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时间:2022-10-07 21:1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改 教材

多年以来,高中语文课改的呼声日隆,很多教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让人侧目的成绩。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跟进,在高中语文新课改标准和新教材全面推广使用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从开始的意愿抒发为主流向群体创新实践方向寻求突破,虽困难重重,但已是大势所趋。当前,掣肘高中语文的因素很多,但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还是可以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寻求防线薄弱处突破,以点带面,就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取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现实资料和宝贵经验,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交流。

一、持续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标准提炼高中语文教学思想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破土萌发初长成”的态势。这与高中语文教师持续更新自身观念,深入贯彻新课程教育方针是密不可分的。多年以来,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套路、模式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要空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在这种固化、单一的传统模式下,就像木偶人一样目光呆滞、神情游离。而且,教与学长期处于两张皮状态,即教师在台上口感舌燥地指点江山,学生则在台下昏昏欲睡,梦会周公。陈旧刻板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当前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高中语文改革迫在眉睫。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它起着导向和过程性保障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更新应该具有持续性和永久性。

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多接触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教育书籍,用发展型的现代教育观武装头脑,结合课程教学深入探讨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把握新课程教材的思想精髓,用新课程标准做教学实践的标杆,将外延阅读的教育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提炼,浓缩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对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思想,大胆进行高中语文课改的理论尝试,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将外延思想、新课程理念、教学实践三者结合起来,使高中教师变身为具有前沿教育思想、课程改革能力强的新型科研型教师。

二、适当调整高中语文知识体系,构建既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又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的高中课改方案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经过各教育专家学者的缜密研讨最终成形,并广泛应用于各高中学校,各地反响不一,成效各异,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契合实际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教材虽然带有明显的权衡各方因素的迹象,但各地校情、学情迥异,并不能面面俱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带有明显的“一刀切”色彩。教材是教师施教的立足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基于此。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为参照,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利用已经成形的现代教育思想大胆进行课程知识体系的调整,以适应瞬息万变、潜移默化的教育发展新常态。新课程教材作为全国材,在内容编排上单薄统一,从高一到高三,内容大体相当,没有循序渐进的梯度感,与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文化视野脱离。语法修辞等多种手法在教材中的穿插配置,让学生感觉不到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使得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尚未构成基本轮廓。而且,教材各单元之间没有知识互补或相互支撑性的联系,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完一个学段的语文教材后没有较初中语文学习的厚重感,好像与初中区别不大。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增强高中考察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

高考是全国性大考,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反观其今,虽然有关高考改革或存废的信息甚嚣尘上,但当前形势下高考制度仍然在推行。尽管“一考定终身”存在很大弊端,但它的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目前,围绕高中语文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或行为都是指向高考的,也都是以高考为中心的。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过于单一集中,不适合当前中国人才发展和培养的需要。如何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增强考察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值得每位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令人可喜的是,高考语文命题已然先行,体现了“与教材千丝万缕粘连,重点附着能力考察”的命题理念。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导向。对此,教师要敏锐捕捉新动向,及时调整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把知识型领会为目标向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升转变,既服从高考选拔大局,又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果能使两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和促进,使之协调发展,这便是真正成功的语文教育。在高考内容考查方面,要把握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能力考核动向,将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梳理,明确重难点,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记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语文教学的知识面,重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考核内容科学性上,应遵循高中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人成长规律,不以单纯的基础知识领会和记忆为目标,从而影响日常教学效果,使高考考核内容向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倾斜。

总之,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既要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还要多措并举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运转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不应定势的作为统一标准,而应该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适当做一些调整和更换,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重能力培养的大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语文;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人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人文性 复合式 开放式 互动式 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入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三三式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提升课堂效率?从古至今的教育者都在不懈的探索着,自从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教学模式就倍受青睐。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9世纪的杜威,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处推进。成熟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的特点。

本文针对我校提出的“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探究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在一线高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1 课前三问――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方面的要求。但是《新课程标准》同时还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个更深层面的要求已经不仅仅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传道授业了,它更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正因为此,“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前三问才更加的值得提倡,课前三问是一个呈现语文教师本节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晰教学对象、教学主体的问题;还是一个提醒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问题。它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初便深入思考如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再触及学生内心。

2 课中三段――掌控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中三段正好契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要求将课堂的40分钟意识上分为三段,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将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巧妙的结合,同时还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练习结合,最后还有总结及分享。这就将原来教师的“满堂灌”时间压缩,教师讲授的可能只占到15―20分钟,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3 课后三思――追求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

课后三思其实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它不仅仅是本节课得失的总结,更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习惯的反思,在点滴的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会使得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使课堂更有效率,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帮助语文教师走出传统教学,进而关注文本、学生及情感,使语文教学更加灵动活泼。

1 关注文本

无论要求模式如何改变,但是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始终不能忽视,“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无论备课还是上课,以及反思,都有效的关注到了文本,要求语文教师研读文本内涵,并且在课中与学生共同解读。因为文本始终是教学的根本。

2 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已经明确了学生的课堂地位,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探究者。而“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中三段正好契合了这个要求。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前复习预习情况,还关注学生课中学习新知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参与情况。督促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和探究者。

3 关注情感

因为在备课之初,教师已经有了深入情感的思考及设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对这方面的领悟及引导。虽然情感价值观不能在一朝一夕形成,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到潜移默化,最起码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三、“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的模式,而将备课与课后反思放在与教学同等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不断的汲取专业营养,将人生领悟人生情感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努力给学生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语文课堂。

老子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虽然名为“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弹性的约束,它更多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对课堂模式的解读以及独特的人生情感价值观,所以切不可将其做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教学陷入僵化的条条框框,失去了灵动可言。

附《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三问:

为何教?――呈现理念、目标

教给谁?――明晰对象、主体

怎样教?――研究内容、方法

课中三段(40分钟):

第一段(教学导入)时间5―6分钟

1、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提问或联系检测)

2、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新课

3、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

第二段(学习新知识)时间25分钟

1、展示上节课布置的学生预习成果(5―6分钟)

2、老师针对性讲解(10―12分钟)

3、课堂练习或小组讨论(7―8分钟)

第三段(总结归纳知识)时间8分钟

1、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本节学习收获感受

3、作业布置(巩固本节知识的作业和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的预习要求)

课后三思:

思想有高度吗?

――教育境界 (理念的渗透、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培养)

知识丰富了吗?

――教育素养(视野的开拓、思维的创新、认知的深化)

第6篇

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化素养。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和情感传递的重要工具,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高中语文课程应当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提升,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语文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教育还应当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学习基本能力和语言交际行为规范的同时,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想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探究应用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三、倡导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方式,单纯的死记硬背和盲目的机械训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找寻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从而自主学习。除了自我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应当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分享,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新课程建设中,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与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者,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语文教师在熟悉课本内容,精心钻研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立足高中语文学科特征,根据自身条件,发挥特长优势,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联系学生实际,在实践中调整课程结构,实现人文性、工具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个性教学,不断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教育应当以和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培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2]兰瑞平.过于标高遥不可及———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意见[J].语文教学之友,2006,(01).

第7篇

新课标文化因素高中语文教材所谓的高中语文教材,也就是高中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教学改革和语文课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语文教材属于文化构成的一种,表现为对象化的文化存在,并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状况来分析,语文教材担负着传承社会文化的使命。因此,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材所具有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重要性分析

社会发展主要受到经济发展以及知识发展的影响,其实效性和速度开始逐渐提升,这就在一定程度导致高中生在接受传统信息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够和保持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步伐。如何做好语文教材选择工作,成为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材体现出的文化是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面对的现实状况,并将会对高中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于教材的反作用、高中生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突出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也应该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状况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教材都是文选系统,文选系统是表示结合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原则和选文标准来进行教材选择,从而来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将其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媒介,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保证高中生的文学素质、审美情趣达到培养目的。

(一)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文化因素的发展阶段分析

1.笼统的文化研究

笼统的文化研究表示语文学科在成为单一、独立的学科之前对其开展的文化研究活动,这一阶段的语文处在封建时期,其并非是独立的学科,常常和哲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杂糅在一起,在长久的政治偏向影响之下,儒家经典逐渐成为这一阶段的语文选材的主要代表,以义理教育作为发展核心,其文化思想相对单一。

2.独立文化研究

之后到建国之前,在较为动荡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语文改革也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的语文学科成为独立学科之一,并开始实施新式教育。在文言文系统的发展影响下,白话文成为发展主流,加入拼音字母之后开始和国际字母体系形成接轨式的发展局面。

(二)语文教材中文化现象存在的问题

1.认识处在现象阶段

在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语文教材文选不难发现,无论是亚文化还是多元文化,语文教材为了能够达到更多知识点普及的要求而呈现出散乱发展的现象,这就会从根本上导致文化因素较为散乱。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也因为少了共同性特征而丢失美感享受,从而导致语文知识记忆难度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系统总结,认识深度不够而诱发。

2.理论相对特殊

我国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的编选理论相对较多,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从而导致所用理论缺乏共通性的认识,这些理论大都是各个理论家自身环境综合产生的结果,因此理论性较为突出,缺少共通性。因此,这些理论大都是因为环境因素而无法在其他的环境中生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的主要影响原因。

3.缺乏文化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在进行文化引入时比较关注社会文化发展,因为语文教育的文学手法和特殊性明显高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这就现实我国先训语文教材文化引入存在较大的粗糙性,没有对社会文化修改之后就随意套用,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对高中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三、强化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措施

对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材选编过程中文化因素存在的问题,要想能够保证文化因素得以顺利发展,要能够从以下方面来入手。

(一)对编审观念加以革新

传统语文教材编审过程中所用的编审观念与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教材选文活动中,做好文化因素的遴选工作,对编审观念加以革新,编审工作人员要能够根据社会发展潮流来选择先进的编审理念,从高中生语文学习状况出发选择有效的编审方法,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文章和素材,从而让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能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课外阅读意识

因为文化因素在存在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并非是通过具体物质实现传输,而是在人为效果的实施结果下得以实现。所以,仅仅在有限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难以让文化因素在传承过程中达到的阶段性文化知识临界点。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强化对文化因素的渗入,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因素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学生达到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的教学要求。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的构建,语文教材特定文化形式下对其本体加以文化的编制以及营造,通过文化设定来赋予语文教材文化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具有文化品格以及特质。因此,在今后的文化因素构建时,要能够强化语文教材的生活化、人本化以及活动化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及使用策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3-124.

[2]林艳.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03):105-107.

[3]曹明海.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J].淄博师专学报,2006,(02):12-16.

第8篇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出于对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各样规定的尊重,而选择了盲目的跟从。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教学模板,使教学效果统一化;遵照考纲的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变成了“唯书”“唯知”;承袭旧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盲目跟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强调唯一的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的心动、脑动……

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高中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大胆创新。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高中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高中语文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这将成为我们实行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文学鉴赏的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的楷模。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编选了许多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

总之,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当前,许多在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

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随着新n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这种美融入到教学情景中。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体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已实施了三个阶段,新课程的教材有很多新颖之处,它最大的亮点便是开设了选修课模块,提高了语文选修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可以说,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了长久以来语文课堂相对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确实是一个大胆的举措。而这种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面对选修课,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舍得当,详略相宜,做到教学内容个性化

新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成为困扰语文教学内容的难题之一,如果用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模块教学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科学有效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去除枝蔓,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学习视野有所开阔,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注重实效,突破难点,追求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辅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注重不同课型、不同学情的因素,在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有些课型可以侧重学生的爱好,如,《小说阅读》《人物传记》等,有些可以侧重语文的涵养,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的则可以侧重于树立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先秦诸子选读》。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避免教学误区

1.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封闭的语文知识专题课

在一个封闭的课程空间里,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择,在缺失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也就失去了客观诉求。

2.不要把选修课上成专题内容的学术课

选修课要有拓展和探究,但应“适当”,要讲究拓展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味求“深”求“难”,这样做也同样无法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3.不要把选修课上成架空的人文课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80-01

高中语文新课改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进行了探讨。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根本

新课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理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教师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教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改的契机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第11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培养兴趣 教学方式 文言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4-01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文言经典篇目,这些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不仅关系到思想的传承,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基于以上原因,一线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文言文的教学。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培养文言兴趣,变革教学方式,夯实文言基础是实现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培养文言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教学来说,若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乐之’就难免走向失败。只有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诵读法。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赋等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如《赤壁赋》、《阿房宫赋》更要多读。有了诵读,课堂上便少了沉闷,多了热闹,多了情趣,多了活力。

2.拓展法。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

二、变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知识抢答、我来做老师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例如在学习一些故事性比较强,难度相对小的文言文时,可以尝试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可以先招募试讲者,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然后放开手让他去发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乐于去尝试,听得更认真,而且记忆深刻。

三、夯实文言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还要从基础做起,登高自卑,高中的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落实文言知识时,一定要注意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高中文言文的字词讲解,侧重点不只在于积累,字词无需多讲,学生完全有能力看课下注释,并根据已有知识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重点字词知识强调落实即可。

高中文言文的字词讲解应该侧重在辨析,包括字形、字义、词性等方面的辨析,每节课只需重点落实几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即可。 以《张衡传》为例。本文出现的表示举荐、任用、提拔某人做官的字特别多,包括“举”、“辟”、“召”、“征”、“拜”、“除”、“迁”等字,这些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就是鲜活的文化常识,需要教师的特别指点。对于重点字词还要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这也是在为高考夯实基础,更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文言文句式的解读,除了传统教学中更注重倒装句的讲解之外,常见的省略句也不要忽视。因为它是出现频率极高、影响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特殊句式。句式的讲解切忌零打碎敲,要在学生积累到一定量后,一次讲解明白、讲解透彻,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特殊句式形成的原因。这样会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不断探索。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8)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49-01

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也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下面谈谈我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感悟。

1.转变教学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等,均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和;和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距离拉近,使之与作者共振共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语文教学就是要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教师应有民主意识,要善于创设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引导而不是拉拽”,“激发而不是压制”,“促进而不是代替”,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现性和多样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要在教学中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2.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2.1 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以课本为中心,对不同的课文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 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2.2 重视课堂互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鸭子听雷”般端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的响起都能给学生们吓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做到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不是随便怎样提都可以的,它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并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讲授,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讲授。教师作为“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可以弱化,但不能消失。同时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所以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

要想做到有效提问,就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我们对学生能够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训练,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祝福》时,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②小说中除了表现夫权对妇女的束缚外,还有表现族权、神权、政权对妇女的迫害,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情节来吗·③为什么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却从祥林嫂丧夫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上述几个问题统一在一起,就使学生所追问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所蕴含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因此,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放射性,保持一定的难度和质量,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千万不要进入“大问小问满堂问”的教学误区,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4.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