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5 20:3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教育论文

第1篇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三)重视网络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学习需要职业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西方社区教育的办学目标,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MOOC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有专门的教育网站,这些都是搭载学习交流平台、开放学习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资源。

第2篇

一、江阴市民村民学校社区教育现状

1.社区教育的内容丰富。针对农村社区服务对象的不同,大力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培训工程);针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针对现代产业工人的技能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提升民众素质的“新市民”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人文化艺术教育等。这些社区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各镇社区教育及各市民村民学校分别承担。

2.社区教育的师资主要由社区周边的中小学义工教师组成。比如,依托住在附近的中小学教师及退休教师,为青少年做校外辅导;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或个人开办书画培训、围棋培训、剪纸培训等。另外,有些协会开展的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具有相同爱好的社区群众,例如,文定社区的摄影协会,城中社区的音乐协会、书画协会等。目前,江阴市已构筑了一个包括1个省级实验区、2个无锡市级实验区、10个江阴市级实验区的社区教育实验平台,从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上推进社区教育实验,社区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级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社区教育功能不断完善,教育形式逐渐丰富,地位也日渐提高。然而,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二、社区教育中的问题和对策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江阴市现有社区类型如下: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郊结合部社区。作为一个县级城市,江阴原有的城市范围比较小,更多的是农村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社区。城郊结合部是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社区之外的第三类社区。这里的居民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准、生活习惯、文明意识等都与城镇发展要求距离较大。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造就社区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吸引力十分必要。社区教育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公益精神、参与意识、互助精神等社区认同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社区凝聚力。而依靠居民、服务居民的社区建设,社区发展也必然推动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社区凝聚力与吸引力的增强。所以,社区教育与社区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居民的社区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社区教育和社区管理也是长效管理的过程,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2.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由于在社区教育管理建设中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的领导机构;由于各部门条块负责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职权有限,不能有效地对各种教育因素加以整合;由于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管理政策支持,社区教育在政策制定上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影响了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有更大的权限,使其能够组织协调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大社区教育的氛围。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区级层面按照常住人口人均2元标准设立专项经费,但是社区教育的经费与其他经费一起由政府部门统一下拨,由于经费有限,社区教育的活动经费就得不到保障。在现有财政无法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服务收取低廉费用,或通过企业支持、吸引社会教育机构入驻等筹措社区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化运作,用成效显著的服务争取专项公益资金的支持,或是组织申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如澄江镇成教中心校的月嫂免费培训,期期爆满。类似的培训完全可以收取少量费用补足教育经费。

3.因地制宜发展社区教育,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乡镇,政府投入大,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多,社区居民意识发展较快,对小区易有归属感,社区管理及建设顺利开展,如新桥镇的绿园社区和康定社区等。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社区教育开展得较少,如计生教育、法制教育、交通治安、青少年暑期教育等。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在农村社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在青阳镇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在企业较多的乡镇开展针对工人的技能培训,如电焊、服装、毛纺等初级工培训;城市社区则主要是文化艺术教育、服务业技能培训等。社区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中的资源。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中的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资源,除了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还可以解决社区教育资源短缺和不足的问题。社区内各种企业、科研机构、医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蕴藏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应该充分了解并利用这些资源,使其为社区教育服务。

4.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社区教育管理队伍从数量到质量上难以满足社区教育管理发展的需求。现在很多地区还缺少一支专业的社区管理队伍和一支适应社区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不少乡镇并没有专职管理的教师,只是兼职管理社区教育。这势必影响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影响对社区资源的统筹规划,从而影响整个社区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管理队伍和一支适应社区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要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师资队伍也要以专职培训教师为骨干,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使他们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要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岗位规范,开发针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若干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学习管理机制和一个完备的评估机制。

5.开展网络在线教育。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让社区居民能随时了解如运动类、培训类、学习类等信息,按照自己的要求参与相应的社区教育培训或活动,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同时要做好后续服务,联系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定时举办活动;利用现有资源,为培训后具备某种技能的人提供机会等,从网上到网下,从虚拟到现实,逐步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

作者:朱敏杰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第3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4个层面。护理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持和促进个人高水平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应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区,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教育水平。同样,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乃至整个家庭、社区和社会。其中糖尿病又有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糖尿病类型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区别,并且整个教育对象又存在知识结构方面水平的差距,因此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

2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

2.1基础知识指导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定义及症状、分型、并发症及诱发因素,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表现,及时进行综合治疗。护士依据权威机构(如美国糖尿病协会)认可的护理指南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糖尿病教育对科学控制饮食起着重要作用。饮食控制治疗原则:①每日热量计算:按患者性别、年龄、身高计算理想体重,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②蛋白质、脂肪、糖类分配:每日摄入蛋白质0.8g/kg,老年患者适量增加,可进食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限制胆固醇摄入,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占总热量的20%~30%。糖类用粗粮代替精粮,如芥麦面、玉米面、米饭,占总热量的50%~60%。③三餐分配:早、中、晚三餐热量分配为1/5、2/5、2/5,根据热量、血糖情况适当调整,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

2.3运动指导

运动可以加速糖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还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心脏健康,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提示,有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1年,可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控制、减少药物剂量、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时要注意个体化和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空腹不宜参加体育锻炼,以餐后90min为宜。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运动的强度可以心率作为指标,应控制在该年龄所达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运动前应有5~10min放松,每周散步3~4次,每次30min左右,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运动后,自觉精神充沛,睡眠好,虽然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以消失,次日感觉体力充沛,有运动欲望,表明运动量适宜。

2.4用药指导

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的种类、作用特点、用法、不良反应及药物保存方法等。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双胍类药物宜餐中或餐后服用,糖苷酶抑制剂应在进食第1口饭后服用。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技巧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强调“三准一注意”,即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注意注射部位不同吸收速度不同。注射胰岛素要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注射胰岛素后30min内进餐,防止低血糖发生。由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温度及运动等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与注射效果,而各部位皮下组织胰岛素吸收率的变化是引起血糖浓度波动的重要因素。有试验显示,腹部胰岛素吸收率最快,然后依次为上臂、臀部、大腿,对患者来说腹部较其他部位更具有可视性,便于患者自作和护理。因此,腹前壁皮下注射为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注射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处理方法,使他们对低血糖反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识别能力,并能及时进行自救或施救。

2.5并发症预防指导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强调坚持有效降压、调脂、抗凝、扩张血管、戒烟等治疗对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性;保持二便通畅,以免诱发视网膜剥离和心脑血管意外;积极预防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感染;加强足部自我护理;讲解老年患者低血糖的特殊表现、主要原因、危险性以及预防与自我救治的方法。杨泉等对10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对糖尿病眼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眼病早期往往没有症状,要定期检查眼睛。糖尿病导致的截肢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已经证实超过85%的截肢可以通过充分的足部护理而避免。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每日检查双足1次,选择预防糖尿病足的保护性鞋子,有效预防高危人群足溃疡的发生,尽量隔天更换鞋款,以免脚部同一位置长期受压,也可通过足部压力计了解压力分布,利用特殊矫形鞋子或矫形器改变患者足部压力。

2.6心理指导

加强护患沟通,尊重患者,主动与患者谈心,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况,乐观稳定情绪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护士应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并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通过护士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确信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

2.7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会变化,治疗方案随时需要调整,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指尖血糖测试是重要的血糖测量方式,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新型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上通过连续72h监测皮下组织液葡萄糖浓度,能自动准确记录患者的血糖值及相关事件(服药、饮食、运动等),有效指导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为控制患者血糖及糖尿病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治疗依据,是目前血糖监测最有效方法之一。

3健康教育方法

3.1社区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多采用社会舆论宣传、集中宣传教育、经验交流、个别指导、自学、举办学习班、咨询门诊或热线服务、定期进行家庭访问和电话交谈、糖尿病防治有奖知识竞赛病、友联谊活动等形式。利用报纸、杂志、书刊、广播、电视、录象、多媒体电脑等宣传健康教育,以幻灯、投影、播放糖尿病教育专题录相带等形式系统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通过病历讨论及展示食物模型讲解均衡饮食、食品交换法,还可在糖尿病教室以宣传展、图片形式宣传有关糖尿病知识、提供糖尿病基本知识及有关内容的宣传阅读材料。对患者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步骤,指导尿糖、尿酮的测试方法,示范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方法及胰岛素笔的使用。利用糖尿病热线电话提供咨询服务,以心理学方法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行为调整、放松训练和咨询等。

3.2自理模式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针对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方法。患者自我管理是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患者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保健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支撑下进行自我保健,从而树立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提高患者随访管理的依从性。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其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技术支持和基本管理工具。

4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

4.1评价指标

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及体重指标达标率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4.2知识、信念、行为水平

以知识、信念、行为为基础,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问卷、行业调整问卷等评价患者教育的变化。目前,我国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客观评价很少,急需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

5糖尿病健康教育展望

第4篇

1.服务项目构想。

本项目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社区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为个案,通过对服务实践过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服务实践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2.服务主客体的选择。

第一,作为服务主体,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应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人才资源优势,在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域,主动参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教育传承保护的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服务。在研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发挥非遗保护研究及服务人才优势,依托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及其经费支持,在边疆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传承研究中探索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服务实践项目,重点关注遗产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第二,对那瓜社区服务平台的选择。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宁县那能乡的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主要居住着壮、瑶两种民族。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云南壮剧)和云南省级(陇端街①)非遗保护名录两项,二者在活态传承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的民间习俗中。再次,那瓜戏班和那瓜风流街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具备本项目开展研究探索的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三,服务目标及服务对象。重点面向那瓜村小学自愿参与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业余爱好者,服务过程中也会涉及家长、戏班传承人、导演、村组长和活动组织者等服务对象。保护服务的目标重在促进戏班传授者与学员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通过培养云南壮剧遗产地传承人、壮剧爱好者等相关者自觉参与本社区本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能力,实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可持续发展。

3.科研服务和教育服务的方法选择。

项目服务者应坚持研究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研究。首先,服务前中后期的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涉及现场观察法、半结构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其次,服务过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的个案实践过程

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实际问题出现和解决的先后为序,并按“问题分析能力研究服务介入服务反思新的问题出现”的过程进行循环,待阶段性问题得以解决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直至服务总目标的达成。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项目服务,分为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期阶段的研究服务

(1)问题分析。第一,如何在遗产地社区找寻可传承的对象?春节前一个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戏班成员赶回村中搭建木板戏台,排练风流街活动的壮剧剧目,锣鼓声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学生到戏台边观看。一方面,戏班传承人和导演有寻找接班人进行土戏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土戏感兴趣,有学戏的需求。于是,通过现场观摩和戏班导演技艺的传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师徒间教与学的第一次互动。但需要以某种相对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确定其师徒关系,避免技艺传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戏班传承人与那瓜村参演学生之间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社区教育实践层面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戏班传承者的服务。在老戏台排练休息空闲时,通过教唱腔的方式激发围观学生学唱唱腔和学演壮剧的兴趣。并通过个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使用,认同并敬佩传承人和导演为壮剧传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针对校方的服务。邀请村小学校长关注和支持那瓜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家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的技艺传承活动。第三,针对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的服务。一是支持鼓励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以举办村级陇端街活动为契机,传承云南壮剧。二是支持活动组织策划人、村组长及热心的社区居民自愿组队为筹集陇端街活动经费而外出拉赞助,争取在社区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资金赞助与支持。三是服务者共同参与讨论传承活动的相关事宜。(3)服务反思。首先,遗产地小学生参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了戏班成员因常年外出打工导致传承活动无法常态化开展的弊端,由此组建的那瓜壮剧少年班的学员,可作为那瓜壮剧民间土戏长期重点培养的对象。其次,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化传承渠道,却因师资、教材、校方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并不具备壮剧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的现实条件。目前只能通过非正式途径的课外活动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但这种民间传承活动又面临种种现实的困境,需在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

2.第二阶段:认知教育与认同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村参演小学生、戏班成员及其部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的壮剧文化了解不够、对壮剧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需开展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云南壮剧是什么的问题,组织服务对象集体观看文山州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富宁土戏专题节目视频,帮助其系统认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壮剧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通过参演意义和行为价值的呈现,引导参演者对传承本民族壮剧的行动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做法是将那瓜村社区参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故事进行研究整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图片、视频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引导那瓜社区各类参与者思考传承价值和意义。一是在故事分享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引发思考与成长,如学员个体为何要来参演?参演有何价值和意义?家长为何要给予参演孩子鼓励和支持?导演传承人为何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授技艺?戏班成员为何愿意请一个月以上长假或辞职,并从打工地自付交通费赶回村参与排练和演出?媒体、壮文化学者等为什么会来关注传承活动?二是认可参演者参与传承的正能量,鼓励其坚持。第三,那瓜风流街活动结束后,通过社区居民走访、半结构问卷调查反馈和家庭入户访谈等兼顾社区宣传和调查的活动方式,为那瓜社区居民提供参与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和省级非遗(陇端街)传承价值及其意义的社区宣传,引导大家继续参与支持本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3)服务反思。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员缺乏自信,应开展鼓励教育服务。

3.第三阶段:鼓励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小学生在参演活动中暴露出的舞台经验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服务给予关注和解决。(2)服务介入。第一,那瓜村风流街活动现场的关注服务。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学生参演的壮剧唱腔节目演出现场,提供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录制等关注服务,为近期即将开展的那瓜村参演壮剧小学生的成长小组活动,收集活动图片和视频资料。二是应主办方之邀与知名壮文化学者在颁奖晚会上为参演学生颁发奖品,给予行动鼓励。第二,为第一次上台参与壮剧节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学生,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活动服务,一是通过赠送组员珍贵照片(包括组员的演出剧照、颁奖照片、活动过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进行小组热身,在正面强化其积极参与传承行为的同时,激发其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发自内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导组员分享和思考参演壮剧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学会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与鼓励。三是连结文山学院“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堂志愿者学生的资源,并邀请两位大学生做现场分享与鼓励:一位壮族大学生以其多次参加壮族山歌比赛的经验,与小组组员们一起讨论交流克服上台紧张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国家级非遗(彝族左脚舞),启发组员理解不同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拓宽了小组成员的非遗视野。(3)服务反思。本次参与唱腔节目的表演,只是壮剧唱腔中的一个部分,若参演学生要从学唱简单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壮剧剧目,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风流街活动,从壮剧排练到演出结束,也只有两个月,时间无法满足壮剧少年班学员学习技艺活动的常态化需求。那么,少年班进一步深入学习壮戏的机会该如何去争取?又将以什么方式来带动壮戏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第四阶段:动员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社区活动组织策划人,为那瓜壮剧少年班争取到暑假参加富宁县大型壮剧腔调展演活动的机会,但戏班导演是否愿意继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担任技艺辅导工作?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是否会支持孩子到县城去参加壮剧展演活动?学生是否有足够自信从村级风流街的舞台走向县里更大的舞台去展演?(2)服务介入。第一,协助活动组织者在那瓜村小学召开那瓜戏班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动员大会,对活动参与者开展动员教育:一是宣读富宁县政府邀请那瓜戏班参加展演活动的文件,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二是服务者从青少年传承本民族国家级非遗壮剧所具有的价值角度进行动员,希望能得到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学校及社区成员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对参演学生提供第二次成长小组服务:首先,动员文山学院第二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资源。其次,通过小组游戏和视频分享等互动活动(一是让组员选择彩色纸条并念读纸条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所写的文字鼓励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在课堂现场拍摄的鼓励视频),让组员感受外界对其传承行为的关注,激发传承动力,引发传承非遗的价值思考。最后,活动结束前邀请组员在彩色纸上写下对自己鼓励的话,进行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励教育。(3)服务反思。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更多此类服务活动的强化,故需要在接下来的服务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以便在学员遭遇各种困境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服务活动方案。

5.第五阶段:困境时的抗逆力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在壮剧排练期间,出现了外出念书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参演壮剧学生“土”、少数学员退出和师徒教学互动方式不当等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邀请外出念书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动,通过分享照片、观看电视台的节目视频等方式,引导其了解那瓜村小学生参与国家级非遗壮剧演出传承活动和外界对此的关注情况,激发其反思自己的语言歧视行为,并帮助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认同本社区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传承行为。第二,针对学员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学员家中做家访,并灵活开展家庭场域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引导退出者回归。二是帮助留下来继续参与传承壮戏的其他学员,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服务,即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如邀请组员匿名写下对已决定退出组员想说的话,然后由小组活动主持人大声念出来与所有组员分享,并进行灵活引导;三是邀请学员一起制定小组退出制度的契约,对不遵守制度约定者和无故退出者的惩罚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强调任何组员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须根据约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预先告知,经大家商议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结合个别学员已退出的客观事实和原因分析,引导其他学员在尝试努力挽回无效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和尊重退出当事人的选择,但需说明退出者无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当的。由此引申壮戏传承队伍建设的不易,希望组员加油坚持,抛出“一个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动主题,稳定继续坚持参与学员的情绪。第三,针对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态度不当引起的小矛盾问题,一是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促成戏班导演、传承人对少年班学员的互动方式问题进行反思,并从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辅导,并提出改善建议。二是邀请师徒共同参与成长小组活动,通过传承游戏体验师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请学员现场分享感恩师傅的话,达成相互理解和谅解,为今后和睦的师徒关系奠定基础。(3)服务反思。作为保护教育的一个难点,学员参与壮剧传承的抗逆力培养,应以本土化方式强化其内心的认知和认同能力为突破点。

6.第六阶段:展演活动结束时的社区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一是展演结束后,如何强化参演学员的荣誉感和传承责任感,以便长期坚持传承下去?二是那瓜戏班的团结需提供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通过那瓜社区教育实现那瓜壮剧少年班成员参演壮戏过程中成长的仪式性认同。在壮剧展演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务者在活动组织者的协助下,在富宁县广电大楼开展那瓜戏班成长的社区教育活动,邀请文山州壮学会会长、文山州壮剧团人员、富宁县文化馆人员、那能乡中学校长、那瓜村社区内外居民和那瓜戏班全体成员参与。活动从筹备到实施过程的要点,第一,连接第三届大学生非遗保护教育班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资源,为那瓜戏班所有成员制作成长像册,并在活动现场招募颁奖嘉宾,为那瓜壮剧少年班每一位参演学员颁发成长像册并口头赠言,由此提升戏班成员参与传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戏班成员在传承困境中坚持将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到底!第二,邀请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剪纸老师,以那瓜村小学生参演壮剧传承的故事为主题,构图制作大型壮族剪纸作品,并在社区传承教育活动中邀请州壮学会会长颁发给那瓜戏班,以间接促进那瓜戏班和全体社区内部成员的团结友爱。至此,以问题与能力解决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已达成,服务告一段落。(3)服务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务个案所依托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等原因,不具备长期在遗产地社区开展此类服务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服务可持续地进行下去,需在后续研究中思考和探索。从服务效果角度看,本项目从培养传承人才的角度为那瓜村社区两项非遗的保护,提供了一次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小结

1.服务模式的特色

(1)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面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目前招生难的困境和土戏传承人才培养的服务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以文山学院民研所专业人员为服务提供者,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完成了对“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村寨开展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探索研究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其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活态传承,需要节庆活动陇端街作为存续的文化土壤,两项非遗并存于同一壮族村寨社区,相辅相成。因此,对于两项非遗的保护传承服务,可以同时进行。通过服务项目从研发设计阶段到实践过程阶段“边研究边服务与边服务边研究”的互动实践,兼顾国家级和省级两项非遗项目合作传承的那瓜村模式,为地方高校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数民族非遗社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保护服务,提供了一项基于实证研究的个案实践。(2)服务方法的创新,即学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项目的服务和过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务者主体与服务对象客体群之间的助人自助关系,以遗产地社区为服务实施平台,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开发遗产地村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重点,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3)服务方式的适切性。首先,基于社区动员和社区营造的服务思路,本项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势、戏班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传承能力优势和遗产地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的能力优势,对那瓜村爱好壮剧的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传承活动,在暂不具备壮剧正式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服务项目研发的过程,在初期经历了从计划依靠遗产地中小学教育的正式传承途径,到依靠社区与社会传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径介入的转变与调整,即通过那瓜村本土传统节日活动和外出展演活动带动遗产地村小学非遗爱好者参与传承非遗的社区教育传承模式,比原计划进遗产地中小学开展教育传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服务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时兼顾培育戏班传承者群体、参演壮剧传承的那瓜村小学生、社区内外成员等相关者关注并参与传承活动的文化自觉能力,并通过遗产地社区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为后续的可持续保护奠定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2.服务模式的余论

第5篇

(一)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如何运用老年教育的这一载体和平台,帮助老年人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以及推进老年人社会化,最终帮助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这既是构建完整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社区老年教育因其就近性、便利性、低成本性以及面广、量大,更具人性化等特点,具备其他形式老年教育所不及的优势。因此,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无疑成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的一种最为适当的选择。

(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转型期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区老年教育对转型期的社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首先,通过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成功转变社会角色,使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有效切合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其次,通过老年教育使每个关联着特定的家庭和人群的老年人安享晚年,让这种社会关系状态的辐射范围扩大,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再次,借助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以及时空上的可及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互动性等特点,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进了老年人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改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凝聚力,为基层的和谐稳定创造了条件。这是学校老年教育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更加切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扩大老年工作覆盖面的有效途径

随着近年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现象是现实存在的。一方面,近年来许多由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办的老年大学虽然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学校定位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而对社会老年人的吸纳能力有限,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讲上老年大学仍是不可企及的愿望;另一方面,老年大学虽然大多位于市中心地带,但随着城市的扩大,不少老年人为了上学还是需要来回奔波,一些老年人还肩负照顾第三代的任务,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有的老年人只好放弃学习的机会。而依托社区资源办老年教育,可以有效弥补各级老年大学功能与资源的不足,通过家门口的教育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等形式,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平等、广泛、共享的平台。以嘉兴市为例,目前全市有老年电大基层教学点(班)1081个,覆盖了81.1%的社区,2012年春季虽然只开设两门课程,招生人数就占了全市老年人口的12.4%。从老年电大社区教学点的快速发展可以印证社区老年教育的需求之旺盛!

二、当前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不够重视

虽然近年来老年教育特别是学校老年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老年教育体系,但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区老年教育尚未列入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老年教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对待社区老年教育上,不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社区本身,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甚至把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教育理解为唱唱歌、跳跳舞的娱乐活动;有些人认为老年教育是各类老年大学(学校)的事,对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服务活动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以至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方面力度不够、热情不高,在保障教学质量、提供经费保障与教学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不够。这些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的认识,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均衡与快速发展。

(二)机制上尚不健全

在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由于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认识偏差,导致在社区老年教育管理机制上的巨大不同:对老年学校教育的管理分属老干部局、老龄办等管理,如老年大学;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分属教育局和乡(镇、街道)管理,如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对社区社会事务,包括老年电大教育属于民政局管理;对老年离退休社会保障服务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而社区居委会在自我服务、教育和管理方面承担着属地管理职责;有些地方即便有所谓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老年教育的特点以及其服务和活动内容的千差万别,也经常难以协调一致。如此造成了社区老年教育管理的无序和混乱,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深入推进。

(三)硬件建设上投入不足

老年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在意识和投入上在逐年增强,特别是在对各级老年大学(学校)支持力度上,也体现了对老年人事业的重视。但是,在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尴尬:一是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其不同于学校老年教育有正常的财政预算项目,其经费来源不稳定,而经费不足也成为制约社区老年教育的瓶颈;在设施建设上,自有建设项目也比较少,大多数依托社区辖区内的学校以及其他公益资源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存在场所、设施短缺,特别是缺少符合老年人使用的个性化场地与设施的情况。二是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分属不同的职能单位或属地乡(镇、街道)与居委会管理,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实施管理的同时,在投入保障上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或兴趣点,社区老年教育又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体系,从而导致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因此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速度。

(四)软件建设上后续乏力

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形式、内容单一等问题上。一是社区老年教育缺少有力的师资保障,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和管理力量,主要是采取临时聘任制和志愿制,队伍稳定性较差,这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带来很大影响。二是大多数社区老年教育在教学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针对性较差,由于经费、师资和设施等限制,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有些老年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感到失望,影响了老年人就近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三、有效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思想认识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对老年教育及其社区化的发展定位,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形成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共识和合力。一是提高办好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办好老年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的基础形式之一,是推动全民学习,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功能属性的认识。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保健、娱乐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要纠正社区老年教育就是保健娱乐的错误认识。三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特点作用的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益结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教育,主要是为了弥补学校老年教育办学规模、受众范围局限以及教育资源有限等的不足,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服务。

(二)完善机制,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统筹规划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根据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一是要健全社区老年教育组织协调机构。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作为牵头负责人,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协调小组,理顺和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现区域内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各项活动和服务的开展。二是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社区老年教育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社区老年教育纳入对相关单位的考核内容,推动各项老年教育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四是加强教育管理,着力提高社区老年教育质量。社区要着眼自身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章立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稳定的师资保障。

(三)强化保障,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把推进老年教育建设作为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摆上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着力研究老年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研究将老年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保障办法,不仅要保障老年大学等学校老年教育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以提供活动专项资金的形式,兼顾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推动。二是研究借助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在探索利用社会民间力量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同时,政府要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采取政策优惠、奖励补贴等非行政方式,确保老年教育朝着正确方向进行。三是研究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财务制度,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社区老年教育最为需要的地方,努力树品牌、出精品。

(四)共建共享,推动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整合

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营造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新环境,是党委、政府以及社区共同面对的任务。一是可以借助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资源,通过选聘和志愿等形式培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并利用这些单位的教学资源、活动场所和开放,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联谊活动;二是借助各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更为有利的公共服务资源,如文教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和公共场所,为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便利;三是把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社区结对共建的重要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结对服务活动,争取各种捐助和支持,开拓社区老年教育空间。

(五)探索创新,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推进社区老年教育

第6篇

一、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缺少源动力目前国内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没有一支持续研究的科研队伍,并且大都照搬远程教育理论和在线教育机制,缺少详实的数据依据,由于我国开展社区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少有可以拿来的经验可循,尽管国外的社区教育发展领先于我国,但发达国家的教育机制、设计目标又不同于我国,我们只能去粗取精地借鉴学习,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理论。实践证明,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平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平台的实践和运维,理论研究就找不到方向。可以说,国内在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社区教育平台不同于一般的在线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只能分析把握社区教育的特点,建立符合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体系。

2.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和标准性不强学习资源是保障网络学习正常发生的基础,精品资源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故而从学习资源的制作到应用,都需要我们重点关注。限于当前社区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有限的资金,使得提供的教育资源与民众需求明显脱节,平台上动辄几千、上万部的视频资源,可是真正被社区居民所需求的却屈指可数,这不能不说是主办方、开发者闭门造车的窘境;平台上的学习资源主要是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和确定资源等级,各平台资源制作标准不统一,难以在平台间形成共享,同时这些评价大多偏重于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方面,民众不感兴趣,当然也不愿参与平台学习。目前就河北省十多家平台来看,大部分都以学习资源建设为主。(1)课程资源良莠不齐,课程制作标准不一;资源陈旧,有些资源甚至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课件;存在较多重复建设。(2)从浏览次数、下载次数来看,绝大部分资源没人看。(3)从整站的浏览次数及排名来看,平台使用率非常低。(4)民众参与程度低,整个平台仍然贯彻的是填鸭式教育的建设思路(购买或从学校录制一批课件,让民众去学习);网站缺少交互,无论学习者之间还是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笔者近期在同“唐山终身教育网”的管理层进行交流中就谈到“辛辛苦苦搭建的社区教育网站,却无人问津”,由此可见一斑,河北省其他的平台无不是这种困境,花大力气整合、筹集资金购买来的大量自认为精品的教学资源无人问津。

3.学习过程监管粗放,即时通信、反馈的手段制约了学习动力就河北省多家社区教育网络平台而言,对使用平台进行学习过程的监管仅限于提供“时间进度条”的记录功能,这严重抵消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习过程既无即时帮助更没有即时的激励策略,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这种平台运行机制无法收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同时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沟通工具利用率却很低,这只能反应平台建设没有做好最基本的需求分析,闭门造车、想当然才会造成目前诸多学员转而采用当下流行的QQ、微信等沟通工具。鼓励在线学习却没有提供适度引导,传达信息却不考虑学员记忆、建构知识的需求,这是学员对在线学习认可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台上的技术支持既要做到能为学员解决问题,同时又能满足情感的获得,因此,就需要在平台基础架构上尽量考虑学员的交流、交互习惯和能力,通过技术手段让学员可以方便地沟通,迎合学员的偏好,这些问题都值得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全面权衡考量并作出选择。

二、大数据背景下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发展的路径

随着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用户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产生的数据也越来越大,这些积累起来的“大数据”隐含了学员的关注点、知识水平、工作领域等信息,正是平台前期运行积攒出来的大数据为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凭证和手段。通过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探寻如何优化网络课程的设置,推动学习交互的体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社区学员使用平台的归属感。在“均衡、公平、内涵、特色”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建设一个实用、创新的在线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势在必行。当前,社区教育网络平台覆盖面广,参学对象层次不一,组织管理难度大,因此必须搞好一个既接地气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平台顶层设计,它包括构建、资源、流程和技术四个层面。

1.切合实际的需求分析与合理的平台建设逻辑结构相结合在平台规划建设中要有完备的社区教育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建立省、市、县三级办学组织服务体系,做好一线调研工作,让数据真正成为平台建设的导航;借鉴远程教育的先进经验,对资源建设形成标准的框架体系和审核评价机制以及平台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以社区学员为中心,按照组织学习、专题学习、自主选学等教学方式,规划完整的学习流程,让社区学员真正体会到平台带来的便捷,提高平台的参与度和粘合度;平台开发过程中,采用国际标准的通用技术,支持跨平台部署,支持多用户和高并发,支持多种数据交换及共享方式。

2.依靠“大数据”信息库建设个性化的用户参与及资源配备、推送功能首先,相比成百上千家远程教育平台及大型专业视频网站,社区教育平台如何粘合社区学员、提高点击率,是我们做平台建设要思虑的重中之重;开发技术上没有优势,硬件建设上相比商业网站没有那么高端,运维上也做不到商业公司的推广力度,再加上目前社区教育平台资源的针对性不强,那么如何打造一个能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参与的特色平台就成为重点课题。综合“河北终身学习在线”的课表、证书、志愿者等栏目与“唐山终身教育网”在线的个人中心,两种界面相融合,再进一步加工为流行的个人空间或者微博形式,使得学员参与界面展示丰富、使用方便、个性化强。通过用户注册后的个人中心,完成用户一次登录后展示的所有信息,界面结构设计合理,栏目配置优良,技术使用方便,并且平台必须提供用户自己视频录播的参与窗口或地址,让平台变成社区学员自己的学习、培训的舞台,最大化地满足用户能通过平台推广自身的教学资源,在个人中心中添加“我会讲”“我能帮”“我来做”等社区居民可以一线参与的栏目。其次,平台可以对单视频课件进行打点处理或节点提示的方法,由技术人员和领域专家一起提炼视频中的精彩内容或观点,将精华总结出来,以简练的语言标注在视频进度条上,或者以截图的方式进行步进提醒,这样,学员可以通过点击进度条上的节点提前预览到后继的精彩内容,有效地进行选择性学习。目前这种方法在搜狐视频、优酷等大型专业视频网站上已经广泛采用,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最后,学习资源的推送要把组织安排与学员兴趣趋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平台运维以来所产生收集的大数据进行资源推送。在社区教育平台上学员完全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进行主动的点播学习,平台根据一定的规则给予适当的资源推送。平台资源推送要根据学员的关注热点、工作领域、爱好兴趣等大数据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这些大数据最简单的手段就是收集用户使用平台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点击流”数据。点击流指用户在互联网上访问、对页面链接所作的点击而留下的记录,点击流是学员与课程资源交互时的数据,是学员学习行为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员的兴趣和意图,体现了学员的个性化需要。使用NoSQL建立点击流数据库,通过分析Web日志(访问来源、进入页面、离开页面、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访问时长、访问页面数、访问用户的Cookie……)收集大数据资源,并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将学员点击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反映学员兴趣和意图的信息,为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服务。此外,学员对学习资源的标注、参与的话题、加入的兴趣小组等,也可以作为资源推送的参考依据。社区教育平台要广泛学习类似淘宝网这样的资源推广技术,在学员打开自己点播的教学资源同时,推送通过大数据信息收集整理而自动生成的可能是学员感兴趣的教学资源。这样,庞大的连续点击或者学习进程就可以如愿产生了。

3.实时反馈与资源评价相融合,全面考虑学习过程的情感满足在大数据背景中,学员打开的课程资源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会沉浸在这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那么平台就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过程体验功能,让学员可以提交自己的反馈信息、记录学习的疑问,还可以对学习过的资源或内容进行标注,在学习完毕时,平台还可以根据学习进度、交互情况等给予简单的评价信息,以优化学员网络学习的感受;同时,要建立适合的资源评价体系,把学员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以确定学习资源质量的等级。在学习支持服务上,尽量考虑学员的交流习惯和使用能力,通过技术手段让学习者更方便地沟通,使学员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4.建立移动版学习平台,以求全方位覆盖社区居民的学习诉求随着移动终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3G、4G时代的到来,在远程教育领域催生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由于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碎片性和情境相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未来远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要说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发的是有针对性学习的社区学员用户的话,那么移动学习平台需要培养的是忠实于平台学习的“粉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移动学习平台绝非是网络平台到移动终端上的复制,而是需要强大的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作支持,移动学习资源的提供则需要专业人员的详细规划和研究。社区教育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将来,亲和度良好的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又是进行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合理的平台构建,全面的开放功能,个性化的界面设计,高度粘合的互动策略,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都是一个高端社区教育平台的重要体现。“大数据”的出现将为社区教育平台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先机,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为每一位参与社区教育的学员开辟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标准,为学员的多年学习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而非逐渐厌倦的学习计划。因此,诸多专家预言未来的在线学习将是大数据驱动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个新时代,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学习进程,提高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改善社区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促进学员学习效果的提高。

作者:张辉单位:衡水广播电视大学

第7篇

一、“云计算”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目前社区教育发展都是以两个平台为依托:一是人网,即传统的实体社区教育管理及教学平台。二是地网,即数字化网络平台。“云”平台的随处可得弥补了社区教育学习的时间不确定、场所、人员的随意性。云计算的数据都保存在数据中心,数据的管理和维护都是云维护,它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为社区的居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云终端来进行学习。社区教育“i-实验”就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针对教育实验中某项具体工作来进行策划。其主题是“动脑动手装点家庭生活,网络互动分享民众智慧”,它有五层含义:一是创新(innovation),意思是突破社区教育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以网络为主的教学模式;二是个性(individual),意在面向每个家庭,凸显个性;三是互动(interactive),意在线上线下结合,自主与协作结合;四是兴趣(interesting),意在强调“寓学于网络,寓乐于合作,寓情于生活”;五是激发(inspire),意在激发创作意识,实现知识共享。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建有多个“i-实验”实验室,并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向了社区和家庭。从实验室的运行来看多功能的网络平台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条件。

二、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教学实验教学

“云计算”以无维护无升级低成本的优势吸引着各类用户。在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教学实验中,“用户需求”向“云服务”发出一种请求,它以用户熟知的浏览器或者软件作为界面,将数据存储在云端,用户将按需使用服务,这种实验模式或者说是实践模式可以按基础教学类和综合实训类去开展教学。

(一)以开放大学为依托,提供基础教学,整合

微力量,玩转微实验以开放大学为依托,为社区教学实验提供教学资源。在社区原有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基础上,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一方面,社区的实验室除了提供实体的实验设备之外,也可以兼做云教室,它可以提供专业基础的基本能力培训,也可通过云教室进入各高校或者国家开放大学的微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时间都是5~16分钟,社区居民的时间碎片化,这种微课程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白天上班,晚上进行学习的社区居民。比如社区教育的i-摄影实验室,i-烹饪实验室,i-舞蹈实验室等等都可以利用微课程去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在社区的电脑教室装上从云上下载的社区教育的应用软件,比如物流专业的停车管理软件、智能家居系统、会计专业的一些基本应用软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健全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并进的网络格局,而且创新了社区教育的载体和管理模式,三网并进,彰显了时代特征。

(二)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把实物实验向虚拟实验过渡,提高实验项目的操作率,构建虚拟实验室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验室建设的方向。虚拟实验室能更好地描述事物动态的变化,其真实感强,交性能好,可根据需要设计、添加实验内容。在社区的虚拟实验室,居民们通过人机交互的功能,可以拥有与实物实验类似的实验空间,进行模拟实物实验,达到与实物实验相同的效果。利用软件去实现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学习电子电路的学员利用multisim10.0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社区教学里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问题。学员可以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更好地再现;也可以用虚拟仪器技术创造出自己的仪表,并通过直观的电路图捕捉环境,轻松设计电路,了解电路行为,通过改进、整合设计流程,减少建模错误。利用网页的仿真平台去实现是另外一种方式。在国家开放大学的网站上齿轮泵的拆装实验平台,就是通过三维实物仿真的演示,直观地了解齿轮泵各组成部件的结构,用鼠标点击各零件,零件可以按你拖动位置去进行组装,并设置有出错提示。随着虚拟实验技术的成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显露。虚拟平台易于维护,随时随地可学,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虚拟实验室中,学员利用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实验项目,有利于培养的操作能力、设计及创新能力。

(三)利用云平台提高各社区实验的运行能力

要提高社区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同样是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各个城市的社区实验室众多,资源各不相同,如果居民们对各社区实验室的资源能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则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一方面,实验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机房的开放时间、设备状态、使用状况等信息,为完成自己的设计性实验、创新竞赛方案等提供实验室资源信息化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基础网站的建设为社区教育的师生搭建一个培训和交流分享的平台,对实验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实验人员的操作能力。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或者通过网络让社区成员提前了解实验项目,提交实验报告,畅通社区和家庭学习成员之间的反馈渠道。另外,社区教育也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员在家里通过云平台听课,到社区的实体教室去进行实验,社区教育的实验模式在信息化时代里,为学生课堂外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可能,资源共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了教育的内涵,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作者:黄春媚 单位:广西北海广播电视大学

第8篇

《教师教育论坛》自2007年开始。本刊哲学社会科学版扩展刊期为月刊,全年出版12期。其中双月号(2、4、6、8、10、12)各期为综合性学术类内容,刊载各类高校教师、研究生及各类学术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其学科涵盖政治、法律、经济、中文、教育、英语、历史等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单月号(1、3、5、7、9、11)各期为从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论工作者、教师与管理者服务。刊栽相应作者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栏目设置

学术经纬、学习指导、汉语小论文写作谈

第9篇

构建依据:大学职能的践行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两者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初等国防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防教育的一般特征和高文化的层次特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外延就应该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这四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构成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系统,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现代大学职能的践行。现代大学职能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表明,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进是大学适应社会的结果。大学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增强他们国防观念和意识、传授国防知识和提高国防技能。其次,在发展科学上,高校通过对国防教育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出现的新问题等进行研究,以形成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后,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国防教育服务。因此,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大学社区建设整合,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正是大学这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推动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它们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

模式内容:“四位一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模式存在的问题

“四位一体”国防教育发展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从内部理顺了各构成部分的关系,有利于大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大学国防教育整个系统的综合功能。但目前“四位一体”国防教育发展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国防教育学学科定位不清。学科定位是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国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学科目的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有科学而准确的总结,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才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已经开展了30年,但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学科定位不清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很难形成一支高水平国防教育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目前军事理论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级、课题申请、等都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往往需要挂靠其他学科,这些不利因素使部分有志于投身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望而却步。因此,国防教育要摆脱目前这种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道路。

国防教育科研存在“短板”现象。为了探讨国防教育科研问题,笔者统计了《中国全文数据库》中的国防教育论文,从时间轴度上对国防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国防教育论文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很快,但核心期刊上论文数量却呈下降趋势,可见国防教育学科的科研存在“短板”问题。尽管从全国到各省每年科研论文评选活动层出不穷,但科研质量水平亟待提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二。一是高水平师资队伍还未形成。前面提到,目前军事理论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级、课题申请、等都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这些科研瓶颈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吸引高水平的教师投身到高校国防教育事业中。二是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匮乏。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课程建设向学科建设跃升的必然结果。国防教育评估未纳入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内。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升国防素质,在现阶段和平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然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那么它在普通高校教学中应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是实际情况是,尽管各省教育厅组织了国防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但是不少高校国防教育仍仅流于形式,其内容并未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缺乏有力的监督检查与评估机制,一边要求把国防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一边在组织普通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却没有国防教育项目,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是好是差、谁好谁差、需要达到什么标准等都不明确。因此,尽快将国防教育评估纳入高校教学水平评估范围,建立高校国防教育水平评估体系,明确评估的具体细则指标,规范组织程序、方法步骤,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发展,提高国防教育教学水平的当务之急。

教学、科研、训练和群体互动比较弱。大学国防教育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之间的互动是比较弱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及大学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在现实中也是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统筹协调,不能充分发挥大学国防教育的整体效能。我们应该在实际的管理中加强各个部分的互动与联系,促使各个部分的发展能够与大学国防教育总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以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综上所述,教学、科研、训练和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可以统筹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它的有效运行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促进了高校国防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国防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国防教育的管理效能,以便更好地践行大学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本文作者:陈迎明 柯闻秀 单位:中南大学人民武装部部长 中南大学人民武装部办公室主任)

第10篇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现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20*年度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推进计划: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系统的科学素质行动,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列入教育局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位副局长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局办公室为牵头处室,基础教育处和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为责任处室,负责布置和开展具体工作。基教处要有一名干部为兼职联络员,负责与各部门、学校联系协调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辅导员的骨干教师队伍,表彰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组织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上岗培训,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作开展*市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不断创新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4.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重视新课程改革实验、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技、环保、安全等宣传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普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和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举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小学生航模锦标赛、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不断开拓,不断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6.形成科技方面办学特色。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各县(区)争创1至2所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

7.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中小学多媒体进教室比例要进一步提高,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装备一批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8.促进农村科技均衡发展。组织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实施百名名师下农村学校开展助教服务活动。全面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本适应从业需要。扎实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各种培训25万人次。建立农科教项目示范基地,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实施项目50个,培训项目推广面积10万亩。

第11篇

幼儿园是学龄前孩子的天堂,建设好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相当重要,这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利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围绕教研室提出的工作目标与要求,以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主线,以加强《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园本化建设重点,以教师《教学六认真》考核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实施,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规范日产管理,优化一日活动,全面关注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二、工作目标与措施

1、提高一日活动效益

a、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以“整合”作为课程实践的核心理念,分年龄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计划,依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真制定每周活动计划,整体确立幼儿知、情、意、行培养目标,有机渗透体、智、德、美多方面教育。以《综合活动丛书》课程文本为依托,各教研小组每周定时开展课程审议活动,结合园本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调整充实课程内容。并充分挖掘本土本园资源,收集文本资料,再加以整理筛选,扩大地方课程含量,创造性地实施富有园本特质的课程,建构园本课程,使我园的课程具有鲜活的淀山湖幼儿园的个性,提高我园课程的适宜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以“实、活、勤、精、细”来规范教学行为,在一日活动各环节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重视环境的教育内涵,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让环境见证幼儿的学习历程;促使主题课程与游戏活动的有效融合,在制定游戏计划、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游戏指导与游戏后的反思调整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友好的交往,促进幼儿社会化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区角活动、主题墙、创造性游戏的记录、反思,从而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b、完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

教师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评价幼儿,本学期继续结合《幼儿交往能力评价表》、《幼儿求知欲评价表》、《幼儿习惯评价表》、《个别儿童教育跟踪表》、《幼儿成长档案》及学期末各班的班测和园测,认真研究幼儿,用心观察每个幼儿,及时做好观察笔记,真实地记录和科学的评估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本学期,对《幼儿成长档案》继续进行更好地使用,教研组在回顾以往幼儿成长档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丰富档案的内容和形式,重视幼儿和家长的参与,既要有原来册子中的内容,又要有体现幼儿个性的内容,还要跟随主题教育的开展,及时评价幼儿各方面的阶段发展状况。

c、构建园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本学期我们要在选择相关教材实施主题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园纸工特色教学和园级教研课题“一日活动中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的研究,确定各教研小组的研究专题,从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上下功夫,联系日常教育教学具体事件和情景,采用多种教科研形式进行专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重视内涵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外沟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好省示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认真制定并落实与复光村办园的园际联系工作,认真实施开放活动、送教下乡活动、跟班学习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针对性强,效果好,并积累好活动过程资料。

2、细化教学活动常规

a、认真执行教学“六认真”管理制度

采取每月定期检查和不定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六认真”工作情况的同时,本学期以认真做好一日活动之活动准备为切入点,认真分析与总结,重点检查指导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的户外体锻、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几个环节,限期整改存在问题,从而规范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质量。每一位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认真写好教育教学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保教水平。

b、认真执行一日活动管理制度

园领导以“推门听课”为主要督查形式,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每周看活动不少于2个,坚持每周汇总看活动情况,坚持每周进行集体点评,坚持深入班级分析保教质量。

c、认真执行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深化园本教研

结合园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认真实施本组研究专题,园中心教研组每两周开展一次专题研讨,各教研组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周开展一次课程审议活动。本学期将以健康教育、音乐教育为突破口,让老师们在具体的案例和问题中,有针对性的学习研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研组组织的活动要紧扣研究专题,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的主旨,有中心发言人,有详细的记录。园中心教研组还要组织好“一课三研”、“主题辨析”、“理论学习”、“外出参观学习心得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注重理论的提炼和经验的积累,注重过程管理和全园参与,建立电子化的园本教研资源库,注重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录、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素材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与收集。

3、整合优质资源,推进家园、社区合作共育

发挥园、班两级家长委员会委员的功能。以主持家长活动、参与编辑《湘溪报》、来园授课等形式挖掘家庭教育资源,调动家委会委员参与幼儿园管理和参与幼儿园活动的主动性。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由家长自愿报名,在老师指导下根据职业、阅历和专长等不同特点参与班级课程活动的组织。利用社区及周边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以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基地为园外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争取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制定、调整各类工作计划

2、韵律活动的编排

3、组织好园本培训和教研活动(贯穿全学期)

4、认真创设环境,精心组织好游戏和区角活动

5、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同题开课”观摩研讨活动

6、组织参加苏州市教师教育论文、陶研杯论文和师陶杯评比

7、中班“平衡”同题开课

8、青年教师韵律操评比

9、班级主页评比

十月:

1、第一次六认真检查

2、大班“玩球”同题开课

3、五年以上教师优质课评比

4、幼儿韵律活动评比

5、区域环境、主题墙评比

6、一年以内教师亮相课

7、结合国庆在教师中进行敬业爱岗活动,在幼儿中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

8、六认真之“认真做好活动准备“专题研讨

十一月:

1、进行自制玩具比赛

2、开展中大班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3、第二次六认真检查

4、组织骨干教师参加苏州市教师培训活动

5、音乐教学教研活动

6、各教研组教研活动交流

十二月:

1、第三次六认真检查

2、骨干教师展示活动,对村幼园开放活动

3、各班迎元旦活动

4、组织好送教到园活动

5、教师自制课件评比

6、新教师亮相课

7、协助做好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考核和评比

8、小班体育同题开课

9、第一、二年教师“我的成长感悟”专题交流会

__年一月:

1、做好本学期幼儿发展情况的测试和评价,特别要做好成长档案的整理工作

2、青年教师“四个一”工作考核

3、第四次六认真检查

4、做好学期结束工作

5、汇编我园本学期优秀教育案例集

6、教师做好年终总结

7、确定“十二五”研究课题,逐步形成完善的研究方案,做好向苏州市申报的准备工作

幼儿园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二)教学教研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步教育质量,进步师资队伍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保障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园教学教研工作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深进展开课题研究,突出园本化教学。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学教研的常规管理。

2、结合课程的实施,要责备园教师认真反思,勤于总结。

3、加强园本培训,进步师资素质。

三、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带头作用,根据园务工作的安排,带领教师积极参与园里的活动,进步教育质量。

2、继续抓好幼儿园各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留意平时材料的积累和总结,并做到有记录、有讨论、有小结、有评价。

加强交换与互动,使教研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3、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园课程理论,做好园本课程建设体系。

同时,要请教师加强本身的基本功练习,做到逐日一练。

4、期末召开经验交换会,将教师的教学体会和成果进行交换,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四、工作安排

玄月份:

1、开学工作,稳定孩子情绪,确保一日活动的正常展开。

2、制定级部、班级的工作计划。

3、墙面布置、更新活动。

十月份:

1、园良好课评选活动。

2、园本化课程的展开。

3、月底召开家长会。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进行基本功比赛(三笔字、绘画、手工、音乐、舞蹈)。

2、家园半日开放活动。

十仲春份: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一月份:

1、教师工作总结。

2、教师、幼儿的考核工作。

第12篇

一、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捷径。

1、师讯快车,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

“师讯快车”,是我校教师外出学习反思材料的共享园地,精华与大家一起分享,困惑与大家一起探讨,不仅促使外出学习的教师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活动,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为全体教师架构了一个放眼看外界的窗口,促进整体提高。

2、网上家园,校本培训的崭新平台

网上家园的开放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我们的网上家园主要由管理平台、前沿理论、课堂教学、随笔专栏、案例研究、谈天说地等六大板块组成。自1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帖子总数超过3000个,家园成为教师网上学习社区,互动、平等的人际氛围逐渐形成,合作、交流的科研氛围日渐浓厚。

3、专题学习,完善校本培训内容

根据学校主课题的需要,广泛宣传多元智能理论(特别是课题组成员更要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并组织好所带班级学生学习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以板报、校报、论坛等多种形式组织老师学习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师了解相关理论,使老师将有关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智能强项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二、加强课题研究,强化学校教科研规范度

本学期我校开展这两方面的课题研究:一是学校根据三童主课题的理念以及现有成果,积极实施杭州市立项课题《小学生多维学活动的开发与实践》与浙江省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下小学生多维学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的研究。二是组织好20xx年度32个富阳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以及前几年立项还尚未结题的课题研究。

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正常进行,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五个“一”活动:

1、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2、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

3、填写“课题研究记录卡”,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

4、围绕自己承担的课题上好实验课。

5、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

本学期我校赵晓云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杜敏姣老师的《精心设计多维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撰写的论文获得杭州市第18届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在富阳市第16届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组织活动中,我们共收到论文篇,其中专题论文篇,综合论文篇,课题论文篇,案例研究篇,教科室及时市级以上各类征文信息,迅速反馈,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对教师的论文进行修改、筛选,把好质量关。

三、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沟通学校教科研主渠道

1、多层面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校进行了多层面、多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名优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比武课、中年教师风采课、年级互听互评课和领导随时推门听课。通过听课研究、自我反思等举措,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2、全面铺开,全员参与,促进整体成长

20xx年11月,我校承担了富阳市小学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研究课中语文9节,数学5节,音乐、品德与生活、美术、体育、科学、英语各1节,综合实践活动课5节,涉及所有新课程以及所有承担新课程的教师,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四、构建校本课程,为学校教科研注入新鲜活力

新课改给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很广阔的园地,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应具有课程意识,要求教师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做教材的生发者、创造者。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教师提升自我价值提供了契机。本学期我们在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新开发了《自主阅读考级手册》,使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确立自己的专业地位。

五、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教科研顺利展开

1、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

我校建立了星级教师业务档案,完善“星级教师”评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本学期通过了前一届星级教师的年审考核工作,完成了本年度星级教师的申报考核工作,这学期共有8名教师被聘为学校二星级教师,17名教师被聘为学校一星级教师,14位教师通过一星级教师年审。同时学校组织了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帮教、合作活动,引导教师关注自我发展,促使教师群体共同提高,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