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16:5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专业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十年来,我国新闻教育持续升温,大小院校纷纷成立新闻传播方面的院(系)、专业,“全国设有新闻类院系的高校由1999年前的66所100多个专业点,增加到2006年的460多所661个专业点,在校生达到13万多人,几乎接近目前全国新闻界持有记者证的人数”。①大多数新成立的新闻专业(特别是小院校)都是依托于原有的中文专业而建,很多新闻专业教师是由中文专业教师“改行”而成,在课程设置上则具有浓厚的中文专业特色,文学课、汉语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一些新闻院系的新闻学教师和新闻教育管理者正在用文学的理念、文学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学教育,新闻学教育变成了‘文学教育’。例如,在一所师范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的一份教学方案中,该专业毕业所需学分为163学分。其专业系列课共分为四大系列,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系列的应选学分为43学分,占专业系列课的68%,占整个毕业所需学分的26%,其比例不可谓不大。”②新闻专业“文学化”的误区导致一些院校(特别是小院校)新闻专业特色不突出,而成为中文系的附庸。可见,要使文学课在新闻专业教学中据有一个合理的位置,避免新闻专业“文学化”,必须明确其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定位,那就是,文学课在新闻专业教学中应属于文化基础课,是对专业课程的必要的补充与辅助,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学课的课时总量一定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将中文专业文学课的教学模式套用在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上。在中文专业中开设的文学课的课时量,在新闻专业教学中要大大压缩,同时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形成适合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体系。
二、新闻专业文学课的命名与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修订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基本没有专门针对新闻专业文学课而制订的正式的教学大纲。大多数院校新闻专业所开设的文学课程均沿用中文专业文学史教学大纲,其课程命名也是套用中文专业文学史课程的名称,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这些课程教学大纲的对象一般都是中文专业学生,由于中文专业与新闻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对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大纲的套用是否适合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是存在很大疑问的。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中讨论了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在对全日制中文专业的大专生、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学中,可以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习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熟读作品,理解作家,能够如数家珍地举出上百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史知识,应该说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光读作品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这百年来整个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掌握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虽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尽桂传,则可以作为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③这对于高校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很有启发。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其学习文学课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在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其写作、言语表达、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的把握与理解是很次要的。按照这种理解,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应当是作品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将以往这些冠之以“文学史”的原中文专业的课程重新命名,代之以“作品选讲”,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外国文学作品选讲》。
课程名称的变化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教学重心的转移,它也带来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的系统性变动。首先是教学课时量的缩减。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按照中文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文学史的教学,它需要开设三个学期,200个学时左右,在我们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进行作品教学,只安排了一个学期,72个学时。其他如中国古代文学,由中文专业的四个学期的课时量缩减为一个学期72学时,外国文学的课时量计划为54个学时。课时量的大幅度缩减既突出了新闻专业课的教学地位,突出了专业特色,同时又保证了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目的的实现。
其次是教学大纲的制订。新闻专业文学课应该制订适用于本课程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而不应与中文专业文学课相混淆。由于将新闻专业的这些文学课程命名为“作品选讲”,因而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中,对于作品的遴选与确定是关键所在。表面上看,“作品选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对选讲哪些作品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以自己的兴趣、喜好、价值观念等选择作品。但是,教学大纲的制订是要求具有稳定性的,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及评价体系。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必须要求将学界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纳入大纲,而不能仅仅以个人好恶为标准,而且这样也便于教师选择教材。以我们制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教学大纲为例,依据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现代部分我们选择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灯下漫笔》(鲁迅),《凤凰涅槃》(郭沫若),《骆驼祥子》(老舍),《家》(巴金),《边城》(沈从文),《围城》(钱钟书),《金锁记》(张爱玲),《雷雨》(),《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八首》(穆旦);在当代部分选择了《百合花》(茹志鹃)、《受戒》(汪曾祺)、《永远的尹雪艳》(白先勇)、《陈奂生上城》(高晓声)、《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茶馆》(老舍)、《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怀念萧珊》(巴金)、《我与地坛》(史铁生),以作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些所选择的作品在不同版本的作品选教材中也基本都被选录,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三、新闻专业文学课作品教学的特点
由于将新闻专业文学课定位为作品教学,因而必须把握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首先在于
其开放性。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过程充满了能动性,对于同一部(篇)作品,不同的人生经验、不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的价值标准等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注意点、作品阐释、审美体验等方面会有很大不同,所以才会有“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作品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不能坐井观天、画地为牢,而应挖掘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解的逐渐深入,这种开放性的观念已经这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体现,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僵化的语文教学体制。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建议:“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大学阶段,由于学生经验的增长、视野的扩大、学识的进步、心智及情感的臻于成熟,其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更应具有开放的眼光、丰富的视角、多层次的解读。
其次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美育性。审美是作为艺术的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美包含理性与感性两个层面。理性的美是由作品深刻的思想所焕发的知性魅力,感性的美来自于对作品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飞扬的文采、精巧的结构、曼妙的韵律等多方面的愉悦体验。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育作为教学的重心,对作品的美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把握,引导学生从理性、感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的美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逐渐提高,更能够以美育为出发点,丰富其心智,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提高其品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其三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情感渗透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作家用文字符号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其间贯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⑤文学作品的创作根植于作家的情感,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首先是情感上的濡染而非先入为主式的判断。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以情感为先导,营造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教师在授课时应有情感的高度投入而不能隔靴搔痒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自我情感应和作家、作品情感,诵“大江东去”我即苏轼,时空无隔,物我两忘,就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融入作品,在情感的体验中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而进入审美的境界。
其四是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促进。由于新闻专业对学生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在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中更有着特殊意义。虽然说文学课不是写作课,不进行专门的各文体的写作训练,也不是播音、演讲、节目主持等课程,不进行专业的言语技巧训练,但是文学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欣赏、理解、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促进其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在上世纪30年代就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叶圣陶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⑥要建立良好的语感一在于(紧转第180页)
(紧接第190页)通过语言的量的积累,达到语言的丰富性,二在于通过质的提升,获得精湛的语言技巧。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新闻专业文学课为学生打开了通向这一语言宝藏的通道,通过文学课的学习促进学生在采访写作、播音主持等方面语言能力素质的提高,也正是文学课作为新闻专业文化基础课的意义所在。
四、对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们认为,根据上述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特点,探索与新闻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文学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机制。教师应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应摒弃门户之见,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思考与讨论,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平时作业方面,可以布置专题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进行研究式学习;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教师也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形式,如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份额,以论文取代闭卷考试等。
【关键词】新闻专业 案例教学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71-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和分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上真实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通过师生的互动,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观察能力、运用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当前,在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已开始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它和新闻专业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相契合,成为了可行且必须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纵观现今部分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在选取案例时,一是缺乏针对性和独创性,二是将案例与举例二者相混淆,这就致使案例教学没有发挥其效用。为此,本文着重探讨新闻专业教学中案例运用的策略。
一 教师所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典型性、争议性和时新性
教师在选取和布置案例时,不是随意选取,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事件背景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征、实际层次和接受能力,选择适于学生接受且适于课堂教学的案例。(2)要选取有代表性、有价值的典型新闻事件,要能涵盖所要教授的新闻理论和知识点,并使学生将学到的新闻知识和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3)要选取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能让学生产生两难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产生冲突和争议的过程中,最终透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发现其本质。(4)应选择能够反映新闻前沿,与教学内容相关且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过早或过晚的新闻事件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要求所选取的案例,能让学生根据老师所创设的真实案例情境中去感受和思考问题,或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思考事件,或是以记者的身份对新闻案例的现场报道、自己在新闻事件中的立场如何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最终通过相互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二 课堂教学上教师的引导要恰到好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满堂灌”,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将案例运用于新闻专业教学课堂,就要求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这里所说的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并不是指教师创设案例后,就放任自流,任学生自己经历课堂的全过程,这就会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在新闻专业中运用案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当然,教师何时引导、何处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保证其讨论问题得以顺利完成,显得尤为重要。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将敏感的新闻事件联系实际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敏感新闻的来源、焦点、当事人的矛盾及受众的两难选择等问题;当学生经过思考并初步得出结论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支撑材料的选取、同类新闻事件的归纳方式等;当学生经过讨论和研究后试图解决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要多尝试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处理新闻事件,同时要尽可能地预见处理后所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的适时引导,才能在学生思维顿塞时为其启迪,从而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最终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研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师要重视案例库的编制和更新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类型、内容和特点,案例是否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情况相契合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课后,教师应编制一本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案例库,它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看国际和国内的报纸杂志,然后根据教学需要编制案例;将平时搜集到的案例,去粗存精,将内容翔实、依据充分的资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成案例,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册,用以辅助教学。同时,教学案例的更新很重要,生动鲜活、及时性强的案例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就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案例库,保证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一线、最前沿的新闻信息。
四 教师总结分析案例时要深入透彻,且应对学生给予积极评价
教师“抛”出案例,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和交流后得出处理新闻事件的结论,最后的环节就是教师要总结分析案例的是与非等。在关键的环节,要求教师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思维清晰,切忌模棱两可,含含糊糊。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学生难以分析和处理的新闻事件,教师则要条理清楚地帮学生梳理出思路,要抓住案例当中所反映的问题本质,深入透彻地与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解。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对新闻事件的判断难免出现偏差,但无论如何,对学生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其长处,对其多鼓励、少批评,以帮助学生逐步培养新闻敏感力,使其自主学习新闻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水平得以提升。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闻专业教学上运用案例,可以将新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并处理新闻事件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当前新闻专业运用案例教学仍属于一个新生现象,它仍待我们更多的新闻专业教学者和相关的教育专家们去关注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案例教学法可为更多的新闻专业教师们所运用,使之成为广大传媒学子们吸取新知、训练思维和拓展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您好!写作这封申请书,是因为我们新闻专业的同学,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次新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创办一张面向全校发行的报纸。
在这封申请书中,我们会向您阐述我们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思路、原因及其条件,更详细的策划会在后续的附录中具体体现。
一、我们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思路如下:
㈠这是一张以深度新闻报道为主体的报纸,兼有时评、书评、影评以及其它文艺类内容。它的目标受众是全校学生。我们拟设的“校园”版会开辟“文院动态”专栏,这会对我院的活动起到事实上的“外宣”作用。
㈡这是一张主要由我们自己筹备经费的报纸。当然我们也需要学院给予适量的“启动资金”。而后续更多期的出刊成本主要由我们通过拉外联等方式自筹。我们最需要的,是学院的人才支持、技术支持以及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我们邀请了高卫华老师、徐晓波老师、张贤平老师担任我们这次教学实践活动的顾问。
㈢我们会按照社会媒体对媒体工作人员的要求来组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这也是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暑期实习让我们发现,在现有的校园媒体的锻炼离社会媒体的要求还差很远。因而我们想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增进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体会对传统媒介的经营。
二、我们开展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因如下:
㈠新闻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样的专业属性决定了我们时刻要牢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民族院校的学生而言,很多同学在家乡的实践机会得之不易,我们更希望有“不出校门的实习机会”。生活无处不新闻。在这一千多亩的校园里,我们完全可以打造一片自我修炼的天空。
㈡从我们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看,创办一张报纸,对参与活动的同学而言,是难得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从新闻采写、版面编辑到自筹经费、自主管理,这些无一不需要我们用心经营。而试想当我们走出校门后,这样的综合实践平台真是少之又少。
㈢在写作申请和策划之前,我们走访了一些在汉的其它高校,了解了那里新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经验。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创办了《新视点》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闻专业的学生创办了《激扬》报,他们的新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确实让学生们收益颇丰。对此,我们倍感压力,在压力中也萌生了开展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动力。
三、我们开展此项教学实践活动的现有条件如下:
㈠我们民族院校的同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态度认真,尊重老师,信任老师。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肯下功夫,特别能吃苦耐劳,迫切希望通过科学的学习与训练尽快提升自己。
㈡我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身具有很好的土壤。专业师资力量充足,硬件设施配置齐全,学生实践积极主动。一群新闻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全校最好看的报纸。
开展这样的新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根本上不为别的,因为我们是学新闻的,我们不想从业后开始心虚。我们知道,当我们走上职场的那一霎那,跟我们竞争的,完全可以是武大、地大的那群学子。
望领导批准!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敏军.探析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2]王雅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二律背反”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3]王哲浩.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
关键词:综合实践周 实践教学 MIE工程
一、综台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最近几年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媒介市场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上手快、灵活性强、有专业技能、能迅速适应媒介环境并且有一定媒介与社会经验”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将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作为传统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正常的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通常为一至两周)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一般高校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在此期间暂停课堂教学内容,待学生完成实践成果之后再恢复课堂教学。
目前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检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让学校成为训练专业技能和各项能力的虚拟战场和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由美国的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人物。是现实社会的微缩。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简化的认知框架。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周活动,通过在学校这一拟态环境接受简单的、初步的专业实践训练。感受到实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其训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当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复杂而变化迅速的现实环境时,能立刻适应新环境,轻松从容地应对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难题。因此,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旨在将实践的思维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实践为王”的理念。
二、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教学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包括综合实践的综合管理、指导教师、实施过程以及实践基地(实践单位)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构成综合实践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也是关系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旨在考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施现状,探索适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具体的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本研究对浙江某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相关问卷209份,收回196份,回收率为93.8%,有效问卷192份,同时本研究辅以访谈形式,通过对参与综合实践周的20余名学生进行开放式交谈的方式来获得深度信息。
综合调查结果。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在综合管理、指导教师、实施过程以及实践基地(实践单位)等四个环节中都存在不足之处。
管理:综合实践周设置缺乏体系,没有形成适合长期发展的良好模式。管理学中提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综合实践周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教学方式,因此综合实践周的教学环节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能适应长期发展的模式,有些实施环节和评价标准没有形成规范:
(1)从实践时间安排看。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数据显示,学生希望综合实践周能提供更长久的实践机会。现在综合实践周通常只有一至两周,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应一个月为宜:综合实践周通常从二年级开始进行,但有34.4%的学生认为在一年级就应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能增加他们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并能帮助自己迅速地脱离高中教育观念,形成初步的媒介素养。
(2)从实践方式看,每次实践方式各不相同,缺乏延续性。经过考察发现,“到新闻单位实习”、“制作新闻作品”和“访谈实践”是主要的实践方式,而“没有安排,由自己决定”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那么学生期望的是怎样的综合实践周方式呢?结果表明。“到新闻单位实习”、“制作新闻作品”和“访谈实践”、“社会调查和统计”比例较高,学生要求综合实践周能给予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而非短期任务式教学。
(3)从实践流程看,每次综合实践周的实施过程不统一。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本次综合实践周与上次综合实践步骤“完全不一样”的达46.7%,选择“比较一致”的才6.5%,访谈学生表示,综合实践周的流程安排不固定。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成果。因此每次在参与综合实践的时候都有点迷茫。这影响了最后的实践效果。
(4)从实践地点来看,基本在学校周边地区进行,地域范围偏窄。数据表明,91.2%的学生在学校及周边地区进行综合实践周活动。4.2%的学生在省内其他地区。4.7%的学生在省外进行实践。有27.6%的学生则认为综合实践周的范围应该更广一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和自由选择机会。
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在综合实践中角色和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高等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而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专业教师在综合实践周的教学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应从总体角度对实践开展的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还应从细处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一些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确,没有充分认识综合实践周教学的重要性,指导意识和积极性淡薄,指导作用不强。根据笔者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指导老师只在“动员和工作布置”、“实践成果评析”两个阶段发挥作用,而在“实践进行过程”阶段作用不大。而数据显示,有85.4%的学生希望在综合实践周中获得指导老师的帮助,因此,指导老师必须明确角色定位,树立职业责任感,要在综合实践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施过程:考核机制不严谨,学生积极性不高。根据访谈我们了解到,综合实践周的实施过程控制不严,只要学生完成实践作品,写好总结,指导老师根据实践作品和总结进行考核就算完成任务,而对这个学生实施的态度、努力程度等无法进行细致考核。如果是团队合作的实践,还会出现有学生根本没参与,也能获得实践成绩的情况。这样的实施过程导致学生可能处于放羊状态。宽松的考核机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作用微弱,需要发挥MIE工程的作用。在学生综合实践周活动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实践基地(实践单位)缺乏教育责任心,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为最主要的考虑方面,因此接收学生的意愿不高,即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实习,也经常安排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学生无法真正深入到业务工作的前线,浪费了时间。收获却不多,不仅影响其综合实践的最终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和对媒体的认可度。因此,实践基地必须发挥传媒的学校教育功能。媒体有教育功能,将传媒深入学校内部,让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这种发挥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教育功能的活动被称为MIE工程,即Mass Media in Education,即传媒教育工程,它能使学生在学校里也能真正感受到良好的媒介环境,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实践型的传媒人才。
此外,对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尚未进行效果研究方面的分析。目前综合实践周的教学虽然已经成为本科教学每个学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缺乏对综合实践周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也没有从宏观角度对如何提高实践周的教学效果作出探索和分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水平,必须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能力的高低甚至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88%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必要的,主要表现在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帮助以及对将来就业的帮助等三个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对自己的专业理论学习有帮助,88%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需要探索更适合人才发展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学生综合实践周学习的价值和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从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实践基地和效果分析等四个要素着手。
制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计划:确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计划,不仅要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相一致,也要与理论教学计划相辅相成。制定综合实践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奖惩标准等相关细则。
(2)组织:在综合实践周未开始之前就必须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保证学生对综合实践内容有全面和综合的认识。
(3)领导:组成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进行详细的人员分工,保证都能各司其职,制定对指导教师工作的相关激励机制,及时做好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工作。
(4)控制:做好实践周实施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关注学生每个时期的实践进展情况,每个学生的分工情况以及具体的实施细节,以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
重视综合实践周的具体实施过程。
(1)完善综合实践周的选题制度。在确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选题时,既要结合广播电视新闻的专业学科特点。又要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既要确定一些常规性的选题,又要对时新性的选题有所涉及;既要关注那些具有一定深度性和思考性的选题,又要注重选题广度和多元发展。
(2)处理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指导教师就在自己身边,在最需要帮助时能及时给予支持,明确指导教师作为管理者、观察者、协调者、参与者以及评价者的角色定位,同时对指导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和职业伦理教育给予定期培训,加强其作为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感。
(3)做好实践总结。敦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实践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践总结和感想,既要采用总结报告的大会形式,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听取其心得报告,又要采用小范围的座谈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真正受益,并能促进其对理论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深刻思考。
(4)加大考核力度。对考核标准采用细分标准,不仅包括实践总结和实践作品,还包括出勤率、实践态度、总结发言及笔试等方面。这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实践水平,也能以考促学,增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发挥实践基地的实际作用。选择责任心强、学校教育功能强、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的单位作为实践基地,并与之建立长期互惠合作的关系,可以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实践基地稳定下来。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置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置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岩.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关键词】影视拍摄与制作 项目化教学 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
“影视拍摄与制作”是高职院校影视传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影视拍摄制作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拍摄、剪辑影视短片。
一、“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由于缺乏对高职教育自身特点与规律的深入研究,“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理论不够深入,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就业后胜任工作难的后果。
高职学生普遍都存在偏好技能学习的情绪。“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应用性强。而项目化教学恰恰符合“影视拍摄与制作”的课程特性和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具有以下意义:
1、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项目化教学解决了“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做项目的过程是学生一步步成长、成才的过程,学生在读即已入行,毕业了就能上岗,使学生能够成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被用人单位接受和欢迎的高等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
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下课后学习也就基本上随之结束。其实,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有的学生可能连摄像机的功能都不熟悉,所以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实行项目化教学后,学生就必须自己想办法安排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项目,避免散漫情绪。
3、保证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经常会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割裂了开来,策划、拍摄、布光、采访、后期剪辑往往是分裂式的学习,学生学完以后还是很难创作出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引进项目化教学后,学生就可以系统完整地参加到影视创作中来,不再是孤立分散地去学习相关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策划、导演、摄像、采访、布光、后期剪辑等各环节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三个转变”
“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理念上有“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播者到项目管理者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项目管理者,担当“制片人”的角色,对项目制作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包括写剧本、选演员、看场地、搬运器材等。所有的技术问题,基本上都是通过边做边问的方式解决。学生遇到问题就向老师求教。当然,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进行业务指导,也要参与到项目的整个过程去,还要负责和学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协调。
2、学生受众地位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明显不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能够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他们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探讨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教学方式的转变,从先理论后实践到先实践再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再开始实践。而项目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先实践再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项目实践促进理论学习。学生在运作项目时,可以及时发现欠缺的理论知识,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例如,许多学生可能连摄像机的功能按钮都还不熟悉,就开始“被迫”扛起摄像机进行拍摄了。学生在拍摄过程中,去了解白平衡、色温、色彩、光线、构图、轴线规律等相关知识。
三、“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容设计
“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设置、项目评价、影视制作设备的管理等都会影响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1、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项目为依托,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注重实践课,实践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70%-80%,通过实践带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职业态度的养成。教学按工作项目布排,项目的设计以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的核心技能为载体。课程的设计循着以下思路进行:
影视拍摄流程相关知识的介绍成立项目创作小组确定影视创作选题拍摄后期剪辑完成项目在创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项目评价
在上述各环节中,创作影视项目是关键,以4-5个同学为一个创作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每组在期末至少创作出一部影视作品。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组建项目小组。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项目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一般4-5个人为一组,学生按照编剧、导演、摄像、灯光、剪辑等岗位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
(2)确定项目任务(选题)。由学生提出3个以上的选题,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对选题的可行性、完善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拍摄选题,填写选题单。
(3)制定影视制作计划。由学生制定影视拍摄与剪辑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填写工作计划表。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包括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
(5)放映及评价其作品。在期末最后一周,每个项目小组把完成好的影视作品在班级公开放映。同时,主创人员介绍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最后老师进行点评,类似评片会的形式。
(6)学生作品公开展映。挑选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全校范围内公映,公映活动由学生自己策划,公映活动按照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学生可以拉赞助,也可以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
2、项目设置
项目分为整体项目与单体项目两部分。整体项目是以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为项目,通过实施项目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整体项目是以完全开放的形式进行,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题、风格不限、形式不限、可以是广告片、故事片、纪录片、MV、实验片等,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创作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表达个人想法、进行艺术创作的欲望。整体项目对学生的锻炼是全方位的,包括前期策划、分镜头脚本写作、拍摄、后期剪辑等影视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体项目中教师主要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采用期末评价的方式。整体项目基本上依赖学生课余时间创作完成,主要有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定选题、市场真实项目三种来源。
单体项目主要针对影视制作中的某一环节、某一技能、某一知识点而设置的项目,主要锻炼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的掌握。单体项目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必须在课堂上创作完成。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比较小,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指定项目。在单体项目中,教师要进行示范,巡视指导学生实践,现场评价学生所做的项目。
3、学生管理影视设备
保障学生对设备的充分使用是项目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服务,而实训室老师不可能天天守在学校,所以实训设备的管理必须大胆放开,让学生自己管理设备,这是惟一的解决方式。为了保障学生的设备使用,应大胆实行学生自行管理的方式,影视后期剪辑机房实行只要有人做项目就随时开放的原则;而前期的拍摄设备,也应延长使用时间,并且使用范围也不应局限于校园内。
4、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实行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总体上突出工作任务与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课程考核以考察的方式进行,总分100分,影视作品(包括策划书、分镜头脚本和视频作品)占70%,课上单体项目的评价成绩占30%。影视作品主要分两个层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二是对小组成员的个体评价。对小组成员的个体评价主要依据小组成员对本小组的贡献,以小组负责人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影视作品个人成绩=小组整体成绩的70%+小组成员个体成绩的30%。这样,学生的个人总成绩=(影视作品整体成绩的70%+小组成员个体成绩的30%)70%+课上单体项目的评价成绩30%。总评成绩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应的分数分别为90-100、80-89、70-79、60-69分,60分以下判为不及格。
四、“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难点
项目化教学重在实施,课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1、班级容量过大与项目化教学的矛盾
“影视拍摄与制作”课程比较适合小班上课,一般不宜超过20人。班级容量过大就会导致项目小组人数过多,从而导致有的小组成员无事可做。另外,人数过多以后教师很难对项目过程进行控制,加大了管理难度。目前班级容量基本上都在40人左右,不能适应项目化教学的需求。随着对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小班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项目中学生的岗位分配
由于学生的能力与喜好各异,在项目小组中往往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优势来划分工作岗位,每个人工作的数量和重点都有不同。在一个项目当中,工作岗位又不能时常轮换,因此岗位分配上很多同学没有得到全面的锻炼。所以,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好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的关系,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积累。
3、成绩考核中的两难
其一对影视作品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主观感受,其准确性存在较大争议。其二,在整体项目中对小组成员个体评价难。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参与的程度不同,付出不同。但是这个工作过程,教师又不能完全了解,只有小组负责人熟悉情况。但是小组负责人碍于同学情面,往往不能客观评价小组成员,通常会给出同样的成绩。这样评价出的成绩很可能没有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①林韬,《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教学方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1):99-106
②杨莉,《电视编导教学改革―做中学》[J].《大学教育科学》,2005(06):53-54
③孟志军,《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市场化运作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89-91
④李绿山,《基于项目的“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改革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6(04):62-66
1.实验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
1.1确立实验教学的桥梁地位和作用
确立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地位和作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
认真规划设计实验教学课程,编写实验教材,精心组织实验教学,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有的是专为某一专业开设,如“报刊电子编辑”之于新闻学,“电视摄像”之于广播电视新闻学,“平面广告设计”之于广告学;有的是相关专业共同开设,如“电视广告”之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与广告学,“传播学研究方法”之于所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等。当然,凡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传媒类专业都可以选修。到目前为止,已编写各种实验教材、实验讲义近30种。
追踪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创设与媒体技术同步的系列实验教学技术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技术设备与技术支持。
1.2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强调自主学习与实践促进的有机结合。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主动学习与开展研究,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类课程,以媒介调查的结果和业界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又如“媒介经营管理”课程,组织学生进行零售报摊调查,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分组调查,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统计,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问卷统计的基本方法,而且对报业市场的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践促进则是:一方面通过讲座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让经验丰富的传媒工作者到中心来举办讲座,传经送宝,或组织学生到传媒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以传媒工作者为师,感受媒体一线的动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媒实践,积极向媒体投稿,参与媒体的节目制作,参与各项传媒技能竞赛,如华人大学生广告金犊奖、校园DV大赛等,或参与学校有关重要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1.3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能够促进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媒体实习基地的有机对接,使校内的媒体实验教学与校外的媒体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践行“开放式办学”的教学理念,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0寸,积极与广东省各主要媒体、广告公司等传媒机构合作,共建媒体实习基地作为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有机延伸。已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主要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珠海报业集团、广东电视台、广东省广告(集团)公司、21CN网站等18家单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媒体实习基地一内一外,形成互补的平台,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设“专业训练营”等项目作为学校实验教学与媒体实践锻炼的桥梁。中心重视与传媒业界合作,为学生举办各种专业训练营,包括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广东电视台合作的“暨大电视采编特训营”,与广东省广告(集团)公司合作的“暨大。省广'广告兵法’训练营”等。专业训练营采用“系统化的业界讲座+针对性的业界实习”方式,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业界的经验和最新的运作模式,从而使学校实验教学与传媒实践接轨。此外,中心与香教学获得了业界的有力支持。
1.4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深化实验教学的内涵,拓展实验教学的辐射力,把实验教学与校园文化、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创新能力。
1.4.1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支持学生结合专业特点,策划组织与专业实践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一年一次的“新闻传播节”,两年一次的“广告节”,还有DV大赛、摄影大赛、校园公益广告大赛、报刊电子编辑排版大赛等。这些活动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九并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4.2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中心积极组织学生以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参与“挑战杯”、本科生创新工程项目或其他研究项目。目前我院学生申报的“挑战杯”项目中有7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奖励。
中心与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电视收视率的数据分析及广告投放的市场分析研究。学生还可进一步在有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科研论文,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对优秀研究论文进行奖励,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1.4.3与自主创业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借助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立自主创业项目。如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就让学生自己联系客户,组成品牌服务小组,为客户提供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制作、媒体投放等服务,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如下几点。
2.1 实验教学方法
2.1.1案例式教学
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传媒作品作为观摩的案例,在制作节目前提供给学生观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利用投影及时地向学生演示编辑过程,分析案例的设计思想。例如在“电视节目制作实验”的“制作短片”实验项目教学中选取了“欧洲杯足球赛直播”宣传短片作为案例,利用在电视播出节目中录制的相关素材,用现有非线性编辑系统讲述如何实现案例中的“叠画”、“画中画”、3D运动画面、色彩校正、不规则运动字幕等特技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来进行操作,模仿练习,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港亚洲电视台成功合办“电视主持人,,培训班使实验时强化,而目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匕演示示范,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制作过程演示和高屋建瓴的技巧点拨,将学生引入专业制作的领域进一步掌握技术的运用。
2.1.2项目式教学
指导学生参与一个真实的传媒实务项目操作,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报刊电子编辑实验”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项目,开展项目教学。譬如“要闻版编排设计”实验项目,布置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相关素材设计、制作一份要闻简易报刊。又如在“新闻节目直播模拟”实验项目教学中,学生就对当时新闻与传播学院与BBC中文网合作举办的“媒体角色与社会发展”论坛进行现场直播。此外,中心还联系了传媒业界,给学生提供节目的播出平台。近两年联系了凤凰卫视、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让学生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实验教学直接围绕相关实际项目来展开。
2.1.3 研究式教学
指导学生对传媒实践与传媒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学生可利用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科技创新,参与诸如“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新闻与传播学院与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利用尼尔森的电视收视率调查数据对电视收视规律与广告投放规律进行专门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2.1.4 互动式教学
已形成多层次的互动: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资源和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通过媒体创作活动建立互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团队实验项目的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三是实验中心与媒体机构互动,通过与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积极互动,引领学生走进传媒业界,实验教学与社会接轨。
2.2 实验教学手段
2.2.1 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演示各种案例,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运用实习拍摄节目、教学软件、教学影片等多种材料的观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摩中学习传媒实务的经验教训。
2.2.2 网络化教学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例如:为电视实验课程的教学建立了“电视新闻节目系统专题学习网站”,此网站于2007年10月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三等奖;为报刊电子编辑实验课程的教学建立了“报刊编辑学习资源库网站”等。
2.2.3 专业训练营
与传媒业界合作,有计划有系统地举办各种专业训练营,聘请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系统讲授传媒实务操作中的技能、技巧,再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传媒的某项或若干工作,迅速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如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广东卫视合作的“暨大电视采编特训营”,与广东省广告(集团)公司合作的“暨大.省广'广告兵法’训练营”等,都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电视节目策划”是高校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电视节目策划能力的培养水平,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1.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健全
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导致该课程目前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处境,在某些高校“电视节目策划”甚至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有的高校新闻学专业虽然开设了“电视节目策划”,但在课程设置上没能很好地与其他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电视节目策划活动是对电视节目进行创作的前提,要做好电视节目的策划就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电视节目制作的技能,更需要熟悉电视节目创作的视听语言。所以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意到这门课程与其他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如果没有开设“视听语言”“电视新闻学”“电视艺术学”等专业课,或者如果没有开设“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编辑”等专业课,就不适合开设“电视节目策划”课程。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在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活动中,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一直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有的高校新闻学专业虽然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大多也仅仅局限于撰写一份电视节目的策划案。
电视节目策划分为宏观和微观几个层面。宏观方面,电视策划包含节目类型、节目受众、节目风格等多方面要素的判断和定位;微观方面,电视策划包含了电视节目拍摄文案、拍摄脚本、编导阐述等具体环节。最后电视策划文案还需要样片的拍摄制作以及目标受众的反馈来检验。由此可见,仅仅把“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定位在电视策划文案的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前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发展变化
1.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趋势
如今,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层出不穷,一方面对于电视传播媒介有一定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也给电视节目传播提供了多样性的传播平台,大大提升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介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的态势更加明显,由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来制作节目产品,然后再把产品卖给电视台或者互联网公司进行播出。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有的节目制作公司甚至不再把电视台作为首选的播出平台,而是把新媒体、互联网作为自己节目的播出渠道,出现了网剧及其他类型的网络独播节目。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大大拓展了节目策划的外延。这也要求“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必须对新媒体及媒介融合环境下出现的节目制作新样态予以关注,要把网剧和其他类型的网络电视节目纳入到“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
2.节目类型多元化
传统“电视节目策划”教学,往往还是按照新闻类和艺术类电视节目这两种基本类型来进行划分,并以此设置教学内容。但近年来电视节目类型不断丰富,各种题材、样式的真人秀节目不断出现,这种兼容新闻类和艺术类两种基本类型特点的新的节目类型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电视观众的眼球。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节目市场中所占份额也不断扩大。
在当前节目类型不断丰富的背景下,“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内容设置相对滞后,对不断涌现的真人秀节目的策划内容设置不够,极大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多措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1.丰富“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课程的内容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策划”实践教学课程中,往往把实践教学内容局限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类型电视节目的策划文案方面,远远无法涵盖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1)增加电视节目策划前期论证的相关内容。在电视节目策划文案撰写工作开展之前,往往会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研判。在一个新节目被开发之前,策划方会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用来参考和分析。因此,查找和分析这些对电视节目策划、创作有帮助的相关资料,也是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功。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实践教学中要增加资料查找和资料分析的相关内容。通过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必要的资料信息。比如,国内外同种类型、同种题材相关电视节目的音视频资料,并且对这些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分析。
(2)增加电视节目策划后期样片制作等相关内容。在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教学中要增加样片制作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根据电视节目策划文案中设定的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等技术指标或节目规范来制作节目样片,以便能够把电视节目策划文案中的要求和指标,用具体的电视节目样片体现出来。
2.拓展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平台
(1)结合其他电视制作类的相关课程,打造电视策划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电视策划活动往往是建立在对电视节目采、编、播各个技术流程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如果策划人不熟悉电视节目的基本制作流程,那势必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策划的质量。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课程应紧密结合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编导等实践内容,构建一个覆盖策划、采摄、编导、制作全方位的实践平台体系,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视节目策划在整个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宣传平台,如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节目播出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训机会。校园电视台等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便捷地参与到节目策划、制作中来。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相关宣传平台,熟悉校园新闻和校园文艺等节目的策划和制作。另一方面,增强与电视台、新闻网站、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等媒体机构的联系,增加学生在校外主流媒体进行课程实践的机会。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电视台等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得到进行更多类型电视节目策划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训练也更具有实战性。在校外实践平台进行电视节目策划实践训练,还能够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和把握电视节目制作市场中电视节目策划比较新鲜的节目策划理念,对学生毕业后在媒体或节目制作公司参加电视节目策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适应电视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充实“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1)增加新媒体发展环境中电视节目策划新变化的相关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冲击很大,新媒体也分流了一大批电视媒体的受众。面对新媒体强劲的冲击,电视媒体受众的结构层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电视节目在内容策划、制作方式方法、节目风格样式等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变化。电视节目策划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变化,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及时总结,不断补充到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中去。
(2)增加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节目策划新特点的相关内容。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主流形态,这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媒体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如今电视台也纷纷开设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依托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这些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来增加电视节目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势必会造成信息编码方式的变化。为了能够让电视节目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传播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电视节目也必然会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来制作更适合媒介传播特点的节目。比如,有的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电视节目既在电视台播出,又在网络视频网站播出,这就要求所制作的节目既要符合网络等新媒体受众的口味,又要符合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节目策划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也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并充实到电视策划理论教学的内容中去。
(3)加强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等新类型节目的策划规律研究。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不断涌现,无论在电视播出平台还是网络新媒体播出平台都有较高的收视率。收视火爆又刺激了电视节目市场中对真人秀节目的需求,这也是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的原因。但是在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内容中,主要针对电视新闻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这两大传统节目样态,对结合了新闻类和综艺类节目特点的真人秀节目却较少涉及。因此,加强对电视真人秀等类型的节目策划规律研究,并充实到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教学中去,对提升学生的电视节目策划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电视节目生产制作流程中,电视节目策划要求高、难度大,对电视节目制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电视节目策划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通过改革“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高校新闻学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精确新闻 社会调查 教学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通用的一门方法类课程,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专业均开设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吸纳了这种研究方法,尤其体现在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等领域。不仅如此,新闻报道活动也常常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用于收集舆情民意和进行新闻报道,这一作用使新闻从业人员以及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其重要性,国内外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
由于长期以来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以及研究思路与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证”特色有很大不同,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的教学实践常常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满足媒体单位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加强课程的专业结合度,是本课程教学思路改革的出发点和诉求。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社会调查在业界实践中应用的研究,尝试寻找到一套适用于新闻专业本科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社会调查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精确新闻是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精确新闻最早由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提出。迈耶认为,传统的搜集和加工新闻信息的方法已经过时,这种方法普遍的对事实描写得不准确,评价似是而非,一味追求瞬间即逝的、耸人听闻的情节,很少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和政治角度去分析材料,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让新闻与科学相结合,而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新闻报道成为将二者结合的重要途径。
到了本世纪初,许多媒体尤其是政经类媒体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研究院,以民意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结论为研究基础,各种指数、专业报告、排行榜,借以打造媒体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品牌。例如《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中国经营报》每年年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第一财经周刊》自2009年开始每年年末进行年度薪酬福利调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自2006年开始每年推出《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各种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栏目已经成为媒体打造自身品牌实力的一门利器。
二、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
1、数据来源多样化
精确新闻报道的数据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媒体主动收集数据用于新闻报道,即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二是媒体利用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开展社会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新闻报道,即被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
主动性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在于整个调查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监测性。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策划需求设定调查主题并实施调查,记者熟知调查各个环节的执行状况以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可控性决定了媒体可以获悉调查结果背后的各种信息,如抽样方法、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回收率、应答率、样本代表性甚至受访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记者在报道调查结果时向受众解释数据结果产生的原因。国际上一般在精确新闻报道中对抽样指标公示的要求较高,注重各种抽样指标等调查过程数据的阐释。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美国民意调查研究协会和美国全国民意测验评议会建议或规定的民意调查精确新闻报道原则来看,其中牵涉到的抽样指标在数量上超过了三分之一,主要包括抽样总体、样本量、有效样本量、抽样误差。
可见,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符合国际上对精确新闻报道的要求。然而,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的局限也较明显。比如由于媒体的人力、经费受限以及新闻对时效性要求等原因,媒体自己完成的社会调查通常存在样本量少、样本代表性不强、问题不够深入、无法解释公众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原因等问题。
被动型的精确新闻报道目前为大多数媒体所采用。媒体并不介入民调的执行过程,而是根据政府机构、学术单位、民办非营利组织、商业调查公司等提供的民意调查结果,来撰写和解读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的特点是:消息源(即数据来源)丰富,但记者很难获知数据背后的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回收率、问卷内容、指标含义等信息,因此在调查结果的解释上会有信息缺失,甚至可能由此导致对数据的错误解读。
2、语言通俗化
许多精确新闻报道,由于数据信息较多,所以通常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避免大量使用各种术语。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时,会向受众解释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不仅如此,该类报道通常会从个人入手去解释数据的含义和影响,用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事件做导语,然后从个别发展到一般,从某个问题对一个人的影响折射出很多人受到的影响,体现“多数人中的一个”的新闻写作技巧。
3、注重视觉的表现力
精确新闻报道将视觉审美艺术同量化、准确的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易于表现又具有戏剧化色彩的图形格式,使受众以最少的时间最大的兴趣去理解新闻。数据制图将枯燥的数字、统计报表等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呈现出来,把数字转换成创意图表,激发读者直观的感受。
三、新闻专业本科生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转变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项目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切入点。课程组织与内容的关系正如瓶与酒的关系,新瓶可能被用来装旧酒,但旧瓶没法用来装新酒。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仅仅从课程内容入手的改革效果是微弱的,首先必须打破的是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组织改革。因此可以说,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组织问题,而不是内容问题,只有变革了课程组织,课程内容的彻底调整才有了可能性。
另外,伴随着社会与新闻业界发生的剧烈变化,信息化、全媒体、媒介融合各类新名词纷至沓来,新闻教育的目标、任务、对象及面临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对于高职新闻专业教育而言,亟须在新形势下对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教学平台进行有效、深入地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则更显迫切,在这一历史挑战和机遇面前,能否重构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各项新闻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都考验着高职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一、学生如何获取专业综合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有多重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有准确的能力目标,课程实施过程必须紧紧围绕这些能力目标。
但是,仅有明确的能力目标还不够,学生如何能够获取能力、获取能力的载体是什么这是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简言之,学生综合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只能是自己动手、动脑“练”出来。学生需要在“做”中学习,边做边练能力、边做边学知识,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效融合起来才可能有效获取“能力”。
而“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载体,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的过程中可实现“边做边学”,从而获取专业综合能力和知识。
二、如何改进课程评价及考核?
明确了课程能力目标、确定了能力训练载体和途径,但是,现有的课程评价、考核却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一形式背道而驰。如前文所述,课程更注重理论和知识点的考核,而对能力的考核则不够充分。
因此需要重新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过程,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首先取消原有的期末试卷理论考试,改为“积分制”过程考核,即通过后一单元的项目考核前一单元的各项教学目标,依次累计获得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则采用课上梳理教材目录的考查形式,以此使学生对知识点有系统的认识和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单元项目不作为本单元知识、能力考核内容,即允许学生在安全限度内犯错,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各种错误的情况和可能的后果。学生通过“不断犯错、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纠正错误、总结正确的操作方式(工作流程)”的过程来达到“经验积累”的目的。
三、什么是最适合新闻专业的“课程教学项目”?
通过“课程教学项目”这一载体实现综合能力的训练的理念得以确定,但究竟哪种形式、哪个“课程教学项目”适合新闻专业,这是需要解决的另一重要问题。
所谓“课程教学项目”是以实际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识论要求改造得一项具体工作。
这里的“改造”主要是指将现实工作改造为尽可能覆盖课程所有主要能力点、知识点;项目展开过程改造为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的方式;同时需要将学生内在兴趣列入改造内容重点考虑。
“课程教学项目”必须包含两类要素,其一是“认知要素”,如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理论学习、教学活动设计等;其二是“行业要素”,如行业规范、行业标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企业、行业分析本行业在当地发展和人才需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掌握行业典型工作过程和任务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知识需求。
根据学院及本系实际情况,前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已基本完成以上工作,课程则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过程和任务,以此确定“课程教学项目”。
该专业主要培养区县级媒体记者、编辑,企事业单位宣传干事,新媒体记者、编辑,据此,我们认为“校园媒体新闻编辑部(院属电视台新闻栏目)运行”适合作为两门课程的教学项目。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实践教学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让中国的互联网遍布大江南北,这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给高校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和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重教学轻实践
教学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新闻教育专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在新闻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虽然没有任何的新闻从业经验,却也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授实践教学相关的知识,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讲授得多,实践教学讲授得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实践训练和实践经验,一方面,这会使学生在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适应;另一方面,从人才输出这一项来看,也会对整个新闻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
新闻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严重滞后,专业导向上一些课程内容仍然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单一的媒介介质进行区分,对于当前不同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涉及不多,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过于片面,缺乏媒介融合的整体思维。而学生因为专业选择和专业分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也很难适应,缺乏跨专业学习的能力。而这种专业分业的细化,不仅导致了不同媒体的实践课程学习和设置变得繁复,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三)专业实践课程单调,设备陈旧
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不会为实践课程配置专门的教室。而有的高校虽然具备配备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但是因为专业分业的关系,实验室之间是相互分离的,不能实现共享。同时,虽然媒介技术已经迅猛发展,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实验室的配置上还停留在非常落后的阶段,也就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实践的需求。
二、当前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独领的局面,而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来生产和传播新闻的媒介融合正逐渐成为趋势,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高校在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活动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对现有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一)当前媒介融合需要全能型人才
媒介融合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共同运作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这就需要更加全能的人才。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让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新闻接受者,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都可以参与新闻的和制作,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再只负责新闻报道,还应该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对新闻加以引导,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新闻背后的原理。
(二)需要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学历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给新闻界的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新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懂得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解读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立体式的报道和呈现。这种可以跨行业、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
(三)掌握多种新闻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与过去传统媒体不同,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还有网络、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并存,媒介平台可以提供多种新闻产品,而它们之间也逐渐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因此,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只掌握一项媒体技能,还要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缺点,针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最优的传播方式。所以,当前新闻传播所需要的是既精通专业又掌握技术的人才。
三、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和改革,以此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一)“2+2”培养模式
“2+2”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的前两年进行全科专业的培养,大三、大四再进行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当前采取的就是这种培养模式。
(二)个性化培养模式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它通过对经济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教学模块上的不同设置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同时还设置了个性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眼界,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育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已成为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变化,高校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全媒体时代也应该做出改变,首先要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高校应注意对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锻炼,应经常为师资队伍提供相关新技术的培训及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同时,应该多吸收一些有技术经验丰富的新老师,并搭建兼职教师平台,让更多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师为学生授课,进而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
新闻传播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对其他联系较多的专业有所了解,如经济学、法学、计算机专业等。新媒体时代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性强、基础好、知识丰富”的全能型人才,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出调整,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全能型人才。应该注意将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彼此之间进行结合,让它们能够在教学实践设施建设和使用方面有所合作,打破过去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三)加强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过去高校对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往往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其实践教学设备也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新媒体发展,有些实践实验室之间还不能实现共享,这些都制约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地增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闻敏锐性。
参考文献:
[1]李敏军.探析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2]王雅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二律背反”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3]王哲浩.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