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建设规划

信息化建设规划

时间:2022-11-10 08:3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建设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建设规划

第1篇

关键词:规划 区域 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 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 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 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 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 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 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转贴于 六、 评价、检测机制:

第2篇

第一,信息化管理也使得民众能够随时知晓交通方面的信息,能为民众的出行提供指导。这是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人本化体现。现在各基础行业都强调必须以服务群众为理念,以方便群众为宗旨,信息化管理正是对人本化理念的响应。

第二,信息化管理为交通行业的决策人员提供了真实详尽的数据,有利于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同时也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数据的把握非常重要,只有根据真实数据反映的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对以后的管理作出合理的布局。

2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的途径

2.1遵循科学发展观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偏废,交通运输行业同样要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不仅要寻求发展速度,还要寻求长远发展,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大局,以公共利益为重,协调各方的利益,以方便群众为先,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公共服务性。

2.2合理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可以合理安排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数据为基础,因此要通过互联网搜集各地的交通信息,形成汇总,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再反馈给各地,形成双向的建设模式,以各地的数据指导决策,以合理的规划指导各地的信息化建设。建设规划要给各地提供一个整体计划,展现全局思想,比如建设的目标、基本原则、各项标准等,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同时还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每个阶段的任务,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2.3健全创新管理机制

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也很重要,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须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交通运输部门有必要组织专人成立相应的机构推进信息化建设,机构的设置不能流于形式,必须确保有专业人士的参与,也要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同时明确各自的职责;中央制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可能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符,这需要省级交通部门深入本省基层,进行实地探查,根据本省特点制定本省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不符合本地实际的标准作出调整;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要拓宽融资渠道,对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信息化建设还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日常的信息管理,信息的录入、修改和撤销必须经过相关程序,确保系统内信息的准确性,为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提供制度保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中信息化管理的落实。

2.4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优化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设施,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比如信息系统的存储量、网络的流畅性等,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应用水平,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先进的设备。其次,要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改进管理模式,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升级软件技术,以达到管理交通运输的目的。

2.5加快信息系统整合

加快信息系统整合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尽快实现系统内部硬件的联通,二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实现信息互通;收集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实现信息的汇总,并逐级推行下去;明确信息收集的规格和标准,确保收集的信息可使用。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禁止工作拖沓,禁止弄虚作假;在信息交换过程中要保证需要的部门能及时获得信息。同时,要加大人才的投入,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既精通计算机,又对交通管理精通的人才,因此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内部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对新引入的计算机专业人士要进行交通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最后,要挖掘信息系统的功能,以更好地为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同时建立监控系统、个人身份认证系统和交通指挥系统,以更好地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必要时还可以为国家公安部门提供线索。

3结论

第3篇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贯彻《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坚持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按照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司法行政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司法行政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工作效率,为推进法治连云港建设,实现快速崛起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市司法局的统一领导下,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各县区局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逐步联成广域网络。

(二)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稳步推进。在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重点推进办公应用系统和各种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入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推广应用。要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分段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使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相衔接、相配套,避免重复建设。

(三)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要统一标准,规范运作。凡有国家标准的,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暂无国家标准的,应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实现全系统上下联网,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在市局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实现有条件、分层次的信息共享。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确保网络系统安全运转和信息保密。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全市司法行政信息网建设进度,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全系统内的计算机联网,并与市政府、省司法厅实现互通互联;逐步实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在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宣传司法行政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反映法治连云港建设成果。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建立内部局域网。市局在机关各处室,各县区司法局在局机关和司法所、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之间建立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实行网上办公,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全市系统远程信息网络。在建立内部局域网络的基础上,依托市局信息网,实现市司法局与县区司法局、乡镇司法所及直属处所远程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3、建立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市局建立电视电话会议中心,与省厅会议中心联网;各县区局建立电话会议系统,实现三级会议系统互通。

4、建立司法行政网站。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宣传司法行政工作和法治连云港建设成果,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决策。为确保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市局办公室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组织协调;制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及技术标准;对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全系统各单位也要确定相应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4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第5篇

王清遇到的这个问题,是由于他长期以来养成的只重视信息建设中的技术问题,而忽视了其中的工程经济学造成的,这也是由技术出身的CIO的通病。 CFO是CIO的伙伴

在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对信息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而且大家都对其作用充满了憧憬,因此对信息化建设大多从技术层面来考虑。信息工程项目预算成了摆设,CIO对资金的支配随意性过大,造成了项目决算普遍要高出项目预算许多的情况。

极少数CIO和系统集成商还在项目计划时有意缩小项目范围,把一个完整大项目中的一部分包装成一个独立的项目,以低廉的预算来诱惑组织上马。项目运转后,组织才发现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此时大部分组织只能被迫追加投资,继续上新的模块。

例如现在医院软件开发企业把项目的子系统划分得很细,一般都有四、五十个,如病案室的业务被划分为病案管理和病案统计两个子系统。

有些系统集成商在提供给医院的信息化项目预算时只包括病案管理子系统,而又不详加说明。 系统实施后医院病案室发现自己的业务缺了一块,无法正常工作,找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商拿出合同,上面只有病案管理,而没有病案统计。因此医院只有再掏钱来购买病案统计子系统,不仅耽误了工作,还从议价的优势地位变为劣势。

由于经历了这些曲折,组织在继续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变得清醒和明智。公司把IT投资的计划权交给CIO,而资金的决策权和效益的评估权交给CFO来承担,这种做法可以降低组织的信息化实施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组织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种制度化进步,有效地保障了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相应地,对CIO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IO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沉迷于信息技术难题的解决,而是要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为组织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

作为公司的CIO,王清必须首先做好公司信息化的规划和资源调度工作,要“从工作来了再要钱”向“在工作实施前就先做好计划要到钱”转变。

王清可以依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制订一个本组织的信息化中长期建设规划,通过评估来获得组织领导的首肯,并作为一个子模块归入组织的整体建设规划之中。 以共同的语言对话

每年CIO依托这个信息建设规划来制订IT部门的年度信息化实施计划,在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时,要对其中具体项目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可行性进行研究,对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投资的额度、投资的效益、采用的技术、所处的环境、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价,以确定项目的投资价值。

与CFO打交道不能用CIO的技术术语和行政命令,而是要用CFO熟悉的收益投资比、投资回报期分析等技术经济分析指标,而且在这些技术经济分析中的效益不能只计算项目实施获得的直接效益。

我们在计算投资价值时,不但要计量项目的直接效益,还要计量项目实施后通过间接方式获得的间接收益和其它收益, 衡量出IT项目真正的投资价值,让IT部门在CFO心目中是成本中心的观念向是效益和利润中心转变,让IT项目在CFO心目中成为成本降低的发动机,从“节流的对象”变为“开源的工具”。

面向业务,做弹性规划

CIO也必须克服自身要把系统升级到最新的技术冲动,为此在组织信息化建设中要变技术拉动为业务驱动,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新的技术应用,应以满足业务需求为核心,用相应的改进和二次开发来圆满解决业务演进中伴生的问题。

为此CIO必须与CFO达成共识,每年按照组织的信息化规模安排一定数量的技改和维护预算资金,在做好信息系统的纠错性维护的基础上,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及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信息系统的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由于信息化项目临时性、独特性和渐进性的特点,项目计划在本质上是基于对未来的估计和假设进行的预测。随着项目的进行,很多问题才能逐渐完善和精确,在实际过程中与计划难免有差异。

第6篇

为进一步加强对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健康深入的发展,根据《**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乌政办〔2007〕303号)(以下简称办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职责:统筹领导我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研究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信息化办),办公室主任由王延年兼任。

办公室职责:具体负责全市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建设,负责对全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初审,做好项目的监督管理、验收评审和效益评价等工作;负责领导小组日常管理工作和专家协调工作。同时邀请自治区、兵团、IT企业和我市各类信息化建设方面专家,建立**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专家库,主要职责是为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评审、验收评估等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承担执行项目的社会监督、后期评定等工作。

二、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

申报单位填写《**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表》(一式三份,加盖单位公章)(表格请在“**之窗”/-网上办事-表格下载栏目下载),严格按照《**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编写可研报告(含电子文档)报市信息化办,市信息化办按照类别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在15个工作日内召开专家评审会,按《办法》对项目进行初审。

(二)项目实施。

项目建设单位制定项目计划任务、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建设进度等方案报市信息化办审查备案后,按照《办法》规定,确定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标准,进行项目招标,按照设计和实施方案施工。

(三)项目验收。

市信息化办按照《办法》规定,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信息化项目进行验收;在项目稳定运行后,通过对比分析项目的工程质量、运行状态、投资效益等情况,对项目进行总体评价。

三、具体要求

(一)依照办法,统筹规划。

《**市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是依照中办、国办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而制定的政策法规,是全市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划依据。各项目建设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按照《办法》规定,履行申报立项、招标实施、验收评估等各项流程。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切实履行好组织领导和科学决策职责,根据我市及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确保政府投资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市信息化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审计局等单位要按照《办法》要求,各尽职责,加强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推进全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健康、有序的开展。

第7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大学;建设规划;信息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34-03

一、前言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实现业务处理电算化为主要任务的起步阶段、以校园网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网络化校园建设阶段和以信息服务集成为主要任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

以中南大学为例,我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等业务以来,陆续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已建成了以校园网、校园一卡通系统、公共数据库平台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精品课程库、网站群等为代表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群,以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为代表的业务处理系统以及以信息门户、迎新离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跨部门信息系统,不仅已能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还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技术服务、跨部门系统建设和自主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1]

但和国内高校一样,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面临许多问题,[2]信息化需求多样化、水平差异化、服务个性化的挑战依然存在,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的任务依然繁重,随着应用的不断丰富,数据越来越多,系统的运维越来越困难,出现了信息化时代新的工作低效率问题。[3]

二、数字大学及其定位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教育信息化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宽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面对新的形势,重新审视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种种问题,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数字化校园关注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数字化、网络化上,建设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校务管理和校内服务方面,对学校教学和科研支持不够,虽然有学者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问题[4]和数字化校园中科研支撑平台建设问题[5],但服务教学和科研并没有成为当前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的中心任务,因此,要克服数字化校园的不足,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必然要开展数字大学建设。

数字大学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时间和空间维度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深入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优秀成果不断涌现,管理与服务高度信息化,与大学实体相互依存的信息化和虚拟化大学。

数字大学除在现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关注高校各种环境、资源、活动等的数字化,推进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外,还将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范围,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着力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模式、管理服务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实现各项职能的支撑力度。因此,数字大学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更高阶段,在数字大学建设阶段,信息技术将充分展现其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字中南”建设规划

“数字中南”是对中南大学建设数字大学的简称,“数字中南”的建设任务和内容非常丰富。限于篇幅,下面仅介绍“数字中南”的四大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及其支撑服务体系。

1.建设面向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以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建立集移动学习系统、视频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于一体的网络虚拟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开展互动、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构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培养所需的虚拟实验平台、教学评价平台、师生交流平台以及基于“云技术”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社区,鼓励学生与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其他学生一起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其特长,展示其个性;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多媒体教室进行数字化升级,配备无线上网、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反馈系统等设施,方便师生开展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互动式交流等教学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面向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注重新的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用信息技术支持新的教育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要注重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信息化需求,切实解决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支持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用新的信息技术、新的信息平台进行教学创新。

通过建设面向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数字中南”提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信息化环境,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2.建设面向科学研究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第8篇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

第9篇

一、2005年信息化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今年以来,局领导高度重视交通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市局调整、充实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和协调。市局信息中心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并分别确定了局内外网建设的工作人员。另外,领导小组还在局各部门、单位设立了信息工作联络员,落实责任,从上至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二)建立制度、科学管理、规范实施

市交通局为保证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的发展,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制定了每月信息化工作会议例会制度、联络员交流制度;制定了《局网络运行管理办法》、《信息报送统计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完整[本文转载自[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并起草了《交通局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另外,局还向省厅申报了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已通过审查立项。

(三)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市局在人员少,人员兼职多、任务重、缺乏专业计算机人才的情况下,坚持培养、建设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局领导在充分信任、充分放权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各信息工作者加强自身学习,相互交流,在工作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与知名it企业结成战略发展伙伴关系,从而形成交通信息化建设优势团体。

(四)加大投入,基本完善了内外网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以来,交通局加大了资金投入,进行信息化建设。其中,完成了机关内部宽带上网,实现局域网正常运行。完成了局领导及办公室机要秘书与党政网的连接。充实了市局交通政府门户网站并成功进行了网站改版;12县市区交通局政府门户网站已建成,基本形成了以市局门户网站为中心的全市交通门户网站群。完成了站场远程安全监控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部分站场远程实时监控。局机关oa系统已安装完毕,远程公文传递系统安全正常运行。一批必要的办公硬件设备已配备,为下一步交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内网构架初步形成

今年,交通局内网平台构架基本形成。一是完善了机关局域网综合布线系并全面开通宽带网络服务;二是完成了局机关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与省厅专网的连接;三是开发了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初步实现了查询、下载等功能,进一步深化了资源共享,起到了简单网上办公的作用,使内网建设又上一台阶。

(六)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局对交通网站进行了成功改版,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许多具体栏目,版式也进行了调整改进,并确定了专人进行维护管理。经过半年运行使用,新的网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一定的对外宣传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更充实,信息更新率提高;二是点击率逐渐提高,从原来的每日几人增至现在每日100余人,这也表明关心交通的人更多了;三是开辟了网上投诉信箱,留言板、新区论坛等栏目,增强了与市民、业户的互动功能,促进了交流,为更好地利用网站为市民、业户服务提供了平台;四是建立了网站管理维护、信息报送等相关制度,将网站渗透到各单位、各职工的生活工作中,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扩大了网站影响,发挥了网站作用,直接地促进了交通对外宣传。

(七)通讯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对电话线路故障、电话箱破损、油漆脱落等进行及时维修和刷油;局电话完好率达到100%,开通了固定电话与手机虚拟网,大大节省了通讯费用。

尽管今年交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交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工作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于我们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各单位、部门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二是信息化工作经验欠缺,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三是信息化建设分散,信息资源共享性差,需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四是网站建设不尽完善,版式、内容、功能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

二、2006年信息化工作安排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新的一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富有挑战的一年,我们要做好一切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迎接这一挑战。由于种种原因,长期遗留和积聚了一些问题,包括旧的传统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面前还有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墨守陈规,要扎扎实实做事,按照"稳定、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去行事,按照市交通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计划去贯彻。为了进一步做好交通信息化建设工作,针对今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明年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加以改进,积极开拓创新,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此,对2006年工作提出如下安排:

(一)建设重点电子政务业务系统

为了提高交通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逐步规范业务流程,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我市交通发展需求的轻重缓急、平衡需求和基础条件,要加快以下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

(1)完善交通vpn网络信息平台

依托市公用信息平台搭建交通vpn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以交通政务、运政管理、交通稽查、规费征收、路政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应用体系,在现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充实完善交通vpn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网络资源,真正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

(2)建成交通公共数据中心

以省厅交通政务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我市交通数据中心,与各部门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

(3)建成市、县两级宽带传输网络

建立市、县两级交通光纤宽带网,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化,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

(4)推进县(市)、区交通局信息化工程

按照市交通局的统一规划,各县(市)、区交通局要建设市交通局公用信息平台的区域性节点,保障以市交通局公用信息平台为中心,以区县交通局平台为节点的高速宽带城域网的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建设与畅通。同时,要开发建设自己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市交通局信息化中心审核通过后实施。

(5)建成远程站场安全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二)继续加强领导,提高每位机关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把信息化工作纳入个人的目标考核任务,使之完全地融入到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加大投入,完备硬件设施,改进机房建设。改进完善内部局域网建设,提高机关网络办公水平。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落实责任,继续做好统计考评工作。

(三)修改完善《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加强网站建设,做好网站改版和推广工作。建立更多的互动和设立英文版面,更有效地利用网站做好服务工作。

第10篇

1     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主要工具。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将高校职工和领导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建设是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需求。此外,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减少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他们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确认和数据更新上能够节省时间,保证真实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第二,有利于高校管理者科学、高效、便捷地完成管理工作。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高校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教职员工的动态信息、人本资源配置、绩效情况。同时,教职员工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学校的规章制度、通知、自己的薪资情况等。第三,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共组的公正公开性。尤其是涉及个人利益的职称考评时,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评定。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但是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仍旧比较落后。第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研究慢。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仍旧将工作中心放在人事管理上,不注重对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的参考应用,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度较低,难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数据。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仍面临很多挑战因素。第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支持。高校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不够重视,再加上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产品的自主研发和购买都需要大量资金,管理者囊中羞涩,难以为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三,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软件产品不规范、生产厂家资质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某些软件厂商的软件产品只满足了自身销售要求,并未全方面考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进而导致人力资源软件产品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不匹配问题。

3     高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有效策略

3.1   做好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准备工作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衡量高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高校应针对本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应满足适用性、渐进性、配套性、可实施性原则,千万不要脱离实际,得陇望蜀,妄想一步到位。如果规划与实际情况相脱离,那么就是一纸空谈、毫无作用。应用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不仅会增加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还会拖延实行时间,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实际运行不断调整和变化。因此,高校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第二,注重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不仅基于技术要求,更基于管理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实施和开发。因此,加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操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设备应用技巧,还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未来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才能迎难而上、及时适应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3.2   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

高校必须构建满足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储存、更新、应用高校内部人力资源数据信息。所收集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3大类,分别是人事数据信息、教学信息、学术成果信息;构建步骤分为以下3步。第一步,选择数据库架构。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数据库框架结构有C/S结构、B/S结构及C/S、B/S混合结构3种。B/S结构通用性比较强,任何浏览器都可以使用;C/S结构相比于B/S结构的通用性没有那么强,需要通过专用软件服务器实现数据系统功能,受到地域限制因素比较强,但基于这一结构设计出来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操作界面个性鲜明、反应速度快;C/S、B/S混合结构结合了两种结构的优点,应用这一结构,既能够提高人机界面的操作性,简单步骤,还便于用户远程登录使用。第二步,确定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需求。在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业务分析之后,可以确定人力资源部门的功能模块,然后在这些模块的基础上设计数据库。第三步,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如从员工档案、各类文件、员工自我反映信息资料中进行收集,收集完成后,将数据信息整理入库。从构建数据库的步骤可以确定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务履历信息、学历信息、职称信息、技能等级信息、奖惩信息、人才信息、证书信息、培训信息、护照信息、家庭信息和其他信息等13个界面。高校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第一,数据信息共享、跨数据库查询和统计功能。也就是说,通过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能够对职工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维护,能够统计发生变化的数据信息;第二,具备与Word、Excel等办公表格和文档工具相互接连的功能;第三,具备可扩充性功能,也就是指建立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添加、更新数据信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信息滞后、数据库信息匮乏等问题;第四,具备异库转换功能,所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应采用C/S、B/S混合结构,应用这一结构为信息化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进行相互转换。

3.3   构建校园网、加强数据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校园网,具有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等特点。校园网能够满足各个部门传输数据信息和数据信息共享交流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构建,同时,还应加强数据信息的规范管理。首先,加强对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具体包括员工就职经历数据信息、考勤数据信息、薪酬数据信息等,保证其真实无误;其次,加强高校基本业务数据信息管理;最后,做好人力资源数据库的优化工作,具体从数据库逻辑结构优化、SQL查询语句优化两方面开展。从数据库逻辑结构方面来看,将数据文件信息和日志文件信息进行系统分布,对提高数据库性能非常重要。此外,高校应将各种存储表进行规范管理,将两个相互关联的表放在不同的物理存储设备或者使用SQL分区技术将大表进行分割管理,这种数据分离的形式能够优化数據库性能。尤其对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而言,数据信息不断增加、访问量比较大,严重影响数据路的运行速度。通过这种“使用分区”方式,将大表进行合理分区,当表和索引变大时,可以通过数据自动分区的方式来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速度,既能节约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又能节省数据查询时间。从SQL查询语句优化来看,可以优化算法结构的简单化方式,也就是在查询语句设置时,尽量设计简单的算法结构,尽可能限制结果集航数。同时在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时,如果可以最好不要使用WHERE查询语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搜索引擎通过索引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进行查询扫描。

4     结 语

第11篇

(一)企业拥有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对于企业来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需求,而不是追赶潮流。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初期投资巨大,同时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持续投入人力和财力,涉及到企业从管理、营销到生产一线各方面的变革,耗时耗力。只有出于当前工作与未来战略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并利用信息化系统。如笔者所在企业,主营燃煤发电、生产销售电热及其附属产品,并提供相应的管理与技术服务,是江苏省重要的电源点,行业内各个企业均在大力的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远的计划来看,都有着相当迫切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二)企业内部需要拥有自己的管理与技术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但是所使用的信息化技术并不是一次购买就能解决的。从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开发、投入使用以及到后面的维护,都需要人员深入了解并熟悉,确保信息化项目成功部署。同时信息化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升级的。对于企业来讲就不能期盼可以购买到一个一劳永逸的信息系统,也不能够指望系统开发单位会提供永久性的维护服务。为此,企业需要拥有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的信息从业人员队伍,并且设立相应的管理职位,如企业信息主管(CIO),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通过企业自身人员深入参与到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应用以及维护,可以充分保障信息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笔者所在企业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信息化建设,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并且设置了企业信息主管(CIO)岗位,制定出了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拥有一定的管理与技术基础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业化与自动化的基础。如果企业的技术基础较为落后,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不足,那么信息化建设就会失去必要的发展平台。同时,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信息化的知识与意识,企业的管理机构也需要合理稳定,如果企业管理混乱,那么就难以有效实施信息化建设。笔者所在企业成立于2002年,成立之时就积极的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公司结构较为稳定,公司的自动化与工业化基础都相当扎实,这些都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技术与管理上的基础,企业成立伊始就搭建了主干千兆、百兆桌面接入的生产网络和行政办公网络。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整体规划,按需建设

信息化规划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之下所制定的,需要对企业管理与IT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以及战略,制定出信息化系统的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信息化目标与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对于不同的行业,其业务不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相应也不同,如果要借鉴就需要从同行业的企业中进行借鉴。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需求,来选取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所规划的内容分阶段实施或者是整体实施。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可以在规划的框架内开展建设,为今后集成共享以及统一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另一个方面,良好的整体规划可以避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数企业曾出现过的信息系统五花八门,数据难以集成形成信息孤岛等各种问题。当前笔者所在企业已经建设了多个管理系统,这些系统都已经融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些系统的实现都是建立在统一的规划之上的,相互之间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与通信。

(二)先易后难,兼顾效益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规模以及所拥有的资金,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成本控制,在对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也需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先从对当前所面对的一些较为急迫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出发,同时也可以从那些较为简单的项目先开始,这样所需要的投入不会太多,还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兼顾效益,这里的兼顾效益不仅仅是注重短期效益,同时还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长远效益出发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对信息化进行投入的过程中,使得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够反过来推动企业效益改善,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方式下可以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一个投入、收益、扩大投入、扩大收益的良性循环。例如:企业可以先从网络建设和安全防护建设出发,建设一套完善先进的网络平台和安全防护平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平台;建设一套企业门户、协同办公系统和ERP系统,为企业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等使用率高,效果显著的软件系统。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

一、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二、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

2、我院的建设现状

笔者所在单位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后经省政府评估认定为技师学院,学院参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先后被授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行为引导教学实验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市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市级文明单位”等,是一所颇为典型的职业院校。

随着近年来政府政策的不断引导,以及学院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凭借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学院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管理手段等方面加大投入,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得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和用户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起步较晚,投入相对较少。自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就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公共数据库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多个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

(2)缺乏有效的数据标准与数据共享。校级数据标准缺乏,无法形成有效数据积累,给领导辅助决策分析及数据统计造成障碍;各业务独立建设,数据难以共享,给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带来困难;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做的不够。

(3)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部门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我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以人为本,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的生活环境,最终提高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原则

分步实施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完善基础原则

突出应用原则

实用发展原则

2、总体框架规划

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支撑环境,将计算机网络引入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

根据规划目标,我院计划通过四年时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基本建成一个先进的数字化环境,通过一个统一、开放、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门户中心,以门户的方式提供信息与共享等多种应用服务;通过一个全方位、整体性、多层次的、有高扩展能力的、易维护易管理的安全体系,有效保护网络资源和服务;通过一个高性能的、容错的、关键业务负载均衡的、安全的、易维护易管理的、有高扩展能力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实现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使我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数字环境中,教师能够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环境和教学环境,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培养优秀的学生;学生则能够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掘个人潜能。因此立足于师生需求,改善和提升学院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工作,这些环境的组成和改善主要围绕校园的管理、资源和服务三大要素展开。

“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升我院综合实力的目的。

按照整体规划,我院整体建设项目可分为以下几项:

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标准体系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各类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集成建设

信息安全体系

运维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