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

时间:2022-06-09 02:5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突发公共事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突发公共事件

第1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经济影响;综述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紧急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潜在次生衍生危害性和破坏严重性,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年提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异常重要。

一、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开始较早且处领先地位。如美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自然灾害进行研究。Brannen(1954)对1953年德克萨斯经历的大灾难进行了研究;Kunreuther和Fiore(1966)、Hirshleifer(1966)研究了灾害与发展的关系;Nelson 和Winter(1964)、Kunreuther(1968)、Dacy和Kunreuther(1969)的评估模型都具有开创性作用。Kates(1971)、Tierney(2001)运用调整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分析框架,强调不同风险类别的判别、理解决策过程和社会脆弱性;Cole(1994)运用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估计出灾害对区域经济的生产、家庭、政府、企业等方面的综合影响;Rose、 Benavides、Chang、Szczesniak和Lim(1997)说明了投入—产出模型在综合工程模拟与调查数据方面反映灾害条件方面的有效性,包含空间特征的线性规划模型解释了通过市场或者行政手段进行资源分配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 Cohen和Noll(1981)解释了政府参与设立减缓措施标准的基本原理;Cornell和Tagaras(1986)开发了联合可能性模型,分析大坝修建失败的相互依赖性;Berke,Kartez和Wenger(1993)探讨了在灾难以后一段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条件;Authony Fish、David Fullerton、Nile Hatch和Peter Reinet(1995)利用东海湾市政设施区(EBMUD)旧金山水利系统的模拟模型得出大型的城市储水区应对干旱的方法;Lester Lave和Tunde Valvanyos(1998)认为风险收益分析可以有效地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加以运用;Kleindorfer和Kunreuther(1999)对完善建筑法规以及相应的风险基础保险政策的经济影响做了经验分析;SungbinCho、Peter、Gordon、James、Richardson、Shinozuka和Sthphanie(2001)阐述了基础设施状况、交通网络与双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能够更精确的测度灾害影响;George Horwich(2002)认为神户大地震后日本迅速恢复的主要因素包括相对较少的死亡人数,转移城镇人力资源的能力和交割导向的市场反应。Johannesburg(2012)提出了全新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法。西方学者对自然灾害影响的评估模型如表1-1所示。

西方国家政府已经认识到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是联邦应急管理的核心协调机构,通过减缓、预备、响应和恢复重建等一系列应急程序协调各部门、机构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的破坏。英国内阁2001年在内阁办公室设立了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以协调各个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秘书处还负责确定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改善各级政府、各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志愿者的应对能力。日本政府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制,政府在首相官邸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并针对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自然灾害等不同危机类型建立了不同的危机管理机制。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网站统计。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学术层面上,我国初期研究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灾害预测、防治、控制和善后过程中的规律性。包括处理灾害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治理灾害及变害为利措施的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提高除灾、治灾和救灾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不同区域的最优决策体系等。近年来,灾害影响评估显现了向定量以及模型分析方向发展的趋势,但主要以单灾种的直接经济损失研究为主,而作为国民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损失却往往被忽视。如刘芳芳等(2005)分析了灾害评估的系统组成和灾害评估的基本过程,从性质分类上总结了灾害评估的内容和方法。黄崇福教授(2006)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致灾因子分析、承灾体研究、损失风险评估等主要内容。高庆华等(2007)分析了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基本模式和方法、自然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并对中国地震、地质、洪涝、气象等重大自然灾害分类评估。赵悦(2007)把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技术与模糊聚类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地质灾害评估中。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省)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的学者也较早涉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杜为公(2011)对防灾减灾征用补偿、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我国重视对突发事件影响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共28项,另有重大专项课题和招标课题。如表1-2所示。

在实践层面上,由于重大的自然灾害不断出现,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SARS事件、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8年冰雪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频繁发生的矿难等,使灾害评估、防灾政策的研究更具实践性。我国灾害研究与管理部门已建立了用于单灾种研究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关注应急监测与评估研究及相应技术,如水利部、科学院的实时洪水监测系统及水灾风险评估系统,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气象局的台风、暴雨、洪涝灾害信息及减灾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所属有关科研、教学部门的应急气象卫星对小区域自然灾害进行应急评估的技术系统等。我国在灾害预测、工程减灾、灾害管理及灾害立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同时开展了自然灾害形成综合机制研究和综合预报,以及综合减灾的理论方法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研究存在的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涉及的评估因子及数据的采集与测算与我国国情有很大差别。国内的研究多是研究经济损失,而对基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影响预评估方法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张政宏,陈曦.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0,3.

[2]张显东,梅广清.西方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回顾[J].灾害学,1998年第4期.

第2篇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自5月11日起,中国内地相继报告确诊病例。面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舆论引导 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舆论引导 微博与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试析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构建思路 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演进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新特点与舆论引导应对 政务新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究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参与的探讨 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 浅谈微时代下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 公共事件下舆论的成因及引导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方略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节奏的控制研究 及时主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媒体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新媒介环境下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对受众的心理引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郭兴旺:《突发公共事件:绕不开的话题》,载《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5期。.

[3] 石长顺、徐锐:《媒介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超越与进步》,载《视听界》2008年第4期。

[4] 《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人民网2008年6月21日

[5] 辛向阳:《重大突发事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

[6] 骆正林:《适应环境新变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研究”。

[7] 斯蒂文・芬克著,韩应宁译:《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灾难》,台湾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5页。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第3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预警机制 网格 网格化管理

The Research on Early-warning Mechanism of Public Affairs in Emergency

Xiaoning ZHU, Hejun YUAN

Abstract: Inform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early-warning mechanism in terms of emergent public affairs.Information indexing,identifying and sharing straightly play a part in efficiency of emergence management.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Grid concept,griddization management center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t forwards a series of new thinking and method to deal with complicated problems that happens to management.Griddization management applied in earl-warming system,featuring advantages of forward-looking, integrity,and multi-dimensional openness, has been acted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roving and accomplishing our early-warning mechanism of public affairs in emergency

Keywords: Public affairs in emergency, Early-warning Mechanism, Grid, Griddization management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应急管理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虽然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准备,但是由于预警机制上的不完善使得应该取得的成效与预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已往的危机事件描述与经验总结的方法在复杂的危机面前显得乏力”, 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还需要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网格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概念之一,是为解决复杂性问题而发展出的先进的知识体系,它的出现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产生深刻影响。笔者深入分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中的“信息缺失”问题,结合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提出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路。

一、网格、网格化管理的概述

网格( Grid) 是继互联网之后,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项信息组织与处理方式的革命,其产生是为了实现“让人们像用电和水一样方便、快捷地获取和使用计算和信息资源”的宏伟目标。Forte 和Keelman 对“网格”作了这样的描述[2 ]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我们知道互联网是一个分散管理的结构体系,任何人和机构都可以独自在网络上随意地信息,其结果便是各类型的垃圾信息充斥了整个网络,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难以被发现和利用。

网格以分布式系统为基础,借助共享、虚拟、反馈、协同等机制和手段将离散地分布在网络上的信息存储、信息计算和信息分析能力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网格本质上体现的是“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思想。按照网格的构想,早期互联网上最被人们所诟病的“信息孤岛”、“信息垃圾”等问题有望能够得到根本性解决,信息能够更加便捷地被发现、检索、存储和使用,使满足人类在巨量资源配置和大型管理活动中对信息的需要成为可能。

实际上网格技术早在互联网技术风靡全球之时就已浮现出来,世界各大国特别是信息技术第一大国美国更是投入巨大资源进行相关的研究。世界各国网格项目的实施为各国的科学家解决世界性的难题提供了全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网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重大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关键基础设施。在这个信息资源全面共享的平台上,复杂性问题不再由单一的个人或机构单独来解决,而是由整个网格提供的各种管理机制来辅助所有参与者共同完成。随着网格平台作为一个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其建立和发展将极大地提高人们利用信息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使用信息的思维和手段。

在理论研究者认识到网格的极大价值的同时,社会管理的实践者同样也敏感地意识到网格的实践意义。“网格化”城市管理、“网格化”治理、“网格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市场监管、“网格化”巡逻防控等在网格思想的启示下得以实现。所谓“网格化管理”的管理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管理的认识和理解。网格化管理的理念是指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传统管理中由于受到通讯手段的制约,管理活动局限在条块状的管理体系中“小问题”往往由于受到管理宽度和成本的限制而“不可能”得到解决 ,许多“小问题”被人为地忽视而最终积累为“大问题”,结果是解决“大问题”难度更大且成本也更高。与传统管理思维相比,网格化管理在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依靠制度、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网格化管理的这种精细化的特点极大提升了管理的范围和深度。

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可以理解为人们为解决复杂性问题而发展出来的知识体系,其既包括一套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包括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构成一个巨大的有机的管理系统。鉴于社会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复杂,网格化管理的出现正好契合了管理思维向整体的、全面的管理转变的大方向。

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公共危机管理者在危机潜伏阶段所进行的一切有效预防、警示工作,其目的是识警防患,超前预控,防患于未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工作实际上都是在事件还未爆发的常态管理中进行,所要管理的对象并未形成,还很不明显,预警主要依赖警源、警情、警兆等信息。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信息的检索、甄别与共享都直接影响整个应急管理效能的高低。与传统管理对象最主要的不同是“不确定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形成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即包括了事件本身的因素,也包括了事件之外的因素。因此,有效的预警关键取决于信息的完备性以及信息处理方法的完备性。

事实上,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都不完全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其中包含了诸多的必然性,人总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事件的发生。大多数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后调查证明,任何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都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征兆的,以震惊世界的9 ・11 事件为例,早在几年前美国情报机构就有10 多次机会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指出的,任何社会过程与社会结构的存在都非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生成、演化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突发公共事件产生和发展同样存在规律性和必然性。这些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存在是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的理论基础。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可以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不同类别的警源按照国务院各个应急部门的职责划分,归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级别上讲,包括I 级(特别重大)、II 级(重大) 、III 级(较大) 、IV 级(一般) ,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分级负责的原则由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进行管理。按照政府部门职能分,又可以分为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具有一定应急管理职能的部门和辅助应急管理的部门。可见,预警在物理上处于极度分散的状态,在横向上涉及几乎所有各级所有的政府部门,在纵向上分属于各级政府负责。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到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体系,使得信息在这之间的传递过程复杂、环节多、责任不明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耗损,结果是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得不到预警。

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实质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确定性信息可能极度分散在各处,而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识别出这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极其困难,突发公共事件“似乎”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其实质上来源于信息的缺失,现实中的不可预见性导致了信息的不可靠或不完备,无法提供决策所需的基础”,当决策信息缺失的条件下,按照传统管理思维设计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体系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实际上,我国很多专业领域的预测技术上并不滞后,建国以来各类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也相当完善,但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践中却没有发挥预想的成效。而传统政府常态管理中的信息组织和处理难以适应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中新的需要,在政府传统的日常信息管理机制基础上建立的应急管理体系也难以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见,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既有其本身的不可预见性的原因,也有机制上的不完备性的原因,而机制上对信息处理体系、方法的不完备更加强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

三、将网格化管理引入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中的可行性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该以解决“信息缺失”为突破口,尤其需要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才能保证预警中信息的完备性。网格化管理运用于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是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又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缺失”的问题,把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确定性,使得原有的、按传统的思维设计各种预警模型、方法和系统能够被重新激活,用现代科技和理念形成一体化的网格化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超越传统的预警机制。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前瞻性

网格化管理运用到预警中的前瞻性主要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处理。在以往的管理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带有相当多的“运动式”或“突击式”的传统管理成分,即便有一些“长效的”制度性措施,但由于缺乏监管和落实的力度,也不免流于形式。[8]网格化管理的体系下将管理对象划分为网格单元来对日常管理中的“小问题”进行处理,网格单元内的处理情况能够随时被监控和获知,任何细小的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潜在隐患被提前解除掉。网格化管理“由于具有这种趋于前馈性的快速控制机制,它可以在事情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及时发现”, 与事后反馈性的预警相比,网格化预警具有提前预判的能力,能够把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和处理提前到事件爆发之前,这种前瞻式的特质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事后预警所造成的准备时间短、管理混乱、成本高等弊端,可以彻底地改变预警中被动的、迟钝的局面,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完善提供最为有力的保证。

2. 综合性

网格化管理中信息的组织是多维度的,不同类别的海量信息随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被快速地整合起来。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是一个综合性的决策过程,不仅需要准确预测出事件发生的概率,更要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推测和评估。这一过程需要收集到大量的、多角度、多方面的信息,使用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系统来进行推演,以找出最佳的应对方案。只有对预警结果有了合理的评估,才能合理确定预警的等级和采取相应的预案和措施,才能平滑地过渡到应急管理的下一个环节。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先进的建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智能化形成不同方案组合为预警提供科学的支持。在快速综合大量信息前提下,预警过程中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形成更加贴近实战的方案,保证的预警信息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明示性。

3. 立体性

网格化管理的立体性是指网格单元之间在不同层面上、不同区域间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直接的联系起来。由于信息传递在危机爆发时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免会被扭曲,甚至会被人为的隐瞒和谎报,使得上级部门和其他部门不能够准确获知事态的危险程度,更别说做出准确的预警。立体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就保证了指挥机构、相关部门与在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直接获知,信息的来源是最快捷、最准确的,从而避免了预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阻碍和削弱。

4. 开放性

网格化管理的开放性体现在能够使公众充分参与的预警中,形成全社会共同构成的预警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主要考验的是政府的能力,但政府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还是非常有必要借助公众的力量。从应对SARS、禽流感等公共危机的经验来看,由于突发公共事件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公众往往能够更早发现政府不易发现的潜在危机,公众的举报是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网格化管理的开放性在于通过对公众举报的警情、警兆的真实记录和及时回应,实实在在地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四、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框架及特点

无论是在日常管理体系中增设应急管理机构,还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增设日常管理机构都是成本高昂的,最终都容易导致机构的迅速膨胀和效率降低。结合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我们归纳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在信息组织上的前瞻性、综合性、立体性和开放性的优势,按照“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完善日常管理中各项与预警有关的机制,通过高度信息化各种相关资源,构建一套全面整合的、全过程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中一般包括了监控、预测、评估、警示四项内容。这四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对应突发公共事件被人所认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监控对应处于萌芽状态出现警兆的突发事件;预测对应已经显现的突发事件;评估对应已经确认的突发事件;警示对应对明确的、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在网格化管理框架的支持下这四个环节构成一个覆盖从日常管理到应急管理有序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需要逐渐从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过渡,实现日常管理中物理分散、逻辑分散向应急管理的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过渡。(见图1)

1. 无缝化的监控

对警源进行的全面的、全时段的监控是有效预警的基本前提,监控所得到的警源的相关数据是预警过程中所需信息的最初来源。对警源监控的重点在于根据信息合理的配置监控资源,保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价和控制。(1) 应该对警源高度的信息化、数字化,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警源信息系统,对警源监控的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存储。(2) 对于综合性、交叉性强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通过网络充分共享,提高监控信息的利用效率。(3) 对监控过程中信息的处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及时和完整处理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奖励。(4) 除了要主动出击,而且也要充分发挥网格平台的开放性优势,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政府信息网格,提供相应的举报和处理的渠道。

2. 超前化的预测

虽然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出突发公共事件,但还是可以通过长期预测方法对一段时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概率进行预测,预测还是能够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中的发挥作用。长期预测依赖的是科学的预测模型和详实的预测数据,越是有长期的历史数据越能够提前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测。在网格化管理条件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预测有效性: (1) 建立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检索和分析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和数据。(2) 通过网格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根据历史信息自动化的处理对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概率进行长期预测。(3) 将预测方法和模型信息化,借助网格平台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长期进行社会运行状态的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日常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综合化的评估

预警中的评估属于事前评估的范畴,是一项综合性决策的过程,也是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评估的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进行多大范围的预警、多高级别的预警、如何启动应急预案等问题进行判定。除了对事件本身情况的掌握,也需要充分了解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1) 通过网格平台借助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威胁的范围和程度作充分的评估。(2) 可以利用网格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对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进行推演,结合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找出其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3) 通过网格平台集中应急管理专家和各行业的专家对事件进行定性的评估。

第4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一、 突发公共事件定义

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里面,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为突然发生,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本文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

1、突发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事情的突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在很多的时候,突发公共事件充满了不确定性,它是在偶然因素的诱发下爆发的。人们对于这一类事件是否发生,以怎么样的方式爆发,在什么时候和地点发生,还有爆发的程度等等都是始料未及、难以准确把握的。[1]

2、关联性。突发公共事件在公众媒体的高度关注下,必然会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2]有时候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是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所导致的,更多是各种冲突激化的后果,所以表现出来的事态是多种原因引起、多种因素相互关联的一种复杂的状态。

3、后果严重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包括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害指财产的损失还有人员的伤亡,还有就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国家以及社会的救援投入。[3]间接损失包括事后的一系列后果,比如工厂停运、社会后续的生产活动、还有对灾民心理上造成的伤害,这些是长期的。

4、规避防范性。突发公共事件虽然是危险的,但也是一种机遇。每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都为以后类似的事件提供一次经验和教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或变革,[4]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为了以后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

二、风险控制理论

(一) 风险管理

风险,即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是指运用系统的方式,确认、分析、评价、处理、监控风险的过程。[5]无论什么类型的风险,其风险管理流程大都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评价与决策、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以下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控制的部分:

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损失控制,即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二是风险规避,在这个方面,在事件发生之前,尽量降低或者预防此类的事件发生,在事件发生后,要避免二次伤害的持续发生。风险控制贯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②

(二)风险控制理论

1、海因里希的人为因素管理理论

海因里希的人为因素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才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在事故预防工作的中,要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的调查研究里面说明,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因为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即使有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那么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制造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6]

从这点出发,损失控制应重视人为因素管理,即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以杜绝易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7]海因里希的人为因素管理理论有自身的局限性:机械原因的作用被低估了、为事故而责备人员是与人员的伤病赔偿原则相悖的。

2、哈顿的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

1970年代,美国学者哈顿(W.Haddon)提出了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他认为人员或财产损失基本上是能量的意外破坏性释放的后果,如飓风、闪电、车祸、火灾等。[8]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机械或物的因素的管理,即为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物质环境。

哈顿的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机械货物的因素的管理,既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物质环境四个因素,主要是加强对管理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机械因素的控制,其目的是抑制事故发生的条件或增强阻碍事故的力量。与海因里希不同的是,哈顿强调了对能量和自然力的控制,而不是强调对失误的控制。

三、 风险控制理论中突发公共事件的启示

(一) 基于海因里希的人为因素管理理论的启示

如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要尽快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的因素,有许多的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比如:增强民众的危机意识、加强国民素质、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加强灾害知识的宣传,使得民众了解灾害。信息报告应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重视应急预案的落实,加强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预案的实用性。提高政府对应急突发事件的预测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只有更好的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才能更好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处理。

(二) 哈顿的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的启示

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机械或物的因素的管理,即为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物质环境。比如:应当制定应急预案的高危场所。学校、企业、工厂、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和管理单位,应该标明所备设备和设施的使用方法,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道路、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如地震发生后,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从汶川和雅安两次地震可以看出,地震造成的交通堵塞还是一个大问题,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麻烦,无论是救援人员的进入,还是运输的救援物质等。在信息方面。如媒体报道方面,不需要太多煽情,应该做好信息发,应该客观、准确。在救灾物资(食物、药品等)的分配方面,应该收集好灾情,合理分配,避免浪费。雅安地震,许多物质堆积成山,一方面是交通的堵塞,而另一方面是对灾情信息的不了解,就把救灾物资大量投放,造成浪费,而有一些灾情严重的地区却没有足够的保障,造成不物资的不合理分配。在最后做好事后重建工作,完善相关法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对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

四、 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控制理论的路径选择

根据危机管理中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事件预防、事件准备、事件发生、事后恢复个阶段,基于风险控制理论(海因里希的人为因素管理理论、哈顿的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为基础,整合公共管理的资源。

一般来说,每一样东西都有其优缺点,海因里希的人为因素管理理论也有局限性:如在一个工厂里面,工业事故的发生,机械原因的作用被低估了、为工业事故而责备工人是与工人伤病赔偿原则相悖的。而哈顿强调了对能量和自然力的控制,而不是强调对失误的控制,但是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控制有时候是不可能的,如地震,属于不可抗力,所以哈顿的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也有其缺陷。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基于风险控制理论的视野,我们从海因里希的人为因素管理理论、哈顿的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这两个理论中得出一些启示,即我们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既要重视人为因素,也要重视对物的管理,这样才能跟好的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注解:

①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 肖锐《国有企业构建有效监管体系的可行性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

参考文献:

[1] 刘蓉蓉. 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性突发事件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4.

[2] 吴品婷.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作用与引导[D]. 苏州大学, 2012.

[3] 吴熙平.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湘潭大学, 2013.

[4] 戚振扬. 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角色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叶苗. 浅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

[6] 王宁. 事故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资源[J]. 现代职业安全, 2015 (4).

第5篇

一、应对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寒冷等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大力组织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着力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

1994年参照香港天文台的做法,率先在国内实施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十多年来预警信号多次修改,不断完善,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为更好地把防灾减灾建立在政府各部门有效组织和社会自救互救的基础上,自2004年起气象部门着手研究各种灾害发生影响的行业范围及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方案,于2005年形成了《*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市政府批准试行,此后,结合对《*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四次修订及组织修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以市府办发文,明确气象部门升挂预警信号以后,市、区各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应根据不同灾害性天气种类、预警等级,自动启动相应预案,实行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形成了在市应急总预案框架下的“政府组织,预警先导,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机制。

(二)实行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手机小区广播,积极探讨防灾减灾精细化服务

地处华南沿海的*靠山面海,东西狭长,气象灾害的地域性差异带来的东西差异和海陆差异十分明显,全市统一一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地方在灾害等级上的空报和漏报。为提高防御灾害性天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气象部门在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今年八月按照“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的原则,实施了以台风、暴雨、雷电为重点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根据灾害天气影响范围全市、分区预警信号;分区预警最小单元精细到街道办辖区(最小范围约60平方公里)。当只有部分区或区域达到预警标准时,仅对这些区或区域预警信号;或在全市统一信号时,对受气象灾害影响危害更大的区或区域,加挂更高一级预警信号;同时对气象灾害易发区、敏感区向有关防灾部门进行重点提示;并根据实时监测资料和追踪识别系统推断,对将出现异常灾害天气的局部地方(街道办事处)给予重点提示。分区预警信息除了通过现有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台、电台、12121电话查询、网站和订制手机短信用户外,还与中国移动*分公司合作,向了预警信息区域内的公众实行手机短信小区广播,免费将预警信息直接发到相应区域范围的市民手机上。

在今年“帕布”、“圣帕”台风等重大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成功实施了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小区广播,显著地提高了气象灾害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二、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加快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年初建成首部简易应急移动观测车,*年月23日,建成移动气象应急监测车,年底将建成移动雷达探测车。这使得市气象局具备了现场气象观测、实景观测和移动通信的能力,这些气象观测系统已经为我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救援工作提供气象决策服务。

完成了市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的《*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市“*”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中气象部分的编写,将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建设融入到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中。

(二)加强应急工作的领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组织机构的建设,新下发了《关于成立*市气象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对原有应急气象服务响应机构的组成和工作职责做了更具体、更合理的分工。明确了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为应急做好组织上的准备。

(三)坚强应急管理工作

在局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应急演练,应急统筹、应急规范制定、应急方案落实等各项管理工作。

(四)制定具体的应急实施方案

2005年制定首个《*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方案》,*年8月对方案作了第二次修改。《*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明确了应急气象服务响应机构。目前应急响应机构由应急指挥组、现场服务组和后勤保障组等三部分组成,每个应急服务小组都分A、B备份,做到责任明确、人员落实。《方案》紧扣全市各专项应急预案中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应急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产品及服务方式等,保证了应急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成绩显著

*年5月31日,蛇口水域“亚平”轮液化气泄漏事故的海事救援,8月3日的龙岗南澳月亮湾码头海上救援,我局都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预案,派出应急移动监测车进行现场应急气象观测,预报预警人员实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提供专题气象服务报告。*海事局就“亚平”轮液化气泄漏事故的海事救援特别发来感谢信;*海事局张局长表示:交通部副部长在听取*海事局抢险救援服务汇报时,对气象部门到现场提供实时气象观测服务表示了赞扬,称气象提供现场贴近服务,为海事救援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6篇

一、严格落实行政人员值班制和日情况通报制

根据学校安排的值班表,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目标,强化责任,预防为主,努力将工作做在前头,每天值班情况在行政会和教师会时进行简要通报,并填写在校务日志上,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出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要立即报告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领导组,并在5——10分钟内上报区教体局。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组织师生离开危险区域,维护现场秩序,保护好事故现场,积极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二、突发公共事件向区教体局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1)事件发生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破坏程度及人员伤亡情况;

(2)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的初步判断和影响程度的初步评估;

(3)事件发生后学校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4)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5)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

三、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救灾组织机构

总 指 挥:xx

副总指挥:xx

成 员:xx

(1)抢险救灾队伍

组长:xx

成员:xx 年级组长 班主任

(2)通讯信息组

组长:xx

成员:xx

(3)后勤保障组

组长:xx

成员:xx

(4)卫生防疫组

组长:xx

成员:xx 班主任

三、安全事故抢险应急预备案

(1)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发生火灾事故时,立即向119消防指挥中心报警,并向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同时立即向区教体局报告。

2、迅速切断电源。

3、抢险救灾组等在场有关人员应用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内疏散师生,把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4、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严禁学生参与灭火。

5、在进行灭火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2)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发现师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送至医院诊治。

2、迅速向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同时立即向区教体局、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做好所食用食物取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验。如果是食用校外食物所致,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5、做好家长、家属的思想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

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3)其它意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1、如发生师生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特别是交通事故时,应立即拨打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保护好事故现场,及时报告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时送伤病者到医院诊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2、视情况及时向xx派出所、区教体局报告(教育科xx,办公室xx)

(区卫生局疾控中心电话xx)。

3、迅速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有关材料的收集等工作。

第7篇

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和类别

1.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和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明确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从这一立法界定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的界定具有高度抽象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其题中固有之意,它与突发国际安全事件、突发国家安全事件共同构成突发事件的整体。因此,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应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归纳国内学者观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如下特点_:

第一,突发性,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不能或者难以预料。

第二,危害性,即已经或者可能给不特定的多数人带来严重损害。

第三,紧迫性,即事件发展迅速,有导致局势恶化、社会混乱的危险或者威胁,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第四,社会性,即事件范围及于一定的社会公众。

第五,公权力介人的必然性,即公权力在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

第六,社会资源的整合性,即需要综合动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以应对。

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类别

基于一定的分类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可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作不同界分。这有利于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不同类型规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应急措施的针对性。笔者认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作如下分类:

第一,从事件引发原因角度,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其中,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民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第二,从法律规定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性质、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及预警级别的角度,可分为突发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公共安全事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表示。《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从事件危及或可能危及的客体角度,可分为突发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事件。第四,从事件发生领域角度,可分为发生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领峨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二、我国民商法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民商法调整而言,我国目前立法规定较少,分散于不同的法律部门之中,且未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法律体系。

1.法律调整现状

我国现阶段调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一般法律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法的上位法,规定了大量以政府为主导的对突发事件的行政应对,因此其突出特点是行政色彩浓厚,民商事立法内容较少。如其中仅有第l2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此外,只有少数几个条款涉及民商事法的调整内容。

其他涉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调整的法律也多体现行政法或经济法色彩,民商事立法内容近乎空白。如关于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的《防洪法》、《气象法》、《防灾减震法》、《地震灾害防治管理条例》、《海洋环境预报与海洋灾害预报警报管理规定》、《森林防火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法律;关于事故灾难应急的《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煤炭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关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食品卫生法》、《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就民商法而言,民商事法律事实是其调整对象,分为民商事行为、民商事法律事件及特定意义上的民商事法律状态。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否成为民商事法律的调整对象,在我国目前的民商法研究成果及民商事法律规定中尚难明确觑见,更遑论形成体系。民商法对该种法律事实的立法分散在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保险法中,尚未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视角形成系统、明确、具体的立法阐述,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民法通则从民事制度的一般规定角度,通过宣告失踪、死亡、监护、诉讼时效中止,不可抗力及不可抗力免责等制度规定,间接体现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一般法律效果;物权法的规定体现在民事主体的权利限制与救济制度中;合同法的规定体现在合同履行时遭遇突发事件这一障碍时,当事人的行为是否违约,当事人可否援引不可抗力、情势变更条款免除自己的合同责任等制度中;保险法的规定体现在自然灾害保险及保险利益、保险免责等方面;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则体现在行为人的行为(主要是针对社会公共安全事件而言)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承担时是否具有减免主体民事责任的法定条件及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

2.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我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立法中,行政应对法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发达,但民商事救济法的内容分散且近乎空白。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立法形成了巨大反差,亟待完善。目前,由于我国存在因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诱因,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已由特殊案例转化为经常、大量出现的事件,但我国民商事应对立法制度(如应对资金的商事运作与公共补偿制度、私人财产征用后的民事补偿制度、巨灾商业保险及责任保险制度等)相对缺失,已成为我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立法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国民商事立法亟需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的角度形成清晰的法律体系以解决此类问题,并且在条件成熟时进行民商事法律清理,实现系统立法,以达到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私权利的立法目的。

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民商事应对法律制度的构建

鉴于我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民商事应对法律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应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民商事应对法的视角,首先在物权法、债权法、商主体法、保险法等领域建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救济制度,进而在其他法领域形成系统的应对体系。

1.应对资金的商事运作与公共补偿制度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所需的救援资金数额巨大,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付远远不足。因此,有效的立法尝试之一就是由国家建立应对资金的商事运作制度,通过民事赠予制度的长效化,于通常时期募集资金,并将募集资金商事主体化,通过商事登记形成基金会,通过基金会模式进行商业投资运作,以募集救灾资金,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公共补偿制度是在一般民事救济手段对受害人救济乏力而启动国家赔偿救济又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征收税费、企业提供基金、财政拨款及社会筹集等多种方式,共同形成公共补偿基金,对受害人因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损失由公共补偿基金予以及时、有效、直接的支付与补偿的填补制度。我国目前民商事立法尚未建立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的资金商事运作与公共补偿制度,立法处于空白状态,亟需填补。

2.征用补偿赔偿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突况下,为公共安全价值目标的实现,出于迅速应对的目的,需要大量征用私人财产。此种行政强制措施直接影响民事主体物权的得丧变更与补偿。间接地,当被征用的财产招致损坏时会出现赔偿问题,此种补偿、赔偿如何进行?范围、依据、标准、方式如何?对这些问题,现行立法均无规定。我国《物权法》目前仅对征地补偿进行了相应规定,各省有相对明确的法律依据。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应于事后遵循及时、充分的补偿救济原则,借鉴征地补偿制度的立法内容,建立我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民事补偿、赔偿救济制度。

3.巨灾商业保险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还规定了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在地震频发的日本,早在1966年就通过了《地震保险法》,该法律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建立地震保险体系,其灾后救助体系的特点是以自助和政府救助为主,以社会救助为辅¨¨。日本创造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然后再分给地震再保险公司,超出承保限额的部分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保险是社会的减震器,在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和抵御重大损失方面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目前,我国相应的险种开发程度低,专门针对自然灾害的保险产品不多,可资借鉴的版本较少,因此,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结合中国国情组建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分担的巨灾保险机制。

第8篇

1.1编制目的

提高学校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学生及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上级各类文件制定本方案。

1.3分类分级

本方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师生的交通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引发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具有连锁性、复杂性和放大性的特点,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1.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新城子乡小学涉及一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方案指导新城子乡小学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保障师生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分管人员责任制,充分发挥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班主任及教师的作用,依靠全体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师生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6应急方案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体系包括:

⑴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总体应急方案是新城子乡小学应急方案体系的总纲,是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⑵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方案。专项应急方案主要是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应急办)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方案。

各类方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在沈北新区教育局领导下,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2执行机构

学校安全保卫处(学校应急办)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负责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学校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向区教育局安全教育科报告。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方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3.2.3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总结本次应急事件的处理情况并向教育局安全教育科报告。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4应急保障

4.1通信与信息保障

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通讯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加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以及手机等通讯运营企业的协调,必要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向师生播发、刊登或以短信形式。保证学校对讲机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4.2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武警部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络,并组织必要的教职员工应急抢险队伍,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的人力支持。

4.3物质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的物资需要。

4.4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并加强与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络,筹措重大突发事件所需资金,做好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资金的使用、发放。

4.5技术保障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络,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6治安保障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治安工作。

4.7避难场所保障

提供本地区的避难场所,设立标志,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处于危险区域的师生能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4.8交通运输保障

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人员、救灾物资运输和车辆调配。

4.9医疗卫生保障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学校公共场所消毒等工作。

4.10后勤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所需物资、交通工具、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后勤保障。

5监督机制

5.1方案演练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方案进行演练。

5.2宣传和培训

学校要通过黑板报、宣传栏、课堂教学、班队会、广播、升旗仪式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师生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6方案管理

6.1本方案由新城子乡小学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由学校安全保卫处(学校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各村小、学校各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

第9篇

【关键词】辅导员;突发事件;对策

1 背景与意义分析

1.1 辅导员介绍

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导致环境的变异,凸显了高校学生人数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大学生本身心志尚未成熟,因此自己的意志力与判断力较为薄弱,需要做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而高校辅导员担任了这个角色。但是辅导员可能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不高,无法担任此重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被暴露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之下。 因此,如何有效的、快速的预防与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高校辅导员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在面对突发发公共事件时必须担负起责任。

1.2 高校辅导员层面分析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1.2.1 辅导员自身素质不够高

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许多的职责,由于工作繁杂,事事参与,这就导致辅导员疲惫不堪。碰到突发公共事件显得疲于应付,以至于造成工作的失误或者无法完成。再者,高校辅导员的待遇与工作量不符,导致辅导员更加关注怎样增加收入或者怎样可以提高职称等问题,降低了责任意识。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辅导员应当如何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上的专业培训较少,这就造成了高校辅导员对于怎样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缺乏技能与知识。同时在应急管理中,比较迟钝,疲于应付,只注重眼前,不注重预防,做事被动,善后工作不进行。

1.2.2 缺乏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

从新的导师制、选课制、学分制等新制度的颁布,导致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弱化,出现许多的新型学生组织,造成高校辅导员依赖班干部来传达信息,间接的沟通途径,会使辅导员工作效率不高。很多的辅导员只注重执行学校所规定的各项制度,不积极的了解大学生的新状态,导致产生了隔阂。

1.2.3 辅导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

当前,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很多的高校辅导员,一般是被动的状况,很少会有主动出击的情况。只有少数的高校开展了高校危机教育,因为不重视所以导致了辅导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

1.2.4 辅导员缺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很多的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造成的,但是,多数的辅导员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怎么注重他们心理需求。

1.2.5 辅导员与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缺乏

一旦发生了突发公共事件之后,辅导员与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合作不流畅。无法传递真实信息,会引发更大的惶恐。无法把握正确的舆论走向会让事态升级。

1.3 突发性事件的分类与特性分析

根据国务院,2006 年1 月8 日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划分为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四大类,同时结合教育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具体可以分为六种:

1.3.1 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

1.3.2 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

1.3.3 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

1.3.4 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

1.3.5 网络和信息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

1.3.6 考试泄密和违规类突发公共事件

根据事件的发生的形成规模、紧迫程度、激烈程度与行为方式等多种准则,可以从低到高分为四级:一般事件(Ⅳ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特)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高校公共突发性事件具有以下特性,即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1)突然性

突发事件是由一定的诱因导致的,而且很难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无法准且掌握今后的走向。

(2)危害性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都会破坏高校自身的基本价值与行为准则,一定会对学校产生破坏。随着事态的发展,危害性也许会加大。

(3)扩散性

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它与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突发公共事件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4)敏感性

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成熟,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与危机处理能力还十分的薄弱,所以他们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会显得特别的弱小。

(5)情绪性

一旦,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大学生们的情绪容易互相感染,造成不理智。

(6)群体性

由于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容易引发从众心理,并且容易冲动。所以很容易演变成。

2 辅导员因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对策探讨

2.1 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坚持原则

高校辅导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以人为本、兼顾全局。需要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信息公开的原则;(3)迅速快捷的原则;(4)明辨是非的原则;(5)预防为主的原则; (6) 整合联动的原则。

2.2 具体措施探讨

2.2.1 坚持预防为主

事先需要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其次,需要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这样辅导员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动态。

2.2.2 关键注意上报,辅导员应该加强与群众的策联动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间的,很难做好防范。所以要靠个人的能力去解决,是很困难的,因此,这时辅导员需要及时的向上级报告事态,一起应急处理。要注重学校与家长,与社会的各方面的联通。

2.2.3 注重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处理。

即使事件已经结束了,但是辅导员还需要做好后续工作。对于与事件有关系的人大多都需要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创伤治疗。突发公共事件可以是一个契机,从中可以传达出许多的教育意义。并且可以从中归纳与总结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当今,我国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数量剧增,这给高校的工作送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也相应的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只要采取了正确的应急策略,是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唐焕. 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策略探析[J].管理学家.2012(11).

[2] 张立荣,王健. 数字化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2(05).

[3] 高翔云. 高校辅导员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研究[D].2011(03).

第10篇

关键词: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给下的定义:突发事件,通常又称为紧急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共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面对的重大事件。在概念使用上,除了“突发(公共)事件”外,在学术界和实践部门使用的主要还有“(公共)危机”、“紧急状态”、“灾害事件”等。突发事件侧重于强调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强调处置事件的紧迫性和时间性,同时也间接强调,如不及时应对和处置,就可能使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增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建立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议

(一)宣传教育

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应急管理知识,树立应急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以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办公室应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加强紧急状态下组织状态的教育等,确保在紧急状态下有组织地应对。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搜集信息

信息搜集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信息的管理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管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之源。管理信息系统理论认为,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而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公共危机的预防、准备,还是公共危机的回应和危机后的重建,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因此信息收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

及时搜集、传递公共危机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危机的爆发,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公共危机管理应该重在危机预警,对于一些带规律性的紧急情况,则要提前准备,多加关注,及时组织报送。一切与公共危机有关的信息,都应准确及时毫无遗漏地搜集。为此,办公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公共危机原始信息的搜集工作。并明确上下级之间纵向的信息通道,同时也要明确同级之间横向的信息通道。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重视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从大量现象和数据中找出规律,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信息搜集水平,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三)制定预案

首先,缩短了危机决策时间,决策者在危机状态下,不需要从头思考如何处理危机,而只要通过对危机特征的识别,直接选择可行方案,把危机状态下的方案设计时间缩为零,把方案设计前移到危机事发前进行;其次,增强了危机决策的科学性,预案是危机事发以前预先制定的,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对预案内容进行优化、调整,预案中包含了人们过去成功应对危机时采用的知识和经验,体现了知识与经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再次,减小了危C决策者的心理压力。决策者在危机状态下通常处于高压状态,有预案为支撑可以大大减少决策者的心理压力,避免了由于决策者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但事先制定预案的缺点主要是预案是有限的,而可能发生的危机是无限的,当新类型的危机出现后,决策者可能受基于预案惯性思维的影响而过度依赖于预案,反而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忽视了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因此,办公室在组织制定预案时一定要采取措施提高预案的科学性。

(四)重在预防

突发事件的处置重在预防。办公室要在平时完善各种预案、应急机制的制定与建设的基础上,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应急演练,增加业务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应急工作的各类能力。此外,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进行普查和监控也尤为重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求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

几乎所有危机的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先兆,办公室要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当捕捉到这些具有征兆性的信号后,可以进行必要的防范,从而减小公共危机所产生的危害甚至避兔公共危机的发生。

总之,面对各种错综复杂、难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必须制定出最有效的应急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种危机。

参考文献:

[1]刘炜霞.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

第11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93-04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学者们多从交叉领域或者应急管理的某个环节展开。单纯以危机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则较少。具体而言,研究者们对于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可大致区分为五类:

(一)宏观制度层面的研究。刘霞等人集中探讨了我国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重构思路,深刻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条块分割、衔接不足、缺乏联动、信息管理低效等问题。林艳玉则重点分析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职能缺位、机制缺位等问题,指出了我国在应急管理综合协调、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探讨了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的相关措施。杨渝南以信息资源配置为研究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概况了我国应急管理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危机信息和沟通视角的研究。朱建锋等人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有关信息共享的研究成果,从信息共享的宏观机制和微观技术领域两个层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信息共享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探讨了异构信息互操作和信息共享实现模式,提出了设定应急管理信息共享标准和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系统模型的建议,为克服“信息孤岛”等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刘健等人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并结合算例分析,提出了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数据库、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等有效措施。

(三)交叉领域的研究。李华强等人以数据分析的方式重点论述了信息传播和有效管理对抑制公众恐慌心理的重大影响。孙庆峰等人结合我国应急疏散信息管理现状及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构建应急疏散信息平台的构想。韦琦则从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出发,从搭建标准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预警防御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刘红芹等人则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沟通在协调联动中的重要性。

(四)基于地方实践的个案研究。黄以宽从信息化在世博会应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入手,论述了我国信息化运行突发事件处置所进行的尝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孙庆峰等人从信息平台、指挥平台、物理实现平台等方面对应急物流平台的构建进行探讨,按照应急物流的功能,较为细致地将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划分为保障模块、决策模块、物资筹措与储备模块、配送模块和运输管理模块等五个模块。

(五)信息技术层面的研究。袁维海从应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模式选择、管理架构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应急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及其可行性的管理架构。寇纲等人则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框架,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时信息收集、监测、处理等目的。陈如明则从INTERNET2、NGN、GENI及“三网融合”等技术领域,重点阐述了我国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走向,分析了集群专用移动通信及应急联动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应急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独立的应急信息管理机构。尽管我国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但从实践中来看,我国仍缺乏常设的、具有独立地位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地方政府和各单位的应急中心大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办公室设在地方政府办公室,同级各单位之间及各专业领域的应急领导工作多分散在对应的部分承担,跨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管理。二是以110报警服务台为基础,成立应急联动中心,负责社会联动系统的整体协调和运作。三是以人防部门作为防灾救援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总体来看,上下级单位之间应急管理工作的垂直沟通效率、质量较高,同级各单位之间以及跨行业、跨部分的各单位上下级之间的交叉联系较弱,体现出“纵强横弱”的特点。

(二)缺乏高效的应急信息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对应急信息的管理普遍反映出沟通不畅、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来看,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未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机制。从我国的应急处置实践来看,从政府到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并没有障碍。但社会公众在获得处置信息后,在实际处置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大多无法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从而造成了应急信息预防预警机制的失效。二是缺乏快速反应机制。由于缺乏独立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和相应的预防预警机制,当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后,各部门、各单位无法及时获得统一的行动指令,且相互之间大多不知道对方获得的信息和工作责任,应急处置各参与方之间缺乏协同,造成各自为战、效率低下的状况,无法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协同反映。三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应急信息披露主体、披露范围和程度等仍不明确,且在披露的时间、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

(三)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从应急信息管理的实践来看,我国距离全面协同的应急信息平台体系建设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只有部分地方和机构之间达到了全面协同的应急信息平台体系阶段,多数地方仍在适用单警种指挥调度系统,适用“多台合一”应急联动系统的地方和机构也是少数。应急参与各方在接受和反馈应急信息方面存在时间差,且无法知悉其他参与者所掌握的应急信息,无法克服应急处置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同时,我国在应急信息的管理中缺乏统一规范的应急信息技术标准,致使各单位、各部门在进行应急信息收集、报送、处置、反馈和评估等工作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不匹配或差异性强等,无法实现应急信息在纵向、横向的有效对接,极大地影响了应急处置的效率。

(四)应急信息管理人才匮乏。我国的应急管理人才主要分为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公安、消防、专业应急消防队伍等,而兼职人员则主要包括公务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其中,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公务员是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政策决策、方案制定、监督执行、沟通协调、信息及公共秩序维护等工作。和武警是现阶段我国应急救援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经验的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和专家学者则相当匮乏。

(五)缺乏对应急信息管理能力的评估。目前,国内并无专门针对应急信息管理能力的专项评估,地方各单位、部门主要开展的工作是对应急预案的评估。从目前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关于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相关的评估制度多为政府自身涉及,且指标体系不统一,缺乏代表性,不能准确反应应急管理能力的真实性。

三、美国、加拿大、法国及日本等国家的管理经验

(一)美国。美国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过程中,相对独特的做法有四点:一是使用全国统一标准的应急管理系统(NIMS反应系统)和各子系统。“9.11”事件之后,美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该系统自2003年2月28日正式建立启动,由美国国会批准实施,分工明确、反应快速,是美国通用的、统一的、规范化的系统,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都必须严格按其规定执行。二是科学划分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明确规定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就是现场指挥官,享有决策权。对主管官员以下的工作组长领导制度进行量化管理,限定1名工作组长只能领导3-7人,不能超出此标准,保证了应急信息的有效沟通。三是将全息指挥与协同应急有机结合。美国的国土安全部、各州及市、郡都设有应急运行中心,负责汇总和分析各类信息、保持与各方面的联系畅通、下达处置指令并反馈应对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各运行中心有固定场所,当出现突发应急事件时,运行中心立即激活,各相关职能单位和组织立即组织负责人员到运行中心参与协同指挥,根据各方面信息进行现场决策。

(二)加拿大。加拿大在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其在联邦一级专设了公共安全部( Public Safety Canada) ,负责联邦应急管理,下辖政府应对中心( Government Operations Centre) ,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应急处理和相关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等工作。二是有标准化的处置程序。在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都设计了标准化的运行程序,提供通用的术语代码、表格、文件格式和运行手册等文本材料,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通信联络等工作都有统一的规定。三是有统一的接报平台。政府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911 电话,作为紧急事件接警中心,综合处理各种接报警,能够确保各种应急信息的有效收集、整理、决策和反馈。

(三)法国。法国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政部下面设置了民事防务与公共安全局(简称民事安全局),与国防部、警察总局、宪兵总部、气象部门等所有的政府部门,及红十字会、核电站等非政府组织保持信息沟通和密切联系,并具体负责处置各类应急事件。二是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信息需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法国政府组织成立由政府、居民、企业和协会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咨询协商委员会,具体负责与公民及社会的沟通,并及时向公众公布信息、通报情况。

(四)日本。日本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突出反映在东京的应急体系建设方面。2003 年4 月,东京建立了知事直管型危机管理体系,设立了综合防灾部,增加了对NBC 灾害等的应急管理。其综合防灾部由信息统管部门和实际行动指令部门组成。信息统管部门主要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战略研判,实际行动指令部门主要负责灾害发生时的指挥调整。通过这种一元化的信息管理机制,东京有效强化了其在应急处置时的信息统管功能,实现了对各部门分散信息的整合,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从上述几国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看出,各国的优势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专设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可以确保对应急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和管控,保障了信息的集中、有序流动。二是对应急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等进行了标准化设计,有统一的技术参考、程序和各种格式文本材料。三是有比较发达的应急指挥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全面地进行对应急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和等各个环节的操作。

四、完善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的可行路径

从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管理经验,我国在完善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的路径选择上,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国家规划――完善应急信息管理法制――完善应急信息管理领导体制――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基础数据库――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建立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与信息管理系统相对应的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应急信息管理能力评估机制。

(一)加快建立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在现有人才状况下,应首先从既有专业人才队伍和各级政府、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中集合应急信息管理人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专项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应急管理专业水平,适应应急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积极向具有应急管理先进经验的国家引进或交流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并在高等院校中选拔组建专家队伍,储备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确保应急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

(二)建立完善应急信息基础数据库。应在现有国家、省级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完善我国综合性的应急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数据库,主要包括现有各级政府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人员和工作人员,并对此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二是以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为支撑,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数据库。三是以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级政府、机构和组织的应急管理实践为基础,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成功处置案例,建立应急处置案例数据库。四是以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为基础,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库,并按照年龄、行业、知识水平、特长等进行分类。五是以行政区划为划分标准,按照就近原则,建立应急储备物资数据库。六是以国家标准和各类物质的安全基数为标准,建立物质安全性数据库,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灾害源,并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三)明确应急信息管理的技术标准。在应急信息管理标准的制定方面,美国走在了前列,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的标准,包括通用警告协议和紧急数据交换语言等。从我国应急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来看,应在现有的国家标准框架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标准,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各个应急处置环节等的相应信息代码,以及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各环节的相关格式文本材料,并尽快推行,为后续的应急信息综合平台建设节省时间和资源,加快发展进程。

(四)建立统一的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基于我国“一案三制”体系的本质要求、既有应急联动系统基础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发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已成为可能。在功能模块的设置上,则主要从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基础通讯平台、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等方面进行选择和完善。同时,从应急信息管理机制来看,在纵向上应保留各级政府、各单位和各部门在上下级之间既有的垂直信息沟通渠道,且对该部分的信息管理工作以各单位、各部门自行开展为主。在横向上以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和依托,明确设定各单位、各部门的应急信息接收、报送标准和职责,确保横向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明确信息报送职责,确保应急信息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李程鹏,胡建德.基层人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75-76。

[2]刘健,何继军.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人民银行应急管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6):59-60。

[3]刘霞,严晓.我国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挑战与重构[J].政治学研究,2011,(1):94-95。

第12篇

全面掌握我县应急资源的类型、配属、数量、分布等基本信息,建立县应急资源数据库。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范围

1.文体广影局属各单位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小组)和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应急处置装备、应急救援物资、应急指挥平台、应急预案、应急物资仓库、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情况。

2.各企业(文化经营场所)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储存、使用单位广播电视宣传中心,影剧院等重点行业单位基本信息及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应急装备物资等情况。

(二)普查内容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包括辖区应急救援队伍分布地点、人员编制、救援装备、应急演练、救援行动、资金来源、与相关企业(经营场所)签订救护协议等情况。

2.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情况。包括辖区广播电视等行业应急救援专家的数量和专家的基本情况。

3.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基地建设情况。包括辖区所储备的装备物资的品种、数量、质量、主要用途和技术性能等情况。

4.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情况。包括辖区相关企业(经营场所)应急预案和有关部门应急预案(部门预案)的预案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时间、评审通过时间、备案时间、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等情况。

5.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包括辖区各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和相关企业(经营场所)应急管理机构的名称、人员编制数量、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等情况。

三、有关要求

(一)抓好落实,确保质量。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是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科学决策、精确指挥、快速保障、高效实施的重要依据。文体广电局属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科学安排,严密组织,重点抓好落实。

(二)加强沟通,防止偏差。在具体工作中,文体广电局属各单位要与相关部门、企业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和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核实有关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不得漏报、谎报、虚报,防止出现工作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