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物学论文

动物学论文

时间:2022-10-08 15: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物学论文

第1篇

实验动物学在本校是该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动物学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能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熟悉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对实验动物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选择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证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最后,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4结语

第2篇

【Key words】Animal biology; 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1-2],是培养学生动物学实验技能的重要形式,能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巩固知识与开拓学生视野,同时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但部分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其独特教学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所以新形势迫切需要探索野外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现状,根据多年的野外实习经验,提出相应措施及建议,加强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培养,切实保证野外实习教学质量[4],同时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实习基地建设,实习远近点相结合

实习基地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野外实习的先决条件之一。建立野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首要条件[5],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对于保证野外实习的效果非常重要[6]。

实习基地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实习候选地的典型性、持续性与经济高效原则。首先,具有典型性原则,候选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系和生物种的储源地,具备丰富动物资源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学生对于海滨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对环境的适应及采集、鉴定和保护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都能得到实习[7]。能满足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需要[8]。其次要具备持续性原则,使实习可随时进行,实现常态化,实习基地建成后便于长期合作。同时,共建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时还要兼顾节约成本的原则,如交通便捷、食宿及医疗条件便利。使动物学野外实习符合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经济高效的原则。

我校自2009年起与广东湛江雷州国家级白碟贝保护区签订了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此地离学校较远,往返也只需要2天时间,并且提供住宿。另一实习点在湛江南三岛陈村(学院的养殖基地),距学校1小时车程,当天可以返回。近处实习,花费少,学生的吃、住、行等管理方便。这两个实习基地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理想地方。我校的学生2009年自后都到此进行野外实习,并已与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关系,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2 编制实习指导书和培训指导老师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要求针对性强、地域性强和实用性强。良好的实习指导书和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动物学野外实习效果实现的根本保障。余勉余编著的《广东省潮间带生物调查报告》偏重于广东珠三角一带[9],王友松编著的《南鹿列岛海滨生物实习指导》偏重于浙江地区[10],这两本书对于动物野外实习参考价值较大,但实用性不强。目前没有一本现成的、普遍适用湛江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这对实习带来不便。因此,根据当地动物地理分布类群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本地区使用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所以,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把自然地理概况、动物栖息地的观察、实习的基本方法,把历年采集的动物标本分类整理,把常见的动物的名称及简要识别特征编入实习指导,编写出适合自己的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要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11],以提高他们的指导技能。通过培训,使指导教师明确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和实习过程,了解实习基地的地貌等基本情况,熟悉实习基地动物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动物标本采集、制作和分类鉴定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培训节约了师资,解决了野外实习教师资源紧张的问题,提高了实习效果。

3 改进实习方法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参观实习是理论和实验课教学的延伸,是集中野外实习的良好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12]。我校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九间陈列室,共陈列珍贵的水生生物标本近3000种。

在动物学野外实习中,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撰写毕业论文等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进行了改革。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将野外实习和部分同学的毕业论文、老师的科研项目、本科生的创新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结合起来,以科研项目带动野外实习教学的方式,即指导教师设计小课题,学生围绕小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第3篇

英文名称: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动物学会;四川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7083

国内刊号:51-1193/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动物学;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subject literacy)是学生、学者具备的本学科基本专业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学科的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经验、品质、态度等几个方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学科素养的定义既体现了这个学科的基本特性,更表达了PISA所期望的一种教育理念。PISA首先给我们传达的是,学科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这一学科兴趣、良好的态度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广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学采用的教材是由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4版。动物学概念较复杂,多为用语言表达枯燥的知识,加之动物结构很复杂,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动物学教学过程沉闷、单调。动物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在电视、电影或纪录片中看到的精彩生动的动物世界感受不同,长期处于这种教学这种氛围下,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磨灭学生对动物学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随之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采用信息技术和动物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弥补动物学教材、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不足。

结合本校课程资源和郑州市自然博物馆的优势,我们在建设网络课堂和建设数字自然博物馆的有益尝试之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升师范生学科素养方面,我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建立微信公众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更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上网,这是计算机时代的互联网所做不到的。在“读屏时代”的今天,手机阅读成为阅读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中国新闻网报道2015年12月北京的一则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5小时。微信作为一款重要的手机软件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成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而微信阅读也成为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大学老师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主流媒体,占领通讯交流高地,达到师者目的,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引领学生发展,达到教育目的,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在我校师范生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申请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主要功能是实现动物行为学、动物学实验管理。学生登陆微信公众号回答问题进行签到的方式取代了另学生反感的上课点名,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了及时的师生之间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平台,在该平台有最新通知安排,作业布置及反馈。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有一对一的交流,实现有针对性的答疑。采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与建立微信群比较的好处是避免了垃圾消息的烦扰。

在动物学微信公众号平台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共享可供下载,老师可推送学科相关消息和最新学术进展及相关新闻、知识等。目前在该公众号主要有课程资料、教师教学计划、动物学野外实习资料、实习常见物种照片、历年实习情况和动物组织切片、动物解剖图片等动物学实验操作资料等。通过微信公众号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师范生的动物学学科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微信公众号作为考试辅助手段,并可进行成绩查询,开辟了考察课非卷面考核的新途径。

2. 数码互动显微镜

我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在动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数码互动显微镜系统。每台显微镜和电脑相连,实验室所有电脑和教师电脑组成网络,师生之间和互动,学生之间可互动,由肉眼观察变观看电脑屏幕,减少了显微镜强光对眼镜的伤害。实践证明不仅有效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电子考试,有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实验考核方法。

该数码互动系统能够提供清晰、高分辨率的多画面实时显示。教师用电脑可控制学生端多台数码显微镜的图像显示、捕捉和放大;并可对每一台数码显微镜的实时图像进行单独调整。教师端可以把自己的图像、屏幕及声音传送给学生,达到示教作用。同时,老师可随时对图像添加箭头、标记、指示、文字等,有效提升老师动显微图像态演示效果;教师也可以把任意一名学生观测的显微图像传送给全体学生电脑上,达到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同屏监视多个学生机屏幕并直接取得任意学生机的鼠标控制权,用以辅导学生操作或防止学生进行电脑进行违规操作等,还可以统一打开学生端软件,启用远程关闭所有学生计算机功能,便于教师统一管理。

学生和老师对观察的动物玻片标本或组织装片进行动态、静态的图像采集,存储到硬盘;也可对视频图像进行录像。并对图像进行管理和处理、校准与测量、分析及统计,对选定区域进行细胞计数及分析,统计结果可导入Excel进行统计分析。

学生将完成的实验报告等以文档形式提交给教师,师生间可以实现图片+标记+文字“彩信”交流功能,真正满足形态图片交流讨论。另外,数码互动系统具有网络影院功能,可以在网络上播放教学VCD、DVD等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

通过以上软、硬件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切入提升了动物学的教学时代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师范生的动物学学科素养有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一.“读屏时代”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3):90-94.

[2]柳俊,付茂娇,裴宵鹏,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6).

[3]曹宝龙.PISA的学科素养定义的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第5篇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教学;学习兴趣

为了探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验动物在医学、药学、农林学、化学、生物材料科学、医疗器械、国防军事科学等许多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人类的许多疾病研究均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突破的。据统计,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的课题占到60%以上。100多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有67.5%是使用实验动物获得的[1]。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诞生了实验动物学这门学科。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对象,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科学、医学和工程学交叉融合的一个专业,具有理、工、医交叉学科特色。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简单说,实验动物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和动物实验的,它涉及到生物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一方面,随着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品种逐渐标准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生物医学的发展对实验动物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实验动物学不断发展和提高。目前,实验动物被称为“最精密的科学仪器”,在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实验动物的重要性,需要实时思考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方式,建立符合自身条件和要求的教学体系。

1. 教学过程中引入“3R”原则

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动物福利和实验设计中,为了保护实验动物,《动物福利法》提出了“3R”原则,3R是指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和Refinement(优化),“3R”原则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其他手段代替实验动物,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用量,用其它实验材料如生物医用材料、细胞等代替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或教学,设法改良实验方法减少动物疼痛和不安。

国际上普遍认同将“3R”原则引入到“实验动物学”教学中[3]。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式:1)替代。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代替单一模式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或影片、展示科研论文、互动讨论等方式与理论讲解相结合让学生们认识实验动物的不同饲养环境、实验动物操作的技术要点、如何进行实验动物认知实验等。这样就可以代替实验动物,同时减少了实验动物使用数量。2)减少。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授时,可以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的学时,把理论知识进行整合、调整,有重点的针对本学科的特点进行讲授。3)优化。在考核方面,减少笔试在考核中的比重,加大学生们平时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和考核比重,优化实验动物学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

2. 扩充实验课课时安排

由于本课程是我院新安排的课程,目前对本课程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仅有理论课时,而缺少一些动物实验课时。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们认识实验动物,懂得如何才能培养出标准的实验动物,怎样利用他们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因此,需要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实验课或实践课,让学生们在实验课上认识不同的实验动物,与理论课相呼应,通过实际观察验证理论课上的科学理论。另外,让同学们能够进行相应的实际动手操作,如实验动物抓握、固定、标记等简单的操作,必要的时候可以安排动物解剖、测定分析相应的生物学指标,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动物实验的重要性,真正学到一些实验技术,达到教学目的。

3. 将科学研究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王生存等[4]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实验动物学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能达到82.5%,无谓心理的学生只有10.8%,其他的学生是因为害怕、恐惧实验动物而产生畏惧心理,并不是没有兴趣,只要帮助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他们同样会对实验动物产生兴趣。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动物实验科学研究融入到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老师平时进行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同时在实验条件允许、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安排设计实验动物的行为学研究,如大鼠迷宫实验、位置偏爱实验、条件反射实验等等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方法和测定技术,提高学生们对实验动物的认识。加强动物实验的实验设计课程,让本课程教学实践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相结合,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由学生们自行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分组、材料和试剂的准备、实验期间对动物的观察、记录等相关注意事项、实验结束时实验动物的处死、生物样本的采集、保存,结果的测定和分析,书写实验报告等。这样,学生们在实验和科研过程中就会更加意识到实验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是一种具有行为、认知和神经反应能力的一种动物,具有宠物的一些共性,我们应该倍加的保护、爱护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4. 结合课程内容使教学过程系统化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包括与实验动物相关的遗传学、营养学、生态学、环境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人类疾病、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近年发展的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将分子生物学知识也引入了实验动物学教学过程中,使得实验动物学涉及的知识面更宽、更全。其实,不论是环境学、营养学,还是生态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实验动物的生产和动物实验的需求展开的[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联系贯穿起来,以使学生们在上课期间不觉得本门课程知识点多、散、乱,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实验动物的爱心,使他们爱上实验动物,爱上这门课程。

在讲授理论内容时,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实验动物的标准化为主线,紧紧围绕着生产和繁殖出合格的实验动物,分别讲授如何控制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营养、遗传等方面,实施动物质量控制,并据此制定的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课程设计围绕保护动物福利的原则,实行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给药方法、麻醉及处死等方面的技术操作时,要从内心真正关爱实验动物,保护实验动物,尽量减少和减轻他们的疼痛感和痛苦感。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满足学科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创建一揽子计划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加快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迫在眉睫. 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 2010.

[2]邹移海, 徐志伟,苏钢强. 实验动物学[M]. 科学出版社. 北京

[3]梅志强, 王琼, 邓莉. 动物福利在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22(3):76-78.

[4]王生存, 邵义祥. 实验动物学课程实验课教学法初探[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8,28(1):49-50.

[5]叶明霞, 孔利佳. 关于我校开展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现状的思考[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2,32(1):25-27.

第6篇

英文名称: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3193

国内刊号:11-1963/Q

邮发代号:2-38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7篇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国家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国家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第8篇

我国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理跨度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景观异质性程度高,气候由热带、亚热带一直过渡到寒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复杂多样。在动物地理区划上,该地区跨东洋和古北两界,区系成分复杂。此外,该区域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深广。因此,研究该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分布的规律对鼠害防控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从物种组成、丰富度格局和物种组成的地区分异几个方面探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格局。

1地理分区与自然概况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和北部。

本文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部分中的东部季风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及青藏高原区的半湿润地区作为本研究的工作范围,大致位于东经92°~135°,北纬4°15′~53°31′范围内;因资料所限,台湾岛和海南岛以外的中国海洋岛屿未包括在内。本地区以低海拔地形为主,大部分地面在海拔1000m以下,包括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地处东亚及东南亚季风区,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或较湿润,在东北和华北,湿润程度随距海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气温随纬度变化呈带状分布;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有一部分森林草原;为我国主要的农垦地区,目前除极少数地方外,大部分天然森林已不复存在,可以开垦的地方几乎全部开辟为农田。人类活动成为影响物种分布和分布区演化的重要因素。周立志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南坡、大兴安岭西南麓、阿尔泰山地和祁连山东段在啮齿动物物种成分和生态型组成上,都明显有别于我国其他干旱地区,尤为突出的是寒湿型所占比例最高。从动物地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应归属于湿润区[9]。鉴于这些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特征已有充分的研究和讨论,本文不再赘述。

2研究方法

2·1分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物种分布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动物志、各地方动物志、已公开发表的记录有啮类动物物种分布信息的论文[2~8,12~33],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中馆藏啮类动物标本的采集记录。参考《啮齿动物学》中的分类系统[1]制订出本地区啮类动物系统分类名录,对这些物种的分布信息和适宜生境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2·2物种分布图的绘制对收集到的啮类动物分布地点进行了校对和分析,利用MapInfo软件,将分布地名转化为地理坐标,并进一步形成物种分布点的数字化地图。根据Scott[34]和周立志[35]预测动物分布的方法,结合物种地理分布数据及其适宜生境的分布范围,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物种分布范围:有分布记录有适宜生境的,以适宜生境的范围为其分布范围;相邻的无分布记录的县,但有连续的适宜生境分布到该县,且没有明显地理阻隔的,作为该物种的潜在分布范围;无分布记录的孤立适宜生境,不作为该种的分布范围;有历史分布记录,无适宜生境的,不作为该种分布范围。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1∶4000000比例尺)中的地形地貌等其他生境要素,对分布图进一步修订和核准。2·3啮类动物分布格局的研究为了便于与干旱区啮类动物分布格局的比较,我们参考周立志等研究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啮类动物分布规律的方法[9,10],采用6470km2等面积栅格作为基本地理单元,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划分为939个地理单元。在MapInfo软件中,将各个物种的分布图进行叠加,利用查询功能,计算了939个地理单元中的物种数,以揭示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提取地理单元中的物种分布数据(二元数据,有分布为1,无分布为0),采用Jaccard系数计算相似性矩阵[36],采用组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37],对地理单元进行层次聚类分析(SPSS10·0软件),以揭示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分异状况。

3结果

3·1啮类动物的物种组成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共有啮类动物156种,隶属于2目、12科、62属(表1),占我国啮类动物物种总数219种[1]的71·23%,占世界啮类动物所有种类的6·59%。在我国,仅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啮类动物84种,占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物种数的53·85%,占全国啮类动物物种数的38·36%。啮类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地理单元中,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及邻近地区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超过50种;其次是云南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四川省中部的横断山地、甘肃南部至陕西秦岭等地区,物种数40~49种;再次是云南省东部、广西省的西部和北部、贵州省及其邻近地区的山地,以及鄂西、陕南、重庆的大巴山地区,地理单元中啮类动物的物种数在30~39种之间;东部、四川西北部和四川盆地、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广西东南、广东北部、海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的皖南山地、河南西部、陕西东北、山西、河北的北部、北京、天津,以及东北湿润区与干旱区的交界地区,物种丰富度一般,在20~29种之间;而江苏北部沿海、山东半岛到河北东南部的物种丰富度最低,局部地区物种数不到10种;其余地区丰富度也较低,在10~19种之间(图1)。

3·3啮类动物分布的地区分异依据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在各地理单元中有无分布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距离系数为0·364时,939个地理单元被聚为10组;当距离系数为0·290时,进一步被聚为5组;当距离系数为0·217时,聚为3组;当距离系数为0·143时,聚为2组(图2)。由于进行聚类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地理单元组,并显示各单元组之间物种组成的亲疏关系,反映在聚类树状图上即为各“支”的合并步骤。因此,本文仅给出939个栅格单元被聚为10组之后的聚类结果。

当地理单元聚成10组时,这10个地理区域分别是,ⅠA: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ⅠBa:冀热山地、河南中部山地、黄土高原、河套平原到贺兰山和陇西山地;ⅠBb:华北平原;ⅡAa1:甘肃兰州以南以西的甘、青、川三省临界地区经四川西北部到昌都地区的察雅、八宿一带;ⅡAa2:东部山地、拉萨市及其以北地区和青海南部山地;ⅡAb1: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ⅡAb2:东南部的墨脱和察隅地区;ⅡBa1:北到大巴山、大别山一线,南到海南岛,西到横断山脉,东到东南沿海的广大区域;ⅡBa2:秦岭、大巴山地向西到甘肃东南部和四川北部的山地;ⅡBb:台湾(图3)。

图2基于啮类动物物种组成的我国润湿半湿润区地理单元聚类分析树状图Fig·2Clusterdendrogrambasedonthespeciesdistributionofgliresinhumidandsemi-humidregionsofChina采用Jaccard系数计算相似性矩阵,组间平均链锁法进行聚类;图中的编号所代表的地理单元组见正文;标尺显示距离系数。Distanceindex:Jaccardindex;Clusteranalysismethod:Between-groups.Seethetextforthemeaningsofthegroupcodes,distanceindexwasgivenunderthefigure.当聚为5组时,分别是Ⅰ:华北平原南端和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ⅡAa:甘肃兰州以南以西的甘、青、川三省临界地区经四川西北部到东部山地、拉萨市及其以北地区和青海南部山地;ⅡAb: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墨脱和察隅地区;ⅡBa:北到大巴山、大别山一线,南到海南岛,西到甘肃东南部和四川的横断山地,东到东南沿海的广大区域;ⅡBb:台湾。聚为3组时,我国北部为一组(Ⅰ),甘肃·58·动物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Zoology43卷图3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单元组区划分示意图Fig.3Divisionofgeographicalunitgroupsofthehumidandsemi-humidregionofChina本图显示地理单元分成10组时的情况;地理单元组编码对应图2中的编码。Thismapshowed10groupsbyClusterAnalysis,thecodeshereassameasthoseinfig.2.Thelegendassameasthoseinfig.1.兰州以南以西地区经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到东部的山地为一组(ⅡA),南部包括海南和台湾为一组(ⅡB)。当聚为2组时,ⅡA和ⅡB聚为一组,形成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分为南北两大片的格局。

4讨论

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占我国啮类动物种数的71·23%。其中,在我国仅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而干旱地区无分布的啮类动物84种,占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物种数的53·85%,占全国啮类种数的38·36%。据周立志等[38]的统计,我国干旱地区的啮类动物共有119种,占全国总数的58·3%。其中67种为我国干旱地区特有。与干旱区相比,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物种资源更为丰富。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物种丰富度高的区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陕西秦岭向南·59·5期邢雅俊等: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格局南部到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这是我国湿润地区向干旱地区过渡的区域。从干旱地区啮类动物的多样性分布状况来看,在祁连山、贺兰山等干旱区的边缘地带,同样出现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的情况[10]。并且,从该区域往北,湿润区与干旱区交界地区,啮类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均高于远离交界地区的核心区。这些景观过渡区中物种多样性高的现象印证了生态学上的边缘效应;另一个是占云南省西部和四川省中南部的横断山区。横断山区属于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并具有多种垂直带状分布特征的地区,小型兽类的物种较为丰富[11]。该区还是连接中南半岛和大陆的桥梁,是动物自中南半岛分布至我国的通道,物种丰富度较高[39]。一般来说,高的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有利[40]。无论是湿润区-干旱区的过渡区域,还是山地-平原的景观交错地带,或是高山-低谷相间的垂直性地带,都可以归结为较高的景观异质性,这些地区出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再次印证了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有利这一观点。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本研究的结果中河北东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三角洲、湖南湖北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啮类动物物种丰富度均较低。而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均超过300人/km2,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41]。因此可以推测,较高的人口密度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可能对这些地区啮类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造成重要影响。根据啮类动物物种组成的地区分异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区:东部季风区沿长江下游-秦岭一线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另一区域为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区。季风区北部的物种组成在区系上属古北界,其南部则属于东洋界,而青藏高原东部半湿润区的物种组成带有独特的高寒和高原特色。物种组成的地区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和动物区系的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要: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基于GIS技术,通过生境分析,确定了每个物种的分布范围,采用6470km2的等面积栅格作为地理分布单元,系统研究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分布规律。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啮类动物156种,隶属于2目、12科、62属,占我国啮类动物总数的71·23%。地理单元的物种丰富度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西部到四川中部的横断山区、陕西秦岭和甘肃南部山地的啮类动物丰富度较高;河北省东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及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湖北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物种丰富度较低。地理单元有无物种分布的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的南北两区(以长江下游-秦岭一线分界),以及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区。

关键词: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GIS;地理分布;物种丰富度

参考文献

[1]马勇,杨奇森,周立志.啮齿动物分类学与地理分布.见:郑智民,姜志宽,陈安国主编.啮齿动物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4~139.

[2]陈鹏,金岚.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动物学报,1981,12(3):281~286.

[3]周开亚,钱伟娟,杨光平等.江苏省啮齿类的调查.动物学杂志,1981,(3):38~42.

[4]卢浩泉.山东省哺乳动物区系初步研究.兽类学报,1984,4(2):155~158.

[5]叶正襄,龙丘陵,汪笃栋.江西啮齿动物初步调查.中国鼠类防治杂志,1989,5(4):230~231.

[6]杨光荣,王应祥.云南省啮齿动物名录及与疾病的关系.中国鼠类防治杂志,1989,5(4):222~229.

[7]秦耀亮.广东省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区划及其防治.动物学杂志,1979,(4):30~34.

[8]洪朝长.福建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和地理区划.动物学报,1981,28(1):87~98.

[9]周立志,马勇,叶晓堤.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区域分异.动物学报,2002,48(2):183~194.

[10]周立志,马勇.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2002,10(1):44~48.

[11]龚正达,吴厚永,段兴德等.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生物多样性,2001,9(1):73~79.

[12]寿振黄.东北兽类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3]寿振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第9篇

1937年爆发,日军侵占了华东,随着该地区部分大学和蚕业学校的内迁,国内不少从事蚕桑研究的科研人员也纷纷来到贵州遵义,我国生物、动物学家,动物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高桥头人)就是其中一员。到了遵义,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员分析了遵义的地理、气候和中国蚕桑发展的需要,决定筹办中国蚕桑研究所。经多方呼吁,他的设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即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和海外爱国华侨的帮助。1939年秋,中国蚕桑研究所在贵州省宣布成立,所址设在遵义山城南郊来熏门外“百艺厂”旧址(现遵义第三中学前操场一片),研究所所长由原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担任。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采纳了蔡堡的建议,亦将浙江大学迁至遵义,至此,浙江大学和中国蚕桑研究所成了当时遵城的最高文化学术单位。

中国蚕桑研究所主要研究桑蚕,同时也研究柞蚕。所内工作分育蚕及栽桑两大块,另设组织胚胎研究室、细胞遗传研究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细菌实验室、生理实验室等,当时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依靠一批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育界的科研人员,迁入内地从事蚕桑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当时浙江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理学院及农学院毕业生。除蔡堡是研究员兼所长外,以下还有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技术员等20余人,还有工人10余人。

出于科研工作需要,研究所成立后所领导就设法安排资金派专人到上海及各地购置了大量必需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图书资料(其中大部分是外文版专业研究书籍)。据曾在研究所工作过的高守仁撰写的材料回忆,当时的化验室和细菌室已拥有显微镜20台,其中高倍镜占半数以上,另还配有微米尺、切片机、分析天平、自动消毒器、自动调温箱、计数器、伸度测量仪、气象测量仪等,这些仪器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在科学落后的旧中国,特别是交通闭塞的黔北,拥有这样的先进仪器,确属稀罕。

创建之初的研究所十分重视对桑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工作,当时从全国各地包括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收集到的家蚕品种资源已达50余种,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育种试验。有些家蚕品种经过多次配种饲养,遗传控制,已基本上达到了高产优质的生产要求。如“华临白”号,不仅出蛾率高,抗病性强,生活周期短,结茧率高,而且茧层厚,茧丝长,丝质好,很受蚕农及缫丝厂欢迎。此外还进行了家蚕遗传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家蚕组织胚胎、细胞、生理、生化、病害等方面研究。在栽桑方面,收集了当时可能收集到的桑树品种数十个,在研究所附近还建立了20余亩的桑品种标本园和实验桑园。

研究所还十分重视研究数据的记载和统计工作,研究工作深入细致,如:研究各种蚕卵卵形的特征,一个雌蛾的产卵一般有500-800粒,统计五个雌蛾蚕卵就要测量3000多粒,在显微镜上安装上微米尺,一颗小小的蚕卵,可以量出60-80微米单位。各种桑树梢头的第2-3叶,除了每天量出它生长的长、宽,还要量出它的厚度,计算它的日产量。各种抽丝,要测量它的伸度,观察它的横断面。蚕室内外的温湿度,每天24小时都有专人记载,室外的气压、雨量、风云、霜雪也有详细记载,当时已能够粗略预报2-3天的气象,尽量避免雨天采叶,不喂湿叶等等。

为培养人才,提高遵义地区参与辅助工作的练习生养蚕管理水平,1940-1944年,研究所每年开办两个班,设置语文、英语、数学、生物、化学、遗传、栽桑七门课程,所长蔡堡亲自担当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习,这批练习生逐步成为研究所新生力量,有的还成为业务骨干。

虽然当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差,但在抗战精神激励下,从事栽桑、养蚕、实验、调查、研究的工作人员情绪极高。研究所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职工的工作、学习、科研蔚然成风。建所第三年,即1941年,研究所开始编辑出版中国蚕桑研究所《汇报》,将本所当年的研究成果收录其中,第一卷第一期,收录研究论文、工作报告、研究简报共20篇;1942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二期,收录研究论文10篇;1943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三期,收录研究论文9篇。《汇报》在当时的遵义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种科研杂志,反映良好,曾引起过多方重视。

研究所创办的第四年,即1942年,英国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会英方代表身份来遵义中国蚕桑研究所视察时赞扬说:“在艰苦的抗日环境中,竟能在山城遵义办起一座像样的又节约的研究机构是难得的。”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很多机关纷纷迁返江浙,因中英庚款逐渐短缺,1946年中国蚕桑研究所迁到杭州。在杭州庆春门外华家池借浙江大学土地建立新址,继续开展工作。1949年该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省农林厅蚕桑试验场。1954年该场并入江苏镇江华东蚕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前身)。

第10篇

要想记忆好,全得靠大脑

大象个头大自不必说,它同时也拥有陆生动物最大的大脑――通常更大更复杂的脑部结构,代表着更好的记忆力,大象并没有浪费自己的优势。大象能够记住它们居住地及周边(最大面积可达3000平方千米)的地形、植被分布等情况。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和伦敦动物学会联合进行了一项有关大象的研究,项目组的Charles Foley博士说,在遭受旱灾的时候,如果由一头年长且曾经历过旱灾的母象来领导象群,那么它们存活下来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因为大象的记忆力非常强,年长的母象度过灾难的经验可以帮助象群更快找到水和食物,这一点在经常遭受旱灾的非洲表现得特别突出。

大象的寿命很长,可以达到60岁左右。好记性对长寿的动物有好处,能提升它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如果大象经历过极端的气候环境,它们就能借鉴以往的经历,凭记忆找寻食物。

记忆好,用处多

研究人员测试后发现,象群中的年长母象能够同时记住至少17个家庭成员,最多可达30个。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大象能通过同类的气味知道哪头大象掉了队,哪头大象正在别的象群中活动等等情况。

大象能够靠叫声来确认彼此的身份。科学家们在位于肯尼亚的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录了一些母象用来彼此联系的低频叫声。当他们记录下哪些大象经常碰面,哪些互不交往之后,再把这些叫声放给大象群体听,以此来观察它们的反应。

如果大象认识这个声音的主人,它们就会有所回应。相反,如果不认识,它们就干脆忽略,甚至有可能变得易怒,而且戒备。实验证明,除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大象还能辨认至少14个其他家庭的成员。

即便是在环境不断变换的情况下,大象也能快速记住周围的事物,并能靠一些特征记住每一位亲友。20世纪90年代,美国田纳西州霍恩沃德大象保护区新来了一只亚洲象雪莉,它非常紧张,坐立不安。而当原本就在保护区生活的大象珍妮见到雪莉后,它俩却表现得非常激动,相互打招呼,高兴地吼叫。后经调查发现,雪莉和珍妮曾经在某个马戏团相处过几个月,但那已经是23年前的事了。

认人也不在话下

大象不仅能准确辨识同类,还能辨认不同的人。

第11篇

渭河上游的鱼类区系,解放前、后从未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关于该流域段鱼类区系的组成,在动物地理上的位置,以及渔业发展的前景,截至目前,尚无系统资料可供应用。笔者曾于1930年7—12月份和1981年5月份,对该流域段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区系考查,现将结果整理成文,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调查地区的自然概况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东流经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城镇,从天水县牛背沟附近流入陕西省。甘肃境内全长371.5公里。

调查地区海拔1100—2500公尺,地处东径北纬。.西起乌鼠山(甘肃渭源),东至牛背沟(甘肃天水);北起月亮山(宁夏西吉),南至关子山(甘肃崛县)。横垮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的20个县(市),见图1。甘肃省界以内流域面积共计2970平方公里,宁夏回族自治区3999平方公里,年

输沙量1.64亿吨,年通流量21,25亿立方米(洪水约占35,400)。

干流渭源城以下,长345公里,总落差为1325.5米,平均比降1/260,陇西以上河道

宽坦顺直,比降1/125,陇西以下河道迂迥曲折,比降1/310,支流较多,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10条.北岸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和通关河,南岸是榜沙河、山丹河、南河和籍河。北岸支流多,泥底,含泥沙量大,水少而混浊,流域面积共20416平方公里.南岸支流少,沙石河床,含泥沙量小,水多较清澈,流域面积9291平方公里。除秦祁河、咸河无显著的峡谷外,其余8条河均是川峡相间,比降为1/100—1/200。

渭河上游的气候,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区.年平均气温,一月最低气温,七月最高气温.年平均降水量466—652毫米。年蒸发量1400—1600毫米。千燥度1—1.5.无霜期90—189天。

水的温度变化较大,(见表一).冬天,水面大都覆冰.冰层虽隔绝了水中氧气的补充,对鱼的生活不利,但却保持着冰下水体的温度,有利于鱼的生活.河水的水化学性质随季节、河段而不同,通常的情况见表二

显然,水的化学性质是良好的,适合鱼类栖息.

二、渭河上游鱼类种类和分布

通过调查,采得鱼类标本7000余号,经鉴定为23种和五种,4个省内新纪录.分别隶属于4目、6科、21属,见表三。

三、区系分析

1、区系成分

渭河上游现有23种鱼类,其中鲤科鱼类较多,13种,占56.5%s鳅科鱼类6种,占26.1%s娃科、暇虎鱼科、塘鳗科、合鳃科各1种,各占4.3%,见表四.显然,鲤科鱼类占半数以上,为该区的优势种类,这和我国淡水鱼类以鲤科种属较多,鳅科次之总的特点是一致的.在鲤科的各亚科中,雅罗鱼亚科和驹亚科的种类较多,裂腹鱼亚科鱼类亦占有相当比重,见表五。这和国内其他多数地区不完全相同。

本区的23种鱼类中,秦岭细鳞娃,拉氏鲜、东北雅罗鱼、马口鱼、似铜约、棒花鱼、清徐胡驹、黄河裸裂民鱼、渭河裸重唇鱼、鲤鱼、螂鱼、红尾付鳅、后鳍条鳅、背斑条鳅、眠县条鳅、黄缮、暇虎和黄黝鱼等18种,占渭河上游鱼类总数的78.3%,是本区的土著种类,草鱼和白继是引进种,麦穗鱼、北方花鳅和泥鳅,既有本区成份,亦有外来成份.

渭河上游的23种鱼中,草鱼、麦穗鱼、鲤鱼、卿鱼、白继、泥鳅、黄鳝和黄黝鱼等8种,约占总数34,8%,为国内广布种类;秦岭细鳞娃、东北雅罗鱼、拉氏鳞、似铜驹、清徐胡劫、棒花鱼、黄河裸裂民鱼、裸重唇鱼、北方花鳅、红尾付鳅、背斑条鳅、氓县条鳅、后鳍条鳅和虾虎鱼等14种,约占总数的60,90%,仅见于长江以北;马口鱼虽属长江以南的种类,但甘肃渭河上游亦有分布。

渭河上游主要支流鱼类分布随所处的经纬度,海拨高低而不同.如清源河有鱼类8种,占上游鱼类总数的34,8%s锹峪河5种,占21,7;莲峰河7种,占30,400;科阳河7种,亦占30,4%;菜子沟3种,占13%;榜沙河8种,占34.8%;山丹河9种,占39.1%;南河7种,占30,4%;藉河13种,占56,5%;咸河2种,占8.7%s葫芦河流域面大,小支流甚多,有鱼类11种,占47.8;牛头河与葫芦河有相同种数的鱼类,但特有渭河裸重唇鱼,通关河5种,占21.7%.

2,区系分析

渭河位于秦岭北侧,泻出于鸟鼠山,全长835.6公里,白西向东,注入黄河,整个河段无天然阻障影响鱼类分布,仅因气候,降水量的差异.上淤和中下游在鱼类成分上显示出了下述特点:第一,整个河道,自西向东,鱼的种类和数量逐渐递增.渭河水系现纪录鱼类79种,上游(甘肃渭源鸟鼠山至甘、陕交界处的牛背沟)长约371,5公里的河段中,有23种鱼,占全流域鱼类种数的29.1%,中下游(自甘、陕交界处的牛背沟至陕茜憧关入黄河处)长约464公里的河段中,有72种鱼,占全流域鱼类种数的91.1%;第二,从其地理位置来看,上游和西北高源区接壤,中下游和江河平原区毗邻,反映在鱼类区系成分上,由东向西,裂腹鱼亚科和条鳅属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属鱼类分别为2种和4种,占该河段鱼类种数的26,1;中、下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的鱼类分别别为1种和3种,仅占该河段鱼类种数的5,600。

渭河上游有西北高原区的特有种类,如裸裂民鱼属、裸重唇鱼属和条鳅属鱼类;有江河平原区的代表种类,如麦穗鱼属和鲍属的鱼类,有北方区的代表种类,如细鳞蛙属和留属的鱼类,有华南区的代表种类,如黄缮属和黄黝鱼属的鱼类,上述事实表明,该流域段鱼的种类虽然不多,但区系组成却较为复杂。

从渭河上游鱼类区系成分来分析,江河平原区种类11种,占该区鱼类种数的47.8%s西北高原区种类7种,占30,400;北方区种类2种,占8.7%。华南区种类3种,占13.1,见表六。

显然,在渭河上游鱼类区系成分中,西北高原区和江河平原区的代表种类,皆不及该区鱼类种数的50%,而西北高原区的特有种类,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谓河上游属西北高原区和江河平原区的交汇地带,而且比较接近西北高原区.

3、资派评价

渭河上游有经济鱼类13种,占该区鱼类种数的56.5%,重要经济鱼类8种,占34,8%,见表七。其数量较多,个体较大,分布较广,年捕获量较大。拉氏鳞、似铜的、马

口鱼、黄鳝、眠县条鳅等5种鱼,虽然局部地区有人捕食,但由于鱼体小,数量少,经济价值并不大,麦穗鱼、清徐胡囱、棒花鱼、北方花鳅、泥鳅、红尾副鳅、后鳍条鳅、背斑条鳅、波氏栉暇虎、黄黝鱼等10种鱼,是些小型鱼类,无多大经济价值,但作为对生态系统长期适应,维持生态平衡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地区鳅科鱼类的数量很多,可作为家禽饲料的一项来源.

秦岭细鳞鲤和渭河课重唇鱼是渭河上游极其重要的经济鱼类,虽则生长较缓慢,但是个体较大,体长可达250—415毫米,体重0.5—2.6市斤,如能将其作为养殖对象驯养,将是一种有意义的事业。渭河上游除细鳞鲤和马口鱼外无其它凶猛性鱼类,在本区鱼类资源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对自然河道的经济鱼类和发展养殖事业,不会构成多大的危胁,是发展渔业的有利因素。

渭河干流流经黄土高原,河水混浊,地面逸流季节变化较大.武山鸳鸯镇以上的渭河干流常常干枯断流.每逢雨季,河水暴涨,含泥沙量大,除经济价值不大的几种鳅科鱼类外,其他鱼类多被室息而死.渭河干流鱼类个体较小,种类少,作为渔业基地,尚欠妥当.但渭河上游东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如葫芦河、牛头河的东岸,通关河和渭河南岸的各支流,源出于林区和草地,地下水丰富,地面水充足,流量比较稳定,沙石河床,河水清澈,水中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较多,生活的鱼类数量较其他支流和干流都多.目前,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如与河争地,使河道溢束,破坏了那些在河边水草上产卵的鱼的产卵场;某些工厂的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河道,污染极为严重,天水市的藉河,陇西文峰镇至武山鸳鸯镇的渭河干流,因污染水色粽褐,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近几年来,许多地方渔捞法的不合理,特别是用鱼滕精毒鱼和用炸药炸鱼,危害更大,鱼类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急需采用果断措施,首先恢复鱼类资源,充分利用天然饵料,使其在不断增殖的基础上并提高产量.然后在一些已建成的水库中引种四大家鱼,以丰富本地区的鱼类资源.

参考资料

[1]伍献文等,1964,1977.中国鲤科鱼类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伍献文等,1963.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科学出版社。

[3]李思忠,1965.黄河鱼类区系探讨.动物学杂志,7(5):216-222.

[4]李思忠,1966。陕西太白山细鳞娃的一新亚种.动物分类学报,3(1):92-94,

[5]李思忠,1981.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区划.科一学出版社.

[6]王香亭等,1956.兰州附近黄河的鱼类。生物学通报,(8):14-19.

[7]王香亭等,1974.白龙江鱼类资源调查及利用的几点建议.动物学杂志,(1):3一8。

[8]王香亭等,1977.宁夏地区脊椎动物调查报告.兰州大学学报(自然),(1):1一9。

[9]王香亭、朱松泉,1979.甘肃条鳅属(Nemachilus)鱼类一新种.兰州大学学报(自然),(4):129-132.

10]黄洪富等,1965,渭河中段鱼类调查研究.中国动物学会三十周年学术讨论文摘要汇编.

[11]黄洪富等,1964.细鳞鱿Brachymystaxleaak(Yallas)在陕西的发现.动物学杂志,6(5):220。

[12]方树森等,陕西鱼类区系的研究(手稿).

[13]王以康,1958.鱼类分类学.上海科学出版社

[14]张春霖,1954.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地理学报,20(3):279-284.

[15]7郑作新、张荣祖,1959.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科学出版社.

[16]朱元鼎、伍汉霖,1965。中国暇虎鱼类动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海洋与湖沼7(2):122-137。

[17]陈景星,1681.中国花鳅亚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鱼类学论文集(第一辑)P,21-32。科学出版社。

[18]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组与无脊椎动物组,1659。黄河渔业生物学基础初步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

[19]Nichols,J.H,(尼尔柯斯)1934TheEresh-waterfishesofChinaNat,Hist.Cent.Asia9:1-322.

第1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T016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B003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R037 高压电器

C056 高压物理学报

E005 高原气象

V021 给水排水

N105 工程爆破

E360 工程地质学报

S712 工程管理学报

N049 工程机械

V030 工程勘察

V033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C002 工程力学

C073 工程热物理学报

N590 工程设计学报

B031 工程数学学报

T003 工程塑料应用

N064 工具技术

K018 工矿自动化

T563 工业催化

J057 工业工程

N110 工业工程与管理

P009 工业加热

V010 工业建筑

P005 工业炉

Z013 工业水处理

F030 工业微生物

G025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N037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Z032 工业用水与废水

G20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X579 公路

X022 公路工程

X047 公路交通技术

N039 功能材料

M502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503 功能高分子学报

E601 古地理学报

E304 古脊椎动物学报

E022 古生物学报

G478 骨科

R047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Y013 固体火箭技术

C103 固体力学学报

W007 管理工程学报

W018 管理科学

W008 管理科学学报

W025 管理评论

W016 管理学报

H226 灌溉排水学报

R026 光电工程

R061 光电子•激光

R082 光电子技术

C09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C097 光散射学报

R031 光通信技术

N015 光学技术

N033 光学精密工程

C050 光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