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

时间:2022-05-10 17:1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汉语语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汉语语法

第1篇

关键词:语法讲话;结构主义;句法;词类

《讲话》注重结构分析,重视句子格式和语序,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在划分词类上,《讲话》是根据词的分布标准,如词的共同性质和共同用法。《讲话》认为词是“既有一定意义又能自由运用的单位”。文章把词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十类;还介绍了词头、词尾。《讲话》把量词与数词分别独立出来各自为一类。此外,文章虽没有提出“兼类词”,但在谈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时举了一些可做两类或几类的词语。

《讲话》根据词的分布标准来划分词类,打破了以往传统语法中以意义划分词类的局面。实践证明,按词的“性质和用法”来划分词类,是符合缺乏形态的汉语的实际的,从而解决了当时汉语词类划分的难题。

二、在句法结构上,《讲话》巧妙地将结构主义与传统语法结合起来。《讲话》在句法结构章节写道“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 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这句话其实就体现了形式意义相结合的观念。文章将汉语主要句法结构分析为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把动补结构独立出来,这是首次。《讲话》描写这五种结构抓住了汉语构造的本质特点,不仅可用来分析单句,还可用来分析短语。从最后一章“构词法”我们能看到,这五种句法结构,客观上揭示了汉语词法结构、句法结构的某种一致性。

根据句法关系,文章把句法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动词、宾语、补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由于重视重视句子格式和语序,句子成分的划定是以位置为标准,而不像传统语法学根据施受事来判定主宾语。如在谈到“主谓结构”时,《讲话》指出“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合起来造成‘主谓结构’。”它认为主语对谓语讲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或者致使谓语陈述的对象。

在区分主语和宾语上,文章明确指出“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动词说的。”“一般地讲,在现代汉语里,主语总是在谓语的前边,宾语总是在动词的后边。从意义上看,主谓跟谓语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宾语跟动词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因此《讲话》取消了“倒装宾语”这一说法,还按语序标准把宾语分析为受事、处所、存在、结果、施事等。根据语序来确定主宾语为当时汉语主语宾语区分问题提供了新的借鉴。

三、在分析句子的方法上,《讲话》突破了传统语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把层次分析法与成分分析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成分层次分析法。文章认为汉语是“一个结构套着另外一个,或是这个结构跟那个并列”,由此提出分析句子结构的步骤为:对并列结构采取“多分法”,其他四种结构用“二分法”。《讲话》既讲层次,也讲关系。如对句子“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 的分析,文章说:“这句话可以先分析成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谓语是‘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主语是偏正结构,‘打破了’是动补结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是偏正结构当宾语用。”《讲话》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对后来汉语语法研究具有启迪作用。

然而《讲话》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著作,我们对它不免要求更高。《讲话》让我不满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贯彻一个严密的语法体系。虽然在《序》中,作者已经强调“实在担不起来这个总结的担子。”这有点过于谦虚了。文章大多是在解释某种现象,而不能把其联系起来,加以概括,建立一个严密的体系来统摄一切。有人说《讲话》没有一个统一的语法体系却也未免言过其实。《讲话》其实是有语法体系的,那就是结构主义。比如在分析句子时,《讲话》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然而在分析兼语式,采用成分分析法。显然文章遵循的语法体系在文中并没有完全贯彻。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体系,文章对其说明也不多,在行文中也少有交代,就连在句子分析方法一节,对层次分析法的介绍也就寥寥300多字。

第二,语法基本概念不明确。序中说道本书编写主要是“从事实出发”,“下定义的时候很少。”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探讨具体问题时,若无明确的定义,不免给后面工作带来不便。如在词类一章,文章对于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类没有给出具体的语法概念。《讲话》论及词类时谈到 “一类词有一类词的共同性质,共同用法”,但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共同性质”、“共同用法”。在介绍名词“锁、锯”时,说它们“也是动词”;文章还出现“许多双音动词也可以是名词”这样的措辞,“有时候形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这样似是而非的对认真学习的读者带来许多困难。从定义出发不等于下定义,虽然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很不容易,对汉语语法来说就更加困难,但是由此躲避必须要下的定义,则是因噎废食,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讲话》是一部集体写作的水平较高的著作,使现代汉语从传统语法想结构主义语法靠近。《讲话》距出版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有些观点相对于目前的语法理论,可能尚欠完备,也正是这些不足,引导人们去思考,去探索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郭凤杰 一部具有鲜明结构主义特色的现代汉语语法学著作[D].1990

[2]殷焕先 《语法讲话》读后报告[J].1954

第2篇

关键词:历时;交际;动态;比较;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课本的编者邵敬敏老师讲到,近年来,汉语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之一就是由原来偏重于静态研究转而为偏重于动态研究。所谓动态研究,例如“历时动态”,通过联系历史发展来研究汉语语法;也可以是“共时动态”,倾向于现时语言现象的社会变异、地域变异和功能变异。

“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后汉语被“欧化”了。复音词大量取代单音词,主语和判断动词“是”大量增加,句子由短句变成了长句,很多本来应该充当谓语的陈述成分移到主宾语前成为定语以及一些表可能句式欧化。

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词汇发展最快,语音次之,语法的发展最缓慢。词汇的发展总要影响到语法,者从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再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可以看出来。一本实用的语文丛书《古今语法差异》中写道,古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基础,而现代汉语语法则是古代汉语语法发展的产物。因而古今语法有同有异。“同”表明语言具有稳固性,“异”表明语言又具有变化。我认为古今汉语中的难点,大都在于异。古今语法差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词类的语法功能不尽相同

2.此类所分细类及所属词语不尽相同

3.句式表达形式不尽相同

4.句子词序不尽相同

经过五四萌芽期并在其后的时间内蔓延的欧化语法现象,现在有一部分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在汉语中站住了脚。甚至其中有些已经区别不出是外来因素了,这主要体现在表时间、处所、条件等状语中。

英语相比于汉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注重实用有形连接手段使语法形式完整,而汉语语言表现的形式受意念引导,其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松散,并且句法功能形式隐含。相比之下,英语表现形式严格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界限分明,句子严密,层次扣接,句法功能外显。

1.抽象与形象。西方人重抽象思维,东方人重形象思维。通常,西方人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运用;而东方人却更加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并不注重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直截了当地说,英语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用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汉语中则多用具体把握的词语来限制名词。

2.直与曲。西方人重直线思维,东方人重曲线思维,在表达思想时,西方人的思维更加直截了当,句首迫不及待要先抛出所有的要点,然后慢慢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东方人习惯从侧面说明阐述最后点出话语中心思想。

3.主体与客体。西方人严格区分主客体,东方人主客体相互融合,西方人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东方人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意识的行为。

4.比较的难度。对东西方语言的观察得出的不同特点,是通过直观的方法进行一种最直接的比较,这些结论其实是一种最直接的解释,但是这种从比较的角度探求的解释存在着风险,大致理由如下:

第一,理论上的不足。“成熟理论”的局限,“新理论”的幼稚,“外来理论”的牵强,“本土理论”的薄弱。总之,理论建立在具体的语言上,语言的差异导致了理论的差异,而理论的差异直接导致解释的适应性。

第二,实践上的不足。研究的实践总是由个人进行,研究的对象也多少是某一种或一类语言,因此成果也多打上了语言,个人与时代的烙印,缺乏了充分的客观性。

第三,对语法规则的解释总会加上“一般来说”、“总的来讲”以求保险。

考察了兰拉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电话谈话语料库,研究者初步了解虽然汉语和英语中的原因从句在整体上都倾向于后置。在前置原因从句中,“因为”通常和引导结果的“所以”类词连用。但在英语中的because和so并不能搭配,这是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此外,汉语中整个因果复句作单句的句子成分时,通常是“前因后果”的顺序,而英语中恰好相反。

例:每个人都在奔波,因为谁也没有藏身之地。(Because you can’t hide, everyone runs.)

从总体上比较了汉英因果复句顺序上的异同,在两种语言中原因从句后置都是优势语序,但是相对而言,汉语比英语又有更明显的原因从句前置的倾向。

Ford(1994)进一步指出,because一般出现在超出读者预期、可能引起读者疑惑的话语语段后面。这样的语段通常以三种特征为标志:对比、否定和强烈的评价。语料显示,汉语后置原因从句中的“因为”情况类似。由“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也通常出现在这三种语境中。

1.“因为”出现在否定性与断后,一般以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为标志。

2.“因为”出现在表对比的话语语段后面,通常以转折词“但是”、“却”等为标志。

3.“因为”出现在强烈的表达语句后面,这些语句通常以程度副词“很”、“非常”、“最”以及语气副词“绝对”等为标志。强烈的评价或表达通常是朝常规的,自然需要给出理由。

除此之外,汉语中“因为”引导的后置原因从句还经常出现在另外两种特征后面,即比较结构和情感表达式。

4.“因为”出现在表比较的话语后面,通常以“比”、“更”等为标志。有比较就有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就容易引发分歧,需要给出理由。

5.“因为”还出现在带有情态表达的话语后面。如义务情态词“应(该)”、“必须”和知识情态词“可能”、动态情态词“希望”等。

由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语音的变化要引起词汇的变化,语音、词汇的变化也要引起语法的变化,因此语言的整体变化就是语言内部要素的调整。

我们在进行语法研究时,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动态,把汉语看作持续变化的并有生命力的开放式的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在运动之中,以此洞悉其客观规律和基本态势。

参考文献:

[1] 徐杰、匡鹏飞《多视角语法比较研究》.

[2] 郑远汉《古今语法差异》.

第3篇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现代汉语/重动句/语法等级

【正 文】

重动句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语法分布的等级差异,主要表现在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不同形成的语法等级、重动成分在语法位置上的不同分布形成的语法等级和重动句各语法单位之间性质的差异形成的语法等级等问题。

一、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不同形成的语法等级

重动句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两个相同的动词性成分,即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如:

(1)他喝酒喝多了。

(2)他鞠躬鞠了三次。

从线性序列上来看,前一个动词性成分我们称之为原动成分,后一个动词性成分称之为重动成分。重动成分是对原动成分的重复。由于动词和动词性语素都可以构成重动句,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动词性成分。

(一)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

根据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距离的远近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两类。

重动成分紧挨着原动成分,中间没有其他语法成分间隔,只有极短的语音停顿,这种重动句称为连续重动句。如:

(3)爷爷生病病了一个月。

(4)他旅游游遍了半个中国。

间隔重动句是指在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语法成分把它们阻隔开来,从而使得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各自构成一个动核结构。造成阻隔作用的成分就是原动成分之后的宾语。间隔重动句是重动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间隔重动句中原动词之后宾语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语素间隔重动句、词间隔重动句和短语间隔重动句三个小类。

由一个语素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语素间隔重动句。如:

(5)他咳嗽咳了两三天。

(6)小李学习学得入了迷。

这类重动句的原动成分与其后的宾语成分的语法关系十分密切,构成了动宾关系的合成词。

由一个词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词间隔重动句。如:

(7)他们讨论问题讨论到深夜。

(8)老王喝啤酒喝得太多。

由一个短语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短语间隔重动句。如:

(9)妈妈看这部电影看得很认真。

(10)那些女孩子听F4的歌听得入了迷。

从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的所间隔的语义距离来看,语素间隔重动句最短,词间隔重动句较长,短语间隔重动句最长。由于语素和词、词和短语之间常常有界限不清的情况,所以,语素和词、词和短语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从而语素间隔重动句、词间隔重动句和短语间隔重动句之间语义距离的远近也是相对而言的。

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和短语重动句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中,词重动句和短语重动句的分布是基本持平的。由于词和短语的界限是相对的,一般的词经过扩展就可以构成短语,而动宾关系的语素能构成重动句的相对较少,因此词重动句和短语重动句的分布则明显多于语素重动句。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语法等级:

等级序列1:词间隔重动句/短语间隔重动句>语素间隔重动句

间隔重动句和连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是不平衡的。间隔重动句在重动句中的分布多于连续重动句。“多”是指间隔重动句的数量远远大于连续重动句。在目前所收集到的语料中,间隔重动句占总数的96%以上,而连续重动句还不足4%。与连续重动句比较而言,间隔重动句在语言事实中的数量占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在语言运用中,间隔重动句也具有优势表达的作用。间隔重动句与连续重动句之间的存在一个分布等级序列:

等级序列2:间隔重动句>连续重动句

(二)述补重动句与述宾重动句

根据重动词与其后成分的结构关系,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两类。重动词与其后成分为述补关系的重动句称作述补重动句。如:

(11)你搞贿赂搞混了头啦?

(12)这男人同她过日子过得好。

重动词与其后成分为述宾关系的重动句称作述宾重动句。如:

(13)买黄鱼买了三斤。

(14)他跑步跑得一身热汗。

述宾重动句中较常见的形式则是由介词“到”构成的形式。如:

(15)他看书看到了光明。

(16)人们学文化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上例中的重动成分与介词“到”构成了关系密切的动介组合,其句法功能相当于动词。

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的语法分布也是不平衡的。述补重动句的分布多于述宾重动句,它们形成的语法等级是:

等级序列3:述补重动句>述宾重动句

(三)松重动句、中重动句与紧重动句之间的语法等级

此三类的性质和特点参看刘雪芹(2000)。三者在分布数量上都是不均衡的,呈现出一系列的语法等级。

从分布、数量和自由性上看,松重动句的分布范围最大,数量最多,自由性最强,其次是中重动句,紧重动句的分布范围最小,数量最少,自由性最弱。三者之间呈现出一个分布范围渐小、数量渐少、自由性渐弱的等级序列。即:

等级序列4:松重动句>中重动句>紧重动句

二、重动成分在不同的语法位置形成的语法等级

重动句中重动成分在语法位置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根据重动词和原动词的重复的语法位置,可以把重动句分为三类:

(一)全位重动句

重动词与原动词完全重合的叫做全位重动句。根据动词的音节数量可以分为两类。

1. 动词为双音节的全位重动句

(17)孙小梅主持节目主持得好。

(18)介绍小王如何取得进步介绍得不多。

该类有三个特点:1、重动词和原动词都是双音节,且两个动词的音节完全重合;2、动词的构成多为联合式合成词,其结构关系具有粘着性,大都不能拆开独立运用;3、动词后的宾语一般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动宾的语义关系比较松散。

2. 动词为单音节的全位重动句。如:

(19)那人迷麻将迷得厉害。

(20)他等觉民回家等得不耐烦了。

此类特点是,重动词和原动词均为单音节,动词由自由语素构成。动宾的语义关系较为松散。

(二)前位重动句

重动句中重动词只与原动词前部的一个动词性构词语素重复的叫做前位重动句。有两类:

1. 离合式。如:

(21)他们告状告到了京城。

(22)你帮忙就帮到底吧。

该类的原动成分是一个动宾关系的离合词。这类词的特点是可分可合。相对于一般的动宾短语而言,凝固性更强,已基本固定为合成词。重动词所重复的不是动词的全部,而是处于动宾关系离合词前部的动词性语素,称之为前位重动句。

2. 凝合式。如:

(23)这个季度比上季度增产增了两成。

(24)这次保值保不住了。

该类原动成分中动宾结合得比离合式更紧,已经完全凝合成动宾式合成词,不再能插入数量成分使之分离为动宾短语。

(三)后位重动句

重动词只与原动词后部的构词成分重复的叫做后位重动句。根据原动词的结构类型,可以把后位重动句分为三类:

1. 动宾后位。如:

(25)那个小孩发烧烧了一嘴泡。

(26)明明做梦梦见了奶奶。

全位重动句和前位重动句都是重复的动词性成分,而后位重动句则是重复的名词性成分,重复后作后一个谓核结构的谓词性成分。但是这些名词性成分事实上都是属于动名兼类词。

2. 联合后位。如:

(27)那个烟花厂爆炸炸死了二十多人。

(28)他旅游游遍了北京城。

这类重动句的原动成分是联合关系的词,并且后一个语素是自由的,如“爆炸炸死了二十多人”。如果一个联合动词的两个语素都是粘着的,就不能构成任何类型的重动句。如:

(29)a. 他复习——*他复习复得很认真

b. 他复习——*他复习习得很认真

3. 主谓后位。如:

(30)地震震得墙倒屋塌。

(31)头疼疼得不是时候。

主谓式合成词之所以能够出现在重动句中,这与重动句的本质特征相关。重动句的本质特征在于重复动词,而不是重复名词。而主谓关系动词中动词性语素居于后位,而名词性语素居于前位,所以这类重动句只能是后位重动句。

重动句在语法位置上的分布等级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全位重动句的分布最为常见,其次是前位重动句,最为少见的是后位重动句。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等级序列:

等级序列5: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后位重动句

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和后位重动句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分类可以归纳为下表:

表1 等级 重动名称 分类 举例

一线 全位重 动词为双音节 商量工作商量到深夜

动句 动词为单音节 迷麻将迷得利害

二级 前位重 离合式 结婚结了三次

动句 凝合式 增产增了两成

后位重 动宾后位 做梦梦见了奶奶

三级 动句 并列后位 旅游游遍了北京城

主谓后位 地震震得墙倒屋塌

三、重动句各语法单位之间性质的差异形成的语法等级

重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立的结构类型,它的内部的分布是不同的,作为重动句的基本的语法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不同。重动句的语法单位包括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和义素重动句三个等级。

(一)词重动句

重动词与原动词完全重合的重动句叫做词重动句。如:

(32)今晚他抽烟抽得太多了。

(33)他坑你坑的还不够!

词重动句在重动句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有两个特点:

1. 从语法位置上看,是一种全位重动句。

2. 典型的词重动句要求前一个动核结构必须由述宾短语充当。

(二)语素重动句

重动词只与原动词的一个语素重复的重动句叫做语素重动句。如:

(34)睡觉睡得太晚了。

(35)考试考得怎么样?

语素重动句与词重动句之间既有对立也有联系。语素重动句的特点如下:

1. 语法动位置看为非全位重动句,包括前位语素重动句和后位语素重动句两种。

2. 典型的语素重动句要求原动成分必须由动宾式合成词或主谓式合成词充当。

3. 非典型的语素重动句与词重动句范畴边界模糊。二者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下表:

表2 单位 等级 结构方式 举例 扩展度 原动属性

2 离散式 想你想 松动宾

词 得心碎 短语

重 1 离聚式 干活干 干一天活 紧动宾

动 得起劲 /干了活 短语

0 离合式 鼓掌鼓 鼓三次掌 动宾可

得热烈 /鼓了掌 离可合

语 -1 凝合式 立秋立了 *立三天秋 动宾合

素 三天了 /立了秋 成词

重 -2 联合式 学习学得 *学三天习 联合式

动 认真 /*学了习 合成词

上表表示在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之间形成的语法等级序列,即以离合式重动句为基准把重动句分为五个等级:离合式是词重动句与语素重动句的范畴边界,故把它定为“0”级,也可以称为基本级,“离”则成为词重动句,“合”则成为语素重动句。其上的离聚式和离散式分别为“1”级和“2”级;其下凝合式和联合式分别为“-1”级和“-2”级。其中,离散式动宾结构结合得最松,是典型的词重动句。而典型的语素重动形式是“-2”级联合式,结合得最紧,关系最稳固,不能任意扩展。

(三)义素重动句

义素重动句是一种特殊的重动句。它不像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那样,是两个有形动词的显性的重复,而是一种无形的、隐性的重复,是一种感知性大于动作性的重复。义素重动句的原动成分不是以词或语素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义素的形式出现的。严格地说,义素重动句只是重动句的一种相关句式。请看下例:

(36)葡萄酸得倒了牙。

(37)辣椒辣得舌头疼。

其特点如下:

1. 从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上看,只出现一个动词,没有原动词和重动词的对应关系,并且,这个动词往往缺乏行动义,而只富有感知义。

2. 从动词重复的方式上看,重动词所重复的既不是动词,也不是动词性语素,而是名词中的动词性义素。如例(36)中的“酸”是对“葡萄”的义素:[+酸]的重复。

3. 从结构性质上看,典型的重动句有两个动词,而此类句式只有一个动词。因此,我们认为义素重动句是一种隐性重动句,是一种与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相关的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重动句。与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相比较而言,它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和义素重动句之间的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都是不均衡的,它们之间也形成了一个语法等级,即:

等级序列6: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义素重动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重动句内部包括了三个系列的六个语法等级,各语法等级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的,等级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关系。这六个语法等级序列是:

等级序列1:词间隔重动句/短语间隔重动句>语素间隔重动句

等级序列2:间隔重动句>连续重动句

等级序列3:述补重动句>述宾重动句

等级序列4:松重动句>中重动句>紧重动句

等级序列5: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后位重动句

语法等级6: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义素重动句

参考文献

[1]范晓. 复动“V得”句[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2]黄月圆. 把/被句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J]. 中国语文,1996,(2).

[3]刘雪芹. 重动句研究综述[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4]刘雪芹. 重动句的类别[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5]刘雪芹. 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6]唐翠菊. 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 世界汉语教学,2001,(1).

[7]项开喜. 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 中国语文,1997,(4).

[8]杨玉玲. 重动句和“把”字句的使用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1999,(2).

第4篇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21

本试卷分A、B卷,使用无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A”涂黑;使用2007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B”涂黑。不涂或全涂,均以B卷记分。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A卷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语法规则是自然产生的,因此,它不会发生变化。

2.汉语语法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与英语完全不同。

3.从构词法上看,英语里是没有词根融合式的词语的。

4.汉语词语双音节化对语法组合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5.语序和虚词是现代汉语语法的两个主要手段。

6.语法上给词分类,主要是说明句法结构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7.形容词都能受副词“很”的修饰。

8.“所”用在动词前,是副词。

9.“老王昨天去北京的”中的“的”是助词。

10.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三个平面

12.短语

13.词类

14.直接成分

15.向心结构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分析“他是来过这里的”与“书是图书馆的”两句中“的”的词性有什么不同。

17.分析短语“一个小学教师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的层次和关系,多义的请作多次分析(到第三层为止)。

18.“坐在桌子上”、“来自五湖四海”类的短语应该看做动宾关系还是动补关系?为什么?

四、问答与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9.什么叫动词的名物化?你如何看待这个说法?(10分)

20.请简要说明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主语”的三种理解。(9分)

21.什么是连动短语?连动短语有哪些范围?(11分)

B卷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语法上给词分类,主要是说明句法结构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2.动词都能受副词“很”的修饰。

3.用在动词前做状语的都是副词。

4.“那本书是我哥哥的”中的“的”是语气词。

5.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6.“他让我去教室”和“他要求爸爸陪他”句型相同。

7.“现在快去找老师”中的“现在”为主语。

8.形容词都能重叠,且表示程度加强。

9.一个动词至少有一个语义成分。

10.“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一定是已知的信息。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传统语法

12.虚词

13.词组

14.歧义

15.祈使句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比较“他在杭州住了两年”和“他在杭州住了两年了”,说明句尾有无“了”的不同。

17.分析下列歧义短语的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多义的请作多次分析。(到第三层为止)

许 多 同 学 送 来 的 礼 物

18.请举例说明带“得”的述补谓语句;并举例分析补语的语义分别指向谓语、主语和宾语的情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70-0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独特的网络语言开始由互联网进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用语和书面语当中,充斥着传统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和语法习惯。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生存,而且大有生机勃勃,摧枯拉朽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以及一些80或是90后的作家是网络语言的最积极使用者。他们这些人思想活跃,不受旧的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创造新事物,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将网络语言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语言的形式也变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各种文字和符号交叉使用。这不仅为毫无生气的机械交流提供了幽默,而且也使交流更加的变简与快速。总体上看网络语言可以有这些形式:

1、符号2、数字3、汉字拼音或英文缩写4、混合用语

三、现代汉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主要包含几个大的方面的特征:一是语法特征,二是语音特征,三是词汇特征,四是语用特征,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的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形态变化缺少严格意义的词的形态变化。

现代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有的,但是不多见。有些词虽然是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以同类词都所具有的,也不是所以场合都适用的。例如: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通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通常是AABB,如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但是少数双音节的形容词有ABAAB的形式,如:雪白雪白、通红通红。此外,不是所有双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这种形式,如:担心、喜爱,不能说成担心担心、喜爱喜爱;形容词“美丽”,“聪明”也不能说成“美丽美丽”,“聪明聪明”。

2、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如:“一个没有来”和“没有一个来”,这两句话字数和字都一模一样,只是语序不一样,前一句的意思是只有一个没有来,其他人都来了,后者的意思是全都没来。

3、在现代汉语里,词的结构方式、短语的结构方式、句子的结构方式大致相同。词、短语、句子都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五种基本结构方式。

4、汉语有丰富的量词。除了标准量词(如度量衡量词)外,汉语有丰富的一般量词,数词一般不直接与名词组合,中间要使用恰当的量词。

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 N。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4)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阴平、阳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

语用特征

(1)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2)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3)依靠语境消除歧义

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多变灵活性及多种语言的混用,导致了现代汉语语音方面产生极大窘境。网络语言相当的杂,有各种符号的杂用,又有数字与汉字的混用,这造成了汉语语音的困难,没有固定的拼音能表示这些混用词汇。

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强适应性和强生命力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暗藏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趋利弊害,使其正确健康地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词缀;研究历程;性质特点;判断标准

现代汉语研究开始,对于其词缀的探索也随之展开。看似简单的词缀往往会让人在其判断标准和性质特点上产生分歧,但汉语的词缀问题又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对整个现代汉语构词、语法的研究都会造成影响。作为初涉现代汉语海洋的我们对于词缀没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仍有必要追本溯源,对于词缀进行分门别类,根据现代汉语词缀研究的历史进程,归纳其性质特点,进一步再提出现代汉语的判断标准,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历程

汉语词缀的研究脉络总体还是清晰的,大体可以划分为四阶段。

(一)萌芽时期(“五四”前后至建国前后)

此阶段,白话文的兴起让人们意识到汉语词缀的存在,但对其的研究总体上是零散、不成系统的,只是对个别词缀如“儿”、“头”等有较详细的分析。如《国语学草创》(胡以鲁,1913)的“形式部”就有论述“儿”“子”等语素“虽不无意义之可解,然而本义微矣。”胡先生没对这一类语素在名称上进行概括,却指出它们的意义已虚化。之后,《中国言语文字说略》(薛祥绥,1919)中谈到“语根不变,缀以语系,职因语系而明。”“语根”、“语系”与如今的“词根”、“词缀”在意义上几无差异。《黎锦熙的国语讲坛》(黎锦熙,1921)中《词类连书条例》一文,把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分为六类,其中第六类“带语尾的”就是指带后缀的词。再后来《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1942)首次提出“近似词尾”(类词缀)这一术语。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文法》(王力,1945)对“记号”(词缀)正式下了定义:“凡语法成分,附加于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的前面或后面,以表示它们的性质者,叫做记号。”

(二)奠基时期(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这时期,人们对于词缀的性质、特点和词缀的确定问题进行探究。随着外国语言理论(如苏联)的传入、普及,各地语言教材开始涉及此类问题,为下一时期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汉语的构词法》(陆志伟,1957)就注意到了轻声在判断汉语后缀的作用,较早提出后缀在语音形式方面有轻声的特点。同年《略论汉语构词法》(张寿康,1957)又提出按意义的虚实给语素进行分类,强调了词缀意义的虚化特点。后来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1979)更是开创性地提出汉语词缀的两个特点:一是汉语中存在类词缀和类后缀;二是汉语词缀所附着的对象不仅可以是词根或词,还可以是短语。

(三)空前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学术研究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于汉语词缀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普通话,方言词缀的研究开始出现。例如《福建永安方言的“仔”尾》(林连通,1983)、《苏州方言里的词缀》(谢自立,1989)、《粤语的常见后缀》(汤志祥,2000)等。“汉语方言词缀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各大方言区,不足的是这些文章对于某一方言词缀进行大量描写,然而却缺少解释和深究。”[1]

(四)继往开来时期(21世纪至今)

21世纪以来,对于词缀的研究更加专业集成化,人们推陈出新,在取得繁荣的同时继往开来。学者们开始借鉴语言学新的理论方法,如认知语言学理论、韵律构词理论、羡余理论、模糊语言学理论等来分析问题,如《认知语法概论》(王寅,2006)、《汉语词缀新论》(韩陈其,2002)。应用研究成绩显著,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派生词的自动划分、分词过程中落单词缀的标注等研究受到重视。主要文章有《带后缀“者”的派生识别》(冯敏萱、杨翠兰、陈小荷,2006)、《现代汉语文章中后缀词语的动态归并》(吴赣、宋柔、邱超捷,1998)等。

二、现代汉语词缀的主要性质特点

为了更好地划分词缀,我们还要看看词缀的主要性质特点。对于词缀,我们的《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2007)介绍得并不详细,只说“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而“词根是从词根演变而来的,典型的词缀意义已经明显虚化。”[1]这样的描述只能让我们对于词缀有个大致的理解。根据上述前人的一些研究文章,我们可以对该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一)从王力对于“记号”(词缀)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缀具有粘附性、定位性,还可以标识词性。(二)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对于词缀的定义则是:“不单用,但是活动能力强,结合面较宽,有单向性,即只位于别的语素之前,或别的语素之后,或两个语素之间。这是所谓‘前缀’、‘后缀’、‘中缀’,可以总称为词缀或语缀。”(三)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指出“汉语里的后缀是虚语素,多数是轻声,出现在词的末了,表示这个词的语法功能。”(四)熙在《语法讲义》中说明词缀的两个特征:“词缀都是定位语素,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2]

三、由性质特点到词缀的判断标准

现代汉语词缀位置具有固定性,我们可根据词缀的位置判定是否为词缀。“和屈折语一样,汉语词组的位置也比较固定,因而有人又把它称为定位语素,也就是说它只能放在词根语素之前或之后,成为前缀或后缀。”[3](亦有前缀、中缀、后缀之说)举例来讲:

前缀+词根:老虎、老师、初一、初二

词根+后缀:椅子、柱子、石头、苦头

词根+中缀+词根:对得起、来不及、稀里糊涂、土里土气

既然词缀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作为前缀的语素出现在后面或作为后缀的语素出现在前面,就都不宜看作是词缀。如“年老”、“头脑”、“子女”等。

现代汉语词缀的意义虚化,我们可根据语素意义是否虚化判定是否为词缀。“老”、“头”等语素,可以出现在不同词的不同位置上,尽管它们的音、形相同,但是语素义不同。“老虎”等词中的“老”意义虚化,成为附加在词根上的语素,是词缀;“年老”等词仍然为实语素,它们的实在意义依旧可辨,不是词缀。现代汉语词缀具有粘附性,我们可根据语素能否单独使用判定是否是词缀。词缀不能单独使用,只能依附于词根,不存在主谓、并列、动宾、补充、偏正等句法结构关系。不过我们必须知道词缀语素一般有多个义项,其中的某一两个才是词缀义,语素在非词缀义项上的运用是自由的,可以独立成词,也可参与构词。仅有词缀义项的词缀不多,只有“阿”、“们”等少数几个。

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还有很多,如标记词性的类化特点,词缀表现一定的语法意义等,这些性质在词缀的判定上也有一定作用,但不具代表性。汉语词缀的性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制约、补充的,因此在确定词缀时要综合分析,运用一些辅助手段,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实际情况。

即使到现在,现代汉语词缀问题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无论是词缀的定义、性质特点、划分标准,还是实语素、词缀和类词缀的区别,似乎都有待商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如今能做的是追本溯源,挖掘前贤的研究精华,站在前贤的肩膀上,将现代汉语的词缀问题理解透彻!

参考文献

[1]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祁淑玲、贾甚杰、周振海.对现代汉语词缀性质的认识[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3).

第7篇

【关键词】规范化;重要性;规范实施;问题矛盾

自1955年现代汉语的规范化问题被提出,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讨论在学界便未曾停歇。或大力赞扬,或冷嘲热讽,人们对此的态度迥异。因而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有必要针对该问题进行探索讨论,理清个中脉络,为深入探究现代汉语的其他问题奠定基础。笔者将围绕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实施措施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矛盾三方面,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简要探析。

一、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

“以一种语言为标准,共同学会它,共同使用它,那就碰到什么地方的人都成,到什么地方去都成,一边说,一边听,心心相通,毫无阻碍。” [1]这是汉语的规范化被提之初时叶圣陶先生对其的解释,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先贤们当初施行规范化的目的:为了各民族、各地区同胞间更为顺畅地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然而,随着汉语规范化的进行,也有人开始质疑汉语规范的必要性。2004年4月2日,钱乃荣教授的《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被转刊在北大中文论坛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知名学者甚至普通网民对此各抒己见,争论长达三年半之久。钱先生认为:“语言拒绝规范化,‘语言规范化’的提法,与语言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语言学的理论的ABC也相违背,人的语言系统是开放性的集合,世界上凡是开放性的东西都不可能规范化或标准化。” [2]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非毫无道理。时代在进步,语言在变化,我们要正确认识规范化的含义。

我们要明确,规范化背后所代表的不是绝对的标准化。汉语规范只限定了方言的使用范围,并不是禁绝方言;汉语规范也不是限制个人风格的发展,它只是规定了不同风格出现的条件,去掉了其中多余和不科学的成分,使语言使用和理解更准确。那场关于规范化的争论也不是全无意义,有些观点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承认语言的变化是一种复杂系统的运作,但这并不是说就“不是规范化能一笔带过的”。正因为汉语言的变化过程复杂,在一定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我们才更要对其进行一些特定的规范,以便于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使交流更为便捷。之所以会质疑汉语规范化,个人认为可能与我国在规范化进程中走入的一些误区有关。例如1979年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简化汉字不够成熟、合理,过于急促。但我们并不能因此便否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来的成果。标准而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官方语言和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使用,有利于国际交往和汉语的推广工作,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信息处理等方面亦有重要意义。

二、汉语规范化的具体实施

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关键要确定正确的实施方向。“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因此,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具体应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但根据《现代汉语通论》当中的论述,我认为将语音规范置于汉字使用规范中讨论更合理。

首先汉字的规范化主要包括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四方面。有关定量,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淘汰异体字、更改生僻地名、统一计量单位等方法精简了汉字字数,并于1988年月颁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汉字的规范化夯实了基础。定形工作主要包括繁体简化、异体整理、字形整理以及笔画、部件规范等方面。随着《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颁布;现代汉字的正体字确定,再有后来《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确定现代汉字的笔顺规范,字形的规范化工作已经取得较大成绩。第三是定音,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以及异读字的规范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轻声、儿化方面我们仍需努力。另外,既然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语音规范,我们就要提高北京话自身的明确性和统一性,加快普通话等级标准和水平考试的推广工作。最后是定序,主要运用在字典和输入法,定序法有音序法、形序法和义序法。

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比语音和语法要来得灵活。面对纷繁复杂的词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本身存在着问题:异形词(包括同素颠倒词、异形等义词和异形外来词)、生造词以及误用词等,对于这些,我们要用一定的标准去规范。取舍词语时,我们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普遍性原则。对于经常使用的词语,应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体系中来,并确立其“规范词语”的地位。注意吸纳词语我们不仅要接受基础方言里的词语,对于文言词、外来词、方言词、专有词也要一视同仁。(2)明确性原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让对方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因而在词汇规范中,我们要避免生涩难懂、含义不明确的词语。

至于语法,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成句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稳固性和民族性。由于语法与语音、词汇两大要素的内在特点有较大区别,在语法规范方面所要遵循的原则也有所出入。在语法研究领域,很多问题如动词的划分、副词的归属都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我们要做到“稍安勿躁”,随着研究的进步,在讨论中寻求提高。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1)习性原则。我们要尊重语言事实和语言习惯,对于约定俗成、历史遗留下来一直使用的语法方式予以接受。(2)发展原则。汉语语法具有稳固性,不代表它就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语言的发展,语法也会悄然转变。我们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切勿“一根筋到底”。(3)理性原则。语法研究中我们应保持理性的头脑,对新兴的语法要有批判接受的理性态度。

三、汉语规范化所面临的问题矛盾

当今计算机已经在全国基本普及,然而随之也带来网络用语规范问题。事实上,网络用语也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如“给力”、“微博”这些已经基本全民应用并且对于人类进步有利的词汇,我们可以欣然接受,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性。但像“你妹”、“”这些不文明、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词语,我们则要予以否定。在这里,还涉及到语言规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新兴词汇可能会对汉语造成不好的影响,索性就指定严格标准进行规范。但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语言的发展亦如此,我们要顺应其发展,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应侧重在预测语言发展的趋向以及指导语言的正确发展方向上。“语言中新现象、新词汇从出现到定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好引导工作,汉语本身会吸收当中的有用成分而排斥无用成分。” [4]此外,近年来在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中也不断出现语言规范错误。例如“皇后”题词事件就曾经闹得沸沸扬扬,这就暴露出目前在汉语规范上有些工作仍需要改进。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这个时代,我们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并未停歇。我们要认识到现代汉语规范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在规范化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难题,试图与时俱进地解决它们。那么,在汉语规范的道路上,我们必将收获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什么叫汉语规范化[J].江苏教育,1955(23).

[2]钱乃荣.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J].上海文学,2004(4).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现代汉语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

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第9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是高校文科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是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如更为抽象的语言学概论课和更琐碎的古代汉语课。长期以来,人们就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如教材编写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始终没能真正改变这门课的教学现状。学生感到枯燥、难懂、缺乏新鲜感,既不能愉人悦人,也没有应用的价值。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们认为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摆脱现代汉语教学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任教者本身。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对知识的取舍,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从目前现代汉语的教学来看,教师处理好现代汉语与相关学科及语言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与相关的学科之间的对接关系

无论从学科的建立还是发展上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英语等学科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现代汉语教学中就不可能不涉及这些学科的知识。但是这些学科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并不一样,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科之间的不同关系处理好其间的对接问题。

(1)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对接关系

一说到现代汉语课程,人们立即会想到语言学概论。这两门课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该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现代汉语是语言学概论的基础,语言学概论是包括现代汉语在内的人类所有语言的理论概括,理论性、抽象性远远高于现代汉语。但是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有的教师过多地加入了语言学概论的知识,而等讲语言学概论时,学生就觉得不就是现代汉语的重复吗?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而有的老

师正好相反,在讲授语言学概论时,由于对人类语言知识了解不多,动不动就拿现代汉语来解释,把语言学概论讲成现代汉语。前一种掩盖了现代汉语的事实,后一种抹杀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两种做法表现不同,但导致了同样的结果:现代汉语即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即现代汉语。既然两个学科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听呢?难怪学生不听或逃课。但凡从事过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工作的老师都知道,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的教材本身就有许多重复的地方,如语音的性质、音位,语法的组合,语义(或词义),文字等,所以无论是讲授现代汉语还是语言学概论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重复内容该如何安排的问题,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接关系。就高校课程安排而言,现代汉语课程在先,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后。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选择好讲授内容后,无论你的语言知识有多丰富,在讲授现代汉语课时都应该凸显现代汉语的特色,一定要明白你所讲的内容只是人类语言抽象理论的一个具体的材料,必须注意处理好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应该给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2)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对接关系

古代汉语也是高校文科系的一门基础课,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之间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知道一种语言总要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种发展变化是一种缓慢的渐变的过程,后一时期的语言总是前一时期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一种现象而言,也许是在原有现象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了,也许是原有现象与发展变化共存。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如果没有古今汉语的结合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这样说,讲授现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古代汉语的知识,那现代汉语一定是讲不透的。而讲授古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现代汉语的知识,那古代汉语就是死的东西。二者都会割裂古今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二学科壁垒分明,不相往来。目前,由于学科分类的细化,讲授现代汉语的教师不了解古代汉语知识,讲授古代汉语的教师也不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致使教学中很多问题不了了之。尤其是许多现代汉语的问题如果离开古代汉语的知识根本无法说清楚。如“不+太”。熟悉现代汉语教材的人都知道,“不”和“太”都被归在副词中,而且“不”是否定性限制副词,“太”是程度性限制副词。二者组合在一起,有时表示减弱程度,有时则不然。要清楚地解释这两种含义及其间的关系,就必须借助“不+太”在古代的使用情况。只有通过历史的使用实际,才能明白不表示减弱程度义的“不+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出表示减弱程度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古代汉语是必须了解而且要服务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只有这样,一些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3)与英语之间的对接关系

在目前的社会中,一个孩子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了,有的孩子甚至在学前教育中就开始了。英语是一把双刃剑,对现代汉语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时由于英语的参与更能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不利的是英语的过分关注让学生对自己熟视无睹的母语印象淡化。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把汉语的拼音读成英语的发音,而且上课提问中发现学生的造句也有英语化现象,更有甚者有会用英语解释不会用汉语解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英语教育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学生关注的太深入,而对作为母语的汉语熟视无睹;二是现代汉语老师在处理英语与现代汉语问题上的不当。我们现在的老师有很多接受的外语教育就是英语,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有时为了更加突出汉语的特点,过多地用英语作比较,或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来解释自己觉得有趣的现象,这无形中更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印象。所以如何处理好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对接关系,排除英语的干扰成为教师传授现代汉语知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现代汉语的教师为了强调汉语特点使用英语进行比较在所难免,但一定要使自己与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为现代汉语服务。

二、与语言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全面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按照李如龙先生的说法,培养应包括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普及方面就是听说读写“应用”的达标。提高方面就是掌握规范标准,具备示范、评判和批改各种言语作品的能力;了解语言应用中各种变异的规律,具备鉴赏、分析和创造的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主要停留在讲授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阶段,很少能达到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的高度。张志公先生(1992)曾说过:“讲知识往往是提出个名称术语、下个定义、举个例子拉倒。而这知识对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有多大作用呢?不管。学语法,大不了可以分析分析长句子,改改‘病句’,除此之外,它能从积极方面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吗?也不管。本来,把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直接挂起钩是困难的。不止语法,学了音素、音位、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平、上、去、入,对于提高口语能力起什么作用?学了明喻、隐喻、借喻、夸张、移就等等,对于提高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谁写文章的时候要先考虑用个什么修辞格?”①张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只讲系统知识的弊端。这样的讲授带来的后果就是枯燥和无用。其实,这种只讲系统知识与语言的本质也不相符。我们都在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一定发挥工具的职能。现代汉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就应该处理好与实际语言生活的对接关系。

(1)与文学之间的对接关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运用艺术。可是学生喜欢文学,因为它有故事情节、有动人的人物形象等。对于文科系的学生来讲,这些现象虽然是虚构的,但在学生看来,自己从中了解社会、人生等众多方面的知识,足以满足精神需求。这是文学的功能也是其价值所在。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些课程的教学,并且学生在接受其现象时几乎没有人考虑作为基础的语言是如何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服务的。作为现代汉语教师应该明白文学作品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从文学作品中提取活生生的实例对语言知识进行阐释。如现代汉语语法是教师认为最难教学生认为最难学最没用的一部分,如果能把一些语法现象放在作品中解释也许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无形之中也让学生认识别文学创作中语言的魅力。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8)在讲到副词和名词的关系时说:“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同时又说:“有几个副词能加在名词前头,但不能单用,如‘园子里净杂草’,在句子中只能做谓语……。还有,近年来在书面中出现一种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例如‘很淑女、很绅士、太传统、非常专业’等。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所以并非任何名词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桌子’一般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把这些现象放在作品中解释,学生不但能够领会这种现象的真正含义和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从语言角度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把一些语言现象放在作品中去解释就需要现代汉语教师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果为人师者不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很难想象现代汉语课能有起色。因此现代汉语课需要文学作品去注解。

(2)与写作之间的对接关系

“写”就是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言语作品用字规范,文从字顺,能够简洁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够熟练掌握常见语文体式的写作。但是目前我们的现代汉语课显然没有达到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论文中最基础的语言问题频出如标点符号用错、错别字、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等,甚至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生也不例外。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语言课程的教学。我们传授给学生许多知识,但学生不能用于实践,解决实践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如果学生接受了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最基础的语言问题还是不断出现,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写作之间的对接关系,尽可能把传授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写作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写作中解释现代汉语知识,使学生在写作中消化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

(3)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的理论脱胎于现代汉民族的实际应用。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本应该紧密联系社会语言生活,体现现代汉语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服务于社会能力。但是目前的现代汉语课却使学生感觉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远,有点不切实际的味道。不可否认,目前通行的教材没能及时地把握住语言的发展变化,但是这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紧密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那就是教师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语言纷繁多变,广告设计、商标设计、公司起名、新闻报道、手机短信用语、大学生校园用语、网络用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汉语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现实内容适宜地拿来讲解教材的知识要点,不仅会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还将凸显现代课程的社会价值,增强该课程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的现代汉语教师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抓住一切能够解释现代汉语理论的语言事实。只有这样,现代汉语教学才能真正走出经院式理论教学的误区,实现语言的工具职能。

总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相互之间的配合最为重要。面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尴尬局面,教师首先应该进行反思与改革,处理好各种对接关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温欣荣. 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2] 刁晏斌. 现代汉语的阶段性与现代汉语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5(3).

[3]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罗昕如. 现代汉语教学应关注现实的语言应用问题[J] . 湖南学院学报2012(1).

[5] 孟建安. 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四性”原则[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6).

[6] 汪国胜. 关于现代教学的几点思考[J]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7] 王俊霞,刘云汉. 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8] 宣恒大,卢伟. 多方面结合,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9] 章婷. 论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作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词汇演变;现代汉语;利与弊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变化也呈现着一种蒸蒸日上的态势,既然谈到了网络语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网络语言。顾名思义,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它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的多种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新生语言。这种原本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殊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必然产品,并且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或者说人们的现代汉语语言交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那么它都影响到了现代汉语中的那些方面呢?

1.影响现代汉语的表示形态

首先影响的是现代汉语的表示形态。如果具体到书面的话,可以说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书写规范。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而现代汉语的书写表达用的现代汉语汉字,但是网络语言中很多时候却并不是严格遵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这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即方便网民沟通,简洁生动的特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GG代替“哥哥”,DD代替“弟弟”,JJ代替“姐姐”,MM代替“妹妹”“美眉”等。另一方面,用一个简单生动的词语来概述某一件当下为人熟知的热门事件,如2010年间著名的“蒜你狠”“豆你玩”事件,更为人关注的“学历门”“艳照门”等事件。也有的用一个名词来称呼某一类人,如“啃老族”“月光族”“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都是在网民中一种潜在的达成约定俗成的共识的产物。最新的在2013年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的“中国大妈”、“爸爸去哪儿”、“女汉子”就是这类的体现。

2.影响现代汉语的语音

其次影响的是现代汉语的语音。在语音方面,网络语言给汉语的发音带来了新的形式,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hiahia”这样的词汇了,这样的词都是不存在于现代汉语中的传统词汇中的,可以说这并不属于汉字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汉语拼音的一种变形,这样的词往往并不是近几年才产生的,相反,往往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型和出处,只不过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网络时代才恰好兴起,就拿“hiahia”这个词来说,我想大家并不陌生,我说的这种熟悉,是因为大家在小的时候由于语音发音并不标准,或是一种高兴时的特殊表现。很多小朋友在得意的时候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而它代表的就是得意时原本应该发出的“哈哈”的声音和意思。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如把“这样子”叫做“酱紫”,“没有”叫做“木有”,“不要”好做“表”,这些都是语音简化的一种很明显的表现,给网友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对于时间就是金钱和青年人求新立异的时代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但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这样的说法更多只是存在于人们的人们的网络交际中的,虽然已经有更广泛的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的趋势,但是在正式的场合和正规的教育教学中是不允许存在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司里员工向老板汇报工作时就不会使用这些语言,在学校的教学里也是不允许在书面体现的,因为如果这些语言应用到正式的书面语中,势必会造成很多的迷茫和混乱,这也是很多传统文化学者和语言学家都倡导应用规范语言的原因。

3.影响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

最后,网络语言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但在这方面明显网络语言的影响并不如对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影响,毕竟无论网络语言怎么变化,都是在现代汉语的大的语法规范下的改变,并不能完全的抛离这个规范。在这方面,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句法上面,如动词虚化成名词,省略,借代等方式。网络语言中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如“2013年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的“涨姿势”、“喜大普奔”、“土豪(金)”等就都分别是这几方面的体现,具体说来就是用“姿势”的谐音来代替“只是”,用“喜大普奔”来代替“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等四个成语,可以说这是一种新颖的很独特的语言现形,最后用“土豪金”来代替金色的iPhone5s,暗示该种金色是为“土豪”区别身份的象征。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认识到,网络语言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网络语言因其新颖独特的特点,广泛的吸引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使之广泛的传播。网络语言简化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语言交际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他也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带来了挑战,网络语言的新生性决定了它的不成熟性,在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大量的浅薄、粗俗、不文明的现象,这对它的主要受众群体,缺乏自我约束力的青年人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并且,与此同时,它的出现也意味着对传统的语法规范提出了挑战。是应该吸收借鉴,还是坚决抵制;是坚决取缔,还是综合利用,这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制定合理的标准。其次,确定网络语言的应用范围,加强规范语言教育。最后,加强对网络用语的关注和整理,及时的吸收和借鉴网络语言的合理之处,强化现代汉语的融合性,提高它的语言活力和生命力。总而言之,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种趋势,也必定会对现代汉语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需要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和净化,只有这样,网络语言才会呈现一种繁荣健康的成长状态,才会给现代汉语的演变带来积极地影响。 [科]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自我调整;现代汉语;创新意识;古代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12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69-01

一、现代汉语的发展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传递人类信息的工具,在社会交流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语言也逐渐发展壮大,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现代汉语发展的特点

1、新鲜词汇的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方面、政治方面和科技方面尤为明显,随着教育普及,科技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被人们发现并接受应用,使现代汉语也不断的引入新型词汇,词语更新较快,满足于社会的交流与发展需要,使现代汉语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2、民族特色语言的渗入。现代汉语发展的另一大特点,即为对民族语言的吸收,出现了大量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词汇,吸取其有用的语言成分,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语言特色,使汉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便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3、旧词新义现象普遍。现代汉语的发展,一直包含着一词多义和隐喻的特殊语言效果,一个词汇可以包含多种意思,也可以隐喻其他不同的意思。而旧词新义也具有相同的成效,它主要是指一个原有词汇,通过引申、借喻、反照等修辞手段来表达新的意思,,使词汇的词义做出了扩大或缩小词义等调整。

4、吸收了外国文化。由于经济文化的全球性发展,现代汉语在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带有外国特色的语言,吸收了他国语言特色,融合在自己国家语言之中,比如英语的运用,一些群众即使在表达中文意思时,也学会了添加一些英语缩写词汇,使用简便的表达方法,便于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交流。

(二)现代汉语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现代汉语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传造出新的词汇,新词汇的出现,是满足社会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新词汇的产生形式也主要为复合型、简缩型、词缀派生型等三种,这一变化趋势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威胁着人们的隐私,语言的表达技术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就好比“话中有话”、“意外之意”、“含沙射影”等说话语境,其实人们有时候表达的并不是话语的表面意思,而需要听众自己领悟其隐藏的意思。隐语的使用,就大大丰富了社会语言的宝库。最后,发展趋势最为明显的便是与外国语言的相互渗透了,最为普遍的即为英语的普及。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被世界人民广泛的学习着。中国人民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渗入了中国本国的语言特色,成为中国化的英语,利于中国人民的吸收,进行更完美的交流。

二、现代汉语发展的原因

现代汉语言,主要是因为外力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制约而发展变化的。

(一)外力因素。文章之前就提过,汉语是一个开放的语言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说社会变化是汉语言发展的第一动因,对语言变化最具影响力。其次,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的语言都应具有与其他语言沟通的能力,都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之上。汉语言文化,需要不断的与其他语言进行交流,融入其他文化因素,丰富自己的语言发展。最后,受语言功能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工具,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反映,在人类不断的使用中,会发现现有的词汇已无法表达他们的意思,所以为了满足需要,语言不断的进行自我丰富,且越来越具有生动性,

(二)内部因素。影响语言变化发展的有来自外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指语言结构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而事物内因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实物变化的主要原因。现代汉语的发展,主要是靠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各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来促进的,促使语言词汇、语法等系统从简到繁循环发展变化。

三、现代汉语发展的表现形式

(一)汉语词汇系统的变化。语言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引起的,首先表现在词汇的完善升级。汉语词汇系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词汇的增加和替代旧词汇的过程。新词汇的大量增加,是现代汉语发展的突出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对人们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意义,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沟通。

(二)新时期汉语语义的变化。语义是语言单位的构成要素,其中包括语素义、词义、句义等,是指语言单位的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语素义和词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语言单位的变化,主要是从形式上、意义上和用法上来进行变化发展的。语义的变化具有短时性,但是语义演变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汉语语言词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现代词语的意义,增加了新的词义定位,以及对原有词义的定位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包括词汇意义的转变和语法意义的转变。

(三)汉语语法的变化。在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中,词汇的发展最为明显,而语法的发展相应较平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却也是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处于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之中,主要是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带动形态和范畴的发展变化。

四、本文小结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汉语,作为我国社会交流的唯一语言种类,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语言是不自足的开放系统,其自身在外力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自我完善,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汉语现时代的发展趋势、特点和形式的分析,让人们充分了解到语言的文化魅力,重视对汉语言的学习,吸取其精髓,学习其他语言特色,善于利用语言技巧与他人联系交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段纳.大众文化语境下现代汉语发展趋势与特点[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11).

第12篇

关键词:语法评述;研究内容;研究思想

陆俭明先生的《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这本书概括总结了中国80年代语法研究的成果,书中丰富的材料和明白的说理论证了中国语法研究中取得的每一项成就。

一、研究内容

这本书除序和后记外分为九大部分。第一部分是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貌。这部分用12个小点来说明现代汉语研究范围的拓展,篇幅短小,却简洁明了。第二部分是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列举了各个时期代表人物及著作。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讲解了四种语法分析方法,分别是: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格和语义指向。第七部分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80年代来汉语语法研究更加注重自身实际,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注意形式和意义的结合。第八部分列举了十个值得注意的理论和观点,可算是全书篇幅最大的一部分,且每一方面都讲得比较详细。第九部分是结尾,在作者看来对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对语法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自己的判断,并期待科学技术为语法研究服务和对80年代语法研究好风气的传承。

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其实可分成两方面:语法分析方法和理论及观点的总结。对应的内容分布在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和第八部分。作者在书中提到汉语语法研究从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系统语法、生成语义学、语用学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观点和方法,说明这时期汉语语法研究发展欣欣向荣。鉴于这本书只是个小册子,有很多语法分析方法没有讲到,但能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等陆先生其他著作中看到细致的

讲解。

二、语法研究思想

(一)重视用例分析。

陆先生很重视用例调查,重视对语言事实的挖掘。他在书中也说道:80年代的语法研究同以前的研究相比较,从整个语法学界看,有一个很大的进步,那就是比较注重用例调查,重视对语言事实具体而又深入的挖掘。书中无论要讲解哪一方面,基本都用例子来说明,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这一思想。像在第六部分讲语义格和语义指向的时候,举例用 “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来说明,并花了大篇章来叙述,将“A”分类成AV、AN(AN又分为ANa和ANb),并针对每种分类用例子说明,由此分析出A语义指向的分析表。

(二)重视分析方法的探讨。

陆先生认为,每种句法分析法都受一定的语法观的支配,因而对语法研究会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陆先生十分重视分析方法的探讨。

相对于《十五讲》和《研究教程》来说,此书语法分析方法只列出了四种,但在讲每种分析方法时都注重用详细的实例来分析说明,且很多例子可谓经久不衰。在层次分析部分中,作者举了“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怎样切分的例子,书中细致地将现代汉语里指人的名词分成四类六组,并指出这些指人名词自相组合成偏正结构时有很强的规律性,并通过列举六条规则来断定要按照“父亲的父亲的 父亲”切分才是合理的。

(三)重视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向读者说明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作者在书中用了三个例子来说明:现代汉语中有几个疑问词、“更”与“还”的异同、“动+有”。 陆先生认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求清楚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他很强调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地进行研究。他认为真正的结合是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互相验证。具体说,从意义人手时,力求在形式上得到验证,找到形式上的表现;从形式人手时,力求在意义上得到验证,找到意义上的依据。更值得注意的是,陆先生所说的“形式”不仅指分布、替换、变换等语法形式,还包括轻重音、语调、音节等语音形式。

(四)重视语法理论的总结。

陆先生在十分重视语言事实描写的同时也致力于语法理论的探讨与总结。叶蜚声先生在序中写道:“这本书是他从理论方法的高度回顾总结十年历程的力作。书中用丰富的材料、明白说理一步一步论证了中国语法学界在探索攀登中取得的每一项成就。”

在书中第八部分扼要介绍了80年代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这些理论、观点、方法都是在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实际研究中提出来的,有些虽然还是不很成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对这些还是不很成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作者在书中集中列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法研究的现状 ,能够用新理论、新思维来指导语法研究学习。作者并希望在这些理论成果基础上,90年代甚至是未来更长时间,汉语语法研究面貌有更大的改变,能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这本薄薄的书高度回顾总结中国八十年代语法成果,从中可窥探八十年代中国语法史,又可了解当时语法研究的状况。对于我们学习语法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在研读这些书的时候学习语法学家们研究的方法和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陆俭明,沈阳.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