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06:2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32-0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院校中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等。该课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病理学起着不可忽视的启蒙、解惑和引导作用。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熟练掌握该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挑战。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作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既是对理论学习效果的检验与应用,又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实验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学好植物病理学专业课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实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学校在每年的秋季开学初专门安排3周时间进行集中的普通植物病理学野外实习。
一、教学实习目的
为巩固学生对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后,按照大纲要求在秋季学期初安排3周时间进行集中的教学实习活动。
二、教学实习安排及实习内容
1.指导教师及学生的人员安排及责任要求。①人员安排。为保证实习质量,明确老师的责任,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自然班分为两个实习小组,每个实习小组指派一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全部实习过程。这样安排既可避免以往人员过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帮走,或者学生找不到指导教师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地直接答疑解惑,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②指导教师职责。首先,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指导教师带领实习小组的同学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发生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了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长季节等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指导学生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标本进行采集,注意不同种类的病害采样部位的差异,尽量采集植物病害症状表现典型的样本;督促学生做好记录,包括植物名称、病害名称、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员等信息;负责解答学生在采集标本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其次,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和鉴定。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小组的同学对采集回来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和分类,指导学生依据所采病害种类采用不同的标本制作方法,如叶片可以采用干燥压制的方法保存,而柔嫩的果实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后采用不同的浸液浸泡,尽量保证标本的原色;永久玻片的制作,指导学生对不同的病原物选择不同的制片方法,保证病原物形态特征明显;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所采病害标本进行鉴定。最后,指导教师要认真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③学生任务。首先,学生要对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及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知识点进行认真复结:如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植物病害与虫害、伤害、衰老的区分。主要植物病害的识别要点。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分。培养基的配制。临时玻片和永久玻片的制作。干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制作等。其次,服从老师的安排并认真学习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等各个实习环节。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科研能力。最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任务。
2.具体实习安排及实习内容。实习采取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集中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和学生自由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周周一的上午老师讲解实习安排,包括实习的目的、内容、进度、任务,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分组领取实习用的工具。下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习用品,包括永久玻片的染色液和浮载剂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实习用具的灭菌消毒、三角袋的折叠等。从第一周周一下午开始至第二周周末集中进行植物病害标本的室外识别、采集、制作与鉴定。主要的实习地点包括农田、果园、蔬菜生产基地、市内公园、山区等处。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状态,由指导教师选取实习地点的某种病害为例,详细讲解该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病害循环、病害防治等。指导学生对该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进行采集,最后由学生将植物病害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分类、标本制作、鉴定。除指导教师带领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之外,其他时间由学生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自主安排时间采集和制作植物病害标本。作为指导教师自始至终坚持及时指导所带领的实习小组,对标本的采集、整理、分类、制作、鉴定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地指导。第三周主要在实验室内制作永久玻片、植物病害干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保存,实验室每天安排指导教师轮流值班。
三、教学实习考核
以往的实习考核方式为只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可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实习不认真,敷衍懈怠现象的发生。因此为保证实习的质量,我们变更了考核方式。具体如下:(1)出勤率。这部分由每组的指导教师负责,占总成绩的10%。(2)植物病害标本的质量和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上交制作合格的植物病害标本50份,占总成绩的20%。(3)永久玻片的质量和数量。每人上交制作合格的永久玻片5张,占总成绩的20%。(4)标本识别考试。要求每位同学在本次实习所采集的标本中任意抽取10种进行识别,占总成绩的20%。(5)实结报告。每人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占总成绩的30%。
四、结语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对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实习的效果我们采取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与学生自主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相结合的原则,既明确老师的责任又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亲自动手采集制作植物病害标本对于他们充满了诱惑力。因此在实习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制作和鉴定植物病害标本,指导教师主要起引导、答疑作用,这种实习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直至实习结束许多同学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虽然在实习开始时学生出现茫然无措之感,出现分不清自然衰老、伤害、虫害与病害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便将植物病害与其他现象区分开,并学会将理论课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习,学生们对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鉴定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常见植物的主要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有了感性的认识;在采集制作植物病害标本时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也深切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实习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将自己以前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兴趣和探秘自然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考核制度的改革也改变了以往学生敷衍实习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实习的各个环节,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切实达到实习目的。
参考文献:
[1]纪兆林.浅谈多媒体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183-184.
[2]青玲,孙现超.浅析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38-241.
[3]易龙,蔡乐.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26-129.
[4]顾丹丹,钮绪燕,刘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提高[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39-41.
[5]朱宏建,周鑫钰,周倩.《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3,(20):303-304.
[6]Geroger N Agrios.Plant Pathology.Four Edi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8.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配备;教学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in plant pathology
Li Minhui, Xi Pinggen, Zhou Guohui, Pan Ruqian, Liu Qiongguang, Jiang Zid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problem and actuality of the teaching in plant path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authors’ some helpfu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ing and furth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quality, some practices were explored including set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allocating the teaching team and the innovation of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It showed that teaching practice was effective.
Key words: plant pathology; allocating teaching team; teaching practice
植物病理学是我校植物保护学专业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检测方向、微生物工程方向、农学、茶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认识植物病害的重要性,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植物病原的种类、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的基本规律、病害流行与防治的基本原理;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操作技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诊断田间作物病害并给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农业高产稳产服务。本文针对现阶段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激发学生热爱学科、热爱专业的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多,任务重
植物病理学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和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对于植物保护专业,该课程分为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而对于植物保护方向下的其他专业以及农学类的专业,这门课程近几年都是在一学期完成这三部分的内容,其时间的紧迫性不言而喻。在内容上,植物病理学又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总论部分主要内容有绪论(植物病害的概念和植物病害症状类型)、侵染性植物病害及其病原、寄生性植物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防治原理,各论部分则包括按照作物种类划分的各种主要病害。而随着学科的发展,在注重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同时,还需增加一些新的知识。无疑,现阶段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大于过去。因此,要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较大。
1.2 教学实践环节有待进一步改善
首先是教学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为了能够指导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植物病害,并帮助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因此要在生产季节适时地安排教学实践,特别是教学实习环节。以往,如果是秋季的课程,等所有课程结束后再开始教学实习的话,已经到了12月底,而此时,即便是在广东这样的南方,田间作物种类少且单调,教学实习的内容也受到限制。因此,适时的教学实践,特别是教学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教学实习基地远离学校本部等一些客观的问题也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效果。由于广州市的道路规划及学校的再发展,校本部的实习基地面积越来越小,只能在较远的郊区位置再设置教学基地,但无形中也影响实践的效果;同时由于条件所限,实验室基础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如显微镜质量与数量的扩充上都跟不上日益扩大的招生人数;所用的植物病害标本老旧,有的标本已经完全反映不出病害的典型症状,有的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很难找到目标,即使找到也不是典型的形态特征。这些现实困难也是造成教学实践环节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客观原因。
1.3 部分学生专业思想薄弱,存在得过且过现象
实验课上一些学生有敷衍了事的现象。比如实验课的作业一般都是绘制病原显微特征图,有的学生把它当做是临摹课,从书上照描病原图交差,虽然有些学生的画工很好,但实验课演变为临摹课,这完全背离了实验课的宗旨。其次,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有待提高。这门课程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的,学生还没有很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未能很好地掌握。因此,像显微镜观察这样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也不是很熟悉,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提醒显微镜操作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2 解决问题的教学探索
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参考了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1,2],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现阶段的这些实际问题,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探索。具体作法如下:
(1)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制订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计划,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结构。
(2)配备研究方向齐全的教学团队。针对教学内容多,任务重这一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教学组依附并整合了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的整体优势,将植物病原各个研究方向(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都设有的相关研究室纳入授课主体,各个研究室的教师讲授该课程中与自己研究方向相符的部分内容,将讲授重点内容或重要病害与要求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相结合,这样不仅实现了发挥多名教师所长、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还在不减少教学学时的情况下保证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不同授课小组教师之间定期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协调课程进度。此教学模式既注重了同专业不同方向本科生的学习效果,也注重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年轻教师更快地成长。
(3)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精髓,也是教学实践中最具威信力的准则之一[4]。对于植物病理学这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来说,合理适时的实践教学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减少理论课时的基础上,不疏忽实验及实习环节的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互相配合, 从而使学生对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具体做法是每一单元的理论课完成之后,紧接着就安排相关的实验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巩固理论课的知识要点。同时尽量将理论部分的内容,如植物病原学、各类作物病害的内容放在课程的前半段介绍,这样在课程进行中期即11月中上旬就可开展教学实习。利用本校所处华南地区的地域优势,此时田间仍有各种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的栽培,不会对教学实习造成任何影响。这一教学探索不仅使课程安排更加紧凑,而且让学生更及时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配备以及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近两年,植物病理系利用学科建设经费添置教学用显微镜。更新实验室的多媒体放映设备,组织教师整理、检查、更新和制作植物病害症状标本和病原玻片标本;并将组织教师整理和制作标本列为一项传统的期末工作,起到了补充实验材料和加强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双重效果。学校农场和位于广州郊区的增城教学实习基地是专门负责全校农科专业教学实习的场所,基本上能够满足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实习任务需要。同时教学组还与广东省农科院、珠江农场等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外出实习的场地有充分的保障。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尽量增加田间病害调查和采集标本的次数,提高学生的兴趣。
(5)充分利用植物病理系的教学资源,辅助学生消化理解理论课的内容。植物病害标本(包括实物标本、瓶浸标本和镜框标本)、植物病原玻片和挂图、田间植物病害症状和病原显微图像的投影以及网上下载的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动画都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而在教学实习期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例如要掌握显微镜镜检技术、常规植物组织分离与培养技术、病害标本采集与玻片制作技术、病害田间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植物病害的一般诊断技术等。教学实习的时间一般是两周,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实践教学内容,还需理论课教师、实验辅助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一切以实习为主,全力以赴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这项教学任务,特别是外出采集标本时,要保证至少有3~4名指导教师,以便为学生现场解惑。
为提高学生实验课的学习主动性,避免敷衍了事现象,我们还对课程的评分机制进行了改革。以往,理论课和实验课一起给分,而实习课单独给分,这样无形中使学生不重视实验课。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病原形态的观察上,而不是为了完成课堂作业,我们鼓励学生多看玻片标本,甚至是自己制作标本。同时,实验课实行单独考核,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占实验最终成绩的40%;期末时病原实物鉴定占实验最终成绩的60%,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需重修。向学生提出要求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起到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认真对待实验课、不再敷衍了事的作用。
3 实践效果
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我们就逐步开始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至今已经完成了6届本科生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实践证明,对于学生,这套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消化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重点培养了学生植物病理学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青年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团队中,也真正锻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也普遍认为经过这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助于他们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学到了解决生产中实际出现的植物病害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高智谋,陈方新,吴慧平.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5,3:53-54.
[2] 景兰,周洪友,胡俊.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研究及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92-193.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7-0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近年颁布了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体系目录,其中在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中,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被调整为一门新的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也是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医学教育体系接轨的重要举措[1]。我校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适应学科重组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加强医学生对疾病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有机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优化重组为一门学科,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都是基础医学的重要主干课程,都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体在患病过程中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从而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和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但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临床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护理学专业本科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将形态与机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并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是关键
打破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确定教学大纲,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围绕护理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按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将原有两门课程的章节重新交叉编排,在一个具体章节内,以器官、系统为单元,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相互穿插融为一体,既有病理形态学的内容,又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同时减少各学科的重复内容,合理利用学时[2]。
2.教材建设是核心
本着实用性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人才质量的原则编写“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新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材。在教材结构上,每章设章节概要,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本章知识结构。章后附有病例分析,使学生将理论和临床知识相结合,更适合教学需要。
3.改革教学方法是推动力
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必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启发、设问、PBL、案例、易位、情景模拟、讨论等多种交互式方法进行教学;大力推广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绘图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3]。同时着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有利于创新型医疗人才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我们还组织编写了《病理学同步练习题集》,有利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对理论内容的复习。
4.教学效果是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启发、PBL、案例等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思考,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其次,增加了学生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学生对临床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4]。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期末成绩的提高,提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整合后的课程比较满意,提示我们对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进行改革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友生,柳君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49-50.
[2]王舰,史俊岩等.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6):110-112.
[3]乔远东,穆敬雯,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9-80.
[4]陈季强,夏强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作者简介:
关键词:森林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森林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森林病理学的学科及概念范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建立之初的认识。
当代森林病理学的核心特征是将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结构层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研究森林病害。从开设“森林病理学”实验课程以来,老师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森林病理学”学科的迅猛发展要求该课程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在以前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
首先,压缩基础验证性实验课时,保留如“林木叶部、枝干、根部病害观察”等经典实验环节,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课时,如“林木抗病性测定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分化测定”等实验。分子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日趋广泛地向生命科学不同分支渗透。为了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前沿化,我们增设了诸如“林木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及电泳检测分析”等常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森林病理学技术操作相关的网站和一些外文数据库,这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验证性实验中,针对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略有重复的知识点,我们结合讲述式和启发提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普病知识来掌握林病实验要点。综合设计性实验中,主要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还借助多媒体来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模式诞生,并广泛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归纳,将可行的建议运用到后面的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激发了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项目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诸如此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业务水平、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授课水平。每位教师必须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时刻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还要丰富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验教学融会贯通。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因为教师对专业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爱好能够极大地感染学生。每一堂课上,我们都怀着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传递知识、耐心讲解,在这种正能量的带动下,教学效果良好。
虽然“森林病理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林业企事业单位对森林保护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需要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形成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和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吕 全,张星耀,梁 军,等.当代森林病理学的特征[J].林业科学,2012,48(7):134-144.
[2]高小宁.农业有害生物及治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J].科技信息, 2009,(30):5.
关键词:高校;本科护理;病理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护理专业中,病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我们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工作和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基础,它的研究重点是人体的功能和疾病的代谢变化。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其必须掌握的,特别是在高校本科的护理专业中,由于本科专业的学生更偏向于护理方面的培养工作,所以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讲解该门课程时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合理,对学生能否掌握病理学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病理学教学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做好兴趣引导教学工作
护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是当代医学的两大专业,病理学的课程学习都是开展后期学习的基础。本科护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知识兼备的高级护理人才,其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对疾病的处理能力、面对疾病治疗时的协同能力、对人的辅助康复护理能力等。病理学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做好学生的兴趣引导。部分学生认为病理学的课程枯燥乏味,但是碍于课程的重要性,又不得不死记硬背。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应用能力极低。PBL是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的兴趣激发探索学习。教师可以引进PBL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利用上述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知识理解能力。增加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是加强病理与护理的联系,将病理的基本症状表现与护理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患者在生病住院时,护理人员必须对其各项基础生理体征进行测量,这是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护理人员要结合病理学的知识去解释,因为人在患有某种疾病时,他们的各种临床表现由于疾病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症状,比如感冒发烧。护理工作的第二步就是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疾病反应状况,一旦其体征方面发生异常,护理人员就可以报告医生进行救治工作,这是因为运用病理学知识能够联系实际,防范某些病变的发生。因此,将实际的护理工作与病理学理论进一步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三、因材施教,提升W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指导工作。对于一些思维能力较强、善于自主探究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思维逻辑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和实际案例探讨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护理工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强,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教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病理分析和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对于两者都没有优势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和展开,以确保他们能够全面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四、结论
总而言之,病理学教学工作要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病理学的各项知识,而且要通过实践来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摘 要: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多采用“2+1”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因此很多院校出现忽视医学基础课程的现象。病理生理学作为医学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非专业课程,在各个院校不可避免地被不同程度忽视。病理生理学为医学的桥梁课程,无论是从课程的衔接、人才培养的需求、护理工作产生的原因、就业后医护人员的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正视它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护理 教学 课程体系 团队合作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生理学为基础,发挥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的作用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医学专业共有的基础课程。
医学护理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模式为“2+1”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由于护理专业就业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最后工作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本科教育采用的为“3+1”模式,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专科与之相比,课时减少三分之一。此外,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训练衔接,就业需要硬技能作为保证,保障其课时的安排,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目前,在精简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势下,《病理生理学》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病理学》课程综合为《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一门课程,课时安排约为56学时,《病理生理学》所安排课时约为12学时。此外,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上采用临床专业的模式,忽视了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区别,以及两门课程对其后续工作的相关程度。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的衔接。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阐述正常的人体结构和机能,是医学的基础;在疾病发生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宏观与微观的变化等内容形成《病理学》;机体机能发生的改变及其改变机制则构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的本质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一个处于“病理生理学”状态的机体恢复到或者接近“生理学”状态。努力则是后续的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及临床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
第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临床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是《病理学》64学时,《病理生理学》为46课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也多采用这一比率,更甚者病理学课时与病理生理学课时比率大于3:1。但是护理专业应重视病理生理学程度大于病理学,其理由如下:首先,护士从业后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医生,就业后每天需要解读大量检查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某些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次,护理专业不同于临床病理学医生,需要进行病理取材,其必须熟悉病理学,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灶部位。最后,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与临床专业的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相比,后续教学过程中重复病理生理学知识概率较低。总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不需要解读病理学检验结果;也无需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性的病灶进行病理学取材。因此,临床专业课程设置《病理学》的学时需高于《病理生理学》。
第三,护理工作的因果。护理工作的开展依据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开放性失血,循环血液量减少,体温下降,各种凝血酶在低温状态活性较低,凝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护理依据:开放性失血是导致休克的病因,除去病因即需要护理人员间断按压相应的动脉,减少出血;大量出血导致的临床表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护理工作依据临床表现进行的护理内容:体温下降需要注意给病人保暖,尽量恢复正常体温,使得机体凝血酶发挥最大效应;血压下降需要快速输血、补液,恢复循环血容量,升高血压,恢复循环血容量后,血流重新分配,皮肤血管舒张,会改变皮肤湿冷状态。因此,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依据病因、临床表现等,尽可能将病理生理状态的机体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
第四,促进医护人员的合作。医生和护士知识结构相似,可以促进其交流、合作。在医学上,“时间就是生命”,这是毫无疑问的,相似的知识结构可以减少医生和护士之间沟通的偏差。调查问卷显示: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偏差较大,临床上会导致护理工作无法完全到位,病人预后相差甚远。最典型的案例即心肺移植,相同手术团队进行手术,手术顺利进行,但配备不通护理团队,病人死亡率有明显差异。有时会出现护士抱着怀疑的态度执行医嘱,无论对错都不会和医生交流,在护士的心里,理论似乎医生更强,总担心是自己错了尴尬。
总之,从知识的衔接、医护人员合作等方面,充分说明病理生理学在高职高专的医学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 应用策略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因此,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由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医学中职院校“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理念。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依赖于专业课,对专业基础课也有同样的要求。病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疾病学习的第一门重要课程,为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病理学教研室提出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对病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本文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架构,将中职病理学课程与学生的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联结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建构学生病理学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Mayer在1992年指出,学习理论的发展有“反应的习得”、“知识的习得”及“知识的建构”三个阶段,从早期行为学派所主张经由反复练习、增强的学习,到认知学派所主张认为学习者是知识信息的处理者,在七十年代后学习则逐渐被认为是“知识的建构”,是由学习者主动地选择有关的信息,并利用既有的知识来诠释的历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不是一个特定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是一种知识的理论,也是一种认知学习的理论,主要探讨如何从一体化的角度获得或认识知识的本质。其主要精神是把教学过程的核心由“知识传授者”转移到“知识学习者”本身,强调重点包括:(1)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2)知识是学习者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或真理;(3)知识是学习者与别人互动与磋商而达成共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善,包括:(1)课堂讲授;(2)实践模拟;(3)专题报告;(4)案例讨论;(5)角色扮演等。教学成效评价模式包括:期中、期末笔试、小组专题报告、角色扮演、课堂参与及讨论。
二、中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阶段化设计
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的观点,将学习视为一个复杂的历程,包括学生过去的经验、个人目标及课程主题的要求等三方面的交互作用。建构学习具有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诊断性、反思性等六项核心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所教导的内容和学生过去的经验及和学习目标有哪些关联?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中职病理学系的专业教育,刚开始应侧重对基础医学专业知识及病理原因的学习,然后延伸到较高年级的专业科目的学习及实习,每个学习阶段由浅入深,专业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过去所学的学理基础及实习经验上。因此,在高年级的高级病理学专业课程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为架构,中职病理学课程与学生的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应联结在一起进行课程设计,最终建构学生病理学的专业知识。
(二)系统化方法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以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为设计教学蓝图,应在课程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包括:(1)课堂讲授;(2)模拟实境;(3)专题报告;(4)案例讨论;(5)角色扮演等。借助课堂讲授病理原因及变化、相关评估与检验、医疗处置与护理照护等专业知识;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并融合医学模拟操作,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专题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方法协助学生判断各疾病的主要症状,并揭示其病理所在。教师还需要将上课讲义内容及所录制的课程影片传输至互动式网络平台,供学生课余学习使用,使学生在病理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在五大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获得较为扎实的系统化知识。
(三)重视评价工作
评价模式包括:期中、期末纸笔测验、专题报告、角色扮演、课堂参与及讨论。一般而言,教师的量化方面教学成效可以根据如下标准进行判断:(1)修课人数为多少名,平均总成绩为为多少,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修课学生的及格率,最高分与最低分别为多少,是否达到预期修课通过率目标;(3)学期教务处教学评价平均值为多少,与全校及本学系教学评价平均值的比较情况如何。质化方面的教学成效标准包括如下方面:(1)上课讲义、外聘教师课程的课件的制作结果及角色扮演影片是否全部上传到网络系统当中;(2)选修学生中的实习情况如何,是否能达到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目的。课程应以多元化教学策略模式执行后,学生在课后评价的回馈内容中有所表示。尽管应用一体化教学策略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及精力,但在网络系统中能够学到丰富的内容,价值非常大。当然,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场域若只局限于教室,与实务的应用仍有落差,因此还需结合服务学习计划,扩大学生视野,从课堂延伸至医疗机构。除继续延续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外,还需融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加入到医疗单位的志愿者队伍中,让学生在接触病理学之前,对病理学单位的教学理念加以了解,以协助学生落实课程教学的实务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卫校 病理学 多媒体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48-02
病理学是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属于形态学科范畴,专有名词多。如何生动直观地描述和展示病理形态结构,是长期以来困扰病理学教师的难题。传统《病理学》教学往往运用图谱、标本、模型等教具辅助讲授,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较匮乏,利用率较低,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何在短时间内寻找和组织适合多媒体教学素材对于中职病理学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从总体来看,医学形态学科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其内容的讲授非常依赖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因此加强人体《病理学基础》的多媒体素材建设,满足中职学生个性化与自主性的要求已成为中职卫校病理学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若能成功构建人体病理学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并有效应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将无疑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护生的发展。本文基于本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阐述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的方法,深入探讨资源库的合理应用策略,以更加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效能。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依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将多媒体素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与管理,并为教学提供支持的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一般由素材库、教材库、视频库、课件库、动画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几部分组成。资源库能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起积极作用。根据区内外卫生学校的调研结果及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中职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媒体资源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的比率较低。大部分教师认为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分步骤进行。此外,部分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目前资源库建设急需解决的。课题组开始建立素材库、教案库、课件库、病例库、试题库、文献库等模块的教学资源库,于 2014 年底初步建成。2015 年应用于本校护理专业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子库,便于用户查找所需资源,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片素材的采集
图片素材库的内容包括结构示意图、模式图、照片。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中的教科书、《病理学基础》图谱、相关书籍或照片,将之转换为数字图像或文档。用数码相机拍摄本实验室的《病理学基础》标本、模型等,将图片进行处理后保存。
(二)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的采集
\用多媒体编辑软件编辑和录制《病理学基础》学音频素材,并对相应的医学电子出版物、教学录像、互联网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及制作。
(三)建立课件库
制作与纸质教材相呼应的具有助教、助学的多媒体教材,使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 等软件,充实教学内容,强化直观效果,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构建文字简洁、图片丰富、开放性好的课件,结合新闻及生活案例,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四)图片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和视频的整合与管理
将所有素材随时进行归类、整理成《病理学基础》教学素材资源库,按学科和章节建立子目录,并在各目录下细分为文字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课件等内容。
(五)调查评价学生、教师对《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情况
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充实和优化《病理学基础》的多媒体素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建设了适合中职卫校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三、《病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法
(一)组建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队伍
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靠几个人的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校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依托项目研究,对各成员进行了职责分工,以校本培训、市级培训、“区培”“国培”为契机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并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资源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组建由资深主讲教师调研设计、年轻学科教师开发制作、教育技术人员分工协作的多媒体制作团队。
(二)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
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为此项目组参考了多个版本的《病理学基础》教材,查阅国内外有关中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使用现状的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拟定《病理学基础》多媒体资源库研究方案,确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内容。
(三)确定多媒体教学资源标准
在本学科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实际,走访区内外多所卫生学校、学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相关方面专家、教师和在校学生,吸取区内各中职卫校的经验,获得《病理学基础》内容选择、制作及使用方面的标准及经验。然后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制订《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
(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
本着使用方便、内容丰富、界面美观、交互性强的原则,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一是将长期积累的以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如借助现代化手段将录像带、录音带、图片等转化成数字资源。二是进一步搜寻、扩充病理学数字媒体资源,比如将目前教材中附带的光盘进行二次开发,并积极动员教师将其参赛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和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贡献共享。三是发动师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协助下,利用素材开发多媒体资源。
(五)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
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源库效益,我们利用“世界大学城”“魔灯平台”“云盘”“微信公众号”“QQ 群”等多种平台,最大范围地让教师和学生共享优秀教学资源。这些平台能初步满足检索、查询、下载等功能的需要,方便师生使用。
(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和评价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教学,为了检验建设和应用情况,我们将多媒体素材资源运用于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中,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的形式来形成多媒体素材使用效果的调查报告,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进行客观评价,以获得可靠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中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资源库。
四、《病理学基础》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更新与维护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涉及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微课,因此建库之初就需要考虑如何对多媒体资源库的素材进行分类,以便于师生查找与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后,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调整、上传最新的教学资源,从而确保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并由专人负责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日常维护工作。
(二)调动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需要学科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在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的过程中,为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要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信息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一定的劳务经费;为保证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顺利进行,项目组定期对资源库建设参与人员进行考评。
(三)提高多媒体资源库的使用效果
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将教学设计下载化、课堂板书幻灯化等现象。特别是当资源库积累量多了以后,是否会助长教师的惰性,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和使用度,如何将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对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客观分析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提高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进一步_展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推广应用示范课,推广示范课教师的使用经验,改进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水平,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陶香香,陈 冰,闫宜锋.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3)
[2]胡 琳.关于我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
[3]陈 冰,朱晓群,黄小梅,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构想[J].基础医学教育,2013(1)
[4]崔 丹,杜红禹,齐凤杰.浅谈病理《病理学基础》学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J].《病理学基础》科学进展,2014(5)
【基金项目】2015年度桂林市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职卫校《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2015 A-54)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方式及辅助手段密切相关。患病动物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是兽医病理学中介绍的基本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更形象或直观地介绍,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是该门课程教学需考虑的问题。如何能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疾病的病理诊断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要,是该门课程教学面临的难点。通过教研室教师们多年的探讨,认为采用多媒体授课手段辅助临床病理电子标本是完成以上教学内容的较好方法。
一、多媒体手段与电子标本的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从教学控制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反馈的控制过程[2]。教育心理学家特瑞拉研究表明,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所接收的信息最多,占到所获得的信息的94%,故视觉和听觉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兽医病理学着重介绍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改变,并以形态结构的改变作为该课程参与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临床生产密切相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如何将临床动物疾病发生情况及重要病变特征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满足社会需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故采集临床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拍摄照片或录像,应用多媒体手段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的相应章节;加上教师的进一步解释,将病变特征能更直观、更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可避免用较多的语言和文字枯燥的描述,易理解掌握并留有深刻的印象,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早地与临床生产接轨。
二、多媒体手段辅助电子标本在兽医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1.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采集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临床剖检图片,制作电子标本,并在相应内容章节进行展示,可直观反映病理变化,避免单纯的语言枯燥描述;电子标本较大体陈旧标本清晰,颜色鲜艳不褪色,能更准确地反映病理变化;对患病动物出现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可进行拍摄,如神经症状等,能更形象地反映疾病的特征;收集临床常见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电子标本,以完整的疾病案例形式向学生展示,更好地模拟临床动物尸体剖检过程的观察,可将各器官之间病变进行综合考虑分析,达到临床疾病诊断的目的。此外,某些病理过程的描述比较抽象,如白细胞的游出,临床也不可能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拍摄,可采用动画制作为电子标本示意此过程的发生,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提高教学效率。
将兽医病理学中所介绍的主要病理变化,如充血、出血、血栓及坏死等,用采集的电子图片标本来讲解病变特征,传授的信息以视觉的形式传给学生,缩短语言冗长而反复的刺激,可明显提高课堂讲授效率。此外,大量的电子标本引入课堂,可丰富课堂讲授内容,如组织器官发生梗死出现的病理变化,可用多个器官标本进行展示,更牢固地掌握病变特征,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标本的介入,可明显节省课堂板书或反复的语言描述所耗的时间,节省的时间可用于更多临床疾病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病变和增强学生疾病诊断能力。
3.电子标本大都来自临床,与生产密切结合。
兽医病理学课程讲授过程中所用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的电子标本、临床症状的录像及常见疾病的病例介绍等素材都来自临床,使理论教学与临床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可更好地掌握理论,同时能了解临床疾病发生情况和疾病发生特点,较早地接触生产。大量标本的观察,可培养学生正确判读病变的能力,尤其是案例标本的观察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及临床疾病诊断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三、多媒体手段辅助电子标本在兽医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电子标本为兽医病理学教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电子标本的制作需要教师深入临床生产中,对临床疾病发生情况了解,从大量的图片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性病变或案例作为素材制作标本。其次,制作的电子标本必须与所讲授的课程内容相吻,合且能更好地支持课程内容,不能只是课堂“秀”图片,要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最后,多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过于依赖,如将所有内容不分主次地都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理论课程将变成录像课。随之,老师成了放映员,学生变成观看者,学生对课程应掌握的内容无印象,且不能营造课堂师生的互动气氛。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电子标本可更加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临床生成紧密结合,使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可明显提高兽医病理学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德明.兽医病理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冷岳峰,赵丽娟.教学反馈信息的功能与利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29-431.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多媒体 病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3-02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因此,病理学一直被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其形象直观性和真实具体性在教学中尤为重要[1]。但由于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其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形象、生动、真实的将病理学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很符合病理学以形态教学为主的特征[2],减轻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方案。本文从以下几点对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统一结合起来,将病理学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比较直观简洁地展示给医学生,使抽象晦涩的信息变得活泼生动、具体可见,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便于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传统教学很难有效展示其他课程的教学材料,只能让学生空想,而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需要的相关知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集中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其便利的优越性。
3.无缝衔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病理学知识大多数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理论教学中恰当地穿插相关实验知识非常重要,尤其在目前实验课不足的情况下尤为必要[3]。
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弊端
1.缺乏教学互动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讲课时,多数时间在注视电脑屏幕,缺少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学生也一直注视屏幕,加上教室光线阴暗,学生不会留意教师的眼神和表情,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2.信息超量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但有些教师把与教学有关的全部知识都纳入课件,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大,单位时间内给学生的信息过大,尤其病理描述中存在机理的分析,临床实践中又包含基础理论,本身就比较复杂,若主题变换过于频繁,学生根本没时间做笔记和理解消化,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复习[4]。
3.课件设计不恰当 多媒体教学中,课件是核心。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课件几乎是课本的翻版,没有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不突出,课件太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课件又过于追求形式化和多样化,做不到熟练衔接,让学生找不到重点。
三、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
1.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自我能动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性。多媒体教学过程虽然十分精彩,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必要的文字讲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教材和专业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能力,采用与之相一致的多媒体教学和讲授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反应,以此反馈来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应主动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注重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5]。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病理学多媒体教学配合图片展示,这些图片不仅可以使病理学知识直观形象,同时可以使学生对图片的形象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习探索中体会到病理学的深奥和魅力。
3.完善多媒体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紧扣教学大纲,切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专业知识层次和多媒体内容一致,重点演示教学内容重难点,尽量减少翻页次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态图片最好不要出现,否则易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室光线不能太亮或太暗。此外,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背景,浅色背景可以与深色字体搭配,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4.观看动态模拟形象 多媒体教学集视频、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动态形象逼真,动画效果显著,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些动态抽象难以表达的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和体会,例如在讲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时,可以将内容制成动画效果,连续播放,并配以简明扼要的讲解,使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明了,所有平面教学难以处理的内容都变得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多媒体应用与病理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病理学教学改革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在病理学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将对病理学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丁敏.浅谈多媒体在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4,35:172-173.
[2]周璐,吴波.浅谈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66.
[3]楚有猛.浅议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70:170-171.
[关键词]病理学;双语教学;护理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2(c)-123-02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地球村时代的到来。英语这一门国际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正在前所未有地成为获取知识以及学术交流的载体。随着护理领域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护理工作岗位要求提高和国外护理人员需求量加大,培养既懂英语又掌握护理技能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已迫在眉睫。为了探索病理学教学的新方法,适应发展要求,在我校2008级三年制护理专科病理学教学中实施了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1 三年制专科护理病理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科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重点介绍了炎症、肿瘤等基本疾病经过和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及未来在医院从事的护理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三年制专科护理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就业或者留学深造。在三年制护理专科开展病理学双语教学就是为了改进病理学教学效果,提升护理专科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使其更能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以更自信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护理人员交流与竞争。
2 教材选取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未来工作岗位需要,教材选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内容以“够用,适度”为原则,教材中病理学知识的内容要与护理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要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不过多介绍疾病的详细机制与各种学说;另外,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大都和学校使用教学大纲不匹配,我们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安排讲课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简要讲授国外的疾病特点,让双语教学能够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服务。②词汇难度不宜过大。专业英语词汇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以教材中专业英语词汇难度要适宜,必要时需辅以中文讲义。③要适合国内专科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高职高专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适用于三年制护理专科的病理学英文原版教材。所以选择一本适宜的双语教材是有效开展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认真研读国内病理学教材、参考英文原版教材《A Textbook 0f Pathology》、《Basic Pathology》等的基础上,编写了校本双语教材《Anatomical Pathology》,作为实际讲课的教材及学生学习的参考。
3 教学方法的选用
三年制专科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较低,并且双语教学在专科教育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双语教学实施中我们以英语讲解为主,对难点部分辅以汉语解释,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教师在讲解某个重要知识点可以用英语讲述,使学生全面接触医学英语词汇和常用表达;而对一些重要名词或疾病过程在用英语讲解后还可用汉语作补充解释;授课中,为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还需要对讲授内容用英语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英语作答;课堂结束时授课教师用英语作简要总结。例如在讲到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时,作为第一次授课的内容,笔者首先以简洁通俗的英文表达来描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分类、举例,对难点以汉语作一些提示,最后总结这些变化的本质分别为"decrease in size,increase in size,increase i“cell number,change 0f cell type”;在讲解肿瘤的概念时将其总结为“uncontrolled cell division caused bv non-lethal DNA dam-age”。高度简练地阐释了肿瘤的本质。
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具有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图文并茂、易于识记的特点,其中包含大量精心总结的表格和典型的大体和显微镜下病理变化的图片。这些特色与素材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中的宝贵资料。考虑到环境、种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笔者在参考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以适合国内护理教学实际需要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根本。对授课内容进行增减,并在钻研教学大纲和精通汉语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精心制作内容和难度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我校已普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病理学双语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均为全英文内容,集文字、图片、动画、影音资料为一体,形式生动活泼。课件中包含典型的病变图片、形象的疾病机制动画展示、丰富的影音资料,可将病理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研室还通过附院病理科、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Webpath等病理学网站多渠道收集典型授课素材,积累了大量病理图片、幻灯片。
另外,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学习效率,学期初将授课内容的英文提纲印制出来,提前发给学生,作为学生预习、听课以及复习的参考资料,按部就班开展教学。以上举措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教学效果的评价
为了客观地评价实施双语教学后学生对病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在双语教学班的学生期末考试试卷中设置了一些英文试题,并要求英文回答。并设置汉语教学班对比教学效果。
在我校2008级三年制护理专科病理学期末考试后,对实施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班级成绩进行对比(两班采用试卷考查病理学知识内容一致,双语教学班采用试卷中名词解释为英文命题并要求英文回答,单项选择题为英文题干与选项;汉语教学班则用中文试卷全中文答题)。考试结果比较显示,双语教学班学生成绩优秀者(I>85分)占其全班总人数的26.46%(59/223),汉语教学班学生成绩优秀者(≥85分)占其班级总人数的14.61%(32/219),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8,P
【关键词】 激发病理学;学习兴趣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53-02
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科学,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的形态不仅是病理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病理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如何针对中职卫校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病理学的学习效率,本人在中职卫校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了解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都选择上了普通高中,而选择卫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或者受家长之命被迫来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病理学的自主性,首先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逐渐建立学好病理学知识的信心。此外,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面对回答错误、回答不上来甚至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多方面引导,千万不可斥责挖苦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善于探索的科学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积极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不拘一格,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病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喜新喜奇的学生来说,会很快失去吸引力。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语言,形体等多种方面的综运用。如果教学方法僵化,就会导致课堂僵硬,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真正教与学的目的。一是,教与学做到有效结合。首先,我们必须要有标准的普通话,在授课时需要重视语言的精炼、准确。语言要亲切生动。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其次,教师的教法可以多样化,重点突出、难点解析这是大家都比较重视的方面,但不能忽略与学生的互动。课前可以预先提出几个问题,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和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每个章节可以导入一些病历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以前只能依靠课堂绘图和挂图进行讲解。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课程中,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更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应当掌握多媒体的制作技术,把文本资料,病理图片、动画以及录像有机结合,制作成各具特色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对病变的认识和理解。实验课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软件,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直接对话,学生观察切片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直接观察进行指导,使学生对切片能真正做到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熟练掌握这些系统,便能让教师既清楚描述了病理变化又教授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教师应该时刻警惕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同时要做好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把它们更好应用于教学。
3 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尽量抓住机会,多设置启发式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以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既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使医学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换和作用的更新,是崭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结果。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注重保护和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教师不仅要钻研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将现代的教育理论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基于“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运用将为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开辟一个新的思路。
4 重视理论联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