段话解释了人类社会文明产生的过程。不难看出,儒家十分重视男女之间的关系。

这一思想在《礼记》中还有论述,如《礼记·郊特牲》有言:“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昏义》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由于先人把婚姻看作是为了结两性之好,而不仅仅是为了两个人结合为伴侣。因此,男女之间一旦缔结关系,所要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更强烈些,因此,对婚礼也更看重,即“昏礼者,礼之本也”。

今天,高校恋爱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一种“敬慎、重正”之心,选择恋人随意,更换恋人轻率。没能深入了解对方,就开始租房、找旅馆同居。带着这样的心态选择恋人,未来很难有幸福的婚姻。所以,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敬慎、尊重之情,使他们在恋爱时就应自觉地承担起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而不要看成仅仅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

四、儒家道德修养论与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

(一)成德由己

一个人要想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最主要的是自身应有好德之心,成德之愿。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好德之心得需要人用力才能具备,不像好色之心那样天然自成。孔子还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告诉我们:成德,自己是起关键作用的。否则,别人再帮忙,自己没行动,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二)成德需内省

孔子学生曾子这样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生二人都强调内省,是因为一个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善与不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真实动机。如果自己不内省很容易变成沽名钓誉,这就完全走向了道德修养的反向。由此可见,内省是发现过错,提高道德修养的最基础性的工作。

(三)成德必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