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20:4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好词佳句摘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巧积――摘抄讲究方法
每周都要检查学生摘抄情况,我发现好词佳句记得多,用得少,因为学生积累的内容,当时不一定用得上,要用的时候想不起,“积累”和“运用”完全脱节,摘抄本成了束之高阁的粮仓。于是确定摘抄分步走:1、初级积累 即在广泛摘抄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种类型的好词佳句摘抄,例如布置收集反映高兴、生气、伤心、害怕等各类心情描写的好词佳句。这是给予学生摘抄的方向,因为大量随意的摘抄虽然积淀语感,可其间的盲目让学生难以感觉积累的成就。就积累“高兴”这周来说,学生在目的明确的积累中,把有关“高兴”的零碎杂乱的语言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串成一个个有关表达“高兴”的知识快,便于信息记忆,加工内化。
2、品读赏析 在每一类摘抄后,为了让积累不成为知识的机械累加,还需品读赏析,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语感。例如学生在品读多从描写“生气”的好词佳句后,知道了可以夸张地表达:我听了差点没昏过去,两眼直冒金星……发现了比喻的效果:妹妹像触了电流似的一颤,脸马上沉了下来,黑成一口锅;明白了动作前的修饰词使句子生动:她气得一溜烟跑出去了。
3、精华积累 每个学生把最精彩的好词佳句归在相应的类型下,进一步揣摩好词佳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品出言中美,悟出言中妙,感受言中法,然后去粗取精地汇集典型的10―20条,集成精华积累,进行资源共享。如学生汇集描写害怕类的好词佳句:
①他两眼发直,连连自语,又惊又怕,两腿像筛糠一样乱颤。
②心里小鼓敲得更响了。
③跳动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④她吓得面如土色,舌头僵住了,呼吸也窒息了。
……
4、记忆内化 对于集粹后的好词佳句,还须巩固背诵作必要的内存,到时才可能,“不会作诗也会吟”。
综合上述,初级积累、品读赏析,精华积累,记忆内化四环节,使语言积累密切联系理解、感悟、鉴赏,且方向明确,循存渐进,成为有效积累。当然各种激励措施,积极评价渗透在整个流程,这样学生尝到是语言积累的喜悦,收获的是语言积累的技巧。
妙发――处处促运用
在引导积累中,悟性高的学生在日记、习作时时不时用上高兴、生气等类型好词佳句、或借用、或仿用,如:某生在考后日记中写到:拿着一百分的试卷,我像小小鸟一样飞进家门。某生在《我真后悔中》描述:我可慌了神,浑身打着摆子似的发抖。老师便用红笔重重卷上,标注“好”,并在讲评习作时赏析学生学以致用了的好词佳句,大力表扬,写者得鼓舞,看者生羡慕,纷纷效仿,学生与好词佳句的距离自然而然地拉近了。
为了掀起“运用”,我专门设计了相关的活动课。在倡导积累喜怒哀乐等类型的好句后,配合举行“妙语大比拼”;在倡导积累歇后语后,设计了“歇后语大练兵”;在倡导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后,开展“修辞写生动”竞赛。以“妙语大比拼”例略作简介,这课重点三环节:比比谁能背好句,算算你的好句得过几个“好”,根据情境说妙句,前两部分主要是展示积累和运用的收获。第三环节,创设了多种情境让学生创造性描述,如:描述你此时(在妙语大比拼活动)的心情,学生创造的好词佳句:
①什么,我能奖上一个彩球,我的高兴劲别提了,全身每一根汗毛都活跃地跳起来。
②该举手时不出手,我心里直埋怨,懊悔像小虫一点点咬我的心。
③我们又加上两分,这时我仿佛看到胜利女神在向我招手微笑。
④看得意洋洋的第二组同学,个个笑得嘴角挂到了后脑勺了。
活动课后学生习作日见生动,妙语惊人,我想是竞赛的乐趣投合了儿童的心里特点,激发了学生自主运用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积累运用的欲望。
一、小学作文常见的问题
1.偏离习作要求,抄袭作文现象严重
主要是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明白要写的是什么。而且上课不认真听,以至于出现你讲你的,我写我的情况。不论老师怎样讲作文,只是上课领会一会儿,课后拿出作文书便抄起来,并且是原文照搬,忘记老师是怎样讲的,完全没有掌握作文的写法。
2.语言积累特少,错别字多
学生没有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课外书读的少,平时不爱积累好词好句,出现乱用词语,造成语句不通顺。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平时常见的字都会写错,不是多加一点,就是少写一横,甚至抄作文时还把字抄错。
以上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应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摆正学习态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文存在的问题,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好。
二、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1.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就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可为学生写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好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2.解决学生作文中错字和别字的问题
我要求学生们坚持每天写两篇小字,作为练字和识字的基本做法。这样经过一个学期后,学生不但在写字基本功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每个学生普遍字体工工整整。错别字在作文中也明显减少,作文表面也干干净净的,改变了以往卷面勾勾抹抹,脏、乱、杂的现象,给阅读者赏心阅目的感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在写文章时错别字少,而且在考试的其他环节中丢分率也降低了很多,从而使学生语文成绩整体有所提高。
要写好汉字,要从娃娃抓起。在今后的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灌输三种理念,即实用、审美、育人。要坚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把三种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日常书写中去。抓好写字教学本身也对学生作文有重要的影响。
3.作文要抓住主题,不能跑题
1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
浩瀚如海的书籍,良莠不齐。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一些不适合学生的书,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指导阅读很重要。
1.1 推荐好书目。指导学生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
1.2 课内指导阅读。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组几篇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悟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然后建议学生运用学习本组课文所掌握的方法阅读同类的文章或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
2.1 摘抄。即用笔记本、日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精彩片段,或是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或是描绘景物优美细致的句子等。摘抄后可以加上眉批旁注。
2.2 剪贴。语文学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搜集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因此可以建议学生把觉得有用的文章进行剪贴(以报纸、杂志为主)并注明出处。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掺杂不清。
2.3 制作卡片。对篇幅长的文章首先要仔细阅读,分清文章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部分,归纳成几个要点制成卡片,帮助记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
2.4 办手抄报。可以在对原文阅读领会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知识要点,例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布局谋篇、写作技巧等进行梳理,办成手抄报,便于反复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3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3.1 初读。通过阅读了解全文大意,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标下来,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2 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好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3 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就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中,对于文章中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见解,就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谈感悟。
3.4 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熟读成诵,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能恰如其分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对书本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充分展示,感悟才能得到真实的提高,思维才得到真正的发散。
读书要讲究方法。读书可以是精读、慢读,可以是速读、跳读,精彩之处细细品位,一般之处浏览而过。同时,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摘录好词佳句,可以写一些心得体会,也可以直接在文章上圈画、做批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回归常态,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精读,要坚决摒弃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注重整体把握,重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因此,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此外,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要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一、在观察体验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来源于生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因此,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生活中的人、事、物等。作为教师,我抓住每一次的班会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他们才会写出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做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二、在书本阅读中积累
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以便积累遣词造句,学习写作技巧。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时更是无从下笔,心中有感而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在阅读上下工夫。
1.要注重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教材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典型范例,因为精选入内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凡是要求背诵的篇目,我都要求学生背熟,并且专门准备一个摘抄本,收集好词佳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检查背诵情况,通过老师检查、学生互检,让学生养成背诵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2.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主”,以优秀课外读物为“辅”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每天早自习,都是孩子们快乐的读书时间,每天学生的书包里必备一本课外书,我注重让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要求学生把看的故事讲给家长、同学听,并适当地摘抄,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3.多写片段,在练笔中积累
坚持写小练笔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如,多记日记、写读后感等,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经过练习,学生的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小学生“作文难,难作文,一见作文头就痛”成了他们的同感。笔者跟四年级学生聊天时,部分同学说:“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但就是怕写作文。”思考学生的问题,发现习作难的学生无外乎读书少,积累素材有限,观察不细致,想象不丰富,练习起步迟等。
做好素材积累要从读书开始
唐代诗人杜甫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做好素材的积累,就要从读书开始。多读多练是写好作文的“诀窍”。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多阅读。
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按孩子们的年龄阶段提供适合学龄儿童的课外书,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读书中开阔视野,汲取习作素材。而作为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同时,老师依据课本教学要求,按照课文后面要求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丰富词汇、语句。这样,学生掌握了优美的好词佳句,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笔者除了通过教学课文进行语言积累外,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对身体发育成长有利的课外读物,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刊读物,如《小龙人报》《小学生拼音报》《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爱的教育》等。书读多了,就能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进行读、背,记在心中,加强体会,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实践证明,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就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更能准确地进行表达,使作文如行云流水。
写作的源头是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在哪里呢?观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既要能观察,还要会观察。一是激发兴趣,培养观察习惯。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事和物,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兴趣的事物。如观察星空、风、云、雷、电等景象的变化;鸟、狗、猫、虫等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向往观察事物的激情。二是选择不同视角,探寻独到特征。既要看到别人能发现之处,想到别人能想到之处,又要看到别人发现不到之处,想别人想不到之处。三是把握全面,重点细节。观察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细致观察,把握事物特征,使观察生活化、具体化。四是小结发现,张扬个性。在学生分散观察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观察结果。相互交流、补充细节,组织多次观察。这样举一反三的观察得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学校》习作时,笔者先提出了观察要求:观察有序,突出特点。抓住重点的1至2个观察点详细看、不同的位置看;粗略看其余的观察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的空间位置,按观察顺序的重点交流校门、教学楼、花园、操场等几个观察点,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做有次序的简单记录,达成“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目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学校的写作便成为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内容具体,叙述有条理、有详略、有重点。
习作训练要提前做铺垫
语文教材编写要求“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才写”。于是,有的教师认为作文应该从三年级抓起。在任教三年级语文课后,笔者深深感到:在小学低段就不能忽视作文的教学,我们要早起步、低起点。其实,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习作的最基本的训练,比如,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能够把简单的几幅图编成一个情节基本完整的故事讲出来,甚至能够写出来。要求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开始,使得学生慢慢的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一些简单的技巧和写作的格式,为以后作文习作提前做准备。早起步,早练习,早见闻,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可以写日记、周记),让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提前享受习作进步的乐趣,发挥多读、早练、多写等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并多鼓励。学生年龄小,上进心、荣誉感非常强,教师的鼓励更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点燃他们这一心理火炬,多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就能提高。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充分肯定。在习作发展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习作成果,如此学生的习作才会绽放光彩。
关键词:优化;图书;阅读;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改革也风起云涌,但是,作文依然是一部分学生头疼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强化阅读手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图书阅读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保持高度的阅读热情,主动地进行阅读。
1.自由选择,读感兴趣的书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首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我曾布置过这样一项作业,到图书馆去选择一本你爱的书,看完后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兴趣高涨,他们有的手捧《西游记》,有声有色地讲着孙悟空的故事;有的捧着《现代兵器大全》,向大家边讲边比划着;有爱看《男生贾里》《转校生》等一些校园小说的,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吸引。通过“我喜爱的一本书”这一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2.有的放矢,推荐名家名作
在学生初步体验了读书的乐趣之后,教师可以从现有的语文教材出发,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七律·》一文后,可推荐《的故事》;在上了《三顾茅庐》后可推荐《三国演义》一书等。
3.释疑探究,从书中寻找答案
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了《嫦娥奔月》后,学生对神话故事感到好奇,因此,到图书馆查找中国神话故事,找找神话的相同点……这样,使学生养成了遇到问题到书中去找答案的习惯,使图书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二、优化阅读策略,充实学生的语言积累
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而图书阅读是充实学生语言资料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积累,增加语言储备。
1.《采蜜集》的流行,使学生在摘记中积累
在图书阅读中,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题为《采蜜集》,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等,定期进行交流,组织“比一比谁是最勤劳的小蜜蜂”等活动。推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并逐步使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2.“每日佳句佳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背诵中“内化”
要想使摘抄的好词句段成为学生真正的积累,只有依靠背诵。在班上进行“每日佳句佳段”背诵活动,让学生开火车美美地背诵自己喜欢的佳句佳段,其余同学评议这段话美在哪儿。这样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背诵、倾听中,体会到了文章的精与美。
3.旋转小舞台的开设,让学生在演绎中感悟
我在班级中开设了一个“旋转小舞台”,给学生一个舞台,邀请学生自编自演自己喜爱的课外阅读片段。这是学生对“符号语言”“感于内而发于外”的体现,自然就会收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积累需长期努力,非短期突击、一劳永逸之事。“小步走,不停步”的积累方法,一定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文化底蕴也越积越深。
三、深化阅读要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学生作文时,经常感叹难于选材。例如,在写母爱题材时,班内大多数学生都写自己生病了,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只有一位的学生写了《母爱的温度》,讲妈妈每天晚上八点半在自己上床时送一杯牛奶,不冷不烫,温度正好,这就是母爱的温度、体贴、入微。事后,她在日记中向我透露,这篇作文的灵感来自于她在图书馆借的一本书。看来,图书阅读也是拓展学生作文空间的有效途径。
1.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入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中题材贫乏这一突出问题,我在写作之前,将作文的题目或范围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收集有关素材。比如,写《可爱的家乡—常州》一文之前,我指导学生从学校图书馆中收集有关常州历史文化、工业发展等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筛选材料,写成文章。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觉得无话可说,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收集、筛选题材的能力。
2.从形成学生独到的见解入手
图书阅读,其实是学生自身进行真、善、美教育的过程,为学生建立独到的见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我班学生写的《寒流》周记,从电梯中没有人帮她按楼层按钮,折射了现代邻里之间的关系淡泊。这么独特的感悟,不用说定是图书阅读的功劳。
3.从优化学生的写作方法入手
鲁迅谈到他怎样做起小说来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我结合教材,引导学生阅读多种文章,使学生从作者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积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的方法,解决学生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6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是将平时多种渠道的知识积累,通过作文这种形式致以全方位的知识再现。作文教学却又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一大难题,平时的习作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进一步学习,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而语言的表达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等一样需要积累。尤其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描写等。但积累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利用好“小小图书角”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在借阅图书的过程中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机会,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语句。
2、要求学生每天抽课余时间看作文书。要读通读顺,准备一个摘抄本,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并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并且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在班内向大家推荐好词好句。
3、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4、利用好教材,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每一种形式的课文当中,都会有大量的好词、佳句。而且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思考练习中都有这种要求――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并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在“积累本”上,时常复习并学会运用,学生不但积累了它们,而且“重视了文本”,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如果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这些好词佳句,在平时的习作中,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到。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有句可写。习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习作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学课文的目的是要运用,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中老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及时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我指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景物,如:村庄、田野、河堤、樱桃沟等,模仿《桂林山水》一文中对比、排比等手法进行描写。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包含父爱的文章时,我们都会被父亲爱孩子的方式而打动。在教完这篇文章后,我及时利用自习课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我班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很多孩子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思念父母亲人的情感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思想共鸣。结果这次作文指导后,有个学生写出了这样感人的文章:“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深圳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经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说真话、实话,也有话可说。
三、注重上好作文指导课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这时,老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一上课就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反而容易束缚学生。开始时,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老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最有益、最熟悉的内容来写。正如扶学步的小孩走路,立足于他自己走,“虽小心扶持,但时时不忘放手”。其次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甚至可以每篇文章都归纳出了可借鉴的写法、技巧、特色,教师铺路架桥、示范引导。最后教学生如何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四、注重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生批改作文时,首先我让学生掌握基本评判标准,如:作文能否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有清楚的层次、观点鲜明等。自改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多读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是“互改”。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每个人的作文精益求精,这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五、注重讲评作文
一、从兴趣入手,使学生爱读书
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以身作则。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或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选读、精读、速读三种读法。(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选读或速读,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为各种植物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像力的训练。
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讲。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农村新貌、校园生活、环保教育、国家大事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百年奥运梦》等。
【关键词】小学中段 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对策
一、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的写作要求为:“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小学3~4年级的写作要求相对于低段来说,是一个由句到段的大跨越,它不仅要继续巩固学生的词句知识和连贯语言的能力,还要为高段写作的成篇布局打下基础。如果掌握好这个关键性的阶段,驾驭好中段由此及彼的作文训练,对于形成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写要挤进课堂”成为了近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的流行语。
二、目前中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中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效性并不强,原因有两方面:
1.就学生而言,他们刚从低段转到中段,积累的词汇并不丰富,想表达却无法写出来。观察能力也有待提高,生活体验少,觉得无内容可写。
2.就一些教师而言,教学时也出现了很多的误区:(1)设计时只重形式,练笔华而不实。(2)指导方法不到位,练笔收效不高。(3)练笔时铺垫不够,学生无病。(4)重视语文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5)评价反馈不及时,学生没有动力。
三、提高中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
1.积累词句,奠定基础。(1)通过课内课外积累好词佳句。新课程的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好词:如描写优美景物、具体动作、人物品质等方面的词语。如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先进行示范引导,指导他们摘抄课本中的好词佳句到“积累本”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每周抽20分钟朗读记忆,以此作为“奠基材料”,然后渐渐放手让他们自己摘抄,教师适时检查,及时鼓励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点带面。(2)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2.学会观察,感爱生活。学生生活体验少,那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缺少观察和记忆的习惯,最好的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的方法就是写生活随笔。在要求内容真实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这样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3.“文”“笔”融合,相互促进。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同时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找准切口,扎实练笔。(1)抓住动情处,有感而发。所谓“情动方能辞发”。表达是一种需要,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练笔也就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了。在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充满了浓浓感情的文章,此时设计课堂练笔,情感就会流淌笔尖。(2)抓住空白处,想象写话。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3)抓住语言精彩处,仿写练笔。对于中段学生来说,进行有目的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以后的写作学习十分重要,而仿写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5.及时反馈,提高兴趣。(1)课堂中及时进行反馈。随文练笔可以在课堂中马上进行反馈,可以通过指名堂读、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并对写的好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2)课后上交的练笔,要及时用心地给予批示,有可能的话,最好进行讲评。 实践证明,让学生乐于表达,是写好课堂小练笔的前提。而创设良好的师生氛围,更是促成学生乐于表达的平台。
作兴趣;积累;学以致用;
修改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9―005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是将平时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积累,通过作文这种形式予以全方位的集中展现。可作为农村小学来说,作文教学却又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一大难题。平时的习作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多次的努力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小学生普遍感到写作困难,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厌恶写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作文教学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消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写,勤于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重平时积累
1.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每一种形式的课文当中,都会有大量的好词、佳句。而且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思考练习中都有这种要求――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积累它们。如果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这些好词佳句,在平时的习作中,自然会想到、运用到。比如,在教完《草原》《可爱的草塘》《美丽的张家界》等课文后,写身边熟悉的景物都可以借鉴、引用这些文中的好词、佳句、佳段。
2.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读与写放在一起是“黄金组合”,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都不会让你的作文水平提高到理想状态。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不拘泥于内容、体裁、形式以及字数的多少,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无拘无束,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内容不但真实,而且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学的目的是要运用。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及时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时,我们都会被送别的深情所打动。在教完这篇文章后,我及时利用一节课举行了“我思念的xx”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写的:“转眼间又到了六月份,去年与好友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好友转学前的夜晚,我俩同在一张床上,钻在一个被窝里,有说不完的话,一直到了天亮,最后她要跟着父母离去了,可我们的小手还仅仅地捏在一起。汽车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她也不停地向我挥手……”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为此,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36-01
一、注重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作文也像做饭一样需要基本的材料,所以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这些都是作文的素材。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
1、善于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优秀文章的仿写、摘抄能够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善于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学生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与生活感悟,这些内容既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财富,也是他们成长的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日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另外自己日常阅读看到的好词好句也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丰富记录的素材。
二、重视生活体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的素材库,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以便能够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来拉近学生与作文之间的距离,提升他们对于作文学习的感知度。“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学生自身的自主“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视角,自然会写出不一样的作文,这也是学生自身个性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体验生活,要像“画杨桃”中的主人公一样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自己看到的生活、我们亲身经历的事件。
三、培养写作认知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技巧、学习的方法。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善于练笔的良好习惯,以便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作文认知。
四、开展写作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培养学生作文认知之余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写作实践技能训练,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写作锻炼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的制定教学规划。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写作技能,例如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通过有效的写作训练能够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知识及时的进行运用,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写作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反过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科学指导评价
现在学校打造“书香校园”,图书馆的书籍琳琅满目。以前,我们经常说多读书,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可以说这个目地达到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孩子们在一个星期至少能看完一本书,他们看的书可以说比我这个当老师的还要多,男孩喜欢看跟惊险、刺激有关的书,或是推理故事等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书,女孩更喜欢沉浸在美妙的童话故事里。那为什么在写作文时像挤牙膏?我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她对某些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而她写出来的作文连语句通顺都达不到或者是写出来的作文像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我不禁扪心自问:阅读与写作有联系吗?我觉得应该从阅读抓起,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那怎样真正抓好学生的阅读呢?下面想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选
就是书籍的选择。在开学前,教师给学生规定所看书籍的名称,然后会打一份清单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照着此清单阅读这些书目,问他们为什么会读这些书?回答竟是“老师要我们读的”。可想而知,这是与我们的目地是相违背的,每个学生因个好的不同,有些书是学生不太愿意看的,这时候的阅读就变成了“强制”,教师的这种强制性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然,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选择,毕竟他们还是小孩子,在书籍的选择方面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轮流制,这一周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看的书目,下周由教师决定,这样,“民主”中夹杂着一丝“专制”,学生也不会“怨声载道”,教师也没有撒手不管,起到了一定的引导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读
就是看书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读比读多少更重要”!那看完一本书后,自然少不了摘抄好词佳句,谈心得体会,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去做这项“工程”,爱“看”不爱“记”,这也是令我头痛的问题,每次都是像布置作业一样,批改词语存折本时,好词佳句无记录,最后一条“我的体会”就只一句话:这本书太好看了!或是书中的小女孩太可怜了!或者干脆空着不写,我问她为什么这一栏没写?她脱口而出:“没什么好写的?”可见,她只是泛泛地浏览了一下,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文本,也就是“悟”。任何一本书,只要我们用心去看了,就一定会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触碰,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痛哭流涕……这样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感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文学底蕴,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语言是如何统一的,即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学习写作。会读书的人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记”!
记
就是在词语存折本上做笔记。前面说到学生不太情愿做摘抄,不如在词语存折本的版面上有所更新,是否给学生换换“口味”,例如:
剧本:
故事背景:
道具:
角色:
故事的起因:
经过:
:
结局:
主题:
上面的这种以“剧本”的形式可能学生会更易接受,相信学生会以“导演”的身份去拍好这部“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也就是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概括都包含其中),这样学生看完这本书后,对它的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层次更清晰,也避免了“走马观花”的现象,末了,应该有个合适的名字吧!就叫“我的剧本”!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