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

时间:2022-12-10 01:1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教育

第1篇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在家成为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在学校成为同学学习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成为社会的小卫士、在独处时成为独立自主的小主人”,这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上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匾乏。长期以来社区教育被视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无法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各种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得不到保障。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着资源的不足、重复建设、资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例如:在社区图书馆中大量的书籍和信息,由于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只有通过社区企业,集体捐款等方式来获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一般教育资源的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2)教育开放度比较低。当前运行的系统和管理方案是非常封闭的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学校和公共文化部门缺乏让社区成员使用的教学资源系统和相应的体制,使得很多社区的成员不能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社区教育内部设施比较封闭严重影响了个区域社区之间的资源分配。

2 基于资源整合的区域社区教育新模式如何构建

“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其意指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在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首先,社区教育要制定区域内《社区教育教师下企业、机构,赴外地学习培训的管理办法》。规定社区教育教师每年到企业、机构单位,赴外地参加学习培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三年到企业、机构单位、外地轮训一次,时间为20天以上。同时,鼓励社区教育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也可以带课题下企业、机构,与企业、机构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

其次,建立社区教育教师下企业、机构,赴外地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对社区教育教师研究的项目或课题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补充社区教育基地第四级网络。为营造便捷、立体、多元的学习环境,在社区群众自发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公益性的家庭学习单位,通过自身各类学习活动,引导群众参与,使之成为寓教干乐的活动场所。

3 建立成人社区咨询团队

开展社区教育,必须要有相当数量和素质高的社区教育辅导员。按照这一原则,招聘一批师德好、业务精,有一定的号召力,有能力组织和协调社区教育的辅导员,还要聘请更多德高望重的校外辅导员,他们中间包括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工人、医务人员、退休老干部、学校附近的居民等。这些校内外的辅导员在沟通了学校、社会、家庭三间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要求,表达三方的意愿,做到有机配合,力争使三种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在要求上取得一致,德育目标同向,德育措施同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的、多方共管的教育网络。

4 社区教育要有创新之处

(1)视角创新。既关注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科主题社区的构建,又关注时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和机制的研究都力求收到双重效果;研究立足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针对学生的需求、认知能力和特点,从互联网、时政资源、主题社区合力的角度提升研究实效。(2)成果创新。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关注开发与应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在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形成时政教育资源主题社区参加“三优联评”活动。(3)方法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时政教育由“单一呆板”向“灵活多样”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实现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变;运用个案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验证学科主题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对时政教育成果和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成果进行调研,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等。在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虚无,而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发展规划和不断更新的文件来体现。作为社区教育,只需要把握大的原则不变,去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育人手段即可。5“学校+社区”新模式开启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新体验

第2篇

关键词:社区研究;社区教育;模式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赵爽(1976-),女,汉族,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农村教育。

一、社区与社区教育:概念是否相通

对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的考察,发现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社区与社区教育具有毋庸置疑的联系。对于社区以及社区教育概念的使用也处于想当然的随意状态。因此,从理论上对社区以及社区教育的概念进行澄清是必要的。

(一)社会学中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定位

“社区”是社会学的核心词汇,很多社会学家对其进行过界定。学术界认为最早提出“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他的著作“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1887)被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翻译成英语时,把德语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community。与Community一词对应的汉语词很多,公社、团体、共同体等。我国存在该书不同版本的翻译,《社区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社区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团体。”将社区视为特定的人类群体,这种界定没有体现现代社区所具有的地域含义。

此外,法国人类学家雷蒙•布东在其《社会学方法》一书中按照范围把社会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社会整体”、“个体”、“自然单位:群体、机构、社区”。这里的社区在范围上不仅指特定的群体,还隐含了群体生活的时空特征。

虽然德、法社区在先,却未直接影响中国。“社区”一词来到中国,与中国早期社会学者与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往来密不可分。上个世纪30年代,确切地说是1932年,受燕京大学吴文藻先生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派克先生来燕大讲学,在“集合行为”和“社会学方法”两门课中将芝加哥大学通过田野调查方法针对城市社区进行的研究介绍到中国,派克将其方法称为communitystudy。燕京大学的社会系学生将community译为社区。可见,从词源的角度看,中国的社区一开始就与美国的社区研究一脉相承。

来自美国的社区研究恰逢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之萌芽。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首先需要方法论支撑,从社会调查向社会学调查实现了这一转向。从调查目的来看,社会调查意在服务于社会;社会学调查意在了解社会历程;从调查内容来看,“社会调查的中心是事实”,社会学调查的中心是理论;从调查的方式来看,“社会调查比之照相”,社会学调查比之电影。而社区研究正是社会学调查的核心。吴文藻先生曾说:“‘社区’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描写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的。”⑥社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田野调查验证某一社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因此,理解社区在中国的含义必须首先明确几个基本前提。第一,社区是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作为方法论被界定和应用的;第二,社区是相对于抽象的社会而言的,因此是具体的,在这个意义上,社区成为认识社会的一个微观单位;第三,社区研究具有人文意蕴和文化内涵。本土社会学的形成过程其实质是以相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文化中构建起来的。总之,社区是个情境词,从引入之初就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社区也是个历史词,在方法论意义上不断改进。

(二)用社会教育注释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同样是个外来词。一般认为1986年上海市真如中学成立的社会教育委员会是社区教育开始的标志。若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计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当前的社区教育研究,并不具有相同的概念基础。研究者不过是在概念相通的意义上将各国教育与社会融合的不同形式等而述之,比如将北欧的民众教育、日本的公民馆等社会教育办学形式视为社区教育,强为社区教育进行比较。因此,从词源的角度看,中国的社区教育源自美国communityeducation,从思想的角度看既有国际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有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而在形式上却汲取了各国社会教育模式并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可见,从研究的角度看,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界限并不清楚,研究者更多的是用社会教育来解释社区教育。在我国,由于政策导向的缘故,社区教育有包含社会教育的倾向,而在理论研究中,社会教育无疑是包括社区教育的。这种矛盾还需要政策与理论研究不断调和。

作为不同时期引入的外来词,社区教育中的“社区”与社区研究中的“社区”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这与当前社区教育研究中想当然地解释社区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社区教育研究的角度看,利用社会学方法论意义上社区研究的相关成果无疑会在研究的视域和研究的方法方面有所获益。

二、社区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是否相通

社会学认为“模式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示和解释方案”。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界定模式,认为模式就是“事物的结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形成具有一定功能价值的组合形态。”任何模式其实都是人们对实践的解释,这种解释建立在人们特定的认识基础上。因此,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各国社会教育模式,可以了解各国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初动因和影响因素。

(一)各国社区教育模式分析

在介绍国外社会教育模式时,人们经常引述美国、日本和北欧国家的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认为各国社区教育模式各异: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代表、北欧以民众学校为代表、日本以公民馆为代表。这种认识属于事后归类,并不能透露出社会教育发生的历史缘由。就好比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思考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历程才能有助于本国现代化发展一样,单纯地面对现代化国家的现状无益于自身的成长。

1.美国的社区教育模式:民众自主开发模式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新大陆的开发是由具有不同信仰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进行的。因此,在教育方面也汲取了各地移民原有的传统,并形成有利于新大陆整合的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新大陆的移民们“无意识地肯定一切机构都做教育工作,都能够培养信仰、文雅和学识三种移民必备的素质。”美国知识界关于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与人们生活中对社会之教育功能的认识一脉相承。美国社区教育模式正是以此种传统为基础的。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社会机构以体现教育性为追求:“教育性教堂、群居式街道文教团、救世军……它们都自命为具有开创性的教育机构……”;美国“20世纪教育机构均如19世纪的教育机构一样倾向于把自己描述并因而想像为社区性的教育机构,教育的赞助者也成为私利的、商业机构更为广泛地运用向公众表明自己是社区性教育机构的手段。大都市人寿保险公司为大众举办讲座讲授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什雷酿酒公司向公众讲授酒后驾驶的危险性;美国电话及电报公司也在报纸广告中声称,该公司通过电视推行实施教育规划,且此教育节目不受商业广告的干扰。”

可以说,社区教育是美国社会教育思想的凝练。从这块新大陆建设之初,在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社区的形成以及社会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大成就了美国的社区教育模式。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社区学院不过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新亮点,更可以说是社会教育趋向正规化的体现。

2.日本的社区教育模式:国家主导模式

与美国社区教育模式具有普遍的教育思想基础不同,日本的社会教育主要是由国家促成的。无论是战前的教化政策还是战后的重建政策,都体现出国家的强势。特别是战后终身教育思想与日本战后重建的决心不谋而合。终身教育思想以及社会教育思想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日本《社会教育法》第20条指出:“公民馆的目的是为“市镇村及其他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开展各种有关适应实际生活的教育、学术及文化事业,从而谋求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振兴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作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将公民馆视为综合性的文化设施,具有多方面职能。公民馆的设置使日本的社会教育成为实体性的存在而成为日本社会教育的代表性模式。

3.北欧各国的社区教育模式:民众启蒙模式

通常认为北欧各国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民众教育为依托,因其处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因而也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但在北欧各国,瑞典、丹麦和挪威,社会教育却是面向成人展开的。各国因为历史背景的不同,社会教育目的有所不同。如:丹麦由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希图通过教育唤醒民众民族意识之觉醒;而瑞典却希望通过民众教育拓展成人学习的机会。民众教育就是因此成为北欧社会教育之代表的。

(二)社区教育模式开发需要理论支撑

上述三种社区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模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国社区教育虽然起始时间不同,但都是某种教育思想普及所促成,比如美国的大教育思想的泛化;日本教化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的融合;丹麦教育启蒙思想的普遍认同。可见,社区教育模式开发需要以大众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为基础。

1.教育思想基础:从社会教化到终身教育

教育思想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即便在国家交流日渐增加的现代社会,国际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也是在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调和、摩擦中被进行解释的。

从大众对教育的认识来看,中国古代社会“重教”的传统在国家现代化初期被赋予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仍主导着中国大众的教育选择。这使得终身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官方行为。另一方面,教化育人的传统在国家从伦理本位社会向建设法制社会的转轨时期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为。因此,引导、启发国民的教育意识的觉醒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2.社区研究与社区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任何学科的方法都不是从一而终的,因为方法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总要依托于特定的研究对象,因此必然具有历史性。方法论意义上社区的内涵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事实上,促成这种变化的问题――小社区研究能否透视中国大社会,从方法确立之初就存在,也就是社区是否具有社会代表性的问题。不同时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代表了社区方法论内涵的变化:1920s-1940s,在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的认识下,小型社区研究开始繁荣;1950s-1960s,社区代表性受到质疑,大型社会史和社会结构分析取代了社区研究;1960s-,社区研究经受了方法论的反思,重新受到重视,并开启了国家社会关怀的社会史叙述研究。①

对于社区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的回答实质上是不断寻求社区之社会代表性的解释。如果用图形来勾勒社区内涵的变化,最初,社区是一个封闭的圆环,历史、国家、社会不在社区场景之中;当这种封闭性受到挑战之后,社区在时空坐落中与历史、国家、社会的界限变得模糊了,社区也因此失去了方法论意义;但作为探究复杂社会的方法,社区研究中内在包含的田野调查法并未失去应有的魅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社区成为“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透视单位的结合体”,超越了最初作为方法论单位的功能内涵。

三、社区教育模式开发展望

对于社区方法论含义的阐释以及各国社区教育模式的分析为社区教育模式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托和方法依据。

人们将当前国内社区教育模式总结为: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连动型社区教育模式;以中小学校为主体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小众传媒为平台的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

从上述各模式能够回答的问题的同质性来看,这种归类是按照社区资源开发方式进行的。每一种模式都回答了谁开发、开发什么以及如何开发三个问题。然而,进一步的追述会发现,各种模式都是在行政主导之下的。街道办事处本身就是政府的一级单位,中小学的办学主体也是政府,社区学院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形成,而地域边界与行政边界几乎是重合的。政府主导模式是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也符合后发现代化地区国家力量的强势。但以政府为主导开发社区教育难免造成社区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局面,社区方法论内涵的转变能够带来如下的启示:

1.社区的方法论内涵可以解放我们将社区教育视为区域教育的狭隘思想,与其说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莫不如说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因此,在社区教育模式开发的意义上,要确立“模式开发,理念先行”的原则。

2.社会变迁意义上的社区研究使我们能够历史地看待社区教育及其模式。也就是说社区教育模式的开发应当具有历史视野,在传统与创新中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式的模式构建。比如:超越服务于一代人的想法,做代际传承式的模式开发。

3.淡化社区模式代表性需要从政策、理论上解放社区教育模式开发中的思想障碍。从理论上看,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模式,这与当前我国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大相径庭。

4.社区模式开发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基于对地方的了解,而这就需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为社区模式开发准备充分的资料。因此,建设社区教育资源库是社区教育模式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注释:

①此部分参考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95-96页。

参考文献:

〔1〕马姝.我国城市社区定位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以北京市LG社区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5,(1).

〔2〕雷少波.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

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教育 特点 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0-01

社区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这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是育人性教育和社区发展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育人,才能为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提供相互沟通的作用点;只有社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教育和社区的融合才有了现实的依托和立足点。与其他常规教育相比,社区教育具有如下持点:

1 社区教育的大教育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在内的,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实质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社会的相应部分的有机结合与一体化。其基本内容就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辩证统一,即把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职能。在社会广泛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同时,教育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指导,积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直至实现教育同社会的高度融合。

2 社区教育的群众性

社区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鼓励社区民众。在社区中学,与社区共学,为社区而学”。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包括各种社会团体和不同年龄的全体社区成员在内的、群众性很强的教育过程。

3 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民间性

教育要与社会全面结合,就必须广泛吸收社区各种教育力量或有益于教育活动开展的积极参与、介入、融合其中。只有高度的开放性,才能为各种因素全方位参与教育打通立体多样的渠道。因此,社区教育要广开门路,不拘形式地建立各种畅通便利的渠道,从而使各种社区机构的各种教育资源、能量和信息及时有效地转化到社区教育系统中来,同时也把教育服务尽快地输送到社区的方方面面。

4 社区教育的地线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在特定社区内,并与特定社区密切结合的教育,无论是社区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职能,还是其主体对象或方式方法,都必然带有这种特定社区的特定人文、社会及地理条件所决定和要求的区域待点。因此,也必然会带来社区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和多样件,这不仅表现在社区教育的规模、类型、方式方法上,甚至还会表现在目标、内容和层次质量上。

5 社区教育的多维性

社区教育不仅仅指教育本身,它还包括进行社区组织工作,开展社区活动以及创造一些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具有建设性的社区教育方法。

6 社区教育的整体协调性

无论是从目标职能来看,还是从主体对象或内容条件来说,社区教育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元性教育。只有协调好教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整体,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教育体系,从而全面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和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

社区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教育的持征和属性,同时亦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个体发展的作用,即本体功能.也叫育人功能;二是社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作用,即社会功能,它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1)社区教育的育人功能。社区教育是—种社会化的教育,它以社区为依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紧密结台。它面向社区的全体成员,能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社区民众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满足社区成员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的这种实践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一个社区成员在一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与此同时,促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形成独待的个性品格。

(2)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在社区发展中,通过协调、发挥社区内各个系统、部门、机构、社团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学和管理,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法律规范、方针政策,促进社区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社区成员提高参政、议政的兴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社会舆论,从而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

(3)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社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能源、设备、资金等物质条件外,社区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其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社区教育为社区经济建设提供专门的人才。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4)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是选择和传递文化,使某一文化在教育实施的范围内保持同—性和延续性。二是不断创造和更新文化,形成新的文化,使人类社会的文化在内容更丰富、层次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当然,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不只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社区教育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本形态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美国;社区教育;比较

美国是西方国家最早开展社区工作的国家之一,社区发展已较完备,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国的社区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还不尽完善,社区在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因此,探究中美两国社区教育各自的特点,吸收和借鉴美国社区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提高我国社区的教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社区发展的专业化、规范化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要把所有这些多样性都包容下来,同时又保持强有力的国家公民意识,不是通过种族、宗教或其他显著特征抓起,关键是通过社区。社区是连接美国各种族、各民族人民的纽带和桥梁,要推广一系列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也必须发挥社区的力量,社区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力量。

社区在美国的教育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美国社区工作密不可分的。美国社区工作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其规范化、制度化。在美国,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是一项职业,有专门的研究和训练机构,只有接受过专门的正规教育和训练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业。二是社区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即每个人都有“自助”的潜能,发挥每个公民、每个社区成员的自主性,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才能达到扎实的教育效果。

二、中国社区活动的形式多样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促使我国社区工作的重点从发展经济向提供服务转变,从单纯的社区服务向整合的社区建设转变。1991年5月,国家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社区建设的要求。我国社区制的现有基础是街区体系,即由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构成的行政建制。

从整体上看,我国社区教育有如下特点:一是社区活动生动、形式多样。我国社区教育主要是结合文化传统、社区习气、道德规范而展开的,具有交往自由、形式多样的特点。二是地域性特色明显。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社区教育的重点不同。上海强调发挥社区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用;天津的社区教育是以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社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社会各界对社区的认识不清楚,对社区的功能的认识普遍不高。二是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来看,城区与郊区、各区县之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而且缺少社区教育统筹领导机构。三是经费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教育和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未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四是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的非职业化,抑制了居民社区意识和归属感,成为制约社区建设的瓶颈。

三、美国社区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国与美国的国情有着很大的不同,照搬美国社区教育的一些做法与经验是不恰当的。但是,美国的社区教育作为最发达的社区教育之一,研究其社区教育的发展及其规律却不乏有益的借鉴。

(一)加强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今后我国社区组织发展的方向。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社区队伍。在下岗人员中选聘年富力强,有一定管理经验,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充实到居委会干部队伍中来;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工程,尤其是招聘应届大学生充实社区干部队伍。

(二)建设社区文化,丰富社区成员精神生活

建设社区文化,就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主文化相一致并为社区成员所认同的、具有社区特色的价值观念。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社区教育的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有助于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三)依托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依托社区管理,不断改造社区环境,用文明的社区环境影响居民,并注意把教育的要求与管理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社区建设管理资金方面应采取多渠道筹集的方式,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筹集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保证社区教育和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认识到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与美国国情的巨大差异,在社区教育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开展社区美术教育的原则

    (一)课堂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社区教育由于针对群体年龄、程度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课堂学习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体现,统一制定的培训课程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社区居民自发地参与学习,自觉地遵守美术培训的制度要求。艺术源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美术教育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社区居民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们对审美的认知和美术修养更能激发其对美术的热爱和切实的感受。因此,社区美术教育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然里去感受艺术文化。如带领社区居民外出学习、写生等活动有利于居民锻炼身心,以达到社区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适合社区居民美术认知程度参加社区美术培训班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遵守因人施教的原则,为社区居民设置适合其认知和接受程度的美术课程。一开始可以通过生动的美术作品、结合生活的美术历史和案例来启发社区居民对艺术的向往,以探视居民对中国现代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多地了解居民心理需求。社区居民中,有些人对民俗文化很了解,甚至是民族美术文化一脉相传的继承人,可以请他们担任教师,既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进行艺术种类和内容上的甄别。现在美术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一些前卫、鲜活的艺术文化充斥着人的眼睛。由于接受人群的限制,社区教育需在美术专类和表现内容中选取适合社区居民文化和经历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需要过强体力活动及刺激的内容不适合老年人学习,应尽量挑选表现美好自然、和谐生活的主题,有利于美化生活的美术活动,回避沉闷的色彩和忧郁的艺术题材。

    (三)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乐”有愉悦身心的含义,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乐”,重视快乐的活动高于单纯教育意义。社区教育既要满足社区成员教育的要求,又要满足其“乐生”的需求。美术活动有利于锻炼身心,使人心旷神怡,很适合在社区教育中开展。在教学中应侧重兴趣培养,注重动手活动,让社区居民在美术培训中体会到美术本身的魅力和带给人精神上愉悦的享受。

    二、开展社区美术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美术吸引力社区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为此,应通过展会、美术馆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艺术文化,普及美术知识,努力营造社区美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社区教育是涉及教育和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政府加强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把社区美术教育变成对外开放的平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以及发挥社区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自治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开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要从经济、社会与人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把发展社区美术教育作为优化社区环境的重要举措,形成各部门领导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局面。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认真组织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加强对社区美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三)建立有效的社区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动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一,明确社区美术教育管理制度。要制定社区美术教育各项管理规章和工作制度,将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明确美术教育组织和居民个人在社区美术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行为。第二,形成社区教育实体为主、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美术教育运行机制。社区要利用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美术教育、文化资源,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社区美术培训机构,并发挥其组织、协调等作用。

    (四)整合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和互相衔接,社区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等设施设备,要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同时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美术培训和艺术文化欣赏等学习基地。定期组织居民收集有关家乡的风光民俗图片、故事等,通过整理筛选制作多媒体投影或是短片,将家乡发展的标志性街道、建筑等的一些图片打印出来用于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看中意识到自己家乡的美丽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深化审美情感,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五)壮大社区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社区美术教育与院校美术教育存在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受教育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和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要求社区美术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并对社区文化有一定了解,在美术培训和组织活动时能够从社区居民的心理出发,由浅及深。可以从本社区中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或从美术院校退休的美术教师等中挑选熟知社区居民学习特点又具有奉献精神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六)开展丰富的社区美术教育活动社区美术教育的主要成员是老人和儿童,应按照其不同需求规划丰富多采的活动。老年人的阅历丰富,可以结合时展,带老年人通过美术馆、网络等媒体了解中国本土民族的美术发展史,既达到传播美术知识的目的,也能够让老年人回忆起当年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引起话题展开讨论。绘画培训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吸引人参与的课程。绘画培训不应只局限于纸笔上,还应扩展到民俗文化,如剪纸、泥人、插花等各种具体而实用的美术活动,注重多样性和实际作用。在不同季节也可安排不同课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组织成员外出旅游写生,使社区居民真正从自然生命中感受美好,愉悦身心,达到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的预期。

第6篇

提出该观点是由于以下种种迫切需要:

一、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教学环境的内容包括社会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一个群体。因此,社会信息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二、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的改革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如今,我们的管理者─━班主任,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学生不知如何去管理"。因为以往,班主任对小学生小到扫把如何拿,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得管,并且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听从其安排和布置,唯恐照顾不周。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再用一种封闭性的观点和办法对学生简单地说"不"与"是"或"可以"与"不可以",收效是甚微的。

既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那么当然需要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创新。因为21世纪的世界主题是知识创新,它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所谓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是指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要扬弃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教育的几个千年死结。)教育要面向未来,唯有学会创造才是最佳出路。如果我们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界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那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社区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根本着眼点是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而要想学生全面发展,还必须向社区方向发展。

三、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1、学生对交往的需要

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特殊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21世纪的人才要求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应创设一个团结的集体,还应扩大学生的交往圈。社区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2、学生对环境的需要

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繁杂、更大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得到有利的发展。

3、学生对情感的需要

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首先接受周围人的叮嘱、辅导、说教,而是先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这种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有帮助、有关心感的,他们往往会积极的接受。反之就会消极地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活动。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孩子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

4、学生对求知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因而,班主任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求知,这样才能使他们坚强地立足于竞争极强的社会中,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班主任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者中相对来说工作量较大,班主任极其微小的一言一行有时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还有将近2/3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小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光在校内,走出校门也同样。社区教育的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发展,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例如,利用社区力量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供各种辅导或指导。春天─━放风筝的季节到了,我班就联合社区组织了一次怎样制作风筝的活动,学生们在玩玩做做中学会了不少知识。

班主任工作怎样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一、树立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建立制度保证

很多小学生都明白在学校要成为一名好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社区中,或许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许由于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从而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学生在校内不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丢纸屑,而出了校门便会。正如大部分家长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是最乖、最听话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启发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孩子还必须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证,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带孩子走向社区,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孩子的认识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在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发现在很多社区中存在着居住在楼房的居民一门关进、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每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愈加淡薄。于是,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我们小学生在社区中可以做些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决定按小队或区域等不同单位,组成服务小队、护绿小队等去居民区进行服务,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而且小公民的自豪感情绪也得到满足。

二、结合学校与社区,共同策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社区有学生活动室,但常常各管各,当结合学校与社区,队部与活动室联系,由学生参与社区少先队基地、大队部,共同策划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班主任也可以请居民干部来学校,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诸如"小朋友应为社区争创市级文明小区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也可以请居委会干部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小朋友讲述在社区中该怎样做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们懂得学校、社会和社区教育对他们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争做强者的意识。

三、共同落实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挖掘闪光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具有创造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年幼好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自己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去尝试、追求,还经常表现出欲罢不能的状态。出于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的考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节假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敢于创造,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让孩子多体验一些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及时从社区了解到反馈信息,表扬其中的好人好事,挖掘出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促其另一面的转变,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校就在暑假建立了社区学生评价反馈表,开学时学生纷纷介绍了活动情况,社区管理人员表扬了许多好人好事,让很多平时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学生提高了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公民意识、创造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第7篇

(一)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利于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传统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政府承担责任比较重,管理层级过多,开展过程中重任务轻效果,导致出现农村社区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农民参与率与满意率不高等问题。社会组织的参与带来先进社区教育理念,利用高水平专业人才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优化教师和教员、协调各方资源、评估教育教学活动绩效等方面弥补政府在社区教育服务的不足,完善社区教育的功能、作业,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提升社区教育的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提高全面的素质活动。

(二)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利于农民主体觉悟、主体发展

农民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必须发挥农民的主角地位。一方面,农村社区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给政府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层次趋于老化,创新不足,群众沦为政策的执行者、落实者,两者的矛盾使得一些农村经济发展受挫、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社会组织的介入可以激发广大农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技术、团队创新农民培训,大力挖掘农民的潜力,激发农民的活力,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创造力,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整个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三)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利于整合农村社区资源

从美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经验看,社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将一些事务剥离由社会组织去运作完成。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的力量,横向联合企业、政府、学校等资源,纵向深入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站、社区网络等平台,把政府、社会服务的资源协调起来,细分教育内容,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成效,充分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能力,避免教育项目重复投资,全面地把服务和服务对象,把资源和服务连接起来。

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浙江省普遍开展社区教育,但与北京、广东、上海等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各地政府存在重基础教育轻成人教育的情况,对农村社区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有些地区甚至未把农村社区教育列入发展规划和目标。据嘉兴市对浙江省部分农村社区25-60岁的人群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5%的居民对社区教育有一定的认识,而且集中在25-35岁这个区间当中,年纪偏大人群比例更低。部分当地政府在乡镇街道上的社区教育宣传停留在文件的传达和口头的布置上,缺乏总体规划,宣传力度不深、政策解读不够充分、农民主体意识偏差等因素,从而影响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政策法规不完善,限制社会教育组织的发展

1.社会教育组织难以注册。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社区建设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比如,乐清县“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组织自成立以来,向弱势老人赠送各种科普资料2500多册、保健资料1000多份,并受到各级电视台和报纸杂志刊载。但“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组织由于是自发性组织,受到专职人员、场地、资金、业务主管单位等条件的限制,一直并未注册,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教育组织与“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组织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社会组织相比,在专职管理人员、场地、资金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条例》规定,社会组织参与申请举办培训机构,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办学场地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且不得设置在住宅小区内,也不得使用民用住宅,专职管理人员必须达到5人以上,这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教育组织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也反映了民间组织管理的现行制度和政策的缺陷。

2.供给矛盾突出,以政府主导型为主。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组织基本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开展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大型活动展开,如浙江省自2001年以来率先成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通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了旨在提高农业专业技术,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训班。以农村社区中心这类社会组织为例,在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基本资源方面对政府特别是对业务主管单位的依赖程度都比较高,表现出强烈的官办色彩。从全国来看,根据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社会组织当中有超过46%的办公场所由业务主管部门提供、有将近一半的社会组织运行完全靠财政拨款、政府补贴。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决定了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组织,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时,结合百姓工作和生活实际的紧密度不高,缺乏相应的跟踪调研服务机制,往往只注重完成任务而忽视实际效果与长远影响。另外,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组织与自发性草根组织在体制和业务上都没有衔接点,社会组织之间没有形成纵向指导、横向交流的网块化格局,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不仅忽视了百姓需求,也无法促进资源整合,还限制了自身的发展。3.缺少扶持机制和监管机制。目前,浙江省注册社团组织不少,但真正纯公益教育社团组织为数不多,究其原因,纯公益教育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扶持,发展困难,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偏重于对生活服务类社会组织、公益型社区社团的扶植,对教育服务类的社会组织重视程度不够。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单独的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体系,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有一些社会教育组织还存在不规范、不透明、不健全、假公益等现象,有的拿着政府支持的资金,却很少开展服务活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僵尸”组织,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三)社会组织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错位

农村对现代新型农村社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外观干净设施先进的基础上,更希望能促使自己能够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方面的素质的精神家园。从调查中发现,诗歌朗诵、看报读书等这些传统的农村教育活动已不能让农民感到满足了。而社会组织提供的教育服务却非常有限,脱离且滞后于农村的发展实际,在种类的多元化、服务的专业化、服务的目标定位上都与农民日益见长的文化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社会组织提供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文化水平层次低、精神意识追求不强烈、文化生活不丰富的个体,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在提供“扫盲”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特点与居民需求,开展“法律知识、电子商务、家电维修、种植与养殖”等紧跟科技发展、市场趋势的实用新技术和新技能,承担起“上升阶梯”的职责,为更多的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农民适应现代化城市工作与生活的需求。

(四)社会组织还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现阶段,参与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一方面承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成员流动性大、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等限制。目前,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及运作的自发性,制度设计及约束的随意性特征”,从而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无法让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政府的帮手和抓手,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无法扬长避短发挥作用,这些现实困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会组织运行失灵。

三、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策略

(一)依托网络平台,形成联动工作机制

通过省—市—县—乡镇四级网络,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的模式,构建四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充分调研各区域动态的基础上,明确各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搭建信息共享和咨询平台,提供一个交流合作、资源整合对接的平台,不但为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部门、群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且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项目和技术支持,并提供法律援助、政策解读、融资和志愿者招募、服务评价等一体化服务,推动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实现有效对接,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和作用发挥。

(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衡量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是否有效的依据。就目前来看,社会组织成员与农村社区的社区成员与社区没有明确的、紧密的利益关系以及参与渠道不畅通是参与度不高的原因。社会组织因积极吸收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政策水平高、与群众联系紧、与当地利益关系息息相关等优势,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每年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社工师资格的,给予奖励等,形成“一村一社区一大学生一社会组织”的模式。同时鼓励专业社工进驻社会组织,逐步提高社会组织专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一支专职、专业、专心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队伍。

(三)整合当地资源、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质量

农村社区教育本身对资源整合的需求,决定了其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动性。作为具有强烈基层优势和草根特征的社会组织,一方面,应该主动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办学场所,如社区中小学、博物馆、企业等,在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协商,建设有效的合作机制,利用各自优势开展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应积极与当地企业跨界合作,紧密结合市场和劳动需求特性,举办各种类型的岗位技术培训班,从而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就业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同时辅以法律法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四)健全社会组织考核评估体制

第8篇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教育是在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将就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性进行详细分析,由此指出当前我国在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育;社区教育;共同体;思考

引言

随着我国各领域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社会对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其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我国教育机构加快了对教育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创新。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社会输出了大量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仅仅依靠高职教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在质和量方面需求的急剧提升,这就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走出校门,深入到社区中去,实现与社区教育的有机整合协调,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共同体,从而为实现学习型社会,培养人们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备我国国民教育机制,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引导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保障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发挥其国有作用。下文将就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性进行详细分析,由此指出当前我国在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两者先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兴起,其目的都是促使我国教育的的社会普及化,及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然而在过去的三十几年时间里,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前其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每年为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而社区教育其发展较为缓慢,由于种种原因制约,至今其仍然只是在个别大城市试点,其对社会的贡献远远达不到人们对其的预期水平。因而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教育能够更加普及,人们整体教育程度提升,就必须构建高职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体,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功能。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帮助社区民众形成职业技能,为其今后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其还能为人们进入更好层次的学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此外,其作为一种发展新教育,其不仅能为在校学生,拓广学习机会,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还能为促进社区中老年继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发挥重要作用,其对于实现我国教育的普及化,构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等,发挥巨大作用;二是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就业难、失业率高的问题,这对于保障社会稳定,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及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起到关键作用。

二、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困境。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然然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的主要有高考失利学生及有中职院校升级上来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来说,其生源质量较差,导致当前高职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领域更重视学术研究,而轻视职业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加之高职教育在教育形式方面较为多样,其往往给人一种不正规的错觉,因而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其往往为外界认为是“二等教育”。基于此,这也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二)教育方式困境。高职教育作为正规形式的教育机构,其具有固定的生源群体,及招生标准,以及固定的教学场所及科学的教材,稳定的师资队伍,其教育方式也相对合理,而社区教育,其在生源方面没有固定人群,很多都是下岗职工或高考失利学生,也没有固定教学场所,教学模式也相对落后,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也使得其被外界认为是不正规的教育形式。两者在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面临巨大困境。

(三)管理体制困境。在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教育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显著,因而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不惜重金投入到高职教育的建设中,而社区教育其主管部门主要是当地社区及成教机构,由于其主管部门能力有限,加之相关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使得社区教育难以获得有效稳定的扶持。管理主体的不同,加之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分歧,及利益冲突等,使得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面临极大困境。

三、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社区、高职院校及政府的合作。要想实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就必须加强社区、高职院校及政府的合作,三者间形成合力,明确各自分工,共同致力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方面,应充分利用好其资源及权利,将高职教育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构建社区高职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有效实现社区高职教育的发展;社区方面,为了推动社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社区民众顺利就业,就必须要加强社区教育的普及工作,不断融合高职教育,为社区培养大量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方面,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类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教育深入到社区教育中,与社区教育形成共同体,不仅能有效提升社区教育水平,其也是高职教育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整合教育资源。由于高职院校其属于地方政府教学单位,其拥有丰富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而社区教育,其相对的非正规性,使得其很少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导致当前大部分社区教育严重缺乏应有的教育设备和资源,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队伍整体素养不高,教学设备落后及缺乏,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其办学定位主要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其与社区教育的联系十分少。因此为了构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共同体,需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加大对社区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的扶持力度,在教学资源方面要向社区教育开放,增加两者交流互动的机会,高职院校教师定期深入社区讲学,社区学员也可以到高职院校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两者互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从而不断提升社区高职教育水平,保障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三)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要想实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由于高职教育及社区教育,同属于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教育事业,因此政府要统筹协调好各方财力、人力及物力等资源,强化对该教育共同体的领导,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构建合理的共同体管理领导班子,引导该共同体教育目标的设定,严格规范共同体教育项目的立项过程,严格对其教育项目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划拨教育经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从而使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形成合力,共同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不仅能有效的促进社区教育的普及化,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其还能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加大对高职与社区教育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辉,司首婧.美国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合作模式及启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13-16.

[2]赵小段.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61-62.

[3]谢明荣,刘磊.和谐社会视野下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发展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21):39-42.

第9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助力;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8-0074-02

【作者简介】滕婉俐,江苏省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在当今倡导“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情况下,社区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幼儿园有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于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提升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价值。

一、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必然性

个体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首先必须是社会的存在。幼儿自出生开始就进入了社会生活,除了幼儿园和家庭之外,社区是幼儿生长的大环境,社区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幼儿期具有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这一时期的幼儿思维发展正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演阶段,对事物的感知是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的。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均是生活化、自然化的,适宜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更为贴近幼儿本身的生活。幼儿通过体验社区中真实的生活,获得满满的安全感,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色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幼儿园在课程的开发上有自和选择权。现实中,幼儿园均坐落在具体的社区之中,社区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的资源。幼儿园优化整合所处社区的教育资源,不仅充分体现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和特色化,而且能够突显幼儿园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成性。瑞吉欧的课程体系其实就是幼儿园整合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所形成的“动态课程”。

二、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现实问题

1.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缺乏主动意识。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影响下,幼儿园越来越认识到幼儿教育与社区生活相融合的重要性。然而,部分教师对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仍处于相对保守、被动的状态。他们把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等同于带幼儿外出玩耍,认为幼儿并不能学到东西而且费时费力、劳民伤财。

2.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流于形式。教师组织活动的内容很丰富,但是形式单一,以幼儿观看、聆听为主,参与、交流较少。例如:在消防队员向幼儿做消防演示时,孩子们只是在一旁静坐观看表演,而无法真正地参与、体验以及同消防队员进行对话、交流。尽管幼儿园组织一场这样的活动也费时费力,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流于形式,以至于并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3.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频率不高。教师存在普遍的“惯性思维”,习惯性地把教育Y源局限于园内,习惯性地依据教材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若是活动的需要,教师更倾向于家长资源,对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教师缺少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深入探究,未能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从而造成教育中的浪费。

4.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适切性不够。教师选定社区中某一教育资源后,通常考虑的是如何让活动正常地开展,对该项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关联性、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的适宜性,并没有深入、细致地思考。有的教师认为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的活动能够激起幼儿的兴奋就是活动最大的成效。他表面上能引起儿童的兴奋,然而兴奋所能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仅给幼儿带来情绪上愉快的体验,并不能丰富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有效性学习。

三、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应然之策

1.提高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主动意识。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大小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社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打破教师在资源利用上的保守和被动状态。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实际操作者,应当承担起一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执行者”转变成“设计者”“参与者”和“探究者”。在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园与社区关系的“桥梁”,要以真诚、开放的心态与社区沟通、联系,进一步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积极主动地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发现、设计、运用以及评价。幼儿园的园内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师提高对资源的主动利用意识,努力构建“综合资源库”,才能促成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上“质”的飞跃。

2.以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活动。教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能仅仅是让幼儿通过“看”和“听”,可以让幼儿通过“体验”“参与”“对话”“探究”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例如:在消防人员给幼儿做演示前,可以腾出一段时间,让幼儿与消防队员进行交流,允许幼儿钻一钻消防车的驾驶室和车厢;演示后,幼儿在消防人员的指导下操作消防器材。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学习的不同类型,将其分为视觉学习者、动觉学习者和听觉学习者,并且依据这一分类在活动中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幼儿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与他一起探讨消防队员穿着上的特点;对于动觉学习者,教师应该允许他在消防队员的指导下操作灭火设施;对于听觉学习者,教师可以鼓励他主动与消防队员交流。

第10篇

【关键词】糖尿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55-01

1 预防

在社区卫生工作中,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社区居民对于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包括很多已经患有糖尿病多年的居民,仍然不能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对社区居民进行广泛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随着科学的发展糖尿病早晚也有被根治的一天,其中基因治疗就是糖尿病的根治手段之一。Ⅰ型糖尿病的基因比较局限,有人估计约13个基因较为重要,而且已经搞得比较清楚,因此用基因治疗而获得根治的希望比较大。有人甚至乐观地估计Ⅰ型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可能在10年之内就会有所突破。而2型糖尿病的根治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就是说人一旦得了糖尿病,暂时就没有可能治愈了。一切中西药物、保健品、食品和其他糖尿病治疗手段,如果有人说现在就能根治糖尿病,那至少地夸大其辞,有些还可能是巫医假药,糖尿病病人千万不要轻信谣传,随意终止正规治疗,以至延误病情,甚至成大祸。

这里主要说说有关糖尿病预防的问题。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应做好两件事,一是健康教育,即大力进行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尽量使糖尿病及其预防手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全民动员起来,和糖尿病病做持久的斗争。忽视和低估糖尿病教育意义的做法是错误的。第二就是健康促进,我们不能仅仅停在宣讲糖尿病知识上,使他尽快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模式,采取正确的、科学的饮食习惯,持之以恒以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少饮酒、不吸烟,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使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对整个人群,特别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尿糖和糖耐量筛查,以期尽早地发现和有效地治疗糖尿病。

既然现在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对人类威胁这么大,我们一般人到底能做点儿什么,才能使自己得糖尿病的可能降到最低水平呢?笔者认为,人要是想不得糖尿病,至少要做到“四个点儿”,那就是“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这是对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糖尿病措施的概括。少吃点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到等。勤动点儿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避免过度紧张劳累。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到这“四个点儿”糖尿病发病率至少能减少50%。

2 治疗:

2.1 糖尿病五套马车的治疗原则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糖尿病必须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而不单单是药物治疗。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有一个叫焦斯林的著名糖尿病专家就把糖尿病的治疗比作是驾驭一辆三匹马的战车,这三匹战马分别是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当时还没有口服降糖药)和运动治疗,精辟地提出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原则。

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经验,我国学者又提出了糖尿病五套马车的治疗原则,这恰恰与近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的一个人耍五个小球的比喻不谋而合。总的来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应该包括以下五条:①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让糖尿病病人真正懂得糖尿病,知道如何对待和处理糖尿病;②糖尿病饮食治疗。使糖尿病病人做到合理用餐,给糖尿病的其他治疗手段奠定基础;③运动治疗。让病人长期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和身体的健美;④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在单纯饮食及运动治疗不能使血糖维持基本正常水平时,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根据临床需要,服用降压、调脂、降粘及其他药物,使病人维持全面正常的状态;⑤糖尿病的病情监测,使病人定期得到血、尿各项指标,心电图以及眼底检查,以期仔细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只要认真掌握好这五条原则,或者说驾驭好这五匹马,就能获得良好的糖尿病控制,避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2 健康教育

糖尿病只要掌握了控制和治疗的方法,避免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增加活动量和减肥,树立信心,病人就可以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寿命也不受影响。因此,接受防治糖尿病的技术指导,学会正确选择口服降糖药,学习测试血糖和尿糖,掌握自己的病情变化是十分重要的。

2.3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主要对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进行监测。

包括1)自我观察症状,如三多一少、乏力等。2)观察体重,如有无消瘦或是体重增加。3)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糖、肾功能等4)定期检查血压、心电图、眼底,必要时有条件做头颅CT。

2.4 心理与生理质量护理指导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需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据报道,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L。由于血糖下降,疾病得以控制并且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病痛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除了做好心理护理外,还可以运用“松驰”方法,多组织老年患者聚在一起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做广播操等。这样使大脑得到休息,有助于减轻心理对疾病的影响,使机体免疫力处于最佳状态。

2.5患者家属的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措施不是“药到病除”的短暂过程,而是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外自我管理。家庭的支持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治病养病环境,帮助患者克服因疾病折磨而产生不遵医嘱的懈怠情绪,同时起到有效督促、引导患者自我管理和预防保健。因此要经常与患者家属交谈,交待家属收集与患者有关的信息并记录患者的治疗、病情变化。复诊时带回核实,及时发现对医嘱的误解从而保证疗效,同时家属了解在家庭自我用药时出现副作用的处理方法,低血糖的预防及忘记用药对策。

第11篇

1.社区成人教育能改善社区人文环境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人们不但对富有营养的食品有要求,还对空气、水等生活环境有了要求,人们更需要舒适的生存环境。因此,社区群众需要更为生动化的文化生活,需要更为优秀的精神指引,需要更为高尚的社会情操。社区成人教育通过社区集体的组织,将社区多种资源进行充分调配与整合,为社区成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满足社区群众的各类需求。社区个体人员要依据社区提供的成人教育培训,为自己的个性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培训方法,保证自身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从而提高社区的整体人文环境,推动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

2.社区成人教育强化社区的优化整合

社区的优化整合对于构建温馨和谐与友爱和睦的社区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时期,各类社会利益在快速调整,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日益改变,新型社会的建立一时难以被认同,从而衍生出各种矛盾与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社区必须发挥其基层组织能力、结构能力、教育能力等。一个社区的各类资源与能力的整合程度对社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社区成人教育利用独特的社区整合职能,能够促进社区功能的优化整合、认同优化整合、制度优化整合,促进社会进入统一的优质管理,让社区群众随着社会发展达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保证社会整体协调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良性互动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要想较好实现社区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就必须掌握二者之间互为利用的关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1.培养社区成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社区成人是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的主体,社区成人教育要依据社区成人与社区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使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方式,激发社区成人的学习积极性,以便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对成人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不能依靠外部条件的盲目灌输,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过程。首先,必须充分掌握成人的学习需要,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人在不同条件下的学习需要,掌握成人学习需要的内容与变化规律。其次,还需要将成人学习制度化,创建一系列成人学习制度,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形成全社区终身学习的氛围。

2.开设适合成人的特色教育课程

开设适合成人的特色教育课程能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方位的教育机会,能够更贴近社区的实情与需求,是实现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应社区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课程不仅要传输理论知识,还应培养成人的实践能力,既要有社区特色,又要满足成人学习需要。在社区成人教育中,社区发展与个体发展在课程的建设上应当是统一的。对于社区个人来说,使自身修养与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生产活动;对于社区发展来说,使其满足社会生产、经济、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要。

3.创建高素质的社区成人教育工作团队

第12篇

(一)民族文化性

社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开展的基础,其面对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民众。社区民族文化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中药组成部分,同时它们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与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文化体系和内涵存在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会传承民间的习俗、礼仪、节日、宗教活动等内容。在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中,代代相传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要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形式得以形成。根据现阶段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以及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的这种社区教育形式和内容还将在长期存在与发展。

(二)非政府性

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集中区域。这些地区受限于历史、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的民族地区,至今传统的农业使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浙西区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贫困县,有的甚至是国家的特困县。有些村寨距离县城比较近,可以借助条件较好的县城条件发展自己的村寨,如村委会或妇女组织开展一些扫盲、计划生育、妇女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关于政府性的社区教育的开展计划,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及民间文化活动是属于自发性的。

(三)集体性

民族性、宗教性、集体性和寓教于乐的民间形式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少数民族的社区教育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尽管是将礼仪、节日、娱乐、音乐、舞蹈、丧葬等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但是其系统性仍然较差,保证社区内每个成员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其发展的目标。此种教育的潜移默化特点,使社区的共同民族文化心理与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少数民族的社区文化教育与集体脱离,那么教育工作将无法开展;如果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活动以及表演活动只是局限在私人空间内,那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得不到有效的体现,长此以往该价值就会流失。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社区教育产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过程,它使教育的外部关系被理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更加贴紧,学校教育更加受到社区内干部、家长爱护与支持,学校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被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内部关系也被理顺,办学的指导思想被端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许多新型的人才,可以对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并推进,教育质量被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可以享受更多良好的服务。但是社区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被推行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些地区仅仅是在部分村社中进行初步探索。现如今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条件欠缺,教育自身的辐射功能得不到发挥;改革的一些做法被传统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羁绊,办学的方法是闭门造车,不具有开放性,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此后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坚持排除各种类型的干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很大的促进和推动。

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社区支撑体系的完善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存在许多方面的弊端,如发展的单方面性,没有激活社会多方的力量,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发展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多元共进”的社区支撑体系的构建。第一,社区教育制度建设的深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保障是制度建设,在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正确的指引方向。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在大方向上保持对教育发展的指引,同时落实的着力点要确定,制度建设的支点设置为领导管理制度,政策运行制度以及督导评估制度,整个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第二,社区教育法制建设的强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与发展的基石是法制的建设,这也是社区教育的立学之本。所以伴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与作用,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得到了加强,或者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确定,法律的权威性深刻的展现在社区教育中,是依法办学,依法助学真正体现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社会各界必须注意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的问题不能被忽视,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被大大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社区成员的切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社区成员的素质与生活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政府职能体系的构建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政府的职能被最大程度的优化,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的宏伟长远蓝图被很好地设计出来,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意义是国家、地方政府、所在社区“三位一体”的政府职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突出。第一,社区教育受到国家的全面关照,政府将制度建设工作转化为自身的职能行为。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家统筹规划、设计推行社区的教育制度建设,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极高的权威性,尤其是由中央政府发起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制度体系必须要建立。第二,地方政府被引导使其与中央政府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是将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保证该操作与中央政府规定的社区教育的基本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制度体系保持一致,出台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必须要与当地实际保持一致,以保证政府的职能与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第三,政府的职能范畴要被调整,相关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必须明确。如果职能存在相同或相近性,可以由同一部门承担该职责,保证过去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根本改变,以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范行为。

(三)现代化文化教育的开展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器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需要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存在这种观点,社区教育的抓手可以选择文化,社区教育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必须要重视,将本地的特色发挥到最大程度,将特色品牌打造出来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教育,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将社区文化关怀,文化主题,文化内涵之路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现阶段,各级政府从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经济、乡镇企业等不同的行政系统投入大量资金,以支持民族地区各种形式教育的开展,以基础教育体系为基础,在民族地区开展成人、老人以及妇女的扫盲教育、法制教育和卫生教育;科技扶贫教育、农村技能培训要得到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农村文化站为基础,使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农村文化教育等活动得以开展。开展上述多样化的教育工作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之上的,开展的核心地区是村、镇、乡,政府各级机构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其中。随着民族社区教育发展到自觉发展规划阶段,自发的、非自觉的行为已经不存在。所以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主要由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多样化教育组成,中国社区教育的完整体系主要由其与大中城市的社区教育组成。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