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时间:2022-02-12 15:27:16

病原生物学

第1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险的综合因素,以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和防止危险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1]。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常与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由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或实验操作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操作人员自身感染,甚至造成传染性物质外泄,污染环境。因此把生物安全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1.常存在于病原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1.1.1学生初次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如菌种、血液、体液、粪便、分泌物标本等,对其致病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

1.1.2对操作的认识不足。在实验操作中对生物安全考虑较少,对其重要性及危险性认识不足。据统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伤害和感染主要是人为失误,如实验操作不当和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2]。在实验操作中常存在以下生物安全隐患:例如,无菌意识淡薄,作细菌接种等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没有严格戴口罩、正确洗手、戴手套、工作服不按要求清洁消毒等;没有将随身物品存放在指定位置,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衣物等摆放在实验台上与实验材料混在一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带着粘有病菌的实验手套在电脑上查资料或者打电话、擦汗、摸脸或弄头发;实验物品的分类使用和存放混乱,不注重环境卫生,乱倒实验垃圾,将污染的与没污染的用品混放,在实验前后不注重实验台的卫生和手的消毒,不知道被污染的物品要如何消毒灭菌等。

1.2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实验室很多操作规程或动作没有明确生物安全性,对于学生在生物安全方面的要求不严格。

2.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防护策略

医学生作为初学者,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要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意识和标准实验操作的培训,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1强化生物安全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

2.1.1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提高教师对生物安全性的重视。教师的安全实验意识及科学操作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1.2激发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通过课件、专题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举一些生物安全事件实例,比如说"炭疽粉末邮件"事件、2003我国SARS病毒的爆发流行以及一些医学院的生物安全事件等,让学生把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关注,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可以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室现状制定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在醒目位置悬挂。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规范行为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先介绍实验室环境及存在病原生物体及以上规章制度。例如,进入该实验室应如何着装,限制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和实验过程中禁止的行为有哪些,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哪些原则,若因操作不慎让病菌污染了环境或自身以及衣物时应如何紧急处理等。

2.3规范学生实验技术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督导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从细菌培养物或标本的挑取到染色观察、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检查等每个步骤都会因操作不当而引起实验室污染[3]。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实验所用病原菌的致病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及如何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接着才开始做实验示教。示教语言应简明清晰,动作缓慢,适当重复,尽量让学生观察到操作细节,掌握操作要领。要求并强调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使用接种环刮琼脂平板、吸带菌液体、制作细菌涂片、打开培养物等每个步骤都要做好无菌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巡查,提高警惕,强调注意事项,及时制止不规范动作、危险操作。

2.4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及环保教育。学生作为实验室的使用者,应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和环保知识有所了解。大部分同学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危害的等级分类、消毒灭菌器材、生物安全柜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应利用部分时间对生物安全设备使用进行培训教学。此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4]。课后要对仪器、设备、桌面、地面及空气等消毒,消毒不同物品要掌握不同的消毒方法。实验室的废弃物要与生活垃圾区别对待,凡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材料及小动物等需按合理的处理方法消毒灭菌。

参考文献:

[1]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3-207.

[2]关洪斌,王晓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52-153.

[3]熊灏.加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防护[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S1):211-212.

第2篇

[摘要] 随着科学的进步,病原生物学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已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给教学方法带来变化,而巧妙的运用病案教学法越来越引起广大病原生物学教师的重视。本文从多方面对病原生物学病案教学法进行探讨,以求充分发挥病案教学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病案教学法 学生

病案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以病例问题为基础,以临床及相关基础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教学病案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病原生物学病案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对病案的探究来实现,教师只起鼓励和指导的作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病案的剖析、引申拓展和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病案教学法不仅有相关的材料或数据,而且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它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运用病案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而且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学会面对新情况,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病案分析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以获得对探究活动有意义的信息。经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筛选、提取、整合和运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在进行病案分析,尤其是对病案进行拓展、深化的过程中,学生调用的知识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知识点的内容,可能涉及病原生物学学科的多方面,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由此可见,病案教学即能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调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专业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实际生活中求索适宜教学的病案。

病案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多种疑难问题及其相关的解决方法。组织适当的病案是实施病原生物学病案教学的基础。随着信息交流的不断发展,教师比较容易获得大量的事实材料或现成的病案。但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的差异,在病案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病案进行挑选,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保证师生间围绕病案所进行的活动是有效的;其次,病案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反映病原生物学现象的典型特征,能揭示有关的病原生物学原理和规律;另外,病案应符合病原生物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把本学科最新的成果展现给学生;当然也得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设置病案的难度,在病案教学中,病案的难度设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无论是过难或者过易的病案,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程度,可能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或只与个别学生进行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病案教学实施的开始阶段,一般可以从难度较小的病案入手,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逐步加大难度。在病原生物学病案教学中,应尽量缩小教与学之间在时间、空间的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因此,病案所描述的事实,通常是近期发生的事情;而且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病案(如临床常见的病案),使病案更具直观性、生动性。

病原生物学病案教学,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临床实践当中,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性探索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准确而深刻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践中的作用,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病案教学法作为一种参与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尤其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交流可发现别人的优点,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病案教学法已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或既定的答案,而更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具体的实际病原生物学问题入手,让学生在病案讨论中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对病原生物学学实用价值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虽然对病原生物学病案教学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但随着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会逐渐发展成熟、作用也日益明显。在病原生物学病案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密切接触,相互信任,平等对待,融洽相处。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师生情感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病案教学法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病案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学生不善于把握重点,讲解时间过长;学生未接触临床知识而把握不好对病案的难点分析,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金发.实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05,(4):8-9.

[2]钟凤兰,李春杰,高允锋等.关于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134-136.

[3]朱名胜,宋明华.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手段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225.

[4]周怀瑜,赵群力,张加勤等.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资料库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6):477.

第3篇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6实验课考核方案的修订

第4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互联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传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课本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掌握前沿知识医学基础

知识是医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很多基础课时被大大压缩[1]。由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知识点较多,课时较少,课堂上老师只能着重强调重点难点,难以展开说明,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医学内容较其他课程相比,记的、背的较多,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由于课时以及学生的兴趣不足,一些医学前沿知识以及最新病例也无法很好地扩展开来,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医学动态。

1.2教学方式较落后

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通过PPT进行讲解,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后学生难以找到老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很少会主动自己去网上搜索课程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互联网+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应用对策

2.1将互联网+引入课堂

目前,在课堂学习中互联网+引入最多的是QQ、微信。QQ、微信是一种集交流、共享、文件等多方式的平台,将其引入课堂中,对教学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1.1延伸课堂教学

打破传统课堂上课模式,告别2学时学习完即结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线上线下优势。如通过相关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实现资源共享[2],教师可以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件、案例、动画展示等上传,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交流的功能,线上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统一解答,进一步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通过平台建立讨论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和老师提出问题讨论两种方式,由学生自主发挥,老师从中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乐趣。通过传递文件的功能,发布相关前沿知识,让学生能够集中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发展较快,课本上的传统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可通过一些新闻或者最新的医学动态,帮助学生将实践与临床相结合。

2.1.2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较轻松的环境,通过网络畅所欲言,学生可以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以通过网上投票、一对一聊天等方式,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进行改进,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交流新的知识要点,讨论新的案例,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带动了“网上评教”、“网上促教”[4],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2改进教学方式

目前,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讨论、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等[5],互联网也催生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课堂。在新时代网络背景下,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慢慢兴起。《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引进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从临床案例引入学习主题,例如讲解狂犬病毒时,可引入狂犬患者的病史,包过感染途径、发作的症状等,再进一步介绍狂犬病毒,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双方探讨,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例如讲解破伤风梭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思考下感染破伤风所需要的条件,并鼓励同学进行讨论,进而探讨破伤风梭菌的生存条件。

第5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课堂教学 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无论是传统教学或现代多媒体教学,教师永远是传授知识的使者。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教师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通过他们的讲述、提问、演示、训练、指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予以理解、记忆和运用。这对于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

病原生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课程牵涉知识面广、内容多,同学们难以通过抽象思维转入形象思维。为更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需要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为此,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收集教学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知识融合于课件中,内容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必须抓住三个环节

1.课前充分的准备

实际就是指备课。备课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备课不仅备学生主要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做详细的安排。每一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首先查看所授章节的教学大纲,然后书写教案。教案是教学的关键,是教学中的标尺和灵魂,围绕大纲写教案,它的书写基本上可以反应出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书写教案的每一章节前,我抓住“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一特点,在理解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所授内容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并在教案首页中标出讲授方式、教学小结等,在课前就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重点、难点的讲述做到心中有数。

2.教学中要得法

即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精神,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促进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讲授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有机整合,它将提问、启发、灌输、辩论、讨论融为一体,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采用以病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使以上传统方法各自独立使用时,优点得到了扩展,不足得到了弥补,相得益彰,相互呼应。我院医学专业多,层次不同,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也各不相同,根据这个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层次较低者,注意循序渐进,讲解内容不能过深,速度慢,讲解细,板书要清楚。对于层次较高者,要注意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上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教学以及自学后的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吃力地听、拼命地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飞沫四溅,少数学生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互动式教学。在课前准备教案和讲稿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分析的“兴奋点”,课中鼓励学生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病原生物学历来存在着记忆性内容多,推理性内容少;教材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叙述方式相似,讲多了易搞错搞乱,引起学生厌烦情绪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注意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外,还要在找准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上下功夫,努力把学生带入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所以利用情境,好的提问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例如:讲授细菌的生长繁殖这章之前先做个实验,将煮沸的肉汤倒入无菌的烧杯,冷却后置自然条件下让其表面受空气细菌污染,生长菌落;另将一份新鲜牛奶倒入无菌烧杯,也置于自然条件下让其变质。准备好以后,提前一周时间,将两烧杯带入教室,让学生观察肉汤和牛奶的改变,告诉学生存放一段时间的肉汤和牛奶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有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正常人体的细菌?学生本来就对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索欲望。为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查阅很多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还可提出引导性问题。

另外,在部分教学中,还利用一些名人死于此种传染病开始讲解,取得良好的“名人效应”。如:家喻户晓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被结核病夺去生命的。在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我们以“致命的美丽”为题,配以林黛玉的玉照和曹雪芹对林的描写:“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如弱柳扶风。”使学生对结核这种疾病的基本症状有了认识,并提出“为什么结核分枝杆菌会在林黛玉体内长期存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还可顺便比较“健康美”和“病态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同时还可制作助记图表来浓缩精华,使教材变薄但又不遗漏知识点,去粗取精、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对比地记忆。

3.授课后进行归纳总结

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章节、单元课后进行归纳总结,不但可以总结每节课所讲授的大体内容,并且可以突出本节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增强学生对该次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增强单元或章节知识的严谨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三、课堂教学的连续――课后辅导,开展第二课堂

第6篇

(一)教学定位模糊。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口生的基础课程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开设的学期、理论课课时数、实验课课时数等基本相同,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对口生医学基础课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体现不充分,造成教学整体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低。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位,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熟练的护理技能、良好的沟通水平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二)教学方法不当。“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想学,由此导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少;如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重点未突出,难点未讲透,学生就会感觉模糊不清,并且容易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因此,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二者往往是脱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先讲述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理论课时数多,实验课时数偏少,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依旧采用试卷形式,且考试一般在学期末举行,学生考试的结束也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对于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质的飞跃,因此,要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日常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并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章节课时分配的改革。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在疾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的一门科学。它对疾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免疫学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应该增加免疫学的课时数。80%的临床疾病都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了解病原生物引起疾病的原因、机理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再结合临床实际及护理专业特点,强化护理学生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增加了微生物的课时数。

(二)理论课结构比例的改革。

1.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例如:“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材中依旧有检测临床疾病的旧方法,对这部分内容可予以删减。

2.减少临床上比较少用或者未涉及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讲得面面俱到,只需要讲授细胞因子的基本作用即可。

3.重组各章节内容。免疫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细菌、病毒、寄生虫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上的认识,多数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菌总论、病毒总论、寄生虫总论,在学生对抗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讲免疫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抗体、补体等抽象的知识点。

(三)实验课结构比例的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这门实验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实验课课时少,不利于学生无菌观念的强化和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因此,应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我们将微生物学的实验由两个学时增加到六个学时,让学生观察房间角落、自己手上的细菌等,使学生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非常必要,对于不同的教学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能满足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基础知识技能竞赛等,提高护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即卷面成绩60%+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20%+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20%=100%,其中,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重要手段,这种考核手段更能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也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附属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第7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一直受到我国本科学科模式的影响,导致在开展教学时重点往往集中在理论课方面,对于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多院校在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研究方面,大部分集中在医药本科院校进行,中职院校很难照搬本科院校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中职院校学科特点,以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为基础,针对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实验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全面性、专业性能力。首先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考核中结合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同学互评于一体;其次要考虑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考核中,要与平时考核、实际操作等方式结合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评价;最后要考虑到评价阶段多元化,评价工作要贯穿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观察、结论分析的全过程[1]。

(二)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教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并且要做出对结果的分析,对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工作作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评价,需要保证其评价项目、指标以及量化值有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特点,需要将评价指标与实验教学的目标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目标要求的真实全面反映。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与内容

(一)实验态度

实验态度主要指针对学生的出勤、值日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实验教师的观察,判断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能否遵循无菌操作原则[2]。

(二)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主要考核学生针对实验的对象以及结果所表现出的观察、记录情况。

(三)解释实验现象能力

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教学,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一些实验现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考核学生在分组实验中针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情况,针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实验结果展开科学合理的解释[3]。

(四)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不同实验方式或实验仪器的实际操作水平,考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在这方面的评价需要将集中考核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结合进行分析。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老师评价等方式结合在一起。

三实验考核方法

通过考核成绩,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水平及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肯定。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其实验考核方法可分三个方面:

(一)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进行平时考核时,可以选择由任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40%。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技能。实验报告中需详细记录学生每次实验的目的、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用品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要求能保证记录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细致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中的内容记录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4]。在进行实验报告评价时,有书写格式、书写质量、实验结果、结果分析等评价内容,在评分标准方面,不能以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针对部分因为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可以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老师仍可以给其较高的分数。

(三)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在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针对实验过程的基本操作以及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察学生在展开实验的过程中态度、积极性、规范性等三个必考项目以及一个专业考察项目。必考项目考察范围涉及全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态度非常关键,往往是决定实验课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出态度分值。参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是指学生的听课状态、操作状态,老师可根据观察给出分值。规范性的考核则要专业一些,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否按照本学科的基本原则进行操作。选考项目则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四结语

本人从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至今已十八年,在早期一直使用的实验考核方式就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分值,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不断在本人的实验教学中使用本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近五年的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了本考核评价体系。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首先,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应用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提高了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表现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有着更高的重视度,同时存在有极大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课程,使得学生的综合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由于本考核评价体系不是以结果正确与否这一项来给出学生实验成绩,因此,学生更愿意将真实的结果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完成实验项目,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真实记录工作态度和作风。最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部分实验现象可能与实验指导存在有较大的出入,在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之后,学生能够将实验结果真实、客观的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同时借助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的本质,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解释,尤其针对部分实验现象和实验指导内容不一致部分,学生敢于质疑,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其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温铭杰,张须龙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免疫学实验技术考核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01:75-77.

[2]梁馨云,林鸿程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3:3304-3305+3308.

[3]王茉琳,李晓光等.多元化互动优化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6:7146-7149.

第8篇

【关键词】 情景教学

病原微生物学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追究与探索,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乐”。《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以问题引出新课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提出与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把有设疑作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与所要讲的知识相联系,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2]。在给护理系大专生讲授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时,从为什么要注意饭前洗手、勤晒衣被等生活小事谈起,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认为是手脏所以饭前洗手,有的认为是手上有细菌所以饭前洗手。经过引导,同学们掌握了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同时也引出了所要讲授的内容。在讲授后续课内容时,也尽量联系现实生活。如在讲病毒章节内容时,从今年春季发生的婴儿手足口病开始讲起,讲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等,最终将话题靠拢到讲课的主题——病毒。这种与直观内容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病原微生物学还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问题设计课堂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小结设计为需要应用教学内容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在做“肠道感染性细菌”小结时,就给出一个病例,要求同学们说出是哪类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结这类疾病的预防以及对病人的护理。下一节课提问这部分内容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所学内容。从提问结果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听课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3]。因此,情景教学法在《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于爱莲,陈秀春,郭居新,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114116.

第9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64-02

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打破以前学科过细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对高等医学的教育倡导建立“基础学科群”教学体系以加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校2005年在原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基础上组建新的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如何把两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使之系统、科学地成为“病原生物学”专业,并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传授给学生,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实验教学作为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战场,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学校整合病原免疫实验室、形态与解剖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室等各科室资源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学生采用贯通式的培养,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就近年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的融合、学习场所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带教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整理,以期为实验教学更好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验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1.精简基础实验内容,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以前作为独立的学科,在生物分类上存在差异,但都是能感染人体、引起致病的病原体,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与防治内容为主,整合后新的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为三部分:人体寄生虫学基础实验、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以及病原综合性实验[1,2];且合并后实验由32缩至26学时,据以下原则对其调整:①根据必需、应用的原则,保留每一生物类别中典型代表性的形态标本,对于当前少见或消失的病原,如丝虫、黑热病原虫等进行删除或仅作为了解内容;②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项目,在原先寄生虫卵粪便涂片、细菌革兰氏染色、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旋毛虫压片、人体蠕形螨的检查、培养基的制作、细菌的分布与培养等操作。

2.开设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每组4~5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材料、记录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等。教师可先拟定一些题目作参考,比如痰液中病原体的检测,分析可能含有哪些病原体(寄生虫或细菌)及其检测方法;粪便中病原体的检测与培养,需做哪一些肠道生化实验进行鉴定;通过观察免疫动物体内的抗体产生规律来加深对感染免疫的理解;通过动物感染模型进行病原体与免疫检查、感染前后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等等,学生设计完成后上交实验方案,由老师根据实验的可行性选取部分或全部进行操作,最后师生对结果进行讨论。

二、教学场地多样化,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培育学生

1.强化传统的实验课堂。实验课堂是学生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实验室逐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加大购置、更换标本与显微镜、孵育温箱、无菌操作净化台等基础设备,提升实验环境,学生可在此顺利完成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

2.分批组织学生到病原技术室、准备室参观学习。学校根据病原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对实验室衣帽间、高压准备消毒室、普通技术室、生物安全技术室、动物饲养室等进行了改造,形成规范、有序的操作环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批进行参观学习,跟着技术人员进行实验的准备:比如玻璃器皿的洗刷包装、药品称量、消毒与高压、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废弃物品的处理,掌握常用设备的功能及病原生物安全规范的操作规程。体会到寄生虫、微生物都是“病原生物”,皆可引起感染性疾病或感染相关性疾病,从根本上促进了两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3.形态标本室的建立与开放。针对寄生虫、微生物相似标本多、学生反映易混淆、难以辨认的问题,学校整合各实验室资源,把寄生虫、微生物、组织胚胎与病理学的一些典型大体标本、几套玻片标本集中存放,建立了形态标本室,定时开放,并安排一名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相似的标本或看似有些散乱的形态知识进行比较、巩固,易于掌握。

4.社会实践教学。利用周末或暑假,鼓励学生对当前寄生虫病和微生物感染的流行情况、感染方式及行为习惯等进行参观调查:到幼儿园进行蛲虫病感染的调查;到农贸市场采集肉类进行旋毛虫、弓形虫镜检,对小鱼进行肝吸虫囊蚴的检查等。这些现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身保护、防感染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与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1.充分利用电教、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当前,随着了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将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用于课堂,难点和抽象内容会变得直观、形象。本实验室在原来观看录像细菌的培养、药敏、病毒培养技术等基础上,随着疾病流行的变化及时引进新的资源,如由于食用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2.重视案例式教学。实验开始前引入案例讨论,比如血吸虫实验前,为学生准备血吸虫的典型病例,对学生启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导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观察血吸虫各时期的成虫及成虫寄居肠系膜静脉、尾蚴、虫卵及虫卵寄居肝脏标本,主要的病原检查诊断方法、血吸虫的感染方式与防治等。学生在模拟为患者诊断检查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医学的责任与使命,激发求知、求真的欲望。案例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以临床观念为基础的病原思维模式,有利于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

3.注重平时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课程的成绩不能仅凭最后的实验、理论考核,而侧重于平时课堂的学习态度、参与能力、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撰写等形成性评价,还可组织灵活的测试并记录。比如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让一位同学把本次实验找过的玻片在显微镜下现场寻找,显微镜视野可直接投射到屏幕让大家观察,找到后让一位同学点评,如果正确就指出标本的特征,如果不正确需要他重新寻找,这种即时的小测验营造了紧张有趣的课堂气氛,督促学生认真练习显微镜的操作及对标本特征的掌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鼓励教师参加临床锻炼、攻读学位、研修以促进教师全方面的成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采取各种方法促进教师的培养:①原两门课程的教师互相听取理论、实验课,先参与对方实验课的带教,再逐步承担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学习。②鼓励教师到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锻炼,参与临床病例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体会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病原知识重新梳理融合并精选、储备案例。③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习、攻读学位,或是到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所研修,与时俱进、逐步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现教师队伍中已近七成人员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建立了一支能胜任新学科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

五、讨论与体会

1.通过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多种场所、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在综合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涉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病原”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根源,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责任感,为知识的拓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很大空间。

2.有利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以病原课程整合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授课能力,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也由幕后转到台前,既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严谨的操作技能,还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言传身教、时时育人。

3.存在的问题。①教学的改革需要各教学单位的批准及人员、时间的协调,所有代课教师均需集体备课和沟通,在指导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大量时间、精力的付出,但目前在教师业绩考核中只有几个学时的工作量补助,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偏少,有些方面想得到但做不到,比如学生参观技术室的过程中希望对仪器使用、细菌的培养分离等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但目前鉴于安全、材料、时间的限制,给同学提供的机会太少。

参考文献:

[1]杨春,何永林,徐蕾.病原生物学学科整合新思路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8).

第10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66-01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因此,教师应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现状和心理行为特点,结合专业有的放矢地选择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加强奉献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一、结合教材开展奉献精神教育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前辈科学家在长期同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斗争实践中,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为了研制狂犬病疫苗,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病毒,把生死置之度外。

我国微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汤非凡——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人,以自身作试验,反复多次,揭开了“沙眼的奥秘”。汤教授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会深深感动学生,学好本节,增强对衣原体的认识[3]。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是许多前辈忘我奉献的结果,从而发奋学习,树立为人类健康贡献一生的远大理想。

二、结合教材开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方法论。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寓于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病原生物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例。在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中,可以阐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问题,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条件致病菌与病原菌和正常菌群之间也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又如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三种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是有益和必须的,异常情况下则会对机体产生损害,体现出事物一分为二、具有两面性的本质特征。菌群产生耐药性可以引申出“世界是物质的,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的辩证思想。

三、结合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先人在同疾病斗争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4]。

《牛痘新书》中说:“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是牛痘发明以前人类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是人工免疫的先驱,在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通过讲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民族自信心,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精神。

四、结合教材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教育

具有团队精神,集体主义观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素质体现。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5]。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在教学中渗入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中介绍许多医学上的科研成果和重大发现都不是一个学者或科学家单独完成的,如我国独创新药青蒿素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实训课中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另一方面鼓励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五、结合实训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医务工作者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能肩负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实验课前要着重说明实验风险及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的意义,从细节入手,必求学生准确规范进行实验,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病原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直接的启迪和引导作用。但应力求自然生动、简要明了,避免生硬牵强;不可脱离专业课,要把智育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润物无声,只有将两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4.

[2]宋静,邓静萍.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6):355-356.

[3]陈菊滟.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建议[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3(19).

第11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课堂上,只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作为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医学基础课,涵盖了三门学科:《免疫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它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内容和某些操作技术的学习一样,既繁杂又枯燥。因此,如何在授课中使学生能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到可学习、可理解、可记忆,是教授这门学科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积极运用比较法教学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对事物间相同特征或不同特点进行比较,明确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及区别,使难记忆的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掌握,记忆牢固。

比如,免疫学中的超敏反应有四型,是最难学的,可以通过比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免疫应答的类型比较,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Ⅳ型超敏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二是从损害的结果比较,Ⅰ型超敏反应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是可逆的,而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损伤,是不可逆的;三是对相关联的免疫物质进行比较,Ⅰ型超敏反应与IgE相关,Ⅱ、Ⅲ型超敏反应与IgM、IgG有关,Ⅳ型超敏反应与CD4+、CD8+T淋巴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有关;四是从典型病例或常见病例的发病机制上进行比较。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这四型超敏反应的记忆和理解。

又比如,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医学蠕虫部分,虫种繁多,生活史复杂,历来是学生最不爱学也常学不好的部分。为增强教学效果,我在授课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强化学生认识:一是依据医学蠕虫中是否具有中间宿主进行比较和分类,其中线虫纲除了丝虫外,其余均无中间宿主,如蛔虫、钩虫、蛲虫等,称为土源性蠕虫,而线虫纲中的丝虫和全部吸虫、绦虫均有中间宿主。如日本血吸虫、肝吸虫等,称生物源性蠕虫。二是抓住各种寄生虫生活史中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比较,如在描述线虫纲中各寄生虫的生活史时,我指出蛔虫的生活史最长,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两次进入人体小肠),而钩虫的生活史就相当于蛔虫的第二个阶段,蛲虫的生活史相当于蛔虫的第一个阶段;吸虫纲中各虫的生活史则基本相似,包括虫卵、毛蚴、胞蚴、雷蚴(母、子)、尾蚴、囊蚴、童虫、成虫,只是中间宿虫有所不同。三是对各虫的感染阶段进行比较。

总之,比较法在教学中多处可用,是增强教学效果,利于学生掌握要点和理解难点的一大法宝。

二、善于运用线条图艺术教学

现行的教科书中虽然有一些线条图,但色彩单调,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不能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线条图艺术进行教学,比如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各种线条图或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各种线条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线条图艺术是形象教学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增强教学效果。它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而且具有经济、简单、易行等优点;同时,还能使学生思维随教师授课节奏,起到条理清楚、易于理解、帮助记忆的作用。

比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时,两条重链和轻链的Fab段、Fc段、可变区、恒定区、CH1、CH2、CH3等都可用不同色彩的线条描述。在讲解免疫应答过程时,抗原、抗体、靶细胞、吞噬细胞等,都可用线条图描绘出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在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时,也可用不同色彩的图线展示出各种不同结构。由于图形放大而又色彩分明,可使学生看得明、分得清、记得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倡利用实验演示法教学

实验演示法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适宜以实验现象观察为重点和培养学生无菌操作观念为目标的《微生物学》教学。因此,在讲授有关微生物知识时,应大力提倡利用实验演示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的感官功能和对色彩的辨别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理解记忆。

比如,肠道杆菌属中的各类细菌,由于均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单纯从形态染色的特点上往往无法鉴别,只有通过各种生化反应及有关血清学凝集试验等检测方法,才能确定鉴定结果。它们既涉及化学反应,又涉及化学试剂、pH值等问题,学生听起来吃力,又不易记忆。如果采用直观的实验演示法教学,将预先准备好的生化反应管、选择培养基及鉴别培养基等带到课堂,边讲解生化反应原理,边演示反应结果,教学效果肯定就会更好些,而且对后面的实验操作课会起到提前示教和指导作用,既有利于讲授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强化技能训练。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片面强调学科基础理论,忽视教学目标,从理论到理论施教,对于中专学生而言,不仅难以掌握,而且对后继临床课教学起不到打基础的作用。倘若把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在基础课教学中有选择地恰当地联系临床知识,可使学生明确学习基础课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对将来学习和指导临床实践是有益的。

第12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 免疫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46-02

双元制教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其核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自己动手的“做中学”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形成关键能力。德国专家认为:关键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有的专家还认为应该再加上学生的个性能力,即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而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基于职业考试压力,往往注重于知识的传授,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成立了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课题小组,进行教学改革,期待通过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对象及教学模式的选择

本次课题研究决定以2014级高职护理1班和2班,以及2014级“2+3”护理1班和2班作为课题实践对象,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课程。严谨的德国教育学专家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理念研究设计十几种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学习法等。遵循由简到繁原则,经过课题小组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深入讨论,反复论证,决定首先选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

二、项目教学法实践的具体设计思路

(一)确定项目教学法的项目主题

针对学生护理岗位的需要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基础,以能力为追求”的教学原则,首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和沟通,决定进行三次项目教学法实践。项目主题分别是“免疫与健康演讲比赛”“病原微生物与疾病防治图片展”“人体寄生虫与环境卫生知识竞赛”。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项目教学法

首先,根据国情不同进行相应调整。德国是小班制授课,人数一般30人左右,而我校以大班制授课,1个班约100多人,如果生搬硬套容易造成混乱,既浪费教学时间,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课题小组研究讨论后认为,以学生小组模式开展项目教学法应该是最适合我校情况的教学模式。而征求学生意见,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学生宿舍划分小组最有利于相互讨论与交流。因此,师生统一意见,决定以学生宿舍为小组单位进行项目教学法实践。

(三)精心设计项目教学法实践细节,放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小组确定后,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项目教学法的实践,项目教学法一般可以分为六个步骤。确定项目:根据学生的护理岗位需要,结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要求,与学生充分讨论确定项目主题。划分学习小组:根据项目主题的情况,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协调和组织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制定计划:各个学生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小组决定如何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和分配任务。独立工作:学生按照小组安排独立自主开展项目研究,查找资料和收集信息,完成各自项目工作。小组合作:小组定期进行协作与检查、沟通和交流、综合与分析,组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共同评价:师生合作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与汗水,教师要思考一切细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综合分析?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完成PPT可视化成果?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师切忌事事包办,一定要给予学生最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独立自主去做,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模式转变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才能解放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三次项目教学法的实践都证明,教师放手让学生做的越多,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力越强。

(四)建立合适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师生合作评估模式:经过与学生研究讨论,决定每个小组完成项目教学法可视化成果之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与教师一起组成评估小组,根据每个小组展示的可视化成果进行积极评价,并进行统计评分,成绩计入学习成绩。

由于成绩评价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可视化成果才能获得,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流及沟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大家在为小组出谋划策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形成团体荣誉感,促进了社会能力的提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同时,当学生进行积极的小组沟通和交流时,必将进行思维碰撞,可以激发智慧的火花,产生灵感的源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三、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情况

教师提前2个星期布置项目主题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性、兴趣的激发和行动动员。要求学生去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资料,也可以自己拍摄照片、视频。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小组组长召集全体成员对项目主题进行综合和分析,进行讨论、交流和协调,得出最佳方案,分配各小组成员具体工作任务,最后编排形成可视化成果PPT课件。由每个小组选2名学生做为主持人,展示本小组的可视化成果。由每个小组的评委与教师构成的评委会进行积极评价,并统计分数,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和激励。

当学生准备好之后,邀请课题组教师及教务科教师进行公开课评估,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每个小组的展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创造才华,表现精彩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小组设计的PPT画面优美雅致、情节动人,有的小组主持人声情并茂,条理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有的小组模仿CCTV拍摄小电影,扮演记者进行采访,有的小组表演情景小品,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才多艺也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魅力,让参观公开课的课题组教师大为惊讶和意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反映了项目教学法可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大家也都从其他小组的精彩表现中得到了灵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优异表现,都觉得受益匪浅,对今后怎样把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充满了信心。

同时,“人体寄生虫与环境卫生”的项目教学法完成后,发现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很多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爱护环境、保持清洁的好习惯。教室和宿舍的卫生状况焕然一新,说明思想和观念的改变带来了行为的转变。

四、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统计

在进行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之后,为了了解学生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真实意见和建议,设计调查问卷,分发给学生,要求认真如实填写,并进行数学统计。统计表格见表1(共发放193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

(二)问卷结果分析

学生赞同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认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成功的为75%,基本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应用和效果是肯定的。学生认为能够提升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占70%,能够增强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占70%。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但比例不够高,原因应该是初次进行教学实践,教师经验有所欠缺,学生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改善细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认为可以增强团队荣誉感占66%,说明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效率。

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不能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点学生也反映收获很大,认为能够促进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的占72%。其实,这也是我们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的最大发现。学生的小组可视化成果的展现可谓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形式各异,让人耳目一新,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一致肯定。这充分反映学生本来就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强的创造性能力,只是需要合适的方法和方式去激发和培养。

五、结果与反思

经过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过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论是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可持续学习,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今后进一步进行实践和研究,以改进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教师方面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提高,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教师理论和能力水平。学生方面主要是被动学习形成的习惯根深蒂固,转变为行动导向的主动学习模式不容易很快适应,需要教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尽快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依赖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朴仁淑,孙晶艳,岳淑玲,强洪波.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