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11:3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教育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远程职业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远程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结构、建立健全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有更新的发展。远程教育以其便捷性、实用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成为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探讨、尝试和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远程职业教育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看,没有真正融人到职业教育中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
1.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对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还以探索职业教育界的硬件环境、数字化水平、师生的信息技能等为主,对于如何按照远程教育的规律和原理,切实地组织远程职业教育项目,有序地开展远程职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等还没有考虑到。两者只在师资和招生环节上有一些合作,在远程职业教育实践组织、管理和办学上基本没有交叉,并没有深入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内核的合作上。真正体现远程教育本质特色的远程教学管理、学习材料开发、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尚有待关注和真正实施。也就是说远程职业教学应该包括“软”和“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技术、媒体和设备等,“软”的方面是指理念、思路和策略等。“软”和“硬”两方面形成了远程职业教育后续发展的两条腿,只有两腿都健全,路才能走得好走得顺,但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它方面.特别是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和探讨,教学实践等都没得到全面开展,这是当前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远程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一些电大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力图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自己远程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当前开办了高职学院的电大基本上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在运作着,即老师和工作人员们既处理电大远程教育这边的工作也兼做着高职学院的工作,但实际上由于电大的教师和管理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对开展职业教育的准备不足,对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没有清楚的把握,当前电大的高职办学基本上以借鉴电大系统已有的办学而开展的。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逻辑关系为主线,与职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制化”要求的对应并不明显,技能实践方式和安排与职业实操要求间也还存在距离。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被彰显出来。
各试点院校开办的远程教育和培训项目,多是根据院校本身依托的行业和对该行业所需要人才多年培养经验及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脱生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培训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面向从业第一线的实际操作还没能被放到第一位上来,因此这些远程职业培训课程的学术性较强,而与行业从业所需要的实践有一定距离,严格意义上更应该是一些在职进修课程,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并不突出。
各种教学机构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向社会和企事业等提供远程培训项目和课程:这一类型远程职业培训活动的开展多是各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根据人力市场的需要,面向各级各类的职业技术资格考证开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对实践技能环节的培训过程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等尚没能做到以用人市场的需要为导向的定制化,因此对考证外的实际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尚有待考证。
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职业教育界和远程教育界都根据自己对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理解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但由于双方都仅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有深入了解,而分别对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此让远程职业教育出现要不就“不远”,要不就“不职”的现象,没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二、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远程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
远程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在教学和管理上有一些新的要求和特点。远程职业教育既要借鉴远程教育的理论方法,同时也要遵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发挥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发挥出其本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使已经开展了实践和将要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科学地、可持续性地良性发展,应该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方法的有机结合下,开展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研究。否则,在教学和管理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会遵循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规律来进行。
(二)制定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评价标准
标准对于现代社会的任何系统都是最重要的。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没有将远程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之内,这无疑将影响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认识不足的情况。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目标是其实践最基本的指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应该是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为目的,还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目的,还是以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决定了远程职业教育实施的模式、过程和途径,会让远程职业教育走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应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有个清楚的界定。任何实践在明确目的后才能有正确的实施方案。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并没有开办远程教育的经验,同样远程教育院校也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的经验,双方应该如何结合,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将由既定标准来决定,也才能达到有的放矢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探索有效的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以往远程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专门的教学设计。现在有的学者在研究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杨卉、马陆等人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为远程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应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因此应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教师团队,该团队应成为不仅拥有学术水平,也拥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远程职业教育中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也处于研究摸索阶段,远程职业教育呼唤更多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四)丰富适用于远程职业教育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需求;品牌战略;师资培养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中等职业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底,广东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870所(含技工学校186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98所,省级重点学校90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94.5万人;优质学位占40%,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31个。在整体规模、在校生人数、优质学位比例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大力扶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省领导经常关心、了解全省职教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示。2002年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临指导,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熟练技术工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层次,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要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提高广东省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个市要建设一所以上国家重点技校,经济发达的县要建设一所技校,力争5年内全省技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到36万人。”2005年,广东启动了“三年30万”技能人才工程。为了激励更多学生报考中职学校和从事技工工作,广东省还从政策上给予照顾和扶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已经实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等待遇的政策。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促使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广东技能型人才在全部城镇从业人口中仅占43.89%,缺口很大。2005年初,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据统计,到“十五”期末,全省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到10多万。广东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制造业为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等几大类产业的需求人数超过100万。此外,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物资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等部门也都需要大量技术应用性人才。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点。
由于对技能应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多年来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就业率高达97.8%。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逐年有所提高,据调查显示,广州市初级工平均月薪是1470元,中级工月薪为1836元。就业有前途,促进了全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讲求实效
过去,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实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不愿选读中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很多学生、家长对就读中职学校逐步有了正确的认识。
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为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算了一笔账,分析了初中毕业生面临的四项选择及其优劣势,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读高中——考大学——就业。家庭投入:约4.7万元。优势是高学历,增值潜力强。劣势是要承担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就业形势严峻,教育投资有时很难回收。
其二,读高中——就业。家庭投入:约7000元。优势:无。劣势是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
其三,读中职——就业。家庭投入:中职3年约1万元。优势:有一技之长,就业容易,待遇逐步提高。劣势:边工作边学习,比较辛苦。
其四,读中职——高职一就业。家庭投入高于第三项。优势:专业优势较明显,就业较有保障。劣势:经济负担重,可能面临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
以上四种途径,各自的优劣势十分明显。怎样做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统筹安排。就读中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早日成才的明智之举。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一)打破条条框框,进行制度创新
过去,中专、技校的学科门类设置单一,专业设置较少,技术工种不多,各校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联系,学生知识面较窄,技术能力适应面不广。进入21世纪后,面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进行改革,首先冲破中专、技校、职中的界限.按照市场需求统一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层次上,在制度创新上先走一步,使各中职学校的内涵更宽,技术含量更高,适应能力更强。
(二)紧紧面向市场,调整、更新专业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熟练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东各类中职学校都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其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专业覆盖面。到2005年上半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共有400多个专业,涵盖11个大类,包括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土木水利工程、资源和环境、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农林等。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紧缺专业。广州市以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迫切需要大量机电类、汽车类、电子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技能人才。同时,作为华南地区商贸中心,广州对电子商务类、现代物流类、市场营销类、商务外语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广州旅游餐饮业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旅游业收入占全国的1/10,餐饮营业额列全国第一,因此旅游餐饮业的人才也十分紧缺。目前,广州市的建筑业正处在人才结构的调整期。需要大批现代建筑应用性人才。随着广州市民对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物业管理这一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上述这些高新技术、紧缺人才,急需中职学校加速培养。广东省、广州市均把这些专业作为重点,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实行“专业末位淘汰制”。通过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所反映的市场供求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淘汰。
(三)放宽招生限制,扩大办学规模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子女求学的愿望,广东省放宽中职学校的招生限制,采取按中考成绩投档录取和注册入学两种招生办法:各中职学校先按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顺序从高到低、从前到后的顺序录取,然后再接受注册入学的学生。对注册入学的学生实行“三不限”: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届生,只要有初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都可以到中职学校申请注册入学。没有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或者想从甲校转到乙校的学生也可通过注册入学。以上办法,为中职学校扩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广东有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想方设法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设一批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促使全省中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广东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招生达40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比2004年增加4万人,增长率达10.8%。
(四)关心弱势群体,实施职教扶贫
广东省职教扶贫计划规定,凡是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500元以下,或者有《广东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费证》的,都可以到中职招生学校申请入学。全省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并推荐就业。2005年广东职教扶贫计划安排招收2000多名贫困生入学就读。这些贫困生毕业后,将帮助其家庭实现脱贫,这是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实现职教反哺农业的有力措施。
(五)增加优质学位,创立特色品牌
近几年,广东中职学校扩招发展,以创办重点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为主。到2005年初,广东省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40%;广州市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60%,比3年前增加了1倍。优质学位是指被评上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学位。这批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硬件设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均达到很高要求。广州市的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岗位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灵活选择课程。这些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素质较好。毕业生常常是供不应求。
(六)办好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各中职学校均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训练,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七)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相联
广东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和有关企业约定:学校招收的新生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对口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招聘就业。有的企业还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提供3年的学杂费。
(八)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
为了打消部分中职学生怕一辈子当工人不能升学提高的顾虑,广东中职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很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校的成教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学生在考取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可以考取合作学校的学历文凭。广东省教育厅为了解决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准备采取“3+2”模式,学生在中职读3年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读2年,毕业后获得高职文凭。很多中职学校还贯彻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国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外国教师授课,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有些学校还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
五、建好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供合格师资
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和中职教育的兴起,急需大批合格的中职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在原广东民族学院的基础上创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改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该院定位为多科性、应用型,服务职教。几年来,该院改革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兼并3所其他院校.附设两所二级学院(民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该校在校各类学生总数已达23503人,在校生规模已上升到广东省普通高校第七位。现已开设44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学科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六大门类(不含两所二级学院)。
摘要:陕西中等职业教育;调查
《教育部有关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摘要: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为落实这一目标,陕西省职业教育近年的工作目标是摘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2005年,中职招生要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4万人,达到27万人,2006、2007两年的招生增长幅度都要达到20%以上。能否达到这个目标,陕西省职业教育学会委托《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调查和探究》课题组于2005年对陕西省部分中学、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的方法是摘要:以点带面,抽样调查,点的选取尽量照顾全省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生源(城镇、农村),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一、陕西省中职教育资源状况分析
2004年,陕西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48所(含民办87所),在校生40万人,课题组对中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抽取学校20所,分别为陕北地区6所,关中地区10所,陕南地区4所。
(1)调查的20所中职学校,平均占地241.2亩,其中农林学校占地较大,最大达1018亩,而最小的榆林工业学校占地只有27亩。根据学校占地及拥有的资源,政府给这20所学校核准的学生规模是平均每校1490人,现在这些学校在校生总数为32149人,已超出核定规模。但根据调查数据,各学校目前仍有潜力,扩招的余地仍然很大。
(2)2004年,被调查学校共有招生计划14315名,最终报到学生12122名,报到率为85%。在调研的过程中得知摘要:这一数据并非一次招生所完成,而是各学校在不断补招的情况下才得到的,有的学校发出录取通知书的数量是最终报到学生的四五倍,假如按照一次招生报到率来看,很少有学校能达到50%,说明招生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调查学校之中,最终报到率最低为43.6%,最高达、139%,各校报到率的巨大差异反映了学校办学质量上的不平衡。
(3)学校目前的生师比为1摘要:8.9,假如加上各学校的外聘教师,生师比还要小。各校普遍聘请了兼职教师,如靖边职教中心2004年外聘教师34人,2005年外聘教师30人,占学校教职员工的15.7%。
二、2005年初中毕业生状况分析
初中毕业生的去向可以直接反映出职中的生源状况。课题组对全省不同地区的12所中学进行了调查了编制了调查问卷,并对初中学校的教师、校领导及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对以上12所中学发放了调查表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有效回收率84%。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省内普通中学初中应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其中,男生175人,占49.9%,女生,176人,占50.1%,平均年龄15.25岁。结果如下摘要:
1.初中毕业生去向分析
(1)从整体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上高中(占86.6%),其中,男生选择上高中和辍学的比例大于女生,女生选择上中职的比例大于男生(见表1)。
(2)从不同地区看,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选择上高中的比例大于陕南地区;陕北、陕南和关中东部上中职的比例大于关中西部;陕南地区辍学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地区(见表2)。
(3)从家庭子女数看摘要: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选择高中的比例较高,多子女家庭学生辍学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学生;在中职的选择上显示多子女家庭比例较高(见表3)。
(4)从父母文化程度来看,父母文化程度越高,选择高中的比例越高,选择辍学的比例越低。在中职的选择上,初中文化程度父母亲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母亲文化程度越低,选择高中的比例趋低,选择辍学的比例趋高;初、高中文化程度母亲的学生选择中职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见表4)。
2.学生选择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生选择去向的因素排行为摘要:①个人学习原因(66.60%),②个人喜好(26.40%),③就业原因(24.7%),④家庭经济因素(21.6%),⑤其他原因(14.8%)。其中摘要:选择高中的原因摘要:①个人学习原因(70%),②就业原因(28.6%),③个人喜好(25%),④家庭经济(20%),⑤其他(16.4%)。
选择中职的原因摘要:①个人学习原因(61.7%),②就业原因(38.2%),③个人喜好(32.5%),④家庭经济(23.5%),⑤其他(2.9%)。
选择辍学的原因摘要:①家庭经济(53.8%),②个人喜好(46.1%),③个人学习(7.6%),④其他(7.4%)。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摘要:
(1)初中毕业生升学首选普通高中,占86.6%,选择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仅占9.7%,还有3.7%的学生选择辍学,这和中职教育资源分析相吻合。学生首选普通高中的原因是学习因素,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原因也是学习因素,这说明职业学校面向就业的优势尚未显现。
(2)陕南地区辍学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地区。这是一个值得注重的现象。近两年我省推出的五大职教品牌之一“秦巴茶艺”远不能吸引辍学学生接受职教,说明陕南地区的职业教育尚待提高。
(3)在中职的选择上显示多子女家庭比例较高,子女多必然导致经济困难,从另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仍是学生以及家庭无奈的选择而非主动的选择,家长让子女学习一技之长以便走上社会,似乎是客观因素所迫。初中文化程度父母亲选择中职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既反映家长期望值的差异,也反映家庭经济状况对择校的影响。
(4)仅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比例来看,完成扩招的目标很难,但从我省实际上普职招生的比例可达到6摘要:4来看,学生及家长的选择中隐含这样一个信息,即先选择普通高中,普通高中若上不了再考虑中职学校,这是能保证扩招任务的原因。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陕西省中职教育资源潜力很大,假如满负荷利用现有中职资源,在校生可增加48%。同时,生源充足,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的比率虽然不大,但潜在的入学率仍然很大,即考不上高中后,为避免辍学最后还得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有近40万名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所以,27万的招生任务不难完成。
通过调查也看出了陕西省职业教育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解决的三个新问题。
(1)大力提高中职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目前,我省中职生的就业难新问题尚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对就业质量更少考虑。很多中职学校宣传的就业率含有很大水分,把学生推出校门有个岗位就算就业,导致有的学生6月份就业8月份失业,造成实质上的未就业,严重影响中职教育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一些家长认为上了中职再就业和初中毕业直接就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就业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企业宝贵的资源,是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饭店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人本管理的方式密切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职业教育作为向饭店业输送生力军的主渠道必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本管理饭店发展满足价值努力
一、职业教育必须逐步脱离呆板的技能培训模式。采取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真正肩负起培养适用性人才任务的职业教育重任。
职业教育人本管理是现代饭店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历史上,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x理论、社会人理论、y理论、z理论、复杂人理论以及职工持股等若干个演变过程。x理论认为人是懒惰的、自私的,人只是为了经济上获得利益才去工作。社会人理论认为人际交往等社会需要是人行为的主要动机,工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度。
Y理论认为人愿意工作并可以从工作中得到满足,实现自己的价值。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就是努力创造一个使人的才能得以发挥的环境,激励职工使其担负责任和做出成绩,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Z理论旨在建立长期雇佣制,鼓励职工参与管理,注重对职工的全面培训,使员工忠诚于企业。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员工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新型的人事环境,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几方面: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组织不仅要关心其成员的物质需要,更要关心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目前我国酒店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人才流失造成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下降;员工队伍不稳定,士气低落,人心涣散;人员更换频繁,管理及培训费用增大等,要解决酒店业这些问题,尽快地与世界同行业接轨,在管理中运用人本管理模式是必然的选择。从企业管理的趋势可以看出,人本管理思想中“人”的重要性空前凸显,让顾客和员工满意成为现代饭店经营管理必须直面的关键因素,现代饭店人本策略———CS(CustomerSatisfaction,顾客满意)策略和ES(EmployeeSatisfaction,员工满意)策略正是人本管理思想从顾客与员工关系的角度考虑,在饭店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CS策略:企业以顾客为中心,提出“顾客就是上帝”,在考虑顾客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身的特点决定经营方针,并以恰当的表达和沟通与顾客达成良好的认同,使顾客满意,是一种以顾客利益为本位的行为指向。ES策略:从“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产生满意的顾客”的角度出发,企业以员工为中心,注重感情投资,根据人本观念来理顺饭店、顾客与员工三者间的关系,其管理核心定位在如何让员工满意使员工产生最佳工作状态,并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顾客满意。饭店职业教育中应强化人本管理思想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是“适应岗位、工种需求”的教育。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过渡到“能力本位”的教育。
所谓“能力”,按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的界定,即指“完成一系列与作业相关的活动的能力,以及在这种职业中支持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与理解力。”饭店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适应饭店业发展的合格从业者。由于市场经济中的效益意识的影响,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有些学校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传统的人文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片面强调适应社会需求,安排课程多以“有用”为标准,如将“饭店管理”简单地细化为前厅、餐饮、客房、工程、康乐等课程;任意削减人文类课程,忽略人文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忽视人文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降低人文课程教师的劳动报酬等。饭店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被誉为“美国饭店大王”的斯达特拉早就说过:“饭店业就是凭借饭店出售服务的行业”。客人来住饭店,如果只购买食品和饮料,那么,这与选择食品店无异。
客人来饭店买不到“服务”,饭店就不成其为饭店了。饭店员工如果只会用基本的技能向客人提供食宿,客人仍然没有真正消费饭店。可见,服务不同于简单的技能,而服务精神背后恰恰是对人性的透彻了解。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善于交际的能力则是把握服务精髓的重要手段。人本管理思想指导下的饭店职业教育本文的第一部分已谈到能力本位论是针对“岗位、工种”需求而提出,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人才观的更新,促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向“人格本位”。
二、“人格本位”中的“人”,是教育领域中不可忽略的命题。
心理学上,个体的人格可分为三个范畴: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三个部分中最基础、最本质和心理动力的资源。本我的唯一动机是释放欲望,满足需要;自我是生活的产物,与个体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超我则是追求“完美人格”的一种努力,其标准或参照是社会接受不接受,而不是个人得失如何。从人格本位出发来理解人本管理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21世纪的工业社会在向知识社会过渡,未来的地球村要求每一个村民更加充分健康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运用智慧迎接挑战。此时的职业教育向人格本位的转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应注重饭店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饭店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饭店员工在饭店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敬业精神则体现在具有爱岗敬业的酒店意识,即以饭店的发展作为个人发展的前提,主动积极、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勤于本职工作,视宾客为亲人。
服务意识所谓饭店服务意识即饭店员工只要进入工作状态,就能自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欲望,以满足客人需要作为自己的快乐。客人想到的,服务员早已想到,客人没想到的,服务员也应想到。饭店员工的礼仪礼貌素养饭店员工仪表端正、衣冠整洁,不仅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对客人的热情,还能增强客人对饭店的信任感。仪态优雅,既体现了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让人产生敬重之情,又体现了饭店的形象。饭店服务人员的礼貌服务具体表现在微笑服务和敬语的使用两方面。优质服务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娴熟的技术操作与独具特色的个的结合。个又依赖于服务员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员工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的结果,是满足不同客人需要,在服务中化险为夷的保证。
(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提高饭店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为学生营造职业素质养成的环境与氛围旅游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与成长背景,但是,从进入旅游学校学习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是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学校应成为他们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摇篮,有责任采取教育手段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职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长时期的培养。旅游学校应为学生营造出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旅游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服务工作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学校就如同置身于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良的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的伦理道德观念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仅就伦理道德素质而言,儒家的“刚健观”可以培养学生在事业上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儒家的“义利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在工作中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和精神污染……饭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会带入某些消极的物质消费观念腐蚀员工的思想。如一些员工片面追求金钱,贪图物质享受,责任感不强,这些对旅游学校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并重发展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好基础。
人本管理是整个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也是饭店管理理念发展的重要趋势。
饭店职业教育作为向饭店业输送生力军的重要渠道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人本管理突出人的作用的思想引导下,职业教育必将逐步脱离呆板技能培训的轨道,采取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真正肩负起为企业培养适用性人才的职业教育重任。
参考文献:
[1]孙耀君.管理思想发展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2]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3]吴中祥,等.饭店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邓志伟.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方向———兼对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的质疑[J].外国教育资料,1998,(1):1-7.
[5]祁明德,等.论人本管理思想发展及其内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2):86-89.
[6]郑向敏,等.论现代饭店经营管理中的“人本”策略[J].桂林旅专学报,1998,(4):14-18.
[7]吴正平,等.现代饭店人际关系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8]王华.浅谈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73-75.
[9]周艳春.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人文教育[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9):104-10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市场;技能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到依靠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资本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造成企业注重劳动力价格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甚至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出现减技术工用普通二,减高工资用低工资现象。“先培训后就业”和“持证上岗”喊了多年却难以真正执行、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先进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具有无限倾向。无限劳动力供给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卒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结果。同时,人口过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机构改革,也是形成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苛刻的外部环境。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把读书当作子女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并不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就业的手段。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有一技或数技之长的技术型劳动者、无法满足这种读书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投资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个人教育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费用,二是学生效弃的收入。教育费用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出的经费,二是个人负担的学费。学生估价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为个人未来较高的收入和个人未来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个人未来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实际上就是学生花费了较大成本,难以获得较大收益的原因。
2.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教育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本身并不是主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在1997年按年龄段(该年龄段一般来说学生已经高中毕业)小学毕业生占28.6%,初中毕业生占51.5%,即80.1%的人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就进入了就业岗位。在我国这种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教育结构环境下,一旦整个教育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教育结构应是在普九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职业教育应侧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培养人才应注重大部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把有限资金完全用来为培养高级学术人才作准备。
3.近年来,在中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盲目放开管理,无限制补充低水准生源,导致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队而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相适应,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资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现象就是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中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通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教育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现在的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效量要适应的是三、四年后的市场需求。而很少有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更为严重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课程、计算机专业等热门学科,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教育质量下滑,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推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就业困难本身就是社会对目前教育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职业学校招生因难制约了学生素质,加上对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相激励机制,造成毕业生质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技能放在首位,没有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使得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其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约束。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给自己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根据社会需要组织教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1.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基地。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从社会角度看,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制约经济发展的失业人员转变为新型的人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从创造就业岗位入手,更重要的是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从培养失业者技能入手,实行“开放式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劳动技能不适应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所产生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我们应学习德国的经验.把失业救济与转业、转岗结合起来,失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否则不能给予失业救济与补贴。
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大市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把几亿农民培养成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农民,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市场。农村教育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农民上农业学校不举行入学考试,不受年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在市场规律指导下,以培养实际农用技术为主。农业实用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外在效应。因此,政府应把农科类职业学校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2.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要以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轨制,把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其中以企业的操作技术为主。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以企业学徒身份学习操作技能,在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以学生身份学习技术理论,一般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养,一天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在学徒期间企业发给部分工资。德国经验对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应把社会引进课堂。香港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请知名的商界人士参与策划及组织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科专业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香港的人才培训突破了普通教育模式,不图形式,不囿“文凭”“学历”,从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培训实效,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大陆中等职业教育应学习香港经验,把社会引进课堂,和市场全面接轨。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露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1.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应制定法规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一律实行强制性2—3年职业培训,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一律不得就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延续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缓解目前十分严重的就业问题。
为了深人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现状,探讨职业教育学硕士学位设置模式问题,笔者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对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研究生院(处/部)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指导教师、在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已毕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硕士、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所在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卷组成
调查所用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牵涉到问题有:中职硕士生教育总体状况评价、教材及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条件、中职硕士生管理工作及社会评价、研究生的学习时问与学习能力、师资结构和导师学术水平问题等。
二、样本采集
本次调查抽取了试点培养单位中的5所院校。所调查的15所院校中,研究生院(处/部)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15人,院系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26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指导教师78人,研究生所在争位教育培训负责人76人,已毕业学生220人,在读学生685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078份,其中有效问卷1065份,有效率达96.82%。
三、调查的基本结果
1.对教育质量的评价研究与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总体质量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问卷首先针对这些问题对不同群体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培养机构(高校研究生院/处/部)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的负责人、院系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质量的认识基本一致,大多数培养机构负责人(占66.7%)、院系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占65.4%)和指导教师(占79.5%)认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总体质量一般;有20.0%的机构负责人、23.1%的院系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和11.5%的指导教师认为总体质量较高;13.3%的机构负责人、11.5%的院系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和9.0%的指导教师认为总体质量较低。但从总体看,研究生所在单位教育培训负责人中的绝大多数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表示了肯定,有57.9%的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较高,39.5%的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一般,仅有2.6%的研究生所在单位教育培训负责人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在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评价上,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认识存在差异。尽管当前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质量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不论是培养机构负责人还是指导教师,大多数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2.发展规模与发展趋势
调查表明,各培养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人数上差距较大。在被调查的15所中职硕士培养院校中,最多的有175人,最少的仅有21人。对于“是否迅速扩大招生规模”问题,培养机构负责人均认为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在规模上不宜过大,应保持适度的规模。
调查还显示,有83.7%的培养机构负责人和91.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尽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总体发展势头依然良好,此外还有37.6%的教师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发展健康有序,仅有4%的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发展不看好。
3.人学条件和培养过程的相关因素
(1)生源。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的生源主要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中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大学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中教一级职称的在职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关于生源选拔的标准,学校与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所在单位有着不同的看法:对研究生所在单位负责人的调查显示,认为应优先选派教学骨干去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的人占92.0%;但是,就同样问题对承担培养工作的院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占被调查人数86.0%的人赞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即从2005年开始,考生要参加全国统一的中职硕士研究生人学资格考试和招生学校组织的专业水平考试。在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实际选派过程中,受访单位所派送的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中,学校管理人员占65%,教学骨干占71%(两者有交叉)。
(2)学习动机。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学习动机、能力水平以及学习时间保证的调查是本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查显示,86.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他们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实自己,67.8%的被调査学生认为是为了工作需要’想获得高学历者占48.0%。其他动机如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的占36.8%,听从领导指派的占总人数的14.8%,有14.2%的人读研是随大流,1.5%的人认为没有动机。可见大部分人选择攻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还是为了充实自己和工作需要。针对已毕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硕士调查显示,获得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学位的人转换工作岗位的比例并不是很大,有82.5%的被调查者依然在原单位工作,81.4%的人仍从事原专业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委托培养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流动管理比较规范。
(3)能力水平。调查显示,不管是院校负责人、指导教师还是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本人都认为外语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专业理论基础的欠缺是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接受调查的研究生院(处/部)主管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负责人中,有73.5%的人认为是外语水平,有33.0%的人认为是专业基础,有40.0%的人认为是教育研究方法,有20.0%的人认为是学习动机,此外还有13.3%和6.1%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92.6%的指导教师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不存在工作能力和学习动机上的问题,但有74.3%的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人学时普遍存在专业基础差的问题,60.5%的指导教师认为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存在本学科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56.9%的指导教师认为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存在专业知识老化的问题。有68.9%的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认为自己外语水平一般,62.9%的人认为自己专业基础一般,61.4%的人认为对本专业最新发展的了解一般。由此可见,不同群体的人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外语、教育研究方法以及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4)学习时间的保证。学习时间不足是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学位攻读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学习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集中进校学习,一部分是学生校外的学习时间。依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集中进校学习的总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上、下学期均在校脱产学习3个月)。调查显示,仅有45.5%的学生面授时间达到6个月以1:,还有26.0%、15.5%、13.0%的学生集中进校学习的时间分别为4~5个月、2~3月、少于2个月。究其原因,82.5%学生反映学校工作任务重,无法离开岗位。除了在校学习时间外,我们针对目前在读的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进行了集中学习之外是否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学习的调查,结果显示,5.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充足时间,37.7%的人认为有一定的时间,48.2%的人认为时间很少,9.7%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校外学习这一部分,没有时间或时间很少用于攻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学位的情况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作繁忙(87.9%),平时应酬太多(3.5%)、家庭负担重(5.9%)以及其他原因(2.8%)。总之,学习时间不足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制研究与探索因素。
(5)课程设置。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这就更加突出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从被调查的15所院校实施的培养方案来看,一般都安排了4~5门公共课、6~8门专业课。调查显示:56.4%%的指导教师和61.5%的中职硕士生认为课程安排合理或基本合理,肯定了中职硕士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但是,尚有43.6%指导教师和38.5%中职教育硕士生认为课程安排不太合理或不合理,这说明课程设置还应作进一步的修订或调整。具体地说,在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上,应适当减小公共课的学分比例;在理论课与方法、技能课的比例上,应适当加大研究方法、技能课比例;在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关系上,要突出学科专业特点。
(6)师资结构和导师学术水平问题。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对师资结构和导师学术水平持肯定的态度,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满意度较高,对基本状况有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关于师资结构现状,有62.7%的同学认为导师有丰富的指导研究生经验,但同时也有37.3%的同学认为指导教师无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经验不丰富。
(7)论文与论文质量。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和质量比较认同,对论文质量有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认为学位论文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的占2.7%,认为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的占17.8%,认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占57.8%,认为学术价值、实用价值不太高或无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者占21.7%。对研究生论文质量总体水平,6.5%的被调查者认为很高,11.8%的人认为较高,68%的人认为一般,9.3%的人认为很差,4.4%的被调查者说不清楚。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论文选题来源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论文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基本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认可,但其学术水平却不被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处/部)负责人看好,由此反映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提供者(包括相关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巧究与裸素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自身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学术水平是否应当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评价标准,中等职业教育硕士与教育硕士、普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当有何不同,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四、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不论从中职硕士生所在单位的反映看,还是从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以及完成论文的情况看,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培养基本达到了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满足了学校的需求,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培养了所需要的人才,但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与普通硕士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得尚不清晰。一些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学位论文指导标准的把握等,还没有完全摆脱普通硕士生培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培养的目标。
2.培养过程不到位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工作主要由试点单位来承担,中职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人才,但生源单位(大多为中等职业学校)同时也是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没有参与到实际培养过程中,而校内教师大多缺乏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经历,中青年教师更缺乏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质量。同时由于缺乏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联系,缺乏知名的高级中学教师、高级技师作为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有一定的困难。
3.缺少适用于培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的教材和参考书
现有教材多重理论阐述和探讨,轻实际应用,有的内容陈旧、起点低、特色不鲜明,与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得不够紧密。
4.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够
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在开设公共课时,将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包括进来,这种方式虽然拓宽了知识面,但与一些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愿望相矛盾。同时也有学员反映开设的课程对基础性、总结性、实用性知识不能兼顾。
五、建议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培养现状,提高教育水平。
1.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的职业专门性,需要强化课程的专业性
中等职业教育硕士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学位,与普通硕士相比,它应该而且必须具有不可替代的职业优势。这种职业优势,除了中等职业教育硕士从教经验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得以强化、提升。因此,培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应强调教育教学实践,重在求实,注重知识的运用,更加重视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强调实用性、综合性,使学位获得者既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熟悉与之相关的管理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特点,首先应树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的观念,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要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制订有序的培养计划,从培养方式和培养环节等方面来增加其实效性。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培养单位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密切合作
中等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开展使得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各自的职能发生了微妙变化,基础教育单位并非只是需求方,高校也不仅仅是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的提供者,只有基础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并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作为合作的基点,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培养的规格和数量,更加适用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3.加强课程建设,加快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合理安排课程既要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教育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研究性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综合性的要求,要以研究本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学术性课程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一方面学术性课程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的理论修养和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学术性课程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实践性的课程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环节,其重点应放在将职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运用于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上,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进行科学判断。针对工学矛盾突出的特点,开课与讲课要力求少而精,讲座与学术沙龙则可以丰富而宽泛。在教材建设方面,应吸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职高级教师、省教学名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加大适用于培养不同专业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硕土生需要的教材和参考书的建设力度。
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导师遴选制度
导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是能否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导师,除了要做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研究外,还要涉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及时掌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信息,密切注视中等职业教ff的发展动态。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取如下做法:①从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中分离出部分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中职教育硕士生任课教师或论文指导教师;②从国家重点、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聘请特级或高级教师、省教学名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师资的必要补充,聘请他们担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部分课程的讲授工作并指导论文;③为促进校际交流与学习,部分课程聘请外校特别是相关职业教育研究所专家授课;④选派优秀的硕士生指导教师去相关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访学调研;⑤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指导教师每年都必须阶段性地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并将是否具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作为遴选中职教育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另外,在组成导师组时应该有意识地把有中等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和缺乏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建成一个导师组,优化导师组的整体指导资源,提升导师组对实践问题的指导能力。
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培养学生的命运和发展。笔者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的,不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导致教学往往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双师”素质、能引领团队建设的专业带头人不足,专业的骨干教师亦比较缺乏,生师比偏高又成为制约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因素。如何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了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示范校建设,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模型及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建立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突出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三是创新教师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三、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过程
为做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工作,需要分步实施如下几项工作:
1.进行调研,制订方案
首先要调查研究教师专业化现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制定详细执行计划。根据收集的资料,研究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计划和执行方案,建立教师专业化标准。
2.征求意见,逐步完善
其次通过召开教师、企业参与的讨论会,听取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意见,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总结了解研究对象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效果,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修订与进一步完善,逐步进行相关文件的制定。
3.建立制度,构建培养途径
再通过建立“教师成长工作室”,制定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组织一列教师培养活动,来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笔者学校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五种途径:
(1)制定《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学历与职称提升。
(2)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
(3)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
(4)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试行办法》,激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
(5)重新修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专业技能培训及大赛奖励办法》,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等各级别技能大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逐步形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创新“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管理和机制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计划,学校逐步建成了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五个对接”的目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1.构建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1)形成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1”是指:突出一个标准――教师专业化标准。“2”是指:把握二项主题――教学专业化和教师培训培养专业化。“5”是指:掌握五种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够胜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形势,所以必须有持续学习能力。
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实现“教育教学界”和“专业技术界”的跨界,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将其转变成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有效。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掌握这种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中职生并非智力低,只是智力类型不同,这一类型的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较高,这注定了他们对一般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较差,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可以说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标志性能力。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结合行业和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2)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根据对教师五种能力的分析,项目组构建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整体能力结构模型如下图:
通过该模型,不难得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要培养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这是教师成长发展首先要具备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教师向专业化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师实现“跨界”,教师的三种能力在这个阶段都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一个阶段是升华阶段,在教师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与磨炼之后,教师的能力应该要得到升华,不仅会做、会教,而且开始反思、总结、创新。
(3)形成“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了解教师各个阶段的所需,做到培训培养能有的放矢。成长记录包括:教学督导记录、学生测评记录、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科研记录、教学质量量化考核记录。同时建立相对应的激励和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管理人,落实激励的举措,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队伍建设的质量。其中教师考核依据主要是《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人员教学质量考评及津贴发放管理的试行办法》。
2.出台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先后出台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专业带头人的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评选与奖励五星、四星级教师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使用管理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开展专业教研部间业绩考评奖励的试行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建成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成长培训工作室”,构建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主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设计大赛和说课比赛、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帮助教师等等。
项目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教程》,该教程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技能提高很快,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易学易懂,实用性更强。广大教师通过教师成长工作室的运作,参加校内外各种培训学习职业教育教学法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培训中找到了“如何教”的答案。
4.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
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项,获奖校外奖励16项,公开184篇,获奖论文175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设计与说课奖励60项,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由之前的20.3%提高到26.5%。目前学校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培养骨干教师35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四年前的54%提高到现在的80.3%,评选出“五星级”教师6人、“四星级”教师24人。专业带头人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及督导、科研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
在构建“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形成“125”教师专业化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参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研究成员先后参与编写了教材《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广西科学出版社)、《职业教育教学法实用教程――教师培训专用》(校本教材);撰写了论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讨》,并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实践和创新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广西教科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核心期刊《课程教育研究》上;论文《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及建议》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提升教科研能力,中职名师成长长的必经之路》发表在《广西农机化》上;论文《执着杏坛,乐于奉献――论“中职名师”应具备的特征》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浅谈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与实践》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关于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获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五、影响与评价
1.在校内推广应用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学校从制度建设和完善到实施“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开展了“星级教师”评比,采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国内外、校内外进修培训,参与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等多项措施,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教师业绩考核、教科研工作、技能比赛等工作中,学校积极推行“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水平稳步递增,近三年学校在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大赛指导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013年学校被广西教育厅授予“广西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下表是学校近三年参加各种校外比赛的成果总数汇总,明显呈递增状态。
表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项目组所起的作用
教学获奖统计 180 340 488 577 989 致力于推动“成长记录―机制励”,为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
2.在广西区内的推广应用
(1)项目成果――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广西区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交流学习的模板。建设期内,成果为广西中医学校、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防城港理工学校、贵港职教中心等近10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模板。
(2)对校校联合办学的带动作用。在与学校联办的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桂林平乐县职业学校推广项目教学法教学,有效推动了联办职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与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利用我们的教师专业优势,共同交流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体会,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3)对校企合作的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2010~2014年,学校新建校内实训室12个,扩建校内实训室6个,新建校外实训室11个,专业教师为本地企业编写培训教材5种。
3.在广西区外的推广应用
建设期内,湖北宜昌机电工程学校、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专程到笔者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六、一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远程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策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及下属各办学点,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方向,其办学系统的构成是基于原江苏电大30多年的系统网络形成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一所具有远程环境特点的办学实体,具有独特的自身办学优势。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规律的条件下,发挥独特的优势,进行江苏城职院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查与分析,对构建远程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从事职业教育的基层工作者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远程教育论文,客观地进行分析并寻求合适的解决途径,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次调查的立足点是针对具有远程环境特点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及办学点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情况,调查内容的设置为4个主题17个分项,涉及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专家调查法和民意测验法,调查的手段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及部分办学点(无锡办学点、常州办学点、南通办学点、昆山办学点、张家港办学点)的
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无锡办学点2008级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9份,调查对象涵盖了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及主要办学点,可以代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专业建设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和状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系统办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态度
项目内容
选项
统计数据(人)
百分比(%)
对江苏城职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看法
满意
10
20.4
比较满意
25
51.0
不太满意
11
22.4
不满意
3
6.1
在远程环境下学院是否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要
45
91.8
有一定需要
4
8.2
不一定需要
0.0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2-01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1]。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可定义为发展要素。那么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具体怎么实施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着手。
1.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中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2]。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中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中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4.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中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中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中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中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3]。
5.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中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中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职称;专业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单位,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是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教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及其对师资素质的相应要求,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演变
“职称”一词,在我国最早被人们称为“学衔”,从语义上可以理解为“职务的名称”。196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职称与学衔和学术称号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包含“资格”、“称号”、“学衔”、“职位”等含义的专用名词。但是,实际上职称并不等同于“职务”,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称,即学衔,只是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或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和标志,不应与工资待遇挂钩,也不应有名额数量等的限制,而职务则是指与工资待遇挂钩,有数额限制,并有着明确职责与义务的工作岗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试点职称改革,统一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如1986年颁发了《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但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职称”一词,便沿袭下来。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职称”,其涵义实质上是指专业技术职务,是与工资待遇等有着直接关系,且有着名额限制的。
改革开放以前,职业院校基本没有职称,直到以后职业院校职称的评定与改革才开始展开。经历了从1979年开始的“建立职称评审制度阶段”和从1986年开始的“职称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与提升教师职务名称的暂行规定》,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副教授、讲师、教员、实习教员四级。1981年,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技工学校教师职称问题的批复》的意见(试行)中,决定将生产实习课教师按照《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执行,定为工程师或技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称呼。在第二阶段,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对职位名称、职责、评审与聘任办法作出了原则规定。这一时期的改革在1989年底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起步晚,又长期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一类管辖,因此,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一直和普通高校执行同一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全国迅速铺开,特别是1986年,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但是由于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仍然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例如各校职务评定标准不统一,指标分配现象严重,导致不同学校、相同职称人员含金量却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陈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水平的以“双能力”为内涵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显然,让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执行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有失公允,既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更不利于职业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教特色。
第一,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双师型”教师概念正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环境下提出的,旨在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纠正以往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不当做法,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正确定位,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但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师资和普通教育师资的实际工作相异性,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但是对其职称的评审标准却相同于普通教育教师,不仅模糊了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也容易误导“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之一就是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刊发期刊的等级。但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普遍紧缺,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无疑增加了职教师资的负担,迫使他们占用大量本该用来钻研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时间,去搞科研,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而学术研究水平有限,却囿于没有学术论文,或者论文数量不够,的刊物等级不高,最终不能评到相应职称,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不利于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方式,对他们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基本理论的要求,更要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积累大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但是,现行不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机制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只满足“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表面成就,片面追求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区分不够,忽视了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在观念和做法上产生双偏差,最终导致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够充分实现。
第三,不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靠拢普通教育教师标准带来的突出弊端就是容易使职业院校放弃自身特色,模仿普通高校办学。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办学应注重教学和实践两大块。近年来,职业院校之所以能够呈现蓬勃之势,也是由于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能够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生产一线人员,满足了当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定要参考学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数量等硬性标准,职业院校为了能够“优化”自身的教师队伍,增加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得不强化教师在科研上的要求,从而渐渐忽视职业教育本身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逐渐丢掉了自身办学特色,慢慢地失掉了原有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2009年9月10日,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一条就是要“调整功能定位,改革以单位内部人事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根据不同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制定与其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符合的制度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大胆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转贴于
第一,适当下放评审权,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干预痕迹明显。主管部门控制着岗位结构和职数比例,政府部门掌握各职称系列评审机构的设置,甚至许多地方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行政领导组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也逐步落实,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社会用人转变,身份管理也逐步向岗位管理转变。因此,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势必不能妥善解决国家用人与单位用人、岗位用人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几次职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获得了职称(主要指高级职称)的评审自主权,但是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基本都是由行政部门通过社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完成的。职业院校所设专业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凸显这些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鲜明特征,保持个性化发展,必须避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行政意志、长官意志,适当地下放评审权限。因为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本单位的人才状况和岗位需求。所以,怎么评、聘任谁应该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为了保证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避免因下放权限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严肃职业教育职称评审评委制。评委会既要有专家学者,又要有相关行业里的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组织评审。对评委会组成人员的入选,严格把关,真正选拔出思想作风好、政策观念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专家。同时,还要建立地区性的专家资源库,以便需要时可按专业、年龄等随机抽选组成评委会,并保证评审公平、公正,杜绝关系职称、人情职称。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名称,明确“双师型”教师身份。现行职业教育教师职称是从学术科研角度出发的,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相称、不相符。因为这些职称名称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且给他们错误的身份定位导向,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定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职称应引用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评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类型特征的职称,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目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能胜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课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种是结构性“双师”(又称“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即从整个学校的人才结构来看,一部分教师精于专业理论课,一部分精于实践技能课。因此,可以对既能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指导课教学的教师予以“双职称”资格,有学者已经提出要根据其能力偏向而设定。而针对结构性“双师”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天津提出,对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予以认定教师资格,另一方面所有高职教师可以申请企业工程师系列,也可以在学校申请教师系列。这些做法和经验,其他地方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学习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参照既有的经验做法,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真实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 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权力的特殊性 浅析民办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论高等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兴起和演进发展 关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论语》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法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当代职业教育“特殊性群体”浅析 浅谈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经验观察 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殊性与策略研究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未来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回归论 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钟伟,刘登明.江苏两高职示范校试点培养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6-8(1).
[5]李均,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7):90.
[6]黄鸿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6.
[7]李好好,卡尔・维尔海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33.
[8]于志晶,等.中高职协调:结构与衔接 关于动力、认知和意愿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35.
[9][16]王育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55.
[10][12]刘金桂,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2,213.
[11][19]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2-43,260.
[13]杨国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2.
[14][15]邓耀彩.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比较与改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8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