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09:4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国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是叶云川新唱片《生旦净末》的录制现场。录音间隙,叶云川对《望东方周刊》说,这座戏楼见证了很多艺术形式的交织,他在乎的,是从这座纯木质戏楼出来的那种“特别松”的声音;他要做的,是把那些美好的东西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次日,在中国唱片总公司老录音棚,叶云川为青年演员李玉刚录制了主题为“民国旧梦”的新专辑。
4月底,录音还在准备阶段时,为了找到“民国情怀”,李玉刚去上海,叶云川建议他去百乐门舞厅、和平饭店、朱家角的水乡,住一百年前建造的酒店。
“每一首音乐,我都会赋予这个时代的理解,但是它又源于古典美。”叶云川说。
11年来只做一张唱片
叶云川喜欢称呼每一个人为“老师”,虽然他已是圈内的大咖。进入唱片行业11年来,他赢得了国内外大小奖项97个,其中包括美国第十届“独立音乐大奖”、世界音乐最佳专辑奖以及多次获得的中国金唱片奖。
这11年,他称之为“熬制”,熬制自己,熬制音乐。
“为了自己有个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他引用黑泽明的话说。
虽然从小喜欢音乐,弹吉他,也尝试过填词作曲,但他感觉自己不可能在演奏、作曲或表演上有什么成绩。
“你会不断地找,当有契机让你可以去做你想要的东西之时,你就会把整个自己放到那个状态中去了。”他说。
2003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叶云川找到了音乐制作人张春一,合计一起做唱片。他从一开始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瑞鸣唱片,定了唱片制作的方向:有思想、有人文情怀,把中国音乐推出去。
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480平方米的录音棚里,他制作完成了第一张唱片作品《竹宴》,懵懵懂懂地闯进了音乐圈、录音圈。
叶云川记得一个法国导演说过,一个导演其实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他很有同感,他认为11年来他只是在做一张唱片――一张基于对生活的理解、思考的唱片。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疲惫的时候,叶云川需要赞美。他会去国内外参加各种唱片推荐会,与听众见面。他说听众的支持和赞美比多少奖项都重要。
与叶云川聊天,他不断重复一个说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就是用国际化视野做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你不能用‘方言’,否则你没法和别人交流,你需要体现你的共性,体现音乐的通用价值。”
不管《粉墨是梦》、《伶歌》、《天人合一》、《杏花天影》,还是正在制作的《民国旧梦》,都运用了中国戏剧、诗歌、民乐与西方乐曲融合的形式,这种形式背后,叶云川最想表达的,还是中国音乐、中国文化之美。
叶云川说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只是他把悲观都转化为对完美的追求。“录音就是反复、反复、反复,然后听到的就是完美的。”
录制唱片《一路莲花》的时候,一连三个月,他都躲在录音棚里,录音棚里写着“叶云川录怪东西”。三个月之后,他才发微博说,这事终于成了,“之前的三个月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录什么。”
叶云川说自己是一个孤独感很强的人,只有在工作中,他才幻想自己是呼风唤雨具有超能量的人。这种幻想部分源于中央电视台总录音师李小沛说过的一句话――“你做传统文化,老祖宗会帮你。”
格莱美奖是他一直努力追求的承认之一。2008年叶云川发行了《藏・密》,这部藏族民间音乐的专辑进入了格莱美评委的视线,但最终止步于前20名。
那天晚上,叶云川失眠了,不是失望,而是他没能让“很多学音乐、做音乐的人看到,做中国传统音乐依然可以活得很好,可以站在格莱美的舞台上”。
“中国的堂・吉诃德要出发了”
叶云川曾与作曲家孟庆华、表演艺术家关栋天、录音师李小沛共同制作了《短歌行》――一部他认为足以和意大利歌剧相媲美的唱片,唱片获得了金唱片奖,但市场传播很不理想。
他自嘲,这部耗资巨大、调动上百位优秀艺术家的唱片,其影响“还不如高晓松酒驾”。
对于国外市场,他执行过一个“肉包子”计划――给很多国外的客户写电邮寄样片,如果他们愿意做瑞鸣唱片的推广,他就免费提供唱片。花费不少,结果很多“肉包子”都没有听见响动。
他曾经在唐人街看到了自己的唱片,边上的牌子写着中文:皮鞋15元一双――他的唱片和皮鞋放在一起。“这是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现状。”他说。
2012年5月17日,慕尼黑HI-END博览会――世界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音乐音响展会――开展,叶云川带了1000张唱片,一个一个展位送,并用蹩脚的英文说:“这是中国人的音乐,请你们听一听。”
去慕尼黑之前,他在微博上写道:“中国的堂・吉诃德要出发了,带着满箱瑞鸣音乐,带着明知道没有结果,还幻想征服欧洲的快乐心情。”
做传统音乐跟这个时代有些距离
《望东方周刊》:谈谈你在国外推广唱片的遭遇。
叶云川:我参加过几届戛纳音乐节,整个中国区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许多人见了中国区就绕着走,但是加勒比有节奏的黑人乐队却非常火。
我意识到这种情况不仅是音乐推广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推广,这需要国家的力量才能改变,文化艺术呈现出来的是国家的形象。
节奏时代中国音乐为什么推广很困难?从音乐本身来讲,我们的传统音乐擅长呈现的旋律是线条形的,非洲、加勒比这些地区的节奏音乐带有很强的时代感,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望东方周刊》:除了你说的音乐节奏性,我们在音乐理念上有哪些不同?
叶云川:对我们来说,文化更像是一种奢侈品。
我在2012年慕尼黑国际音响展上看到一个黑胶唱片播放机器,旁边放着的是辣椒、黄瓜、梨、葱……欧洲人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理念:音乐是生活必需品,和水果、蔬菜一样不能缺少。
我们与这一观念的差距是巨大的,可能国家要发展几十年、上百年才有这样一种可能,让你觉得艺术和文化是生活必需的东西,而不是奢侈品。
《望东方周刊》:做音乐十多年,你觉着最大困难是什么?
叶云川:这个行业面临的困难,一个是创作上的,一个是生存。
创作的困难,是你要在你的想法上跟别的艺术家达成共识,同时人家也愿意花宝贵的时间,参与你给钱少而要求高的录音创作中,在这个比较浮躁的时代,找到这样的合作者是有困难的。
另外一个困难是生存,我们面临着两座大山:一个是盗版、互联网全面免费下载;还有就是欧美日韩流行文化的冲击。
《望东方周刊》:海外“流行文化的冲击”能不能多说一点儿?
叶云川:任何流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没有形成个性化时代的时候,主流文化永远是占主导位置的。一个成熟的国家没有太绝对的主流和非主流,因为存在个性化、个体差异,人以群分得很明显。现在我们的审美还处于“一边倒”的阶段,这和整个国家艺术欣赏能力有很大关系。
《望东方周刊》:你觉得传统音乐会走向怎样的样态呢?
图说:华亭路位于法租界,是掩映于淮海路和长乐路中间的一条小马路,旧时称“麦阳路”,是贵族的聚集地。这条小马路曾是上海最著名的服贸一条街。时过境迁,喧嚣不再,华亭路上幽幽静静。
老洋房里的慢时光
小巴黎花园咖啡馆,位于华亭路与淮海中路交汇处,隐匿在街角这座欧式花园洋房内。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和后花园将市声挡在门外,也形成了一道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从华亭路93弄小门进入,是干净的老上海弄堂,走在其中,安静到不敢出声。一百多年的历史,名人留恋,兜兜转转。1932年,沈从文就曾流寓于此。
漫步其间,一侧是慵懒的民居洋房,树影婆娑,遮蔽着夏日阳光;另一侧则是低调而富情调的花园咖啡馆。深处弄堂里的小巴黎花园咖啡馆,散发着老上海的味道,也尽显欧式风情。
天空蓝的招牌上印着“PetitParis小巴黎”字样,一进门,是一个田园风格的小院儿。左侧整个角落摆满了各式植物,粉的、紫的、黄的花朵,星星点点点缀期间。花丛中,还有一对童话故事里的小矮人,举着“Welconme”牌子,很是可爱。右侧墙边悬挂着白色秋千,十分浪漫,是很多MM拍照的必选景点。细数沪上咖啡馆,这种有如此景致的咖啡馆实属不多见。
图说:左图:为三只慵懒的猫咪,见到他们不慢下来才怪。右侧:小时候的皮皮是不是很可爱,听说很多人都用来做头像。
一进到店里我就被他家的三只猫惊呆了,原来猫的生活竟可以如此悠闲。一只肥硕的黄猫翘着腿,荡在豹纹花色的吊床上;一直眯着眼趴在笼子二层,还有一只折耳无所事事,爱答不理。据介绍,这里还是沪上十大可以带宠物的餐厅,可领养也可寄养。
(组合排版)图说:桌游室,也是恐怖屋,这里是九零后们的最爱。在这里,每周末还有塔罗牌俱乐部测算运势。(右侧为帅气的塔罗师)
小巴黎分三大区域,包房区、阳光棚区,还有后花园。各式风格的包房适合边喝咖啡边劈情操:最外侧一间为商务聚会包间,很多公司逢节假日就会来这里举办活动。中间为把妹专用间,可爱的粉红色装修风格,是很多情侣谈情说爱的秘密花园。还有恐怖屋,桌游室。最里面很大的一个区域则是西餐厅,在这里你可以品尝现意大利南方菜和法国简餐。
海鲜意大利面 黑胡椒牛小排
小清新蔬菜披萨 拉花拿铁
Tip:如果你家里有闲置的书籍,也可以三本换一本,书籍的流动,说不定还会因此遇到喜欢人。
地中海风格的阳光棚,左右两边均有书吧供人阅读。临近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这里会经常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此前“民国故事会”活动就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分享,畅聊。推开后门,则是后花园,逢周末这里还会有烧烤活动。
图说:阳光肆意的后花园,慢悠悠一下午。
不开牧场的
广告公司老板不是好厨师
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是很多人的梦想。有花有草,有爱人。很多人只能空想,而店主们却实现了这一梦想。
2012年7月23号晚上2点11分18秒,Michael记得很清楚,这天晚上他用“摇一摇”认识了女友苇苇。有天约会,他们无意间经过这家店,彼此都很喜欢。“说干就干”,他们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这家店定了下来。
苇苇是护士,最初激励Michael开咖啡馆的就是她,平日忙于工作,闲事就爱淘些宝贝到店里。而说到Michael,你定会觉得他是个很牛掰的人,好奇心极强,几乎样样精通。
他曾在威斯丁酒店当过5年大厨,在星尚节目做东南亚菜和法国菜;继而转到瑜伽会所销售,是沪上瑜伽行业的资深人员之一;他还有自己的广告公司,杜蕾斯是他们最大的客户;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他还开牧场!在湖南新化,那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全羊。
如今还兼顾咖啡馆,Michael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
除此之外,Michael兴趣广泛,什么都想玩一玩。学咖啡、有化妆师中级证书,还考了营养师证。除此之外,赛车、塔罗牌、机车、边牧俱乐部等等。
如果说,你来小巴黎发现了一个世界,而和Michael聊天,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图说:如果想来享受下刺激,进门一角摆放着Michael从日本带来的恐怖片,在鬼屋里看恐怖片小心吓破胆哦。
(组合排放)图说:店内共有70多处布景,很多淘宝店主或杂志社都会来此拍摄照片。
图说:是不是炫酷帅吊炸天?这辆46C.C.的机车可是Michael自己组装的哦,开车上路木有问题。
图说:店内的菜单均源自设计师手绘,很不是很有巴黎情调?
图说:一盏温馨的小灯,配上点碎花,浪漫意味十足。
PetitParis小巴黎花园咖啡馆
地址:淮海中路1288号(华亭路93弄)
营业时间:12:00―22:00
十篇“经济史札记”写完,接下来最需要直面的乃是法律史领域里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况且法律与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性人所共知,笔者在以往札记中讨论的所有经济和社会现象,如果追溯起来,其根源往往深植于法律和制度法理的层面。
两个馒头的故事
法律学是极大的领域,其头绪异常繁多。但笔者对中西法律的介绍却是从区区几个馒头说起,这是希望说明:假如一套法律和法理体系,其逻辑脉络能彻底贯通至诸如几个馒头的所有权等极其细微处,那么其成熟强悍、对各社会层面无所不在的涵盖力,就一定非常惊人。
下面来看具体的故事:
明清时北京城的民事归宛平、大兴两县管辖,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宛平知县沈榜出版了他记述县衙各类事务的著作《宛署杂记》,其内容之详明、涉及行政环节和社会生活之广泛使之成为重要的制度学史料。
比如书中记载每年春天在地坛举行的皇帝“躬耕”仪式:此前一个月,由宛平、大兴两县选出几十名年高有德的老人到顺天府中演习礼仪,同时准备牛犁、谷种和各种耕作器具,选良民数百人在地坛内搭建华美的“耕棚”。至期,由宫廷教坊司演员扮成风云雷电地土等神碉,再由演员装扮成各色村民,摇拨浪鼓、唱《太平歌》;又由乡民们持扁担扫帚等农具排列“籍田”左右,同时由“导驾官”两人牵牛,两位老人扶犁,两位老人执加箕作施肥状……如此这般地簇拥着皇帝在“籍田”里走三个来回,再由随祀各级官员表演播种等程式,然后皇帝接受百姓们奉上作为普天之下拥戴圣君统治之标志的五谷。受贺后,皇帝大宴三品以上众多官员,同时“赐耆老及农民,各馒头二个、肉二斤”,以示对子民的恩典。
至此,这套表演还不至令人奇怪。关键是沈榜书中透露的下面的规矩:每年皇帝籍田仪式(以及类似众多的“制度合法性表演”)所靡费的一切用具和消耗,从彩亭、描金犁具、蓑衣斗笠到皇帝官员宴饮、颁赐给百姓的馒头酒食(如上文说的“赐耆老及农民,各馒头二个、肉二斤”)等等,这所有花费都是由宛平、大兴两县衙门各负责一半,强行摊派给京城的众商户承担,其价目在《宛署杂记》中开列得极其详明、点滴不遗,比如皇帝用的牛一头,价八两银子;二十天喂养费用是一两六钱;五谷五斗,价三钱等等。
臣民社会的基本大法
类似的无数故事在中国延续了千百年,却从未有人察觉其逻辑上的悖谬。只是到了我们知道公民国家有关物权和纳税人的法理之后,才终于想到应该提出诘问:既然皇帝“躬耕”仪式的所有成本都必须分毫不爽地由百姓自己分摊支付,那么为什么耆老们领到的馒头肉食,却一定都要作为盛德无边的皇帝对于“子民”们的施恩赏赐呢?
这样的究诘其实还应该更多,比如百官们的俸禄和行政开支既然完全出自“小民”们的赋税,可为什么两千年间从来不称官员为“吃百姓粮”,而一定要以“吃皇粮”(这甚至是一直沿用至今的语汇)、“受皇恩”,来定义他们的身份和职责呢?
对上面问题的梳理应该可以写部大书,但概括起来也可以说得很简单,这源于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中国,从来没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制”;相反,天下万民的生命和一切财产,在终极的意义上都必须属于皇帝,即柳宗元代表长安百姓给皇帝的颂表中所定义的“身体发肤尽归于圣育;衣服饮食悉自于皇恩”;同时,由于各级“官权”是皇权的直接延伸,所以百姓生命财产又必须归属于官权,即17世纪时一位中国商人在叩谢官员的恩德时所说的“小人是老相公的子民,这蝼蚁之命,都出老相公所赐!”(《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都归皇帝一人”的所有权制度
再讲个由一位外国人记下的更生动的中国故事。
清末俄国驻华外交官马克戈万写有《尘埃: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清末印象》一书,此书第一章标题即为《土地所有制》,其中有一段描写:
众所周知,中国的所有土地,如高山、谷地、耕田、荒原等,都归皇帝一人所有。朝廷可以随时随地征收所有土地。对于已被开垦耕种的土地,它们只象征地支付一些损失费,而从不顾及失去土地者的悲惨命运。由于中国人很清楚自己国家的体制与制度,所以,即使正在耕种的土地被朝廷征用了,也没有人去控告,或者反抗。
几年前,曾有过这样一件事:清政府拟在全国范围内架设电报网。几千公里的电报网横贯全国,占用了许多旱田与水田。但令人奇怪的是,竟没有一家农户向当地政府提出索赔或要求补偿的。这种对直接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漠然处之的态度,使我们感到:如今的中国人仍像置身于史前阶段,即中国人传说的神农、伏羲时代。
一次,当劳工挖坑作业时,恰巧碰到了一块墓地。据说该墓地是由皇帝赐予的,所葬之人曾是清政府的要人。逝者的后人见到祖上的墓地被碰了,吓得惊慌失色,一下子跳进坑道里,大声叫道:“不许再挖了!如果你们敢在这里埋下一根电线杆,我就立即死给你们看!”
这时,一直跟随在外国专家身边,负责调解民事纠纷的朝廷代表站了出来。只见他走近那位一直坐在坑道里的后人,开始规劝道:“我真不明白,像您这样既聪明又有学问的人怎么能像个孩子一样不懂事!难道您真的不清楚大清上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皇上的!就连你们祖辈的所有钱财、荣耀不也是皇上给的吗?!而如今架设电报网、挖坑施工正是按皇上的旨意去做的。您可别忘了,如果抗旨,那可是要杀头的!不但杀您的头,还杀您的全家人的头。您想,我这些话可不是开玩笑的吧!”
官员的规劝,言简意赅。听罢,那个书呆子就规规矩矩地从坑道里爬了上来。他走到官员面前屈膝行个礼后,便默不作声地站到了一边。
关键词:中国科幻电影 欠缺的原因 振兴之路
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010年,中国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大关。2011年,包括动画片、纪录片等在内的电影产量为791部,故事影片为558部,总票房突破130亿元。2010年和2011年,在票房排名前十位的电影中,历史题材电影占据半壁江山。
对比进口片票房和国产片票房,可以发现中国电影市场对科幻电影高度认可。但是,国产科幻电影不仅难产而且质量不高,票房惨淡。
二、中国科幻电影欠缺的原因
(一)文化传统不同。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度,土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的劳作方式使人们被禁锢在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又使人安于现状。如古语所讲“以不变应万变”;而美国是移民国家,历史文化积淀不足,他们能够自由地吸收外来文化,思想也更加多元。对于美国移民而言,海洋是他们同外界沟通和生存的关键途径,因此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扩张性,拥有足够的发散性思维构建自己的文化。
(二)创作题材不同。纵观中国电影史,历史题材的电影占据半壁江山,这是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同时也为导演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历史题材逐渐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也就无法充满想象,实现科幻电影带给观众的巨大冲击力。
(三)资金力量单薄。《科技日报》主编尹传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首要面对的难题便是资金和技术的匮乏。”的确,题材和内容决定了科幻电影制作的大成本,开销上亿美元不足为奇。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科技强国,美国科幻片极尽声光电学之能事,以高科技为强大支撑,使科幻片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凡达》,它在让中国观众惊叹之余,也让所有的中国电影人汗颜。中国电影整体环境并不乐观,更无市场盈利先例的科幻电影,难以吸引投资商的兴趣。
(四)人才缺乏。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科幻电影的窘状更多源自文学作品与导演、制片人之间的脱节。
相比美国,中国几乎没有专门性的人才,中国有喜剧片名导冯小刚,文艺片名导陈凯歌,动作片名导吴宇森,唯独在科幻片领域缺乏“从一而终”的导演班底。1989年,冯小宁在推出电影处女作《大气层消失》后,转而拍摄其它类型电影;刘镇伟在多部电影中杂糅了科幻元素,但总体说来还是以其无厘头搞笑风格为主。
如果继续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编剧的剧本似乎也缺少一些元素。那就是缺少科学前瞻性,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哲学思考。首先,中国影片极少能够准确体现科技的发展方向。而在上世纪的《黑客帝国》中,影片中连续几次出现利用网络寻找旅馆位置的镜头,这个非常类似谷歌地图,而当时的谷歌尚在襁褓之中,《黑客帝国》提前预言了谷歌地图的出现。其次,中国电影缺乏人文关怀。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2012》和《后天》,影片都在认真思索人类的未来,并为之担忧。或许这是煽情的手段,是商业化的途径,但也是中国科幻片缺少的重要因素。最后,中国最不缺乏的哲学,也俨然成了科幻片的短腿,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哲学,而是创作者没有认真思考和应用哲学。在《黑客帝国》中,信奉佛教的人能在里面看到佛的说教,信奉基督教的能感受到上帝的救赎。而我们拥有老庄、孔子,拥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却没有在影片中展现文明的文化和哲学。所以,编剧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既要达到受众的“定向期待视野”,又要出其不意,突破受众的“创新期待视野” ②。
三、中国科幻片的振兴之路
(一)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没必要完全按照国外科幻电影的模式发展。中国的剧情电影已达到一定的水准,科幻电影完全可以借鉴剧情电影的经验,以掩盖技术上的不足。当然,真正的主干还是在于情节的创新和技术的发展。
(二)电影分级制
文化政策的不自由,只能导致文艺作品的畸形发展。美国的电影分级制既达到保护青少年观众的目的,又促使了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一条可借鉴的道路。“老少皆宜”的理想只是空想,只有认真分析受众市场,有针对性地创作才是取胜之道。1998年,韩国电影实行分级制后迅速的扭转了低迷的状态,如今成为亚洲重要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突破目前高票房之下的瓶颈状态,必须实行分级制,以求得电影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国电影正以豪迈的步伐前进着,但繁荣的背后并不是风平浪静,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无法突破的瓶颈,其中之一就是类型电影的严重“偏科”现象,尤其表现在科幻电影上。对此,在认真梳理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正视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积极地探寻其空白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幻电影,是中国从电影大国步入电影强国的行列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黑尔曼:《世界科幻电影史》[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
[2]郑军《科幻纵览》
[3] 吴振尘《论科幻片的类型定义》
眉目传情的结构
江西乐平县祠堂有个突出特点,即祠堂大都配有戏台。至今,乐平县还保存有三百多个戏台。另一个特点是部分古戏台配有藻井。其建筑艺术精髓是奇特的双联斗拱和九卷棚结构,呈螺旋形上腾,蓬勃的动势和戏剧的热烈珠联璧合,起着扩音和拢音的作用。古代的能工巧匠于锯、斧、刨、凿、钩等工艺之间,就完成了椽、柱、榫、檐、檩等构件,之后,开始动用综合交错的手段,将构件组合为斗拱乃至藻井。浙江永嘉的古戏台多为八角覆斗形藻井,镏金斗拱沿八个阴角线和八面中线层层上挑,长拱如流云,如灵芝,婉转屈伸。非常生动。
一般而言,古戏台或全身凸出,或一半凸出,或全身都躲藏在门屋的明间里面。这三种古戏台的前面都高高翘起一对翼角,后台则在门屋明间里。前两种,观众可从戏台三面看戏,台上台下可以互动,说不准演员长袖一甩,就抚摸了几位观众的心跳。后一种,戏台挡住了祠堂大门。平时,就是演戏看台,行人也只能从左、右次间的侧门出入;遇宗族大事要事,如祭祖,便移开戏台中央的活动台板,空出一条通道来。一人由中央正门进入,其他分左右绕过戏台拜殿。
古戏台台口上方皆有横匾,多为当地名家题写,如“普天同庆”“盛世绝音”“升平雅奏”。前檐两侧各有一“台柱”。两台柱上有移动楹联,楹联内容与上演的剧目相呼应,如“一曲商音,演成千古兴亡胜负;数声越调,点出百年离合悲欢”。也有颂扬宗族家声的,如“一样楼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几个子弟能文能武能鬼神”。乐平古戏台有的楹联道破了戏剧的美学品格在于“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纳喜怒哀乐感彩,容古今中外典型品貌”。而戏剧的本质在于“随尔演来无非扬善除浊,吾听却去都是教愚化贤”,“且将前代事,做与后人知”。
清乾隆年间,苏州有位文学家叫沈三白,“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他不以读书求仕途,而是醉心恬淡自适、悠游自然的闲趣生活,著有《浮生六记》,记载了徽州祠堂与演戏的场景;天刚暗下来,观众便接踵而至。戏台上锣声忽起,就勾走了在场人的目光。而古戏台的另一边享堂中,却摆放着祭品,荤素搭配,有主有次。
另外,戏台台面前沿有一条状的大木枋子,上面镶着可以拆卸的木雕,其题材就是上演剧目的情节。四川称雕花板为“照面枋”,意思是说它面对观众专供大家品评,所以制作格外精心。许多戏台的形制并不特殊,似有雷同之处,但雕刻遍布,穷极艳丽。
上台演戏要化妆。对这点,建戏台之初就有了通盘考虑。化妆室往往设在门屋次问的夹层里,由小木楼梯从戏台后的候场处上下。
候场处与前台之间设一道板壁,叫“守旧”,上面大多画一幅“唐明皇游月宫”图。其图叙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李隆基因安史之乱仓皇中逃向蜀地,途中杨贵妃被逼自尽,“君王掩面救不得,回首血泪相和流”。平乱之后,李隆基返回长安,日夜思念贵妃,“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道士叶法善便引导李隆基奔赴月宫,和已经升仙的杨贵妃会面。故事情节极富戏剧性,加上唐明皇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如琵琶、横笛、羯鼓等,并设立梨园,亲任校长,戏剧业奉他为祖师爷,也把他立在了板壁上。
演员从候场处上台,或戏毕从台上回候场处休息,要通过“守旧”两侧的上场门和下场门,门额上大多写“出将”“入相”两个词。戏台左右和前沿,均安装护栏,护栏衔有小柱头,上刻有木雕,多为麒蒯等瑞兽。护栏高仅盈尺,以防演员莲步轻移、水袖漫卷,演到“忘形”时摔出去。另在戏台一侧辟一个小台子,是乐队作业的天地。
古时,乐平民众强调戏台廊庑与祠堂的连贯性,意在形成一个整体建筑。但建造的事实却往往突出了戏台的独立性。戏台的台面为牌楼式,一般三层,高则五层,气宇轩昂的飞檐翘角、镏金上漆的雕刻、艳丽华美的藻井浑然一体。
演戏拉动了当地个体经济的发展。演出预告一出,当地的小贩就开始准备小吃食、零杂货。到公演当天,小贩会早早地赶到祠堂前或戏台前两侧廊庑里摆摊,一如闹市,与开演的锣鼓声、演员的唱腔声,观众的吆喝声相映成趣,即便是演出谢幕,这样的混声依然在空中翻腾……
晴雨进退的机动
江西乐平现有三百多座古戏台,但风格各异,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这里有密集的祠堂,还有各种祠堂台,如万年台以及晴雨台。
一般而言,万年台坐落在村坊中心,独立的单台。为了疏散观众,台前设有一小广场,与大街小巷相通,并伸向各家各户。晴雨台,大都为双面,即一面与万年台相似,另一面对着祠堂,中间设一个大天井。顾名思义,晴雨台考虑的重心是天气的变化,晴天当然用前台,雨天演出就退至后台。有时候,一场戏演着演着,下起了雨,但演出不会中止,演员会迅速撤到后台继续演。演着演着,雨又止了,演员又可回到前台演出。天气在变化,剧情还是循着既定的方向发展。那么,观众也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化,或站在天井看,或收缩到檐下看,不会有什么耽误。
以浒崦古戏台为例。这座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建造时动用了许多工匠,历时三年多。它由戏台、看台、名分堂三部分组成,坐落在村中心,台前是开阔的空地,整个祠堂台形成长方形的四环楼院,戏台一分为二,中间以木质雕花屏风隔开,互为前台与后台,也就是晴台和雨台。就是下大雨,仍然可以看戏。
对这样的古戏楼,有人称为鸳鸯台,认为是古戏台遗存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雨台台口朝南,面对名分堂,也就是宗祠的正厅,这里和两边的看楼、廊庑,正是雨天看戏的地方,中间是红石铺地的天井。看楼专供达官显贵、家族长老享用。晴台为主体建筑,台口北向对着院外广场,晴天可纳千人。戏台北面单檐歇山顶,两翼又出二层飞檐,成三重翼角,正脊火珠高耸,鸱吻翘立,四翼角飞翘,两侧山面封火墙高出屋面。南面为悬山顶,但在普柏上出两个小翼角。南北阑额、斗拱、枋梁等处透雕或浮雕戏曲场面、珍禽花卉等图案。台面外表全部镏金,满目金碧辉煌。据说,使用黄金有半斤之多。南北两面戏台天花均施藻井。北面正壁中上方悬挂有镌刻“久看愈好”四字的匾额,匾额底色为淡黄,刻有浅淡浮雕十八罗汉。匾额字体笔力苍劲而圆润。台柱两边是描金楷体楹联:“浒崦拥春台媲联程氏文章久看愈好,鸣山峙面镜欲照古公禀绩焕发英姿。”这联十分精当地道出了程氏的体面和得意。雨台中还有集祖宗及以下儿辈名字组成的楹联,如“学宗伊洛传芳远,道接尼山教泽长”,“玉叶金枝瑚琏器,王桢国翰姓名香”。戏台对宗族关系的强调,由此可见一斑。雨台的构造和装饰,稍逊于晴台,这和置于内部的祠堂不及戏台排场是一致的。
双面晴雨台还可举个例子,便是婺源的阳春戏台。它建于明嘉靖年问,高8米,台基高1.4米。歇山顶,翼角三重,戏台上屋为大木榫卯组合建筑,十六个飞檐上下、左右、前后对称。阳春戏台宽近13米,深7米,其中前台3米,正中为圆形尖角藻井,层层重叠,结构牢固。两厢为长方形藻顶。枋间上刻“双凤朝阳”,下刻“双狮戏珠”,两侧为“凤戏牡丹”,大门左右还有一对落地的抱鼓石。
后台全为卷棚顶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灯具吊钩,上面雕有鳌鱼。额枋上雕有“双龙戏珠”“三国故事”“松鹤延年”等。台面对着祠堂享殿,布局较独特,为三开问,每间都是一个表演区,各有太师壁和“出将”“入相”门,且三间相通无任何遮挡,方便戏剧表演形式的变化。
至今,阳春戏台的粉墙和板壁上,还保留着多处记载戏班活动的墨迹,如“民国十一年正月卅日石碣张和春班到此”,“清乾隆十五年十月詹春班到此演出”。在粉墙中层,那墨迹淡淡的“祥麟班”三字,最为古老。
这座戏台正中有一排台板,遇重大仪典须开宗祠大门通行时,可以拆卸。台上有圆柱10根、方柱28根,多为半柱,唯中央两根照柱到顶外。台中有照壁,并按演出的特殊需要,设置了八门。
也有的晴雨台正对着享厅。这样的格局既愉悦了观众,又娱乐了列祖列宗。当然,演出之前,宗族后裔大都会给列祖列宗上香,虔诚地请他们看戏。
多如春笋的戏迷
现在,仍有一些古戏台散布在长江流域,神情各异;或目光混沌,一如年迈的老者;在阳光下打盹;或脸含几分失落与焦虑,蹲在雨水中发呆;或眉宇间跳动着几分期待,等候着今人的注目与修葺。另有一些戏台几近毁损,或已倾覆,或正在坠落。唯有零星的草朵好奇地观望着戏台。许多年前,观众就是以这种姿势盯着戏台以及戏台上演出的各种剧目。
这是观众最快乐的时光。
旧时深更半夜,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古时长江流域戏剧活动兴盛,有演员孜孜不倦地演戏,高腔唱彻村庄,就一定有如痴如醉的观众,通宵达旦地看戏品戏,与演员同欢共乐,甚至于同声唱和。于是,一场场的人间悲欢,一声声的笙箫鼓乐,一幕幕的世事炎凉,牵动着生生不息的观众。尽管如今的戏台早已沉默寡言了,不再有往昔的恢弘景象,不再有吹拉弹唱的悦耳之声,或绕梁余音了,但是,古时遍地的戏迷对戏剧的偏爱却真切地推动了戏剧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乱总在侵袭民众的生活,但民众对戏剧的热爱一如对和平的向往,总在战火中变得更加深沉。这是戏剧的力量,也是宗法的力量,宗法血缘的文化传统为戏剧的繁盛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沃野。
清时,湖北襄河、荆河、府河、汉河一带的居民醉心于建造戏台。于是,就有了汉剧的成长,也有了汉剧的分支。另外,为了维系宗族的宗法关系,也需要庄重。神秘并具有族权威严的象征物。这样一来,宗族借助戏台展开活动,诱导了族人对汉剧艺术的喜好。同时,在祠堂与戏台之中贯彻落实宗族意识,以至于分外炫目的戏台比祠堂更具有象征意义,成为宗族的面子工程,尤其在戏迷眼里更是如此。所以,戏台在乡间就有“父老开心地,乡村体面场”之说。有的宗族没建戏台,看戏的瘾却很大,得到建有戏台的宗族看戏,一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多少有些难为情。于是,宗族老少忍不住看戏那个瘾,禁不住要请戏班演出,没有戏台,就在村边临时搭建一座草台。一旦集资建了戏台,便是宗族的大事件,是要写进族谱的,也是要庆贺一番的。
于是,戏迷也就薪火传递了。
赣江一带的戏迷“迷”到了这样的程度:罗列传统剧目一百五六十种,以组成对仗工整、妙趣横生的剧名联。如“鸳鸯冢,蝴蝶杯”,“盗御马,钓金龟”,“三岔口,十字坡”,“秦琼卖马,时迁偷鸡”,“钟馗嫁妹,霸王别姬”,等等。慢慢一品,逗得人不由一笑,也可想象戏台上的异彩纷呈。一台的君王将相,却是在悲歌金戈铁马,笑谈兴废盛衰;一台的才子佳人;却是在播撒风流情种,点化回头浪子。生旦净末丑,戏如人生,活脱脱人间忠佞贤愚;管弦丝竹琴,人生如戏,鲜灵灵世上喜怒哀乐。难怪当地的戏迷说:“欣观好戏两三折,胜读良书千万篇。”
缘于戏台的开放性,观众的零距离,演戏的和看戏的就会发生演员与观众,或男女观众之间眉目传情;有伤风化的故事。而观众肌肤相亲,却是其乐融融。明清之际,就有文人提出过批评;每逢演戏,“十余日昼夜游观,男女杂乱”,“报赛侈鬼神之会……士女游观,靓妆华服,阗城溢郭,有司莫之能禁”。
为了防患于未然,按男女礼教原则,观众划分男女位置就更加严格了。按祠堂之规,男观众在院子里看戏,女观众在拜殿前檐下看戏,都自带凳子。院子两侧的廊庑里也是妇女看戏的场所。在江西和四川等省,厢廊上有楼,左为“男看楼”,右为“女看楼”,大多是豪门或贵族独享,类似于今天的包厢。没钱没地位的人只能仰望,没有资格进入。
看戏、演戏与做戏,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于是,观众要遵守戏场秩序。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劝导:“看不真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又有“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脚跟站稳何惧后头拥来”的自勉。当然,这里面也有处世哲学。
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古人心目中;戏台的地位至高无上,这源于古人对神权和王权的崇拜意识。古人有一种认识是,戏台可以镇邪。乐平古戏台就是这样,其屋脊中央是彩瓷宝顶,看上去便是一座微缩宝塔,那莲花瓣或螺旋状的藻井,类似于佛座佛髻,而鳌鱼则来自于观音的传说,飞檐下的风铃铁马有梵宫寺庙的风格。
汉剧属皮黄腔系,在鄂北有“一清二黄三越调”之说,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其主要声腔是二黄、西皮,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黄合奏之先河。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以及湘、陕、川、豫等省的部分地区。
其实,二黄兴起于长江中下游,由徽班二黄发展而来。西皮由传入鄂西北襄阳一带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挖掘宜农潜力,充分开发土地,垦辟延伸,在深山穷谷间耕种,又在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种植业、水产业,形成了“鱼米之乡”与新的经济增长带。外地富商与湖北发生了经济往来,甚至常驻湖北。于是,商会与戏楼开始兴旺起来,商贾对汉调戏班、科班产生了兴趣,汉调随之在热捧中迅速增长,大放光彩。
汉剧以一种亲民的姿态在经济的繁荣中前行。其时,襄阳、樊城呈现出万千气象,汉调也在居住人口相对密集的襄河一带嘹亮起来,并声绕谷城、光化、钟祥、南漳等地,于是形成了汉剧的襄河流派。不远处有个叫安陆的地方,在汉调的声波中创造了府河流派,周边枣阳、随县以南,黄陂、孝感以北的戏迷便拥有了一个彻夜难眠的理由。名城荆州带着楚国故都的余威以及宽容的文化性格,在荆河一带唱响了汉剧,并与公安、宜昌、监利、枝江、石首等地联合形成了荆河流派。大汉口更不会寂寞,与黄冈、大冶呼应,开创了汉河流派,为汉剧锦上添花,鄂城、浠水、蕲春、阳新、通山一带戏迷多了一种生活的享受。
当然,湖北大地也深植着一种传统文化——宗法血缘。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同一村落大多居住着同姓人家。宗谱、祠堂及其戏台发展了宗法血缘的文化传统。宗谱承载着蓄秀的宗法关系,祠堂一般不许外姓出入,两者同以关牖的心态实现精神的内守。与外界发生联系,就唯有戏台了,尤其是双面晴雨台,恰到好处地调解了内守与开放的矛盾,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宗族的集体心理。它是祠堂的精神外化,是宗族炫耀的窗口。
2004年秋拍以来,艺术品市场上牙雕作品的估价不仅比2003年高出了近―倍,凡品相较好的“开门”牙雕,其实际成交价也比2004年春拍翻了一番有余。如在上海信仁秋拍中,一尊高19厘米的明寿星梅鹿坐像,虽已局部风化,―双鹿角也已断失,仍竞价至25.8万元才落槌;估价4~6万元的和合二仙也一直追升至ll万元方成交……
分析牙雕行情看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上世纪90年代起欧美国家将象牙列入禁售项目,令象牙制品的原材料告急。我国大批从事象牙雕刻的国营厂家政策性倒闭,牙雕工艺面临失传,牙雕工艺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其二,随着市场的消耗,存世的牙雕精品将越来越难得,大象濒临灭绝,象牙数量的日益减少,象牙制品越来越珍贵;其三,随着艺术品市场不断攀升,书画、瓷器等一些热门藏品的投资风险不断加大,致使一些资金转投牙雕品;其四,牙雕的新旧,相对竹、木、角易判断识别;其五,牙雕品几乎没有从国外回流扩盘的后顾之忧。因从境外征集牙雕品返回国内拍卖目前在法律上是否可行,还十分不明朗,因此牙雕艺术品在国内即便迭创天价,境外握有中国古旧牙雕者也只能“望价兴叹”,无缘兑现。
可以断言,现存的牙雕工艺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价格仍会继续攀升,有选择地收藏一些牙雕艺术品必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值增值的效果。
不可不防的假牙雕
形形的假象牙制品:早期的假象牙制品大多是骨制品,后来又出现了各种所谓的人造象牙,人造象牙主要有以下三种:
1.酚醛浇铸树脂:由酚和醛加树脂制成,无色透明,可掺入各种颜色熔制,也可雕琢。特点是坚硬、不怕热,高温不变形,易变脆,怕摔碰,日久变黄。 2.硝化纤维塑料:由硝化纤维和樟脑等原料制成,加入适当填充物和锌钡白颜料,特点是质地软,有弹性,怕热,易燃。
3.干酪素塑料:用动物奶里的蛋白质与甲醛合成,特点是遇高温易变形,但质地观感漂亮雅致。
虽然假象牙制品泛滥,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辨别真假象牙也并不难。
四项基本技巧让你远离赝品
莫被假货“打了眼”,识别真假象牙的简单方法:
一看颜色。真象牙呈牙白天然本色,骨制品多经漂白而成,象牙即使漂白也会呈现出一种油润洁白的光泽,而骨制品漂白后则变得干涩,塑料制品白得呆板、不自然、无光泽。
二看质地。真牙质地细腻,纹路呈细小波纹,无骨眼,相比之下,骨制品的质地较粗糙,上边的纹路也粗,有骨眼。而塑料制品往往无纹路。
三看重量。从重量上看,同样大小的装饰品,由于象牙比重大,牙雕品比骨雕品及塑料制品的份量明显地重―些。
四看做工。真象牙作品大多精工细作,制品多为圆身,而骨制品因本身材质粗糙,即便是细作也会显得粗糙些,另外骨制品多因材料小而雕刻形状呈椭圆形或扁圆形,且表面高低不平。而塑料制品则往往留下模具的痕迹。
你会不会善待手中的宝贝
牙雕工艺品是否能增值,与品相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精美的牙雕工艺品因保护不当而产生龟裂等令人遗憾的品相问题,令藏品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象牙制品的养护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应引起藏家的足够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养护好牙雕工艺品呢?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象牙制品平时可置于软囊盒中,放上防蛀药块,如其表面沾上灰尘,可用毛刷刷除,但若沾上油渍或顽固性污垢,则需要用温肥皂水轻轻刷洗,万不可浸泡,洗后及时擦干,以防器物翘起或张开。
其二,象牙由磷酸钙和有机体组成,因此在气温悬殊不定、冷热无常的冬天过于干燥时,会导致龟裂、老化、脆化,裂时还发出“迫迫”声。因此象牙制品的存放环境应尽可能保持恒温。
其三:象牙制品对湿度的变化尤其敏感,因其不仅自身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且还具有吸水性,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吸收或释放水分,体积也会随之膨胀或收缩,器物则会因过度涨缩而龟裂或变形。所以存放象牙制品时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5%~60%,简单的作法是在附近常置放一杯清水,此外还要注意象牙制品也不可以放在有风的地方。
责任:石泰峰
■牙雕拍卖价格排名――――――――――――――
序号 名称
成交价(元)
拍卖公司
拍卖日期
1
清康熙・象牙漆刻梅花笔筒
RMB715,000
dE京翰海
2000-12-11
2
清・象牙雕“群仙祝寿”瓶
RMB 605,000
津国拍
2000-11-07
3
清中期・象牙莱公铭笔筒
RMB 363,000
_lc_海崇源
2003-04-20
4
清・象牙帝王像
RMB 341,000
5E京翰海
2004-01-12
5
清初・象牙刻读书乐诗笔筒
RMB 319,000
dE京华辰
2004-05-16
6
民国・牙雕福禄寿三星像
RMB 308,000
津文物
2003-08-28
7
民国・象牙十八罗汉
RMB 308,000
上海友谊
2002-12-02
8
明弘治・象牙雕梅花鹿寿星
RMB258,500
上海信仁
2004-12-08
9
清・象牙山水人物臂搁
RMB 250,000
dE京翰海
2002-12-09
10
清・象牙十八罗汉
RMB 242,000
dE京翰海
2004-01-12
11
清・象牙彩禄星
RMB 242,000
dE京翰海
2001-07-02
12
清中期・象牙填彩人物诗句六方笔筒
RMB 231,000
北京华辰
2003-07-12
13
清乾隆・文竹牙口浅刻山水诗文笔筒
RMB 220,000
北京翰海
2004-11-22
14
清・象牙雕瑞兽水月观音
RMB 220,000
中贸圣佳
2002-12-07
15
清・象牙百宝鸟笼
RMB 220,000
上海崇源
2003-10-25
16
清乾隆・象牙镂空螭龙纹香筒
RMB 209,000
北京华辰
2004-05-16
17
明・象牙雕像棋(一副)
RMB209,000
中国嘉德
2000-11-06
18
清・象牙十八罗汉像
RMBl98,000
北京翰海
2004-06-28
19
清・象牙雕群仙双耳瓶
RMBl98,000
北京翰海
2004-01-12
20
清・象牙竹林七贤臂搁
RMBl90,000
北京翰海
2002-12-09
21
清・象牙灵芝整枝如意
RMBl87,000
上海敬华
2001-06-23
22
民国・象牙雕白菜草虫摆件
RMBl87,000
北京翰海
2003-03-15
23
清・牙雕祥花瑞果纹盖盒
HKDl76,250
佳士得
2000-05-01
24
近代・象牙雕长寿百蝠纹宫扇1件
RMBl76,000
上海东方
2002-12-02
25
清乾隆・彩绘牙雕蟠螭纹插屏
HKDl64,500
佳士得
2000-10-31
26
清・象牙黑地花卉纹六角笔筒
RMBl65,000
津文物
2004-06-24
27
清・象牙雕荷莲鸳鸯笔筒
RMBl65,000
北京翰海
2004-06-28
28
清・象牙雕关公关平周仓立像
RMBl65,000
-&南仁恒
2005-01-23
29
近代・象牙雕水浒人物摆饰
RMBl59,500
上海信仁
2004-04-16
30
日本明治・象牙贴金花鸟扇
RMBl54,000
北京翰海
2004―01―12牙雕拍卖精品鉴赏
点评:一尊长寿星盘腿而坐,一手持“拂扇”,一手支撑在卧鹿身上,寿星有着夸张的大额头和长胡须:慈眉善目,一派祥和气氛。拂则言“福”,鹿则指“禄”、“福禄寿”是中国民间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象征。此摆件集三者为一体表达出完美的瑞意,而饱经沧桑则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当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却发现它与同时代的民间窑瓷器中的纹饰如出一辙。
点评:此牙雕所雕人物取材于三国故事。关羽,三国时蜀汉大将,字云长。东汉未投奔刘备,与张飞三人桃园结义,情同手足。初守下邳(今江苏邳县东),为曹操所败,与刘备失散被俘。操待与殊礼,羽助战有功,封汉寿亭侯;后得知刘备下落,乃护送二嫂归之。刘备定西蜀,关羽留守镇之,为吴将吕蒙袭破,与子关平皆遇害。后因其忠心可嘉,广受尊崇,民间多有关帝庙以供其像,该组雕像用科考究,关公端坐抚长髯,凝神观书,头着纶,卧蚕眉,丹凤眼,颇具英雄豪气。两旁关平手捧印信,周仓执刀侍之。人物刻画细腻,栩栩如生。
近代象牙雕长寿百蝠纹宫扇1件
尺 寸:高127厘米
成交价:RMBl76,000
拍卖公司:上海东方
拍卖日期:2002-12 02
点评:此扇为近代牙雕中的精品,整体作品高120厘米。扇体高60厘米。作品整体构造吸取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框架结构,井进行了艺术创造。及扇枭以硕大象牙攒插而成。掏膛透雕缠枝梅花纹。框内以四组寿字纹和螭纹“雀替”支撑整体作品的核心――扇芯。它以牙雕作品中难度最大的加工手段之一的拉丝技法进行创作,通体拉丝透雕直棂窗花格作为背景。纤若发丝,然无一缕断刀败笔,可谓罕矣。扇面主题纹饰以深浮雕仕女仙鹤和长寿翁于正背面。绝妙之处在于,虽图案不同,然正背两面图案迎光视之形状宛如一体,可见构思奇巧。枭下以掏挖工艺制成活环链三根用连接三只绣球,一球拉丝掏膛锦地寿字,二球拉丝掏膛开框四李花卉纹绣球,三球剔地浮雕“康仙寿恒福贵昌康”八字灯笼球。整件作品艺人将浮雕、圆雕、镂空、拉丝、剔地等近乎所有的牙雕技法融合一体。展现了中国近代最高超的牙雕工艺,实非凡物也。此工艺绝技已失传。
清象牙山水人物臂搁
尺 寸:高30.1厘米
成交价:P,.MB 250,000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
拍卖日期:2002-12-09
点评:此臂搁上窄下宽,呈覆瓦式,雕竹节形,有四矮足,正面雕七童子放风筝,意寓春风得意。背面雕溪山行旅,此臂搁笔墨韵味十足,是象牙清玩中的精品:
清乾隆象牙雕山水人物臂搁
尺 寸:高25厘米
成交价:RMBl32,000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拍卖日期:2004-05-17
点评:此臂搁上窄下宽,左右两边下曲,雕饰成竹节形。正面浅雕高士坐于蒲席之上,举杯待小童伺饮,而身后书童却在举壶畅饮。其景生活情趣浓厚,使人忍俊不禁。背面上下有四矮足,内凹采用高浮雕技法,以清初多用的“渔家乐”为题材,雕刻渔人出海捕鱼,满载而归的情景。雕刻技法精湛,人物神态生动,亭台楼阁细腻。臂搁是古人书写时垫臂的工具,也是书案上的陈设品,为乾隆时期极有代表性的文房用器。
清象牙竹林七贤臂搁
尺 寸:长25.8厘米
成交价:RMB 190,000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
拍卖日期:2002-12-119
点评:此臂搁上窄下宽,呈覆瓦式,雕竹节形,有四矮足,正面雕高士夜行,背面内凹,以竹林七贤为题材,高浮雕技法,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的代表作之一。
清中期象牙莱公铭笔筒
尺 寸:高12.1厘米
成交价:RMB 363,000
拍卖公司:上海崇源
拍卖日期:2003-04-20
点评:象牙因材料之缺,多随形,或制为圆器,极少见有方形整体做器的。此笔筒四壁为整支象牙所裁制,牙色农重,纹理美观,其上裂纹如铁丝金线般游走,尤其笔筒底板又为横开象牙料,纹线呈自然圈状:观其用料之慷慨大度,当在清代康雍之际,因此丁亥应当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清初象牙刻读书乐诗笔筒
尺 寸:14.3 x 10.9厘米
成交价:RMB 319,000
拍卖公司:北京华辰
拍卖日期:2004-05-16
点评:此笔筒取象牙而制,口沿打洼,外壁楷书刻宋遗民翁森所作《四时读书乐》诗,字口原填石青,尾落“时在庚申仲冬下瀚,后学温淮清敬录”,落“淮清”、“月楼”朱白丈联珠印、全器包浆肥润,填刻工整秀丽,保存完好,不为多见:《四时读书乐》诗:山光照槛水绕廊,舞云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呜树,夜深灯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奏来熏风。昨夜庭梧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音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水,心清足称读书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清象牙雕和合二仙
尺 寸:高17厘米
成交价:RMB 110,000
拍卖公司:上海信仁
拍卖日期:2004-12-08
点评:“和合”原是古代传说中二神仙名,即手持荷花的“和圣”与手持圆盒的“合圣”。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上,把他们视为和美谐调的象征 此组雕像一为站着的和圣,坦胸露肚,一手持荷;一为跪着的合圣,一手开盒;两人的另一手均握蝙蝠,皆在开怀大笑。象牙质地上佳,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据考证,和合二仙即寒山与拾得。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于公元7世纪末至日世纪初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好吟诗喝酒,与国清僧人拾得为好友-有诗三百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也为唐代僧人。本为孤儿,相传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被奉干携入天台国清寺为僧,故名拾得。寒山为友,后人集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寒山、拾得居苏州寒山寺,至今寒山寺佛殿壁石刻有寒山、拾得像,称和合二仙
清中期象牙透雕五老图香筒
尺 寸:高26厘米
成交价:RMB 99,000
拍卖公司:上海信仁
拍卖日期:2004-12-08
点评:此象牙香筒由筒体及器盖两部分组成,通体象牙透雕。主体部分为:“香山五老图”,在层峦叠嶂的深山中松树楼阁掩映其间。五位老者正沿级蹒跚而上,其中三位于半山腰正拄杖前行,直指山顶琼楼玉阁,山脚下二老者肩挑花篮,在梅花鹿的陪同下悠然相随。山下树冠茂盛,山顶祥云漂浮,整个画面呈现一派祥和景象。在主体纹饰上下两端分别饰“八宝”和“暗八仙”图案。其分别为“八宝”中的宝鱼、宝瓶、宝相花、方胜四种,以及“暗八仙”中的莲花、鱼篮、拂尘与宝剑、拐杖与葫芦,分别暗指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铁拐李。在八宝和暗八仙图案之外还分别浮雕多层,连续回纹及仰覆莲为装饰,繁华而富于装饰性。同样材料的筒盖钮为仰覆莲托宝珠。盖体层层镂空透雕,利于香气的外溢飘散。此香筒所用象牙,色泽微黄均匀,质地细腻。做工规矩、严密,盖与筒身浑然一体,整体观赏繁缛而不凌乱。画面布局合理,生动。若收藏于厅堂,可显得高贵富丽,若是置放于书房案头则可贮藏香料。让缕缕清香伴君闲读,不亦乐乎。
明 象牙笔筒
尺 寸:15.H厘米
成交价:RMB 115,500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拍卖日期:201)0-05-08
点评:此笔筒由整段象牙挖膛制成,材质厚重,颜色古朴理疏朗自然.较为少见。
清象牙浮雕龙纹瓶
尺 寸:高51厘米
成交价:RMB 99,000
拍卖公司:上海敬华
拍卖日期:2004-04-16
点评:此对龙纹瓶呈直筒形瓶腹,正反两面卷草纹地子上分别开光六面,开光内深浮雕云龙赶珠纹图案,颈部前后亦为龙纹开光,两侧装饰一对狮首衔活环,盖顶端深浮雕海水龙纹,外撇圈足内和瓶盖内分别刻“乾隆年制”四字款,工艺繁复堆砌,层次重迭铺张。
清象牙雕瑞兽水月观音
尺 寸:高23厘米
成交价:RMB 220,000
拍卖公司:中贸圣佳
拍卖日期:2002-12-07
点评:此牙雕作品,下承狻猊座,狻猊作回首状。狻猊之上一朵祥云托起一圆屏,两面分别刻云中仙女和仙人行旅图,圆屏之上,观音双手合十,端坐于祥云之上,似乎在注视着芸芸众生。雕刻工艺十分精湛。
清乾隆象牙雕猴桃小水呈
尺 寸:直径7.5厘米
成交价:RMB 101,200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拍卖日期:2003-07-13
点评:水呈作一桃形,镂雕桃枝叶作柄,三只小猴攀附其上,另有一桃形象牙小勺,勺柄雕作灵芝状,配有相同风格的木雕底托。整体雕工精细,玲珑秀巧,此为象牙制文房中难得的精品。
清中期象牙填彩人物诗句六方笔筒
尺 寸:高x直径一14 x 7.2厘米
成交价:RMB 231,000
拍卖公司:北京华辰
拍卖日期:2003-07-12
点评:此六方笔筒由象牙整挖制成,口沿出唇,打磨精整、外壁以阴刻填彩工艺描绘纹饰,布局严谨,构思巧妙。一侧借象牙自然纹理为远山之景,雕刻枫林之中,童子停车,高士观景树下,画面左侧题刻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侧阴刻葡萄满枝,题诗:千金还有子,拔地出高枝。
清象牙雕醉八仙祝寿桃形杯
尺 寸:直径7.9厘米
成交价:RMB110,000
拍卖公司:北京华辰
拍卖日期:2004-05-16
从烫样上看凉棚轻挑高耸远远超出殿顶的高度四边与长春宫的四合庭院中前后左右各殿的殿檐相接,将整座院落完整地罩盖起来,一如民间夏日凉棚的形式。天棚、鱼缸、石榴树、白猫、黑狗、胖丫头,旧日的北京人习惯将凉棚称为“天棚”,视之为富足生活的标志之一。《宫女谈往录》将天棚的特点介绍得非常清楚:
庭院里一草一木不许移动,更不许挖坑动土,把杉篙(桅杆)往方砖地上一戳,用绳子一捆全凭各方面的拉力,就把天棚措起来了。不许用一尺铁丝,也羽年用―根钉子。搭成起脊的天棚飞檐鸱尾跟正式宫殿一样。四面有通风进阳光的窗子,窗子里有像浏阳粗夏布式的窗纱窗子根据晨昏晴雨不同的风向,可以随意开合。四面部有泄水的垄沟……最出奇的是天棚和乐寿堂接榫的地方好像天棚伸出长舌头样伸在乐寿堂的廊檐底下把乐寿堂的雨水全接住,顺着天棚的垄沟宣泄在外面,更重要的是把乐寿堂和天棚之间的缝隙全堵死,蚊子、蠓虫绝对进不来,保证老太后舒舒服服地过一个夏天。
从长春宫凉棚烫样上则可以看到天棚的起脊屋顶采用完全逯敞的形式,两侧斜面都由搭柱分辟为五个巨大的天窗其上仅仅安有两层活动卷帘,都可以通过长绳而加以舒卷。下层为芦编的“卷箔”拉起则可以让棚内直接看到天空,通风纳凉,一旦放展开来,则为天棚铺上一层芦席的薄顶将日光遮蔽在外。芦箔之上是一层油布帘平时高卷在屋脊处,逢到雨天才加以放展形威一层防雨的盖顶。天棚内安有屏风宝座等一切宫殿陈设,每年从五月末到八月,慈禧太后日常起居都在天棚内,只有在夜间才入殿就寝。
在明清时代的北京,“棚行”是个非常活跃的行当除了为宫廷王府大宅门安装天棚之外夏季什刹海吸引游人的“水座儿”,庙会上的粥荼棚等各种性质的临时建筑也都要请智巧的棚匠们来搭建。另外,婚礼的“喜棚”,丧礼的“丧棚”更是棚匠大展身手的场合,最讲究的喜棚竟然可以直接由四合院周围的屋顶上搭起,形成凌驾在屋顶之上的第二层甚至第三层楼阁,并且这一凭空出现的席箔为墙的轻巧楼阁围绕着中庭延展一圈,接成一圈环楼。环楼前还会作出一圈走廊在两侧则安有楼梯供人上下足以让宾主毫无困难地于楼上楼下穿流来去。这杉篙与席棚搭成的环楼并且有鲜明的功能分工北楼作为宴会厅,南楼则是戏台,而人们可以坐在北楼上下以及庭院中观戏至于棚楼的四角则可设为厨房衣帽间盥洗处等。如果是冬天的。暖棚,则还要在跨遮院落的棚顶正中安上彩色玻璃窗拼成的锥顶式“天井子”,四角嵌三角形云边的角云儿。玻璃窗,另外,三面棚壁上亦必设有层至多层的彩绘连排玻璃窗。实际上,棚匠可以通过一双巧手搭出戏台垂花门穿廊等各种造型,弥补实际的庭院在形式上的缺漏或不足。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长久积累的经验所催发出的精绝艺巧之外充分利用席,木乃至玻璃制成的“预制构件”,也是重要的一个条件。如玻璃窗、卷帘、栏杆、楼梯、鸱尾等等都是事先做好的预制构件用时安在设定的位置加以捆绑即可并且这些构件能够反复使用是即高效又节约成本的一种举措。同时,棚行总是与扎彩行合作在搭好席棚(也有布棚)之后,再由扎彩艺人用彩色绸缎结成彩球,彩花彩带等,在棚内外添加细节装饰。
今人多所忽视的是,明清时代北京特有的搭棚,扎彩技术,其实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早在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已有“凉棚避暑”一条记载:
长安富家子刘逸,李闲,卫旷……每至署伏中,各於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时人无不爱羡也。
从文义来看唐代的避暑凉棚恰恰与明清天棚样,是搭建在园林中亭阁(“林亭”)建筑的中间,并且也是用木柱搭成棚架不过唐代的富贵子弟竟是很奢侈的以彩锦代替芦席以轻绮代替夏布这一点与席棚的高度实用性大为不同。《开元天宝遗事》还说由杨贵妃之弟杨国忠家人带起一股风气每年春游的时节长安富贵人家都时兴在巨大的车上用木柱与丝绸搭起高楼然后安置多达几十人的女子乐队在锦彩焕然的车楼中,当出城踏青的时候由马或牛拉上这华丽高大的“楼车”,行进在贵族们的马队之前一路上,美丽的乐伎们不断在锦楼中弹奏曲乐以随风远扬的乐声作为男女贵族的游春前导!
显然的唐时搭棚扎彩的技术已丝毫不逊于明清甚至或有超越之处,如《太平广记》中记载:
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结构缯采为灯楼二十间高百五十尺悬以珠玉金银,每微风一至锵然成的仍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
盛唐时的一位尚方匠人毛顺能够利用彩色丝绸搭起高达一百五十尺的灯楼并且一搭就是二十座,每座楼上挂满琉璃仿造的珠玉以及金属串成的垂饰一旦有风穿楼而过这些垂饰彼此碰撞,就会发出悦耳的清响。楼上下则满布做成龙飞凤舞虎腾豹越生动造型的花灯在夜色中,灯影荧耀串佩轻呜,有如仙界的楼台一般神秘优美。正因为有了如此发达的技术基础,到了五代时期,才会在成都出现完全用丝绸结成的“宫殿建筑群”。这一史事涉及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昏君――前蜀后主壬衍这位十四岁即位的年轻国君可说是诸事荒唐,其行为之怪异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其中让世人觉得很难理解的事迹之一就是:
尝以缯采数万段结为彩楼山上立宫殿亭阁一如居常栋宇之制(王)衍宴乐其中,或逾旬不下。又别立一彩亭于山前,取釜银,釜之属,取御厨食料烹於其间,衍凭彩楼视之,号曰“当面厨”。……彩楼山遇风雨霜雪所败,乃重易之,无所爱惜。(《五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