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册语文

九年级册语文

时间:2022-03-02 22:2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册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册语文

第1篇

2021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组语文科潘丽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肩负年级组长、两个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对教学工作毫不怠慢,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别人学习。中考在即,我即将完成九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总结:

一、根据计划,认真抓课堂效率。九年级下学期是备战中考的关键时期,各科老师都在争分夺秒的争取时间巩固知识点。我所任教的1802.1808班我采用的方法是——向课堂要效率。预备铃响起后,组织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对学生的弱点进行专项训练,查缺补漏,帮助学生补齐短板。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提倡自学,主张给学生留白,依据教师教的表格梳理法,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养成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积累的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归类知识,在多看多说中掌握。

三、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狠抓背诵,将群文复习理念贯穿其中。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外,重要的是督促检查他们灵活运用方法去巧记,注重实效,抓重点,突破难点。我组织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分类整理,用读一首诗的方法去复习一组又一组的诗歌,将群文复习理念贯穿其中,增强学生的感悟。

四、在阅读训练方面,重点突破高频考题。依据课改新理念,利用现在有的各种参考书,运用略读、细研等方法,在多读中整体感悟,快速理解课文。整体把握后,深入重难点,细细体味,在团结互助协作中多方研讨,让文本成为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工具。注重培养大语文观,多阅读欣赏各类文章,增长见识,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看,古诗文的课外阅读和现代文的课外阅读得分率较低,阅读依然是个薄弱环节。由掌握方法到形成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五、面对面指导写作。为了提升学生审题能力,提升写作速度以及作文质量,我经常要求学生写作文提纲,心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有神。坚持面对面批改作文,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顺势引导,在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不断进步。我积极主动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使自己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在学科组研讨活动、贺州市中考备考会上,执教群文复习课《古诗里的思乡爱国情怀》,参加研究的贺州市课题《部编初中语文“四字”解读文案和教案研究 (八年级)》以及校级课题《中学生美育教育在学科协同教学方面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

总之,本学期能兢兢业业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显著的进步。

第2篇

 

社区的作文(1)

铿锵锣鼓穿透凛冽寒风,激扬歌舞驱散冬日阴霾,滔滔江水笑看容颜如花,昨日的汉口江滩,人潮如织,欢声似海,是盛典,是节日,是分享,更是荣耀。

这份荣耀,属于10个特色社区,属于5个最佳社区;这份荣耀,是江城1000多个社区创造精神文化的浓缩,也是对千万江城人民共建安全港湾、共筑和谐家园的回眸与礼赞。

歌声传递心声,艺曲映照心曲,这是平民的表演,这是咱老百姓朴素才华的真实流露;舞步踏出梦想,鼓点编织希望,这是民众的狂欢,这是我们的社区嘉年华,这是我们温馨祥和的家。

长达两个月的实力PK,近百个社区的热情参与,13个城区的倾力支持,260多万人次的投票与呐喊,首届“江城十大特色社区”评选,在期盼中起航,在乐呵中应和,在欢呼中落幕。街头巷尾,社区邻里,处处响彻加油号;三镇内外,大江南北,时时可闻助威声。

这是社区才艺的展示,这是社区特色的秀场,更是社区居民巧手妙笔的生花之地,也是蒸腾向上的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逼真写照。竞争的舞台上,胜出者荣;生活的舞台上,无论输赢。我们向获胜者致敬,因为他们如此可爱;我们更要向抱憾出局者致敬,因为他们如此真诚。

社区是居民社会福利和社会权利的平台,承载着儿时的记忆,成年的典礼,中年的寓所,老年的寄托。社区美,则城市美;社区强,则家国强;社区稳,则民心安。爱社区,就是爱我家;美社区,就是美家园;强社区,需要你我共同伸出勤劳与智慧之手,一点一滴地改善,一草一木地修葺,一步一阶地前行。

15个奖杯,托起1000多个社区的光荣与骄傲,这是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让我们用心呵护她。

社区的作文(2)

文明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当她轻柔地拂过我地面庞,撩起我的衣襟时,我也着实感受到了她的馨香。那阵阵袭人的芳香从哪里来呢?你去看一看我居住的社区,就会找到答案。

清晨

当新一天的太阳羞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蛋,社区就已经热闹非凡了。街心公园里,老爷爷老奶奶们在扭着他们的“丰收大秧歌”。四十多岁的阿姨们在挥动着她们手中红浪般的扇子。年轻人则踏着节拍跳健美操。社区的另一侧,喧闹已被甩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娴雅与悠然。你可以手拿一卷书,去轻轻擦拭历史的痕迹,或是拥抱你热爱的大自然。所以,这里时常能够见到十七八岁的哥哥姐姐们在绿阴中“之乎者也”。我相信,他们的明天定会像社区的清晨一样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无论是在公园里还是在林阴道边,你都能看到这温暖的情景,大家虽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亲。无论你投入到哪一个小集体,你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得到沁人心脾的轻松与愉悦。

午后

树上的知了开始了它们的演奏,声音一时高,一时低,但却并不使人烦闷。学习了一个上午的小家伙们蹦蹦跳跳地回家来了。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喜欢早早地等在楼梯口,准备迎接小宝贝热烈的拥抱。一个不小心,滑了一跤,没关系的,路人一定会将你扶起。不要惊讶于我的肯定,因为我也曾跌倒,幸运的是有一只大手将我扶起来,那并不是爸爸的手,而是我从未见过的一个人。如果你来到这里,即使是在炎热的午后,也定能感到怡人的清凉。

黄昏

夕阳西下,鸟儿倦归,家在心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步伐,投入到一个没有纷扰、没有竞争的幽静世界中来。压力与辛苦溶解在亲人的一杯热茶之中,消失在点点黄晕的灯光之下。吃过晚饭,社区的居民们喜欢拿起羽毛球拍痛快拼搏一阵,各家各户的老人们总要在棋盘上闯一次自己的“世界杯”,更有情调者拿着把心爱的二胡在凉亭里独自陶醉。我则愿意呆在家里,写一写书法。这时的社区,也醉了,与渐渐出现的星辰一起唱着眠歌。

我欣赏着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觉得它们是如此的美,你闻到她的馨香了吗?文明,她带给了我们幸福与舒心,在社区这片净土上,吹绿了树,吹红了花,吹开了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结,结出了互相关怀之果。

我爱文明,更爱在文明春风中生长的社区。

社区的作文(3)

今天是植树节。我们居住的社区要求小区居民都来参加植树活动。

下午,在居委会王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家也带着铁锹来到社区旁的一块空地上,参加植树活动。 王主任给我们讲了挖树坑的标准和应注意的问题。劳动就开始了,顿时,场地上出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大人孩子齐上阵,连老年人干劲儿都很足。大家七手八脚忙活起来,有的搬砖头瓦块,有的清理杂物,有的运送树苗,有的挖树坑……我们的小社区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呢!

我和妈妈领到了一个牌子,据说植树结束后,可以在上面写字留念。我们选定了一个地方,我从坑里边挖了很多土,把土装在筐子里给了妈妈,妈妈再把土放到一边。我在挖土时,才切身感到了种植员的辛苦,挖不了多久,就腰酸腿疼的了。我想:种植员为什么不怕苦呢?也许是因为劳动也是一种快乐吧!为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那棵迎风茁壮成长的小树,我又加劲干了起来。

我和妈妈继续挖着,挖了几筐土的坑才能放下树苗,我终于明白“根深蒂固”的意思了,小树的根真的深深扎在土里。王主任对大家说,我们的小区居民就像这小树一样,大家的家在社区里面,就好像小树的根扎在土地里。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小社区,每个人都出一份力,这样我们的家才会更好。

第3篇

刘彩霞

本学期我代九三、九四两个班的语文,中考平均成绩为:九三班101.4分,在全局排名第九。九四班101.84分,全校语文最高成绩九三班黄倩同学119分,第二李丽117分,平均分和其他学校相比,不是十分理想,下面我就一学期来,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两个班级,我都是中途接上的。九三班,八年级第二学期李正玮老师请假,学校安排我接代这个班的语文课。九四班,王校长来了之后做了调整,接替高洁老师的课。

(一)九三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变动频繁,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没有紧迫感,学习自觉性较差。最大的问题是不交作业,逼急了就抄作业。在这方面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具体如下:

(1)抓抄作业的学生。早上到校那段时间抄作业的人多,指定班长负责抓抄作业的学生,被抓到的,第二天早上站在讲台上抓其他抄作业的人,被抓到的接替前一个。执行了两天,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抓不到抄作业的人了。但并没有完全杜绝,只是早上到校这段时间没有了。

(2)成立语文学习小组,组长检查并收交作业,给课代表提供不交作业的名单,课代表交给老师,有老师处理,如扣德育分、课堂上点名批评、课下做思想工作等。

2.背课文慢,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的寥寥无几。在提问检查背诵方面浪费了不少时间。

3.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学习自觉、主动的少,女生好于男生。不学习、不交作业的多。如张涛、詹培琛、杜生贵、于腾飞等,从不交作业。后面复习时,早上到校迟,杜生贵还经常不上课。

4.字写得认不出来的多,如朱宏亮、何翔霖、詹培琛、石瑞、杜生贵、于腾飞、张涛、张晓海等,字迹潦草,奇形怪状,影响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

可喜的是,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李正玮老师代课时,一直高于同行班其他班级,我接上之后,也一直保持这一良好势头。

(二)九四班存在的问题

1.作业收不上来。全班31人,作文收的最好的时候能收上18本。练习册十来本,由于收不上,五一后再没收过作业,在抽查时多数学生没完成作业。

2.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尽管是补习生,但学习自觉性也差,课文背诵总有部分学生完不成任务。一部分男生上课说话,不学习。

3.对语文复习不重视。由于是补习生,从接上这个班,就着手复习,先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之后是八年级上下册,最后是七年级上下册,同时穿插复习《中考通》。《中考指导》,八套卷子全部复习完,另外还印发了中学生必备50首古诗词、2009年各省古诗词默写汇编等,作为老师,我尽心尽力了,但部分学生并不领情,有厌烦情绪。不过中考成绩还算可以。

二、复习工作

九四班是补习班,复习工作做得扎实,按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的顺序,复习了课本。现代文,重点复习了字词、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词是复习的重点。复习课本时,同时做《语文中考通》。之后做《语文中考指导》,还给学生印了一些2009年各省中考古诗词默写。后几周又第二轮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初中六册书中的古诗词。冲刺阶段,做了几套卷子。总的感觉,九四班复习的比较扎实,按计划圆满前完成了复习任务,没有什么遗憾。

九三班,有所欠缺。由于时间不足(第一次摸底考试结束开始复习的),课本的复习,走马观花的复习了文言文、古诗词。《中考通》做完了,《中考指导》中的现代文阅读没做,8套卷子最后几天紧赶慢赶做完了。文言文、古诗词背诵默写本计划再复习第二遍,可时间不足,后面两天临近考试,学生情绪不稳定,没有心思学了,没有完成预定计划,有点遗憾。

第4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八和九年级上下册,2007年3月第2版)安排了8种常用辞格的学习,这很有道理。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辞知识内容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诸如比喻辞格内容的编排次序的问题、某些辞格定义的表述以及辞格内容分配不均匀等;因此要适当加以纠正。论述如下:

一、比喻辞格内容的编排的次序不当

在流沙河《理想》一文中“研讨与练习”给出了这样的练习(七年级上册,第28页):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而在该册第54页朱自清《春》的《研讨与练习三》才指出其定义,内容为: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

按常理来说,在说出打比方之后,就应该给出比喻的定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对比喻这种辞格有个明确的认识。本应放在第28页说明的却放在第54页来加以说明,教材如此安排,顺序似乎不妥。因此,我们以为,应当把比喻的定义提前到第28页来讲述。另外,在讲比喻的定义时,还可以分开来作两次表述。先讲它用来描绘事物的定义;后讲它用来说明道理的定义;这样似乎更加合乎语文教材中的实际。我们先看流沙河《理想》一文中给理想打的比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这个概念对初中生来说,难以理解。但是“石头”、“火”、“灯”和“路”等这些事物我们是能够具体感知的。这样我们就能够顺着这些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这抽象的概念“理想”。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谈及比喻用来说明道理。所以这时候比喻的定义可以解释为:

比喻可以用来描写事物,即是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如果用比喻词“是”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暗喻。

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课文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第175页):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来表达人们“下岭便无难”的感受,说明一个让读者自己去感受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即是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地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这时候我们可以来说明比喻的定义:比喻也可以用来说明道理,就是在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来打比方,使说理通俗易懂。

我们以为,先讲比喻可以用来给事物打比方,后讲它也可以用来说明道理,并且根据教材中相关的用例来说明,这样的安排更方便初中生的理解。

二、某些辞格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

在初中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中,在述说对偶辞格时就先阐明其定义(八年级上册第183页):

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267页附录中指出,对偶俗称“对对子”,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对比两者不难看出,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第183页的表述是“意义相关”,但在九年级上册第267页的表述却是“意思相关或相反”,显然,第267页的表述中显然多出了一个“意思相反”;“相关”自然包含“相反”,多出来的“意思相反”是有意强调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八年级上册第183页为什么不标明呢?我们以为,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解释还是完善一些,妥当一些。

又如夸张的定义。八年级下年级《语文》一书中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第36页)。九年级《语文(上)》第266页附录中则指出,夸张是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比上述两者的定义,显然九年级的论述中包含了夸张的功用。这两种不一致的表述会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到底夸张的定义哪一种表述更好呢?附录中的夸张还提到了夸张的表达功能,而八年级下年级中却没有如此定义。这样前后不完全一致的定义会让学生感到疑惑,进而怀疑教材的权威性。我们以为,附录中的解释更加准确一些。

再如反复的定义。《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7页指出,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而《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67页附录中指出,反复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对比两者,不难发现,九年级上册中对反复的论述比七年级下册的多了一个术语,就是“某种结构”。可见,《语文》教材不同之处对反复的论述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以为,附录中的解释更加全面一些,也更加完善一些,可取。

三、某些辞格知识内容分配不平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辞在谈到拟人、比喻等修辞时并不均匀,也就是它们出现的次数并不相等。如初中语文教材谈到了8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即为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夸张、反问和设问。它们在课本后研讨与练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比喻9次,拟人1次,排比2次,对偶1次,夸张2次,反复1次,反问1次,设问1次。

就整个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中的内容来看,夸张、设问、反问等常用辞格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就像软柿子一样,经常被“捏”;而且“捏”的地方大同小异。大都是比喻的效果是什么等问题,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7页指出,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0页指出,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9页指出,联系上下文……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唇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尽管表达效果是比喻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每次都如此安排,会让教师觉得腻,学生也觉得烦。若大的修辞知识海洋,难道只有“比喻”值得大量地思考和练习?而且练习的内容也差不多。现今学生语言能力素质堪忧,这样不成系统性的内容编排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因此我们以为,每个辞格都可以安排两三次的练习,以便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汉语知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课题号为:13ZC06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蒋孝茹.对中学修辞教学的几点意见[J].青海师专学报,1998,(06).

[2]王丽玲,李昌华.中学修辞教学简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曹晓斌.中学修辞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第5篇

一、新授与复习的关系

对于九年级来说,语文课新授与复习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并列统一。在九年级这一学年里,除了要完成五六两册教材的新授外,还要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中考总复习,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新授与复习的关系呢?

首先,抓好集体备课,讲究课堂的有效性,防止吃夹生饭。九年级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更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不失为一捷径。集体备课能使教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凝聚集体智慧。团队协作,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能较好地完成新授与复习的任务,做到新授与复习两不误。

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授和复习计划,使新授与复习有序进行。切实可行的新授和复习计划是搞好新授与复习的保证。这好比举行一次大的战役一样,首先需制定出详尽的作战计划,确保战役的胜利。而实际上,九年级的新授与中考总复习,就是中学语文的最后一场围歼战。切实可行的详尽的新授和复习计划可以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较好地完成新授与总复习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与资料的关系

江西省多年中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于课本的,除字音、字形与默写外,几乎没有了,大部分检测材料都来自于课本外。在中考复习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材没什么作用,抛开课本,单凭另定购的复习资料进行复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孰不知中考语文试题的测试材料虽是课本外的,但其测试点是不会超越教材的。因此,我们不能唯本为本,也不能抛开课本,另辟蹊径;或者唯资料为资料,走极端。正确的做法是教材与资料有机结合。

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缺一不可。可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花费4/5的时间,只有不足1/5的时间用于作文教学。本应是并驾齐驱的,可作文教学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 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因此,我们不能重读轻写,当然也不能重写轻读,两者不能有所偏废。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考场作文的训练,明确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的不同点。加强文章开头、结尾、叙事完整的片断训练。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考试与讲评的关系

人们常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毕业班来说,考试乃家常便饭。比较大型的考试一般有市级的考前适用性模拟考、校级的月考。小型的有周考、课前小测验等。考试前要精心命题,坚决杜绝使用套题。考试的目的是教师掌握学生学的信息,学生则明白自己学得怎样。然后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以便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一场考试结束后,搞好试卷讲评,从某种程度来说,比考试还重要。讲评试卷,重在于找出共性的东西,分析失分多的题目。反对单纯地对答案,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道题。

五、教与学的关系

关于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有三段话很值得玩味的。一是“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 “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做好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二是“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渐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三是“讲当是教师作讲之意,教师讲,学生听,则主动被动之势判然……苟教师不讲,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亦未尝失其主导作用也。”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根据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应“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

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 英语教科书 性别歧视 语言 认知

一、引言

教师、教材、教学设备是办好学校、培养好学生的三大要素,教材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国华,1996)。教科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教科书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所研究的性别歧视是狭义的性别歧视,即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因为广义上的性别歧视还包括对男性的性别歧视。通过运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以后教材的编写与审定避免性别歧视等有一定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潘建(2001)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做了对比研究,以体现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差异。高月琴(2008)在研究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是否呈减弱趋势时,主要通过对比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以后出版的美国《读者文摘》各300篇文章的语言及内容。曾天山(1995)在研究男女在角色数量、职业特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的是,通过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和中学英语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李晓惠、周民(2004)则选取了《大学英语》精读练习题中体现出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研究。

以上的研究都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分析的,但是没有从语言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文通过对新版人教版的初中英语课本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研究,试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层面分析产生歧视的原因(注:因为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七年级的书本中主要侧重的是对话,可供选择的文本材料太少。)。

三、研究方法

运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方法,对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STUDENTS’BOOK的,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的教科书进行数据统计。在内容方面主要统计:男女作为主角和在插图中出现的次数。并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结果进行统计。在文本方面,主要选取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 B部分的3a的小文章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分析统计的结果来看在文章的语言方面是否存在歧视现象。

四、结果分析

在内容方面,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初中英语教科书杰出人物性别统计表

表2 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中性别统计表

在文本分析中本文主要选取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 B部分的3a的小文章进行分析。

(一)表示职业的词。

在谈论男性和女性职业的时候,男性的职业多侧重于医生、司机等,而女性的职业多侧重于护士、导购员、服务员和家庭主妇。

(二)据统计,在教科书中,表示女性职业的词出现了许多次,如:用he或者man来通称男女两性这一现象,在人教版教科书中有明显体现,如: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Unit 4,第八册下)

He who would do great things should not attempt them all alone.(Unit 5,Self Check 2;第九册)

It might be a man riding a horse.(Review of Units 1-5,2a;第九册)

五、避免性别歧视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要消除在语言的交流中所产生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这种现象,予以避免是可能的。首先在教材的编写中应该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其次在教材的审定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最后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

六、结语

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工具,人们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本身并不具有性别歧视的功能,只是使用语言的人有这种思想,才使得语言产生这种功能。教科书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会直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认知。这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STUDENTS’BOOK,在性别歧视现象上较其他教材来讲有很明显的减弱趋势。总的来说,这套教材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教材中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应在今后的教材审定和编写中予以避免。

参考文献:

[1]高月琴.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实例研究[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8,8.

[2]李晓惠,周民.《大学英语》精读练习题中的语言性别歧视[J].理工高校研究,2004.

[3]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于国华.必须抓好教材建设[J].求是,1996(22).

第7篇

在此,本人就初中思想政治(人民版)的版本特点及备课方法谈一谈我个人初浅的认识和看法:

1初中人民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初中思想政治(人民版),该版本与之前所用的山东版相比,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本的文字内容多寡不同,与山东版相比,人民版在文字数量上明显地而且是大大地少于山东版,例如八年级(下)第七课第一节“城乡印象”,整节内容只有谬谬两段,84个汉字,14个标点符号,另附5幅插图,最后加上一道16字(“农村和城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的小问题就结束了。再如九年级第一课“生活在地球村”,第四节“做负责任的公民”整节内容仅由两段共113个汉字,9个标点符号组成。

第二、课本中有较多而且内容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让人一看便联想滔滔,爱不释手,有一种欲览全书的欲望。例如八年级上册共有各种插图90幅,下册有83幅;七年级上册共有140幅;九年级全册共有103幅,这些图片不但在数量上多,而且还比较美,整本书的图片,可以当作相册来欣赏。例如:九年级课本第三页的“烽火台图”,尽管这幅图很小,只向我们展示了我国长城的某一局部,能够眼观的空间很有限,但那气势磅礴,弯曲延伸的长城却让我们感到它还在延绵不断,没有尽头之感,同时也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祖国大好河山的疆土之辽阔。

第三、每节中的“资料卡”、“相关链接”等注释性内容较新颖,而且小巧伶珑,让人就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凝难点,不用查阅繁锁的资料就能“就地解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什么内容都清清楚楚,例如涉及到一些我们不清楚的法律知识时,我们可以不用去查阅相关的法律书本,厪要看一下课本上的‘法律链接 就解决了,真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四、课本中每一节中的实藵性练习题针对性强,趣味性也乐在其中,使学生能做,乐做。例如:八年粧上册第19页“你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有哪些?”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总是表现得滔滔不绝,似乎对他(她)们的父母有太多的“不满”之感,在如此之类的教学中,我们简直忘记了自姱是一为教师,而是一位“调解官”了。

2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备课方法

在改版后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并提练出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因为板书讲究美观和节约时间,所以要板书的内容不宜太长,太复杂,应当做到文字尽少,但又不至于表达不清楚,即做到语言简短,意思明白,言简意赅。

第二、在完成板书的框架设计后,应舍得花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而且这些案例应尽量是学生所知道的,熟悉的教学案例,例入教学。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第一节“让我们选择坚强”,第一个知识点,“坚强意志的表现”——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行动。

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所需要教学案例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坚强的阿姨在生死非常之际,冷静、果断地选择自我断臂自救,否则命臂无存。再如,2009年发生在本地的新桥煤矿事件中,四位矿工死里逃生的奇迹,这两个典型的事例中,无一不有力地证明了在复杂的情景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果断采取坚决措施的重要性。

第三、教师应注重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由于政治课并非语文课,所以在解释中可以不必完全按照语文课的惯例去解释,或者说可以与语文学科上的解释略有不同,如:“百折不挠”,可用一韧性较好的直尺在学生面前反反复复地折上几遍,(当然只是象征性的演示,不可能太使劲,太认真)然后右手一放,直尺挺直如故,是为 “百折不挠”,“挠”即弯曲,屈服之意。

第8篇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讲课文;教读法

初中苏教版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别散见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阅读专题《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凭证

叶圣陶于20世纪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看似不再新颖的观点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冲击了死板的以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二者的统一,那何时教教材,何时用教材教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对选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识,根据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功能作出鉴别,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定篇”是指蕴含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是“讲课文”,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例文”“样本”是为语文知识服务的直观性质的道具,如小说《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以其为载体或者扶梯辅助其他语文学习的活动,如《拿来主义》。上述的四类在课程目标实施中即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就是“教读法”。

二、教师教学标准的衡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观课、评课中,衡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但实际上“教了什么”应当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决定性的衡量标准。

讲课文的对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自我发问:在这篇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在哪里?从何处讲起?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学,更应从基本的语言入手。单元标题“童年趣事”就给这篇文章解读提供了一个符合教材编排逻辑的切入点:文章语言运用里体现出来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将具体的字词句放回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感受语言和文学。正是把这个文字描写的明明不能称作乐园的地方称作乐园,才能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挖掘文本,去体会童心童趣。

三、“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在于对教材文本的认知和处理上。若是就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讲课文与教读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将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课堂。“讲课文”是在具体的文字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教读法”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当,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语文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应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效果为标准。讲课文和教读法都要避免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主题先行。因而教师自身要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言传”和“意会”的关系。教师的“意会”是要准确地通过引导,将设置的问题“言传”出来,帮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感悟,然后达到自身的“意会”。教师的“言传”只是一针见血的点拨,但正是从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导学生意会、再发言交流的过程中渐成燎原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的基本特征,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意义重大。七-九年级(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知识面广,活动范围大。受地域的影响,各地教育资源不一,师生素质有高有低,要想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需结合地方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首先,应学会取舍。针对地方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弹性空间,选择性地开展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教材提供的活动有如下几种:一、借助图书和互联网搜索,整理有关“月球奥秘知多少”的资料,召开专题汇报会。二、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三、搜集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班上开一个交流会。四、组织一次月球知识擂台赛。五、进行“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的写作练习。以上活动在城市学校均可顺利开展,但在农村学校全部实施却有难度。农村学生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图书馆没有配备起来,就算有也是存书极少;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没有机会上互联网;还有部分留守生,家里根本没有电脑。而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更不可能。所以根据农村实际,可以观察月亮一月内的盈亏,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举办交流会,可以选择“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的写作练习等。又如七年级下册“戏曲大舞台”,教材提供的活动有观看戏曲表演,欣赏剧团演出,访问当地专业人士和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等等。剧团演出及专业人士大都在县市才有,农村孩子没条件可利用。因此应对众多的活动有所取舍,可以组织学生统一观看戏曲知识介绍,欣赏地方戏的精彩唱段,试着写一段观后感等。

其次,应突出重点。要将六册教材的36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部开展好,绝非一日之功,且地区和学校实际条件不允许。从每册教材中选择重点内容开展,而在每次活动训练中也可根据不同的主题有所侧重。七年级上册笔者重点开展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我爱我家”三项活动。第一次体验成长类的活动“这就是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刚步入初中,相互不了解,好奇心强,参与活动的热情高,开学第一课学生做了自我介绍,接下来用两周的时间,准备图片、音像资料、作品展示,穿插在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又举办了自荐会、班干部竞选会、个人秀等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活动主要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分组搜集资料。一组搜集不规范用语;二组调查自己和同学习作中的错别字;三组采访记录大众化语言;四组搜集有代表性的人名、对联、店名、广告语、标语。第二步:筛选、整理资料。比如按“错字举隅”整理不规范的用语,错别字;按“新词荟萃”筛选出流行用语,新鲜词汇;按“妙语集锦”将精彩的广告语,标语归类。第三步:汇编成册,展出作品。各组将整理归类后的资料编成各种小册子,集中在教室展览。第四步:围绕本次活动拟写作文,畅谈感受。在“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中,教材提供了三个大方面“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的活动,笔者选择了第三个方面“妈妈的唠叨”,并以此确立了“ ,我想对您说”的活动主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或做情景表演,或做游戏,或寄写书信。

再者,应有所创新。纵观36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个活动内面都设计了若干小活动,有的可以根据地方资源任选其一,有的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稍作删减,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二次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八年级上册“说不尽的桥”,针对学生亲眼见过的各种类型的桥不多,听过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很少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了一点内容,不仅达到了训练目标,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活动如下:一、触摸家乡的小桥,让学生走走家乡的小桥。二、向当地老人了解小桥的由来,修建情况。三、整理有关该桥的故事。四、重新设计小桥的模样,并在全班展览。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内容有三个方面,十几个小方面。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最难忘的小说故事,畅谈最喜欢的小说人物,重新设计人物命运,评选“故事大王”,“想象高手”,“最佳作品”等。再如八年级下册的“到民间采风去”结合学校每年的“学生礼仪月”、“安全文明进校园”、 “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走上辩论台”组织辩论赛;“科海泛舟”进行知识竞赛;“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进行探究成果展览;“莲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前往地方荷池赏莲;“献给母亲的歌”中让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梳一次头、拍一张照;“古诗苑漫步”中举行古诗文背诵默写比赛;“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开一台毕业晚会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教材的弹性空间,时刻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才能让综合性学习发挥它应有的功用。

第10篇

以下是我为大家制定的寒假学习计划:

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辅导班来提高自己的弱势学科,巩固自己的优势学科。上高中后,英语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词汇量等,所以建议同学们抓住机会,利用这个寒假好好为自己充充电。

二、期终考试,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不尽人意,希望同学们能仔细分析试卷,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坚持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4月底占70分的体育中考,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每日具体的作业安排,虽然安排有些紧张,繁杂但相信在家长的配合、监督下,同学们一定都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语文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七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3日

完成七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4日

完成八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5日

完成八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6日

完成九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7日

完成九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8日

完成《西游记》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1月29——30日

完成《鲁滨孙漂流记》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日

完成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的记叙文。

2月2日——2月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7日

完成《水浒》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8日

完成以《成长无捷径》为题的议论文

2月9日

完成《繁星春水》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0——11日

完成《骆驼祥子》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2日

完成《海底两万里》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3——14日

完成《童年》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5日

完成《名人传》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6日

完成以《属于自己的天空》为题的文章。

第三阶段:

2月17日

复习七,八年级的所有内容。

2月18日

家长抽查七、八年纪的复习内容。

2月19日

复习读书笔记。

2月20日

对寒假所有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检查作业。

数学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1

1月23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2

1月24日

对第一章进行梳理。

1月25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1

1月2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2

1月2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3

1月28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4

1月2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5

1月30日

对第二章进行梳理。

2月1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1

2月2——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2

2月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3

2月8日

对第三章进行梳理。

2月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1

2月10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2

2月11日

对第四章进行梳理。

2月12——13日

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阶段:

2月14——16日

复次函数。

2月17——19日

复习圆。

第11篇

关键词:比较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03-01

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简而言之,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结合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赏读,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辨析异同,活跃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新教材同一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因此,既可就“共性”同中求异,又可在“个性”里异中求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之效。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与《台阶》,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两文,然后,提出思考题:这两篇课文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之处?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对课文进行各方面的讨论比较,于比较中长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最终,水到渠成,师生共同归纳出两文的“共性”和“个性”。两篇文章的“共性”即都是用儿子的眼光来写父亲的。“不同点”有:第一,从主旨与情感上看,朱自清的《背影》,着重表现的是浓浓的父爱,作品让人深切体会到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而李森祥的《台阶》则着力表现一个父亲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文中流露出崇敬和怜悯的双重色彩。第二,从选材角度上看,前者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特写背影、混入人群中的背影等四个背影的描写来突出纯朴深沉的父爱;后者则抓住“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写父亲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后来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描绘出一个非常要强、不甘人后的老实厚道的传统农民形象。

二、发掘蕴蓄,激活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识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散文大多为形神兼备的美文,在散文教学中,若能运用比较法,则能更深层次地发掘品味到散文之“美”。

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谈生命》和《地下森林断想》,教师可就这两篇散文的中心和写法,提出疑问:“生命”,是一个寻常却又难以透彻解读的话题,这两篇文章,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请大家比较阅读两文,看看这两篇文章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两文内容上的共同点:第一,都是对自然界生命现象进行感悟与思考,表达了独特的感觉和体会;第二,都表达了珍爱生命的观念,在逆境中不气馁的积极进取精神;第三,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理念,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因为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兴致更高,思维之门随之开启,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活跃的氛围。接着,老师引导,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名篇,不仅因为它们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更在于它们精心的构思,细致生动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请同学们再比较阅读两文,看看它们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异同。很快,学生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综合出两文的“比较点”:一是借助的“具体形象”不同。前文借助“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与艰难的辩证关系;后文则是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景观,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二是在表达技巧上,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前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后文更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句,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句子简练而形象可感;三是语言运用上,两文都堪称美文的典范。前文明朗灵动、富有韵味,运用比喻拟人修辞,“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类比鉴赏,拓展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主题,不同作家也可有不同的表达技巧。在新诗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名诗《乡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和出生地都是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那么,他们笔下的“乡愁”一样吗?教师一“石”激浪,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学生们顺着教师提示的“比较点”: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对这两首诗一一赏析、比较,进一步领悟到:两诗反映的主题相同,但各有特点。

四、举一反三,迁移思维

第12篇

一、上好第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语文老师。

很多学生喜欢上某一门学科,除了这门学科的吸引力外,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喜欢教这个学科的老师。所以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先设法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位语文老师。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初中第一节语文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语文课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接触,但如果上第一节课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语文欲望,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那么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第一节语文课,不要马上进入新知识的讲授,而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融洽深沉的情感氛围,和学生迅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给学生留下好印象。

二、做一只聪明的“变色龙” :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所有的课程中,语文课应该是最灵活,最活泼的。为此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1)多运用多媒体教学

电化教学具有“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初二的说明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故宫的格局及其作用,对于去过故宫的学生来说,学习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对于没去过故宫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通过文字想象是很困难的,为此我在课文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导游”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故宫的视频,了解故宫各个组成部分及功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安塞腰鼓》、《苏州园林》、《说屏》、《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都可以上多媒体课。

(2)用上朗读磁带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朗读磁带,每一册的重点课文都有朗读示范,这些要比网上下载的更标准,有一些朗读磁带还非常有意思。比如《醉翁亭记》,背景音乐轻快活泼,与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感非常切合,让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文章的意境。再如《范进中举》,朗读者把胡屠夫嫌贫爱富,前倨后恭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捧腹大笑,学生听完录音后,对人物形象印象深刻,再分析讲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3)把语文课变成美术课

如九年级上册的《词五首》,其中三首词有插图,我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内容,然后在给学生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剩下的两首词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创意绘画,画出词展示的画面。每个学生热情高涨,最后我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画的画投影出来,共同分享学生的成果。通过创意绘画,学生加深了对词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把语文课变成音乐课

在上《水调歌头》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听是学歌,学生非常高兴,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流行音乐的魅力要远远超过课文的吸引力。学会了这首歌,学生也能背诵这首词了,再学课文时也更轻松了。学《蒹葭》时也学唱《在水一方》,缠绵忧伤的曲调与诗歌的意境非常吻合,学生也更容易体会诗的情感。

(5)把语文课变成活动课

初中三年的语文书上,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把语文课变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走上辩论台》,我组织学生举行以“我看克隆”为主题的辩论赛,活动前先带领学生观看辩论赛录像,学习辩论技巧和辩论程序;然后分组抽签,确定主题,搜集资料;最后进行辩论。学生积极准备,辩论会上踊跃发言,这样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在上《愚公移山》时,也举行“愚公是否应该搬家”为主题的辩论赛,学生在辩论中理解了愚公遇到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要比老师繁琐的分析更有趣、更深刻。又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风流人物》, 可以在班上举行一个古今中外风流人物故事会;学完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可以举行经典诗文朗诵会。

三、用成绩说话。

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我们只注重课堂的活泼而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再多彩的课也得不到学生、家长以及领导的认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成绩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平时还应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考试技巧的传授和讲解,让我们的学生尝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学习成功的喜悦。“用成绩说话”,他们会因为自信而更加喜欢语文课,更加喜欢你这样的语文老师。

四、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有考试就会有差距,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加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留心学困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责怪、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鼓励学生共同进步,我对学困生的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喜欢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