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03:0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高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七年级的信息技术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或工作特点分析:
从这两天上课班级情况调查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对信息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班级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小学学过电脑,而有的班级有一半的学生学过电脑,有的能利用网络查找所需资料,有的会用QQ聊天,有的对电脑一无所知。文本编辑等基本知识很不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感兴趣,没有目的,上课只想上网、打游戏等,这给教学将会带来不便。为此打算采用分层教学,学生互帮互助的教学方法,每节课给出不同难易程序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有选择性的完成,但至少会完成一个任务。本学期内容要是WORD2003的操作。这对学生来讲没有什么味道,不感兴趣,这就会导致学习效果变差。
二、教育教学目标:把握好初中阶段的信息基础教育,本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最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能够将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连线组装;能利用网络查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料;使学生有个正确使用电脑、保持机房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措施:
1、教学方法一般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内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学生及时操作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不能教师一人表演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引导下,自我探索、发现,并通过上机体会掌握操作技能。
2、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惜电脑,不人为破坏教学场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自觉抵制盗版和拒绝网上不健康信息。
3、加强微机房的日常管理,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软件、示范文档、练习文档、安全上网),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4、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
5、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相关课时中,安排一定量的任务(项目),应用小组合作、分组交流、作品展示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和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6、利用因特网络资源,扩大学习空间,丰富课堂教学。
7、认真备课、上课,严格要求学生。
8、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四、教学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一单元 信息与信息技术共5课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新学期共5课 6课时
五年级共有学生96人,年龄都在11-13岁之间,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知识,对《信息技术》这门功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他们已经经过了一个学年正规的教学训练,他们对这门功课已经掌握了许多技巧,因而学习起来相对来说不算太困难。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尚不太好,相对来说,文化、经济条件也不够好,他们对《信息技术》是什么还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和不足,这些都给学习这门功课带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但是通过近三个学期(一年多)的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电脑的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这给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了的方面。
二、课程任务及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多媒体报告。
技能目标:2、学会制作、修改、整理和美化多媒体报告。
3、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方法。
4、学习设置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方式。
5、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超级链接的方法。
6、掌握简单的多媒体报告播放技巧
情感目标:7、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什么是多媒体报告。
2、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方法。
3、学习设置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方式。
4、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超级链接的方法。
5、掌握简单的多媒体报告播放技巧
(一)七年级上学期的安排。
七年级第9册的内容为:信息与信息技术(理论)、Word(操作)、Excel(操作)。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三个模块,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55%左右。
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上学期一般有17-18周,各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在七年级时一般安排1个课时,去除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即不超过16节课,这个课时量相对第9册的内容而言很少。另外,由于七年级上学期距离考试时间较远,初中学习压力又比较重,从初中生大脑记忆规律和实际操作时间考虑,七年级上学期主要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应性为主。因此,学生在七年级时,我们更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无论如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技术课,其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为应试教育增加砝码,主要目标还是通过考试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知识范围。
(二)七年级第10册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Photo Impact、Movie maker、Power Point(操作题)。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两个模块,占考试内容的30%左右。而下学期一般有16-17周,去除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妇女节、儿童节,按每周一节课计算,即不超过16节课时。结合内容而言,时间比较充裕。结合经验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般1-2个课时即可完成。Photo Impact不属于考试内容,可用4个课时。Movie Maker属于选修内容,并且Movie Maker在实际操作中,5分钟的影片以学生机房的硬件条件而言,导出时间达20分钟左右,初中课堂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连上讲课时间和操作时间,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学安排,因此,Movie Maker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个课时做演示操作,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操作,但是不要导出。其余时间,教学安排以Power Point为主,并以制作电子报刊的形式安排复习Word和Excel。另外,利用所有学生需要制作演示文稿的机会,比如:元旦晚会、圣诞晚会、儿童节等,让学生合作完成幻灯片的制作。
(三)八年级第11册内容为:网络基础(理论)和Frontpage的使用。第12册内容为Flash和机器人。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只有网络基础一个模块,占考试内容的15%。八年级整个学年,除非老师占用其他科目课时,否则,课时总量不超过32节。复习时间比较紧迫,要求教师抓紧时间将考试内容讲深、讲透。因此,Flash和Frontpage仅在八年级上学期做简单讲述,每个项目学生操作时间不要超过6个课时,共12个课时。从2012届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基本能完成教材要求。Flash中的元件、关键帧、两种补间动画、引导层、遮罩层基本能做简单应用,Frontpage中基本能完成对网页的布局和生成。
在八年级下学期剩余时间安排对三个模块理论知识的复习和Word模块、Excel模块和Power Point模块涉及考试操作的梳理。在期末考试中,安排笔试,既可以提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重视,也可以对复习起到督促作用,并且梳理知识点也可以为下学期的复习起到预习作用。
(四)八年级下学期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
操作题包含三个模块:Word、Excel、Power Point。由于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练习系统在5月份时才开发出来,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此任务表以高中会考操作题为蓝本,由教师自编。
图1 信息技术任务表
图1为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Word复习中的任务表,完成时间为20分钟,基本50%的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分钟内完成的学生将在剩余25分钟内完成扩展练习。
任务表的题目是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来编制的。将Word、Excel、Power point中的各个考点,以一个考点一条操作的形式编写出来。而正式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因此,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模式。
在进入5月份后,以“操作题”、“判断题”、“选择题”的形式组成试卷,给学生进行练习。尤其要利用好5月份的模拟考试,以我们的经验而言,由于我校准备的模拟考试完全按照中考标准流程,考试氛围非常严肃,在经历5月份的模拟考试后,不认真的学生基本收起玩乐的心思,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复习。
二、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五月份模拟考试成绩、7月份学业水平考试情况
尽管2012届自入学时,教育厅就已下发文件明确了中考改革,但是考试要求是在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才真正下发。在此之前,为了将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必须将所有教材内容全部讲完。
在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在八年级上学期末安排进行以理论和操作步骤为内容的期末考试,5月份由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模拟考试,7月份正式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我们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为样本,选取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5月份模拟考试、7月份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源数据,三次考试总分均为100分,题型结构为:填空题5题,共10分;单选题45题,共45分;多选题10题,共20分;判断题10题,共10分;连线题3题共15分。题目由教师参照高中会考自己编制。
学业水平考试按分数划分等级,A等:90分-100分;B等:70分-89分;C等:60分-69分;D等:0分-59分;P等:补考后60分以上。
表1 三次考试及格率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八年级下学期时,及格率为47.6%,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及格;五月份模拟考试,及格率达到86.7%;七月份学业水平考试,及格率达到98.8%。
表2 三次考试成绩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成绩逐次提高,也就是说,我们所采用的复习计划是有效的。
三、建议
尽管,我们教学计划给学生带来的成绩提升很明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尽管制定“任务表”后,学生的成绩和动手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是学习兴趣却降低了。在和学生谈话后,学生表示,尽管任务表的正式程度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任务表素材的选用时,增加一些娱乐性的内容,让学生觉得亲切。比如:Word素材可以定位为关于新生代明星的杂志封面制作。
本学期,我任五年级88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期努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册,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输入和保存、信息的查找与管理、图画的描绘与美化。
三、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进行文字的输入,并能保存文件。
4、能进行信息的 查找与管理;
5、学习简单的电脑绘画;
6、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
1、文件夹的建立与文件的管理。
2、掌握写字板中汉字的输入。
3、用计算机画画,与写字板相结合,进行图像处理。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31-01\
1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1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一线管理工作面对的教师、学生、课程、教室、考试、成绩等对象,传统的工作手段效率极低,以排课为例,如采用传统工作手段,一个院系四个年级一个学期的课程安排至少需要一个管理人员超过半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其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是用在录入、抄写、查错等过程中。而采用教学信息系统平台操作,将有关课程、教师、学生、教室等确定后,系统可以很快给出安排建议,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
1.2 减少差错,更好的提供教学保障
教学工作涉及范围广,影响大,但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差错率是必然存在的,例如上课时间对于老师和学生通知的不一致等。而任何的差错,小则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话则出现教学事故。信息技术的引入,特别是管理系统在多个角度进行设置后,将会极大的降低差错出现的几率,能够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2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2.1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储备
信息技术,特别是基于数据库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从微型机用于文档管理、电算,到逐渐用于管理数据,从单机应用逐渐走向网络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学管理工作本身是管理工作的一个方向,其对于传统行业的应用完全可以移植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并且目前成熟的案例很多。
2.2 软件及硬件费用的下降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效率,但使用者对于价格同样敏感在过去的数十年间,IT应用在造价上还是高不可攀,近年来软硬件价格的下降,为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大量应用创造了条件。
3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应该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应用服务器、信息网络和用户终端。软件则有系统软件、操作平台和管理软件组成。其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
信息系统软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学籍管理模块、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教材管理模块、考试和成绩管理模块等。
学籍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学籍,涉及到学生入学、毕业、退学、升降级、休复学等信息,同时还有学籍异动、奖励处分等情况的记录等。该模块是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审核和审批以及每年的执行情况汇总等。其还包括开课、选课等子模块,同时针对每年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度的微调。
教师管理模块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和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基本信息,该模块同样是教育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模块,为其他模块的使用提供支持。
学生管理模块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查询个人基本信息,个人课程修习情况等,这个模块是目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渠道。
课程管理模块是与教学计划管理模块的重要延伸,根据教学计划,在每个学期开学前,输入教师、学生人数、教室安排等即可自动输出课程安排计划建议,操作人员复查微调后即可正式使用。同时在课程计划执行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师情况、教室情况和学生集体活动情况进行调课、换课、取消课程等微调操作。
教材管理模块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材使用计划,确定教材选用和采购计划。
考试和成绩管理模块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考试计划、安排试卷出题和印刷、考试教室和监考人员安排、成绩登录和查询等。
上述这些模块的综合作用,能够较好的规划整个学年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及时准确的体现当前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更可以很好的预测未来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向。为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也为高校领导的教学决策工作提供参考。
4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教学活动的影响是有很多方面的,除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差错率等基本影响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
首先,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推行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管理的观念和理念,增加教学管理的内容,丰富教学管理的内涵,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次,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推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的目的是人才培养,因此教学质量非常关键,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科学的规划,精准的执行等都是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保障。
5 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后续设想
当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起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并且大多发挥出了应有的效果,不过,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发挥系统平台的性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有两个方面仍有待于加强。
首先,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目前多数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都有教学评价的模块,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指标设计不合理、评价不客观等问题,因此,我建议有关方面的专家能够开发出符合高教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得以体现。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qq聊天,有的学生学会了阅读电子图书,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
在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在网上还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配合学校工作,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
本学期,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电脑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电脑知识水平和技术理论水平。同时,维护好校园信息网络,保证畅通。
四、充分发挥的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本学期在学校计划的安排下,结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qq聊天,有的学生学会了阅读电子图书,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
在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在网上还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配合学校工作,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
本学期,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电脑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电脑知识水平和技术理论水平。同时,维护好校园信息网络,保证畅通。
四、充分发挥的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十几年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不足5%,推行的是“精英教育”。然而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至今,大学当前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0%,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误人子弟。从社会的各行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看,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企业和相关单位不仅需要研究型、设计型的人才,而且需要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开发型的人才,而且需要维护型、服务型、操作型的人才。既然社会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每一个大学培养目标的定位也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重新考虑。在现阶段大学的信息技术类学科应该以社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去培养、并主要向社会输送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他们既是社会信息化的具体实践者,又可以成为普及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工作者。
以前的高校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毕业后学校就不管了,但现在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所学的内容和他所具有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就“嫁”不出去!大学其实也是一个“制造企业”,教学计划设计了这个“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毕业的学生就是这个“企业”的“产品”。市场是残酷的,假如一个企业的产品卖不掉,企业就要倒闭。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以后就没有人愿意来读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就会渐渐消亡。因而对每个院校来说,衡量信息技术专业办得好不好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指标确是每个学校都应该重视的。这两个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和第一次签约工资额。如果一个学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这两个指标都很高,就说明这个专业是办得成功的。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800所高等院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相近专业(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是全国所有工科专业中最庞大的一个专业,以前由于这类专业的通用性特点,加上许多IT企业又处在扩张期,学生的就业情况还过得去,但近年来信息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不乐观,特别是今年的情况更差。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学校没有在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例如有些高校还是将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定位于所谓“培养研究型人才”,把很多时间化在指导学生为“考研”做准备上,他们教学计划的“3+1”模式为3年里把学分修满,最后一年就是让学生复习考研。笔者认为这种教育观念是亟待改进的。原因是一没有考虑当前社会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二没有对学生的将来准确定位,长期下去就会误人子弟。有些被大家戏称为“考研专业户”的学校为了提高所谓的“就业率”和“考研率”,教学计划的目标就锁定在考研。试想,目前各高校招收研究生有一定的限额,这样的学校每一届充其量也只能有30%左右的学生能考上研究生,这个结果使其他70%的学生岂不等于在“陪太子读书”?由于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原来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应该有的实践开发能力荡然无存,他们在就业方面没有优势,企业也不愿意录用这样的学生。即使是那些考上了研究生的学生,导师们也认为他们“既没有开发能力,也缺乏后劲”。
明确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应该培养多种包括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后,还要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全面地体现这样的理念。这里涉及到对“教学计划”的整体设计和优化,教育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缩小毕业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开发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鸿沟,满足将来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具体需要。例如,以前计算机系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在整个学程的第八学期,这个过程的时间段从当年的2月底、3月初到6月初,和学生论文答辩、离校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这期间学生既要准备论文答辩,又有找工作或考研面试的“后顾之忧”,于是三个月的毕业实多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软件企业非常忙,很多要求赶工,他们不愿意为安排这些学生而腾出价格不菲的办公空间,更不愿意让那些一点儿也上不了手的学生干扰他们工程进行的正常节奏。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做些改变,把有些该精简的课程适当压缩精简,再考虑增加一个短学期,占用暑假一个月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争取在第六学期末就把主要课程的学分基本修满,以便在第七学期就可以抽出比较多的时间下企业实习。让学生提前以一个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工作岗位,缩短了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鸿沟。实践证明,有很多学生实习了3个月后企业就希望和他签订就业意向合同。当然,在下企业实习以前还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企业是很现实的,他们最希望大学毕业生到了企业后,既能马上“上岗派用场”又能有比较稳定的时间段完成企业的任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学生的提前实习就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实习过程中如果企业对学生有兴趣就可以提出“留用”要求,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给企业提出要求,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项目选题。这样“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不误,学生既学到了本领又可以专心做毕业论文,企业也非常满意。
还有个例子,这几年“对日软件外包加工”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人员需求量很大,但是国内大学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大部分学习的是英语,懂日语的很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考虑到将来的毕业生应该把加入软件外包企业开发团队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于是就在教学计划中增设日语教育,通过强化日语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基本达到日语三级基本水平,优秀的能考出日语二级甚至一级的水平。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至少都具有日语三级证书,都能看懂日文的“开发仕样书”,这样的学生大受软件外包企业的欢迎。有几家规模比较大的企业甚至每年都把下一年的实习学生也预订了。由于教学管理者的预见和对教学计划的合理优化,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有了日语这样一个砝码,就业的天平自然就会向这些学生倾斜。这几年来软件学院毕业生的一次签约率在全校数一数二。即使在今年这样的形势下这个专业的就业率仍居全校第一。一个每年有200左右毕业生的软件工程专业有这样的业绩是不容易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在人才培养方面正确决策是多么重要。
从这些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学历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要注意教学计划的优化,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好比企业生产产品一样,适当地改变流水线上的设备和“生产工序”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款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学历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整体塑造,它比较强调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今后通过自学的后劲很足;而“培训”则比较强调速成强化,如同汽车的“加油站”,现场加好油当即就可以开车上路。
作为一个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工作多年的老教师,笔者觉得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整体塑造过程中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很多企业的老总都对有这样的感觉,他们认为现在的学生“有知识少文化,有文化少修养,有修养缺诚信”。实际上这是企业界对我们工科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批评,人们常说“一夜可以造就一个百万富翁,但绝不可能成就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个人的修养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学校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熏陶和自我塑造,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诚信的人。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如果你“做人”都做不好,那么还有谁肯与你合作呢?
作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和四项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包含“人文社科知识”、“数学物理知识”、“专业知识”和“领域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数学物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是专业基础的基础。“专业知识”则是体现学科特色的“独门兵器、看家本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是所谓的“领域知识”,这是由信息技术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很难想象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去银行工作,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到银行又可以到医院、钢铁厂、化工厂等各种各样的行业中去。所以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还需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必要的“领域知识”。譬如,有人喜欢将来在数字媒体领域工作,可以学一些平面设计、素描和艺术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人希望将来到银行工作,则可以学一点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如果一个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领域知识,将来的竞争力一定会比别人强得多。
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我认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工科毕业生应该具备“实践开发能力”、“处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实践开发能力”是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很难想象企业会要一个不会编程、不会写程序文档的学生。“处事能力”则包括对学生“团队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个是所谓的“创新能力”,我们所说的“创新”并不是要学生一定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着重启发他们养成一种“出一些新点子为自己工作服务”的思维习惯。最后还有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的养成,我们要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从图书文献、互联网及其他企业和人群学习等),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任何技术都是要过时的,信息技术的更新更是比其他学科快得多。只有有了“自学能力”才可以使人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
当我们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能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和四项能力,这些学生就能在将来的信息化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专业也会因为这些学生的出色表现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也因此会有辛勤耕耘后获得丰收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利用,就能够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同时为教师的顺利教学提供良好的表达工具,还可以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体育教学寓教于乐,使教育教学改革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
1. 教师的专业特长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新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教师正确的讲解、完美的示范,让其感知技术动作,而且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示范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且还要是通才,无论是田径、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都要掌握得很牢固才行,但事实上教师很难做到。教师的专业特长只可能是他所爱好的那一两项运动项目,因而教师的示范动作就有可能不规范,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直接影响。目前,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2.教师的职业年龄影响示范效果
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他的示范动作不可能一直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对一些技术性强难以示范的动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对这些教学内容会选择回避,而这样做的后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很大。教师体能的下降造成教师的示范打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会下降,从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
3.教师的示范影响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腾空、翻转的动作。这些动作需要快速、连续地完成。在这种短时间的过程中,要学生建立一个很完整的动作表象不大可能实现。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是专业运动员,没有经过很系统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反复示范、慢动作讲解来完成教学,这样的结果往往使教学进程受到影响,教师反复的示范和讲解还容易让学生的感官产生错误判断。
二、体育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1.体育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能够很好地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
在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使抽象的教材变得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为突破重、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2.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学生对一个新动作的掌握,要先由看、听等感官来感知技术动作表象,然后再进行动作的学习。而多媒体的应用恰恰在这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通过多渠道地提高视听信息,调节动作技术的快慢变化以及对个别技术动作的变化特征进行有效调节。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动作技术的细节。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诱导学生建立探究反射
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体育课堂中的辅助教学,这种全新的视觉刺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异的感觉,目的在于用非常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诱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和领域,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1. 丰富理论课堂
体育室内课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体育技术用多媒体画面、声音和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将枯燥的体育技能教学内容以翔实的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明显提高,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 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课的紧密结合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技能动作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效果。
3.制订多媒体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精心设计,避免计划的单一化、形式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把新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利用到教学中去,真正体现教学技能的现代化。
总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要充分重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发展与完善多媒体教学技能,实现体育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龙玉,王国成.体育评价方法的生成性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1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观念和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点,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全面调动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严谨、务实的教学模式。
1 调整教学目标,提高职业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转变,现代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论体系与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包括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让受教育者能够满足自身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时要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目标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突出素质教育的特征。另外,教师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动向,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使教学计划依据社会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从而让受教育者更具有适应实际需求的能力。此外,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要打破“学科”限制,克服“课程内”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明确信息社会中个人的基础权利与应尽的义务,以及必要的伦理法规等,在培养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鉴别真伪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将来利用好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2 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技术层面上备好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构建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来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其次,营造开放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感觉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才能为教学打好基础,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实施分层教学,全面促进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内容也是日新月异,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紧跟时展变化,时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以常用软件和网络应用技术为主,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已经掌握了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方面的技能。由此可见,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已经逐渐走向了社会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学习氛围与学校学习氛围的有机融合,这种现象也将随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变得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根据教育方向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分为A、B、C三个小组,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对每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而全面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4 任务式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当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取“任务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共同的任务,并在问题驱动下,对知识资源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当完成既定任务后,他们产生相应的成就感,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但要求任务具有目标性,而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意在培养学习者带着任务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信息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当采取这一教学方式时,教师应鼓励学习者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并不需要按照标准答案来执行。如果教师遇到思维较为新颖的方法,也可以介绍给他们。例如,在编程练习中,教师应先将需要编辑的程序功能及要求一一列出,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来编辑,结果大约80%用刚刚学过的语言来编辑。这样一来,不但有效发挥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信息化 高校教学管理 改革
1.引言
传统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结构,是一种垂直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形式(等级模式),“强调组织结构中位于结构顶端的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与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僵硬、缺乏弹性,难以对日益变化的校内外环境做出及时的反应,管理效率低。新的技术环境打破了教育原有组织结构中的僵硬、刻板的等级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一种柔性与变化的结构和扁平的信息传递通道。信息化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学习、进修,从而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对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将又是一大推动力。
2.改革和完善高校常规教学管理
2.1教学计划的改革和完善。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计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教学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具有客观性,尽可能地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变化来设计多种智能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可能地符合未来实践的环境;具有灵活性,尽可能地提供可供选择的全部或部分方案,给学生留有按照自身发展潜力进行选择的余地。
2.1.2高校教学计划编制的一般程序。利用信息技术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分析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
2.1.3高校教学计划编制的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因为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
2.2改革学生的培养方式与管理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对学生培养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教学中推广探索性的“参与式(又称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改学)”教学方式;二是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信息化解决了学生实践和实验资源的不足的问题,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背景。信息化社会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表现为跨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特别是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学科。
基于学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学生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或学分制,其实质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刚性过大,弹性和灵活性不足,共性制约过强。信息化条件下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导师导生制管理模式。
2.3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又称为教学评估,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地搜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准确了解教学工作状况,并通过科学分析,对教学质量作出客观评价,为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根据高校的教学规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的对象和教学评价的主体;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最后,确立教学评价的方法。目前教学评价采用的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综合性评价与专项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
3.营造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环境
3.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还应保证:一是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标准制度。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11月出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又于2003年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要在国内和国际交流和互换,就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数据的可共享性;二是建立有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为了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和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设计教学课程软件。
3.2建立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管理平台。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教学管理也有它存在的环境,信息时代教学管理的环境是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平台。所以要加强教学的管理,就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规划;二是分期建设;三是软硬兼施(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四是专人管理;五是加强培训;六是应用为主。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信息化条件下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4.1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所谓管理,就是服务性的工作,所以,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好服务意识,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进而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事业。
4.2掌握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通晓高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科学育人”、“管理育人”。
4.3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高校教学管理要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4.4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素质。
首先,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决策能力。其次,要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最后,要具有开放观念和创新意识,有广泛的集体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5.总结
只要有高校的存在,就有高校教学管理的研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高校的教学管理也不例外。文章对在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行了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有些问题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比如高校如何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整合到教学和管理中来,怎样改变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等,这些问题有待于作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肖红艳,张小莉.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5).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职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从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角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师范生从进校学习到毕业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作为教师教育的起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然而,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职前教师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实施的专业发展途径偏窄,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等。所以,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改革,需要探究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发展取得实效。
一、改革课程设置。适应教师专业发展
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索养初探》一文中提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对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但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却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这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与职后及其不平衡。没有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脱离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缺乏科学发展性,这体现在教师培养方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师观去设计,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移植其他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忽视地方经济和资源优势,忽视学生实际和发展需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有的则是采用公共教育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法+教育实习的模式设计教学计划;过分偏重信息技术专业学科特点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性的问题,课程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等,致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素养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所以需要研究和改革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科特点。以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应用地方经济和优势资源,立足基础教育实际,建构培养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教育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新课程体系。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应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设置,研究其要素即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之间的地位、结构比例和相互联系,处理好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特色性、应用性及前瞻性,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满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力量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近期和未来发展。
二、培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系统和完善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我们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充分挖掘其教师发展的个人潜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构建教师专业愿景,学生一入学就应对其进行教师专业愿景的指导,使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教师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在自主发展中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从而产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要特别重视指导职前教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其制订和实施过程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还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具有共性和个性化特点,其设计需要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找准努力方向,作出有效安排和计划,设计出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远景规划可以是抽象不具体的,但应该有实现其规划的具体的可实施的小目标,还应该结合学校、地方等具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与同学、老师、专家和家长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持续的反思和动态的规划。关于职业规划可以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
2.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导入、演示、指导、提问、分组活动、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和补救等技巧)和教师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如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等)和专业自我(如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的阶段目标主要包括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实施的目标和入职后才可实现的目标。而“学习”则是贯穿发展规划始终的也是终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现代教育发展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和有效地调整规划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师形象和教育愿景,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其中体验其五味人生,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里的至真、至善、至美是体现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把其升华成人生境界。
三、改革和拓展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信息技术职前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教学中又是问题最多的课程。首先是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匮乏,二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和形式要么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要么抛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纯粹训练教师基本功。此外,脱离基础教育,没有与新课程联系起来,不走出校门深入地方经济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开发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需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使其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先进的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实践等,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还应拓展教学时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中小学课堂资源,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供发展空间和拓展课堂教学。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教师素质训练周活动,并把周活动贯穿于教学论课程的始终,活动内容主要是教师技能训练和教学能力培养。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可通过课堂上进行活动交流和评价,并建立小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及评价记录档案,指导小组开展活动,使其真正取得实效。教学中强调实践性,倡导“做中学”的同时,通过活动交流、评价、指导、小组活动总结和反思,上升到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笔者教学中采用这种小组活动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探究性强,一学期后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教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中应融人鲜活的教学实例,使理论课教学从“抽象”走向“生动”,并把教学设计、试讲、试教、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和体验教学实践,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还可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论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培训,在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对职前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就是一个很有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通过职前培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岗前接受有关培训,具备就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育实践形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这种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所以,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学好专业课程,训练教师技能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主动创造教学实践机会,使教育实践多元化。如进行教育调研、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获得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