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满意度

社会满意度

时间:2023-01-08 20:0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满意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满意度

第1篇

一、对社会保障依赖性需求

从问卷第1题至第9题看,残疾人对社会保障的依赖性较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关心有24人,他们比健全人更需要社会保障。40人中,24人不同程度领取低保。

(二)城镇残疾人生活基本有保障,但困难较多。残疾人家庭收入稳定性差,无固定工作家庭成员较多,需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的各有13人,占问卷总人数的32%。明确要求就业援助的19人,迫切要求自食其力。

(三)残疾人受教育较健全人失衡。40人中,没人享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均因家庭条件、身体原因,其中2人因学校限制身体条件无法升学。

二、对服务需求的八项要求

从问卷第10题至第15题看:残疾人对服务需求愿望强烈。

(一)有就业愿望。40人中参加失业登记17人,受过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各14人。极少接受能力评估、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是残联潜在的服务空间。

(二)就业质量亟待提升。用人单位缺乏人性化管理。

(三)推荐就业是常性工作。接受1次就业15人,2次以上9人,3次以上4人,还有6人未接受推荐就业。

(四)就业缺乏固定性。就业持续一年以上19人。缺乏固定性原因主要是工资偏低,22人表示不满意,满意度为“0”。

(五)对托养服务有三种态度。33人有一定生活能力不愿意托养,重度残疾人愿意集中托养,中年以上的20人愿接受居家服务。

(六)康复服务要求。接受康复活动、功能训练各7人,10人接受辅助器具和心理疏导,27人受过康复知识教育。

(七)住宅评价。24人住房为混合结构,大都随父母生活,5人满意,15人不满意,主要为住房陈旧、无产权。

(八)无障碍设施评估。3人家中有无障碍设施。29人没有无障碍设施。9人对社区及周边无障碍满意,6人不满意。

三、满意与不满意

(一)满意有4:

满意之一低保。24人享受低保,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

满意之二残联进行技能培训与职业介绍。接受培训和介绍各14人。

满意之三残联着力普及康复知识。27人得到服务。

满意之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9人表示满意。

(二)不满意有4:

不满意之一工资收入。22人不满意,用人单位工资偏低,作业时间长,岗位较辛苦。

不满意之二住房。15人不满意,挤住父母家,房屋陈旧。

不满意之三家里没无障碍设施。29人不满意。

不满意之四,对社区及周边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6人表示不满意,乘坐公交车、到机关办事、公路畅通、楼栋间无障碍设施较缺乏。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 社会工作 介入 满意度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在并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传统模式的城乡基层机制已经不能驾驭日益复杂的经济主体和利益关系。新型社区建设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目前在新型社区治理方面主要有如下内容:第一,多方面引导社区发展。在新型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既注重调动社区内部的力量,充分发挥社区个体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的积极作用,又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扶持农业和新型社区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和志愿团体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第二,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决策,既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缓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升了农民的参政能力;第三,着重从制度、政策方面进行社区治理。全国新农村治理影响力持续扩展的保障,来自于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的社区参与力度和权责相称的结构,有效地回应和满足公共需求与公共利益诉求,并将法治化、公共财政支持、监督机制完善等作为有力后盾。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内容仍然存在盲点和弱项。因此,需要以实现和谐发展目标为立足点,以社会工作介入新型社区组织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分析为突破点,以提出有效运行机制为关注点,进一步探索新型社区治理。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为了对成都市新型社区服务质量状况做详细的了解,调查小组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对所有社区人员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街、新军、正因、桂湖东路、西北、静安社区六个社区;然后再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社区随机抽查50份问卷,每个小组总共调查300份问卷。发放问卷共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达97.33%;个案访谈40人。对于收集的资料,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

首先,介绍下我们所调查的292名居民的基本情况:超过45%的为男性,女性的比例不超过55%;已婚比例超过76%,占调查的绝大多数;初中以上学历达到89%,被调查者文化水平较高;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居民超过54%,被调查者在所调查社区居住时间较长。

其次,从社区社工介入的基本服务方面来看,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37%的居民对社区基本服务持满意态度,持不满意态度的有13%,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其中对医疗卫生持满意态度的超过27%,而不满意的居民不足18%,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对便民设施满意超过30%,持不满意的不超过20%,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对环境卫生满意的超过34%,而不满意的居民不足18%,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

第三,社区环境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的环境状况方面,社区各种噪音及环境污染方面的控制及管理情况,持满意态度不足23%,而表示不满意的超过35%,对社区不满意的人数比满意的人数多。

第四,社区安全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的安全状况方面,对车辆停放及管理满意的居民不足25%,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居民超过27%,居民对车辆停放及管理不满意的人数比满意的人数多;对警务室工作满意的居民超过29%,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居民不足22%,居民对警务室的满意程度比不满意度高;对治安防护措施满意的居民超过30%,而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23%,居民对治安防护措施满意度比不满意度高。

第五,社区文体教育活动。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社工介入的文体教育活动方面,对社区文体活动内容和方式满意的居民不足24%,而持不满意态度的接近25%,对此项不满意的居民略多于满意的居民。

第六,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社工工作情况方面,对社区社工人员素质满意的居民超过28%,而持不满意意见的不足18%,居民对社区社工人员素质满意的人数多于不满意的人数;对社区社工人员态度表示肯定的居民超过17%,而持否定的不足13%,对社区社工人员态度持肯定意见的居民多于持否定意见的。

最后,民主的自治情况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对民主选举的组织工作表示满意的超过29%,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20%,居民对民主选举的组织工作满意的人数多于不满意的;涉及居民公共利益的相关事项的处理方式表示满意达到23%,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19%,居民对处理方法的满意人数高于不满意。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结论。在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中,不管是对社区的基本服务质量、环境状况、安全状况、文体教育状况、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还是社区民主自治情况等六个方面的满意度,选择“一般”的居民占了调研对象的50%左右,占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工作仍存在提升的空间。遵循最基本的民主原则,依托社区的两委三会一中心组织结构,构建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均等化的管理制度,强调对社区软、硬件建设的重点在于功能延伸,让群众真正地享受服务。

总的结果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在成都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中,成都新型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质量的状况较之以前有显著提高。社区人员对社区社工介入的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感到一般的占50%,满意的占37%。而社区的基本服务方面,对医疗卫生、便民设施、和环境卫生的满意度达到一般及满意的占到80%以上。

提升城市新型社区服务质量的管理思路

深化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深化城市新型社区社会工作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及社区实际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议推荐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专家介入社区重建中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工作,保障社区重建方案更能配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能切实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建议社工服务机构也应鼓励社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经验总结和交流,特别是要培养和训练一些社工参与到研究中。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城市新型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方面除了借鉴西方的一些理论外,还应该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理论。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在社区社会工作方面多多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新型社区建设政策和措施进行评价性研究,为新型社区制度的健全和体系的改革提供科学建议。

第3篇

引言:

旅游者对一个旅游地是否满意是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旅游者在规划旅游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旅游地为其带来的满意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者的对旅游地的满意程度与否与旅游地的地方感知有关,最初由西方学者提出了这样的概念,从而进行研究工作,结论是大多数旅游者是因地方感而产生满意程度,很少会有人去关注旅游中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采取例证分析的形式,分析了旅游者地方感、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与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研究背景

旅游者的地方感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综合考量,既有人文因素,又存在环境因素。以存在其中的感受为根本,能否体现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与休闲。地方感的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就已形成,成为现代研究所参照的最好标准。旅游者对一个旅游地是否满意是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旅游者在规划旅游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旅游地为其带来的满意程度,地方感是人们对旅游地的熟知程度、所产生的依恋效果与地方认同。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满意度最为关键,从地方认同当中理解社会认同,从而感知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存在的依恋情感。而旅游者的自我效能感体现在自我当中,自我意识的提高、自我感知的加深都是自我效能最好的体现,能够解释人的行为以及发生变化行为的最好依据,同时能够客观的分析旅游地实际情况。对于旅游者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能否在旅游地享受快乐的休闲时光是考核旅游地发展的标准,同时能够体现出当地旅游的管理水平。

二、研究形式设计

(一)问卷调查形式设计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旅游者地方感、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与满意度关系。旅游者地方感的问卷调查形式可以设计为旅游地的环境调查、人文调查以及对当地的自我认同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对当地的旅游环境、历史人文以及旅游时所的自我尊重、自觉性都做以简单的了解。自我效能感通过调查其求知意识、规划旅游活动、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所采取的应变能力,规划好出行。社会责任感在应用调查中应注意个人的经济能力,能否保证个人开销,以及旅游中产生的消费等等,还要考虑文化特征及环境因素,能否在旅游地了解当地文化、了解民俗风情、了解悠久历史,能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都是考量调查形式的有效标准。旅游者的满意度则包括旅游地景点设施建设满意程度,以及对旅游地所提供的服务与设施的满意程度两个方面。在调查问卷的最后可以因人而异加入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二)采集数据形式设计

本文的研究是以遗产旅游地为例,通过调查问卷从而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在采集的过程中通过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以及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安徽黄山进行调查并从中采集了有效数据。采集数据形式设计如下:根据问卷调查的内容以及调查回收情况进行总结,提取有效调查结果,如本次调查共向旅游者发放了500份的调查问卷,在其填写好以后做到及时有效的收回,收回数目是420份,要从收回的数目中提取有效数据,为365份,以此来判断有效回收率为54.3%,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了解具体数据,并向参与者致以谢意,

三、数据分析

通过向旅游者的调查问卷中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行之有效的展开,分析数据过程中可以依据数据测量的形式,也可以依据结构进行分析。数据测量是针对所提取的数据对旅游者的地方感知、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与满意度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各个方面维度进行整体分析。而结构分析是从校正问卷调查数据以及验证调查数据两个方面形成的,证明两种结构之间的不同分析标准。从而检验出旅游者地方感、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与满意度关系之间的依据标准。能够更好将其进行融合,从而对整体研究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总结:

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早已成为业内共识,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尝试。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对社会读者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服务的具体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生教育和学习型社会逐渐被大众接受,信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人们对其需求日益迫切,对信息的来源、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就是适应大众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通过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进行了读者满意度调查。

1、调查样本的选择与问卷的结构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已经注册办理过借阅手续的社会读者2o0名,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通过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率loo%,问卷分五组,共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由读者对图书馆的环境设施、日常服务、文献布局以及资源获取、对图书馆资源的综合评价以及建议等组成。

2、调查结果统计

图书馆对校外读者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共分四组统计,依次为图书馆环境设施满意度调查统计、图书馆日常服务的评价的调查统计、图书馆布局及文献资源获取便利性的调查统计、对文献资源的评价的统计,问卷的最后一组为读者对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评价及建议。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1至表4):

3、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社会读者对图书馆环境设施总体比较满意(见表1),但是在关于图书馆内各类标识牌指示等是否清晰时,有近一半的读者表示了不满意,也就是表示这些标示或者指引对于社会读者而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不够清晰。对于图书馆网络服务设施,满意与不满意的约各占三分之一,主要是由于馆内电子阅览室虽然对校外读者开放,但是需要读者办卡付费登记后才可以使用,同时,馆内的无限网络虽然免费,但需要读者自带笔记本才可以,还需要进行有关设置,对于一般读者使用起来有困难。在对图书馆日常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统计中,总体的满意度较不理想(见表2),尤其表现在对图书馆的借阅规则上,目前,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对校外读者的借书册数是5,借期一个月,不可以续借,相当一部分读者在留言中认为平时到馆的时间较少,有时疏忽,就超期了,要求增加借阅册数,同时延长借阅周期。在开放时间上,要求在假期里能够适当开放,在关于文献资源宣传及咨询服务方面,要求增加针对社会读者的专门内容。

对于图书馆布局及文献资源获取便利性的满意度调查表明(见表3),绝大部分读者表示了满意或是基本满意,只是在电子资源的使用方面,由于各类数据库有专门的使用平台与操作方法,对使用者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图书馆的书刊排架、书标等对于社会读者,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在关于本馆文献资源的评价中(见表4),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读者表示馆藏图书种类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针对读者的这一问题,笔者特意在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汇文图书管理系统中统计了校外读者借阅量前1O种的图书,详见图1,可以看出,社会读者的阅读倾向比较广泛,而且与校内读者有较大的区别,文学类占到了36%,医药卫生占到了14%,历史地理类占到了12%,天文学和哲学宗教也有所涉及,对于馆内新书,由于社会读者到馆频率低,绝大部分被校内读者捷足先登,对于电子资源,由于涉及到版权问题,图书馆没有完全对社会读者开放。在读者留言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要求最好能够暑期开放;②希望能够使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③图书馆能够经常向他们通报一些与其有关的信息,图书借阅超期、新书、某些专业信息等;④能够提供使用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

4、进一步改善对策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4.1在图书借阅规则上,多考虑社会读者方面的因素,在借阅册数,借阅时间上尽量向社会读者倾斜;4-2对图书馆内的馆藏布局、标识指引应该充分考虑到校外人员的接受能力,从校外人员的角度给出详细而又通俗的标识,便于校外读者的认知,特别是在无线网络等区域要提供详细的使用帮助,发放一些使用说明的小单子;

4_3在电子阅览室的使用上,针对不同的读者要求,区别对待,对于需要查找数据库资料的读者,适当只收取资料信息费用,上机免费,对于需要休闲娱乐的读者,正常收费,电子阅览室可以分为文献资料检索(免网络费)与多媒体两种类型;

4.4合理安排开放时问,考虑社会读者的实际情况。目前南通职业大学图书馆周一至周五(8:o0—2l:3O)完全开放,周六周日在8:0o一17:3O开放,而社会读者的闲暇时间一般为周末和下班后,周末正是他们的休闲时间,建议在周末的晚间也能够正常开馆,同时,考虑到人员成本等因素,可以针对社会读者的实际利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开放部分服务,如咨询、社科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等,对于寒暑假,可以实行值班制度、定期开放;

4.5图书的馆藏结构上,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前提下,适当考虑社会读者的阅读倾向,对于读者的部分合理需求,本馆确实无条件满足的,可以通过本地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帮助实现;

4.6适当开放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限,由于涉及到版权问题,对于用户的范围、并发数有一定的限制,一方面通过与数据库供应商协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代查待检,由馆员来提供检索服务;

4.7加强与社会读者的交流沟通,图书馆应提倡无边界服务,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手段,构建馆员读者交流平台,电话、BBs、Email、短信、MsN、QQ等手段都可以利用起来,既可以了解到社会读者的动态需求,又可以将图书馆的信息及时的传递给社会读者,拉近了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高校服务社会建立有效地沟通桥梁;

第5篇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3类:一是基础教育服务对象,即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儿园阶段问卷由家长作答,小学阶段问卷由家长和学生共同作答,中学阶段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即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三是社会公众,即网民。针对3类调查对象8个群体设计了8套问卷,单题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群体对教育的满意度越高。每个群体的教育满意度指数满分为100分。每个群体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均包含总体满意度指数和期望指数,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包括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指数;教育工作满意度调查包括条件与保障、学校管理、发展与机会等;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包括规划与保障感知、管理与服务感知指数。

本次调查基础教育服务对象和教育工作者采取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按照国家―省―县―校分层,在各学校内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社会公众按区域、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等指标抽取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份370个县(市、区)、4 925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近8万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2 420份,其中学生(家长)46 306份、教师17 578份、中小学校长3 718份,社会公众4 818份。

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工作总体满意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指数为79.16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76.34分,教育质量感知指数75.27分,教育期望指数76.68分,反映出其对当前教育工作比较满意。

(一)在区域上东部地区满意度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

各学段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呈东、中、西部逐渐下降趋势,东部比西部地区高2~4.2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的地区差异略小,各学段的地区差异在2.03~3.85分之间。教育质量感知指数地区差异较大,各学段的地区差异在2.03~4.95分之间。西部地区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期望也较低,各学段的期望比东部地区低2.03~4.95分。

高中学段的满意度指数地区差异最大。不论是总体满意度指数,还是公平感知和质量感知都是各学段差异最大的,东西部地区各指数差异在4~5分之间。

(二)在城乡上城市满意度指数高于农村

城区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及各有关指数大部分高于乡村学生,最大差距超过6分。幼儿园总体满意度指数城乡差异达到6.11分,幼儿园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城区均比乡村高5分以上,而教育公平指数几乎没有城乡差异。

(三)在学段上小学满意度指数最高,高中最低

幼儿园家长满意度指数为83.9分,小学生及家长满意度指数为84.9分,初中为76.7分,高中70.6分。幼儿园四个维度的反映趋势与中小学略有差异,教育公平感知与本学段其他有关指数相比相对较低。

(四)不同群体间满意 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1.外省户籍中学生满意度指数低于本省户籍学生。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满意度及其各有关指数与当地儿童差异不明显。但初中和高中省外户籍学生的满意度各指数则多低于本省户籍学生。省外户籍高中生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感知指数只有65分左右。

2.住宿生的满意度指数低于走读生。住宿生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以及其他3个指数均低于走读生,学段越低差异越大。小学阶段住宿生和走读生的差异最大,4个指数差异在2.26~4.9分之间。初中在1.9~2.77分之间,高中阶段的各个指数上住宿生略低于走读生1分左右。

3.家庭社会阶层高的学生满意度指数高于低阶层学生。社会阶层一般采用收入、学历和职业3个指标表示。如将家庭经济条件根据当地的相对水平排序划分为5个等级,家庭经济条件最好的比最差的群体总体满意度指数及有关各指数高12~20分。监护人学历越高总体满意度指数及有关各指数得分越高,各个学段学生父亲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比小学及以下的高5~8分。从父亲职业来看,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子女比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体满意度指数高5~6分。对母亲学历情况的分析结果也大致相同。

(五)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工作态度最满意而对课业负担重与校际质量差距大最不满意

各学段的学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教师工作态度。在单题满分为7分的情况下,班主任认真负责以及学习困难时老师给予帮助方面,各学段学生和家长评价较高,均超过6分。

小学及家长、中学生对教育工作评价最低的方面集中体现在课业负担重和学校质量差距上。小学生对放学后没有时间玩的意见最大,初中生抱怨睡眠不足,各学段均认为学校在国家课程之外的教育活动组织不够,突出表现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团、选修课、阅读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到位,评价最低。学校间质量差距也是学生和家长突出不满的问题,幼儿园阶段的评分只有4.04分。幼儿园“入园难”和“入园贵”等热点问题在本次调查中评价也很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和家长对上学路远问题集中表达了不满。

(六)人均GDP高的省份满意度较高

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人均GDP高的省份基础教育总体满意度及其3个有关指数得分均最高;处于人均GDP低水平的省份,其在4个指数上的得分均相应较低。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在人均GDP最高组和最低组之间分别相差4.70、2.81、4.33和4.58分。学段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影响越大。尤其在中学阶段,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的指数在GDP最高和最低组之间相差5~7分。

教师和校长对教育工作基本满意

(一)教师表示工作愉快但对保障条件不满

1.各学段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均达到60分。按照教师群体工作性质差异分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两个群体,幼儿园教师总体满意度、学校管理和总体期望等指数在70分左右,中小学教师的3项指数得分在60~68分之间。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政府保障指数均较低,分别为56.85分和57.97分。

2.教师满意度指数东高西低。东部地区教师在4个指数上的得分均最高,西部教师得分均最低。东部地区幼儿园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69.41分,比西部地区高3分,学校管理指数、政府保障指数和总体期望的差异均约为5分。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63.56分,比西部地区高5.67分,其他3个指数东部比西部高3~6分。

3.西部地区教师满意度城乡差异较大。从全国总体来看,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的满意度指数依次降低,但实际分值差异只有1~2分左右。但分地区看,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各个指数城乡差异较大,总体满意度城乡相差达4分,表明西部地区城乡更为不均衡。

4.未评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满意度指数较高。各学段都表现为没有评职称的年轻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的满意度指数较高。对教龄的分析也证实了新入职教师满意度最高,随着教龄增长满意度下降,教龄11~15年的教师满意度最低。

5.各学段教师学历与满意度关联性不明显。幼儿园教师学历越低,教师满意度及各有关指数越高,中等学历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指数72.82分,高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将近9分。在小学阶段则是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满意度最高,达到71.5分,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教师没有差别,中等学历教师满意度最低。初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学历越高教师满意度越高的趋势。研究生学历的满意度指数63.91分,比本科和专科学历教师高了5~7分。本科学历的教师在高中是主体,但满意度最低。

6.收入越高教师满意度指数越高。各学段都表现出教师月收入水平越高,满意度指数越高的趋势。收入提高对中学教师的满意度指数的影响比低学段教师更大。

7.教师对工作氛围和办学条件认可程度高,对待遇低、压力大、缺乏社会尊重等问题表示不满。教师最不满意的5项事项依次为:待遇过低、工作压力过大、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时教师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缺乏社会尊重。幼儿园教师强烈反映工资、保险、编制等方面保障严重不到位。

(二)中小学校长满意度指数约71分

中小学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71.30分,发展与机会指数65.31分,保障与环境指数61.19分,总体期望指数69.97分。

1.中小学校长满意度指数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中小学校长满意度的各项指数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总体期望指数地区间差异最小,地区差异为3分。保障与环境指数、发展与机会指数差异较大,达8分左右。

2.校长满意度指数城区高于乡村。城区中小学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2.75分,比乡村校长高3分。其他相关的3个指数城乡差异在2~4分左右。发展与机会指数城乡差异最大,城区67.1分,高于乡村校长4分。

3.小学校长满意度指数高于中学校长。小学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3.4分,比中学校长高3分,发展与机会指数、保障与环境指数也较高,但总体期望低于高中校长。

4.校长学历越高满意度指数越高。研究生学历的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比中等学历的校长高5.37分,期望指数、发展与机会、环境与保障指数分别高3.63~7.2分。

5.校长对本地教育普及、本校影响力和家长支持认可程度高,对待遇、均衡发展和教师数量等方面评价低。校长最满意的5个事项依次为:所在地区中小学教育普及水平、本校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影响力、本校学生家长支持学校办学、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尊重中小学校长。家长、学生等服务对象与教育工作者对彼此态度的评分都比较高,互相认可,呈现出积极关系,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校长最不满意的五项问题为:与本地公务员相比,校长待遇较低、本地中小学发展差距较大、本地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本地政府落实办学自不到位、制定相关教育规章制度时校长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校长与学生和家长群体都认为学校间差距较大。

(三)中小学教师、校长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呈正比

将中小学教师、校长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标准化后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比较学生满意度指数的差异。所在学校校长、教师教育工作总体满意度水平高的,其学生在总体满意度及其3个有关指数得分均最高;而所在学校校长、教师教育工作满意度水平低的,学生在4个指数上的得分均最低。校长满意度指数处于最高组的中小学生,其总体满意度指数比最低组中小学生高12分。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关联性更高,两组学生的满意度指数相差达17分。

社会公众教育满意度较低

社会公众是教育的评判者,其调查对象是依据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从网民群体中配额抽样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现,社会公众的总体满意度指数52.64分,教育期望指数为55.11分,规划与保障感知指数为51.69分,管理与服务感知指数为49.89分,均低于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

(一)东部地区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数高于中西部

东部地区社会公众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55.61分,高于中西部约9分。中西部地区之间各指数得分相近。

(二)城区社会公众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乡镇

居住在城区、镇区和乡村的社会公众总体教育满意度指数分别为53.97、48.87和44.47分。

(三)社会阶层越高满意度越高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满意度越高。将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在当地属于条件非常好的群体其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7.39分,非常差的则仅为35.58分。

社会公众学历越高满意度越高。4个指数均是学历越高得分越高。大专及以上群体总体教育满意度指数53.13分,小学及以下的得分为39.76分,相差13.37分。

(四)社会公众比较认可就近入学而对城乡和地区差距最为不满

社会公众最满意的方面是本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情况;其次是本地政府保障基础教育质量;本地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方面满意度排第三。社会公众最不满意的方面是本地政府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成效;其次是本地基础教育水平与邻近区县之间的差距;最后是群众向本地政府反映教育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畅通性。

政策建议

提高教育满意度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沟通协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战略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从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等多方面入手实现人民对教育的期盼。

(一)加大教育投入

一要发展经济提高教育保障能力。调查显示地区经济越发达、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教师收入越高满意度就越高,可见大力发展经济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一项关键举措,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扶贫脱贫步伐,提高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二要增加教育投入向薄弱环节倾斜。对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义务教育阶段个别地区班额过大、缺少活动场地和设施,普通高中中部镇区大班额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重点投入加大建设力度补短板,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

三要提高教师待遇稳定队伍。教师待遇低是造成教师满意度低、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教师校长满意度低的学校其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也低。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励教师积极工作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必要手段。各级政府应严格遵守《教师法》有关规定,健全中小学教师权益保护机制,落实聘任教师、编制教师同等待遇。

(二)促进教育公平

一要保障各个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学阶段的满意度非常低,这主要与中考高考户籍壁垒有关,要逐步清除户籍对学生的升学限制,理顺学生流动的通路。

二要缩小学校间发展差距,保障各群体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父母为农民的学生满意度水平在多个方面都最低,与最高得分存在几十分的差距。改变这一状况,根本途径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尤其是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郊区学校建设,加快教师交流机制建设,落实农村教师待遇倾斜政策,增加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高中阶段还应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和招生行为,控制跨区招生,维持乡镇普通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态。

三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多样性、选择性,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社团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提供心理服务和生涯指导教育等,从而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加强各类活动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针对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开展分层培训,针对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激励措施,保障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更加注重引导社会合理预期。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引导社会特别是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合理预期,是营造保障和改善教育发展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要求。正确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把政策讲透彻,把思路举措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争取社会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06-02

职业问题是社会和社会学讨论的热门领域,涉及的方面也很繁多。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结构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成分,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出现了市场经济因素,从而改变了由权力占有及“再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张宛丽,2000),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原有制度结构之外新生的地位群体占有的资源大幅上升,主要为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合资、外资或是私营企业中的高级雇员、非公有制的企业家,而诸如农民群体、党政机关干部、工人、专业人员等群体的地位状况开始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学者们对职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理论诠释和数据分析。在对职业因素的作用的讨论中,资源的占有与性别差异是得到最多关注的主题。单位组织将国家命令权力和资源交换性权力集于一身。个人利益或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单位组织(李汉林,李路路,2000)。而日益现代、开放的社会为中国女性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许传新,王培刚,2007),男性与女性在职业上受到的差异对待是这些研究的入手点。在特定时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工作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也是另一讨论热点。工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从业人员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根据上文,本文试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作满意度的?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对象

工作不仅仅占据着人们除睡觉以外最多的活动时间和精力,还是人们获得自豪感、成就感的重要途径(王保红,2008)。人们通过工作获得的自豪感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并且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意感。随着时展,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不同年代的人在价值观上也发生了很大差异。越来越多的人都看重努力工作这一价值观(克里斯托弗・斯瓦德,袁浩,2010)。工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根据以上背景,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在性别与工作满意度上,女性对工作满意度较低

假设二:工作报酬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

假设三:已婚者工作满意度更高

假设四:学历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学历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

假设五:年长员工工作满意度水平高于年轻员工

(二)研究对象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于2008年进行的“中国家庭动态调查――成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婚姻子女、职业生活、日常生活、健康状况等。供分析使用的调查数据共1 200份。

(三)研究指标

1.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是工作满意度。在问卷中,有关工作满意度的题目包含了对收入、工作安全性、工作环境、工作时间、晋升机会和整体满意度这几个方面。整合后形成一个新的变量。

2.自变量

(1)性别:使用问卷中自动生成的性别变量。

(2)收入:在收入变量上,使用的是一年的工资。

(3)婚姻状况:数据中自动将婚姻状况分为五种:从未结婚、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离异、丧偶。为测量方便,将婚姻状况手动分为:未婚、已婚(包括再婚)、婚姻残缺(即离异、丧偶)。

(4)学历:数据中自动将学历分为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职校/中专/技校、大专/高职、大学本科、研究生,因太过烦琐,手动改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下(包括中专)、大专及以上。

(5)年龄:年龄变量利用数据中的年代变量,用调查时的年代减去被调查者的出生年代即可。

(6)其他控制变量:除此以外还生成了工作时间、上下班时间、是否党员、是否得到过晋升、工作场所这些变量。工作场所分为在室外工作,在室内工作和在家工作。

二、结论

(一)性别与工作满意度

在模型中,性别作为自变量之一,成为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以男性作为参考对象来看,性别与工作满意度呈现出显著性相关关系,且是显著的负相关,即女性的工作满意度较低,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尽管在市场化的社会,女性仍然属于弱势群体的观点,因而这个结果和之前学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也契合了笔者的假设一。

(二)收入与工作满意度

同样,收入这个变量与工作满意度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点了先前的假设。虽然高报酬只是防止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但工作满意度是负相关,即收入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这个理论也有失常理。

追溯到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在处理原始数据时,笔者去除了年收入低于一千的。由于本调查不排除退休者、学生、失业者或无业者,而收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个人一年的收入也应该多于一千,而不对数据进行处理会增添很多调查时没有工作的人,这样的数据就是有失偏颇的。倘若不去除这些数据,用收入的对数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是呈现正相关的,而用收入的对数的平方再进行分析时,发现呈现成了负相关的结果,因此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收入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在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前是正相关,收入越高,工作满意度也越高,而一旦跨越这个临界点,收入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

因此,如果要更深入分析收入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调查群体应排除退休者、学生、失业或无业者。现有的数据告诉了我们收入与工作满意度并非正相关的关系,但到更细微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计算出那个临界值,数据都不是很准确。

(三)婚姻状况与工作满意度

在婚姻状况与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上也与假设有所不同。以婚姻残缺者为参照,未婚者与已婚者与工作满意度都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未婚者和已婚者婚姻满意度都是较低的,而婚姻残缺者的工作满意度反而更高。

共有1 192名被调查者回答了这个问题,按未婚、已婚(包括再婚)、婚姻残缺(离异或丧偶)来分类,其中婚姻残缺者有74名,查看年龄后大多为中老年人,这也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无工作的人群,同时在数据上显示的丧偶的人数是56人,而离异的仅有18人,在总样本为1 192中所占比例过少,因此无法准备反映出真实的情况。所以不能因数据所测量出的结果是未婚者、已婚者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婚姻残缺者的工作满意度较高而下结论。当然,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婚姻状况与工作满意度是有显著相关的。

(四)学历与工作满意度

单独将学历与工作满意度建立回归模型时,学历与工作满意度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在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学历与工作满意度一开始是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即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工作满意度高,而高中及以下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工作满意度较低。而加入了工作场所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改变为了正相关,加入了工作场所,工作时间,上下班时间,到是否有晋升这个变量时,大专及以上的人群的工作满意度也变成了正相关。在现代社会,学历还是进入一个可能让你更满意的工作环境的踏脚石,高学历者更有可能在更优雅的环境里工作,更有希望得到晋升,也因而对工作的满意度会更高。

(五)年龄与工作满意度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年龄越大,工作满意度也越高。当然,随着其他更多因素的加入,年龄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渐渐低下去,但还是起着显著的作用。

(六)其他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是否党员这个因素与工作满意度也有着显著相关的关系,并且呈现出负相关,这个是很有趣的发现。为什么党员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呢?或许是因为党员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对政策的期待也更高,也可能是他们在各种先进性教育下比群众更感到现代中国的不良风气,因而愤世嫉俗起来了吧。

工作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即工作时间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当然我想这个工作时间的长度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过劳死”是每个白领都担心的事情,在正常范围内,稍长的工作时间也能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会因此更高。

三、讨论

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调查的1 200个被调查者的数据中,本文对文章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了性别、收入、婚姻状况、学历、年龄这几个因素。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是否是党员、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也进入了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范畴。当然单一的因素并不能构成工作满意度的全部,只有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整体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抛开任何一个重要因素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

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在入职时,收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等因素已经在求职者的考虑范畴内了。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和年龄也是单位考虑的因素,而就职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既是员工对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也是单位衡量员工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的发现和分析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女性仍处于弱势的地位,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无法得到平衡。现代社会,女性从小风头就压过男性,有“阴盛阳衰”之说,在学校里优秀的女生更多,但到社会上反而是按着男性的规则来的,女性也因为有着孕产期等特殊问题求职压力和就业压力都较大。当然,和以前相比女性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要做到完全公平还不现实。

高收入、工作时间长未必能带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过劳死”现在已经不是个新鲜词了,但在求职时我们也都瞄准着知名单位。问起原因也大多是收入高,工作环境好,工作时间是一个隐性的话题。靠着高学历、一定的能力层层打拼进去,在高压力和长时间的工作下熬过每一天,大多能熬出头的是为下一份更好的工作奠定好的跳板,但下一份工作也不会更轻松。在外企奋斗到年纪大了,想进做国企,想去做公务员,稳定又轻松。笔者的国外亲戚回国后惊异于国内的工作时间如此长,无止境地加班,觉得惊讶的同时,我们早已麻木,觉得理所当然。一份说出去体面的工作,看起来有不错的收入,但实际付出早已超出了这份收入,与其说是满意,或许也正在寻找着其他的机会。

工作满意度只是整个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本的也只是对于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还有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值得研究,希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能讨论更多问题,并有所深化。

参考文献:

[1]慈勤英,田雨杰,许闹.收入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3(3).

[2]克里斯托弗・斯瓦德,袁浩.家庭、工作、金钱与道德――中国代际间的价值观差异[J].社会,2010(4).

[3]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J].社会学研究,2000(2).

[4]卢汉龙.来自个体的社会报告――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0(1).

[5]王天夫,赖扬恩,李博柏.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J].社会学研究,2008(2).

[6]王保红.工作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7]吴愈晓,吴晓刚.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J].社会学研究,2009(4).

[8]许传新,王培刚.城市在职女性工作满意度及其效应分析[J].经济界,2007(4).

[9]徐安琪,张杰海.单亲主体的福利:中国的解释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3(4).

[10]宣兆凯,张江,谢文.职业评价的调查与研究[J].社会,1984(4).

[11]余慧,余艳艳.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7(11).

[12]袁浩,马丹.社会质量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

[13]张贵良,雷韬,梁海梅.婚姻幸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6(8).

[14]张顺,郭小弦.社会网络资源及其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分位回归模型分析[J].社会,2011(1).

第7篇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收入水平 人际关系 就业水平

一、引言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存在过农民工供给大于需求形成城市公开失业,也出现过用人单位“民工荒”的状况,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庞大,他们对城市的贡献率也逐步上升,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不能忽视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了解农民工自身状态,关注其生活满意度与其相关影响,正视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融入到城市当中的所面临的问题对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实现经济新跨越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对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主要以生活满意度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居多,其相关理论主要从社会比较、期望、目标以及效用判断四个方面阐述生活满意度的产生机制。国内对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研究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则更少。郭乙辉(2008.4)以嘉兴市为例,对在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着眼于工作状况、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环境及家庭生活的主观评价,利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个体特征进行影响分析,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影响因素。李国珍(2009.1)对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进行了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打工年限、教育状况、和配偶相聚频率等不是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而养育孩子数量、工作收入、是否购买各种保险、是否能及时拿到工资以及城市环境等因素,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三、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一直以来,北京市作为首都,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进京务工人员,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不同省份的农村地区,随着他们人数的日益庞大,被称之为“农民工”群体。2013年10月份,我们开展了“2013 年在京进城务工人员经济和社会调查”在北京市五环内展开调查,调查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484份问卷,回收率98.93%。我们基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从三个方面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我们选取了调查问卷中测度生活满意度的几个指标取其平均值作为综合衡量个人生活满意度的总指标,分别建立这一指标与收入水平、人际关系、就业水平的关系。

四、农民工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农民工经济水平是其实际生活状况的一个反应,也是其生活满意度的一个基本保障,最能反映经济水平的直观指标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他们的居住条件消费状况、人际交往状况等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于现阶段生活的满意程度,而他们对于现阶段生活的满意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继续留在城市生活,从较长时期来看,这会对城乡劳动力人口的迁移产生影响,所以农民工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是有意义的。由于我们的问卷中个人收入是分为工作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所以,我们将收入分为此两种情况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建立关系。

(一)农民工工作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我们采用简单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工作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剔除掉部分缺失值,最终利用1014个有工作收入的农民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工作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散点图分布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主要是集中于0―10000这个水平,其中0―5000又较为集中,在0―10000这个收入水平段内,满意度指表较为集中的是2―4,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该收入对应下的最低满意度水平会上升(图中黄线所描述,黄线将对应收入下的最低满意度指数全都包络进去),由此,我们可分析出随着工作收入的增加,生活满意度的整体水平也会上升。在收入大于10000时,此时虽然数据很少,但是也可以看出每月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正比例变化情况。

(工作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简单回归表)

从表中的Significance F=6.45419E-07

(二)农民工经营性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我们同样依照上述方法采取简单回归的分析方法,剔除掉缺失值,选取得到了有经营性收入的农民工313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散点图分布图)

(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简单回归表)

分析同上,也可看出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关系。随着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呈上升水平。

我们从上述两次的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到:农民工工作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线性关系与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线性关系,将两直线简图做出,重点是关注其变化以及交点。

我们之前分析得出,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满意度也会增加,但是经营收入和工作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同,因为,收入增加到2711.265元之后,农民工在得到同样收入水平的条件下,经营性收入所得带来的满意度会大于工作收入带来的满意度。收入低于2711.265这个临界值时情况相反。当农民工在自己经营收入比较低时(此时的经营性收入所需的成本也很小,相对容易开始),为了获得满意度的提高,他会选择为别人打工获得工作收入,而当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有的人就会选择自己经营,以较高收入水平为基础的自主经营是可以让他们比同等工作收入所获得的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提高的。

五、人际关系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被认为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不仅能满足情感需求,还能在工作、生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工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和城市存在一定的隔阂,如果发展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认为可以改善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内心满足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我们以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过农民工的人的数目和农民工在京交往圈中弱关系的比重分别作为衡量人际关系现状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来分析人际关系是否影响农民工对于目前生活的内心满意度。

(一)网络规模

根据已有的对其他群体的研究资料表明: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大,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物品、服务及陪伴支持的网络成员的数量就越大,那么个人从社会支持网中获取的帮助也越多。由此我们可知,网络规模的大小对于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而网络规模主要表现为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过农民工的人的数目,因此,我们用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过农民工的人的数目(以下称为网络规模)来作为反映其人际关系的数量特征。

1、方法及结果

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支持网的数量特征对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由于某些样本的网络规模为缺失值,最终利用1423个样本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下图分别为农民工人际交往网络规模现状以及网络规模影响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UMMARY\& \& \& \&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n=0\&515\&1454\&2.823301\&0.673483\&0

[方差分析\&差异源\&SS\&df\&MS\&F\&P-value\&F crit\&组间\&20.57907\&3\&6.859689\&9.266512\&4.54E-06\&2.611173\&组内\&1050.438\&1419\&0.740267\& \& \& \&总计\&1071.017\&1422\& \& \& \& \&]

2、分析

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在农民工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实际帮助的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达到36%,将近一半以上的人接受过的帮助的人数不足5人,可以看出农民工人际交往的网络规模还非常小。

通过上面的方差分析表可知,P-value=4.54E-06

(二)弱关系比例

格拉诺维特将个体(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他指出,强关系通常发生在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社会经济特征比较相似,信息的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通常发生在群体之间,个体也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弱关系在很多时候充当了“信息桥”的角色。基于上述分析,对于农民工而言,其在京的亲戚以及一同打工的老乡被认为处于同一社会阶层,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同质性,所以,在我们的调查中,将农民工在北京的亲戚(亲缘关系)以及来京前已经认识的熟人(地缘关系)划分到强关系的范围中;而来北京以后认识的熟人(友缘关系)间信息的异质性较高,可以互相攫取社会资源,所以将其划分为弱关系。

1、方法及结果

同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分析弱关系所占比例对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由于某些样本的信息值缺失,最终利用1481个样本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下面分别为农民工人际关系中弱关系占比现状及弱关系占比对于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UMMARY\& \& \& \&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P=0\&562\&1575.75\&2.803826\&1.177913\&0

[方差分析\&差异源\&SS\&df\&MS\&F\&P-value\&F crit\&组间\&23.17682\&2\&11.58841\&14.94892\&3.74E-07\&3.001812\&组内\&1145.747\&1478\&0.775201\& \& \& \&总计\&1168.924\&1480\& \& \& \& \&]

2、分析

由上图可知,农民工弱关系占比的现状相对乐观。具体而言,在人际关系中,以弱关系为主的比重为最大,达到43%,然而,仅次于这个比重的弱关系占比为0 (其中也包括既没有弱关系也没有强关系的),这部分农民工占总调查人数的38%,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农民工中有过半数的人其人际关系的主体仍然是亲戚、老家的朋友,其弱关系所占比重较小。

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P-value =3.74E-07

六、农民工工作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农民工的行业分布及工作情况、环境以及保障

下表中显示了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状况以及工作的状况,可以看出农民工所在行业主要在营销、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所在单位的性质有70.34%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占比不到1%,职业层次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只占到0.27%,主要从事的是非技术的一般工作,临时工占的比例达到59.2%,使得农民工的就业得不到保障,随时可能面临失业。

[所在行业\&比例\&单位性质\&比例\&职业层次\&比例\&从业状况\&比例\&制造业\&2.83%\&国有企事业\&21.57%\&一般工作人员\&27.76%\&正式员工\&39.20%\&运输、建筑\&13.55%\&私营企业\&70.34%\&中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2.70%\&临时工\&59.20%\&住宿和餐饮\&17.12%\&合资企业\&3.17%\&高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0.27%\&钟点工\&1.60%\&营销、批发、

和零售\&28.26%\&外资企业\&0.94%\&老板\&69.27%\&\&\&其他服务业\&30.67%\&自有企业\&3.98%\&\&\&\&\&无以上任何一项\&7.57%\&\&\&\&\&\&\&]

[ \&不包吃\&包吃\&不包住\&包住\&无在职培训\&有在职培训\&数量\&713\&544\&685\&564\&907\&329\&比例\&56.70%\&43.30%\&54.80%\&45.20%\&73.40%\&26.60%\&满意度平均值\&3.086\&3.082\&3.086\&3.082\&3.082\&3.083\& \&无五险一金\&有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有劳动合同\&无任何\&数量\&934\&301\&743\&486\&372\&比例\&75.60%\&24.40%\&60.10%\&39.90%\&30.40%\&满意度平均值\&3.082\&3.083\&3.082\&3.083\&3.087\&]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只有24.4%的农民工有五险一金的保障,仅仅39.9%的农民工与所在工作单位签署了劳动合同,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工根本就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他们一般找工作时只要工资合意,就同意工作,并不要求老板与之签订合同,更不要说是社会保险之类的了,这也是造成现在一些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一部分原因。

对于所工作的单位是否包吃、包住、是否有在职培训,均是不包吃、不包住、无在职培训占得比例大。但是,不包吃、不包住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却要高于包吃、包住的,无在职培训、无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的生活满意度比相应有这些保障的满意度要低,尽管仅仅低0.001。没有任何一项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比这里面的任意一项都要高,可见公司提供吃住尽管会减少农民工的日常支出,提高他们的相对收入,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如我们认为的那样有所提升。

(二)农民工生活满意度与其工作时间的关系分析

从上面两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作天数的多少与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没有特别明显的关系,但是可以看到在工作天数在六天和七天时开始出现不满意,在4到7天之间生活满意度在不满意和很满意之间都有所分布,也就是说周六日是否休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农民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每天工作的小时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每个处于5小时以上18小时以下的工作小时数的生活满意度在5个不同层次上都有分布,工作小时数总体上是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的。

(三)农民工进城目的分析

[进城目的\&比例\&较高的收入\&49.95%\&更好的发展空间\&24.75%\&留在城市\&4.65%\&积累回乡发展的资本和经验\&11.81%\&子女教育\&8.84%\&]

上图为农民工进城目的的比例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其中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目的,较高的收入,即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这个也与托达罗模型中导致乡―城迁移原因相符。而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能是因为城里能提供相对农村来说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机遇。

七、总结与思考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均采取面对面交谈采集数据的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原始性,在与农民工的交谈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对农民工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关心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资、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认可等多方面,这些问题需要随着社会进步稳步改善,就本文研究的几个方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适当的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设置一些奖金激励办法与制度,针对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设立创业助推计划,以此带动更多农民工的就业;我们可以发挥媒体的优势,向公众宣传农民工的生活,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健全现有的工会制度,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同时,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教育,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打开心扉,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郭乙辉.在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3]李国珍.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对策

    工作满意度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伴随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纵观各方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薪酬、现阶段的需求、工作本身、相对公平、人际关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专家访谈和本院的情况,首先研究构建出一份适用本院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并依此来测量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

    1工作满意度测量表的设计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主要有:工作描述指数法、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彼得需求满意调查表三种。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经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并结合医院情况,确定工作满意度调查内容,选择出工作前景、人际关系、职业风险、社会地位、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相对报酬、医院管理、工作条件等9个维度28个具体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基本和国内外的研究相符,可以用来评价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2资料来源与方法

    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按照医院管理、医生、护理、医技比例确定各自样本量,样本率为52%,然后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时,使用了国际通用的5点计分法。

    在参考国内外研究后,对满意度测量结果的划分方法为:满意度分数>4.5为非常满意;4—4.5为满意;3.5—4为比较满意;3—3.5为一般满意;2.5—3为比较不满意;2—2.5为不满意;<2为很不满意。把调查问卷中的28个选项转化为得分进行统计,并用SPSSIO.0对数据进行处理。

    3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3.1调壹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25%,女性占75%;按照专业分类,管理人员占12.5%,医生占22.5%,护士占47.5%,医技人员占17.5%;按照职称分类,高级职称人员占19+5%,中级职称占41%,初级职称及以下占39.5%,人员构成情况与全院人员构成情况基本相同。

    3.2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总体满意度为3.1,居于一般满意水平。具体指标方面,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关系、工作强度、工作条件、工作前景、医院管理、职业风险、社会地位、工作压力、相对报酬。其中人际关系为满意水平;工作强度、工作条件、工作前景、医院管理为一般满意水平;职业风险、社会地位、工作压力为比较不满意水平;相对报酬为不满意水平。

    3.3不满意水平的指标分析

    3.3.1相对报酬满意度分析。相对报酬满意度涉及外部公平、内部公平二个分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相对报酬的满意度仅为2.3,属于不满意水平。其中外部公平满意度为2.2,内部公平满意度为2.4,均属于不满意水平。

    医务人员的技术知识和劳动价值不能在服务收入中得到合理体现,从而感觉相对报酬不公平。在我国,医疗费用虽逐年上涨,但这部分费用主要体现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上,相比较而畜,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和报酬不相匹配。从医院离职人员的意向访谈结果来看,有高达70%的医务人员认为报酬不能真正体现其劳动价值。

    3.3.2工作压力满意度分析。工作压力满意度涉及精神压力、学习压力二个分指标。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满意度为2.6,属于比较不满意水平。其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精神压力,为2.0,其次为来自于知识更新的压力即学习压力,为3.4。

    相关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显着高于一般人群。产生压力的三种因素为医护人员工作具有较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随科技发展,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由此种种感到压力较大。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员工很好地应对压力,正在成为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3.3.3社会地位满意度分析。社会地位满意度调查涉及媒体舆论导向、受患者尊重程度、社会认可三个分指标。社会地位总体满意度为2.9,属于比较不满意水平,表明医务人员主观上仍认为其社会地位不高。在三个分指标中,对于媒体舆论导向的满意度最低为2.2,其次为社会认可满意度为2.9,最后为受患者尊重的满意度为3.6。

    由于目前我国医院在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客观存在着红包、回扣、医疗纠纷等问题。媒体舆论在报道时偏重同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个体行为影响了总体形象,使得医务人员整体上的认真、负责、救死扶伤的高贵精神被掩盖,因此,医务人员普遍对舆论导向不满意。另外,医学是高技术性、高风险性、高探索性的科学,医学本身面临很多的无奈。可是社会对医学的期望却是“手到病除,起死回生”。医务工作者的很多无奈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随着外界因素对卫生行业不利影响的加剧,医务人员对自身社会地位满意度偏低。

    3.3.4职业风险满意度分析。职业风险满意度调查涉及职业危险、医疗纠纷、职业防护、管理支持四个分指标。调查显示,职业风险满意度为2.9,属于比较不满意水平。职业危险满意度仅为1.3,属于非常不满意水平;医疗纠纷满意度较低为3.2;医院采取的职业防护措施也不能令人满意,仅为3.5,而对于管理支持,医务人员则基本满意。

    医疗诊治过程中面对病种的不确定性、医疗技术局限性、病人个体差异性,导致医疗职业本身的风险性增加。而且,近几年随着病人维权意识日益提高,医疗纠纷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无过错医疗纠纷出现频率逐渐增高,牵涉医院管理、临床、护理等方面大量精力,医务人员忙于纠纷接待及承担无过错贵任举证,其相应满意度则逐渐下降。另外,由于职业危险的存在,职业防护工作不到位,对医务人员职业风险满意度也产生重要影响。

    4对策及建议

    根据对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针对相关低满意度指标的情况,笔者通过对部分医院管理专家、研究学者的咨询、访谈,提出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4.1改善薪酬结构。提高分配公平.

    古人云:不患寡,患不均。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这一观念已逐渐演变为“患寡,更患不均”。 根据Adams公平理论,可以分为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员工只有感到公平的情况下,才会感觉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医院在内部公平方面,需要采取分配和职位、绩效、能力相结合的“3P’,薪酬管理模型,提高分配科学性和内部公平性。另外相对报酬要与行业接轨,体现外部公平。

    4.2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精神压力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压力,根据不同的压力源采取不同的措施,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认知能力,主动缓解个体精神压力。同时医院要培养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不断提高医务人员逆商水平。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加强心理指导。

    4.3加强正面宣传,提升社会形象

    医务人员应主动提高思想认识,一切为病人着想,加强医患沟通,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树立正面形象。医院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同时医院要注重与新闻媒体沟通,加强正面宣传,消除新闻媒体对医务人员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第9篇

【关键词】 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关系;石油企业

石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外石油企业陆续进驻我国,与国内石油企业争夺国内外市场,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给国内石油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国内石油企业已经不再是国内能源供给部门,而成为了国际油气市场中的一个经营企业。国内石油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整合所属的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出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及广大石油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均是以提高员工绩效为基础的,而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石油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回顾,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很多种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能是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定义不同。本文以河南某油田企业为例,采用对工作满意度分为五个维度(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条件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和企业文化满意度)的概念,并且采用工作绩效分为两个维度(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测量模型,来深入探讨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样本来自河南某石油企业,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人际关系在上述地区进行问卷分发,根据被调查者的意愿,以E-mail的形式回收,部分以纸质问卷回收,样本数据全部来源于问卷调查。数据获取时间为2011年12月10日至2012年1月20日,共一个多月。本研究的问卷多为电子版形式发放,在上述地区共收回有效问卷170份。

2、量表设计

关于工作满意度部分的问卷设计采用曾承晓(2010)在《石油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形成路径实证分析》中对工作满意度要素所做的分类。即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企业文化满意度和工作条件满意度。其中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挑战性、工作安排以及工作责权的总体满意度,包括5个量表题目;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薪酬福利、个人地位、个人发展等的总体满意度,包括5个量表题目;对工作氛围的满意度是指员工对管理沟通、组织活动、团队合作的总体满意度,包括4个量表题目;对企业文化的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企业形象、行政管理、企业观念等的总体满意度,包括4个量表题目;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是指员工对绩效管理、岗位管理等的总体满意度,包括2个量表题目。一共20个量表题目。

本文的绩效量表是Bonnan和Mootwdiot提出的绩效的一个两维模型。这个模型在目前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在研究工作绩效部分同样将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周边绩效方面量表的制定着重参考姚丽霞(2002)的毕业设计,分别就部分忠诚、帮助他人、承担本职外工作设置,共5道题;任务绩效方面量表的制定主要参考谢金山 (2001)的毕业论文加以设计,分别考察完成工作的绩效、质量、目标达成度三个方面,共3道题。

二、结果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

我们首先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进行KMO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其中工作满意度KMO系数是0.879,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是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进行因子分析,从20个项目中提取5个指标经解释命名为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企业文化满意度和工作条件满意度。

员工工作绩效的KMO系数是0.813,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是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进行因子分析,从8个项目中提取2个指标经解释命名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

2、相关分析

通过SPSS13.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结论:员工满意度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633,并且在0.01水平上显著。

3、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进一步探寻员工满意度各维度对工作绩效各维度的影响。我们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工作回报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工作本身满意度、企业文化满意度和工作条件满意度为预测变量,周边绩效为因变量得出的Anovab表。

从Anovab表中看出,F=72.971,相伴概率值P<0.01,说明模型整体可以通过检验。但是工作回报满意度的回归系数对应的P值=0.119>0.05,不能通过t检验。而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企业文化满意度和工作条件满意度的VIF值均小于10,所以五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说明回归结果可靠。

由于工作回报满意度的回归系数对应的P值不能通过t检验,因此将工作回报满意度剔除后再进行回归,以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企业文化满意度和工作条件满意度为预测变量,周边绩效为因变量的系数a表。在系数a表中,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企业文化满意度和工作条件满意度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VIF值均小于10,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此回归结果可靠,最终得到回归方程为:

Y=0.226+0.225X1+0.203X2+0.447X3+0.128X4式(6-1)

其中Y为周边绩效;X1为工作本身满意度;X2为工作氛围满意度;X3为企业文化满意度;X4为工作条件满意度。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到任务绩效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方程:

Y=0.567+0.335X1+0.291X2式(6-2)

其中Y为任务绩效;X1为工作本身满意度;X2为工作回报满意度。

同理,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到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对周边绩效的回归方程:

Y=0.022+0.519X1+0.488X2式(6-3)

其中Y为工作本身满意度;X1为周边绩效;X2为任务绩效。

同理,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工作回报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Y=0.394+0.430X1+0.476X2式(6-4)

其中Y为工作回报满意度;X1为周边绩效;X2为任务绩效。

同理,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以企业文化满意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Y=0.468+0.302X1+0.559X2式(6-5)

其中Y为企业文化满意度;X1为周边绩效;X2为任务绩效。

同理,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工作氛围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Y=0.617+0.142X1+0.644X2式(6-6)

其中Y为工作氛围满意度;X1为周边绩效;X2为任务绩效。

当因变量为工作条件满意度的时候:

Y=1.324+0.538X式(6-7)

其中Y为工作条件满意度,X为周边绩效。

上述运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探讨了油田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相关维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工作绩效两维度对油田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验证了油田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三、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它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研究结果对组织管理产生的实际意义和建议:

首先,要优化管理,使员工满意度评估制度化。石油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是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结构以等级为基础,突出了管理的控制职能,强调统一和指挥,追求稳定和秩序,适应了大工业时代复杂而稳定的外部环境。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种模式并不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企业要将员工满意度评估制度化、长期化,这样企业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石油企业员工满意度的状况和员工现实及潜在的需求,凭借这些可靠的依据制定并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目的。

其次,从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会因不同的员工个体属性而不同。这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方法的适应性和恰当性的考虑方面提供了依据。针对不同属性的员工,我们在制定和实施管理措施政策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尤其是不同知识结构的油田企业员工,他们对工作各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反应、承受程度以及敏感度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应该建立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员工激励和评价系统。为了达到较高的绩效,我们在不同员工属性条件下,发现这几个因素存在差异,对于我们管理工作可以起到提供参考价值的作用,在员工的招聘、面试、录用、定岗、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福利管理中都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最后,认识和了解工作满意度的不同维度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关系,对于管理实践工作可以起到参考作用。绩效评价以及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管理体系是企业很重要的二项管理内容。而绩效反馈是有效的绩效管理工作特别是绩效改进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好的绩效反馈工作能够帮助员工和管理者找到提高绩效的有效方法与措施。这对于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团队任务的完成、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员工个体的发展,才会有组织的发展,同样组织的发展才能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研究局限

我们综合分析了工作满意度及其五个维度: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工作氛围满意度、企业文化满意度和工作条件满意度对油田企业员工工作绩效及其两个维度:周边绩效和任务绩效的影响,为企业管理、特别是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但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我们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虽然满足了数据分析的需要,但对于石油企业员工这一特殊群体来讲,略显不足,因此也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局限。

【参考文献】

[1] 夏凌翔,黄希庭.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4):32 -34.

[2] 徐正光.工人的工作满意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民族研究所期刊,1977.23-63.

[3] 王文慧,梅强.企业员工满意度的评估模型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

[4] 王怀明,冯文武.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3(269)43-45.

[5] 许雅棣.主管领导型态、员工人格特质、组织激励制度与员工工作绩效之相关性-以保险业务员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国力东华大学,2001.

[6]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7]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8] 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9] 护嘉,时勘.工作满意度评价结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新进展.赵曙明等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田荷梅,秦启文.浅述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研究[J].人力资源,2006.10(3)274.

[11] 向征,曾国平.重庆市国有企业高学历员工满意度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1-114.

【作者简介】

古瑞娟,内蒙古财经学院企业管理专业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上接第36页)

歌词的文化思考与内涵,这正是方言歌曲和其他方言艺术形式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方言保护与传播中个体主体性意识与责任不容忽视。在双语社会或多语社会环境下,方言与普通话的博弈最终会达成一种状态,即从单一的分散的语言环境向着多元化并趋于向某种语言集中的语言环境过渡。“黑撒”现象说明了保护方言重要的不是扩张其使用领域,而应从维护方言在私人领域的主导地位做起。应努力构建稳定的社会双语环境,通过提升方言区人们使用方言的自觉性,进而发展多元化语言形式共存的社会和谐,达到保护和发展方言的目的。

四、结语

“黑撒”传播是重要的文化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在当今世界中,方言承担着地域文化地位确认和地域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正如海德格尔曾说过的“方言是每个人最后的故乡”。“黑撒”证明了方言传播及其生存空间的提升与地方厚重的文化魅力息息相关,提升了人们对方言摇滚这种区域性音乐文化的认定和价值判断,为方言艺术载体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娜,任海棠.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2011(3).

[2] 王素丹.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 李雪娟.也谈“杂语”并置现象――以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为例[J].职业时空,2011(10).

[4] 杨艳.从转型期方言的变迁谈文化的转型与整合[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 刘黎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方言传播[J].广播影视研究,2006 (2) .

第10篇

【关键词】绩效工资 工作满意度 绩效工资作用机制

一、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一直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对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定义也就不尽相同。最早提出工作满意度概念的是霍桑,他与梅奥等人共同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工作者的情感影响其工作行为,而工作者的社会及心理因素才是决定工作满意度与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后,赫兹伯格、费洛姆、洛克等一些外国专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关于工作满意度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工作满意度产生于人们的工作之中,会使员工产生对本职工作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自身发展和管理效能,而且还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罗宾斯认为满意度决定了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满意度进行调查和研究,适当监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检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缺失,进而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补救,工作满意度既可以作为衡量组织管理的影响结果,还可以用来对各种组织行为进行预测。

二、绩效工资

绩效中的“绩”字在汉语中有“功业、成果、业绩”的意思,“效”字有“效果、功用、成效”的意思。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字典中的解释是“履行、成绩、性能”之意。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的前身是计件工资,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资标准和管理程序基础上的工资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绩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雇员对企业其他方面的贡献。企业支付给雇员的绩效工资虽然也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几项主要内容,但各自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的研究认为,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是评估挂钩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任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也有的研究认为,绩效工资是指通过对员工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以科学的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一种工资制度。

三、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将工作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想要找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从国内外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许多方面,综合各种证据,有的研究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三大类:外在因素如社会环境;内在因素如人格特征、性格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还有就是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各个方面因素,如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待遇公平、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等,下面就各因素进行具体的概述:

(一)社会环境

人存在于社会中,人的意识、形态、心理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国家制度、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宏观微观的经济形势、宗教等,都会对人的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作用,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人的工作满意度。

(二)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即个体差异,是指不同的人因气质、秉性、经历等的不同,对相同的事务具有不同的想法或反映;对于相同的工作,不相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满意度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有的人比较看重优厚的待遇,有的人可能认为晋升的机会是最看中的,还有的人觉得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人的性格、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如果员工的性格类型与所从事的工作很契合,其才能与特长能符合工作的需要,因而工作也能顺利的进行与胜任,因此满意度也会相应提高。

(三)工作本身

衡量工作本身包含了五个维度:

工作内容,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多样性、挑战性、自主性、交际性等各个方面以及工作内容是否有挑战性、自主性、交际范围广泛性等都影响工作满意度。在美国100多万名志愿者中,他们从事这些工作的唯一原因可能说就是他们认为这些工作本身是有意义的。尽管这些工作使复杂性低重复性高的工作,然而志愿者认为他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与满意度。

工作回报,包括物质回报(薪酬、福利等)、精神回报与评价的公正性,物质回报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经济保障,同时精神上的回报也同样重要。工作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因此能否对员工的能力和业绩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也很重要。

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场所是否安全、舒适,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是否过大、工作稳定性、是否有培训教育的机会等都影响工作满意度。

人际关系,包括组织中上下级、同级以及政治、宗教、种族环境等。上下级、同事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同时不同的政治、宗教、种族有时可能有不同的世界观,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发展前景,对工作满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人升迁机会、本企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地区发展前景。员工不仅看重当前的利益,而且会考虑将来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升迁的机会、工作是否会稳定长久。

四、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围绕着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是没有形成定论的结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五种:

(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导致工作绩效

关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绩效。早期的人际关系学派的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提高产量的基础是满足员工心理需要。Herzberg(1959)指出,部分激励因子可激发一个员工工作意愿,表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有正相关关系。Organ(1977)、Sheridan and Slocum(972)也提出类似看法,认为工作满意度会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二)工作绩效导致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20世纪60、70年代,波特和劳勒提出“绩效导致工作满意度”的观点,并建立了激励模型,提出工作绩效的不同导致所获得报酬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工作满意度。Locke(1970)认为工作满意度是被绩效所产生的,绩效本身的内在激励性会提高工作满意度。Bagozzi(1980)、Siegel and Bowen(1971)研究表明,工作绩效导致工作满意度。

(三)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交互作用

是工作满意度导致工作绩效,还是工作绩效导致工作满意度,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有的学者提出了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是交互作用这一观点。Wanous(1974)认为工作满意度分为两个维度:外在工作满意度和内在工作满意度,外在工作满意度导致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又导致内在工作满意度。Petty、McGee、Gavende(1984)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存在一定相关性。

(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是两个独立变量

A.H. Brayfield and W.H. Crocke(1955)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员工态度与工作绩效间没有必然联系,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工作绩效可能高,工作满意度低的员工工作绩效也可能高。有些学者也进行了有关试验,Wanous 对这些试验进行了总结,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也许不存在单一的正关系,甚至没有关系,通常存在4种关系组合:满意度高工作绩效低;满意度低工作绩效高;满意度和工作绩效高;满意度和工作绩效都低。

(五)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均受第三变量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关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逐渐兴起了影响变量的观点,包括中介变量论和调节变量论。

中介变量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没有直接关系,由中介变量联接而产生关系,中介变量有自尊、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目标提高、工作动机、管理中的信任、工作参与决策等等;调节变量论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有直接关系,但关系大小受到某些变量调节,调节变量有绩效工资、工龄、职业阶段、工作适应等等。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关系各种观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各种观点都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证支持,每种理论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工作绩效则是一个复杂的行为结果系统,它会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变化,由于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包含许多不同的维度,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因此,研究关键在于找到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作用机制。在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大多使用了调查问卷,使用问卷调查的数据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全面分析和认识由数据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准确性、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多种变量的各种相关中发现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之间的真实关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08).

[2]张国红,举足轻重的员工满意度调查[J],中外管理,2000,(05).

[3]张贯一,任慧军.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0).

[4]陈维政.组织行为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3).

第11篇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农村居民;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1-00783-04

对社会心态的调查和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为了更好地了解有哪些因素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心理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紧密。一项针对中国的调查也显示,分别有54.6%和66.4%的中国城镇、农村居民认为贫穷是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经济收入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个争论:即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持“绝对关系”观点者veenhoven认为,主观幸福感源自于对基本的人类需要的满意感,收入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需要,因而低收入是低主观幸福感的原因;而持“相对关系”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收入或其他资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一些相对标准的制约,如生活期望、适应水平和社会比较等,因而主观的经济满意度更能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除经济收入外,也有研究者考察了社会阶层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居民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并且社会地位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本研究探讨个体的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社会阶层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农村,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提供指导。

依据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一致性的差异,即居民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亦越强;(2)客观的经济收入越高,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3)主观经济满意度越高,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4)主观经济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超过客观的经济收入对其的预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湖南省浏阳市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11个乡镇抽取被试,计划每个乡镇抽取样本150人。根据我国农村各阶层的构成,将农村居民分为七个阶层,结合2006年浏阳市年鉴记录的各阶层常住人口比例,在各镇(乡)政府、学校、乡镇企业、自然村等机构随机抽取样本。发放问卷1588份,回收有效问卷1308份,其中男性819人,女性480人,9人性别不详;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8±12岁;农村户口888人,城镇户口420人;小学受教育程度126人,初中485人,高中331人,大专以上366人;农业劳动者437人,乡镇企业职工143人,党政机关管理人员246人,企业管理者55人,教育/科研/卫生人员204人,个体工商户129人,外出打工者94人;家庭月收入<500元149人,500~1000元348人。1000~1500元298人,1500~2000元175人。2000-3000元161人,>3000元177人。

1.2 工具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Life Scale,SWLS)包括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肯定人生道路5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同时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与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利用SWLS来测量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考虑到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分级太多不容易理解,因而采用4级计分的方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同意)。本研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本研究用“我对我家庭现在的经济收入感到满意”来测量被试的主观经济满意度。采取4级计分的方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同意)。

1.3 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人口学变量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不同年龄段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5.92,P=0.000),年龄由小到大主观幸福感得分依次为:12.1±2.6、11.3±2.3、11.8±2.5、11.9±2.5、12.3±2.2、13.6±3.0;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5.92,P=0.000),初中或技校得分最高(12.0±2.6),然后依次是高中或中专(12.0±2.5)、大专或以上(11.4±2.3)、小学(11.3±2.3);不同性别与户口所在地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

2.2 不同社会阶层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图1显示农村各社会阶层的主观幸福感由低到高依次为:教育/科研/卫生人员(10.9±2.4),外出打工者(11.1±2.6),农业劳动者(11.8±2.4),党政机关管理人员(11.9±2.2),企业管理者(12.2±3.2),乡镇企业工人(12.3±2.6),个体工商户(12.4±2.4)。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阶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F=8.629,P=0.000)。

2.3 不同客观经济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图2显示家庭收入不同的农村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F=7.033,P=0.000),其得分分别为:家庭月收入<500元11.1±2.2.500~1000元11.5±2.5,1000~1500元11.7±2.5.1500~2000元12.0±2.5,2000~3000元12.0±2.4.3000~4000元12.6±2.1,>4000元12.6±2.9。总的来

看,随着客观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呈现提高的趋势。

2.4 不同主观经济满意度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将主观经济满意度分为“对自己的经济收入非常不满意,基本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四级,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主观经济满意度的农村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205.27,P=0.000)。随着主观经济满意度的提高,主观幸福感得分依次为9.4±2.8,11.1±1.8,13.1±2.0,15.5±3.1。

2.5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主观幸福感与客观经济收入(r=0.169)、主观经济满意度(r=0.556)均呈正相关(P=0.000)。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建立了回归模型。性别、户口所在地、社会阶层是分类变量,由于分类回归分析(Categorical Regres-sion)可对分类变量进行赋值以量化分类数据,并且建立转换后数据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因此,本研究使用分类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此回归方程有意义(F=34.530,P=0.000),表1显示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等7个变量共解释约36%的主观幸福满意度的变异量,其中是否为城镇户口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对农村居民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中,性别只能解释约0.4%的生活满意度的变异量。年龄与社会阶层分别解释生活满意度约2%的变异量,客观经济收入解释其1%的变异量,主观经济满意度能解释约31%的农村居民的。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农村居民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在农村各社会阶层中,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工人的主观幸福感较强,而教育/科研/卫生人员以及外出打工者的主观幸福感较弱。这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呈现一致性的变化,其中教育、科研、卫生人员作为农村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代表,拥有最多文化资本的阶层,并且他们的经济收入在农村社会也是较高的,可是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却呈现出较低的状态;而乡镇企业的工人虽然社会地位与收入相对较低,但是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却较高。有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受社会比较与自我生活预期的影响。农村教育科研卫生人员相对来说知识层次比较高,与城市的接触也比较多,因而会对生活品质产生更高的要求,这可能是农村教育科研卫生人员主观幸福感比较低的原因。同时,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乡镇企业工人与没有固定收入的农业劳动者相比,其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可能是其主观幸福感相对较高的原因。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保;满意度;因子分析

一、文献回顾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养老需求[1]。陕西省政府于2009年9月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对新农保开展试点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如今新农保在全省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户是直接受益对象,因此农户对政策效果的评价也应该是最客观和真实的,本文就将以农户视角对陕西省新农保满意度进行研究,以期发现陕西省11地市的新农保满意度情况等。柳青瑞等(2012)通过对20省市的农户进行调查,综合分析选出新农保了解程度、个人账户了解程度、新农保信任程度、财政补贴信心、参保意愿强烈程度等9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最后表明政策信任程度、政策了解程度和缴费给付水平三个公因子对新农保满意度影响较大[2]。有关新农保影响因素的研究,黄碧丹(2012)运用Logis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参保的影响因素表明,农户的年龄、健康状况、儿女数、土地拥有数、不确定因素和新农保的制度设计等因素是影响新农保的因素,并结合厦门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对策[3]。国外的养老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4]:一是老年人的照顾方面。焦点在于谁是责任主体,一种观点认为家庭应该承担赡养责任,家庭成员供给老年人的生活资料;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是养老的主要担负者[5],RoberE.Kane的《有关照顾和支持老年人问题的国家政策比较》中阐述了政府为主要责任者的思想。本文以农民对新农保的态度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进行数据收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新农保影响因素的次序性分析,对新农保的满意度作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满意度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调查小组2014年1月所进行的《陕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户问卷》调研活动,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方法采取多级整群抽样。首先,在陕西省每个市选取1-2个县;然后在每个县抽取1个村。如延安市是黄陵县七丰村,榆林市是米脂县郭家沟和府谷县徐家湾,渭南市是大荔县新兴村,咸阳市是三原县罗李村。经实地走访陕西省10市、区的农村新农保覆盖地;最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村选取30户农户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3份,获得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为88%。样本的具体描述见表1。

(二)新农保满意度的指标选取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采取的是顾客满意度理论--ACSI模型。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消费后对消费对象和消费过程的一种个性、主观的情感反映,是顾客满意水平的量化指标。而新农保满意度是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一个主观情感反映,亦能用调查的多个观测变量进行反映,因此该理论可用来新农保满意度的研究。文本拟选择新农保满意度为因变量,指农户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偏好程度,满意赋值为“1”,不满意赋值为为“0”。根据ACSI模型,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程度因素可以分为农民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表1)。在具体操作中,在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参加新农保情况、对新农保评价以及风险偏好等20项原始变量中,根据相关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组尝试,进行淘汰,选择最适合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提取的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进行筛选、提取的公因子数目在三个以内为原则,最后选取的自变量有:新农保政策满足需求、新农保的补贴标准、新农保的待遇水平、缴费年限15年的设定、按年缴纳保费的制度、新农保捆绑的制度、经办人员的服务、政策宣传工作[6]。

三、新农保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测

在因子分析前需要对其进行适用性检验,可以利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或者KMO检验。根据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48.462,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KMO值为0.7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7]。

(二)公因子提取

对7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计算得知前三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达到68.909%,一般认为累积方差达到60%就可视为提取出主成分,本文中新农保满意度模型中可以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在选取变量之后,由因子载荷矩阵的分析得知公因子的含义模糊不清,要用方差最大正旋转法对公因子进行旋转得到因子旋转载荷矩阵(见下表)。“方差最大”就使各个变量在任一因子上的载荷都向高和低两极分化,从而使各个因子的实际意义更明确,更易于解释。经过对因子进行旋转,得到三个公因子,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就是要提取所选因子的共同因素。X1、X2和X3都是有关新农保政策,而对缴费年限、缴费时期的评价间接体现出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信任程度,因此可以命名为“政策信任”;X6和X7是新农保实施过程中直接的展现形式,呈现在农户面前的形式,农户也就可以根据这些形式来切身体会新农保的质量,因此可以命名为“感知质量”;X4和X5新农保政策的另一个展现形式,而这两个也正好顾及到农户的参保意愿,每月55元的养老金发放,农户是否会感到满意以及新农保捆绑式的缴费政策农户是否愿意,这两项都体现农户的意愿,因此用“农户意愿“来命名比较恰当。

(三)新农保满意度测量模型及分分析

在提取公因子之后,要计算尺因子得分,然后再根据权重得出满意度测量模型[8]。

四、陕西省新农保满意度排序

根据以上新农保综合满意模型,结合之前的因子得分,可以算出每个市的总得分,进而可以进行排名,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陕西省各市在新农保满意度方面的综合排名顺序,延安市、渭南市和铜川市位列三甲,而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的排名比较靠后;综合各市的经济实力而言,此排名与各市的经济排名并不一致,说明新农保的满意度并不仅仅关乎经济实力;从此次新农保研究出发,在新农保满意度综合模型中,公因子“对政策的信任程度”一项所占比重最大,对结果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第一公因子分值比较大的在最后结果中也得到了相应体现,例如延安市、渭南市,第一公因子比较小的相应的结果也小,例如商洛市。也间接反映出渭南市、延安市整体对新农保的政策比较信任,觉得15年的缴费年限合理并可以接受,按年缴费也是比较理想的缴费方式,而商洛市整体对新农保政策信任程度较低。延安市应参保902985人,已参保848372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3.95%,高于全省72.5%的参保率;收缴养老保险费8507.81万元,与结果所示相呼应。第二公因子为“感知质量——对政策的执行认可度”,表中可以看出,宝鸡市和渭南市整体得分较高,说明这两地在经办人员服务和政策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而安康市和商洛市在这两个方面则需要改进。宝鸡作为全国新农保的第一个城市试点,为新农保全国推广摸索出经验,创出“宝鸡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得到宝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并在陕西日报上进行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宣传服务到位,联合邮政储蓄,以诚挚的态度赢得好评。渭南桑树坪镇四举措稳抓新农保征缴工作,一是狠抓宣传员,通过召开基层党员干部会、群众会、院落会、悬挂横幅、刷写宣传标语、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和业务经办知识,促进新农保基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上门征缴,采取村干部包联、业务经办工作人员扎点办公、上门征缴等好多灵活征缴方式。三是规范工作程序,四是加强基金管理。桑树坪镇新农保知晓率达到98%以上,充分显示出该地区宣传工作做得到位,从桑树坪镇的新农保宣传也可以显示出得分较高的渭南市的整体水平。而安康市和商洛市都在陕南,这里经济比较不发达,分布着诸多国家级贫困县,这对新农保的政策宣传等经费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陕南地区地形比较复杂,交通不便利,这也无形中对当地新农保的宣传造成一定的困扰。第三公因子为“农户意愿”,即每月55元的养老金标准和捆绑制度两个指标,可以看出延安市和咸阳市更满意,而汉中市和商洛市则满意度较低,截止到2013年底,延安市累计为155078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金11489.33万元。汉中市经济水平较低,每月55元的标准略显不足,而榆林的经济实力比较强,相对物价水平等都比较高,则每月55元的水平对当地农民来说可能也是杯水车薪,导致满意度较低。

五、结论

根据新农保综合满意度测量模型及因子分析计算结果来看,陕西省新农保满意度主要受政策信任程度、感知质量和农户意愿三个因素影响,并且程度按照此顺序依次降低,得出陕西省11地市新农保满意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延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杨陵区、宝鸡市、西安市、榆林区、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陕西省新农保满意度存在地域性差异,关中地区整体得分较高。也就是关中地区农民对新农保的实施等满意度整体较高,而这里所指的“关中地区”不是严格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泛化的,相较于陕南和陕北而言的。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以及陕北的榆林市的整体满意度都比较低。显示出陕西省新农保满意度存在地域性差异。新农保满意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西安市和榆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是其新农保满意度排名只居于中游;杨陵区的经济总量在各市中最少,而起新农保满意度水平居中上游水平。这就显示出新农保满意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成正比,但是也存在密切关系,如陕南三市,经济发展滞后于其它省份,而新农保满意度也排名靠后。

参考文献:

[1]尤爱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柳清瑞,闫琳琳.新农保的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省市农户的问卷调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6-73.

[3]黄碧丹.农户新农保参保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厦门市试点区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2.

[4]桂丽.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经验及借鉴[J].社会保障.

[5]董理,李卢霞.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9(11):88-92.

[6]肖云,刘培森,高珊.影响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的若干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9):70-74.

[7]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