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

时间:2022-04-09 20:5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

当前,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尤其是大学生更是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为了借助互联网实现对高校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管理,一种基于互联网而提出的新型学习方式――PLE(个人学习环境)。该学习方式已较为普遍地应用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中,其是一种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控制管理自身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的系统。PLE主要通过“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与他人沟通”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过程进行管理,其具有分布式、社会性的特点,高校学生个体是该学习方式的核心。

1 PLE概念

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中文译为“个人学习环境”或“个性化学习环境”。PLE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网络为学习辅助,进而构建的自主、综合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具有促进个人终身化学习的作用。因而,关于PLE概念的描述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借助网络力量构成的松散集合体,是一种新方式的服务工具;②一般以Blog为中心的网络工具,运用Rss阅读器和简单的Html来进行自由收集与,以构成集合性的自我引导学习方式;③支持个人与专业的发展;④各种应用与服务的综合体;⑤是Power Tools,力量工具的象征。

2 高校学生构建PLE的必要性

2.1 促进高校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鉴于高校学生课业繁多,利用PLE构建系统、索引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有效对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这有助于高校学生掌握知识自成体系,借助PLE平台计划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学习。

2.2 丰富高校学生学习工具软件的使用

高校学生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多样性的学习工具,如MP3/MP4、计算器、快译通等。而基于网络构建的PLE学习环境更加丰富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工具软件,传统性的硬件学习工具都可在PLE提供的各种社会性软件来满足功能使用的需求,多媒体计算机的超链接性、存储性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3 提供学习方法促成终身学习

高校学生通过构建PLE的个人学习环境,利于其有效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与能力,再加上学校专业知识的系统教学,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高校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进而促成其终身学习的可能性。

3 高校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

高校学生PLE的构建,可以是基于Web服务的由一个或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桌面程序,具体组建方案如下:

3.1 基本工具与方法

⑴搜索引擎是高校学生在PLE环境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而高校学生需要熟练掌握2种以上的高级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等)使用方法;⑵高校学生应拥有如MSN、QQ等较为流行的即时性通讯工具帐号,若没有需及时注册申请;⑶高校学生应拥有多个免费邮箱,掌握如Outlook Express、Foxmail等邮件客户端软件的使用,以满足注册BBS、私人写信、支付理财、快速收发邮件等需求;⑷开通网上银行,并注册如支付宝、块钱等在线支付服务。

3.2 以Blog为起点与核心

Blog是一种网络交流系统,具有Tag、RSS、Trackback技术支持,提供Web2.0服务,兼具写作与交友的优势,操作简单快捷,为广大用户提供了网络交友的平台。PLE可以将Blog作为起点与核心,高校学生可自由选择Blog圈子,实现网络沟通与交流。

3.3 信息获取工具与渠道

PLE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信息获取工具与渠道,具体包括:①传统网站;②订阅工具(如RSS 订阅、Twitter等);③搜索引擎;④专业性的知识网站(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⑤专业性的论文等文献资料网站(如Google 学术搜索、CNKI、Google 专利搜索等)。

3.4 社会性联结工具与渠道

与此同时,关于社会性联结工具与渠道PLE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主要有:①各类交友网站;②即时通讯工具(如MSN、QQ等);③各类分享网站(如Google Calendar、卡卡网等);④生手专家联结渠道(如43Things),该渠道能够实现具有相似学习目标高校学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

3.5 娱乐工具与渠道

此外,PLE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些娱乐工具与渠道,劳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观点。如Youtube、土豆等视频网站;17173、2828等游戏网站;迅雷、eMule等下载软件。

3.6 信息反思、整理的工具与渠道

高校学生通过PLE系统的学习之后,可利用各种工具与渠道进行学习信息的反思及整理。如①将自己学习中的反思总结发表在Blog上为同学提供借鉴;②将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成果贡献在社区Wiki上;③在Yahoo Pipe上整合出一个新的RSS输出,丰富Web的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其归属于美国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全新分支,具有相对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手段,能够对人类行为中那些具有创造性、积极性和令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对人的美德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中人的积极因素是研究的重点,并以人所具有的固定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及实际的美德、力量为出发点,尝试着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有效挖掘和激发人潜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2.1大学生个人轻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一定因素上是个人因素,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有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高素质人才,而成为这种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个人学位的获得,对于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不重视。并且,当代大学生的自控力非常低,懂得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却无法付诸行动[1]。所以,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2家庭当中轻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幼儿时期便有所形成,家庭当中,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对于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总是让孩子利用零散的、完整的时间去学习,孩子的自理能力便被家长所忽略[2]。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十分强烈,所以这种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

2.3高校教育忽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各个高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为了争取获得较高的优秀率与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培养着重放在知识教学上,在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将会导致高校学生一味的学习,而没有时间与他人交流和相处,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与人际关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

3.1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要想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意识,需要做好3个方面工作:1)自我定位。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应该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个认知应该是学生个人正确处理自己的优缺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并且也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以此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提高个人自控力,坚持做事不妥协。提高个人自控力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可以先从一点点的小事做起,然后再慢慢地扩大事件范围,使得大学生意志品质形成并且更加坚定;3)调节好个人情绪。大学生在之前的教育当中是专心学习,并能很好的把握好个人的情绪调整好,大学生能调节好个人情绪,在处理事情时可以做到从容镇定[3]。

3.2家庭帮助学校完成教育

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阶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回家次数减少,与父母的接触也会减少。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学校想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就需要家长主动和孩子取得联系,并且关心、教导孩子,为孩子的成长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父母也要在与孩子接触的闲暇时光给孩子作出表率,引导孩子思想的发展。

3.3各个高校发挥其应有作用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过多的注重学生分数的获得,而忽视了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但是在大学阶段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大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在大学阶段产生严重的后果,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其发生改变,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变化[4]。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1 课程目标

笔者比较认同仲稳山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真实体验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理真实,产生促进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效果。”[1]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我把课程的目标定为: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1 预防性目标:通过系统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帮助、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向严重化方向发展。这也可以表述为两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形成高职学生心理调节、心理平衡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同时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2 发展性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体验感悟、测试分析、团体辅导、交往实践和生活历练,把所学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交往、情感控制和情绪调节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个性人格,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完成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发展,做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也可称为素质目标。

2 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心理上相容,这比在其他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2]创建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己,畅所欲言,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才能做到寓教于无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具有师生心理相容性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案例分析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案例分析法运用中,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要注意真实性,即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选取学生们相信的,实际发生或经过加工的典型的但是很可能发生的案例。其次案例分析时要发动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切忌教师急于下定论,而剥夺了学生认知、体验、领悟的过程。

2.2 团体活动式教学法

团体活动式教学方法借鉴团体咨询技术,选取大学生发展中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精心设计团体活动并组织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感悟,掌握心理知识和心理调控技术,并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得到心理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师生互动性、体验式的特点,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这一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优势学习”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先天的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和后天的自己对自身学习优势能力的应用程度有关。还可以通过“脑力训练”活动,训练学生的高效记忆方法。

2.3 “做中学”教学法

“做中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心理测试――参与训练――表达交流――总结转化。[3]以“培养成功交往的能力”为例,教师先进行一个人际关系的简易自测,学生了解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接下来设定几个大学生宿舍里较多出现的问题,比如“煲电话粥”影响舍友休息、大臭脚丫子经常不洗,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如何劝说这样的同学进行改善,训练与舍友交往的能力。然后根据表演,展开讨论,交流表演中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妥当,如何能够达到劝导,同时又能增进友谊。然后观看《心理访谈――宿舍你我他》,听听专家是如何分析和示范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再分组讨论增进认识,总结感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课程改革建议

3.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使他们能更多地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年级进行细分

现在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是针对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的,而他们所面临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建议将来能够分年级开设课程,这样可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大学二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等,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积极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创造心理、就业心理等。[4]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0):103.

[2]陈丽华.高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45.

第4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36-02

一、“问题学生”总体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定位、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事处世模式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从懵懂到清晰认识自我,步入社会的必要过渡时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概括地说,“问题学生”是指部分大学生在品德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一般是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合理妥善处理好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致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他人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差异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教育的转型时期,青年学生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差异性往往正是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个体成长的社会期待,”问题学生”是指在一定班级年级群体中的部分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的差异性而言的,相比较他们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表现为缺陷与特长并存,使其在身心表现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心理上过于消极或好胜,行动上我行我素,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外在目标要求的特殊群体。他们一般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或者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表现为偏激扭曲或错位,没有成型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在行为上时常表现怪异,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在当今社会发展信息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年代里,”问题学生”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且正常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现实性,即使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并不在于”问题学生”本身,而是受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所以关键要看我们的教育者怎样看待,因为无论是学习问题、行为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差异,他们同样具有平等的人格,而不能将其看作是人格上的耻辱,更不能使”问题学生”处于被孤立被歧视边缘化的地位,”问题学生”在高校当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所以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掌握其特殊性,因人而异,要注重个性化培养,以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个性化培养的内涵特征

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讲,大学生的个性是指每一个大学生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这是个性化教育的真谛。

三、“问题学生”个性化施教策略

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真正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针,尊重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各类学生最大化发展的个性化施教策略。

“问题学生”是教育实践中普遍存的,也是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倍感烦恼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个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教育的受益者,使他们获得正确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观,充足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这些“问题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探索其管理策略和引导转化的方法,使他们成为个性突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的创造者,对当今高校教育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心怀学生利益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触动,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只有走入“问题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痛苦及心理矛盾,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取得学生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最终解决问题,才能促进“问题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其转变形象,提高自我素质,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品质步入社会。

(二)坚持发展个性的基本原则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高校学生的特性差异进行系统分析,将学生依照具体特性指标进行科学分类。针对聚类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学生特性差异的个性化施教策略,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聚类方法对“问题学生”特性指标进行分析,探索个性化施教策略。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注重整体的知识教学质量,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问题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培养有发展特长的学生,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性,开发差异资源,实施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

(四)建立个性成长培养档案

要不断搜集“问题学生”各方面信息,建立“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实践证明,这不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这些所建立的“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因为对这些难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怎样干预,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为科学转化“问题学生”提供了行动研究的可参照性依据,也大大提高了高校辅导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并促使其养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并科学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

(五)倡导教学的风格化和个性化

个性化教育,不但是指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挖掘教材的“个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而且还指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即鼓励教师积极追求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不同的教学艺术流派。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的风格化、个性化,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式。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特价值,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拥有自己独特兴趣、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在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需求型人才。

(六)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

所谓个性化教学指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针对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和需求,从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七)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评价观建立在一元价值观的基础上,以目标评价为基本形式,只注重学习结果,强调统一性,忽视个别差异,这种评价观显然不能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要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强调评价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是对于个人潜能的激发,并不强求所有的人都掌握同样的知识,所以教师教学评价目标应是差异化的,要紧紧抓住其个性的闪光点及时评价,促其发展。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综合。过去,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以考试的成绩(总结性评价)为唯一标准,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育的评价,要遵循多样综合的原则,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要有过程评价;既有主体评价,又要有客体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还要有定性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充分调动潜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对“问题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充分发挥其潜能,既需要教育者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也离不开集体的教育影响与同辈的关心帮助;既要集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要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教育性,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能要求教育群体齐步走或对其一刀切,要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其自由充分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怀甫.对当代问题大学生个性缺陷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3):125.

[2]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92.

[3]朱以财.高校“问题学生”引导教育策略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8,(3):11-12.

[4]李红林.试析高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73-75.

第5篇

(一)学习目标

个人学风的培育,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是第一位的,学风建设体系也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而存在,不是为了培育学风而培育学风。目标远大首先就能给个人学风的培育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因此,必须在最开始就明确确立学习目标,之后依据此目标制定客观可行的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学习意志

苏轼诗云:“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人不是机器,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历练过程。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护航,进而培养出强韧的精神。这种意志精神产生的劲头长期持续,才有助于形成品质品格。学校应全时期始终强调意志精神的重要性,以视频、平面宣传等各种生动、持续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学习品格

“十”以来,“创新”被重视的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国家发展之根本。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创新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创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道路的指引,也是在建设个人品格,形成正确的整体导向,进而以其统一个人与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价值,将学生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四)学习态度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应该一贯秉持的个人学习态度。应引导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不好大喜功。在谦虚谨慎的同时,不妄自菲薄,保持自省、自我肯定的平衡,建立脚踏实地、高效学习的学风。

(五)学习方法

个人学风建设体系最终还是落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更适宜。一切学习成果都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学习不论结果,都是验证真理,找出前进的道路。这样,学风建设体系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整体学风的建立

学校整体学风建立是指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与其他学校比较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它应该属于学校文化的总体范畴。这种学校的整体学风可以对本校的所有成员起到一种引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一)爱岗敬业的全员育人教育机制

教师主导学风建设。首先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思想品格提高方面教师的态度问题。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第一责任人,最亲密地接触学生。一切纪律、秩序、规范都需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在自我完善方面,包括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品德修养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学生。其次是新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在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经过精心设计,把大量师生都知道的有效教学信息通过合适的教学形式传递给学生,与学生的兴趣点产生谐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师生关系要与时俱进,脱离私塾似的上下级形式,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全程控制建设力度与方向可以形成学风体系建设的主要单元和骨干力量。辅导员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的作用与教师正面教育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同,他们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与顾问。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他们占据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可以覆盖到授课教师很多不能顾及的时间及空间。他们对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习惯改造与形成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因此,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下一番功夫,在辅导员的培训、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想建立好学校整体学风,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控制学风建设的运行过程,必须不断地对运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纠偏改正,随时调整建设力度与方向。这样一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应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统一、易于操作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全程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体系建设。其中,应包含评价指标和权重,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设置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导向作用,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班集体为单位”原则,结合的工作实践,通过运用平均参数、定义时刻、分类排序等方法,收集学风相关信息重要指标,而后进行统计分析,以一定的客观量化指标表现各班级的学风现状,从而及时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促进高校整体学风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激励体系。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奖学金、优秀评选、先进评选、进步评选等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奖励额度、方式方面考,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第一,在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对各层次学生的正面学风建设都要有所体现,不能产生学风建设的两极分化;第二,对班集体的激励和引导,应侧重在培养团队意识方面,集中对集体合作成就进行激励,而不是班级个人学风建设成绩的单纯叠加。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激励内容、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持续体验学风建设对自己的帮助,获得成功的快乐,以激励更多学生在高校正确的导向下提高自身。注重对后进生的励志教育。后进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需要单独注意的内容,学风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在学风体系建设方面,对于后进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初的动力问题。要根据后进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触发其成功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让其愿意加入到学风建设中来。对其的激励措施也可以单独制定,如予以其撤销处分的机会等。

(三)建立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学风建设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落地在学习成绩上。因此,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时,应注重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学风建设地带来的益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精气神、意志等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具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高校生活中最多彩的部分之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推进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树立学风建设的标杆,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宣传学风建设的内容。营造学生科研文化氛围。抓好学科竞赛具有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风也能更好保障学科竞赛工作的深入开展。良好的学风潜移默化地熏陶并感染着学生,只有在此氛围下学生才能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约束机制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根据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学生与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等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第一,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数等环节遵循相关考试管理规章工作;第二,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督力度。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通过自律机制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能力,以此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规范学生行为,倡导文明交往,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形成必要的执行与管理机制学风建设直接有关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只应局限于针对学习风气问题,而应更进一步,从高校的办学风气、管理风气、教学风气等角度全面进行,实现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综合性管理布局。重视德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联系紧密,大部分原因是德育工作必定会涉及必要的思想政治内容教育,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和言行举止规范都会发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德育与学风建设是可以相融合的,高校可从学生人生理想建设与认知管理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学生在高校的职业生涯铺垫。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意义。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相当明显,教风是高校教学的精神旗帜。教风建设方面,应从教师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方面着手,重视高校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体现。在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正确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建立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第一,从高校文化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的着手点,应注重文化氛围对价值传播的重要影响。第二,人力资源的充足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保障。

四、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服务学习;情境;自主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20-02

服务学习视阈下的英语自主学习旨在使学习者养成“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习惯,重点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在真实的服务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自我成长。

一、服务学习视阈下的英语自主学习理论与现实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教学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使用目标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因此,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并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Lave&Wenger(1991)认为,认知是复杂的现象,学习活动是生手与专家产生社会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现代教学是学习者在内部和外部活动的基础上,主动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是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这种社会化历程中,有经验与没有经验的成员彼此互动,传递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进而形成对事件的共享解释。因此,知识的获取是人与人协调后产生的结果。学习者只有参与社会活动,在真实情境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服务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学习。

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者生理、心理日趋成熟,思维能力增强,渴望体验社会角色和参与职业选择,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学习倾向于追求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目标。服务学习符合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有计划地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固有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学习策略,结合自我管理与监控,有效地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真正提高英语实用能力。

二、立足东莞地方引入服务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为使服务学习较为完善地计划、实施和反馈,促进成人英语自主学习并且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创立了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在努力创设英语环境,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的同时,还组织成人学习者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活动,让他们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总结、评价和反思,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工作中尤其注重以下三点:

(一)全面打好成人学习者的英语基础

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成人英语学习者和东莞社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很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原则,创立了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个性化自主式的学习,通过服务学习开展英语社会应用能力实践的立体化学习环境。利用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及优质的教师资源,建设了具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语言平台,除课内的基础教材,还提供个性化的、自定进度的课外自学教材供选择使用。

启动了“笨鸟先飞”工程和“百鸟齐鸣”工程,巧妙补救基础,成功探索出针对经济发达城市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以培养自学能力为先导,以培养会话能力为重点,强调朗读、背诵等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情境学习手段有机结合,通过各种英语语言实践活动从做中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同时,培养成人学生在信息社会与时俱进地学习并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提升信息时代英语自主学习动力

充分利用“今日东莞英文网”、“英语文化广场”和“英文版国际在线”等平台,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与环境。组织他们进社区进行社会服务学习,成立了英语义教志愿服务基地。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义教团队由英语专业成人学生组成,招募了其他专业英语口语流利、对英语教学感兴趣以及志愿牺牲课余时间帮助他人学习英语的学生,并进行了多次专业培训。志愿者们在东莞镇区大岭山盛基小学进行了以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活动。他们运用内容丰富的课件,生动有趣的卡片、歌曲、游戏等手段,与小学生们展开良好互动,将与世博会及亚运会有关的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志愿者们努力提高义教水平,增强了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的意识,锻炼了语言输出技能,明确了学习方向和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校企联合培养,提升成人学习者服务社会的能力

东莞理工学院地处国家级高新科技园区松山湖,该区2007年被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为人才培养、产学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教研和实践基地,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关注社会的需求,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语言能力并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人才质量。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学者访问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一方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拨出百万元经费,设立“东莞市公示语翻译情况调查研究”、“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培养职业应用技能”等创新人才项目,多名师生共同参加这些项目的设计和研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服务学习。学院主要从四个服务领域开展社会服务学习:

1. 志愿者服务。参加2010年广州亚运会东莞赛区志愿服务的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共有591名,服务领域主要包括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信息咨询、医疗卫生、交通服务、观众服务、沟通联络、竞赛组织支持、场馆运行支持等。志愿者一方面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部分亚洲国家的文化习俗。为使学院亚运会志愿者队伍更有组织性与团结力,学院特别成立了隶属团委的临时团总支,对赛区志愿者进行了心理辅导,并聘请专家对亚运语言、宗教禁忌、礼仪规范、带队技巧、各国文化习俗、国家安全等专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以最好的状态服务亚运,在服务中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

2. 各项赛事服务。与东莞电视台和东莞阳光网合作,为各种英语赛事服务。2010年10-11月举办的东莞市第二届英语口语大赛,为学院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锻炼自我、展现风采、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学院部分学生参加了成人组预审海选、片区选拔赛、初赛和决赛,他们在即兴演讲、看图说话、主题辩论中,用机智灵活的辩论、激情四溢的演讲、俏皮生动的英语小品展示了实力。很多学生参与服务活动,他们感悟到:社会人士的英语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值得钦佩的,智慧间的无声较量远比语言本身更为精彩。参加这样

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予他们拓宽视野,提高素质。

3. 国际展览会服务。在东莞,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型的国际展览,比如,国际名家具博览会、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大朗毛织交易会和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等。展会筹委会和学院签订正式协议,以保证学院学生的服务具有可持续性,服务计划和专业知识结合得更为紧密。大批训练有素的学生的服务对展会的成功举办是功不可没的。同时,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实践了行业英语口语,熟悉了商务活动程序,了解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和工作程序,培养了工作责任心与专业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4. 地方福利机构服务。除举办以“志愿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奉献爱心的社会服务活动,学生们还定期到儿童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服务活动。为儿童们表演英语节目,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曲等,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为敬老院义务扫除,和老年人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在服务活动中,成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三、服务学习视阈下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

服务学习视阈下的成人英语自主学习,不仅表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协调能力、爱心、责任感、毅力和凝聚力等,对学生的发展和明确职业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组织并实施高质量的服务学习对师生同样具有挑战性,要考虑社会需求、成人学生兴趣以及知识与能力水平等因素,及时协调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关系和问题对学习者今后的自主学习至关重要。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角色定位,做好过程规划和各阶段准备工作。我们制定了《社会服务学习量化评价表》,指出了评价是为发展服务,服务与学习同等重要,明示了具体评价内容(评价要素和主要权重如下:准备工作10%+认真程度20%+英语知识技能运用30%+组织管理能力10%+思维能力发展10%+解决问题能力10%+合作交流10%),细化评分标准为A、B、C、D四个等级,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和社会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按权重系数计算得分来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以此监控服务学习,确保英语自主学习和服务目标的实现。成人学习者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以及听取他人评价的过程是完善自我的学习过程,来自各方的评价使学习者学会认识自我,欣赏别人,学会吸纳别人的意见,并在服务中体验生活反思生活。

其次,在服务学习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力求学习者参与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提交每次活动小组计划书、活动日志、社会服务学习量化评价表及最后的个人总结。教师及时组织和指导学习者对服务学习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反思和强化,并给予适时的肯定、帮助和鼓励,不断解决英语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自主学习。

最后,经过对学习、服务、反思到再学习的过程,适时调整自主学习策略,加强成人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学习机会,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成为一个自我引导、自我驱动、自我调控的学习者,在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终生学习注入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体制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的客观现象

在中国,大学对于学生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放羊式”管理,学校和教师任其自由发展,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一般在有任务或者是需下发通知的情况下辅导员或者教师才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管理,他们对于学生个人的所有行为只要是在符合所谓规定的范围内都不会干涉。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也有弊。有利方面在于,现今大学生一般在18岁到22岁左右,他们基本身心成熟,独立意识比较强,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大学里,社团活动是比较丰富的,各式各样,基本上都是面向广大学生而展开的,没有太多的局限性,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对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是很有好处的,参加活动而积累的经验都将为其以后的社会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人都是有惰性的,都容易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松懈自己。再者,由于目前的大学管理松散,很多学生在没有课时要么睡觉、要么上网、要么游戏、要么逛街,或者去做其他事情,有些学生甚至在有课的时候也会逃课去做其他事情。因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他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他、引导他 。

2 新时期下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班级管理体制较硬,且不够规范。在大学,辅导员为了能对学生进行管理,一般会通过班干部,借助于他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去管理班级学生。在这种形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遭到扼杀,对班级的情感和态度也渐冷,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目前,很多学校对班级管理不够重视,出现的问题较多,制度建设也很落后,有的制度所体现的基本上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这种管理制度具有很多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危害很大,在有些范围内甚至比零制度更为严重。

(2)学生集体凝聚力低下,缺乏集体归属感。可能部分同学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班集体有凝聚力,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在需要时也能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但在目前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下,学生自由活动自由学习,根本无法提高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从而最终导致班级整体凝聚力严重偏低。

(3)学习竞争氛围较差。在大学,每个班级由于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室,那些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他们不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在这种“放羊式”的松散管理模式下逐渐养成。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大学奖学金制度而引发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主要表现在奖学金这一点上,为了能拿到奖学金,那些只顾自己学习好而不关心其他同学的现象就产生了,他们只顾自己的学习,很少关心那些学习上还需要帮助的同学。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考试分数高能拿到奖学金就可以了,别人学习成绩好坏与否跟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价值观出现负面效应,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

3 改进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

3.1 正确看待大学生

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事物每天都在增加,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事物相比以前增加很多,他们身心成熟,主观能动性也在增强,他们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学校和教师要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要相信我们所有的学生只要有正确引导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多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正确指导,(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75页)促进其有所进步和成就,要为他们极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3.2 重视班委会建设

一个班委会的成员通常自由竞选产生,每个成员的性格都要适合他所负责的岗位,各班委会成员要各尽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必须坚持相互协作的原则,加强工作联系,及时总结汇报。他们在学习生活上要各方面都必须表现优秀,做好领头羊,这些要求既带给他们一定的压力,也带给其极大的动力,他们既要为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出谋划策,也要在同学中做好榜样,促进好班级建设,推动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带领着全班同学都共同努力、积极上进。

3.3 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所订制度条款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背离实际情况。其次是这些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广泛征求班级同学们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必须反复进行论证,要充分想到各方面利害,学校相关管理条例也必须同时参考进去,制度要精练、具体、可行,便于操作,反馈信息的搜集这项工作在制度执行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在不断修改、补充之中逐步完善形成的。最后,这些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合法性要求、符合实际操作科学性要求、符合管理教育性要求以及符合相对稳定性要求。

3.4 寻求教师情感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或教师要想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可以把制度管理这种硬性规定和软性条件比如情感方面相结合。这种情感管理的软性条件指的是辅导员或教师的品格、修养、才能、知识等。教师在对班级的情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软性条件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和谐的集体氛围,就要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有效协调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就一定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公正开明,敬岗敬业,认真负责。

3.5 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他们的生活环境、个性特征、社会经验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个体差异较为显著。这个阶段,个人可塑性非常高,如果用统一的硬性管理方式效果肯定较差,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和教师能做到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管理,对待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文化素质、不同道德水准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措施,教育管理工作才会有成效,才能创建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开拓向上的班集体。

随着当代大学生从80后向90后转变,一种新的局面、一种新的挑战在向我们走来。影响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班级管理的成效,最重要的是它深深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好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对学校、对学生都有着极其长远的意义,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教育者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梁晓静.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小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2] 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6(8).

第8篇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初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76-02

《初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体现在这门课中,会计专业思维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基本建立起来,《初级财务会计》无异于会计学专业学习的踏脚石,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随着环境和学生情况的变化,这门课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无差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这门课的教学。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统一授课、布置作业、课后答疑,这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充分了解,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与此相反,学生个体差异日益加大,在高考入学分数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最高与最低分之间相差达百分以上,面对差异如此大的学生,如果仍然设定相同的要求,齐头并进地学习,只能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因此,将个性化教育引入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个性化教育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个性化教育运用于我校《初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思路和几点做法。

一、个性化教育在《初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在《初级财务会计》教学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将学生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依据不同的类别设定不同的学习要求,以便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学生,笔者认为,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兴趣与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毋庸置疑,学习能力则是指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有学习中是否具有整体观念、独立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自我管理约束能力、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因此,可以依据这两个要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种类型:无兴趣、被动接受型;第二种类型:无兴趣、自主学习型;第三种类型:有兴趣、被动接受型;第四种类型:有兴趣、自主学习型。对于对会计学专业没有兴趣的同学,关键在于提高其学习兴趣,一方面通过《初级财务会计》的先导课程《企业与会计导论》自身的丰富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理财的问题,会计作为一种基本工具,无论有无兴趣、兴趣高低,可将其作为一种常识来掌握。换言之,将其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来学习。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重点通过启发、引导、激励等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按照学生特点分类的同时,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分为五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差。如上所述,对应不同的类型,尽管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但基于差异化的个体特征,还是不应设置统一的学习要求,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具体标准。第一种类型,学生起码应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要求,如,掌握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基本的会计循环等。即达到合格的要求。第二种类型,尽管学生兴趣不高,但因为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要求高于第一类。即达到中等的要求。第三种类型,重点通过调整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或可高于第二类,即达到中等或良好的要求。第四种类型,要求最高,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拓展学习内容。即达到优秀的要求。

之后,结合不同的要求,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个性化教育在我校《初级财务会计》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为学生设立图书角,由会计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会商其他教师的建议选择图书,供本专业学生借阅(借阅人以大一学生为主),旨在以教师的视野带动学生视野的拓展,从而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上看待专业学习,领会“跳出会计学会计”的深刻道理。

2.设立学生个人专业学习档案,连续记录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个性化教育方案设计的依据。这一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综合记录。包括后文所述各阶段问卷及评估结果、阶段测试及其结果、每次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估、归类、针对学生个体提出的相应的学习建议及教师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等。档案在学生学习第一门专业课程之初设立,顺序向后续课程传递,直至学生完成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

3.进行阶段性评估。分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适当的时候增加学习内容测试,进行阶段性学习状态评估,结合评估情况确定或调整学生所属的类别,设计适当的教学辅导方案。第一次问卷调查安排在《初级财务会计》的先导课程《企业与会计导论》上课之初,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做初步的分类。重点了解学生对于会计学专业是否有兴趣,对大学生活及学习的想法,进而初步评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问卷主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个人基本情况,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日常喜好、价值观、学习条件等;(2)对会计专业的认识,包括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了解程度、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动机以及是否关心生活中的理财问题,以此判断学生的专业兴趣度;(3)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认识及初步打算。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这类问题的人往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专题的形式,每次课一个主题介绍相关知识,同时课下布置大量的阅读,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出若干主题,由学生完成资料收集、课堂陈述工作,等等。学期末,与每一个学生单独谈话,同时结合本学期学生完成的工作,对其学习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相关资料均记入学生个人学习档案,传递给《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第二次问卷调查安排在《初级财务会计》中簿记原理授课结束后,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学习状态。包括学习中的疑问通过何种方式解决、随堂讨论或练习当时有无思路、课后作业能否直接完成抑或需要其他辅助方法、在合作作业中的角色等。(2)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列出各知识点,由学生判断自己的掌握情况。(3)自我综合评价。学生对自己前段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整体掌握情况,并说明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学生前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不打分,不与平时成绩挂钩,使测试结果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综合问卷内容与测试结果以及日常的作业情况(日常布置了大量的课后作业),就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估意见,包括整体的掌握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上述问题提出后续学习建议反馈给学生,同时判断每个学生所处的类别,以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后续教学工作。

第9篇

[关键词] 大类招生;导师制;计算机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18-02

一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地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培B的新模式就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同时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由于所学知识的过专、过窄,容易造成认识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偏激与片面,另外,从学生自身的成长来看,大学低年级学的多是公共基础课,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并寻找自身的兴趣特长,按大类招生、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竞争中学会选择,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定位,在对学科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从容选择志笃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缩小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就业时的学非所用。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计算机系从2012级新生开始全面推行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以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导师制就是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的学生培养模式。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辅导,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大类招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导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情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能够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个人的学术成就,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尝试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规范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我们设计了《专业导师工作手册》,该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基本信息、个性特点、兴趣和专业特长,导师根据这些信息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出共同的学习方案和个人学习方案,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做出学术决策和未来职业定位。同时,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每周至少有2个学时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并根据需要通过飞信、微信、E-Mail、QQ等途径及时与每位学生进行沟通,接受学生在选题、阅读书目、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的咨询,并给予指导,同时加强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导师欣赏他们,了解他们的情况和进步,并给予批评、指导和鼓励。为督促学生,根据每个学生情况采取每次与学生见面时留作业的方案,下次见面时考察其完成和掌握效果,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针对导师制,系里定期召开研讨会,定期对学生成长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制定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素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导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渐摸索出所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在与导师的接触中找到进入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兴趣点。学生随导师参与相应的研究工作,学生除完成计划内的实习任务外,鼓励参与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尤其是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当然,在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监督、考核以及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改革方案

首先,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双向选择,学院向学生公示每个导师的授课科目、教研、科研信息,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一名导师,双方进行双向选择后,由导师带领自己的学生进行教研和科研工作,双方互相配合,实现双赢。四年来每年都有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立项并发表相关论文,这一制度满足了学生渴望参与科研计划与科研项目的需求,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实施四年以来成效显著,很好地完成了大学生的科研启蒙训练,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导师采用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形式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导师要主动联系学生,和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联系,除假期外,每周至少见面一次;各导师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导师会议,安排和总结本学期的导师工作,及时总结交流指导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本科生导师每年度进行一次考核,被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科技创新活动环节完成情况、就业创业考研情况及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情况都记入考核结果。并由系里按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填写“本科生导师年度考核表”。导师每指导一名学生,记非教学工作量最高为20分,考核结果(优1、良0.8、合格0.6、不合格0)加权累加非教学工作量分值,总分不能超过100分。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评优评先等参考的条件之一。

让高年级的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顾问,通过同辈辅导,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既有效地解决了大一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新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培养出较强的适应力和意志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它避免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法顾及全体同学的问题,从而解决了本科生导师制度中师资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们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已经在计算机系各专业所有年级本科学生中实施导师负责制,下阶段将逐步扩展到学院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2015年7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学引导高校青年学子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由信息电子技术学院举办,计算机系承办第一届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是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各年级全体学生,包括留学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组队,参赛题目自选,必须为原创作品,题材不限,开发工具不限,要求设计功能完整,不能是半成品。鼓励与校园学习、生活、工作有关的选题。作为导师制的阶段性成果,这次大赛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大类招生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是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们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已经在2012级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中实施导师负责制,下阶段将逐步扩展到该专业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与自由教育传统[N].科学时

报,2007(7).

[2]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06(3).

[3]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

究,2009(1).

[4]石英.本科生导师制一个性化教育[J].北方经贸,2005(2).

[5]应跃然,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

江社会科学,2009(3).

[6]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

2006(5).

[7]w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的问题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天大学学报,2001(9).

[8]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06(3).

[9]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生涯规划 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

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志,学风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综合表现。当下,由于受市场经济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在如何构建优良学风运行机制上,各地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一定实际效果,得出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本文试从通过开展大学生涯规划这个手段和平台,搭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风建设新机制。

一、大学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环境,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作的方向性的方案。从另一层面理解,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追求与期望,对大学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生涯阶段进行实施。从本质上讲,大学生生涯规划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存在着归因关系。

1.从发展目标确定上讲,生涯规划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定位,为学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涯规划目标一旦确定,学生就会对大学阶段的学习进行自我设计,学习自觉性开始增强,从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有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从内在方面激励自己的成长欲望和成才行动,为学校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从人生价值实现上讲,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价值观,为促进学风建设创造前提条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大众化教育的普及,一所学校学风的优劣成为学生这种“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价值观,学生通过生涯规划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校期间能正确地、全面地分析自我,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与社会的差距,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从而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创造前提条件。

3.从就业能力提升上讲,生涯规划的分类指导有利于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为学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一所高校的就业情况不仅体现在就业率上,更要体现在就业质量上,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提升其就业能力。通过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劣势进行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其职业目标和理想。

二、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显性问题分析

如今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带有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时代特征,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但是大学生中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生涯规划意识淡漠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及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多数学生不能意识到现在所学对未来工作的意义,读书工具论、唯学分论较为普遍。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大学生涯规划,确定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那么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更可能获得成功。

2.生涯规划目标定位不切实际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由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学习动力减弱,个体陷入学习的迷茫与无力感中,导致学习状态低迷,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情感的平衡性遭到破坏,出现消极萎靡的情绪反应。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统筹分配”被“自主择业”所替代,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潜能,认识当前社会特征,合理确定目标定位,从而带动自身学习态度。

3.生涯规划自我认识不足造成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当今大学生尽管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由于控制力相对较弱,生涯规划自我认识不足,导致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学不求深,识不求广。课余时间用于学习的比例较低,课外书籍阅读量偏小,阅读面偏窄,从而导致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学习研究后劲不足。

三、学风建设中大学生生涯规划实现路径的设计

高校学生对自身进行大学生涯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将能从内在因素上解决目前高等学校学风存在的普遍问题。

1.开展角色转化的适应性教育,形成大学生活的初步认识。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涯导入教育,并纳入必修课,分阶段分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授课与训练,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涯设计的目的、意义、步骤和要求,明确自身在大学阶段“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此,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具体表现在新生入学后及时开设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成才教育等系列专题讲座;开展优秀校友报告会、高年级优秀学长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业要求、专业前景、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让学生尽快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

2.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奠定生涯设计基础。一是围绕生涯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举办专家、学者系列学术讲座,引导学生感悟大学精神、大学特征;二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评估成长环境,树立稳定的自我概念,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依照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等自身特质,对大学生涯规划形成更科学、更明确、更具体的理性认识;三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社会、行业,逐步建立专业的概念,填补应试教育的盲点,从而建立起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因素,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3.加强实施过程指导,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生涯规划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确定自我发展规划后,学生要分阶段地通过大学生活逐步实施生涯规划的目标。学生除了要完成学业目标,还要在素质锻炼、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强化,为实现自身的阶段性目标而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去。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助于学生设定合理的生涯规划目标,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目标的状态。在实施过程中,协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弱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发展自身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性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4.全程跟踪监控实施状况,阶段性总结以求持续改进。生涯规划是个动态过程,需进行定期的回顾和修正,学生要分层次地找出大学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对照检查,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方法,修订学习目标,对生涯规划的实施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修正,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学习竞争力。

四、目标管理理论下分年级实施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

目标管理是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根据这一原则,大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需要及主要任务的差别,完成以下分年级实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

1.一年级实施大学入学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入学后,大学新生面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若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新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大学新生提供及时、科学的指导。组织和实施大学新生第一课,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和适应大学生活,更需要在大学第一课的苦与乐中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2.二年级强化专业素养教育。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素养教育专题讲座,从专业的行业发展、就业动向、职业人素养要求、学习方法与途径等方面,阐述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将专业意识培育、优秀素质塑造统一起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自我修养,增强职业竞争力。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所开设专业情况,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牵头成立各种学习小组或专业协会,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协会,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针对性,激发专业学习动力,增强专业归属感。

3.三年级深化科技创新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将学生科技创新导入生涯规划阶段,一是鼓励学生单独或结队撰写科技论文并努力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二是以班级为单位(或以班级为主体)申报各种科技创新比赛项目,三是鼓励学有余力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积极参加本专业各种证书的考级考证。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估 综述

“形成性评估”( formative assessment) 理论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Scriven)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估弥补了传统终结性评价对学习者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忽视,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从目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有关形成性评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性评估的运用、形成性评估指标的设计和形成性评估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

1形成性评估机制的运用

1.1 评价要点

Hershey S1Bell 指出,反馈、鼓励、指导是形成性评估的三个要点,对于成功运用评价理论有着重的作用。反馈的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主要源于课堂观察、提问、作业和测试,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学生可了解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鼓励意味着给予学生信心,针对教学反馈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以客观、积极、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引导其改正的过程。

1.2 评价主体

在形成性评估过程中, 学生参与的评价、教师评价、合作评价构成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张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论述。

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其参与的主要形式。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进行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要素可以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交际能力和进步幅度等。教师评价是多层面的,既要示范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还要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抽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并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教师通过建立学生档案, 定期与学生就学生档案进行座谈讨论, 形成师生合作评价机制。

1.3 评价手段

将形成性评估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的罗勇老师在《形成性评估在大学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形成性评估的评价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课堂观察是评估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和与他人进行交流等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相应问题。

第二,师生间的访谈或座谈有利于对学生个人成就和需求做出正确积极的评估。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对自己情况的感觉和看法的信息。

第三,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可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及语言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

第四,英语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学期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袋”,包括一个时期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所有资料,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的发展和进步等信息。

2形成性评估指标设计

2.1 评价指标的构建

如果采用百分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将原有的终结性评价的100分细分为: 20%的口语成绩; 30%的平时成绩(包括10%的平时表现, 10%的网上测验, 10%的学习档案袋) ; 50%的期末卷面成绩,罗红在《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2.2 评价指标的属性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应轻测量、重描述。评估指标规定应明确、数据可被描述,评价内容应多维度,引导均衡发展。同时,评价过程应公开、有计划性和持续性。实施评估前,需解释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使参与者认识其意义并认真执行,对将要实施的评估方案可行性进行预先评估,以确保评价的实效性。

3形成性评估运用所要注意的问题

谢娜等人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上指出,形成性评估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反馈信息来源于教师或学生本身,但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而起作用,只有被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的评价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要保持评价计划的完整性和持续性,评价内容应尽量全面,如针对意外情况的处理、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评价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反馈是否使人信服。三是要把握好情感因素和道德因素。尽量减少师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评价结果的消极情感因素,在评价过程中要力争做到公正、公平,尽量考虑到个体差异, 以鼓励为主,同时要及时修正和弥补评价过程中的不足。

4结论

形成性评估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为教学双方提供及时、真实的诊断性信息,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形成性评估方法,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8-19.

[2]Hershey S1Bell,MD(著) ,李井泉(译). 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估的运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4):285-286.

[3]张杰. 英语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估的探索与思考[J]. 科技信息,2010(15).

第12篇

关键词:学习投入;学习收获;师生交流;同伴互动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的热点,基于学生学习投入来提升学生学习成果、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理论研究界的共识。1930年,教育心理学家泰勒(Tyler)第一次使用“学生投入”概念,将其界定为“用于任务的时间”,描述学生花费多少时间用于他们的学业,以及对学业产生的影响。[1]伴随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学生学习投入理论也不断丰富。阿斯汀(Astin)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学习投入理论,认为学生投入学校生活的身心数量与质量和该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紧密的正相关。[2]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等在《大学是怎样影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对学生参与度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总结道:“大学对学生影响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参与程度决定的。”[3]国内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学习投入或学习参与对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与院校环境和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相比,学生学习投入对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更大。[4]还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对学习收获有较高的解释率,并且投入度的不同因子对学习收获各因子的影响不同。[5]然而,就我国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到底是何种状态呢?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是否存在多样性或不同类型?不同的学习投入又将生成何种学习收获呢?不同学习投入对应不同学习收获时,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因子又是什么呢?基于上述疑问,本研究将重点探索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类型,分析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学习投入中对学习收获发挥主导影响的因子和要素。

一、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一)样本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数据来自2014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之“本科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样本量为48993。其中,男生占比为46.1%,女生占比为53.9%;“985工程”高校学生占比5.6%,“211工程”高校学生占比22.8%,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占比为71.5%;大一学生占比33.8%,大二学生占比29.4%,大三学生占比26.1%,大四学生占比10.7%;社科专业类学生占比32.6%,文史哲专业类学生占比19.0%,理学类学生占比7.7%,农工医专业类学生占比40.8%。

(二)测量工具与研究变量

本研究所用数据的测量工具为“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项目组所开发的大学生学习投入和大学生学习收获测量量表。测量工具为李克特6级量表,量表刻度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基本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对于大学生学习投入,阿斯汀(Astin)认为,学习投入是学生进入学校后,在学习对象上的身心投入,是学生的学习经历。[6]佩斯(Pace)认为学习投入主要是学生用于完成学业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等。[7]乔治・库(George D.Kuh)进一步丰富了此概念,认为学习性投入是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精力和努力,以及学校各种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制度、实践等。[8]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个人努力和投入,二是以院校为主导的整体学习环境创设。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投入主要包括个人学习努力、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等要素。[9]也有研究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将学习投入分为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等维度。[10]基于上述分类,本研究主要探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投入和努力,《大学生学习投入测量量表》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情感投入和学习行为投入两大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学习热情”、“自主学习”、“同伴互动”、“师生交流”及“课业学习”五个因子,其中“学习热情”主要测量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而其他四个因子则侧重于测量学习行为投入。经过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CFI=0.973,NFI=0.973,GFI=0.964,SRMR=0.025,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9,各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8,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72.935%)。

对于大学生学习收获,可分为学术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学术性成长主要体现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社会性成长主要体现为国际视野、多元文化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借鉴此分类,《大学生学习收获测量量表》主要将学生学习收获分檠术性收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专业前沿知识)和社会性收获(包括多元文化意识、国际化意识、合作沟通及社会适应能力)。经过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CFI=0.966,NFI=0.966,GFI=0.943,SRMR=0.036,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44,各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9,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74.925%)。

・课程与教学・1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及其与学习收获关系的实证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不论是阿斯汀的“输入-环境-输出”模型(Input-Environment-Output Model)还是帕斯卡雷拉的“变化评定模型”(General Model for Assessing Change),以及依据这些经典模型开展的实证研究都证明,大学生学习投入对于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依托大学生学习数据采用K-mean聚类法挖掘学生学习投入的类型,而后探索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学习收获的情况,理清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在学术性和社会性方面的收获情况,初步推断学习投入因子与学习收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验证学习投入与学生学习收获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数据分析结果

首先应用K-mean聚类法对学生进行分类,而后探索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

(一)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

大学生学习投入包括“师生交流”、“同伴互动”、“课业学习”、“自主学习”和“学习热情”五个因子,由于不同因子的题目数量不同,所以,首先对各因子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Z分数),而后采用K-mean聚类法进行分类,经过反复尝试,最终依据学生学习投入将学生分为六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分类结果进行检验,F值达到显著水平(P

依据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投入的特点,将这六类学生分别命名为“投入均衡型”“全力投入型”“同伴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习抵触型”和“教师依赖型”,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如下。(1)投入均衡型:这类学生在师生交流、同伴互动、课业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热情等五个因子的值均较高且为正数,并且相比其他类型,这类学生在各因子的值仅次于“全力投入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26.12%。(2)全力投入型:这类学生在师生交流、同伴互动、课业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热情等五个因子的值均大于1,这一类的学生不论是在学习情感投入,还是在学习行为投入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10.97%。(3)同伴依赖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同伴互动因子的值最高,自主学习因子的值次之,其他因子的值均较低。与其他类型学生相比,这一类型中同伴互动因子的值仅低于“全力投入型”和“投入均衡型”两类学生同伴互动因子的值。通过访谈发现,这一类学生的学习投入侧重于课后与同伴交流以及自学,主要表现为“复印同学笔记”,“请教同学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自己查阅资料理解学习内容”等。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13.38%。(4)通过考试型:这类学生在学习投入各因子上的值均较低。通过访谈发现,这类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的目的仅仅在于应对考试,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从而这类学生在学习行为投入上也不够积极。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15.32%。(5)学习抵触型:这类学生在学习投入各因子上的值最低,且均小于“-2”。这类学生极度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行为上的投入。通过访谈发现,这类学生无心学习,对学习极为懈怠,将主要精力用于“打游戏、睡觉”等与学业无直接关联的事情上。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2.16%。(6)教师依赖型:这类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因子的值大于其他因子的值,并且,这类学生的师生交流和课业学习两个因子的值高于同伴互动和自主学习因子的值。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交流以及课业学习的值仅低于“投入均衡型”和“全力投入型”学生的值。通过访谈发现,这类学生对学习较有热情,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以及教师的答疑解惑来学习。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32.05%,所占比例最高。

(二)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分析

在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

1.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学习收获特征

比较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术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均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通过方差检验及事后比较发现,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在“学术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方面的均值具有差异,且均显著(P=0.000

2.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的验证

依据上述学习投入类型与学习收获的对应关系,可以初步推断学习投入各因子的值越高,学习收获的值也越高;就具体因子来看,“教师依赖型”学生的“学术性收获”高于“同伴依赖型”学生,但是“教师依赖型”学生的“社会性收获”却低于“同伴依赖型”学生。由于“同伴依赖型”的学生“同伴互动”和“自主学习”两个因子较高,可以推断“同伴互动”和“自主学习”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更大;“教师依赖型”学生的“师生交流”和“课业学习”两个因子的值较高,从而推断“师生交流”和“课业学习”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更大。为了验证此推断,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的关系,分析结果见表3。表3中的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推断,“师生交流”及“课业学习”因子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最大,“同伴互动”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最大,“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也较大。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首先,对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要注重分类引导和指导,特别应关注“消极”学习的学生群体。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可分为“投入均衡型”、“全力投入型”、“同伴依赖型”、“教师依赖型”、“学习抵触型”、“通过考试型”六类。从各类所占比例来看,“教师依赖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2.05%,这可以从一定程度看出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较强,或者说主要通过教师以及课堂来学习;其次是“均衡投入型”,比例为26.12%,“同伴依赖型”和“全力投入型”的比例分别为13.38%和10.97%。@可以说明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状况较好。但是也需注意的是“通过考试型”的比例为“15.32%”,“学习抵触型”比例为“2.16%”,这两类学生的学习投入较为“消极”,尤其是“学习抵触型”的学生,学习投入各因子的值都极低,必须引起教学主管部门的注意,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消极”学习投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热情。

其次,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收获。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形成不同的学习收获。对于“学术性收获”而言,“全力投入型>投入均衡型>教师依赖型>同伴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习抵触型”;对于“社会性收获”而言,“全力投入型>投入均衡型>同伴依赖型> 教师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习抵触型”。可以看出,“全力投入型”和“投入均衡型”两类学生的“学术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均很好,而“教师依赖型”学生的“学术性收获”要优于“同伴依赖型”学生,而“同伴依赖型”学生的“社会性收获”要优于“教师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生的学习收获一般,而“学习抵触型”学生的学习收获较差。因而,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要引导学生向“全力投入型”和“投入均衡型”两类转变,实现学生个体学习收获的提升;从学生群体层面来讲,学校要引导学生向收获更高的类型转变,尤其是引导“学习抵触型”学生向其他类型转变,从而实现整体学生学习收获的提升。

第三,基于学习投入各因子与不同学习收获的深层相关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收获。从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的验证性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最大,“同伴互动”次之;“同伴互动”与“社会性收获”相关性最大,“师生交流”次之。“师生交流”与学生“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低于“同伴互动”,从而建议教师不应仅仅专注于“授业”和“解惑”,也应注重“传道”。总括而言,“同伴互动”及“师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收获影响最大,验证了帕斯卡雷拉关于“社会性人际互动”对学生学习收获影响的论断。建议高校在教学方面要灵活设置学生选课及学分认可制度,鼓励跨学科、跨年级学生交流互动,培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多样性“群体”和“圈子”,扩大学生接触面和眼界,鼓励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要充分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把大学宿舍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此外,要继续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现形式,搭建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波.高校学生投入理论:内涵、特点及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3(6):48-54.

[2][6]Alexander W Astin.Achi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5:135-137;134.

[3]Pascarella E T & Terenzizi P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Z].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602.

[4][9]王纾.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24-32.

[5]汪雅霜.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对学习收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76-81.

[7]Pace C R.The Undergraduates:A Report of Their Activities and College Experiences in the 1980s[R].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