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理学课程

病理学课程

时间:2022-06-26 06:21:29

病理学课程

第1篇

【摘要】本文探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模式下设置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病理生理学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与常规班级相比,观察评价指标包括教师对课程整合教学的评价,学生阶段及期末考试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将病理生理学融合于基础医学课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提高其对病理生理学的兴趣,但对测试能力方面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1研究对象,方法及评价指标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为期五年的教学模式,课改班级班内有30名学生,180名普通班。从平均入学率来看,两个班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病理生理学课程整合上,我们将该课程整合分别在第1,2,3,4,5学习开课,总课时为101学时,理论课为68小时,实验课为33小时,多学科整合为27小时,自学为18小时。在第四学期结束时,七个科目的成绩将根据执业医师的考试章程的要求完成。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总分为200。分析结果,教师评价,我们选择学生进行信息获取,综合能力,言语导向,综合能力等指标的分析。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主要包括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兴趣,知识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器官系统模式中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

将病理生理学整合到综合课程中,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主要课程。它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药理学等知识,病理生理学可以根据器官系统进行分割,分为一般理论和各种器官系统两部分,最后整合到各种介绍和系统模块中。将基础医学与生物医学融合。根据人体结构,功能,病理等逻辑,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模块,包括人体的基本单元,基本构成,对物质和能量代谢,疾病病理学,病理变化和病原生物学的七个介绍为后来的学习系统模块提供了基础。我们以人体功能系统为线索,实现系统模块,包括血液循环,免疫,呼吸,消化等,每个系统都可以遵循生理结构,病理学,临床关系,教学大纲和内容模块的组织,并可以整合到相关临床学科的理论中。

3课程整合结果

我们通过分裂病理生理学过程的内容,根据器官系统原理分离病理生理学。它可以分为一般和器官系统内容,然后集成到系统模块和讨论中。将这些理论知识分散到五个学期完成学习,通过基础医学七科联考,我们比较常规班和课改班的成绩无明显差异。然而,课改班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提升以及课堂发言率方面明显高于常规班,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掌握度不足,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病理生理学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1)有利于传统学科教学在病理生理学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医学院的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生理技术课程时缺乏临床课程和实践知识,因此缺乏学科学习的热情。由于各学科相关性很难体现,一些学生没有将知识进行联系,不仅能够提高教学难度,同时也无法避免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出现反复教学的问题,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器官系统教学,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某种器官系统知识,如从解剖组织生理学到病理生理学的过渡。逐步学习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生理学到异常病理学。通过早期临床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2)能够推动教学体系的建立。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基础医学院注重学术研究。教师也是以学科作为中心成立队伍,而传统模式下教师会受到单一性的知识体系影响,注重缺乏学科教学,很难适应跨学科和跨系统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更换教师也会导致无法链接内容并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以管风机制为中心培养教师是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让每位专业教师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问题,改变教学观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由于病理生理学知识碎片化,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味追求知识的独立性,系统性,病理生理学知识独立于其他学科,这违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衷。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动机,能够将病理生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通过集体备课,预讲或者试讲的方法将病理学上学知识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中通过问题式学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见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总而言之,基于这种新课程模式下,病理生理学课程在教学上如何安排,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2篇

自1985年到2008年,由于卫生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先后组织编写了三个版本的解剖学教材:第一个版本是陈咨燮主审、邢贵庆主编的《解误时学及组织学》,该版本使用时间最长,最有权威性,注重解剖学及胚胎学知识的自我体系完善,以社区医师所需知识为期不远编写基础,以大学本科教材为依照,被认为是大学生本科教材的简写本。第二个版本是刘英林主编的《正常人体学基础》该版本内容衔接不好,跨度大,拼凑痕迹明显,问题较多。第三个版本是王怀生主编的《解剖学基础》该版本内容较精简内容设置渐趋合理。但无论啊个版本的解剖学教材都不是针对护理专业特色所编写,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临床医学专业解剖学教材模式,只是简单压缩或章节位置调整;

(2)针对性较差,缺乏鲜明的专业特色,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能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

(3)专业不适用的内容偏多,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大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形态与功能内容没有有机结合;

(5)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室建设滞后。因此应选择针对护理专业编写的解剖学教材进行教学。

2医学基础各学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解剖学和病理学同属于形态学课程,解剖学是以后学习病理学的基础,由形态结构决定了功能,解剖学同时也是生理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立体滚动式教学法,即将人体解剖学、组胚、病理学三个课程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消化系统一章时,我们先用多媒体课件深入地讲消化系统的组成、各种组织和各个器官的解剖学形态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胃溃疡、肝炎等临床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我们认为同时也应结合生理学进行教学,如在讲胃时依以下顺次进行:胃的结构肉眼、镜下——主细胞、壁细胞——胃酸、胃蛋白酶——胃溃疡肉眼镜下——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及胃镜所见等。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而且能使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3应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完体循环的动静脉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经手背静脉网注入药物治疗阑尾炎,药物经何途径到达患部?巩固了新学知识,复习了旧知识,增加了本课程外知识。”

第3篇

一、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了病理学的存在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美的过渡。病理学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极度浓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学好了病理学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病理学对医学生来说就是一门打基础的学科,因此病理课程在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浅析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课程的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其中病理改变又包括新陈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能够揭示疾病最根本原因的唯一学科便是病理学科,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是他们必须学习也是他们必须学好学懂的一门学科,因为病理学是任何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行业的一个门槛,病理学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往往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的理解,才能弄懂脓头理论知识,分析病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此在日后的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才具备一个很好的思维基础。无论是在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他们分析病理的思维方面,病理课程的学习都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病理学的教学现状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一味的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导致医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很差。病理学内容杂而多,如果一味传授理论,学生将会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医学生都在反应自己连最基本的切片都无法看懂,学习病理极度困难。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就便变得极为重要。以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作为教学准则,使学生在一种临床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四、如何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复杂繁多,没有太大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医学生在学习病理的过程中会感到极度的枯燥无味,对病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对病理的学习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排斥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病理课程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病理的效率,就得首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了,只有通过老师来激发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病理学中去,才能于抽象复杂的课堂中获得一线乐趣。

1.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

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在做课程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把实验和理论课交替排列,这样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上实验课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更深,更不容易将知识忘记。理论课的课堂上可以着重讲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实验课上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使医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病理基础知识。

2.现场观看解剖尸体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临床的症状和表征都有病理来决定。学生在观看解剖尸体的时候,首先他们得提前熟知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知识,然后在观看现场老师就对于解剖尸体需要安装的器具、安装的顺序、安装的方法、解剖的顺序和方法等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理论所讲述的各种方法和顺序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观看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器官以及病变的原因,如此便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完实验课后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自身好奇的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储备。

3.将病理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业各个领域,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抽象的病理学让学生学起来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再讲解剖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段现场解剖的视屏,然后针对解剖的过程、方法、细节等等一一为学生讲解,这样便可以极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

第4篇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32-0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院校中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等。该课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病理学起着不可忽视的启蒙、解惑和引导作用。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熟练掌握该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挑战。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作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既是对理论学习效果的检验与应用,又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实验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学好植物病理学专业课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实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学校在每年的秋季开学初专门安排3周时间进行集中的普通植物病理学野外实习。

一、教学实习目的

为巩固学生对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后,按照大纲要求在秋季学期初安排3周时间进行集中的教学实习活动。

二、教学实习安排及实习内容

1.指导教师及学生的人员安排及责任要求。①人员安排。为保证实习质量,明确老师的责任,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自然班分为两个实习小组,每个实习小组指派一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全部实习过程。这样安排既可避免以往人员过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帮走,或者学生找不到指导教师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地直接答疑解惑,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②指导教师职责。首先,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指导教师带领实习小组的同学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发生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了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长季节等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指导学生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标本进行采集,注意不同种类的病害采样部位的差异,尽量采集植物病害症状表现典型的样本;督促学生做好记录,包括植物名称、病害名称、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员等信息;负责解答学生在采集标本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其次,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和鉴定。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小组的同学对采集回来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和分类,指导学生依据所采病害种类采用不同的标本制作方法,如叶片可以采用干燥压制的方法保存,而柔嫩的果实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后采用不同的浸液浸泡,尽量保证标本的原色;永久玻片的制作,指导学生对不同的病原物选择不同的制片方法,保证病原物形态特征明显;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所采病害标本进行鉴定。最后,指导教师要认真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③学生任务。首先,学生要对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及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知识点进行认真复结:如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植物病害与虫害、伤害、衰老的区分。主要植物病害的识别要点。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分。培养基的配制。临时玻片和永久玻片的制作。干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制作等。其次,服从老师的安排并认真学习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等各个实习环节。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科研能力。最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任务。

2.具体实习安排及实习内容。实习采取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集中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和学生自由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周周一的上午老师讲解实习安排,包括实习的目的、内容、进度、任务,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分组领取实习用的工具。下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习用品,包括永久玻片的染色液和浮载剂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实习用具的灭菌消毒、三角袋的折叠等。从第一周周一下午开始至第二周周末集中进行植物病害标本的室外识别、采集、制作与鉴定。主要的实习地点包括农田、果园、蔬菜生产基地、市内公园、山区等处。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状态,由指导教师选取实习地点的某种病害为例,详细讲解该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病害循环、病害防治等。指导学生对该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进行采集,最后由学生将植物病害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分类、标本制作、鉴定。除指导教师带领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之外,其他时间由学生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自主安排时间采集和制作植物病害标本。作为指导教师自始至终坚持及时指导所带领的实习小组,对标本的采集、整理、分类、制作、鉴定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地指导。第三周主要在实验室内制作永久玻片、植物病害干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保存,实验室每天安排指导教师轮流值班。

三、教学实习考核

以往的实习考核方式为只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可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实习不认真,敷衍懈怠现象的发生。因此为保证实习的质量,我们变更了考核方式。具体如下:(1)出勤率。这部分由每组的指导教师负责,占总成绩的10%。(2)植物病害标本的质量和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上交制作合格的植物病害标本50份,占总成绩的20%。(3)永久玻片的质量和数量。每人上交制作合格的永久玻片5张,占总成绩的20%。(4)标本识别考试。要求每位同学在本次实习所采集的标本中任意抽取10种进行识别,占总成绩的20%。(5)实结报告。每人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占总成绩的30%。

四、结语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对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实习的效果我们采取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与学生自主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相结合的原则,既明确老师的责任又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亲自动手采集制作植物病害标本对于他们充满了诱惑力。因此在实习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制作和鉴定植物病害标本,指导教师主要起引导、答疑作用,这种实习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直至实习结束许多同学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虽然在实习开始时学生出现茫然无措之感,出现分不清自然衰老、伤害、虫害与病害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便将植物病害与其他现象区分开,并学会将理论课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习,学生们对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鉴定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常见植物的主要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有了感性的认识;在采集制作植物病害标本时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也深切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实习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将自己以前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兴趣和探秘自然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考核制度的改革也改变了以往学生敷衍实习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实习的各个环节,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切实达到实习目的。

参考文献:

[1]纪兆林.浅谈多媒体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183-184.

[2]青玲,孙现超.浅析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38-241.

[3]易龙,蔡乐.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26-129.

[4]顾丹丹,钮绪燕,刘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提高[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39-41.

[5]朱宏建,周鑫钰,周倩.《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3,(20):303-304.

[6]Geroger N Agrios.Plant Pathology.Four Edi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8.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流行病 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些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

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请别人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灌输――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主题――语法修辞――写作方法”。就连充满感情力量和丰富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以这种模式教,原本灵性的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

3.课堂控制,保证教学有效实施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要注意分析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成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总之,课堂控制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课堂管理的知识、原理、技术,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1.活动开展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与“活跃”的表象,或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导致一些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课堂。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过难,学生的交流讨论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仅就问题的表象展开讨论,思维趋于“浅化”。合作学习中问题过难或偏易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无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活动开展草率匆忙

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往往在出示问题后,就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种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的讨论,一方面由于学生思考不够成熟,导致讨论流于肤浅;另一方面使那些思维较慢、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默默无语,充当听客,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时学生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教师又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叫停。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缺憾,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提示框”要很好地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

背诵、默写绝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篇(首)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重视背诵,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四、忧虑与困惑

1.农村教师的压力过重

参与课改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过大。概括起来,有三苦:备课难度大――艰苦;精神压力大――痛苦;体力消耗大――辛苦。

精神压力重。我国有一句古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某些时候,这句话对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尤为确切。许多教师心里明白,一旦下岗,一旦淘汰,自己真的是百无一用,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因此,有些领导就像企业老板警告职工一样警告教师:“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事实上,在现有条件下,一个有良知又不能跳槽的教师不可能不努力工作。从早到晚,一边要上课,一边要改革;一边要集会培训,一边要写材料备课;一边要教育教学研究,一边又要做学生思想工作……

经济压力重。为了评职称,教师要参加继续教育,计算机、英语等各种培训接踵而来。要成绩、要培训就得交钱,每年总要几百几千的,自己掏腰包,不交钱就不给成绩。暑(寒)假、周末本来是教师正常休假的时候,教师可以看看书,游山玩水,调整心态。可是很多地方的教师可以说从来没有安宁过。

2.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山区学校,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教师说了算?笔者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6篇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医学专业 病理解剖学 网络课程

“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虽以形态学为基础,却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理解和记忆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军队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医学学员的专业特点,我们在“病理解剖学”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现代远程教育指的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和途径进行的教育,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1s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其特点体现在教育环境的虚拟性、面向社会的开发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形式的自主性上。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享用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双方可以即时讨论,实时解答,激励学员参与意识,有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网上,教育对象之间还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2-3]。

2 网络课程的建设实践

网络建设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临床典型病例和症状、体征以及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②网上讨论。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病理解剖学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讨论。网上答疑则为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每天定期回答,学生可以指定教师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③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④教学文件。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参考内容。通过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通过网上教学日历,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教学课件和教学动画可实现下载和播放,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⑤网络资源。把与病理解剖学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3 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制作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通信设备、线路及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它具有存储空间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效应好、监管力度强、无时空限制等优点。根据网络的运行特点,主要从文字、图片、视频三方面收集、整理与制作[4-5]。

3.1 仪器设备 硬件环境:①赛扬处理器2.5hz;②256mb内存;③intel原装-845gvsr主板;④80gb硬盘;⑤cd-rom驱动器。软件环境:①windows xp操作系统;②micorsotf office2000的安装(含frontpage、access);③dreamwaver mx的安装;④flash mx的安装;⑤photoshop 6.0的安装;⑥powerdirector pro.视频处理软件的安装。

3.2 制作过程 ①根据各章节教学大纲、病例讨论、习题集;②采用数码摄像机、计算机扫描仪制作病理教学图库和绘图模版;③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6. 5、photoshop7. 0软件制作病理教学课件;④利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mx、cutepage网页编辑器v2. 0,借助校园网并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网页。

4 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

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网络技术制作的通过网络传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材料。网络课程是由主页、目录、导航、界面和交互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6]。

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所配置的网络学习环境能为校内外一切学习者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来学习。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络课程创造了良好的交互协同的学习环境,通过e-mail、bbs等方式建立学习者之间或师生间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者的协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加入讨论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课程为远程学习者创造了虚拟的课堂学习气氛和及时解决学习中问题的条件,可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来储存、传输、处理多种学习资源,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中直观地从形、声、色中感受信息。网络课程的多媒体性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5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网络课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各学校的网络课程大多处于初建状态,缺乏相对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内容积累尚少,还需要对相关内容不断进行增补。由于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没有对网络课程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的网络课程教学还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兄弟院校之间网络课程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增补更能吸引学生的形式的课件,加快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才能够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其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综上所述,《病理解剖学》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渊.医学网络课件制作模式的探索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134-135

[2] 杨定友.网络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4): 327-329

[3] 李凤慧.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关键问题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6(2): 153-155

[4] 王德盛.外科学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医学院学报,2002,24(3):180-183

第7篇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医学专业 病理解剖学 网络课程

    “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虽以形态学为基础,却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理解和记忆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军队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医学学员的专业特点,我们在“病理解剖学”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现代远程教育指的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和途径进行的教育,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1s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其特点体现在教育环境的虚拟性、面向社会的开发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形式的自主性上。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享用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双方可以即时讨论,实时解答,激励学员参与意识,有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网上,教育对象之间还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2-3]。

    2 网络课程的建设实践

    网络建设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临床典型病例和症状、体征以及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②网上讨论。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病理解剖学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讨论。网上答疑则为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每天定期回答,学生可以指定教师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③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④教学文件。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参考内容。通过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通过网上发布教学日历,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教学课件和教学动画可实现下载和播放,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⑤网络资源。把与病理解剖学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3 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制作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通信设备、线路及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它具有存储空间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效应好、监管力度强、无时空限制等优点。根据网络的运行特点,主要从文字、图片、视频三方面收集、整理与制作[4-5]。

    3.1 仪器设备 硬件环境:①赛扬处理器2.5Hz;②256MB内存;③INTEL原装-845GVSR主板;④80GB硬盘;⑤CD-ROM驱动器。软件环境:①windows XP操作系统;②Micorsotf office2000的安装(含Frontpage、Access);③Dreamwaver MX的安装;④Flash MX的安装;⑤photoshop 6.0的安装;⑥Powerdirector Pro.视频处理软件的安装。

    3.2 制作过程 ①根据各章节教学大纲、病例讨论、习题集;②采用数码摄像机、计算机扫描仪制作病理教学图库和绘图模版;③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6. 5、Photoshop7. 0软件制作病理教学课件;④利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MX、Cutepage网页编辑器v2. 0,借助校园网发布并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网页。4 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

    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网络技术制作的通过网络传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材料。网络课程是由主页、目录、导航、界面和交互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6]。

    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所配置的网络学习环境能为校内外一切学习者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来学习。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络课程创造了良好的交互协同的学习环境,通过E-mail、BBS等方式建立学习者之间或师生间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者的协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加入讨论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课程为远程学习者创造了虚拟的课堂学习气氛和及时解决学习中问题的条件,可显着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来储存、传输、处理多种学习资源,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中直观地从形、声、色中感受信息。网络课程的多媒体性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5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网络课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各学校的网络课程大多处于初建状态,缺乏相对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内容积累尚少,还需要对相关内容不断进行增补。由于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没有对网络课程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的网络课程教学还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兄弟院校之间网络课程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增补更能吸引学生的形式的课件,加快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才能够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其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综上所述,《病理解剖学》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渊.医学网络课件制作模式的探索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134-135

    [2] 杨定友.网络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4): 327-329

    [3] 李凤慧.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关键问题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6(2): 153-155

    [4] 王德盛.外科学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医学院学报,2002,24(3):180-183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过程评价;改革

社会发展既需要发现知识和探索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将知识和客观规律运用到实践生产中、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潘懋元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大类。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许多地方院校已将自己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部分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通过学以致用和社会实践,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应用型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科技发展促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就是考试,只有将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过程考核,是指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纪律、出勤、回答问题、小考、实验技能、应试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给定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学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合理细化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同的课程、考核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应不同。传统的课程考核机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面存在的弊端比较突出,在高校中,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主要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存在“一考定终身”现象。就《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而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评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较大,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平日知识的积累,考试前集中突击也能取得好成绩。但因不注重平日积累,在后期的实践课中表现为: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验技能没掌握,动手能力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评价过程化或考核过程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对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性学习,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考核改革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期末考试、实验技能、实验报告、考勤、提问和学习态度几个方面考核,其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考试成绩占45%、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技能成绩占20%、课堂随机口试成绩占5%、考勤成绩占5%、学习态度成绩占5%。

1 期末考试

为闭卷考试,学生参加结课后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前提,授课内容和实验时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基本内容,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确切地说,期末考试是学生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学习过程及内容的再次回顾和复习,是比较轻松的再学习,考试成绩的55%计入课程总成绩。

2 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之一。考核内容包括从植物病害的诊断到防治、从实验室到田间涉及到的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方式灵活,主要通过对园艺植物各种病害症状的描述、以及病原鉴定、病害综合诊断技能的考核,对学生的动手制片技术、观察能力进行量化评分。这样,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注重每次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验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次数可能每位同学的不完全相同,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技能的体现和补充,为了保证学生在一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实验要在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当堂独立完成,杜绝抄袭、造假。如当节课请假,可申请补做实验。无故不交或抄袭实验报告,本次成绩记为0分。实验报告成绩采取百分制,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4 课堂随机口试

口试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需要抓住每次上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课堂上随着教学情景主动回答来获取成绩,每人作答次数不限。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量化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5 考勤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考勤工作直接关系到班级学风体系的形成。考勤成绩实行百分制。无故缺勤,本次成绩扣10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本次成绩扣50分。将其平均成绩的5%计入总成绩。

6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学),是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保障。学习态度成绩实行百分制。上课应用手机、大声喧哗、或做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影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50分。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作出补充更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过程化考核评价的实施比传统的考核方式更能保证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而尊重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郑家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1(1):70-72.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1-28.

[4]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2,(8):3-4.

[5]张文彬.地方高校考试模式现状分析与过程化考试模式的建立[J].考试周刊,2012,(29):1-2.

第9篇

关键词:病理剖检;一般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81-02

病理剖检诊断技术是运用病理剖检解剖学检查尸体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目的在于查明动物发病和死亡的原因,以及阐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获得诊断的依据,它具有方便快速和直接客观等优点,且也是一项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涉及到能否掌握正确的剖检诊断程序及方法,以确保剖检效率和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病变,剖检结果应结合动物发病情况和外部检查情况才能做出剖检诊断,所以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才能够灵活应用。

一、一般教学法

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内容――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先是由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向学生逐一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做相应的实训内容。由于理论和实践相隔时间长,并且学生动手能力不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学习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关键在于灵活地应用实际当中,然而这技术要求非常细心和熟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实践才能够熟悉应用。在一般教学方法中,内容与实际操作都是分开进行讲授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往往感觉很容易,似乎做起来很简单,但到真正临床应用时,由于平时没有与临床相结合,他们就不能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快速诊断疾病,有的甚至学了这部分忘了另外一部分,并且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资源整合,并且授课时没有很好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听课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案例教学法

《病理剖检诊断技术》是以实际操作锻炼学生技能的课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很多的探讨,逐渐总结出以实际案例为主题的授课方式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是为了能够共同完成一个案例而进行的实际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案例”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知识点,把知识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让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其目的是: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完成这项任务,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完成这项任务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这种能力涵盖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社会能力等方面,而这些能力正是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推行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法是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技术,最好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实际训练和具体的活动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增进知识,大大地减短了某方面技术要领与实际操作要领的距离。只要学生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学生的技术水平也会逐渐提高。每次一完成相应的剖检实训,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的自豪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法的对比

1.内容:病理剖检诊断技术――以病鸡病理剖检诊断技术为例。

2.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病理临床剖检技术、病理变化、注意事项、疾病诊断4个重要的知识点。

3.对象。①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两个班甲班(50人),乙班(48人)。②教师:笔者。

4.方法:对比探讨法。

5.教学过程:在甲班应用一般教学法:具体是笔者先按往年的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一一讲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基本操作流程及注意哪些事项。然后再具体安排实训内容,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亲自来操作,老师作为指导,在实训过程中检查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在乙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开始学习各个知识点前,笔者在讲授前:先将班级学生分组,并布置相关任务,然后让学生观看自己预先准备好后的病理剖检技术案例视频,然后每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该案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以及操作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笔者再进行解释和总结。通过对于本内容我安排临床实践,然后测试两个班的四个重要知识点掌握的程度。

6.结果及分析。①掌握知识要点及结果。②结果分析。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出乙班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的人数要多于甲班相应知识点的学生人数。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是在两个班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7.结论。通过比较得出案例教学法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体现的作用和优势

1.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师只是作为指导作用。一般教学就是老师在讲台把学习的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案例教学却是恰恰相反。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案例为教学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操作,教师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以任务为目标促使学生的学习。教师对案例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他们就会带着任务和目标去学习。学生明白了要学习哪几项技术,学会了以后能完成什么任务,就会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

4.案例教学能够融合每个知识要点。案例教学如同一条线,将单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学生在自己操作的时候,不会忘记或遗漏自己学过的技术要领。完整的案例操作比文字口述内涵丰富,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关键技术,还让学生就是身临现场的场景。

5.案例教学有学以致用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打破了原来为了教材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按教材顺序进行授课,而是以相配套的案例为项目,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案例的操作上,把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具体案例中来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

五、案例教学法的总结及自我反思

1.案例教学不是任何情况都能够适应,不同的课程或内容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应用案例教学法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宜这种方法。对于某些理论性较强或纯理论性的内容不宜采用这种方法,否则使学生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导致影响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计划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案例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选择案例的依据是单元中的知识点,在选择的过程中尽量包含每个知识点。首先,案例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且有机地结合各项知识要点;第二,案例的难易程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第三,案例能让大部分学生所喜欢,且要不断更新案例,以适应现代中职学生求新求变多种思维的需要;第四,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在分配给学生任务时,一定要把握好主题和时间,决不能因为这个而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当然,进行课堂教学的每个案例可能不一定面面俱到,教师应该对案例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相类似的问题,举一反三,能够应用该技术解决相应的问题。

总之,案例教学法不仅教学目的明确,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进一步总结并大力试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侯冬青.“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学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7).

[2]田原.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1).

第10篇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医院校 病理学实验教学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医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们的欢迎,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的中医药院校学习,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校自成立之初就开始接受来华留学生的中医培养任务,目前每年的中医及其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都呈递增趋势。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病理学实验课是病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理学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对留学生而言,病理学实验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病理学理论知识。笔者所在教研室承担了我校留学生病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下面浅谈一下留学生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体会。

1.结合留学生的特点,制定多元化的病理学教学大纲

留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对于留学生的教学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其发展的课程教学大纲体系。以我校为例,招收的中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医学留学生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有的学生汉语水平很好,有的学生则汉语水平较差但是英语基础较好,还有的学生两种语言都一般。再有由于先前所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知识结构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针对不同的留学生,分层次上课。目前,我校留学生的总体培养方案分为三种:单独英文授课并进行考评;汉语授课,学完基础课后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医学专业课并进行考评;汉语授课,学完基础课后自成班级学习医学专业课并进行考评。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学科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留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等,于是我们将病理学的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三种不同的病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并且分别制定了相关的教案、理论与实验课程考核方法;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有所区分,比如我校的汉语授课班级留学生病理学实验课程教材选择了我们自编的教材。

2.严格教学管理,保证病理学实验课的正常教学秩序

保证病理学实验课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提高留学生病理学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留学生当中很多同学自律性较差,自由度大,经常上课迟到、旷课,并且课堂纪律散漫,课前不预习,作业拖沓敷衍。还有的平时不来上课,尤其是实验课程,或者来上课但是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影响其他同学。这就要求学校制定与留学生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规范和制度,在入学之初就做好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深入了解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争取和他们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从而为病理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在我校留学生管理部门的教育和监督,病理学实验课程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下,目前很多不良现象逐渐消失,留学生病理学实验课堂也越来越有秩序,甚至期末的实验课程考核成绩相比之前大有提高。

3.结合病理学实验课特点,提前做好课程准备

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通过观察、描述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的病变特点,加以综合分析,并结合理论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结局,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1]。目前留学生病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示教病理学组织教学切片(包括数字化切片)、讲解病理学大体标本、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并完成作业,同时不同章节的实验课还配有录像。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门课程都存在压缩课时的情况,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更好地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授课教师要提前做好相关课程准备。对于留学生实验课的内容安排,实验课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尽量多给学生自己看的时间,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留学生的实验内容不宜过深,应以大纲要求的重点掌握的组织结构为主。

4.采用多种实验课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

病理学实验课是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实验课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但由于病变形态千变万化,脏器病变不同、同一脏器的病变也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这对于医学基础知识较差的很多留学生来讲,学习起来非常费力。为了增强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病理学实验课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应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病理变化[2]。现代教学强调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方法等往往更能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在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先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在观察静止病变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如通过观察慢性肝淤血的特点,联想到其常见的发病原因、可能有哪些临床症状及长期淤血对肝脏可能有哪些影响。其次是善于联系,将大体标本与镜下改变、病理总论内容与各论内容相联系。如讲授慢性肝淤血时,可以将之前学过的肝细胞水肿、肝脂肪变性等与之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等互动方式,让学生活跃起来,使思维连贯,前后知识连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另外,在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跟留学生谈话,了解哪里是他们学习的难点,他们希望老师怎样讲解可能学得更好等。总之,与学生随时沟通对教学是很有用的,在交流过程中积极听取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方法,使我们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薛敬玲,刁路明,陈洪雷,等.提高留学生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41.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8-03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主要根据地区特点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等,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后,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然而,该课程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和局限性在于教学方法单一且僵化,教学内容固定且知识更新缓慢,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针对上述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加强综合性实验环节、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在考核方面采取多样化考核体系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明显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注重于重要作物病害的讲述,相对而言,对果树、蔬菜等病害较少涉及。近年来,随着各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像果树和蔬菜,由于经济效益高并且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一个省或一个地方的重要或支柱产业。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处的陕西省为例,苹果是陕西省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是关系到全省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苹果产业直接关系到陕西省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苹果病害,特别是苹果腐烂病和褐斑病,已经严重制约和限制了陕西省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大田作物学时分配由原来的90%下降为75%,蔬菜和果树病害由原来的10%提高为25%。

在课程教学重点方面,改变过去的全、多、细的安排和授课方法为按作物和病害的经济重要性来划分,做到重点病害代表性强而且精要,兼顾一般病害。我们一般根据课程学时数和不同地域特点而做出灵活选择。就西北地区如陕西省而言,如小麦三大病害(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马铃薯病害(晚疫病、青枯病)、谷子白发病、玉米病害(大斑和小斑病)、棉花病害(枯、黄萎病)等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讲授时力求全面、系统、深透,并加以研究方法的启示。对一般病害而言,我们授课时仅讲明它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而对在南方地区重要而西北地区不太重要的病害如水稻病害,我们让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病害的发生和防控策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已大大加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了解和学习植物病理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科研成果,尽快更新授课内容,尽量传授和指导学生获得更多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讲授小麦条锈病菌生活史过程中,我们及时地增加了小檗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并且病菌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这一新的发现和知识点,讲述了有性生殖在病菌毒性变异及病害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病原菌致病性时,我们介绍了我们课题组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小麦条锈菌基因组呈现高度杂合性及特有的遗传重组”(High genome heterozygosity and endemic genetic recombination in the wheat stripe rust fungus)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从分子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对活体营养寄生真菌致病机理和毒性变异的理解和认识;在讲授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我们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Pivoting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from Dissection to Deployment”科研论文提供的持久控制病害策略为借鉴,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病原的核心效应蛋白基因来持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认识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的“基因对基因假说”。

2.改进教学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过去“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中心)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台上台下互动,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积极推进“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3种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时有限且固定,然而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作物病害种类多而泛。根据课程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讲授作物重要以及重大病害,而对发生规律相似的植物病害和一般重要病害以自学为主。例如,以水稻病害为例,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任一种水稻病害,自己收集资料和材料制作课件,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真正地参与教学,体会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坐在下面和其他同学对讲课的同学进行点评和解答问题。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收集材料时的艰辛,同时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了师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案例式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中的应用。具体做法为,我们把生产中的病害诊断和病害防治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讲授,让学生在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例如我们在讲述完禾本科锈病综合防治方法后,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这种防控策略可利用到豆科锈病的防治上,甚至延伸到活体营养寄生菌造成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的应用。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病害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每一章课程内容将结束时,我们布置1~2个具有辩证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时间设置为5~10分钟,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发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例如,薯类病害这一章结束后,我们布置这样一个题目“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已经有百年历史,针对病害的防治策略也已较为成熟,为什么现在该病害仍然时常发生且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大威胁?”我们提示学生通过病菌毒性变异角度出发思考这一问题,辩证思考综合防治该种病害的策略和方法。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时虽然有些观点不够全面,但是课堂气氛热烈,积极发言的场面让人高兴和振奋。

3.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来讲,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个有效方法。早在2002年,我们在教学中就推广利用多媒体手段,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加了课程教学信息量,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把网络教学作为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一边教学,一边充实、改进教学课件,先后实施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目前本课程的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实验指导等课程相关资料。网络专门设置了答疑窗口,同学们在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如果存在疑问,可直接与老师在线交流,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课程组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课程素材库的建设,已收集植物病害症状图1000余幅,植物病原超微和显微结构图各80和3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农业植物病理学》为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就业及从事高层次研究的学习。因而,我们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本课程教改的重点。在新教学大纲中没有安排实习课和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我们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达到1:1,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课程学时比重;同时专门安排了8个实验课次中的1个课次内容为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与病害诊断。其次,变原来的固定实验课时间为根据生长季节中作物病害发生情况随时调整实验教学时间,1个课次的田间病害诊断根据田间作物病害发生危害情况而确定上课时间。通过改革,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本地常发性病害的了解。

2.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老师通过讲解要观察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让学生对病害有初步认识,然后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形态去印证病害,这样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丧失主动性,动手机会减少,缺乏进一步探究病害发生规律的主动意思。

为了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我们在实验时尽量提供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或病菌培养,从而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课堂上我们提供实验材料或者安排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材料,但是不对病害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观察病原菌形态,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确定病害,得出初步结果;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比,共同讨论该种病害病原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似病害病原的区别,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病害的实质。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对病害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能切身体会到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密切互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3.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根据他们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联系自己喜欢的研究生导师,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或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农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而且为以后的研究生生涯或科研生涯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科研经历。此外,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各种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大学生科创活动、具有当地特色的“田园使者”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服务三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项改革。首先,我们结合《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大纲要求确立考核目标,包括考核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专业素质水平等。然后,建立新的多样化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平时考核成绩(10%)、实验课程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70%)3项,变为出勤考核成绩(5%)、分组讨论成绩(5%)、课程研究论文成绩(5%)、实验课程成绩(25%)和期末考试成绩(60%)5项。新的考核体系将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由原来的70%减少为60%,实验课成绩提高为25%,平时考核成绩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所占比重提高为15%。对于课程总成绩中主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课成绩,我们考核内容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基础理论入手,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突破点,使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素质提高。期末试题内容通过召集课程组老师讨论,组建习题库。题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有中英文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各种题型,保证每种题型所占比例科学适中。实验课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

该项改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011级的三届农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将来参加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学文,王源超,邵敏,吴耀清,郑小波.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

[2]杨军玉,朱杰华,董金皋.结合学科特点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实践[J].河北农林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477-479.

[3]张爱香,瓮巧云,张红杰,袁军海,吴玉环.农学专业农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0,(12):127-129.

[4]鄢洪海,李宝笃.《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农业教育研究,2009,(2):18-20.

[5]齐慧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改革[J].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71-74.

[6]张亚玲,台莲梅,靳学慧.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96-97.

第12篇

医学课程整合模式通常可分为学科间的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临床症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疾病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和混合式课程模式等。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在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医学课程模式中,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是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医学知识结构。具体课程整合设想和建议如下:

一是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对这些基础医学课程是单独进行教学的,其中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和病理学等主要以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单独开设这些课程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带来一定困难。比如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往往需要间隔1~2个学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不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为了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探索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系统性地将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6门课程分别按器官系统逐一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和基础医学教程各论。

二是临床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可实施课程内整合和单病种整合的方式。课程内整合是指在课程内部选择较恰当的主线进行整合,如传染病学以传染病常见症状为主线,整合成几大类疾病按类别进行讲授,这样整合既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单病种整合是指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中同一种疾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如内科学、妇产科学中弥漫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儿科学、外科学中先天性心脏病等,通过专题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授,从而避免了许多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疾病认识的整体观。

三是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之间、临床医学课程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整合。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中导入临床,临床与临床课程整合中结合实用性基础,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与临床课程交叉教学;基础课程教师定期到临床进修,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相互渗透;打破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学科界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融合,按人体器官系统的大体结构、显微结构、生理过程、生化反应、常见疾病症状、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讲授。

推进医学课程整合的设想,需亟待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医学课程整合配套教材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合适的配套教材,因此,编写适合国情、校情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十分必要。二是教师培养问题。学校现有的教师多数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侧重点比较专一,不能适应跨学科、跨系统的教学模式,这会造成教学内容衔接不好,影响教学质量。

医学课程整合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落实《标准》目标实现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校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顺应时展要求的需要。但是,医学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根据校情,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不同模式、分阶段地实施,在不断试点与探索的成功基础之上,最终构建符合学校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

作者:苏水桥单位: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