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19:2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做有故事的德育人,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应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育人的价值所在。
一、分享难忘故事,润泽美好心灵
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是学生们沐浴德育的金矿,而用故事的形式来滋养德育又是学生喜欢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充满了人文性,情节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故事内容,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都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而这些故事的分享过程则要求老师精心安排时间,搜集故事内容,并根据学生情感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影响他们,从而让故事来润泽他们美好的心灵。
1.适时随机演说故事,夯实文明基石
文明行为是道德的基石,榜样的故事是点亮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一盏明灯。一个有思想的德育人会适时随机地用多样化的故事来滋养孩子,升华孩子的道德情感,规范孩子的文明准则。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晨间活动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主阵地以及各时段、各学科,组织学生轮流演说故事,这无疑顺应了学生想听故事的童心渴望。
(1)主阵地中升华。班队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在集体的展示中汲取震撼心灵的空间。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所起的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老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精心准备一个个中外德育故事,其中有美德为主题的德育故事,有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有关注人文为主题的德育故事等。如在准备以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时代选择不同英雄来感染学生,就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震撼心灵的英雄故事,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年度人物故事评选出来的典型英雄故事,都是对学生生命意识、崇高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的活生生的材料。通过演讲,学生们从内容、声音、服饰、情感等多方面营造了感染学生性情的氛围,触动着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使德育成为于无痕中达到有痕的教育。
(2)随机时段中教育。在其他可利用的教育随机时段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和生活行为上有很多毛病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德育故事,而且是他们同龄人的故事,以此为榜样,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思想上向榜样看齐,行为上向榜样学习。如有学生在学习上有拖拉的现象,就让学生找有关勤奋好学的榜样故事,像《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内容,用海伦·凯勒、达尔文、柳公权、高尔基、海顿等人的事迹来感化他们;有的学生行为上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严于律己的榜样故事,用《竺可桢》《》等故事来教育他们;有的学生在生活中显得很无助,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德育故事,如《张海迪》《一个无手农民的自立自强故事》等……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同龄人班级中、校园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讲述自己身边的温情故事。
(3)多学科中渗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直接性,融学科教学、品德传授、榜样示范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多重身份的老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来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让学生分享新鲜的精神食粮,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课前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所谓“大教育”不仅仅是单一学科,它还包括与各门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其中一些“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的资料,可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一起分享故事精华。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精华故事,老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相关联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选择故事,如选择故事,让学生接受坚强意志的历练。学生们在这样的立志故事里树立崇高的理想,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灵魂得到了熏陶。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德育手段,同时也是对教育无痕的理念做出的深刻诠释。
时时处处事事中,我们力争让学生在故事里感动,在故事里立志,不断地规范着孩子的行为,陶冶着孩子的情操,夯实着孩子文明道德行为的基石。
2.感悟体验反思行为,升华道德情操
阅读了大量的德育故事,再进行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才可以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根准绳,时刻提醒自己在这根准绳之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处世方式。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消化、吸收德育故事中的精华,提炼成为自己所用可用能用的行为方式。如学生阅读了孝敬的美德故事后,写出了自己曾经不懂事而惹家长生气的事例,告诫自己要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思想上去认识和改正。在后续的一些日记中,有学生写出了自己孝敬家长的故事,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这又是一个监督大家行为的跟进过程。这样的过程浸染着学生的心灵,使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得以纠正,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同一起跑线上的精灵。
二、书写难忘故事,积淀教育智慧
当老师把学生领进教育时空的那一刻,就与学生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师的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里有老师关注的目光,教育引导式的帮助也就开始了,每一个片段里都有老师智慧的播撒,爱心的流淌,教育艺术的展示,与学生共经历共体验共反思,从而演绎着各种不同的动人故事。同样,学生与老师牵手的一刹那,就注定会留下很多故事,那里有学生调皮捣蛋的一幕幕,有学生袒露真诚与纯洁的一幕幕……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心灵的财富,是攀登人生高峰的思想阶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笔教育的财富,为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更是提升老师教育艺术的见证。
1.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老师反思的原始材料
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一个人,老师时刻都想着把最好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又一个属于师生的故事正在发生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作为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或提炼成功的经验,或反思失败的教训,并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取长补短,也为同行留下经验教训,也成为老师自己反思教育过程的一种原始材料,使教师成为一个由“经验型”走向“反思型”的老师。一种最真实材料的呈现往往可以让自己和同行、更为那些教育专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以一个平凡老师的视角书写对孩子们别样的爱,用心记录教育轨迹,记录一些教育的缺憾与缺失,记录一些教育的灵动与亮点,为自己走上研究型教师的金光大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
学生在校的时间与老师相处最久,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多。彼此之间的教育故事也时时在发生,老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生写的日记去了解。为了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作为一个德育人,应注重细批学生的心理日记,对学生记录的一个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故事给予高度关注,或采用个别交流与课堂展示讨论等办法鼓励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的瞬间。学生在关注学生之间的故事时,学会了分析事物,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起到教育自己的目的。其实,学生写的校园故事是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有师生之间的,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当他们遭遇某些困惑或不公平的事件时,虽然叙述的语言有明显的偏向,但老师的评语给了他们正确的导向,他们都会很快乐地接受,当然也有观点碰撞的时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文字里体验了接纳别人意见的习惯,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世习惯,说明他们的思想正在成熟。一个个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回头再读这些小故事时,又是一些德育的好材料,它来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之源。
执念--德育教育故事
不知不觉间,我已工作了18个春秋,期间换过学校,换过领导,同事,换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唯一没有变不换过的是我对工作一如既往的那份执着,和对孩子们的那份浓浓的爱。回想起和他们相处的美好时光,有我的艰辛付出;有我的惊喜收获……有着众多令我难忘的、感动的故事。
2002年春节刚过,带着浓浓的喜庆,带着对教师职业的美好向往,我踏上了自己的教师职业道路。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很光荣的做了一名班主任。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就会有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爱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小事反映出来的。记得,上第一节课,我拿着手中的点名册逐一认识那一张张陌生而又可爱的面孔,当我点到“刘畅”名字时,班里顿时哄堂大笑。我仔细一看,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竟然钻到了桌子底下,我一时竟不知所措。直觉告诉我一定要让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儿有自尊,于是我让大家安静下来,我轻步走上前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的大眼睛可真漂亮。”顺势就轻轻地把她拉回到座位上。我说“你就是刘畅,对吗?”她的大眼睛一眨,算是对我的回答。我知道,以后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还很多,今天就适可而止,不能再与他交流。
课下,我从其他孩子那里得知,刘畅一向胆小,从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也一点点的试着叫她的名字,几次之后我发现她不再钻桌子下面了,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平时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去和她聊天儿。她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很宠爱她的弟弟。我猜想刘畅之所以性格内向,是不是家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后来有一次学校收书费家里不给孩子订书,证实了我的猜测。她妈妈说一个女孩念书没用,后来在我的劝说下,我又她妈妈反映了孩子在校的表现,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她的父母决心以后对孩子一定好好的,再后来我试着让她到黑板前领读生字,她不敢,我俩就一起读。逐渐她的声音大了。我也悄悄的退到了一边,不久之后,她完全放开啦,能独自到前面领读生字,也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看到她的一点一滴的成长,我会心的笑了。
刚毕业的我每天有孩子们的陪伴。让我更加深深地爱上这三尺讲台。课上,我是他们的“严师”,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每次考试孩子们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课下,我是他们的“益友”,我们一起跳绳,踢毽子,玩“老鹰捉小鸡”……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给我带来的生活是那样充实,那样美好。
2005年秋季,我调到了另一所小学。离开了我奋斗过四年的大卜小学,离开了和我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开学后的第三周,我回妈家,妈告诉我:“上周你们班的孩子来咱家找你了,以为你能回来呢。他们没看到你,很失望。几个孩子走的时候都哭了。特别是有个叫“刘畅”的小女孩特别伤心,她还给你带来了她家的果子呢,说给你尝尝。”晚上,我失眠了……想起我生病时,孩子们悄悄放到讲台上的苹果;想起我外出学习时,孩子们帮我拿背包,送我上车的情形……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第二天我已经控制不住思念孩子们的情绪。毅然请假去看那些想念我的孩子们。当我重新走进自己工作四年的校园时,往日奋斗的艰辛,成功时的欢乐,失败时的泪水……一起涌上心头。我站在当年和学生一起栽下的冬青树下,稳定了一下情绪。在教室的后面,我悄悄的看了看正在专心上课的孩子们,只留下了一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就转身走了。我深深知道,不该去打扰孩子们已经平静下来的心了。
冬去春来,日出日落,回想起和孩子们相处的朝朝暮暮,我觉得教育是个相当长的过程。“爱自己的孩子是人,这是人的天性,而爱别人的孩子你就是神”,“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才能教育与孩子。”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的公正,爱得无私,爱得让学生信服。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一直秉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
和学生们在一起的这些年还有很多丰富的细节我还远远没有写出。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我做的最多的不过是鼓励,赞赏和喝彩。我想对所有我的学生说:假如你们能搏击蓝天,那是因为你们本来就生有腾飞的翅膀;假如你们是激浪的勇士,那是因为你们本来就拥有弄潮的力量;假如你们是不灭的火炬,那是因为你们的青春正熠熠闪光。你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远未预料的无限风光,未来在你们脚下,希望尽在你们手中。
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懂得:爱,没有条件;爱,无处不在。我会一直坚守心中的这份执念,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勇往直前!
1.通过对家乡地名、建筑、婚俗的探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习从生活的角度视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3.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它们对人们的影响,探究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
教学时间:三课时。
活动主题:
小小地名有来由
史佩艳傅玲珠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地名的由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3.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活动步骤: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课件边播放歌曲《小城故事多》边出现图片。
教师提问:你去过这些地方吗?觉得这些地方怎么样?还记得这些地方的地名吗?
教师提问:你去过这些地方吗?觉得这些地方怎么样?还记得这些地方的地名吗?
2.教师小结并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吗?各个地方地名的形成和演变都有着深刻的自然和历史根源,有的地名是根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得名,有的地名是由于曾经在此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还有的是根据伟人的名字命名的,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小小地名有来由》。
二、讲述故事,明白地名由来
1.出示课件,展示《捞刀河》的图片,并附捞刀河地名的由来。
2.继续出示课件,展示“南京的牌楼”附有图片及其说明:
牌楼,又名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形式,中国许多城市都有纪念意义不同的牌坊。南京一些地名的由来都与所在地曾有过的牌坊有关。沿用至今的像明朝洪武期间,因有一孝子被树牌坊,该地便得名牌坊街;清代有一陈姓女子被树贞节牌坊,其所在地因此称为陈家牌坊;为标榜湘军攻克天京城之功,在道署衙门旁建了牌坊,其所在的道路便称为东牌楼。
3.出示课件,展示“八一桥”图,说说有关“八一桥”的来历。
4.出示课件,展示几个城市的中山路,提问,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是为什么?
5.教师小结:像中山路、八一桥这样的地名多得数不胜数,如左权县、靖宇县、黄兴路等,都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永远怀念;而像鼻山、金鸡岭、御笔峰这类地名则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地形、地貌。
三、交流与讨论,了解地名的由来
引言:我们家乡也有很多有趣的地名,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1.指名学生介绍家乡地名,并说说其由来。
2.四人一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所搜集的地名及其由来,说说调查到的关于地名的传说,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相关事件。
3.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与地名有关的故事。
四、通过游戏,进一步熟悉地名及其由来
规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人为导游,其余为游客。导游手持小旗,带游客至讲台前,向游客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名,并说明由来。(该游戏要求学生提前准备,最好能出示相关图片或文字。)
1.四人小组推荐导游。
2.请各小组分别上来介绍。
3.教师小结:一个地名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地名一段难忘的历史事件,家乡的地名都挺有意思,其中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五、课外延伸,巩固新知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在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不但能够通过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来实现,也可以以其他的方式进行。单纯依靠以往的德育教育途径已经难以满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的新要求,学校应立足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作为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担当起来,创新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总结新方法,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最终目的并非是灌输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良好的道德人格,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教学中,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服务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传递教育思想以故事的形式为主
以情感来教育小学生的品德效果较为明显,要用生活化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用故事传播优良思想,是一种好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丰富精彩的故事演绎来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开辟了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种新途径。具体的说,每周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故事,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生动形式,将德育理念注入隐含在故事中。少一些形式僵化的哲理说明,多向学生分享故事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自行对故事进行评议,搞活课堂气氛,自己找寻道理。老师所准备的故事要能够从小观大,所选取故事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具有一定的启迪教育意义,这样的形式比一味的说教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很多。通过故事来进行德育教育,并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使课堂上讲故事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还要将故事的启迪意义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故事形式的德育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家校联系,加强德育教育
开展一些家长可以参与的活动,以这些活动为桥梁,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家访制,学校也应该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老师和家长建立一个共识,对优秀的家长及学习型家庭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经常开展大规模的家长交流会、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学校的环境、学校的基础设施、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使这些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等,拉近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拉近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达成一致的意见看法,汇集教育力量,从而让家长可以以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德育素质。
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
学校要开展德育工作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支持,而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水平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素质建设,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这三个方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研讨提高活动、评选活动。学校还要提高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考核水平。把教师师德水平作为考核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激励教师自行加强自身的能力还可以促使其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相关制度,搭建教师的思想政治和素质学习平台,坚持不懈地开展德育工作总结会议。发扬师德典范带头作用,弘扬师表风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正师德师风都会明显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并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结语:总之,要想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有很多新的途径和开展方式。而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应该摆正学生为主的核心地位,把德育的教育资源合理充分运用到普通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去,结合学校、家庭还有社会各方面的坚实力量,通过寻求新的思路、更好的方法、更合理的手段来规范学生关于德育方面的意识,并把这些付诸到德育教育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各种德育观念,为学生将来的健康成长构造坚实的思想后盾。
【参考文献】
[1]甘力琛.中小学德育的困惑与对策[J].青年研究,1992,11:7-11.
【关键词】 德育 故事 道理 启迪 美化 滋养 心灵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23-01
随着物质的丰富,精神文明跟不上步履,我校的留守儿童日渐趋多。由于留守的学生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沟通造成了许多教育问题,作为教师一味地说教收效甚微,故事是学生们最为喜爱的一种德育载体。故事是认识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启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优美的故事浓缩人生哲理,汇聚智慧点滴。我们借此为突破口运用小故事大哲理的教育法:让故事成为德育的教材,让故事成为德育的载体,用故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用故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用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通过课题实践,笔者认为“课前学生讲故事,课堂上教师讲故事,课后读故事”对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收效甚佳。
一、课前故事,美化学生的心灵
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我针对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收集德育小故事,每天都利用课前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站在讲台前讲德育小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这些故事主要讲述一些古今的先进德育事例,还有身边的一些典型。由于这些典型人物具有典型性,令人感动,充分满足了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同时小故事讲述时间短,形式活泼,避免了简单说教式的干瘪枯燥,乐于为学生们所接受,使他们在快乐和趣味中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心的浇灌、美德的熏陶。
二、课堂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
1. 班会课上的故事,有的放矢。如果班会课上总喜欢对学生讲大道理,要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间一长学生对你的讲话耳熟能背,就显示出已经知道或不耐烦的神色,讲话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我对自己的讲话进行了加工处理,发现用小故事进行教育效果甚佳。如我班的少君同学。自开学以来,她上课不专心听讲,各科作业经常不完成,考试的成绩只有三、四十分;课后有时还和一些不良少女玩,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找少君谈话后,我才知道她是一个留守儿童。少君的父母离婚后,妈妈走了、爸爸出外打工赚钱养家,日常生活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管束的她自觉性又差,因此成了一个“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大家讲了“全国十大自强奋进留守儿童”的故事。其中《遥望星空》的小亚楠给学生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班会课后的感想流泻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遥望星空的故事》中的小亚楠让我反思自己:我的父母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可我还不知道满足,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找父母的不是。有时嫌弃妈妈长得不漂亮,甚至讨厌她来我们的学校找我,有损我这个大队长的面子。听老师讲了小亚楠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我都为自己的过去感到惭愧,愧对我胸前的队徽。我回家一定真诚地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少君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遥望星空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耐人寻味道理:一个人只要有信念、有理想,通过不懈努力,理想总会实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我有自己的父母,和小亚楠比起来我是幸运的,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听了这个故事,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们自然会明白今后怎样做。
又如今年的校动运会上,我班的学生垂头丧气。我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在动员会上我就给大家讲了《斑羚飞渡》。
讲完了这一故事,同学门都感动了。从他们的眼中,我发现故事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一个个的眼神中都流露出了信誓旦旦的承诺。如我所愿,他们在运动会中表现得非常好,参加比赛,后勤工作,都尽心尽力,井井有条,结果是在校运会上我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从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的魅力会比你最富有鼓动性的言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让你得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语文课上的故事,入心入脾。德育教育不能只在品德课堂上或专题活动中,而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方面都成为了很好的德育话题。
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9课《老人与海鸥》(语文s版)描写了老人爱海鸥,海鸥对老人有情有义的回报。在教学中,我注意除了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还让学生们去感悟人与动物之间因为相互付出收获的和谐、默契美,去体会一个人真心为动物付出真、善、美的一面。
三、课后读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儿童文学 道德教育 内容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要求是“增强自信,培养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1] 它主要涉及的是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的要求。其具体目标为:培养儿童快乐、自信、乐于交往的个性品质,养成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激发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社会学习是一种跨越不同领域的综合学习,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它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宝贵的道德意义传递给儿童。
本文从儿童文学德育内容、教师德育方式以及儿童文学德育文本的创作、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的后现念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近十年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研究做一综述。笔者发现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点:儿童文学的德育价值得到肯定,儿童文学的德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德育内容不断深化、教师德育方式不断创新。但是德育价值解读与儿童阅读心理特征的结合,儿童文学文本中艺术图景的创设,德育研究视域的多样化仍然是本研究的欠缺之处。
一、儿童文学的德育内容
(一)道德认知的习得
近年来的儿童文学道德认知研究中,主要观点认为:1.习得道德观念。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幼儿故事传递了善恶观以及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2] 2.掌握道德判断。幼儿在对故事正面人物的观察、模仿中,能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儿童文学通过直接鲜明的道德主题:如善与恶的冲突、美与丑的斗争来引导儿童形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道德判断。 [3]
(二)道德情感的深化
道德情感是人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因自身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4] 儿童文学作品体现的儿童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道德情感的共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情感表现为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等体验。 [5] 2.道德情感的迁移。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并丰富自我情感体验,利于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发展。[6][7] 3.道德情感的催生。绘本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情感催生和宣泄的系统,它通过诗意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把儿童潜在的道德情感激发出来。[8]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小小的船》这个故事论述了儿童在道德两难抉择中的心灵提升。主人公小船被激发起的道德动机使得他将做好事的偶然行为逐步提升为自觉地、持续不断的道德行为。儿童在阅读这个故事、欣赏小主人公小船的同时,其间相伴的是儿童道德意志的锻炼和成长。[9] 道德意志内在的实践本性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的求善意向,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升华作用。
(四)道德行为的发展
幼儿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是预防幼儿撒谎、攻击性等不良行为。儿童以故事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对榜样的行为加以观察、模仿。当儿童把故事情感迁移到生活中时,儿童会体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爱心、同情心等。儿童文学中反面人物的形象对儿童撒谎等不良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预防、警戒作用,当儿童出现类似行为时,往往会感到内疚。[10]
二、儿童文学的德育方式
儿童文学曾一度出现以教化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取向。教师在教育方式上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教育文学”等同于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11] “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忽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对儿童进行道德引导。”[12]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德育方式的研究主要有以几个特点:
(一)将文学作品进行分类,进行道德价值筛选
教师在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考虑文学作品本身的知识渗透性、德育的介入性等问题来设计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精选那些有利于提高儿童道德品质的文学作品个案,从而促进儿童道德的养成,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13]
(二)通过角色扮演促进情感体验
儿童的道德被动体验过程要转为主动体验过程。教师利用儿童文学可以与儿童进行精神对话的特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角色扮演机会,增加儿童思维频率,提供道德判断机会,促进道德成长。[14]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故事中相应的道德情感,儿童对故事道德情感的理解也更具有真实性,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儿童的道德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儿童通过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的有关经验来体验故事情感,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幼儿才能将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15] 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的道德情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
(四)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在于: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是参谋或伙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活动。强调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统一。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欣赏是幼儿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奋,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顺应了儿童的情感与审美追求。
三、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
在近十年的文献资料整理中,笔者发现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方式呈现出情感宣泄化、道德叙事化的趋势。相对传统的正向道德教育文本而言,顽童、幻想、反禁忌等文本类型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风格。在观照儿童叙事性阅读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道德叙事性思维的文本创作应运而生。以往的儿童文学作品着重强调道德教育的“正强化”功能。如今,儿童文学更强调它的道德情感释放观。[18] 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另一个特征就是道德叙事性思维的文本创作。叙事在儿童社会性和道德认识发展上起着核心作用,儿童文学作品要以讲故事的口吻和儿童进行道德上的精神对话。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
四、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的后现代景观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善恶观念已经被多元化的解读方式所颠覆。近年来,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创作出新的故事,已成为童书出版的流行趋势,这一改写的图画故事体现了童话文类的后现代反思,它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质疑,将故事的意旨转向现代社会中现实的道德判断,挑战和质疑了经典童话故事所建立的传统道德认知范畴。儿童文学故事结局的颠覆造就了阅读的多重可能性,内容对崇高伟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写实文学,真正走进了生活……这些现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19] 丰富多元的价值体系能真正回应当下儿童所处的复杂生存环境,能够引导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儿童文学主题的颠覆以及形式的创新,都表现出对传统权威叙事地位的拒绝,排斥着某种论述优于其它论述的特权。
五、研究的后续思考
(一)儿童本体特征的观照
观赏者是作品意义产生的组成部分,儿童是文本欣赏的主体。儿童文学文本的价值观要在认同儿童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儿童的生命为内核、为根基,向外扩展。教师在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进行道德熏陶时,要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质与需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挖掘出同一个文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的不同层次的道德意义,以及儿童与成人对于文本道德意义的不同解读。
(二)文本创作中的审美叙事
儿童文学的道德教育要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美与善是相通的,因此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的结果,是使儿童变得有内在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去做好人、做好事。儿童文学是一种艺术投影,儿童的心理结构不同于成年人,它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与审美意识同构。儿童文学创作者要关注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注重在文本的美感叙事中投射道德的力量。
(三)行动研究视域的扩展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思考儿童文学作品是否真的对儿童起到德育作用。还应该深入接触儿童,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儿童如何解读文学作品的德育意义。此外,还需访谈教师、家长,让家园德育内容与方式能有效地结为统一体,促进儿童道德教育的系统化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解读 [M] .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5][10][15]覃丽.试析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5).
[3]胡晓玲.安徒生童话伦理道德观初探[J]. 世界文学评论,2007,(1).
[4]乔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0.
[6]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
[7]肖建霞.论绘本阅读与儿童成长[J]. 山东教育,2008,(12).
[8][17]郑荔.绘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4).
[9]袁晓松.小小的船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J]. 阴山学刊,2005,(1).
[11]余春瑛.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J]. 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12]闫春梅.当前幼儿园童话教育误区窥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13]王中华.童话:儿童诚信教育的新途径[J]. 教学与管理,2006,(20).
[14] 陈苗苗.儿童文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价值[J]. 中国德育 ,2006,(10).
[16]檀传宝.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2).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问题 德育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52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枯燥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所感悟。
一、开展问题讨论,开拓思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融合在一起,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以此来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本中所说的“曹阳”的故事来进行讨论,让他们自主思索,并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看待“曹阳”的故事的;如果自己以后遇到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学生思索,如“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曹阳,当你坐在座位上的时候,心中有什么感受呢?旁边的那位大哥哥如何想呢?老奶奶又会感觉如何呢?”此外,还可以将话题扩展开来,提出:“大家在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遇到一些事情呢?大家有没有看见过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不文明现象呢?你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怎么做?”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就“看见需要帮助的人不让座”“在公共汽车上大声说话、吵架”“在公共汽车上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争做文明乘客。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可开展问题讨论,促进学生自主思索、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演德育故事,促进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之本,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重演德育故事,使学生感悟德育道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可以将重演德育故事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尝试上网搜索资料,看看自己的家乡有什么传说故事,又曾经出现过哪些英雄人物,了解这些英雄人物为了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乡作出了什么贡献。然后,让学生以“最美家乡人”为主题,查询一下历史上和家乡有关的德育故事,要求学生将这些故事编成简短的小品,小组合作表演小品,如演绎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人物的故事;演绎黄香、老莱子等尊老爱老的故事等。最后,让学生尝试说一下自己从这些故事里得到什么启迪;故事里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怎样的美好品德;自己要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美好的品德,而重演德育故事的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三、开展课外活动,开阔视野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开展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开拓一片新天地,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理解德育思想,提高自己的觉悟,并让他们懂得带着一颗感恩之心投入积极的人生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和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绿色小卫士》一课时,可以将课堂从教室内搬到教室外,让学生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保护花草树木为目的,去学校草坪、公园、绿化带等地方进行生态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让学生争当护花小使者,在公园里看见有人攀折花朵或摇动、攀爬树木的时候,让学生上前阻拦,并告诉对方要爱护花草树木。教师还可以开展“种花行动”,让学生在园丁的帮助下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并尝试种植花朵,在栽种和浇灌花朵的过程中感受到种植花朵的辛苦,并体会到爱护花草树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适当地指点学生,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对环境有利的,哪些行为是对环境不利的,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给小树绑绳子、扶起歪斜的警示牌等,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这样的活动将课堂从教室内搬到教室外,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懂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
关键词:德育教育;形式;思想品德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此,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一个重要机构,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手段和途径来激发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在思考和探究中不断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变化的形式中使学生认识真善美,了解假恶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品质。
一、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讲德育教育
国旗下讲话是每周都要进行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可以从多种话题上接受正确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国旗下讲话的话题可以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对学生进行《中国敬老故事》《中华礼仪传统故事》《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的宣讲活动。学生在这里会通过教师的教育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发愤图强,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
二、带领学生诵读经典,教育学生知礼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很多经典的书籍都蕴含着丰富的礼仪和德育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书籍,例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通过对他们的诵读可以教育学生知礼、懂礼、用礼。例如“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讲的就是9岁的小黄香孝敬父亲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不仅仅是孝敬父母,在她长大后也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她后来当了地方官后,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们学习到了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学会了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自己应该能做的贡献。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学生不仅产生了学习兴趣,而且在无形中学到了很多的德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三、借助传统节日教育,发挥节日作用
节日的气氛是最欢乐的,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节日的环境和气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可以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在“五一劳动节”时,教师就要教育学生这是一个歌颂和赞美劳动人民的节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在这个节日里,学生应该学习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朴实,学习他们的勤奋和辛劳,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并把劳动人民的品质和精神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习中不断地发扬光大。在“八一建军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慰问时刻在保家卫国的叔叔,使学生认识到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兢兢业业才换来了和平、安宁的生活。慰问中,学生会对军人的生活和军人的作用更加清楚,从而对他们肃然起敬。在“9月10日教师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向敬爱的老师们献花,给老师写感恩信。在“10月1日国庆节”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十月歌咏比赛活动,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让学生学唱一些高唱祖国的歌曲,让学生用嘹亮的声音赞颂伟大的祖国,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大放光彩……节日的欢快气氛和丰富的活动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品质的提高和完善。
四、设计不同校园环境,加深学生情感
学校就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园,这里面应该是温馨团结的。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来装扮这个家园,把学校布置成一个充满爱和和谐气氛的家园。例如学校的宣传栏上,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或者是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来展示德育教育。学生在闲暇时间或者是课余时间就会看到这些德育知识,无形中得到思想教育。教室外面的墙壁上和走廊里都是学生接受德育知识的场所,教师可以在这些位置悬挂一些名人名言或者是教育,如为了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可以悬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等。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接受到德育教育和德育知识,这样学生就会耳濡目染,慢慢地了解德育知识的本质和精髓,把他们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成为学生的品质。
五、制定德育学习准则,评选礼仪使者
为了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德育认识,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德育知识学习细则》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阅读了解德育知识,并针对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德育知识。教师让学生学习后,通过竞赛的形式来评选出“德育小使者”。学生通过学习教育,评选礼仪小使者,并由学校统一颁发“德育小使者”胸卡。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对于学校的纪律、文明礼貌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都有很大的改善,使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都得到了转变。六、组织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摘 要】: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又提高思想素质。
一、巧编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儿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 o 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
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oe”的音和形,也感受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洗礼。
二、剖析关键语句渗透德育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关键语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关键语句,借以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三个儿子》一文时,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孩子们讲解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而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老爷爷说: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关键语句。让学生对老爷爷的话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教育学生做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孩子。
三、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
作文不只是组织语文文字的练习,也是在训练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语文教材的教学,我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另外,在学生作文的评语里,恰当地应用哲理性语句,将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的成长,思想能更好得成熟。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家很穷,看到别的同学穿吃好的玩好的,他觉得他们能赶得上时代的潮流,才是过得“幸福”,而自己则是十分“不幸福”的。我就在他的作文评语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让学生懂得“幸福”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享受之上。
现代社会早已经进入微时代,在我们教育领域,也开始兴起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那我们德育为何不能也从“微”入手呢?为此,学校专门组织班主任沙龙讨论:德育如何从“微”出发?在讨论中微电影形式的德育微视频得到了所有人的青睐。
德育微视频怎么来呢?网络上已经有不少此类的微视频了,但不一定和我们的学校实际相符,而且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最后我们决定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孩子们自己制作,制作的视频通过学校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一、德育微视频主题的确定
教室里,老师微笑着站在一旁,一个小个子男生站在讲台前侃侃而谈:“中午,我在食堂与教学楼的通道上看到一张白得刺眼的面纸,旁边就有一个垃圾桶,可惜很多同学从这个垃圾旁经过时都选择了漠视,令人心寒。古语有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一个人连自己美丽的校园都不热爱,何谈得上爱国呢?我觉得我们班拍摄的微视频题目就用‘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提醒所有同学捡拾垃圾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国家的大事。”小小的人,小小的个子,这时却是气场十足,话语坚定有力。他的发言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这是发生在四(7)班班会课上的一幕,同学们正在商量他们班德育微视频的题目。
在班主任沙龙上,德育微视频得到了大家的青睐,设想很美好,但德育微视频到底拍什么?当然,我们的大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中小学生守则》,但如果老师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主题,未必能拍出孩子们爱看,且对德育有效果的视频。要想解决好“主题”问题,当然要好好问一问我们的孩子。
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同学发放问卷,重点调查:在自己身上或周围同学身上有哪些坏习惯?你最欣赏哪位美德小伙伴?他(她)身上有什么闪光点?结合调查结果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我们研究确定了“文明礼仪”“新同学入学十知道”“我会”等系列德育微视频主题,并安排制定了各班拍摄计划。
四(7)班分配到的任务是“爱护校园环境”,拿到选题后,老师并没有自作主张,就连题目,也是组织学生共同商讨的,其实全班讨论的过程就是一堂很生动的德育微课,在其中,每位同学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二、德育微视频的拍摄
一年级一个教室里,同学们认认真真地上着课,突然,“哎哟,我的屁股!”一个小娃娃风风火火冲进教室,然后华丽丽地摔了一跤,正龇牙咧嘴地揉着屁股,让人好生心疼。不用担心,这个娃娃是老师精心挑选的小演员,他正在认真表演呢,演技很赞吧!同学们配合着哈哈大笑,一个小娃站起来:“你真是太好玩了!”话音刚落,又一小娃站起来:“你不懂礼貌!”这方刚唱罢那方又登台了:“你不懂规矩!”哦,原来全班小朋友都是演员,没有羞涩,没有胆怯,一个个自然大方。正惊叹于一群娃的绝妙演技,老师缓缓登场:“同学们,如果上课迟到了,不能急急忙忙冲进教室哦,应该站在门口喊‘报告’,等老师同意后才可以进教室,明白吗?”小演员们立即高声呼应:“明白!”正愣神时,又一个身影出现,原来是刚才用手机拍摄的老师,她竖起大拇指狠狠地夸了一通,接着又让孩子们来了一遍,原来老师还要从另一个角度拍一下,方便后期剪辑。微视频的制作逼迫得我们老师也“半专业化”了。
这是全校师生进入德育微视频拍摄工作的一个缩影,选取身边的小故事,老师、同学本色出演,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这群刚上一年级的小娃娃对于上课迟到的礼仪已经很明了,为用心的老师点赞!为可爱的娃娃们点赞!
微视频制作是以班级为单位,各班根据分配的主题选择好切入口,创造属于孩子自己的德育故事。我们要求切入口宜小不宜大,应关注德育常态。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加入视频的创作,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老师的参与程度大一些,中高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老师更多的是放手,孩子们依靠自己的能力编剧、拍摄,当然遇到困难时,老师是他们最强大的后援。
微视频拍摄不追求“高大上”的专业制作模式,只采用平民化的“DIY”制作形式,老师和同学们各显神通,手机、相机、DV都是我们的拍摄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演员都是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同学,自己的生活自己演,绝对真实,小演员们个个乐在其中。
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原本想象中的“不可能”慢慢变成了“有可能”,一个个三分钟左右的精美微视频顺利诞生:《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香香的米饭哪里来》《上课迟到怎么办》《诚信伞》……
三、德育微视频的使用
“同学们,今天十分微课,老师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小故事《诚信伞》,请大家认真观看微视频,想一想今天老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微视频?”
五(2)班张老师正在带领孩子们上“十分微课”呢。所谓“十分微课”是指十分钟微型德育课。凝结大家智慧的微视频制作好后就会成为全校共享资源上传至学校网络,班主任会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择微视频下载,在微型德育课上,巧妙运用微视频资源,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等环节,帮助孩子们将美德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微视频《诚信伞》是六(3)班老师和同学共同完成的,讲述的是他们为雨天忘记打伞的同学在教室里准备了几把伞,而有些同学把伞撑回去后就忘记还回来的故事。制作这个视频的初衷是提醒同学:还伞事件虽小,却是一个人诚信的体现。今天五(2)班张老师选择这个故事,其实也有他的深意。这不,看完微视频,有不少同学举手了。“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选这个视频,因为最近我们图书角的书越来越少,好多同学只记得借回去但总是忘记带回来,对吗?”果然,发现班级这个问题的不光是张老师一人,同学们在微视频的提醒下都关注到了。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同学赶紧承认自己就是忘记还书者之一,有些同学帮着出谋划策,怎样才能让大家记得还书。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学生能很快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十分微课”结束的第二天,图书角一些消失很久的图书都回来了,而且再也没有“有去无回”的情况发生,不得不让人赞叹微视频《诚信伞》的功劳。
过去,德育课总是以说教为主,但显得苍白无力,“十分微课”的推行,让一节节德育课也顿时生动活泼起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简单有趣的德育微视频促使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成为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此过程中,老师成为教育生命成长的主体,而不是简单重复的被动体,同学实现自我完善,不断成长,他们共同享受德育微视频点点滴滴的快乐。
在我们轻描淡写地讲述灰姑娘急匆匆地赶上午夜12点的马车时,美国教师却通过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明白了要做“一个守时的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我们同仇敌忾地憎恨灰姑娘的“坏”后妈时,美国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为什么?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看似很随意的问题,却让孩子们理解了人类出于本能的母性之爱,思考辨别好人、坏人的是非标准。
在我们认为,童话故事中必然会有仙女或魔法师出现的时候,美国教师却说:“如果老鼠、狗、小鸟都不愿帮助灰姑娘,她可能在最后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从而让孩子们明白: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很多朋友。
在我们认为,童话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通常都会遇到王子时,美国教师引导孩子们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自己的命运要自己决定。爱自己,就要给自己机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个在我们看来成人才应该明白的道理,在这位美国老师的引导下,被孩子们理解了、接受了。
在我们从未否认过经典童话有何不妥时,美国教师又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她问孩子们:“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孩子们聪慧的心灵很快就发现午夜12点时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被变回去。然后老师的一番惊叹,告诉孩子们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没有人规定什么人必须做什么事,只要你努力去做,你就可能是最棒的。可想而知,孩子们是多么地欢欣鼓舞。
反思我们的幼儿德育教育,似乎讲团结的故事就是让孩子们知道要团结友爱,讲礼貌的就是让孩子们会说礼貌用语,讲勇敢的就是让孩子们胆子大一点……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我们一直认为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无非就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乖巧的孩子;幼儿德育的内容无非就是讲文明、讲礼貌,勇敢坚强,活泼开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之类。但在当今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幼儿德育的观念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内容是否也该有所更新?
1、幼儿园德育理念的时代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是价值一元的社会,反映在幼儿教育上即是把社会一整套主流价值观灌输给儿童,忽视不同民族和地区社会文化、道德认识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具体性,道德标准过高过于强调统一,从而使整个德育教育失去了活力。幼儿道德行为的发生有其不以成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主旋律中,幼儿德育有许多不同的变奏:重公平优于重谦让,重智慧优于重伦理,重实际优于重说教,重感受优于重推理。反思我们的幼儿德育教育,一直以来只强调了主流价值的绝对性,而忽视了幼儿个体社会阶层差异的客观性,从而在德育目标上难以达成。在幼儿教育的目标上,应提倡异质多元,坚持价值导向。幼儿园德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接受一个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而是在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容忍异质性,引导儿童了解他人道德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并学会接受差异性。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幼儿德育教育要关注对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维持的需要。幼儿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的生活更加愉快。
正如美国幼儿教师讲灰姑娘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守时”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是何等的重要;学会客观地评价好人、坏人,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感恩,就要看到别人对你的帮助,哪怕是细微的,渺小的,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帮助;珍惜生命,爱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这也是立足当今社会自强不息所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
2、创设鲜活的情景,丰富幼儿的德育体验
幼儿是感性的,是富于想像力的。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要努力避免说教和推理的德育教育方法,这不仅是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的问题,更是由幼儿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影响力的教育,是在教师和幼儿相互活动的过程中使幼儿获得的高尚道德情感的体验。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要将社会丰富的道德素材改造成内容生动的活动场景,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要,能让幼儿想像的翅膀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翱翔在道德的天空,探索属于他们的道德需要,表达他们的道德愿望,执行他们的道德行动,丰富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教育的场景中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幼儿德育情景的创设,教师应努力做到用幼儿的思想、幼儿的语言、幼儿的行为、幼儿的情感来教导幼儿,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语言、成人的行为来强迫幼儿。
3、在生活中升华幼儿的道德品质
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是要对其进行空洞的爱国主义理想和思想政治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概念的教育。而是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幼儿体验高尚的德育生活,养成正确的社会行为,正确理解“你一我”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亲社会性行为。比如,老师在讲传统故事“孔融让梨”,希望儿童养成谦让的优良品德。而当儿童说出自己不愿意让出大梨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当孩子说“愿意”的时候,其实内心很不愿意,他是在说谎。鼓励儿童参与德育生活,就是要引导儿童以真实的态度来体验德育内容,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儿童都必须达成同样的目标。儿童在活动中表达真实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是培养儿童学做真人的基础。
附: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被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被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
(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 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学生:
(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关键词:德育渗透;新课改;教学方法;故事;道德品质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不能只是片面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同时还要注意将德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的德育渗透,教师应该认清新形势,促进德育实效的提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思想内涵,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逐渐形成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素养,建构积极的人生态度。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遵循的原则
(1)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于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正处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各种主流或者非主流的思想在冲击着现代小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在衍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思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较为完善的价值判断能力,认知水平也较低,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要注意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日常教学与教学的生活中,渗透德育,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让学生在与主流价值观接触的过程中,逐渐锻炼阅读能力。(2)做到“合于文,立于道”关于道德品质教育,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思想观,实际上却与文字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道德教育与文字的脱离,就好似无源之水。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让学生对文章的文字进行品读时,要注意与思想教育并行。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塞》这篇文章,阐述了辽阔的边疆,但是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出征战役的不容易,之后,再从更深的思想角度进行拓展,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爱国之庄严,享受和平的弥足珍贵。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将思想品德教育当作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在接受正确品德理念熏陶的同时,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3)因势利导,丰富多元由于语文学科涉猎范围较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死板单调,而应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在趣味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现行的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包括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小学语文《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作者对妈妈的爱,通过这篇课文,教师可在文字之中渗透德育,通过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热爱自己的妈妈,珍惜母爱,随之进行德育。
2.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方法
(1)体会语言美,将德育渗透在语言文字中首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描写中国大好河山、瑰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语言美,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让学生不断萌生爱国激情,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这些文章教学时,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师可让学生朗读时反复体会其中的文字美,根据文字的描写,激发学生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其次,引导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现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容易在长辈的宠爱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劳动观念缺失。而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四年级的《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对这篇课文反复阅读,思考幸福究竟是什么?根据这个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幸福是拥有很多钱;还有的认为:家庭和睦,吃好住好就是幸福;或者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幸福;等等。当然,这是小学生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幸福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相对比较片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这篇课文,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幸福需要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最终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促使人民共同富裕,而非个人的贪图享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强化劳动观念的养成,促使学生基于幸福的理解,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2)凝聚智慧,将德育渗透在成语故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多的民间成语故事,凝聚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可以说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十分深层的含义和内容,蕴藏的道理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可通过一些民间成语故事,让小学生在听故事成语的同时受到启迪,民间成语故事的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能够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学生会受到感染,并学会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例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教师可针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这个成语故事主要是讲有一个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宝剑掉入了江中,他没有立即跳下去捞宝剑,而是刻记号在船舷上,想等船靠岸之后,再根据刻记号的地方去捞宝剑。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人的做法是否正确?之后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明白处理问题时,应该随机应变,而不是固化在老套的思维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再如《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晋代将军刘琨和祖逖,为了解救国家的民众,二人相约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之后在自己刻苦努力下,终于为报效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听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学人的刻苦精神,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长大了也能报效祖国。(3)结合生活,将德育渗透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可指导学生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促进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而生活作为学生实际参与的一种实践性教育素材,教师可在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时,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例如,小学语文中《自己去吧》这篇课文学习完之后,可以设置相关的题目“我学会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比如在家中学会了干哪些家务活,或者学会了哪些本领技能?这个实践活动的举办,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去完成,还要思考应该在课堂上怎样介绍,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懂得劳动最美好的意义。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视野,积极参与多种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高尚而又美好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具备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余,还能具备健全的人格,形成社会责任感。(4)聚焦写作,将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也是重要的组成环节,通过写作文的过程,学生能够真实地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认知水平。基于此观点,教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作文与教学生做人统一起来。而学生作文的思想源泉素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自身的亲身实践,提高思想感悟程度,写出的文章要有独立的见解,勇敢敞开心扉,真实反映社会实践。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杨桃》这篇课文,作者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作者根据自己所看所想,将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引发了其他同学的笑谈。这篇课文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基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能凭空想象,要尊重客观事实,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自行举例,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到实事求是,以及实事求是的具体准备工作应该怎样开展。在此指导下,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有机整合,根据课文所阐明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为人处世方法。除此之外,教学生通过写作文的过程,还可以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尽情地倾吐,展示自身的才情,教师可结合习作批改与心理健康指导,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变化,及时地对学生做出适应性的引导。或者可以说,教师的一句叮咛与鼓励,会让学生产生莫名的感动,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3.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渗透教学实践思考
(1)教师作为组织与实施者,需要德才兼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付出,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考虑,教师不但要在教育实践中制订科学的教育方案,还要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典范,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成长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处的过程中,要做到德才兼备,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道德素养,为开展德育提供重要的保障。在新型素质教育提倡德育渗透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实现更加科学的育人操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与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2)德育的渗透要恰当地结合教材,做到适度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裁比较丰富,有记叙文、散文、古诗词、文言文等多种体裁,这些教材中不乏形式多样的德育资源。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授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因子,通过教材内容,让学生懂得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与遵纪守法的高尚品质,等等。而对教材内容中德育因子的挖掘,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学生正确的掌握内在蕴含的含义,真正完成对文章思想的体验。(3)教师要与学生的特征相结合,因材施教不只是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开展因材施教,在德育渗透的教育中,教师同样要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将其中可利用的素材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机整合。比如关于德育理论知识的渗透,教师可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讲述,让学生从心理上了解德育的概念,让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遵循德育的相关规定;而具体的教学资源与德育的有机整合,教师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渗透,尤其是高年级教材中,一些课文充满了教育意义,教师可结合其中的故事以或者英雄事迹,在教材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基于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除了要让学生学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对学生的心灵给予净化,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感知其内在的深意,开展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美。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到德才兼备,为学生树立榜样,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寻找中心教育知识点,将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的环节中巧妙渗透,促使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