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教育论文

初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21 11:5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理智教育探寻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总之,初中生的理智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漫长的历程,需要每一个关注这方面教育的教师,互相交流探索,共同努力,使这一新教育行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并能长期坚持下去。

第2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含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指以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优化教育课程中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的一门适应时展的课程。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另一类为信息技术课程。它们研究的对象有所区别: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所需课程领域,为其他课程服务,如PPT、绘图软件等;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概论等一系列课程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一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对师生双边活动的效果进行合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性质

1)技术性。适应时展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10.3969/j.issn.1671-489X.2014.17.083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的研究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其大部分都含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数据。例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计算机数据编程、软件开发的内容等,这些内容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2)基础性。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为基础,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应用却很广泛。基础性体现在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这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逐渐开始在网上进行聊天、购物等,这些都慢慢成为一种主要的人们生活的方式。

3)层次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也不完全相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对教学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分层教学。例如:七年级与九年级在教材编写中,有所侧重,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

4)实践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适当渗透一定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的实践环节。例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中的某一软件时,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够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性能,光凭理论是无法了解软件的全部信息的。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及其理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内容、实施策略与方法、评价方案、理念、结构、目标、标准等一系列内容。从各个环节进行开发,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形成每校不同的开发理论与实践体系。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如下。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初中生的飞学习基础与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围绕学生兴趣的激发,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对信息技术市场中的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化,进行一个合理的预测,找准开发的切入点,既符合学生学情,也符合社会对信息发展的要求。设定可行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仅要考虑目标的难度与先进性,还要符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的实际,要确保目标的可行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编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一系列方式进行表达,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要多样化,如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开展教学实验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推广的前期,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质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完善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规范,评价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验结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结果,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合理的完善。

3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育方法、内容以及实践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利用通信技术对一些问题、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教材和课程开发的学习,应当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对其他学科课程进行学习,学会选择对于自身学习有帮助的信息资源,提升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技能。例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的操作、简单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通过对每个知识块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设立可以开展相关活动的课题。在解决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加工处理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信息媒体技术对课题学习结果进行发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初中其他学科课程,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难点在于实践,通过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实践的质量,这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需要对实践的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利用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有效的完善,边实践,边总结。比如,某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网络信息平台这一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一门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课程,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对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环境进行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对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信息数据进行传输与交流,体验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共享。

4结语

第3篇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即教育观念,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

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的新观念不能只是社会舆论,只是教育家、教科书等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而是应该倡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使这些现代教育观念逐渐被教师理解和接受,在感悟中逐步内化,并在实际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切实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承担着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的任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新课程观下,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发展各种能力、培养科学品质。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物理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目标实施。因此,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否则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制约着物理教育目标实施的质量。

这样在新课程观下,对物理教师就比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必须敬业、勤业、乐业、热爱教育事业;2、要有系统、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知识;3、要有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的知识;4、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5、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维护者;是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物理学对初中生来说是启蒙课,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新课程要求教育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的智能得以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生动的实例和充分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并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物理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3)促进学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应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去教育、影响学生。如通过“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热机”等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阅读材料”,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对中国古代物理学巨大成就的客观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灵健康发展。

(四)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教学教到最后我们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崔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自我学习。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决和应付的。为此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这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所以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行为的变化:①是尊重、赞赏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以及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②是帮助、引导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和引导。③是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有价值的问题是与“学生学会学习”密切相关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和将研究成果用于改进教学”的问题。④是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社区人员的合作是新课程对教师行为变化的突出要求。

第4篇

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一、提高班主任的个人修养

德育教育并不是单方面的道德层面上的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较多的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只是将其简单的归纳为道德认识上的对错,并不知道道德认识只是思想层面上的内容,一切德育教育都是以行为为最终目的,教师本身的生活行为方式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感悟,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要求。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其工作往往是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初中生处于心理和身体的综合发展阶段,他们接触的人群往往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活和人生观念。班主任的自身的行为和素质通常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和目标,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人们之间行为或者是习惯互相影响的典范。班主任的行为和品格往往会让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在教育中,更多的班主任还是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们不赌博、不喝酒,也很少在学生面前抽烟。平时也因为班级管理的事情常常忙里忙外,身心疲惫。学校有这样的教师也是教育发展的典范。但是还有一些班主任难以约束自身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室里抽烟,烟头随便扔,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为了加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效果,其本身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做到温文尔雅,说话有涵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好的表率。

二、改变不平等的教学管理观念

现代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常见的行为,一些教师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备受关注,而对一些成绩比较平淡或者是较差的学生不怎么去关注,学生的小错误教师会快速的原谅,但是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时就会不断批评。例如,在教学管理中,班主任会对一些翻墙上网的优等生闭口不谈,在他们眼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置于首位的,比道德更为重要,这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利益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和教师的薪资挂钩,班级排名对于一个教师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犯错时应该一视同仁,并且对自身的行为时刻进行内省。教师的本职在于教育育人,无论是教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对学生充满爱意。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接受者,需要对其主观能动性很好的进行发挥。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不是简单化或者是机械化的讲解,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班主任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尊重,不要对学生的一些行为或者是观点一概否定。班主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犯错也应该知错就改,不摆架子,不搞专利,能够学会进行自我批评和教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亲近感,同时也给学生做了榜样,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也会学着去改正。此外,班主任在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言传教学方式,以身教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得到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时候举行走访社区,慰问老人的活动,从班主任自身做起,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留守儿童多多沟通交流,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

三、把握德育教育热点,利用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劳动热情,应该开展我爱劳动的活动,在劳动节时带领学生去植树,让学生多多运动,自己动手植树的过程中能顾让他们学会爱护植物。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清洁社区的活动,不仅能够让他们的心智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理解清洁工人的辛苦,使他们能够发自内心的爱护环境。为了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每个学生的德育基础进行跟踪考察,从而保障学生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素养。班主任应该教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逐渐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但是很少有人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所以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学会感恩,例如,在晚上睡觉之前可以给父母洗脚,感谢他们每天的辛苦劳动换来我们幸福的生活。班主任可以通过家庭走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少年成长引导者的初中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行为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初中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以此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作者:万琴丰 单位:浙江省衢州菁才中学

第5篇

1优质的课堂离不开特色的导入

不容否认,每节课的时间很少,只有仅仅的几十分钟,然而每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却很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导入。也就是课堂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态度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要求,合理的导入,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2重视思维过程,正确的认识语文教学

其实,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而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积极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从而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素质培养,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旨在培养优秀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出色的学生,而且还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学习素质。其实,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综合能力更强的学生。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胡芹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重岗中学

第6篇

一、教学设施比较简陋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中学教育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政策导向性和城乡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影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设施和用具相对于城市中学而言仍然比较简陋。例如,当新的化学教学用具开发出来以后,城市的初中由于具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可以轻松得到,而农村中学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此外,由于化学药品的采购需要经各级部门的逐级审批,导致学校对教学所必需的化学药品的采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从数量上看,农村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设施也明显不足,大部分只能由老师一人操作来进行实验的演示。

二、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说教学设施的相对简陋和缺乏是由于教育经费的问题,那么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初中教育的管理在经费的使用合理程度上与城市中学有着明显差别,显得更加不透明和利用率低。由于农村中学的相关待遇问题,往往一些高级的人才是不愿留到农村当教师的,高素质化学老师的缺乏成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农村初中化学老师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业务和责任心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历次的中考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从整体上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距,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缺乏竞争是农村初中化学发展的弊端

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相比,从小就相对缺乏竞争的意识,这与他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充满了竞争,幼儿园毕业要竞争重点小学,小学毕业要竞争重点中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虽有很多的弊端,但是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而在广大的农村,往往是不需要进行残酷竞争的,因为无论努力与否,镇里的初中都是可以进去了,这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缺乏竞争,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懒散,缺乏较真的精神,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外部不利条件,自然其学习成绩就与城市学生有了一定的差距。改变初中学生的教育状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广大一线老师和教育家共同努力,为农村孩子创造出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环境。

作者:钱勇 单位:云南省安宁市禄脿学校

第7篇

(一)学生对音乐内涵理解不足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老师是教学中的主体,老师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不进行系统的讲解,学生就会很难理解音乐真正的内涵,就不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要把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对音乐的学习能力。

(二)音乐教学课时较少,重视形式

很多初中学校都开设了音乐这门学科,但并没将它作为重点学科,对音乐课程开设的课时比较少,大多都是一周一节,并且授课的时间还比较短。但音乐的作用是在长期积累下才能发挥出来,较少的音乐课程满足不了学生音乐学习需求。笔者经过调查得知,很多学校在初三的时候就会将音乐课撤销,然后老师用这门课程的时间教授其它的学科,导致音乐课程成为一种形式,渐渐的就会被学生们淡忘,这不利于音乐作用的发挥。(三)音乐教学的内容少由于学校音乐课程安排的少,老师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从而就会导致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此外,外界流传着不同的音乐种类,会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产生误差,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很大程度降低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此外,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的资源较少,内容不广泛,学生得不到较为全面的了解音乐。

(四)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都是遵照讲解、提问、回答这一流程,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讲台上尽情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方法,长期下来会使音乐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受挫,甚至会对音乐产生厌烦,会认为音乐是无关紧要的学科,从而不再重视音乐这门学科。

(五)音乐教学设备欠缺

很多学校对音乐课程不重视,所以对音乐设备,如:钢琴、音乐实验室等置办不足,大大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有很多学校置办了相应的设备,但使用设备教学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校要重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杜绝音乐无用论思想的产生,这就需要学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每周都要开设相应的音乐课程,适当的购买相应的音乐器材,满足学生老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真实的进行音乐的教学,而不是流于于形式。此外,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让学生们更好的领悟到音乐的真正涵义。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会愉悦学生的身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相应的情境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例如:老师在讲解大自然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自然风景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自然风景的美,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用心的演唱,体会音乐的美妙。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会更加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正情感。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了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这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每种歌曲所蕴含的含义。例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做电子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画、视频音乐的展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四)丰富教学内容

老师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这样会导致音乐知识太过于书面化,音乐教学就不灵活、不宽泛,涉及面不广、教授内容不深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音乐这门学科很无聊,甚至产生厌烦的心里,所以老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不同形式的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三、结语

第8篇

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三、结束语

第9篇

1.在教材中挖掘生命的价值意义

与其他课程教材相比,语文教材是最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将教材中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会发现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是丰富学生精神层面的良好素材,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无疑是启发学生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体现生命价值内涵的有效途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这一课为例,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阅历方面的限制,他们很难切身感受到课文中父亲的浓浓深情,也无法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事先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与父爱相关的视频、小故事、画作或者是图片,在课堂上播放给他们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父亲,说出内心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宝贵的亲情。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画一幅画,或者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小事,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等。又如《繁星》这一课文中,作者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身处绝境的淘金者。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情景方面的描写,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生命可贵”的思想,使他们明白在身处绝境时如何面对生死这一问题,从而使他们深刻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意义。

2.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会人物的情感生命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实际的情景当中进行不断探索,更加深刻的领会各种人物的情感生命,从而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不同生命个体的生命内涵。角色扮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上台进行讲课。在正式讲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来,便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课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则必须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种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使学生充分领会到不同生命个体的内在涵义。其二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他们能够深刻了解到人物的动态变化和整个故事情节,更好的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威尼斯商人》这一课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将该课文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步教学。在教学开始的前五分钟左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该文章的节选部分。并在完成阅读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分组,选择适合自己或喜欢的角色进行排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必须了解人物当时的语气和心情,并对其进行模仿,将课文中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各色人物的情感生命。当然,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有很多,诸如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文学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怀等等。只要我们能够灵活、准确的运用,就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处处渗透着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其他课程教材相比,语文教材是最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更加深刻的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及珍惜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探究生命的氛围,在教材中挖掘生命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会人物的情感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学会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不断完善自身的品质。

作者:王春琴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初级中学

第10篇

本文作者:党金国工作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学区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现状

具体来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开发智慧潜能、增加心理能力、培育优良性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中学生是心理发育的主要阶段,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

建立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体系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在目标的界定上虽然不尽相同,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有所区别,但是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更有针对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和谐的关系,注重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互信,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三是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一些不良的品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以达到德育的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归纳总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心理需求,力求心理教育针对实际情况,做到和实践的相互结合。调查内容应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回去的较好的效果。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都应注重心理教育的渗透,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的方法是:第一,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育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二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特长进行不同学习方式的指导;第三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第四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互动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式,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中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对于传统的一言式课堂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推行互动式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同时,必须利用多种手段丰富初中学生的生活。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在形成常规的活动之外,针对特定的节日举行针对性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第11篇

1.教学方法不合适

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依然还是朗诵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复读,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引申和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平淡乏味,缺乏应有的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会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局限于教学课本,内容多为纯粹的理论性内容,而且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实际生活、流行元素的联系与统一,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很难从这些语句中真正体会到相应的概念,对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同时,许多教师仅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学内容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导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离。

3.教学手段不正确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当下初中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影响中不良成分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校加大对这些新媒体的重视。首先,通过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变为更容易被广大初中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更为直接、形象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所理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其次,给学生推荐具有正能量的网站、微博,让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中。

三、总结

第12篇

一、学会做人

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实施养成教育,首先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人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养成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所说的学会做人主要是指树立责任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以及学会尊重和宽容他人等。【案例】:我班的A同学,很多同学都反映他老喜欢撒谎,偷了寝室其他同学的东西还老不承认。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我先后几次找他谈话,和他说了偷东西的坏处和撒谎对其今后生活的不良影响。经过我的耐心教导,他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表示以后一定认真改正。在我的引导之下,他还对寝室其他同学做出了深刻的道歉,并把偷取的东西归还给了相关同学。到目前为止,这件事情已经过去有一年时间了,该名同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同学们都夸他是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做人做事方面往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我的教育管理之下,他们在做人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日益融洽。

二、学会学习

养成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其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练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一周有五天呆在学校当中,他们的学习基本脱离了家长的指导,完全依赖教师和自身来完成日常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对其进行学习指导,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案例】:我班有一名B同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总喜欢在班里调皮捣蛋。有几次都把课堂教学秩序闹得一团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班里的同学和授课教师对其意见都很大。鉴于此种情况,我决定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改正自己的缺点。我首先做的就是找其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让他了解到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我每天课余时间都帮助其补课,帮助其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通过长期的努力,B同学的学习成绩得以有效提高,上课的时候也不再捣乱了。如今,他俨然已经成了师生眼中的好学生。看到这一切,我感到非常欣慰。学会学习是新时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让初中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得更好,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三、学会生活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在学校中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生活。生活是他们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我班的很多初中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略显欠缺。例如,有的同学不会洗衣服,有的同学每天不刷牙不洗澡等。这些生活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案例】:我们班的C同学,他到学校之后每天都闷闷不乐,不会洗衣服,不知道叠被子,不会整理衣服鞋子等个人物品,还天天想家。与他类似的同学还有很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定期在班级内开展洗衣服比赛,开展寝室卫生大赛,开展个人卫生大赛等。通过这一系列班级活动,同学们逐渐学会了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了改变同学们想家的现状,我经常到寝室和他们做思想交流工作,疏导同学们的不良情绪。到目前为止,我班同学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他们已经融入了学校的生活当中。新时期的养成教育与同学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班主任也应该做同学们生活上的引路人,教会他们学会生活,这一点对于初中生在学校中快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养成教育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班主任长期坚持才能最终取得成效。我认为,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对初中生实施养成教育应该主要从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做人等三个方面进行。只要做好这三个方面,初中生一定会尽快适应寄宿制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阮艳秋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龙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