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09:3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学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审;论文
高等学校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即职称评审)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评审需要以高校教师已获得的各方面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教师的德、能、勤、绩等因素,对教师能否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做出判定。而学术论文无疑是评价教师已获成果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的评定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格评审中论文要求的现状
目前,在我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对学术论文一般划分为以下3个级别:(1)权威期刊。在国家部委、全国学会(不含下属研究院、所和分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或相当上述级别的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论文;(2)学报级期刊。在部委及所属研究院(所)、全国专业学会及分会(不含省级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普通期刊。学术刊物(须有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刊号或准印证)或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期刊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权威期刊、学报级期刊、普通期刊。
我省在高校各个系列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级别、数量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时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是教师能否晋升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了能够晋升高一级职务也必定会为此努力发表相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这在很大范围内对教师起到激励的作用,激发了教师投身研究的热情,提高了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因此,以学术论文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量化条件之一是教师资格评审中十分必要的一环。
二、评审中论文规定存在的问题
学术论文虽然能够较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但以学术论文作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以刊物级别衡量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1)刊物级别划分过于笼统。如不管是国际上公认的影响力极高的刊物或是国内影响力不高但主办单位级别较高的期刊都算权威刊物,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规定中几乎没有加以区分。
仅以主办单位来认定期刊级别的方法不够科学。尽管一般认为期刊的主办单位等级越高其主办的刊物中论文的学术水平也越高,但是随着办刊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往往存在期刊挂靠主办单位、一个主办单位办多种期刊等现象。目前,我省一般认定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权威期刊只能有一种,而现在这种挂靠和一单位多刊的现象就造成了刊物级别认定的困难,究竟认定哪一种期刊为权威期刊往往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其公开性、科学性有待商榷。(3)对期刊单位主办的增刊、专刊、专辑等与其正刊在论文级别认定中没有完全区分。(4)刊物级别高低与论文学术水平不能完全划等号:级别高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好,级别低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差,仅以期刊级别认定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论文规定中仅以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的文章作为职称晋升条件,对第二作者以后属名发表的文章缺乏评价机制。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工作是在2个甚至多个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如果将论文排名第二及以后作者的贡献排除,则有失公平。另外,通讯作者署名的文章在职称评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国际上衡量作者对论文贡献的原则不相符。在当前高校中,教师在攻读高一级学位时完成的科学研究论文通常在文章发表时会将指导老师作为通讯作者加以署名指导老师也往往对文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通讯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就不应被忽视;相对的,作为被指导者的教师虽然其文章发表署名为第一作者,但是其对文章的实际贡献力则应相应有所减弱。只有考虑每一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情况,才能将论文的学术水平充分反映为教师的实际能力。
(二)高校教师各系列职称学术论文规定单一化
目前,我省高校教师、科研、实验3个系列在职称评审中均依据闽教职改[1997]010号文件执行对科研和实验系列教师的论文要求也是参照教师系列同级别的论文要求,没有考虑这3个系列在职责要求、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区别,混淆了高校教师不同系列职务之间的要求,不利于高校按需设岗和激发不同系列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论文规定没有考虑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门类学科间的区别。对于高校的体育、艺术、美术等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审中与其他学科教师采取无差别的论文评审规定不符合这些学科通常的评价标准。体育、艺术、美术类教师更应以其实践能力、技术水平、成果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条件,采取“一刀切”的职称评审方式抹杀了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区别,不利于高校各个学科的发展。
(三)时间要求的规定不够合理
在每年度的职称评审中均对论文的发表时间有所要求,即时间需在任现职后至申报当年的12月31号之间。但时间与拿到期刊的时间往往并不相同,这样尽管论文确定发表时间是申报的当年,申报教师取得期刊原件却有可能在次年职称评审会议开始之后。而在目前的规定中,若评审会议开始时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论文不得作为当年的评审条件。这看似符合程序,却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最终造成部分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因为期刊无法及时取得而错过了当年的职称评审。
当前的资格评审一般耗时较长,从资格申报到评审结束往往要花费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若申报者在这一段时间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该论文既不能用于本次申报,也不能在申报者本次晋升职称后用于下一次职称晋升申报。这种对时间上的规定不利于激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改革论文评审要求的思考与对策
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的量化是当前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评审的硬件之一普遍被认为是最为容易量化的标准之一。但从目前资格评审中论文规定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在建立合理的论文量化前提下还须进一步加强资格评审的相关体制建设。
(一)建立科学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彻底改变仅以期刊级别判定论文质量的现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术论文质量认定评价体系。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对期刊级别的认定必须将期刊的主办单位、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刊物是否被较权威的检索、索引所收录一并加以考虑。判断文章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力还必须充分考虑论文作者人数以及是否有通讯作者等情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判断还可以参照论文的被引用率、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获奖情况等方面。
当然,我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还可以引入论文的量化赋分方法,即将论文划分若干个级别后分别赋以论文基准分,论文实际得分=(论文基准分+论文影响因子得分)×作者排名系数。这种论文量化赋分的方法可以作为资格评审中论文评价的一个模式,不过量化赋分应以科学的期刊级别划分方法为基础,分值计算还必须考虑论文引用率及通讯作者的贡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利于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量化赋分评价体系。
(二)细分不同学科、不同系列教师评审条件
对教师(包括教学型教师与科研型教师)、科研、实验等不同系列资格评审的论文规定应有所区别。评审教学型教师职称应相对弱化对科学研究型论文的数量要求,转而可以对教学、教改方面的论文提出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要求,同时在资格评审中对教学效果及其他教学实践环节侧重评价,如可以对获得教学贡献奖励的教师在评审教学型教师时给予适当加分。对评审研究型和自然科研系列教师职称的论文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以突出显示研究人员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同时应对其承担各级别的科研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条件突出者相应降低学术论文要求。对实验系列也应相对弱化论文要求,转而侧重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创新水平的评价。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区分各自学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论文规定细则。对于体育、美术、艺术等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学科应弱化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转而侧重考察申报者专业技术掌握情况。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术论文激励机制
职称晋升是当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激励的重要手段,而作为职称评审重要内容的学术论文评价也同样要以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投身本学科研究、多发高质量论文为目的。
在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评审中,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确定而非评审晋升获得,则将时间要求定义为任现职以来是合理的。但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评审晋升获得,那么则会造成申报者在半年评审过程中发表的论文不能用于当前及更高一级职称评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将任现职当年的1月1日作为符合评审条件论文的起算时间。
只有将二者加以区别才能够较好衔接“申材料截止月31日”这一规定,才有利于全面评价申报者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论文条件,有利于调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积极性。
建立论文评价的事后补救机制。针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者因部分期刊的印刷或出版问题致使刊物不能及时取得的情况,应同意该申报者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并在评审会议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对该申报者的论文情况向评委会做出说明。在评审会议结束之后,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该申报者期刊原件取得的情况。对于在日后确能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对当年的评审结果给予确认,对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取消其本次职称晋升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职称论文评价机制的改革归根到底仅仅是职称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岗位设置的完成必定要求改变当前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审模式。
职称的评聘作为高校一种自身的社会行为,不应受政府行为过多的干预。因此,改革我省职称评审制度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高校完全下放职称评审权。(2)对不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新办本科和大专层次院校加强评审指导。(3)对研究型、研究专业型、专业技能型种类型职称,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以评为主、以考代评、以辩代评、辩评结合等。(4)高校要尽快出台自主评审以及岗位聘任的相关规定。(5)完善岗位管理与考核程序,制定职称评审晋升及岗位竞聘的约束机制。
无论是高校自主评审或是政府、社会组织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规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关系职称评审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一定要以激励高校教师投身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为导向,按照分类管理、细化评价要素、量化评价指标的原则,最终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一九九六学年高等学校教师
[2]左惠凯,李晓燕.完善高校职称评定中学术论文量化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前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今体育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专业性,提高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研究者只有了解当前研究现状与问题,选择合适的、迫切的议题,才能推动整个学科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本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期刊、会议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评述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不足,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5―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期刊、会议共7778篇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查阅与收集了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以及国内期刊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掌握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数理统计结果。
比较分析法:对所采集的数据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以期发现文献之间的异同和规律。
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期刊、会议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解了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议。
研究现状分析
1. 论文量的研究
从图表一中可以看出:2005该领域共334篇,2006年该研究领域共520篇, 2012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为1178,从2005-2012年相关论文的发表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未达到高峰。在未来几年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仍将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和青睐。
2. 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分布
论文作者所属单位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刊论文所属研究机构分布的规律,同时反映不同机构的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1]。从图表二中可以看出:华东师范大学355篇,西南大学167篇,大多数是国家部级重点师范大学,说明我国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地方性大学研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表二还可以看出该领域论文作者所属单位主要分布在师范院校,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可能的原因是:师范院校是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光荣使命。师范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已经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同时也掌握了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323X
国内刊号:44-1129/G8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淮北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2095-0691
国内刊号:34-1316/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812
国内刊号:21-1397/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昆明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5639
国内刊号:53-1211/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人文体育 高校 体育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王军红(1971- ),男,河南安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98-02
一、人文体育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为中心、以人性为基础、以揭示人类本然的生存意义为核心,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和平衡发展的思想观。人文精神非常注重人文文化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强调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所谓人文体育,指的是在体育教与学的活动中渗透和融入人文精神,并以体育作为载体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实践手段,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人文精神的思维则被称为人文体育观。人文体育观的形成和确立,使人们能在更加深刻的层面上认识到体育所蕴含的人性光辉。当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人文体育观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人文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各个学校构建人文校园、人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推动人文体育教育的实践,高校体育师资的人文主义建设就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只有教师的人文素质得到综合提升,才能够保证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人文体育教育的主体精神,达到以人文为本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逐步走进更加人性化的科学发展轨道。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独立感、主体感、自主感强的青年群体,他们情感复杂而敏感,思维活动灵活丰富,活泼且富有活力,他们这些特质为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顾及整体教学效果,又必须能把握好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特征,既注重整体化,又不能忽略差异化。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既有共同点,也有其各自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外在条件,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展开对话,因此,实施人文主义体育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人文素质和浓厚的人本主义情怀。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还应当具备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五种必要能力,如此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人文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情况与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教法单一
人文体育的核心就是突出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当在体育课中最大限度地凸显自我,彰显价值,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传授、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形式上,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对体育的人文观缺乏深刻的认识,指导思想不明,轻视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培养和个性特征的发挥。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单一,因此教学方式难见起色,在自我提高方面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自我提高的愿望。从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上看,思维上的定式使得他们容易沿袭传统教学的套路,简单粗暴,方法陈旧,思维逻辑性和系统性不严密,创造性思维不足,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和日常问题时常以封闭式、习惯式的模式处理。
(二)专业水平不精,知识面窄
人文体育从客观上要求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准,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碗水”,只有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有着居高临下的把握能力,教学才能够同时具有专业高度和专业广度,此外,知识面的宽广与否同样影响着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一名体育教师能够在教育理论、运动生理生化、心理等都有所涉猎研究,那么这名教师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就会更加深刻,教学方法自然更加多元丰富。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运动理论方面了解不多,从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中可见,技术性描述、简单的方法变化是当前学术文章的主要选题方向,缺乏新鲜的思想和理论,这严重制约了人文体育的顺利构建。
(三)创造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
目前,具有创造力,善于进行特色化教学和训练并获得相应成效的教师明显不足,大学体育课长期处于创新匮乏的停滞状态,多数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新动力不强,创新能力也相应较弱,真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认真思考并能发现问题和及时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师仍然相对匮乏。此外,单一的日常教学和训练工作以及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大都满足于某项任务目标,缺乏自主动力,而通过研究与思考形成文字的就更加稀少,写论文是为评职称所用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科研能力的薄弱和创造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体育教育和训练的效果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人文体育观下的体育师资建设
(一)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高校是体育师资建设的“母体”,高校自身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能力决定和影响着体育师资队伍水平。因此,高校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作为个体的体育教师改变现有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根本动力所在,要想尽快走出当前的体育教学误区,由传统模式转向人文模式,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层更新观念,通过各种形式向体育教师渗透人文体育的基本理念和人本教育的基本观念,使体育教师改变过去“灌、填、塞”的教学现象,逐渐形成“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时,能够积极诱导学生,让学生深刻了解使用这些方法的依据,掌握其技能的精髓,并能正确与灵活地运用,甚至能够自主创造出各种新的方法。
(二)加强体育教师人文素质,优化人才结构
高校体育师资的人文主义建设是推进人文高校和人文体育的重要手段,这就对高校体育师资的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实施培养和继续教育计划,逐步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才引进双向提升,造就一支教学素质过硬、交流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和创造力强的人才队伍。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以人文为本的精神,实现由过程管理模式转变为目标管理模式,由被动反应的操作模式转变为主动开发的策略模式,由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由资本投入的建设模式转变为人才潜能的开发模式。注重高校体育师资的长远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在多个层次上构建师资培养计划,面向国内国际,选派更多的体育教师到竞技运动研究机构、科研所、省专业队、国内外大学学习,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校内学习交流和培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的体育科研会议和学术会议。
(三)尊重教师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化发展
人文体育的核心就是尊重作为人的身体和精神之协调发展,体育本身就是对主体性的弘扬和发展,因此,作为体育教育者的教师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体育项目和专业,具备各自不同的特征,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生理体征都有其独特性,所以体育教学的风格、特色、方法和手段各有千秋。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多元社会,尤其强调个性突出和独具特色的创新精神,体育运动从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体现,这恰恰为体育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他们一方面可以结束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将教学置于情景交融之中,对学生进行身心的统一塑造;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充分发挥青年人所应有的朝气和创造力。因此,在师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在大纲以外的权力,满足体育教师为学生创造空间和情境的需要,充分鼓励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点,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大方向,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建立人性化激励机制,效率公平兼顾
构建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从本质上就是要求管理者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充分分析和判断教师合理意愿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和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激励系统,以全面调动教师的自主工作热情,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高校发展的共赢。一套合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应基本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建立一套公平的竞争模式,让教研室的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最大化地发挥个人能力。第二,建立规范化和人性化双轨的考核评价机制,该制度要求既保证其考核办法和手段的规范性,又能够照顾到不同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和具体情况,具备规范的弹性特征。第三,建立公平高效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方式。在引进教师和培养教师两个环节上做到公开、公平;定期考核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既要顾及公平合理,又要兼顾效率,应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效果、教学竞赛情况、多元评价、科研能力、教书育人等多个维度上实施综合考评,不可偏颇;分配水平既要拉开一定的合理差距,又要兼顾公平,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津贴和科研奖励的作用,让具备不同能力和素质的教师都能够得到激励。
(五)加强团队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加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首要的目标就是尽快确定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在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严格实施和执行充实学校师资的“校内特聘教授”“学术带头人”“优秀师资人才梯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政策。鼓励和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支持计划,通过各种资金支持和实习培养使青年体育教师尽快成长并逐步形成人才梯队。加强学科带头人、知名学者和教授的支持和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奖励激励机制,为体育教师进入国内外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和参加学术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为出版学术论文和专著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大体育教师在社会上、学术界的影响。加强对体育教师在研究资金和方向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个人专长,形成自己相对稳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研究团队和申报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
人文体育的核心精神就是以体育为载体,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建设的核心正是作为体育教师的人,所以其核心就是在于人文素养的提升,无论教学工作、训练活动、学校体育赛事、学校体育科研等,其落脚点都反映在作为体育教师的“人”身上。学校应当在充分尊重体育教师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将教员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鼓励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进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
【关键词】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本页关键词】 职称论文投稿、职称、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达到“启其所感, 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 在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 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 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 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 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 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的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 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 存在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利用电教手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从美学角度讲, 体育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有着强烈的美感和价值, 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课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 作为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之多, 而且技能之大, 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良做到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 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 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如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学习, 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美的价值。如果通过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让学生观看艺术体操录像, 同时加上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 学生们就逐渐领悟了其中美的内蕴, 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他们的动作也显得舒展、大方并初具欣赏韵味了。
五、通过体育比赛观看,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欣赏水平观看体育比赛,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美的欣赏, 运动美的欣赏包括动作美的欣赏、技术美欣赏、战术美欣赏、风格美的欣赏, 风格美又包括思想风格美和技术风格美, 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身体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能塑造健美的人体, 而健美的人体又能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身体美又包括健康美、强壮美、体态美、体型美、素质美、风度美。通过观看世界大型体育比赛不但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可以提高体育欣赏水平, 了解到自己感兴趣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技术、战术的产生和运用。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更好地牵引作用。六、结束语综上所述,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诸多不利因素,处理室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从而合理使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优化教学环境。同时, 对每位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 都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电教手段, 从而使体育教学能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在这方面投入适当的资金, 为体育电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安化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
前 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21世纪,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民族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大战略的人才观,青少年的健康备受国人的关注。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化县农村地区10所初中(不包过私立中学)每校随机抽取学生30人共 300 人,教师抽取一人共10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下载并整理出数万字的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资料。查阅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的论著,为本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以安化县10所农村中学部分学生、老师、为调查对象,然后对初中三个年级进行随机抽取班级发放问卷,调查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4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91份有效问卷率97%。教师发放10份调查问卷,回收10份,有效回收率100%.
3.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访谈法
深入农村中学,向农村中学学生、教师和指导老师了解情况。
5.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数十篇相关学术论文进行归纳与演绎,以求其内部实质。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安化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发展体育能力,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里素质和道德品质。在安化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使得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心,敷衍了事。上课热情不够高,往往是得过且过,即使上多数也是在“放羊”,一上体育课,操场绕两圈,然后就是自由活动,这就是安化县农村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现状
通过调查表明了安化县十所农村中学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作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对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根据调查发现,安化县农村中学体育器材配备最好的是篮球场,平均每个学校2.5个。据本人走访得知:安化县农村初级中学里没有一块400M标准跑道,各校的环形跑道均在200m-250m 之间。此外对学校多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学校现其他的场地状况,如乒乓球台、足球场等均难以达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相对应的要求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以及领导对体育的态度
调查的安化县农村中学中,每周开设一节(大多是毕业班)占 30.33%。每周开设两节占63%。三节或更多占6.67%。由于毕业班课程繁多,一些学校就缩减了体育课用于补习文化。通过调查,现如今安化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达到课时安排。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有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不愿在体育上投资,对体育意识相当淡薄,为了应付初中升高中体育达标,只是到了初三下学期才狠抓一阵子。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影响知之又少,在学校义务教育中不懂得运用相应的权力去维护自己应得到的义务教育。
(四)训练与竞赛情况
在走访调查的10所农村中学中,由于与农村中学缺乏经费,每年的中学生体育考试都不用去参加,忽视了中发《(2007)7号》文件的精神,影响了全国阳光体育的进展。侵犯了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部分权利。所以安化县农村中学的的现状在学校的制度下没有发展学生训练的计划。有8所学校每年开运动会或组织其他比赛,有两所学校因场地或其他原因,近年来不举行运动会,校@体育文化气氛不活跃。传统项目学校开展的数量少。从这些现象看来,安化县农村中学的教育制度和体育训练与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五)课外活动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含体育课)。“两操”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于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也做了相应的调查。“两操”开展的程度比课外活动开展的好。原因是,“两操”不需要器材,由于农村初级中学场地、器材严重匮乏,限制了课外活动的开展,另外,也有一部分学校取消课外活动,作为学生自习时间用,剥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权利和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和心里健康。
结 论
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校体育教学的观点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而限制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态度不够严谨,成为影响安化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中学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等相关硬件均没有相应的保障,在客观上阻碍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学校的不重视和教师的“放羊式”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大部分学生上课态度散漫,也成了阻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因素。建议:提高认识,改变体育观念,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重对农村体育教师的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许好强(1985-),男,湖南长沙,2008年12月继续教育学院体育专业,本科,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简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54-01
一、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一是关于中国传统体育的概念剖析。本文探讨的中国传统体育,主要是指在分散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注重纲常伦理、追求内心平顺和谐,以传统武术、养生气功、民俗体育和传统智力性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族体育。中国传统体育之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传统体育具有参与人数之多、跨越地域之广、社会影响之大、时间延续之长等特点,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区内共同创造、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凝聚了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征。
二是关于中国传统体育特征的剖析。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有大量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采用的方法、研究的视角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例如:刘雪松在《论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及其发展》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特点,因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和地理环境不尽相同,使得在一定地域世代相传、沿袭的体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特点。胡小明在《体育人类学》一书中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不具有“竞争性”的原因,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体育成百上千项,但是它们主要是依附于生产、生活、练兵、娱乐和礼教活动之中,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形态和独立价值的体育形式,缺乏竞技性,与今天的奥林匹克竞技精神格格不入。此外熊志冲在《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一文中还总结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尽管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对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性、传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征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
二、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体育是在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而来,深受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民族风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宝贵资源,其悠久的历史中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1.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烙印。古代中国,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丰富,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以儒、释、道、墨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丰富多彩。中国传统体育在作为一种在农耕文化状态下所孕育出来的体育活动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必然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气一元论”等思想元素在传统体育如气功、武术、太极等项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是由于有传统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使得中国传统体育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博宏大的理论体系。
2.主要以追求健康保健为目的。中国传统经济具有分散、封闭、自给自足的特点,建立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追求和谐、稳定和与环境协调的生活方式,人们主要以“修身”、“养性”方式为主,与西方竞技体育色彩完全不同,人们主要是享受体育带来的娱乐、健康,进而达到保健长寿的目的。
徐元珍女士原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的专家。她曾在研究领域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8篇,获得7项科技成果奖。后应聘到广东省珠海市科委新技术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1990年她病退后,为健身开始了她的太极拳生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为了中国知名的太极拳大师。
徐元珍常说“人的一生,只要勤奋,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她遍访名师学艺,常年坚持练拳,使她的太极拳技艺迅速提高,并日臻完善。
多年来她代表广东省和珠海市参加全国和国际太极拳比赛,在国际比赛中个人获得6枚金牌、集体获得1枚金牌;在全国比赛和全省比赛中个人获得8枚金牌、集体获得2枚金牌。
她出类拔萃的比赛成绩受到了媒体的关注。2005年12月《珠海特区报》对她进行采访后,以《迷上太极拳》为题作了专题报导,并配有她的艺术拳照。她的业绩还被收入《中华太极人物志》和《当代中华武坛精英名录》。
她还是国家二级裁判员,持有中国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裁判员”证书。多年来她经常在珠海市的各种太极拳比赛和珠海-澳门联合举办的太极拳比赛中担任裁判员。
徐元珍笔耕不辍,已发表多篇关于太极拳的文章。2003年在《武林》杂志发表“陈氏太极拳健身奇效”,2004年在《中华太极人物志》上发表“读书随笔-如何打好陈氏太极拳”和2006年在《当代中华武坛精英名录》上发表“太极拳一起一落的阴阳哲理”等。
她还写了不少为教学而用的文章,如2005年在珠海市太极拳协会骨干培训班上她作了“太极拳的阴阳理论”的专题讲座,论文共7500余字,受到热烈欢迎。为配合太极拳的教学,她还写了“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陈氏太极拳历代主要传人”、“太极拳的基本知识”、“太极拳的优势和练好太极拳的要诀”、“太极、太极图、太极拳等基本概念”、“太极拳的源流”、“太极拳名之由来”、“内外三合与太极拳拳架的关系”、“松胯与陈氏太极拳”、“太极拳的内劲”等。为配合教学,她还录制了“陈式太极拳56式”、“传统陈氏太极拳38式”、“陈氏太极拳十三势”、“八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世传陈氏太极拳38式教学实况”等中英文教学碟。
她勤于创新,在名师传授的太极拳套路基础上,集其精华动作改编而成可比赛可表演的“陈氏传统太极拳38式”和“陈氏传统太极拳一、二路混合21式”等,多次参赛和演出都取得成功。
她是华夏太极拳师协会拳师、特级教练,广东省珠海市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一级教练、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广东省珠海市太极拳协会陈氏太极拳分会副会长、主教练,担当珠海地区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她常年授徒传艺,现已有国内外弟子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