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

时间:2023-02-01 13:4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诗歌鉴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诗歌鉴赏

第1篇

【关键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在高考中,语文科目满分150分,古诗鉴赏只有10分,分值是试卷总分的1/15。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古诗鉴赏试题虽分值小,但学生得分普遍不高,难度系数极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呢?在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我们综观历年语文高考试题,诗歌鉴赏覆盖考点多,基本涵盖了诗歌鉴赏的所有能力点。重点在内容、感情两个方面,其次是语言和手法,再次是形象和风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其想像力和审美力”《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当然,复习仍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且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合理选用复习例题

对于复习,一定也要选好例题,这小则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大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深远地影响。首先,我觉得能作为范例的诗歌应该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内容健康、思想积极,还要有艺术特色。其次,“范畴教育论”的奠基人,德国著名的克莱夫基教授在论述教学内容时提出了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原则。“所谓基本性就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础性就是强调教学内容应当是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基本经验以及业已达到的某一智力发展水平出发的内容。范例性就是实现基础性与基本性之间的桥梁”。我们有了这一理论依据,那么在选例时一定要遵循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的原则。再次,我认为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最好的例子,不妨我们选之以教。

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3、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121―01

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3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特点 强化训练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反片面

第4篇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54-02

诗言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歌也有一个中心思想。除少数哲理诗外,一般来说诗歌都以抒情为目的。所以诗歌鉴赏首先要搞懂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诗歌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诗歌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可以说诗歌鉴赏的所有问题都是由这两个问题衍生出来的。

鉴赏诗歌,把握诗歌情感的前提是理解,如果连诗歌内容都不理解,那么所有的鉴赏都成了空话。研究近几年来的各地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的题目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真正深入的、专业化的鉴赏题目少之又少,这是诗歌鉴赏必须由基本的诗句理解入手的这一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当然也是由当前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决定的。以江苏的高考题为例,自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江苏高考题一半以上的诗歌鉴赏考的都是对诗句的理解。如2004年的《征人怨》第一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二题要求解说每一句话里的怨情。2005年《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要求具体说明微风是如何贯穿全篇的。2007年《鹧鸪天?送人》的第二题要求说出诗歌最后两句蕴含的新意等等。说到底都是理解的问题,理解了就不难回答。此类题目看上去不难,但一定要根据要求作答,怎么问怎么答,但也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理解诗句有几个基本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理解偏离诗歌本身的内容,诗人的本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一首诗句简单明了,可以说理解上没有一点的障碍,但是如果不抓住题目,我们就很容易只是将诗歌内容理解成新婚女子入洞房第二天见公公婆婆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扣住了题目,我们就知道作者其实是以新妇自比,向朋友讲述自己考试前的紧张心情。再比如2010年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抓住了题目中“送”,我们就知道谁去谁留,就不会将诗歌感情误解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题目常被他们忽略,不少学生提起诗句来还能跟在后面吟诵,可是真正问他出自哪首诗,他们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来的。可见学生对诗歌的题目还不太注意,缺少必要的敏感度,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理解诗句第二点要关注诗歌作者,做到知人论世。不少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有自己喜爱的侧重的创作题材,有时抓住了作者就抓住了诗歌内容的大致情感,如陆游、辛弃疾、岳飞写的爱国诗词,或表达豪情壮志、或渴望收复失地、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感等。再比如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歌,李白的卓然飘逸的浪漫主义内容诗歌,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再比如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等等。我们知道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般都在名家当中选题,而这些名家、名诗人词人,一般我们在高中阶段都有涉及,所以做诗歌鉴赏题时不可将作者忽略,看一下作者,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些名家作品,不难对所选诗歌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理解诗歌的第三点是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解,要知道高考试卷的长度关系到学生的阅读量,一般都有严格的控制,可以说高考试卷上是没有废话的,诗歌鉴赏同样也不例外,所以说诗歌鉴赏下面只要有注释就一定是有用的,我们千万不可忽略。一般来说注释关系到词语的理解,写作背景等,不仅有助于理解,还牵涉到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可忽视。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下面附了详细的注解: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这三个注释对理解诗歌内容与后面的题目至关重要,尤其是第二个注释,如不加注意分析,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题就没法回答。只有注意了这个注解,我们才能知道“渭北春天树”写的作者眼前所见的景色,是实写,“江东日暮云”写的李白所处之地的景象,是通过想象进行描写,是一种虚写,弄清楚这些内容,学生才有可能回答出这一联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知道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理解诗歌的第四点是要注意调整语序,灵活理解,并通过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补充,切忌生硬死译。我们知道诗歌讲究押韵,讲究平仄,所以诗人在写诗时为了做到押韵与平仄,为了追求音韵上的美,常常调整语序。比如,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里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所以说“慨而慷”,而不说“慷慨”,就是为了和前面的“过大江”押韵。尤其是词,每一个词牌对词上下片的长度,全词有几个句子,每个句子里有几个字,每个字是什么声,都有严格的规定,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说的就是这个规矩。词人们只能严格的按照格律来填写,因此写词也叫填词,不少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诗歌的特点而生硬地理解诗句,导致对诗歌的错误理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如高中选修语文课本《古代诗歌读本》中选录了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其颈联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不少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说,么能开出泪水呢,孤舟又何以一下子系住故园心呢?我引导他们结合注释,再对语序进行调整,很快他们就理解了诗句:想当初(他日)我系舟登岸(孤舟一系),到如今已两年了(丛菊两开),每每想到故园,我总禁不住流下泪来。这样一调整,诗歌内容与情感也就把握了。有时学生们不大会调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到诗歌当中去找出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这些信息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以及那些流露情感的词语,然后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语言,散文、小说要写几千字、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才能将中心思想、情感完整表达出来,而我们的诗歌只有区区几十个字,要想在几十个字里面将意思情感表达清楚,其语言必然要十分精炼,很多内容要我们去想象补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

第5篇

一、题干在思考、组织答案中的作用

身处一线的教师都深有体会,平时批改学生试卷,大多数同学的诗歌鉴赏题做得乱七八糟,甚至会出现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只要再读一遍题目就可避免。这个时候,我们恨不得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拉到面前,让他们当面重答这些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没注重审读题干,不能抓住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增强审题意识,敏锐觉察到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具体说来,题干可能承载以下信息:

1.答题的区域

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就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如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题干分析:

题干(1)中,“诗中”“柳永《雨霖铃》”都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所在的区域。

题干(2)中,点明了一、二两句的“醉别”“江风引雨”为答题区域,只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感情就行了。

题干(3)中,点明了三、四句为答题区域,抓住“代为之思”,解释这两句,找出使用的表现手法,阐述表达效果。

答案印证: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心情。

(3)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思考的方向

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如2013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2)略。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细读题干,我们很敏锐地抓住“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这句话,这句话引导我们思考:诗歌平淡的是什么?蕴藏了什么激烈的情感?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题的答案要点。所以,题干提示了答题的方向。

答案印证:

“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3.答案的组织

答案的组织,是指心中有了答案时,该怎么组织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包括表达的顺序、表达的详略、句式的选用等。如2012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略。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本题干“三、四两句”提示了答题区域,“简要分析”提供了答题方法,即先根据三、四句内容简笔描述主人公外在形象,再概括其内在情感形象。

答案印证: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具体题目中,题干还会起到具体的作用,只要考生在平时训练时细心审题,仔细揣摩,必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分值在判断答案要点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主观题制卷时按“点”赋分,“点”即要点。阅卷时,要根据要点来给分。因此,组织答案时要有“踩点“意识,要估分值按点来答,否则就会遗漏要点,拱手丢分。那么,考生该如何去踩点呢?除了全面思考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知识能力的因素,即根据分值去推测答案要点的个数。当然,分值只是提示,语境才最终决定要点个数,但得了分值的提示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分析语境,从语境中尽可能找出要点与分值的合理关系,从而答全要点。下面我们以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为例探讨分值与答案要点之间的关系。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根据分值推测各题答案要点:

(1):本小题3分,题干中有关键词“三个方面”,当然一点一分,且不必展开,直接作答。

(2):本小题两问4分,每一问都很单纯,推测一问2分,而情感类的答案模式是原因+情感类型,所以第一问的答案有两个得分点,第二问题干中有“何种”一词,可知答案只有一点,占2分。

(3):本题3分,而构思题答题模式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所以推测答案要点包括三点,每点1分。

分析完毕,再拿答案印证: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第6篇

评价是衡量、评定其价值。本考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评价诗词相关内容;二是体味是人的思想感情;三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要实事求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而做好评价的基础则是要先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诗歌的内容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因此,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考在古代诗词鉴赏过程中越来越要求考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考生浓厚的鉴赏兴趣,使考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新的发现。这对教学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点拨。要抓住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学生遇到疑难时、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很关键。所以在这里我表达一下自己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我认为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答题要领:

一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每一位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因此明晓作者生平,思想及生活背景,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二是从题材入手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我们借助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来分析一下: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春日秦国怀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属于咏史怀古诗,这类诗多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当然按照题材,常见古代诗歌还有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托物言志诗、闺怨诗、哲理诗等,思想感情也是有迹可循的。

三是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注释内容往往包括: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相关词句的介绍,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诗歌鉴赏注释②,让考生很容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介绍,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供我们知人论世;别人评价介绍,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充分解读这些暗示信息,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7篇

那么如何快速赏析和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简而言之,赏析解答诗歌要学会感悟、陈述“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的两种赏析方式和“三步”答题法。

一、要能赏析“见山是山”的内容

“见山是山”,本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境界之一,我这里所说“见山是山”指的是赏析解答诗歌要先能理解、表述诗中所写之景、之物、之事,即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

(一)赏析诗歌要能概括“见山是山”的内容,必须了解诗歌语言“变形”的一些规律

古代诗歌,常常得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意蕴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这就使得诗人经常对语言做出种种“变形”,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双关、象征、用典、借代、互文见义等。而这些“变形”的地方,又往往成为赏诗解诗的难点。因此,要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的语意,要掌握相关的语法“变形”和修辞“变形”规律。

1.学会语法分析法,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分析诗句,做好语序调整,进而理解诗意。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主语后置,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桃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宾语前置,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桃色,夕鸟藏梨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主宾倒置,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以上这些倒置现象,我们都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来加以调整理解。

2.了解词性活用,体味炼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一字一词的“推敲”运用。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炼意的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从而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形作动,从视觉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景象)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肥”,既写出形态,又写出动态)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的“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要善于体味双关、互文见义、借代、用典等修辞,并对修辞的作用了然于心。如: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用了双关的修辞,“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江水西头隔烟树。(“隔”用了双关的修辞,一是指诗人身处江西,目光因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指词人被阻隔,回不到江东)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表现男女之间的情思。)

(二)赏析诗歌要能说出说准“见山是山”的内容,要能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所见之景

例如杜甫的《登高》,我们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描绘的事物、情景准确地表现出来。作为一名考生,我们要学会展开联想想象,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跟着诗人的思路,把诗人所写的内容表达出来。

二、要学会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

(一)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要了解并掌握古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蕴含的象征意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对诗中所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自己的情感思想,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作为鉴赏者,对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要有所了解并做好积累。

例如黄叶表现凋零、成熟、美人迟暮;绿叶表现生命力、希望、活力;梧桐象征凄凉、凄苦、悲伤;花开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等等。

(二)要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需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学会赏析

表达技巧是作者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可以使诗歌形象鲜明、意境蕴藉。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常考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行文结构技巧。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例: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山水浑然一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可见愁思的深重。)

2.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起兴、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3.表达方式及作用

常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分为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的角度又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4.构思立意技巧及作用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三、要解答诗歌鉴赏题,还要掌握考试“三步”答题法

第一步,要学会赏析描述内容,即赏析描述所见之景。

第二步,要学会赏析描述所见之景的言外意和艺术手法。

第三步,要学会辨析诗人对内容赋予的思想感情。

考试的“三步”答题法,可以帮助学生尽可能的对所鉴赏的内容作个较充分、较全面的理解作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考试时不漏答、不漏分。

例如:(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第8篇

一、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语言

诗歌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金子,它含蓄、委婉,或激情奔放,或纯朴淡雅,令人回味无穷,只有品味好诗歌语言,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美的意蕴。

赏析诗歌语言,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品味分析,领悟其中的韵味,古人写诗大多十分含蓄、凝练,因此在鉴赏时要认真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中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法,品味诗歌表现手法上的妙处。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它要比“浓”、“暖”、“多”等强的好多,通过联想,能感觉出红杏枝头,蝴蝶翻飞,蜜蜂嗡嗡叫的大好春色,也联想到整个春天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姜夔)

一个“仍”字,让人联想过去,“二十四桥明月夜”时,歌女在桥上吹箫,红男绿女,歌舞升平,扬州十分繁华。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分。一个“冷”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烘托了人物心境的凄凉。

(二)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感情奔放,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各有其妙。

①直接抒情:

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衰绝,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这首诗表现了怀春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表白,可谓热情奔放,毫无矫饰之情。

②间接抒情,一般包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借美景难留诗人,表现诗人思念家乡心切的感情,正如王国维说:“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了诗人登高所见,表现了诗人在晚年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但仍不忘忧国忧民的可敬又可悲的感情。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方法。

2.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烘托、对比、白描等。

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开头“君不见黄可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起兴手法,使文章雄浑奔放,气势不凡,同时引出下文所要抒写的不满之情。

②虚实结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等是送别的实景;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晓风残月”等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这样实景重渲染作者悲凉的心境,而虚写着意写诗人的孤寂之感,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③烘托,烘托也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开头“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气势不凡的景象来反衬周瑜这个英雄人物。为英雄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还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正面衬托诗人与汪伦深厚的友谊,形象生动。

④对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中“赵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⑤用典,如姜夔的《杨州慢》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运用了王勃的“豆蔻稍头的月初”、“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诗,表现了扬州如今的衰败不堪。

⑥白描:绘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是艺术上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几句就写出农民的艰辛和官家的贪婪。

⑦动和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中“明月”是静景,“泉流”是动景。动静结合,风景优美。

表达技巧还包括修辞手法,而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拟人、对比、夸张等。

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

故人云:“诗言志”。古人在写诗时,一般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而发,也有直抒胸臆意,表达自己情感,所以把握诗歌情感时,一定要抓住意象来分析诗人情感,同时注意作者本人,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身世遭遇,进而推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如“十里楼台依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崖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文中有“楼台”、“杜鹃啼”两个典型意象,这两个意象都是表现思念的,抒写主人公思念亲人和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

(二)借事抒怀

如杜甫的《咏怀五百字》作者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看着自己小儿子被饿死,自己也辗转漂泊,于是发出“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其中含有诗人多少激愤之情!

(三)知人论世推情感

第9篇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第10篇

【关键词】命题;探究;古典诗歌鉴赏;得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的鉴赏是现在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但考查的结果却不如人愿,如江苏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值为8分,实际得分的均分为2.2分,得分率为27.5%,是整套试卷各类题型中最低的。江苏省2012年的《考试说明》将考查定位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在其相关例题的“简要说明”中,也明确指出:古诗词鉴赏题,属中等难度和难题。因此,很多老师都把诗歌鉴赏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望“题”兴叹,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导致一些学生考试时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笔者认为高考诗歌命题的种种问题和这种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那么高考诗歌命题存在哪些问题?

一、命题要求简单含糊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的规定很是简单含糊,如江苏省的《考试说明》只有一句话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在考试能力要求中补充道“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除此,并无任何实质性、具体性的规定。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命题者有极大的空间和自由,而应考者则显得更加被动和无助。为了更好地显示高考的公正公平,《考试说明》最好拟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如避免过于浅显直白的诗作,从而保证试卷的区分度;避免典故过多的诗作,因为考生做题的时间非常有限,根本无从阅读太多典故;避免个性化色彩太浓的诗作,因为高中生的诗歌阅读能力确实有限。

二、命题者高高在上

高考诗歌命题者一般来说均是大学教师,客观地讲他们的个人学识,确实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对高中一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却缺乏相应的了解,所以命题时的尺度和难度有时难以把握精准;而有的命题者却是自高身份,固步自封,不肯正视高考诗歌的实际得分情况,不肯倾听来自教学一线的呼声,不愿调整命题的思路,不愿借鉴其他试卷的成功经验。有的甚至话语霸权,只承认自己预设的单一答案,而答案本身可能少有真知灼见,大多是来自各类诗歌鉴赏词典的相关解释,可是鉴赏词典的相关文字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甚至“一孔之见”,而非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试题难度不适中

如江苏2008年高考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009年浙江卷,问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__,题目的设置考察不出考生的思维,显得有些低幼和简单。前一道题考生用程式化的语言就可以解答(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后一道题学生无需解读相关诗句就可以找到答案,这类题目难度过易。而有的题目则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难度显得过大,如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第三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关于诗歌鉴赏,中学生能读懂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描绘出诗歌的意境,感悟出诗人的情感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诗歌的艺术风格,那是诗歌鉴赏的高级层次,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生如何能达到?学生作答时肯定是只能从脑海里找到“沉郁顿挫”之类的套话,再结合故事做一番陈述。最后阅卷老师遭遇到难题,给不给分呢?所以过难过易的题目虽然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但是最终殊途同归,一样失去了考查的信度和效度,直接导致了测试的低效甚至无效。

四、命题指向不明确

如2009年海南、宁夏卷诗歌鉴赏其中一问: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看到此题实在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命题者到底要考查什么?是诗歌的艺术技巧还是诗歌的构思角度?看了参考答案(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比,效果独特。)才有所理解,原来考查的对象是作者的构思的分析与评价,可是考场上的考生时间有限、心情紧张,他们哪里能够明了命题指向呢?可见诗歌鉴赏要想拿分实在是难。

第11篇

一、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目标

古代诗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τ谙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的语言高度浓缩,大多数学生也只是语文课上接触得比较多,生活中一般接触较少,所以对于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就难以燃起兴趣。

诗歌鉴赏教学活动比较乏味,缺少多样性,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融入课堂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升教学的质量,就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诗歌讲解过程,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融入到作者创造的情景中去,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新课标更加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关于古诗词知识,几乎都是教师课上讲解得来的,缺乏自主探索诗歌知识的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教师应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古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古诗词。同时,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对高考,所以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只是死记硬背。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真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诗歌鉴赏能力,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当然也就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学习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只有引导好了,让学生学习诗歌时不再感到困难了,产生了成就感,增加了学习诗歌的自信心,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诗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充分吸引学生,让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多开展趣味活动,如以诗歌为主题的诗词接龙大赛,类似于成语接龙的玩法,表现优秀者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动地融入到诗歌学习中去,甚至会因此爱上诗歌。

新课标更加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知识和问题都要进行及时深入的思考,从而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对于诗歌这种深奥的知识,看法和理解也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诗歌更深层理解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走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关键词“凄凄惨惨戚戚”“憔悴损”“愁”等,然后提出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充分体会李清照丧夫的悲惨、寂寞、难过之情。

三、具体分析诗歌高考命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语文题越来越向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靠近。所以高考诗歌鉴赏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查过后,才成为高考题的,每道高考题都有其专门的定位和特定的作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充分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方向,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尽量贴近高考题,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评价应贯穿在学生诗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问题和习惯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反馈,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一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强化语文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广东;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同时,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所以,考生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赏析答题能力和答题准确率,对备战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权作引玉之砖。

一、近三年广东高考诗词考点简析

纵观近三年来广东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一是分析思想感情(09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11年“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诗歌语言(09年“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0年“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三是分析表达技巧(10年“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最后是分析诗歌内容(11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总的来看,其实都是在围绕二个重点——写了什么和怎样写来命题。

近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题满分都是7分,虽然该题型难度在逐年降低,但仍有不少考生答分率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考生没有认真理解题干,同时没有掌握古诗的基本常识,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二、如何备考古诗词鉴赏题

根据近年来广东省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本文认为,考生在备考中,需要注意理解题干,扣住题干,准确规范答题。因为题干提示答题的角度、范围和要求,因此必须围绕题干要求,比较诗词内容,运用规范术语,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来。考生应提高解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提高古诗赏析题的得分率。

1、知人论世,理解内容

由于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加之古代诗词运用的典故较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丰富,因而不能理解诗的内容,致使很多考生对诗词赏析有畏惧心理,他们遇到这道题只是随便答一点,甚至有部分人放弃答题。其实考生要准确理解诗词内容,不仅诗句要读,对诗词题目、注释、作者与相关背景知识的理解也是重要辅助。比如2009年考查的是杜甫的《月》这首诗,这个诗题《月》在古诗中是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歌内容后也有补充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联系诗人杜甫坎坷漂泊的一生,颠沛流离的身世,壮志难酬的失意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会理解到诗人在这首五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意蕴的物象,诗人通常都是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所选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审美创造的结晶。因此准确解读意象含义,对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非常重要。为此,考生必须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含义的知识。

比如,梅历来就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菊的清高、斗雪傲霜,受到诗人的青睐与赞颂;月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蝉的清高,古人悲鸣,便赋予了悲切之情,暗寓诗人的命运乖蹇,人生之多难等。

2011年高考题《减字木兰花》(苏轼),第一小题“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考生只要能抓住词作中出现的“初解语的莺”、“如酥的微雨”和“遥看近却无的草色”这些表现早春景象的意象,就能解答出相关答案。

3、熟悉术语,准确表达

在理解了诗词内容、体味出情感之后,接下来最主要是联系诗词文本,了解其文本含义,灵活运用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的解读赏析心得,规范地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诗歌的艺术手法通常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此外还有诗词风格和语言术语等等。赏析古代诗词,必须熟悉这些术语。明了赏析术语,一般的回答程式是:先写什么,再分析怎样写,最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写,达到什么目的。

比如10年高考第一小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最佳答案就是首先回答写了什么——“隔”带有阻隔、隔断之义,接着分析怎样写——“隔”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来写,最后再说明达到什么目的——用“隔”可以增强作者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总之,高考古诗赏析尽管比较难,但只要考生能在备考中认真地对待,首先心理上不要畏惧,然后根据命题者设计的问题,抓住意象,整体理解诗句含义,运用准确术语,按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的模式来答,那么得较高的分亦非难事。

参考文献:

[1]2009-2011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2]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