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3:2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纤维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miniature”在法语中的原意为中世纪手稿中,章节开头的彩饰文字或微缩的模型、影像。在现代纤维设计领域则被转译为各种形式多样、小巧精致的艺术品。其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将各种现成材料通过一定的设计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具有很强的空间装饰性。迷你软雕塑以其小巧可爱的尺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而受到许多女性朋友的欢迎。
[摘要]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从表现上还是空间的装饰性上,都无法摆脱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各种纤维材料的产生和运用,也促使了纤维艺术向着更为多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纤维艺术 纤维材料 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 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现代纤维艺术的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甚至是借用了许多其他工艺的制作手段,一件作品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现,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现代纤维艺术家们在研究纤维语言时,基本上由两种倾向:仍然利用传统纤维材料,根据材料的特点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开发新的纤维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法。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使作品具有新的形态,显示强烈的个性。”传统的纤维艺术特别是编织类的作品,一般是由设计师设计好画稿,由制作工人按部就班地进行制作的,其制作方法和过程完全是在有序中进行的。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更多的是纤维艺术家自己完全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他们不再按稿而作,而是将制作的过程变为创造的一部分,为了创意和情感的表达,他们打破传统的制作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向过程中亦实现了个性化的反叛。蔚然成势的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信息时代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和多样性发展的趋势,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加入到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随着纤维艺术展现面貌的千姿百态,纤维艺术的创作手法也不在于拘泥于传统:缝缀、捆绑、印染、刺绣、粘贴、照相印刷、转移印、烙痕、装置、声音、灯光、塑型灯都成为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形成,带给人们崭新的视觉感受。”
自第三次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以来,新型材料同信息、能源一起被称为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如:化学纤维、玻璃纤维、光导纤维、金属纤维等的出现和运用就大大丰富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态和创作途径。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从表现上还是空间的装饰性上,都无法摆脱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各种纤维材料的产生和运用,也促使了纤维艺术向着更为多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具有无污染、绿色环保和保健等特性的新型纤维材料,也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观念和形态表现上的新空间。
一、现代纤维艺术的兴起
1、纤维艺术的概念
纤维在这里指的是纺织编结所采用的多种原料,然而它一旦经过艺术家带有目的性的艺术创作之后,就被重新组合相互穿插,形成多种不同的结构形态,呈现出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时的纤维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单纯的理化属性,它已包含着人的主观审美意趣和情感。此时的纤维因已具备艺术的审美意义,故被称之为“纤维艺术”。
20世纪兴起的纤维艺术是以壁挂和壁毯为代表的,壁挂是继雕塑之后又一种三维空间艺术,又称软雕塑,它结合了现代工艺手段和现代审美意趣,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而现代意义上的壁毯则是立足于传统壁毯基础,而又对传统壁毯的缺陷进行反省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采用精巧的编、织、割、剪、绕、挂等多种技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觉样式,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介入了现代艺术的行列,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而存在,同时也成了当今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室内装饰品。(参见图-1)
2、审美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 在形式结构上都有其自身的构造特点,在审美方式上也体现其独特的性质,这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该艺术门类存在的理由。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现代纤维艺术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艺术创作和审美,避免盲目模仿,寻求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和风格等一系列问题,需在理论上进行探讨。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异质同构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异质同构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在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时提出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尤其指视知觉)组织活动(主要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一致时,(异质同形)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
外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类的某种情感性质,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这两种结构之间质料虽然不同,但由于它们的本质上都是力的结构,所以会在大脑生理电力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当这两种结构在大脑力场中融合和契合时,外部事物(艺术形式)与人类情态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正是由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界限的消失,才能使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性质。
鲁道夫・阿思海姆通过大量试验证实,人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兴奋,是各种心理要素(意志,思想,想象)充分活动起来之后达到的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本质上也是一种力的结构,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力的结构,当某一特定的外部事物在大脑力场中造成的结构与伴随某种情感生活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时,这种外部事物看上去就具有了这种情感性质。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更注重人的审美心理反应,并以现代美学和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作品十分强调表现性的形式,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更关注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描绘性表现,作品强调的是一种内在于作品之中的并能够让人们知觉的情感内容。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所描述的那样,“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它反映难以言表从而无法确认的感觉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品本身是一种物化的人类情感,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符号,作品既有内涵,更强调艺术符号的意味特征。作品中任何一种技法的选用、肌理和材质的表现力都不是随意的,而是精神、情趣等的暗示,是为表现人类情感而存在的艺术符号。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将这种艺术符号归结为某种难以分析的“生命的形式”。
二、现代纤维艺术审美的实现
人类的艺术活动本身包含着创作和审美二方面的内容。艺术创作为艺术审美而存在,而审美环节中所出现的任何不顺畅现象都会反过来影响艺术的创作,因此对审美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体验、研究并从中吸取有益的成份,这是讨论的意义所在。
1. 纤维艺术审美实现的总体效果
纤维艺术审美实现的总体效果是审美愉悦。众所周知,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反映(指心理方面),有种种特征和差异,但其最终的结果或效果都是一种特殊的快乐,由于引起快乐的诱导物不同,快乐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就纤维艺术的审美而言,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它时,肯定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基本的生理,而是试图在作品中找到与自己的精神和情趣相对应的东西,从而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进而沉浸到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这种审美活动所获得的快乐确有着非同一般快乐的独特性质。它同日常生活中种种快乐有着质的区别,它强调的是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心生活与纤维艺术品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结果。因此,这种审美愉悦不仅来自人的视觉系统的感受,而且直接贯穿到人的心理结构的多个不同层次(即情感、想象、理解等环节),这种贯通性会使整个意识都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于是发生自由地互相作用,从而实现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2. 现代纤维艺术审美实现的必要前提
艺术心理学证明,心灵的超越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纤维艺术的审美而言,它的审美经验的形成同样有赖于审美主客体两方面的多种因素。在对象方面(纤维艺术)要具有某种奇特的性质(包括表现内容,形式),在心灵方面,要被这种奇特的性质所振奋,否则,审美经验也就无从谈起。
人的审美结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多层次的,从人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构造看,大致分为感情与理性(或情中可分和情感),按序排列为、情感和理性三大层次,它的审美构造不同层次的排列和形成也不是自我完成的,而是基于人本身结构的生理、心理和意识的不同层次之上,是有赖于其他而非绝对的独立。但如果将它与审美对象各相应物联系起来看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人的审美主体出发却可看到审美对象(纤维艺术品)与它的相应关系。
审美经验的形成,直接与审美主客体双方的品质优劣有关。它们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循环体。审美主体注意力的品质取决于审美客体的诉诸力的质量,取决于审美客体的内部构造有序与否,又受制于审美主体的内部构造有序与否,它们是一种互为前提和条件的统一体。这并不是一种纯逻辑的“推理”或满足某种主观臆想的需要,根本原因在于,审美主客体内部构造是互相对应制约的,但审美主体运动相对于客体来说,又毕竟是第二性的,审美快乐的直觉的发生动力在于外来的刺激和信号(指纤维艺术中的组织结构、材质色彩等抽象因素),同时也由于审美主体品质(指审美态度、审美能力、文化艺术素养等因素)的优劣,同样不可否认地会对审美经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三、现代纤维艺术审美形成的主客体因素
讨论纤维艺术的审美必须顾及审美主客体二方诸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统一体。下面进一步分析审美主客体双方在审美经验形成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
1、主体的审美态度、方法和能力
所谓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审美态度的存在是事实,但形成审美态度的原因或因素却是异常复杂,其中有主客观多种原因,即艺术作品本质的引力和观赏者的注意力品质,还与观赏者当时的心境、某一时期的特殊兴趣爱好、文化环境及作品所处的环境等等因素有关。为了便于讨论,这里暂且忽略这些因素,单从审美主体出发对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所起作用进行讨论。
艺术的审美态度不该是实用和科学的态度。只有抛弃对事物的“合目的性”的联想,才能使事物自身美的素质得以表露。纤维艺术的审美方法也不应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范畴。在审美过程中,尽可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一切视觉形象、材料特性、肌理等,去发现事物千变万化的多个侧面,并作整体性的探索,要尽力寻找和感知内在于作品之中并能够让人们知觉的东西。因此,就纤维艺术而言,“有意味的形式”确实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含义”(也完全没必要象电影,写实绘画等艺术那样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 用想象力和情感统摄整个形象的内蕴,用心去体会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只有这样,欢赏者才能获得审美的最佳效果(参见图-2)
理性的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纯粹的认识活动仅从因果等逻辑关系中探索事物的本质,而对纤维艺术的审美却是从外向活动到内向活动同时进行的。首先是对其外部形态的集中注意,然又转回到人类内部生活,外部与内部在多次反复中达到同形,最后使内在情感得到调整、疏理、和谐,产生出愉快的情感感受,而整个审美活动中人的情感是始终参于其中的。
并非所有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的人都能获得审美的整体效果,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素质不一样,对同一件作品的审美经验会有很大的差异,这里面体现着人的审美能力的强弱。由此看出,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高低同样会影响艺术的审美效果。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不是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往往对内在于作品中那凝聚在表层之下的“情感和意味”缺乏敏感,因为他不具备一种通过对作品表层形式结构的体验去感受作品深沉内涵及意味的审美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只凭借作品所提供的表象,仅仅从直觉到直觉,而没有上升到想象、情感、理解等环节。
就现代纤维艺术而言,其制作工艺相当丰富,肌理的表现力也很强,其中任何一种技法和材质的选用也不是随意的,是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是作品中相似“生命形式”的存生。
2、审美客体诉诸力的质量
以上对构成审美主体品质的各部分因素进行了讨论,然而,审美主体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兴奋与抑制同样有赖于审美客体的诉诸力的质量。下面重点讨论审美客体诉诸力的质量对构成审美经验所起的作用。
(1)由作品所传达的情意具有多大的独特性来衡量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正象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一书中所指的那样,作品所体验过的情感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在自己心灵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
众所周知,人类某种情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处在无意识领域,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是一片在黑暗中沉睡的世界,只有当它被艺术家发现,唤醒并以神奇的语言表达出来时,人们才能清晰地看见它的本来面目。 其实艺术家反映的许多情感往往就在我们的周围,但这是用他的审美眼光观察和表现的。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家所表现的情感越是新的,越是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就越有价值。新并不代表艺术价值的高低之唯一标准,但优秀作品都应体现这种独特性质。
(2)由表达这些情感的传达方式、清晰度及深度来衡量
艺术是物化的情感,艺术对现实和情感的解释和表现不是靠概念而靠直觉,不以思想为媒介而以感性形式为媒介。就纤维艺术而言,作品更强调人类某种情感描绘性表现。衡量和评价作品的标准通常是“意味”优先于“意义”及传统意义上的“含义”, 以及总体形态是否深刻地表达了所要传达的情意,这些都是影响作品诉诸力质量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纤维艺术十分注重纤维的理化性能及其材质结构、肌理的象征意义。作品既注重艺术符号的内涵,更强调艺术符号的意味特征。
一件成熟的纤维艺术品都会展示出一种高度敏锐的形式感和一种把意象的多种不同成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结构秩序组织起来的能力。(参见图-3)但是,表现形式的选用以及铺排和构造能力也并非是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必须看形式表现内容(情感)是否真切感人,是否具有深刻的表现性质。
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在现代纤维艺术中,人们对艺术符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然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大小是有区别的。艺术的符号体系必须以内在的而不是以超验的意义来解释。作品呈现出来的美感或某种情感是无限的。在作品中艺术家把自己希望传达给观赏者的情感内容是通过外在的感觉形式,或称“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我们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的结构要素中去寻找,从作品的形式结构,材料特性,肌理及材质的象征意义去寻找某种与人类情感相对应的“生命形式”存在。
(3)由纤维艺术品本身的结构之复杂程度和其中各种相互作用力的强度衡量
一件成熟的纤维艺术作品,往往是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统一的结构中,纤维艺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电影、绘画等艺术那样去逼真的再现客观事物。相反,它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性质去表现人类的多种情感,它材料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更有助于表现人类情感强度上的起伏变化。但这种表现所体现的丰富和复杂程度又必须与艺术的简化联想在一起。 简化并非简单, 简化的真正含义是删去一切多余的成分,仅以简洁和有力的表达方式,直透人情感的深层心灵。
(4)由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来衡量
其实美和艺术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自然之中,就在我们周围,谁能从自然中抽取它,谁就能占有它。正因如此,成功的纤维艺术应体现出艺术家独特的观察力和表达方式,这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5)由作品的整体表现性质相对于再现是否具有优先性来衡量
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是将人类的情感物化在作品的感觉形式之中,艺术对情感的表现是以感性形式为媒介。就纤维艺术而言,强调人类某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是现代纤维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它的表现形态相对于再现来说,应具有优先性,作品的“意味”优先于“意义”及传统意义上的“含义”。作品既要注重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及内涵,更强调艺术符号的意味特征。作品应具有一种先声奇人的气势,这是对作品的一种总体要求。
四、结论
以上分别讨论了现代纤维艺术的特征和艺术审美实现的诸因素等内容,重点讨论了审美主体注意力的品质和审美客诉诸力的质量对构成审美经验所起的作用。这些对研究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外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本身无所谓美与丑,它只不过是一种力的样式而存在,对同一件事物来说,究竟是包含着美还是丑的因素,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等,并不是这些东西果真为此,而是由于人们联想所得到的,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素修等因素的不同,于是,联想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总之,是联想才赋予事物美与丑的性质。
由此看出,美是因人而异的,也没有固定的不变的绝对标准。然而自然界中也确实存在着与人类某种情感相对应的东西,它们往往以大脑立场为中介,把内外两个世界沟通起来。就纤维艺术的审美而言,那些确实处于“美的范畴”之外的作品为何同样会产生审美愉悦并形成审美经验?正是由于彼时彼地作品的结构样式正于观赏者在心力结构上存在着某种相对应的因素。它们之所以使你愉快,使你得到享受,也正是由于它恰好与你的情感结构一致。
现代纤维艺术以现代美学、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十分注重艺术审美过程的心理效应,我们不应简单地用美与不美的标准来衡量,相反,我们应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体验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作品有较整体的把握。这同样是现代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凝视作品表层之下的精神世界,用整个心灵去体验作品的“生命形式”。只有这样,事物自身所含有美的因素才会显现出来,这是由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特性所规定的。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列・斯扎语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社科院出版社)
3.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社科院出版社)
4. 鲁道夫・阿思海姆:《视觉思维》(社科院出版社)
5.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6. 王世德:《审美学》(山东文艺出版社)
7.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纤维艺术;材料;情感
中图分类号:J3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关于纤维艺术的称谓及概念的界定,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问题。如国内历来对纤维艺术的称谓就有“纤维艺术”“纺织艺术”“编织艺术”“挂毯艺术”“织锦艺术”“壁挂艺术”。作者比较认同的一种定义为:它是以广义的纤维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传统纺织技术为依托,以现代观念为主导,既有实用性,又有创造性,参与性,综合性和现代审美的新型艺术样式,是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生活方式与多种传统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视觉传达方式。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纤维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室内装饰,用以缓解现代建筑带给人们的冷漠、单调而被称为温暖人心的艺术。
纤维离不开纺织。前者指的是材料,后者指的是加工手段。纤维艺术是从材料的角度进行命名的,虽然它离不开纺织,也是纺织品的一种形式,但因其使用目的、加工手法、所用材料等方面都与纺织品有所不同,特别是材料的使用更宽泛、手法更灵活,所以它又不等同于纺织品。从纤维艺术的命名上可以看出,其展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形、绚丽的色彩,更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纤维材料之美以及加工时的工艺之美,这也是这种艺术形式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最突出之处。纤维艺术所选用的纤维许多是“纺织纤维”,而可用于纺织的纤维一般都有一定的要求:
1、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
2、舒适性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
也正因为纺织纤维的诸多要求,所以加工出的纺织品才给人以一定的温暖感觉、舒适感及亲和感,这是由可纺性纤维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在利用纺织品的这种特性,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积淀、产生意象。当然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只纺织纤维,但由于那些细长的材料在外观上与纤维的相似性,所以人们头脑中纺织品的意象仍挥之不去,因此纤维艺术品也是温暖的、舒适的、亲和的,而这不正是缓解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冷漠单调感所需要的么?至于作品中使用的点缀材料(如金属等)更是对纺织纤维材料在感观上的一种反衬,是寻求形式美的一种手法。
目前纺织纤维有:1、天然纤维。如:棉、麻、毛、丝(可直接用于纺织)棕、藤、秸秆、竹木等(用于造纸和间接用于纺织等方面),另外石棉也是天然纤维,它和矿物一同埋藏于地下,属矿物纤维。2、化学纤维。从1846年德国人肖拜(Schonbein)制成硝酸纤维素用于火药至今,人们已制成了品种繁多的化学纤维,这些化学纤维各有特性,它们不仅在数量上为天然纤维做了补充,而且许多化纤品种在性能和感观上都有天然纤维所不及的品质。如:粘胶纤维于感柔软,光泽明亮,易染色,防蛀等;涤纶抗皱、耐热、光滑等等。化学纤维包括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再生纤维是用植物中的纤维素制成或用大豆等蛋自质制成,如粘胶纤维、醋醋纤维等。合成纤维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石油、煤、天然气,经分离、聚合等化学过程制成,如涤纶、锦纶、晴纶等。另外随着现代利一技的进步人类制出许多新型种合成纤维,如:耐高温的芳纶1313、耐辐射的聚酰亚胺纤维等。诸多的纺织纤维对不同功用的纺织品是必需的,但纤维艺术创作注重的是作品的外观(如形、色、质)及制作工艺上的需要(比如:太硬编结起来不易弯曲缠绕,太软滑则编结难以成形),除非特殊要求,对是否耐高温与辐射并不关心。
纤维材料的选择只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方面,对纤维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手法是另一个方面。西汉时期,编织的工艺与技巧就已经相当先进,因为从马土堆一号墓中已发现绢、锦、罗、绮、刺绣品甚至还有提花织物。到了唐代已可以用八种色线在一起织成多种纹样,例如“华文锦”就是当时广为流行的一种纺织品。经纬交织的技艺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直至今天我们走过了从手工编织、机器编织到电脑编织这样一个过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因编织加工工艺带来的特殊的形式往往会衍生特殊的文化内涵,如中国结。不同的编织技法会获得不同的肌理和图形,不同的肌理效果会导致触觉、视觉与心理反映的不同,肌理、图案与材质形成综合审美意象。纤维艺术的民族性不仅仅指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技法、形式、图形,也指其中的文化积淀,而这此也同样是现代建筑装饰所需要的。
因为纤维材料的纤细,完成作品必需一定数量的纤维交集,这种交集即是经过各种手法(如纺成纱、捻成线、织成带、编成花)联片成形,所以纤维艺术有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强的秩序之美,在这种秩序中你可以见到节奏、韵律、重复、渐变等多种形式美。大凡看画,远观其势,近看其质,许多美术作品为了近看其质,不惜工夫地创造肌理以达到画面丰富的效果。这一点纤维艺术可以说是与得天独厚,它可以远看其图、形、色,近看其线绳的阴阳交替、纹路肌理。编织尽管只有一经一纬,但是这种以数的不同排列方式交织却可织出不同的图案,这一点古人早已谙熟于心。例如:18 ,19世纪欧洲流行的壁挂图案都以模仿写实油画效果的形式早现。今天科技的发展(如电脑编织机)可以任意织出图形,这使得图形的实现更为容易。早在1938年,让•吕尔萨就已宣称与传统的精密复制绘画作品的壁挂决裂。这就意味着人们已不再将逼真作为纤维艺术的重要评判标准,而是将现代设计观念用于纤维艺术,强调创新。由于纤维材料的可塑性,纤维艺术刁有无尽的表现形式,这也为现代建筑的装饰增加了选择的余地。在建筑的整体设计中,纤维艺术可以提供从色彩到造型、从平内到立体、从题材到文化十分广泛的表现空间,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整体意图和目标。
不仅如此,由于对光感材料、透明材料、激光印染等高科技、新材料的应用,现代纤维艺术给人的视觉感官带来了全新的刺激,甚至可以将观众带入梦幻般的新奇意境。这不仅符合现代建筑艺术装饰的要求,而且为建筑空间的塑造拓宽思路。
当钢筋混凝土建筑出现时,就己注定“居住机器”理论会随之诞生。然而,人毕竟是情感动物,而不是机器。时隔不久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居住的机器过于冷漠、单调,缺乏人情味。于是,纤维艺术因其外观的柔软而被用于“居住机器”中的装饰,以解决机器与人情感之间的不和谐。
参考文献
1、崔唯 、肖彬.纺织品艺术设计[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12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miniature”在法语中的原意为中世纪手稿中,章节开头的彩饰文字或微缩的模型、影像。在现代纤维设计领域则被转译为各种形式多样、小巧精致的艺术品。其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将各种现成材料通过一定的设计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具有很强的空间装饰性。迷你软雕塑以其小巧可爱的尺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而受到许多女性朋友的欢迎。
摘要: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态,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它既有传统工艺美术的属性也有现代艺术的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纤维艺术品以其自身的特点给生活在被现代钢筋混凝土所铸造的各种冷漠无语的“建筑盒子”里的人们带来了视觉上与精神上的独特的感受。纤维艺术品实现了其自身特性与人类居住的空间环境的完美结合成为室内空间环境中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纤维艺术;室内空间;环境
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所处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局限于满足生理需求,更追求一种能够让人产生心理认同感,更加丰富的环境场所。那么,纤维艺术作为一种出现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艺术形式,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提出的新的要求。纤维艺术品和其他种类的室内装饰物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手工编织的朴素韵味;能够适应不同空间要求的多种表现形式,不但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也丰富着室内空间环境。当年吕尔萨在积极倡导复兴壁挂艺术,发展编织自身语言的同时,就提出了纤维艺术作品要与建筑,空间环境相结合的理论。
纤维艺术已渗透到室内空间环境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使空间环境的组合更趋科学完善,而且强化了空间环境的文化意味。
一、纤维艺术平面的表现形式与室内空间环境
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传统的纤维艺术如壁挂、地毯、缂丝等平面作品到现代纤维艺术(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再到完全空间化的三维作品)各种表现形式都与室内空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既需要与整体统一,同时又承担着营造整个空间环境艺术氛围的作用。
纤维艺术中,最古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壁挂。这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表现形式。壁挂的表现空间主要是在各种室内外的墙壁上基本采取平面的表现形式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综合的考虑自身与墙面、室内环境与空间的关系。比如瑞士艺术家摩依克为教堂设计制作的壁挂《无题》堪称纤维艺术与室内环境相结合的经典之作。这件悬挂于现代教堂正中的长方形浮雕织物,由造型及简的几何形体渐变排列构成。壁挂单纯的造型结构与同样单纯的建筑结构相适应,单一的暖色与建筑整体的颜色融为一体,几何形体有序的排列又和建筑的结构、座椅的布局那么协调,那么富于节奏和韵律,它们构成音乐般和谐、史诗般厚重的视觉效果,有力的宏烘托出教堂庄重、肃穆、宁静、温暖的氛围。而壁挂笔直向上的形式和上方加强的灯光效果,更将人们的精神引向神圣的天穹。这件作品以纯抽象的风格体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精神,显示出现代纤维艺术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再如美国艺术家多娜・布雷夫曼为科罗拉多州罗姆电讯公司设计制作的现代纤维壁挂作品,由许多染色纱线缠绕的圆棍精致的组合成一个个单元,再将多个单元组合成交错的形态。水平、垂直方向体积的直线使它显得安定,有曲线起伏的体积使它富于变化。这一红色的浮雕式壁挂极有张力,它占据一方墙面,既有办公环境所需的简洁、明快,又给原本显得冷漠的空间增添了温暖及人情味。
二、纤维艺术立体的表现形式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纤维艺术如地毯、壁挂、缂丝等作品,主要是平面作品。自上世纪60年代起,纤维艺术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直至出现完全空间化的三维作品“软雕塑”。 芬兰人露加・荷林尼曾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大胆的提出“纤维艺术是可以存在于空间的”,这一里程碑式的宣言对纤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纤维艺术表现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装饰效果也使得空间环境变得更有个性更富于人情味。波兰艺术家乌兹拉・普利卡・斯米特为一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创作的名为“纤维构造”的纤维装饰物。许多造型单纯的“构件”疏密有致的从天顶延伸到墙面,其纤维材质、色彩之天然、手工编结之朴实,都使环境散发出亲切、平易的温情。美国艺术家丹尼尔・高德斯丁的作品《声音》纤维编织带呈螺旋形从建筑的天顶垂下,四周许多直立的月牙形饰件围绕悬挂,纤维作品与整个空间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韵律的画面。也正是这件纤维作品赋予了空洞的建筑空间生命与活力。日本艺术家三桥尊所创做的具有代表性的纤维艺术作品《前面就是陆地》。作品是一只使用纤维制作的船及船桨,这只船静静地悬挂在一家日本艺术画廊里,船桨平放在船体的两侧,光影投在船体的下方那种感觉似乎让人联想到前面就是陆地的那种希望与愉快。让观者获得了身心上的愉悦与感动。它的存在也使周围的环境更加静谧,艺术氛围更加浓厚。
三、纤维艺术的质感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空间环境的陈设与装饰中纤维艺术以其自身特有的装饰语言唤起了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发了来自记忆深处的联想,拨动了人们的情感之弦。现代纤维艺术品通过对材质的不同运用,在空间环境中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纤维艺术采用不同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或采用不同结构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质感。质感是由物体特有的色彩、光泽、形态、纹理、冷暖、粗细、软硬和透明度等等众多属性所构成。并透过质感来表达材质的特性。纤维艺术透过不同的质感而给予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软硬、粗细、冷热等。袁运甫先生在《悟艺集》中说,“在现代建筑构成的环境艺术总体设计中,柔和的纤维材料本身与各种摩登建筑材料,多元空间关系、人际心理反应等方面,具有一种易于令人感到亲切、温暖和共谐的美感。它与冰冷的大理石、透明的玻璃、发光的金属、坚硬的陶瓷等,形成了丰富多采的物质对比和协调全局的艺术诱惑力。”美国艺术家珍妮特・库莫林的纤维艺术作品《红色出纳》就以其浑厚的肌理效果,热烈的色彩表现,不仅将空间环境装饰的高雅华贵还为空间环境增添了人性气息和温暖之情。《极地的回声》置于一个开放的办公空间环境之中,以其材料质感的变化,活跃亮丽的色彩与建筑空间本身相结合为办公环境相对沉闷的气氛带来了明快的节奏与勃勃生机。美国艺术家苏珊・斯塔尔善于运用各种丰富的纤维材料其中包括绒布、丝绸、棉布、人造丝织物甚至木棍等。其作品有着丰富的质感,绚丽的色彩。她的作品被美国银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多家大饭店采用,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都营造出了极为精彩的视觉效果。由于纤维艺术品使用材料丰富,质感表现独特,一些纤维作品通过挖掘并利用材质本身的美并使之与环境相融合,对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四、小结
无论纤维艺术以何种形态来营造何种空间环境,所传达的都是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类情感的理解。纤维艺术作品与人的生活情感密切相关,其特质超越了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纤维艺术在空间环境中存在的意义,归根结底还是满足人类情感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紧张的工作环境等从各个方面都带给人们巨大的压力,而纤维艺术在空间环境中的陈设装饰则用其多样的表现技法、丰富的肌理效果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满足人们的生活与情感需要。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受之,2002年9月北京第1版.
[2]《纤维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张怡庄,蓝素明,2006年8月第1版.
[3]《纤维艺术》上海画报出版社,林乐成,王凯,2006年.
关键词:纤维艺术;创作;构图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是艺术家利用与人类最亲和的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制作手段来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纤维艺术是现代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艺术效果是难以用纸和笔来描绘的,它兼具了绘画和雕塑的表现功能,综合了平面和立体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纤维艺术创作的构图。
一、纤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在人类文明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创造的模式比编织技艺更具生命力,因此它始终没有离开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主流。众所周知,人类最初是用树皮、树叶、兽皮、草、麻等天然材料包裹着自己而走进结绳记事时代的。虽然难以确定第一块编织物是何时出现的,但我们可以确信它肯定先于埃及金字塔和巴比伦神庙而产生在那些诞生古老文明的地方。尽管编织的材料事实上要比陶器更容易腐烂,但众多考古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就有了经纬线交织结构的织物。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人类便开始掌握了麻类植物纤维的编织方法。这些编织方法清晰地映射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存的大量印纹陶器上,其网状纹理让我们看到了原始人类是如何从蜘蛛、鸟等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得到了灵感。从12世纪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了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体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在内的哥特式艺术。欧洲中世纪笔谈工艺的特点主要反映在装饰纹样方面。初期基督教时期较为常见的是一些基督教象征性图形的表现,如十字架、鱼、羊等。中世纪的壁毯作为和神学的表达形式,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采取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目的。
二、纤维艺术创作构图的思维过程
纤维艺术创作的方法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所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某种创作思想在创作活动中的体现。不同的艺术思想体现在创作上就表现为不同的创作方法,它首先是关于艺术认识的方法,其次是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纤维艺术创作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立意、构思、构图。
三、纤维艺术构图的原则
构图,意为组合、构成,一般是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合理地安排和处理客观的位置和关系。构图的目的是为主题服务的,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作品中的一切元素都应从属于作品中的基本内容的表达,一切元素都应相互保持联系。一幅好的纤维艺术作品,应当可以通过构图形成一个吸引观众最大注意力的视觉中心。在宏观上控制画面中各形态的节奏,强调主旋律的和谐之美。
画面的构图结构应该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整体,应当利用形体、明暗、线条、色彩、材料等因素的对比协调规律,以及空间处理、体积结合、节奏韵律等手段,使作品形式新颖生动,并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另外画面中应尽量避免偶然性,注意与主题变现的密切联系。运用构图中的均衡以表现画面的稳定和静止,运用构图中的不均衡去表现不稳定和运动。
均衡是构图中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可以产生视觉上的形式美感。从色彩角度来讲,一点黑可以与一片淡灰获得均衡。如果黑色与白色结合在一起,黑色的重量就会减轻。一点鲜红可以与一片粉红获一片暖黄取得均衡。一幅作品是否达到均衡效果,可以将画面划分为四等分。画面田字形的上与下,或左与右的幅面中,或画面对角线的两半的幅面中,综合各因素是否具有均衡感,就比较容易区别出来。有经验的欣赏者,从画幅整体观察中,仍然可以发现存在不均衡、不稳定的因素,而不需要采取以上方法来检查。其实,画面轻重感觉和理念,是画面各种因素复杂地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
构图中的变化与统一,也可以称为对比与谐调。因为在画面中,总是通过对比来追求变化,通过谐调来获得统一。如果忽视这一构图法则,失去变化统一的效果,其表达的主题就不会生动,也不可能获得最完满的形式美感。画面中的对比变化因素很多,包括视点、视平线的变化,位置重复与变异的变化,形的对比变化(如方与圆、单薄的形与饱满浑厚的形等)。形体与空间大小的对比变化(画幅中形体小,显得空间大;形体大,显得空间小)。明暗的对比变化。色彩的对比变化(如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色要素的对比)。线的性质的对比变化(水平线与垂直线、平行线、垂直平行曲线、斜线等)。质地肌理的对比变化(如粗糙表面与光滑表面)。这些都可以通过纤维艺术所采用的材料进行表现。
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和多样的展示形式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为一幅好的纤维艺术作品,构图是重要的创作的根源。构图是一个反复取舍和经营布局的过程,必须时刻遵循美的法则。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4.1.
[2]朱光潜.《西方美术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
[3]龚建培.《传统文化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西南大学出
版社,2007.2
[关键词]室内空间;纤维材料;纤维艺术
中图分类号:Q5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65-01
一、室内空间环境分析
室内空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不断的演变,成为了人类劳动的产物,而室内空间是相对与自然空间而言的,它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人们对空间的需要,是基于满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满足心理上精神生活需求的一个发展过程。但是,不论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都是受到当时生产力、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制约的,而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室内空间便会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发生相应改变。因此,室内空间的概念、内容也会随着人们的需求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城市中的建筑大都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主要强调建筑的功能与本身的实用价值。在建筑的使用效果和实用角度来看,强调空间的功能性,所以现代建筑大都是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玻璃幕墙建筑,尽管造型、风格不尽相同,但实用的同时总体看来是很单调的,存在着审美功能上的缺憾。室内空间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它主要和人工因素发生关系,比如,建筑的地面、空间的采光、照明、色彩、家具、陈设等各种因素组合成了室内空间,人们身处于室内空间就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所以,为了针对性的改善现代建筑空间即生活空间的不足,我们必须非常关注室内空间的审美功能、强调室内空间的布局、装饰物的形态和现代化的工艺以及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注重对空间的布置,打破枯燥乏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空间,加强室内空间的艺术性,利用柔软、防潮、保暖、御寒等功能的材料进行装饰,从而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温暖舒适,同时还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冲动。
二、纤维艺术的功能分析
纤维是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材料之一,纤维艺术是艺术家利用这些与人类最具亲和力的材料,以编织、环节、缠绕、缝缀、捆绑、粘贴、排列等制作手段来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纵观社会的文明史,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创造的模式比编织技艺更具生命力,因此它始终没有离开过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主流,纤维艺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着。
在大的国际环境的条件下现代纤维艺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纤维艺术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在现代艺术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其设计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渐由二维空间发展至了三维空间,且材料的运用也越来越为广泛,这种独特且相对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在纤维艺术作品力求独特、个性新颖的特点,特立独行的艺术美感使纤维艺术在材料的运用上逐渐实现了人与环境、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更全面的考虑,纤维艺术不仅仅表现在装饰审美上的创新,它还具有防潮、保暖、御寒等功能,使得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变得更为缓和,纤维艺术作品大量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运用柔软且具亲和性材料的纤维艺术作品融入到了人们的室内空间环境当中。它具有的陈列性和空间艺术性,让生活更温暖,纤维艺术由此广受欢迎。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态,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和空间性等诸多造型特点。而纤维材料质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与化学性,又使纤维艺术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但纤维艺术最重要,同时也最易被忽视的作用在于,其突破固定模式的创作态度加工处理自然柔软或新颖多变的综合材料,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要。纤维艺术作品与人们的生活情感密切相关,其特质超越了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功能范畴。当纯欣赏性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的直接物质关怀转为深刻的精神关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增的社会关系、紧张的工作坏境,从各方面给人们施加压力,而纤维艺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能给人们以抚慰,并能唤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
三、应用于室内空间中的纤维艺术
人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空间中度过的,室内空间环境直接关系到室内的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舒适、效率等等,而空间的功能决定了不同的空间形式,比如为了满足人们的聚会、学习、娱乐等需求而产生的娱乐空间、购物空间、办公空间等,人们在这些室内空间中度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为了让人们在舒适的室内空间中娱乐、购物和办公等,就需要具有人性化的媒介作为建筑和人之间的桥梁,改变现代建筑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室内空间效果。因为室内空间的独特性就是要照顾大多数人的观感,所以在室内空间中的装饰就需要大方、简洁、醒目、讲究气势,并且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喜好。
由于室内空间中有些建筑以密集的钢架、成片的玻璃幕墙、光亮的金属板材充斥着室内空间,这些材料所表现的生硬、冰冷的质地使人们对空间产生了疏离感,长期生存在其中的人们会感到枯燥、厌倦。而纤维艺术的材料特性可以改善和弥补室内空间的这些空间形态,它能将原本硬质的建筑线条、玻璃幕墙和金属板材等运用纤维作品柔化其缺陷,使得室内空间环境的整体感觉更完整、更舒适。另外,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能够构成动静、虚实和分散的视觉空间,它具有实在感和空间的动感。例如艺术家李凤文女士为广州新白云机场设计的纤维壁挂《生机》,就是选用绚丽的色彩,造型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既抽象又写意,大而不散,收放适度,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同时也为整个空间起到点缀作用。又如在酒店大堂里,一幅构成气势庞大,色调淡雅、质朴的纤维作品悬于墙面之上,会给整个空间营造出亲切、舒适且轻松的氛围。其次,纤维艺术具有空间的向导功能,它能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空间,使各空间层次与环境之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交流。比如常见的屏风、活动隔断、门帘等根据特定的室内空间,制作出合适的纤维制品来合理的进行空间的分隔或艺术处理,从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层次,使得整个室内空间环境变得更特别更艺术性。再则就是纤维作品的色彩对室内空间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能够影响人们对室内的感受,人们会因为色彩而对空间产生一定的视错觉,比如空间大小的差异感、空间高矮的差异感、温度的差异感等等。对于色彩单调的室内环境,色彩鲜艳且丰富的纤维艺术品会使得整个室内空间变得明朗的同时丰富室内空间的色彩并增添了几分韵味,利用暖色调的纤维艺术品会让置身与空间中的人们有开朗、兴奋的感觉,而冷色调的运用则会给人们安定与沉静的感受。合理的将各种元素很好地运用在室内环境中,会让人们与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和谐与丰富多彩。
结语
纤维材料是一种与人最亲近具有天生的亲和力的材料,纤维艺术作为一种象征温暖、柔和、亲切的符号装饰于室内空间当中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还使原先冷漠、缺乏情感的建筑空间、建筑墙面充满了温暖感,同时纤维艺术这种软材料的艺术形式能使建筑空间与环境产生不同的精神寓意,让室内空间被渲染得轻柔优美。正是社会对纤维艺术大量需求的原因,纤维艺术创作应该力求使纤维艺术更有效地作用于室内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 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4.
[2] 梁荣冰. 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装饰.2013年4月281期.
[3] 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作者:徐雯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正在蓬勃发展,艺术家们以各种创作理念、主题素材、技巧手段造就了现代纤维艺术不拘一格、不断出新的视觉形态,使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材料到手法、从色彩到造型、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呈现出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绚丽景观。然而,当我们欣然于已取得的成就时,不应忽视那些一直为现代纤维艺术发展提供滋养的传统艺术,也不应忽视那些存续于现实生活、可为现代纤维艺术的推进提供有益经验的“生活形态的纤维艺术”。本文所要探讨的苗族服饰的种种装饰表现正是现实生活中纤维艺术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现代时空条件下生活形态的纤维艺术,这同样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这里,我们仅以苗族服饰为切入点,从他们“生活形态的纤维艺术”中发掘可以烛照、启益当代纤维艺术实践的纤维艺术语言。
一、重复叠加
每当我们欣赏苗族节日盛装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和感动。展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华丽的装束,而根本地是凝聚着这个民族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高超技艺的纤维艺术作品。姑且不说那灿烂的色彩、美丽的纹饰、深长的寓意和别致的款型,单言其工艺制作的精致或材料质感的讲究,就足以让人折服。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纤维艺术中常见的重复叠加的表现。苗族服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材料质感的厚重。分析起来,这种厚重感的产生,一定程度地归因于苗族服饰所采用的粗棉布、亮布或“斗纹布”(一种带暗纹的布料)等基本面料。这些被普遍使用的面料,其质地本身就有温厚沉稳的特点。然而,产生这种厚重感的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苗族服饰上那些大面积的厚厚的装饰。这些体现厚重感的装饰寄托着苗人的情感与理想,是他们以华美厚实为审美风尚的艺术创造结果。苗族妇女在布料再加工、缘边处理、针线使用方面很善于使用重复叠加的技巧。她们调动各种手段制造重重叠叠的层次感,比如用各色布条、绳带制作的一道道镶边,好像是许多层面料的厚厚垒积;(图1)比如用无数的三角形碎布折叠缝制的层层堆绣,如同密集鳞片铺就的坚厚铠甲;(图2)比如细密得不见底布的缠绣,酷似给面料平添了一层厚绒;比如凹凸变换、挖补拼缝的布贴绣,感觉有数层布料叠加……这些集合密致、铺排绵延的装饰,使整个服饰的表面形态因肌理的丰富、元素的反复而形成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以致观者在还未看清图案具体形象之前,就被那先声夺人的层层叠叠的“布艺”所打动。苗族服饰上的这种“重复叠加”处理,是立足于纤维材料的巧妙技艺,它对作为苗族审美观念的“厚重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充分显示了纤维艺术语言的表现性。它在苗族服饰上的发挥不仅成就了苗族服饰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向我们生动地提示了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纤维语言形式。
二、细致精巧
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厚重感,而且极具精致感。苗族妇女很善于用精湛的刺绣工艺来处理服装装饰,塑造服饰形象。她们在布料表面穿针引线,靠积丝累线构成装饰图案,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个细微之处,以高度讲究的细节来强化其服饰的精致。黔东南台江苗族女装的袖片上总是布满各类题材的刺绣装饰,其图案形象常常通过各种绣法加以表现,比如采用浮雕式的“破线绣”来表现图案中的主要形象,使之个个光洁鲜亮,饱满醒目,充满动感,此外,她们还常在其外缘用“缠丝绣”镶一条白边,使之更显跳跃也更加精细。(图3)对于作为陪衬的辅纹、底纹,即那些细碎的几何纹、紧凑的涡旋纹以及密集的边缘饰纹等,则多采用较为平整的数纱绣或锁绣手法来加以处理。这些强化形象主次对比、动静互衬、张弛变化、疏密之别的细节处理,赋予图案形象以细致精巧之美,它增进了刺绣装饰特有的一种韵味,使服装因为它们的存在而特别耐看耐品。
另外,对细致精巧的重视还表现在非常讲究的绣线选择和使用上。苗族妇女常根据不同的图案形象、不同的装饰风格和不同的针法绣法来选择不同的绣线。比如“破丝绣”所用的丝线,是将一根丝线剖分成细若蚕丝的若干份细线后,再用皂角水磨平打光。用这种经过特别处理的丝线绣出的图案形象,表面极其细腻平整,会有光滑如缎的效果。再如“缠线绣”所用的线,是将一根棉线、麻线抑或丝线作轴线,再用另一根丝线进行缠绕,最后形成带有螺旋纹的绣线,略粗且有弹性,将这样的绣线弯弯曲曲地钉缝在底布上,其线形流畅并有凸起感。又如“盘绣”、“皱绣”所用的线,均为由多根丝线编制成的有一定宽度的辫带形绣线。将这种辫带形绣线依图样作平面盘绕再钉缝即为“盘绣”,其特点是平整,有一定厚度并有辫纹肌理效果。(图4、5)若将辫带形绣线依图样作折叠打拧侧立固定即为“皱绣”,其特点是呈高浮雕状,表面肌理好似绒毡,感觉十分厚实。还有一种“蚕锦绣”,它用的不是丝线而是“丝片”。这种丝片是未上树做茧的蚕吐出的丝,平平地粘连在一起而形成的。将这些丝片依图样染色、裁剪再进行拼合,所构成的图案形象平整、均匀,有丝绒感,很适于大面积装饰而且省工省时。苗族妇女所使用的绣线、材料很多,仅从上述几例即可看出她们在细微处的琢磨和讲究,一根平常的丝线,经过或剖、或缠、或编,或拧的处理,变化出了形态有别、各具特色的线型,丰富和强化了绣线的表现力,进而也丰富了图案形象的肌理效果和纹理质感。苗族妇女在绣材、针法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加强了服饰的精致感,使得她们对服饰艺术精细的追求有了切实的技术支持。这种靠一针一线、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个细微之处而获得的细致精巧,也是苗族审美观念的精致感的具体表现,它也鲜明地提示给我们一种具有特别表现力的纤维语言形式。
三、多样整合
苗族服饰不仅厚重、精致,整体还非常协调。在形制配合、材料选择和工艺运用方面,苗族妇女十分重视整体关系,善于把各种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高度的整体感。除了大量采用银饰配件、缀挂披戴外,她们处理服装装饰、把握艺术效果的重要方法是将染、织、绣等多种形式综合地运用到服装上,把它们艺术地整合起来,营造出缤纷绚丽而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在使用不同的工艺材料时,智慧的苗族艺人很好地协调了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使之层次清晰、品格分明,构成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良好功效。施洞式苗衣的围腰(图6),通常将织锦工艺和刺绣工艺结合在一起,比如把一片宽幅的织锦置于中间,两边再辅绣花鸟图案。
在此特定的装饰格局中,繁复细密的织锦构成主体部分,而疏朗纤秀的刺绣则是一种恰当的陪衬。与此同时,色彩处理也配合进行,比如当织锦为亮色时就把刺绣底布设为黑色,而当织锦为暗色时则把刺绣底布设为红色,周边还要镶饰一条细细的亮边,既作框定性的界线也作节奏形式上的呼应。在这看似简单的围腰上,苗族人将繁与简、明与暗、疏与密的关系把握得贴切而到位,使织锦和刺绣相互比照、协调共融。再如云南马关、贵州普定一带的蜡染百褶裙,这是深受当地苗女喜爱的一种裙制,它的下摆边缘通常都镶饰宽宽的拼布花边。从色彩上看,浓艳的拼布花边与素雅的蜡染主体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就质感而言,拼布花边的质地与蜡染的粗布又保持着品质上的协调,这两方面的整合完全遵循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另外,从这种裙子所属的整套服装来看,蜡染百褶裙上的这条花边极为重要,它是托底,也是裙边的界定,同时还呼应了上装领部、袖部和围腰的装饰。显然,这是一种巧妙的整合处理,而且这种整合之妙还弥漫全局。在这整套的服装上,裙边的补花、领部的刺绣、袖子的织锦以及围腰的花边,都因为纹饰的繁复和色彩的相近而达到高度的一致;而对于醒目跳跃、构成服饰视觉中心的这些装饰而言,蜡染裙身则以细密的皱褶和隐约的冰裂花纹构成静静的陪衬,并以其相对单纯的形式成为一种中间过渡,在单纯与繁复、黑白与彩色、静谧与跳跃相交织的格局中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它柔和、隐退,但不可或缺。(图7)从上述整合刺绣、织锦、蜡染、补花、镶边、流苏等诸多装饰于一体且和谐巧妙的处理中,我们看到苗族艺人对纤维艺术特性和规律的深切认识。这种既表现于局部又弥漫全局的多样整合之妙,将苗族审美观念中的整体感作了极为透彻的表现,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它作为纤维艺术语言的表现性。
Kari Steihauq是当代知名的纤维,软雕塑和装置艺术家,她来自寒冷的挪威,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寒冷能够让人忘却原有的欲望而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那里才会诞生那么多诗歌和艺术作品。今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设计系学科带头人吕越教授在长沙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时装艺术国际展览,今年的主题为“绽放”,Kari作为众多受邀的国际艺术家之一开始了她的中国行,Kari的中国行只有一周的时间,她说中国可能是这辈子只来一次的地方,为此她睁大眼睛看着中国的一切,说这个世界太过精彩。她喜欢中国的食物,喜欢热情的人们,喜欢美术馆里的中国画,还喜欢中国电动车上五颜六色的摩托用保暖手套,只是每次吃饭时看到几乎每桌都有的剩余食物时总是会难过的垂下头。2015年11月20日,Kari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和作品娓娓道来,让美院的学生了解到了她独具北欧特色的艺术,观念和信仰。
Kari的作品在空间中所展示的是一种加法和减法,这种加减依附于回忆和情感痕迹而存在。在她的艺术世界里,包含着对事物的双向辩证关系,衣服因为编织而一点点成型,裙子在拆解中一点点从人们视线里消失,当你看到这种成型或消失的过程时会想象出这些作品完成之后的样子,而他们恰如其分的保持着这样一种半有形半无形的状态,从而引人无限遐想。她的作品让人们印象里无比柔软舒适的材料变得如石头般坚硬,让一切琐碎的,简单的,并非刻意的事物存在并显示出它们内在的深层含义,这种艺术是活着的,它富有情感,并将这种情感逐渐的灌输给观者,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大多数时候,像这样寻找到人们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之间的连接点,是Kari擅长的事,也是她的作品想要表达的基本概念。
她所选择的载体则是各种各样的纺织品,亦可以叫织物,她选择织物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这样一些司空见惯的织品经过她的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非物质性的,诗意的,富有信仰色彩的深层含义,也许我们可以将她和她的作品视为一种暗示,暗示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正意义。而能够承载这些的本体则是人们日常所见的,平淡无奇的织物,而当你看到Kari的作品,你会发现她的作品中并不是完整的、成型的作品,而是一些散开的线和剩余的已经脱线了的毛衣和织物,线迹因曾是织物一部分而如波浪般曲折不一,或四散开来回归线轴,或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画作,这些线毫无规律可循,也毫无相似之处,以其独有的韵律感给人新的视觉感受,它们让人联想到一种文字,谱军着我们看不懂的语言。也正是因为这样,Kari的作品往往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跟随她的脚步一直探寻下去。
对于Kari而言,往往一件作品的意义产生于一件毛衣停止编织的瞬间,通过编织或者拆解这两个动作的逆转,毛衣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相矛盾的意义。随着毛衣线一扣扣的解开,衣服就在不断消失,人们本能的想要寻找到源头停止它继续脱扣,因为脱扣后的线不再是柔软温暖的毛衣,只是一堆毫无用处的毛线,也就是说它的功能性便不复存在。但这些线并不意味着无法挽回,他们可以编织成原来的样子,也可以织出更好看的款式。
Kari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利用的概念:如果我们手中的一件东西被拆散或无意间坏掉,并不意味着这个已经失去原本功能性的东西毫无保留价值,恰恰相反,他给予了我们一次重新组合和创作的机会,一次重新来过,也许会比之前更精彩。一些人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放弃了这次机会,而这些作品很幸运的到了Kari手中,于是她从人们手中接过这些未完成或不再会使用的作品,为它们续军接下来的故事。
给男友的圣诞礼物这双袜子原来的主人在第一年圣诞节送给男友一只袜子,约定明年再织一只给他。但是第二只还没织完两人的爱情就结束了。这双未完成的袜子自1987年起一直躺在原主人的编织篮中,直到2005年被Kari收藏。
当一件针织衫失去了完整性,它就失去了原本的功能性,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放弃使用,直接丢弃,然而,无论是衣服、手套还是围巾,每件针织作品都出自一个家庭,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制作者对于使用者的情感意义,这种情感不会因为它失去功能性而消失殆尽,就算放在美术馆里陈列展出,这份情感都依然深深存在着。也正是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织物是可以一直编织下去的,就算之前它们以服装的形式存在过,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时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比如一件毛衣在制作者未能完成之前就不再被喜欢或者被需要,可能是因为使用者已经长大或者过世,为此制作者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性,再比如起初的计划和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因素发生冲突,使得制作者没有办法按照初心完成作品,再或者是使用者长时间穿着使得作品有破损,这些半成品能够被保留下来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穿者没有钱买新的衣服,而更多的时候是说明这件作品对他们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Kari一直致力于这些织物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通过自己的方法为它们注入更多的价值。
要了解如此多的作品的故事,并进行自己的创作并非易事,这要靠广泛的收集的整理,这种收集不单单是物品,更重要的是需要去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包括制作者和使用者间的情感联系和经历。对于Kari来说,将这些作品的丝线编织在一起同样对于织物来说是又一次的重生,是她将这样一些来自民间各个家庭各个角落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于是这些家庭间也因为她的作品产生了微妙的联系。想到这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经意间的偶遇和邂逅其实时刻都在上演着。Kari的装置艺术作品往往是一个看似神秘而狭小的空间,但这个空间里却充斥着巨大的力量和包容性。这是因为她站在一个特殊的视角,俯瞰着这些来自民间真实的情感。当你置身于她的装置中,你会切身体会到这些注满情感的作品导你的互动,如此多的经理和感情中总有一些导你的经历相似,于是回忆之门瞬间打开,或多或少,都会触及到你的心灵深处。
除此之外,Kari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手工的针织品,同时她也涉及另外一种带有工业化意味的物件收集,那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服装水洗标。它们往往只存在于人们不容易发现的衣角,既没有装饰性也没有直接的功能性,但却标注着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重要洗涤信息,同时也是生产者对使用者生活便利程度的一种关心和提示。
Kari热衷于这些小标志的收集,把它们像蝴蝶标本一样精心地分类和装裱起来,大部分的水洗标看起来又老又旧,这就说明这些衣服的拥有者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另一种可能性上来讲,是这些拥有者忽视了商标上的信息而并没有好好保存这些衣服。当这些标志通过Kari的分类陈列在美术馆里的时候,人们只看到了上面的信息,原本衣服的样子只能靠观者想象去填充,这便是另一种逆转。
读到这里或许你就会明白她的想法,为什么她身在挪威却如此简朴,为什么她会对食物的浪费感到难过。也许人们印象里的纤维艺术家只是织织补补,将柔软的材料做的富有视觉冲击力,但Kari则是一个例外,或许有人认为她的作品不免也落入了满足感官舒适度的俗套,这只能说明这些人对于她的作品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如果你肯花时间仔细钻研,它们将带你去了解这个世界上很多你不知道的事,通过小小的物件,串联着无数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不经意间,你会有所感触。她的作品仿佛在说话,诉说着千万个家庭的真是古树,诉说着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也诉说着这一切的始作俑者――Kari Steihauq的人生和精神信仰。
关键词:纤维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57-02
本文针对于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一是,分析了材料在纤维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研究了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脉络,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崛起和发展。三是,探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特点,通过对我国纤维艺术特点的分析,进而了解如何推动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材料对于纤维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在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赖于对材料的运用,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材料利用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发展。我国的纤维艺术发展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的潮流,并且将传统的工艺融入到艺术当中。纤维艺术在材料方面的多样化是有目共睹的。纤维艺术对材料之所以有如此的重要作用,主要就是由于通过纤维材料能够表现出纤维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在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材料不仅本身可以成为作品,并且可以将纤维材料经过反复的加工成为艺术品。由此可见,材料在纤维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纤维艺术家们需要在不断的艺术创作中,寻找更好的纤维材料,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另外,伴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逐渐的应用到纤维艺术当中,并且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纤维材料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现代纤维艺术之所以对纤维材料如此的重视,主要就是通过纤维材料的视角能够不断的诠释纤维的艺术,进而全面的打破传统的纤维艺术概念,促进纤维艺术的发展。
二、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
从我国的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早期。我国纤维艺术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与纤维艺术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是以壁毯工艺为主的传统纤维艺术。最初的纤维艺术追求写实的艺术效果,所以利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手法仿制一些绘画和摄影作品。最早期的纤维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很有限,因为材料和制作工具的局限使其作品不免有些粗陋和单调。二是中期。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中期大致的时间段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际背景来看,我国的纤维艺术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当时我国的纤维艺术正在处于一个崛起的时期,需要运用新的艺术理念去不断的冲破传统工艺的束缚,并且需要以全新的艺术创作与国际的纤维艺术竞争,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在这个时期的纤维技术,是比较注重材料本身的艺术语言,其独特性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可比拟的。因为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由简到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调走向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是纤维艺术进步的具体表现。三是后期。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后期在时间上应该在本世纪初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纤维艺术逐渐走向的成熟,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二是,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要求纤维艺术需要不断的发展,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客观上督促纤维艺术家们不断的进行更好的创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在这个时代的纤维艺术更加倾向于广义上的纤维艺术,兼具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纤维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元化的取材,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可谓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从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就是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稚嫩走向了成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纤维艺术是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强的。
从国际方面来看,我国的纤维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得到了多个国家纤维艺术家的一致认可,也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迈向更高的阶段。国际上每2年举办的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我国有200多位艺术家参加,并且将我国的纤维艺术带到国际的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扬,这也表明了,我国的纤维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逐渐的加强,并且也标志了我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纪元。另外,伴随着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我国也已经成为了纤维艺术发展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这个宽广的大舞台而焕发了勃勃生机。至今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纤维艺术展已不计其数,这样的国际交流机会给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滋养着中国的纤维艺术家们,让中国纤维艺术在世界的瞩目下不断的稳步前进着。
三、我国纤维艺术的特点分析
我国的纤维艺术有自身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我国的纤维艺术团队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水平已经有可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相继的开设纤维艺术的研究室,并且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研究生专业,专门对我国的纤维艺术进行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二是,我国纤维艺术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纤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我国纤维艺术的理论体系的成熟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并且使其逐渐的走向国际,让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所承认和认可。三是,我国纤维艺术的作品水平在逐渐的提高,从我国近些年来纤维艺术作品在国际上艺术展中的得奖情况来看,我国纤维艺术作品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
当然,在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解决,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我国的纤维艺术与国外的纤维艺术的发展相比,我国的纤维艺术发展较晚,并且纤维艺术作为我国的高校的独立学科的历程也很短暂且发展缓慢。因为纤维艺术课程大多设置于高校的专业学院中,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探讨较多,但是就普通人而言,对于我国的纤维艺术了解的非常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伴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纤维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感观魅力的艺术,尤其实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的触觉不再那么的敏感,很多人对于自然的情况已经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淹没,而纤维艺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的一个机会,一个与大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进而将纤维艺术变成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不断的促进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
要想让我国的纤维艺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进行纤维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纤维艺术家们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并且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另外,在进行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大自然资源,并且从资源资源中寻找灵感,有利于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提高纤维艺术作品的质量。二是,可以组织相关的民间艺术团体,并且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纤维艺术知识的讲授,能够提高纤维艺术在民间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三是,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文化。民族根基是中国纤维艺术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舞台上的资本,找到自己的根就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不断的完善的地方,因此,纤维艺术家们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并且进行精神创造,才能够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促进纤维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俊.绽放的当代纤维艺术――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J].大众文艺.2013(17).
[2]姜,张胜春.南希・科兹考斯基的纤维世界[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3]白蕊.浅谈现代纤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特点――有感于“从洛桑到北京”第四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J].美与时代.2007(09).
[4]任光辉.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兴起及其人文价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0).
[5]第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苏州展年[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6]刘高峰.师法传统 锐意创新――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纤维艺术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吴敬.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论纤维艺术的创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形式材料制作手段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其发端于古老而传统的挂毯(Tapestry)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前,埃及和巴比伦就有了羊毛编织壁毯,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9世纪埃及人留下的作品,其织造技术与现代高比林工艺十分相似。在南美的秘鲁、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都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编织物。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纤维艺术成为20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的独立的艺术门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现当代人文背景的转换,现代纤维艺术不仅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突破,而且在纤维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观念受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影响,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创作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观念产生变化,从而引发了现代纤维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观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这种制约,使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出独具空间形态的艺术观念。90年代后期,艺术家个性观念的表达更趋多元化,纤维艺术在艺术审美和文化语境上呈现出深刻的艺术特征。
一、表现形式的拓展
1.从平面走向立体
传统概念中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在欧洲主要是指挂毯、壁毯等平面形式的作品。挂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许多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传统挂毯作品。欧洲挂毯的较多运用与其气候条件及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各类纤维艺术手工艺,虽然内容和形式上也十分丰富,但难免受到实用性的制约,这时的纤维制品材料,色彩、形式、内容上都趋于程式化,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沿革方面都较为成熟,但设计上过分地依赖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思想,或者为所谓的艺术所左右,成为纯艺术的描摹写照。与其传统形式不同,早期的现代纤维艺术就作为现代建筑的共生物而具有现代意义。其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度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建筑几乎成为现代的代名词,而现代纤维艺术也成为消除现代建筑固有缺陷的“良药”,与现代建筑相辅相成,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此后越来越多的纤维设计家、艺术家、建筑师投身于纤维艺术创作,以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时代的主题等。更有甚者将纤维艺术作为纯粹的情感宣泄的形式,出现了大批的现代纤维艺术。
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立体与半立体的作品占的比例较大。即使一些平面的纤维作品,其展示形式也已不完全是壁上的平面形式,而是去追求一种在空间形态中的悬或挂的形式,或将原本平面作品在空间作了各种形式的展示变化。
在立体纤维艺术品中,占比例较大的是“软雕塑”,即以金属、木、竹等材料为立体框架、支撑物,在其上进行编织;或将已编织成的平面纤维制品与立体的框架相结合;甚至完全没有框架,利用纤维材料自身的“可站立性”制作作品。另一部分是以各种空间悬吊方式为主的,悬吊的方式有的在空间的上部,类似顶棚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中起着一种空间分隔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的下部或者是在半立半悬吊形式,有屏风的效果。如保加利亚著名纤维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采用粗犷的纤维材料去展现立体几何的现代派艺术雄风,从吊顶上悬挂的大型几何结构形式,在灯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幻莫测的多维空间效应。
探究现代纤维艺术由平面向立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a.纤维艺术材料与其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b.现代建筑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立体艺术品来增加现代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以改变现代建筑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空间效果。C.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
2.从具象走向抽象
欧洲17,18世纪的挂毯大多以宗教等具象的题材来表现的。到了19世纪末,绘画产生了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纤维艺术也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开此艺术先河的是法国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他是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壁挂里去,把现代绘画和壁挂技术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艺坛的人。他在壁挂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促使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过去的忠实于画家的画稿、油画的复制品的主题性绘画风格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使观赏主体直接参与纤维艺术的情势,纤维艺术与空问环境已经融为一个整体。现代纤维艺术似乎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但这种外在形式的抽象化发展却都是伴随着明确的主题表达的。例如:格鲁吉亚的现代壁挂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的作品《音乐会之后》,他以娴熟的编织技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经线和纬线的交织运作中不停地思索,变换手中的各种色线进行创作,绘画性的表现形式与变幻莫测的编制技巧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微妙的色彩效果。
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从较为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力图用综合材料,用现代观念和传统技艺的结合来表达纤维材料构成的内在力量。在技法处理上运用了极其丰富且“非寻常”的手法,对原始的纤维材料进行刻意的“加工”、“扭曲”、“变形”。以抽象的形式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纤维材料与制作手段和空间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微妙的心理感受,以及个性的独特传达。
二、材料运用的拓展
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纤维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人造纤维材料两大类。人类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可以说,纤维材料是一种与人最亲近的材料,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材料自身的性质,如柔韧性、保温性、遮蔽性、装饰性等,也来自于人的感受性。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状况走向了“多元化”。现代纤维不仅沿用传统的自然纤维,而且运用了大量人造纤维,如:合成纤维、有机化学纤维、尼龙、金属、光纤、玻璃、陶瓷、石棉纤维等。多元化的材料运用使现代纤维艺术在色彩、质感、肌理及表现力等方面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从而更丰富了形态的视觉美感。比如硬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弹性张力在外形与内形的结构组合中,形成比较明确的结构轮廓继而产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态美;软质的棉、麻、丝、毛等纤维材料,其共同的柔软属性在不同编织的交织中形成了模糊的随意的张力结构轮廓,从而表现了柔美和谐的形态美;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中就出现了使用透明、闪光或发光的材料来表现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纤维艺术家同样也采用了这些材料与技术。他们提出了一种“不可见”的材料(即:自身没有特别的肌理,但是具有极好的反射性)来表现闪烁而且多变的光线、反射、透明。这不仅仅是作为对难以捉摸的现代电脑科技的反应,也是现代纤维对日益发达的室内光线照明控制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和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反光材料的一种反应。室内的照明、建筑内部采光的改善也为纤维作品的“高科技”提供了可能性。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粘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现代纤维艺术在取材范围上的拓展,主要还是由于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丰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
三、制作手段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