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2-11-09 08:0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探讨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

(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体系 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企业发展得各个部分,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依据和可信赖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由制度、方法、信息、资源、活动、职责、组织结构等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律为目的建立的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标准,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严格按照运作程序来具体实施,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其内容普遍涵盖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既包括信息化建设从策划、实施和完成的整个阶段的建设,还包括如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等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它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严格依据其运行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是体现其标准化的形式。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模式,它将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严格遵循PDCA循环,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管理体系被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添加的内容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个这样开放的管理模式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l、管理职责。主要内容有: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重点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等内容。职责策划管理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系文件的制定,它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和信赖的依据。2、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人力、资金、工作环境、信息数据和与其有关的一切设备,它是促进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不能忽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地实施过程是以信息系统的实现为重点,最终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包括业务的监测和优化处理、革新管理模式和知识的管理。4、测量和改进的过程。测量和改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它的内容就是测量过程和改进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审核,评价其运行的绩效水平和可靠性,促进企业改革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1、体系策划阶段。企业为了更好地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领导带头,相关的部门共同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具体步骤有企业的战略规划、信息化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识别、建立总体结构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文件。2、体系运行阶段。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者以此为前提对企业发展提出规划。其运行步骤包括思想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中组织的调整、信息系统的实施。3、体系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其内容包括系统内部审核、信息化体系过程监测、信息化实施的绩效评估、应急措施和反应。4、体系改进阶段。根据体系评价阶段得到的评价结果,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

第3篇

企业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资源,对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有效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般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先进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确保企业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依据,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采用集成化管理的模式,有效监控企业信息、资金以及物质,提高生产的效率,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构建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实现企业的最大化效益。就目前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市场角度而言,软件市场还较为混乱,对价格以及操作的企业环境的要求较高,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软件商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缺乏专业指导服务,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无法有效落实全程服务,因此企业难以有效推广系统。从企业角度而言,其在设计系统时多针对大中型企业,并且由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费用较高,在经济方面小型企业无法有效承担。同时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模式,无法对管理制度进行有效改革,缺乏主动性,导致信息化管理平台难以正常运行。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没有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导致管理部门较为分散,无法有效统一管理政策,管理平台没有较为完善的调控主导。

三、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般而言,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策略,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二是有效构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三是调整企业关键业务的环节和流程;四是充分利用数据库架构和接口。

(一)综合考虑市场需求

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时,企业的业务运行模式必须要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管理平台构架设计的扩充性以及延展性。就目前而言,随着市场信息需求的变化发展,企业要想适应市场的发展,必须要调整物业运作以及生产经营的模式,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企业可以有效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对今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业务运作模式加以合理规划,从而提高管理平台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二)有效构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在设计信息化平台时,,必须要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长远规划,使其在设计中处于统筹的地位,以此来有效提高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战略目标的支持力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质量。现代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有利于企业以自身的战略目标为依旧,对企业的整体规划进行综合考虑,细分企业的战略目标,利用信息化平台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当然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时,必须要管理平台的分布方案、模块划分以及功能设计等能够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

(三)调整企业关键业务的环节和流程

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时,必须要重新调整企业关键业务的环节和流程,使其能够符合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将企业业务运作流程与信息平台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双行运作的模式,促使两者能够相互支持,提高两者的互动性。一般而言,企业在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时,必须要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础,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对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业务运作流程进行改造和调整,重新规划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环节和业务运作流程,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

(四)充分利用数据库架构和接口

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时,必须要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接口和构架。一般管理平台底层的接口以及数据库构架的作用就是为了实现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挖掘、处理以及共享,并且能够利用数据库中的模式以及重要商务信息,不断挖掘新的商业机会,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中,存储了企业的重要商业信息,这些信息资源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的类型以及产品类型系统的构架等具有差异性,不利于跨数据库平台数据的综合利用,因此需要在平台规划阶段,预期规划数据库的系统分布以及选择,以此充分挖掘出管理平台中重要的商业信息资源。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内容;管理意义及作用;管理策略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经济趋向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已日益普及,摒弃滞后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而信息化管理,将对企业管理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其有效融合,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得到持续发展,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管理。1.生产经营信息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生产经营过程全生命周期监管。通过数据采集,管理人员可随时监控进度、程序、质量效率、库存物资等生产经营环节,达到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功能。协助管理者制定与实施生产经营策略、生产经营计划,运营质量分析、过程控制等工作。2.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是利用企业全部人、财、物、供、产、销等资源全面整合,含盖项目管理、资产管理、客户管理和采购供应管理、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财务业务一体化得到有效管控,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管理的平台。3.办公信息化管理。办公信息化管理(OA)是企业通过网络化的管理方式,集成了企业内部各类管理人员日常事务处理、资源分配等工作提供支持,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工作,使办公活动流程化、自动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信息化管理,能使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提高决策科学性、降低企业风险,改善经营管理结构等方面得到了更大突破,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深度融合创新管理提供必要的手段。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1.改善企业内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内控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管理的效果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能确保企业生产数据来源的真实性,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绩效考核指标依据的合理性,同时促进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的能力,为企业资源统筹、数据分析提供保障。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缺一不可。2.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今的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了一种生产要素,企业如何利用好内、外部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分析,规避经营风险。一方面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才干,另一方面就是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管理者依据信息系统数据,能够分析了解企业自身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便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并加以处理。通过向市场提供有需求的产品和针对性的服务,以便使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3.有利于优化经营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创效能力。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取代繁琐重复的人工操作,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有效降低各种经营成本,快速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全方位实时监控服务全过程,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执行力,而且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服务过程中不规范行为,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与支持,从而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结构不断深化,促使企业的管理和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向创新管理的方式转变,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摒弃墨守陈规的传统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行科学化管理,就要依靠信息化。信息化的管理不仅是企业解决管理问题的措施,而且是管理创新的手段。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忽视信息化管理的起到的重要作用,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战略资源、无形资产,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推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信息化管理可以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安全等各个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经营过程中难以监控、工作效率低下、组织机构冗余等问题。同时,信息化管理可促进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打通沟通屏障,提高企业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来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管理成本。通过集成化的数据分析,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营销,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撑作用,达到在市场中快速应变的目的,为企业经营提供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3.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手段。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把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等优势资源全面整合,将企业运营管理多维度的有效集成,增强企业运作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分析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价值,以提高企业的决策力和核心竞争力,便于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营销,提升企业管理和运营能力的作用,达到对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的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手段。以管理创新为途径,向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多方面延伸,由单项向综合、个人向群体发展,从而推动企业提升效能的全面创新。可见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到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从外部,企业希望有更大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而在内部则需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因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覆盖了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所以要利用好这把“利刃”,加速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具体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保持重视程度,持续深化应用。进一步转变思想认识和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深化应用需要领导的主持与参与,更需要企业内部不断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采用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方法,以业务需求为主导,规范数据的标准化,持续优化信息化的深入应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助力加油。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组织落实。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与企业战略发展和重大决策紧密相联。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明确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责任制,夯实信息化管理基础,完善绩效监督,确保绩效过程控制,以便有效地控制、管理、开发各种信息资源,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使各项工作有序、可控制地开展。坚持统一部署、分层管理、优化配置、分工负责,强化组织落实,逐渐推行新举措,为经营管理提供保障。3.完善信息基础建设,确保信息安全。企业信息安全中涉及物理、网络、数据、信息内容、信息基础设施等多层次多方面因素,坚持“网络安全是基础,系统安全是关键,信息安全是核心,制度安全是保障”的原则。切实做好信息基础建设及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企业内控管理、增加规范意识,强化数字加密、防入侵检测、身份识别、数据备份、定期检测、应急演练、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结语综上所述,简而言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空前广泛,前所未有,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也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作用显著。我们要抓住现代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机遇,顺势而为,借势发力,有效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不断发展深入。

参考文献

[1]左美云.企业信息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第5篇

【关键词】修船;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目标;总体需求;总体结构

修船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推进修船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世界航运业的飞速发展,船舶修理业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同时也对船舶修理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船舶修理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修船企业度身定制专业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便显得很有必要。

1.系统实现目标

修船信息管理平台是以船舶修理业务为中心,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级综合信息系统。

其总体目标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全面支持企业船舶修理业务的经营、生产、服务、办公和管理决策,达到高效、经济、科学的生产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益,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的要求。

2.系统总体需求

2.1应用需求

修船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是应用系统的建设。它以企业的管理体系为基础,覆盖公司在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生产工程管理、办公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监管等主要核心业务流程,并使这些流程形成一个整体。

修船信息管理平台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修船企业在经营生产上的两个特殊地方:

1)修船企业中经营和生产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经营工作中,如果接受的工程中各部门的工程量不合理的话,会大大增加各方面生产成本,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生产调度上出现问题,设备和人力无法周转的话,经营工作也难以为继;

2)生产工程量难以预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船方可能会经常调整工程量,其二是在生产实施前无法预测某些具体工程的难度。

因此,修船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灵活性和扩展性,为系统未来的扩展打下基础。

2.2 技术需求

为了保证系统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技术平台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体系。需要建立全面的、覆盖整个基地的局域网,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设备的连接,完成整个网络体系的搭建。

2)主机设备和系统软件。应当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配备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以先进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和经济性为原则进行设备选型,满足应用需求。

3)机房工程。建立高标准计算机机房,提供良好的系统设备运行环境。

系统在技术平台方面的需求非常复杂,应当综合利用多种成熟的技术手段,建设完善、全面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平台。

3.系统总体设计

3.1 总体业务模式

修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要处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分为两大类,即核心业务流程和业务辅助流程。

核心业务流程用来规范和管理公司的日常生产和经营,主要包括四大流程:

1)经营流程。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分析,完成合同谈判和经营报价。

2)工程项目管理流程。支持船舶修理工程的计划和执行,完成生产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调度,管理和监督生产执行。包括工程计划和预算、各项工程作业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工程结算及成本预算。

3)客户服务流程。为公司的客户提供各种服务。

4)生产辅助流程。对公司设备、物料、动力及工艺技术等资源进行管理,为生产提供物资资源和技术保证;

业务辅助流程主要为核心业务流程提供辅助支持,主要包括四大流程:

1)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完成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招聘、培训、考核等,为生产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财务管理流程。完成帐务处理和财务核算,同时要及时完成单船成本的即时核算、车间成本的核算、根据设备和物料需求安排资金等。

3)行政后勤管理流程。完成各种行政、后勤事务的处理,为生产提供服务。

4)战略管理流程。完成公司战略的制订、各项职能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同时,上述流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3.2 系统总体结构

修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可从下至上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支撑整个系统运行的网络、硬件及系统软件。它主要包括网络体系(用于构建局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接入的网络设备)、各种硬件(服务器、存储设备、客户机、以及打印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以及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无法开发和运用各种应用系统。

2)信息资源层

信息资源层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各应用系统运行之后将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利用,实现公司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资源层的主要目标,信息资源层主要包括各个业务库和档案库。

3)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若干个应用系统,它们是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结果,按照公司业务流程进行划分,完成各项业务处理,支持公司的业务运作、管理和决策。

4)表现层

是整个系统对外展现的平台,包括面向内部员工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面向外部用户的公司外部网站。

4.选型原则

平台选型首先要考虑实际应用环境及应用需求,其次要考虑作为平台的软硬件产品的功能与性能,第三要考虑国际国内发展的主流趋势,第四要考虑总体设计人员可能采取的技术策略与实现手段,最后还要考虑公司投资能力及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水平。总的来说,系统平台选型应遵循下列准则:

1)主流性,系统平台的选择符合技术发展的方向;

2)成熟性,选择成熟可靠的系统平台;

3)先进性,选择的系统平台是先进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被淘汰;

4)实用性,要确实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5)可扩性,在系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能扩展系统的性能;

6)经济性,考虑是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选择系统平台。

5.结束语

由于修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多部门多专业的复杂活动,导致修船管理流程相对复杂并且不规范,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借助系统的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流程。修船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分析和设计时应基于低本高效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修船行业的特殊性来实施,同时,系统的业务模式在总体架构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节设计。一个优秀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及有效利用,达到合理安排生产及降本增效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修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浅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系统建设提供些许借鉴及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先进,焦杰. 网络计划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N].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6.

[2] 崔惠钦.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型和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 施工技术,2005.2.

[3] 曹吉鸣,张雷. 从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谈项目进度管理[J]. 建筑经济,2006.12.

[4] 喻颂华.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 王清波,张洪艳. 稳健实施项目管理信息化[J]. 施工技术,2008.9.

[6] 李夏. 以任务为核心实现工程项目管理[J]. 施工技术,2008.10.

[7] 王祝. 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浅析[N]. 科技创新导报,2008 NO.33.

[8] 占梅芳. 企业实施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 科技资讯,2009 NO.09.

第6篇

关 键 词: 建筑企业信息化 数据 门户网站

一、信息化发展

信息管理就是指信息传输的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个系统、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的管理,使建筑企业的信息能方便和有效地获取、存储、存档、处理和交流。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2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框架

1 框架总体结构

建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它应包括如下4个方面的内容: 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已有软件的利用以及系统评估准则, 如图1所示。在上述4个方面的内容中, 前3个方面对应于建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时所需考虑的不同侧面, 最后一个方面即系统评估准则代表前3个方面所需达到的目标。

2 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

为了使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以便适应不同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有必要分析、总结目前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及其主要形式。

项目管理要求管理者按照项目的特点和规律,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 以实现项目的总目标。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3个方面决定, 如图2所示。这3个方面相对独立, 相当于一个3 2 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

为了使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以便适应不同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有必要分析、总结目前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及其主要形式。

2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要求管理者按照项目的特点和规律,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 以实现项目的总目标。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3个方面决定, 如图2所示。这3个方面相对独立, 相当于一个3维管理空间的3个不同的维度, 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在该空间进行。

图2.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结构

2.1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可分为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机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如图2所示。按其执行者来划分,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可分为企业层管理活动和项目层管理活动两种。根据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的内容及执行者建立的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每个模块用于处置一类相关的管理活动, 以下分析将深入到模块内进行。

图3.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组成

3 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

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以下将简述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用到的关键技术。

(1)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工作流等方式实现远程用户的协同工作。它不仅可以便于项目层的管理人员之间共享信息, 也可以便于企业层和项目层之间的协同工作。例如, 当项目层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向企业层管理人员报告信息时, 企业层管理人员只要在线, 就可以及时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回复。特别是因特网使网络的连接日益方便经济, 网络技术可以应用于项目管理之中。

(2)工作流管理技术。工作流管理技术支持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流进行定义和管理。由于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很多较为固定的工作流程, 在系统中采用工作流管理技术, 可以加强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3)工程数据库技术。工程数据库包含了几何的、物理的、技术的(或工艺的) 以及其他技术实体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涉及大量的文档、图形等数据, 因此有必要采用工程数据库系统。

(4)XML文档标准。在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将存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交换, 为保证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可读性, 信息数据必须符合一定的数据交换标准。XML通过标记的内容和标记的相互包含来表现文档结构和内容, 可以支持对XML文档进行类似数据库进行的操作, 从而大大地方便了对文档信息的管理, 并适合用于建立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系统的文档数据交换标准。

除此之外,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 管理工作项可以分为程序化工作和非程序化工作。其中, 程序化工作需要进行信息输入, 如制定成本控制计划, 这种工作一般具有较为固定的信息处理流程, 如提交、审核、审批; 而非程序化工作不需要信息输入, 例如项目监控。但是, 非程序化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程序化工作, 例如, 在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

(5)电脑技术。手提电脑体积小, 重量轻,便于携带, 适合作为施工现场信息终端, 除用于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外, 它还可以利用无线联网技术, 使管理人员在现场及时地访问项目数据库信息, 前提是将其集成到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

4 已有软件的利用

尽管现实中存在开发“大而全”的集成化施工项目信息化软件, 但是,没有必要那样去做, 因为有一些软件已相当成熟也很便宜, 可以拿来直接利用。目前较为成熟并广为应用的已有软件可以分为以下3个主要方面:

(1)日常办公业务软件。主要是Microsoft Office系列这样的办公应用软件, 可进行文字和一般的数据处理和计算, 如公文、信件、表格的打印, 月、季工程结算报表的编制等。

(2)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和资源管理软件。主要有Microsoft Project,具有进度计划的动态管理功能以及资源管理及优化功能。

(3)通用图形软件, AutoCAD,用于绘制施工详图、施工设施布置图等。

系统与已有软件的集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数据的集成, 例如, 直接对Microsoft Project的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另外一种是基于程序调用的集成, 例如在系统中直接调用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

5 系统评估准则

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指标有多种, 如系统的实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同样, 也有必要建立一些准则来评估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适用性。基于上述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的3个方面,列出如下9个主要的功能测度,用来代表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特征。

(1)考虑主要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目的是确保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能适应不同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2)考虑项目总承包商在项目管理方式中主要类型。目的是确保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能适应不同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制度的变化。

(3)允许对管理工作流程进行设置。系统能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工作, 设定该工作的开展包含哪些步骤, 每一步由哪个部门(组) 的哪个人来负责,以及每一步应该产生什么样的成果。目的是确保系统能适应工作流程的变化。

(4)可以集成已有的成熟软件。如办公自动化(Microsoft Office)软件等,目的是确保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已有的成熟软件能得到应用。

(5)能通过集成已有的软件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屋子管理、机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的是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包含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方面。

(6)能够设置信息交流文档的内容和格式。例如, 各地方规范中关于文档格式的规定可能不一, 目的是便于对文档格式的修改。

(7)包含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目的是确保主要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应用在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 以便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8)提供必要的外部接口。目的是适应外部信息化环境。例如, 工程参建各方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数据的来源仍是基于纸介质, 或者仍需按照特定格式提交纸介质的文档。

(9)对信息进行集成化的管理。目的是便于信息的再利用。系统可以使项目管理信息沉淀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 可以根据信息重用的需求, 正确地输出信息。

五、结束语

第7篇

(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3)

【摘 要】本文以某航空企业信息化工作为背景,参考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即“信息化航空”,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研究、设计、制造、试验、生产、经营、采购、维护、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设计的信息化、加工制造的信息化、试验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经营的信息化和保障服务的信息化等,为了实现这些内容,促进“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文中以系统化的管理思路、建设模式为导向,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管理制度、组织、流程等,分析目前困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梳理出符合企业特定环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建设方法。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两化融合;流程;企业架构

0 引言

某公司信息化建设始终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引领,紧密围绕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目标,强化资源有效控制与管理。2011年7月,中航工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信息化航空为战略愿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进程,助推集团公司跨越发展。按照文件精神,某公司将信息化建设与战略相融合,提升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信息化工程,持续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搭建了“1231”的信息化总体架构,涵盖产品协同研制、工艺和生产准备、生产制造、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按照科学的方法观,修订信息化管理原则,转变信息化管理模式,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管理部门为督导,推进信息系统和业务的融合。坚持“业务梳理为先导,数据规范为基础,然后导入系统实施”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加强“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来源唯一化、各项编码统一化、系统开发模块化”,的规范化工作,为系统的有效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加强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集成与协同工作。

1 目前存在问题及分析

公司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未来的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现有信息化建设瓶颈,最突出就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系统应用深度与广度不够,各系统尚未实现全面系统地集成,还没有发挥整体的协同效益等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哈佛大学的理查德?诺兰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模型”[1](见图一), 将一个组织信息化的过程分为“起步”、“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6个阶段,控制阶段是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到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关键,一般发展较缓慢。

目前公司处于控制到集成的过渡阶段,而这个阶段正是企业“信息化悖论”显现期,所谓信息化悖论, 就是指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甚至出现局部领域技术效率下降的现象,信息化悖论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运作机制缺乏进一步的深度融合所致。

从业务角度来分析信息化建设与业务融合,目前公司的业务阶段总体处在“可控的业务流”向“聚焦的业务流”迈进的过程中,业务处于 “有限业务/IT的认识、 功能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可操作的流程”的初步阶段,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需要跨越式发展。

其次,从公司实际需求出发,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竞争能力,这里的经济效益不是当前的效益,要着眼于潜在的经济效益,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 ,而且是一个痛苦的信息积累过程,最终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2 公司信息化管理思路

2.1 管理思路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规范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推动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信息化管理团队以全局及全价值链的角度去统筹,提升信息化整体应用能力为目地,理顺了信息化管理思路。出台相关“办法”,明确提出聚焦公司战略、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规定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导地位,从企业制度上保障了有效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广度与深度的管理环境。

2.1.1 认识的转变

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站位。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理解信息化不单单是软件的使用、系统的开发,它是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的工程,可以理解为企业架构的搭建也不为过。要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管理思想,应用业务管理流程,开展所管理的业务,最终提升业务管理水平,使信息化与业务实现无缝连接,有效的促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1.2 管理职责的转变

信息化主导角色的转变。按照公司领导层的信息化业务主导思路,转变了公司整体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部门提纲挈领,紧握公司战略,统筹信息化规划,促进信息化与各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各业务系统需要拓展信息系统的应用,承担起信息化建设的担子,这与之前的信息化管理思路是不一样的,需要各部门主导与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深入应用,实现“业务主导、信息化引领”的管理原则。

2.1.3 管理过程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以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思路,吸收国内外成熟应用的软件成熟度(CMM)管理理念,从项目启动、计划、实施、验收及应用维护的管控,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工作节点,为公司信息化项目推进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下转第288页)

(上接第284页)2.2 正确处理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是从操作层面上保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过程得以较好实现的关键因素。坚持“规划引领、系统统筹、业务主导、协同融合”的原则,业务主导是“融合”效果的基础,只有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地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中的主导,才有可能使信息化和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更能承载业务的需求,保证融合的效果。

3 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法

3.1 信息化规划与业务融合

在信息化规划中体现出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的理念与目标。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理念体现在建立起支持信息化航空的信息化战略愿景。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和实现全产业链在组织、流程和技术上的整合,支持企业高效、可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加速中航工业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制造企业。总的来说就是从源头上奠定“融合”的基础。

3.2 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业务融合

在搭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人才要素是第一位的,专职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岗位的建设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的建设同步进行,对于优秀人才给予信息化专家岗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人员)虽然受业务部门的领导,但也可以看成是信息化部门在业务部门职能的延伸;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人员)一方面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是业务需求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特点比较熟悉,能够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更加符合业务的需要。

3.3 信息化建设过程与业务融合

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融合。通过信息化管理办法的规定,采用均衡矩阵式组织管理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推进模式来实施业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这种模式强调业务部门对系统的需求、建设、应用全面负责,管理与创新部及数据中心从实现需求的方案、技术实现上予以全力支持。使得信息系统在建设、应用的过程中更具有生命力;同时还便于实现在系统应用架构上的融合,如业务流程融合、数据标准统一、分析口径统一等。

3.4 信息化应用过程与业务融合

在公司应用层面上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入融合,重点是要推动信息系统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应用层面上进行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时,一定要考虑从专业的角度,必须使用统一的或可扩展、可集成的信息系统;真正解决业务上的需求,支持业务数据分析和生产经营决策;系统要得到业务人员的认同,才能在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信息化和其他社会进化一样,都是由人去做的,只有组织起来的人的活动才能实现信息化进程,而且需要科学的、强有力的系统方法保证,才能推进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诺兰模型[OL].baike.baidu.com/view/670390.htm.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创新

1前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要向信息化发展,实现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无纸化的办公能够使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共享,传递速度大大加快,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然而,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时,存在很多误区。企业信息化管理并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途径,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能够迅速地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可行有效的措施,从众多企业的竞争中获得利益。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及时快速的获得准确的信息,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的反应,这只有无纸化办公才能做到,也就是必须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的目标优化、结构优化和知识优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是一次很大的变革,它不仅仅是要收集企业的信息,建立信息系统而已,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作为决策的依据,改善工作流程和职工的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管理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其发展的时间不长,很多企业对其存在一些误区,现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企业的领导还没有对企业信息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些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在技术和经济投入上有所欠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薄弱分散,在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时,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化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目标不一致,不能统一;信息系统的建立不能满足企业业务的工作要求。

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4.1实现前提

4.1.1提高重视,加大宣传

只有提高了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尤其是企业领导,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还要加大对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意义的宣传,使整个企业内部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4.1.2建立准确全面的企业信息库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以企业内的各种信息作为依据进行的管理,即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包含企业各个方面的全面的信息库。如果数据在传输中出现错误,或本身记录的就不准确,必然影响信息库的可靠性,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管理。

4.1.3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人才是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专业队伍,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实现信息化管理。由于信息化管理涉及信息化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支队伍除了必须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技术之外,还要具有相关的管理知识。

4.1.4建立对信息化管理的管理机制

企业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大量的信息在不断变化,企业的信息系统要能够实时地随之改变,这就需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管理机制,保证信息化能够快速准确地调整,以及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4.2实现过程

4.2.1可行性测试

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首先要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测试,只有确定其有效可行之后,才能将其应用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管理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都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它们都有不同的管理内容,需要测试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度,保证其无缝连接,使整个系统的资源能够有效整合,从而确保其能够正常地进行管理。

4.2.2合理设置管理功能

不同的企业其业务需求各不相同,信息化管理的功能也随之不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功能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而确定。首先结合可行性测试中的数据信息,大致地绘制出企业业务管理的流程。根据流程图和管理目标,逐步地设置管理系统功能和程序编程。同时,要不断地优化系统程序,保证其有效性。

4.2.3构建模型

信息系统模型的设计包括业务信息的管理和数据输入输出,这要借助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构建子模块,子模块之间尽量保证没有交叉,彼此之间衔接流畅;输入输出模块要确保数据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输;数据处理机制要合理有效,维护工作也一定要安排得当。

4.2.4实施和系统测试

信息管理系统投入实施之后,需要观察其工作过程,明确子系统的流程,对整个系统进行编程,编程工作要认真细致,避免出现错误,否则不仅会影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系统编制完成之后,还要再进行全面的测试,主要是针对各个板块的功能、结构等,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但能有效地确保系统的可行性。

5信息化管理的创新

社会经济已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必须根据经济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变革。首先,传统的信息化管理并不是完全不满足现展的需求,可以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采取一些优化的措施,以业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为重点,改善管理系统;其次,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而不仅仅受单一元素的控制;第三,优化管理数据,企业内的数据量很大,复杂繁琐且有重复现象,在建立信息数据库时要有效地整合数据。第四,信息化管理可以用于提高员工的管理技能,设置一个民主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员工能够参与进来,同时也能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改进。

6结语

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才能积极主动的实现信息化管理,然后要建立健全的企业信息库和专业的管理队伍,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之后再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要与业务流程一致,采取多元化模式,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也是员工提高自身管理技能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7).

[2]杨乃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铁道工程学报,2006(4).

第9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构建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20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使得企业的管理也将逐渐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一个企业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决定其未来发展的竟争力,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刘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于企业白身发展战略和长远布局规划

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发展战略关注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3-2010年期间进行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企业中平均约有17.8%不到的比例把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入到了信息平台的构建之中,即使在这一少部分比例的企业之中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对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贡献率平均不到20%,同时数据也显示,该期间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和开展并未给企业管理水平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相关系数仅为0.24,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1.2 缺乏对于企业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信息化重塑造

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业务流程信息化塑造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期间开展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企业中平均约有超过45%的企业没有事先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围绕着信息化而进行重新塑造和再定义工作,当信息平台投入运行滞后约有34.7%的问题来自于业务流程的阻塞和不畅通,直到2010年第3一4季度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才有67%的企业给子了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了重新定义和优化调整。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管理系统,且需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企业内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企业平台构建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不难发现,在对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与管理相关的数据,按照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要求,确保不断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因此,针对我国企业在不断完善规划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做以下说明:

(1)企业在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要确保所制定的管理政策,能够推进企业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制定的管理方案能够掌控全局,确保可以顺利驾驭企业,让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发展作为企业的战略性目标,在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要提高管理制度的可行性,避免出现管理倾斜或管理匹配力不足的情况。为更好地应对企业之间的竞争需求,采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手段,可以有效地确保企业实行战略化发展目标,对于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总而言之,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确保企业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对于管理平台上功能模块的构建任务,能够让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好的布局。

(2)企业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确保在未来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运行。企业还需要对于关键业务的流程和环节做进一步调整,确保符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要求,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企业虽然有传统的管理模式,且向信息化管理平台方向转变,但是,所依赖的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并没有发生重要的转变,只是采取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做好管理方案过渡任务,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时,需要有配套的环节部署作为依托,通过对搭建方案的整体布局,确保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在具体运营的过程中有效地处理工作问题,并帮助领导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任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完成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转变过程。

(3)企业所制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确保企业受到应有的关注。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斫玻企业在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做设计的延伸和扩充,让最终所打造的管理平台,能够更好的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信息需求急剧变化为背景,企业在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地按照自身的经营手段和业务流程方式进行调整,对于管理平台的架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确保最终的架构方案能够满足业务运行所需,及时处理企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不断增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变能力,将可能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

(4)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之前,需要收集大量数据,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信息,综合处理及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让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更好的发现隐藏的商务信息。企业在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宝贵商业信息资源,通过不断整合这些信息内容,及时发现并处理信息资源中的重要问题,然后对企业的管理部门重新部署,让数据库信息发挥应有的价值。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让企业能够对未来的规划有更完整的布局,通过提前对未来作出规划和设想,展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真正商业价值。

企业的领导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任务,尽可能的从数据库中搜集可用信息,并让可靠数据最大化的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企业在成功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后,可以先采取试运营手段,通过短时间的运营,检测所搭建的管理平台是否符合市场所需,是否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价值。

3 结束语

构建企业信息化观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企业管理者与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并能够长期坚持,也可以说,这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还处于发展阶段,构建标准、机制以及相关方法方面还不够完善。本文对此进行了两大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完善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高雄雄.小议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4(03).

第10篇

关键词:采油企业 信息化管理系统 网络平台

石油供应是现代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关系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交通的正常运行,而随着城市采油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其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事务都日渐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采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采油企业管理能力的加强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也有助于实现企业向着信息化、规范化方向的转变,对自身的业务和内部人力资源做出更加科学的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信息化管理系统受到了现代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关于现代采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采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现状

(一)硬件建设与软件改革的缺失

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信息化的技术和硬件支持,更需要信息化的管理理念,而目前我国的采油企业在内部管理与企业体制方面与信息化建设还不是十分适应,许多企业往往只是“跟风”采用信息化管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大量的信息化管理最终流于形式。

(二)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采油企业管理系统中还基本没有采用系统平台整合技术,对于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的技术,以及GIS对接技术等都还比较缺乏,这使得我国采油企业的管理系内外部关联性不高,没有形成设备运行维修的实时监测以及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城市石油信息化水平还未得到全面提高。第二是管理系统的不够完善还表现在信息化建设“只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

(三)缺乏国家的统一引导与调控

由于石油行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生等重大问题,因而其与一般企业存在显著区别,需要国家的统一引导与调控。但是目前我国的石油行业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各个石油公司各自为政,这一方面企业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的石油信息难以共享,同时也使得在紧急情况时政府的统一石油调度比较困难,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

二、推进我国采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途径

(二)建立并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模块

这是现代采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功能与相关职权进行细致的划分,而“功能的不断细化也有助于发现管理工作中的盲区,同时也可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规范性”。通过对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填充,不仅可以将管理的体系与流程明晰化,便于规范和引导后续的管理工作,同时也便于发现设置上的不足,以期后续的改进。一般来说,现代采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的对象在于信息化管理中生成的各类数据,同时也需要对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流进行监控,一般包括了“数据库配置、数据库备份、数据库还原、监测数据用户数据、管理数据等”。涉及到的要素有管理员日志、用户使用信息记录、机房运行数据库等。

2、城市石油系统管理

城市石油系统管理指的是对企业在城市布置的石油系统的线路、管道、设备等硬件设施进行的维护和检修,管理涵盖了管道埋设、布网、事故救援以及综合调度和对石油设施的养护维修等。不仅如此,还应该对石油系统的运行进行全程的监控,对当中的异常信息能够及时上报。

3、业务和客服系统

针对采油企业的业务,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在采油运输等传统业务之外,还应该设置投诉建议和咨询反馈等与客户交流的双向平台,对用户管理系统、用户求助系统等进行集中开发。

4、办公管理

对企业日常运行的财务、人力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在满足各自系统的运行之外,还应该加强信息的整合月分析。

(二)大力推进业务办公的一站式服务

通过网络系统把企业各部门接入业务大厅,各窗口人员和其他岗位 (远程)使用同一套审批办公系统,“实现了部门内的流程协作办公;同时各部门通过统一审批办公平台和业务系统集成实现了部门间的流程协作,如并联审批、一条龙服务等。部门内的流程协作和部门间的流程协作使得网站一站式服务得以实现”。

为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一站式服务,除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改进之外,还必须根据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办公地要求对政府内部传统的行政管理和运行模式以及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和数据的链接。

(三)完善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

从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来看,系统是给采油企业用户个内部员工提供服务的具体技术平台。这些单点 Web浏览器接口用于促进搜集、共享和传播信息以及为感兴趣的群体提供服务。作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关口,系统的目标是为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直觉上集成的外观。常见的系统功能包括:

(1)信息目录的分类方案,它帮助组织信息,以便于检索;

(2)到内部和外都网站和信息来源的链接。

(3)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企业职员目录,以帮助用户定位信息;

(4)个性化机制,以修改系统接口来满足个人信息需求、使用和偏好;

(5)信息类别的广泛分类方案,以帮助改善信息的组织和访问能力;

(6)合作应用程序,例如共享的文档空间和进行共享讨论的通信区域。

采油企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体,其管理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虽然当下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相信我国现代采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成笃.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第1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信息化管理 实践 效果

煤炭是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充分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技术,作为煤炭企业提高关键业务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只有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信息化管理已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煤炭企业“黄金十年”中,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创造利润,忽视了对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大多数煤炭企业存在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发展困难等现象。

二、分析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理论认识不够全面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信息化技术逐渐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完善并加快企业管理与发展。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其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应用层面。由于煤炭企业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特殊的行业性质,因此,信息化管理对煤炭企业而言,能够起到维护安全生产、正常经营以及实现资金管理、客户交流等环节工作,利用信息化管理理论与企业产生经营环节相结合,通过网络信息智能化,将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更加有利于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运行最优组合制定,进而取得收益最大化。信息化管理理论在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和应用。

(二)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脱离

我国煤炭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并未与行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生产和经营情况相脱离,未能充分发挥出应具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煤炭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前未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并未对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充分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煤炭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只是单纯地根据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搭建局部信息化模块,显然,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只会导致各类信息化功能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是时展的具体表现,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有效整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实施有了全新的要求。然而,当前煤炭企业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程度较差,管理理念并未深入人心,整体机制建设并未完善,管理方法缺乏有效性,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有待加强。

三、陈家山煤矿信息化建设实例

(一)陈家山煤矿概况

铜川矿业公司陈家山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矿井于1979年6月建成并正式投产,预计该煤矿生产力为每年180万吨。陈家山煤矿主要采用平峒斜井综合开拓方式,

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当前共有采矿队6个,辅助单位9个,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100%和85%,在册职工2683人。

(二)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准备

1、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原因,找准切入点

陈家山煤矿矿工较多,经济负担较大,同时,矿井工作还与五大自然灾害相关,其开采成本费用支出较大,这使得该矿井一度处于亏损状态。通过对陈家山煤矿内外部情况了解和分析,寻找其经营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改善其经营管理。

2、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

陈家山煤矿为转变经营,专门成立了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矿信息化工作,开展信息化管理建设,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分析和总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培养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为加快煤矿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奠定基础。

(三)陈家山煤矿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内容

陈家山煤矿信息化建设从01年开始起步,针对前期分析出的问题,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几年的发展,满足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横向联系的广度,提升了企业文化底蕴的深度,提高了煤矿在公司内部的优势。规划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财务、业务、生产实现一体化,重点包括:

(1)对预算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控制,建立了成本超支预警体系;

(2)财务管理上使用用友ERP―NC系统,对企业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

(3)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确保工资核算与审批流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物资管理模块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促进了物资管理的整体优化;

(5)统计分析实现了部分数据在系统中提取且实现了信息共享。

第二方面,通过矿井六大系统的实施,实现无需下井即可调度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排除了安全隐患。重要包括:

(1)使用KJ66NB矿井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瓦斯、风速、温度、负压、局扇开停、风门开关、一氧化碳、瓦斯超限自动断电和瓦斯抽放等系统实时动态监控;

(2)使用KJ271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覆盖井下主要巷道、所有采掘头面及所有入井人员;

(3)建成三级紧急避险系统,分别为个体防护、临时避难系统、永久避难系统;

(4)为压风系统安设两套压风机(一开一备),满足了灾变自救要求;

(5)供水施救系统覆盖所有采掘头面和人员集中地点,能够满足灾变期间应急供水的需求;

(6)使用DDK―6矿井通讯联络系统,当出现事故时及时采取避难措施。

第三方面,实现信息体系建设集约化,重点包括:

搭建井上下工业环网,将监测井下地震、瓦斯泄露情况以及工作人员具置的系统相结合,通过工业环网将信息传送回地面,通过利用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集中调度管理,完成各类控制信号与地面控制微机的通信传输,实现管理信息与自动化信息的共享,实现了对井下皮带运行、水泵停开、重点场所的电视监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调度水平,发挥自动化集成的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矿井数字化信息水平。

四、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及效果

(一)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陈家山煤矿通过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实现了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有效管控,保证了生产过程在成本管理过程的全面、有效控制,并通过利用信息系统对煤矿企业整体经营进行优化,实现原煤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了安全生产

其一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把煤炭企业整体生产环节进行细化,并根据不同生产环节制定了不同的管理系统;其二是通过利用生产环节的不同管理系统,对采矿工作可能发生的各项危险进行监测和监控,有效预防和提供危险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三是通过利用采矿工员定位系统,掌握工作人员具置和工作情况,提高危险应急能力和措施,在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撑下,矿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420天。

(三)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取得较好效益

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了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及财务用友NC系统,首先应当加强煤炭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先预测、事中控制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方便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为各业务科室横向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管理组织机构向扁平型转变,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技术人员及企业综合素质能力

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是分不开的,加强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学习来提高工作人员对其的了解和认知;其次,对企业工作人员实施信息技术能力考核,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迫使员工开展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三,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使企业监督管理职员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化工程实施后,全员效率大大提升。

(五)有助于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计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制定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需要,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信息变得极其重要,提高煤炭企业信息质量势在必行。利用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够有效对经营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总结,并通过信息掌握企业具体经营情况,有助于企业制定经营决策,降低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有效监督控制矿井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合理控制风险

通过信息化平台有效监督控制矿井各部门的经济活动,为各部门的考核提供了依据,划清责任、评定业绩、实行奖惩,使企业内部责、权、利关系得以全面规范,优化企业管理机制,提高部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控制企业风险。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励,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需要有所提升。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施工企业的建设施工,用信息化手段对所建造的工程进行管理,以提高施工效率,保护环境,节省人力,提高施工产品质量。

从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来看,首先,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施工项目具有多样性、固定性、庞大性等特点,决定了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殊性。施工项目管理的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保修服务等阶段。其次,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按阶段变化。施工项目是按建设程序、施工程序进行的,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需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施工内容发生变化,因而要求其施工项目管理内容也随之改变。管理者必须做出施工方案设计、签订合同、提出施工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以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效益。第三,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施工项目生产活动具有单一性、独特性,若是产生未预料的问题则可能难以补救,产生严重后果;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大,需要采取特殊的流水方式,导致组织工作量大;施工工期长、露天生产,且施工活动涉及复杂的经济、技术、法律关系等。这些问题需要强化组织协调,才能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从上面这些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可以看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施工企业各单位和部门之间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日益频繁。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应用存在障碍

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最多的是各类技术、管理软件,执行施工企业原本的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但是不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改变。而网络技术、管理集成软件等ERP不仅涉及技术因素,还涉及很多非技术因素。它通过包括计算机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使业务流程优化、标准、流畅、规范。我国施工企业一般被认为是粗放型管理,对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动力不足。

2.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不够

一些施工企业的领导认为信息化就是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人员的工作,自己缺乏参与,导致企业对信息化重视不够,项目最终难以实用;一些施工企业只是单纯地把业务搬上计算机,以为使用计算机、网络就可以给企业带来高效率,却不考虑管理、业务与技术的配套发展;一些施工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使得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能力缺乏,没有改变原有工作方式的动力和能力。

3.片面追求技术先进

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及相关技术手段等固然重要,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系统还应当同时满足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需求,管理模式应体现企业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若是只采用先进设备,但是却不把技术建立在自己的实际需求之上,不能提供完善用户需求的系统,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无益,还可能会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

4.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等,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还有的施工企业还依靠手工,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专业软件范围狭窄,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这样,施工企业往往不采用商品化软件,而是按照自身模式和流程开发软件,使得同一种应用软件在施工企业间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这类软件常由于技术、人才等原因难以有所提高。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可能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的制度、机制或组织等,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单位内部缺乏标准的共享数据库,数据不能完全共享,数据不一致等问题频繁出现。

三、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1.建立专门机构,责任落实到人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时间长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以及投入和产出问题都需要依靠具体人员开展,所以在实施前,必须先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应的责任机构。领导小组需有统一的思想和共识,且小组成员中要有专业业务知识过硬,懂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进行总体规划,逐步稳健推进

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指对企业的目标、环境、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对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和所受到的各种约束,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施工企业要建立信息化管理,首先应当分析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然后设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原则、结构和方法;最后是制定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计划。

3.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若不懂信息技术或者施工企业的主要业务管理,没有这一类人才,将很难搞好信息化管理。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培养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主要业务管理的复合人才队伍。

4.与有经验的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进行合作

在系统管理软件的采购过程中,施工企业只考察产品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战略合作的角度选择软件厂商和软件系统。因为系统的应用效果不仅仅是软件本身能够保障的,还需要软件厂商的综合能力来保证。施工企业相关人员应当与软件研发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防止因为一些“隐性”的、“习惯”的需求导致软件系统的失败。

5.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进行有效的管理

施工企业在完成系统的初始化和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后,就要在企业内部一次性地或者分步地进行系统的推广与使用。在企业内部任命一批流程主管,认真学习软件系统的操作流程和应用方法,有组织地利用每个操作流程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试运行。信息系统软件在经过试运行后,如果通过施工单位的正式验收环节,就开始正式投入运行,进入软件维护期。在这一时期,需要经常对软件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并评价其工作质量、效率和效益。

建筑施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项目投资额巨大,提高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加快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提升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