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思维论文

时间:2022-05-22 06:3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思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思维论文

第1篇

一、启发感性认识

事实证明,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教师要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征,积极、及时地予以引导,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同时也对于生物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选题

选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探究非常关键,我们生物教师要发挥自己在新课改下的角色,即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来投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选题。原则上来说,在选题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是需要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或者建议及可,具体需要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还是要遵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的需求,原则上来说,要告知学生他们所选择课题的价值所在和可行性,以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特别是细节,怎样做可能效果会更好,这样学生就会明确努力的方向,也能够避免少走弯路,容易出成果。从我们生物学科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自由选题,启发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潜在课题,这样除了细心观察外,平时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随身的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周围感兴趣的问题和自己当时的想法,这样不断地积累,到开展研究的时候,可以选择的素材就会很丰富。

三、引导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更不例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有了问题,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起来,创新思维才可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如在“细胞增殖”一节的教学中,用引导式探究的方法学习“细胞不能无限长大”。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象与鼠的对话图片,象个体大是不是组成象的细胞大?引导学生提出有独特见解的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然后进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使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通过类比实验推理得到:细胞体积不能无限长大,那么象的个体大应是细胞数量多。可见,教师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去做,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提供技术支持

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往往会影响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则可以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实验法是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但课题研究中的实验不同于学生平常按书本要求去做的实验,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指导学生科学地设计好对照试验。如有这样一个课题组通过四种不同粒色(红、黑、黄、白)的玉米杂交实验,研究相互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他们在课本上学过的只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要设计出能同时验证四种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设计方案的初期,学生感到混乱,不知如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有点顾此失彼。后来经过教师的点拨完善了方案,实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五、指导总结报告

研究性学习既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从认知上要进行总结归纳。要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确实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要撰写学习报告,因为这是学生思想、个性、成果的一个表达方式:从问题的形式到选题;从制定研究方案到实施研究计划;从搜集资料到信息整合;从论文的拟稿、修改到最后成型,都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符合新课改下学生主体的理念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同时也能在无形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立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价值会更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作者:刘兆曦单位:河北省黄骅中学

第2篇

关键词:创造思维观察想象求异思维思维灵感

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我做到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则观察割拼过程。

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我再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我再问:“这个长方体同原来的圆柱体相比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回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发生了变化。”我再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较是增加的还是减少的?增加或者减少了哪几个面?”学生很快能回答:“长方体比圆柱体增加了两个侧面,每个侧面的长和宽是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半径。”

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体的高是5厘米,将这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0平方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学生因为刚才经过观察,很快能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20÷2÷5=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则为:3.14×2×2×5=62.8(立方厘米)。

这样引导观察,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数学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伪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一组数12154、718、63、398、570、1495、1506、321。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当学生完成这一复习过程后,我再问:那么这里的数哪些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口算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此时,我诱发学生猜想:“其实能被3整除的数也有自己的特征,请大家猜一猜,它们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猜个位上的数字是3、6、9的能被3整除。有的说:我猜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6、9、12的能被3整除。也有个别学生猜想到“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对还是错,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在探索知识过程中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9,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

解一:3600÷(3600×1/9÷4)-4

解二:(3600-3600×1/9)÷(3600×1/9÷4)

解三:4×[(3600-3600×1/9)÷(3600×1/9)]

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

解四:1÷(1/9÷4)-4

解五:(1-1/9)÷(1/9÷4)

解6:4×(1÷1/9-1);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

解七:4÷1/9-4

解八:4×(1÷1/9)-4

解九:4×(9-1)。

这样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学生思维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了“折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商场运来300台洗衣机,每台售价500元,每售出1台可得到售价15%的利润,由于其中的20台有些破损,按售价打八五折出售,这批洗衣机售完后实得利润多少元?”

这题的一般是:先求出300台洗衣机共获利润多少元,再求出20台洗衣机少得利润多少元,然后求出300台洗衣机售完后实得利润多少元。

综合式:500×300×15%-500×20×(1-85%)=22500-1500=21000(元)

这样解答显然较为复杂,我启发学生能否找到更好的解法,学生经过分析,很快找出了更巧妙的解法:因为1台洗衣机可得15%的利润,那么每台洗衣机的成本就只占售价的(1-15%);而其中的20台按售价打八五折出售,说明这20台是保本出售,所以,这批洗衣机所得利润就是“300-20”台洗衣机所获得的利润。

第3篇

一、注重氛围营造,开发创新思维

1.开放探究式教学,轻松快乐地学习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轻松、和谐、愉悦的。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使小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充分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开发其创新思维。因此,我坚持开放的探究式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改变以往的严肃形象,把自己和小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和蔼可亲的形象更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性。其次,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发言,鼓励提出疑问,且鼓励自主解决问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好奇心很重,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真正地为其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敢说、敢问、敢做,从而真正地开发其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完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后,有学生提出:“回声是怎么回事啊?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可以听到自己的回声呢?”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自己先去寻找答案或查找更多关于回声的资料,然后开展一节讨论课。这样教师鼓励小学生的做法,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追求自己的好奇心,更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开发。

2.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互帮互助,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教师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高低分为6人小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对班级成员做全面的了解,真正做到小组成员间能够和谐有效地互动学习,在组内形成合作的关系,组间是竞争关系,既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又培养其竞争意识。组内的合作使小学生充分发挥小主人的地位,生生之间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营造出一个自由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组间竞争更促使小学生不甘落后,激发斗志,敢于表现自己,提出质疑,这无疑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是真正坚持了新课程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小学生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同见解,积极探究。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节《造一艘小船》时,我组织了合作小组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让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断改进小船的形状,增大船侵入水中的体积,加大装载量。此时教师就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完成后,教师也不急于评价,而是先让小组代表自我评价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然后再让小组间互评,指出对方作品的优点及缺点。这样小组间的交流进一步开阔了小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吸收不同见解,不仅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二、坚持科学实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最终归宿都要“实践”。认为,“实践分化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坚持实践就是坚持科学实验的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坚持注重科学实验课,积极做好指导,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使小学生敢于大胆地假设求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最后一节《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用语言表达一下实验工具、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中注意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共同准备实验工具,集体动手完成实验过程,然后让制作成功的小组讲解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没有完成的小组虚心听取,并在课后继续完成实验。最后一定要展示学生的实验作品,不论作品美观与否,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耐心指出作品的优点,婉转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增加小学生动手实验的信心,使其真正感受到动手实验的乐趣,把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同时也需要学校、家长的积极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创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杨军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第4篇

关键词:智力创新思维探索创造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5篇

一、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国内早期的产品专业课程设置,相当一部分是在借鉴和照搬国外的模式和思路,尤其受包豪斯学院的影响,早期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在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成果,用具体的实践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以前曾现场聆听过李乐山教授的讲座,他对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有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加重了创意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诸如头脑风暴、快题设计等,旨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探索全新授课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不断的增强和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国家现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提倡和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各高校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自身的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和措施。以项目为引导,通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增强学生的参与热强,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工作室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的让学生体验产品设计的乐趣和价值。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采用物业化管理,采取公司化的运营模式,达到条件的可以帮助其注册公司,逐步实现收益。

三、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提升综合竞争力

课堂教学主要是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全国每所高校都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的设计竞赛活动。有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赛的时候非常的有目的性,组织前会认真的筛选,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来甄别对待;部分高校会专门跟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训练或课题研究。无论是哪种形式,出发点都是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更大范围的接触其他高校的师生,对照别人的作品来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突破口。再加之现在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给自己增加砝码。

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引导学生提前就业

目前全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基本是“1+2+1”的模式,也就是大一主要是打基础阶段,大二、大三是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阶段,大四主要是毕业创作和毕业实习时间,并且主要的文化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学生通过前两年的系统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掌握,在大三学年可以集中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强化和升华所学理论知识,巩固成果并查找差距和不足。无论是政府组织的,还是企业为征集创意方案而专门开展的设计竞赛,我们都应当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赛。同时,对学生的创造发明累设计,要积极找相关部门申请专利,提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设计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从此可以爱上设计。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讲究创新,创新也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仅仅依靠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创新力不足的窘境,除了制度保障和支撑以外,我们还要有实践,要认真思索和探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统一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要敢于和善于用实践检验和补充理论知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永恒命题。

作者:齐铁军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6篇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1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

由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其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青春期叛逆心理,个性品质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学习。另外,初中生刚进入初中,对初中物理知识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问很多为什么,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还应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并在行动上支持学生大胆证明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学会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物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坚固的基石。

1.2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将部分实验课时缩短,仅剩的小部分实验课时也以“讲”代替“做”的形式完成,不重视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实验探究,因此实验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并积极加以利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初中物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将自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实验,教师主要予以适当的辅导与帮助,而不是采用以往的“教师承包”方式,将所有实验内容一手承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想法实验。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同时鼓励学生,就算实验设计失败也不必气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充分以创新能力设计实验。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上完《测量物体的质量》一课后,组织学生设计“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制订,待确定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并展示实验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经过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实验多姿多彩,而实验成果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如有学生这样设计:实验为“测量一张纸的质量”,实验步骤为先调节天平和横梁平衡,然后将纸张和砝码分别放置在天平盘中,随后计算出纸张的质量,但最后无法测量出纸张的质量。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一张纸是无法通过天平测量出来的,但可以通过天平测量出若干张纸的质量,然后算出一张纸的质量。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学会自主创新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承重大王”比赛,比赛内容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硬纸片承受更多的方形积木,最后以方形积木数量最多者为冠军。这样的课外活动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力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力学奠定基础。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同时学到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学他人之长以补吾之短。

2.结语

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精神,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索,同时应充分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胡方凯 单位:邳州市占城中学

第7篇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如何发觉他们的思维潜能。

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想学、乐学从而诱发首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决定他在学习上达到的高度。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就有了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要发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教“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3”,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

这样教,教师“教”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

三、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

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

四、激活创新思维,让思维插上飞翔自由的翅膀

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

3.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第8篇

关 键 词:山水画教学 观赏 临摹 写生 基础训练 创新思维

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古老画种,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历来绘画美学思想也曾有过各持己见的观点,譬如有的在艺术实践上过分偏重于师承古人笔墨,强调继承性而忽视结合生活实践的创造性;有的过分强调抒情、写意“神采为上”,而忽视性质、理法;有的过分强调毫发毕肖“谨毛失貌”。但是,优秀的传统始终起着引导的作用。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懂得两个法则:其一是古人之理法;其二是自然之理法。只有把客观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将状物与抒情、摹景与运情相统一,才能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黄宾虹先生是近代山水画史上一个集大成者,他贯通古今未来的秘诀为“于传统溯求本源,与未来以求开放”,就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大胆变革,要有“创新思维”,要注入“时代精神”。要学习传统文化中最本真的东西,就是继承有生命力的部分,剔除其过时的陈旧的糟粕部分,代之以新的内容,这就是发展。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为以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临摹和写生辩证统一的训练与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于学生对传统绘画接触甚少,所以在山水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WWw.133229.cOm学生必须“观赏”历代名画,教师要通过对历代作品的研究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概况、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正确引导学生读画、临画、摹画,先会“古人之心”,与古人对话、交心,从而揣摩优秀作品的意境、气韵与笔法、墨法。在读画、临画、摹画的同时,还要注意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这是山水画教学的根本。

我们借鉴运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自我个性的作品来,因为技法的产生毕竟是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的结果。如何了解和学习古人作品中的传统技法,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山水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这样必然和当今时代绘画美学思想、理论探讨等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历代有许多画家在不断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宋代郭熙力主“饱游饫览”;元代赵孟力主“久知图画非儿戏,满眼云山是吾师”;明代董其昌力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作画”;清代石涛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如近代画家齐白石画螃蟹,案头养螃蟹为师,日夜观察,方能画出栩栩如生、姿态多变的螃蟹。他们在深入了解自然、了解生活的基础之上,把握自然万物之灵魂,从而创作出许多造诣颇高的作品。所以,一个成功的山水画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脱离不了“自然造化”的支撑,脱离不了“创新思维”的支撑。在山水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处理好这个基本原则。

一、课堂临摹是掌握古人理法的重要途径

在山水画学习中,临摹可以使学生对历代优秀作品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在具体的学习中,对那些优秀作品的意境营造、构图经营,以及皴、擦、点、染等技法的掌握,必须通过有计划地临摹研究,才能懂得何谓传统,传统涵盖了哪些因素,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才能将自然观察所得的深刻领悟重现于笔下。

临摹分对临、摹临、背临三种。在山水画基础训练中,更注重于对临、背临,使学生对范画作最大限度的再现。

在对临教学中,“形似”易而“神似”难,所以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先会古人之心”,教育学生“师古人之迹不如师古人之心”,要首先体会大师作画时的背景和心境;其次用心揣摩其笔墨关系和用笔的力度、节奏。有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古人笔意,可以将范画某一个局部进行放大研究,去体会其用笔的抑扬、顿挫、徐疾、轻重、虚实和墨的焦、浓、淡等感觉,从而临出范画的精神内涵。黄宾虹说:“名家临摹古人,得其笔墨大意,疏密参差,而位置不稳,位置妥帖,浓淡淆杂,而远近不分。树木有根株,或偶失其交互;泉流有曲折,或莫辨其去来。苟能瑕不掩瑜,论者犹宽小节。画贵神似,不在貌求。”明代董其昌说:“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临摹贵在把握范画的精神内核,而不在一笔一势。先要合古人,后要离古人。在具体对临中,要求学生用笔有力度,笔在指间,指实掌虚,运用腕、肘、臂、肩,去体会平、圆、留、重、变的感觉,去体会笔笔见功夫、笔笔有通情、笔笔有醒透、笔笔有脱尘、笔笔有相生的主要感受,从而求得“形似”和“神似”的效果。

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之上,离开范画从而进行临摹,通过对范画的深刻印象,而再现其风貌,使学生逐步稳定自己所学的各种技法,使学生的表现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课外写生是掌握自然理法的重要环节

在山水画教学中,一要重临摹,二要重写生。

写生,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继续和深化。通过写生,使学生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更加熟悉自然、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界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亭台楼阁、山川烟岚的规律。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对象是静止的范画,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写生要受到环境、气候、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界山川、烟云,远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看如此,侧看又如此,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以深入生活要深刻领悟自然界变化无穷的魅力,要了解远山近山,正面山侧面山的多样变化。自然界的树木、烟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节也不同。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这是说,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一山百态,一树百态,百山一理,百树一理,有势的把握,有质的探微,有景外之意,有意外之妙。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要讲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简后繁,由静到动,从而循序渐进。

1.树木写生

学生初到自然界写生,因不了解树木形象特征及其结构,可先用铅笔或钢笔对树的正面、侧面、背面等各个角度进行写生,使其了解树的生长规律,然后再用毛笔,先由树干下笔,注意用笔的笔势、力度,在画树干的同时添枝加叶。这样既能认识它的生长规律,又可兼顾造型练习。同时重视用色用墨的观察、体会和写生。在写生树木时,在深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要有所取舍。注意树在四季的各种状态、早晚的各种状态、南方树与北方树的不同状态、山林树与平原树的不同状态、背光树与受光树的不同状态……从而善于准确地捕捉自然中最美、最生动的素材入画。在写生中,还要注意到自然界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树木枝叶美的穿插组合规律,不是自己能凭空想象的,而是要用对比、平衡、节奏、统筹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去锻炼构图处理的。

2.云水写生

潘天寿说:“山无水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山水家要“青山洗面,白云为衣”,要了解大自然的烟云万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毛笔或铅笔对自然界云、水进行写生表达,了解云、水在不同时节的变化特点。当直接用毛笔写生时,注意水墨浓、淡、虚、实的变化,体会春夏云水和秋冬云水的不同,体会大山云水和平原云水的不同。用真心、真情去体味中国画笔墨在表现自然云水时的无穷变化,力求学生胸有大千,囊括万象,这样才可创造出“画中有龙蛇”“腕低有鬼神”的作品,才可营造出富有时代人文精神的新境界来。

3.山石写生

山水画以树、石为骨肉,以云、水为灵魂。树木、云水、山石是一幅山水画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画好山石也是写生练习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写生中同样要求学生先运用铅笔或钢笔,具体而严谨地勾画出山石外形,山石本质结构,使学生对山石在各种状态下的丰富变化熟记于心,用心去体味自然山川的精神内核。然后用毛笔去寻找自己的感受,利用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疏密、组合、交错等去表现山石、山川形态的微妙变化,把握自然山川在潮汐阴晴风霜雨露中的千变万化。用笔要有顿挫、刚柔、转折、虚实。一张画中只有线是统帅,是首要的,像建筑中的钢架,没有线,墨、色都是零散的、松垮的,要求学生力求中锋用笔,线要遒劲,要毛,要沉着,不能草率;用线要追求毛、涩、辣、变,沉着入纸。龚半千谈到用笔时曾说:“线忌草、忌梗,要遒劲。”草,就是软弱;梗,就是枯硬;遒劲,就是内在的,像崩着的弓,箭还没有放出去,有内在的力。古人在山水画中用笔力求“点如高山坠石,横如万里阵云,垂如万岁枯藤。”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写生中,在把握用笔用墨的同时,更要体味山川的精神,要用哲人的头脑、诗人的情怀,去体味大千自然,用真情去感悟自然山石、山川。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心灵与自然沟通,用思想与自然对话,以求“物我共化”的心境,从而给山石铸入灵魂。

三、创新再生是艺术教学的精神内核

在山水画教学中,通过临摹、写生教学的有机结合,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扬个性,与时代合拍,使学生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对优秀传统绘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其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从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把握“古人之理法”和“自然之理法”,把传统技法与自然感受加以“生化”,从而写出“胸中之山”。潘天寿说:“学画时,须懂得了古人理法,亦须懂得自然理法,作画时须舍得了古人理法,亦须舍得了自然理法,即能出人头地而为画中龙矣。”山人曰:“于无心处写鱼,于无鱼处求美。”就是说,绘画不可照搬,而要注入人文内涵与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山水画本真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美。”要信手拈来,妙然天成,纯任自然,才为画中龙矣。近年来,由于一些教师或打着课程改革的幌子,忽视传统研究,宣称“当随时代”;或观念陈旧,墨守成规,泥古不化,宣称“弘扬传统”,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只注意把具象如实的稿子经过所谓的取舍加工再现于画面,或把拍摄到的自然山水不加修饰地照抄过来;或让学生无的放矢盲目寻找所谓的创新感觉,出来的作品表达什么,学生自己都说不清楚。这种简单、刻板、幼稚的创作和教学观念,对开发一个人表达自我感悟,对提高生活的认识、对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束缚。他们给学生想象力赋予的不是翅膀而是包袱。真正的继承不是打上强心针使其延续,真正的继承是“泥古而化之”,是“先合后离”,是“先过河,再拆桥”。创新不是“拔苗助长”,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像练武一样,先练熟了“十八般武艺”之后,新招术自然“水到渠成”。这才是真正的突破、再生、发展、创新。所以,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身为美术创作前沿的教育者,必须追溯古人之法,体悟自然之法,探索创新之法。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受传统文化,不懂传统文化的人,犹如没有吃母奶的婴儿,总是缺乏营养的滋补。所以,我们要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力求以自己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赋予山水新的品格,营造新的意境,寻找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感觉。只有深入挖掘和培养个人生活感受,由具象的形“生化”为意象的境,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才会开辟出一个新境界。所以,山水画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勾、皴、擦、点、染的笔头功夫,更要通过欣赏、临摹、写生等灵活多变的方法,给学生以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感觉的传导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黄宾虹谈艺录》南羽河南美术出版社

[2]《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上海远东出版社

[3]《石涛与画语录研究》 韩林德江苏美术出版社

[4]《黄宾虹论画录》赵志钧浙江美术学院

[5]《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浙江美术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学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新教育进一步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素材。历史学科是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因此,《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那么,在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紧扣“提问”的科学性积极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学则须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我在上新课时一谈到圆明园的毁灭和被动挨打的历史,讲多了学生们张口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也就是说,这一命题在学生心中已形成思维定势了,甚至有个别学生将之演变为“挨打有理”、“挨打活该”了,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的研究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要求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教室里就开始热闹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之后再经过我的启发,把这一观点进行重组演绎,最终得出了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新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

再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可以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三、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尤其是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

1、学术专题讲座

如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一节内容后,可以以“近十年来关于对研究的新进展”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2、专题辩论

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如辩论是否是成功的),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3、撰写小论文

通过要求撰写历史小论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博采众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五、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第10篇

为了提高医药院校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采用学生对学科成绩自我评价模式,开设创新课程,调整学科教学学时数,改变以往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的考核方式,探索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加速医药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1 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随着现代科技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需要学生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的基础是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国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老先生”式应试型课堂教学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满足于对老师讲授内容的记忆,内容固化,循规蹈矩,形成对教师讲授内容正确性不容质疑的错误概念,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权利。另外,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输灌和再现,缺乏老师和学生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创新,教师也没有在引导学生开展进行创新思维方面引起足够重视,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不够重视。

2 调整理论和实验课的比例,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医药类专业的科目是一类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往教学中理论教学多为“填鸭式”教学,实验教学往往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多为验证性内容,实际理论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学时为2∶1或更小;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课的开设内容明显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增加实验课的比重,挤出一定的实验学时,集中一段时间,通过对理论课所学内容的了解,让学生有机会亲自设计实验,并实际动手操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一部分科研,在教师指导下,将本科生组成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新科技、新事物、新问题,既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动手设计的能力,又能结合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动结束时,教学生总结科研成果,撰写论文,并组织学生论文评比,让其中一部分优秀论文获得奖励,使学生受到鼓舞,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 探索新的学科成绩评价模式

以往的考试模式是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科成绩的评定完全由教师决定,实验内容考核也仅仅是仅凭几份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并不了解;有些学生连实验课都没有参加,也交了漂亮的实验报告,报告的得分有的也比较高,影响了学风,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中不好的负面影响。同时,理论课考试侧重以书本内容记忆和理解的程度,内容死板,形式单一,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概念的固化,思维能力的局限或狭隘,理解问题的片面,其考试结果与学生的记忆力相关性较大。这种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必须探索一种既体现中国现代教育特点,又能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学生学科成绩的组成不仅是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适当增加创新能力的考察成绩。考察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内容可以自选,教师的作用仅起指导作用,应以学生创新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主要考评依据,成绩的评定由学生自己共同讨论评定。方式可以采用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每位同学的资料,结合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给每位同学打分,取其平均值。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包括基本思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目前研究状况、课题设计的难度和意义、新颖性、应用的原理及设计思路等内容。

4 开展互动性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统一的学习方法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1]。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进行引申,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采用互动性教学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树立自信心,敢于向定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不能急于求成,重在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引导,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事例加以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细菌学专家Fleming发现青霉素的故事,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培养皿盖子没有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他把这些霉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不见了。他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Fleming认为青霉菌中存在一种强大的抗菌物质,取名青霉素。1940年,生物化学家澳大利亚人Howard Florey教授和德国科学家Ernst Chain成功分离出性质稳定的青霉素。青霉素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也因这一里程碑的发现于1945年颁发给他们诺贝尔奖。由此相继发现许多种抗生素。

5 以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为着眼点,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

近代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医药领域也不例外,从事交叉学科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能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突破传统医学学科和专业界限,改变过去专业设置过细、过多、过时、过乱的现象,建立以医文理渗透、理工医结合,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为特点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专业课则应更加突出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2]。

参考文献:

[1] 孙建设,屈长明.浅析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J].经济师,2007,1:147.

第11篇

论文摘要: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为振兴中华之本。小学语文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因此以基础为本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切入创新思维很有必要。本文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思维为研究对象,在对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中出现的弊病简单列举后,阐释了实施创新思维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本文给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思维教育的措施。 

 

一、前言 

国际上科技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创新能力强国,作为不竭的动力对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时期,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义务把创新思维意识纳入到实际教学中,使小学生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就萌芽强烈的创新冲动。知识的增长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空间范围的拓展,而创新思维的能力形成亦有助于知识的掌握。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传统化比较严重,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方面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而创新思维不是先天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创新思维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灿烂绽放。 

二、现状及必要性 

从目前实施新课程教学、探究教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的几种问题状况,一是自主学习度把握不到位。在有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多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没有什么目的情况下,比较盲目。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指导,学生学习的层次和质量效果可想而知,自主学习度没有把握好。二是小组探讨流于形式,从外表看来探讨学习形式好似效果很好,也很“热闹”,但是仔细一看,小组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小组内部也就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勇于发言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停留在听的份上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半成品,难以囊括大家思维,难以产生思维碰撞,久而久之两级分化了。三是课外探究学习也趋于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但是由于课外,教师就难以对学生收集信息进行指导了,学生难以把握资料和课文相关关系,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为了在课堂展示资料而收集资料,形式主义氛围比较浓。四是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教师为主导下的课堂,学生发言不积极。这些与创新教学格格不入,很有必要实施创新思维教育模式,以改变现状。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创新思维模式教育的措施 

1.立足课堂挖掘创新思维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不言自明,改变传统教学的鄙陋,实施创新思维教学,在本质上就应该改变。语言方面的创新更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那么以课堂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怎么落实和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是疑问是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疑问才能够促进思维思考。

疑问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问难,以为创新教学铺设道路或者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形式导入课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能够发现什么问题呢?” 二是鼓励及激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小学生的逻辑能力在此阶段不如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比如讲故事、设置情景等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因为创新思维少不了想象。 

2.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和冲突,引出紧扣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堂的导入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恰当的想象空间,以达到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功效。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新知的内在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导入创新思维的途径或者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情况,就可以利用这一状况,以讲故事的模式介入创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想象力。二是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征,可以用游戏的模式来导入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从相关课文中寻找题材,再加以设计游戏模式,再导入创新思维。三是针对人的好奇特性,设置悬念导入创新思维意识,激发求知欲。四是有条件情况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图、声、文、像的意境条件下,增强学生学习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王培勤,许红琴.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第12篇

一、在实施了素质教育十多年的今天,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而是要做大量的引导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室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做一个“排队”。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学生历史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学入手。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教师分析历史现象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认为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然后列举了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力,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有如此大差异呢?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市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己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质疑,看其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的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功能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历史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佢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