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煤化工论文

煤化工论文

时间:2022-02-06 15:4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煤化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煤化工论文

第1篇

对煤制天然气废水中酚和氨的处理不仅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之后的处理难度。一般来说,对煤制天然气废水的预处理主要包括脱酚以及脱酸。

1.1脱酚煤制天然气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酚类物质,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溶剂萃取脱酚技术,如果单一的溶剂萃取脱酚技术不能满足要求的话,可以和水蒸气脱酚法相结合。目前国内溶剂萃取脱酚技术采用的原料主要是二异丙基醚或乙酸丁酯等物质,例如如果采用鲁奇加压气化工艺进行煤制天然气的生产,那么相应的,其溶剂萃取脱酚技术使用的脱酚溶剂应该是异丙基醚。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异丙基醚对煤制天然气废水进行脱酚,脱酚后废水中酚的含量能够低于0.6g/L。

1.2脱酸除了对煤制天然气废水进行脱酚以外,其预处理工艺还包括脱酸。脱酸简而言之就是对煤制天然气废水中含有的CO2、H2S等酸性物质进行分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脱酸操作中,一定要考虑到CO2、H2S等酸性分子在遇水后会出现弱电离现象,弱电离会导致煤制天然气废水的脱酸效率下降。因此,在实际的脱酸操作中,排放CO2、H2S等酸性气体时尽量做到向上排放,即将其从脱酸塔顶部进行排出,而且还要对脱酸塔顶部的温度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把部分游离的氨分子留在酚水中,将酸性气体排出。

2.生化处理技术

所谓的生化处理技术指的是通过对微生物自身存在的新陈代谢作用加以利用,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并且对其进行转化,使之最后能够成为二氧化碳等物质。目前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普遍采用改进后的好氧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工艺,分别是SBR技术以及PACT技术。由于煤化工废水中存在着联苯等比较难降解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好氧生化处理技术中难以降解,需要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此外,一些煤化工废水成分十分复杂,可采用厌氧和好氧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煤化工废水。

2.1SBR工艺SBR工艺的优势,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保证整个生物反应器中好氧和厌氧环境不断交替。通过两者不断交替,保证整个生物反应器能够获得较为多样化的生物菌群和耐冲击负荷能力。除此之外,SBR工艺还能够保证生物反应器能够处理一些有毒或者高浓度煤制天然气的能力。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煤化工业废水处理厂为例,该厂采用的就是SBR工艺。通过对整个生物反应器的相关装置(如:曝气、温度、加碱装置)进行改造,从而提升了鲁奇工艺处理煤制天然气废水的能力。

2.2好氧生物膜法相比SBR工艺,很多煤化工业废水处理厂采用更多的是好氧生物膜法。好氧生物膜法的优势在于菌群的生长方式。通过对优势菌群的筛选,可以实现对煤制天然气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工艺降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有机污染物,其效果更加明显。我国西南某煤化工业废水处理厂采用的就是好氧生物膜法,实践证明,好氧生物膜法能够有效做到对煤制天然气废水中COD、酚以及氨氮污染物的去除,而且其具有较高的缓冲能力。2.2.3深度处理技术在对煤化工废水进行生化处理后,废水中仍然存在一些少量难降解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使色度难以达到排放标准,需要采用深度处理技术。当前主要采用方法包括了混凝沉淀法以及高级氧化法等。

3.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由于煤化工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的浓度比较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废水的氨氮加以去除,随着排放标准提高,需要对生化水进行深度处理。由此可见,深度处理已经成为未来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际深度处理过程中技术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进行产业投资的一个重点就是煤制天然气,但是对于煤制天然气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因此相关的人员要加强对于高浓度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力度。

4.结语

第2篇

煤化工指的是利用化学加工的方式,将煤转化成为其他形态的液气固型燃料或化学品。由于煤化工需求产量极大,因而已经作为重要的工业体系之一,在我国实行了多年。然而,煤在转化成为其他形态的燃料过程中,由于技术能力的问题,及生产加工步骤问题,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工业废水。煤化工业的废水主要来自于煤炼焦,煤气净化和化工产品的回炉制造等方面[1]。因此,在煤化工废水中,常常含有大量复杂的有毒有害的有机物,例如酚氨等具有毒性高、污染能力强的特点。如若未经任何处理便将其排放到自然界,那么必然会对周遭的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严峻的影响,破坏当地的生物和植被生存空间。因此加强煤化工废水处理强度非常重要。煤化工废水主要有三个特别显著的特点。第一点为难以降解,由于煤化工成分复杂,包含多种化学物质及有机物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受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在自然情况下,煤化工废水若想能够自然降解,必然需要数十年的慢慢分化。这也说明了,加强煤化工废水排放管理十分重要,煤化工企业必须提高废水处理投入,确保煤化工废水不会流入自然界。第二点则是废水一般较为浑浊。煤化工废水是由煤炭进行特殊化学处理完成转化并产生的。因而煤化工废水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水质浑浊。废水中包含大量的污染杂质,且不溶于水的同时不易沉降。如若将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必然会污染排放地点周围的水质状况。第三点,污染物杂多。这是因为煤化工在进行煤炭转化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序和工艺十分复杂。因而在转化过程中,煤化工废水融合了大量的化学物品和煤炭残渣。因此煤化工废水中杂质数量巨大,这无异于加剧了废水的污染处理整治难度。

2标准化流程定义与流程

2.1标准化操作含义。标准化流程是指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根本,以经营流程为基础,制定与之符合的相应操作程序,管控方法以及相应的管理准则[2]。以此为根据开展企业的工作目标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在该程序的管理下,能够确保当事故发生时,企业能够有充足的应对对策,减少事故的危害程度与影响。因此标准化操作可以说是企业的发展机动性天气条件,也是后续的灾害事故处理预警系统。2.2标准化操作量化。标准化操作流程的细节量化口是一种可以很便捷的进行评审的表格文字形式[3]。细节量化口在不同的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为操作流程对策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在事务结束后,还能够对具体的项目事务进行简单的评测。因而细节量化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简单来说,操作量化口就好似一张简单的表格,能够帮助管理者盯紧项目的实时动态,确定相矛盾进程进度。同时由于操作量化表一般使用相对统一的管理方式,因而管理人员在交流途中可以实现最佳的信息传动效果,从而在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针对解决。2.3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守则。对于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实现,应在设计初期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标准化流程定制[4]。首先,若是需要加强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监管质量,和废水处理与治理效率。工作人员应在设计之初,便确定施工中所需要用到的施工技术与图纸。其次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所有的工程设计人员必须一同到现场做设计的合适工作,确保图纸信息和具体施工地点和项目需求相符,保障图纸内容真实准确。另外为了避免后续的工作中,因外在因素影响到图纸的设计出现变化,确保设计流程符合标准要求,工程人员还要制定更为标准的操作流程,并使其与设计内容相符。

3标准化流程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的优点

标准化流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同时在处理煤化工废水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因此标准化操作流程在企业的煤化工废水处理管理中,能够大大提高全员的工作效率,获得设计项目成员的全体参与,减少外部专业人员的支持力度,从而谋取更高的企业经济获益。这么做不仅可以使煤化工企业在处理煤化工废水的过程中,事项处理更为顺利,同时标准的操作流程一般是结合了专业的设计流程指定的。因而标准化流程设计也可以利用其它更为方便的设计方式完成。例如表格及流程图等方式。另外标准化流程操作流程非常符合项目设计部门的设计需求,再满足废水处理工作设计的同时,提高设计部门废水处理方案的设计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避免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出现理念上的差异,或沟通差异出现矛盾。全体员工都能够明确个人工作职责,同时标准化的操作方案也是加强工程师审核设计的有效方式,确保项目的设计更具合理性、科学性。

4基于标准化流程的煤化工废水处理方案的制定设计和优化

4.1SBR技术。SBS技术是基于普通的活性污泥技术[5]。并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应用SBS技术处理煤化工废水时,因为SBS技术具有强大的有机物处理能力,因而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处理成效。众所周知,煤化工废水中,由于掺杂了大量的固体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中,有的是煤炭残渣,有的则是在化学反应下,煤炭和空气与化学品融合后的产物。利用SBS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煤化工废水杂质中得降解步骤,加快煤化工废水中的杂质在物理和化学的共同作用下,与水中微生物产生反应,使得微生物代谢更快。这样便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从而减少其他生产投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2CBR技术。CBR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流化床的技术[6]。该技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而是由多种技术共同组成的技术集合体。通过复合式的污水处理手段,可以有效加强微生物对废水的处理作用。微生物在处理废水过程中,可以随着废水流动,从而实时进行废水的处理和杂质降解工作。并且微生物处理废水成本造价极低,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因而CBR技术如今正逐渐成为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不过微生物因为体积小,难控制,因而CBR技术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唯有具备过硬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够确保废水处理工作简单有效,从而使微生物废水处理发挥最大功效。4.3UASB技术。UASB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在人类处理煤化工废水的历史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UASB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厌氧生物对废水进行处理,将废水中的物质进行分解,通过沉降使得废水达到可回收的效果[7]。由于UASB技术的成效显著,且原理简单,因而该项技术才能一直从上世纪70年代末沿用至今,并广受好评。4.4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废水回收后的处理工序。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双模处理将废水中的盐浓度提升,使得卤离子留在双模的一边[8]。之后使用蒸发装置,将卤盐水浓度提高,成为更高浓度的卤盐水,并等待结晶。当出现结晶后,统一处理进行填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煤化工废水处理模式,膜分离技术作为最后的收尾工作,在整条标准化煤化工废水处理工作流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关键。专业人员应采用更加环保的设计方案制定合理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工序。减少不必要的废水处理工作误差,从而确保废水处理工作既符合时展需求,又不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益。

5结语

随着我国的国力逐步走进世界前列,人们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环保理念的诞生和意识加强,使得热门对煤化工废水排放的关注度摆在了非常高的地位。企业应做好带头的标杆作用,尽可能提升废水的回收使用率,并加强废水在利用回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实践对策,减少煤化工废水对大自然的污染,同时也为煤化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承担起社会责任。灵活的使用各种废水再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零排放,高处理目的,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共创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周栋攀.煤化工企业水处理工艺方案设计优化[J].化工管理,2017,(25):184.

[2]王晓明.煤化工综合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与运行[J/OL].净水技术,2017,(08):90-93.

[3]梁翠翠,庞军.煤化工行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研究[J].一重技术,2017,(02):26-29+78.

[4]吴炜文.标准化操作流程在环保水处理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20):102.

[5]李扬,李荣峰,杜娟娟等.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山西水利科技,2015,(02):55-58.

[6]徐叶君.煤化工废水回用技术的应用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5,41(02):41-43+50.

[7]唐千富,郭爱红.浅谈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在环保水处理设计行业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94.

第3篇

论文的选题要注意什么呢?首先选题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还实践经验,还有论文的选题宜大不宜小,再次就是论文选题时多查看文献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煤化工论文选题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产业的影响

2.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3.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4.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研究现状

5.煤化工中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

6.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

7.我国现代煤化工跨越发展二十年

8.煤化工浓盐水“零排放”处理技术进展

9.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

10.理性发展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思考——基于防范产能过剩风险的视角

11.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

12.煤化工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

13.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及其氢储能子系统的EMR建模

14.中国煤化工现状与发展思考——写在“十三五”之前

15.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制约性问题

16.煤化工含盐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探讨

17.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18.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9.我国煤化工的产业格局以及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20.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

22.现代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分析

23.我国煤化工发展主要问题分析及政策性建议

24.中国西北某煤化工区土壤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及其安全阈值

25.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思路探讨

26.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27.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28.中国煤化工发展的思考

29.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与实例分析

3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32.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33.试论我国煤化工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34.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

35.煤化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研究

36.关注煤化工的污染及防治

37.国内外新型煤化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38.论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与运行

39.现代煤化工技术经济及产业链研究

40.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41.利用蒸发塘处置煤化工浓盐水技术

42.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机遇分析

43.世界煤化工发展趋势

44.煤化工行业CO_2的排放及减排分析

45.煤化工废水处理关键问题解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46.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47.煤化工发展中的水质污染及处理

48.新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第4篇

【关键词】煤化工;环境保护;循环经济

引言

化工行业发展的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生产的工艺技术含量也愈加高,但是化工行业生产材料本身的性质,使得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污染物质,为保护环境增加了困难[1]。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进行化学工艺处理,在这一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产品以及副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会进一步转换成化工产品和能源。煤化工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液化气、洗衣粉、衣服布料等都是煤化工的产物。

一、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行业是我国煤炭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能源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煤化工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主题,而解决好煤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问题是煤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强化节能减排,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则是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向。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行行业技术革新,才能实现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我国的合成氨、焦炭等化工产品的的产量是全球最高的,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煤化工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使日益落后的传统煤化工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新型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我国新型煤化工的发展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包括的技术有空分技术、气化技术、合成技术等[2]。虽然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但是基于传统煤化工产业的资源和经验的支持,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煤化工领域的世界性突破,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煤基路线烯烃的生产。

二、煤化工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一)煤化工产生的环境问题

煤炭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煤化工的气化、焦化、液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很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会污染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煤化工的流程比较复杂,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在焦化时,装运煤炭的过程会产生粉尘污染,这些在户外产生的粉尘很难实现收集利用,它们飘散在空气中,会损害到附近作业人员的身体。在炼化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废水,虽然经过了澄清和分离之后再排放,但是仍然含有有害的残留物,很难彻底清除。气化是将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在气化剂的作用下合成能源的一个过程,在气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对来说,液化的过程产生的废气物较少[3]。

(二)对策

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归根结底需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因此,除了在煤化工的污染物排放上下功夫外,还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预防和治理,最好能从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回收利用,努力变废为宝,重要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能源,增加效益。

创建环境友好型产业可分五个阶段:源头预防阶段、过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循环利用阶段、环境管理阶段。源头预防是指保证煤化工生产达到一定的清洁标准,从源头上就开始防治污染。过程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半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进行监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排放的废弃物符合排放标准。污染治理阶段仍然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要求煤化工排放的废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指标,为后面的循环利用环节奠定基础。循环利用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将物质流、水流和能流整合,经过处理并合理利用,使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系统的有机循环,这样既做到了节约成本,又实现了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4]。环境管理阶段除了管理排放物、产品和流程外,还要培养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的宣传。

三、煤化工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技术分析

(一)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化工技术

加强研究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和污染控制等化工技术,加大对煤气化、液化、气化联产技术等洁净煤利用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多种煤炭转化技术开发,通过对化工和热工过程的集成优化,实现煤基多联产,同时,获得脂肪烃、芳香烃等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电等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既达到低污染排放,又使化工产品或清洁燃料的生产过程耗能更低,使煤炭资源达到梯级综合性利用,为洁净煤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煤焦油深度加工及产品多元化技术

对于煤焦油加工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加工深度不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分离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延长煤焦油加工产业链条,向精细化工、医药等方面的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方面发展。研究采用冷热流体换热、低温减压蒸馏、多级循环水、热量回收利用等新技术,降低煤焦油加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加强研发焦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三)煤层气、焦炉煤气洁净转化及优化利用

加强研发煤层气化工技术,推进煤层气非催化转化制甲醇技术,完善煤层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开发煤层气生产合成氨及其相关产品、合成油及甲烷氯化物等有机化学品、合成甲醇及其下游产品,以及煤层气深加工技术的研发。通过对脱硫、脱氰、除尘等焦炉煤气洁净利用技术革新,推进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工艺创新,集净化、合成、分离为一体的工艺,以及焦炉煤气高温热裂解制氢与部分氧化重整制氢技术,焦炉煤气用于生产化肥、甲醇及其衍生物化学品技术。

(四)现代化工过程强化新技术及其节能环保新技术

以改造生产设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资源回收为目标,结合煤化工的特点,加强研究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一是开发新型反应器、热交换器以及新型塔板等化工装备技术。二是强化生产工艺过程,如反应和分离的耦合、分离过程的耦合,研究推广煤化工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煤化工是我国的一项支柱性产业,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煤炭化工行业在生产出大量的工业和生活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给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在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煤化工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国恩.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破产保护与利用,2009,100(5):4-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64-375.

第5篇

英文名称:Guizhou Chemical Industry

主管单位:贵州省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

主办单位: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化工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411

国内刊号:52-1090/T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6篇

1.中国精细化工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展望

2.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动向

3.以绿色化学理念贯穿精细化工专业课教学

4.精细化工废水的污染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5.我国油脂化工、精细化工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6.从“十二五”规划看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7.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绿色精细化工

8.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9.固相有机合成及其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与前景

10.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11.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现状和趋势

12.有机精细化工中间体的发展现状及仿生催化氧化在中间体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13.精细化工发展前景以绿色精细化工的发展策略

14.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精细化发展

15.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发展

16.精细化工发展的关键技术——模型化、控制与优化研究

17.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绿色精细化工

19.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现状和“十三五”发展规划

20.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广东省精细化工发展现状与对策

22.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3.生物催化在精细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上)

24.浅谈绿色精细化工关键技术

25.基于现代精细化工发展初探

26.对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27.生物催化在精细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下)

28.我国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9.晋煤集团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前景

30.浅谈“十二五”期间精细化工发展方向

31.广东省精细化工现状与发展

32.论我国精细化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3.精细化工课程群的整合及改革实践

34.浅析我国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前景

35.精细化工领域过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发展趋势探讨

36.我国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37.21世纪精细化工的发展

38.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39.绿色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40.地方本科院校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41.对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42.精细化工的产业转移与辽宁的比较优势

43.浅析精细化工产业对深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44.精细化工专业课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探讨

45.加快发展我国绿色精细化工

46.热点精细化工中间体生产现状和发展导向

47.浅议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

48.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第7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领域含基本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化工等工业行业。化工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又与信息、生物、材料、机械、计算机、资源、能源、海洋、航天、国防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1-9]。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工产业的产品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传统化工产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工程技术创新。产业的交叉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6-8]。因此,以化工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中高端终端产品迫在眉睫。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多学科交叉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搭建高校、企业的桥梁,是实现理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多学科交叉”化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本着“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西南地区以及国家化工支柱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依托交叉发展的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法规意识,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较强的工程技术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创新研发的能力,并能将“交叉学科”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有效应用于化工生产中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过程装备设计研发以及工艺技术改造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人才。

2重庆理工大学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校化学工程学科在资源环境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催化、化工装备与控制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资源与环境化工领域,针对重庆及西南地区特色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建有“重庆市化工废水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联合建有“重庆市光气衍生物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天然气资源精细化利用、化工产业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固废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在精细化工与工业催化领域,重点开展催化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方面的研究,与企业联合建有“重庆市化工本质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能源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等领域。在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领域,依托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和学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发展。在新型环保设备、新型分离过程设备、化工设备腐蚀与控制技术研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企业联合建有“重庆市防腐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述学科领域里,由于长期与重庆化工产业界合作,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已经实现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格局,并开展了多学科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通过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生物工程、控制工程等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大综合工程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3“多学科交叉”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总体上分为校内与校企联合的两阶段培养模式。校内培养阶段主要完成课程学习,校企联合培养阶段采取实践、学习研究、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按照由基础向专业方向发展的分模块化设置,主要包括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板与工程交叉融合模板、以及与地区化工产业特点相结合的工程实践模块,如图1所示。在公共基础模块,除了设置公共的工程英语,政治和工程数学外,还增设了工程经管课程,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在学位基础课程中,针对化工企业在反应和分离等基础知识方面,开设了高等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并开设了化工过程设计,以期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增设了知识产权和文献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查询和写作能力。在工程交叉融合模板,立足于化工产业与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的融合,每个模块都开设了3门课组课,比如化工与机械的结合,开设了过程原理与装备、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高等化工流体力学等课组课。教学内容上突出化工理论与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课堂研讨式教学和课程结合课内实验等教学模式。根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采取笔试、案例分析、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突出学生的问题分析与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与学位论文主要在实践基地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具体的生产岗位轮岗和企业主要管理岗位见习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企业学习培养采取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的校企联合指导的方式,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通过在企业参加实践活动获得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企业完成论文选题和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

4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化工产品的发展成为了发展方向,这需要机械,材料,控制工程等为支撑。同样,科技的发展也引领了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在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多学科交叉下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推动学科交叉下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干,薛怀国,刁国旺.“大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为例.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71-74.

[2]刘峙嵘,乐长高,余春林,欧阳霞.产学研、创新创业创意耦合培养化学工程领域人才的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3(35):34-35.

[3]张越,吕宏伟.地方高校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化工高等教育,2015(1):11-13.

[4]徐心茹,马桂敏,房鼎业,沈本贤.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浅见.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112-113.

[5]赵钟兴,黄祖强,童张法.泛北部湾地区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招生现状与对策.化工高等教育,2009(4):14-16.

[6]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63-67.

[7]房鼎业.制订学位标准,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J].化工高等教育,2007(1):90,94-95.

[8]刘殿华.加强实践教学,产学研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化工高等教育,2012(29):11-14.

第8篇

第一条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常用方法;熟悉本专业现代科技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或引进、消化和吸收新技术等工作中业绩显著;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能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及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以下专业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一)化工专业:炼油、石油化工(含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工)、煤化工、橡胶工业、无机化工等。

(二)精细化工专业:农药、染料、涂料、颜料等精细化学品,医药(含各种原料药、药物制剂)等。

(三)化工机械专业:化工设备及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等,化工企业中电气、自控与仪表、供排水、热工等。

(四)其他专业:化工医药企业的技术管理、化工分析、科技信息、标准化等。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四)重大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发展方向,积极进行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参与本单位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过科研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工作,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科研设计项目中关键的技术工作。

(二)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设计、技改项目在市以上推广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参加过对行业发展有影响的重点项目或系列产品的主要部分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工作。

(四)为主或独立承担的经济分析和市场分析预测,被主管部门或单位采纳,并经实践验证基本准确。

(五)制定、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被采纳,并用于实际。

(六)配合相关任务完成有关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并提出报告,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得到有关方面认可。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县(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县(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获奖项目的获奖者(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或对行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及相关任务,成果通过鉴定、验收。

(四)完成大型1项或中型3项以上工程成套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安装等,通过鉴定或验收,并经实践检验达到了要求,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参与编写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技术标准1项以上,并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六)完成3项配合重点项目的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经使用证明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l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本专业论文篇以上。

(三)在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市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业文章2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一定突破,年度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一)取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lO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厅)级以上授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或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五章附则

第9篇

关键词:产业园区;新疆阜康市;发展研究

一、章阜康产业园产业发展条件的SWOT分析

(一)阜康市区域概况。阜康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4镇3乡,6个居民委员会和106个行政村。在阜康市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阜北农场(原建工师222团)、农六师六运湖农场和农六师土墩子农场3个兵团农场和10多家驻市单位。2011年阜康市域总人口1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5万人。由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20多个民族组成。

近年来,阜康市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连续多年的同比增长速度较快。2012年,阜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4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65.06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7%。

多年来,通过着力打造自治区级重化工业园区,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载项目、承接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被评为“自治区十佳工业园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煤焦化、煤化工、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产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二)阜康市产业园区区域概况。阜康产业园是2006年批准成立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其南依天山、北靠准格尔盆地、东临准东煤田、西接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管控区面积56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东西跨度70公里,分阜东、阜西两个片区进行开发建设。西片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单元以有色金属的冶炼及铁合金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为主,依托单元内现有阜康冶炼厂、五鑫铜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电解铝、电解铜、铜冶炼等有色金属产业,同时延伸产业链发展合金制品。东片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单元以电解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为核心,依托天龙矿业、神火碳素制品、宝舜化工等企业,向上游发展碳素制品产业,向下游发展金属建材,利用煤焦油加工产生的下游产品与碳素生成结合。重点发展新型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精深加工等产业,同时完善配套循环产业链。

二、阜康市产业园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园区所在的阜康市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东段,是组成乌鲁木齐市经济圈的城市之一,处在乌昌经济区以煤电及煤化工工业为主的东部能源工业走廊核心。距首府乌鲁木齐57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65公里,西与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比邻,东与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相连,区位优势突出。

(二)资源优势。阜康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资源储量为园区资源性产业提供发展保障,除了本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外,可充分利用新疆其他地区及中亚地区资源。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在探明储量中居全国首位的有5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41种,且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铁矿、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大,与中国有很大的互补性,新疆具备建成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有色、富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基地的条件,成为东部市场与西部资源最佳转换区域。

(三)交通优势。阜康市宏观交通格局的改善,为阜康产业园区利用中亚及新疆其他地区资源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利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及南疆地区的资源、通过霍尔果斯与阿拉山口进口中亚地区矿产资源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随着兰新铁路扩容、哈密至将军庙铁路的建设,大宗产品外运至东部沿海消费地将更为便捷,有利于园区发展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四)产业基础优势。阜康产业园规划区域内,已有100余家企业入驻,即将入驻的大型企业也有10余家,涉及产业门类包括金属冶炼、金属深加工、煤电煤化工、建材等,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实施阜康产业园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发展策略。(1)工艺领先。增加科研投入,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实行研究中心、社会研发机构、国际技术合作三结合,以核心产业的研发为主体,与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政府予以鼓励。通过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扶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2)人才集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争取国家的特殊政策支持。塑造科研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一批致力于产品研发的科研技术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员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开发队伍,形成雄厚的技术贮备。加强教育培训,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再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使产业园员工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相匹配。(3)金融支持。政府投资。政府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强政府投入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力量,实现各个方面的系统配合,由企业的单一投资积极发展为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多元化投入。融资方式的多样性。积极支持和帮助产业园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融资租赁以及产权交易等方式融资。(4)服务创新。加快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公用技术平台、风险投资和融资、专业人才培训、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和创业环境。加快培育各种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二)重视安全生产。(1)加强企业防火防爆技术和处理措施,提高企业自身的防控能力。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及化学品的过程。在有色金属冶炼生产过程中常伴随着火灾和爆炸,这些都决定了煤化工企业和金属冶炼企业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效控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防止火灾或爆炸事故发生的基本措施。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或某些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应该按照有利于生产、保证安全的原则,从预防性措施、限制性措施和疏散性措施等几个方面综合制定防火防爆技术措施,以减少危害,降低损失。(2)建立安全治理制度,预防危险化学品伤害事故的发生。必须明确从业职员的安全职责,建立危险化学品贮存和使用安全治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主要安全措施有:①建立危化品的专贮库房,实行危险化学品分区、分类存放,避免性能互抵而产生燃烧、爆炸的有毒气体开释;②装卸、搬运盛酸容器、液化有毒有害气体高压容器、液态有害有毒化学品容器时,要谨慎操纵,防止酸溅出伤人和容器爆裂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做好高压容器的日常检查、维护和定期校验工作,确保其安全可靠,要保证挥发性危险化学品的密封有效;③尽可能减少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车间的贮存量,降低事故隐患。(3)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对于所有从业人员,一是不断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警惕性,要依据现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现场的安全检查,杜绝现场违章违纪行为,保证现场作业的安全。二是加强职工安全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要聘请专家对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确保全体人员做到持证上岗,同时要加强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管理。三是提高职工的消防技能,增强职工的消防意识,建立一个良好的消防基础。四是搞好事故应急演练,把发生事故的隐患降到最低点。(4)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升政策执行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规定、新任务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定期总结分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及时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规章制度层面,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及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安全述职制度,集团公司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报告会,听取各子(分)公司安全工作汇报,协调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对违反带班制度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三)加强招商推广。(1)以商招商。将已投资企业作为招商样板进行宣传,带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投资,产生联动效应。通过优质服务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新的投资者。利用媒体、网络对入驻投资商进行宣传,并在召开招商会议时,请已投资企业做推介演讲,增强客户信赖感,口碑宣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已投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其长期及近期发展规划及与投资方相关企业名单。根据调研结果,对企业名单进行分析和筛选,选出重点招商对象。通过网络、期刊以及招商部员工的人际关系等途径,对重点招商企业的现状、发展规划、投资动向和要求进行详细了解,制定相应招商方案。根据已掌握信息,对拟招商企业进行宣传,突出园区投资优势,并利用已投资企业作为投资环境的宣传,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建议将已入驻企业作为招商媒介,提供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已投资企业招揽其他合作企业入园投资。(2)产业链招商。根据产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产业上、中、下游延伸式招商。利用产业优势,吸引组团式投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和资源供应优势,实现完整的产业链各节点项目集中到园区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根据产业导向来确定招商主题,搜集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及投资意向等相关信息。根据搜集结果,找出适合发展并有意向投资的行业龙头企业。派专门人员前往拟投资企业洽谈,同时了解其行业状况。向已入驻企业咨询相关产业信息及其上下游企业,根据所得信息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招商,可通过直接联系招商信函、传真和网络及专程登门拜访的方式与拟投资者洽谈,洽谈过程中突出龙头企业地位,以此吸引相关企业入驻。(3)网络招商。建立相应的招商网站作为宣传阜康产业园的招商媒介。设立招商或中介机构,加快招商工作进展,提高招商效率,充分利用发达的全球网络。

在重点区域设立办事处。利用招商网把招商项目在网上,将项目推向全国、全世界;搜寻网上信息,浏览大集团、大企业的网页,意在发现商机,派人洽谈。加强与海外中资机构、国际咨询机构联系,结成招商的合作伙伴,并建立完整的招商网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 实践环节 教育体系 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55-0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对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石油化工、动力、能源等都是我们国家主要的经济产业,而这些产业都是以先进的工艺过程为主体,先进的过程装备和控制技术为辅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这些产业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发展中的定位

到目前为止,过控专业在100多所高校都有设置,不同的高校,对过控专业的定位是不同的,如:天津大学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学生要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技术研究以及开发能力;宁夏大学定位在设计、管理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宽泛的多学科工程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及领导组织才能。该校主要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学生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银川能源学院作为地方三本职业院校,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符合现代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地方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2 对过控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掌握化工原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2)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对过程成套装备进行评估与提供投资决策建议的基本能力;(3)熟悉国家有关过程装备设计、开发、研究、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4)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最新理论知识,了解过程设备、过程工艺、过程控制的最新发展动态;(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方法,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及应用的能力;(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获得化工仪表维修工或化工检修钳(或焊)工(中级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 专业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计划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离

近年来,高职院校总教学学时减少很多,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仍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偏理论教学,与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差距,又因为近年来国内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很多生产线停工待产,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只能到处看看,造成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工程实践技能较低。

3.2 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人数也不断扩充,很多年轻专业课教师从校门进入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只能从理论上讲授工程理论和方法,无法引用工程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并且很多年轻教师缺乏科研项目,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

3.3 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由于对工程应用理解不深,偏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养不足,又对各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老师又缺乏实际指导经验,使学生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走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工程实践培养目的。

4 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4.1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具备机械、化工、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石油化工、能源、医药、机械等部门从事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术型人才。

4.2 建设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关键的一环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出老、中、青相结合并且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师团队。目前,该校过控专业已形成一支教授、副教授、高工、讲师、助教以及外聘企业高工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师队伍,但过控专业老师中学历是本科、研究生的很少,学校也在这方面加大了引进力度。

4.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如:课堂研讨、现场及案例教学、实验操作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系列专题报告等。专业课由具有较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讲授,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工程师来校开设。在讲课中,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和学生形成互动,讲授、解难答疑、指导相互补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模具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如:工程制图、化工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课程,使用挂图、课件、视频等资料,静态、动态演示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很直观看到企业的设备结构、工艺以及控制系统,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达到很好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4.4 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形成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地方职业院校,其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既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通用标准,又要结合学校的定位、特色,满足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川能源学院是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公司创办的地方性大学,学校既要满足宝塔石化,还要满足当地煤化工等其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课程体系,应该满足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满足社会及个人发展的要求,因此,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知识结构为框架、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优化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坚持“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工程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训练。走访国内10多所高校,调查和收集了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经过分析、对比、研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优化了课程设置,并做好了各课程的分工、衔接、协调与补充。

4.5 搭建各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突出W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和丰富实践环节内容,实现实践模式多样性,以满足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专业课老师,很多都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导致实践教学成为薄弱环节,所以要加强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的建设,并且聘请一些企业一线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工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同时,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践可以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工作环境,认识到书本中许多设备和工艺,学习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校外实践毕竟因为各种因素,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对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还要通过校内实习加强培训和锻炼,比如:通过工艺仿真训练,可以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对化工工艺、设备性能、控制参数有深刻理解。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丰富了实践内容,强化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受到学生普遍认可。

基于工程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该校实行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规定小于40岁的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半年,此项制度能够使中青年教师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活动,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增加行业背景知识,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6 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模式,从单体化工设备为主转向成套装置设计

在学校期间,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最后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大学四年里学习各种知识的综合,它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学校经过长期对企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指导书,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择工程实际中的纵(横)向课题,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以工程实践为主,机械、化工、控制技术知识相综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大工程概念以及系统认识。培养学生协同工作、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以后到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4.7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人文素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就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从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角度,研究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以实验室或工厂为平台,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科研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学生还可以将成果转化为专利、发表科技论文。

5 改革初步成果与成效

专业课改革符合面向区域、面向工程、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职业院校区别于研究型大学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实现了课内课外综合、校内校外综合、理论实践综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理念,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协调发展。该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该校过控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所学知识能够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显露出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很快成为专业技术骨干。

6 结语

经过几年专业建设和实践探索,银川能源学院过控专业逐步明确了办学方向,改善了实验实践条件,教学水平日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渐趋合理优化,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学生在获取知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望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闫绍峰,廖国进,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6-118.

第1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32-02

一、共生产业链形成机理

煤炭城市是指因煤炭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定时间内主要依靠煤炭资源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全球都已经开始反思传统的由“资源――生产――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正在努力实践基于循环经济范式下的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由“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于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产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其实质是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用于描述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结构群结构。具体到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则是围绕煤炭企业生产而与其他企业结成的联盟关系链。以煤炭企业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往往有很多条,由这些若干条产业链交错就形成了煤炭产业共生网络。

产业共生网络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从根本上将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从而将整个工业体系形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该过程是共生产业链各个体通过寻求一种制度安排,以合理利用整条共生产业链的内、外资源,在尽量保护环境的同时,进而形成低成本、差异化或者两者相结合的竞争优势。该机理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共生产业链通过充分利用资源禀赋、聚集经济、转运成本等外部环境资源与所形成的副产品交换产业共生链一起形成共生产业链的差异性,该差异性通过单一或者是合成的低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集中战略优势形成整条共生产业链的竞争力,反过来共生产业链竞争力的增强又进一步强化了共生产业链的差异性及其共生产业链的稳定性,进而形成共生产业链的持久竞争优势。

二、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设计

根据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煤炭产业链设计。煤炭开采不仅生产煤炭产品,还应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效益最大化的终极产品。因此,在设计产业链时应充分考虑煤炭的综合开采和高效利用,即一方面把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将煤炭加工或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对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出现的“三废”,即固体废弃物、气体废弃物和煤矿污水,将其资源化,作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加以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其中,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设计成为最重要的环节。这样既减少污染,又增加经济效益。

根据产业链设计的观点,煤炭企业首先要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形成核心技术,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其次要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拓宽产业面。纵向拉长产业链,就是面向煤炭的下游产品延伸,通过和电、铝、钢铁等高能耗企业进行联营,将煤炭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横向拓宽产业面,一是以煤炭为原料,发展煤的衍生产品,主要是煤化工产品和煤炭的综合利用;二是以煤炭开采的副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为原料,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主要是建材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最后要精心选择下游企业,实现信息与科研成果的共享,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具体地说,园区要设计产业关联度高、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形成尽可能长并且经济效益好的产品链,应用以上思想分别设计了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格局。

(一)煤―电―化

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煤矸石和瓦斯进行发电,富余电量用于发展电石乙炔化工及多晶硅产业,电厂生产的粉煤灰和乙炔化工产生的电石渣用于生产烧结陶粒、水泥及砌块等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煤―电―化产业链产品结构如图2所示。

(二)煤―焦―化

利用贫瘦煤、瘦煤、气煤和焦煤进行炼焦,对焦化厂的副产品焦油和粗苯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焦炉煤气则用于合成甲醇或二甲醚等。甲醇可进一步衍生到MTO(甲醇制低碳烯烃)、MTP(甲醇制聚丙烯)等,煤―焦―化产业链产品结构图如图3所示。

(三) 煤―油―化

通过煤炭汽化多联发展煤炭基合成油、IGCC等。煤基合成油厂可以生产煤油、石脑油、LPG等。矿井瓦斯经抽取后用于煤基合成油及地方民用。另外,将煤基合成油厂的合成气(弛放气)及矿井瓦斯用于IGCC发电,实现煤的洁净、高效利用,煤―油―化产业链的产品结构如图4所示。

以上构建了“煤―电―化”、“ 煤―焦―化”、“ 煤―油―化”三条产业链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煤化工及煤基多联产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改变了煤炭企业以往生产孤立、低效的状态。该种模式的煤炭工业循环经济,通过延伸煤炭产品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不但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从资源到资源”,解决了末端治理的被动性和低效性;而且通过资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系统内各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培养模式;五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52-02

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依托化工、化学、材料和生物等四大类共12个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五个结合”创新训练模式的建立

“化工与材料”实验示范中心依托优质学科、科研和教学资源,以“创业引领、成才导向”为创新训练目标,通过践行开放运行机制,实施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相结合、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创新训练模式,探索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一)科学创新与工程创新相结合

中心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生产中技术或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查阅文献,论证并确定实验方案,首先在中心创新基地进行前期探索,在企业生产现场进一步完成中试、试生产,并建立生产线等。通过将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有机结合,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也为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实际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0级本科生郭家旺在周虎副教授的指导下,以铝箔为基材,使用温敏聚氨酯材料等为涂层材料,开发新型的PCB微钻孔用吸热与型盖板材料,目前已在深圳市柳鑫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为企业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生产难题,年均新增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同时以新型吸热与型PCB盖板材料设计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并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项。

(二)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生自主创新项目是学生针对某一创新点,在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情况下自主提出的创新训练项目。该类项目特色明显,实验目的、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项目的技术路线设计可行,项目进度安排合理。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科前沿领域申报成功的科研项目或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教师将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分解成为若干子课题,由学生自由申报,将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研有机结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完成该项目。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学研究的有效结合,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某些学科的科学前沿问题,激发其科研兴趣。

(三)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方式,都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新实践育人途径为基础,以加强课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学生科技活动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

近年来中心教师每年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调查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收集数据,并整理形成报告。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一步结合,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申报各级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或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作品,参加相关竞赛,如余江等同学设计的作品“雅室污染防治公司”获得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黄俊杰等同学设计的作品“光数一体双模式智能甲烷检测仪”获得第八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四)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相结合

化工和材料学均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训等环节的紧密结合,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中心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结合,确保学生企业实训时间达1年左右。同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基地各选派一名导师,实行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设计(论文)内容以实训企业生产为基础,对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游新产品开发进行设计或研究,真正做到“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中心把校外实践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环节。中心一直以来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有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等20余个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中心教师在带领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内容带回中心,将其转变为学生的研究创新性实验,近年来中心开设的以企业生产为基础的部分研究创新性实验达20余个。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使校内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对接,既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训练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创新训练成果多样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提升

中心设立工程创新训练、科技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训练等各类平台,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实验仪器设备、技术、场地、管理等支持。通过“五个结合”的创新训练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训练。学生通过产品、专利、论文和成果转化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创新成果,全面提升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4项;校级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RIP)118项;在省级及以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挑战杯、节能减排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29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21项。发表科研论文77篇,其中SCI/EI收录32篇;获授权专利26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

(二)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定位于面向长株潭经济圈和湖南省两型社会,为省内相关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心在洁净煤技术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重点培养学生培养工程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共计转化成果20余项,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心学生在煤化工创新团队教师带领下,在洁净煤技术领域开发了高效复合型水煤浆添加剂、高效煤粉催化固硫剂、高效煤粉催化助燃剂等系列产品,并被湖南省湘潍有限公司、株洲蓝宇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湘煤集团株洲洁净煤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年产经济效益共计9000余万元。

三、结束语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五个平台”的创新训练模式,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该模式的作用下,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甘箐,庞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

[2]申少华,陈慧青,李国斌,周智华,岳明.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初步研究[J].山东化工,2015,44(21).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ZHOU Zhi-hua,LI Guo-bin,TANG An-ping,LIU Li-hua,XU Guo-ro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