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7:2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身份置换;制度创新;公司治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由于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思想观念守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发展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长期在国有钢铁联合企业下的中小企业工作,深刻体会到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困惑。笔者所在的母公司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钢铁主业实现了升级换代,但是旗下的中小企业由于绝大多数都是为钢铁主业服务,归属于集团实业,其总资产在1个亿左右,投入相对偏低,产权进退机制不完善,历史包袱沉重,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如何克服上述不足,科学发展,努力实现集团实业和钢铁主业共同繁荣,最终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下以笔者所在企业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进行现身研讨。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前实业发展现状
随着钢铁主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架构,实业正式从钢铁主业退出,成为100%的国有独资法人。实业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与主业的关系上得到理顺,发展步入相对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18亿元增长到105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10%高于主业,资产负债率35%,基本是优质资产。
应该肯定,近年来实业伴随着钢铁主业的壮大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主业比较,实业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主要影响因素和表现为:
整体资产质量不高。虽然资产负债率较低,但多数盈利水平不高,部分实业单位仍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状态,尤其是从事辅助配套的实业单位还难以自立。
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实业销售(营业)收入中有绝大部分来自钢铁主业和集团内部市场。对钢铁主业和内部市场的依存度过高。
历史包袱沉重。实业不仅承接了大量钢铁主业分流人员就业,承担了全部的改制成本和大部分内部退养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保以外的费用,而且要承担部分社会职能。
管理机制活力不足。改革难,难改革,机制不活是实业公司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建立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实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钢铁主业来说,实业从分离独立运作时起,完全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无论从国企体制改革还是从实业自身的发展来看,都必须从制度上、尤其是产权制度进行多元化的创新。
从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企业制度创新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步:改革始于1978年,先后经历放权让利阶段、“利改税”和增强企业活力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抓大放小”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阶段、债转股阶段,至2002开始的中央企业的主辅分离和地方企业的整体改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如沈阳、武汉等在国有中小企业的制度探索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六大以后,确定了以中央和地方分别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沈阳、武汉模式得到认可并在全国推广。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2004年,湖南省正式启动“双置换”改制,出台“1+11”个文件和补充文件。
笔者所在企业的制度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按照湖南省“1+11”个文件和补充文件实施的“双置换”改制,根本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状况,形成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企业发展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从无到有;二是公司治理逐步规范,人治向法治的跨越;三是历史包袱由重到轻――人员精简,不良资产由多到少,债务由重到轻;四是资产从“全民所有”变为职工真正个人所有;五是盈利能力从弱到强――改制后5年总资产规模增长2倍多,所有者权益增加5亿多;六是体制、机制由“呆板”到“灵活”,收入分配模式更趋于多样性,发展定位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
3 国有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普遍的困惑和问题
(1)推动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
多年地方国企改革的实践表明: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痛处是利益,改到难处是人员。而我们选择的制度模式双置换――身份置换、股权置换,说到底核心问题是产权、是人员安置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融合形成的系列缺陷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因素。
(2)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主导型、改制的内生型
政府主导既是制度创新的优势,也是推进实施的软肋:政府是出资人和制度的设计者,一定程度上企业是被动的执行,制度的创新限于基本的范围内,准备上也不十分充分,改革改出很多矛盾,政府虽然为改革买单,但具体问题还得由企业自己解决。
产权置换不到位,适应竞争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小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资本结构优化力度不够,真正的外来资本少,不能彻底像“开放倒逼改革”一样使中小企业真正走向完全的市场竞争,以致中小企业改制以后的管理和机制仍然还像过去的工厂管理一样。
股权结构单一,机制不活,决策效率不高。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法人治理结构上就是两个股东,母公司平均持股46.79%,中小企业工会平均持股53.21%;股权平均分散,各中小企业均是全体职工通过职工持股会实行实际的全员持股,高级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与一般员工持股差很小,这对风险控制和经营者激励以及企业做强都是有影响的。
政府制度设计导致救助机制失衡: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本来是一种救助机制,公正的救助应该是救助弱者。按照维护基本人权、对弱者进行救助的改制原则,未必要对所有国有中小企业职工都进行补偿。当前国企改革普遍采用的是“一次性了断”的经济补偿,从现金和股权补偿这两者最主要的经济补偿方式来看,除了存量国有资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因供求关系失衡而出现变现能力外,一次性支出模式在挑战企业的即期补偿能力的同时,也不利于细水长流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耗散型资金使用方式。
4 不断完善是国有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主题
(1)改造和完善国有中小企业的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股减持。国有中小企业整体股权结构不合理,即使员工委托持股,相当程度上是资产量化补偿的,没有真正的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既不能充分优化原有的股本结构,也没有重新洗牌原有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思维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
(2)积极推动国有中小企业存量国有资产的战略合作化改组,移交社会职能。使国有中小企业资产都成为盈利的资产,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概念下的经济组织。
(3)必须把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优化股权结构和增强风险监管的重要手段,彻底解决全员持股问题。应该说职工持股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职工持股实质上是通过国有净资产的量化补偿使职工分享了企业控制权,本质是“劳动雇佣资本”,这种所有权的分散化容易导致经营者责任心和积极性的损害。
(4)必须把公司治理的完善摆在突出的位置:核心――健全董事会制度
关键词:管理创新; 校企联盟; 学习型组织
经济形势日日更新,上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下至一个企业一个人,都必须去适应生存的环境和形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刻处于主动地位,在不断的创新中得以成长。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高度融合的时代,笔者认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发现不足,并且以高瞻远瞩的眼界为企业谋发展。
一、让企业家素质在学习中提升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经营技能不断变革创新,企业家不是神仙,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固步自封只会退步,原本的智慧也会变得愚蠢。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学习,全方位提升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才能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有计划地实施企业洗脑工程,进行经营理念意识的再造,才能带领企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使企业家成为信息社会自觉的主人。很多企业家的成功事例表明,优秀的学习能力加上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出众的捕捉时机的能力,为他们带来了事业的成功。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提升企业家素质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优秀的企业家可以掌舵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优秀的企业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而企业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也要求有高素质的企业家。所以,如何学习就成为问题的关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一书,推介了一种最成功的企业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未来的组织。它是一种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往往被认为只是学校的任务,其实人的一生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圣吉正是批判了这种学习与实践的分割,主张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来诠释学习型组织的最高境界。
目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已经在全国上下推行,但推行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应该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促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学习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从而不断地从学习中受益,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企业。
1. 建立校企联盟,提高领导学习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企业管理专业,但绝大多数是为了迎合招生和就业,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很多教师其实根本没有在企业实践过,所以,讲课大多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同时,企业家绝大部分也没有系统学习过企业管理课程,凭的往往是自己对市场和企业的直觉。这两者一直以来都是割裂的,以至于我国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上成效不佳。本文认为建立校企联盟已经势在必行。让教师走进企业,让企业家走进课堂,高校和企业相得益彰,学习和实践真正融合。首先,让高校管理学教师走进企业。每个企业都必须配有高校教师管理顾问,薪酬可以自定,当然以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宜,因为教师走进企业,受益的是双方,教师在企业既是顾问也是学生。同时,让企业家走进高校。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分批去学校进修,一方面在课堂听授课,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课下讨论和讲座,将课堂的知识和实践的体会进行对比,使双方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真谛。这两个过程可以同时进行,正好可以弥补人员的空缺。建立校企联盟,应该作为一项制度,由相关部门督促其实施,原则上以校企自由结合为宜,相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干预。也许在刚开始的时候,双方会有些不适应,毕竟新的岗位新的环境,但如果可以坚持下去,我们相信,这样一种双赢的联盟一定会受到高校和企业的欢迎,并且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 培养企业的整体学习氛围
建立校企联盟,更多的是给企业的领导阶层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而企业的员工也不能放松学习。无论员工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都是必要的。绝大多数员工习惯于受雇的角色,被动地进行工作,只为每月生活所用的薪酬。管理大师德鲁克倡导让每个员工都能拥有主人翁的姿态,针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进步。而这就需要在企业中培养整体的学习氛围,让员工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胜任每天的工作,否则就会落后,甚至遭到淘汰。企业应该就此开展一定的活动,比如:不定期地开展技能大赛或知识竞赛,让大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别人的差距;经常聚餐,在饭桌上讨论工作相互借鉴,这种做法并不是建议大家铺张浪费,因为有时候饭桌上的气氛比会议室更融洽,更有利于大家理解领导的意图;也可以组织大家外出等。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增加企业的团体凝聚力,并在活动中逐步培养企业整体的学习氛围,让大家都认识到学习是个人进步、企业成长的源动力。
二、让企业在先进管理中成长
1. 企业由投机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基于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有效协调企业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身的经验运作所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德 鲁克指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还是机会导向,战略趋同化严重。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发展战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战略制胜将成为民营企业未来分化的主要驱动力。
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创业阶段,民营企业战略目标就是找准市场切入点,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并依靠自己的产品积累到第一笔财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创业成功之后,企业战略重点则应主要放在巩固既有产品与服务市场、开拓新的产品与服务市场,以客户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企业经过了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企业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民营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方案,但还不足以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战略的成功实施还有赖于民营企业中组织结构、企业领导、企业文化和资源分配的调整,从而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
2. 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导企业管理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而知识的承载者正是企业中的人。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它追求的是管理活动的人性化。从管理的角度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以此来丰富、补充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实行“仁治”以安民。儒家认为,民为国之本。这种思想运用到企业中,就是先要做到“尊人”, 再要做到“安人”。其次,在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的环境。再次,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儒家把用贤看成是兴亡成败的关键,现代的企业管理同样也是如此。一流人才经营一流的企业,二流人才只能经营出二流企业。
三、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要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即要从过去的增量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存量型的增长方式。所谓存量型的增长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挖掘企业内部资源,获得企业的成长,这就需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1) 选择恰当的自主创新方式。自主创新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原始创新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多,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特别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依靠原始创新发展企业产品,难度较大。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企业。集成创新指的是选择具有极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大力促进多种相关技术的综合集成。模仿再创新,即二次创新,二次创新的模式包括模仿创新,即“干中学”;创造性模仿,即对已有技术结构与引进技术结构的相互适应和融合;改进型创新,即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2) 选择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的技术创新。企业应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技术项目选择和创新,否则会收益甚微,并且会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很大,企业有时候会采取权宜之计来降低这种风险。比如减少长期研发项目投资,在新产品迅速上市方面增加投入;会搁置长期项目,转向回报快的项目。虽然加快创新速度,取得快速的、有可衡量的结果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公司如果过于看重短期成效,就会限制自己在突破性创新方面的潜力,最后只能进行渐进式的技术项目选择。
(3) 发挥资金、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经验表明,凡是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投入的力度较大。对于经济实力不是特别雄厚的企业,在开始阶段,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企业在增加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采取不断递增的办法;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使技术创新的成果,尽快转化为市场上需求的产品,从而尽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进入一个“投入—技术效果—经济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伊迪斯·彭罗斯。 企业成长理论[M]。 赵晓,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亚。 民营企业管理概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美]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M]。 齐若兰,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 赵曙明,成思危。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若冰。 河南民营企业现状及发展探讨[J]。 消费导刊,2006(11)。
[7] 戴承欢。 试论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5)。
【关键词】铁路系统机制改革;深化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铁路管理机制也在不断改进,如何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学习《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我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加深了理解,坚定了信心,开拓了思路。下面,我就运用学到的理论,联系铁路企业的实际,紧紧围绕如何在铁路内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目标,深化铁路企业改革,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观点。
一、深化铁路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制度作为微观经济体制是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国家对企业制度的选择,主要考虑这种微观体制是否能使整个经济体制运行更有效率。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制度,这个企业制度不是传统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制度,而是现代企业制度。那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以后形势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内涵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党的以来,我国对包括铁路在内的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尝试。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三个阶段。随之实施了五大步骤,即扩大企业自、经济责任制、利改税和税利分流、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化,特别是通过三大阶段和五大步骤的实施,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扩大企业自的改革和经济责任制的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显著。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目前我们铁路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化改革,我们既不能满足现状,更不能止步不前,我们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为建立铁路现代企业制度付出更大的努力。显而易见,深化铁路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改变铁路企业现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紧密联系铁路实际,在铁路内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铁路企业要建立起符合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特征与内涵和我国铁路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制度,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提高对铁路企业改革目标的认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新体制,必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新机制,也必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孕育生成。因此,铁路企业改革的目标应当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进一步明确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铁路新的管理体制奠定基础。传统的铁路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色彩最强的“政企合一”、“大一统”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以路局制企业制度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指标由铁道部按照指令性计划统一下达,运输收入由铁道部统收统支,物资由铁道部统购统配,经营效果由铁道部统负盈亏,铁路局及其下设单位没有经营自,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历史上这种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曾经在组织运输生产,保证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市场需要作出资源配置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和劳动者缺乏改善经营、降低成本、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经营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
3、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做法
首先要明确核心。要探索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从何处入手,重点是什么,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应该首先弄清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清晰产权关系为基础和特征的。法人制度是产权清晰的保证,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显而易见,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主要体现在财产最终归谁所有、由谁实际占有、谁来使用、谁享受收益、归谁处置等财产中的一系列权利关系,是多种层次权利关系的总和。
其次要进行试点启示。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试点工作始于1994年。先后有大连分局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广深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贵阳车辆厂改制为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改组为企业集团,撤消全路的所有分局设置等。综观近年来铁路企业改革,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有的运作规范,取得成效显著,给我们很大启示,使我们增强了信心。有的尚未达到预期目的,有的因种种原因最终放弃,但却在建立法人治理、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市场营销等方面,从正反两方面为我们铁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一些经验,提示出制约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没解决好,这说明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抓住和围绕建立企业产权制度这个核心,深化改革,并以此为基础,搞好铁路企业内部一系列改革,以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再次要确定走向。通过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及其重要意义,结合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给予我们的启示,我认为研究和探索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坚持紧紧抓住建立企业产权制度这个核心,以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对整个铁路运输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探索,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选择最佳方案。
三、在深化铁路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至少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解放解放。2、坚持用系统论指导改革。3、坚持扭住发展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4、坚持做好稳定工作。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改革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体制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方向目标,进一步搞好铁路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实现铁路发展的新跨越!
关键词:用地保护;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土地资产评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得到体现。党提出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又与土地资产管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企业的改革就有可能陷入僵局。因此,转换经营机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土地资产管理,就成为当前改革中一个重要问题。铁路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铁路用地)在铁路建设、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铁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调整现有土地产权关系是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铁路企业土地资产属国家所有。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铁路没有作为独立法人经济实体应拥有的法人产权。政府对具有特殊商品属性的土地产权的应得利益也o权界定。铁路需要土地,行政划拨,无偿使用。既不需要为使用土地付出租金,也不需要对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承担责任。特别是铁路内部的某些单位,不经批准对国有土地资产随意处置和非法转让,使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之一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与我们现在正在推进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推向市场。土地作为资产的重要表现就是土地构成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发育完善、管理有序的土地市场。也就是作为资产的土地进入市场,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分配。
(三)是保护国有土地资产权益,实现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要求
对非运输企业占用的铁路土地,经过评估,铁路运输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资产价值后,转为股份企业的股份,并以土地投入转为对股份制企业的出资权利。按照“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公享,风险公担”的原则监控土地资产。也可通过土地租赁,一次性或分期收取土地租金,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
(四)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需要:
人多地少,土地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资产纳入股份制经营,运用土地资产股权、租金等经济杠杆对土地的利用与分配进行制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二、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土地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严格进行土地资产研究评估:
改制或新设的股份制企业,都必须对土地资产进行科学评估。这是保障股份制企业土地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评估时,要按企业土地使用权现状,根据土地评估的要求和当时市场地价标准,评价出土地现实市场价格。
(二)依法进行土地产权界定:
土地产权即土地财产所有权,使用财产权人在法律范围内对土地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目前内地股份制企业土地产权主要划分为国家股或企业股。这两种产权的界定,取决于企业用地的获取方式极其支付土地使用费来源。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如果铁路企业向国家缴纳了土地出让金,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一定年期的地租收入。所以这类土地使用权及其相关权益一般应归企业所有。土地股本为企业所有。如果国家通过行政划拨方式把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企业,这意味着国家作为所有人,没有体现其应得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中这种土地产权应归国家。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以那种方式获得的土地,都有一个土地资产增值问题。这个增值部分既有国家对区域的投入,也有铁路企业在进行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投入。这样在处理增值部分的土地资产时,要从协调国家和铁路企业两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由国家和铁路企业共享。这样,既体现国家所有权利益,又适当地照顾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三)认真选择土地资产供应方式:
对铁路内部已实行股份制企业的供地方式,应该放在培育土地大市场的趋势下来实施,使改制后的企业产权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一同在新体制下的土地市场中运行。对一次清出让金有困难的,根据企业承受能力,可以协调地方土地管理部门采取一次出让、分期付款或分批出让、定期付款、挂帐处理或实行年租制等办法来解决。这样既适合经济承受能力,也是一般企业愿意接受的。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都有待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讨研究。既要保证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又要保证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国家土地所有权不受侵犯。从而使国家和企业从土地资产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三、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评估与资产处置管理:
(一)国有资产处置的方式:(1)土地出让;(2)土地租赁;(3)土地作价出资;(4)授权经营方式;(5)保留划拨方式。
(二)地价评估管理: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使用权除保留划拨用地方式外,采取其他方式处置的,必须进行地价评估。企业应委托具有相应土地估价资格的机构进行地价评估。
四、土地估价是估价人员依据土地估价的原则和方法
一、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
(一)调查目的:
反映规模以下工业的基本总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二)调查范围:
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经营工业单位。
(三)调查内容:
包括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详细名称、地址、企业法人代码、登记注册类型、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等;个体经营工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等。
(四)调查方式: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要求,将规模以下工业总体划分成两个子总体,即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经营工业单位。对调查总体中有企业名录库的部分采用目录抽样,没有企业名录库的部分采用整群抽样。
(五)调查频率:
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
二、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
(一)调查目的:
全面反映企业集团发展情况,为国家组织与指导企业集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咨询建议,满足国家宏观管理需要。
(二)统计范围:
1.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
2.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集团;
3.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集团。
4.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
5.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以上的其他各类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内部统计范围包括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在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资子公司、绝对控股子公司和相对控股子公司。
(三)调查内容:
包括统计报表和调查问卷两部分。统计报表内容分为五类:一是反映企业集团概况和母公司情况的基本属性指标;二是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的指标;三是反映企业集团劳动工资的指标;四是反映特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指标;五是反映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企业集团不能用统计指标量化的改革和发展情况与问题。
(四)报送渠道与方式: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由母公司统一编制报表,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集团,中央企工委管理企业集团中的非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以及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以上的其他各类企业集团,统一由母公司编制报表,直接上报企业集团所在省(区、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再由各省(区、市)企业调查队审核、录入后,以电子邮件远程传输方式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
(五)调查频率:
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半年报。
三、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报表制度
(一)调查目的:
系统反映和深入研究我国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情况。
(二)统计范围:
1.国家重点企业(包括520户和重组为集团公司的原512户国家重点企业);
2.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企业;
4.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百户试点企业;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试点企业;
6.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即核心企业)。
(三)调查内容:
包括统计报表和调查问卷两部分。统计报表的内容分为四类:一是反映企业概况的基本属性指标;二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三是反映企业劳动工资的指标;四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指标。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情况和问题。
(四)报送渠道与方式:
被调查企业直接报送所在省(区、市)的企业调查队,各省(区、市)的企业调查队负责审核、录入,并以OPENMAIL或远程传输方式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
(五)调查频率:
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半年报。
四、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编制景气指数;及时、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建议,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二)调查范围:
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
(三)调查对象:
上述调查范围内被抽中的法人企业及其负责人以及依照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的产业活动单位及其负责人。
(四)调查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法人单位名称、法人单位代码、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企业规模、所在行业代码、上年主营业务收入等;
2.企业家对本行业景气状况的判断与预计;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房地产业逐渐火爆,由此催生出建筑行业的巨大发展。当前形势下,建筑企业虽然商机很多,但是所面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好的项目管理手段和措施是保证企业顺利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武器。建筑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切实按项目法施工,真正使企业的项目部成为责任成本的控制管理中心,同时必须进一步更新工程项目的管理理念,切实解决在项目管理上的体制性和机制,大力推进工程管理创新,增强项目管理活力,使之与企业经营规模相适应,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1建筑企业内部的制度改进
1.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条件。
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市场条件。施工项目既是产品,同样也是商品。施工项目的生产、销售都离不开市场施工项目管理,其必须以市场为“舞台”。所以施工项目管理是市场化的管理,而市场则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环境与条件。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又是市场的基本经济细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可以搞活企业、规范企业行为,又可以使企业按照市场法则运行。
⑵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产权主体社会化、多元化,并使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企业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时,要求政企分开、两层分离,按照项目的特点组建项目经理部。如果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也就不能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也就没有真正的自,那么也就无法进行项目管理。
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有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施工管理制度等,用以调节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和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与动态组合的项目管理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尽量地实现生产力标准的要求。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为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制度上的条件。
1.2推进建筑业企业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一般应按照项目管理层、经营决策层、作业层三个层次进行。项目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以及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经营决策层则应当提高效率、精简机构,保证决策、协调、指导、监督、服务等职能的履行,同时还得保持资源的合理分布与有序流动。作业层既可以面向社会,也可以面向企业,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并逐步向小型化、专业化企业方向发展,形成形式多样、机制灵活、适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新型企业组织形态。
2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建设
优化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由于企业的资源具有有限性,所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无疑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是否符合科学要求,也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的质量、进度、效益、安全。故优化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也就成为加强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之一了。
许多大型施工企业都配有完善的钢筋加工厂、周转材料租赁站、材料采购公司、运输车队、机械租赁站等后勤保障部门,这种做法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时期,为施工现场的资源供应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但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下,这些部门大部分都已经失去了其建立初期的作用,而成为建筑企业内部垄断市场的制造者。由于企业内部实行行政定价,导致项目部在机械租赁、周转材料甚至一些低值易耗品上的投入均大于市场应有的价值。
从目前的市场实际情况来看,建筑企业应当把各自内部的这种二级单位推向市场,让他们也参与市场竞争。当内部单位的价格与市场相同或略高于市场价格时,项目部此时应当选择内部单位。这样一来,既可以使项目成本开支得到改善,也可以使企业的二级单位进行市场化的改造,这样对各方都有利。
要如何配置社会资源才最有效率,市场与计划都是方式之一。经事实证明市场比计划更有效率。对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市场配置与行政配置也都是方式之一。但行政配置的效率肯定不会优于市场化配置,因为只有进行了市场化配置才能够真正实现按照个人利益办事,故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就成为企业进行微观管理的必然规律。
3内部供应链的改造及供应商管理
破解建筑业各种资源消耗与流失的手段就是能像流通企业那样,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将配置资源的视觉由内部扩展到外部,为企业扩大与强化主营业务提供市场分析的新思路。但与传统资源配置与采购方式不同的是,总承包企业与项目经理应当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项目合同手续尽量简化,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供应商作为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都应当提供均等的机会。这样一方面既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够控制采购成本,进而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
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能否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做到“知己知彼”,当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信息途径之一。
以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为基础,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要始终贯穿“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作为项目采购管理的一部分。
4改变企业职能部门片面管理的思路
企业只有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所以,只有通过建立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与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才可能尽量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可能保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目前都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自己的企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企业当前仍然还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各利益主体责、利、权关系不明确等等许多问题。由此可见,促进企业内部各个下级单位之间的和谐,也就是要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公司与工程项目部之间、机关与工程项目部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也要协调合作,和睦相处。因为不同部门之间仅仅是职责分工不同,各自的目标都是促进企业发展。所以要积极促进公司机关和工程项目部之中的物资、计划、财务、工程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互相协调,从而实现各职能部门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要想理顺企业同项目部之间的关系,就应该照按市场化的要求,将企业对项目部的管理重心转移到对项目部的监控上来。企业应在对项目经理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对项目部进行管理和控制,否则企业对项目部的监控将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徒增管理费用,甚至会妨碍项目的正常施工。
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要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项目、配置资源、调控管理,而不是依靠行政的手段来管理项目。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市场意识,用市场的方法来运作工程项目,用市场的手段来管理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吴少平.现代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7-37
[2]毛鹤琴.建筑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39-348
关键词: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发展趋势;现代大学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85-04
本文探讨的高校科技产业主要指那些具有高校背景,依托高校高科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高校独资、控股或参股的高科技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科技产业相关问题也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近年来由扩招引起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跟不上、学生就业情况不佳等一系列新问题分散了公众较多的注意力,使得高校产业发展问题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主要热点。高校科技产业经过这几年相对平稳的发展和沉淀后,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来探讨其发展趋势,恰到好处。
一、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要回顾一下我国高校科技产业产生的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很少有直接去创办高校科技产业的,即使有的曾经创办过,但也是很快就淡出,由企业自行经营了。因为,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大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力量非常强大,除了依靠自身研发以外,也有能力消化和吸收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自身需要。但是,我国国情不同,最初我国的科研和企业区分是很明显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主要负责科研,不参与企业行为,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企业科研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科研能力很低,主要是简单的生产和加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高校的科研支持,高校的确也有“为社会服务”这样的第三职能;而高校的科研成果需要转化,其办学也经常遭遇经费不足的尴尬,需要拓展经费来源空间,基于双方面的需要,高校科技产业应运而生。可以说,高校科技产业是在我国特殊阶段科研成果转化困难情况下的特殊产物,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来兴办科技产业是我国的独创。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国家政策支持和不断提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尿激酶产品投向市场,同时借助日商大量需求的契机,打开了尿激酶产品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单一的经济结构中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高校科技产业,南京大学也因此被誉为“校办产业的先驱者”。[1]1985年中央相继《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校校办企业由此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少部分拥有科技含量的校办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科技型企业。198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改革的若干规定》,1988年国家教委、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局又联合《关于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对高校科技产业为社会服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资金、人员、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高校开始兴办科技产业。
1991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决定》,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鼓励创办高校科技产业。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各高校领导都很重视,高校科技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校科技企业,如北大方正。 [2]之后几年,国家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揭开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使得高校科技产业的高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科技产业进入了由无序到有序的快速发展阶段。
政策的支持的确对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也正是因为政策的支持,使得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过于膨胀,很多高校不管自身实力如何,盲目兴办科技产业,甚至是试图通过兴办科技产业来打响学校知名度。高校科技产业的弊端也在盲目扩张的情况下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提出试点工作主要目标是: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撤出机制,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指导意见》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01年以来,以《指导意见》为原则,一些高等院校反思自己创办高校科技产业的风雨历程,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总结,加快了高校科技产业理论的形成。[3]
2005年7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下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对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了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高校科技产业组织理论,使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组织形式趋于和谐。[3] 周济部长也在这次会议指出,要“尽快在高校企业中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型的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高校投资和经营活动,规避学校风险,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化新路”。至此,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高校科技产业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进入了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
二、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
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要求
高校科技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它既弥补了企业科研能力弱的缺点,又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成果转化,发挥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同时有效缓解了高校办学经费困难的情况,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不少问题,比如部分高校盲目跟风兴办科技产业,结果却是管理混乱,赢利较少,反而给学校带来不少麻烦;再比如,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高校科技企业的总体实力、竞争力以及发展差距非常明显。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高校科技产业就那么几个,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产值、利润和社会贡献占到了全国高校科技企业指标总额的绝大部分。此外,高校科技产业的存在也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潜在风险。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先进的制度形式,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建构再一次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高校科技产业的管理体制也必然得顺应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在此,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谈谈他们对高校科技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会计机构;会计管理模式;会计管理体系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管理 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有23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来-看,巴林银行破产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巴林银行内控管理不健全或者说执行力不够才是导致该银行破产的核心。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单纯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能完全防范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大多企业经营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正当行为时有发生,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经济法规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人为的损失浪费严重,不少单位效率、效益低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内部控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相当一部分单位的管理者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认识也不全面,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者将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流于形式。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企业面临严竣挑战,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客观上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严格实施内部控制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法规对企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企业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防范经营风险的迫切需要。从中国内部审计网了解到:财政部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拟3 5年内建立控制制度体系,我国内控体系建设始于2004年底。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初步勾勒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原则框架,并于2006年7月开始全面起草征求意见稿。同月,财政部发起设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国际资本市场也大力强化内部控制,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在政企关系、企业制度环境等一系列方面都要进行重大的变革。特别是要加强和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这不仅对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企业内部改善管理,加强业务活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是系统化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要融入企业的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成为企业管理内在的、核心的部分。既发挥控制作用,又具有协调和促进的功能。总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更是新时代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起积极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地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相反,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能使市场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有煤矿企业和化工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虽然经过几次变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骨子里根深蒂同的一些观念是很难打破,这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立稳脚跟,首先。我们得从制度人手,打破以前的思想僵局,建立与市场经济与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逐步向风险控制发展。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3:对企业实施外部监管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会计问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加快,再加上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既有开放向和自主性,还有很强的包容性。作为市场经济主要参与者的企业,要是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是企业的命脉,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所谓企业会计制度,就是对企业的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而且企业的日常花销和核算都得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规范,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在国家统一的会计规范下制定一些适合自身的会计规则和方法程序,形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一、会计改革的基本要求
会计工作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制度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协调一致,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把改革的目的明确,明确真实规范的方向。其中会计制度是企业制度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会计制度必须与企业制度保持一致,才能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首先会计制度得明确企业产权,保证投资者地位平等,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对投资者进行有效监督。其次要改变传统的会计理念,适应市场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要优化财务报表的功能,转化并体现出会计的社会服务职能。最后改革要本着真实、有效、规范的原则进行,因为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会涉及到商业机密和经济的发展,如有掺假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改革路径
(一)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要进行企业的改革,执行者肯定是工作人员。而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进行会计改革,与之密切相关的肯定是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要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来适应会计改革之路。实际上会计资格证书的准入标准比较宽松,使得会计队伍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再加上深受传统会计观念的影响,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进行正规培训,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进行会计改革。
(二)内部牵制制度
会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经济走向和经济机密,所以需要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从而优化会计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内部牵制制度应该以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财分离、账务分离为原则,权责明确、落实到每个人。对于统计、出纳等岗位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进行轮岗制度或者定期检查长期监督。
(三)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特征同时也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明确,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能够更好地促进会计工作的良好_展。而且可以根据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和工作量以及工作繁简程度不同,同时考虑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不同,针对不同的个人情况安排不同的岗位,还可以进行轮岗,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对会计人员的工作也要进行考核,保证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完善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部门
随着企业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加快,审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进入规范化轨道,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受管理层的约束,能够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工作,加强工作效率,维护企业利益。并且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素质,制定监督评估体制进行长期监督定期评估,鼓励审计和财务人员认真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还可以经常进行开会交流,使得审计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促进企业发展为宗旨,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营造一个和谐企业人文环境。所以要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促进企业发展。
(五)承担社会责任
会计,从社会的角度对受托经济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计量与报告,以增强受托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观念,不断提高社会性效益。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多关注职工的工资待遇和同工同酬情况;维护消费者权益,对企业的经济严格把关;维护政府的利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积极向国家纳税,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事业做出贡献;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多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为老百姓做实事,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会计与企业制度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方面,一种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会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理论自身的发展也会有助于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发展。所以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改革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2,14:238.
[2]刘珊珊.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关键词] 电力 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性
1.成本控制的基本含义。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的管理行为。
2.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级电力公司目前采取对市级供电企业下达成本、利润指标的管理方式,所以成本控制是我们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
(1)成本控制是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是增加利润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利润增加;在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利润更快地增长;在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有效的控制利润的下降。
(2)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增加企业对压力的承受力。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原材料价格上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毁损造成的成本增加等。特别是今年抗冰抢险和抗震救灾以及近期国家两次对上网电价进行上调,而销售电价暂不联动,对供电企业的利润产生的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企业要想在压力中寻找生存及发展的机会,降低成本是最有成效的一项选择。降低成本可以降低保本点,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3)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企业只有在有了稳固的经营基础后,才能有力量寻求新的发展,采用降低成本的方法,可以在降低费用的同时扩大销售,实现利润的积累。
二、现代企业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之相适应。国家一直在不断深入地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作为我国电力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电力企业,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以求在改革中生存、发展。
1.企业领导应把加强成本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是从投入到产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各级管理人员是否能认真、负责地履行成本管理的职责义务,依赖于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领导要有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必须切实可行;要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并以其效果自省其工作业绩。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效益为中心。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各种规章制度时,都必须考虑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3.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多样化决定成本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地市级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组织形式,设定成本管理系统,并在实际运作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
4.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成本管理领域越宽,这就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成本管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地方电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更新观念,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以满足企业发展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1.以效益为中心,加大成本管理力度。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要摒弃那种只求产量、不计消耗,只图投入、不问产出的思想,遵循成本最低化原则,从电力项目的立项到建设生产、至电力产品的销售等各环节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2.建立目标成本管理责任制,推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能否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好(包括服务)、价格低的电力商品。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职工去完成,必须将目标成本分解到每一个具体项目、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每一个职工,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完成既定成本目标。企业领导应作为成本管理的责任人,对成本管理过程和结果负责。
3.企政、企事分离,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地方电力企业虽属行业垂直管理,但与地方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承担了部分社会公益性支出,难以准确计量、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地方电力行业应实行企政、企事分离,使企业围绕自己的生存发展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强化自身的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must strictly the qualit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基本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力度不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时而发生,这不仅给国家的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给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不受到损失。
一、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
(一)施工企业法律意识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二)建筑材料、构配件及相关工程用品的质量不过关建筑材料、构配件及相关工程用品是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建筑质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及建筑装饰装潢材料及其制品的开发,导致人们对建筑消费需求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正确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材料、构配件及工程用品的质量规格、性能特性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标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
(三)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及人员素质落后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业主素质较低和行为不规范。项目法人或业主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重大,有什么样的业主就会有什么样的工程。此外,施工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现代企业制度是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进而使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的项目管理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最优地实现生产为标准的要求。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市场条件,施工项目是产品,也是商品。施工项目管理要以市场为“舞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搞活企业,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进行,让市场在企业资源配置上起基础作用。(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使资产的所有者和资产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企业可以按项目的特点建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可以按合同要求独立地实现各项目标。三、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一)结构工程重点部位质量控制措施1、板面标高控制措施
对工程单层面积较大或长条形混凝土板面标高不易控制,为了确保其施工质量,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在浇注区段周围引测楼层标高基准线,其引测点数量应便于控制楼面水平。(2)在浇好混凝土前,钢筋须用纵横@1000的马凳铁点焊固定,保证钢筋的有效位置。并以此作为控制反面平整的初始依据。(3)为便于混凝土浇筑时板面水平控制,采用100×100同强度混凝土块按@2000进行布点控制。(4)混凝土浇筑时须采用水准仪进行跟班抄平。(5)板面抹光时,必须用2m靠尺随时进行板面平整度检查,发现不平处即时补填混凝土,并压实平整。(6)在混凝土初凝前须进行二次板面平整度检查,并最终检查调整板面平整度。2、梁柱节点细部处理措施梁柱节点是框架结构中重要的部位,该部位作为结构传力、手工劳动集中点,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质量保证:(1)钢筋工程施工。该部位钢筋密集,不便钢筋施工,同时该部位箍筋对于保证框架结构的受力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施工中要提高施工人员对该节点施工的重要性,施工方法采取在梁绑扎后,再穿入两个开口箍对拼搭焊成堵塞箍的方法解决。(2)梁柱节点的模板处理。梁柱接头模板处理,是梁柱节点混凝土成型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造成梁柱节点缩颈或爆模的质量通病,因此,工程方柱、梁模板均采用九层涂塑胶合板,据节点实际尺寸进行下料,以保证其断面。浇筑节点混凝土时,应将节点部位清理干净,同时用水冲洗干净,保持湿润。如钢筋过密时采取同标号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振捣棒头改用片式,并加强振捣。节点应加强养护,保湿养护不少于14昼夜,以防混凝土开裂。
3、混凝土防开裂技术措施:模板及支撑系统,必须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规范进行设计、计算,纳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经批准后实施。模板拆除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及GB50204-2002的规定。特别注意当混凝土强度较低时,不可在结构板面上施加荷载。浇筑后应注意:混凝土表层在初凝之前必须进行二次收光压实,以增强混凝土表面抗裂能力,减少表面干裂缝。湖南夏季气温高,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极快。因此,浇筑后须立即覆盖薄膜保湿,6h后,12h内即可浇水养护,早期浇水不得冲刷混凝土表面。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4、加强验收工作施工质量的控制,不能忽视对材料质量的把关,优质的建筑产品来源于质优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从地材(砖、灰、砂、石)到三大材(水泥、钢材、木材)及装饰材料、卫生器具等,要提品出厂合格证及现场取样检验报告。坚持“选好不选次”的原则,切实抓好材料的进货、验收、保管、试验工作。在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进场验收时,不仅要进行其外观检查,而且还要检查其质量保证书和复检数据,符合质量要求的方可验收入库或进场使用。工程竣工验收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建设资金转化为使用价值的重要环节,是全面考察投资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
四、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这一阶段是工程项目由建设转入使用或投产的标志;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必要环节;是保证合同任务全面完成、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最后把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纠正和查处项目法人将未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工程交付使用的违法行为,通过层层验收把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落实。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要按照《施工期及竣工交验期成品防护程序》的要求,做好成品的防护工作,防止成品损坏和污染。在项目完成最终检验并达到质量综合评定等级的基础上,由项目经理提出《竣工报告》,申请验收。验收交付后,要认真将施工过程形成的工程技术资料和质量记录收集、整理、编目、立卷、归档,由项目经理写出《施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