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04:1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四学生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目的是启迪学生发现他所擅长或喜欢的方向,大四即大学本科四年级,是大学本科生活的最后一年,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是学生们决定方向的关键时期。教学计划往往在大四上学期为他们安排少量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以便于日常管理,随着社会各方面压力增大学生们便在这个阶段早早把重心放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上,有的同学踌躇满志,有的则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上犹豫,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家庭期冀等无形压力使得他们已无法静下心来坐在教室里听课。更有一些同学处在迷茫、焦虑阶段,对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很茫然。此时的课程无疑成为了他们的“负担”,极少数同学积极并愿意来上课,考研的同学则在课堂上看考研资料,不考研的同学畏惧点名,虽然人在教室却心在窗外。诸多因素均导致大四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不但学生把该学期的课程当成“包袱”,明显低下的到课率,致使授课老师也感到缺乏讲课激情,导致“老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老师”的美好画面成为奢望。如何高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提升大四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结合作者多年的大四课堂教学实践和提升途径探索,以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生态学》为案例,就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途径探索,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期为大四课堂教学存在的困境提供解决参考方法。
一、首先应在大四课堂融入幸福教育、美学教育理念
幸福是社会乃至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难解的哲学命题。马卡连柯强调:“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幸福教育理念的真意:学生的幸福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应有之义与人文功能之表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光要求解知识的惑,更包括生活情感上的惑。大四课堂开展幸福教育旨在关注大四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幸福和享有幸福,提升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根据多年授课班的调研,部分学生不知如何描述幸福感,或者被问及幸福感这个名词感到羞涩,同样教师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知幸福感,同样无法保障教学激情与热情。大四学生毕业季的压力重重,不突破以前的教学模式,对大一至大三年级固有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不进行改革将无法提升大四课堂教学效果,大四课堂应努力创造亲切、和谐、活跃、幸福的氛围,让教室转变成学生的课堂。
以《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了生态学与人类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将生态学知识点融入幸福教育理念,如讲到生态环境因子及其影响章节中的人类通过驯化动植物为人类提供服务时引入韭黄、冬小麦、家禽驯化等生活话题讨论,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章节内容同样选取优美地质真实环境视图资料进行优美环境讨论。通过在探讨人类饮食、美景中让学生轻易掌握课程要点。
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融入幸福理念,还关注生态美学,生态追求天人合一、秩序等美感,生态学规律及其在环境及为人类服务中的应用都会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专业视野,提升思想,焕发青春激情,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讨论大四生活该怎样过才能更加幸福难忘,关怀其特定时期情感的需求。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尝试后发现近两年的大四学生到课率比以前有所改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映都越来越好。普遍反映课堂四十五分钟有一定收获,印象深刻度甚至超过低年级所完成的课程。
二、合理运用“案例-问题链”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探索,发现给出案例或者命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接着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照本宣科的枯燥乏味之感。1938年,爱因斯坦在总结数十年的科学生涯后曾感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基于“案例―问题链”的教学方法可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解。大一到大三大多教学方法中一直存在只注重讲解课本理论知识,即“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这难以启发大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必须采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高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也容易被大四学生所认可,让他们感觉四十五分钟有所收获和启发。案例教学法越来越被重视,并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四课堂更加适宜采取生动活泼的“案例-引导-问题链”与多种手段结合的复合教学方式,从任务型教学模式变成引领型教学模式。所谓引领指需要从概念、基础理论、实践等三方面引导,而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按照从概念到理论再至实践的顺序进行引导,而“案例问题链”教学新模式则恰恰相反,先用生动的影音图像资料案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反演推出理论和概念,所取得的效果也往往差异很大,尤其对大四课堂现状和困境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环境生态学课程中,生命进化、生态规律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都在现实的自然界有例证,通过收集整理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大四学生在欣赏优美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自然进化的生动影像、动画、图片中理解基础理论,尽量避免枯燥的单纯文本理论教学。授课前先按教学大纲要求、讲授重点收集生动资料,进而设计问题,授课时展示完资料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后再翻开书本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愉快地浏览基础理论和书上的文字描述,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把实践与教材系统地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紧跟学科前沿和国际动态
教师授课有激情必须从内心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尽心尽职,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在教学情感和态度上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发展。除了工作热情,教师自身对课程的熟悉程度,课程所属领域前沿了解的深度,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知识面的广度均是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与时俱进才能保障大四课堂的教学质量,仅讲授课本上的基础理论无法凝聚他们早已四处分散的注意力。教师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领悟前沿的科学问题,熟悉生动新颖的案例,开展幽默风趣的互动引导,加强师生交流,让大四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新颖、耳目一新,才能提升大四课堂的教学效果。科技创新进展恰如课堂里的新鲜血液,因此对于专业类的课程,教师还应关注本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方能确保大四课堂具有活力。环境生态学是交叉学科,该领域科研进展日新月异,更加要求授课老师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求前沿动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调研中发现,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与其他专业课程,如《环境学导论》、《农业环境保护》等课程知识点有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际讲授时应该突出重点,把握要点,而非机械地从头讲到尾。
五、考核内容灵活化
大学教育应该着力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精神,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关心考试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弱化期末试卷分数主导最终成绩的传统。大四学生考核应以应用、创新知识考核为主,增加课堂讨论表现、项目实训、思考题回答等在最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在进行考核内容改革的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保留实证材料,为今后课程教学提供基础资料,为不断深入改革与创新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
1.前言
如果把人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都视为是一种考试的话,那么人的一生都是在考试中度过的。所以,具备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比知识的准备更重要。因为考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较量,也是一种心理的较量。对大学生考试心理的研究,能使考试本身更加科学,更好的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所谓考试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考试应激情绪下,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及身心行为障碍。本研究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上的特征,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研究有很多,下面是一些人的研究: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该研究在我国首次引入考试焦虑量表(TAS),并对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并得到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在国内试用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值得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的结论。
陈璟,《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该研究是研究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以及探索出影响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有焦虑感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5.2%,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对象:华中师范大学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
人数:1000人,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人数
范围:华中师范大学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3.2.2逻辑分析法
3.2.3问卷调查法
问卷收集情况:问卷出自郑日昌著《大学生心理诊断》,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大一学生313人,大二学生360人,大三学生216人,大四学生111人。男生276人,女生724人。文科533人,理科467人。
调查程序:
1.整理问卷
2.利用上公共课时间对所在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
3.收集问卷
4.总结分析问卷
4.调查结果
4.1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体状况
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均分为3.2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表现不同。见图表1
图表1
4.2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性别差异
华师学生的男女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相比较均分而言没有太大的差异,男生的心理控制能力要稍好于女生,见图表2。
4.3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专业差异
通过调查,文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的平均分为4.7分,理科学生的平均分为3分。说明理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文科学生的差,见图表2。
图表2
4.4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均分为4.5,大三学生为2.1,大二学生为2.7,大一学生为3.6,说明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弱,见图1。
4.5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职务差异
职务差别是本研究的亮点,通过调查的1000份问卷中有156名学生有职务,这156名学生干部的平均分为4分,而剩下的844名学生的平均分为3.6分,显示出学生干部的考试性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学生。
5.结论
调查发现,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平均分为3.7分,处于中低水平。而男生女生的考试心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有关。在专业上来说,理科学生相比较文科学生要差些,究其原因,不同学科在学习方式、学习要求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科的学生体验到的学业压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产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在类型和严重程度上自然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大学阶段考试心理问题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在大二至大三之间显著下降,而大三到大四显著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三的考试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最低。究其原因,大一刚刚来到校园,对新的学习任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体验到的考试压力较大。进入大二,虽然已经逐步适应了专业学习和考试节奏,但对考试结果抱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因此也体验到较高的考试压力。大三以后,他们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考试,而更多考虑自身今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对于考试相对降低了要求,所以体验到的考试压力较低。到了大四,毕业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对考试结果的要求也相对比较表面化。因此,容易在考试期间产生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考试心理问题。本研究还发现,职务的差别对考试心理控制能力也有影响。究其原因,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责任心较强,处理事务的能力要好于一般学生,对考试等各个方面的控制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所以,从数据上表现出有职务的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学生。
6.结论
本次研究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体不高,其中男女差异不大,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弱。还有就是理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文科学生的差一些。最后,担任学生工作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要好于一般学生。(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6
[2]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7
[3] 谭欣,王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报告.教育学,1996,(2):37240
第一、活动前提条件
1、获得校方的活动准许。
2、有学生会提供足够的前期活动经费开支。
3、由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律会学生和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部学生参与活动。
4、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都须自愿拿出这次跳蚤市场的收入的5%捐赠款项,要求登记注册,以方便活动的组织。
5、本次活动只针对在校学生,登记必须持学生证。!
第二、活动相关信息
主 题:义卖和双赢
时 间:2:
地 点:福建农林大学明德广场
主 办 者: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律会
协 办: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部
大四学生在离校之际,把四年用的东西全部带走有很多不便之处,有很多东西需要放弃的,如电脑等。若大四学生把这些物品买给二手市场的商家,则价格会被压的很低,然后商家又以效高的价格买给我们学生。对我们学生来说是花不来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建立跳蚤市场,起到沟通的作用,搭起一个平台,让广大同学受受益。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这个活动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第三、 活动前期筹备
1、与校广播站取得联系,沟通,希望他们可以帮我们滚动的宣传。
2、在各个教室黑板上写我们的活动,让自习的同学可以看见.
3、多向大四的同学宣传,他们即将离开,很很多东西要处理,时间也比较多,有电脑的人也多。
4、向各个大一宿舍发送传单。
5、宣传:在南区,北区,昌融各贴一张活动的宣传海报。
6、在明德广场和北区各挂一条条幅。
7、收购图书等(由自律会负责)。
时间 :
分组:将本部门人员分为A、B、C、D、E五组,主要是按所在班级的进行分组。
A、:组长: 组员:
B、:组长: 组员:
C、:组长: 组员:
D、:组长: 组员:
E、:组长: 组员:
任务:完成对应班级的收购任务,并做好登记工作。同时定出书的销售价格,并在活动前一天(5月4号)把书等集中在南区2号楼208室,大的物品(电脑等)不须般到208室,可直接放在该同学宿舍。
第四、活动现场组织(时间 :)
卖价根据书的新旧程度及与教材的配套程度分为三折和四折两种标准,收购图书等时都会做详细的登记表(见附录),若没卖出,便将书等退还本人,购书款统一在活动结束后结算。
(1)将工作人员分为四组,分别负责维持秩序,收款、摄影和清场工作,每组人数视人数而定。
(2)现场由实践部统领,参加活动的,二手商品分类摆放:
①、书籍(参考书籍往往对一届学生而言只有半年的使用周期,转让出去无疑对买卖双方都很有好处)
②、学习用品(对于将要毕业的同学,绘图工具,收音机,计算器都是急于出售的物品,而这恰恰是新生所需的)
③、交通工具(每年上千名毕业生留下的自行车必然成为二手市场的焦点)
④、电子产品(mp3,数码相机,手机,电脑等,供求两旺)
⑤、其他(个人生活用品,车票电话卡,体育用品等)
由专人看管,出售;设有展板宣传。
(3)由自律会和实践部一起安排人员负责维持现场的秩序,防止不法行为发生;有工作人为同学排忧解难,并保证人流通让同学们放心采购。
(4)现场由校会安排记者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并会采访部分同学和工作人员,为后期宣传总结做准备。
(5)将已卖出物品款项归还同学,并将未卖出物归还同学。
(6)同时实践部将进行爱心义卖活动。
(7)由实践部负责拿出这次跳蚤市场的收入的5%捐赠我校红十字会。
第五、活动预算
宣传费用宣传单 :100
海报3 张:15,
幅 2 条:30
展 板:10
摊位帐篷:200
车、水费:20
其它开销:50
赞助 费 :
大学生性别认知就业
2007年3月,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日惹原则――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相关事务的原则》一文中,性别认知被定义为:“每个人对自己性别深切的内心感受和个人体验,包括对自己身体的个人感觉和其他通过衣着、言语和独特的行为举止等方式认识的性别观”,性别认知的概念第一次被明晰化。西方社会学者对其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兴趣浓烈,国内研究也日益增多。基于此,明确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情况,并开展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西安的三所高校。其中,一所院校以理工科专业为重点,一所院校以文科专业为重点,还有一所院校为综合类院校。
1.调查性别及比例
本次调查中,男女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3.52%和56.48%。各年级学生的比例,大一学生为14.33%,大二学生为17.09%,大三学生为22.43%,大四学生为46.15%。大一到大四,各年级都占有一部分比例。其中,大四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结合大四学生更紧迫地面临就业问题的现实出发,以便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反映性别认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调查专业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的人文社科专业占46.39%,理科专业占37.69%,工科专业占15.92%。三校各自有侧重学科门类,有效的均衡了学科门类的差异,确保数据不会因专业门类的不同影响最后调查结果。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纸质问卷相互结合方法,使用自行设计和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问卷》,着重调查男女大学生性别差异及其对就业的影响。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被调查者的性别认知、就业观、就业现状及了解程度、原因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
1、性别认知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认知可以分成两类认知情况,一方面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对于社会普遍的性别认知情况。通过调查获得丰富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
(1)大学生对自身的性别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得出,男女大学生在性别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男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满意程度往往高于女大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自身性别认知上男女大学生有一部分对自身性别认知存在不清楚情况。
(2)大学生对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得出,大学生对于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认知状态,并且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不同性别的就业情况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情况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34.10%的男性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而相对女生,65.89%的女性受访者感到焦虑。根据最终签约工作比例发现,女大学生签约率往往低于男大学生,在所调查的对象中,21.96%的女性受访者无签约,而男性受访者没有签约的比例则为17.61%。
二、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现状分析
对就业认知评价和就业焦虑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就业的威胁性评价显著高于男生,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显著高于男生。
(一)就业前的性别认知问题
就业前的性别认知问题,一是指用人单位性别认知存在的问题。受各个方面的影响,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对待,如就业面窄、就业机会不平等、工资待遇不高等情况。二是指女大学生在求职期间对自身性别认知存在问题,如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不能满足某些岗位的要求。
(二)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就业过程中的性别认知问题。女大学生已经获得了就业机会,但在工作岗位中遭遇到了性别认知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一方。如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性别歧视、晋升比男大学生慢等,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女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拥有与男大学生相同的机会而必然处于劣势。
就业中的性别隔离。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女性就业层次处于低级的职业,而男性就业层次处于高级的职业。比如女性从事制造业、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这些行业大多具有社会地位不高、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易操作等特点,较之电子、房地产等高科技复杂操作产业,女性所占的比例显然极低。
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现象。在整个就业环境中,男大学生的薪酬整体而言高于女大学生。而在就业结构中,不同行业间的男女两性在薪酬上仍然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三、为性别平等就业提供建设性的对策
(一)政府应明确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遵循政府促进、市场调节、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方针,各级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职责,严格监督用人单位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社会性别认知现状,根据当前女性就业的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从而保障女性包括女大学生的就业。
(二)构建和谐、高效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定期地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监测、分析,主动向社会公开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保证男女平等就业。
(三)高校应完善性别教育课程
性别认知,是个体对于自身性别的观念和认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和社会环境,可能使其形成传统的性别观念,也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现代性别文化的影响。对于性别的认知,无论是两性之间还是个体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的性别教育和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身性别认知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我性别认知,尤其是女大学生,应明确自我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想象力、造力、灵活运用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为自身的顺利就业和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性别认知理念,既对自身的性别有客观而正确的认知,又力争以自身的努力扭转社会对性别认知的不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美好而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蕾蕾.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1).
[2]于康平.教育过程公平的性别维度[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毕业设计改革;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上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中国的投资创业热情完全被点燃,年轻人创业热情高涨。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创业潮。而此时地方高校也正经历着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应用型高校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刚刚完成了由撰写学术论文形式到毕业设计作品+设计说明的考核模式的改革,这一项改革是符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并且使得这一环节的实践性也得到了提升。
一、当前高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于创新创业的浪潮,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大赛,而毕业设计本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但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上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训练。最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脱离实践,抄袭问题普遍存在,选题空洞,并且也不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相比之下经过上一轮的改革之后采取的毕业设计+设计说明的形式,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得到了强调,但是训练的项目仍比较单薄,没有跳出课堂作业式的选题,最重要的是并没有能够有针对性地体现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的。此外,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仍旧停留在原有的毕业论文模式中,原有的一些表格、范例、评分标准没有涉及到创业创新方面的内容,或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本身对本专业领域内的创业和创新认识不足都会使得毕业设计的整体方向与创新创业的形势发生脱节。
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客观上来看,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与学生实习时间发生冲突、此外学生很多忙于奔波找工作,并且不能像其他年级的学生能够用课堂点名、考试等制度进行行为约束,导致管理松散,很多学生只能把很小一部分的精力用于创作毕业设计,导致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成果与产业链难以紧密对接、没有使毕业设计成果真正投入到地方的行业企业中得到应用。由于很难得到显著的利益,很多企业并不特别热心于支持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转化为商品,而企业的意愿也是校方和指导教师很难掌控的。由于大四学生忙于在外实习、找工作、考研、出国等,学校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在校内创业的动员,因此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进行进一步的毕业设计改革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和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共同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大四学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经过了三年多的专业学习,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他们进行创业创新的训练相比低年级的学生会更有效,而他们对创新创业训练的需求也会更迫切。那么,如何进行改革,才能够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推动作用呢?
丰富毕业论文(设计)的现有形式。以专利申报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毕业设计作品的原创性。以专利申请为目标进行毕业设计的创作既是一种有效的创新训练,也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有力保障,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有力证明,即使毕业设计不能够成功的申请专利,也是一项很好的创新实践。此外,很多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知识产权,所以以专利申请为前提与企业进行协同育人工作更能增加企业与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毕业设计成果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
加大对综合能力的训练,以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直接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项目书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创业项目书的形式可以市场变化及其趋势为背景,从新创企业角度出发,运用企业管理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掌握新办企业开办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和实务、新创办企业的特点,通过这一环节结合具体经营策略和实际操作技术进行实训,搭建从理论到实践、校园到社会的桥梁。
除此之外,还应强调毕业设计环节中市场调研部分的重要性。在以往,毕业设计中的市场调研部分往往流于形式,很少有学生真正进行市场调研。事实上,要想创业,首先就是要对市场有一个精准的分析、定位。因此,作为创业第一步的市场调研应该受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市场调研能力,并且能够在毕业设计中提供对市场需求取得第一手资料和可靠的数据才能够改变毕业设计中的市场调研部分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的现状。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提升毕业设计的整体指导思路。培训教师的专利申报能力,丰富教师的专利申请经验,使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够在专利申报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专业教师闭门造车的工作状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除了对教师本专业的技能进行提高之外,还应组织教师对时事政治、经济、法律、创业动态进行学习,培养专业教师对创业动态更敏锐的观察力,拥有更清晰的创业思路。这种教学形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真题真做的实践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技能以及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专业理论知识之外的能力如项目管理、统筹能力、个性化教学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好的锻炼机会,这样能够迫使专业教师不断转型以适应新的形势,对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探索小微企业模拟实训室的教学模式,每批学生以6-10名左右的数量入驻小微企业模拟实训室,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个小微企业中的各个岗位进行角色扮演,其中有学生扮演“老板”的角色对小组内其他的学生也就是员工下达指令,完成一个创业计划或是一个一般项目。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找准自我定位,更加精准的实行创业创新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对于企业、项目的运作流程、资金运作甚至于绩效管理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建立一套更为有效的奖惩机制,并且优化毕业设计的时间进度安排。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估,挑选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资助其申报专利。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基金等,对毕业生毕业设计中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资助,激发大四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之中。先于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开展之前预先告知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方案,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做好选题构思,也可以将实习期间的实际案例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内容,使得实习与毕业设计能够同步进行,弥补了实习、找工作等对学生精力的分散。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大学生科技园的作用。通过构建大学与大学科技园中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及大学本身发展的有效商业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的构建,首先,能够让企业获得一定利益,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其次,能够突破教产融合的时空冲突,使学生实现校内实习,更加便于管理和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此外还能提高大学对企业的掌控力,巩固与企业的合作。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对大四学生在本校的创业园创业的宣讲和动员,激发大四学生这一相对成熟的创业群体在校创业。
探索多院系、多专业协作完成毕业设计项目的新模式。很多大学、职业院校也都在探索多院系、多专业协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因为这种以多个专业的教师、学生工作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与实际的企业运作模式贴近,这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引领性,所以虽然多院系、多专业在毕业设计项目中进行协作仍存在有许多操作性的障碍,但是探索多院系、多专业在毕业设计项目中进行协作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总结
【关键词】三年制 五年制 高职学生 学习能力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50-03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关于学习能力的内涵,不同研究对其下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
周军铁等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即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的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提出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原则和对策。同时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文章在整体上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分析。
刘昌明等对大学本科生学习能力随学习时空的流动与变化进行了自我测度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本科大学生最看重自我评价,以自己的学习目标为第一评价标准等特点,并就此提出了几条建议。
李宾通过对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调查,总结了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与心力发展不协调。
张俊茹等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领域的评价,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方面,谈了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这一评价模式,符合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人才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为我国职业院校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塑造和学习评价方面提供了借鉴。
目前国内外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本研究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资源利用能力、自我监控能力等六方面,将影响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分为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通过调查和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发现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 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
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确定易于定量定性考查的学习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制作学习能力和影响因素调查表。通过开展调查,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能力状况和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情况。
2.研究对象
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范围包括护理p医学两个专业,三年制高职一二年级的学生,五年制高职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共发放调查表500份,收回496份,其中有效答卷495份。
3.调查统计
调查表分为学习能力和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两部分。学习能力分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资源利用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六个分项,共32个问题。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分为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环境五个分项,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设五个选项供选择,分别是:完全符合、基本符合、有点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对应分值为5、4、3、2、1分。应用Excel
二 结果与分析
1.三年制和五年制医学专业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由表1可知,三年制医学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在总体上是大二学生高于大一学生。其中,大二比大一学生组织学习能力高3.4分,获取知识能力高2.8分,运用知识能力高5.9分,时间管理能力低1.8分,学习资源利用能力高0.2分,自我监控能力高1.9分,总学习能力高2.1分。说明医学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呈上升趋势,学习有后劲;但应在时间管理能力上给予加强。
由表1可知,五年制医学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在总体上是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学生。其中,组织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与总能力趋势完全相同,获取知识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趋势基本相同,运用知识能力大三较大二下降4.1分,学习资源利用能力大四比大三下降12.5分。说明五年制医学高职学生在三年级要加强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四年级要狠抓学习资源利用能力的培养。
2.三年制和五年制医学专业高职学生影响学习能力因素分析
在表2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中,三年制医学高职大二学生学习目的分值较大一学生高0.9分,学习动机较大一高3.3分,学习方法较大一高2.3分,学习兴趣较大一高3.5分,学习环境较大一高0.7分,总影响因素较大一高2.1分。比较表1和表2发现,影响因素的分值变化与学习能力(除时间管理能力)的变化基本一致。
五年制医学高职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三因素的分值从大一到大三均为上升,大四比大三分别下降2.7分、2.9分、5.9分;学习动机大四较大三下降7.6分;学习兴趣大二较大一下降2.5分。比较表1和表2,总影响因素的分值变化与总学习能力的变化在大一到大三时是一致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及学习动机对大四学生学习能力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3.三年制和五年制护理专业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3可知,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各分项及总项得分均为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其中,组织学习能力高4.9分,获取知识能力高8.2分,运用知识能力高10.1分,时间管理能力高11.5分,学习资源利用能力高12.9分,自我监控能力高15.0分,总学习能力高10.4分。说明护理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出现减退现象,学习后劲明显不足。必须加强学习能力的管理与提高。
五年制护理高职学生,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与总学习能力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大一到大三不断升高,大四比大三各项分别下降3.9分、5.8分、5.9分、3.3分。学习资源利用能力在大三和大四持续下降,自我监控能力大一和大二基本一样,大三和大四基本相同。说明五年制护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在大四时有减退现象,应加强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的强化培养。
4.三年制和五年制护理专业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表4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中,三年制高职大二学生,学习目的分值较大一下降2.9分,学习动机较大一下降2.6分,学习方法较大一下降6.8分,学习兴趣较大一下降8.6分,学习环境较大一下降5.6分。从总影响因素看,大二较大一下降5.3分。比较表3和表4发现,影响因素的分值越高,对学习能力的促进就越大,学习能力就越强。
五年制护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分值大一到大三基本没有变化,均大于大四,大四比大三减少3.2分。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分值大一到大三在持续增加,大四较大三分别减少5.1分、0.9分。学习环境分值从大一到大四持续减少,但降幅很小。表明,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对大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作用减弱。
三 结论
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在不同专业的表现存在差异。医学专业学生,大一到大二学习能力总体在提高和进步;护理专业学生,大一到大二学习能力总体在下降和退步,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引导工作。
医学、护理专业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由大一到大三学习能力总体在提升,而大三、大四时学习能力的变化出现差异,在学习能力各分项及总学习能力上的变化有所不同,有的上升,有的下降。
比较学习能力表与影响因素表,发现:在三年制高职大一、大二学生中,护理专业影响学习能力因素分值与组织学习能力分值的变化完全相同;医学专业影响学习能力因素分值与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自我监控能力的分值变化一致;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医学专业影响因素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分值与运用知识能力的分值变化一致;护理专业影响因素中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分值与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分值的变化趋势相同。
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因素的分值高,学习能力就强;这一点在三年制高职学生中的表现更为明显。研究说明,调查表中所列各因素对学习能力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军铁、彭希林.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06(7):19~21
[2]周军铁、彭希林.论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7~68
[3]刘昌明、熊洁平.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时空流变与自我测度[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7~48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BPL)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首创,PBL信条是:“先问题,后学习”,解决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中真实情景和复杂问题相脱节的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教学模式,PBL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全日五年制大四本科生的课间实习引入PBL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及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全日五年制大四本科生按学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研究方法。对实验组课间实习提前一周发给病例,根据病例,同学们充分复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分析病例做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对照组以病例为主体进行老师讲述法教学
3.评价教学效果。两组课间实习结束后采取结课考试,临床技能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来表示,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时间(h)的比较, 实验组学习全科医学的总时间,以及利用网络、图书馆和与他人进行讨论学习的时间均明显增加。见表1
2.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学习效果进行自评的结果比较 用1.2.3.4.5来表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中立、不赞同、非常不赞同,由学生对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三方面进行自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主学习能力(p
3.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结课考试成绩和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技能,两组的结课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临床技能差异具有统计意义。见表3
三、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 PBL)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RROWS教授在哈佛大学首创[1],以临床病例中产生的问题最为学习的中心,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欧美许多医学院校所采用[2]。PBL基本信息是“先问题,后学习”,解决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中真实情况中的复杂问题相脱节的问题,其中教师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学生是活动学习者,PBL模式是以学生为主导,其能力所及的前提下,解决一个课程内容或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PBL诞生后美国、加拿大等各医院开展已经普遍,实践证明PBL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培养学生思维、记忆、理解、运用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3、4]。
PBL教学应用到我校医学院大四年级临床课间实习教学,我们发现有以下优点: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④提高综合分析,总结能力⑤学习讨论代替传统授课⑥大量原有相关知识被激活,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
综上,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自学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及所取新知识运用知识能力明显提高,PBL教学其教学形式灵活,学习轻松活跃,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JYiou R,goodenough D,Apply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the teaching of anatomy:the example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J, Surg Radiol Anat,2006.28(2):189-194
[2]Mogale NM,Botes AC, Problem -based case study to enhance critical thinking in student nurses J,Curationis,2001.24(3):27-35
[3]Mori M,Suzuki Y,AakaiT.T,The evalu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for three years J,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06.122:829.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与主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1]南华大学核类专业有着50多年的办学经验,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资源丰富,实验条件优越,培养了大批核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目前核类专业实验包括核辐射探测实验、辐射防护与剂量实验、核技术应用实验、核电子学实验等。2013年教育部确定南华大学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在建国家示范实验室,为了进一步增强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示范作用,培养高素质、实际处理问题较强的学生,因此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是结合理论课开设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实验教学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是老师先讲,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者是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任务。老师在课前就已经全盘替学生安排好了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甚至实验报告的模式。古板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基本上都是机械的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就不知所措。实验过程学生是全程参与,但实质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实验的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能力。
实验项目的设定主要是依据理论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注重书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训练,与社会实际需要联系不是很紧密,有很多新的、社会急需的内容还没有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二、实验教学改革目标
根据核工程领域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充分利用南华大学核类专业特色,以高素质核工程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建成学科特色鲜明、教学体系完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优越、管理体制合理、运行机制高效、示范效应良好、服务功能较强的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三、核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以及社会需要更新实验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根据核类专业的特色及学生对实验要求不同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由学校统一给学生安排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原有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改革传统的由老师讲解、全程演示、学生照搬的教学模式,做到精练内容、精讲重点、增加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机会。教学方式逐渐由老师全程指导改变为“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将老师逐步由主角演变成配角,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实验内容改革
南华大学核专业有着50多年的办学经验,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有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核仪器厂、西安核仪器厂、中核272铀业有限公司等多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专家、教授为实验内容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改革本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为宗旨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2,3]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在内容上彼此渗透,将核科学领域前沿的内容充实进来,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社会急需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大学三年级阶段主要开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核辐射探测实验和核电子学实验,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如核辐射探测实验在原有NaI(TI)γ谱仪、金硅面垒α谱仪、β射线吸收、衰变规律统计等六个实验基础上增加了γ-γ符合测量放射源的活度、小立体角法测量β源活度、放射性核素半衰期测量等综合性更强、实验技能要求更高的一些实验项目;通过这些实验的开设学生牢牢掌握了理论知识,大力提高基本操作技能。二是增开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满足社会需求。大四阶段主要开设辐射防护与剂量、核技术应用这两门实验课,应用性较强,贴近社会的需要;根据调研和校外专家的建议,在原有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中总α、总α测量分析、水中放射性核素分析、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分析、气溶胶的测量、环境中氡测量、荧光分析等创新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验项目。通过整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
2.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安排实验项目的开出顺序,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课程体系,增强连贯性和实用性。总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全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反应堆工程专业、核技术专业、辐射防护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验证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和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出发,选修一些有专业特色的实验项目;选修实验的内容部分由老师安排,部分由学生自己设计,且学生必须完成一定量的选修实验。实验开课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统一开课,选修实验的时间由学生与实验老师预约时间,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实验改进后,每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学生更加重视实验,实验的合理安排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的能力。
3.教学方法改革
(1)改革传统的由老师讲解、全程演示、学生照搬的教学模式,做到精练内容、精讲重点、增加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机会。加强实验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预习相应的实验,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各班班长收集所有问题;老师在上课时弱化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讲解,重点讲解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指出问题所在或者代为解决,而是根据现象与学生展开讨论,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入本科学生辅助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对于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核辐射探测实验和核电子学实验,我们引入了部分成绩优异或者考上研究生的大四学生加入到实验指导工作中,大四学生主要协助实验的指导工作。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交流和沟通,通过大四学生的言传身教,大三的学生更加容易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效果更加理想;同时,大四的学生有机会得到再一次锻炼,为他们将来参加工作或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基础。
4.考核手段改革
以往学生的实验成绩主要由现场实验情况和实验报告两个部分组成,现场实验情况占40%、实验报告占60%;这样的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单纯为实验报告而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依葫芦画瓢,不去分析和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把实验报告做的漂亮不惜任意修改数据、编造数据,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实验,达不到实验最初预定的效果。实行改革后,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实验预习(20%)、现场操作(30%)、实验报告(20%)、实验考试(30%)。新的考核方式中下调了实验报告在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将分值安排到了实验预习和实验考试。预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的多少以及问题的重要性和深度;现场考核学生实验时的态度、参与程度、操作是否正确;实验报告主要关注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课后思考题;实验考试方式为学生实验结束后两周内学生到实验室随意抽签,当场进行实验考试。新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乐于动手,更乐意与老师交流沟通,实验效果明显好转,甚至有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加班做实验查漏补缺,反复操练。
关键词:卓越计划;数字图像处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朱福珍(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杨自恒(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3B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28-02
“数字图像处理”是高等学校信号与信息处理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当今社会的热门需求和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像的实践编程处理能力,为学生从事图像处理工程师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涉及内容宽泛,课程起点高,难度大,同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直接相关,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并且熟练掌握一种编程工具。同时,该学科学术活动活跃,算法更新快,如何教好这门课,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多种算法一直是专业课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另外,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高校毕业生上岗适应慢,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些现实情况,2009年,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将培养在企业中能切实发挥作用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1]鉴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当今社会各行业的广泛需求,以及目前该课程授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趁着“卓越计划”的东风,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借此为本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讲授该课程发现的问题,对照“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一、“卓越计划”对高校课程教学的要求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2]一是具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二是具有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的特点;三是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特点。[2]
上述特点决定了高校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和行业、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背景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为企业造就适应其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围绕“卓越计划”的目标及要求来进行。
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具有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例如:该课程所涉及内容相当宽泛,每个章节或每种算法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涉及计算机技术、数学物理、通信技术等;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如数字电视、医学影像应用等。
传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练习为辅,呈现出以下弊端:
1.选课机制及课程设置问题
(1)选课机制不够合理。“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面向高年级同学的专业课程,要求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如Matlab),这些知识是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基础。但是,目前黑龙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选课机制是不管任何年级,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只要对此课感兴趣就可以选听此课程。很明显这种选课机制是不科学的,会因为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造成教师授课进度难掌握、整体授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2)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足。“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性中提到该课程起点高,内容宽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目前选修此课的同学基础参差不齐,其中零基础的同学不在少数。目前,数字图像课程仅为32学时,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但教学大纲是按照大四同学的知识结构设置的,并没有考虑低年级同学选修此门课程的问题。因此,教师讲授此门课程时根本没有时间补充或温习相关基础知识,直接进入图像算法的学习。这对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同学而言,由于基础知识可能有所遗忘,接受起来尚有困难,更不用说零基础的大一、大二同学了。
2.授课内容问题
(1)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真正掌握相关算法并对其进行创新,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后编程和实践练习。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等内容,但都偏于基本算法、基本理论,更有实践意义、稍有难度的算法已被束之高阁,算法的进一步创新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一点与“卓越计划”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2)授课内容对最新算法补充不及时。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发展迅速、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因此,实际应用推动着数字图像处理算法不断推陈出新。教师授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更多地侧重于基本算法、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实现,而对于公开发表文献上的新算法并没有及时补充。这与“卓越计划”中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3.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很多图像处理算法理论性强,学生容易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主学习性差,缺少及时的课后编程练习和实践过程,从而影响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此外,目前教学手段以幻灯片演示授课为主,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但由于速度较快,缺乏与学生的同步认知过程,也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卓越计划”对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对我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如下:
1.增加选课指导环节,调整课程设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模块选修专业课,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为今后从事图像处理工程师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只有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想让学生从入门到真正掌握各种算法的确有一定难度。
此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因为大四学生不仅学过信号与系统课程和至少一门编程工具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很多人还将本课程的很多研究方向(如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识别等)选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可以有目的地学习,因此,大四学生选修此门课程非常合适。因此,在学生选课时应该给予指导,建议大四同学选修此门课程,低年级同学可以具备基础后再选。
为了使全体选择该课程的同学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真正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应该增加学时数,使老师能够有时间补充一些必要、相关的基础知识,可将32学时的课程调整为54学时,这样对大四学生而言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趁机迎头赶上,为真正掌握算法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目前教材上内容仅适合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算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应用需要。因此,按照“卓越计划”培养在企业中能切实发挥作用的工程师型人才的要求,可从教材和文献追踪两方面更新教学内容。
(1)选取权威的、最新出版的、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书籍作为教材,同时不拘泥于一本教材。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最权威的教材是Rafael C. Gonzalez 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3rd Edition)》,同时,Tamal·Bose编著的《Digital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国内朱虹教授编著的《数字图像处理基础》也非常经典。每本教材都各具特色,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授课时,应依据章节的重点和关键,从不同教材中摄取精华,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2)追踪文献,提炼最新算法,补充授课内容。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算法讲解的同时,参阅大量文献,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将近年图像处理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的发展前景问题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能够从大量资料文献筛选、提炼出与学生接受程度相符的新算法和新应用,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紧跟时代脚步,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紧跟学术前沿、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更应该有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教学思路循序渐进
改变以往生硬的教学思路,拟从导课、课堂教学两方面加以改进。
(1)重视导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导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教师引入授课内容的铺垫,该过程组织得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可引入图像处理的实际应用使导课内容生动有趣。例如,讲到图像超分辨问题时,可以先讲述我国目前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如“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州九号”的顺利交会对接,其中涉及到的影像处理和分析等问题就用到了图像超分辨技术。学生明确了各种图像处理算法的重要应用后,学习兴趣也就引发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将授课内容与科学技术前沿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课堂内容的重视。如讲到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电子沙盘时,可以介绍其中涉及的多种先进图像处理技术,如三维仿真、全息成像、虚拟现实、大屏幕仿真、互动触控等。这些先进技术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帮助学生认识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2)课堂教学的改进。采取“教师主讲重点难点,学生辅以泛读讲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知识自主学习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将重点、难点章节着重讲解,然后以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内容,同时,为每组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并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们站在讲台上分别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4.教学方法多样、生动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目前,此课程以PPT讲课为主,PPT授课的优点是直观生动,内容丰富,节省板书时间,但据统计,PPT授课吸引同学集中注意讲授内容的时间仅为15分钟。[3]这就要求教师以改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增加课件制作的元素,加强动态课件的展示。平时课件大多是静态文本配以相应的图示,教师只是对照图示讲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疲劳。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每隔20分钟插入一些动态视频,就可以起到缓解学生视疲劳、吸引注意力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下功夫掌握动态课件制作的本领和技能,成功地制作出高质量PPT课件。
(2)实时演示算法的实现过程。“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独立实现图像处理算法为目的。针对多种图像处理算法,在介绍完算法原理后,可在计算机上进一步演示该算法的实现程序,并对算法实现的关键加以解释和强调。这样学生可以提高对算法的实现能力,进一步提高编程能力。
5.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本课程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具备多种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能力,因此,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而闭卷考核方式远远达不到实践能力测评的要求。全面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平时成绩(50%)+期末上机考核(50%)=总成绩”的方式,这种成绩分配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出勤(占10%)、作业(占20%)、读书报告(占20%)等内容;期末上机考核(占50%)是指学生在学校机房的计算机上完成期末考试,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算法程序库,同时制定详细的评分程序,学生上机考试时以电脑随机抽取的两种算法作为考核内容,学生提交后马上给出上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要肯努力,真正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同时也达到了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重视编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广泛的学科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讲授应该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卓越型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5-30.
【关键词】教育实习;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8-01
一、实习前准备
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前三年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时期,大四上学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第一,牢固音乐基础知识。乐理、视唱、调性、曲式等,唱歌、欣赏、体验课都需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并融会贯通地使用。第二,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中小学音乐课是一个形式多样的课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自身技能是很重要的,例如:声乐、钢琴、即兴伴奏、舞蹈等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武器。第三,组织课内外活动。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的普及深入与课内外活动紧密相连,比如歌咏晚会、合唱、舞蹈、小品、朗诵等节目,教师作为组织者需要组织与策划能力,作为“导演”,如何引导学生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大学实习前期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实习中投入
哲人曾说过:“当一个人对一份事业热爱时,对其投入的热情是无限量的。”爱一行,敬一行,实习阶段为期一月、半年、整年不等,作为刚从学生转型为教师的大四学生,面对琐碎繁多的实习工作,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样的困难同时也是一次历练与宝贵的经历。努力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经历,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呢?第一,工作认真负责。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掌握整堂课教学流程,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从铺垫导入-主题内容-课堂小结,循序渐进,掌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二,工作积极投入。热爱教育事业,把热情投入其中,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兴趣爱好等,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以兴趣稳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起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让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在艺术熏陶下越来越丰富,使学生学有所获,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之中。
三、实习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个付出努力与课后反思的过程,不断将这个过程细化到每一节实习课堂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实习教学反思能让实习生总结教学经验,寻找教学规律,激励实习生不断进取,完善教学构思,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反思与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肢体语言的渲染能力。如在讲授附点节奏型时,通过拍击双手击打节奏,边说出附点的特征:“一个小附点,一点不起眼,音符后面站,实值占一半。”使学生充分思考小附点的形式,再经过教师点出重音位置,讲清楚附点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制乐器发现身边的声响,敲击节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要简练、准确、生动,易于学生接受,语言要有艺术性,语调要抑扬顿挫,要注意讲话的节奏和速度,可适当以身体动作和手势为铺,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音乐教育实习工作是大量细致的工作,作为实习者要明确教育实习目的、意义和各项准则要求,努力钻研音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育实习的反思与总结,有利于巩固和培养实习者的专业思想,锻炼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经历,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为毕业后顺利从事音乐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思考与总结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为了研究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笔者通过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简化版,对某高校3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城乡的大学生习惯使用成熟防御机制,但是相比之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而从人格特质来看,城乡的大学生的开放性人格特质是最多的,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2)不成熟机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呈负相关;成熟防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呈正相关;中间防御机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负相关.(3)大五人格特质对不成熟防御的解释度更大,而对成熟防御的解释度则较小,另外,神经质是预测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的重要因素,并且3种不同防御机制受到大五人格的影响各不相同,开放性是影响本科生是否运用成熟防御最大的因素.结论是:防御机制确实与人格特质是相关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大五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70-03
1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和大五人格特质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遇到挫折和焦虑时主要的心理保护手段,心理防御机制是当我们面对焦虑、痛苦还有其他的负面情绪时,为了缓解我们紧张的情绪,调节行为表现从而使自己符合外界的要求,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使用防御机制更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而每个人特有的人格特质也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相关.并且人格特质是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和遇到问题是所惯用的应对方式.比如说当人们在外面不小心被陌生人踩了一脚,性格温和的人会笑一笑,然后说没事这样就过去了.而性格暴躁的人则可能会破口大骂,甚至动粗这样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样脾气暴躁的人使用正确的防御机制时,不仅能增强自己内心的健康,而且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比如说有暴力倾向的人可以去做拳击手,或者警察这样的职业,这样做不但能释放自己的内心的冲动,还可以获得社会的好评,一举多得.并且之前有研究表明防御机制与许多神经症的症状之间有一些特殊的联系,会逐渐变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
大五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顺同性)已被广泛研究、证明以及认同,它具有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稳定性.外向性:沟通良好对沟通障碍,严肃对爱娱乐,情感丰富对腼腆;显示出热情,社交,果断,积极,乐观,不怕风险等特征.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安静对烦躁,安全感对不安全感,自我怜悯对自我满足,包括焦虑、抑郁、敌意、自我意识、冲动和脆弱的特性.开放性:富有想象力的务实,寻求符合实践的变化,独立对服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创造差异,智慧的特点.顺同性:无情对热诚,信任对怀疑,热心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卑和移情这些品质.严谨性:无序对有序,小心对粗心,薄弱的意志对自律.包括能力、公正性、结构化、尽职尽责、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的特点.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成都文理学院学生防御机制的使用情况为例,旨在探索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程度的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成都文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剔除无效的问卷15份后共计问卷331份.平均年龄为(20.00±1.30岁)大一城镇58人农村52人共110人,大二城镇22人农村34人共56人,大三城镇65人农村71人共136人,大四城镇10人农村19人共29人,其中城镇155名,农村176名.
3.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问卷表(DSQ)是由M、Bond(加拿大)于1989年编制的一种自评问卷.DSQ共包括88个项目,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行为:即从成熟的到不成熟的,能比较清晰的判断出被试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情况.选择的程度,完全由评定者自己体会来判断,并没有硬性的规定.
大五人格量表
该问卷包括大五人格的5个特质,每个特质从很不赞同到很赞同采用5点计分.本研究中总量表信度为0.79,各分量表分别为0.58~0.77[1].
4 研究结果
4.1 城乡大学生防御机制与人格特质的差异比较
通过spss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制成城乡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差异比较表.掩饰因子则是学生完成这个问卷时的心理掩饰程度.研究结果可得,城乡大学生在成熟防御机制、顺同性上有显著差异(P<0.05).从心理防御机制上来看城乡的大学生都惯于使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但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来说,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而从人格特质来看,城市的大学生的开放性人格特质是最多的,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
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不成熟机制、掩饰因子、神经质和外向性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地年级差异(p<0.01),在中间防御机制和严谨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地年级差异.这些方面的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显示,在不成熟机制得分上来看大一、大二、四学生都显著低于大三学生,在掩饰因子得分来看大一、大二学生显著低于大三学生,大二学生显著低于大四学生,从神经质得分来看大一、大二、大四学生神经质都要低于大三学生,从外向性得分来看大一、大二学生的外向性要高于大三学生.从中间防御机制来看大一、大四学生都显著低于大二年级学生.另一方面从严谨性来看二年级学生和大四年级学生的严谨性要高于三年级学生.
2. 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成熟防型心理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显著正相关;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
5 讨论分析
5.1 城乡大学生防御机制与人格特质的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较来说,城市的大学生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这个差异十分显著.从人格特质上看到,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与经历的不同,造成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显著,这种差异会影响他们防御方式的不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不同环境和文化适应快,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容易产生适应障碍.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差异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今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减少,不过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较来说,确实接触的不同东西和事物,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跟早的接触到生活的艰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欠缺是来源于农村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的根本原因.
5.2 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年级间差异比较
之前有说到过年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会不同,所以进行的大学生年级间的差异比较,从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年级间差异比较得出,大学生在不成熟机制、掩饰因子、神经质和外向性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地年级差异,在中间防御机制和严谨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地年级差异.李力红和张晓磊(1999)通过对196名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总体特点是心理防御上趋于成熟,大多采用升华、压制的心理防御方式.究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l、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智力发展达到较高的程度,心理和思维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情绪上也已趋于老练和稳健,其心理达到了成熟;大学生虽然社会经验欠缺,但是较高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认知水平,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显示出更趋于理性和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大学生较少的接触社会,所以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和自我对他们的角色期望以及期望,导致学业问题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问题,考试的挫败感、升学和就业压力以及竞争激烈等.在被访谈的35人中就可几乎100%提到学业压力.要缓释学习给大学带来的压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解决,因此大学生采用升华等成熟的防御方式较多.本次研究在不成熟机制得分上来看大一、大二、大四都显著低于大三.这与赵虎、周逸如、陈树乔和陈曲亮(2001)对大学生进行的入学新生与毕业生比较得出的结论相同,他们发现两组学生均最多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然后才是中间型防御机制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大学生大多是18岁至24岁之间的青年,此时心理普遍都已经发展成熟了,说明此次研究的结果与大学生心理实际情况还是比较符合的.不过,毕业生不成熟防御机制的采用频度反而明显增多;部分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动用也有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伴无能之全能、隔离、消耗倾向增多,解除、假性利他、否认和期望减少.与李宁等(1996)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2].
5.3 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人格特征可能是影响心理防御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采用什么样的防御方式,反过来可以看出,一个人独特的防御方式也是他人格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3].从此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不成熟机制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呈负相关,从中可以看出不成熟的人更冲动,而且相对于成熟的人来说更加容易焦虑、烦躁、愤怒和冲动等等;从研究结果看出成熟防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呈正相关,所以越成熟的人越是严谨,情感和想象力也更加的丰富,兴趣更加的广泛;中间防御机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负相关.此次研究与之前国内研究结果相类似.大学生个性与防御机制存在着相对而又复杂的关系.一个平衡而又良好个性的学生,常常采用比较成熟的防御机制来解决面临的各种应激事件和心理问题.神精质个性倾向的人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神经质个性倾向的人更多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外向个性倾向的人更多同时采用成熟的和一些中间型防御机制.一定类型人格的大学生具有相应的防御机制,二者间存在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4].
5.4 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
此次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大五人格特质对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预测效果更大.从研究结论中看出有4种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而对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预测效果则相对来说较小因为都只有一两个人格特质能进行预测,另外,神经质是预测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因素,因为两个防御机制的回归中都有它的存在,并且从表5中可以看出3种不同心理防御机制受到大五人格特质的影响均不相同,而开放性则是影响大学生生是否运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最大的要素,所以要是想要培养学生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的话,要着重培养开放性这一方面的内容.此结果与田瑞琪、唐小娟和刘亭亭(2013)等人的研究一致[5].
5.5 此次研究总结
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确实是要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所以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开放性、顺同性和外向性,尽量培养成熟的防御机制.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与老师十分的配合,研究的十分顺利,不过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导致研究的被试并不是特别的多从而对相关和回归造成了一点误差,并不能很好地反应结果.
6 结论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几点:
(1)城乡的大学生都惯于使用成熟型机制,但是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与农村来源的学生相比,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而从人格特质来看,城乡的大学生的开放性人格特质是最多的,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
(2)从相关分析上看出不成熟机制与神经质是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是负相关;而成熟防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呈正相关;中间防御机制则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负相关.
(3)大五人格特质对不成熟防御的解释度更大,而对成熟防御的解释度则较小,另外,神经质是预测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的重要因素,并且3种不同防御机制受到大五人格的影响各不相同,开放性是影响本科生是否运用成熟防御最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姚若松,梁乐瑶.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在大学生人群的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57-459.
(2)李宁,涂星光,赵虹,等.大学生防御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3):227-229.
(3)王学臣,李义安.大学生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2):105-106.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01
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提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
目前,梧州学院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个过程中存在严重不足,如大学生对该课程建设意义认识不够、执行不力;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学院的教学形式与手段不够丰富等,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发展与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对教学进行实践和探索,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意义
据调查得知,大部分已经参加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的学生对课程意义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主要原因是大多上课形势为座谈会、讲座等在大教室进行,由于人数较多,教师讲课时间和内容有限,因此很多学生对课程应付了事,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很差,以至于毕业时出现意向迷茫,就业困难等现象。虽然学院近几年整体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学院在课程建设上不够规范化,以至于毕业生在校期间未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因此,大学生对于课程建设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是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首要条件。
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1.以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为教学理念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二是以教师为主。梧州学院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等方面都要紧密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发展需要,方法必须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教师上课的乐趣。增强对就业知识的兴趣,了解就业政策、了解职业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了解求职情绪变化和学习压力管理方法,从而合理的规划人生发展规划,明确人生目标。而教师方面不能单单注重完成课程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注意坚持以育人为本,传达社会就业形势,以人生的价值观引导和知识教学相结合、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观念和行为相结合之外,还应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2.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梧州学院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辅导员和就业办公室教师为主,由于辅导员和就业办公室教师均毕业于不同类型的专业院校,且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就会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偏低,且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必须要采用派出进修、考察、学习等方式大力加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三年内确保一半以上教师具备职业指导教师证书和心理咨询师资历。在一定范围内,考虑对部分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转入专职教师岗,以便稳定教师队伍。
3.合理使用教材和做好教学课件
教材和课件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几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采用上级推荐使用的教材,由于教材通用,更新较慢,针对性也较差,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国情,恰当的采用教材观点,参考其他书籍、资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案例,认真做好课件,这样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
4.探索多种课堂授课方式。
首先,限定人数选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一新生限定选修人数为30人,第二阶段为大二学生限定选修人数为20人,第三阶段为大三学生限定选修人数为10人,第四阶段为大四学生,限定为一对三的就业指导。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堂管理和教学。
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大一学生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进行讲授;大二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授课;大三学生着重在实践走访、素质拓展、报告评估、总结分析等开放式教学为主;大四学生重点以自我体验、撰写简历、模拟面试、社会调研等方式。
最后,不定时的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专家、企业家等开展讲座。开发网络视频授课,邀请校友、知名专家、企业家网络视频授课,利用网络视频方式与专家面对面的互相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三、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院要高度重视,只有学院重视,教师队伍才能健全,课程建设开展才能够顺利;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忽视这个问题,那么在课程建设上会遇到不可想象的难题和各种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