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09:1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品质量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章 总 则
一、凡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必须执行本办法。
二、医疗器械产品是救死扶伤的工具,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医疗器械工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质量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为此,凡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技能和先进技术,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四、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企业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加强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理化检验工作、质量责任制、质量情报工作等。特别要重视对现场原始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质量信息的反馈。这些工作要以产品质量为中心,溶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形成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体系。要抓好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这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
五、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各企业都要积极推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要研究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逐步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优良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
六、产品质量检验应严格执行标准,要把检验工作贯穿于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就应落实试验顺序、检验项目、方法,同时研制测试设备。在检验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统一的基础标准,通用的测试方法、测试仪器、抽样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
七、企业要把质量工作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企业的厂长应主管质量工作,对产品质量负全面责任。
八、企业应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协助厂长拟订质量工作长远规划和制订企业年度质量方针、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2.在厂长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
3.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产品质量升级创优计划,产品质量考核计划,并督促检查计划的执行。
4.组织指导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督促检查各部门的工作。
5.组织制订本企业的质量经济责任制和奖惩条例。
6.制订降低质量成本的目标和方案,协同财会部门进行质量成本的汇集,分类和计算,努力降低质量成本。
7.组织职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制订有关的各项制度,帮助选好课题,定期召开成果发表会,做好评审工作。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和活动应报请主管部门登记。
8.制订对职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计划,并负责实施。
9.收集、汇总、分析厂内外的质量信息,并反馈到有关部门。
10.负责与外协厂签订外协产品的质量协议。
11.组织本企业的质量审核,定期地对本企业的产品质量、现行质量体系及其效果进行评价,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九、加强质量检验工作,企业应设立质量检验科,质量检验科科长的任免,须征得上一级领导机关的同意。质量检验科负责监督、检查产品质量标准的贯彻、执行。其职责:
1.按照标准和有关合同,组织和监督对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毛坯件、半成品直到成品出厂的质量检验工作,并做好原始记录,建立产品质量档案。
2.根据产品质量考核计划,提出相应的质量考核指标。检查全厂各道工序的质量检验工作,定期组织对产品质量检查考核(包括成品和部件),并统计上报全厂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关键工序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信息反馈。坚持首件检验、中间检验、最终检验。
4.贯彻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批不出厂的原则。负责签发产品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在质量问题上发生矛盾时,企业领导应以检验部门的检验数据为准。
5.会同设计部门进行周期检查,以保证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6.参与新产品、改型产品的设计审查和工艺审查,协助做好新产品的鉴定工作,编写有关试验及检验报告。
7.质量检验人员应由责任心强、能坚持原则并精通业务的人员担任。检验中应按产品图纸、工艺规程、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并作出正确判定。对重大质量事故,有责任及时向上级质量部门如实反映情况。
8.做好检验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工作,保持检验人员的相对稳定,检验员的任免,须征得厂长的同意。
十、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用户的技术服务工作,研究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的使用要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应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用户服务工作。其职责:
1.建立用户访问制度,对出厂产品进行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的调查。认真及时处理用户来信来访,建立用户对产品意见和处理结果的档案,及时反馈质量信息。
2.医院设备类或电子仪器类产品,应传授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技术知识,帮助用户培养使用、维修人员,解决使用中的疑难问题。
3.对于产品中的易损件,应保证提供备品、备件。
4.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服务网点。
第三章 工程质量
十一、生产部门要充分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安排好加工周期和检验周期。认真编制好生产计划,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防止突击装配、突击检验的做法。禁止未经训练的其他人员参加装配和关键工序操作。搞好工艺卫生,改善零部件的加工、运输,提高装配和包装质量。
十二、技术部门应保证产品图纸、工艺规程等技术文件正确、完整、统一,并严格贯彻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经上报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标准,不得擅自降低标准要求。正常生产的产品图纸、工艺文件的更改,必须经过必要的实验,并办理审批手续。
十三、新产品经鉴定合格后,应对产品图纸、质量标准、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完善工作,具备条件后才可投产。对轮番生产的产品要做好产品上、下场的管理工作,投产前要对技术文件、工艺装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产品质量。
十四、新工艺、新技术用于生产,必须经过鉴定验证,并须经过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同意。材料代用和零件回用,必须保证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零件互换性。
十五、要重视产品的内在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要逐步考核其内在质量指标,如使用寿命、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能耗效率、精度保证性、性能稳定性、噪声、振动,特别是医用电气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
十六、要认真组织好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开展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活动,保持设备精度,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
十七、教育全体职工提高质量意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要按规定进行有关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技术业务培训、考核。
十八、加强计量工作。企业要设立专门管理计量工作的机构或人员,要配齐必要的计量器具和测试仪器、设备,并使其处于完好状态。贯彻执行计量法令和计量管理制度。
第四章 奖 惩
十九、达到各级优质产品要求的医疗器械产品,可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优质产品奖。
二十、申报国家优质产品必须是分等办法规定的优等品;申报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必须是分等办法规定的一等品,其具体质量指标按当年分等细则要求执行。
二十一、医疗器械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并应执行择优供应原料、燃料、动力的原则,确保优质产品的生产。
二十二、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与企业职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对在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上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
二十三、要建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企业出现质量事故要查明原因,及时上报,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对于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企业必须追究领导责任,并上报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对于直接责任者要给予处分。当年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产品,不得申报评选各级优质产品。重大质量事故是指由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重大医疗事故者或由于质量问题造成5000元以上经济损失者。
二十四、对于产品质量长期低劣,用户意见很大的企业应限期改进,必要时应停产整顿。在产品质量上若发现弄虚作假欺骗用户的情况,应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二十五、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医疗器械行业各部门应根据各自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细则,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产车间是一个生产型企业赖以生存的中心所在,是企业在竞争力所在。因此,当代铸造车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好车间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对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铸造车间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产品设计漏洞或设计变更影响产品质量
设计是一个生产的基础和灵魂,从根本上确定着生产的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缩短项目生产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然而,某些产品的设计工艺没有正规的设计单位,某些铸造车间产品制作设计也跟不上产品制造的需求。更有甚者,设计深度不够,漏洞多,致使生产中需要变更设计,且变更处巨大,造成不必要的安全损失,更影响生产的质量,造成安全隐忧。
1.2产品制造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产品铸造车间从业人员众多,为了尽可能的节约人力成本,其中大量人员为农民工,他们参与铸造车间产品制作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技能再加上生产现场管理混乱,某些从业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导致企业产品质量堪忧。
1.3生产流程不规范、岗位分工不明确
近年来,我国许多铸造车间在岗位分工的相关条文方面在逐步细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流程、人员的组织安排不合理就会使企业生产缺乏节奏性和比例性,增加企业生产风险,使得企业的整个生产陷入混乱状态,使企业生产计划控制力降低,企业缺陷暴露无遗。对生产流程岗位进行明确分工在车间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是最为突出的,企业在车间生产管理中如果人员杂乱、分工不明确、没有进行统一安排,或岗位进行分工、安排不合理都将导致安全生产管理的混乱,极易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甚至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人员安排混乱造成的交叉作业现象,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1.4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
某些项目中没有完整的企业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在产品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详细化的监管流程,致使许多生产环节工作做的不到位。许多铸造车间,虽然设置了相应的监管部门,但是某些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履行职能,发现问题却没有及时上报处理,致使问题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
2加强铸造车间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完善产品的设计
通过对通过质量计划的编制,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的预控,尽可能的保证生产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拥有先进的技术、行之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严密的管理、合理的经济保障,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的优化。质量计划的编制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1)需要达到的企业产品质量的具体目标数据。(2)产品制造步骤和产品制造中各个过程的部署。(3)在产品制造不同阶段应该履行的职责和拥有的权限,以及对资源的优化和配置。(4)产品制造过程中不定时的、有效的实验、检验和测量。(5)保障产品制造环境安全的措施
2.2提高铸造车间人员的素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员工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员工专业技术和操作技术熟练度,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在培训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同时,企业还要专门设置实际生产辅导人员,帮助企业员工尽快熟悉铸造车间生产工作的流程及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针对生产的具体工作进行教育,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此外,企业还要加强生产技术水平的交流与沟通,使员工在沟通交流中,提升技术水平。
2.3对生产流程岗位进行明确分工
铸造车间要加强生产流程岗位的明确分工,保证生产的规范,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必须要把生产流程岗位分成几个层次,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为一个层次,有技术但技术含量不高的为一个层次,无技术的为一个层次,其次,要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各个员工的生产技术高低,以便于把员工分到生产流水线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做到合理任用人才。最后,按岗位所需并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把员工合理地安排到生产的各个岗位上去,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样的安排能够大大提高企业人员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2.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
建立明确的质量监管理制度,对于现代化环境下的铸造车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立明确的质量监理管管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专门的人员针对本铸造车间的实际情况,把适用于本企业人员管理制度具体的方案制定出来,然后在本公司内自上而下的进行组织实施,同时,在公司的人员监管管理制度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对本公司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以确保人员监管理制度可以有条不紊的执行下去。
3总结
摘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产品质量,通常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控制,随着诸如此类事故的时常发生,厂方普遍感到靠这种“说教+罚款”的管理模式,使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是不可有的,因此,企业意识到了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和零缺陷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质量管理;成本;预防;零缺陷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92-01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产品质量,通常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即由产品的专职质量检验人员,在产品的各生产工序进行产品检验,或以这种检验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产品进入市场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厂方处理事故,则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召开“质量事故现场会”,要求全体员工从中吸取教训,并通过扣发奖金的方式,追究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者及负领导责任的负责人的过失。不过,随着诸如此类事故的时常发生,厂方普遍感到靠这种“说教+罚款”的管理模式,使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是不可有的,因为这种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员工群体高度自觉的“道德人”基础上,而且,即使员工群体在质量控制方面满足了这样的条件,也不能避免那些因个别员工非故意的过失行为而招致的质量事故。
质量事故的发生,可能是操作者过失所致,也可能是操作者故意所致,也许是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所致,但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其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质量管理方法不断进行改进,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现在企业意识到了,只有注重事前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成本,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多利润。如果把检验阶段比作是在家门口围堵洪水,其结果可能因洪水太大而无法控制。品质保证阶段类似于从头到尾修好防洪渠,等洪水来时自然水到渠成,有惊无险。而“零缺点”理论如同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洪水根本不可能产生,这种真正的“环保型”品质管理才是保护企业的最好措施。通过零缺陷管理,努力建立起以“预防为主”和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可改善和理顺各部门、各接口之间的关系,使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能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零缺陷管理,有利于降低工作成本。
我们都很清楚,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因此要进行预防。如果要降低质量成本,一定要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否则事后的检验无法改变现状。但是,如今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我们更要注意源头的质量控制,比如:产品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如何便于生产操作、如何降低设计变更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等。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创造性、时代性和导向性的质量管理文化做支撑。质量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又大都是以体现质量零缺陷管理流程的源头为文化的基石。倡导和践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对”和“错”作为判定质量行为的标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作为质量管理理念,看是浅显,却蕴涵着深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强调质量就是符合标准,就是有质量的产品,服务和过程;质量系统的轴心是控制和预防,而不是检验;工作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一时间、每一作业都需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作为应用哲学,又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品质意识,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为质量保证,使所做的每件事第一次就符合要求。
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作用可表述为:降低劣质成本,减少质量波动,优化资源利用,追求以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成本,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大限度的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可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现代企业追求质量卓越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超严格的质量要求。它要求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做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均要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把满足顾客要求作为各项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在这种思路下,通过问卷调查、质量回访、合同评审等方法明确和识别顾客需求,并围绕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以预防为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管理机制。
针对质量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既要反思,又要找出根治问题的办法,例如:平台化设计,将纷繁的城市轨道客车系列化供客户选择,既能达到技术变更的最小化使质量有所保证,又能满足各种客户对外观的要求;简化装配阶段电气接线的工艺指导文件,把接线图纸和校线表有效融合为一张既便于操作与便于检验的接线表。控制部或相关财务和管理部门,与各部门制订统一标准,正式发文。把一些定义、公式都列出来,例如废品损失等于什么,返工等于什么,事故损失等于什么,成本的系数该怎么算,等等。
质量的提升可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我们为此付出努力是值得的。我们作为企业的员工,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质量管理工具,挖掘增加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
关键词:化工生产;质量管理;化工产品
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生产工作开展的有序性,但国内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尚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做好问题及处理策略的研究,才能提高化工产品生产质量。
1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化工企业的产房、设备设施滞后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时间短,国内缺乏相关法规及安全环保意识,厂房设计问题颇多,如化工材料残渣处理不规范、防火不到位等。近些年,在环保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查下,部分企业盲目整改,反而出现了新的安全隐患。诸如部分化工企业想尽办法降低成本,坚持使用旧设施及运行效率低下的设备等,同时,厂房环境卫生差、生产车间清洁度较低等问题也进一步降低了化工产品质量。
1.2缺乏法律意识
部分化工企业的法律意识缺失,忽视了质管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时得过且过,未按照国家规定严格管控化工产品生产流程,不重视生产环节制度方面提出的严格要求,违规降低化工产品制备标准。另外,部分企业过于看重是否盈利,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化工产品的整体质量,未能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的化工产品品质[1]。
1.3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管法律法规
研究显示,国内在化工行业尚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部分人便通过钻法律法规漏洞等方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使得社会上频繁发生化工产品质量及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影响了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化工产品的流程不规范,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缺失,质量监管流于形式,从而未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使产品的安全性大打折扣,进而对社会发展造成危害。
1.4政府管理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在化工产品生产中,部分政府部门未能发挥职能作用有效管理企业生产。其原因有政府职能配置不科学、未能合理引导化工企业发展、没有制订完善的企业管理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缺少与企业的有效交流协作等,使政府在管理化工企业时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
1.5原材料的选择、购买有纰漏
化工产品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原材料,原材料的选购效果对化工产品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部分化工企业在原材料选购时过分关注价格因素,部分采购人员常忽略企业利益,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在选购材料时会收受对方回扣或购买低廉的劣质材料,这直接导致产品生产质量不达标。另外,供应商为企业送原材料期间,部分验收人员的验收工作不到位,即便发现劣质材料也没有及时退换,甚至直接使用,这直接导致产品生产质量较差,增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2]。
2化工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首先,化工企业要制订长久的战略规划方案,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要在环保及监管部门的监督下认真整改。比如,划拨专项资金,购买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制定化工材料残渣处理规范细则,购买残渣处理专业设备,提高残渣处理效果及规范性;邀请消防部门专家入企业指导防火、预演救灾工作,消除安全隐患,购买专业防火设备,建立防火系统,提高防火能力;建立环境卫生管控消杀制度,做好厂房、车间卫生清洁、消杀,严格落实环保标准,为化工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健全设备维修、养护制度,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检查、保养、维修设备,一旦发现设备问题,要按照制度规范上报、处理、维修,从而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为化工产品生产质量提供保障。最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持续性革新的过程,尤其是新生产线的引进,必须掌握好设施的具体标准和方法,不盲目更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调整[3]。
2.2严格检测化工产品质量
化工企业要严格监督产品生产过程,检测成品质量,管理者应根据检查标准检测化工产品,并认真记录检测结果。完成检测后,要整理检测结果,标注整改重点,监督工作人员落实整改。同时,要严格管控化工产品质量,做好产品质检检验工作。在国内,检验、监督化工品生产指标的工作通常由质量监督管理局承担,如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制度法规等方面。在检测化工产品质量时,需健全化工产品质检系统,加大检测化工产品质量力度,必要时应开展不定期抽检活动,才能保证流入市场的化工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3政府部门有效发挥宏观管理作用
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应定期对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要以法律法规为框架健全管理体系,引导化工企业积极学习、运用国家制度、政策。相关政府部门要认真制订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规划方案,实现有的放矢。政府职能部门应主动和化工企业管理部门沟通协作,助力其提高产品质量。
2.4确定管理要求,严格管理日常生产活动
化工企业在生产期间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企业内部要重视安全生产中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实践中要按照国家化工标准组织生产,认真监管生产时排放的有害物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重视医化工产品及生产技术的升级、创新,坚守产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同时,要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增加产能,投入更多环保资金,严把化工产品生产关,并引进全新监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立体化管理。另外,要科学管理员工,做好和员工的沟通,争取全员支持,才能做好产品质检工作。在管理中一旦发现问题,管理人员应及时解决,对于未按要求操作的员工,应严厉惩罚,以儆效尤,才能有效提高化工产品管理质量。
2.5做好原材料的严格管控
化工企业应提高对原材料采购质量的重视程度,做好原材料质量标准检查、管控,更要严格审查原材料生产商,购买优质材料,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因此,要选择责任心强、专业能力突出的人员负责原材料采购。当原材料提供商送货上门时,应派遣经验丰富、细心谨慎的专业人员验收材料,若发现质量不达标,应一律进行退换处理。对于符合质量的原材料,根据储存需求建设仓库,按照管理规范进行分类管理,保证原材料质量及使用效果[4]。
2.6健全化工产品质管体系
企业可通过建立健全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方式提高化工产品质量。同时,企业要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才能保证化工产品质量。同时,企业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机构,配置质量管理部门和有关岗位,严格推进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另外,通过召开大会等方式,向全员传达化工产品生产质量目标,使全员做到心中有数。
2.7严格监管化工产品生产过程
化工产品生产、制造过程比较烦琐,加工时涉及诸多问题,且具有危险性。对此,企业要严格监督、管理生产现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终止生产过程并进行整改。此外,要健全化工产品监管制度,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保证监管工作有“规”可依;对于监管期间发生的操作人员违规行为,要及时叫停并加以批评、教育,从而阻止问题萌芽,避免造成生产事故。
2.8做好生产人员的思想教育及专业培训工作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对全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明确化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及生产活动中员工的角色作用,帮助员工正确认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化工企业领导要积极聘用优秀的管理、技术、生产等人员,健全化工产品质量生产管理体系,确定各岗位员工职责、权利,保证相关工作有序开展[5-7]。其次,企业内部要积极培训员工,建设优质人才队伍。比如,定期开展内部培训考核,通过培训为员工普及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储量及综合素质,增强其专业能力;同时,重视新员工岗前培训,为新晋员工科普岗位安全意识、管理制度、专业技术操作要领、思想道德等培训内容,经过培训、通过考核的员工方可上岗,由此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
3结束语
总之,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效果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若无法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效果,影响了产生加工、生产的最终质量,必然会使企业丧失客户信任及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相关企业只有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标准、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等,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蒋茜.YT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精益生产管理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8.
[2]童运帏.化工企业中的标准计量技术及管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7(4):5-6.
[3]陈吟龙.流程型化工公司产品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5,31(11):32-36+68.
[4]李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基于FMEA方法的质量改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吴春晖,周争义,唐伟春.大型化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J].上海化工,2020,45(1):36-40.
[6]朱家庶.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7):64-65.
关键词:电子产品 质量 管理 探讨
一、前言
由于电子产品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最直接相关的电子器具,因此它的质量是每一个电子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都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重点就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控制外部和内部的组织和技术接口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二、电子产品设计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概括起来说即高精度、高可靠性、美观、耐用、安全等。我国由于生产工艺手段落后,历来把生产过程看成质量工作的重点。这种状况随着生产手段的改进和市场竞争逐步转变,应当抛弃以往重制造、轻设计的落后观点,把设计控制作为产品质量的首要环节。
三、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计划管理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是指针对某设计和开发项目而建立质量目标、规定质量要求和安排应开展的各种活动。计划网络图是设计和开发策划的成果,是研制项目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文件。计划网络图不仅应体现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计划节点,更重要的是以《研制工作程序》、《可靠性保证大纲》、《质量保证大纲》为依据,反映研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活动监控点。计划网络图应随着科研进度作动态管理、及时修改,同时,应明确上一阶段工作未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阶段,防止有缺陷的设计造成更大影响。
1、组织和责任落实
设计和开发活动应委派给具有一定资格的人员去完成。这是设计和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组织不落实,没人去设计,开发只是空话。由不具备资格的人去设计,质量没保证,因此必须对设计人员进行任命。
2、设计和试验规范
现代的电子产品,一般由多个分系统或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在设计这样的产品时,没有统一的设计、试验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设计和试验规范”是开展产品设计和试验并以此作为控制和评价设计和试验工作的准则。
“设计和试验规范”是统称,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不同,有多种设计规范和试验规范,如“电信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元器件选用要求”、“安全性设计要求”等。各种规范,按专业分工,分别由总体设计师或主管设计师负责编写,同时应对各级分系统设计师或分机设计师执行规范的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全机设计的统一性。
3、控制新技术、新器材的采用
新技术和新器材的采用是在新产品研制中常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新技术、新器材需要经过充分论证、试验和鉴定,确认这些条件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使用在新产品的设计中。
预先研究课题开设和研制程序中的专题科研项目,是为了对新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和验证用的。实践证明,将已确认的新技术用于产品设计,把握性大,质量有保证,而把未被确认的新技术直接就用于产品设计,仍然要经过反复试验、反而会延长产品研制周期或存在隐患,因此控制新技术和新器材的使用是很有道理的。
四、电子产品如何有效控制“组织与技术接口”
“接口”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的连接和相互间关系,实体通过接口进行信息和物资流动。设计过程有许多外部、内部组织和技术接口,如雷达总体与各分系统之间就有接口问题,结构设计与工艺之间、电信设计与可靠性之间、设计部门与物资部门之间等等都有许多技术上的接口。因此应规定从设计输入到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间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接口,接收和传递什么信息、接收和发出的部门和单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达到的作用以及如何收发保存传递文件等,以保证设计的正确性。
1、控制“设计输入”
设计输入是设计的依据,即产品应达到的目标,包括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有关法令法规和社会要求等,通常并不列入设计任务书中。
设计输入也是验证、评审设计输出的依据。控制设计输入,就要求设计输入形成文件,由任务提出方和承接方按签署规定的职责认真签暑。
2、控制“设计输出”
设计输出是通过相关资源和活动产生的设计成果,如为产品编制的各种文字材料、图纸等,这些文件为制造、采购、检验、试验、操作和服务提供必要的依据。
3、关于设计确认
设计确认是指对一个产品设计的最终检查过程,以确定是否符合合同评审时与顾客达成的要求。设计定型和技术鉴定都是确认的一种形式,定型和鉴定通过的产品,证明设计是符合设计输入要求的。
五、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控制
1、设计与开发策划
设计开发策划的输出转化为《设计开发计划书》等,内容包括:
(1)设计开发的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确认等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工作内容;
(2)各阶段人员职责和权限、进度要求和配合单位;
(3)资源配置需求,人员、信息、设备、资金保证等及其他相关内容。
2、设计和开发输入
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纪录。
(1)产品主要功能、性能要求,一般应包含在合同、订单或项目建议书中;
(2)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国家强制性标准一定要满足;
(3) 对确定产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致关重要的特性要求,包括安全、包装运输、贮存、维护及环境等。
3、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方式应适合于对照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1)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如设计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2)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3)包含或引用产品接受准则;
(4)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如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相关记录等。
4、设计和开发验证
设计和开发验证的对象:
(1)设计输出的文件;
(2)新材料、新零件;
(3)样件、样机等。
验证的方法
(1)进行试验、模拟、试用、演示等;
(2)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评价。
验证的结果及任何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5、设计和开发的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投产实施之前完成。
确认可根据产品的特点,可以选择下述几种确认方式之一:
(1)召开新产品鉴定会,邀请有关专家、用户参加,提交《新产品鉴定
报告》;
(2)试产合格的产品,选择顾客试用后,由其提供客户试用意见;
(3)送国家授权的试验室进行型式试验并出具报告。
6、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
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审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六、结束语
加强设计控制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设计控制涉及的面很广,方法也很多,以上的论述,只是笔者所认识到的一些控制措施,而各单位根据本行业特点,肯定会有许多经典、成熟和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希望各种好的控制办法能及时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 盛军.浅谈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思路[J].科技资讯,2011, (35) :157
关键词:铸造机械;产品质量;质量管理
根据设备造型方法的不同,铸造机械又分为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我国国内的的铸造机械技术逐渐成熟,砂型制造与特种制造不仅有较为完备的设备的支持,更有技术经验的指导。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机械制造业,严格把控设备质量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关键,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负责的体现。本文围绕铸造机械的产品质量作简要的探讨,为铸造机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铸造机械产品质量重要性分析
1.1.铸造机械安全技术分析
铸造机械的制造工艺是将金属进行高温熔化,当其转变为液态后浇筑到铸型型腔内部,通过冷却凝固得到所要求生产的机械设备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高温、浇筑、清理等都是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的技术。
从其生产的环节来看,铸造机械的工序较为繁杂,同时,各环节中的危险系数较大,工作人员需要忍受高温作业、粉尘和烟雾侵袭、噪声污染等多方面的对人体不利的生产环境,烫伤、爆炸等现象也是铸造企业较为常见的事故。故而,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企业对员工负责的体现。
生产安全一方面要求企业做好基础性的安全教育。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安全操作和科学的生产。操作人员只有确保铸造机械的产品质量,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机械返工和重造,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危险性,另外,由产品质量保障带来的企业效益能够加快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购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生产的科学和安全性。
1.2.我国铸造机械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铸造机械的进出口比例来看,铸造机械产品质量的问题较为严重。国外的先进铸造设备的引进相较于出口而言,有着压倒性的数量优势,这不仅是我国机械铸造业发展情况的体现,更是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质量监管的有力警告。国内市场上的中高端铸造机械较少,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品种齐全却核心技术萎靡,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铸造企业进行质量控制,确保铸造机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另外,国内的铸造机械的生产数控化与国外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数控化的程度低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加大了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监管的工作难度。
1.3.经济发展为铸造机械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铸造机械的发展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铸造机械需要在以往的发展基础上向生产过程绿色化、生产产品优质化、生产效率高效化方面发展,打破目前国内的铸造机械格局,进行核心技术探索和建设。其次,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积极的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铸造设备的应用率,加强设备的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铸造机械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智能化、数字化、远程控制,提高生产车间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集成系统,及时的处理技术和生产问题,提高企业铸造机械生产的效率。
2.铸造机械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措施
2.1.生产环节上的质量管理
铸造机械的生产工艺不仅包含多个生产环节,其对操作人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生产环节上加强铸造机械的质量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首先,根据不同铸造设备的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的生产过程控制。在铸造机械生产中,部分机械设备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热处理,而部分铸件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防锈油处理,这些工艺细节上的差别并不影响整体的铸造设备的生产流程,在开展相应的工作过程中,生产车间管理人员需要综合基本的生产流程进行人员安排,确保生产流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其次,加强生产环节中的铸件质量检测和控制。针对铸件生产过程中工艺的不同进行铸件工艺的参数识别,确定每一铸件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参数。不同的铸件其生产工艺的难度系数也有相应的区别,生产车间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各操作人员能力的不同对其岗位进行适当的调整。环节不同其操作步骤也不尽相同,混砂、造型、砂型烘干、浇包、落砂、清理等都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和能力。
2.2.铸造机械生产材料和设备控制
首先,企业需要对材料供应商进行适当的管理,对材料购进进行严格把关。第一,控制原材料供应商的材料供应。原材料的购进包括质量检验、材料运输、材料贮藏等环节,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环节进行措施的落实。质量评估和检测必不可少,同时,由运输给材料带来的磨损现象需要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使之降到最低。材料贮藏也需要工作人员结合材料的特性进行贮藏条件的改善,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第二,根据铸造机械的质量要求进行原材料供应商的慎重选择。促进原材料质量的改进是一项需要铸造企业重视的工作,这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铸造机械的产品生产需要根据设备质量要求的不同合理的筛选供应商,进而促进供应商及时的更新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技术。
其次,铸造机械产业需要积极的进行数控化和信息化管理。在目前国内铸造机械的现状下,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数字化控制技术的管理十分必要。一方面,铸造机械企业需要结合本企业内部的设备情况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已有设备的检修,确保生产的安全和高效。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结合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建构起较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3.结束语
在机械制造业中,传统的现代技术已经逐步让位于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企业的管理与质量监管工作也需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做适当的更新与完善。铸造机械的质量管理同样重要,作为基础性的机械制造,铸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重工业发展和国家施工安全,因此,铸造企业需要针对内部技术的不足进行适当的技术革新和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启林.锻压机械产业聚集 铸造机械形象升级[N].中国工业报,2011(11)
[2]盛国裕,沈海滨,吕丽莹,等.机械产品质检方案策划方法的研究[J].工业计量,2009(09)
【关键词】产品质量;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树枝图
1.引言
产品质量一直是企业及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但从2008年9月三鹿奶粉中出现的三聚氰胺,到2011年3月双汇瘦肉精事件,再到2011年10月“地沟油”事件曝光,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让消费者倍感失望。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仅从制造企业内部管理视角来研究。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反映复杂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适用于处理精度要求不高的复杂的系统问题[1],而制造业产品质量管理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因此本文选用系统动力学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管理的复杂因素。首先用树枝图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再通过系统动力学建模,找出各因素间可能存在的动态反馈关系、时间延迟关系等。通过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为改进产品质量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涉及的关键因素
2.1 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文献分析看,目前产品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趋势:
一是从原来以推行管理方法为主转向以培育管理文化为主[2]。毫无疑问,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手段,却忽略了建设和培育企业管理文化。企业的管理植根于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也必须扎根于质量文化。
二是从偏重于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先进的管理也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许多事实表明,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落后的管理。因此,企业的质量管理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企业质量管理者要学习运用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市场定位应该以顾客为中心[3],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2.2 影响产品质量的内部因素分析
影响产品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涉及五个部分:生产员工、生产过程、环境因素、总成本因素、采购因素,这些因素用树枝图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
这里以改进质量管理为目标,从制造企业内部出发,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包含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都属于外部因素[4],因此不作为关键因素分析。而采购因素主要牵涉的是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管理,以及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对产品质量存在间接影响,因此也不作为关键因素考虑。生产员工、生产过程和总成本因素对于产品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各个子系统中又包含具体的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生产过程子系统:包括质量控制、工序检查、质量改进、设备精度等因素。
生产员工子系统:包括培训、员工质量意识、员工技能水平、薪资管理等因素。
总成本子系统:包括采购成本、库存成本、人力成本和质量成本等因素。
3.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1 建立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内部因素多且关系复杂,需用系统动力学中的因果关系图来对各因素的动态反馈关系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3.2 模型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影响因素间起到了抑制和促进的作用,将产品质量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进行分解,分别画出生产过程、生产员工、总成本因素三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反馈图。
3.2.1 生产过程子系统
根据以上图4中因果关系图可以看出:
(1)产品研发对产品质量改进有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改进和创新是产品发展的必然的,而产品的研发又是建立在对顾客的了解和市场的分析上,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抢占先机,占领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
(2)生产设备精度影响产品合格率,对产品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带来的生产自动化,将有效地节省人力,也可以明显地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同时,设备在用于产品质量的检查过程中,精度越高,质量检查越准确。
(3)好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管理对生产过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过程管理,对产品质量有着间接的但不容忽视的影响。
3.2.2 生产员工子系统
根据以上图5的因果关系图可以看出:
(1)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对产品质量都存在直接影响。在产品生产的时候,员工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应作为持续进程的一部分,以满足企业的需求[5]。
(2)员工的薪资由领导和公司制度决定,它对奖惩制度的完整性有着直接影响,而奖惩制度又影响着员工的离职率,再到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最后影响到产品质量,这种层层影响的最后结果是领导决策在产品质量管理中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3)人均工作量对产品质量也造成直接影响。生产工人数量应该与生产任务量相配套,一个人能够胜任的工作量有限。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分析,工人的数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势必导致生产工人超负荷工作,使工人容易疲劳,造成加工或装配的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6]。
3.2.3 总成本子系统
根据以上图6的因果关系图可以看出:
(1)质量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和内部故障成本[7]。这些成本都与产品质量有着直接关系,例如:产品质量越好,返工返修损失以及退货损失就越小,从而降低了质量成本,总成本也随之减少。
(2)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之一在于原材料质量,而原材料质量更直接影响着采购成本,以及设备精度影响的设备费用,这些都直接使得总成本增加。因此,如何在总成本与产品质量之间取得均衡,便成了很多企业决策的问题之一。
4.产品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文章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多回路、非线性、多变量、动态性的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系统进行了描述并建立了模型。通过分析产品质量管理因素,为改进产品质量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特提出以下改进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1)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管理者的决策很重要。无论是在全面质量管理还是质量改进中,都少不了一个优秀管理者[8],管理层要肯定质量管理的价值,正确企业的质量政策,积极参与并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不折不扣地按政策执行。
(2)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员工的质量意识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容忽视。所以加强企业的质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员工行为以及企业发展方向起着保障和推动作用。企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教育、素质教育的演讲、培训、讲座活动。切实营造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氛围,以逐步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意识,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员工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
(3)加强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因此,产品的质量成本管理对于产品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切用数据说话,对质量问题要有定量分析。所以,要对企业的大量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研究,全面了解质量成本状况,制定出计划,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提高质量活动的效益和促进企业质量改进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9]。
(4)加强研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品牌[10]。在市场需求不断快速变化、技术迅速更新的趋势之下,只有缩短研发周期,使企业更快更有效地实现产品开发,不断降低研发成本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让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更是现代经济对企业运作及其产品经营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及其产品从根本上进入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
(5)加强材料的管理。采购原材料时,必须按照严格的步骤检查其出厂合格证和检测报告,只有检测合格后才能准予在工程中使用。每一道工序中必须坚持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查,还要做好质量的策划。事先根据项目的难点、特点、质量目标等安排好质量策划,以降低质量事故和防止质量缺陷。对于报废的材料需要写明报废的原因,及时发现施工中的浪费材料和偷换材料的问题,切实做好材料的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11(5):21
[2]李海燕.浅谈质量管理的发展[N].河南科技报,2012-7-31.
[3]Cheng-Hua Wang,Kuan-Yu Chen,Shiu-Chun Che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arket orientation and hote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119–129.
[4]刘书庆,王玲芳.产品质量影响因素探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01:90-91.
[5]Leslie J.Porter.Adrian J.Parker: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6(7):14.
[6]徐京辉.产品质量分析与评价技术基础[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63.
[7]李晓春,曾瑶.质量管理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266.
[8]ohn Wiley.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9.
[9]庄志杰.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9,25:20-21.
[10]李巧华.分析我国企业产品质量问题[J].北方经贸,2007,08:132-133.
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计划(2010TD01)。
作者简介:
韩杨(1990-),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工程、企业工程。
关键词:质量安全;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物联网
一、绪论
(一)本文研究背景。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00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占比50%。自2000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占肉类总产量的62%以上,猪肉产量一直占猪牛羊肉总产量的81%以上。
但同时,我国层见迭出的猪肉质量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人生安全:自1998年起,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事件就频频发生,直到2011年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瘦肉精”事件,“瘦肉精”才引起大众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但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有安全质量保障的猪肉的呼声越发的强烈。但是保障猪肉质量与品质是需要养殖、屠宰、批发、零售等各个企业和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质量水平。与此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的有效监督和政府的有效监管。如何建立、完善猪肉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提高我国猪肉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本文通过对畜牧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找寻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早在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阿曼德・费根堡姆最早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2]。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利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产品的质量决定于设计、制造和使用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必须从市场、产品、设计制造、材料采购到检验、运输、批发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严格把控质量关。而且,各个环节的配合和信息的反馈对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物联网与畜牧业
1、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20世纪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3]。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
2、物联网应用于畜牧业的重要性。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猪肉产品全程质量溯源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实现,对今后生猪养殖的规范化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屠宰加工标准化、质量溯源、质量监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作用,是推进我国畜牧业发展、质量溯源、质量监控和物流溯源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和有效的举措[4]。
三、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畜产品安全的信息化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联网在加强监管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发挥重要作用,使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如利用RFID技术,对畜禽养殖、加工、批发、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以供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查询和追踪[5]。
(一)养殖环节。现代畜禽养殖的集约化程度高、数量多,仅仅靠人工标识识别,难度高、效率低,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管理与控制的要求。而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就十分适合应用于当代养殖产业中,满足企业需求[6]。
(二)屠宰加工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由于其流程的客观复杂性,是猪肉整个生产流程中最需要把控质量的一个环节。猪肉屠宰加工的时间短,环节多、数量多。生猪被运送到屠宰场后,首先,检疫人员检查产地检疫证等合法证件,检查无误后,生猪即可送入待宰区,通过RFID模块装置集并记录生猪的各种数据,及时上传到屠宰加工信息采集系统中,用于建立生猪屠宰加工数据档案,并上传至中心数据库;而不合格的生猪将采取措施控制。通过RFID模块装置的数据采集,如屠宰时间、批号,屠宰场编号,胴体重量,宰后检疫信息,冷却信息将会上传信息采集系统和中心数据库,使得屠宰环节得到有效控制。
(三)批发、销售环节。猪肉到达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检测中心会对猪肉产品进行各种相关指标的检测,不合格的猪肉立刻追溯问题来源,并且立马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合格产品即可进行批发进入市场。
在消费环节中,畜禽产品上会安装产品质量安全条形码,消费者可以利用超市的条码查询机,对条形码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企业名称、品牌信息,产品生产地、加工地情况,以及检疫检测情况等一系列的生产信息,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安全食品。
四、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顺应养殖模式的转型与政府监管的要求,从开发到实施,获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从物联网系统的技术环节本身而言,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1)标准问题。一些基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系待修订。如地方标准在编码上的局限性很明显[7]。2)关键技术与产品缺乏。采集生命数据信息的专业传感器与识别产品类型少,产品价格高,大规模应用起来很有困难。3)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节点的本地数据安全问题、网络中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等。
(二)展望。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感知中国”发展物联网的宏伟目标,随着相关理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必定会应用在各行各业[8]。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必将极大推动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和程度,更加促进农业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蒙蒙,董玉德,张沙,等.基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141-143.
[2] Feigenbaum,A.V..Total Quality Control,3rd,1983.
[3] 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5):22.
[4] 陈新文,温希军,王琼,龙伊,李天斗.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2(7):8.
[5] 肖静,刘子玉,李北伟.基于RFID的食品供应链追溯管理系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2.
[6] 周仲芳,游洪,王彭军等.RFID技术在活猪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Feb.2008,24(2):241-245.
关键字:质量管理 统计技术 图表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逐渐提高,企业也越来越强调产品质量以及产品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理论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统计并非一个新的概念,但如何将统计技术应用到质量管理过程中是当前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论题。统计技术应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对已有的产品实现合理性的判断。
1 什么是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主要为了保证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外观样式等,同时对产品产品实现进行控制,在选定质量控制对象后,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产品质量合格的标准。总的来说,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性质的活动,随着全社会对所有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企业要求其所有部门、员工都要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为中心,把专业技能、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高效的、严密的质量保障体系,后来就发展成了全面质量管理。
2 统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2.1 统计的目的
产品质量的保证必须保证产品实现科学、合理。首先,一个企业应该明确其产品的特性,需要掌握产品哪几个方面的性能。明确产品统计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工作的开展。统计是为了后期分析建立基础数据,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现产品实现的控制。
2.2 统计对质量管理的影响
统计是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产品质量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从产品中抽取样本(保证样本数量),对样品的性能和指标进行统计,由样本推及产品总体的质量,预测可能产生的产品缺陷。分析样本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能存在的工艺缺陷和管理缺陷;(2)通过统计样本的特性数据,计算并分析各个典型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主、次要工艺参数,并对产品实现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3)统计技术能通过统计得到的数据反映产品的特征、比较产品间的异同、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合理使用统计技术能够有助于企业发现产品产品实现的不足,提高生产效率。统计数据找出的统计规律可以让企业在进行决策时有据可依,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策略制定。
2.3 企业应该提高对统计技术作用的认识
由于我国质量管理发展迅速,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质量检验到统计质量的控制的跨越,最后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因此各个阶段发展不够充分,所以各个企业对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因此统计技术的潜力也远没有发挥。各个企业应该广泛开展统计技术应用培训,将统计技术有机的融合到质量管理过程中去,对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3 常用统计技术特点分析
统计技术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描述性统计技术,描述性统计技术主用作用是用来整理和记录产品基础数据的技术;第二,推断性统计技术,在描述性统计技术获得的数据基础上去分析产品在产品实现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然后进一步对产品质量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推断。
3.1 图表统计法
通常企业中获得的数据量都比较大,而且变化范围也会很大,通过图表统计方法可以将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高效的汇总和分类。图表统计法属于描述性统计方法,一般包括直方图、调查表、排列图、散点图、饼状图、因果图等。但各个图表的功能也不尽相同。直方图通常用于大量基础数据分类,并对产品质量的整体状态进行描述。调查表在各个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过程中经常被使用,它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收集基础数据,调查表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可以使复杂的数据条理化。调查表内容形式多样,包括不合格产品调查表、质量分布调查表,下面给出某生产企业的不合格产品调查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合格产品调查表
序号 产品名称 规格 总数 不合格数 不合格类型 不合格率
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原因为:…
调查者:XXX 日期:X年X月X日
排列图主要是将质量监测项目从主要到次要进行排列的简单图示方法,主要用于找出产品存在的关键问题。散点图主要用于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与某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关系,从而分析某个因素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变化关系。因果图,又称树枝图或鱼刺图,主要用于发现主要质量问题所在之后分析导致原因、确定内在联系,在饲料加工企业会经常用到此类统计技术。
3.2 方差和回归分析
通常影响一个产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种,为了找出显著因素并建立各个因素影响产品质量的模型,所以通常会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来建立。通过方差分析可以弄清各个因素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还能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比简单的图表统计法要深入一层。通过回归各个因素和产品质量的变化关系,建立产品质量的指标和影响产品质量因素之间的近似函数关系,从而可以进行影响因素的优化设计。
3.3 正交试验设计
试验方法是统计技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试验设计主要是深入研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为了更加合理的体现各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进行正交试验。正交试验能够在减少试验次数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考虑不同因素及其各水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得到的结果也可以采用上述提到的图表统计、方差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回归拟合出来的方程能够体现出各个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4 结束语
各个统计技术应该有机的统一起来,对质量管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统计技术应该深入到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好质量管理中的统计工作就为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倪红兵, 正确运用统计方法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基本保证[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8(12):8―10
[2] 赵静,翟国华,宋国顺,, 统计技术在耐火材料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耐火材料, 2003,37(4):235―237
关键词:有效管理 产品质量 企业质量管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众多企业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企业的成功主要靠的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而要以最小的投入实现企业产品质量最大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管理。
一、企业产品质量有效管理的基本概况
众所周知,产品的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产品更加面向市场和用户,这样一来,在产品的品种与规格一致的情况下,产品要得到更加顺利的销售,其竞争点就产品的质量上,较好的性能,较长的使用寿命,美观的产品造型,优良的售后服务等都是产品质量高的表现。
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在吸取众多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的前提下,借鉴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定,针对本企业产品生产的现实情况,制定企业管理章程和条例,并由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委托,专人专职,严格按照章程和条例实施管理条例,以达到切实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要求。
当然,有效的管理的重点在具体的管理者。具体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质量管理必需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与业务素质,熟悉业务技能,能负责好质量体系管理的全过程,把握好质量体系的建立、运行、监督与改进等任何一个环节,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同时,也要做好及时的质量检查和管理改进,第一时间处理好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问题,协调好产品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与其他机构的矛盾和分歧。同时,管理者也要定期牵头组织企业内部的质量体系审查和评价。对管理工作进行评审,确保质量管理工作与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有效的管理是如何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
有效的管理运用到科学的管理思想,对生产活动进行预先控制与现场控制,也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高效的管理,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生产秩序,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并对产品后续追溯工作提供必要的材料。
一方面,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使每个员工在自己的活动中明确工作标准,理解该工序的要求,进而改进自身工作质量,确保生产企业筹备的各项资源都合格,生产的各个环节无差错,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不论是生产过程中还是生产完成之后,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都可以实现追溯性的管理,追究责任到人,也可以及时的将出现问题的零件与工序进行隔离处理,杜绝其流向下道工序与用户,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这就为日后管理措施的改进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对质量问题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既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更大限度的提升企业产品质量
首先,要在企业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有效的管理要先从影响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入手,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必须在员工中先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从产品的创新研究、开发设计到具体的生产制造、组织装配,再到集中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具备了质量至上意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也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
其次,有效管理要进行加强预先控制。产品质量的有效管理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就进行预先的控制,具体的,包括检查各项资源的筹备情况、预测资料的利用效果与先期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在经营开始前对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质量检测,做好相关记录存档,确保这些资源的合格性,并对其经过加工之后能否取得合格的结果进行预测,如果没有合格的预先控制,也就无法谈及提升产品的质量。管理规范与标准的制定也要全面,不但要包括质量检测等相关制定,还应该将对员工的质量考核、奖惩制度等相关内容纳入其中。
同时,把握好现场控制也是有效质量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场控制也就是过程控制,在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开始后,产品的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运用一些高效的手段要对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事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指导和监督。制订相关的质量手册,随时质量程序相关的文件,配备各个工序必要的人员,不定期的检查实际工作状况,保证企业的质量管理方针得到贯彻和有效实施。应用科学高效的管理办法,对生产现场的人员、机器、资源等都进行有效的控制。
最后,有效的管理也要注重科学技术。管理是一门艺术,但更是一门技术。尤其在产品质量方面,只有重视了科学技术才能使得产品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产品的设计生产与质量检验都离不开先进的仪器设备与测试手段,要提高其质量就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更新技术。因此,有效的管理也离不开科技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忠标,赵伟蔡.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管理[M].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16―20.
[2] 陈迪云.我国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探讨[J]. 当代工业技术, 2007.3(2):61-62.
[3] 李玉琴,王慧欣.浅析高效管理对企业产品质量的作用[J].管理艺术,2008,9:134-136.
一、基本评价
调查组认为:自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年9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县人民政府对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高度重视,县质监局等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力推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全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多措并举,学习宣传《产品质量法》成效明显。县质监局、工商局、经济商务局、农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特别是执法人员率先学习《产品质量法》的基础上,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广泛采用印发资料手册、张贴宣传标语、咨询服务、宣传车、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产品质量法》及相关知识,并举办培训班对企业生产、产品经营管理人员、质量检验检测人员开展法律知识集中培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在全县各生产企业得到广泛认同,人民群众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为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认真组织,推进质量兴县活动成效明显。一是围绕提高全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水平,县政府组织开展了质量兴县活动,成立了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精品名牌创建奖励办法,与乡镇签订了产品质量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加强了检查、考核和兑现,强化了各级各部门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责任。二是坚持以争创精品名牌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创建精品名牌产品,继东圣牌磷酸一铵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全省名牌产品后,全县又有四类产品被授予省名牌产品,三类农产品被授予绿色产品,四类农产品被授予无公害食品,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有效地推动了工业立县战略实施。三是制定了全县产品质量发展规划,并引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投入人力、财力和精力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管理,东圣、花林水泥、楚园春、森源等企业严格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不惜重金引进高素质质量检验检测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并加大产品检测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实行原材料送检、产品自检、委托检验、接受抽检等多重检验把关,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夯实,实现了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效益提升的“多赢”。四是质监、工商、农业、药监等部门在乡镇、村分别设立了质量维权站、协管员、信息员等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监督网络,对产品质量实行了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形成了主管部门负责、专业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格局,为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突出重点,依法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效果明显。一是县质监局等部门突出依法履职重点,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工作到位、方法得当,结合各自行业实际和职能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产品质量监管活动,真正做到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履职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相结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二是突出合法生产经营重点,各部门加强了全县各生产加工企业的调查,分门别类建立了基础台账,执法管理人员实行分片区域监管,加强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和服务,为提高产品质量、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突出人民群众关注热点,各部门相互联动、联合执法,开展白酒、农资、食品、药品、饮品等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仅质量技术监督局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00余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300多万元,规范了产品经营市场秩序,维护了消费者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突出企业产品质量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先后有五家企业产品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25家企业建立了完备的质量档案,2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质监部门依法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及时指导企业改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2007年以来,国家、省、市抽查我县重点产品504批次,合格率达94%,比十五时期上升了20个百分点,县级质监部门对一般产品定期监督检查348批次,合格率由2007年的79.6%上升到年的88.7%,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我县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相比,仍然还存在问题,需要以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为抓手,予以研究和解决。主要是全社会关心、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氛围还未形成;小型加工企业和部分市场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还存在死角和漏洞;精品名牌申报、创建和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企业内部质检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加工企业产品质量还存在不稳定性等。
二、几点建议
认真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大局,既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全县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要紧紧围绕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产品质量法》贯彻落实力度,深化质量兴县活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巩固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法》宣传教育。要突出企业管理人员、质量检验检测人员、产品经营人员等重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大力宣传《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和要求,大力宣传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先进典型,认真剖析相关反面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强生产企业、经营业主、消费群体的法制观念,使全社会真正树立产品质量和依法生产经营意识。
(二)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法律、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和监督并重的意识,并大力加强全县产品质量协管员、信息员培训和考核,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产品质量监督的主力军作用。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积极引进高素质的质量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并加强全员业务技能培训、制度管理和考核奖惩,增强工作责任,切实强化产品源头管理。
(三)进一步夯实质量管理工作基础。要根据“十二·五”产品质量发展规划要求,以改进监管手段、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任务为重点,细化工作规划,指导全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投入,逐步解决相关部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不足的问题,为提高质量检测水平打下基础。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认真研究保障依法开展抽检、购买抽检样品、加强质量监管的工作经费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产品特别是农产品抽检成果运用办法,在按照一定程序审批后进行公开,督促生产、加工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指导群众安全消费。要指导企业改进改善质量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科技含量,严格相关管理制度和程序,改进生产工艺,稳定产品质量。
【关键词】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1 加强培训
是质量管理的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药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员工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训。
(1)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目标。不只培训现场操作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2)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使员工能够跟得上软件、硬件的变化,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产品的优势,理解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含义;
(3)要在培训中建立起一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创造出一个敢于负责、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4)培训要经常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达到使员工自觉产生质量意识,并将质量同整个企业的发展,同个人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联系起来,使质量意识真正深人到每个员工内心深处,将产品质量的提高与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2 质量管理,职责明确
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文件管理体系以及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职责等手段,实现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全渗透,产品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障。管理制度和文件严格按照GMP要求,管理文件涵盖药品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等物料管理及供应商管理:工艺用水系统管理;空气净化系统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管理;计量管理;仓储管理;验证管理:偏差管理:变更管理 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管理;产品放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投诉及产品退回收回管理: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的质量职责,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 质量制度,严格执行
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方面,企业推行《内部顾客满意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质量部负责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督促各部门的实施;管理部定期对各车间、部室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职能部门对检查结果进行考核,贯彻执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并在员工的收入和年终考评中予以体现,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4 质量方针,层层推进
一方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质量,其内容进~步向市场服务质量、业务质量等方面拓展,要求企业生产、设备、仓储、质量、财务各系统作为营销的支持系统,不仅要努力为市场、客户和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安全的药品,更要从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客户和患者的利益,一切为市场服务,力求一切让客户满意。另一方面,层层分解落实各级部门的质量目标,各部门相应制定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使各级员工充分意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