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心理训练

青少年心理训练

时间:2022-08-08 16:3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心理训练

第1篇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我国有关机构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在身心统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导下,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以及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等,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进而优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为抑制的原因。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能够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3信息加工方法

第2篇

[关键词]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1 青少年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心理训练分析

(1)心理学的重要性。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你从属于任何职业,良好的心理都是你制胜的必备条件。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靠平时的锻炼所积累的,而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教练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必须善于运用心理教育这把万能钥匙去打开运动员心灵的窗户,紧扣运动员心弦,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自觉积极地投入练习,以提高训练质量。

(2)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心理训练的内容。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由于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

“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一般在比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练习,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2 青少年心理特点及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

(1)青少年心理特点:8岁~10岁儿童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性、模仿性。11岁~12岁儿童心理特点是幼稚向成熟迈步,表现在开始认识自我,但容易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13岁~15岁的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半幼稚是指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往往出现违规的自我主张。

(2)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目前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4.7岁,最小为11岁,最大为17岁,从年龄结构来看我队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基本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已能认识自我,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通过“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调查卷的形式把自己所想所感写出来。“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答题说明

一、需要你做的事情

1)你在比赛、测验、唱歌、文化考试等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信息(或事件)?请写出来。

2)你对这些信息有哪些反应?在每个信息之后,写出对这个信息的真实反应。

3)你会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写出2-3种处理信息的方式。

举例:

信息:今天训练一号落差,难度大。

反应:啊,又那么大的浪,怎么划啊,不要翻艇了。

处理方式1:不要紧张,一定可以成功。

处理方式2:翻就翻,管不了那么多了。

处理方式3:千万不要啊,我不希望翻啊。

……

(3)心理调查卷的整理与分析。在参加调查的近50名运动员200多条信息中,通过分析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

a.在某个场景中心理状态失衡,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放松(7.41%)

b.对某种特定场景产生心理变化(47.22%)

c.对某种结果产生心理变化(0.92%)

d.在特定场景中出现突发状况(43.52%)

e.在特定场景中因外界比赛条件产生心理变化(0.92%)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青少年运动员所能参加的比赛较少,因此将测验、唱歌和文化考试这三项也列入调查卷的范围,通过侧面制造比赛的氛围。

这五类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大致有紧张、胆怯、情绪、意志、自信心等。

(1)心理过度紧张:青少年运动员在投入某种特定场景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以便把肌体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动员起来,特别是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是,心理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其发挥。

(2)出现胆怯心理:这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具有的普遍特征。而对于参加比赛、测验或者其他需要变现自我的活动中的运动员来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对自己估计过高,一心想比赛好,害怕失利,比赛不好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看起来很镇静,往往若无其事,但内心却显得比较空虚,通过同学、教练打听对手实力和成绩,这期间有些无心的同学和个别教练把对方成绩告知,如果听说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3)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并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情绪能引起人体内部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变化,对人体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肌肉紧张增加,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为神经系统增添力量,动员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潜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当人的情绪适当高涨时,往往能克服不良的身体条件,作出当时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甚至创造出奇迹来。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肌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4)意志品质:意志,这一克服困难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志坚强可以使条件并不优越的运动员通过艰苦的磨炼登上冠军的宝座;意志薄弱,也可以使条件好的运动员经不起各种困难的考验而半途夭折。

第3篇

摘 要 为使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必须加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从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开始,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赛前模拟工作、增强心理认同感,并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关键词 心理训练 青少年 举重

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平时及赛前赛后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进而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1]。举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我国的举重选手为国争光、屡创佳绩,一次次刷新纪录。但是也有个别平时非常优秀的选手,由于心理状态调节失衡等问题,在重大比赛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导致“折戟沉沙”,国人为之惋惜。为此,加强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

在青少年心理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激励必不可少,教练员时刻注意举重运动员成绩的变化,对于进步的要褒奖,成绩下滑的要查找原因,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或矫正,这样做有利于运动员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正常水平。在心理训练方面,教练员要注重精神激励法的运用,因为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思想,用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举重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主抓训练队的领导应提高心理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例如领导经常到训练现场观摩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增加对举重运动员的外界心理刺激,时间证明,这种心理上的刺激转化为生理上的兴奋,为举重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效果的几率大增,除此之外,领导的突然视察次数增多,可以使运动员适应心理环境上的变化,历练他们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二、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青少年举重训练中的四个关系,把训练中的技术、素质、心理因素和比赛统一起来,这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运动员从事举重训练的动机和心理向何发展,不单纯由外因的训练方法机械决定,更不是由思想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内外因及个人的心理素质而统一决定的。可见,创新训练方法、深化器械知觉,借以克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非常关键。通过加强技术运作,想象训练和运用肌静力紧张练习,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力,有助于运动表象的建立和激发观念运动反应,这对于运动员掌握正确技术和矫正错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为避免超大负荷量对心理的不良影响,要做到运动量与心理状态的统一。总之,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作为制定举重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重视赛前模拟工作

赛场成绩如何是对日常训练工作的总结与检验。可见日常训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赛场上拿成绩。通常在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加强实战性训练,使训练条件在各方面都尽量模拟比赛实况,目的是为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对真实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体能方面的、心理承受、新环境适应等)。模拟方法一般在赛前运用,因为比赛中可能出现很多不可预见和控制的情况,可能导致青少年举重在比赛中产生情绪的波动或者心理的影响。通过提前的模拟训练,能增强运动员的运动体验与情感体验,通过事先演习了在干扰因素、比赛前2次的失误等情势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则有助于增加举重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设置为实景模拟和表象模拟,一般青少年举重对都采用表象模拟,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条件、心理素质,进行实战演练模拟,以此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场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

四、增强心理认同感

通过运动队总目标的凝聚作用,能激发全体群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是一种心理认同感。在心理认同感的作用下,会启发每个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是实现整个运动队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运动队全体成员对所在运动队的一种强烈向心力。在这个由职能配合和行政隶属、责任依从关系构成的运动队群体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个体会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正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之间感情融合和心理协调的前提条件。总之,青少年举重运动队心理认同意识越强,运动队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就越强,运动队全体成员就会自觉地保持行动一致,就能做到不怕苦累、顽强拼搏,按时按量完成训练任务,大赛中就能取得应有的好战绩。

五、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正确自信心是运动员对他们能够取得成功有一个客观的期望,是他们经过认真分析而做出的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的判断。要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自信心,主要靠教练员平时多接近、多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与态度,多了解他(她)们的家庭及家人情况,当有个别队员因干扰因素导致心境紊乱时,要及时疏导,帮他(她)们排忧解难;当他(她)们对训练前途感到迷茫时、对个人失去信心时,要及时通过榜样示范法,运用本省本队最现实的成功例子,注意对运动员自信心的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青少年 训练 运动水平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75

Research on Problems Exist in Youth Basketball Training

GU Mingjun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Youth Basketball is the basketball career of the reserve army,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basketbal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uvenile Basketball Training Research, has its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raining and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outh basketball training and training in research questions we proposed effective strategies, namely the use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laws to guide and train, to find a reasonable practice methods and scientific means, appropriate arrangements load and improve young people basketball level, to train reserve personnel, make the Chinese basketball posi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youth; training; sports level

篮球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因为它要求技艺强,感觉好,对抗激烈刺激性强,还有良好的欣赏效果。虽然篮球运动受到如此的重视,但我国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一直表现平平,在近几年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归根结底是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青少年身体发育不完全,训练还不系统,年轻球员技艺青黄不接,后背军跟不上,战术素养不高,作风不硬,体能较差等。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成人的职业训练有着本质的不同,应该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按篮球运动规律去训练。

1 现代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主要特点

1.1 强调运动队竞技能力全面、整体提高

篮球运动是一个团体项目,突出团队作战。进行青少年篮球训练过程中,一定要走跑跳投全面发展的道路,突出个人特长,做到全面与重点结合。在世界高水平的对决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战术水平及临场应变能力任何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训练过程中都应该贯彻实施到,使其竞技能力获得整体提高。

1.2 重视心理训练

一个完整的篮球团队,不仅仅需要教练员,还需要有专门的心理训练专家,来配合教练员进行心理训练,而国内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一遇到大赛心理就慌,生怕发挥失常,殊不知,越想比赛结果心理越紧张。青少年更应重视心理引导,青少年心理波动较大,面对失败可能会自怨自艾。因此,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逐渐成熟,在训练过程中开发其潜能,培养其优良的品质,在比赛中发挥出稳定的技战术水平。

1.3 注重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关系到训练效果,科学的安排运动负荷能够受到积极的训练效果,过高或过低对于运动员的适应性都是不利的,负荷超过一定水平一定要安排恢复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处理好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至关重要,根据其发育程度、竞技水平、运动员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理状态因素来实施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

1.4 恢复成为训练结束后的必要环节

恢复训练在预防损伤和恢复训练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如果训练过程中运动强度过大就容易产生过度训练,出现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情况,因此,训练后适当的安排恢复训练,使其在良好的身体状态下,继续保持高效的训练效果,确保训练的质量,减少运动伤病的产生。

2 青少年篮球训练的问题研究

2.1 科学安排训练负荷

每个人对于相同的负荷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科学的安排负荷应该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人,过度的负荷使身体产生疲劳,负荷太小对机体没有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不明显,机体对适宜的负荷产生适应。

2.2 多样化、个性化训练设置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对于不同位置要求的体质特点不同,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于训练计划工作的安排和训练内容的组织,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青少年体格特征、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设计出不同的个性化方案,采用多样化手段来丰富训练形式,提高个人篮球技术水平。

2.3 规范指导训练

对于大多数专业运动员退役之后从事教练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运动员经历使得他们更深地了解篮球需要什么,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掌握理论知识方面和教学方面任需要提高。他们擅长总结前辈的经验,却很少提出创新思维和方法,循规蹈矩。青少年训练往往对于单个技术动作进行重复性练习,缺乏对抗比赛,造成青少年训练的消极态度。

3 影响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主要因素

3.1 社会环境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三大球运动,篮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媒体的传播、巨星的感染力展现在大众的眼球中,而青少年篮球训练作为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却很少有人关注,我国青少年篮球比赛较少,影响着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其原因是社会给予关注度不够,宣传度不高,各个省份投入不大、球队之间交流不足。

3.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篮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动态的,父母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影响着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动机的形成,我国大多数家庭对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支持程度较低,主要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学习和运动的关系。

3.3 教练员因素

教练员会使运动员产生敬畏感和服从感,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使得教练员在球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教练员自身品格、能力、知识水平和情感等体现在与运动员的朝夕相处之间,对运动员有着直接的影响。

4 提高青少年篮球训练水平的有效策略

4.1 提高教练员的综合实力,构建高水平教练团队

一个出色的教练团队能让球队各项工作事半功倍,但少了一个好教练往往会变得有力没处使。教练不仅需要通晓全局掌握整体的能力,还需要管理团队并且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优的专业能力。教练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篮球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因此,要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

4.2 重视体能训练,注重营养支持

体能是我国运动员的一块短板,篮球对于体能要求是极高的,身体对抗如此激烈的篮球运动,没有良好的体能支撑是很难赢得比赛的胜利的,为了保证高强度体能训练的需要,身体的营养吸收也是必不可少的,营养没有跟上,身体状况欠佳,容易导致疲劳、受伤,不利于高强度体能训练的进行。

4.3 转变传统观念,建立科学的训练理念

简单重复的训练容易枯燥乏味,而且训练效果不佳。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普遍时间长,强度低,质量差。青少年篮球训练不同于职业训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训练过程中要让青少年运动员享受篮球的乐趣,教练员在训练中注重青少年的情感,理解并尊重运动员。结合实战发展基本技术,强调简单、精准、对抗、使用,竞技篮球不是花式篮球,没有花架子,越简单越实用最好,有人说过篮球运动就是外投里抢的过程。最后强调个人努力和团队协作,篮球的基本技术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没有良好的个人技术,团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比赛中全力以赴是每个场上队员应该做到的。

5 结语

总而言之,篮球虽然有很大的运动群体,但在世界舞台却没有立足,究其根源就是后背力量人才的缺失。青少年篮球训练应该被受到关注,加强教练员培训,注重青少年的心理训练,明确青少年篮球训练目的,根据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的身体特点开展训练,寻找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适当的安排负荷,以适应篮球运动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杨,白东波.我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423-424.

[2] 蒋科,黄潇潇.浅析如何抓好青少年篮球训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7):77-78.

第5篇

【摘 要】射击运动是一个要求高智商精确性较高的项目,但是,要取得最终比赛的成功获得冠军,不仅要靠精确度和良好的技术动作,心理素质的成熟和好坏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笔者认为,应根据青少年训练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抓好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合理的把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达到提高综合竞技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射击运动;心理素质;训练

前言

射击运动,它是一个要求高智商精确性较高的项目,但,要取得最终比赛的成功获得冠军,可不仅仅靠的是精确度和良好的技术动作,心理素质的成熟和好坏它可直接导致最后比赛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个体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刺激所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变化,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在青少年训练阶段根据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抓好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合理的把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达到提高综合竞技能力的目的,因此,抓好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对运动员的成长和最后的成就,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1、搞好选材,事半功倍

在业余普及训练中,选好了苗子,等于训练成功了一半,自己从事业余训练多年,根据自己训练的体会,选苗选材测试中,心理健康指标是一个标准,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测试,能否发现他的大脑思维,心理负荷承受力有多大,他在测试的过程中,表现的是否沉着和冷静,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心理素质健康的一种体现,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和情感都是很丰富的,他会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下展现出来,他是否张扬,外露,含蓄,在简单的测试中,可以观察到他的意志品质,对测试项目的自信心和处理过程中的沉着果断,还可发现他的思想集中力做的如何,要选那些意志顽强、不怕困难、思维敏捷、赛场敢打敢拼、沉着果断、情绪稳定、自信能力强的人,而那些环境一变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动作变型、头脑不清醒者明显就不宜从事射击项目,对于从事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应具备这种素质,否则今后的竞技成绩不可能达到顶峰。

2、怎样在训练中加以培养

射击项目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作为教练员在贯彻执行教学训练计划里,应把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贯穿到训练课中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去指导训练,在自己的训练计划中,经常安排些有奖实弹、过关实弹、对抗实弹、相互间的观摩实弹,制造些紧张氛围,使得运动员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射击,完成教练员所规定下达的指标,这都是一种训练手段措施,其目的就是能够使队员掌握适应这种竞技对抗能力,让他们在平时就养成一个敢于抗衡,敢于去拼搏,敢于去争取胜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一个功夫,非一日之功。通过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运动员达到忘我忘物的思想境界,能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能使自己的技术动作流畅自如。那么就得靠我们基层教练员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对今后运动员从事专业运动员后提高成绩,攀高峰是有益的。

在训练中让运动员敢于说话,能够谈出自己的训练体会,说出当时实弹的状况,怎样出现的远弹,怎样没打好,这时,你教练员要是主观上加以点评,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于运动员身上,要是和运动员当时的实际不符,运动员他可能就不敢如实的再说出他的体会,他会去揣摩你教练员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运动员就是一种压抑,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很重要,应该多鼓励启发运动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产生障碍,帮助运动员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理想,培养运动员的认知能力,要有意识的引导、帮助运动员客观、准确、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还有注意培养良好的性格,既要保持活泼向上,又要养成心胸开阔、沉着、细心和忍耐的品质,并且还要维护运动员的自尊心。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心理素质的培养,它不单单就是在训练中可以得到提高,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也可以得到锻炼,需要多鼓励运动员敢想、敢说、敢干,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从小培养运动员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我能行,我能做得更好,我一定要成为世界冠军,这种思想境界一定得有,那么有了这种思想它才能化为动力,去努力、去追求,当然,这也得靠我们教练员的正确指导和培养。

笔者的体会,我们基层教练员训练的宗旨和目的,不是运动员在我们手里出成绩,拿冠军,而是打基础,在选好苗子的前提下,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懂专业知识到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延续,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树立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攀高峰,出成绩,拿冠军,应该是从事专业训练后的事。

4、对比赛所起的作用

射击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技术、身体状态协调配合、相互控制的过程,通过心理调控,指导队员完成精、细、准的动作,心理调控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比赛的发挥。

比赛中常常有一些运动员,平时训练时水平较高,因为过度紧张,造成心理的压力过大,发挥失常,痛失摘金的机会,这样的运动员他对比赛,特别是大赛的期望值较高,太过于看重比赛的结果,那么在比赛中,他的整个动作就会变形,情绪过于兴奋,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最后导致比赛失败。在比赛中,有些运动员,前几组成绩发挥较正常,环数较高,这时,由于他的思想情绪的波动,产生了一些杂念,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失去了平常心,注意力分散,后面的比赛想打好,但又怕打不好,一旦心理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他后面的比赛,肯定打不下来。所以说,这个时候就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动作的问题了。我们国家有不少这样的运动员,由于缺乏平时的专项素质的训练,或者说不太重视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一味的追求技术上的东西,最后导致运动生涯的葬送,这不是一个全面优秀的运动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一个训练型的运动员。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训练中针对运动员训练的一些体会,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掌握,不断变化。教练员必须对运动员当前的状态了如指掌,根据运动员的实时状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这些方法手段才能运用得当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6篇

    论文摘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近几年体育专业考生的考前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体育专业考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前心理状态调整,从思想上、心理上、方法上等方面加以调整是取得体育高考优异成绩的关键。针对应考前的心理问题提出了消除的方法,以期对体育高考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前言:本文对目前山东省近几年来部分体育考生考前心理状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为体育专业考生考前心理状态调整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山东省2003—2009年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的考生。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考生的应机动机。 

一是酷爱体育型,占调查总数的35%。这种考生视应考为自己一生从事体育工作创造一个机会,以利今后为体育事业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此类考生目的明确,奋发上进的主要动力强。二是从众心理型,占调查总数的10%。这种考生应考一般是受父母之命或兄姐、同学朋友之影响,这种考生应考目的不是很明确,可塑性大。在应考前往往表现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容易打退堂鼓。三是找出路型,调查总数的55%。这种考生应考是为就业找出路,认为考不上其它专业考体育是条捷径。这类考生一般专项技术学习较晚、水平较低、训练时间有限,应考前的心理状态波动大,心理不稳定,很容易担心专业应考技术的问题失去考试信心。 

2、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 

所谓考前心理状态,是指在体育专业高考之前,考生由于对考试的认识由此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的变化。根据我省近几年各地市考生参加术科考试的实际情况分析可分为四种心理状态:考前盲目自信状态、考前过分紧张状态、考前信心不足状态、战斗竞技状态。 

3、考生考前心理调整方法。 

考生在参加考试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由于考生在考试关键时刻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考试成绩的好坏,所以考试前心理准备对每个考生来说尤为重要,考前心理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考生心理的稳定性和取得好成绩的信念。通过各种措施来消除考生的心理障碍,理顺思路,调整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势,形成最理想的应考状态,考前心理准备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明确考试任务,确定适宜的目标、激发良好的应考动机、增强自信心、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建立考前程序,并使之习惯化、模拟训练、降低难度的训练、临考前对考场环境的熟悉与分析。 

 

三、针对考前以及考试过程中紧张的应对方法 

 

一是自我暗示法。考生临场考试时用简洁的暗示语默念动作要求。如跑100 m或40 m冲刺时,反复默念“冲刺!冲刺”;心情紧张时,默念“平静、平静”;铅球出手时默念“用力!用力”;某项考试不理想时,默念“加油,能考好!加油,能考好”;立定跳远时,默念“更远!更远”等等。 

二是呼吸法。考试前当考生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时,即刻做深细、均匀呼吸3~5次。吸气时排除杂念,呼气时一定要体验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氧气环境,提高供氧能力,控制紧张情绪,达到放松目的。 

三是肌肉活动法。进入考场做些准备活动后,可做一些有节奏、有一定量的(量不可过小或过大)练习。如100 m考前,做20~30 m跑的练习;400m考前,做些40~50 m跑的练习;立定跳远前,可做蹦跳练习,同时默念带激励性、肯定性的暗示语。如“感觉很好,一定跑得快!”。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加体育考试的考生呈上升趋势,而每年因考前心理状态调整不良和考生对应考心理状态调整知识不懂,造成考试失败的考生人数比例也在逐年增大,加强应考考生的考前心理状态调整是当务之急。部分地市带考教师的心理调整方面的知识欠缺,使考生考前根本没有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调整,以达到最佳应考心理状态。造成临考出现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影响着考试成绩甚至出现失败。 

2、建议。加强带考教师心理训练知识的学习,使之掌握心理状态调整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做到掌握每个考生的考前动机,根据不同的考生考前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前心理状态调整,使之逐年形成最佳应考心理状态。加强体育考生的自身心理状态调整训练,树立正确地应考思想,教会考生一些简易的自我心理调控方法。根据每年体育专业考试地点和场地以及考生等多项具体情况,带考教师运用一整套的考前心理状态调整方法,在考试前2~3周内进行调整练习,以解决考试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参考文献: 

[1]丁雪琴.青少年心理训练.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m]1988,16--17 

[2] 余卫平.论体育考生的心理素质对应考能力的影响.太原:高教新论,1995,4,79~80 

[3] 张月春,对体育专业考生高考专业考试的心理训练与指导.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1998(2),77 

[4] 武殿毅.高考前体育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哈尔滨体院学报[j],1995,(2),69~70 

第7篇

1.活动乃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生活中,无论人从事何种劳动,他首先是作为活动者、创造者或创作者而出现的。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没有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个体的心理就只能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心理学理论的基点即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青少年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性意志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像低级心理机能那样起源于科系发展,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起源于社会,是在活动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欲实现此宗旨,就必须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形式很多,如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劳动活动、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它们构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催发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在这里,学生活动的主体。因而,就这个意义而言,心理发展这把钥匙就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上。

活动,不仅为青少年的发展所必须,而且也为处在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所喜爱。心理学家认为:一般青少年都具有喜爱活动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动脑探秘。因此,从吸引中小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的兴趣,提高心理教育课的效果来讲活动也是必须的。

中小学生心理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活动,而活动又应是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为中小学生所喜爱的。所以活动既可视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又可视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2.活动教学缩短了心理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心育课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表演、游戏、制作等活动,寓教育教学于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例如进行“请你了解我”的活动,教师可扮演成售票员,学生扮演四种不同性格的迟到的观众。表演完毕,可组织学生讨论,准确地概括出四名迟到观众的不同性格特点:大吵大闹,暴跳如雷,属于胆汁质型;软硬兼施,并乘机溜进去,属于多血质型;犹豫不决,进退两难,属于粘液质型;垂头丧气,委屈万分属于抑郁质型。我们自己属于哪能一类型呢?让学生对号人座,明确自己以及周围人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拉近了心育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3.活动教学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这时的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从外貌到内在的各个方面,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人尊重的欲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心育课正是满足他们的这一欲望。可让他们在短剧表演、自我独白、行为塑造、问题讨论、成就展示、感情表达、自我推销、缓解冲突、造就乐趣的活动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自信的三条腿小凳”的教学活动中,可在全校举办“生命线上的成功”橱窗展览。这一展览可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4.活动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承担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进入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开始懂得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个人是属于社会的,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家庭、对社会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活动教学不仅唤起了现代少年对心育课的兴趣,而且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家庭”一课,可组织学生开展家庭问卷调查、我说家庭、我和家庭、家庭乐趣的小设计、小制作等活动,使他们明确家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责任。通过活动,让他们懂得“家庭为我们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可以充分享受着长辈的爱,我们也应该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使之开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参与缓解家庭矛盾,创造家庭的乐趣。

缘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就要活动育心。毫无疑问,活动育心的理论依据来自于“活动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一科学命题。

活动育心要注意:⑴活动应具有目的性。人比动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人能在活动前预想目的,人能在活动后自学检验目的实现情况,进而构想新的活动。⑵活动应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的人适宜于进行不同的活动,中小学的活动则应具有中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就不能激发起中小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能为中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当然难以起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活动育心应遵循的原则

活动本身具有的特点,规定了活动育心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熟悉的事例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心理感受,倾述自己的心声,从而更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人格。这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就能解决的,必须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鉴别、去尝试。因此,活动性原则是心 理健康教育课所必需的。在课堂上,教者要设计出多种让学生主持、参与的活动,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去引导和感化学生,从而更好地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

3.参与性原则。学生必须是各项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个体只有借助活动的特殊机能,才能把主体纳入对象的现实中,并把这种现实改变为主观的形式,而人在社会活动中还含有活动的动机与目的、活动的方法与方式。所以,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支配下,不是去适应教师安排的活动,而是在教师按一定方式、方法精心组织的教育活动中,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才能实现教育内容向学生主观世界的内化。

4.多样性的原则。形式多样,方能吸引学生,而且活动本身就具备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心育活动切忌单一化、呆板化,要形式多样,并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如若让中学生过多地进行游戏类心育活动,势必降低心育的功能,反之亦然。因此在考虑采取什么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形式内容的丰富,又要考虑年龄的层次。

三.心育活动的具体操作

每节心育课的目标不一样,心育活动的内容不一样,实现这些目标,完成这些内容的心育活动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根据心育的目标内容,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应匹配最佳的活动形式。

1.游戏活动: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增进心理机能、领悟心理知识。例如:“做合格的听众”的游戏,要使学生控制住自己的动作不东张西望,不看手表,不翻书,不打哈欠等。这类游戏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2.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产生与角色的心理的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例如在“不合格的听众”中可设计“假如我是讲话者”一项内容,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体验做讲话者的情感,进而产生心理位移。

3.讨论活动:大家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我修养。

4.头脑风暴活动:设计一系列“头脑风暴”活动,如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发散性的、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等等。提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与之有关的一切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管成熟与否,不管可行不可行,不管好笑不好笑,你一言我一语,尽量地想,尽量地说,时间一到就结束,老师也不加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评析,去净化自己的心灵。

5.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照片,展示自己的习作,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展示自己的藏品,展示自己的一切想展示的东西。展示,既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这类活动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学生认知潜能等训练目标。但要注意:展示之前,要作充分准备。

6.自我陈述活动:一种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说,通过说来自觉调整做法。另一种是分成小组,同学旁若无人地自我陈述,陈述的同学是倾吐,而听的同学则可以从中了解他的心态,相互帮助,相互教育。

7.情境陶冶活动: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心灵的感染,尤其适宜于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之类的教育。设计一系列“静心活动”,有的是置身于“静”的氛围之中练习静心,有的是在欣赏高雅的音乐声中静心,有的则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静心。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调节;跨栏跑

对于中学生来讲,学习跨栏跑时会感到十分困难,因为在此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功能上都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学生在学习跨栏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恐栏”现象。

一、“恐栏”心理形成的原因

1.青少年心理发展还未成熟

青少年心理发展还未完善,神经系统与组织的工作能力较差,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中转换不平衡。由此特征,再由于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学生在练习中容易造成心理心理障碍,犹豫不决,导致动作僵硬,由僵硬导致身体运动不协调,因此会产生恐惧心理。

2.出现“恐栏”的心理原因

(1)客观原因

跨栏跑的技术动作比较难,想要跨过又高又硬的栏架,而且还要跑过一定距离,因此就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承受极大的心理负担。所以,初学者引起外抑制的强烈刺激,导致大脑工作紊乱,失去对运动器官的支配,出现倒小步、绕过栏架现象。另外,还有场地、气候、环境、噪声等外部条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2)主观原因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浑水摸鱼,得过且过,因此对学习态度不坚定,对学习起阻碍作用。

3.性格特征的影响

学生的性格同样对学习较难的技术动作也有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胆量。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小,易惊慌,很容易产生“恐栏”的心理状态。

4.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

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是通过听、看、练,而教师则利用示范、讲解、直观教具等手段来传递信息。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

二、克服“恐栏”心理的方法

1.在教学中要树立信心,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以校运动会和各种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2.在教学中将分解动作与完整动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马上教栏上动作,而是先对摆动腿、起跨腿的动作进行练习,再结合完整的过栏技术,做成较为系统基本技术。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建立感觉,克服恐惧的心理。教学过程应该由简单开始,再过渡到难,逐渐消除怕栏心理。

3.辅练习也可克服恐栏心理

在练习中也可进行一些辅练习,如运用放松方法、鼓励性语言的调动、适当降低栏高等。放松法是指让肌肉由紧张进入放松状态,让情绪渐渐平缓的方法来消除心理疲劳和肌体疲劳,然后再进行一些柔韧性、伸展性练习,辅助肌肉放松使得心理不过于紧张。

三、适当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思想行为运用心理调节法,在给予思想鼓励的同时,运用一些技能指导方法等手段,引导学生消除种种顾虑,从而使他们从被动转到积极的状态。

1.教学环境十分重要,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树立学生信心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改变栏架高度,降低动作难度,改变栏架的结构等,从客观上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消除害怕心理。

2.动作示范激励法

动作示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有效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够及时地给予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技术动作概念。教师优美而标准的示范动作,应在学生心理出现障碍时及时运用,这无疑对沟通学生与学习技术之间的练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个体差异对待法

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所处的成长环境有所差异,这也就形成了个体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发现差异,采取对应有效的教育措施。

四、克服“恐栏”心理的身体素质训练

1.肌肉力量训练

加强腿部力量训练,提高腿部爆发力。我们采用的是逐渐加大训练负荷的负杠铃作深蹲练习,静、动结合的负重练习以及要求远度的3、5、7级跳练习。做练习时,特别注意要预防损伤,从易到难,从弱到强,循序渐进。

2.身体协调性训练

跨栏技巧取决于协调性,而协调性是建立在灵敏性和节奏感的基础上,通常我们采用在垫子上的“直角坐”做跨栏动作的屈肘摆臂练习,柔韧性练习和腰、腹肌练习等,也选用肋木等相应的器械上做攻栏模仿练习。

3.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对于短跨项目尤为重要,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速度训练中应多安排起跑练习、30米计时跑、50米计时跑、100米计时跑以及变速跑等。

总之,心理教学与身体素质训练是克服中学生“恐栏”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在跨栏跑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跨栏跑教学的特点,若不顾这些特点,仅使用一种方法、一种组织形式、一个硬性任务,就很难甚至不可能满足不同程度的要求,教学效果当然受影响。所以,加强跨栏跑的心理训练与身体素质练习,提高跨栏跑心理能力,把技术教学和心理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是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完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9篇

关键词:跆拳道 少儿训练 训练方法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是一项内外双修的体育项目。现代跆拳道由韩国一代宗师崔泓熙通过对中国武术、朝鲜古典武道和日本空手道反复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一门武术。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就是跆拳道运动的内在精髓。

2000年悉尼举行的第27届奥运会上,跆拳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使其在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大展了精湛的技艺和坚韧的精神。跆拳道动作简洁快速,观赏性极佳且易学易练,短时间便可获得格斗能力,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健身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跆拳道的训练。

一、跆拳道在我国少年儿童中风靡的原因

1.1重礼及精神价值取向的导引

跆拳道视“礼仪”为练习者基本精神的体现,练习过程中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白一折不屈”为宗旨,练习者在每次练习及比赛前后,都必须彼此向对方施礼。跆拳道还强调练习者意志品质的磨练。对跆拳道练习者来说,修习跆拳道不仅仅是技艺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无数次挥汗如雨肌肉酸痛的技艺修炼过程,达到意志磨练精神培养以及人格导引的目的。

1.2 少年儿童的从众心理

少年儿童练习跆拳道,有着从众的心理和行为。掌握一门技能的优越感,会得到伙伴的赞誉和肯定,由此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都会使他们感到自信和自豪。罗杰斯曾经指出:“ 少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个性两者之问的一种妥协。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5]这种对从众的理性认识,强化了少年的从众行为.因此,从众心理也是跆拳道受青少年喜爱的原因之一。

1.3技术体系简单实用,评判标准简便易懂

青少年学习压力较大,没有更多的时问和精力从事高难度、高技巧的体育运动。跆拳道具有动作简单、学习时问短、见效快又比较实用等特点,且跆拳道竞赛的评判标准相对简便,场地、器材简单,更易被青少年所接受。跆拳道比赛过程中除禁用肘、膝关节和摔法以外,可用拳、脚攻击对方头部、胸部和肋部。有效得分是指使用允许的技术,准确、有力地击中有效得分部位。得分一次累加1分,最后比赛得分为三局比赛得分的总计。因此,跆拳道这种简单实用的技术体系,简明易懂的评判标准,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需要,能够满足其运动兴趣,给他们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

二、跆拳道运动对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积极作用

2.1有利于少年儿童礼仪道德的培养和强化

跆拳道运动“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并突出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正符合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知礼守礼爱国的传统。通过行礼的方式,如向长辈、教练、教师、队友鞠躬敬礼,要求跆拳道练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养成发自内心的礼仪习惯,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助互学的作风。其“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宗旨,使少年儿童从开始就养成谦逊、宽容、礼让的高尚品德和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的道德情操。让少年儿童们从中学习到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同时强化了平时长辈们对他们礼节上的谆谆教导,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2.2有利于少年儿童智力、心理的开发和锻炼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智力要求较高的运动。跆拳道战术是根据对手的具体情况,为取得比赛胜利而采取的计策和行动,包含了技术战术、心理战术、体力战术、欺骗战术、规则战术、克制战术六种战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整个跆拳道运动过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双方的攻与守、进与退、主动与被动、得分与失分、优势与劣势,都处于瞬息万变不断交替的演化过程中。有时机会稍纵即逝,有时又一击定乾坤。因此,跆拳道运动能有效培养少年儿童的判断、思维、反应、创新等能力,对发展他们的智力的开发和锻炼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经常进行跆拳道锻炼,特别是在相互配合间完成各种模拟的攻防动作,并在相互较量中发展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就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的人格特征。

2.3有利于少年儿童意志的培养和磨练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人的体力要求很高的运动。比赛和训练中使用的技术多是以刚治刚,以直接接触为主,方法上比较硬朗简练。进攻上都采用直线的连续进攻,以快速连贯的腿法组合打击对手;防守上动作也是以直接的格挡为主,讲究以硬抗硬,以快制快。因此,为了在运动场上顺利的比赛,并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或在功力和特技方面有所进步,就必须在平时进行大强度甚至残酷的专门训练,踢腿、练拳、练肘,尤其在击破和特技训练上需要克服平时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练习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忍耐。这样,跆拳道运动就充分培养和磨练少年儿童意志品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少年儿童的诸如勇敢、顽强、果断、机警等优良品质。

三、少年儿童跆拳道训练方法

针对少儿生理、心理特点,少儿跆拳道品势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

3.1教学训练要具有少儿化特点

教学训练少儿化就是要针对少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跆拳道品势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跆拳道品势的教学任务。少儿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于段。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要多做示范,充分展示跆拳道品势攻防技术的魅力,最大限度吸引少儿学员在学习中的注意力,有了学员学习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3.2训练中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训练中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少年儿童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跆拳道 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少儿学生有较人的吸引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跆拳道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7]。

3.3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跆拳道以道养道,推崇忍让谦恭的道德精神。少儿跆拳道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优点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从而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3.4 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少儿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

五、小结

少儿跆拳道教学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在少儿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就是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切合少儿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科学而采取的训练方法。要不断加强身体、心理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少儿正处于竞技跆拳道打基础和技术水平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所以,在进行少儿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优良的作风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应当正确的对少年儿童加以引导,加强对跆拳道运动的宣传,努力营造适应中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发挥跆拳道运动在增强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发展、中国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奇.始拳道简史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1998(3)

[2]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立人,高谊.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第10篇

【关键词】 健美操训练;女大学生;自信心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一项大众体育项目。健美操适应性非常广泛,它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很多学校将其列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以往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学生技能、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教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辅导。近几年,笔者通过健美操训练的教授实践,深刻体会到科学的健美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其美的形体,而且有助于学生完善个性,提高自信心,增强心理素质。当前,一些女大学生缺乏运动,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自信心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很难适应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女大学中间进行必要、有效、系统的健美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以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女生健美操专选班20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健美操训练培养女大学生自信心这一命题做了初步考察,并对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原则、方法、成效等问题得出了一系列具有总结性、规律性结论和认识。

一、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女生健美操专选班200人,年龄一般在17~20岁,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此期间发展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而健美操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对增加个体自信心等心理素质有较好的作用。

首先,在健美操训练中,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努力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对学生的期望值不宜过高或过低。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言和肢体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以及对教师的信任。同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助于她们提高自信心和减少焦虑。对于高焦虑的学生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尽量为她们创造表现自己运动才能的机会,使她们在健美操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励学习的信心。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手段,鼓励她们在健美操训练中积极练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的稳定和成熟,增强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

其次,为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我们采取的健美操训练方法是:着重意识品质的培养,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由学会一个动作到学会一套动作组合,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锻炼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顽强品质。同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使她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应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例如,规定几个基本步伐,引导学生编排上肢、身体和头的动作,再组成小的动作组合进行个人表演,给予鼓励,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成效与意义

从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看,在女生健美操练习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力提高。学生从没有表现意识到表现意识初步形成,亲身体验了心理训练全过程。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音乐与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娴熟,训练后大都变得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二是自信心增强。随着学生表现意识的增强和对健美操的进一步熟练,动作能做到幅度大、控制有力,并且对动作的理解和学习动作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能够逐步体验到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增强自信心,从而在心理上慢慢地发生质的变化。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高。

三锻炼自觉性增强。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获得终生锻炼的习惯关键在于引导。为此,我们在健美操课中通过提高表现力,增强自信心来吸引学生热爱健美操,以达到自觉锻炼的目的,从学生上课出勤率可明显看出她们锻炼的自觉性已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不仅上课的出勤率增高,而且上课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有些学生甚至自愿在课外参加各种体育兴趣班。从学生在体育器材室借体育器材的名单上可以看出,在学期初到第六周前,190名学生中只有26人次在课余时间借过器材,第六周后到期末就有135人次借过体育器材。这种参与锻炼的热情来自学生自身的主动性,随着自觉性和健身意识的增强,长期坚持下去,健美操会让她们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的结论与反思

近年来,尽管我校在健美操训练中运用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主要有:(1)健美操音乐比较单一,缺乏各种音乐元素的制作和整合。(2)女生生理期时缺少合理的管理。(3)健美操练习动作编排和音乐的搭配需更合理,动作难度和动作的观赏性还需符合时代性。(4)健美操练习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有:(1在健美操的音乐安排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音乐,尽量考虑多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歌曲,让她们在感受流行音乐的同时提高运动自信心。(2)对女生的生理现象,教师应该给予关注,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如建立女生经期卡片,由教师记录;给学生讲解生理卫生常识,让学生注意卫生,减少顾虑;教师应主动关心她们,不要她们做剧烈运动,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3)动作的编排要新颖、连贯,难度要适中,可以适度调节,让学生在健美操训练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刻增加她们的自信心,提高她们的表现欲。(4)合理增加健美操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健美操活动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健美操真正成为的大众体育项目。

总之,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全面的作用,健美操通过体操、舞蹈、音乐等形式吸引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健身健美操中去。参与健美操运动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缓解精神压力,提高表现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改善女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中学生 跨栏跑 体育教学 畏惧心理

跨栏跑(障碍跑)是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教材,也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竞赛的主要项目。跨栏跑是在快速跑过程中,依次跨越规定数量、规定高度的栏架和跑过规定的栏间距离的短跑项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碰到的并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即学生跨栏时产生畏惧心理。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跨栏跑,对该项目既陌生又感到新鲜,所以起初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但在练习中渐渐的因怕碰撞、怕摔跤、怕受伤等恐惧心理的影响,表现出学习兴趣降低,信心不足,甚至有厌学的情绪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就必须首先分析害怕心理产生的原因,然后探索一套能有效克服学生恐惧心理,培养意志品质的心理练习方法,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够完善

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和耐力性较差,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并且兴奋和抑制转换过程较快。由于这一心理特征,加上跨栏跑技术复杂,不容易掌握,学生在跨栏跑练习中容易造成心理紧张,这时兴奋和抑制迅速转换,表现出犹豫不决,导致跨栏步动作技术变形,动作僵硬化,上下肢出现配合不协调。

(二)生理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

根据上一分析,由于学生在跨栏跑练习中容易造成心理紧张,而心理紧张会导致生理功能降低。生理上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和血压升高,身体上表现出感知模糊、反应迟钝、思维活动减慢、注意力分散。

(三)性格特征的影响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的稳定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贯穿于全部行为过程中的那些特征,偶尔表现出来一时冲动的某些特点,则不包括在内。说它具有核心意义,指的是它在气质、能力、兴趣、动机等个性组成的成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四)伤害事故的影响

由于跨栏跑技术复杂,如果掌握不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伤害事故,例如摔跤、碰伤、韧带拉伤等。这些伤害事故的产生加剧了学生的紧张害怕心理,以至造成更多的伤害事故,如此恶性循环,使整个跨栏跑教学处于被动状态

(五) 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影响

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是通过听、看、练来形成的。教师则利用讲解、示范、直观教具等手段来传达信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动作示范能力差,过栏跳起高,下栏身体东倒西歪,好像要摔倒的样子,那么学生看了就会引起恐惧心理。

(六)场地器材等其他影响因素

栏架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因素。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过栏练习,容易造成跳栏动作,产生错误的动力定型。场地的不平整,或在水泥地上练习,同样也加剧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克服畏惧心理,提出针对性的心理练习方法

(一)形成正确学习动机,完善动作技术概念

在跨栏课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加深学生对跨栏跑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对跨栏跑由陌生到熟悉。

(二)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易兴奋,可塑性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差,直接影响动作技术的形成。在跨栏跑练习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放松法和呼吸法来调节学生的畏惧心理,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练习,因势利导,稳定学生的情绪,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之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心理练习与增强体质加强身体素质紧密结合

跨栏跑运动强度大,易受伤,又劳累,且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四)心理练习和技术练习紧密结合

技术是发挥学生机体能力最合理、最有效完成动作的方法;而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则是掌握和提高技术的精神力量。

1.强化“栏感”,克服畏惧心理。“栏感”就是对栏的所有特点与属性的精细感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准确感受人与栏之间的关系,逐渐消除害怕心理,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从简单的过程动作感知到复杂的空间、时间感觉。2.克服栏间跑的畏惧心理。在练习时,应让学生建立栏间三步实际距离的正确概念,让学生测定自己平跑的正常步距和过栏起落点的距离,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3.把握关键要点来克服畏惧心理。跨栏跑技术复杂,教学难度大,容易受伤,且跑、跨结合,对柔韧性、协调性和节奏感要求较高。4. 心理与战术紧密结合。战术是根据比赛双方的情况,为正确分配力量,充分发挥本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的最合理、最有效的对策与行动。5. 及时反馈,实施心理训练。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成果反馈具有提示和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利用此法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纠正错误,改进动作。6.提高教师素质,改进场地和器材。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而教学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跨栏跑的整体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方面。同样,运动场地和器材也会直接影响到跨栏跑教学,在教学的初期用模仿的简易栏架替代正式栏架,可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

此外,在跨栏跑教学中,还可采用鼓励法,技术评价等其他方法来克服某些消极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学习欲望。总之,教师必须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背景,有效提高跨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颖生.艺术体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体育学科, 1998,(5).

第12篇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高校;体育教学;价值;应用策略

就当下而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健康素质迫在眉睫,同时也是摆在高校体育教育前的棘手任务。众所周知,大学生良好、健康的素质不仅包括较好的体能素质,也包括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两种素质是衡量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心理素质与体育锻炼具有一衣带水,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运动心理学是提升大学生整体体育素养的绝佳途径,且势在必行。

1.运动心理学相关概况

运动心理学,顾名思义,属于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分支学科。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等。运动心理学涉及到的内容较宽泛,主要有竞技体育、锻炼体育以及体育教育等内容。从研究任务以及最终的研究目标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运动心理学致力于心理因素对人运动表现的心理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运动心理学将人的体育活动与心理状况进行了巧妙融合,并对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心理活动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有针对性地研究。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从以往研究“运动员心理状况”“运动技能”等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学生如何运用良好心理提升运动技能”、“学校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品质”、“学生伦理道德”、“认知效应研究”、“社会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之广、形式之多元、意义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毋庸置疑,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日益广泛,研究者也纷至沓来,研究成果蔚为可观。很多研究者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与看法,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价值。诚然,高校体育承担着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培养后续优秀人才的职责,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运动心理学价值与意义,并巧借策略提高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率,继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2.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由于个人性格、心理素质等原因制约着体育训练的正常进行,这不仅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更不利于贯彻高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体育教学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阻碍作用。而渗透运动心理学后,教师通过一些可行性的锻炼方式,以及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心理调节策略等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其逐渐克服恐惧紧张、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习惯。很显然,运动心理学的渗透立足于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这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也符合现阶段体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缓解学生疲劳压力,重燃学生体育学习激情,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进程,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2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参与。渗透运动心理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并能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学生创新发展,而这必然会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了师生互动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再者,高校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较多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而这对学生本身的体育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没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如何能胜任各类体育专项训练以及体育竞赛,从而提升体育学习效率?诚然,运动心理学极大克服了这一难题,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使学生运用足球的智力、心理以及体力实现高效学习。

2.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青春洋溢、昂扬向上的,渗透运动心理学之后,体育教学便能充分挖掘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使其感染与熏陶学生,培养其坚毅勇敢、开拓创新、力争上游、分秒必争、愈挫愈勇、积极向上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品质品格,这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学习以及人生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良好的体能、运动技能,还取决于其意志、态度、兴趣、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而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无疑对学生体育锻炼起到良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鉴于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运动心理学渗透之于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并基于学生的心理运动规律开展体育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率。

3.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巧用运动心理学原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运动心理学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增强运动机能等具有重要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渗透运动心理学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氛围,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十分必要和重要。鉴于此,教师要善用运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相关原理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与竞争感。例如,长跑训练是对大学生毅力以及勇气要求破严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学生在进行该项训练的前期,确实能兴致勃勃,雄纠纠气昂昂,但到中途便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厌烦、恐惧或者想直接放弃的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之一“犬獒效应”激励学生重塑自信。“犬獒效应”给人的启示是面对竞争不退缩、主动迎接;竞争前、中要始终保持必胜信念;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战胜对手。在学生即将放弃时,教师可巧用“犬獒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或者语言鼓励,使学生继续自己的长跑训练,以坚韧的意志以及必胜的信念跑完全程。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运动巧渗运动心理学原理十分必要。

3.2要运用多种途径加强体育运动心理训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育运动心理训练是渗透运动心理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第一,强化团队精神训练。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教师要通过多元途径轻松实现体育知识与心理学生知识有机结合,而强化团队精神训练是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将某些体育教学内容演变为具有竞争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集体竞争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增强团队意识。第二,强化意志力训练,增强意志力。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体育训练内容不仅繁琐复杂而且难度系数高,学生在锻炼时很容易产生倦怠与放弃心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意志力训练,提高学生体育训练效率。第三,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训练。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训练,强烈的求知欲与自信心都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认可等当时提升自信心。第四,抗挫折训练。教师可通过模拟体育竞赛训练、开展直面批评的体育教学等提高抗挫能力。

3.3教师要提升素质以优化教学方法、策略

学生良好的运动心理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感染与促进。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增强人格魅力,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爱上体育教师、爱上体育。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活跃、和谐友爱的体育学习氛围,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运行心理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强化运动心理学相关内容学习。教师要想很好地应用运动心理学,为学生营造和谐体育学习环境,就必须强化运动心理学学习,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其次,巧用多元体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欲,使其始终保持自信、坚毅、持之以恒的训练态度,以全面提升体育训练效率。

3.4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的心理练习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营造活跃体育训练氛围之外,还需要授之以渔,教会给学生科学的运动心理练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必要时进行自我心理练习。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心理练习方法:第一,放松训练法。在紧张的体育训练或者竞赛中,放松训练能极大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训练及竞赛效率。放松训练法包括三步,第一步为肌肉放松,时间稍长;第二步为短时肌肉放松,紧张感消失;第三步是巧用呼吸技术缓解压力。第二,控制思维法。在紧张训练中,很多学生容易胡思乱想,这极大扰乱了学生的训练计划,故可鼓励学生运用控制思维法来改善。首先,学生要对消极的心理进行控制。尽可能地控制消极思想,不使其迅速蔓延。其次,学生要善于在体育训练中培养积极的心理思维。积极心理思想能迅速压倒消极思想,学生要通过回忆以往的成功案例来树立自信,重塑积极思维。第三,自我调节法。学生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听缓慢优美音乐、自我激励等方式来愉悦身心,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第四,演练法。该方法是让学生将激烈的正式训练当做完全放松的模拟演练,以此来缓解心理紧张状态,从而促进自身正常水平的发挥。综上可知,随着体育运动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将运动心理学渗透于体育教学,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渗透运动心理学不仅能优化体育教学,更能活跃学生身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与体育精神,这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然,作为高校体育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必须重视运动心理学,并不断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运用心理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作者:陈建军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游蕴琦.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洪伟,佘宏靓.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发展,2009,01.

[3]孙辉.论运动心理学在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