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2-04-10 18:5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1篇

一、尝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

应科学规划制定出具有中职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序列化内容,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校园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习和研究,针对学情实际,编写出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校本教材,以校本行动研究为依托付诸推广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

通过教育理念、学校传统、理论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形式来促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党团活动、班级活动、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实践;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来助生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形成;通过建立教育和实践制度来帮助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培养目标。通过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分析,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成效。

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在行动中感悟,使其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激励,使其违背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树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提高理论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立足于学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现有的品牌与经验

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做法与经验,着眼于学生的直接感受与体验,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诸多科学模式,注重培育过程中的动态互动,注重学生的直接参与的体验与感悟。挖掘德育实践活动的环境资源、人员资源、德育资源,结合具体的德育工作,合理设计并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相适应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意义,细化推进目标,创新项目推进的途径,形成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的原则和方式,以由小见大的层次递进的方式,力争教育内容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具体目标。

总之,学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育和实践,使之融入到学生入学、在校学习和生活,毕业就业跟踪始终,融入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将能探索出一套提升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成效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出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序列化内容,切实增强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

作者:闫庆国 单位:辉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第2篇

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创文明乡镇,做文明村民。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

6、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

7、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8、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9、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文明满洲里。

10、爱国是核心、团结是基础、和谐是根本、发展是关键、文明是标志。

11、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真诚做人、守信做事。

12、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

14、大力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

16、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统一。

17、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18、团结进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19、发展是硬道理。

20、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寺庙、进社区、进农牧区。

2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 精神动力。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24、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25、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26、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

27、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2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29、讲文明、有礼貌。

30、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1、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3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 族进步铸魂。

33、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3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

35、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

36、培育和线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3篇

学校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组织机构,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上责无旁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提炼中华文明精髓,与学校“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完美契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路径之一。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自党的十后就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推出“雅・正”二字作为学校文化的价值核心,全面实施雅正教育,从办学理念、环境熏陶、品德教育、课外生活四个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交融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理念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将其全方位融入办学理念,在学校的价值核心、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特色课堂等全方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雅・正”教育是指以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遴选出的“规礼勤信爱责”六字作为德育发展目标,以“四月四节”活动体系为载体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文雅、教师儒雅、学校高雅;仪表端正、品行方正、心怀正见”的“三雅三正”办学目标。“崇学尚雅、习礼养正”的校训体现出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公平”“正义”的元素。“崇学尚雅”,即崇尚学习,弘扬文明美好的道德风气,要求师生常习雅学、多说雅言、多行雅事、勤思雅算、信步雅游,逐步习得雅德、开阔雅怀、步入雅道。“习礼养正”,即懂礼貌习礼仪,养成公平、正直、明辨、求真的良好品行;“敬德修业、正言雅行”的校风,“学高身正、德润桃李”的教风,“乐思向学 臻雅至善”的学风也时时处处向师生们释放出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和谐”“文明”的信息;“小主人课堂”根据“以生定教、以学活教,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思想,致力于使学生在课堂上做体验的小主人,合作的小主人,探究的小主人,倡导小组内自由交流、平等互助,小组间公平竞争、和谐共处,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公平”“自由”“平等”等理念。

润物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环境熏陶

环境氛围具有教物育人的巨大隐形力量,可在悄无声息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校恰到好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景观建设、楼宇建设、石艺建设、专栏建设中,旨在将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无声地培植进学生的灵魂。在景观文化建设上,学校筑有三幅浮雕墙(童话古今、学思笃行、奠基未恚、国学柱、孔子雕塑、三绝池等景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直观的呈现;在楼宇文化建设上,养正楼(行政办公楼)体现古典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颐养正气,尚雅楼(多功能楼)突出音乐、科技、艺术等主题文化,圆融和谐,训蒙楼(教学楼)强调百花齐放的班级文化,文明民主,雅健楼(体育馆)实现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的有机结合,自由开放;在石艺文化建设上,学校将“规礼勤信爱责”刻制成“雨石”或置于草皮、或隐于绿丛,添翰墨之香、浓文化之气,“三绝池”融韦编三绝故事于石头、假山、莲池之中,启迪学生勤奋学习,这些更是儒雅文化的升华与再现,学校文化无石无根、无石无魂;在专栏文化走廊建设上,十七块2m*4m的文化专栏静静的伫立在师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上,有诗词经典,有融入六字德育发展目标的主题内容,也有四月四节活动的剪辑掠影,这既是师生阅读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我型我塑的又一平台。

以文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教育

“童蒙雅正、奠基未来”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儿童的启蒙阶段,培养“内雅其心,外正其身”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雅”是一种内在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正”是一种外在的行为状态,外显为公平、正直、符合规范的行为和真知正见,这正融合了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公正”的内涵。学校在“雅・正”文化的统领下,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特点,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提炼出“规”“礼”“勤”“信”“爱”“责”六字,分别对应六个年级,作为年级德育发展目标,螺旋式上升,递进式积累,努力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六年奠基雅致人生”的培养目标。一年级培养“规”“规规矩矩我最棒”,守规矩、讲规范;二年级培养“礼”“知书达礼我最懂”,懂礼貌、习礼仪;三年级培养“勤”“勤俭朴实我最行”,勤学习、善节俭;四年级培养“信”“重诺守信我最诚”,重诚实、守信用;五年级培养“爱”“感恩博爱我最善”,铭恩德、施博爱;六年级培养“责”“责有所归我最强”,敢担当,勇作为。在六字德育发展目标中无不沁润着“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的品德养成教育中,学校紧紧抓住每周的“礼仪规范点”和“习惯养成点”,把六字德育目标内化到心,外化于行。

实践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学校每月固定组织一个主题活动,全面渗透“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国”“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三月“文明之花月”,吹遍二小文明风,通过评比“礼仪之星”、“文明家庭”以及举行“真善美伴我行”、“孝敬父母”等一系列活动,把学生、父母和老师推向前台比文明、促和谐;四月“欢乐读书节”,满园飘逸书香气,以读经典悟人生来陶冶心性、涵养意志,可增知、怡情、养性、明理;五月“炫彩艺术节”,综合素质展成果,舞美、歌美、才艺美,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是学校艺术节的一大特色,我的舞台我参与,我的特长我展示;六月“感恩至善月”,学会感恩健人格,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善良善心、促进善举善行,最终指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九月“习惯养成月”,规范学子好行为,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养成其实是自律的一个过程,旨在让师生从小懂得守规矩、讲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十月“领巾飘扬月”,颗颗童心永向党,通过“红领巾,永向党”、参观传统革命教育基地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师生爱党爱国情怀;十一月“百花科研节”,教育科研促成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通过科研节系列活动打造科研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十二月“阳光体育节”,全员健身显风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校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等活动,引导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和体质健康。

第4篇

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围绕日照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对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主题宣传。重点做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生态建设年等重大活动的主题宣传,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日照市聚力改革、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日照日报社先后在日照日报、黄海晨刊、日照新闻网开设了“日照行动”、“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德润港城 善行日照”、“践行群众路线 服务港城人民”、“干部在基层”、“建设生态城市 营造美好家园”等专题、专栏,深入一线采访,刊发了大量主题新闻宣传稿件,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对刊发的《超千亿元资金项目阐释“日照机遇”》、《“小幸福”,演绎民生大乐章》、《大爱绽放 情暖港城》等新闻报道,日照市委书记杨军专门作了批示。

评论工作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言论稿件,全年共刊发社论和评论员文章36篇,切实发挥了评论文章的舆论引导力,其中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开设了系列评论专栏,共刊发社论和评论员文章18篇,为日照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据统计,日照日报社2014年共有24件新闻宣传稿件得到了日照市委杨军书记的批示肯定,居历年来最多。

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活动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内容之一。围绕这一主题,日照日报社积极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活动,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贴近性。策划实施了2014“感动日照”十佳人物推荐评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寻找“最美家庭”等新闻采访活动,开设了“青年专刊”、“道德专刊”,真正把笔触对准群众,写出一批真正体现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好稿件,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纸的可读性也进一步增强。

我们将“感动日照”十佳人物推荐评选活动与寻找“日照好人”相结合,通过真正走进他们的工作一线和现实生活,用群众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和文风采写和报道他们最关注的身边人和身边事,使新闻宣传有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真实的场景、生动的细节,让读者可触摸、可感受,树立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日照日报社在践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方面,引导编辑记者树立精品意识,精采精编稿件,切实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宣传质量。在2013年度山东新闻奖复评中,日照日报社选送的7件作品有6件获奖,其中《一家四口种了四个村的地》《“乡政公司”的西湖实践》2件作品获一等奖。

加强对外传播优势

第5篇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他是由二十四个字构成,指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我对于其中一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我来讲讲我对诚信的理解。做人要有诚信,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信任你,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叫做曾子杀猪,曾子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榜样,在孩子小小年纪就为他打下了诚实守信的根基。正是有了种种优秀品质,曾子才有了如今这番成就。在我的生活中,你是否诚信,就代表了你有多少真心朋友,只有诚实,别人才会与你接触,并信任你,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你是个诚实的人,朋友不就会变多了吗?大家都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和心理话。信任,有时也是一门学问呀!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在我们江海少年通讯社里就有这样一个游戏“相信我们向后倒”。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人站在桌子上,两人搭好长方形担的架子。我们一起说:“相信我们向后倒。”桌子上的人就倒下来,然后被下面人接到。

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却考验了倒下的人的勇气和对团队的信任,而接住的人则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行!就在这小小的游戏中,同学们的心被拧成了一股麻绳,心中只有激动和对彼此的信任,因此,想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就要先有诚信,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值得信任,靠得住的朋友,是自己的坚强后盾。

接着,我再来谈谈平等,看似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但在有一群人的心中,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些人有的先天性双目失明,或聋或哑,有的因为一些天灾人祸,而失去了四肢……这是一群残疾人。而我们的团队——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团的故事,就得从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的那群小伙伴们说起。小伙伴们看不见天空、看不见绿草鲜花,生活在一片黑暗的世界里。但是,他们的心灵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心中,住着可爱的小动物,有百灵鸟的歌声,白云在蓝天中飘荡,而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用清澈的心灵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坚强,悄悄地,一点点的用欢笑把悲伤抹去,把空虚填满。有这样一支团队,“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团”,用7年风雨无阻的行动,一点一滴的弥补着这些与他们一般大的孩子们的心灵,抚平了创伤。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小学生也能演绎大慈善!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窗户,是为了给他们打开另一扇希望之窗。小伙伴们的细心、体贴。触感、听觉……让小使者们在惊讶之余,多了份自叹不如,更多的是由然而生的敬佩。

盲童小伙伴让我们有了很多的思考,他们的身残志坚,他们的乐观积极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那残奥会上矫健的身影,让中国人民不禁由衷的钦佩他们坚韧的意志力。却难以想象,那身影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心酸的回忆……

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的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幸和不公,但却并不抱怨上天,而是用双手去打拼,用汗水去?I卫。他们是胜利者,用努力战胜了困难,他们值得我们敬佩。

记得上面所说的故事吗?其中,就有一些提到了我们江海少年通讯社。江海少年通讯社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通讯社中的各个岗位。每个所在岗位的人都有着一份担当。而江海少年通讯社中是“弱肉强食”的,只要你行并把握住机会了,你就上,但是还必须经历考验。面对着来之不易的工作,我们都格外珍惜,更多的是一种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促使着我们工作的严谨。对于我们的“敬业”程度,恐怕大人见了都会惊叹不已!就拿采编部一到五部部长来说吧,编好每期的报纸就是最重要的任务。开编前会,组织讨论报纸的主题,分配任务,并经常关心辅导小记者的学习和工作,之后审核稿件,参加校对,在评报会上总结本期报纸的优缺点并进行自我工作批评,然后在下一期报纸上加以改进。这一圈折腾下来,也够有的忙的。可他们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之余,还会关心同学们对报纸的建议,或参与策划活动。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在工作时最重要的。

虽然,在一部分人眼里,这只是小孩子的游戏,虚无缥缈。但在我们心中却是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完成的事。

说到报纸编辑,在此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文章是要经过寻访的,而在寻访的过程中,文明用语是最基本的。这是一个记者自身涵养的体现,如:您、请问、打扰一下等。除此之外,小记者还应佩戴红领巾、记者证等一些能证明身份的物件,以对别人的尊重。譬如,我们在招考志愿辅导员时,常常会这样说和做:先行队礼,说明我们的身份,告诉哥哥姐姐我们此行的目的,并概括的的介绍江海少年通讯社的主要意义,同时递上一份报纸,询问是否有意愿参加,如果他想参加,就进行登记,如果对方委婉拒绝,自己也不要强求,可以说“那打扰了!”。这就是一个小记者在招考时的礼貌,当然并不是只有采访时才要做到礼貌,在生活中,文明礼貌就像自己最好的武器,自己礼貌待人,对方也一样会这样对你。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后,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进一步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势在必行。

一、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剖析

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全面调查分析,摸清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思想表现出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在价值追求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包括有各种非主导价值观、亚文化、各种思潮以及国家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在出现价值冲突时,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会充分发挥对其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发挥其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在批判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2)大学生矛盾化的价值选择。由于高校长期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认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持续入侵和渗透,的指导地位不断地受到冲击,部分学生的实际行动并不与他们的价值认知相一致,当面对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其价值取向容易被外在的因素所影响,表现出个人本位、讲求实用的倾向,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呈现出矛盾心态。

(3)大学生实用化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表现在大学生择业和人际交往问题上都变得重实惠和实用化。在择业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信奉“有用即真理”因此他们把“发挥个人才能,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作为首选,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奋斗、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有些大学生也会抱着某种目的,以能否有利于个人升迁和长远发展等等这些既现实又社会性的东西,体现社会责任、无私奉献和团队协作的精神缺失,明显的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趋于实惠和务实。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归因思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在当前,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国内社会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不可能忽视自身发展,为此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就一味追求以利益为核心的自身发展。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对社会片面性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中所出现的不良现象的效仿,崇拜金钱,并以其作为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2)学校小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好的,但是其教育内容的“正能量”与社会现实产生了脱节现象,不具有说服力。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有的学校强调教书,忽视育德,育心。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有极少数的教师常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另外,不健康校园文化的影响,如比阔,考试作弊,热衷谈恋爱,高消费等。就“急不可待”地跃跃欲试,不但安不下心来读书,甚至盲目弃学。理论知识和现实存在的巨大反差致使大学生的思想陷入混乱状态。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学生内部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虽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密切。但真正对其价值观念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弱点,他们正面临发展自我、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等众多问题。矛盾性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的最基本特征。同时又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其多数思想观念来源于课本知识,当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产生错位的时候。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甚至步入价值观念的误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径探析

1、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权,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的主体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

2、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灵魂所在。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因此,要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精品活动。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指引。

第7篇

(一)教育双主体文化生态关系失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正能量的流动过程,能量的传播主要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但是受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天然鸿沟,切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量传递途径,教、学两个主体的分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分离,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面理解很透彻,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我行我素的问题现象。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失衡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性是极强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和新观念领悟能力,而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延续着过去的教育方法。以单纯理论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必然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接受能力需求,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科学价值观念,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该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教育效果,而现实状况是,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实践性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

二、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活文化生态定位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主导的文化生态定位就注定教师不能够将课堂建立成“一言堂”,相反应该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姿态对面对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平民化”的诠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过程中应该找准自己引导者的定位,更加注意学生的文化生态需求,从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切入,以满足学生对价值观的需求为目标,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单纯的理论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价值体系,结合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满足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需求,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找到自己的文化生态位置

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其自身的文化生态定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单纯的教育活动来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学生的文化生态位置确定,学生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当成是普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观需求实际,认识到自己在价值观问题上缺陷,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对自己价值观体系进行完善的最佳机遇,进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结合实际需求、实际状况和特殊事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和领悟。

(三)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导致教师难做、学生难当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激发和培育情感上下功夫,使情感升华成为意志,实现意志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完美过渡,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结论

第8篇

观;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3―0026―01

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作为育人前沿阵地的学校和课堂,如何加强和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各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提升教师素质,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任务的执行者,是教育环境的创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唤醒广大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意识,将他们的工作重心放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协调、多样和可持续发展上,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师生日常交往中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原则;要通过开展教师讲坛、班主任论坛、道德讲堂、模范教师评选等活动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同时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和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绿化、净化、美化的基础上,做到人文化、信息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楼道设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宣传牌,同时利用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等多种媒介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深处的感染与熏陶。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的作用,由班级学生自主设计、装饰,创建反映班级的风采,彰显青春活力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融入课堂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能

学校要安排各教研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紧密结合,让传统国学内容成为学生的选读或必读教材。充分发挥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重点、分层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学科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校本课程等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评价之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进入师生头脑。

四、开展主题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以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主题活动,使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开展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心和善行。二是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的观念。三是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集体观念、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精神。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开心结、摆正人生航向。

第9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29-03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练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共同道德行为准则,这对中国社会力量的凝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价值的达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大陆北部边疆,同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等49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同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领和精神支撑。通辽市作为一个地级市位于的东部,总人口309.1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43.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6%,蒙古族人口是全自治区,也是全国最多的城市。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时,较之其他地区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曾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1]内蒙古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和谐”的最高再现。在内蒙古多族杂居的通辽市,双语、多语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方言、语言的互动从深层次上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情感。而对蒙古族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尊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媒介,也体现了对当地人民和文化的尊重。文学、故事歌谣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上都依赖于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在少数民族地区,教人向善的宗教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等都体现了各民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这些都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无形之中提供了重要的视阈和思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

十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其首要便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创新。这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指航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观念体系和价值目标。在实践中推动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少数民族文化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和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间和空间及时有效地应对当前与未来所遇到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在对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吸收过程中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重铸中国人发奋图强的民族性格,使之与当代“文明”相适应,这无疑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肩负起的重要历史责任。

二、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有所发展,但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稳健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坚固的物质保障。我们也应在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使人民在“富强”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通辽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并受其制约。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属内陆城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第一,经济基础底子薄,起步晚。1999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通辽市由一个县城变为地级市,通辽市的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并逐渐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但由于通辽的经济起步比较晚、底子相对较薄弱,而伴随着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通辽市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第二,品牌战略缺失,自主品牌不多。除蒙牛、晶牛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在全国没有其他比较硬性的名牌产品。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并未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出具有规模的大型企业。第三,交通基础差,城市建设不够规模。通辽市总面积约5.95万平方千米,南北约长418千米,东西宽约为370千米,总人口309.10万,辖2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一个县级市,交通设施相对不健全,城市建设中人口数量不多,不集中。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城市辐射能力不强,人们的交流相对不便利,也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和方向。

(二)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具有不均衡性

作为当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的人口的素质对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通辽市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人口素质总体上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具有相对的不均衡现象,整体素质较全国水平仍然比较低,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第一,农村、城镇人口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辽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不严格造成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农村生育模式,降低了新生代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拉大了农村人口素质同城镇人口素质的距离。第二,通辽市由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有限,使得人们的整体受教育意识相对浅薄,特别是偏远地区,不重视教育,读书无用论占据一定市场,使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第三,通辽市医疗保障体系的相对不完善,也使得人口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低下。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当地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改善当下生活水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高,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民族文化有共性,但也有差异性

文化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着人的意识,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其中价值观就是对现实文化的直接反映,但由于国情、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往往不同。通辽市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之间由于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内蒙古作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题的省份,有着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特别由于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活的大区域相对稳定,但小区域就相应的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牧民政策的改变,很多蒙古族有了相对固定的草场。但由于草原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各个牧民家之间距离相对较远,牧民在自己草场范围内活动,牧民之间的交流很少,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全面地传播至牧民群体并为他们所熟知和接受。

(四)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

宗教是自古以来是作为部分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一般而言本质是给人在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集中表现为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在通辽市,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讲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信教群众把宗教所宣扬的思想观念当作其价值观念的评判标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分裂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宗教极端势力,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尊重宗教并积极引导其在“法治”范围内活动,以“法治”思维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的者自觉抵制以煽动民族对立和仇视的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经济发展,只有实现了“富强”,其推进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通辽市经济发展应充分抓住机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蒙牛、晶牛等大企业必须做好长远企业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资源节约型经济,广泛吸纳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也要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这更是实现通辽经济发展的关键。其次,实施区域战略,发展区域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发挥好通辽自然资源优势,在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同时,发展相关低碳环保型加工企业。再次,进一步完善交通条件。根据城市规划,做好公共交通发展事业,降低百姓出门成本,提高交通运作效率。最后,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来人口前来投资、居住,增加城市人口、形成城市效应,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只有将以上工作做好,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全方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

少数民族群众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价值观与民族、民俗的联系紧密,即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2]。公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公民价值诉求统领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是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帮助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不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现核心价值观目标过程中提高公民素质。首先,农村必须积极宣传科学生育观念,平衡男女比例,保证孩子有相对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活教育条件,使孩子享受最好的资源,缓解我国人口压力;其次,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环境。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修建校舍、提高农村师资队伍质量,引导农民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信念进而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在形成自身特色的进程中都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智力支持,政府对教育财政倾斜的同时,更应制订政策吸引青年大学生回乡建设家乡,为当地建设添砖加瓦;最后,完善通辽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对医疗、养老的补贴,普及各项医疗和养老保险;增加农村医疗保健投入,保证农村基本医疗需求;加大社会福利投入,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尽量给予生活保证。只有解决好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文化教育问题,尽量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保证社会和谐,才能是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可能得以贯彻。

(三)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也是面向现代与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也具有相应的特色,因此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找准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以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在“自由”“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并坚持贯彻我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公民信教自由,使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导人的思想意识。如佛教所主张的“庄严国土”“无我无私”的理念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的“爱国”“和谐”“友善”“诚信”的精神相一致,可以将这些理念相融合来倡导爱国爱教相统一,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服务。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复兴与重建要在充分借鉴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华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首先要汲取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价值的思想,激发其中活的因子。二是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其中超越时空的思想因子,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因素,引领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四)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政府治理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集中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认真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切身体会到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并集中体现“民主”“法治”,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制度上提供一定的保证。

(五)以实践教育活动为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逐渐被弱化,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微观生活而较少考量社会宏观价值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实践教育活动为纽带将崭新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和习惯中,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首先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层。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少数民族发展的特殊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在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前提下予以贯彻执行并落到实处。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所具有的生活特点,在城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要忽略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应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其次,在通辽市城市社区居民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认识到城镇居民中有很多蒙汉、满蒙等不同民族结合的家庭,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日常服务管理中,着眼城市社区居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结合当地的风情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依规定,通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蒙语授课,甚至小学到高中设有专门的蒙古族学校,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学生选择从小学开始便接受汉语授课,不论是从儿童便接受蒙语教育的学生,还是蒙古族接受汉语授课的教育,他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授课语言的不同,因此在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应有针对性的、分两种语言并结合他们本民族所具有的特质进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镌刻在每一位草原儿女心中。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同时兼顾社会宏观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着眼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类载体、机遇和场所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一个广阔平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适应以使其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价值导向,引导当地人民主动积极抵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2〕李智环.宗教对傈僳族民族认同的影响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9-82.

第10篇

摘 要: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探析 高校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的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高校教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地方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实现路径探究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的嬗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话中渗透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gzdt/2009-10

/25/content_1448709.htm.

[3]林斯坦.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增强高校德育实效[J].中

国高等教育,2001,(19).

[4]陈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7-07-01.

[5]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01-09.

第11篇

问:通过5天的参训,您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收获?

答:在开学典礼上,连处长和视频中的谌省长的讲话精神让我收获多、感触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的责任,还要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人才,核心价值体系要贯穿在整个少先队活动中去。吴祖平老师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大家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让广大老百姓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素质的人民,这24字描绘出中国梦、复兴梦、强国梦的未来。中国梦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要依法治国、反贪防腐,这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才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人民民主,奋进之基:爱国、敬业;为人之基: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现在要从学生抓起,从小事抓起!短暂的五天培训结束,我收获到了新理念、新思考、新方法,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问: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这次,通过参加新一轮“千校万师”培训,我更加有头绪了:深入思考、细化工作、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尤其是创文工作和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自己先琢磨各项指标体系,再和老师共同分析、共同完成资料,工作效率上提高不少,在少先队活动中,我利用教师学习、升旗仪式讲话向师生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容,并要求师生牢记“16字(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在心中。要求大队部组织中队开展一次“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队日活动,利用队会课,要求师生熟记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把24字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中要始终有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文明行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努力成为思想好、品德好的学生;同时让学生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问:参加新一轮第19期“千校万师”培训回校后,您在学校都开展了什么活动呢?

答:9月22日下午,我校五(2)班组织开展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并且在中国文明网已报道。教室里传出阵阵歌声,队员们踊跃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成了师生崇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问:通过您参训后,您将带着老师们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开展了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答:我们通过学科渗透、积德榜、少先队活动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立德树人提高师生思想境界,教育引导师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校作为南明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之一,还开展美德少年进课堂讲故事、唱歌曲、学典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等活动,倡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并由此带动家长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您参训后,在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加强,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10月13日建队日活动,我校代表南明区参加全市军乐队比赛,在十二支参赛队激励的比赛中,我校获最佳表演奖。整齐的队列、悦耳的乐曲、饱满的精神风貌都令人赞叹,活动中无时无刻不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新一轮“千校万师”给您最大的感受?

答:励志训练课。它让我们从体验学习中找寻到了快乐,活动的多样性让我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彼此鼓励、相互尊重,共享成功;礼仪课。它让我们懂得了教育无小事,教师要以身示范,无论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榜样,当一名有修养,讲礼仪的好老师;“德法合一,以教为先”讲座,教会我们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还主动为我们开设一条免费咨询的绿色通道,让我们为之感动;赵国华老师我们感受到师爱是伟大的,他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做到的,让我们为之震撼,受之感染。心中无限感慨着,授课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人文关怀,激情洋溢的演讲风采,让我们收获友谊与欢乐、熏陶与感染;让我们学会用精彩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用趣味游戏去带动学生;老师们的博学多才,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忘记了辛苦;增添了欢乐,摈弃了烦恼,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困境!

第12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榜样引领;政府推动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5日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思想意识领域,价值多样、价值混乱、价值错位乃至价值虚无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动摇,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自由主义,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党的十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体层面提出的要求,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性。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当然,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个体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修正和变化的。

榜样引领与政府推动是培育践行公民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影响人、鼓舞人、教育人、塑造人,可以让人们在和风细雨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价值观引导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一、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性

价值问题,通俗的说法就是好坏问题。好坏不是任何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属性,不是靠把该事物研究透彻后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价值只能是一种关系状态,是个关系范畴,它始终要作为一个关系现象来把握。

价值是特指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思考。阳光从来都照射植物。人类是以自己的角度,比方说作物的生长、环境的生态、食物食品的来源等方面,认为阳光照射植物有价值。所以,价值一词本身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站在人的立场上、用人的眼光看问题的一个概念。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作为一套复杂的观念系统,不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主观性与客观性、变化性与稳定性、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是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标准、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实践共同组成了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对于价值,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亦可以是某一群体,还可以是整个人类。整个人类虽然是同一的,但群体就有不同,更不用说个体之间的千差万别,这就是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既然价值不在于客体存在本身,而是它对主体的意义,事物的本质和属性不变,但对于不同的主体就有不同的价值,这一点,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第二,对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价值;第三,对同一主体的同一方面的不同时态也有不同的价值。价值总要和主体相依存且随着主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是为价值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价值的一个核心的、本质的、普遍的特性,它决定了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经历不同,需要、能力和条件不同,其价值观是以其自己为尺度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是价值区别于真理的根本之处。

二、价值观的可导向性是培育践行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榜样引领与政府推动的哲学依据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从形成条件看,主体需要、自我意识、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形成过程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将价值心理提升为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感知与体验、分析与判断、认同与选择以及组织与体系化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形成特点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自主建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心理调节和社会认同的功能,有利于人们实践智慧的生成、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实现。

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当然,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个人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修正和变化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认识的最终源泉,外部世界的可知性是认知的可能性的根据。认识不是离开实践而在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价值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具有可导向性。

一方面从政府角度讲,要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政策、制度、法规等,更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主体各种思想道德行为,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各类公共场所和公众行为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形成人民群众及各类新闻媒体的正确的、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如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严厉批判甚至通过不同方式制裁不道德行为,让失范者得到应有惩罚。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从个体的人的角度讲,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法律、道德要求,对自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目标、方向进行判断和调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社会性与自我性的融合中追求价值实现。发挥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主体功能,使人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形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自身需要的“内驱力”,促进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的转化,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进而使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评价层次向价值行为层次的转化,使其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现源于建立何种价值导向。应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人们思想、道德、精神需要进行引导和调节,从而将思想道德的含义和标准广泛地根植在全社会公民的价值观中,使社会思想道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观发展从一元化到多元化趋势日益加深。人们不再按照同一价值标准而生活,个体自主选择不同生活样式,“一元”向“多元”发展。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们自然会首先关注那些能够带来显性功效的生活价值(如金钱价值、才能价值等),并相应地弱化对主要诉诸于内心体认和心灵净化的精神价值(如德性价值、信仰价值等)的追求,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制约了精神生活的发展。多数人关注能够带来较大功效的工具性价值(知识、才能、地位等),而对“德性”这样的目的性道德价值比较淡漠。个体价值观上的多元化来源于个体自身对生活意义的不同思考和对生活实践的不同体验。因此,我们在构建核心价值观时应建立一种价值导向,以“一元”引领“多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领域的统领作用。

三、榜样引领与先进典型宣传是培育践行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路径

榜样是美好道德的化身,具有激励和示范的双重价值。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党员干部,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都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激发全社会对向善风尚的大力弘扬,促进社会正能量的集体输出,推动社会正气、道德力量的持续增长。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影响人、鼓舞人、教育人、塑造人,可以让人们在和风细雨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价值观引导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一是“行为模式”说,建立在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言行形成任何靠直接经验获得的行为,也可以抑制或消除已形成的行为。榜样就是将社会共同追求的道德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明确的、具体的行动,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模仿榜样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这说明榜样具有较强的示范价值。二是“人格力量”说,建立在人类对榜样美自觉追求的基础上。榜样所包含的崇高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高尚思想情感和完美道德理想,给人以巨大的精神激励。经过对榜样的审美过程,人们对代表抽象符号的道德理想现实化、明确化、具体化,榜样的行为融入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中,并内化为不自觉的精神意识。这样,榜样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所包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就传递给受教育者,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激励着受教育者去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由此可见,榜样具有较强的激励价值。其根本力量源于人们对善良等人性基本品质的强烈认同。社会公众对日常生活中那种平凡而又出人意料的善良行为的道德激赏和赞美,体现了百姓内心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期许。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向善是一种最本质、最人性的道德诉求,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时代楷模是精神富有的典范,托起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互信、奉献和给予之基,唤起了努力向善的社会风尚和群众性的价值觉醒,能够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遵从是来自于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做到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凭着良心、良知做事,自觉把握、检验和校正自己,并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进而引发一个地方道德力量的内生发展,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精神富有的人,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以官方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张旗鼓地树立榜样、宣传典型,在全社会开展全民性道德实践活动,努力营造真、善、美的社会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全市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到促进全面发展中,“八荣八耻”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生活化、大众化,成为具体明确的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

用身边的典型来教育人、感召人、引导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树典型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利器。伟大永远存在于平凡之中,凡人善举往往透露出人间真情。始终关注并放大生活中的真善美,努力挖掘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的朴素的价值观,大力呼唤人们心中的爱心和善意。一个典型身上有一股精神,一群典型身上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美德。树立典型、弘扬美德的过程,也是群众从被动到主动、从个体到群体、从自发到自觉推动道德实践的过程。

2、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党政推动、各方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我们社会到处都不缺少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关键是如何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为这些道德行为提供有力的后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需要每个人的力量,更需要党委政府做好第一推手,各级各部门积极推动、同步推进,城乡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靠大家,党政部门首先要负起责任,抓好规划制定、工作统筹、部署协调和制度建设,社会各个方面要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形成强大合力。包括文明委、宣传部、工青妇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要善于设计工作抓手,善于策划活动载体,要把宏大思想和宏观要求具体化,成为具有特定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活动项目,并且精心组织实施,抓过程、抓保障,把握节奏和节点,体现特色和亮点,努力提高活动的参与面、感染力和实效性。

3、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过程中要注重典型的示范引领,形成“认知-实践-提升”的工作方法。做好先进典型的塑造和宣传,党委政府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宣传部门要主动深入,新闻媒体要迅速推进,专家学者要提炼升华,提高先进典型宣传的凝聚力、影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践行。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要求化为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典型来自身边的凡人善举,事迹是真实的,其蕴藏的内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通过学习典型让价值观和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心,唤起努力向善的社会风尚和群众性的价值觉醒。同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凝聚、提炼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学习典型-主题实践-价值提升”的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性和群众性。

4、坚持不懈地抓教育、抓创建,着力推动实践养成,形成长效机制。大力倡导、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美德,形成抓教育、抓创建的模式和机制,创造一套潜移默化、向善向好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宏大命题要“落地”,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教育和实践一起抓,遵循从下到上的实践路径,推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注重日常言行,注重道德积累,使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要保持、巩固下去,必须物化、转化、具体化,成为法律法规、单位规章、村规民约和风俗习惯,细化为操作的规则和要求,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为人们所遵循,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根深叶茂。

主要参考文献:

[1]丁玲玲.榜样教育的困境和有效性探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2]曾长秋.树立道德模范人物与提升公民道德价值观.中州学刊,2012.3.

[3]张永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生活价值观的同异之辩.前沿,2013.1.

[4]王欣悦.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北方文学(下旬),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