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河道生态

河道生态

时间:2022-07-17 13:28:44

河道生态

第1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 城市水务工程; 景观工程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水务工程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河道整治,现阶段的河道整治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意义之上,还应该有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等等一些内在要求,而这恰恰就是现阶段城市水务行业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了一种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种阶段过程中,城市快速的发展,一切以城市发展为中心而忽略了不当发展所带来的一些不良的“副产品”。而现今大多城市存在的城市河道问题大多就是当时城市一味的追求快速发展而忽略了河道的保护和治理所遗留下的“副产品”。现今的河道问题还和人们对于河道应具有的功能认识不是很全面、理解不够透彻并且有些方面存在理解错误有关。而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防洪排涝工程的认识,人们只是单方面的重视其本身的属性,而忽略了生态、景观等等一些社会属性的重要性,而这些恰恰是引起诸如像城市河道因污水的大量存在导致水质低劣、破坏了周边环境和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等等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整治河道是十分必要的。

1.城市河道的功能

河流孕育着人类的文明,这也正是黄河孕育着中华文明,人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我国有不少的城市都是临河而建,并且依托河运,城市也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就充分的体现了河流对于人类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对于河流的利用日益增多就使得现今社会河道的功能也变得愈发的丰富,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功能。

(1)防洪排涝功能。长久以来河道下游不会形成洪峰,甚至只出现较低强度的洪峰的原因是由于河道本身的自然形态和河道两岸的湿地对减弱洪峰强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道的这种防洪排涝功能是城市河道首先要满足的要求,并且也是作为河道所应首先满足的要求。

(2)对农田的灌溉和城市生活供水功能。河流作为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河流中滞留的河水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灌溉农田和满足城市工业居民用水的需要。而没有污染的河道环境也是确保河水能够正常供应的首要条件,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保证城市居民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3)河道运输功能。我国铁路和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渐渐忽视了河道运输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但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和独特的运输方式,使得其在我国河流运输比较方便的城市中扔被广泛采用,同时沿河的河道和堤坝等等也日渐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一种好的去处。

(4)对气候调节和空气净化的功能。河道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加河道上空及其附近的空气湿度,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的热岛效应给人们带来的不舒适。同时河道由于河道的天然属性,其周围适合种植植被,易于植被生长,植物有着净化空气和吸收噪音的作用,为人类提供更适宜生存的空间。

(5)景观功能。城市河道其本身的特性适合植物生长,而我们也可利用这一点,使河水两边绿化称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城市人民的生活增添一抹绿色,使人类的现代生活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6)休闲娱乐的功能。城市河道在视觉上可以给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美学上的享受,让人们精神上又神清气爽的感觉,同时还能为城市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城市河道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为人们直接提供划船、滑水和漂流等水上娱乐项目;在河流两岸给人们提供露营、野餐和摄影等陆地娱乐项目。

(7)生态功能。河流经过自然的演化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等等作用。

河道的这些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这些作用恰恰确实现今社会对对河道所要求具有的功能,是维护子孙万代长期在地球上生存所必需重视的问题。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应重视这些功能,科学合理的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2.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原则

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是河流经过长期的演化所形成的,而我们在进行科学的河道整治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尊重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以尽可能还原河流本身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实现上文提到的河道的各项功能。以下提出了几点河道整治的原则。

(1)不破坏河流本身特性的原则。这一点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根本原则所在。在整治过程中应充分的还原河流本身自然环境,尽量不破坏河流本身的特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河道的各项功能并且不为以后治理留下隐患。

(2)注重生态和防洪安全的原则。人们在注重防洪安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而河道的整治不仅仅是为了防洪,还应注重保证人和河道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安全,以生态安全为根本,保证防洪需要的同时促进人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3)地域差异化适应原则。河道在整治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域的河道分别提出相应的、独特的、适应于相应河道的整治措施,而不是生搬硬套别的地区的整治措施,造成不适宜本地区的河流气候特征、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等现象出现。

(4)河道应具有本身的特点原则。在河道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河流的历史文化、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等因素,综合设计出适应于这条河流的独特的综合治理方案,建设出具有本身独特的功能特性、可以给城市带来“灵性”的河道。

(5)截污治污并重的原则。我们在城市河道整治的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治理污水的重要性,这其实是不妥的,只治不防是无法做到合理整治河道目的的,在治理河道污水的同时对污水的排放也进行综合的治理,防止不达标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中,治和防双管齐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河道的目的。

3.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工程技术

河道整治工作的顺利完成与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完成的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河道生态景观功能的重要性,而其具体的工程技术也在日渐成熟,以下对主要工程技术作简要的介绍。

(1)生态护坡技术。生态护坡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边坡防护种类,较为普遍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以土质条件来划分,分为土质生态边坡防护和岩质边坡防护两种,其中为植被创造出有利的生长条件是岩质边坡防护的重点。

(2)水质综合修复与净化技术。综合的概括水质修复与净化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做好治理污水与防治污水的相关工作保证河水的清澈;保护好河水自由的生态圈使河水自净能力可以发挥出来;使用合理的技术人工参净水与保证河水的水质。

(3)河道景观设计。河道景观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主题要求因地制宜的合理设计,保证即满足河流原本生态系统不破坏和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还使河道为城市增添一缕景色。

结束语

以前那种单一的、硬化的河道整治方法已经不适用现今社会了,当前我们对于河道的整治应该更注重河道本身的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成果理论,为创建更更美观的河道景 观,构建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珊. 城市水务工程规划与管理[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2008.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建设;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回归自然”,“人水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质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对新时期的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水利人,如何建设生态河道,值得我们思考。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偏重河道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功能,护岸材料过多采用砼等硬化材料,从而使自然形态的河道呈现直线化、规则化、硬质化,破坏了原有河道的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

一、生态河道的涵义

目前,生态河道建设讲法很多,也有一些工程实例,但在河道堤防上种点草、种点树,做一些亲水平台;或一味摒弃硬质护岸,使用纯土堤防,我觉得这都不是生态河道。我认为生态河道应是能满足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性。

二、生态河道建设实践

水利工程建设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这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参与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使我在生态河道建设方面深受启发,也有一点体会。如何建设生态河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河道生镜多样性构建

河道生镜指河流水生生物生活所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河道生镜多样性构建包含河道形态、河道断面、微地形等几方面。

1、河道形态自然化。传统河道建设往往“裁弯取直”,河道呈现直线化,这虽加快了水体流动,但对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生态河道建设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尽量保留河道的原始形态,形成急流与缓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形成对各种既有生物有利的多样性流速带。如环湖河道工程中对罗港田湾漾南侧鱼塘进行局部改造,利用疏浚土方填成一个人工岛,这样既增加了周边居民的休闲之所,又为动植物提供了一个栖息地。

2、河道断面的多样化。因地制宜,根据河道的功能及周边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河道断面。如河边拆迁量大,土地资源紧张的区段,可采用矩形、梯形断面;拆迁量不大,土地资源不紧张的区段,可采用复式断面,这也是本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断面型式;在河道两侧较为开阔,用地充裕,冲刷较小的区段,可采用斜坡式,如湖漾河段。

3、微地形改造。为充分利用生态较好的河段,可在退堤过程中,保留原有河边滩地;河边原有的古树名胜也可改造保留,形成自然人文景观;通过局部河线的调整,形成湖滨小岛等。

(二)生态护岸设计

传统的浆砌石和砼护岸结构隔绝了生物和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使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因此生态护岸设计是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设计中应兼顾如下原则:

1、生态护岸应能满足堤防稳定要求,同时能降低工程造价。

2、尽量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

3、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视觉的“软效果”。

4、根据水位变化情况,在不同区域部位选择合适的植物配备,并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根据上述原则,生态护岸主要有以下几类:

1、自然土坡:主要有草皮护岸、连排木桩护岸、水生植物护岸等。这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护岸材料,生态性好。由于本工程受用地限制,河道边坡较陡,航道功能要求等,该类型涉及较少。

2、石材护岸:主要包括干砌石护岸、抛石护岸、石笼护岸等。该类型生态性好,耐冲刷,有利于水中动物栖息,但植物恢复缓慢。本工程在规划城区段有局部运用生态格网挡墙。

3、生态复合材料:主要有网垫植物复合型护岸、植生型砌块复合型护岸、生态膜袋护岸等。该类型护岸主要是利用植物根系穿透复合材料,生长后的草皮使复合材料、草皮、泥土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层,以达到保护堤防,实现生态的目的。该类型护岸在本工程设计中也得到了运用,如荣勋挡墙护岸、漾区的生态土坡等。

(三)植物种类选择

1、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①易管理养护,以优良乡土植物为主,少用或不用外来物种。

②注重生态功能与景观视觉功能相协调,四季景物的配置要合理。

③具有较高的污染去除能力。

2、植物种类的选择

以杭嘉湖平原河道堤防植物的配备为例,在不同区域可选择如下植物种类。

①常水位以下,选择水质净化功能强的水生草本植物,如芦苇、野茭白、菖蒲等。

②水位变化区,选择根系发达、耐水淹、抗冲性能好、固土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如狗牙根、水竹、夹竹桃、垂柳、木槿等。

③堤岸,选择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如香樟、银杏、樱花等。

三、生态河道建设措施

现阶段,在有限的资金、土地资源及制度约束下,生态河道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生态河道的建设,不是水利一个部门可以做好的,他需要水利、农业、环保、建设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综合治理,才能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处理好点与面,线与段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因河道建设受土地等因素制约,生态景观建设效果不佳,可结合当地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联合实施,扩展空间。三是建设程序规范化。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对工程决算和建设进行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价。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是否有行之有效且可持续的管理措施是生态河道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明确管理机构,做到责任清晰、任务明确,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管养分离,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保洁养护单位进行社会化的管护,建立以“定责任、定河段、定人员、定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保洁养护的专业化、规范化。

(三)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实践应用。一是探索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河道建设生态河道的技术应用。大力开发具有生态性、实用性的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发展不同的生态河道断面形式;推广应用各种水环境修复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河道 设计思路问题分析

1河道现状

1.1 河道存在的问题

(1)河道淤积严重。

上游山势陡峭、平均比降200‰。基岩,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突发性强、历时短、水势猛、破坏性强、流速快,严重威胁着市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径流泥沙含量高,经计算,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到了24.15 x 10t。由于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大大下降。

(2)河道防洪标准低。

中、上游没有稳固的河道,部分河道两岸没有护岸工程,大量的采砂、废弃物的任意倾倒,挤占河道断面,防洪标准很低。洪水期,山洪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洪水肆意横流,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城区尤其北片区的防洪安全。

(3)河道蓄水能力差。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4.9 mm,且主要集中在7―8月。经水文计算,多年平均径流量344.7×10m 。但是平时,河道几乎是干涸的,的河床,杂草丛生,各类建筑、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脏乱丑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根据某市总体规划,北区是城市发展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洪水的威胁,脏、乱、丑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影响了市北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并制约了市的经济发展。因此,2008年8月,市政府已决定对摩尔沟河道进行重新设计,将其打造为集防洪、供水、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现代河道。

2 生态河道的理念

所谓生态河道,不仅要有河流的传统功能―― 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河道的环境,提供怡人的绿色生态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我净化能力,确保河道中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生态河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

(1)河道的形态富于变化。

在河道设计的时候,应尽量保持河流原来的形态,保持浅滩和深潭的分布,形成更适合生物生存的流速环境。

(2)河道断面多样化。

季节性河流在不同时期断面流量的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时,可以采用复式断面或者不规则断面,更合理的利用河流空间,以满足人们亲水亲自然的需要。

(3)护岸形式不再僵硬。

在现代河道设计时,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单纯的硬质护岸,综合考虑把安全、生态和景观的需求,最好选择生态型护岸

(4)河道规划和区域规划相协调。

河道环境和区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河道规划也应当与区域规划相协调。每个区域的自然风景,地方经济,社会文化都不尽相同,河流的特点也不一样,河道设计应形成河流本身的特点。

3河道设计思路

3.1 总体思路― ― “上拦截、中蓄用、下造景”摩尔沟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某市的河道的具体情况,联系生态河道的治理理念,确定了“上拦截、中蓄用、下造景”的总体思路,即上游设计拦沙堰拦截泥石流,中游设计挡水建筑物拦蓄部分洪水,下游利用蓄水沿河造景,创造怡人的滨水景观在洪水治理方面,本着“以导为主,合理蓄用”的指导思想;在景观设计方面,拟在河道两侧建人工湖,打造分散的景观节点,同时开发下游湿地;在生态建设方面,岸线自然,富于变化;河道有冲有淤,坡度有缓有急;在不同河段,均有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动物的生存;采用生态护岸对河岸进行加固

3.2 泄洪槽与景观槽相结合的断面形式

夏季是防汛关键的时期,要保持河道通畅,迎接洪峰,安全度汛;而夏季又恰恰是景观最好的季节,是人们最渴望亲水嬉水的季节,希望有大的水面以维持景观需求。摩尔沟采用泄洪槽与景观槽相结合的断面形式,可以实现既保证防洪安全又满足景观需求的目标。单槽即只有泄洪槽,更便于行洪,但两侧岸线布置难度较大,景观效果不佳,也较难实现亲水;双槽即一侧泄洪槽,一侧景观槽,行洪较好,运行管理难度也较低,但会出现一侧岸线僵硬的现象,影响景观效果和一侧的亲水三槽即两侧布置景观槽,中间布置泄洪槽,在景观效果方面可以实现双侧亲水,兼顾了未来发展。泄洪槽位于中间,亲水岸线避免了顺治僵硬现象,可以设计的更加符合美学要求。

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综合单槽、双槽、三槽方案,提炼出综合分槽方案,即上游衔接截洪沟河段采用双槽,中游人口聚集河段采用三槽,下游黄河人海口河段采用单槽

3.3 因地制宜的生态护岸

河道布置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它结合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是生态河道治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态护岸主要包括3种:①自然原型护岸;②自然型护岸;③多自然型护岸。自然原型护岸指只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河岸的自然特征。自然型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河岸的抗冲刷能力。多自然型护岸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具有更强的抗冲刷能力,能抵御更大的洪水,它是目前最广泛的生态护岸形式。

在河道设计中,通过Delphi模型分析决定,对不同的河段或同一河段的不同部位采用了不同的生态护岸:在下游单槽断面,考虑到防洪,同时避免冲刷,采用自然型护岸,在单槽断面上端铁路桥和G110桥附近,采用多自然型护岸;在二槽断面河道,主槽为防冲,采用多自然型护岸,清水槽采用自然型护岸;在三槽断面,主槽仍采用多自然型护岸,清水槽为了满足给市区周围营造优稚水环境的需求,采用自然原型护岸。

3.4 蜿蜒曲折的亲水岸线设计

在确保河床滩地稳定、河道堤岸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河势,改变惯用的僵硬的岸线设计,打造多变的河底线和河岸线;沿河建设生态景绿化工程,一般以景观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现有植物资源,根据植物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特点,合理、科学的对植物进行配置。同时,因地制宜,设置景点:空间较窄,游人活动受到限制的地方,适当布置湿地公园、生态园林等,为水生动植物和鸟类提供栖息的场地;空间较宽阔的地方,适当开辟浅河道,使游人更加易于亲水;小河道两侧用栈道或小桥连接,增加情趣;大桥两侧,可以设置迎宾园,烘托迎宾的热烈氛同。

第4篇

关键词:生态护岸发展趋势防洪效应 生态效应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iverbank is a will flood control, ecology, landscape and the net effect such as a new sets revetment technology, its economy is developing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inevitable result, also i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nsistent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riverbank riv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mmonly used method, to promote the river ecological riverbank,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riverbank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flood control effect

中图分类号:U6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防洪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如何既能保证其使用价值没有改变,又能增加其生态、景观及自净的能力,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开始积极的发展生态护岸技术。这里的生态护岸,是指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代表着现代护岸技术的发展方向。现在很多河道两岸,运用一些植物造景技术并结合相应的工程措施,使其不仅满足了防洪、泄洪、排涝等基本要求,而且具有“景观、旅游、生态、与周边环境呼应、休闲与娱乐”等功能,兼顾了安全与生态及景观的需求。本文以下将简要分析我国河道生态护岸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介绍常用的生态护岸技术,以促使河道生态护岸技术的更好的推广应用。

一、我国生态护岸现状

我国传统的护岸形式是河岸衬砌硬化、河道两岸修筑防洪堤岸并实施硬化护坡,这种护岸形式导致隔断了河道水域中的生物、微生物与陆域的接触,引起其自然生存环境恶化, 河流的天然自净能力下降,河流从前的滨水环境发生了改变, 人与河流原本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与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需求和心理期待完全相背。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亲近自然,向往自然。在国外,开始实践河道生态护岸技术比较早,比如,早在十几年前,日本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河流采用植物堤岸并尽可能大的采用天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避免人为的用工程措施来规范河流的走向进而限制了其形体美。在借鉴国外先进生态护岸的先进技术及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我国本土的河道生态护岸技术。比如近年来,上海市青浦区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采用多种生态护岸形式并举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二、生态护岸的功能

生态护岸主要表现在护岸具有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等多项功能,下面简述如下。

2.1、防洪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大,长时间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我国河流湖泊面积大量的萎缩,更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夏季多雨气候,雨季比较集中,这更对我国河流湖泊的防洪能力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而采用河道生态护岸技术,除了具有其它河道护岸技术具有的优点外,其还有如下几个优点:在夏季洪水来临的时候,由于生态护岸技术采用大量植被及根系发达的树木作为其抵御洪水的有效措施,洪水经过堤岸坡面时候,其不能对河岸进行有效的冲刷,而且还能将大量的洪水通过渗入储存在土壤中;洪水过后,储存在土壤中大量的水又会反渗入河流,对河流洪水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河流错开洪峰,减少两岸的洪涝灾害。故生态护岸不但具有防洪的作用,而且其还可以调节地表和地下水状况,使水循环途径发生变化,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2.2、生态效应

对河道采用生态护岸技术,避免了将水、河道与周边隔离开来的后果,其可以将水、河道和堤防及河边植被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护岸不但调节河流的流速,并且可以为鱼类等水生和两栖动物提供了栖息、避难的场所及必要的物质,使河里与河岸的生物能够相互补充,这样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2.3、景观效应 目前我国很多河道两边都建立起了绿色长廊,而随着绿色长廊而起的还有众多能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设施,使忙碌一周的市民,在周末、假期能有个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场所,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味。

2.4、自净效应 生态护岸上种植的大量植物的根系,不但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而且还为大量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场所,有利于水质的净化。

三、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技术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及河流水质的改善,并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的一个好机会。其实一个集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及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一个系统工程,相对其它护岸方式有很大的优势,必然要成为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结果。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被应用到生态护岸措施中,推动了生态护岸的进一步的发展。

3.1、固土植物护坡

这种方法是采用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进行固土护坡, 当洪水流经植物护坡时,流速大大减小,减轻了对对岸坡的冲击,减小了水土流失,而且也能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固土植物进行造景,也美化了城市,净化了空气,造福了市民。

3.2、自然型护岸 自然型护岸是指在利用植被的同时还采用天然的石材及木材等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比如在日常的水位线以下采用石材及木材对堤岸进行加固处理,而在其上面覆上土壤种上植物,这样不但加固了河堤也美化了环境,特别是用天然的石材和木材,由于在砌筑的时候中间有空隙,这为水下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河水与堤岸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生态系统,它们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3.3、复合型护岸 复合型堤岸是指在自然型堤岸的基础上采用混凝土等材料增强河岸抵抗冲刷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其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利用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这种护岸是由岩石坡脚、砾石反滤排水、装土的可降解生物纤维编织物及种在编织物上的植物组成,当编织物降解的时候,其上的植物的根系基本上能保证原来编织袋内的土形成一个整体。利用这种护岸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给大量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使生态护岸成为一个植物群落,为其它动物的生长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环境。

第二、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钢筋混凝土柱制作成梯形的箱装围栏,并在其内部投入较大粒径的石块,这样可以形成很深的鱼巢,然后在箱状围栏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使其缝隙中能长出茂密的水生植物。这种护岸方法,不但可以造景,还为鱼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多样化的食物种类。

第三、采用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液压播种原理,用专用配料及水拌合后的植物种子,通过喷播机高压泵喷播在铺有采用新型土工合成材料三维网垫迎水坡面上,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生长, 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第四、骨架内植草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混凝土材料制作成一个一个的小框架结构,并用这些框架对土质进行防护,在防护工程结束后,即将边坡分割成若干块状的结构,这样可以在每一个块状的结构内布置不同的植物种类,对边坡进行适当的美化。

第五、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亦称绿化混凝土, 其是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的。这种护坡形式最大的好处是生态混凝土预制块可以直接作为护坡结构,不但实现了对河道的加固,而且其上又能种植各种花草,美化了环境,使河流防洪与城市绿化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

第六、土壤固化剂法,这种方法是由于固化剂中的水分子能与土壤中的水分子形成化学键,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将水分子吸附在其周围,更有利于为花草树木继续提供栖息地,而且其也能填充土体孔隙,形成骨架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压、抗渗、等性能。

第七、水泥生态种植基,其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其中固体是指土壤、有机质及低碱水泥、河砂组成的胶结材料,在制作这种种植基的时候,用稻草等成孔材料形成孔隙,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及氧气。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和新材料会被应用到河道生态护岸当中来,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材料什么技术,都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的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相一致。河道的生态护岸技术是实现河道护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措施,相信,我们一定能紧跟时展的步伐,以还市民于自然为宗旨,推动生态护岸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蒋屏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河道 , 生态护坡 , 技术措施

【 abstract 】 of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embodies the "man and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ncept. People with natu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basic idea of should be set up.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river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ver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echnology.

【 key words 】 river,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类护坡不仅能满足河道岸坡的稳定性和河道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 而且日益融入城市园林景观、 生态保护、 建筑艺术等多种内容,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同在, 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是现代水利应树立的基本理念。生态护坡的正确应用,可实现安全护砌与生态保护的结合, 解决护砌材料劣化人类生存环境问题,是对传统护砌材料于技术的重大变革, 符合生态保护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河道生态护坡的基本要求

1、边坡稳定

虽称生态护坡, 但其根本还是一种护坡, 还是要以满足河道在设计流速水流冲刷下, 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 边坡要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2、当地取材

设计应因地制宜, 在对当地自然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进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设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尽量选取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使生态护坡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和谐。

3、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

尽可能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 提高使用效率。利用原有材料, 包括植被、 土壤、 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 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4、回归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人类需求, 需要提供各种的过程, 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生态护坡应本着取之自然、 用之自然、 回归自然的原则。

二、河道生态护坡的技术措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造的主要源泉。在国内和国外相继出现了一批用于生态方面的材料和技术, 如植被草、 水力喷播植草技术、 土工材料绿化网、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生态格网等等。虽然它们起源时不一定用于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方面,但在河道护坡使用上可以借鉴和参考。下面介绍几种生态护坡技术。

1、植物护坡

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 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 防止水土流失, 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 还可以进行景观造景。植物护坡技术常用于河道岸坡及道路路坡的保护,国内很多河道治理及道路建设中都使用了这一技术, 如在吉林省西部嫩江流域治理工程中,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许晓鸿、 王跃邦、 刘明义等人提出了以当地的牛毛草、 早熟禾、 翦股颖等 8 种草本植物为护坡植物, 河柳等灌木为迎水坡脚防浪林的植物护坡技术。

固土植物可根据该地区的气候选择较为适宜的植物品种, 一般考虑以下条件: ①对土质要求不高, 适应气候条件强。 耐酸、 耐碱、 耐寒冷、 耐高温、 耐干旱等, 生长能力强。 ②根系发达, 茎干低矮、 枝叶茂盛、 生长快、 绿期长, 能够迅速覆盖地表。③生根性强, 成活率高, 并能够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有效固土。④ 价格低廉、 管理粗放、 无须养护、 无病虫害与杂草竞争性强。目前, 我国植物护坡工程中, 常用的植物可以分为冷季型和暖季型。冷季型的植物主要有: 高羊茅、 多年生黑麦草、 细弱翦股颖、 无芒雀麦、 草地早熟禾白三叶、 红三叶、百脉根等; 暖季型的主要有: 百幕大(狗芽根)、 马尼拉、野牛草、假俭草等。 种草应考虑混播。 播种方法主要包括: ①人工种植或移植法; ②草皮卷护坡法; ③水力喷播法等。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 利用水力喷播的方法在人们常规方法难以施工的坡面上植草坪。水力喷播植草技术是指以水为载体,将经过技术处理的植物种子、 木纤维、 粘合剂、 保水剂、 复合肥等材料混合后, 经过喷播机的搅拌, 喷洒在需要种植草坪的地方,从而形成初级生态植被的绿化技术。与传统植草方法比, 有可全天候施工, 速度快, 工期短的优势; 成坪快, 减少养护费用; 不受土壤条件差、 气象环境恶劣等影响。

城市河道用植物护坡也存在一些问题。护坡当年易被雨冲刷形成深沟, 护坡效果差, 影响景观。长期浸泡在水下、行洪流速超过 3m/s 的土堤迎水坡面和防洪重点地段(如河流弯道)不适宜植草护坡。

2、三维植被网护坡

三维植被网技术原先多用于山坡及高速公路路坡的保护, 现在也开始被用于河道岸坡的防护。它是主要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根据岸坡地形地貌、 土质和区域气候等特点, 在岸坡表面覆盖一层土工合成材料并按一定的组合与间距种植多种植物, 通过植物的生长达到根系加筋、 茎叶防冲蚀的目的,可在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 在表土层形成盘根错节的根系, 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 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小孔隙水压力和土体自重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岸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土工网对减少岸坡土壤的水分蒸发, 增加入渗量有较好的作用。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综合了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 起到了复合护坡的作用。边坡的植被覆盖率达到 30%以上时, 能承受小雨的冲刷, 覆盖率达80%以上时能承受暴雨的冲刷。待植物生长茂盛时, 能抵抗冲刷的径流流速达 6m/s, 为一般草皮的 2 倍多。 同时, 由于土工网材料为黑色的聚乙烯, 具有吸热保温的作用, 可促进种子发芽, 有利于植物生长。

这种护坡形式虽然比单纯植物护坡抗雨水冲刷效果好,但还不能完全应用到堤防迎水坡面。以后又有进一步发展,用混凝土、 石笼等做成外框来增加坡面稳定性, 但还是难以长时间抵御较大洪水侵蚀。

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是日本首先提出的,并在河道护坡方面进行了应用。近几年,我国也开始进行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研究。北京在公路部门进行过类似的研究试验。 吉林省水利实业公司使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构件化, 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 保水材料、 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 水泥、 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 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 并掺入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 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铺设于多孔混凝土表面, 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减少土中水分蒸发,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和防止草生长初期混凝土表面过热。很多植被草都能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上很好生长, 实验过程中, 紫羊毛、 无芒雀麦表现出优异的耐寒性能。

在城市河道护坡或护岸结构中可以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体进行铺设, 或直接作为护坡结构, 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能在坡上种植花草, 美化环境, 使硬化和绿化完美结合。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 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由于草根的“锚固”作用, 抗滑力增加, 草生根后,草、 土、 混凝土形成一体, 更加提高了堤防边坡的稳定性,经实测,对边距 45cm 的六角形绿化混凝土孔构件,原重量30kg, 长草生根后拔起力达到 160kg。

多孔混凝土孔隙率高达 40%以上, 表面等效孔径 2 cm~3cm, 孔隙自构件顶表面可蜿蜒通至地面, 在堤防护坡工程中,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 在季节性寒冷地区, 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 减少冻害破坏。

多孔混凝土具有较高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被保护土与空气间的湿、 热交换能力。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构件厚度与单块几何尺寸, 可以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有关规定计算。由于草根的“锚固”作用, 将会使上述计算结果更加趋于安全。

4、生态格网

生态格网是将抗腐蚀、耐磨损、高强度的低碳重镀锌钢丝、镀铝锌钢丝(95%锌、5%铝,即GALFAN镀层钢丝)或包覆聚氯乙烯(PVC)的以上同质钢丝,采用机器编织成双绞或五绞状、六边形网目的网片。目前该项技术产品在美国和欧洲有相应的标准。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制作、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的结构,用做堤防、路基防护工程的新技术。主要用于河流护坡,泥石流的防治,山体滑坡的治理,公路、铁路路基的防护同时实现植被绿化、生态环境保护。目前该技术成功运用于部分河道和公路工程中。

生态格网护坡结构的主要优点

(1)适应性强:生态格网工艺以钢丝网箱为主体,为一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的结合,能很好的适应地基变形。

(2)透水能力强:生态格网工艺可使地下水以及渗透水及时的从结构填石缝隙中渗透出去,能有效解决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利于岸(堤、路、山)坡的稳定。

(3)结构整体性强:生态格网网片是由机械编织成双绞、蜂巢形孔网格,即使一两条丝断裂,网状物也不会松开。有其他材料不能代替的延展性,大面(体)积组装,不设缝,整体性强。

(4)施工方便易组合:可根据设计意图,工厂内制成半成品,施工现场能组装成各种形状。

(5)耐久性好:生态格网网丝经双重防腐处理,抗氧化作用强,抗腐耐磨,抗老化,使用年限长。生态格网材料有相应的防腐蚀试验要求和标准。

(6)美化环境、保持生态:网箱砌体石缝会被土填充(人工或自然),植物会逐渐长出,实现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亦绿化美化景观,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回复建筑的自然生态。结构填充料之间的缝隙可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功能,同时也利于植物的生长,实现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茨淮新河;生态河道建设;清淤;绿化

中图分类号 TV2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03-01

茨淮新河上起颍河左岸的茨河铺,截引黑茨河、西淝河、芡河等原有水系,流经阜阳、亳州、淮南、蚌埠,于怀远县入淮河,全长134.2 km,截引面积6 960 km2,是安徽省在淮北地区新开辟的一条人工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通过在传统的河道建设和整治中加入生态学原理,并根据河道现状和功能,对工程进行生态设计,构建符合流域及地域生态特征的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创造适宜河道内水生生物生存、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考虑生态效果,把河道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及生物系统相互涵养的自然状态[1-2]。生态型河道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着重恢复陆域和水体生物多样性形态,营造河道安全完整、水清岸绿、和谐自然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1 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淤积严重

茨淮新河建成已有20多年,由于多次行洪和两岸土地的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泥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降低了容蓄水源和防灾减灾能力,造成河道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功能的减退。

1.2 河岸塌损

由于长期受船行波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两侧河岸坍损普遍,部分河段河岸坍塌严重,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流速、流量降低。

1.3 水质污染

随着沿河地区经济发展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等。河道水质污染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导致河道及其两岸生物多样性下降。

1.4 河道笔直,断面规则,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

由于茨淮新河是新开辟的人工河道,所以其河道笔直,断面规则,这样虽然降低了工程造价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却忽略了河道自然岸线的合理性。河道过于直线,不利于削减船行波,使自然河道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改变,也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3]。部分河岸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护岸,影响了河道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 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2.1 生态河道建设的目标

茨淮新河是防洪骨干河道,要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兼顾,确保在设计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通过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的自然通畅、水质改善、岸绿景美的局面,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复,实现河道生态化。

2.2 生态河道建设的主要内容

2.2.1 控源截污,循环清淤。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趋势,合理调控河内水位;继续提高调水泄水的管理水平,确保入河水量的水质;落实突发性、多发性灾害情况下的应急管理预案,确保不发生严重污染事件。必须减少淤泥污染物释放量,对淤泥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移[4]。要根据不同河段的淤积情况,安排在一定年限内进行全线的循环清淤。

2.2.2 生态型护岸护坡。有计划地逐步建设生态型护岸,以防止水土流失;采用以植物绿化为主、水生植物为辅的生态护岸方法。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自然草皮护坡,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如土工隔栅固岸插杞柳等。

2.2.3 绿化美化滩地堤身。对滩地和堤身进行绿化、美化和景观建设,引进优质树种营造速生生态林,发展林中复式种植。使河流、绿地、树木间形成网络,营造数量多、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带,塑造森林的氧吧效应,让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3 结论

十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在生态建设上由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茨淮新河是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在茨淮新河流域内进行生态型河道建设对于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建成河道生态环境走廊,实现沿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刘华富.阜阳市颍泉区2009年春旱水利工程减灾作用[J].江淮水利科技,2009(5):26-27.

[2] 杜卫东.阜阳市茨淮新河插花灌区工程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6):263-264.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6

引言

城市河道是连通城市生态系统的水陆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发挥行洪排涝作用,还要发挥水土保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加强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并实现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则有利于河道功能的发挥。因此,相关人员还应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实现城市的建设改造。

1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原则

在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的过程中,需结合河流自然属性进行河道本质属性的还原,并实现河道的各项功能。为达成这一目标,还应对河流的水力学特性、生物属性、生态流量等属性进行分析,并完成河流自然规律的总结,以确保河道整治不违背这些规律。还应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同时解决河道生态安全和防洪排涝问题,以体现二者并重的原则。具体来讲,就是在保留河道原有生物群落及栖息地的基础上,加强防洪排涝建设,以利用水体自然循环和净化确保供水安全、水环境质量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进而使河道取得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地域适应性原则,对区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即综合考虑该地区河流特性、气候特征等属性,从而完成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的选择。而河道的发展应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所以还要结合沿河区域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特点实现各功能分区和景观节点建设,以体现河道的独特性[1]。还应遵循截污治污同步原则,对沿岸污水排放情况进行系统治理,以免河道的污水承载力超出其纳污承载力,进而更好的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

2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建设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河道是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而加强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则能使河道得到进一步综合整治。因为,通过建设生态景观,能够完成优美整洁、生态健康和方便舒适的环境营造,可以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并使洪水破坏能力得到削减。因此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中,生态景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1 形态景观建设

在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做好形态景观建设。河道平面应保持天然形态,以确保河流拥有多样断面。而沿程可完成蓄水湖池的设置,以辅助河道防洪。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应使河道保持蜿蜒曲折,以便在凹岸形成各种浅滩和深谭,进而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应做好滩地景观的改造。针对经常处在淹没状态的滩涂湿地,应加强保护,以增强生物多样性。在高滩地,可完成亲水公园的建设,以便利用高低起伏的岸滩完成丰富河滩板块的构筑。而滩地植物景观应以草坪为主,同时应完成一些灌木林的布置。结合河流自然条件,可完成堰坝等水建筑物的沿河设置,从而利用水面落差增强河道景观的动感。

2.2 堤岸景观建设

在堤岸景观建设方面,应结合现代水利和园林绿化建设理念完成合理的景观设计。作为线性景观,护岸景观的建设应沿着水平方向完成若干平台的划分,以便为人们开展亲水活动提供便利。在开阔地带,则可以完成景观性较强的土石堤建设,并在堤顶完成绿色走廊的设置,以营造移步换景的园林空间效果。同时,应将部分坡脚和堤坡改造为自然生态绿地,进行一些花丛和灌木丛的自然散步,以完成生态提防的构筑。此外,为体现亲近自然的意图,在完成各种亲水区域的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堤岸景观建设。例如,|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在大凌河城区段河道治理工作中,就完成了9个人工湖面的建设,并完成了沿岸处休闲区的建设,同时沿岸种植了迎春花、多季玫瑰和紫丁香等花丛,这不仅满足堤岸景观建设同时还满足了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2.3 附属景观建设

在建设河道生态景观时,还可以进行亲水栈桥、水生植物景观灯附属景观建设。比如通过在水边完成亲水栈桥的架设,并在四周完成水生植物的种植,就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些观赏水面和亲近水面的空间。而加强水生植物景观的建设,则能利用植物的茎、花、叶、果增强河水美感,并完成河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和转移,同时抑制藻类植物的生长,进而使水质得到较好的改善[2]。此外,种植更多水生植物,也有利于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因此有助于维持河道生态系统。

3 结论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有助于纠正过去单一化、硬化处理方式,所以有助于河道各项功能的发挥。而加强生态景观建设,则能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维持,并能使河道景观得到美化,可以更好的满足河道的综合整治需求。因此,相信本文对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建设问题展开的分析,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赵德金.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5):203.

第8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05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迅速进步,河道治理、航道疏浚等工程项目也随之获得快速的发展。充分全面地意识到河道治理工作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作用、构建起符合生态需求的河道整治理念、寻找实用性更强的生态工程材料等,对于构建河流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河流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研究

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一定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环境,指的是支持物种存活的非生物环境;其次是生物,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河流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应当拥有同样的构成架构。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河流形态多样化、生境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化方面。人们为多种目的建立起来的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边界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分别为护岸护滩工程以及河道形态整治工程,其具体影响如下所述:

1.1 护岸护滩工程的影响

出于稳定河道边界目的构建起来的护岸工程和为维护滩地而修葺的护滩工程,一般选取抗冲的刚性材质连续固化河道边岸,不仅仅改变了以往边界的物理属性,损害了之前的生境,同时也部分阻断了河流水体和河床土体的关联,并将河流与大地分隔开来。除此之外,为保护滩地而建设的民垸,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洪水的自然漫滩,进而堵塞漫滩洪水的物质交换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效果。

通常情况下,河床是由卵石、砂石、黏土等部分组成的,它除了具备很强的透水性、水系连通性之外,各种各样的泥沙的组成结构给微生物、小型水生生物创造了栖息条件,给鱼产卵营造了良好环境。河道治理工程对河床的硬化处理,大大削弱了河床的过水性及多孔性,同时也隔断了河流对地下水、周围湿地、沼泽等的补给。所以说,河床硬化处理对于河流生态环境会产生消极作用,并造成周围生物生境被破坏,甚至很有可能造成生存条件丧失、物种消灭。另外,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操作转变了各类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影响了鱼类的饮食与产卵等。

1.2 河道形态整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1)河道治理对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影响。一般而言,河道治理工程主要从下列方面对河道形态产生影响:首先,固化边岸、渠化河流,对河流基本的演变趋势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借助该工程控导河流,会影响到上下游的河势变动;此外,河道整治工程简单的几何化断面设计,严重限制了冲击河流的横断面的调整。

(2)生境异质性弱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河道的整治过程中,河流纵坡逐渐变缓、回流较为复杂、一些河岸出现硬化现象,护滩工程令洪水漫滩效应下降,探槽水沙交换不便。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河流整治工程令河流生境多样性的减少,从而对整个河流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比如说,护滩工程的建设令水生植物生长区域不断缩减,土地中微生物的种类不断下降,边坡硬化现象令鱼类的进食、产卵环境更为恶劣。

2 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探析

(1)进行科学合理的河道整治和工程规划。只有在全面掌握了河流系统内在规律、河床演变趋势、河流环境特征等的前提下,才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的规划和设计河道整治工程。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对河道的治理也就是对河道自然演进的干扰,并且应当是合理的。河道的不合理治理尤其是完全渠化,是不正确、不可取的。所以,需要给河流一定的自由度,扩展河流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河道治理的规划阶段,整体的布局应当综合考虑河流的自然形态及演变趋势,更好地满足河势构建,尤其是重视对河流的宏观管理。在部分河段不仅应考虑到实际的治理需要,也应当注意防范对航道平面形态及断面特点的不合理变动,借助点线面的相互呼应,对河道边界进行局部整改,最终构建起对河流干涉程度最低的整治机制;与此同时,在生境敏感地带,应尤其注重对整治工程地点、规模及选材等方面的问题。

(2)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在秉持生态和谐观的前提下开展河道治理作业,有助于推进河道整治进程、保护生态环境。举个例子,某地区河流相邻城市河段原有工程是单纯的防洪堤,控导机制不够健全、标准不高,滩槽淤积变小,滩地周围全都变为了沙荒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根据研究资料表明,这一地区生态系统再恢复能力不好,生态弹性指数只有39。现阶段,在选取防洪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融合的手段进行堤防治理工程建设,选取透水性更强的生态型护坡材料,同时积极改善滩地条件,大力修葺不妨碍泄洪的绿道,这些均为河道治理带来了有益借鉴。

(3)大力运用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材料。在河道整治过程当中,原有的工程材料常常是危害河流生态环境的最根本因素,所选取的混凝土、浆砌石块等材质导致了严重的河道渠化,并且妨碍了水土交换,进一步造成了河流自净化能力的下降,最终引起了生态失衡。此外,在河道整治工程中选取的刚性、半刚性架构由于无法满足地基的非均匀沉降、整w性缺失等特性,从而引发了结构紊乱、工程事故频发。在此前提下,我们应当选取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比如说生态护坡,对河流和周围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及维持将会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剖析,为减少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合理科学规划治理工程、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河道工程、选取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材料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为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村级 生态 河道 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44-01

1 基本概况

余姚市地处浙江宁绍平原中部,北濒钱塘江,东接宁波港,市域面积1527km2,其中山区、丘陵805.09km2,占53%,平原占全区平原面积的6.5%;余姚全市河道1579条km,其中市级河流14条,乡镇级河流237条,村级河流1328条。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余姚市的河道整治主要围绕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对村级河道的关注程度较少,河道建设主要考虑的仍是安全与美观,离生态河道建设目标尚有一定距离,目前我市的村级河道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填埋河道,水面率减少。

(2)忽略了河道自然岸线的合理性,使自然河道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改变。其实,河道自然曲直的岸线更容易产生美感,又有利于削减船行波,有利于水生物生长,恰到好处地维持河道自然岸线是生态河道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

(3)河道被硬化、渠化,变成了人工渠道,断绝了人与水的亲近关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没有了“水上的东西”,河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了。

(4)污染严重,河道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3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原则、目标及措施

3.1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原则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要从安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河道的自然功能,又要满足人类赖以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生态河道建设原则。“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村民生活生产的用水需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通过对村级河道的整治,为村民营造居住舒适、环境美观、水清岸绿、和谐自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

3.2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目标

通过村级生态河道的建设,对河道生态系统涉及的水系整治、水质保护、休闲娱乐、沿岸绿化等统筹规划,以达到生态河道建设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如下内容:

水质目标:遏制水污染恶化趋势,使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实现水清的目标,为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为形成沿河生态带、景观带奠定水质基础。

河岸整治目标:通过村级生态河道的建设,使分散的、孤立的水系联成流动、循环的水网系统,满足亲水要求,达到水系的连续、整体和通畅的目标。将村级生态河道建设与村庄整治结合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

生态目标:在水质改善基础上,通过植被体系建设,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复,做到水清、岸绿,实现河道水系生态化。在清淤、疏浚的同时,配套建设生态护岸和生态圩堤,推行河道长效保洁制度,有效地稳定了河道形态和恢复了河道的各项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3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措施

目前,采用传统设计理念而忽略生态环境的河道整治方法,已被普遍否定,采用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建设生态型河道已成为趋势。村级生态河道作为一种新概念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护岸由过去的混凝土等硬性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3.3.1保护水面,还河道以空间

在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要提高村民对河道保护的意识,让村民意识到村庄环境的美观和整洁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另外在农村河道整治实施中,根据不同河道等级,不同河道功能,布局不同的护岸生态格局:在农村主要河道以建设高标准护岸形式为主;在村庄河浜以低矮生态护岸为主;在农村小河浜,把水生物、土看作材料,尽量建设湿地生态,在河床斜坡、圩堤顶部都要求植树造林,营造生态。

在我市自2006年以来共对全市14个村的村级河道完成了试点建设,整治后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河道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3.3.2保持河道自然的蜿蜒、曲折

在村级生态河道建设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尽可能地保持河道原有的蜿蜒、曲折走向,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降低河床的坡降,减小河水对两岸的冲刷,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如若需要裁弯取直,则应进行充分地论证。在阳明街道潘巷村的河道建设过程中,在满足村民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基本保持了河道原有的形态和走向。

3.3.3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建设生态护岸

传统的浆砌块石、混凝土护岸是一个封闭系统,只考虑了行洪排涝功能,没有考虑生态功能,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难场所,阻止了水体与土壤的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堤防固有的调节水量和水体自净的作用,所以建设生态护岸必须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在余姚市村级生态河道护岸建设中主要采取了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

3.3.4加强河道保洁,减少河水污染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是个民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引起普遍关注。为了切实加强余姚市村级河道的保洁工作,根据《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各乡镇、街道以村为单位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以便将河边垃圾及时清扫,将飘浮在水面上的脏物、树叶等及时清出。

4 结语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我市所有的村级河道恢复生态功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上,就水利而搞工程,则与当前全社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极不相符,也达不到建设生态河道的目标。因此,在村级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要拓宽思路,将河道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第10篇

1.1河道纵向形态对河流生境多样性的影响河道蜿蜒是一般冲积性河流的基本属性,蜿蜒曲折的河流为河流中的生物生存、非生命物质的时空转换提供了基本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河流的平面形态按“趋弯取直趋弯”进行周期性演变。河流的蜿蜒使得河道内产生急流、缓流、环流等多种水流现象,不同流态的交汇又形成旋涡、跌水等复杂流态,这些复杂流态促进了紊动水体中各种物质在平面与垂向上的传递、交换。落入水面的落叶、鸟类和鱼类的排泄物等有机物从上层水体进入下层水体并被微生物分解;床面经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则由下层被带入上层水体,被浮游生物等利用,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通提供“养分”。

1.2河道横断面形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天然弯曲河道一般表现为浅滩与深槽交替分布。浅滩洪冲枯淤,是河道调整纵比降的节点,深槽则能消耗水能,维护水道,保护河床。浅滩水体光照充分、含氧量高,适合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是鸟类、两栖类等动物的栖息地。深槽则是有机物的储存区与分解区,大量腐殖质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深水不但为鱼类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同时因沿水深方向上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明显差异,使得其间的动植物群落多样化。

2河流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护岸护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稳定河道边界修建的护岸工程以及为保护滩地修建的护滩工程,通常采用抗冲的刚性材料连续固化河道边岸,一方面改变了原有边界的物理性状,破坏了原有的生境条件,另一方面部分阻断了原有河流水体与河床土体的联系,阻隔了河流与陆地。为了保护滩地修建的生产堤(民垸),则会妨碍洪水的自然漫滩,阻隔漫滩洪水主要的物质交换通道,大大削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作用。天然河床一般由砾石、卵石、沙土和黏土等构成,其不仅具有透水性与周边水系联通,而且粗细不同的泥沙组成为微生物、小型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为鱼类产卵提供场所。河道整治工程对河床的硬化处理,减弱了河床的过水性与多孔性,阻断了河流对地下水的纵向补充及对周边湿地、沼泽和土壤的横向扩展。因此,河床硬化处理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因丧失生存条件而使物种消失。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

2.2河道形态整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2.1河道整治对河流纵向和横断面形态的影响河道整治工程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影响河道形态:一是固化边岸、渠化河流,影响河流自然“趋弯取直趋弯”的演变趋势;二是通过整治工程控导水流,影响工程上下游的河势变化;三是治理工程简约的几何化断面设计,约束了冲积河流的河道横断面的自然调整。一般护岸、护滩工程采用铺设块石、混凝土块等抗冲耐蚀的材料,破坏了河流趋弯取直的自然演变趋势;有时从航运安全考虑,通过河(航)道整治使河流渠化,有些裁弯取直整治工程则让河段趋直,大大改变河流纵向形态与坡度,限制了河流蜿蜒的这一基本特性。同时河流流态单一,急流、回流和涌浪等复杂流态不复存在,大大减弱了水体与空气的交换,削弱了水体内各种物质的时空交换。在航道整治工程中,为了改善通航条件,往往将河床断面改造成规则几何形式(如梯形)。为了改善流态,对有些深潭进行抛石处理,对碍航的浅滩进行开挖疏浚。经硬化处理后河床形态单一,虽然满足了通航要求,而河流生境多样性则遭到破坏;同时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也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以及迁徙鸟类的亲水环境。

2.2.2河流生境异质性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河(航)道治理工程中,河流纵坡趋缓,复杂回流、涡旋与急缓流交汇大大减弱,部分河岸硬化,护滩工程使洪水漫滩效应降低,滩槽水沙交换受到阻碍。实测资料表明,河流治理工程使得河流生境多样性降低,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护滩工程使水生植物生长区域减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大大减少,边坡硬化使鱼类产卵条件恶化,鸟类、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甚至消失。经治理后河流中的物质交流与能量转换只在水域小范围内进行,而较难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使得河流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大大降低,生物链变得比较脆弱,一旦其中某一环节断裂,则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3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整治理念与方法

3.1适度的河道整治与合理的工程规划流域承接雨雪,孕育了河流;河流则为流域带来滋润万物的水体,输送水流、泥沙与各种养分,河流与流域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各地的自然地理因子、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各不相同,河流也各具特色。但所有的河流系统都有其内在规律性(河性),了解河性才能与河流系统和谐相处;了解河床演变规律及河流环境特点,才能合理规划、设计河道整治工程。河流系统具有5个基本特性,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河道治理应该考虑基本河性,对河道的整治是对河道自然演变的一种干扰,这种干扰应该是适度的。河道的过度整治特别是完全的渠化,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因此,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除考虑一般性的河床演变规律、人类需求外,还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需求与正常运转。应该给河流一定的自由度,满足河流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河道整治工程规划时,整治工程的布局要考虑河流的自然形态与演变规律,顺应河势布设工程,特别是注意对河流的宏观控制。在局部河段既要考虑整治需求,又要避免对河道平面形态和断面特性的过大改变,合理调整河道局部边界,通过点、线、面的呼应,形成对河流干涉度最小的有效治理工程体系;在河流生境敏感区,特别注意在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考虑整治工程的位置、规模与整治工程材料的使用。

3.2建设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基于生态和谐新理念进行河道整治,可以兼顾河道治理与维护生态环境。例如某北方河流毗邻城市河段原有河道整治工程为单纯防洪堤,控导工程体系不完善、标准低,河槽淤积萎缩,河滩成了到处是污水、垃圾的沙荒地,生态环境恶劣。调查数据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再恢复能力比较差,生态弹性度指数仅为39.06。近年来,采用防洪整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堤防治理工程建设,修建防御50a一遇洪水的高标准堤防,按设计洪水治导线进行堤防布置、建设与整治,险工段采用丁坝、块石护坡及铅丝石笼护根,一般堤段采用透水生态型护坡,迎水坡种草为主,背水坡种植灌木为主,美化了城市滨河环境,为改造滩区沙荒地,建立了大型湿地保护区,分区种植林草,改善滩区环境,还沿主槽修建不妨碍行洪的绿道,为河流综合整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3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在河流治理中,传统工程材料往往是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所使用的混凝土、浆砌块石等材料硬质渠化河道,阻断了水土交换,以至丧失河流的自净功能,破坏生态平衡;同时所采用的刚性与半刚性整治工程结构因不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整体性不足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工程失事。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例如生态护坡,对于河流以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加筋麦克垫目前常用的加筋麦克垫是新一代的整治工程护坡材料,由以聚丙烯为原料、孔隙率达到90%的护垫和高强度钢丝网格构成。这种护坡材料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具有与自然河岸类似的糙率,可以不改变河流原有阻力条件与流态。在铺设具有抗侵蚀性的护垫后,可以保护土地表面免遭雨水侵蚀,利于土壤落淤,同时保护草粒免受冲刷流失,吸收热能,增加地湿,促进植物生长。护坡植物生长起来后,有植物根系和护垫、钢丝网格的复合保护层,可以进一步提高岸坡防冲能力。这种生态护坡可以获得与混凝土护坡、浆砌块石挡墙相同甚至更优的护岸作用,同时维持了河岸自然面貌。材料的多孔隙结构依然使水土间物质交换、能量转换顺畅,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通道畅通,同时为工程竣工后植被的恢复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维持了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为水生、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庇护所和食物来源。加筋麦克垫在洪峰期8h内,其抗冲流速能够达到6.0m/s;洪水持续时间较长(约60h)时,则抗冲流速降低为3.6m/s。这种生态护坡材料在洪峰期的抗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常年正常运用情况下,边岸流速一般应控制在1.5m/s以下。该材料在一些河道治理工程如护岸工程、边坡防护工程中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3.3.2植生护垫及格宾网笼防护材料植生护垫是一种面积大而厚度小的结构,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构成,又称雷诺护垫,由间隔1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并由一定尺寸的石料填充,见图1。格宾网则是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制成的矩形网笼,并用石料填充;面板边缘采用更粗的钢丝,并用间隔1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见图2(a);还有由双绞合钢丝网编制的网袋结构,见图2(b)。雷诺护垫结合格宾网的生态护坡一方面具有强生态恢复能力,一方面有较好的抗冲稳定性,其容许流速范围为3~6m/s。这种新型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水力特性见表1。它们主要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边岸保护,防止河岸冲刷,适当控制河势,稳定航道;其填充、安装简单,易于水下施工。

3.3.3生态整治工程材料的特点(1)柔韧性与整体性。材料的网状柔性结构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尤其在需要抗冻胀、抗地震的地区更具优势。采用双绞合、多缠绕结合的钢筋网状结构强度高,相邻单元又绞合形成一个整体,即便出现个别钢丝断裂情况,也不会影响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2)环境亲和性。具有多孔结构的新型生态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有利于河流与周边环境的物质交换,材料的多孔隙结构有利于促进亲水性灌木及树木的生长,植被的恢复能更好地改善周边环境。边界阻力作用类似天然河流,有利于维护原有动植物群落的生存。(3)施工便捷且经济。材料结构独立,便于机械化操作,网状结构又利于水下施工;除钢材外,其他材料如石料等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在某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使用这种新型材料,节约费用10%,而且基本不需要后期维护费用。

4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

长时间来,传统河道将工作重心放在航运、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这类做法的缺点是隔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刚性护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较大,势必会破坏周边环境。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学层次,而是设计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态、绿化综合一体的河道景观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

河流环境一直活跃在历史传说与人类历史中,截至当下河流与河流所在的区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点。同时,人类也将大量政治、经济、生态、科学投入河流管理与利用中。但是我们发现:过量的创新与投入是一种错误表现,甚至属于功利主义,为稳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类将管理集中在河漫滩与河流改造中。因为河流都是相连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时,必须弄清管辖责权与责任关系,同时遵循治理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职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时,必须考虑防洪能力,从根本上确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规划好河道附近的景观,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环境、经济效益的改善。河道作为典型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深浅不一、曲折的姿态,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尊重河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形态,最终设计出和谐、自然的河岸景观。

(二)生态观赏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美感,同时为其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景观,尽最大努力为现代市民提供宜居、优美、生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在河道设计中,还必须保障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促进现代化持续发展。

(三)亲水性与文化性

城市文化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思想与内涵,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在治理城市时,必须渗透城市文化,让河道拥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性。而一个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须是自然与人文的整合。亲水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天性,所以必须在河道两边修筑亲水设备,这样才能为市民提高观赏、亲近水源的平台,为其构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河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河道主槽状况,借助中间墙将河道划分成两个领域,然后再把其中一侧堤防与中间墙设置成洪水槽,专门用来行洪;另一侧堤防与中隔墙作为景观规划地带,而景观专门用来蓄水。滨河生态景观区设置在河堤角偏高的滩地,在修建护滩工程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固堤防洪价值。这种方案不仅化解了蓄水、洪水与泥沙间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蓄水景观与滨河生态园区,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设计必须迎合河流走势,适量后退河道暗线,这样才能为岛屿、河滩、湿地留有足够的中间地带,水生、陆生生物才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城市河道与人工开挖都属于景观内容,水流较缓,所以在河道平面设计中必须避开笔直与较宽敞的河道,或者结合河道自然趋势,为其设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时设计出多种河岸线,打造多变、灵活的河道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一条曲折蜿蜒、宽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备更多的自然气息,它更加活泼、灵活,同时也更适合生物生长。

(三)河道断面设计

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中,应避免河道中的浅滩与深潭形态,不能让河床固定,结合多样的水面,让河流拥有良好的摆幅。对于河道纵断面,应形成交错的浅滩与深潭,这样才能避免直线横断面。在河道断面设计中,必须整合园林设计理念,为其建成景观式河道,这样才能着重突出河道的亲水性与绿化功能。传统驳岸属于一墙到底的结构,它隔离了水与人,既不经济也很生硬。现代复式断面和传统驳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与经济。在一般水位上面种植低矮灌木、杨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规水位搭建水平台,不仅经济而且美观;在常规水位之下使用挡墙与护坡。这种复式断面,不仅能节省投资,还很好的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绿色的理念,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选择材料和生态护岸

传统的河岸更多的是刚性护面,地面、河岸、护岸会形成三面光与两面光的形式。而现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冲刷的过程中,结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与生长状态,它是符合环保生态要求与自然规律的设计。最近几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开发了很多新型护砌材料。具体如:江苏南京已经开始应用的随机多空绿化混凝土,它属于生态环保材料,不仅能改变河岸周边植物生长环境,还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态护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笼、山石与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质,既能在材料中覆盖土壤植物,还能避免流水冲刷影响。先在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块石,需要注意的是块石堆放周边应自然弯曲,将种植土铺设在块石上,填满块石间隙。这样过水后,块石缝隙就会长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桩、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护岸属于自然、生态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层进行杨柳、灌木、草皮种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护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还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空间、时间得到富有个性与艺术魅力的河道景观,着重景观层次、质感与季节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城市气候特性。

三、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它不仅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还能回归自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防洪处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欣赏自然给予的美感,这样才能实现人文、水清、景美、岸绿的城市河道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芩.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伟.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设计[C].//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19-22.

[3]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C].//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92-93.

第12篇

一、遵循原则

1.防洪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效益。河道生态建设工程要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突出生态性、亲水性和景观性,顺应河道自然的形态,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治理。对不同河流、河段(城市与乡村河段、干流与支流、凹岸与凸岸等),要根据河道功能和河道土质的不同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因河制宜,注重形式多样化,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新路子。

3.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典型引路,分步实施。河道生态建设要以河流、地域为单位,兼顾林业、畜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建成构件结构合理、效果明显的生态防护体系,构建典型示范区,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以点代面,全面铺开。

4.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与河流水质污染治理项目有机结合,同时要有利于河道滩地种植结构调整,充分体现流畅、岸绿、景美、生态。

5.依靠科技,注重实效,节省工程投资。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充分利用省补助资金进行重点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河道生态建设,同时还要结合地区流域中长期规划,避免重复投资。

二、治理范围、时间、任务及整治目标

1.治理范围。流域面积在**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重点是大凌河、绕阳河2条大型河流;其他河流的城市段及跨河桥梁上下游可视范围。

2.治理时间。在20**~20**年完成绕阳河、大凌河锦州段河道生态建设任务;在20**~20**年完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态建设任务。

3.治理任务。全市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总面积为14.8万亩,其中大凌河6.8万亩、绕阳河1.59万亩、其他河流6.41万亩。生态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7亿元,其中绕阳河、大凌河2条重点河流生态工程建设投资1.47亿元,其他河流投资2356万元。

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省投资采取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形式,补助资金为4837万元,其中**河2条重点河流城区段补助资金**75万元、农村段补助2584万元,其他河流补助资金1178万元。其余资金根据行政区划,由市、县进行配套,配套资金可采取多种形式筹集。

4.治理目标。结合河道治理项目的实施,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有效遏制沙尘、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使河道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

三、工作要求

1.科学规划,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河道生态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据省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河的生态建设规划已由省水利厅编制完成,各县(市)区要抓紧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其他河流的生态建设规划,务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并于20**年11月末前完成,市水利局负责各河流生态规划的汇总和审查工作。

2.通力合作,摸清底数。

各相关部门要树立生态理念,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河道建设的强大合力。土地、林业、水利部门要通力合作,尽快摸清各河流滩地的底数,区分国有、集体和个人等土地性质,根据土地性质和分类,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务于20**年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3.全民参与,积极推进河道生态建设。

根据省政府要求,2009年底前重点完成绕阳河、大凌河及其他河流的跨河桥梁上下游可视范围内的河道生态建设治理任务,各县(市)区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按照规划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保质保量完成治理任务。

4.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市水利局要对已完成的治理任务进行阶段性验收,并对完成好的县(市)区在投资上给予支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河道生态建设顺利完成,市政府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市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市水利部门负责全市各河流规划的汇总及工程建设的监督、指导、检查验收以及日常协调等工作。发改和财政部门负责筹措和落实建设配套资金,推进工程实施。国土、林业、农业部门要对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用地、林木抚育及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各县(市)区也要成立河道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通过签订河道生态区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责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全社会动员,多元化参与。

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传河道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了解河道生态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已的系统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一是政府动员,率先垂范。各级政府要动员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河道生态建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可采取共同投资建设,共同受益的联合方式推动工程建设的实施。充分调动大家参与河道生态建设的热情。二是鼓励重点大户积极参与。20**年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在**河林纸一体化改革中取得近两万亩河滩地的所有权,各国有、集体林场在**河也拥有不同面积河滩林地的经营权。因此要对这些大户进行重点发动,要在水利部门的规划下对不影响行洪的宜林地、河滩地进行生态造林,充分发挥这批生力军的示范作用。三是创新思维,招商引资。河道生态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全民参与,打破市域、县域进行招商引资,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政策为先导,吸引域外大户的积极参与。四是实行企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可通过林权改革,对投资能力弱,地块分散的经营者进行企业化运作,建立股分制经营机制,本着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对这些投资者进行资源整合。五是抓住机遇,壮大水利行业的自身力量。各级水利部门是这次河道生态建设的重要组织者,要充分抓住这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强化自身建设,把河道生态建设做为发展自身的机遇,利用行业优势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壮大水利行业的实力。

3.多方投资,重点扶持。

对宜农宜林河滩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生态建设新方法。在摸清地类的同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相应的承包、租赁、合作等投资形式。各县(市)区政府要牵头落实配套资金,坚持政策跟进、重点投入,对省补资金可集中使用,重点使用。

4.加强目标考核。

为确保按计划完成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到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考核内容和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对未按要求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将缩减生态建设投资,并在“大禹杯”竞赛活动年度考核评比时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