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信息化研究

农业信息化研究

时间:2022-05-28 01:5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信息化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信息化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评价体系

近年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正在增加。在构建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更多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2]。但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就成为了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我国将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作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活动。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反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建设仍然不完善[3~5]。以黑龙江垦区为例,黑龙江垦区在国家号召与响应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在垦区需求较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等课堂教学环节,在内容组织、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在实践环节上更是与生产实际需求有所不符。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评价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导向不明确

现有的培养评价标准注重共性、轻视个性,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目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大部分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一种评价形式,过于强调理论考试的作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通过一次考试检测出来,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评价方式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单一,缺乏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实践完成情况、学习成绩、研究的阶段成果、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等为基础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不能将宏观了解学生整体的研究与学习情况,与微观的评价个体学生在培养中的表现有机地结合。

(三)忽视过程性评价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注重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难以系统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体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与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突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特点的、科学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评价体系,以推动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二、多元化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6]1、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构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学生全貌和各层面的基本特征。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建立可操作性强、学校各部门能够接受和认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2、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紧跟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前沿动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要求进行现实性评价项目的选取,制定评价等级标准,转变教育思想,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办学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为农业信息化行业不断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3、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突出效果评价,体现实践创新教学成果,以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为重心,明确目标,建立稳定的评价内容。

(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时,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针对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特色鲜明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以往评价面面俱到、不易区分、难以测评的缺点,参考现有评价体系,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1、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建立课课程体系一级评价指标,在此指标下划分为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材使用与建设等二级指标,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课程大纲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程度,核心课程能否体现农业信息化专业特色,课程开设的周数、开设学期等是否符合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创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层次适应程度;课程开况与教学内容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价。2、实践培养实践培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7],实践教学安排、组织、管理等,与产学研实践项目相结合能力,实践成绩考核(报告的批阅、成绩的评判、成绩的登录、成绩的分析、改进措施)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结合程度,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结合情况等。3、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过程监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态度,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对课堂组织情况、学习成果(作品、报告、结论)等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进行评价。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的测评,确保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实践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的改革与实施。

三、评价效果与反馈

第2篇

一、农业知识积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信息、智慧和知识已成为经济社会的支撑[2]。农业信息也同一般信息相似,是生产力三要素的耦合剂,已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信息化农业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支持,其每个阶段的生产都离不开准确的信息,信息将土地、劳动和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了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如图1所示。图1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结构信息、知识和智慧不但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更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而信息又是另外两个要素——知识和智慧的基础,知识是信息积累的成果,智慧是知识的升级。新兴农业产业中的物质比重相对降低,而信息、知识和智慧比重相对提升,农业信息市场也就逐渐在农产品体系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信息市场中的信息咨询服务可以帮助解决供需平衡问题。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能够提供销售对路的农产品供给预测都可以为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农业信息化与推动农业增长的内在要素紧密相关,农业信息、农业知识和农业智慧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化,可以提升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程度、劳动者的素以及能源的使用效率。然而科学技术需要物化,也即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通过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优化劳动生产关系,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刺激农业经济的新增长。

二、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农业信息化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农业信息化促使信息、知识和智慧作为新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阶段,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进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能力和渠道,提高农业经济的效能。(二)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农业信息化对政府和企业层面都有益处。首先对于政府信息化可以提升管理,实现对传统管理方式的升级。其次对于企业信息化可以辅助其降低风险,提升营销手段和模式,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升级。(三)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所必须的信息流通效率农业信息化对农产品的流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作用,保证双方的供需平衡。避免所收获农产品的浪费和有效农产品的不足,解决相对生产过剩的问题。(四)农业信息化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信息的深层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网上结算、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农科教育、物流配送、订单农业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信息化可以突破传统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按照需求实现灵活多样的配置,通过便捷的物流实现快速的配送,实现各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五)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贴紧市场、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知识密集程度高的市场化农业。随着中国进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化更能体现出其优势所在。首先,信息化将农业带入经济全球化中,通过竞争加速发展。其次,信息化将资源雄厚的企业带入农业生产中,增强农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再次,信息化将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等引入农业流通渠道,便于农业产品的交易。

作者:徐延东 魏墨济 单位: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实践平台;实训体系;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8-03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农业方面的各个领域当中,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提出的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培养一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推动首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提高首都农业竞争力。

一、实践平台建设的必要

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通过引入厂商国际认证课程供学生来选修,这样仅仅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弥补实践的缺陷,从而导致企业对证书认可度下降;各个学校每年寒、暑假期间派教师短期集训并参加实践培训,但是大多数的培训周期过短又流于形式,不足以完善改进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校与国内软件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开设定向就业培训班,吸纳学生人数十分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缺乏普遍性;学校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参观实践或短期培训,学习周期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过程,无法形成独立的软件开发思想。所以,现在国内高校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业生因实践能力不足和缺乏,导致就业压力大,与此同时,企业人才匮乏的窘境也在不断持续。由于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的培养环节中可用于实践教学的实验室数量较少,使得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现有的实验室功能低,实验内容多是检证性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则很少或没有,因此,应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综合实验室,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其具有能把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农业管理、生产和科研领域的能力。

二、数字农业模拟平台的建设

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是以数据处理技术、模拟模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对农业信息按照利用目的的需求进行处理分析,给出指导农业经营和生产的有用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建设数字农业模拟平台,建立实验室物联网模型,通过模拟农田环境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模拟农业环境中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变量施肥、喷药、灌溉等生产过程,集合了农业灌溉、施肥、温室调控等几大领域的功能,为数字农业实训提供强大的技术原型支持。同时,解决了国内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嵌入式系统课程孤立、体系不全,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通过数字农业模拟平台中的信息分析系统和上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使学生掌握数字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实施过程,达到学生实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的建设

信息采集与获取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农业信息采集与获取技术已经成为获取各种农业信息的重要手段,利用高新技术对基础农业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采集是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采用GPS接收机、传感器搭建信息获取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获取农田位置信息、农田水分信息,使学生掌握GPS接收机、传感器设置,并能够使用GPS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结合来记录农田位置信息和水分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实践训练。通过搭建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利用便携式GPS-GIS数据采集系统开展直接野外信息采集和农业专题信息提取的能力。同时搭建智能农业可视化平台,其是农业信息化展示与学生操作的互动实践平台,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环境内,以沙盘模型形式集中表现智能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该平台的操作,可以完成农田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的研发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采集、分析数据、开发管理程序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新技术、新技能,提升学生解决相关农业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四、农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为现代农业信息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共享平台,依托该平台,通过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理解现代农业信息共享中必备的网络和安全知识,掌握网络的应用和管理技能,具备网络规划和组建能力。通过该平台开展相关的网络创新性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现代农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因此,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资源,能够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利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条码、RFID标准与规则,并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锻炼学生现代农业信息管理能力、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信息与数据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农业信息管理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农业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与维护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

建立相关课程实践案例库与实践平台体系相对应,广泛利用案例库开展课堂实训与阶段实训,编制学生实训指导手册,逐步深化CDIO的思想,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融入企业深度参与的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举例说明几个案例库的建设,建设计算机图形技术案例库,不仅要求学生学量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要求算法的实现,要求程序的编写和调式能力,该课程案例库包括校园3D漫游(虚拟校园)、农村旅游景区Web3D漫游(虚拟场景)、展览馆3D漫游(虚拟建筑)、生态涵养区域3D漫游等内容;建设数据库原理实训案例库,针对数据库技术应用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数据库原理的理解,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给定一些应用型信息管理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建设软件工程案例库,对IT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测试三大部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与应用相结合的团队级、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建设农业信息技术案例库,以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等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定位含义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将知识融入案例之中,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课程案例教学,使学生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数据库、3S、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的原理与方法,具有农业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模型构建、开发实现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他们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地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善实训体系,建设实践平台,配备相关课程案例库。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环境中完成相关技能训练,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一种由企业参与,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用人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王玉洁,等.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专刊,2006:32-34.

第5篇

1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优势

1.1高校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方面加大了经济投入,特别是“211”工程的实施,更进一步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其它服务设施的优势,也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4]。比如:高校的各种服务设施日臻完善,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快捷方便、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为农业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1.2高校科技人才队伍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贮备了人才资源高校面向农村服务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更需要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化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多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科技素质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展开,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在高校也大有人在,为高校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5]。

2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发挥高校教育职能,开展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培训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发挥教育职能作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服务。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农牧部门联手,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数据库信息和图文信息为利用对象,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联机检索、光盘远程检索等方式,进行农业信息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贴吧等,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6];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农业建设活动,组织相关人员下乡活动,真正参与到农业建设当中,学习农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应增加相应的培训内容,提高相应人员的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操作与运用。高校还应进一步注重将农业知识讲座与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支将农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2.2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政府联合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政府联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一是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7]。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将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向、品种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和预测等信息,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各农业合作社。三是建立科普周活动延伸服务平台。将每年举办的社科普及周活动向农村延伸、扩展,重点在农民中普及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懂得利用信息资源,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信息的共同优势,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树立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理念,从“无农不稳”的大局出发,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地域的环境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贡献力量。

作者:杨丽君 赵莹 单位:唐山市土壤肥料站 河北联合大学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节点 监测 传送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85-02

1、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采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手段的高新技术,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田间管理采取变异的手段。而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下,都是采用人工均一的施肥时间与施肥量。李民赞[1]提出了按照传统均一的田间作业方式存在几种弊害:第一,浪费资源;第二,这些过量施用的农药、肥料会流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引起环境污染。第三,所有操作均需要机器来完成。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引入到精细农业的生产管理中,有效地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范围、实时、连续性强的特点,高效获取农田信息,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1 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传播介质及用户接收装置所组成。传感器节点通过人工部署或者飞行器撒播等方式撒落在监测区域内,节点具有独立路由的功能,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自组多跳路由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通过数据处理后将探测到的有用数据传送给用户,数据传送过程为汇聚节点通过无线方式与基站或互联网PC相相连,实现任务管理节点与传感器之间的通信。

2.2 传感器节点构成

传感器节点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其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及数模转换器)、数据处理单元(微处理器及存储器)、通信单元(无线发送模块、无线接收模块)、供电单元(电源、转换器)4部分。

数据采集单元中的传感器具有感知、获取外界信息的功能,将外界的物理量通过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数据采集单元具有采集和转换监测区域内信息的功能。数据处理单元控制着整个传感器节点的运行,微处理器负责各个节点的协同工作,负责数据的存储与处理,一般选用嵌入式操作系统。通信模块负责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具有无线收发模块,具备自组多跳路由的功能。电源模块负责整个节点的供电,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要求低功耗、生命周期长。

2.3 通信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模块主要有ZigBee协议、Wi-Fi协议、蓝牙标准协议、射频识别协议以及红外协议、声波协议等[2]。其中ZigBee协议的最大通信距离达到70m,具有低成本、可靠、高效的优点,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控制网络中,成为零星节点短距离无线通信时应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

3、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3.1 在温室种植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温室测量控制区,用以测量土壤的光照强度、PH值、温度、湿度等物理量来获得作物生长的信息,使温室中传感器、执行机构标准化、数据化,利用网关实现控制装置的网络化。孙超等[3]提出了在温室环境监测中采用小规模网络的分簇自适应路由协议LEACH,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后再发送,减少数据通信量。任丰原等[4]提出了在温室监测中基于CSMA的随机访问比较适合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侦听与睡眠相互交替的无线信道侦听机制,在传感器节点没有任务时,节点能够自动关闭无线通信模块,大大减少能量的消耗。Sourabi K[5]提出了MAC层用于建立可靠的点对点或点到多点通信链路,能量消耗主要表现在空闲侦听、接收不必要数据和碰撞重传等。郭文川等[6]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示范基地采用ZigBee通信技术、ARM9微处理器、WinCE5.0嵌入式系统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信息的嵌入式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传感器节点每隔10min进行一次采样,能够对温室环境因子进行实时采集、传输、监测,完成数据采集、发送之后,自动进入休眠状态,直至下一个采样周期唤醒。

3.2 在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投放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节点将接收到的农田环境因子通过“多跳”路由方式将融合后得到的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相比于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具有快速感知、降低成本、网络感知、提高抗毁性的优势。Intel公司率先于2002年在俄勒冈州建立了无线葡萄园的环境监测系统,将传感器节点分布于葡萄园中,定时监测葡萄园中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其他影响葡萄生长的农业信息,对葡萄的增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李海建等[7]提出了在农田信息采集中对LEACH算法的改进,一为使每轮的收发时间间隔变短;二为当簇头被破坏后,备用簇头被唤醒,接收非簇头的数据包,发送数据到基站。通过采集地下水含量、土壤温度、空气的湿度及空气温度信息,再由改进LEACH路由协议将该数据传送给汇聚节点并将数据传送到簇头,并且一个采样周期结束后,各传感器节点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约能量,直到下一个周期到来时再激活。

3.3 在节水滴管技术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滴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依靠人工经验进行操作,灌溉节水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利用大量土壤墒情无线传感器构成的节水滴灌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土壤进行实时监测并向灌溉控制设备发送控制信息,可将田间控制信息通过网关发送至互联网,实现精细农业中节水灌溉的准确性、智能性与灵活性。典型案例为:巴西监测1500公顷大面积农田灌溉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央远程控制与监测系统。张荣标等[8]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水滴管技术的研究,设计了将采集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的传感器构成无线网络的节点,将农田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节点自成一蔟,节点采用无需测距的自身定位算法确定位置,通信上采用一种功耗自适用性聚类路由算法PEGASIS路由协议,网络上的节点可根据位置选择其所在的蔟,蔟头按照位置关系优化出汇聚节点的最佳链路。每个节点都能以最小功率发送数据分组,并完成必要的数据融合,大大减小数据流量,实现网络功耗的最小化。何龙等[9]提出了由土壤和环境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系统和滴灌自动控制系统所组成的精准滴灌技术研究,实现快速检测土壤的水分、温度、养分信息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利用上位机控制程序计算出相应的灌溉数据,自动控制电磁感应阀的开关,实现对作物生长需求的定点定量精准灌水,实现了节水、增产、生态的目标。

3.4 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利用大范围、实时、连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对畜牧业、家禽养殖上的个体或者群体进行疾病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预防和有效控制其存在的健康问题,提高畜禽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广东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的定位饲养模式下母猪监测及饲喂智能化系统;农业生产中为研究动物疫情溯源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动物运输与运动实时跟踪监测系统[10];澳大利亚的CSRIOICTCenter把无线传感器节点安置在动物身体上对动物的生理状况(脉搏、血压等)和外界环境进行监测,研制成完善的草地放牧与动物模型[11];Nadim等[12]提出采用无线旋转角度传感器与运动速度传感器测量奶牛颈部旋转和运动状况,并利用分类树区分牛的病类症状。Steve Warren[13]设计了安装在牛身上的无线心电图传感器来自动测量牛的心率,用以监测牛的心率状态。Wark等[14]讨论应用无线传感器节点部署在环境敏感地区,构建虚拟栏栅,用以监控奶牛的行为。尹令,刘财兴,洪添胜等[15]设计的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收集奶牛的脉搏、体温、呼吸频率,运动加速度等信息,用以监测奶牛的健康和状态,设计了封装小、功耗低、采集频率高、抗干扰的节点,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奶牛的体态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将Sink网关嵌入GPRS模块,将接收到的节点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送回监控中心,以此建立对奶牛健康的长期监测。

4、结语

信息化技术要求无线传感器的发展更应该朝着高新技术、低成本、高效率设备的方向入手。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仍存在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成本降低、能耗优化、协议创新等,其应该突破单一监测的局限,与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监测控制系统。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有效的将农业信息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突破分布式异构资源的瓶颈,有效的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农业应用,对于推进农业信息时代化、普适化与协同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李震,洪添胜,Ning WANG.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576-580.

[3]孙超,张世庆,张西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温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9):194-195.

[4]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14(2):1148-1157.

[5]Sourabi K,Gao J,Ailawadni VetalProtocols for self-organization of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0,7(5):16-27.

[6]郭文川,程寒杰,李瑞明 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信息监测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7):181-185.

[7]李海建,王民,王德怀 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田信息采集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8,3(3):197-189.

[8]冯友兵,张荣标,沈敏.面向精确灌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56-59.

[9]闻珍霞,何龙,杨海清 等.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6(3):22 -24.

[10]庞超,何东健,力长悦 等.基于RFID与WSN的奶牛养殖溯源信息采集与传输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147-151.

[11]Rebecca N Handcock,Dave L Swain,Greg J,et al.Monitoring animal behaviour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GPS collars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J].Sensors,2009,9(5):3586 -3603.

[12]nadimi E S,Sogaard H T,Bak T. ZigBee-based wirelesssensor networks for classifying the behaviour of a herd ofanimals using classification trees[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8,100(2):167-176.

[13] Steve Warren, Angel Martinez, Timothy Sobering, et al.Electrocardiographic pill for cattle heart rate determination[C]//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IEEE EMBS Conference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s.n.],2008:4852-4855.

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swept the world.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important mean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can also chang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fter decades of efforts, a lot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was analyzed first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m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 Interne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掀起了信息化的热潮,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只有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障。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只有采用现代化的监测和调节手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短城乡差别的有效方法。农业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亦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2.1 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1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制约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基础设施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地解决,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7年1月22日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实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足?虻奶跫?满足人民上网的需求,这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1.2 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进展很快

在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进展显著。在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农业信息化模式、农业信息化技术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多突破。

1997年梅方权[1]指出,农业信息化应是对农业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是依托信息技术对农业资源、环境和经营进行管理、监测,从而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2006年刘世洪[2]指出,农业信息化是人类将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级技术应用到农业社会活动中。同时,我国也开创了益农社及农业网络促销等不同形式的农业信息化模式和农业信息化技术。

2.2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成绩喜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2.1 农业劳动者信息技术还相对薄弱,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的主体,无论是农业的生产,还是销售,农民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弱,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互联网能够熟悉掌握的人还是少数,而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农民就更少了。目前,尽管农业信息化已被广泛接受,但有些农业劳动者对于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所以如何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的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2 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还不够完善

农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农业产品的生产、存储、销售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受到生产周期较长,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易储存,损耗较大等诸多特点。尽管国内电商平台搭建的很好,但农产品很难直接应用在现有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而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的一个原因。

2.2.3 缺乏有效的多行业协作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农业生产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前的农民是靠天吃饭,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突然的自然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及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早了解这些影响农业生产的信息。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多行业协作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这也影响着农业信息化进程。

3 适应新形势,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3.1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经之路。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乡镇等基层行政单位,是真正落实农业信息化最直接的组织者,要督促乡镇级的领导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采用多种方式,对农业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2 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

加强与现有电商平台的合作,同时开发和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加快网络促销和益民社的探究和推广工作,解决好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上,不断开发、创新农益社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总结农益社的先进经验,结合已有电商平台的技术,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专业农业信息化平台,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市场机制。

3.3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论模型,为更好地实现农业信息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0世纪70代末期国际上出现集相关专家、学者的知识和经验所编写的应用软件“专家系统”[3];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农业高新信息技术模拟农作物生长、畜禽育种的“虚拟农业”技术[4];21世纪出现了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技术的“精确农业”[5],这些先进的理论都值得研究和学习。借鉴这些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3.4 农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并行,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规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24-02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类正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尚处于薄弱环节。目前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内容服务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统计,智能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定义,也没有准确的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但一般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1]。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包括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化、农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农业生产调度、管理过程的网络化以及农产品经营的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中国已经建立一些农业网站,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技术不配套,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网上信息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实用性较差。农村信息资源分散、重置,缺乏有效整合,农业信息系统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的运行机制,突出表现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规模效能。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东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明显。中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在同一个地方的涉农信息服务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造成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现象[2],并且各系统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组织方式,给信息需求者获取和利用造成了诸多不便,形成了信息孤岛,难以有效地发挥这些信息资源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闲置。

2.信息时效性差、精确度不高。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强,而目前农业网站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第一手信息和第一时刻发表的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信息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状况。

3.信息形式单一,沟通方式有限。农民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目前农业网站页面静态的多、动态的少,缺少网站导航,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差,站点不够生动,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另外,农业网站提供与农民交流的手段很有限,通常只有Email等需要一定计算机知识的方式,农民因自身条件限制,缺乏与农业网站之间的沟通。

4.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当前农业信息,主要靠政府推动,服务主体单一,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村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联成一体,从而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广大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必然会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和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强烈要求,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5.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既要懂信息技术,又要懂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要既懂生产管理又懂市场经验,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许多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因不懂农业知识而流失,因而具有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匮乏,难以进行大项目的攻关。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充分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1.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和信息安全设施、信息交换体系等。农业信息基础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级政府应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3]。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2.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农业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政策动态等涉农环节和相关产业全方位开发信息资源,并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建设要以政府牵头设立专门机构,收集涉农政府部门、涉农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信息员等所提供的信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归纳、量化,依据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整理加工。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信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数据库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种(植)养(殖)加(工)信息库、农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等,开发利用各种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精确选种、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信息化、现代化。

3.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遵循国际惯例,研究和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其次,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制定、完善惠农政策。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必须制定、完善一系列惠农政策,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使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倾斜,坚持并真正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新格局。最后,调整、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重风险,经常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及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当务之急。切实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培养一支系统操作能力较强,能规范地采集、处理、传输、应用信息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以农村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为重点,发展农业信息员队伍,要让县、乡专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有位、有为、有利,使他们把农业信息化服务当作大事业来干。

4.加强农业信息化法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中国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保障,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与规章建设的经验,制定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加强培训,培养农民信息意识和农业信息人才。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广大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之源。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业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典型示范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的获取无所谓态度和对网络信息的怀疑及不信任态度,用具体的事例使农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农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内在需求。要多渠道、多形式对农业信息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形成农业信息人才网络,为农业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吕晓燕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4):51-54.

[2] 王亚东,等.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02,(2):214-218.

[3] 汪冰.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

第9篇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韩国;农业;信息化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韩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就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政府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重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1986年,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到1994年又颁布《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等两部重要法规,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手工劳动为主的韩国农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在此情况下,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韩国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形成了“专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模式。其次,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农村的信息主干网(带宽)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的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负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

负责韩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机构是1992年成立的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AFFIS)。该中心是由农林水产省的10个下设机关团体共同出资组建的财团法人,组建后的运行维护费用由政府预算安排。目前,AFFIS已连接与运营有关的机关团体信息通信网26个。加入AFFIS的会员7万名。1962年,韩国建立的农村振兴厅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农村振兴厅主要负责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生活指导以及农民的培训,并建立起中央、道、市郡、邑面四级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指导体系。近年来,农村振兴厅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将上述一体化指导体系连接起来,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提供信息支撑。

(二)注重信息技术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构建以下几个信息管理系统:一是生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生物信息数据库、水稻基因组数据库、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遗传数据库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生物学科学研究。如,基因和蛋白质结构分析、遗传分类和基因搜索、基因结构和功能分析、DNA图像处理等。同时,建立作物基因资源管理系统,用来收集、存储和管理物种资源的信息,特别是收集和管理水稻、大麦的基因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信息网络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二是作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连接农村振兴厅的每个作物育种研究所、国家作物试验站等。利用这一网络,育种工作者交流育种信息,提高育种工作的效能。三是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连接农村振兴厅的相关家畜改良研究所、国家家畜研究所、动物基因改良中心、家畜改良办公室等。利用这一网络,研究人员共享动物改良信息,从而推进动物改良的研究。四是农业科技文献信息系统。该系统存储和订购国内外大量科技期刊和书籍,拥有农业科学图书馆、综合农业大学、汉城国际大学等单位的网络借阅服务。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图书采购、编目和入库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为农业研究工作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五是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农村振兴厅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将计算机与Internet网相连接,农场主在家中通过Internet就能实时控制温室。六是农场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农业气候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实时气象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农产品出口信息库和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库和服务系统,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支持。七是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将农场财务、农产品销售、农场经营管理计划、农场资金预算管理等内容纳入该系统中。它涵盖6.8万个家庭农场、50种农作物诊断数据库。以此积极推动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现在,许多农场主已直接通过互连网进行交易。

(三)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来推广农业技术。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推广农业技术。该系统是视频会议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它用专用网与公用In.ternet网相连,可通过电讯实现点对点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换和单向的多媒体信息广播。该系统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对农民进行培训,主要讲授农业技术。二是进行农业技术咨询。农户将各种技术需求提交系统,系统管理员整理和归纳农户的技术需求,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源来解答或请农业专家回答,最后将结果显示在网页上。三是利用农村振兴厅的网站和地方农业技术中心网站向农场主提供信息。主要作物长势信息、病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和农村生活信息。与此同时,政府还重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不仅进行计算机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开设计算机农场管理等课程。政府还通过投资、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到2010年,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将为100%,即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

二、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如,农村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农业信息库和数据库相继建立,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软硬件技术正逐步发展,农业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还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信息资源匮乏、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以此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组织的作用,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是制定比较优惠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将农业信息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根据农业自身的特点,选定部分目标,重点扶持。二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化所需的启动性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中,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基金。同时,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投入。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以促进农业信 息化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初具规模;市级以上农业部门也有选择地组建了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并以县乡为节点支持县乡入网建设。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还存在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缓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产品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四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管理组织,主要负责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生活指导以及农民的培训等工作,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指导体系。

(二)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融合。应构建生物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包括研建生物信息数据库、水稻基因组数据库、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遗传数据库等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收集、存储物种资源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二是注重动植物生产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作物远程实时环境监控报警系统、优质农产品产量预测系统;建立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收集和作物生长与病虫害信息;研建园艺产品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自动管理系统。另外,还应建立作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即通过网络将每个作物育种研究所、国家作物试验站和农业试验站等机构连接起来,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从而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在畜牧业方面,应建立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即通过网络将家畜改良研究所、国家家畜研究所、动物基因改良中心等有关家畜改良的机构连接起来,为动物改良人员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促进动物改良的研究。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包括谷类、蔬菜、果树、花卉、牲畜、蜜蜂、兽医、农业机械等。其中,农业土壤信息库包括原始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旱地土样状况等。另外,还应建立有害生物管理信息系统、昆虫资源数据库、病虫害样本数据库等。四是大力推广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如,畜舍自动化调控、农产品冷藏等;建立农业气象信息数据库,开发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开展电子商务。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3] 陈元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251-253.

第12篇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00)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市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先有”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市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