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2 15:5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与网络、计算机以及通信等相关技术的合称。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纳入了素质教育体系,但由于传统的升学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作为要应对高考这一特殊任务的高中,信息技术这样的副科往往显得没有地位,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也显得相当的尴尬。尽管如此,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成长,课堂教学反思也取得了一些实在的效果,当然也面临着不少的困境。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进行审视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般说来,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借助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规律、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完善自我的活动过程。那么,我们高中信息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如何?可以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自己的教学反思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教学反思的意识。绝大多数教师能认识到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把教学反思作为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来看待。二是有自己的反思方法。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有的教师选择请教专家,有的教师请教同事,有的教师采用个人单独反思解决问题,有的教师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至于教学反思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教师通过教学后记的方式来反思;有的教师通过观摩听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上说明,我们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学形成了自己反思方法。三是教师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反思能力。我们多数教师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教学反思实践活动,有关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但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当今,社会、家长和学校领导仍然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尺度。就学校方面来讲,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有的学校都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写反思日志,但对其内容、质量、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很难与高考学科一样看齐。几乎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兼任其他教辅工作。学校也很少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听课和学习等集体活动。二是教师认识有待提高。教师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教师一方面认为反思对自身发展是有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又把反思看作是额外的负担,没有花时间去反思,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三是反思水平普遍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我们教师信息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教师还只是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反思因此,在教学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四是反思内容单一。普遍采用的反思方法是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较多地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通常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填写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写教学总结没有多大的区别,很少涉及录像法、课例反思法、微格教学、校本教研、教师论坛、博客、Wiki等方面的内容,对教育理论涉及更少。五是缺乏有效的经验交流。在教学反思,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各自为战,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共享反思日志的则更少。主动听课的教师多为新手型教师,听过之后几乎不对同事的讲课提出建议。即使如此,这种听课也仅限本校内部,校际交流几乎为零。

二、两点建议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和认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校长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更新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学校应当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不同特点,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的评定不能随意化,要科学合理,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工作所作的贡献进行积极的评价,提升个人成就感,调动信息科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学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在职学习进修的机会,如提供各种培训、交流活动,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拓宽教师的眼界,使信息技术教师产生一种自觉的内驱力,并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

(二)教师要善于总结。一是要注意充分性。要把每一节课当做一个全新的课题来看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案的设计时,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等方面都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各种学习、帮助、交流评价等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通过相应的教学管理软进行巡视辅导,并进行总结性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才能比较充分的备好教学课案。二是要注意主体性。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教师教学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和教师共同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一方面,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生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参差不齐导致的需求差异,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解。三是要注重实践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以操作性活动为主,这样,课后的实践活动形式应当可以多样化,如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可以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胡晔.教学反思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6).

[2]石焱丹.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1).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64-02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杜威认为,“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研究的中心位置”。笔者认为,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社交手段的流行,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中的作用

1、增加反思参与者的开放度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集体反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脱自我意识,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认识并改变自己,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现代社会充满了信任危机,人们思想趋于保守和固步自封,每个人心理上都习惯于彼此设防。事实上,在公开课后,我们习惯听到的是各种赞许,或许真诚、或许无关痛痒,期待中的指出不足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参与反思的个人和组织的开放度束缚了教学反思的深入开展,从而影响集体反思成果。开放的网络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当我们勇于将课堂视频或音频资料借助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进行共享,当我们将反思的成果通过微博等途径进行传播,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专业社交圈中的同行,或者热心人士能够毫无保留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无需在评价的过程中考虑评价所带来的后果,保证个人和组织在反思中的开放度。在真诚和开放的氛围中,教学反思不断深入,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反思气氛的活跃,形成良性互动。

2、丰富了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是一个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具体可以通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等方法达成,而信息技术为教学反思的进行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博客使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当博客与教育结合产生教育博客,成为教育的一个工具,使得教师能够在一个操作便捷、开放的空间里记录教育随笔、心得或者反思,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成果;也能够基于各种终端,随时随地获得他人的经验心得。微博更是以其简短的特性,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能够更快地进行回复,实现有效交流。

3、拓展了教学反思共同体

基于摆脱自我意识束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倾向寻找一个共同体,借助集体的思维成果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各方面资源的限制,这个临时形成的共同体往往局限于同事或少数同行之间,交流的空间非常有限。

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克服时空限制。基于微博、微信等能现代通讯技术建立的个人社区,能够方便用户通过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是普通的智能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个人社区内,成员可以是同事、同行,也可以是家长、学生,甚至是关心教育事业的其他行业的热心人士。同事、同行能够给出专业的建议,家长、学生能够直接提供需求的方向,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提供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方向。借助信息技术,在一个开放、积极的社区内,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参与,扩大教学反思共同体,既能够实践教学相长,也很好地体现集体智慧的含义。

4、为教学反思提供素材

教学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组或者重构的过程,借助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方便、真实地保存经验载体,为重复经历相同的经验过程提供了可能。例如,借助普通的智能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片断的录制,不仅能够很好地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同时也能够毫无保留地记录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过程中的反应。真实地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避免人脑记忆失真的不利影响。而wifi网络的接入,使得用户可以方便、低成本地进行视频保存,也为视频实时分享提供了便捷通道。借助百度云技术或视频分享网站进行视频保存,然后分享到个人博客或者微博上,一个微教学的交流个人社区便初步建立起来,不仅为教学反思的进行提供了素材,也使得教学反思中的精细化分析提供了可能。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运用中的不足

1、相关应用的普及程度较低

教育博客没有时间、空间等限制,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交流性,成为教师记录教学反思成果、分享教学经验的良好平台。但有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的使用知识和兴趣,以及没有时间及时对博客进行更新,使得在教师群体中开博率并不高。事实上,由于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乐于基于网络来分享个人教学经历的教师并不具备普遍性,远未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即使正在使用相关技术的教师,能够将其专门应用到教学实践或反思中的也不多见。因此,也就限制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中的价值体现。

2、各种社区中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以较为著名的教育博客社区“苏州教育博客”为例,即使阅读数上万的博文,回复数多数在个位数徘徊,甚至是零回复。很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了内容的获取,而忽略了内容的生产;习惯进行口头上几句简单的评价,而不愿在数字社区中深入参与讨论。各种社区俨然成为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工具,失去了社区本应有的理性、交流的精髓。

3、缺乏相应的专业化应用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多数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以体现其教育价值为目标,这也就决定了有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十分方便,甚至没有合适的应用。例如,基于安卓的个人智能终端已经相当普及,基于该生态系统的各种应用也层出不穷。但目前为止,却没有一款专门服务于教师教学交流的典型的应用,而借助其他社交app又容易存在一些需求上的不足。有局部的调查发现,33.3%的教师表示浏览教育博客时,其中的博文没有分类,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也无法找到所需的文章。这无形当中影响了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特征,这也正好契合了教学反思开放性的理想追求。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应用,优酷、土豆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百度云和金山云为代表的网络存储技术,以及各种流行的个人终端,为教学反思的进行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鼓励和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能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顾小清.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2.

[3] 林 雯.浅谈3G技术在显微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13.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合理的安排,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反思。

一、教师要转变陈旧教育观念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应注重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学生在智力方面有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地、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另外,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三、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

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备课,同时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并依据教学内容和搜集资料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而且要保证每一个教学任务都明确、科学、合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各个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这样就能够保证各个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了成就感。笔者在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活动的初期虽然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收效甚微,而且教学活动也比较乱,因为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有高有低。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比较简单,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一些能力不足的学生认为任务难以完成,无从下手,便放弃了学习和探究,最后结果是基本上全体学生都在玩电脑游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生都喜欢玩电脑,而且缺乏自制力,在课堂上玩游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新旧教学模式的过渡中,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会呈现比较混乱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上课时要带着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学生才会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双方才能及时交流。教师应随时随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学环节,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氛围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建构知识。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魅力,让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尊重和喜爱之情,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五、通过作品展示提升学生的信心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有效反思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教学反思少。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本文就反思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做好反思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性教学而言,当前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的基本策略,为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必将先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探析,在分析教材上下足工夫。为使教学更为有效,我们建议在备课与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反思的时候,往往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表层上进行反思,而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教学方式和方法背后的理念支撑。很多人往往就事论事,单就某一个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去思考这样做或不这样做,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优越之处究竟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做法。糊里糊涂地学之、听之、改之、做之,上完课后还是糊涂。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在他的《退思录》里这样写道:我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余年,……然而,退思往事,失误之处不少,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观念指导行为,行为决定成败,专家的教学经历启示我们,只有在教学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有效教学的水平,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专业成长步伐。退而思之,不如思考在前。

具体的如:首先,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其次,发挥备课组的功能,积极参与备课的集体讨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准确、明了、精练,把要教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疑惑,尽量在集体讨论中得到解决。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自己所备的课进行反思改写,直到真正满意为止。

三、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对课堂教学的诸方面作充分的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必能顺利实施,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未必统一,它受教师自身、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监控自身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反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的机智的调整。

(1)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所提问题或所举事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新课的引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好的引入相当于课堂成功了一半。引入得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开讲前三分钟教师切入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到第八章《动画制作》时,在引入时首先广播了一组动画,包括(GIF动画和Flash),看动画时要学生观察,这些动画有何不同(注:GIF动画是平面动画,而Flash可以制作三维动画)。学生观看了这些动画后很激动,问我这些动画是哪里来的。我顺势引导,播放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学生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下载。动画不光可以去网上下载现成的,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听了跃跃欲试,都想亲手制作一个。

很显然,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广播作为课堂的切入语,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极大兴趣。

(2)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达成。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课堂效率管理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实施好三维目标的第一步,“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活动中经历过程,获得方法,体验情感,反过来又用这样的本领去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经历新过程,获得新方法,体验新情感,解决新问题。同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依赖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为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网络设备时,许多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两个设备搞不明白。教师可以这样来教学:

首先,重温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概念。

交换机(英文: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可以是计算机)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路由器英文名Router,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例如要把校园网接入因特网,路由器至少有1个接入口用于外部网络,其它接口用于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互联。

其次,提出问题情景。

①在我们机房内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什么设备?

②我们校园网连接外部的设备是什么?

③路由器能不能直接接入计算机?

在问题提出之后,并不急于让学生来回答,而是先让他们参观机房,实地考察设备的接入情况,同时也熟悉一下设备的外观和形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①②两个问题了。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交换机”,而且交换机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组成我们机房一个局域网。校园网和外部连接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可以直接和交换机连接。第③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用一台计算机的网线直接接入路由器看能不能上网,结果是能的。也就是说路由器可以接入局域网,也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家庭用的路由器直接接入计算机的事实。下面用一个图例来表达一下它们的关系。

四、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

在上完一课时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法、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进行课后反思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即把教学中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例子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

(1)总结精彩片段,反思遗憾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与疏漏之处,需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并对期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进行教学时的镜子。

(2)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伤害学生,虽然这并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幼小的心灵,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导致受伤害学生排挤你和你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要用机智的教学智慧与呵护式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往。

(3)反思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喜欢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但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哪能对他们简单地“一刀切”。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根据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教学有效的保障,教师成长的捷径。常问问自己,我做得如何。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探究性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93-1

“信息文化对课程的影响涵盖了课程目标与理念、设计与开发、实施与评价以及形态与结构等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全部领域。”在笔者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不仅仅是课程研制和开发向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演进的过程,也是课程管理和教学环境向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的过程,从更深层次上讲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和渗透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文化的解构和新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下面本人对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作以不成熟的研究和探讨。

一、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参加江苏省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笔者了解到全国与全省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与趋势,感到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肩上责任艰巨。同时,专家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理论的讲解,也从学生观、教师观、教学决策观上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理论理解层次,促使自己对信息化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从教学的设计理念上,更从教学实际应用层面上都对“信息化”这一名词有了新的认识。

“在把握信息技术给课程带来的变革的基础上,确认教学目标,恰当运用工具,设计并实施教学。”培训中一位老师展示的《多面体》三维演示教学软件就很好地阐释了这句话的涵义,让笔者深切感到软件的设计需要从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着手,根据实际需求来着手。作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对课程目标及内容整体的研究基于探究过程,要给学生尽可能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就如何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引用与教学中,笔者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中《主机结构探秘及选购》这一节的内容为例简要阐述设计思路:

本章节在设计时,笔者将教材中教学内容传统的安排方式模块化、项目化。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尝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为项目任务贯穿于教学中,并将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却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自成体系。本项目是对课程二次开发可行性、可能性的一次实践及验证。在本项目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选择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案例,以学生探究为中心,让学生通过项目子任务的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挑选主机配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课堂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况下,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整合,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而获得。在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手段,如借助网络平台发送学习资源包给学生,通过任务导案、学案及试题测验并结合教师演示讲解等方式来突出本项目的重点;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物观察、游戏软件测试题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讲解点拨、启发引导、跟踪释疑来化解本项目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本项目学习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呈现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笔者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理念贯穿始终,通过“佳片有约,导入情境;任务驱动、小试身手;三言两语、总结归纳;综合评定、精益求精;项目拓展,步步登高”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项目的教学。

首先通过广告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引发学生产生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欲望。接下来,创设配置电脑部件的情景,从而引出本项目需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将项目进行任务分解,经历网上模拟购置主机部件的探索过程,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分组竞赛等形式进一步掌握并归纳主要部件的性能参数及选购方法,通过市场调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新课改在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要求多元化、多样化,因此我在评价环节,在评价表的设计上从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应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项目评价表的填写。

课后组织学生到电脑商城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考察结果与网上商城比较并将最终得出的选购结论发送至教师指定的邮箱。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63-0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开展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然而,现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仍存在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教学反思环节不完整以及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贯彻落实教学反思以及加强教学反思经验的交流,不断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1、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

现目前,我国并未将信息技术纳入到高考中,使得学校和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视度不够,导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反思深入度不够。现目前,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大都仅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未能深入思考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应用的成功之处及课堂教学对学生宏观及微观层面的教育问题。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还体现在教师教学反思时间有限上。现目前,大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时间大多都是在课后,课前及课堂中教学反思相对较少,然而课前反思能够提高课堂预设的科学性,课堂中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以及课后反思缺一不可。

2、教学反思环节不完整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包括认识教学现象和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对措施进行实践验证。对措施进行实践验证能够有效检验上述三个环节形成的问题解决措施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优化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忽略了对措施进行实践验证这一重要环节。

3、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

现目前,大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其反思方法都相对单一,大多都采用在备课记录上通过反思日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一事件或偶然观察得到但不成系统的记忆而进行的教学思考,这是教学反思的存在价值,若教学反思仅仅进行简单的日志记录,无法发挥教学反思的价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观察,收集相关教学数据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教学反思价值,同时还可以结合微格教学、录像法以及博客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间教学反思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措施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当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

科学的教学反思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反思质量,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较大,对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意识不强,认为在教学不存在问题时没有必要进行教学反思,这种错误教学反思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对教学进行系统的反思,并树立正确的反思观念,同时还应当具备发展眼光和问题意识,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教学行为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科学合理制定和设计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2、落实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内化教学的过程,为了发挥教学反思的真正作用,还应当借助实践进行检验,教学反思只有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才能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落实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再进行教学实践检验,不断发挥教学反思的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为了落实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注重课前、课后反思,在课堂中对教学反思进行验证以及改进,并对反思经验进行及时总结,注重教学反思经验的积累,以文本形式记录教学实践反思结论,不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3、加强教学反思经验交流

不同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同一教学现象的教学反思结果各不相同,因此,应当加强教学反思的经验交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经验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相关专家进行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师可以和理论著作进行交流,如查找资料、书籍等方式。此外,由于学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教学反思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现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仍存在着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教学反思环节不完整以及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贯彻落实教学反思以及加强教学反思经验的交流,不断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1] 王海燕.常会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86-89.

[2] 孙红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知识;网络教学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以动手能力为主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内容也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都有学生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在问题发现与解决沟通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放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信息问题的能力上。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的意义

高中是人生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教学反思便是有效方法之一。

1.1通过反思可以广泛深入的思考问题

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能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能够发现自己和他人原有认识的错误和不足,摆脱原有旧的思维模式,找到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反思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整合的过程,能够将各种知识同化和迁移,完善思维过程,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

1.2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反思可以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很多问题,教师通过反思问题,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师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通过反思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反思中能够不断积累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经验,尤其是一些典型事例的思考,长时间积累后,大脑中形成丰富的知识库,经过梳理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之成为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师,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反思的方法

2.1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是主导者,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在不断发展,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反思支配这些教学行为的教学观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依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思考方法与自学能力。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使教学观念真正转变为教育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等。

2.2反思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更能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更能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应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时应该总结分析后运用其他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模式有:练习模式,演示、讲解模式。

练习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上机技能操作,因为学生要想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应用技巧,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可以选取多种多用的练习方式,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00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演示、讲解模式:有些知识,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讲解,电教设备即可演示丰富的信息,使学生从感性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变难为易,使学生易于接受。

2.3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联系实际,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如:学习Excel软件时,学完数据搜集相关知识时,应该让学生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销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

结束语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和反思,结合教材教案和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考核计划,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具有丰富知识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卢顺利.反思: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6期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整合;实践;思考

一、传统式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1.很难打破时空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构建与重现

一些教学曲目涉及的是异地异国,或者是历史久远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从语言上进行描述,很难把曲目涉及的一些细节给重现出来,因此学生没有视听的感受,对曲目也就没有丰满的感觉。

2.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手段重理论与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多是“一架琴”“一块板”“一张嘴”“一台机”的“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使用一架风琴或者是一架钢琴,用一块黑板写写有关乐理知识,老师一张嘴进行领唱或者范唱,条件好的学校会配上一台录音机放一下范唱。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枯燥的模式,单纯性的技巧技能训练及枯燥的乐理知识产生厌倦。

3.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方式单一,很难融入多种教学方式,机械呆板

传统的音乐课中,因为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只能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除此之外,很难采用其他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或者是学习,因而使教学方式显得机械与呆板。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的实践

1.利用多媒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外在客观的审美体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学生人格与品质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音乐课中创造良好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情境犹如阳春的初绿,可以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世界中,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配以画面,打破时间的限制,回到古代的空间——皓月当空,微波粼粼的江面上泛一兰舟,文人骚客行吟船头……学生不禁沉浸在民族乐曲展示出的清远舒雅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背后的人文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音乐课除了承担审美教育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操与高贵品格的人。因此,小学音乐课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并且也只有重视体现教育的这一功能,学生才会对音乐课有更大的兴趣。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一个短片,简介了阿炳的一生——如何从一个浪荡公子成长为一个饱经沧桑、思想沉重的民间艺术家;创作《二泉映月》的社会历史背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深深地理解了阿炳的情怀,明确了音乐具有传承思想、感怀人生思绪抱负的功能。学生在理解阿炳音乐的基础上,也知道了做人当持重,从艺需刻苦的道理。

3.利用信息整合技术,灵活构建音乐教学活动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惫。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例如,在学习《动物狂欢》时,我会选择到网络教室上课,让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画板画出其想象的有关场景。通过想与画,学生发展了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

再如,学习与器乐或声乐有关的内容时,我发现班级当中有很多学生在声乐或者是器乐方面很有天赋。于是我布置他们自己到网上寻找与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他们有的找到了演奏或者是歌唱的教程,有的找到了表演视频,有的找到了要学习的内容的背景材料……孩子们展示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除了展示的学生积极外,他们还带动了其他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三、对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反思

1.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要很好地整合,要求老师的“外功”要扎实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教师除了音乐专业基本功(这是内功)必须扎实之外,还必须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熟练掌握并使用(这是外功)。如老师应该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会运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会比较熟练地使用Flash,3dmax等软件;除此之外,还应该会熟练地上网下载视频资料,并对视频的播放格式进行处理转换及剪接加工——因为有时我们只使用某个视频的特定片断。

2.不能把音乐课搞成花哨的展示课

部分小学音乐老师在整合过程中,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的比重过多,搞成了花哨的展示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为了课堂热闹,过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渲染,忽略了学生的技能、乐理、审美、德育等方法训练与培养,本末倒置。

3.切忌用多媒体掩盖教师基本功的不足

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部分老师本身基本功不扎实,于是利用多媒体代替范唱,代替范舞,代替钢琴伴奏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把教师看成“绣花枕头”,对其产生疏远感,课堂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老师哪方面的基本功暂时欠缺,应该在刻苦的练习中慢慢提高。这样学生才会基于教师的“德艺双馨”而亲师乐学。

第9篇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 ;教学提高 ;教学反思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手里摆弄手机或平板电脑,人们可以利用它们通话、发短信、玩游戏、上网看新闻、购物、货币交易等。可见,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013年斯诺登爆出的“棱镜门”事件震动了世界,人们突然意识到信息技术还直接影响到公民的隐私和国家的安全。信息技术如此重要,无视信息技术的影响,必然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学生上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通过不断的上机操作和理论学习,最终完成考试。教学始终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题,让学生具有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所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多数学生早就对计算机有着浓厚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掌握它,并会灵活运用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父母亲一样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让学跟着教走,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学边练,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地学习,自主地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上网了解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在我国,人们称它为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在欧洲,人们称它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人们发现早在毕达哥拉斯以前一千多年,古代巴比伦人就已经知道这个定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提高学习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学生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例如:在教学文章打印这一节内容时,先不讲如何操作打印机,而是让学生探索如何把自己的文稿用A4、16k纸横向、纵横打印,以及探索如何让打印机取消任务、暂停打印服务等。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求知、兴趣浓厚,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轻松,教师教得愉快、顺利,如此便能够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创设和谐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而现在的学生受自己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如果喜欢一个教师,上他的课也会认真一点,如果不喜欢教师,可能讲的内容再丰富,再有吸引力也不愿意听课,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情趣的因素之一。

在计算机实践课中,边疆地区高中,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计算机少的情况下,应采用分组教学。不同的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不同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大,教师在一节课上一个一个辅导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充当“临时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临时老师”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的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教师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后进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缩小个体差异。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注重个别学生辅导,帮助保持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教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来转去,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导致疲塌厌学。上课时部分“后进生”只知道玩游戏,对教师授课内容感到厌倦,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作业。因此,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可大力提倡小组团队合作或协作,效果同样不错甚至会更好。

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并让声音根据需求暂停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看两份幻灯片,一份幻灯片是有声音而另一份幻灯片无声音,声音循环播放,并在点击鼠标时声音暂停了;让学生比较一下两份幻灯片的优劣;强烈的对比,勾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插入声音,并分享各自的作品。

四、注重因材施教,抓精讲多练

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必须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运用多媒体分类显示屏就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去自我控制、自定步调;加上软件设计具有重复再现功能,某一部分教学看不懂时,可以反复多次再看。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学生有问题了再讲,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

此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如编辑本班一张主题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

总之,先进的技术为学科教学,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宽阔的舞台。相信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一定能创设出更多的优质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 梅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2011年08月01日

[2] 徐克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2011年12月01日

第10篇

一、 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真正价值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且各个学校的设备与学生人数都不同,能否达到一人一机,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所为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因此我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并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分组,将两人分为一小组,一种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组;另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若询问一个班的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全班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更要吸引他们,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从而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讲多练。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少,学生盼着上信息技术课,如果坐在机房里,只能眼睛看着老师讲,那么原有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掉。在学生练习操作或完成任务时,可给学生播放悦耳的轻音乐,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有了极强的参与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

2.利用形象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 WindowsXP 中的“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就这样讲解:“同学们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穿插游戏,安排竞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 Word 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用好“小老师”,师生相互协作

上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辅导量大,经常是多个同学同时提问,教师常常辅导不过来,就应开办兴趣小组,辅助课堂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实际学习的需求,办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而这些学生回到班上,就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在课堂上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如教学 PowerPoint 时,课本上已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的非常清楚了,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后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一步讲学生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挑选学的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这样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主动练的集体自主活动旋律,又使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开办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也为参加各项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如参加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因此开办兴趣小组,可为一举多用,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五、组织竞赛,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11篇

一、使用网络学习媒介,强化空中课堂作用

传统的课堂相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堂来说比较封闭,首先它的地点是固定的,且局限于某一班级,而网络学习媒介的出现却极大地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它把异地的课堂教学轻而易举地“搬”到我们的课堂,把异校的名师们“请”到我们的课堂,将各种教学资源与我们的课程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将学习内容有效拓展,让学生们随时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这样的空中课堂,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受教育,每个人都是教师,每个人都是学生。如果仅仅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网络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更广阔的时间和学习空间,更灵活的学习和展示形式,更自由的对话和交流方式,从而将学生的生成性信息,形成系列的成果资源。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强化“空中课堂”的作用,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网络学习,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标和速度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共享其他学生的研究成果,营造出浓厚的网上学习氛围。

二、凭借网络学习环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实践表明,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以其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等优势,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发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性发展。现代教育的课堂应大力推崇个性化的发展,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尊重学生学习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教育课堂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因此大多采取群体性教学原则,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利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发挥便捷的操作优势,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认清自己的认知风格,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发现适应自己的学习策略、安排好适当的学习步骤、调整好适时的学习速度,遇到学习问题或者想要深入学习和探究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向教师请教,并能得到老师的指点,同时获取反馈信息,这种个体性的差异便会真正地被发现,促进了教学上的平等性,大大促进了个别化的建构。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主动获知。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具有“非中心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中预设的分配和传授,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主动性。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使他们对课堂有所期待,这样他们挑战学习的信心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才能运行,学习的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中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加以辅助,将微观的事物以宏观形式呈现,将抽象的例子用具体方式表述,将呆板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这一优势的充分利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并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3.互动提高。传统的学习模式以学生听、写、读为主,他们之间交流相对较少,偶尔地讨论,看似场面很热闹,也仅仅流于形式,难免有学生滥竽充数。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学习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中尤为普遍,在这种交互式、合作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和沟通,真正将合作学习的模式落到实处,营造出更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创设优质教学情境,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热衷于网络聊天、游戏,此时教师应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重点关注生成化的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和热情,挖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在给学生上《flas制作》一章节时,预热阶段首先问他们是否喜欢看动画片,接着提问他们: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让你们自己来制作的话,你们想要做什么样的动画片,这就很顺利地让他们每个人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点,记录下他们自己的构思,再根据已有知识,观察需要完成的作品,找到面临的困难,再思考哪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哪些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效果良好。

四、整合其他课程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第12篇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是新浙教版2013年6月第1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了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后在以下环节中运用了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春天,许多植物开着美丽的花朵;秋天,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鸟类总是按照它特有的方式筑巢……生物不断地通过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来适应周围变化的环境.

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的生命活动是怎样调节的?

出示多媒体课件:(1)燕子低飞视频;(2)蚂蚁堵洞视频;(3)斑马迁徙视频.

师:你们认识它们吗?了解它们?请大家说说看.

生1:第一个视频是燕子低飞,这说明天将要下雨.

生2:第二个视频是蚂蚁堵洞,这也说明天可能要下雨.

生3:第三个视频是斑马迁徙,这说明气候(季节)将要发生变化.

生4:以上这些,说明了动物的很多行为可能与天气、气候或季节等变化有关.

2.阅读教材,分析归纳

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在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并出示猫头鹰和老鼠的昼夜节律图片,然后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1)猫头鹰和老鼠在昼夜变化时是怎样活动的?人类的昼夜活动规律与它们相同吗?本地区哪些动物有与猫头鹰类似的节律?(2)你能举出植物行为随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实例吗?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图片,进行讨论,得出了:①猫头鹰和老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昼伏夜出的昼夜节律;②引起上述节律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等;③列举了与猫头鹰有类似节律的有蝙蝠、蟑螂、黄鳝、黄鼬、蛇、猫(白天懒洋洋、晚上特别有精神)、刺猬等.这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猫头鹰有类似节律的动物以及其他节律性为行为的动物,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动物的节律.接着教师提问:动物能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那么你认为植物能否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呢?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也能.并根据已有经验,还列举了夜开花、水仙花等.

师:(质疑)植物对环境中的什么刺激做出反应?要求学生进行猜想、交流.教师播放向日葵花盘跟着太阳转、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捕蝇草捕捉猎物的教学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讨论,并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放置于窗口的盆栽植物向着光源方向生长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交流、分析归纳,得出了是光、地球引力(重力)、触摸等影响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三、知识迁移,思维拓展

师:除了光、地球引力(重力)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环境因素对植物行为有影响?

师:(演示)对含羞草分别用光、声、触碰含羞草的不同部位(含羞草两株进行对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含羞草各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得出了:通过触碰能使含羞草的叶子合拢,并且还认识了羽状小叶是最敏感的部位.我们把这种刺激叫做向触性.

接着,教师把一周前准备好的蚕豆发芽的两个广口玻璃瓶出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交流很快得出了:根的向地性生长(向地性)、芽的生长(背地性或反向地性).

思维拓展:出示多媒体课件 (1)在一只烧杯中泥土一半干燥、一半湿润,猜测幼苗的根向哪侧生长?它具有什么性?(2)在一只暗箱中放一株植物,侧壁开一小孔,预测该植物的茎如何生长?它具有什么性?(3)在U形管内放有较湿润的泥土,其中一边泥土含肥多,一边含肥极少,U形管中央开一小孔,将一株植物栽入,观察植物的根向哪侧生长?它具有什么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及其反思

以上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导入本课时,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视频,这是教师设计的课前准备,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将其带入情境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老师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开始了饶有兴趣的学习.

教师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和搜集的有关动植物的图片或录象穿插制成多媒体课件,并伴随着教学内容的进程在课堂上演示.学生看到自己搜集的信息被老师运用到多媒体中,自然升腾起无限的自豪感,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无论是阅读教材,还是小组交流讨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不仅知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珍爱动植物的情感.课后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表示:这样上课太有意思了.古人朱熹说:“教书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本节课正是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才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科学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传统教学弊端中的科学教学内容是描述、讲解、实验,不能用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科学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比较直观.

以往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采用讲授、实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相关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3.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创设互动情境,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互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创设了“向日葵花盘跟着太阳转、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捕蝇草捕捉猎物的教学录象或图片”这一教学情境,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体验感受,通过多媒体课件,理解了植物也能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体会植物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进行体会交流,其它小组及时给予补充.这样,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积极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提供交流机会,搭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人脑风暴”来说,许多独创性的方法都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往成为独立的人.创造心理研究表明:阐述、争辩、议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人机合作等,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工程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动、学会分享,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问题,养成学会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当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信息,拓展了学生网络实践、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在这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将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之中.

(3)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