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时间:2022-02-26 18:2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制度

第1篇

【摘要】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于我国教育制度的批判过于片面偏激,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决定我国现阶段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透彻的认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从多方面入手,从其本质问题入手,发扬其优点,改正其缺点。

【关键字】教育制度;决定因素;客观看待;鼓励否定

如今社会中一些人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过于片面偏激,不准确不客观。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一定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教育制度,不同的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方式。中华不同时期的每种教育制度都有着其自己的利与弊之所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同样有利有弊,但总体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是促进社会进步的。

《三字经》是一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葩,它是经典的国学启蒙读物,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但它也确实存在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粕和艺术瑕疵。我们不能因为《三字经》的糟粕和艺术瑕疵就否定《三字经》的意义,同样不能因为我国教育中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制度。

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是必然的,这是由我国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政治,仅就是参与国事,指导国家,确立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任何社会成员或社会现象都以一定的方式与政治发生关系,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体现着社会的政治特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制度还不完善,还有待发展,所以与之对应的教育制度也必然是不完善的、待发展的。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也是无可避免的。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手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在国人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自然也在此列。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其中有的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社会。但“扬弃”是一个过程,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也是需要时间的,在这期间,民族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必然会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的生产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处世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个定义将教育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在评价教育时同样也要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前提条件才能做到客观的评价。

我国教育制度的问题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教育制度的问题不是教育制度本身出现问题,而是教育制度随着社会发展相对于人们现在的需求所出现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是变化着的问题。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都会存在着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不是说把现在教育制度的问题解决了教育就趋于完美了。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迎来新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正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不可以“谈弊色变”,将教育制度中的弊端无限夸大。教育制度中的弊是必然存在的,同时又是必然会被改正的。弊端的发现改正过程,正是教育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弊端的发现存在着积极意义。不怕否定我国教育制度,也应该且必须不断地否定我国的教育制度,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这符合的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鼓励辩证的否定,但不允许绝对的否定、片面的否定、极端的否定。现在有很多人,只看到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就偏激的全面否定我国的教育制度。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自己的意识去判断事物、评论事物。他们整天夸夸其谈,无限制夸大教育制度上的弊端,而完全忽视我国教育事业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人的做法与其说是对教育进行评价不如说仅仅是在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最近看过几篇文章甚至在说中国教育之死、中国教育必死,我可以说这些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同时我也要说“教育之死、中国教育必死”这话本身是正确的。中国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着死亡,也必然存在着死亡。恩格斯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生就意味着死。”中国教育死的是落后的、消极的方面,从而产生出新的、积极的内容。这种由死孕育新生的过程,正是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说:“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我们要以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国教育制度,去发现并改正他的弊端,为他的进步和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做一个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战士,而不是只说不做、只会批判不会感恩的伪愤青。祖国的美好明天,要靠我们的奋斗。

第2篇

1.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校长要熟悉此项工作和政策法规,配备专(兼)职校医一名。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年度工作总结。

2.教育学生认真做好早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坚持按时作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九个小时。

3.搞好防近周宣传工作,教育学生用眼卫生,读写时要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指离笔尖一寸,读写四十五分钟要休息十分钟。不要躺着或乘车、走路时看书。不要在暗弱光线下看书,教育和督导学生积极做好眼保健操,降低近视眼患病的发病率。

4.采取各项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一课。

5.组织好每年学生体检工作,体检率达到95%以上,做好学生健康档案建设工作。

6.上好健康课,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传染病、胃肠病、蠕虫感染、近视、龋齿和牙周疾病、贫血、沙眼、营养不良的发生。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一、疫情报告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如有传染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报告市疾控中心(在经医院确诊或实验室检查)。

顺序:学生—班主任—卫生室—校长室+县疾控中心、县教育局

二、晨检制度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晨检工作。对患传染病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已发生传染病班级的其它健康学生要进行预防性服药,如扳兰根、维生素C等。

三、消毒制度

认真做好教室、专用教室消毒工作,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和住宿部要重点消毒,勤洗晒衣被并用紫外线消毒车和含氯消毒液喷洒、揩擦消毒。

四、病愈后复课要求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隔离时间来决定隔离期限,隔离时间不到的必须要有医院传染病科证明,并由卫生室复检后学生才能进教室上课,反之仍作为病未愈不能来校上课。

五、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这一内容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勤洗手,及时做好学生的计划免疫,防止交叉感染。

学校饮食卫生制度

一、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

1.采购人员不买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保管员、验收员不收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3.生产加工人员不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4.营业员、服务员不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食品存放买行“四隔离”

1.生、熟隔离

2.

成品与半成品隔离

3.食品与杂物、毒物隔离

4.食品与鼠药、农药隔离

三、餐饮具实行“四过关”

1.洗

2.清

3.消毒

4.保洁

四、环境卫生实行“四定”办法

1.定人

2.定物

3.定时问;

4.定质量,划片包干,分工负责。

五、个人卫生做到“四勤”:

l.勤洗手,剪指甲

2.勤洗澡,理发

3.勤洗衣,洗被褥

4.勤换工作服

教学卫生制度

1.坚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问,保证高中学生有8小时睡眠时间。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各科教师要重视保护学生视力,培养学生民好的坐姿、阅读书写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用眼卫生的“三个一”。

3.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保证学生十分钟的休息。

4.教师板书要工整、清洁、字不宜太小;油印资料字迹清晰。

5.学生定期换一次座位。

6.要保持教室墙壁的洁白。保证良好的采光照明、空气新鲜。

7.教室黑板要保证漆黑不反光。桌椅按学生坐高配置。

8.教育学生下课不高声喧哗,广播音响适度,不宜过高,防止噪音对学生健康的危害。

学生个人卫生制度

1.做到“四勤”。

2.注意饮食卫生做到“四不”:不吃生冷和不洁净的食物;不喝酒;不乱用他人的碗、筷、茶杯和毛巾。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乱吐;不乱写乱画乱踏;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预防胃肠疾病、沙眼和皮肤病的发生。

4.注意用眼卫生。读写时要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指离笔尖一寸;读写四十五分钟要休息十分钟;不要躺着或乘车,走路时看书;不要在暗弱光线下看书,预防视力下降。

5.坐姿要端正,读写姿势要正确,做到坐如钟、立如松、睡如弓、走如风、经常锻炼。以免引起脊柱变形弯曲。

第3篇

现代教育制度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社会生产与分工、社会阶层与财富的存在形式以及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不同规格决定了现代学校的分层和分类,教育在人力资源分布、社会阶层格局方面扮演者重要的功能,因此,也决定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必然存在一些基本矛盾: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与选拔功能,全面发展与专才培养,教育功能上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以及现代教育的标准化普及运动与多样化地方文化知识的矛盾。此外,不同的国家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进程中,也会面临各自特殊的矛盾和危机。当前,现代教育制度建设在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有:

教育为“资本―劳动力市场”所控制。近30年来,我国在“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背景中开始了社会转型,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为经济服务,教育产业化一度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培养目标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取向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得以实现,因此,办教育“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课程和考试上,而且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教育与考试、就业、生计、功利联系更为密切。人们通过考试和文凭进行劳动市场的初次分工,国家(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投资)承担了劳动者的培养的全部费用,因此,带来了社会财富和资本积累的最大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三十年来的教育制度,培养各式各类“教育―就业”型人才,为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上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当前的教育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应试教育和教育的不均衡,但实质上,这两个问题的症结确是共同的:即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控制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地为市场经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培养后备军,而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并由资本主宰。

“市场经济”定位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窄化了教育的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现代教育的多方面功能窄化为各级学校为劳动力市场服务,带来的后果是:

第一,公共教育演变成仅为个体和家庭“升学―就业求职”私人利益服务工具,国民养成的公共学校的培养目标狭隘地附着于个人或家庭范围内的利益计算上,只培养资本主导的经济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让孩子通过教育更好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的根本动机。无论是学业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学校对他们的意义都是“找工作、挣大钱”。

第二,公共教育全面为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所制约,不光为市场驱动的“就业―生产”服务,同时也为市场驱动的消费服务,“高收入职业―高消费”人生模式也成为青年一代学生的全部追求,替代了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教育―就业―高工资―车、房、体面消费―现代化生活”的模式,几乎成为与教育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追求目标,主导了我国现代教育办学方向,造成了应试教育有效、德育教育低效或无效,培养目标重“材”轻“人”,重人的工具性而轻人性和人格的局面。教育忽略社会新生成员的全面发展,忽略公共教育机构的“公共性”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挣钱―消费”狭隘人生目标。

第三、通过市场,在全球化生产链条中谋得中、高端职位,已经成为全社会追逐的真实的教育目标,由此,导致办学者、求学者、教育投入(公共和家庭私人投入)者都为当前经济利益、效率所制约,例如,大学的招生、专业及课程设置、校历安排都与就业挂钩,忽略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尤其是公共教育对个人、社会、民族以及国家根本而长远的利益的影响。

公共教育功能危机:公平和质量的扭曲。教育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合法旗帜下,全力为资本主导劳动力市场服务,掩盖甚至加剧了这些年现代教育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市场和资本主导着教育资源配置,其结果是破坏公共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学校在追逐利益、效益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社会贫富阶层对接的分层学校。不同的学校又根据在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位置吸附着不同的生源、教师和就业的市场,社会像资本主义经济追逐最高利润一样地追逐最好的学校。

现代教育制度本质上是国家的公共教育,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教育发展只为当下劳动力市场服务的“急功近利”目标,势必带来公共教育的功能失灵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危机。当前的危机表现在: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出现,劳动力市场的起伏与波动直接危及成千上万劳动者的就业和生存,也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危机带来的“教育―就业”的功能链条失灵,一方面加剧教育的投入和竞争,在危机中的劳动力市场,“(教育)文凭―职业”的匹配机制被打破,破坏社会公平的各种力量迅速显现,例如,家庭资本、权贵资本等。这些因素破坏了教育通向劳动力市场的相对公平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就业―挣钱”的培养模式,联结着所有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十几年教育投入和求学生涯的全部意义,失去就业机会的学生(毕业生、在读学生)厌学、愤怒、对未来绝望、无意义感普遍滋生。“教育―就业”通道的受阻也影响所有家庭,带来社会的绝望情绪,而这些显然不是心理疏导和临时性的就业政策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现象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和人的危机。

建立以培养目标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体系

经济危机以及由此提出的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型,促使我们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及现状,重新思考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探寻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明确公共教育的宗旨和办学目标是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教育始终是一个使国家和民族“后继有人”的事业,“百年树人”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则是现代教育根本宗旨和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是现代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关键所在。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质量的核心。现代教育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全面实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社会多方面的功能。教育为当下的社会职业、岗位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共教育的部分功能。而且,片面地为资本主导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现阶段,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以国家、民族、个体当下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按教育规律办事,排除资本市场在制度上和文化上对公共教育和国民教育的过度干扰,通过学校教育传递对个人全面而发展有意义,同时为社会所认可的品行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目前我国教育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以下基本内容:

――教育要扩展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并加深掌握的可能性,并尊重个人的求知欲(智性、终身学习);

――教育要使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力);

――通过教育,建立青少年一代对国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国家认同)

――教育要使学生懂得: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生存价值、思想的价值得到尊重(尊重);

――教育要教学生知晓: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能力和智慧是丰富多样的(平衡、智慧);

――教育可以使人以及人群的自治能力提升,人受制于人的程度减轻(自治、自由);

――通过教育,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依赖的,扩展人对人的关系的认知,并促进和谐相处(友善、和谐);

――教育使人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获得尊严和体面的生计性劳动(权利、尊严);

――通过教育,每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可以更多地得到认可(自信、幸福);

――教育要教会每个学生:人类劳动的安排和管理都应该遵循人性和发展的原则(劳动及劳动者的价值);

――教育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至关重要的连接人,他(她)们足以让每个人珍爱生命,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依赖、关爱)。

以上的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建立教育制度的所应遵循的,从个体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确立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

公平和公正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重建的契机,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建提供了政策和资源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质量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是人们对标准化的测验和统一考试越来越迷信,越来越偏离合理性和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尤其在一个社会诚信和社会公正水平下降的氛围中,应试教育的致命伤便是教育质量窄化为可度量的“分数”;单纯测试部分认知能力的教育质量评价测验工具及其实施对全体学生学习过程产生很大的指挥作用,扼杀和限制了原本可能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过程。

第4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教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加强企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企业教育立法是现代企业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它们均有涉及企业教育的法律条款,但这些只言片语客观上对处于特殊低迷时期、情况异常复杂的企业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尽快出台“企业教育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的人为干扰,减轻由于企业效益波动可能对企业教育带来的负面震荡,真正建立起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企业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有约束力的企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这样就能确保企业教育按照法制化轨道发展。

第5篇

中国和古希腊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做了出巨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中大致属于同一时期,这个时期是两大文明相继萌发了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辉煌时期。在思想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变革,但产生了私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古希腊的教育也出现了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正是由于这个时期教育的异同,才会产生今天各国文化发展的各自特色。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由官学制度变为私学制度

(1) 官学制度的衰微

西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官学,主要吸收乡国子弟。如果不是贵族子弟,根本无权接受教育,那些父代身份低微的孩子成了教育所遗忘的对象。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不安,西周以来形成的尊尊,亲亲的一整套制度被打乱,礼崩乐坏成为无法阻挡的形势,诸侯忙着逃亡,文化典籍流失,没有时间办学,又苦于没有人才可用,这样供求的极大矛盾使得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私学的产生,官学被私学一点点替代。

(2) 私学制度的兴起

贵族没落,官学衰废,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士。士是处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种社会阶层,士阶层促进了私学制度的形成,士的出现为私学提供了学者和师资,凭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流落民间的教学文化典籍,士成为了最适合做私学先生的阶层。

私学的产生是中国教育历史划时代的改革,使政教合一的锁链不再牵绊中国的学习者。学校不再是由国家分配,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是一种职业,学习者不再只有贵族,教育在那个时期已出现了空前鼎盛的局面。

三、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制度

古风时代的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斯巴达城邦教育,另一类是雅典城邦教育。在斯巴达城邦教育中,斯巴达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很少培养学生德、智、美方面的能力,教育机关是儿童监察官,且这种军事训练需要离开家庭进行,是一种集权专制型教育。但是青少年可以免费接受教育,教育经费由国家承担。在雅典城邦教育中古典时代的教育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智者在那时是一群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他们是一群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因为他们的巡回讲学,教学范围大大增加,又因为这些智者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教学内容也十分丰富。这些智者所教授的道德知识、政治知识成为了那个时期的教学重点。

在希腊化时代,由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殖民扩张,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诸多交流融合的现象,教育当然也在交流中和其他地区的教育融合。雅典的学校制度广泛地散布到其他国家,在此期间,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而深刻的发展。

结论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大致属于同一时期,这一时期的中西两种文明所产生的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

1.在教育目标方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都为培养能够在国家政治上有杰出贡献的人而努力,有强烈的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意味。

2.春秋战国时期注重道德教育和传授学而优则仕的做官理念,古典时代智者们关心的也都是道德和政治问题,孔子孟子的游学和古典时期智者的巡回讲学有着相同之处,两者比较很是相似。

3.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于是,广泛分布的私学里也并没有女孩的加入,这其实是一种性别的歧视,在盛行民主的雅典中,这种民主也没有体现在女孩身上,这一时期,东西方对于女性的态度仍旧没有足够的开放。

不同之处: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刑事不起诉;宣布教育;实施步骤

笔者认为,以“不起诉决定的宣布”为契机,对无罪的被不起诉人阐明不起诉的理由和依据,对轻微刑事案件的被不起诉人开展教育,感化其悔悟罪行、预防其再次犯罪,建立起一套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的内涵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分为四种,即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在司法运行中不起诉制度存在着“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的性质认识不足的问题”。不起诉的决定一旦作出,将包括两方面信息:一是审查起诉部门认为被不起诉人的行为(1)不符合起诉条件(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2)符合起诉条件,但属于轻微刑事案件,可依法自由裁量(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二是当前终止对其刑事追诉。在司法实践中,被不起诉人对其当前不受刑事追诉的后果能明确,但相当数量的被不起诉人不能明确其被不起诉的原因、被不起诉的法律后果、被不起诉的相关规定及何为正确对待不起诉的主观态度。因此,在对犯罪嫌疑人宣布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对其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法制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就“教育”本身的内涵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谅解、合作与和平和涉及人权与基本自由教育的建议》中将教育界定为“不局限于任何具体活动,而是旨在个人和集体学习使自身能力、思想观念、资质才能、知识学问得到全面发展的整个社会生活过程”。

笔者认为,“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具有其特定内涵,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终止刑事诉讼的条件,在对犯罪嫌疑人宣布不起诉决定时,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对其开展释法说理、教育预防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二、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司法认同感

笔者认为,对于被不起诉人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告知其不构成犯罪的原因与法律后果,防止其对司法程序产生误解,有利于增强其对司法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被不起诉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不应或可以不予判处刑罚的,通过设置“被不起诉人向被害人道歉、赔偿”等环节,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也符合“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二)有利于促进改过自新,预防其再次犯罪

对于相对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中的被不起诉人,检察机关动员各方面力量对被不起诉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轨迹进行剖析,帮助其寻找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使其看到社会危害,表现出良好的认罪悔罪态度,重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预防其再次犯罪的目的。

(三)有利于发现闪光之处,帮助其回归社会

轻微刑事案件中的被不起诉人,其身上存在消极因素,但其身上仍然存在积极因素。检察机关通过在不起诉宣布教育中设置亲友发言“分析被不起诉人的优势长处”等环节,能激发出被不起诉人身上隐藏着的“闪光点”,利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对今后的人生有更好的规划,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四)有利于明确法律后果,敦促其遵守规定

对于存疑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通过开展不起诉宣布教育活动,将明确告知其不起诉决定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敦促其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如告知被不起诉人,存疑不起诉只是在法律上推定犯罪嫌疑人无罪,实际上犯罪嫌疑人既可能有罪,也可能无罪,只不过处于一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状态。存疑不起诉只是程序上的一种处理,检察机关在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后,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仍可以提起公诉。

三、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的设置

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在设置时应贯彻“注重疏导,寓教于宣”的原则,把握教育时机、集中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感化活动。

(一)不起诉宣布教育的时间

不起诉宣布教育工作,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七日内进行。检察人员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三日内通知被不起诉人、其法定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做好宣布不起诉的准备工作。

(二)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地点

不起诉宣布教育,地点设在人民检察院,遇特殊情况也可以在其他地点进行。

(三)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参加人员

不起诉宣布教育参加人员的确定,以有利于对不起诉人进行释法说理和帮助教育为原则。参加人员应当包括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书记员、被不起诉人、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人或合适成年人、辩护人和司法社工。检察人员还可以通知被害人、被害人的诉讼人、公安人员、人民监督员或特约监督员参加;经被不起诉人本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后,检察人员还可以通知被不起诉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等人员参加。

(四)不起诉宣布教育的步骤

不起诉宣布教育,应当区分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安排宣布教育步骤。

对法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中的被不起诉人不起诉宣布教育步骤:

1.不起诉宣布前会议:由司法社工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托,对被不起诉人此前绘制的心理图、心理量表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被不起诉人的心理状况、家庭及社会关系状况对被不起诉人的影响等。司法社工的发言应当仅面向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人或合适成年人、检察人员进行。

2.不起诉宣布教育必经步骤:(1)由检察人员向被不起诉人宣布不起诉决定;(2)由检察人员向被不起诉人、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人或合适成年人解释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阐明不起诉的法律后果。(3)由被不起诉人发言,重点阐述犯罪的原因、社会危害、悔罪态度、今后打算等内容。(4)由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人或合适成年人、其他成年亲属发言,一方面可以阐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出现的问题、教育改进方向等;另一方面可以阐述被不起诉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长处、对被不起诉人的希望等内容。(5)由被不起诉人的辩护人发言,重点阐述被不起诉人行为的社会危害等。如果被不起诉人的辩护人由其法定人或其他成年亲属担任,其可以在一次发言中一并阐述(4)至(5)项的内容。(6)由检察人员发言,重点总结被不起诉人的犯罪原因、行为的社会危害等,并提出要求与希望。(7)由被不起诉人及其法定人作最后发言,重点阐述参加宣布不起诉宣布活动后的收获等。(8)由检察人员向被不起诉人赠书并发放承诺卡、联系卡和回访跟踪卡。

3.不起诉宣布教育选择性步骤:(1)被害人同意到场的,在被不起诉人发言前,由被不起诉人向被害人赔礼道歉。(2)公安人员到场的,在检察人员总结发言前,由公安人员发言,重点阐述被不起诉人犯罪的原因等内容。(3)人民监督员或特约监督员的,在检察人员总结发言前,由人民监督员或特约监督员发言,重点阐述对被不起诉人的希望等内容。(4)被不起诉人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等人员到场的,在检察人员总结发言前,经检察人员同意后可以就宣布不起诉活动发言。

对于相对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笔者设置了特别步骤,目的是更好地消除被不起诉人的反社会性,使其建立起守法的心理结构。在设置教育步骤时融入了“分工教育”、“主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理念。

“分工教育”,即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参加者,可提前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分工。各方从不同角度对被起诉人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各自的教育侧重点讲深讲透,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教育来增强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实效性。

“主体教育”,即在不起诉宣布教育活动中增强被不起诉人的“主体性”感受,一改从前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的前半场即向被起诉人传递鼓励性信号。同时,通过设置被不起诉人的发言步骤,力求使其全程用心参与,避免单纯说教可能带来的被不起诉人对教育的功能出现认知偏差、产生逆反心理的消极效应,并放大不起诉宣布教育的积极效应。

第7篇

【关键词】教育制度改革;考试题库;等级化

0.引言

大学是一个国家的思想库,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的策源地。办好大学的重要性是毋需赘言的。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培养一流的学生[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高校随着改革开放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层次递增。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调整自身,但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当前很多大学生却把高校当成休憩地,学习热度降低到了冰点。恋爱、游戏、打工反成很多大学生的“必修课”。这样的情况也迫切的需要对大学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做出改革,探索出更为有效,更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及管理制度来。

1.考试制度的改革

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试制度在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来促进学风建设。

1.1建立统一的高校网络化考试题库

传统的大学考试命题主要由任课教师完成。任课教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命题时故意把试题出得容易些,甚至泄露考题或考试范围,让学生轻松通过;不同的任课教师,由于在命题范围、覆盖面、题型、难易度等方面存在偏差,试题的深浅程度不一致。

所谓考试题库,并不是单纯地将某一科目的试题作以简单收集,将题目堆积成仓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它是严格遵循教育测量理论,在精确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题库除了具有录入存储试题的功能,还应具备查询功能、智能组卷、分析反馈功能。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知识点、试卷结构和考试时间等要通过网络生成适合各自需求的试卷。

建立全国高校网络化考试题库,对于提高考试质量和考试效率,以及规范大学考试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1.2实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更好地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此推动考风考纪建设,所以将书面考试与诸如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研报告、成果答辩等形式相结合,在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这样能体现出一名学生在思维、实际操作等多方面的发展,仅就其对思维能力培养而言,它能够从多途径、多角度且不同性质的操练中得到锻炼,这比书面考核的含盖面要广的多。考试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改进考试方式,应灵活运用除考试或测验外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操作和学生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1.3严肃考风考纪

近年来,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原动力,严重违反考场纪律,采取各种方式作弊,且大有蔓延的趋势,破坏了良好学风、校风建设,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对于违纪学生一方面要依据学生所犯的错误做出合理的惩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给其他观望者以警戒;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

2.毕业证书的等级化

大学毕业证书是做为学生毕业的凭证。仅仅表示学生学满学制规定的年限,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各科成绩合格。无法区分学生学业的优良等级,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因此,将学生毕业证书等级统一分为AAA、AA、A、B、C五个等级,AAA-A级,分别为“特优、优、良”,B-C级,为“尚可、一般”,将毕业证书等级化,量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并按照一定比例综合评价出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成绩,按其综合成绩发放不同等级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的等级化,能激发学生发奋图强,力争各科俱获佳绩,有利于培育德才兼备人材,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任务[2]。不同时期总是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者说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但是竞争依然是永恒的主题,竞争的焦点是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学术界与高等学校研究的重点课题。

3.1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服务

实验室是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条件建设和实验 队伍建设,实验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学校上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验队伍建设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实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实验队伍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3.2加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

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重要手段,反过来也引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就是在充分了解工作岗位实际的基础上,建设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甚至可以表述为“让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实现本质上的统一”,从而保证经过实践教学学习的学生能够在学校就基本拥有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各种素质,特别是了解实际工作岗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从而为学生在工作岗位实现创新奠定基础。高等学校应将校内仿真实践与校外实习实训充分结合,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3.3打造了解社会需求的教师队伍

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根本性的主导作用。通俗地讲,学生能否具备创新素质,关键是老师“怎么培养”与“培养什么”,老师是否了解什么是创新素质,是否了解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积极深入社会,通过各种方式与岗位实务工作者交流、沟通,然后总结、分析、转化,转变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能一味沉浸在“象牙塔”式的教学、研究中。

4.结束语

深入推进大学教育制度改革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我们应以对国家、对社会、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为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更高标准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N].人民日报.2009-01-05.

第8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现象;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66-01

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是教好课本知识的讲授者、呵护同学的关爱者,还是团体中有较大影响的领导者!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储备大量其他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当然对教学制度的理解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下面我就从自身的实习中,浅显的谈谈自己对现代中学教育制度的认识:

一、 当前教育制度的部分现象

(一)分班现象

当前大部分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仍然会分班,按照成绩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班级:1班是珍珠班,这个班的学生成绩都特别好,免学费每月还拿"工资",经常参加省市的科技大赛、奥赛比赛等,学校重点培养,也是学校的招牌;2班是特优班,总体成绩比一班的学生稍次,他们虽然没有享受免学费和"学校津贴",但在综合成绩和比赛中也很强;3、4、5班是快班,和一、二班相比差距较大,但还算不错,一般凭关系还是可以进入这些快班,但一、二班只有真正靠成绩才能进入;此外6-15均为平行班,虽然学生成绩和师资力量不是非常优秀,但也有特别聪明、努力的学生,综合成绩和素质相较于前面几个班稍次!

(二)关系生现象

在很多名校,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所谓的"关系生",主要表现在:个别学生不是特别尊重老师。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好或与家庭的管教制度有关。他们都不像曾经的学生,把老师当做父母或亲人,或许从小在家里就随心所欲的对待爸爸妈妈,养成了习惯。他们中的很多会和老师开玩笑, 会笑话老师,会不让男老师去查女生寝室,当老师走到门前时,一群女生大吼,然后一个"有个性"的寝室一直关着门不让老师进去......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校出于各种需要(主要是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和成绩的考虑),周六让同学们自愿来补课,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课,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落下,纷纷主动请求周六但课,而一部分同学们非常不愿意。他们晚上不睡觉,大吼大叫,把脸盆、杯子、桶等从楼上丢下来,抗议补课。不仅影响了自己休息,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更伤了老师们的心。

(三)社团文化现象

现在中学的社团文化搞得如火如荼。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教师还有特定的活动教室,每周定有"开会时间",很多同学都是1-2个社团中的成员。比如校学生会、校广播站、心理社、街舞社、音乐社等几十个社团,每周都会有丰富多彩的社团节日。经常有形式多样、水平高端的社团活动,不得不说,我真挺佩服这些能唱、能跳、能说、能弹的高中生,他们中有太多人才,有省书法协会会员、奥数、建模比赛特长生......当然在上课时间也会有大量社团的学生来做宣传、来卖东西等。

二、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一)针对分班现象

个人不赞成如此明显的将同学们分成几个等级。如果一个班级中全是成绩好的学生当然会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这一部分学生自尊心特强,谁也不想做最后一名,但每次考试都会排名,难免有那么几个是"垫底的",长此以往,"垫底的"学生积极性会被打击,甚至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另外进入平行班的学生,成绩都不理想,想让他们互相帮助的难度较大,提升的空间虽然很大,但没有一些更善于学习的学生带领,大家就都"破罐子破摔"了,在这样的班级中,就算有想学习的孩子也被带得不想学习了。学校分班,"保存"了一部分成绩特优的学生,但"失去"的却是大部分有机会成功的学生。如果不明显分班,成绩好的同学分散在各班,他们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在帮助同学、带动全班学习氛围上很有效,且那些成绩算不了最前茅的同学,他们也会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他们自身会随着成功的次数增多而更加自信,一次比一次进步。

(二)针对关系生现象

"关系生"现象,每所学校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要解决不仅仅要从学校出发,更要出家庭着手。实话说,在当下的中国,不靠关系的"净土"已所剩不多。有人说:"我们之所以恨那些靠关系、走后门的人,是因为我们没有关系、走不了后门,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看着周围的人,自觉没有比谁更轻松、没有比谁更不努力、没有比谁更差,但是我们就是找不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因为太多地方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即便你有很强的能力。"这些情况我们是要了解,但我们大可"安平乐道"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只要你凭自己的本事,坚持走到自己觉得"满足了"的那一步,那你就是成功者!

而学校做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当然也不能坐视不理、任其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多参与社会集体生活,让他们的锐气减少些,"个性"收敛些,学会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在学校中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性。在班会组织或课程学习中,懂得尊重他人,积极、向上、谦虚、包容、乐观!

(三) 针对社团文化现象

第9篇

[摘要]文章认为,在我国建立职教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较强的可行性。要建立职教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制

>> 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等 师范生教育恢复免费 解析“师范生免费教育” 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对策 关于对在校免费师范生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意向调查 与免费师范生谈免费师范生教育 首届免费师范生“试水”师范生免费教育 清末、民国时期的免费师范生制度 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设计的优化 论赏识教育在省属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中的运用 教育部要求建立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和实习档案制度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 “免费师范生”教育成本分析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价值追求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关于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政策研究 为什么要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5-10.

⑤参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招生信息网2013年7月11日的“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一文。

⑥王清连.深化职教师范生培养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2-05-16.

⑦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13]7号)[Z].2013-12-18.

⑧李伟.论推广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67.

⑨张国.免费师范生队伍要“扩容”[N].中国青年报,2012-01-21.

⑩这8所学校指天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

第10篇

近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和层次结构、职业资格制度、发挥行业在职业资格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规范校企合作制度和新学徒制度等问题提出建议。从多维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更新教育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要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就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切入点,通过破除思想障碍,进而破除制度障碍,才能创造职业技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需要以开放的目光,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增强对外交流。例如,近期在广州举行的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不仅加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而且对广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的参与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要体现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行业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水平、质量、力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因此,职业教育布局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职业教育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是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例如,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继在广东省首创“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办学模式之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岗位学制”校企合作的新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打造了东莞乃至全省校企合作的新亮点。

完善职教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在由比较注重规模扩大转入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三步走” 战略:第一步,2011至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10个衔接。第二步,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步,在十年内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完善体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

总而言之,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11篇

XX学校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校广大师生员工健康卫生意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根据我县教育局和上级保健部门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老鼠和蚊、蝇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建立健全全学校传染病监控与疫情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定晨检制度,做好学生晨间健康检查,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缺课情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及时报告给学校卫生室,学校疫情报告人逐级做好疫情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

三.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到及时消毒、及时隔离,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浸泡等。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做到湿式清扫。

四.学生患传染病愈后,须持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及有关化验单,经学校确认后方可复课。

五.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学校网站、宣传窗、健康教育课、班会、板报、广播等途经,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应知识和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健康状况有异常时,应及时带学生就诊,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根据季节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工作,以控制疫苗相关疾病在学校的流行。当有疫情发生时,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可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应急接种。

XX学校

2020年3月20日

第12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障碍;制度创新

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它们不仅存在于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内,也存在于农民职业教育领域之外。这些障碍的存在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抑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体制: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内障碍

首先,农民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制度限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民职业教育基本上仍属由国家投资的纯公共物品。这势必导致两个不利后果:其一,农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且投入不足,提供的教育服务十分有限。我国是有着九亿农民群体的农业大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过大。尽管国家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缺乏具体的办法保证社会力量利益的实现。其二,国家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不合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基本上走的是部门渠道,这种资金流向部门内消耗过大,农民职业教育经费到达办学单位时已显不足。再加上办学单位的提取,经费真正用于农民的所剩无几。

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共物品,长期以来教育只能由国家来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结构化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深刻和长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应当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公共物品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之分。教育应属于准公共物品,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机构的服务范围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人群。因此,当国家提供的教育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让社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教育领域是合乎国家、办学机构、受教育者三方面利益的。职业教育由于有着较强的经济效益指向,其公共性程度要更低一些。

其次,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动员与配置。然而条块分割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育资源的动员与配置均无法达到优化,从而使资源动员有限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并存。就农民职业教育而言,政府的有效管理需要多个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作,并要在部门利益实现与农民职业教育取得实效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制度创新。

二、户籍制度: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外障碍

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是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大背景,其核心制度支撑就是户籍制度。

首先,就供给来说,户籍制度反映在分配上就是城市偏向的分配制度。农民职业教育能够获得的国家财政投入明显不及城市,资源动员的范围也十分有限,限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

其次,就需求而言,户籍制度极大地束缚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很显然,在当代中国,农民更多的是身份概念,而不是职业概念。户籍制度在社会分层上带给农民的结果,就是农民无法平等地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在经济分配中处于劣势。农民的这种经济社会状况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社会的结构性歧视使然。农民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然而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缺乏广泛的认同感,这必然降低农民职业教育的实效。

农民对于户籍制度的反应,就是尽量脱离农业,脱离农村。因此,农民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不满足于耕种责任田而纷纷外出;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往往立足于农业的简单再生产,缺乏进行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户籍制度的继续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职业评价偏低。

三、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废除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

废除户籍制度,可以加快“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变过程,它是“农民”从身份概念转变为职业概念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对于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是长远的。只有这样,农民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重新看到在农业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利益,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与农民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产生进行职业教育持续的内在需求。我们在河北、湖南等省进行调研时曾注意到这种现象:一些相当成功的农民种养殖大户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农业,因为“农民即使有钱了仍然被人瞧不起”。对很多农民而言,选择其他职业并不完全出于经济考虑,而是出于一种“户口情结”。而一旦摒弃了户口意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会空前高涨,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前提才会完全获得。

另外,户籍制度的废除,城乡的融合,可以使农民职业教育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平等的地位和投入,使农民职业教育在国家范围内进行资源动员和提取,创造出更多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主体。

(二)改革单一的办学制度,把农民职业教育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办学

农民职业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有着经济效益指向,因此改变国家包办农民职业教育的局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其他利益群体进入农民职业教育市场,目前投入不足和需求脱节的窘境将大有改观。首先,市场可以大量吸引投资,解决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大批的农民职业教育机构就可以建立起来,可以更多地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其次,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以往条件下,国家是供给者,农民是接受者,两者是一种非市场关系,农民无法对国家的供给行为作出要求。进入市场后,利益群体取代国家成为主要供给者,与农民之间产生了经济关系,农民可以要求更好的服务,农民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国家成为监督和协调者,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各方利益的实现。

(三)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改革农民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和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立法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应当明确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它置于与普教平等的地位;明确国家、职业教育供给者、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供求双方的矛盾,保证农民职业教育在稳定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