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

时间:2022-11-16 19:5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技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技艺

第1篇

1间接加固方法

1.1预应力加固法这个方法能够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能提高加固效果,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不过会对原结构外观造成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重型结构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工程,但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不能在温度高于600℃的环境中使用,也不适合用于收缩徐变大的结构的混凝土。

1.2增加支承加固法这个方法简单可靠,但容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且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合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

2直接加固的方法

2.1加大截面加固法这个方法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且具有成熟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经验;适合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工程;但现场施工的作业时间较长,对生产和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间会有一定的减小。

2.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这个方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并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间,但同样存在施工时间较长这一的缺点;适合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工程。

2.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这个方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钢材耗量较大,且不适宜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以上的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

2.4粘贴钢板加固法这个方法施工快速,能做到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较小,并且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间没有显著影响,但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很大程度决定着加固效果;适合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工程。

2.5绕丝法这个方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合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加固工程。

3改造配套技术

3.1托换技术是托梁、拆柱、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其实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3.2植筋技术是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3.3裂缝修补技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3.4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是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喷砂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3.5混凝土袁层密封技术是指采用柔性密封剂充填、涂膜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防水、聚合物灌浆、防潮和防裂处理的技术。

4其它技术

如结构、构件移位技术、调整结构自振频率技术等。

4.1砌体结构加固方法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整合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4.1.1直接加固方法:

①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该方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②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该方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③增设扶壁柱加固法。该方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4.1.2间接加固方法:

①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该方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②预应力撑杆加固法。该方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以上的环境中。

4.2钢结构加固方法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荷载、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4.3改变结构计算图形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是指采用改变荷载分布状况、传力途径、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增设附加杆件和支撑、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

4.3.1对结构可采用下列增加结构或构件的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

①增加支撑形成空间结构并按空间结构验算;

②加设支撑增加结构刚度,或者调整结构的自振频率等以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改善结构动力特性;

③增设支撑或辅助杆件使结构的长细比减少以提高其稳定性;

④在排架结构中重点加强某一列柱的刚度,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以减轻其它柱列负荷;

⑤在塔架等结构中设置拉杆或适度张紧的拉索以加强结构的刚度。

4.3.2对受弯杆件可采用下列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①改变荷载的分布,例如将一个集中荷载转化为多个集中荷载;

②改变端部支承情况,例如变铰接为刚结;

③增加中间支座或将简支结构端部连接成为连续结构;

④调整连续结构的支座位置;

⑤将结构变为撑杆式结构;

⑥施加预应力。

4.3.3对桁架可采取下列改变其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①增设撑杆变桁架为撑杆式结构;

②加设预应力拉杆。

第2篇

关键词:龙象塔;高层建筑;回旋空间美学;技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7-01

一、龙象塔的景观叙述体系

龙象塔,又名青山塔,它是青秀山的象征,位于青秀山顶,海拔204米,高十多丈,八角九层,重檐砖结构。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南宁市人肖云举高中进士并担任朝廷吏部侍郎后所建。1937年8月,当地政府怕此塔成为日机轰炸南宁的目标,下令将塔拆除。1985年,南宁市政府按明代建筑风格重新建龙象塔,现已成为青秀山重要景区。目前龙象塔已经与后来修建设计的青秀山景区融为一体,龙象塔整体海拔高度较高,面朝邕江,俯瞰南宁大桥,整个景观体系与建筑融为一体,龙象塔海拔较高,当处于九层塔顶时,一切景色展露无遗,邕江环绕周围,各类亚热带植物郁郁葱葱,以赤红壤为主的土壤,周围所有景观主旨都为了凸显龙象塔的高耸,精巧,历史感。

二、高层建筑造型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高层建筑已经划破了城市的天际线,龙象塔作为明代塔式建筑,高耸则是建筑造型基本原则,遵循高层建筑造型艺术理论,高层建筑无论以视觉角度深入到精神层面从外在对于游客感官或是内在建筑结构给受众带来精神层面的影响都是以一种崇高、巍峨的感受。针对目前现状来说,大量的高层建筑造型出现雷同或者开始失去地域性特征,龙象塔在地域性这个关键点上最具发言权,南宁这个地域包括在岭南建筑风格中,不同于现代许多建筑的“新、奇、怪”的效果,龙象塔凝聚着邕州历史人文风情和建筑特色,龙象塔作为南宁本土风格建筑,在这一层面上给出了一些不同的感受。高层建筑应注重安全性和经济性,正确处理高层建筑的造型艺术与结构概念设计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尤为重要。在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上造型创意越为形象化和具象化,结构概念设计的创新不断推动建筑造型艺术的发展,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与结构概念之间的逻辑互动,在高层建筑的发展进程中从未有过停滞。在各个时期的高层建筑美学形式演变的背后,都蕴藏着不同的结构思维的创新以及随之发展的结构技术和材料技术。

三、“回旋”建筑空间美学

龙象塔在空间层面的设计上与精神物化上紧密的融合,经历塔内223个楼梯登上塔顶的这一过程中,塔郑重回旋上升的阶梯构成了整个空间的美学特征,即回旋建筑空间美学,楼梯宽度为80厘米,在游客多的时候楼梯被人流自动分为两个行道,实际上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但为何在修建过程中会选择窄而回旋的楼梯构造呢?在人们擦肩而过艰难的一步步上到顶层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难受辛苦的,在登顶过程中对于精神和肉体上均为考验,其中,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未能登顶,而大部分的游客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抱怨,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便是这回旋空间的巧妙之处了。首先,回旋楼梯所构建的这一空间唯美;其次,回旋阶梯使得空间营造出神秘莫测的精神感受,在精神层面上对于登顶之后的期盼和猜测,促使游客在艰辛的环境下依旧选择不放弃,就是利用了受众的好奇心。“回旋”这一建筑空间美学综合利用了建筑空间对于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充分体现了龙象塔审美文化的神秘性、世俗性、美观性。

四、岭南风格建筑装饰

地域性作为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位于邕江流域的龙象塔,岭南特色显露无遗,具有浓郁的岭南情怀,民间文化深厚,融文化溯源、旅游观光为一体,成为现代人了解岭南古文化的窗口,岭南人回味溯源本土文化的沃土。龙象塔高度为52.35米,塔基直径12米,八角九层,塔顶部为绿色琉璃瓦,塔身外每层有两层屋檐,屋檐下则是用砖块叠加而成的装饰外形,上层屋檐有四层装饰,下层屋檐为八层,每层塔每个下层屋檐的翘脚下均悬挂铜铃,共72只。塔身有八扇墙,第一层楼开了四扇门和四扇装饰假门,第二、三层同样如此开窗,四扇真窗四扇装饰窗,四层到九层因视野开阔,所以八面墙每面墙均开了窗。2003年完成了龙象塔亮化工程,共使用幻灯200多套,投光灯80多套,“空中玫瑰”激光灯3套,10米高杆灯70多套,6米高杆灯115套,庭院灯105套。亮化后的青秀山龙象塔金碧辉煌、晶莹剔透,在周边泛光灯和激光灯的映衬下,夜幕中的龙象塔显得格外耀眼。

五、建筑材料与工艺

古代建塔的材料,最原始时期,使用全石材,包括顶。其后发展为使用石基础,砖砌塔身,内填夯土,黏土烧制的瓦顶。龙象塔为明代所修,所以为砖结构,塔顶使用了绿色琉璃瓦。但因现今的龙象塔为修复的古塔,除按原材料修复、复原以外,建新塔时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顶。钢筋混凝土结构,造价低,抗震,耐腐蚀等,后期维护费用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的塔,塔内一至八层每层有八个直径为80厘米的圆柱,九层为方柱,使得塔体可以做到更轻盈、玲珑、秀气。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建更高的塔身,建更大的塔内部空间。

参考文献:

[1]邓利明.高层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概念设计[J].世界家苑,2011(09).

第3篇

代县杨家匠,据说是杨家将的后人,当年杨家将曾在雁门关戍守边疆、精忠报国,随军的木匠,在战场后方细心制作兵器、城门、关楼。由于他们人手不够,就招百姓做工,做得多就学会了。千百年过去,那些不知道姓名的木匠掩埋在历史黄沙中,他们的木工技艺却留了下来,代代相传。所以代县木匠沾亲带故成了杨家将的后人。

或许因为他们都自诩为守边将士的后人,血管里流着军营带出来的味道,说话做事格外不同,从来都说一不二,言语里没有含糊不清的应酬与敷衍。这份精准也延续到手艺上,大到一座院子布局设计,小到一块砖雕细件,匠人们都认真到了极致。

“吃的是料,住的是庙。”生活在雁门关下代县的人,宁肯吃穿差一点,也要把自己的房屋盖得像庙宇一样,满眼的雕梁画栋,砖雕、石雕、木雕,这些可以被视为艺术的东西,在这里却是司空见惯。

无论是承建民居,还是修复塔楼,都不用图纸,无论多么复杂的工程,只看一眼就可以做出大模烫样(古建筑术语,即立体模型),根据烫样齐刷刷绘制出几千构件的尺寸,便可准确无误做完工程。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凭借独门技艺,从代县走向山西,走向全国。

第一佛塔的修缮

2008年,争论了近20年的应县木塔维修方案终于确定,暂不考虑大修,只进行“现状抢险加固”。这个世界上最高大、最古老的全木制古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部用纵横交错的主柱、木环、深架、斜撑与斗扶相互搭连。塔高67.31米、使用木料约一万多立方米、7000多吨的重量,经历了950年的风风雨雨,二楼柱子已经明显倾斜,破裂变形的木头随处可见……

2009年6月底,木塔一层副阶屋面养护和钟鼓楼维修完成,经过3年修养,2012年8月,其余层屋面的勾抿养护工程完成。接下整个修复工程的是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而主持这项修复工程实施的,却是一个没有文化、连图纸都不会画的乡下木匠杨贵庭。在古建筑修复业内,他鼎鼎大名,他的徒子徒孙,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有一个统称:杨家匠。

木塔问题重重:结构倾斜与扭转、横纹承压构件被严重压坏、材料老化构建开裂、梁袱构件弯折、屋面漏雨、附属文物破坏。每一个问题都让各路专家头疼不已。杨贵庭不敢有丝毫怠慢,从现场监测到方案议定都亲自参与,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努力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建议……

为更好地完成木塔修缮,杨贵庭几乎召集了所有木工精良的杨家匠,因为是抢险加固,只能大量运用“偷修”技术,拆下坏掉的构件,修复完好后再装回去。工程伊始,专家们说什么都不相信,可以在不动大木构架的前提下,更换柱、檩、梁等任意一根木构件。他们不断计算斗拱用工用料、分析斗拱节点力学……直到亲眼目睹杨贵庭指挥木匠拆除、修缮、安装,仍瞠目结舌。

“你怎么确定拆掉这一根柱子,它不会垮?”杨贵庭用含糊不清的普通话回答,“老房子从来都不是靠一根柱子、一道梁来撑的……”解释不清,只好任由他发挥。其实,“偷修”技术十分考验技术和经验,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在山西,代县工匠修复古建筑早已十分有名。从抗战前修建晋军炮兵司令周岱的府邸“周家巷”,解放初修建代县烈士陵园,到本世纪初边靖楼落架大修,雁门关天险门关楼、代县文庙、元代古塔阿育王塔大修,杨忠武祠、赵呆观修复……

尤其落架大修,是古建筑修复中最考功夫的技术,需要先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好后再按原样安装上去,专门针对建筑构架中主要承重构件残损情况。基本上就是拆下来修整后重新装回去,涉及古建筑技艺方方面面,少会一点都不行。

当家的男人

在代县,木匠有三大行:“里工”专做室内装修和门窗、“外工”专做建筑和杂项、“红火匠”专做木器家具。所有木匠,都拜一个祖师爷——鲁班。各地都有鲁班庙,从前匠人们订行规、议工价、收徒弟,都在鲁班庙举行。最要紧的是正月十三这天,所有木匠、泥匠都会赶来,主持按照技术高低和名声好赖,议定各班匠人的工资标准,作为当年行情。通常这个时候,都会先定木匠,因为木工在“百工”排行第一。而议定标准,并不仅仅是技艺,“艺好不如性好”,人品性情也是参考标准。

每年在鲁班庙定工资,杨家匠都是毫无争议的最高。这里面,工资最高的一个木匠师傅,正是杨贵庭,他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也是杨家匠的掌尺大师傅。不少古建筑修复大工程,他都是主持人,从勘察测量、确定方案到参与施工、工程验收,不落下一个步骤,年满50的他,奔波在全国各个古建筑堆中,在十几米高的钢架中爬上爬下,丝毫不觉得辛苦。

“杨家匠”不会绘图,所有图纸都在脑海中,几句话交代清楚,大家便能做出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修旧如旧,只知道“原来是什么样子,修出来就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有非常朴素的修复观念:保持原来的模样,不动一分一毫。升高或降低了原样,是非常丢人的事。

“家有万贯,不如一艺在身。”在代县,身怀技艺的木匠,往往被视为“本事人”。对于将“代县杨氏古建木工技艺”修改为“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杨家匠”并不反驳,想必政府思虑得更加周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不太明白,只知道这是养家的手艺;作为技艺传承人,他们很是不安,觉得自己懂得的东西只有木工。

印在心里的技艺

过去贫穷的岁月,盖屋太过奢望,但装饰不可省,苍白而贫穷的日子,被年轻的木匠在墙上雕塑着,希望就浮现了出来。匠人们尽心尽力,哪怕只能得到一碗饭,只为给他们提供了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

上世纪末,各地纷纷恢复过去毁掉的古建筑,但这些古建筑都没有原始建筑资料,也没有实物可参照,剩下的只有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雁门关内的木工匠人就看着这些照片,不费什么工夫就做出大模烫样,再根据烫样做出构件,修复或者承建古建筑。

拿到尺寸的工头,分工下去:土作、石作、大木作、砖作、瓦作、小木作和油漆彩画作等。木作最繁琐,又分柱、梁、枋、檩、板、椽、望板、斗拱和门窗等等,这些构件在建筑中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形状也千差万别,多层木结构中的木构件尤其负责,构件之间凭榫卯结合在一起,榫卯的形状、大小、结合方式也有极大差别。

懂行的人都说,这些匠人脑子里转的都是阁楼殿堂的构思,看出去都是尺寸,不会走样。匠人们则说,这些城廓是祖祖辈辈拓印在心里的,怎么会忘记?

经过政府的人、木匠、工程师研究,总结出来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三大绝技:扇骨麻花挑角技艺、传统多层建筑的梁架结构起重运料安装技艺、传统建筑彩画和塑像技艺。

杨贵庭的儿子杨美恩细细解说扇骨麻花挑角技艺:这是古建筑翼角的做法,从建筑内部看,翼角椽的组合状态看上去像“扇骨”或“麻花”。翼角的做法包含了檐椽在转角处的所有形态,这个形态包含平面、立面形态以及由这些形态所决定的构造形式。所有的翼角椽都是叠落于角梁上,而不是“贴”在角梁上,这样的翼角再长也不会倾覆。

“这种做法难度大,尤其是翼角椽尾部需要不同程度地削薄扭曲,必须全部用手工制作安装,相当费工费料。”

长期以来,代县的木匠在木材堆里打滚,原本鲜活的树木到他们手里变成供人使用的房屋器具,一般人不会想,树木如果有灵,他们会不会痛。匠人们却知道,他们把自己工作的地方称为“自杀坊”,是屠宰地。在行内,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禁忌,不能对着木料撒尿,不能拿着工具还说“荤”话,更不能把受伤的血抹在木头上。

老技艺的春天

边靖楼落架大修完成后,由杨贵庭牵头,召集所有杨家匠,成立了一个公司——山西杨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也打开雁门民居营造技艺走出山西的道路。尤其近年古建筑修复热潮,更是将代县木匠从山西带向全国:榆次老城的古建筑维修复建,塔院钟、鼓楼落架大修,再到沈阳世博园太原园的建设,仿古牌楼“对越坊”、“真趣亭”承建……

“不管你干了哈,说起你还是个木匠。”杨美恩笑。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在不景气的时候也去沿海打过工,始终不得要领。细想起来,手艺还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如今,杨美恩管着杨氏古建筑公司太原分公司几百号人,不像一个领导,更像一个大家长。这或许与技艺传承方式有关,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传承并不保守,虽然主要是父子传承和族内兄弟传承,但从来都不限制对外姓人传授。“匠人收徒不麻烦,全凭熟人一张脸。”想进来学,磕个头就算行了“拜师礼”,如今新时代,连磕头都免了,有活计先跟着做,路上自然有人口传心授教你。

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技艺真的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当然了,诀窍部分是要看人教的。”看人,看的还是品行。

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代县的木匠们也开始学习,看古建筑图书、学习用电脑软件绘图。聂技国算是代县木匠中第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早就学会了用电脑CAD绘制古建筑图纸,代县技国古建工程队在业内也是小有名气。

也不断有年轻的血液加入进来,大学毕业的梁晓龙就开办了自己的古建修复公司——梁榭古建艺术工程有限公司,专做仿古建筑,不到30岁的他,对古建筑有独到的理解,很受业界认可。

许多古老的技艺都随着时间慢慢淡去,雁门民居营造这门古老的建筑工艺,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繁盛,却依然活跃在建筑行业。仅山西杨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年创产值就上亿元,年劳务收入达六千万,旗下能工巧匠走南闯北,承揽古建工程遍及全国十多个省份。加上其他十余个代县木匠开办的古建筑公司,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古建筑公司的代县木匠,不知道创下的收益又有多少。

第4篇

关键词:石雕;民间技艺;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赫赫有名的矗立于现代大都市上海市黄浦江边的外滩建筑群,想必每个人都有耳闻或早已亲身游历于此,并为其巍峨雄伟,瑰丽古朴的外观所折服。这些始建于清末明初的洋房中,不少由苏州城外的金山石匠带上他们的土产金山石参加建造而成,最著名的就有:江海关、汇丰银行等,大大小小一共有几百幢。

美丽而神秘的石头建筑外衣有着令人遐想并希望一探究竟的魅力,那么何谓金山石?这石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与辉煌成绩呢?对于在苏州地区延续多年的古老石雕技艺的一番探访,缘于今年江苏省出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扶持项目,并有幸成为最接近民间工艺大师的调查组员,代表市非遗办公室与苏大合作的非遗中心奔走在木渎镇的各个村落,我们采访了金山石雕唯一的五位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他们的生产经营基地。

1 金山石雕的自然环境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史载,金山石开采始自晋宋年间,明代之前开采量较少,明代后形成规模性采,采石用石之人即金山石匠,有开山匠和细石匠之分,其中细石匠是专事石料精细加工及各类雕刻的艺人。金山石雕源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木渎镇在苏州的西南部丘陵盆地中,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同时这里蕴藏着大量的花岗石等矿产资源,据1987年,地质勘测资料显示,其中花岗石储量达5.5亿吨,多分布于周边灵岩山、金山等山区。因此,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质的金山石,为金山石雕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金山石雕刻工艺,正是采用这种是石头制作所得。

金山石雕的艺术风格形成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区别于北方曲阳和南方福建两大派别的石雕技艺。金山的石头匠人不仅仅是会开山凿石的工匠,更是颇具慧心的艺术家,他们所做的石雕作品与其他苏式艺术一样,流淌着姑苏人婉约静谧、含蓄内敛的血液,做的经久耐看,做的精巧细腻,做的文静雅致。苏州自宋、元、明、清以来,历朝历代乃文人的聚集地,最具代表性的有苏州的吴门画派,相映成辉的还有本地的刺绣、丝绸、核雕、园林和建筑等艺术形式。同时,在苏州老百姓勤劳与智慧的创造下,这些民间的手工艺品与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充分地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苏式风格。

2 石雕技艺传承历程与现状

在石雕技艺的传承上,相比其他,石雕技艺的延续与矿石的开采紧密联系。在石业兴起以来就因多次禁采或大量开采,官民、商民矛盾等波折连连,“”期间,石业就不兴,金山矿区于1969年解体,石雕技艺逐渐消亡。然而,在70年代后,金山、枫桥两地组成石雕专门企业,何根金等青年艺人率先恢复仿古题材的石雕品,抢救和保存了古老的石雕技艺,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私营石雕企业不断涌现,至90年代初期,金山石雕业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期。

如今,随着苏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苏州西郊停止了开山采石,木渎镇及周边地区已无生产原料可采集,封山不久后石雕手艺人锐减了70%多。同时,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来从事石雕工艺加工的农民老龄化,年轻人从事这项手艺的空白,传承人给的数字令人觉得岌岌可危,其表示真正从事石雕且会做的人最多二十人。由于石雕技艺的特殊性,石雕技艺学习时间至少5年以上,它耗时长、工作环境也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累积下来容易得职业病,外地采购石材增大运输成本,相比精致可人的核雕与玉雕,热爱石雕人群较少,这就形成了石雕不容乐观的现代市场;还由于从事石雕人员难以养家糊口,所以在诸多利益的驱动之下,大多数人离业改行或在家,工艺处于荒废,后继乏人,如不采取措施,金山石雕技艺即将失传。

3 金山石雕传承价值与意义

经过此番对金山石雕技艺的深入探访,石匠们那一幅幅历史和现实的生活画面时常在我脑海中涌现,诺大的一个传统行业,少有的文字记载,少有的文艺作品和图画资料,有着悲屈、波折,却丰富、辉煌的历史。面对这样一门即将消失的技艺,我庆幸此时与它的相遇,也对它继续存世的文化价值、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有了思考。

在文化价值方面,金山石雕技艺产生于苏州,技艺精细、名匠辈出、绝技纷呈,集中体现了吴文化的精益求精、典雅细腻的特点。石雕广泛用于古典园林与苏州城乡的民居与桥梁等建筑及碑刻,留下了众多传世之作,成为苏州古典园林与小桥流水的城市风貌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实用价值上,无论是石料工程,还是单件的石制品,如磙、车棚柱、杵、等乃至建房造屋、道路桥梁、公园陵墓、寺庙道院建筑及其造像等,都与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艺术审美价值上,首先石雕技艺既要求艺人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也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金山石雕的众多作品,如石券、石拱桥等建筑,无不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金山石匠精工制作的各类石雕工艺品,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即使是石料建筑,整体也是一座艺术品,如泰州的“荷花桥”“百凤桥”;单件石雕作品更具艺术和观赏价值,如九龙壁、石狮、十二生肖、各类造像、书法和画像碑刻、摩崖石刻等,它们或置于园林名胜,或置于马路广场,或置于企事业单位,有的作为建筑艺术装饰品,有的作为景观点缀,有的则成为独立的景观供人们鉴赏玩味,有的还可以作为宅院厅堂的摆设,或被艺术馆、博物馆等收藏。

鉴于金山石雕在文化、实用、艺术、审美上,都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它的可延续性就不言而喻了。近几十年来,在政府及石雕艺术家本人的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金山石雕技艺的重放光彩,对于今后金山石雕这门古老技艺的旅途,我在这里真心希望它能走得更远,去更多、更好的地方,去遇见更多对它有利的人,而不是像吴大师所说“金山石雕将不久消失于他们这辈人,也就是20年,甚至10之后”。

参考文献:

[1] 刘金楠.金山石史话[M].苏州市吴中区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

第5篇

【关键词】古戏台;技艺;建筑

古戏台的建筑形制自唐、宋以来就已经逐渐形成,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戏台的建筑技艺表现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的境地,其戏台建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南北各地的戏台无论在建筑形制,还是戏台建筑中的艺术表现所折射的人文内涵却大不相同。

浙江是全国著名的曲艺之乡,各地市县的乡野村镇之间,至今为止还遗存了一些古戏台的建筑。这些古戏台作为婺剧,甬剧、湖剧、瓯剧等诸多具有浙江地方特色戏曲文化和曲艺表演的载体,其建筑特色鲜明独特,极好的体现了当地民间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典范。

可以说,旧时的浙江古戏台既为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又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古人精神娱乐的重要场所。古人一方面受封建礼仪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又为了体现对先人的尊重,所以古时的浙江人对戏台的设计和修建都是极费心思和财力而为之的,所以经过精心设计的“浙派”古戏台无论在建筑形制、布局选址还是空间形态设计表现,以及古戏台中的装饰艺术手法体现都极大的凸显了浓郁的浙江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在中国古戏台建筑中也是十分夺目和闪耀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兴娱乐文化的兴起,曲艺文化在当今时代逐渐衰落,自然古戏台也渐渐受到冷落。与此同时,由于古戏台自身木构的建筑制约和以及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古戏台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因此对浙江古戏台在建筑形制技艺和人文历史装饰内涵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浙江古戏台的建筑艺术形制技艺

1.体现在平面布局上面

浙江古戏台大多与宗祠结合在一起,以显示其重要的地位。浙江宗祠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沿着古戏台宗祠建筑中轴线两边工整对称,中轴线上由南及北依次分有门厅、前厅、天井、堂屋、后厅几个部分。

戏台位于前厅和天井之间,面向堂屋,与堂屋遥相呼应,在堂屋的位置观赏戏曲表演,所呈现出最佳观赏角度。

天井两侧设有厢房,厢房共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敞开的普通观众观演区,上层也为观演区,但是用木制隔扇进行封闭,其功能相当于包厢,一般为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贵宾等准备的观赏区域。

此外,面积较大的戏台则在前后各增设二根辅柱,其与主柱间有一定的夹角,故不会形成明显的三开间。古戏台在具体形制上一般前面部分为舞台表演区,后面部分为演员准备区,准备区同时也为乐队的安置场所,前后区域的隔板上绘有彩绘作为舞台背景,两区之间设有上下场门,可供演员出入之用。

2.体现在空间造型上面

浙江古戏台主要有砖木与木结构两种样式,在空间造型上分为基座、舞台、屋顶三个部分。砖木结构戏台的座基部分以青砖或青石砌成墙身,内部用泥土填实,上面再用青砖或木板铺地形成舞台,此舞台离地约1.5米左右,四周同时用青石围成围栏,约高一般不超过50厘米,这样既可以界定空间,同时也让演员安全得到保证,而且也不会影响观众的观戏视线。

戏台的屋顶一般用木质衍架结构设计,其前方屋顶的挑出空间较大,浙江古戏台都在前方增设两根立柱并与前方双角柱形成八字形制,顶部覆盖青瓦。古戏台顶部的最上方是屋脊,屋脊可以最大限度保护戏台内部结构不受风雨侵蚀,所以在建筑时屋脊主要用砂浆砌青砖和青瓦和成,然后再配以屋脊装饰物进行修饰。

二、浙江古戏台的人文艺术表现

浙江古戏台建筑的人文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和创造。然而,由于浙江古戏台具有与其它建筑类型不同的功能特点,所以浙江古戏台在艺术表现上就较为重视装饰表现性,这种表现性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古戏台多以木结构为主,木雕技艺是戏台最重要的装饰表现之一,其主要体现在舞台部分。古戏台中的梁柱、封檐板、藻井,匾额屏风等木质构件都题材丰富,雕刻精美。

1.梁柱多为四角立柱,是主要构成戏台表演空间的构件。戏台一般以木柱为主,亦有少量石柱。但是由于观赏视线原因,木柱装饰较少,多在柱面悬挂对联。其装饰重点则集中在石柱础上。柱基各面均刻有浅浮雕图案,题材多为花草或狮子、鹤等动物。

2.为了增加观赏效果和戏台外形的美感,古戏台中的封檐板和藻井采用斗拱结构来设计,并刻有各种题材的精美图案。此外,藻井还具有提升空间,并同时对舞台的音效有一定的提质作用。

3.为了保证演员的安全,在戏台四周设有围栏,这些围栏多以青石条砌成,同时在刻上线条,已达到强化形制轮廓的独特装饰效果。在刻线条的间隔处辅以各种题材的浅浮雕的精美图案,题材内容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祥瑞神兽等为主,并运用谐音和象征等手法赋予其特殊的寓意。

4.浙江古戏台在屋脊的装饰性上面非常讲究,因为它能体现出特殊的象征寓意并展示出较好的视觉美感,尽情地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图腾特色。

如:屋脊上以青砖、青瓦排叠而成,极富肌理感的屋脊曲线。正脊的中间和两侧各设有大型泥塑装饰物和宝壶,寓意着祈福的美好愿望。

三、总结

浙江古戏台作为一种民间公共艺术建筑,承载着浙江先民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意蕴,也承载着教化民众、寄托理想、娱乐生活的多种功能,是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的精神凝聚和见证,是人类宝贵的特殊文化财富,具有极强的人文内涵和建筑美学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影视的普及早已成为人民大众的的休闲娱乐的常规载体,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新型媒体网络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承载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的功能。而先人的娱乐载体――看戏则被无情的快速取代,古戏台正在被肆意拆除,或因年久失修而破落,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莫大损失。因此,只有真正建立对浙江古戏台的抢救性保护措施,才能将古戏台中的技艺和人文内涵的精神美韵起到较好的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浙江民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张小平.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辽宁人民出版社

[3]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88-01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

二是在雕刻手法上。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手法比较多,雕刻风格各式各样。以石雕而言,其既可以凸显古朴气息,又不失粗犷之情。常见的石雕雕刻手法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而从石雕的雕刻风格来看,其主要以平雕和浮雕为主,且可以配合圆雕的雕刻手法来增强石雕的立体感。另外,石雕的雕刻刀法细腻中透着大方,且可以配合砖雕和木雕等雕刻工艺来作为建筑门罩,这可以在确保雕刻质量的基础上,增强雕刻设计的灵活性。

三是在雕刻内容上。主要以动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雕刻内容。实际上,在建筑中应用雕刻装饰时,需要和雕刻师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将蕴含“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图案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例如,“鹤”代表着长寿;“鱼”代表着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等。

二、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现代消费者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绿色、环保性建筑装修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装饰外表的华丽外,同样对装修本身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三雕装饰艺术可以有效地融合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雕刻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相辅相成,完美呈现建筑艺术美。

近几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和普及,木材、石材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概率越来越小。此时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古代装修风格和技艺,那么不失为一种另类风格的装饰工艺。以我国徽州雕刻技艺为例,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格。从其文化特色角度来看,徽州装修文化充分融合了我国儒家等传统思想,有效地增强了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和艺术特色。但是现代雕刻技术更为先进,雕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成果融入到现代建筑装修图案中。因此,为了确保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借助现代雕刻技法,充分吸收三雕装饰艺术中的优秀雕刻技艺和精髓,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元素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内在底蕴,这样可以使现代建筑有一种浑然天成、回归自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

总之,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借助传统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效果,增强现代建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无法达到的建筑装饰效果。因此,如何将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有效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第7篇

1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缺乏。同时,我国建设中的能源、土地资源、原材料的消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以住宅建筑为例,建设过程中所耗资源比发达国家同比高出30%~55%,住宅使用过程中所耗能源也比其他先进国家高出2~3倍。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建设过程中和使用中都存在着资源产出低、能源消耗高的问题。此外,一些调查结果也表明,我国新建建筑设计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不到70%。更严峻的是,即是执行了国家的节能标准,在施工中也未必能够真正达标。总体来说,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是严峻的资源缺乏,另一方面土地、能源、水、原材料的利用率低。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经济快速的增长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近年来建筑总量的攀升,建筑耗能急剧增加,加强建筑的节能工作刻不容缓。

2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对策

对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固然重要,但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也不容忽视。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分别从规划与设计、政策与落实两大方面,具体探讨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的方法。2.1规划与设计2.1.1重视规划节能通常建筑规划设计时,设计者只重视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容积率等问题,忽视了节能,在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初期才重视节能部分的设计,因而产生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宏观来看,倡导建筑的节能应该重视规划的节能。节能的规划,大致包括选择成本代价较低而又适宜建设的基址;充分考虑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决策一种空间组合形式,最优利用自然资源。从城市范围来说,规划对功能的合理分区,可以降低交通的出行量,亦是对能耗的节约。好的宏观环境成就好的建筑设计。2.1.2利用和更新传统技艺我国历史悠久,不乏优秀的建筑作品。祖先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建造成果和施工技艺,其中不少都对现在的设计和施工有指导意义,甚至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建筑设计中,合理采纳这些“高科学、低技术”的传统技艺,或者是加以必要现代改良,既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一定程度降低建造成本。香港大学吴恩融教授在“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设计建设中,便是采取土坯、毛石、茅草、芦苇等当地自然原始材料,并全部由村民以简单工具和本土传统建造技术完成,其在热工性能、减低能源消耗与保护环境方面更为优胜。2.1.3尊重和利用地域特点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引入,各地交通、信息的畅达,各个城市之间加大交流的同时,却失去了个性。各地竞相模仿的风气,时常忽视了现实情况,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部分寒冷地区为了追求建筑形式的优美,大量采用弧形、凹凸的设计,造成体型系数较大、能耗升高。一些建筑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舍近求远,不采用当地常见建筑材料,加大了运输成本。在景观建筑设计中,也常有不顾及后期维护代价的做法,比如在干旱地区引入水体景观。考虑建筑的节能,设计者应充分尊重地域特点,利用地域优势去做设计。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在气候条件、物质基础、文化理念等方面都有差异,尊重地域特点的设计,有利于保持我国城市的多样性,也是建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作者:李盼 李嘉华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第8篇

一.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及要点所在

(一)实用性。就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说,对于建筑的理解在当时还没有能上升到艺术这一层面,建筑设计也只是工人们进行的口传心授,所以,我国传统建筑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实用主义精神。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将“实用性”作为首要的要务,注重对建筑空间、尺度以及功能上的强调,并注重在色彩、体形上的结合,我国传统建筑是以功能性作为对建筑衡量的要点的,以此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传统建筑文化核心。(二)人文性。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性的体现、人伦的和谐以及人格的健全,而在传统建筑文化上,对这些要求也都有着非常具体的体现。就传统建筑文化来说,更多是注重于对人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当前存在的大部分传统建筑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人文性的这一特点文化。因此,这种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思想,也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标志。(三)哲学性。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而传统的建筑文化也是强调人生、思想以及自然的集中、统一,在传统建筑物上,这一文化特点也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诞生、发展的基础,这一文化旨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融,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一思想,由此也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四)生态性。“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生态的一个独特阐释,风水这一学说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在延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性。(五)文化技艺。就当代建筑设计来说,应多多借鉴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对技艺、艺术的处理手法,实现建筑物、环境、材料之间相互平衡的关系。在当代的影响,就我国传统建筑来说,特别重视建筑物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提倡以景观、气候、水文和地质总和为一体的生态性,也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特征与代表性的一个内容。

二、当代建筑设计创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要点

(一)文化形式。在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中,应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一项主要内容,在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的基础上,做深入性地分析、总结与创新。在对建筑设计结构形式的丰富上、对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丰富上,为当代建筑物拟定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我国当代建筑更具艺术文化内涵和艺术层次,提高当代建筑设计水平。(二)文化精神在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中,应着重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进行体现,借助于对富有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符号的利用,来表达出我们对当代建筑、建筑文化的理解。在继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一方面体现出当代建筑设计蕴含传统建筑的一些特质;另一方面应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技艺进行深入地延展,去除掉粗糙、落后的部分,保留干净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建筑设计文化,使建筑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三)文化方法。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着重于对人和自然的共同生存进行强调,着重于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因材施教。对于当代建筑设计来说,应以此为基础加以拓展,使用更为先进、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使当代建筑设计思想复合传统建筑文化要求。(四)文化意识。当代建筑设计应该在追求更高质量的基础上,应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在潜意识里想亲近传统文化的这一心态,在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定传统的文化元素相应地加入其中,使建筑设计在不失现代时尚感的基础上,又能使人们追溯过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实例

(一)西安概况。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其地域建筑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而在基于传承、发展和超越这一难题的考量下,再当代建筑趋向化、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下,西安建筑有着既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又有着新世纪创新的特色。(二)传统建筑文化在西安当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下文就列举几个建筑实例:1.陕西省图书馆其位置坐落在省体育场的东南侧,西安南郊长安路和南二环路交叉口的西北角上,图书馆建筑的檐口一片片“反宇”形状,和檐下的深邃阴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反宇向阳”的这一天人合一思想。图书馆的现代创新主要表现在柱网、层高、荷载的三者统一上,借助于对传统空间序列的适当应用,使整个图书馆的空间形态很好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创新有效结合的建筑形式,如图1所示。2.西安钟楼饭店建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我国传统建筑基座、墙身与屋檐的“三段式”特征。该建筑形象严格的做到居中、居正、左右对称,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传统文化中,所赋予建筑的高贵、典雅以及庄重这一形象。而在此基础上,左右相对称的塔楼也借助于现代化的材料做出有一定体量、厚重感的屋檐,在对传统建筑文化沿袭的基础上,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与传统建筑“重檐滴水”这一效果相为呼应(图2)。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就传承传统的建筑文化和浓厚的氛围来说,西安是最具优势的,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正是如此,也予以了西安当代建筑创作的必要前提。在当代建筑中不难看出,其所体现出的风格、造型等因素都是和历史文化互为协调的,是在基于对传统建筑文化承袭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当代建筑创新所得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传统必然是要发展的,传统发展到当代,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基于时代的不同,一些传统已经无法与当代生活相适应,因此,对当代建筑的创新来说,可在借鉴传统建筑文化优秀的部分下进行,满足当代建筑设计在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民族化形式,使我国建筑能绽放出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风采。

作者:王兴彬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娅婷,曹园园.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象征[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489-489.

[2]冯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探讨[J].四川水泥,2016,(08):65-65.

第9篇

关键词:文保中心;文物维修保护;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02-02

在我国500年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灿若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多,分布广,同样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珍藏着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魁宝。要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省光泽县成立了文物保护维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文物进行保护,这一做法值得深入探讨。

一、引言

光泽县地处武夷山脉北段,与江西的黎川、资溪、贵溪、铅山等四县市毗邻,是福建省19个边界县之一,属经济欠发达县、省定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光泽县历史悠久,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和活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光泽县境内发现了不可移动文物点314处,其中有著名的“池湖商周遗址”、“九关十三隘”,还有“油溪承安蓬桥”、“崇仁古民居”、“山头镇江府太史第”等许多明清年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由于年代悠久,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多数物体损坏严重,有的将面临消失,急迫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后,全国形成了保护文物的大环境,全民强化了文物保护意识,抢救维修文物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保护维修文物,必须要有一支专业队伍。光泽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成立“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2009年8月6日,光泽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成立“中心”的相关事宜。“中心”的性质为企业,按企业法人集体单位进行经营管理,并明确今后本县的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主要由“中心”承担。8月18日,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经光泽县工商管理局批准注册正式成立。光泽县仍保留有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许多民间艺人仍用传统的方法修缮保护古代建筑。这些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正苦于无事可做,得知县里要成立“中心”,纷纷前来报名,经过公开招聘,严格审定,将民间有传统营造古建筑技艺的木匠、石匠吸收为“中心”成员。现该“中心”具有中、高级文博职称专业人员14人,民间吸收的传统木工、泥工均参加省文物局组织的专业培训,获得维修文物证书。12月31日,由福建省文物局批准“中心”具备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可承接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在县级成立文物保护维修中心,当年在福建省还属首例。

二、 运作

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在经营运作中,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原则,实行保本经营、质量达标、安全第一的经营方式,为有效保护文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不求利润,只求保护文物,确保维修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做法,值得探讨和借鉴。(一)业务实行保本经营。文物保护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来说,一方面要保护维修文物,一方面地方财力又有限,另一方面“中心”刚成立资金不足,再一方面是为民间艺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实行保本经营。在运营中只为保工资、保材料费、保税收、保保险,以最少的造价承揽维修工程。如维修光泽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亲睦黄氏宗祠”、“油溪承安蓬桥”这两处古建筑,主要资金是靠当地民间筹措,倘若工程进行招标,其工程造价要近百万元。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为了激励民间保护文物的积极性,采取免收管理费、保成本的办法承接施工,其工程造价才20多万元。这样运作,既依靠民间的力量保护维修了文物,又维持了“中心”的正常运转,还让民间传统艺人在保护文物中发挥了作用。(二)质量实行部门监管。“中心”利用当地有大量维修材资源的优势,坚持原物、原址、原状保护维修古建筑的原则,以传统技艺、传统材料,抢救、维修、保护文物。如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的光泽县“镇江府太史第”,经过“中心”师傅们的精心施工,呈现的是修旧如旧的效果。保护维修文物注重维修质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工程质量监管,工程完工后,进行工程质量验收,并将工程结算送交有资质的审计部门进行审定,并留下3%工程款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待一年后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才予以结清工程余额。(三)安全实行责任管理。由于文物古建筑年代久,物体损坏严重,维修难度大,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极其重要。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按每项工程与主管部门进行签订安全责任书,并为每位员工办理人身安全保险,还配置安全施工基本设施。在工程实施中,指定专人对安全生产进行检查督促,确保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同时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对省、市下拨和社会筹措的资金由主管部门实行专款专户,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对维护工程先进行预算,工程实施中按工程进度,质量要求分期付款,工程完工后再进行决算送审,切实用好管好有限的资金。

三、效果

2009年以来,光泽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先后完成了本县省文物保护单位“山头镇江府太史第”、“洋塘梁氏宗祠”、“毛湛毛氏宗祠”、“杉关”古城墙、“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牛田东路军指挥所旧址”、“光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亲睦黄氏宗祠”、“油溪承安蓬桥”等20多处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工程。为保护光泽县不可移动文物做出了极大贡献,得到福建省、南平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其中经“中心”抢救维修后的“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牛田东路军指挥所旧址”、“光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于2013年1月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光泽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光泽县崇仁村明清古街被福建省政府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镇(村)”,成为光泽县一重要旅游点。2012年以来,“中心”还先后承揽了清流县、泰宁县、邵武市、武夷山市、浦城县等周边县市的古建筑维修工程10多处,他们以良好工程形象在文博界赢得了良好声誉。2012年7月,南平市政府公布了“光泽县闽北古民居营造技艺”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心”的毛景荣老师傅被南平市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还被破格评定为工艺美术师。

第10篇

离开高楼林立的街道,踏入君馨阁,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不绝如缕的清香随着呼吸在胸中涤荡开来,端庄从容的古典家具目不暇接,刚刚的人闹车喧,心浮气躁,此刻已是雅乐声声,怡然自得了。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君馨阁的别具匠心,不得不羡慕起它的主人袁剑君。

袁剑君是非常低调的,虽然君馨阁内拍摄过多部热播的影视作品,比如《奋斗》、新版《红楼梦》、《甄嬛传》等等,但他一点也不愿多提什么名人。只有圈里人才知道,他出身古典家具工艺世家,北京郡王府、恭王府等大型王府、诸多名刹、使馆、酒店的古典装修与古典家具均出自他的手笔。

“家具与家居是密不可分的,”袁剑君说,“做红木家具,不仅要让人可以看,还要能摸,能坐,能赏玩,让人切实地感受到红木家具的内在魅力。”家具必须要能够和人亲近,否则就会失去生活气息。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早在十年前,袁剑君就已经创办了君馨阁会所,并由王世襄先生题写了匾额。而要完美地感受古典家具之美,自然离不开整个家居环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建筑的材料是砖木互补,结构是以大木梁架为核心的榫卯结构,空间上是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多进式封闭庭院,正房、厢房、正厅、耳房组合搭配。这样的居住环境对于置身其中的古典家具之间,有着天然的影响力。

袁剑君认为,在古建筑与家具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对话,比如唐宋家具和明代家具,造型简朴,注重实用,简单的雕饰恰到好处,不用做更多的装饰。而到了清代,家具注重雕镂彩绘,装饰越来越繁复,这就源于清代建筑就讲究雕梁画栋,装饰手法很铺张。

“做家具的不要光埋头盯着手里的家具,还应该时不时抬起头来看看古建筑,留意一下传统的建筑和装修文化。”袁剑君指出,熟悉了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架构、门窗装饰以及榫卯等,对于古典家具的一板一枨、线条纹饰、雕工架构,以及家具发展的历史源流,就会更加清楚。古典家具与古典建筑有着同样的文化背景,有着同样的生活空间,古典家具的要发展创新,要做出精品,就应该把古典建筑的家居环境和古典家具融会贯通起来,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

袁剑君说,“建筑、家具和家居陈设是人们栖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打通了与自己相关的门类,更容易把活计做精。”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建筑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西方手法,这当然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但要把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承下去,加入古典风格,就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家具和装修都要适应大空间需要,里面家具和殿内空间以及隔扇门窗装修都要相互和谐。

君馨阁在古建与古典家具上的功夫,很多都源自清宫造办处的传统工艺,集中了宫廷技艺传人,善于通过各种雕刻手法来表现家具和装修中的古典韵味。在古典家具的制作上,君馨阁能够充分吸取古典装修装饰上技艺精粹,从全方位的文化视角来做家具,其产品自然能够卓尔不凡。作为技艺精湛、起步较早的家具企业,历经这么多年仍能保持澎湃的活力,其中的创新源泉,就在于其广阔的视野。

对于君馨阁来说,不论是它的古典家具,还是古典装修装饰,都有一种远可赏,近可亲的生活的意境氤氲缭绕,其中当然少不了袁剑君的精思巧构。如何使整个古典文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真正亲近起来,如何做出融合于高端生活的古典家具,袁剑君深谙其中韵味,君馨阁里品茗一杯,茶香四溢,充盈在雕梁画栋的建筑、古朴典雅的家具与人的谈笑之间。

第11篇

南京素称六朝胜地,十朝都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蕴藏,包孕着南京地区主要是汉族人群的共同心愿特征,代表着南京地区人群参与意识的选择。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因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社会形态、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形成独具金陵古都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简介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甘熙之父甘福所造。后经甘熙等续建,占地达12000平方米,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群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还建有后花园、藏书楼,惜于时期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这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置身此地,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和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1986年开始筹建,1992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南方大城市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巨宅。

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发与利用现况

1.资源整合与关联开发

2000年6月,根据国家建设部关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的文件要求,在市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把南捕厅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为一个整体项目上报国家建设部及省、市建委,并在次年初得了国家建设部的标准,将此项目列入国家财政部2000年度项目,由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共同下达了项目批文及历史街区专项补助经费。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述,相关部门现已确定南捕厅街区为南京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从现状来看,南捕厅巷13、15、17、19号和大板巷40、42、44、46号保存了完整的院落形态,其主要的门厅、轿厅、大厅、后厅、后堂等建筑基本保存完整,街巷布局合理,空间格局有特色,具有整体环境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根据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周边环境,南京市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把以"甘熙故居"为中心,向夫子庙、江南贡院一带扩展,发展成为南京市的城市文化标志——金陵历史文化风尚街区。并制定政策明确指出,对其发展的重点应基于两个方面:在街区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和挖掘南捕厅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协调好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方面,联系新的背景条件和周边环境,从城市发展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的层次上进行精心规划,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地方旅游发展与城市旅游战略之间的关系,展示出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2.原貌修复

经维修专家发现,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一期工程范围内的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的主体部分,均为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格局完整,保存较好.2002年9月28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动迁和维修,"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终于重新向市民开放。2006年5月,甘熙宅第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南京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甘熙宅第后期修缮及环境治理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6月18日,甘熙宅第主体部分修缮竣工,除原有的南捕厅15、17、19号建筑,又陆续复原了大板巷42、46号,和后花园、津逮楼等建筑,重新开放后的甘熙宅第完整重现了历史原貌。

3.民俗技艺现场表演与旧时习俗重现

在2002年时,刚开放的民俗博物馆内维修好的三组建筑群内,以清末民国初年为背景,以都市中产阶级居住文化为主题,分别推出了《南京传统民居复原陈设》、《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儿童专题陈列》、《老茶馆和票社》等展演展示活动和《明清紫砂精萃》等临时性展览,让人们感受到"老南京"悠远的文化韵味。

15号东偏院是老茶馆和票社的展览展示。"票友者,戏曲之友也。"---票友结成的业余演戏团体,素称"票社"。目前还有定期的票友活动。287南捕厅17号,梦回童年,这里展出的是南京地区传统的工艺、民乐和食俗。这里还摆放有一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益智游戏,如:九连环、华容道、七巧板、孔明锁及斗草等等。此外,还有伴随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读物--小人书。这里所有的玩具和图书都免费向观众开放。

在15、17、19三个号的大厅中,17号的大厅造价比较高、工艺较为豪华。在修复时,工作人员仅在上面刷了些清油,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貌。这里是皮影戏厅。四进和五进是传统民艺和民乐的展示区。民艺厅是五彩斑斓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世界,分云锦、刺绣、绒花、民艺结、茶桶、食格、石雕、木雕、花灯、剪纸、民间版画、绣品等十几个专题陈列。目的在于颂扬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以引起全社会对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的重视。

4.与各大高校实现基地共建,促进文化交流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南京市民俗展示的汇聚地,同时也作为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南京市多所高校进行基地共建,并举办了很多有推广意义的,同时也是弘扬了南京历史民俗文化的大型活动。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2003年4月与我校签署了共建协议书,证实称我我校得共建单位。自共建以来,我校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了很多大型的民俗民艺推广活动。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很受学生欢迎的民俗民艺进校园活动,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在学生中也掀起了一股民俗热潮。还有个各类型的讲座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举措以及举办的活动,不仅是对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一种广泛选宣传,这更是对于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一种大力推广。

三、已取得成果、不足以及改进方案

1.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硕果累累

如今的熙南里一带街区,已经成为南京市除新街口、夫子庙之后的第三大街区。这是南京市民俗资源的一大汇集地。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型制最完整的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现有旅客规模近万人次,发展潜力巨大。

就民俗博物馆自身而言,各建筑的修复以及场景的重现在不断的增加着游览的人数。而各种各样的合作项目也让民俗馆曾加乐于外界的各种交流与联系。而近两年来,相关的开发部门也已经在甘熙故居周围建立手工艺制作和交易市场。这将是一条类似于北京琉璃厂性质的商业步行街。在形成商业步行街后,牛角铺、银器铺、铜器铺、糕点铺、茶铺、刺绣铺、古玩铺、字画铺、文房四宝铺、颜料铺、乐器铺、布鞋铺、中药铺等中国传统精致手工艺品将云集于此。在这些店铺中,可以展示特色商品,展示制作材料和工艺,并出售制成品。同时,游客也可以亲自参与到制作过程中。

如今老字号店铺李顺昌、绿柳居等数十家已经进驻,甘熙故居之南的熙南里正以崭新的面貌举着古风遗韵迎接着各方宾客的到来。

2.开发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案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虽然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进行了修复与开发,但是还是有很多方面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民俗技艺的传承问题。民俗馆中很多优秀的老艺人都已年近古稀,但是谁能成为其接班人成了民俗博物馆的新难题。现在已经有很少人对它感兴趣并且能够热爱它学习它。所以,这些宝贵技艺的传承成为一项议题。

第二就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内部资金来源有限,而且日常的活动很多,还有民俗馆内众多的老艺人,这也成为如何在开发利用至于进行创收,也成为民俗馆的艰巨任务。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四项建议。

一是对于民俗老艺人技艺传承问题,可以在博物馆内组建类似于老年大学或少儿艺校之类的学习班。对于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手工技艺可以以授课形式教授给小孩或老人。

二是评事街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联动甘熙故居旅游开发,重点展示南京民俗风情。为了弥补民俗街经营效益不确定性,在再在熙南里一带开辟古旧家具经营与古玩市场,力争成为华东地区古玩的集散地。

三是利用甘熙故居已有的小吃文化,结合清真寺,开发回民饮食、特色小吃等,推出品牌,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线路,以反映出这里曾经密集居住过的回民及其特有的文化。

四是为了尽快收回、维修、使用全部"甘熙故居"古建筑,为南京增添一处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应对民俗博物馆作大规模扩建。目的是全面开发"甘熙故居",以展示中华文化的内涵,把这进而建设成为一个融文物陈列、旅游商贸、娱乐休闲、民俗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

民俗文物和民俗事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晶,通过对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使人们受到乡土艺术的熏陶,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引导人们树新风、弃陋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秦勇.南京民俗、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杂谈,2007,(5).

[2]袁少芬.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陈刚.文化转型时期的价值关怀-当代国人的精神危机及价值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1995(2).

[4]胡兆亮.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第12篇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徽州木雕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感.针对木雕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境遇,就保护与传承提出一些可行性思路.将徽州木雕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维表现出来,目的是要传承传统艺术和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 :徽州木雕;再设计;装饰

中图分类号:J3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36-02

徽州木雕是积淀了两千多年优秀传统工艺.对于徽州木雕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徽州木雕包括所有刻在木料材质上的文字图案,如徽州有名的用以制墨的墨模、书版、建筑构件等.狭义的木雕则是专指建筑构建和家具上的木刻图案.本文中研究的徽州木雕是在狭义的范畴之内,也就是民居建筑中的木雕刻.

将徽州木雕与现代居住环境相结合,遇到的问题首先是建筑结构的改变.大木作中的柱、梁、枋、檩等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而现代建筑所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替代了传统的木材,木雕所依存的材质与构件不复存在.其次在非承重结构的小木作上,虽然还有可继续使用的门、窗、罩、天花、各种隔断等.但由于人工费用增加、可用于雕刻的木料缺乏、制作周期长等原因,不适合当下普通家庭居住环境设计的使用.考虑到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审美及使用需求的变化,在徽州木雕的传承与发展上进行一些可操作性的改进,使其仍能够继续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地域文化,这种传承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的保护.

1 以定制的商业模式来保护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定制服务已经不再陌生.随着购买力的增加,曾经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及其带来的海量的标准化的商品、消费品,让消费者厌倦了只能被动地选择缺少个性与温情的产品.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爱好、音乐、理念等.小到蛋糕定制、婚纱定制、衬衫定制,大到派对定制、家居定制等服务应运而生.艺术品高级定制的概念就是为每个热爱当代艺术、喜爱手工艺的人士提供专业的服务.

徽州木雕工艺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活,雕刻工艺种类包括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一块普通的木头通过匠人们精湛的手工雕琢,成为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徽州木雕因其不施漆,保持木质的天然纹理之美,加上雕刻工艺的精湛,虽然已经不能再成为建筑的结构件,但仍被人们以一种艺术品的欣赏方式喜爱并愿意高价购买.现在市场上虽仍有木雕工艺品,但其工艺与造型与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现代的木雕制作过程中为提高产量以及节约人力成本不可能不去使用现代化工具.一些雕刻工序因为机械工具的普遍使用而被省略,造成相应的技艺流失,木雕水平已经不能达到以前的水平了.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多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文字的记载很少,更不用说影像等其他记录方式.为了使技艺不再失传,除了政府的输血式支持外提高工匠们的经济收入是最直接的刺激方式.可喜的是有着审美价值与精湛技艺的木雕作品市场价值也正在被人们所认可.以艺术品定制这种商业模式保证木雕的品质,提高匠人们的经济收入.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改变了,但是对于精致、品质的向往没有改变.徽州木雕在历史上的辉煌是受到徽州优秀的书法绘画艺术以及徽商雄厚财力的影响与支持,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家庭以一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作为家庭的装饰为骄傲,并以此展示屋主人的经济势力与生活品质.相比批量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将手工制作的木雕作品以一种艺术品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进行小批量的定制出品,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产品的需求.与绘画作品相同手工艺人要对于自己的作品负责,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与艺术的素养以保证作品的艺术性.在销售环节有完善的销售体系,在知识产品方面对于作品的原创性进行保护,以此来保证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价值.

2 以转换载体的方式让木雕艺术满足大众需求

设计与生产的关系就是将设计与经济关系的具体化,使用者、生产者和市场是设计所涉及的三个环节,离开市场去谈论设计是缺乏实践的意义.民间工艺不是“纯艺术”,是与民众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对于木雕的需求市场除了高端的定制市场外,更广阔的是满足普通民众需求的消费市场.传统文化产品在发展上有着很强的区域特性,这种特性受到加工工艺和材质产地的双重限制.除了传统材质的应用,也应该寻找新的技术与新兴材质,来补充完善传统手工艺品,完成其创新的需求.

如果说纯手工定制目的是保证木雕技艺的完整性,将徽州木雕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那将木雕工艺进行改良,为适应批量生产,将木雕工艺带来的视觉享受用量化生产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方式的传承.纯手工雕刻的木雕作品以一种艺术品的方式进行传承,服务的对象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但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是不应受经济影响的,美好的事物是应该大家共同分享的.那么面向大众,让木雕工艺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当下也是我们需要思考与实践的事情.徽州地处山区盛产多种优质木材,如松木、樟木、楠木等,给徽州木雕匠人提供了可发挥的载体,创造了曾经的辉煌.但现在能够用作载体的木料昂贵且稀少,已经无法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但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企业在快速增长,机械工具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手工雕琢的生产方式,因此将木雕艺术的载体材质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徽州木雕是与徽州建筑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没有传统的民居建筑,木雕就失去了可依托的物质载体.虽然大木作在现代建筑中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小木作仍是非常实用的室内空间的组成部分.徽州传统民居中的小木作包括门窗类、室内隔截类、承尘类、室外隔障类、杂类等.以隔断为例,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隔断都是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空间分隔的方法之一.隔断起到了分隔空间,阻挡视线、增加私密性与空间弹性等作用.这是传统木构建筑室内与钢筋混凝土建构的现代建筑室内相同的部分,不论空间是用什么材质去围合,隔断都是存在的.结合当下设计装修的材料,在一些新型的复合板材上延续徽州木雕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设计的同时也可改变传统的单一材质为载体的模式,将木板材与不锈钢、玻璃等材质进行混搭,在质感的碰撞中换发出新的视觉感受.不同的材质满足了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利用材质的置换既有传统文化的想象又符合当下的审美与生产.这种源于历史,源于手工艺的精神再设计是其它工业产品无法比拟的.将传统木雕工艺与新材质新技术结合,这样设计出的新产品体现了一方水土,具有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以及情感与设计交互的价值,丰富我们的生活环境.

3 以现代审美观进行木雕图形再设计

不论是小众的木雕艺术品定制或者是大批量生产引发的木雕载体材质的转换,图形再设计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图形的历史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图形也是经历了历史演变,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徽州木雕在明代的,由于受到人们求实归真的品格追求影响,具有造型简单,手法粗放刚劲的时代特征.而清代则因重视装饰,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缜密繁琐、工细精巧的特点.虽说徽州木雕以细腻木质肌理为美,但在清朝也出现了以宝石镶嵌的作品.这些都说明了审美是具有时代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传统的装饰图形虽然是经过对自然形象取舍加工变化的图形,但其中仍有不少图形结构繁复、形式陈旧.为适合于机械化生产,同时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传统木雕中的很多图形需要进行提炼概括进行再设计.

再设计的图形是需要满足新的制作工艺需求.在传统木雕图形中最常见的就是纹样符号和叙事图像.纹样符号造型简单、形式抽象非常接近现代人的审美并且适合机械化的工具进行造型,可以直接用作量化生产的图形.如回纹,是一种以横竖短线作回环折绕构成方形或圆形的极为抽象的几何纹样.造型优势在于其线条曲折变化,可以在水平或垂直两个方向上无限延伸,所以能够适应不同的装饰空间,同时有着“富贵不断头”的吉祥寓意,与此类似的还有万字文、云纹等.这一类型的图形适合用板材加工成室内的隔断,以及结合其他不同类型的材质作为室内隔断及装饰的适用图形.叙事图像如《百子图》、《郭子仪上寿》、《九世同堂》等以民间流行的叙事性题材出现,或隐或显地寄寓了房屋主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但由于图形包括人物与场景,在雕刻内容及空间处理上充满了的复杂性,这是机器无法完成的需要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去表现,适合成为高端定制的木雕艺术品所表现的图形.

图形的再创作离不开制作条件的限制,也离不开图形背后的文化魅力.除了在制作的适用性上,将图形进行分类.图形再创作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传统图形背后的意义.对未来生活祈福纳祥和对人们进行教化是中国传统图形共性,图形背后美好寓意是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如万字文、如意纹等背后体现出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众趋吉纳福的心态.“渔、樵、耕、读”等来源于戏剧的图像体现了务本勤勉,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新题材的创作同时兼顾到图形背后的寓意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有视觉上的享受外,在心灵上也是一次激励.虽然现在教化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也不妨碍我们单纯的去欣赏以徽州木雕为创意来源的作品的美.

4 结语

曾经的徽州木雕与徽州建筑紧密相连,为人的生活和生存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实态空间.文化寻根是所有艺术工作者都在思考与实践的事,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徽州木雕与市场结合,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将设计实践分为高端定制与大众普及两个层次,目的是用经济的力量更全面的去保护木雕技艺以及延续木雕艺术的生命.将传统木雕在材料、图形及适用位置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进行再设计,目的就在于将这一美好的传统艺术继续留在我们生活中,丰富人们的审美并从中享受到不同于现代城市生活中充斥的忙碌节奏,感受到淳厚与平和的生活环境.将传统工艺以一种活态化的存在方式继续生活在我们周围,是我们实践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托,程硕,黄续,乔宽宽,章望南.徽派民居传统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