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

时间:2022-07-16 00:4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1篇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 “素质”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是: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技工教育实践中,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技工教育不仅为个人谋生做准备,更要为社会服务。因此,职业教育应注意培养德性,养成健康人格,使学生成为善良的公民,人格必须完整,行动必须严谨,操守必须高洁。可见,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敬业乐群。所谓敬业就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职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职守,胜任本职工作,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的具体化。所谓乐群,就是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共同合作的精神。强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利在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

二、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关键与核心,是创新的灵魂。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进行课程改革,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经营集约化和生产技术现代化、自动化的提高,企业对技术工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一工种、单一技能的技工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劳动者自始至终只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转换岗位重新就业的机会将不断增多,劳动力流通也不断加快。因此,技工学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对学生实施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成为“多面手”,逐步实施“多证制”,以增加技工学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技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逐步建立与时代需求共振,与国际标准接轨,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体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

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的课程模式,要实现课程结构上的宽厚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并且确立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它是一种建立在综合性的、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结构。

四、实行产教结合,加强校企联合

产教结合、校企联合是高职院校追求的办学特色,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和企业要确立“依托企业、借助外力、相互促进、产学相长”的指导思想,合作办学企业与学院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安排学生实习、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努力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方向发展。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院与企业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学院依托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依托企业充实师资队伍,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依托企业开展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依托企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依托企业加强市场调研,使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企业也充分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开展员工的再教育、再培训: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节省了上岗前的培训环节,缩短了招聘周期。

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第3篇

Wu Yuling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4]胡安宏.注重内涵建设与创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健康发展[J].科技信息,2006,(10):30.

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4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第5篇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思想观念、学生自身能力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后。我们应该从搭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重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 :体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83—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A252。

收稿日期:2014—09—19

作者简介:杨利香(1974— ),女,湖南宁乡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高职教育。

在国家提出“文化强国”、很多地方政府提出“文化强省”、学校提出“文化兴校”这样一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具体指的是人文层面的发展水平或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涉及知识、思想、情感、意志以及能力等一系列因素,一般通过个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人格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的内容体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方法等四个方面,四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人文观念、强化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丰富人文知识,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情感、意志和理性等方面的关系。

从中央到地方,有关教育部门多次提出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靠几本书、几个教师、几堂课能够解决的,而是必须借助知识讲解、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促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向教育对象的人格、修养以及气质转化,并最终将其内化为稳定的品质。

二、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和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较,体育类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近几年投入和建设的重点在于办学思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在高职教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和完善,还没来得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建设。

目前,大部分体育类高职院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办学水平评估,步入了内涵建设阶段。内涵建设是以学校的软实力建设为核心,包括师资队伍的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很多方面。而人文素质教育也渗透、体现或融合在方方面面的软实力建设之中,是内涵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类高职院校可以在内涵建设阶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弥补人文素质教育先期的缺失、不足,并彰显自身的特色。

(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能培训上,围绕市场设置专业课程。但是,这些技能只能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利器,而不是全部,或者说这些技能是学校的骨架,我们还需要血液、肌肉来让身体强壮、健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好比血液、肌肉,只有血液、肌肉健康、完善了,学校这个身体才能够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人文素质既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也是一个人的长期积累,而体育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这种沉淀和积累。体育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针对培养对象,要夯实他们的人文知识基础,帮助他们搭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引领他们领悟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兴校”落到实处。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现代职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好的层面,而是更加青睐在技术、情感、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应对社会的压力和复杂性,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职场的风云变幻。体育类高职院校应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严格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实要求。

三、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淡薄,重技能、轻人文。一方面,体育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层对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对这一方面只是轻描淡写甚至忽略不提,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技能教育上,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践实习,都围绕技能这一中心展开,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被淡化。另一方面,在体育类高职院校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往往只是处于边缘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其呼吁的影响力、执行的力度都非常有限。从整体来看,由于体育类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化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学生主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偏低。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或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学生相比,在文化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技能体现为“动”,而文化学习需要“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类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难度。另外,体育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在主观上受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缺少对人文类知识的认识和学习的欲望,更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予以足够的关注,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日后就业的影响并不大,掌握专业技能才是成功就业的保障。

(三)施教环境缺乏人文氛围。这种人文氛围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文学科教师极少。我国体育类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院校办学时间短,人文底蕴薄弱,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而专任的人文学科教师数量偏少,让行政管理人员来兼任人文课程教师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因此,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高质量的、系统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体育类高职院校缺少人文氛围。二是校园的硬件环境没有人文气息。近几年,很多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校区扩建、改建甚至新建都是在校园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很多资金,但是,这些硬件建设并没有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充分地融合,对校园的文化规划明显不成熟或不完善,不能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四、体育类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搭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应该进一步合理化和规范化。

第一,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体育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没有课程体系,而是这一体系轻重不一,稳定性不足。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人文社会知识的课程、自然科学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人”为中心,是在素质教育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涉及以上三个方面的课程归纳为多个模块,例如思德模块、语言模块、欣赏模块、职业素养模块、科学工具模块、身心健康模块、管理模块、文史哲模块等。每个模块的课程应该有一定的固定课程、一定的半固定课程,避免出现有的模块开出几门、有的模块却寥寥无几的情况。

第二,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扩大的空间很小,不妨采取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方法。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一定要单独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板块,具体课程可以安排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可以在必修课中出现,也可以在选修课中出现。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例如:可以优化已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二)设计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体育类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文化载体、活动路径极为重要。当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最适宜的文化载体和活动路径,还停留在比较单一的方式方法上。因此,应该开动脑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1.不断完善学校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校训的凝炼,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的提炼,校歌、校徽、校旗等的设计创作,学校视觉系统的标准化、统一化设计。我们要倡导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置内涵深刻的塑像,悬挂书画作品,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组织在校师生切实参与到校园教学楼、道路、景点的命名活动中,这对于不断强化在校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的热情。

2.“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可以邀请名人、名家来学校讲学,以他们的学识魅力、辉煌成绩来教育学生。也可以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报告、讲座,引导在校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树立远大抱负,激发其发展自我的信心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师生“走出去”,例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开展思想教育;参观行业企业,开阔眼界,感受、学习企业的文化;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

3.院、系、班三级联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体系、促品牌、树特色。目前,一些体育类院校的校园活动逐渐丰富起来,此时,管理者就应从更高的层面进行校园活动的体系化建设,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或从某一角度来整合这些活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零散的或各自为阵的,进而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应该思考在这些活动中,哪些可以体现学院的特色、代表学院的特点,有促品牌、树特色的高屋建瓴的意识。

(三)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打造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可以说是体育类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类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所谓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勇敢、坚强、智慧、不言败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体育精神发挥着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勇敢向前,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是体育运动在精神层面的最高产物。在体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只要是有助于产生或者是能够展示出人类高贵品质,同时,又符合社会大众主流观念的积极意识,都属于体育精神的范畴。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活动及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活方式、身体活动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物质及精神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及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

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宣传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

第一,要用“体育事迹”鼓舞学生。在体育界,有很多名人,他们的辉煌成绩是用汗水、泪水铸就而成的,他们应该是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偶像和榜样,可以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冠军讲坛”、种植“冠军林”等活动,邀请体育冠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第二,要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这里的“体育知识”主要指那些文化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恰是高职体育生不太感兴趣的。因此,为了避免学生成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要提升体育类高职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就一定要重视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专业课等途径来传播有关体育的历史及常识,地方的、国内的、国际的体育赛事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体育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来组织教学,避免满堂灌。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要用“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勇于参与到实践中去。例如: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追求体育技能的精益求精;通过参与体育赛事,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体育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其服务社会意识。这些都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是体育人文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1]王禹霖.吉林省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2]陈福乐.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3]李莉,游战澜.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

[4]汪楠,郝一伟,焦宗元.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8).

第6篇

职业素质内涵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

2职业素质教育外延

2.1 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各国的教育分为三类:一是普通教育;二是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独立教育类别。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走向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要重视职业素质教育,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地,直接与社会接轨。

2.2 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人文素质教育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一个人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是衡量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人才必须以职业素质为依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工作事业方面的成就。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是一致的。

人文素质是人之为人的特质,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从人文素质的内涵看,人文素质关注的内容本身就是职业素质关注的内容。

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开发和外延的规划

3.1 内涵的开发

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包括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开发的一种方式,也是职前职业素质培养、开发的最重要方式。职前职业素质培养、开发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个人学习与社会实践。

3.2 外延的规划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作分工、整体推进,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把职业素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看待,制定方案对其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加以开发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职业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求职业素质教育要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实施,特别是要保证学生学有专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素质养成要求,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分为了解适应过渡、逐步养成与全面提高、就业准备三个阶段,根据相关专业、行业的职业素质词典按专题、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4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措施

4.1 努力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认识和解决他们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之间的、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用这种方式提升个人的工作满意度, 促使个人持续而有效地就业;另一方面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

4.2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

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各行各业的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各门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素质精神。因此,注重在各种学科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职业素质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4.3 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习惯的责任

随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日益增多,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在教学中,专业课教师承担着教授职业技能的责任,同时也就承担着职业素质培养的职责,从培养职业意识、职业要求、职业习惯入手,让学生形成与本职岗位相适应的观念,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这需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树立职业意识,同时专业课教学大纲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设立相应的教学内容。

4.4 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在职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和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大职业素质培养在授课中的比例,密切联系职业道德的实际情况,通过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与课外的关系,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4.5 紧密结合行业要求,强化实习、实训性

将行业要求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素质。加强实习、实训,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素质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素质的认同,增强职业素质选择能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必然选择。

4.6 强化工学结合课程中职业素质教育

工学结合课程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工作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劳动者。

4.7 强调上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

在学生“上岗实习”、“顶岗实习”评定办法中加大职业素质评价内容,评定指标中职业素质考评要体现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学生体会到职业素质在职业生活的重要性,并根据考评指标在就业前实现职业素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陈国荣,杨曙光.职业素质的构成与作用分析[J].新西部,2007(24).

[2] 邓玲玲,徐建军.论职业素质要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47~50.

第7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内涵 作用 实施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为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教育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其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的发展,强我中华。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和老师成天研究的是如何做考试题,中学生忙于做高考题,大学生忙于做各种等级考试题,然而走向社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却不能适应社会,这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国的教育适应社会,为国家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等级考试过关率,就违背了《教育法》,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为考试服务变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服务,唯有此,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学生不只是要获得多高的分数,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等。要依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发挥积极主动精神,发挥自身个性特长,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过去那种根据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简单观念,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3.优化课程结构。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效果,而且注重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而且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而且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而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设立必修课与选修课,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和创造性,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4.创新教学方法。

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充满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可采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一问一答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预习自学,参与问答,参与讨论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等,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认识,加强师生双边交流,心理相容,集思广益,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书育人,2011,9.

第8篇

关键词 节庆体育资源;素质教育;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 G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421(2012)01-118-02

1 节庆体育与素质教育

1.1 节庆体育、素质教育及农民素质内涵

1.1.1 节庆体育内涵。节庆体育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当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是以人为主体,以实现人与周围各种环境及人自身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在节庆期间进行竞技运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1.1.2 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长期起作用及可持续发展,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能力、个性、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与创新秉赋和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1.3 农民素质内涵。笔者认为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时应具有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及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整合。

1.2 节庆体育在农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节庆体育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活动内容承载着巨大的素质教育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农民和平共处、团结协作等精神;节庆体育在经济上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还能很好地带动农村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

1.2.1 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节庆体育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素材,如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等。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让农民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所具有的人文取向是一致的,能将地域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沟通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实践的一座桥梁。

1.2.2 农民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收集、整合节庆体育资源,使之进入农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和延伸农村文化学习的时空,而且_可以作为农村体育的补充,与现代体育结合,将其健身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农村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很好地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农村文明的进步及体育现代化。

1.2.3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节庆体育活动是集体重要的文化礼仪活动,具有高度凝聚力,也是农村集体生活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节庆体育的组织、训练、竞赛等活动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契机,梳理着农民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及审美心理,最终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

2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开发

2.1 从提升农民传统文化视角开发节庆体育有着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挖掘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增添现代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农民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其精神,更可作为传承者,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岳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源于悼念为祖国的兴旺繁荣而上下求索的先人屈原,如今已被列入国家体育竞赛项目;如舞龙和舞狮运动是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已成为节日庆典、商务活动不可缺的内容之一。

2.2 从推行农村广场文化视角开发目前,我国广场文化开展的如火如茶,开发发展广场文化对于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节庆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广场文化所需要的内容,如具有舞蹈元素的龙舞、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等节庆体育活动,带有一定戏剧情节的《跑旱船》、《跑竹马》、《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等节庆体育杂耍项目,以及具有杂技成分的攒杆、转阁等节庆体育活动已成为喜庆节日广场中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在城镇、乡村的街头巷尾都可看到节庆体育的身影,如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健身秧歌舞、毽子、高跷、登山、野外郊游等活动。再如扭秧歌是我国东北的特色活动,现在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

2.3 从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开发,当前,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开发发展地域旅游业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资源贫乏的地域,节庆体育是很好的补充。节庆体育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所形成的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生龙活虎、继往开来的节庆体育文化节即可发展当地经济,改变农村的消费结构,更可提升农民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念。例如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花炮节”、广西壮族聚居地的“陀螺节”、贵州黎平地区侗族的“摔跤节”、黔东南恺里地区苗族人民的“爬山节”等等,这些以体育为主体染色的活动内容很好的体现了当地农民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消费的特征。

3 素质教育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利用

3.1 编撰农村节庆体育报刊杂志,为农民提供知识读物

3.1.1 增强杂志的可读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着重节庆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节庆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内容要通俗易懂,简洁精炼,有一定的趣味性,力求图文并茂,知识与兴趣并重,从项目由来、习俗、变迁.文化内涵、独特功能到活动及竞赛赏析,以及相关链接至探究话题4个板块组成,通过删选、加工、改造、重组,让节庆体育资源成为农民乐于感知的素质教育资源。如:舞狮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有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系护法驱邪,为佛开路引行之说;根据史籍最早的记载,不论是后魏还是梁代,舞狮子已正式列入百戏表演的行列,系“邪辟”之说;还有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宫廷齐装舞狮之说等,其中有些资料特别冗长,有些内容生涩难懂,在作为农村报刊杂志资料前,作者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作适当的增补、修改,增强材料的可读性。

3.1.2 增添杂志的知识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对节庆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地挖掘,增加其相关链接知识,供农民学习。如: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拓展到韩国端午祭及我国端午申遗的有关内容,不仅可以扩展农民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此,通过直接引用、嫁接、转化、组合等手段,开发符合农民特点的节庆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对于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提升农

民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2 营造节庆体育学习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了提高节庆体育学习效益,应注重节庆体育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让参与者随时可以感受到节庆的氛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参与者进行学习、探究、实践节庆体育的园地。

3.2.1 设置节庆体育文化长廊。在村舍四周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宣传板,张贴宣传画,给农民发放宣传单,设置“今日荐读、留言板”栏目,把一些节庆体育的练习方法、活动效益等写上供村民阅读,让农民业余生活与节庆体育同行对话。

3.2.2 建立节庆体育展示台。这个展示台必须是政府与农民建,才能产生共鸣,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示台可用来张贴农民收集到的节庆体育活动照片,介绍典范节庆体育活动事例,也可以摆放农民自制的节庆体育服饰、器材、手工艺品等,展示共享,交流共进,促使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3.2.3 开辟节庆体育活动场所。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场所,安排指导教练,举行节庆体育培训及各种丰富的节庆体育活动,力求人人参与,并营造交流氛围,及时请参与者填写活动反馈表。

3.3 组建队伍,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3.3.1 组建节庆体育指导队伍,挖掘农民兴趣潜能。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乡内与乡外相结合的涵盖面较大的节庆体育指导队伍,这支队伍有城镇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节庆体育传承者等,农民在这支具有一定的组织指导水平的队伍带领下,对节庆体育必将产生浓厚的兴趣,踊跃参加,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

3.3.2 开展节庆体育探究性活动,促使农民知识的增长。组织农民对不同节庆开展的体育活动内涵与流变进行探究,促使农民参与节庆体育活动方案设计,让节庆体育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向健康、文明、喜庆、和谐方向发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通过探究活动,农民不但对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学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学会撰写节庆活动记录与总结。

第9篇

有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目前虽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认知上的偏误或歧见,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知,莫衷一是。不少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通才教育,更多的人则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学科教育,或将文化素质教育视同文化知识传授,或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素质课的教学【1】;还有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互补”教育,或是一种“兴趣教育”或第二专业教育【2】。这些说法,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但又未免以偏概全。其中,“通才教育说”,仅仅强调了人才的一专多能;“人文学科教育说”,则没有意识到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特质,忽视了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至于“文化知识传授说”,则又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化为知识的累积与授受;“兴趣教育说”也是将系统的素质培养看作简单的兴趣培养;“互补说”,虽看到了文理知识结构的偏差,但较少将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心灵的潜移默化与健全人格的习养过程。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尚需进一步的研讨以达成共识。其二,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之关系的认知失当。目前,多数人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但也存在“颠倒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的现象【3】。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认识都不恰当。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和实际状况都表明,具有优秀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国家立身安民之本,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此,专业素质教育是主体,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思想品质素质是根本,身体心理素质是物质保证。不能片面夸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功用,只能在专业素质培养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在知识、能力、修养、品格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其三,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偏误。研究资料显示,有的高校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多则开设近500门文化素质选修课,或近300门选修课【4】,少者也有150-160门选修课;也有的学校将一些适合专业培养的课程拿来“下放”进行素质教育,这些做法都有操之过急、过犹不及之嫌。而且,某些高校尽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但对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建设性、平衡性考虑欠周。200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表明,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分的70%以上;人文类课程量的比例很小。”【5】华南师范大学曾将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的学习纳入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必修课,3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纳入理工类学生的学习中,也是3学分,且二者同时必须修满艺术类学分3学分。【6】尽管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显而易见,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还有待完善,力度有待加强,效果如何也须检验。由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效就不容乐观。譬如,体艺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令人堪忧。调查显示,在五大类173种中外文化经典、中外文学名著、马列经典中,体育系学生有87%没有听说过或者读过;在2大类160幅中外精品名画中,有80%的学生表示没见过;2大类113首中外名曲中,63%没有听过或者张冠李戴、不甚了了。【7】其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存在偏误。目前,片面强调高校物质文化环境改善和学生主体素养提升的学者大有人在,但他们却有意无意地轻视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隐性化育功能,不太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垂范作用。其实,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应该是人格培养、精神塑造,而不只是学校教学硬件配套的升级、教学服务设施的完善、校园文化的丰富、图书信息的增量等,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剂,真正内化成精神心灵的力量则在于学生能够吸收这些知识、信息、能量,潜移默化成思维方式与行动能力。【8】而教师自身人文素养、言语行为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尤为关键。一项关于“目前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最大不足”的调研结果显示,45.7%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环境差,没有配套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14%的人认为“老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落后”。【9】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者即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整体水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之所以存在上述偏误,究其原因:1.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受欧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影响,在目标、宗旨、课程、途径等方面借鉴了欧美现成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理论阐释上难免中西杂糅,出现概念歧解,由此带来认知上的偏差。2.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多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他们往往根据实践成效来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反思与评估,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及其教育状况的调查、评估,目前尚未建立比较科学的测评方法与评价机制,以致在调查、测评的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也就难免会发生龃龉。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文化素养教育的实施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并非多设几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就可立竿见影。加上目前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影响,开网店、课外兼职、勤工俭学,把短时的经济收入与实践能力当成自我塑造的中心,目光短浅、本末倒置。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目标定位尤为关键外,还应从更具体而微的层面进行引导。

二.理论探索的完善与创新

明确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理论探索上存在的偏误及其原因,庶几可以进一步地建构与完善目前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为此,需要做到:

(一)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也是主流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融合。【10】到底哪种观点更科学更契合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实际呢?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示:第二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其中,杨叔子、余东升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揭示较有代表性:“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本土化创新。在汲取欧洲自由教育、美国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特别是在汲取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面成功经验的同时,文化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和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表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心在于融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教育于一体,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将实践列入教育过程。而其现实要求则是强化人文教育,其中重点又在于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11】至此,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定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这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无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理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正因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存在分歧,教育目标与宗旨的诠释存在偏颇,造成了高校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关系处理的偏误。一些高校热衷于增设选修课,开辟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等,认为素质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课外教育。这种观点实际上颠倒了主次,素质教育还是根植于课堂教育,依据专业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模式进行。章仁彪即认为:“高等教育首先是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业人才,不能光讲通识教育,但专业教育也要教书育人,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也应该是适用的。”【12】教育部也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13】因此,抓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一方面专业素质教育本身需要加强,另一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渗入”专业教育之中,“以业为志,由技入道”。【14】既抓住了专业教育的龙头,又不偏废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境界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构建立体、平衡、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索方面,复旦大学模式值得借鉴。复旦大学将其划分为六个板块———文史经典与文化承传,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性思维,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15】而美国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校基本要求的学分包括:自然科学要求选6门,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要求选8门,涉及文学与文章研究、语言、思想与社会准则、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等;说明文写作与专业写作;科技选修课;实验与体育等。【16】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学院,对人文社科的重视可见一斑,而且可以看到学校总体思路上并非随意开课,也不是动则几百门选修课的狂轰滥炸,而是对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均衡重视。鉴于此,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考虑基础性、适用性:此项原则重在结合文科、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关课程,适当降低某些课程的难度,因材施教,使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文理两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其次,全面性、系统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包括社会经济、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数理思维等方面的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与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形成合理健全的知识与能力链条;再次,国际性、创新性:放眼国外优秀教育经验,从本国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设置符合供需平衡的重点课程,在适应本国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准。

(四)充分发掘大学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首先,要明确意识到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精神重塑作用。一所好的大学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精神风貌、人文承传都能对莘莘学子起到很好的感召陶冶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匈牙利裔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即强调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的,“默会知识”则是那些无法精确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不是识知者关注的焦点,但是识知者的“行为遵循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预示着范围不定的、依然未知甚至是依然无法想象的真实的隐含意义。”【17】这一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无疑可以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给予教育者有益的启迪。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有其显在的教育目标、硬件设施、方式途径、课程活动的影响,更有诸多潜在因素的浸染和作用。当然,“默会知识的调动和辅助意识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者必须内居于相关的环境,并在其中从事某种指向相关目标的活动。”【18】其次,教师素质教育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同时,就必然成为潜在影响学生的重要层面。一来,学生深受教育环境氛围的正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二来,教育者的知识水准、道德品性与人格素养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隐性教育正能量,正是由于“个体对情景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筛选和意义赋值的过程,其间个体的经验、习惯、信念、直觉、想象力、激情、美感、良知等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9】有了高素质教师的身教潜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自然会得到预期的提升与强化。

(五)推进高等教育生态化理论进程和健全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拓展深化,我们逐渐接受了一种先进的理念,即高等教育生态化理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20】魏法汇在其《高等教育生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提出了构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生态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差异性原则。在开放性原则中强调了大学城、高教园等校际、国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便于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师资共享、优势互补。【21】王遐见亦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资源配置公平观等见解【22】。高校教育者在教育理念上越来越注重整体教育,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纳入了具体课程的化育之中。贺轶玲、李培超认为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将生态文明伦理形态,以“文化心态”、“文化观念”与“文化信念”的方式,“内化为精神”,从而推动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23】

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改革;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61-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包括多方面,同时在作用形式上也较多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对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精神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根本上促进了时代教育本质上的变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时代变革

1.通识教育模式全面开启,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了通识教育模式的全面开启。在新型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加大了对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能力并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及素质,成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形成个人理论体系,不断地强化创新素质和实践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强化人格的培育和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厚德载物、高瞻远瞩。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为他们的长远进步创造有效条件。

2.素质教育开始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型社会的到来,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被进一步地强化,其辐射领域越来越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感、教育时代性和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学校专属教育方式,将教育的本质融会到社会发展中,实现教育渠道的拓宽。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这一时代变革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与其初衷和本质有着至为紧密的关联性,从而不断地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素质教育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1.素质教育为教育改革提供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基础和理论积淀。广义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以上这些素质基本上强调了当今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应该是高校大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动力。

2.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素质教育改革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化的规划和指导,从而帮助教育者有效地规划教育内容和学科体系,顺利达到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提升和规划,从而有目标、有次序地完成大学教育,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必须要构建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塑造实践教学体系、加速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等,实现整个高校教育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化,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效果,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达成一致。

3.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在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引下,必须要实现高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过渡和转化,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不断地延伸高校教育的内容和辐射面积,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为他们人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内涵的不断延伸,时代高校教育的特征更加明显,实现了这两者的完美接轨。因此,应该善于借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积极促进高校教育的转型和进步,从而不断地促进时代教育回归本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大学教育改革实践路径

1.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为高校教学进步提供有效的基础。第一,打造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专业选修课、实践课、校选课等多方面课程的开设,以此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知识、人格、情感、品德的塑造和完善。同时还要增设教学实践课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开设相关的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此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奠定基础。此外,还应该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利用社团建设、科研小组等团体来组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真正以素质教育理念来施展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核心打造高效教学课程,从教学、管理、实践等诸多环节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2.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不断地增加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延伸效果。对于高校大学教育来说,应该给学生开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不断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情感发育,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鼓励学生个性的施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指引下,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走出课堂,去社会中磨炼自我,以此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这一目标。

3.人本导航,以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应该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及核心要素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其人本地位的重视和强化。以学生为本来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为之提供更加全面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培育自己的德行和行为习惯,学会宽以待人、厚德载物,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奉献,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

四、结语

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核,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大学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思想意识、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实力提升。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以素质教育本质为核心进行大学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73-78.

第11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作用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冬日夜长声静,宜于读书运思。挑灯泛览偶有所得,如:知名诗论家、诗人兼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的名言“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放于当下语境有极强的启示意义。由于职业的敏感性,便想起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心灵内涵,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对时代呼唤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活动,而在于人格、气质、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现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意吸收新的人文知识,不加强自我修炼,人文素质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有哲学、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历史、法律等,还有许多交叉,例如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管理素质都与人文素质水融。可以说人文素质如同人之血液,渗透在人的各个方面。只是有的人人文素质优秀,有的人人文素质低劣。一个人人文素质低劣或缺乏就像患了贫血症,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目标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准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1.2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偏低、学习主动性不足,加之学校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在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上,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单一注重实践、轻理论,注重技术、轻人文的功利化现象,容易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进行职业教育,反对职业教育演化为获得某种专门职业技能的手段的“工艺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立足个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具有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突出人的发展。那么,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人文素养是后天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高职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成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对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最终提高人文素养,作用不言而喻。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外,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为将来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积聚正能量。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有责任,并且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它与起源于中世纪的“劳动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提高劳动者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其中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和职业伦理水平的提升则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交叉与互补,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的十精神要求,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无疑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等。基于人文理论知识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文化现象、关注热点、主要事件等等,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验、思想、智慧、品质等规律性要素,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得通过学校的阐述和引导,启迪大学生去思考,使学生获得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促进学生追求自我超越,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高尚精神。

2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1)注重利用显性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全面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了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在课堂上讲授人文课程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避免照本宣科,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起来,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空洞说教。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将人文精神真正传递给每位学生。

第12篇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科学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和功能作用。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高校教育的任务决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要侧重发展思维,启发创造,塑造人格。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其它领域的科学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正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合理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克服由于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科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反映了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摆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合理构建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教育框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转贴于

(2)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变迁之中,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以及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甚至出现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质表现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因此,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育德功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能力和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他们自身也会成为人格趋于完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代新人。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傅娥.加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